CN101023540A - 有机光敏器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光敏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3540A
CN101023540A CNA2005800303836A CN200580030383A CN101023540A CN 101023540 A CN101023540 A CN 101023540A CN A2005800303836 A CNA2005800303836 A CN A2005800303836A CN 200580030383 A CN200580030383 A CN 200580030383A CN 101023540 A CN101023540 A CN 101023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particle
electrode
organic
layer
photoactivation distri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03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3488C (zh
Inventor
巴里·P·兰德
斯蒂芬·福里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nceto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Princeton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01023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3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348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348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2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organic-organic junctions, e.g. donor-acceptor junc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50Photovoltaic [PV] devices
    • H10K30/57Photovoltaic [PV] devices comprising multiple junctions, e.g. tandem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10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 H10K2102/101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 H10K2102/103Transparent electrodes, e.g. using graphene compr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 [TCO] comprising indium oxides, e.g. IT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6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s, e.g. photo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11Phthalocyan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1Aromatic anhydride or imide compounds, e.g. perylene tetra-carboxylic dianhydride or perylene tetracarboxylic di-im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尤其,涉及具有包含表现出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密封纳米微粒的光激活有机区的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入射光场的增强经由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极化子共振实现。该增强增加入射光的吸收,产生更有效的器件。

Description

有机光敏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尤其,涉及具有纳米微粒的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
背景技术
光电子器件依赖于材料的光学和电子性质用电子学方法产生或检测电磁辐射或者从周围的电磁辐射中产生电。
光敏光电子器件将电磁辐射转换成电。太阳能电池,也称作光生伏打(PV)器件,是特别地用来产生电力的一种类型的光敏光电子器件。可以从除了太阳光之外的光源产生电能的PV器件可以用来驱动耗电负载以提供例如照明、供暖,或者为电子电路系统或设备例如计算器、收音机、计算机或远程监控或通信装备提供动力。这些发电应用也经常涉及电池或其他能量存储设备的充电,使得当来自太阳或其他光源的直接照射不可用时操作可以继续,或者平衡PV器件的功率输出与专门应用的需求。如这里使用的,术语“电阻性负载”指任何功率消耗或存储电路、设备、装备或系统。
另一种类型的光敏光电子器件是光电导体单元。在该功能中,信号检测电路系统监控器件的电阻以检测因光的吸收而引起的变化。
另一种类型的光敏光电子器件是光电检测器。在操作中,光电检测器结合电流检测电路一起使用,电流检测电路测量当光电检测器暴露于电磁辐射并且可能具有外加偏压时产生的电流。这里描述的检测电路能够提供偏压到光电检测器并且测量光电检测器对电磁辐射的电子响应。
这三类光敏光电子器件可以根据如下定义的整流结是否存在以及根据器件是否使用外加电压,也称作偏压或偏置电压操作来表征。光电导体单元不具有整流结并且通常使用偏压操作。PV器件具有至少一个整流结并且不使用偏压操作。光电检测器具有至少一个整流结并且通常但不总是使用偏压操作。作为一般规则,光生伏打电池为电路、设备或装备提供电源,但是不提供控制检测电路系统的信号或电流,或者来自检测电路系统的信息的输出。相反地,光电检测器或光电导体提供控制检测电路系统的信号或电流,或者来自检测电路系统的信息的输出,但是不为电路系统、设备或装备提供电源。
传统地,光敏光电子器件由许多无机半导体,例如晶体、多晶和非晶硅、砷化镓、碲化镉等构成。这里术语“半导体”表示当电荷载流子由热量或电磁激发诱导时可以导电的材料。术语“光电导”通常指电磁辐射能被吸收从而转换成电荷载流子的激发能使得载流子可以传导也就是传输材料中的电荷的过程。术语“光电导体”和“光电导材料”在这里使用以指因它们吸收电磁辐射以产生电荷载流子的性质而选择的半导体材料。
PV器件可以由它们可以将入射的太阳能转换成有用的电功率的效率表征。利用结晶或非晶硅的器件主导商业应用,并且一些已经实现23%或更大的效率。但是,有效的基于结晶体的器件,特别是具有大的表面积,因生产没有显著降低效率缺陷的大结晶体所固有的问题而生产起来困难且昂贵。另一方面,高效率非晶硅器件仍然遭受稳定性问题。当前商业可获得的非晶硅电池具有4-8%的稳定效率。最近的努力集中于有机光生伏打电池的使用从而以经济的生产成本获得可接受的光生伏打转换效率。
PV器件可以为标准照射条件(也就是,标准测试条件,即1000W/m2,AM 1.5光谱照射)下的最大电功率产生,为光电流与光电压的最大乘积而优化。标准照射条件下这种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依赖于下面三个参数:(1)零偏压下的电流,也就是短路电流ISC,(2)开路条件下的光电压,也就是开路电压VOC,以及(3)占空因数^。
当PV器件跨越负载而连接并且由光照射时,它们产生光生电流。当在无限负载下照射时,PV器件产生它的最大可能电压,V开路电压或VOC。当被照射且其电触点短路时,PV器件产生它的最大可能电流,I短路或ISC。当实际用来发电时,PV器件连接到有限电阻性负载并且功率输出由电流和电压的乘积给出,I×V。由PV器件产生的最大总功率本质上不能超出乘积ISC×VOC。当负载值为最大功率提取而优化时,电流和电压分别具有值Imax和Vmax
PV器件的品质因数是占空因数^,定义为:
ff={ImaxVmax}/{ISCVOC}    (1)
其中ff总是小于1,因为ISC和VOC在实际使用中决不会同时获得。但是,随着ff接近1,器件具有较小的串联或内电阻,从而在最佳条件下将ISC与VOC的乘积的较大百分比输送到负载。Pinc是在器件上入射的功率,器件的功率效率ηP可以由下面计算:
ηP=ff*(ISC*VOC)/Pinc
当适当能量的电磁辐射入射到半导体有机材料,例如有机分子晶体(OMC)材料或聚合物上时,光子可以被吸收以产生受激的分子状态。这用符号表示为S0+hv=·So*。这里So和So*分别表示基态和受激分子状态。该能量吸收与电子从可能为π键的HOMO能级中的结合状态到可能为π*键的LUMO能级的提升,或者等价地,空穴从LUMO能级到HOMO能级的提升相关联。在有机薄膜光电导体中,产生的分子状态通常认为是激子,也就是作为准微粒而传输的处于结合状态中的电子-空穴对。激子在成对再结合之前可以具有适当的生命期,其中成对再结合指原始电子和空穴彼此再结合的过程,相对于与来自其他对的空穴或电子再结合。为了产生光电流,电子-空穴对典型地在两个不同的接触有机薄膜之间的施主-受主界面处变得分离。如果电荷不分离,它们可以在成对再结合过程,也称作淬火中由比入射光能量低的光的发射辐射地,或者由热量的产生非辐射地再结合。这些成果的任何一个在光敏光电子器件中是不合需求的。
触点处的电场或非均质性可能使得激子淬火,而不是在施主-受主界面处分离,导致对电流没有任何净贡献。因此,保持光生激子远离触点是期望的。这具有将激子的扩散限制在结附近的区域的效果,使得相关电场具有分离由结附近激子的分离而释放的电荷载流子的增加机会。
为了产生占有基本体积的内部产生的电场,通常的方法是将具有适当选择的导电性质,特别是相对于它们的分子量子能态分布的两层材料并置。这两种材料的界面称作光生伏打异质结。在传统半导体理论中,形成PV异质结的材料通常表示为n或p型。这里n型表示多数载流子类型是电子。这可以看作具有处于相对自由能态中的许多电子的材料。p型表示多数载流子类型是空穴。这种材料具有处于相对自由能态中的许多空穴。背景类型,也就是非光生多数载流子浓度主要取决于缺陷或杂质的非故意掺杂。杂质的类型和浓度决定最高已占分子轨道(HOMO)能级与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能级之间的间隙,称作HOMO-LUMO间隙内的Fermi能量值或级别。Fermi能量表征由占有可能性等于A的能量值表示的分子量子能态的统计占有。LUMO能级附近的Fermi能量表示电子是支配载流子。HOMO能级附近的Fermi能量表示空穴是支配载流子。因此,Fermi能量是传统半导体的主要表征性质,并且原型PV异质结传统地是p-n界面。
术语“整流”尤其表示界面具有不对称导电特性,也就是,界面支持优选地在一个方向上的电荷传输。整流通常与在适当选择的材料之间的异质结处出现的内部电场相关联。
