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94170C - 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94170C
CN100594170C CN200680016222A CN200680016222A CN100594170C CN 100594170 C CN100594170 C CN 100594170C CN 200680016222 A CN200680016222 A CN 200680016222A CN 200680016222 A CN200680016222 A CN 200680016222A CN 100594170 C CN100594170 C CN 10059417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heet material
back pressure
bundl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6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5683A (zh
Inventor
森胁俊之
三岛健司
大冢晴裕
桂川仁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nze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nz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nze Ltd filed Critical Gunz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75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5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417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417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65H31/06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4Forming a pile of articles on edge
    • B65H2301/42146Forming a pile of articles on edge by introducing articles from ab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2Handling piles, sets or stacks of articles
    • B65H2301/4223Pressing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40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5/00Physical ent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11/00 or B65H2513/00
    • B65H2515/30Forces; Stresses
    • B65H2515/34Pressure, e.g. fluid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orming Counted Ba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是在所输送的印张等的片材的重叠出现偏差的场合下,也可以进行合适的聚集而不会在后续工序中产生不良品的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所述片材聚集方法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从上方输送的片材(W)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7)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对用来防止被聚集到台面上的片材的束的前端侧走形的支架(8)上在聚集过程受到的来自片材的束的背压(F)进行检测;对支架向聚集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从而将背压维持在规定的大小。

Description

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集印张等片材的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把用转轮式印刷机印刷的印张(未进行装订等加工的印刷物)在一点一点挪动的状态下堆叠而连续地从上方进行输送,在把印张的方向对齐并把四角对齐的状态下聚集成长方体,用打捆带对所聚集的印张束进行打捆操作的印张聚集装置(专利文献1、2)。
进行这样的操作的印张聚集装置,具有在立着的状态下载置所聚集的印张束的聚集面、对新输送来的印张束的一个端面进行支撑从而使追加的印张不倒的支撑机构,以及在印张束的另一端防止印张束走形的支架。聚集面,例如是具有多条细带的传送带的输送面。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这样一种印张聚集装置,具有多条细带的传送带,输送面从上方向下方移动地设置在所聚集的印张束的一端,向聚集面输送新的印张,在所述传送带的稍后方设有支撑装置(辅助导板)。
而且,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随着聚集到输送面的印张束变大而从支撑装置远离地进行移动的支架(保持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185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59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把印张从上方连续向下方的聚集面输送进行聚集的印张聚集装置,前后的印张的重叠情况通常为固定不变,而在实际的聚集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印张的重叠情况会产生偏差。但是,由于支撑所聚集印张束的一端的支架在印张束以固定速度增长的前提下以固定速度进行移动,因而,当所输送印张的重叠情况变化时印张束的增长速度就会改变。而且,如果印张束的增长速度与支架的移动速度不平衡,有时会产生一部分印张从已经整齐聚集了的印张束飞出,或者印张束中出现折曲夹纸的不良情况。