如这里使用且通常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如果第一能级更接近真空能级,第一“最高已占分子轨道”(HOMO)或“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能级“大于”或“高于”第二HOMO或LUMO能级。因为电离电势(IP)作为相对于真空能级的负能而测量,较高的HOMO能级对应于具有较小绝对值的EP(较小负数的EP)。类似地,较高LUMO能级对应于具有较小绝对值的电子亲和势(EA)(较小负数的EA)。在真空能级处于顶部的常规能级图上,材料的LUMO能级高于相同材料的HOMO能级。“较高”HOMO或LUMO能级比“较低”HOMO或LUMO能级更接近这种图的顶部出现。
在有机材料的范围中,术语“施主”和“受主”指两种接触但是不同有机材料的HOMO和LUMO能级的相对位置。这与这些术语在无机范围中的使用相反,在那里“施主”和“受主”可能分别指可以用来产生无机n和p型层的掺杂剂的类型。在有机范围中,如果与另一种材料接触的一种材料的LUMO能级较低,那么该材料是受主。否则它是施主。在没有外部偏压的情况下,这对于施主-受主结处的电子移动至受主材料中,以及空穴移动至施主材料中在能量方面是有利的。
有机半导体中的重要性质是载流子迁移率。迁移率测量电荷载流子可以响应电场移动通过导电材料的容易程度。在有机光敏器件的范围中,包括因高电子迁移率而优先由电子导电的材料的层可以称作电子传输层或ETL。包括因高空穴迁移率而优先由空穴导电的材料的层可以称作空穴传输层或HTL。优选地,但不是必需地,受主材料是ETL而施主材料是HTL。
常规无机半导体PV单元使用p-n结建立内场。早期的有机薄膜单元,例如由Tang,Appl. Phys Lett.48,183(1986)报告的,包含与在常规无机PV单元中使用的类似的异质结。但是,现在应当认识到,除了p-n型结的建立之外,异质结的能级偏移也起重要的作用。
有机D-A异质结的能级偏移因有机材料中光生过程的基本特性而认为对有机PV器件的操作是重要的。当有机材料光激发时,产生局部Frenkel或电荷传输激子。为了使电检测或电流产生发生,结合的激子必须分离成它们的组成电子和空穴。这种过程可以由内部电场引发,但是典型地在有机器件中发现的电场(F~106V/cm)的效率低。有机材料中最有效的激子分离在施主-受主(D-A)界面处发生。在这种界面处,具有低电离电势的施主材料与具有高电子亲和势的受主材料形成异质结。依赖于施主和受主材料的能级的对准,激子的分离可以在这种界面处变得在能量方面有利,导致受主材料中的自由电子极化子和施主材料中的自由空穴极化子。
当与传统基于硅的器件相比较时,有机PV单元具有许多可能的优点。有机PV单元重量轻,在材料使用方面节省,并且可以沉积在低成本衬底例如柔性塑料箔上。但是,一些有机PV器件典型地具有相对低的外部量子效率,大约1%或更少。这部分地认为归因于内在光电导过程的二阶特性。也就是,载流子产生需要激子产生、扩散以及电离或收集。存在与这些过程的每个相关联的效率η。下标可以如下使用:P为功率效率,EXT为外部量子效率,A为光子吸收,ED为激子扩散,CC为电荷收集,以及ENT为内部量子效率。使用该符号表示法:
ηP~ηEXT=ηAEDCC
ηEXT=ηAiNT
激子的扩散长度(LD)典型地比光学吸收长度(-500)小得多(LD~50),需要在使用具有多个或高度褶皱界面的厚从而有阻力的单元与具有低光学吸收效率的薄单元之间权衡。
典型地,当吸收光以在有机薄膜中形成激子时,形成单一激子。通过系统间交叉的机制,单一激子可能衰变成三重激子。在该过程中,能量损失,这将导致器件的较低效率。如果没有因系统间交叉的能量损失,使用产生三重激子的材料将是期望的,因为三重激子通常具有比单一激子更长的生命期,从而更长的扩散长度。
通过在光激活区中使用有机金属材料,本发明的器件可以有效地利用三重激子。应当相信,单一-三重混合可能对于有机金属化合物如此强,以至于吸收涉及从单一基态直接到三重激发态的激发,消除与从单一激发态到三重激发态的转换相关联的损耗。与单一激子相比较,三重激子的较长生命期和扩散长度可以允许较厚光激活区的使用,因为三重激子可以扩散更大的距离以达到施主-受主异质结,而不牺牲器件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尤其,涉及具有包含表现出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密封纳米微粒的光激活有机区的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入射光场的增强经由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极化子共振实现。该增强增加入射光的吸收,产生更有效的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有机PV器件。
图2显示级联有机光生伏打单元的横截面的示意和透射电子显微图。
图3显示作为光子能的函数计算的Ag的实数(ε1)和虚数(ε2)介电函数。
图4显示作为嵌入介质的介电函数εm的函数,5nm球形Ag微粒的仿真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极化子(SPP)共振波长。
图5显示真空中仿真SPP共振波长对比Ag微粒的轴比。
图6显示沉积在石英衬底上的1nmAg(点曲线),7nmCuPc(短划曲线)以及1nmAg上7nmCuPc薄膜(实曲线)的吸收率光谱。
图7显示λ=690nm时直径2R=5nm且中心距d=10nm的一连串Ag微粒的计算强度增强(I/I0)的等值线图。
图8显示作为不同嵌入介质的波长的函数,5nm直径Ag微粒的表面上的平均计算强度增强(I/I0)。
图9显示在5nm直径球形和椭圆形微粒(轴比为0.5)的表面上仿真的吸收(虚线)和平均强度增强(I/I0)(实线)。
图10显示(a)微粒的ID链的中心处的最大计算强度增强(I/I0)对比δ;以及(b)作为5nm直径球形(实线)和椭圆形微粒(虚线)的ID链的表面间距S的函数,仿真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极化子(SPP)峰值波长。
图11显示嵌入于
Figure A20058003038300121
介质中的微粒的ID链的轴处计算的强度增强(I/I0)对比波长。
图12显示波长λ=690nm时石英上具有(三角形)和不具有(正方形)10A Ag簇层的CuPc的变化厚度的测量吸收率A。数据的拟合(实曲线)在正文中描述。
图13显示具有和不具有Ag层的CuPc薄膜的吸收率(AA)的测量差对比CuPc厚度t。
图14显示作为链中微粒的表面间距的函数,对于嵌入在
Figure A20058003038300131
的电介质中的5nm直径球形(实线)和椭圆形(轴比=0.5)微粒(虚线)的ID链而计算的有效增强长度。
图15显示Ag簇(a)存在和(b)不存在的情况下CuPc/PTCBI串联PV单元的计算外部量子效率(ηEQE)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一种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有机器件可以用来例如从入射的电磁辐射中产生可用的电流(例如PV器件)或者可以用来检测入射的电磁辐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以包括阳极、阴极以及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光激活区。光激活区是光敏器件的一部分,其吸收电磁辐射以产生可以分离以便产生电流的激子。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明电极以允许入射的辐射由器件吸收。几种PV器件材料和配置在美国专利6,657,378,6,580,027和6,352,777号中描述,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图1显示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100。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器件100可能包括衬底110,阳极115,阳极平滑层120,施主层125,受主层130,阻挡层135和阴极140。阴极140可以是具有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复合阴极。器件100可以通过按次序沉积描述的层来制造。电荷分离可能主要在施主层125与受主层130之间的有机异质结处发生。异质结处的内部电势由接触以形成异质结的两种材料之间的HOMO-LUMO能级差确定。施主和受主材料之间的HOMO-LUMO间隙偏移在施主/受主界面处产生便于电荷分离的电场,从而激子在界面的激子扩散长度内产生。
图1中说明的层的具体方案仅是示范性的,而并不打算限制。例如,可以省略一些层(例如阻挡层)。可以添加另外的层(例如反射层或另外的受主和施主层)。层的次序可以更改。可以使用除了具体描述的那些之外的方案。
衬底可以是提供期望结构性质的任何适当衬底。衬底可以是柔性或刚性、平面或非平面的。衬底可以是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料和玻璃是优选刚性衬底材料的实例。塑料和金属箔是优选柔性衬底材料的实例。可以选择衬底的材料和厚度以获得期望的结构和光学性质。
美国专利6,352,777号,在此引用作为参考,提供可以在光敏光电子器件中使用的电极或触点的实例。当在这里使用时,术语“电极”和“触点”指提供输送光生电流到外部电路或提供偏压到器件的介质的层。也就是,电极或触点提供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的激活区与将电荷载流子传输到外部电路或从外部电路传输的导线、引线、迹线或其他装置之间的界面。在光敏光电子器件中,允许来自器件外部的最大量的周围电磁辐射进入光电导激活的内部区域是期望的。也就是,电磁辐射必须到达光电导层,在那里它可以由光电导吸收转换成电。这经常要求电触点的至少一个应当最低程度地吸收和最低程度的反射入射的电磁辐射。也就是,这种触点应当基本上透明。反向电极可能是反射材料使得已经通过单元而没有被吸收的光反射返回通过单元。如这里使用的,一层材料或一系列几层不同材料称作“透明的”,当一层或多层允许相关波长内至少50%的周围电磁辐射传输通过一层或多层时。类似地,允许相关波长内一些,但是小于50%的周围电磁辐射的传输的层称作“半透明的”。
如这里使用的,“顶部”意思是最远离衬底,而“底部”意思是最接近衬底。例如,对于具有两个电极的器件,底部电极是最接近衬底的电极,并且通常是制造的第一电极。底部电极具有两个表面,底面最接近衬底,而顶面较远离衬底。在第一层描述为“沉积在”第二层“上面”的情况下,第一层较远离衬底而沉积。在第一和第二层之间可能存在其他层,除非指定第一层与第二层“物理接触”。例如,阴极可以描述为“沉积在”阳极“上面”,即使其间存在各种有机层。
电极优选地包括金属或“金属替代物”。这里术语“金属”用来包括由元素纯金属组成的材料,例如Mg,也包括金属合金,即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纯金属组成的材料,例如Mg和Ag一起,表示为Mg:Ag。这里,术语“金属替代物”指不是标准定义内的金属,但是具有在某些适当应用中期望的类似金属的性质的材料。对于电极和电荷传输层通常使用的金属替代物将包括掺杂宽带隙半导体,例如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镓铟锡(GITO)和氧化锌铟锡(ZITO)。特别地,ITO是光学带隙为大约3.2eV的高度掺杂简并n+半导体,使得它对于大于大约3900A的波长透明。另一种适当的金属替代物是透明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及其化学衍生物。金属替代物可以从宽范围的非金属材料中进一步选择,其中术语“非金属”打算包括宽范围的材料,只要该材料在其未化合形式中不含金属。当金属在其未化合形式中存在时,单独或者与一种或多种其他金属结合为合金,金属可以作为选择称作在其金属形式中存在或者称作“游离金属”。因此,本发明的金属替代物电极有时可以称作“不含金属”,其中术语“不含金属”明显地打算包括在其未化合形式中不含金属的材料。游离金属典型地遍及金属晶格具有由能够在电子导带中自由移动的大量价电子产生的金属键形式。虽然金属替代物可以包含金属成分,但是在几种主要成分上它们是“非金属”。它们不是纯的游离金属,它们也不是游离金属的合金。当金属在它们的金属形式上存在时,电子导带倾向于提供,尤其在金属性质中,高电导率以及光学辐射的高反射率。