这样的不良情况会造成使印张束外观恶化、妨碍印张的稳定输送,和在后续工序的装订工序等中出现次品。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便是在所输送的印张等的片材的重叠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合适的聚集而不会在后续工序中产生不良品的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涉及的片材聚集方法,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地从上方输送的片材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对用来防止被聚集到所述台面上的所述片材的束的前端侧走形的支架上受到的来自所述束的背压进行检测;对所述支架向聚集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从而将所述背压维持在规定的大小,通过检测用来使所述支架移动的电动马达的负载电流来检测来自所述束的背压;通过控制施加到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流来控制所述支架的移动。
该控制在片材的束进行增长的聚集过程以及为了对聚集了的印张束进行打捆而使其退让的退让过程中进行。
本发明涉及的另一种片材聚集方法,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从上方输送的片材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在为了在所述片材的束成为一定大小之后重新进行片材的聚集而使所述束退让的过程中;用第一支架支撑退让的所述束的前端侧,并用第二支架支撑所述束的后端侧;对所述束施加到所述第一支架上的背压以及所述束施加到所述第二支架上的背压进行检测;对所述第一支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向聚集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从而将所述各个背压分别维持在规定的大小,通过检测用来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退让的各个电动马达的负载电流来检测所述各个背压;通过控制施加到所述各个电动马达的电流来控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用于退让的移动。
本发明涉及的片材聚集装置,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从上方输送的片材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具有:用来防止被聚集到所述台面上的所述片材的束的前端侧走形的支架;对所述束施加到所述支架上的背压进行检测的背压检测机构;用来使所述支架向所述片材的聚集方向移动的支架移动机构;和对所述支架移动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背压检测机构检测出的背压对所述支架借助所述支架移动机构的移动进行控制,所述支架移动机构具有电动马达;所述背压检测机构具有所述电动马达的负载电流检测装置;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负载电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负载电流对所述支架借助所述电动马达的移动进行控制。
进而优选为,所述电动马达为伺服马达;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负载电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负载电流对施加到所述伺服马达的电流进行控制。
本发明涉及的另一种片材聚集装置,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地从上方输送的片材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具有:用来防止被聚集到所述台面上的所述片材的束的前端侧走形的第一支架;用来支撑所述束的后端侧的第二支架;对所述束施加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的背压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检测的背压检测机构;用来使所述第一支架向所述片材的聚集方向移动的第一支架移动机构;用来使所述第二支架向所述片材的聚集方向移动的第二支架移动机构;和对所述第一支架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架移动机构的动作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背压检测机构检测出的背压对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借助所述第一支架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架移动机构的移动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控制,所述第一支架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架移动机构分别具有电动马达;所述背压检测机构具有所述各个电动马达的负载电流检测装置;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负载电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各个负载电流对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借助所述电动马达的移动进行控制。