作为光敏光电子器件的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以包括高度透明、非金属、低电阻阴极,例如Parthasarathy等人的美国专利6,420,031号(“Parthasarathy′031”)中公开的,或者高效、低电阻金属/非金属复合阴极,例如Forrest等人的美国专利5,703,436号(“Forrest′436)中公开的,在此引用二者全部内容作为参考。每种类型的阴极优选地在包括将ITO层溅射沉积到有机材料,例如酞菁铜(CuPc)上以形成高度透明、非金属、低电阻阴极或者到薄Mg:Ag层上以形成高效、低电阻金属/非金属复合阴极的步骤的制造过程中制备。
这里,术语“阴极”以下面的方式使用。在环境照射下并且与电阻性负载连接且不具有外加电压的非层叠PV器件或层叠PV器件的单个单元中,例如PV器件,电子从光电导材料移动至阴极。类似地,术语“阳极”在这里使用使得在照射下的PV器件中,空穴从光电导材料移动至阳极,这等价于电子以相反的方式移动。应当注意,如术语在这里使用,阳极和阴极可能是电极或电荷传输层。
有机光敏器件将包括光被吸收以形成激发态,或者随后可能分离成电子和空穴的“激子”的至少一个光激活区。激子的分离典型地将在由受主层和施主层的并置形成的异质结处发生。例如,在图1的器件中,“光激活区”可以包括施主层125和受主层130。
受主材料可以包括例如二萘嵌苯、萘、富勒烯或纳米管。受主材料的实例是3,4,9,10-苝四甲酰二苯并咪唑(PTCBI)。作为选择,受主层可以包括富勒烯材料,如美国专利6,580,027号中描述的,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与受主层相邻的是一层有机施主型材料。受主层和施主层的边界形成可能产生内部生成的电场的异质结。施主层的材料可以是酞菁或卟啉,或者其衍生物或过渡金属络合物,例如酞菁铜(CuPc)。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受主和施主材料。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层叠有机层包括一个或多个激子阻挡层(EBL),如Peumans等人的美国专利6,097,147号,AppliedPhysics Letters 2000,76,2650-52和1999年11月26日提交的共同未决申请序列号09/449,801中描述的,在此引用二者作为参考。较高的内部和外部量子效率已经通过包含EBL以将光生激子限制在分离界面附近的区域并且防止寄生激子在光敏有机/电极界面处淬火来实现。除了限制激子可以扩散的体积之外,EBL也可以用作在电极沉积过程中引入的物质的扩散势垒。在一些情况中,EBL可以制作得足够厚以填充针孔或短接缺陷,否则针孔或短接缺陷可能致使有机PV器件故障。因此EBL可以帮助保护脆弱的有机层免受电极沉积到有机材料上时产生的损坏。
应当相信,EBL从LUMO-HOMO能隙基本上大于激子被阻挡的相邻有机半导体中获得它们的激子阻挡性质。因此,因能量考虑而禁止受限激子在EBL中存在。虽然EBL阻挡激子是期望的,但是EBL阻挡所有电荷是不期望的。但是,因为相邻能级的特性,EBL可能阻挡一种符号的电荷载流子。通过设计,EBL将在两个其他层,通常有机光敏半导体层与电极或电荷传输层之间存在。相邻电极或电荷传输层在上下文中将是阴极或阳极。因此,选择器件中给定位置的EBL的材料使得期望符号的载流子将不会在到电极或电荷传输层的传输中受阻。适当的能级对准保证没有对电荷传输的势垒存在,防止串联电阻的增加。例如,用作阴极侧EBL的材料具有与相邻ETL材料的LUMO能级紧密匹配的LUMO能级使得对电子的任何不期望势垒达到最小是期望的。
应当理解,材料的激子阻挡特性不是其HOMO-LUMO能隙的固有性质。给定材料是否将用作激子阻挡物取决于相邻有机光敏材料的相对HOMO和LUMO能级。因此,孤立地将一类化合物识别为激子阻挡物而不管它们可以使用的器件环境是不可能的。但是,使用这里的讲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识别当与所选一组材料一起使用以构造有机PV器件时,给定材料是否将用作激子阻挡层。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EBL位于受主层与阴极之间。EBL的优选材料包括认为具有大约3.5eV的LUMO-HOMO能级分离的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也称作浴铜灵或BCP),或者二(2-甲基-8-羟基喹啉)-苯酚铝(III)(Alq2OPH)。BCP是可以容易地将电子从受主层传输到阴极的有效激子阻挡物。
EBL层可以掺杂适当的掺杂剂,包括但不局限于3,4,9,10-苝四甲酰二酐(PTCDA),3,4,9,10-苝四甲酰二酰亚胺(PTCDI),3,4,9,10-苝四甲酰二苯并咪唑(PTCBI),1,4,5,8-萘四甲酸二酐(NTCDA)及其衍生物。应当认为在本器件中沉积的BCP是非晶的。本显然非晶BCP激子阻挡层可以表现出薄膜再结晶,其在高光强下特别快。多晶材料的作为结果的形态变化导致具有可能缺陷,例如短路、空隙或电极材料侵入的较低质量的薄膜。因此,已经发现使用适当的、相对大且稳定的分子掺杂表现出该效果的一些EBL材料例如BCP,可以使EBL结构稳定以防止性能降低的形态变化。另外应当理解,使用具有与EBL接近的LUMO能级的材料掺杂作为给予器件中的传输电子的EBL将帮助保证不形成可能产生空间电荷建立并减小性能的电子陷阱。另外,应当理解,相对低的掺杂密度使得孤立掺杂位置处的激子产生达到最小。因为通过周围的EBL材料有效地防止这种激子扩散,这种吸收减小器件光转换效率。
典型实施方案也可以包括透明电荷传输层或电荷再结合层。如这里描述的,电荷传输层与受主和施主层的区别在于,电荷传输层经常,但不一定是无机的(经常金属)并且可以选择它们不光电导激活。术语“电荷传输层”在这里使用以指与电极类似但是不同的层,不同在于电荷传输层仅将电荷载流子从光电子器件的一个分部输送到相邻分部。术语“电荷再结合层”在这里使用以指与电极类似但是不同的层,不同在于电荷再结合层允许级联的光敏器件之间电子与空穴的再结合,并且也可以增强一个或多个激活层附近的内部光场强度。电荷再结合层可以由半透明金属纳米簇、纳米微粒或纳米棒构成,如在美国专利6,657,378号中描述的,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阳极平滑层位于阳极与施主层之间。该层的优选材料包括3,4-聚乙烯二氧噻吩:聚对苯乙烯磺酸(PEDOT:PSS)薄膜。在阳极(ITO)与施主层(CuPc)之间引入PEDOT:PSS层可以导致极大提高的制造产量。这归因于旋涂的PEDOT:PSS薄膜平面化ITO的能力,否则其粗糙表面可能导致通过薄分子层的短路。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层可以在沉积下一层之前使用等离子进行处理。例如可以使用适度氩或氧等离子处理层。该处理是有益的,因为它减小串联电阻。在沉积下一层之前使PEDOT:PSS层经历适度等离子处理特别有利。
图1中说明的简单分层结构作为非限制性实例而提供,并且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以结合大量其他结构使用。描述的具体材料和结构本质上是示范性的,并且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和结构。功能器件可以通过组合以不同方法描述的各种层来实现,或者层可能基于设计、性能和成本因素而完全省略。也可以包括没有具体描述的其他层。可以使用除了具体描述的那些之外的材料。虽然这里提供的许多实例描述各种层包括单一材料,应当理解,可以使用材料的组合,例如基质与掺杂剂的混合物,或者更一般的混合物。而且,层可以具有各种子层。这里给予各种层的名字并不打算严格地限制。不是光激活区一部分的有机层,也就是通常不吸收对光电流起重要贡献的光子的有机层可以称作“非光激活层”。非光激活层的实例包括EBL和阳极平滑层。其他类型的非光激活层也可以使用。
在光敏器件的光激活层中使用的优选有机材料包括环状金属有机金属化合物。这里使用的术语“有机金属”如通常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并且如例如由Gary.L.Miessler和Donald A在“无机化学”(第二版),Tarr,Prentice Hall(1998)中给出的。因此,术语有机金属指具有通过碳-金属键结合到金属的有机官能团的化合物。该类本身不包括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是仅具有来自杂原子的施主键的物质,例如胺、卤化物,假卤化物(CN等)等的金属络合物。实际上,除了到有机种类的一个或多个碳-金属键之外,有机金属化合物通常包括来自杂原子的一个或多个施主键。到有机种类的碳-金属键指金属与有机官能团例如苯基、烷基、烯基等的碳原子之间的直接键,但是不指到“无机碳”,例如CN或CO的碳的金属键。术语环状金属指包括双配位基有机金属配位体的化合物,使得当结合到金属时,形成包括金属作为环形元素的一个的环形结构。
有机层可以使用真空沉积、旋涂、有机汽相沉积、喷墨印刷和本领域中已知的其他方法制造。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可以用作PV、光检测器或光电导体。无论何时本发明的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用作PV器件,可以选择在光电导有机层中使用的材料及其厚度,例如以优化器件的外部量子效率。无论何时本发明的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用作光检测器或光电导体时,可以选择在光电导有机层中使用的材料及其厚度,例如以最大化器件的灵敏度到期望的光谱区。
该结果可以通过考虑可能在层厚度的选择中使用的几种准则来实现。激子扩散长度LD大于或相当于层厚度L是期望的,因为认为大部分激子分离将在界面处发生。如果LD小于L,那么许多激子可能在分离之前再结合。另外,总的光电导层厚度是电磁辐射吸收长度1/α(其中α是吸收系数)的级别是期望的,使得在PV器件上入射的几乎所有辐射都被吸收以产生激子。此外,光电导层厚度应当尽可能薄以避免因有机半导体的高体电阻率而引起的过度串联电阻。
因此,这些竞争准则本质上需要在选择光敏光电子单元的光电导有机层的厚度时进行权衡。因此,一方面,相当于或大于吸收长度的厚度是期望的(对于单个单元器件)以便吸收最大量的入射辐射。另一方面,随着光电导层厚度增加,两种不期望的效果增加。一个是因为有机半导体的高串联电阻,增加的有机层厚度增加器件电阻而减小效率。另一种不期望的效果是增加光电导层厚度增加激子将远离电荷分离界面处的有效场而产生的可能性,导致成对再结合的增加可能性,并且再次减小效率。因此,以产生整个器件的高外部量子效率的方式在这些竞争效果之间权衡的器件配置是期望的。
本发明的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可以用作光检测器。在该实施方案中,器件可以是多层有机器件,例如在2003年11月26日提交的美国申请序列号10/723,953中描述的,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在该情况下,通常可以施加外部电场以便于分离电荷的提取。
可以使用集中器或设陷配置以增加有机光敏光电子器件的效率,其中强迫光子多次通过薄的吸收区域。美国专利6,333,458和6,440,769号,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通过使用为了高吸收和与增加收集效率的光学聚能器一起使用而优化光学几何形状来增强光敏光电子器件的光转换效率的结构设计解决该问题。光敏器件的这种几何形状通过在反射腔或波导结构内捕获入射辐射,从而由通过光响应材料的多次反射循环光来基本上增加通过材料的光程。因此美国专利6,333,458和6,440,769号中公开的几何形状增强器件的外部量子效率而不引起体电阻的实质增加。包括在这种器件的几何形状中的是第一反射层;应当在所有维度上长于入射光的光学相干长度以防止光学微腔干涉效应的透明绝缘层;与透明绝缘层相邻的透明第一电极层;与透明电极相邻的光敏异质结构;以及同样反射的第二电极。
涂层可以用来将光能集中于器件的期望区域中。美国专利申请10/857,747号,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提供这种涂层的实例。
在级联双层太阳能电池中,每个子单元可以足够薄以允许大百分比的激子分离,而器件足够厚以实现高吸收效率。图2显示级联有机PV单元的横截面的示意图200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图290。两个单元210和220由氧化铟锡(ITO)阳极230和Ag阴极240接触,并且由Ag纳米微粒层250分隔。如这里使用的,术语“纳米微粒”指位于有机器件的有机层内和/或之间的微粒。优选的纳米微粒大小是大约300A或更小,虽然纳米微粒可能密封在可以增加该大小的其他材料中。标记每个器件的施主(D)层和受主(A)层的增强距离和扩散长度LD D和LA D。Ag簇在显微图中可见,并且在示意图中显示(实心圆)。示意图显示级联单元中电流产生的表示。当光吸收时,激子在光生伏打子单元210和220中形成。在DA界面270和280处分离之后,PV子单元210中的空穴和PV子单元220中的电子收集在相邻电极230和240处。为了防止单元内电荷的建立,PV子单元210中的电子和PV子单元220中的空穴扩散到金属纳米微粒层250,在那里它们再结合。初始电荷到纳米微粒的吸引主要是镜像电荷效应的结果。一旦金属微粒单独充电,自由反电荷的库伦吸引导致Ag表面250处的快速再结合。
该串联级联单元结构是有利的,因为与单个双层单元情况相比较,它导致开路电压VOC的增加。假设VP=ISCVOCFF/Pinc(其中ISC是短路电流密度,FF是占空因数,以及Pinc是入射光功率密度),假设其他参数保持不变,这可以导致ηP的增加。因此,实现级联单元的挑战在于平衡来自每个单元的光电流,因为器件中的电流由在PV子单元210或PV子单元220中产生的两个电流中较小者限制。这可以通过改变各种器件层的厚度或材料组成来实现,但是因光学干涉效应而变得复杂。串行级联单元也可以包括电连接的多个子单元,包括多于两个子单元,其中每个子单元包括受主层和施主层。可以使用子单元的其他方案,如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的。
除了用作有效的载流子再结合层以防止单元充电之外,纳米微粒也可以增强入射电场,这又可以增加附近有机薄膜中的吸收。图2的图中阴影区260表示电场受Ag纳米微粒250影响的区域。电场增强由在纳米微粒表面上光激发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极化子(SPP)共振产生。如这里使用的,并且如通常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极化子共振”指入射光子到微粒表面的等离子体振荡的耦合,其中“等离子体振荡”指微粒中导电电子的集体激发。SPP共振起源于负导电电子因外加电场而相对于带有正电的背景的位移。这产生纳米微粒表面的极化电荷,其导致恢复力从而共振本征频率。金属纳米微粒的该性质也可以应用于Schottky和染料增感PV单元,其中光激活区与纳米微粒层接触。
纳米微粒的SPP共振位置或纳米微粒的聚集可能受不规则的微粒形状,不同的嵌入电介质和衬底效应,以及微粒间耦合所影响。利用这些各种效应的优点,可以将纳米微粒或纳米微粒阵列的共振调谐到可见和红外光谱内的波长。
因为SPP共振增强局部电磁场,纳米微粒与光激活区不需要直接接触以实现SPP共振的好处。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中,密封的纳米微粒分散在位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激活有机区内。纳米微粒可以遍及该区域随机地或者均匀地分布。纳米微粒的其他方案也是可能的,并且可能对于专门应用是有利的。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光激活区包括一个或多个PV单元。在该实施方案中,密封的纳米微粒可以位于相邻PV单元之间的平面层中。光激活区可以包括其他适当的有机材料,包括染料增感材料。将纳米微粒分散在光激活区内因微粒表面上的SPP共振而增强在周围区域上入射的电场。纳米微粒优选地包括金属,其中Ag,Cu和Au特别优选。这些材料的使用提供引起对可见波长的增强吸收的SPP共振。纳米微粒也可以包括掺杂退化半导体或其他半导体材料。
当下面的表达式最小化时,共振波长出现:
1(ω)+2εm(ω)]22(ω)=常数
其中ε1(ω)和ε2(ω)对于金属,而εm(ω)对于嵌入介质。这可以简化为:
ε1(ω)=-2εm(ω)
假设ε2(ω)或dε2/dω小,这在3.0-3.5eV的共振范围内对例如Ag典型成立。图3显示作为光子能的Ag的实数介电函数310和虚数介电函数320。大块Ag显示为实线,并且也显示10nm(短划线)和5nm(点线)直径的Ag簇。图4显示2R=5nmAg纳米微粒的嵌入介质对SPP共振的效果,其中已经考虑介电函数的变化。短划线表示轴比为b/a=0.6的微粒的共振波长。插入物显示仿真的几何形状。
纳米微粒的形状是可能特别影响SPP共振的另一个因素。例如,对于椭圆形纳米微粒,SPP可能分割成两个模,一种对应于椭圆体的长轴a,而另一种对应于短轴b。在图5中,显示真空中椭圆形纳米微粒的SPP峰值位置。如这里使用的,术语“轴比”指最短轴与最长轴的比值,也就是b/a。对于小值的轴比,两个共振峰之间的波长间距达到300nm的值,并且对于b/a=1,SPP位置对应于真空中λP=338nm处的球形纳米微粒的位置。例如,图5中的短划线显示0.6的轴比导致λb=334且λa=360nm处的SPP模。对称振子振荡模的该分割可以因不对称纳米微粒的电荷的结果分布而一般化为任何非球形微粒形状的情况。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纳米微粒具有不大于大约300A的最小轴,以及不小于大约0.1的轴比。对于较球形的微粒(也就是轴比大约为1的那些),优选地,平均表面间隔不多于大约100A。较大的微粒大小和/或较小的平均间隔减小可供吸收的有机材料的量,这可能减小因SPP共振而引起的入射光场的增强。但是,在某些场合,可以使用除了具体描述的那些之外的其他尺寸。进一步优选地,纳米微粒是非球形,并且最长轴平行于界面而放置。相信这种方案增加由纳米微粒的对称振子相互作用和SPP共振产生的入射光场的增强。对于非球形微粒(轴比小于1的那些),微粒间耦合可能较少影响局部场增强。因此优选地,纳米微粒的平均表面间隔不多于大约300A。其他方案和间隔可以为一些目的而使用。在一些情况下,密封的纳米微粒可以包括显著百分比的激活区体积。
对于PV单元应用,在覆盖光激活材料的吸收光谱的全范围太阳光谱上引入场增强是有利的。现在将讨论吸收率的光谱依赖。
图6显示石英上具有和不具有纳米微粒的三个薄膜的典型测量吸收光谱。1nm厚的Ag层中的纳米微粒具有大约2R=5nm的平均直径,和大约d=10nm的中心距。10A厚的Ag岛薄膜的曲线610因纳米微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激活而具有以λP=440nm的波长为中心的100nm峰值(全宽位于最大值的一半处)。峰值位置和强度表示微粒形状和大小的分布,以及随着减小的微粒间距而加宽光学响应的纳米微粒之间的对称振子耦合。同样显示7nm厚的CuPc薄膜(曲线620)和沉积在1nm覆盖层厚度的Ag岛薄膜上的7nm CuPc薄膜(曲线630)的吸收。Ag纳米微粒层的等离子体激元峰值因周围CuPc电介质的存在而红移30nm到λP=470nm,虽然λc=625nm和690nm处CuPc峰值的位置不变。但是,最显著的特征是波长λ>470nm处CuPc吸收的增加。该宽带、非共振增强可以简单地通过组合几个层叠CuPc/PTCBI双层的效率而导致级联PV单元的效率超出该预期的大约15%增加。
增强可能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频率ωP下面发生。在ωP下面,随机分布的纳米微粒的收集可能因微粒间对称振子相互作用而在电场中产生“热点”,然而纳米微粒薄膜的吸收是因为在微粒表面上形成的对称振子等离子体激元模。
图7显示在由CuPc电介质包围的石英衬底上,直径2R=5nm且均匀表面间距d=5nm的Ag圆柱体的平面阵列的典型场分布。微粒位于石英衬底上(n=1.46,z=0)并且嵌入电介质(CuPc)中。等值线标记表示计算的强度增强并且间隔0.5。极化矢量由箭头表示,并且传播在+z方向上。场分布对于λ=690nm的激发波长并且极化平行于纳米微粒链。等值线表示电场的强度增强(I/I0),其中I是局部场强,并且I0是入射场强。这些强度分别与
Figure A20058003038300251
Figure A20058003038300252
成比例,其中
Figure A20058003038300253
是局部场幅度,且
Figure A20058003038300254
是入射场幅度。十二倍强度增强可以在圆柱体的间隙中找到。场强的对称振子特性是明显的,场衰减在球体的“阴影”中出现。
嵌入介质对SPP共振的位置以及增强的光谱带宽的效果对于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特别重要,其中增强宽范围的波长是所关注的。图8显示汇集在单个2R=5nm球形微粒的表面上的入射场的强度增强。作为增加的嵌入介质的介电常数的结果,共振峰值红移。随着n从1增加到2,共振峰值变强,而SPP峰值的长波长侧的增强台阶的范围减小。将微粒嵌入 n ‾ = 2 + 0.5 i , 强烈吸收有机薄膜的典型值的材料中,使得对称振子SPP峰值由与非吸收电介质相比较的振幅级抑制。
图9显示嵌入于 n ‾ = 2 + 0.5 i 的电介质中的球形(2R=5nm)和面积与球形纳米微粒相等的b/a=0.5椭圆形纳米微粒的光谱。两个微粒具有相同的面积,并且嵌入于 n ‾ = 2 + 0.5 i 的电介质中。椭圆形纳米微粒的吸收(点线)峰值位于λ=-470nm,并且从λ=392nm处的球形纳米微粒的峰值红移。入射光的极化平行于椭圆形微粒的长轴,因此激发该模。椭圆形微粒具有延伸超出大部分有机PV材料的吸收之外的红移增强尾部,使得微粒的该形状更好地适合于在有机PV单元中使用。
级联有机PV单元中的电荷再结合层可能包括各种大小、形状和间距的纳米微粒的热蒸发、随机阵列。图10显示在 n ‾ = 2 + 0.5 i 的介质中球形Ag纳米微粒1010,1020和椭圆形纳米微粒1030,1040的阵列中心处的强度增强。对于δ>10nm,增强因相邻纳米微粒之间对称振子耦合的非线性增加而随着对于δ<10nm快速增加的间距单调减小。SPP共振位置对于δ≤10nm红移,而对于较大的δ,SPP共振会聚到单个微粒波长。