上述的“片材的束的前端侧”是指聚集方向上最初输送的片材所聚集的那一侧。而且,“使退让”和“退让”,是指使所聚集的成为规定大小的片材的束在台面上移动到不会妨碍重新聚集的另外的片材的束进行增长的位置,和这样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即便是在所输送的印张等的片材的重叠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合适的聚集而不会在后续工序中产生不良品的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片材聚集装置的概况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A-A向视图。
图3是表示固定件被固定在驱动带上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输送部的概况的图。
图5是表示聚集部的动作的图。
图6是表示聚集部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聚集部的动作的图。
图8是表示聚集部的动作的图。
图9是表示聚集部的动作的图。
符号说明
1片材聚集装置
2背压检测机构(固定件)
3背压检测机构(驱动带)
6背压检测机构、控制机构(转矩控制部)
7台面
8支架、第一支架(第一支架部)
9支架移动机构、第一支架移动机构(第一支架驱动部)
10第二支架(第二支架部)
11第二支架移动机构(第二支架驱动部)
23电动马达、伺服马达(马达)
32电动马达(马达)
F、F’背压
P片材的束(印张的束)
W片材(印张)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片材聚集装置1的概况的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A-A向视图,图3是表示固定件2被固定在驱动带3上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输送部4的概况的图。
在图1和图2中,片材聚集装置1由聚集部5、输送部4以及转矩控制部6等构成。
聚集部5由台面7、第一支架部8、第一支架驱动部9、第二支架部10、第二支架驱动部11、叉部12以及叉驱动部13等构成。
台面7是印张W等的片材在其上聚集成束的场所,由传送带的两条细带14、14形成。
下面,把图1和图2中的左侧称为下游或下游侧,把右侧称为上游或上游侧。而且,图2中的左右方向称为聚集方向。
第一支架部8由支撑部15、一对支撑臂16、16、支架17、17、滑动件18、...、18,以及固定件2等构成。
支撑部15的外形由矩形的框(frame)形成,在聚集方向上正交配置,框的内侧贯通着后文中将要说明的多个驱动带3、31、39。在支撑部15的上游侧的上部,两个支撑臂16、16的各自的下方端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距离地被安装在不会妨碍两条带14、14向上下方向的移动的位置上。
支撑臂16的形状为曲柄状,上方端在上游侧的上方延伸,支架17在各个上方端被一体化。支撑臂16、16在下方端具有可以在设于支撑部15的上下方向的槽内沿上下方向进行滑动的滑动部,被连接在固定于支撑部15的无杆气缸(ロツドレスシリンダ)的滑动件上而同时进行上下运动。
支架17由长方形的板形成,纵向的端头逐渐变薄,其下方端与支撑臂16一体化,从而使其与支撑部15平行并变薄的端头处于上方。
滑动件18、...、18被配置在支撑部15的四角并被一体化。滑动件18、...、18分别具有在聚集方向贯通的孔,在各个孔中滑动自如地贯穿着导杆19、...、19。
导杆19、...、19在聚集方向上两根两根地平行配置着并固定在台架上,对滑动件18、...、18进行导向,使第一支架部8在聚集方向上稳定地往复移动。
参照图3,固定件2由带齿板20和辅助板21等构成。带齿板20在其一个周面上设有齿,该齿用来使第一支架部8在聚集方向上往复移动并可以与后述的驱动带3的齿型进行啮合。
在辅助板21上具有可以与带齿板20形成有齿的面接合的周面,被固定在支撑部15上。辅助板21在与带齿板20的齿啮合而夹着驱动带3的状态下,与带齿板20、螺栓22、...、22一体化。
第一支架驱动部9由马达23、驱动带轮24、从动带轮25以及驱动带3构成。
马达23在第一支架部8的下游侧被固定在聚集部5的台架上。马达23使用伺服马达。
驱动带轮24是与马达23的驱动轴直接连接的正时带轮。
从动带轮25使转轴在包含马达23的驱动轴的水平面内与马达23的驱动轴平行,被配置在聚集部5的上游侧的端部。从动带轮25是绕转轴转动自如的正时带轮。
驱动带3把驱动带轮24与从动带轮25连接,使用正时皮带。驱动带3如上所述那样被固定件2的带齿板20与辅助板21夹着而固定成一体。因此,马达23(驱动带轮24)的转动将驱动带3驱动的话,把固定件2一体化了的第一支架部8在聚集方向上移动。而且,施加到第一支架部8上的外力通过驱动带3传递到驱动带轮24。
第二支架部10由支撑部26、一对支撑臂27、27、支架28、28、滑动件29、...、29,以及固定件30等构成。
第二支架部10被配置在第一支架部8的上游侧。
支撑部26的外形与第一支架部8中的支撑部15同样地由矩形的框形成,支撑部26在聚集方向上正交配置,框的内侧贯通着后文中将要说明的多个驱动带3、31、39。在支撑部26的上游侧的上部,两个支撑臂27、27的各自的下方端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距离地被安装在不会妨碍两条带14、14向上下方向移动的位置上。
支撑臂27、27为笔直的柱状体,纵向为上下方向,下方端可以上下运动地安装在支撑部26上。在各个支撑臂27的上方端附近将支架28一体化。支撑臂27、27在下方端具有可以在设置在支撑部26上的上下方向的槽内进行滑动的可上下运动的滑动部,其被连接在固定于支撑部26液压缸的杆上而同时进行上下运动。
支架28由长方形的板形成,纵向的端头逐渐变薄,在其下端与支撑臂27一体化,从而使其与支撑部26平行并变薄的端头处于上方。
滑动件29、...、29被配置在支撑部26的四角并分别具有贯通的孔、在孔中分别贯穿着导杆19,滑动件29、...、29被导杆19、...、19引导而使第二支架部10在聚集方向上稳定地往复移动,这些与第一支架部8相同。
第二支架驱动部11的构成与第一支架驱动部9的构成大致相同。
即,第二支架驱动部11由马达32、驱动带轮33、从动带轮34以及驱动带31构成。
马达32被配置在第一支架驱动部9的马达23的横向并固定在台架上。马达32使用伺服马达。
驱动带轮33是与马达32的驱动轴直接连接的正时带轮。
从动带轮34使转轴在包含马达32的驱动轴的水平面内与马达32的驱动轴平行,被配置在聚集部5的上游侧的端部。从动带轮34是绕转轴转动自如的正时带轮。
驱动带31把驱动带轮33与从动带轮34连接,使用正时皮带。驱动带31如上所述那样被固定件30的带齿板与辅助板夹着而可以与它们一体移动地固定着。因此,与第一支架部8同样地,由马达32的转动使第二支架部10在聚集方向上进行移动。