图11显示对于球形(实线)阵列1110,1030和1150,以及椭圆形(点线)阵列1120,1140和1160,δ=10nm 1110和1120,5nm1130和1140以及2.5nm 1150和1160的光谱响应。实线表示5nm直径簇的阵列,而点线表示具有相同面积的轴比0.5的椭圆形微粒。显示δ=10nm(空心正方形),5nm(实心圆)以及2.5nm(空心三角形)的表面间距。在每种情况下,椭圆形阵列具有比球形情况大的最大增强。随着δ减小,耦合效果比形状效果强。这些结构的增强台阶因微粒间耦合而宽。而且,在正好位于SPP共振下面的波长处存在衰减区。λ<350-400nm的太阳光谱强度弱,因此与在长波长处出现的提高相比较,这不显著地影响器件性能。
从级联有机PV单元的再结合层开始存在增强的距离也是所关注的。图12显示波长λ=690am时石英上具有(三角形)和不具有(正方形)10A Ag簇层的CuPc的变化厚度的测量吸收率A。对于λ=690nm的非共振波长,直接沉积在石英衬底上以及沉积在Ag岛薄膜上的变化厚度(t)的CuPc薄膜的测量吸收率值在图12中显示。对于该波长,因Ag纳米微粒的吸收可以忽略,提供CuPc吸收的变化的直接比较。当t≤10nm时,吸收对于吸收到Ag岛1210上的CuPc薄膜比对纯薄膜1220更快速地增加。对于大的t,吸收不再增强。图13显示具有和不具有Ag层的CuPc薄膜的吸收率(AA)的测量差对比CuPc厚度t。
纳米大小的Ag纳米微粒薄膜具有接近零的散射和反射效率。因对称振子振荡模的散射损耗可能仅变得比具有2R≥30nm的微粒的吸收损耗大。
图14显示围绕微粒阵列、 n ‾ = 2 + 0.5 i 的薄膜电介质区的有效厚度,该区域位于包括该微粒阵列内的区域的该阵列的“增强区域”内。对于非常小的δ,纳米微粒强度的增强大,虽然它主要局限于该小区域。球形阵列1410和椭圆形阵列1420的增强在大约δ=25nm处达到峰值,分别延伸到大约7和9nm的距离。
包括串联层叠且由薄Ag纳米微粒再结合层分隔的两个CuPc/PTCBI DA异质结的级联PV单元具有大约(2.5±0.1)%的功率效率ηP,然而单个CuPc/PTCBI子单元的ηP在1个太阳(100mW/cm2)仿真的AM 1.5G(空气质量1.5全球)照射下是(1.1±0.1)%。级联单元的VOC是单个单元值的大约两倍。ISC的增加可以导致ηP增加大约15%而达到2.5%。ISC使用下面的公式获得:
I SC = q hc ∫ λη EQE ( λ ) S ( λ ) dλ , - - - ( 3 )
其中S(λ)是仿真AM 1.5G太阳辐照光谱,q是电子电荷,c是光速,且h是Planck常数。
图15显示对于级联结构:150nm ITO/10nm CuPc/13nmPTCBI/1nm Ag/13nm CuPc/30nm PTCBI/100nm Ag,具有Ag纳米微粒层1510和不具有Ag纳米微粒层1520而计算的ηEQE(λ)。空心圆显示前单元(最接近阳极的PV1)的ηEQE,而实心正方形显示后单元(最接近阴极的PV2)的ηEQE。同样显示对于PV1(实曲线)和PV2(虚曲线),因CuPc和PTCBI层对ηEQE的贡献。后单元比前单元厚以补偿因前单元中的吸收以及因寄生光学干涉效应而引起的场强的减小。在不具有Ag纳米微粒1520的结构中,PV1(空心圆)和PV2(实心正方形)的ηEQE(λ)形状类似,虽然PV1因遍及大部分光激活区的较高ηEQE而具有较大的ISC。在PV2中,该电流不平衡将ISC局限于较小电流。对于PV1和PV2,对ηEQE(λ)的主要贡献来自CuPc层,因为CuPc的扩散长度 L D CuPc = ( 100 ± 30 ) A 大于PTCBI的扩散长度 L D PTCBI = ( 30 ± 3 ) A . 对于增强的情况,短路电流密度是平衡的,虽然PV1和PV2的ηEQE(λ)具有不同的形状。因为纳米微粒的场增强,存在对于PV1来自PTCBI层以及对于PV2来自CuPc层对ηEQE的大贡献。
在CuPc/PTCBI体系结构中,这些材料的小LD允许前和后单元中薄层的沉积,从而DA界面位于增强区域内。对于具有大LD的材料,例如C60,如果层厚度大约为LD,如对于双层有机PV单元的最佳层厚度,当前体系结构不允许DA界面处的显著增强。对于这种材料,由D和A材料的共同蒸发的薄膜制造级联器件是可能的,其中激子分离不受LD限制。在该情况下,PV子单元可以保持薄以维持高FF,虽然因纳米微粒电荷再结合层的增强增加单元中的吸收。
一连串金属纳米微粒的附近场中的光场强度与入射光强相比较可以增加高达一百倍。该增强覆盖宽光谱范围,并且可以延伸到高达100A的距离,允许与纳米微粒接触或者纳米微粒附近的有机薄膜中增加的吸收。增强可以导致级联双层有机PV单元中的更高功率效率。
CuPc/PTCBI PV单元中相对小的扩散长度允许在电流产生DA界面处具有增强吸收的薄层。对于LD>100A的材料,Ag纳米微粒处的激子淬火可能限制经由增加吸收的效率提高的可能。防止激子淬火与效率增益竞争的一种可能方法是在薄绝缘层中密封金属纳米微粒。然后这些密封的纳米微粒可以遍及有机薄膜而分散,增强吸收而不降低单元的电效率。密封的纳米微粒可以包括有机薄膜体积的显著百分比。
密封的纳米微粒可以使用如Ung等人J.Phys.Chem.B2001,105,3441-52和Salgueirino-Maccira等人J.Phys.Chem.B2003,107,10990-10994中描述的逐层自装配,如相同参考文献中描述的Turkevich方法,以及如Liz-Marzan和Mulvaney,J.Phys.Chem.B2003,107,7312-26中描述的其他方法制造,在此引用全部三者作为参考。可以使用制造和密封纳米微粒的其他方法,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
这些密封的纳米微粒的使用可以允许微粒-微粒耦合效应,基质材料的显微性质和其他效应的调节。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中,纳米微粒密封在绝缘材料中。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纳米微粒密封在氧化物中。绝缘层不小于大约10A且不大于大约100A特别优选。小于大约10A,量子效应可能变得不平凡,而大于大约100A,纳米微粒的分离可能开始阻尼SPP共振效应。纳米微粒可能不需要与有机光激活区物理接触。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中,纳米微粒可能遍及“活性区”。如这里使用的,“活性区”是稍微大于“光激活区”的区域。具体地,“活性区”是纳米微粒可以对光激活区中的吸收具有重要正面效应的区域。通常,“活性区”包括包含光激活区的有机材料,以及光激活区的大约100A内的有机材料。活性区可能包括非光激活材料,并且通常可能包括例如与光激活区相邻的阻挡层。
一旦根据多种方法中任何一种制造,密封的纳米微粒可以由任何适当方法包括到器件中。在优选实施方案中,纳米微粒在沉积之前由溶液中的悬浮而包括在溶液沉积的有机层中。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例如与由蒸发沉积的有机层共同沉积密封的微粒。这种纳米微粒的方向(微粒是非球形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机械方法例如旋涂和/或通过沉积过程中场例如磁场和电场的施加来控制。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密封的纳米微粒可以在原地制造。
虽然本发明关于特定实例和优选实施方案而描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例和实施方案。因此,如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的,权利要求的本发明可以包括这里描述的特定实例和优选实施方案的变化。

Claims (29)

1.一种器件,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
包括有机材料的光激活区,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并且电连接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
位于光激活区内的多个密封的纳米微粒,其中纳米微粒具有等离子体激元共振。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由金属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密封在氧化物中。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密封在绝缘材料中。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遍及光激活区而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光激活区包括第一子单元,该第一子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一施主层;以及
与第一施主层直接物理接触的第一受主层。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器件,其中光激活区还包括第二子单元,该第一子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二施主层;以及
与第一施主层间接物理接触的第二受主层,其中第二子单元位于第一子单源与第二电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位于第一受主层和第一施主层内。
9.根据权利要求7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位于第一子单元与第二子单元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是非球形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器件,其中光激活区是平面的,并且每个纳米微粒的最长轴与光激活区的平面基本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器件,其中每个纳米微粒的轴比不小于大约0.1。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之间的平均表面间隔不大于大约300A。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每个纳米微粒的最小轴不大于大约300A。
15.根据权利要求4的器件,其中绝缘材料的厚度不小于大约10A。
16.根据权利要求4的器件,其中绝缘材料的厚度不大于大约100A。
17.根据权利要求2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包括Ag。
18.根据权利要求2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包括Au。
19.根据权利要求2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包括Cu。
20.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光激活区包括大块异质结。
21.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光激活区包括染料增感材料。
22.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包括导电材料。
23.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包括半导体材料。
24.根据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中纳米微粒包括掺杂退化半导体。
25.一种器件,包括: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
活性区,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并且电连接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该活性区进一步包括:
光激活区,位于活性区内,并且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并且电连接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
位于光激活区的100A内的有机材料;以及
位于活性区内的多个密封的纳米微粒,其中纳米微粒具有等离子体激元共振。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器件,其中活性区还包括与光激活区相邻的有机激子阻挡层。
27.一种制造器件的方法,包括:
获得密封的纳米微粒;
制造第一电极;
制造有机光激活区,其中密封的纳米微粒位于光激活区内;以及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方法,还包括由溶液法沉积光激活区的方法,其中纳米微粒散布于包含光激活材料的溶液中。
29.根据权利要求27的方法,其中密封的微粒与由蒸发沉积的有机层共同沉积。
CN200580030383A 2004-08-11 2005-08-04 有机光敏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348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0/915,410 2004-08-11
US10/915,410 US8592680B2 (en) 2004-08-11 2004-08-11 Organic photosensitive devices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26472A Division CN101728486B (zh) 2004-08-11 2005-08-04 有机光敏器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3540A true CN101023540A (zh) 2007-08-22
CN100583488C CN100583488C (zh) 2010-01-20

Family

ID=355175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264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8486B (zh) 2004-08-11 2005-08-04 有机光敏器件
CN2005800303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3488C (zh) 2004-08-11 2005-08-04 有机光敏器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264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8486B (zh) 2004-08-11 2005-08-04 有机光敏器件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8592680B2 (zh)
EP (2) EP1928039B1 (zh)
JP (1) JP5452865B2 (zh)
KR (1) KR101129145B1 (zh)
CN (2) CN101728486B (zh)
AR (1) AR051005A1 (zh)
AU (1) AU2005280394A1 (zh)
BR (1) BRPI0513651A (zh)
CA (1) CA2577147C (zh)
DE (2) DE602005019335D1 (zh)
ES (2) ES2301078T3 (zh)
HK (2) HK1111519A1 (zh)
TW (1) TWI390739B (zh)
WO (1) WO2006026070A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4629A (zh) * 2008-05-01 2014-02-19 密执安州立大学董事会 聚合物包裹碳纳米管近红外光伏器件
CN105981181A (zh) * 2013-10-10 2016-09-28 汉阳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太阳能电池和其制造方法
CN108847445A (zh) * 2018-06-06 2018-11-20 太原理工大学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有机光电倍增探测器及制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15544A2 (en) 2004-11-24 2007-08-08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photosensitive opto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phenanthroline exciton blocking layer
US7365389B1 (en) 2004-12-10 2008-04-29 Spansion Llc Memory cell having enhanced high-K dielectric
TW200622357A (en) * 2004-12-28 2006-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492001B2 (en) * 2005-03-23 2009-02-17 Spansion Llc High K stack for non-volatile memory
US20070290195A1 (en) * 2005-08-22 2007-12-20 Stephen Forrest Increased open-circuit-voltage organic photosensitive devices
CN101313424B (zh) * 2005-09-30 2010-09-29 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 基于纯有机材料的高迁移率高效率有机膜
US7947897B2 (en) * 2005-11-02 2011-05-24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 utilizing ultrathin sensitizing layer
US8017863B2 (en) * 2005-11-02 2011-09-1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olymer wrapped carbon nanotube near-infrared photoactive devices
US8013240B2 (en) * 2005-11-02 2011-09-06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 utilizing ultrathin sensitizing layer
WO2007112088A2 (en) * 2006-03-24 2007-10-04 Qd Vision, Inc. Hyperspectral imaging device
EP2261980B1 (en) * 2006-04-11 2013-06-12 Merck Patent GmbH Tandem photovoltaic cells
EP2005483A2 (en) * 2006-04-13 2008-12-24 Ciba Holding Inc. Photovoltaic cell
US8164087B2 (en) 2006-06-12 2012-04-24 Alcatel Lucent Organic semiconductor compositions with nanoparticles
WO2007149835A2 (en) * 2006-06-20 2007-12-27 Konarka Technologies, Inc. Photovoltaic cells
US7897429B2 (en) 2006-11-20 2011-03-0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hybrid planar-nanocrystalline bulk heterojunctions
US7638356B2 (en) * 2006-07-11 2009-12-29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Controlled growth of larger heterojunction interface area for organic photosensitive devices
US11031567B2 (en) 2006-07-11 2021-06-0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fficient solar cells using all-organic nanocrystalline networks
US8987589B2 (en) 2006-07-14 2015-03-2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rchitectures and criteria for the design of high efficiency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
RU2331140C1 (ru) * 2007-01-09 2008-08-10 Валентин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амойлов Гетер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фотоэлемент
WO2009002551A1 (en) * 2007-06-26 2008-12-31 Qd Vision, Inc. Photovoltaic devices including quantum dot down-conversion materials useful for solar cells and materials including quantum dots
US7847364B2 (en) * 2007-07-02 2010-12-07 Alcatel-Lucent Usa Inc. Flexible photo-detectors
ATE498203T1 (de) * 2007-07-23 2011-02-15 Basf Se Photovoltaische tandem-zelle