叉部12由支撑部35、滑动件36、...、36、一对叉37、37以及固定件38等构成。
叉部12被配置在第二支架部10的上游侧。
支撑部35以及滑动件36、...36的构成与第一支架部8和第二支架部10中的支撑部15、26以及滑动件18、...、18、29、...、29、36、...、36的构成相同,滑动件36、...、36的孔中分别贯穿导杆19,使叉部12可以在聚集方向上移动,这一点也与第一支架部8和第二支架部10相同。
叉37、37的形状为曲柄状,下方端在支撑部的下游侧的上部分别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距离地安装着。叉37、37可以在两条带14、14之间上下运动地被配置在使得在上升时的聚集方向的移动不会妨碍后文中将要说明的输送带45以及内侧带46的位置上。而且,把叉37、37都配置在俯视时比支架17、17稍靠内侧,从而使叉37、37与第一支架部8的支架17、17不重合。叉37、37分别与固定在支撑部35上的无杆气缸的滑动件连接,可以同时进行上下运动。
固定件38由辅助板和具有可以与驱动带39的齿型啮合的齿的带齿板构成,它们夹着驱动带39通过螺栓一体化而固定在支撑部35上,这一点与第一支架部8和第二支架相同。
叉驱动部13,把马达40配置在第二支架驱动部11的马达32的横向而固定在台架上。马达40、驱动带轮41、从动带轮42以及驱动带39与第一支架驱动部9和第二支架驱动部11上的大致相同。驱动带39可与固定件38一体移动地固定着,叉部12通过马达的转动在聚集方向上移动。
参照图4,输送部4由滚筒43、用来使滚筒43转动的马达44、输送带45、内侧带46、外侧带47以及张力调整用促动器48等构成。
滚筒43具有水平的并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转轴,借助由驱动带49连接着的马达44在图4中进行左转。
输送带45把滚筒43与滚筒43的上游侧的辊50连接,通过滚筒43的转动使输送面51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地在滚筒43的外方循环。输送带45在使输送面51上位于下游侧的印张W的端部的上面与其上游侧的印张W的端部重合的状态下输送印张W。输送带45由相互具有间隔的多个细带形成。输送带45通过滚筒43的转动进行驱动,因而输送速度与滚筒43的圆周速度相同。
内侧带46以滚筒43的最上部为起点使接触角(angle ofcontact)约呈90度地与滚筒43的外周的1/4相接。而且,内侧带46在多个输送带45的各自之间卷挂在滚筒43的外周。内侧带46配置成,与输送带45不重合而保持一定的间隔地被支撑在多个辊上,可围着滚筒43在滚筒43的外方循环。
外侧带47配置成,内侧带46与滚筒43相接的部分的上面重合而卷挂在滚筒43上,支撑在张力调整用促动器48和多个辊上,可在滚筒43的上部外方循环。外侧带47在滚筒43的下方从滚筒43离开之后马上从内侧带46离开。外侧带47,在卷挂在滚筒43上的部分把输送带45输送的印张W夹在与内侧带46之间,进行改变印张W的输送方向送出到设于下方的聚集部5的动作。
张力调整用促动器48通过空气压力气缸52的伸缩动作使张力辊53增减外侧带47的张力,调整外侧带47和内侧带46输送印张W时的夹力。
转矩控制部6由计算机和伺服控制器(增幅器)等构成。
下面说明片材聚集装置1的动作。
图5~图9是表示聚集部5的动作的图。
在印张W聚集操作的初期,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部8的支撑臂16、16上升,从而使支架17、17可以支撑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的端部,第二支架部10的支撑臂和叉部12的叉退让到台面7的下方。第一支架部8对应于聚集而增加的印张W的束P的量(厚度)向下游侧移动。
第一支架部8向下游侧的移动,使得从输送部4连续被输送的印张W的聚集顺畅地进行并且使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不走形地在把由支架17、17对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的压迫(推压)力维持在固定或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进行。支架17、17对印张W的束P的推力,也是印张W的束P反推支架17、17的力F(以下有时称为“背压F”)。
为了把背压的大小维持在规定范围,转矩控制部6把马达23的驱动转矩(驱动转矩为施加到固定件2上的力F’(
Figure C20068001622200141
)与驱动带轮24的节圆半径R之积)控制成规定值,同时,使第一支架部8移动(图3)。
转矩控制部6对第一支架部8的移动的控制,具体来说,是通过预先使得输入伺服控制器的马达23的设定负载电流值(负载转矩)成为固定值或将其维持在规定范围内地对马达23进行驱动来进行的(转矩控制)。即,转矩控制部6,由伺服控制器检测马达23的负载电流(电枢电流),将检测出的负载电流反馈而决定施加到马达23上的电流值。
例如,转矩控制如下所述那样进行。
当在从输送部4连续输送到聚集部5的具有正常偏差地重合的印张W上继续输送在一部分上完全重合数张的印张W等的情况下,由于印张W的束P急剧增长,所以,施加到支架17、17上的背压F上升。固定件2被固定在驱动带3上而一体化,此时的背压F通过固定件2和驱动带轮24传递到马达23。马达23由于负载增加而增加流过马达23的负载电流。转矩控制部6检测出负载电流的增加,使马达23的驱动转矩减小而成为规定值地将施加到伺服控制器的电流减少,促进第一支架部8向下游侧的移动。
另外,在输送的印张W与印张W彼此重合的部分比通常要小等的情况下,印张W的束P的增长慢,因此,施加到支架17、17上的背压F减小。这样,马达23的负载转矩减小,负载电流减少。转矩控制部6检测出负载电流减少,控制施加的电流以使负载电流增加,以使支架17、17对印张W的束P的推力变成适当的大小的方式减慢第一支架部8向下游侧的移动。
片材聚集装置1中,通过对印张W的束P施加到支架17、17上的背压F进行控制,即,通过把马达23的负载转矩控制成固定,例如可以使得在所聚集的印张W等上新插入时的阻力等的聚集环境一直固定。其结果,即使在从输送部4输送的印张W的重叠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印张W的聚集也可以稳定进行,可以获得整齐的印张W的束P。
进而,在负载转矩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第一支架部8向上游侧移动从而回复到规定的负载转矩。
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达到规定量时,如图6所示,在叉部12,液压缸伸展,叉37、37上升而支撑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的上游侧。接着,叉部12向下游侧移动到第二支架部10的支架28退让的位置。此时,第一支架部8与叉部12一起向下游侧移动。
第二支架部10,如图7所示,使液压缸伸展而使支架28向印张W的束P的上游侧移动,支撑印张W的束P。已经聚集了的印张W的束P,两侧分别被第一支架部8和第二支架部10支撑,向台面7的下游侧移动。移动了的印张W的束P在移动端头用打捆带等打捆。此间,新输送的印张W如图8所示那样,被聚集到叉37、37的上游侧的面和内侧带46之间。
通过第一支架部8是否到达规定位置来判断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是否达到规定量,例如通过安装在导杆19上的限位开关来检测第一支架部8到达了规定位置。
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的打捆完成后,第一支架部8的液压缸和第二支架部10的液压缸分别收缩动作,使支架17、17和支架28、28向台面7的下方移动。第二支架部10移动到位于聚集作业的初期的地方,第一支架部8移动到支架17、17的上游侧的面与叉37、37的上游侧的面(支撑新聚集的印张W的束P的面)并排的位置。移动了的第一支架部8如图9所示那样,使液压缸伸展,使支架17、17的上游侧的面向印张W的束P的下游侧上升而支撑印张W的束P。
然后,在叉部12,液压缸通过收缩动作而把叉向台面7的下方移动,叉部12,如图5所示那样,移动到比内侧带46更靠上游的退让位置。
通过上述片材聚集装置1的一连串动作,形成一个印张W所聚集的束P。
第一支架部8的支撑臂16、16呈上端在上游侧突出的形状,叉37、37呈上端在下游侧突出的形状,因而,如图9所示,支撑臂16、16与叉37、37不会发生干涉,可以顺利地进行从叉部12向第一支架部8对印张W的束P进行支撑的切换。
片材聚集装置1,当第一支架部8和第二支架部10一边夹着支撑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一边向下游侧移动时(图8),可以控制转矩,从而使支架17、17和支架对印张W的束P的推力分别为预先设定的值或处于设定范围内。而且,也可以在叉部12在其上游侧的面上支撑印张W将其聚集时(图8),对转矩进行控制,从而使叉对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的推力为设定值或处于设定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对所聚集的印张W的束P产生的背压进行控制。例如,也可以通过设于支架和支撑臂之间的应变仪检测施加到支架上的背压,从而控制第一支架驱动部的马达的驱动,使背压处于规定范围。
第一支架驱动部9、第二支架驱动部11和叉驱动部13也可以不是上述的带驱动,而是通过旋转螺钉和驱动螺母进行驱动,或者通过齿条和小齿轮进行驱动。
背压的检测和第一支架部的移动等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进行。
另外,片材聚集装置1和片材聚集装置1的各构成或者整体的构造、形状、尺寸、个数、材质等,可以按照本发明主旨进行适当变更。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把印张W等的片材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重合出现偏差的状态下进行输送和聚集的片材聚集方法及装置。

Claims (5)

1.一种片材聚集方法,所述片材聚集方法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从上方输送的片材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
对用来防止被聚集到所述台面上的所述片材的束的前端侧走形的支架上受到的来自所述束的背压进行检测;
对所述支架向聚集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从而将所述背压维持在规定的大小;其特征在于:
通过检测用来使所述支架移动的电动马达的负载电流来检测来自所述束的背压;
通过控制施加到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流来控制所述支架的移动。
2.一种片材聚集方法,所述片材聚集方法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从上方输送的片材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
在为了在所述片材的束成为一定大小之后重新进行片材的聚集而使所述束退让的过程中,
用第一支架支撑退让的所述束的前端侧,并用第二支架支撑所述束的后端侧;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束施加到所述第一支架上的背压以及所述束施加到所述第二支架上的背压进行检测;
对所述第一支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向聚集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从而将所述各个背压分别维持在规定的大小;
通过检测用来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退让的各个电动马达的负载电流来检测所述各个背压;
通过控制施加到所述各个电动马达的电流来控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用于退让的移动。
3.一种片材聚集装置,所述片材聚集装置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从上方输送的片材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来防止被聚集到所述台面上的所述片材的束的前端侧走形的支架;
对所述束施加到所述支架上的背压进行检测的背压检测机构;
用来使所述支架向所述片材的聚集方向移动的支架移动机构;
和对所述支架移动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背压检测机构检测出的背压对所述支架借助所述支架移动机构的移动进行控制;
所述支架移动机构具有电动马达;