US8912036B2 (en) 2007-08-24 2014-12-1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rowth of ordered crystalline organic films
US8088484B2 (en) 2007-09-03 2012-01-03 Rohm Co. Ltd. Metallic structure and photodetector
JP5388046B2 (ja) * 2007-09-03 2014-01-15 ローム株式会社 光検出器
KR100884536B1 (ko) 2007-09-28 2009-02-1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A2606661C (en) * 2007-09-28 2015-05-1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rganic photosensitiv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with near-infrared sensitivity
WO2009117613A1 (en) * 2008-03-19 2009-09-2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rganic thin films for infrared detection
WO2009126056A1 (ru) 2008-04-09 2009-10-15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овые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ого излучения
DE102008035559A1 (de) * 2008-07-30 2010-02-11 Rupert Goihl Elektrolumineszenz oder Photovoltaikquelle
US20100065112A1 (en) * 2008-09-15 2010-03-18 Thompson Mark E Organic Photo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 Squaraine Containing Organoheterojunction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EP2333861A4 (en) * 2008-09-30 2012-02-29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 SOLAR CELL TANDEM
KR101007653B1 (ko) * 2008-10-08 2011-01-13 한국과학기술원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디바이스
US20100236614A1 (en) * 2009-02-06 2010-09-23 Los Alamos National Security, Llc Hybrid photovoltaics based on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nd amorphous silicon
TWI382552B (zh) * 2009-02-13 2013-01-11 Nexpower Technology Corp 具有不透明高反射粒子之薄膜太陽能電池與其製作方法
WO2010106534A1 (en) * 2009-03-16 2010-09-23 Brightview Systems Ltd. Measurement of thin film photovoltaic solar panels
US20120090679A1 (en) * 2009-03-17 2012-04-19 Konarka Technologies, Inc. Metal substrate for a dye sensitized photovoltaic cell
KR20100106779A (ko) * 2009-03-24 2010-10-04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AU2010235273A1 (en) * 2009-04-06 2011-11-10 Ensol As Photovoltaic cell
US20100288356A1 (en) * 2009-05-12 2010-11-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otoactiv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plasmon-resonating nanoparticles
EP2453484A4 (en) * 2009-07-06 2013-12-04 Toyota Motor Co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JP5554529B2 (ja) * 2009-08-31 2014-07-23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デバイス及び太陽電池
KR101074290B1 (ko) * 2009-09-04 2011-10-18 한국철강 주식회사 광기전력 장치 및 광기전력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GB0920918D0 (en) * 2009-11-27 2010-01-13 Isis Innovation Device
US20110203649A1 (en) * 2010-02-19 2011-08-25 Basf Se Use of indanthrene compounds in organic photovoltaics
US9768402B2 (en) * 2010-04-08 2017-09-19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Enhanced bulk heterojunction devices prepared by thermal and solvent vapor annealing processes
WO2012029559A1 (ja) * 2010-09-01 2012-03-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
JP2012074569A (ja) * 2010-09-29 2012-04-12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 光電変換素子
EP2628198B1 (en) 2010-10-15 2016-06-2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aterials for controlling the epitaxial growth of photoactive layers in photovoltaic devices
JP5571525B2 (ja) * 2010-10-20 2014-08-13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29278A (ja) * 2010-12-14 2012-07-0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光電変換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PL2668680T3 (pl) * 2011-01-26 2022-06-1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zezroczyste ogniwa fotowoltaiczne
JP5681607B2 (ja) * 2011-03-28 2015-03-11 株式会社東芝 光電変換素子
JP6085095B2 (ja) 2011-03-31 2017-02-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JP6018774B2 (ja) 2011-03-31 2016-11-0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系粒子集合体
JP6125758B2 (ja) 2011-03-31 2017-05-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US9257662B2 (en) 2011-10-03 2016-02-09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evice
JP6373552B2 (ja) * 2011-10-26 2018-08-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KR101463154B1 (ko) * 2012-02-21 2014-11-20 한국과학기술원 금 나노 막대를 포함하는 유기 태양 전지 소자
JP5908305B2 (ja) * 2012-02-28 2016-04-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JPWO2013146268A1 (ja) 2012-03-27 2015-12-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無機層発光素子
GB201208793D0 (en) 2012-05-18 2012-07-04 Isis Innovation Optoelectronic device
EP3010054B1 (en) 2012-05-18 2019-02-20 Oxford University Innovation Limited Optoelectronic device
EP2850627B1 (en) 2012-05-18 2016-04-06 Isis Innovation Limited Opto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porous scaffold material and perovskites
ES2707296T3 (es) 2012-09-18 2019-04-03 Univ Oxford Innovation Ltd Dispositivo optoelectrónico
WO2015084645A1 (en) * 2013-12-03 2015-06-11 Struya Sol Corpora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 based on organo-metallic molecules
FR3029434B1 (fr) * 2014-12-03 2016-12-3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pour recouvrir une couche d'oxyde transparent conducteur d'une couche continue de materiau conducteur
KR101629584B1 (ko) * 2014-12-22 2016-06-13 가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표면 플라즈몬 공명 현상을 발생시키는 구리 나노입자를 포함한 광전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605375B1 (ko) * 2016-06-29 2023-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광전 소자 및 이미지 센서
CN107093642A (zh) * 2017-05-05 2017-08-2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近红外探测器
US11145822B2 (en) 2017-10-20 2021-10-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ound and photoelectric device, image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344541A1 (en) 2019-09-13 2022-10-27 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Rwth) Aachen Optically Active Quantum Dot Defined By Gat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3436A (en) 1994-12-13 1997-12-30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Transparent contacts for organic devices
US7144627B2 (en) * 1997-03-12 2006-12-05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Multi-layer nanoshells comprising a metallic or conducting shell
US6852252B2 (en) * 1997-03-12 2005-02-08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Use of metalnanoshells to impede the photo-oxidation of conjugated polymer
US6344272B1 (en) * 1997-03-12 2002-02-05 Wm. Marsh Rice University Metal nanoshells
US6420031B1 (en) 1997-11-03 2002-07-16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Highly transparent non-metallic cathodes
US6352777B1 (en) 1998-08-19 2002-03-05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photosensitiv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with transparent electrodes
EP1048084A4 (en) * 1998-08-19 2001-05-09 Univ Princeton ORGANIC OPTOELECTRONIC LIGHT SENSITIVE DEVICE
US6451415B1 (en) 1998-08-19 2002-09-17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photosensitive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 exciton blocking layer
US6097147A (en) 1998-09-14 2000-08-0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U1311900A (en) * 1998-10-09 2000-05-01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Solid-state photoelectric device
US6441945B1 (en) * 1999-08-13 2002-08-27 California Of Technology Opto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utilizing nanometer-scale particles
US6440769B2 (en) 1999-11-26 2002-08-27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Photovoltaic device with optical concentra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6333458B1 (en) 1999-11-26 2001-12-25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Highly efficient multiple reflection photosensitive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optical concentrator
US6657378B2 (en) 2001-09-06 2003-12-02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US6580027B2 (en) 2001-06-11 2003-06-17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Solar cells using fullerenes
JP4088711B2 (ja) 2002-09-13 2008-05-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センサ及び太陽電池
US6972431B2 (en) 2003-11-26 2005-12-06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Multilayer organic photodetectors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US7196835B2 (en) 2004-06-01 2007-03-27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Aperiodic dielectric multilayer stack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4629A (zh) * 2008-05-01 2014-02-19 密执安州立大学董事会 聚合物包裹碳纳米管近红外光伏器件
CN105981181A (zh) * 2013-10-10 2016-09-28 汉阳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太阳能电池和其制造方法
CN105981181B (zh) * 2013-10-10 2018-03-20 汉阳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太阳能电池和其制造方法
US10998515B2 (en) 2013-10-10 2021-05-04 Iucf-Hyu Solar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08847445A (zh) * 2018-06-06 2018-11-20 太原理工大学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有机光电倍增探测器及制作方法
CN108847445B (zh) * 2018-06-06 2023-04-18 太原理工大学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有机光电倍增探测器及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5004925T2 (de) 2009-02-12
BRPI0513651A (pt) 2008-05-13
US8592680B2 (en) 2013-11-26
DE602005004925D1 (de) 2008-04-03
KR101129145B1 (ko) 2012-03-28
JP5452865B2 (ja) 2014-03-26
WO2006026070A2 (en) 2006-03-09
CA2577147C (en) 2014-09-30
AU2005280394A1 (en) 2006-03-09
TW200611419A (en) 2006-04-01
AR051005A1 (es) 2006-12-13
JP2008510305A (ja) 2008-04-03
ES2338493T3 (es) 2010-05-07
EP1782471B1 (en) 2008-02-20
CN101728486A (zh) 2010-06-09
WO2006026070A3 (en) 2006-05-26
CN101728486B (zh) 2013-08-07
CA2577147A1 (en) 2006-03-09
EP1782471A2 (en) 2007-05-09
ES2301078T3 (es) 2008-06-16
HK1144733A1 (en) 2011-03-04
EP1928039A1 (en) 2008-06-04
CN100583488C (zh) 2010-01-20
TWI390739B (zh) 2013-03-21
HK1111519A1 (en) 2008-08-08
US20060032529A1 (en) 2006-02-16
DE602005019335D1 (de) 2010-03-25
KR20070059082A (ko) 2007-06-11
EP1928039B1 (en) 2010-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3488C (zh) 有机光敏器件
CN101044640B (zh) 层叠有机光敏器件
CN100565959C (zh) 层叠有机光敏器件
CN102610627B (zh) 层叠有机光敏器件
CN100426529C (zh) 有机光生伏打器件
US6657378B2 (en)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US10141531B2 (en) Hybrid planar-graded heterojunction for organic photovoltaics
MX2007001690A (en) Organic photosensitive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1151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1151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