所述背压检测机构具有所述电动马达的负载电流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负载电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负载电流对所述支架借助所述电动马达的移动进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马达为伺服马达;
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负载电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负载电流对施加到所述伺服马达的电流进行控制。
5.一种片材聚集装置,所述片材聚集装置把一部分重叠并连续从上方输送的片材立在下方的水平的台面上,在该状态下进行聚集;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来防止被聚集到所述台面上的所述片材的束的前端侧走形的第一支架;
用来支撑所述束的后端侧的第二支架;
对所述束施加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的背压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检测的背压检测机构;
用来使所述第一支架向所述片材的聚集方向移动的第一支架移动机构;
用来使所述第二支架向所述片材的聚集方向移动的第二支架移动机构;
和对所述第一支架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架移动机构的动作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背压检测机构检测出的背压对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借助所述第一支架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架移动机构的移动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支架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架移动机构分别具有电动马达;
所述背压检测机构具有所述各个电动马达的负载电流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负载电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各个负载电流对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借助所述电动马达的移动进行控制。
CN200680016222A 2005-05-13 2006-04-27 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417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1776 2005-05-13
JP141776/2005 2005-05-13
PCT/JP2006/308801 WO2006120913A1 (ja) 2005-05-13 2006-04-27 シート材集積方法およびシート材集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5683A CN101175683A (zh) 2008-05-07
CN100594170C true CN100594170C (zh) 2010-03-17

Family

ID=37396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62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4170C (zh) 2005-05-13 2006-04-27 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265494A1 (zh)
EP (1) EP1880961A4 (zh)
JP (1) JPWO2006120913A1 (zh)
CN (1) CN100594170C (zh)
WO (1) WO20061209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8740B2 (ja) * 2009-01-13 2014-03-19 グンゼ株式会社 折丁集積装置
FR2983464B1 (fr) * 2011-12-05 2014-06-27 Solystic Dispositif d'empilage pour objets plats empiles sur chant et machine de tri postal
US20140001932A1 (en) * 2012-06-29 2014-01-02 Nathan L. Westby Modular Outdoor Enclosure and Gravity Damper System
DE202016102779U1 (de) * 2016-05-25 2017-08-28 Bobst Bielefeld Gmbh Vorrichtung zur Betätigung einer hydraulischen Trägerstange einer Rotationsdruck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4455A (ja) * 1981-10-26 1983-05-04 Toshiba Corp 紙葉類の集積装置
JPH01231735A (ja) * 1988-03-09 1989-09-18 Sharp Corp リフト式給紙カセットの用紙残量検出装置
JPH0295627A (ja) * 1988-09-30 1990-04-06 Omron Tateisi Electron Co 紙葉類の繰出・集積装置
JPH0753110A (ja) 1993-08-19 1995-02-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刷本集積装置
JP3443172B2 (ja) * 1994-06-22 2003-09-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刷本集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6120913A1 (ja) 2008-12-18
WO2006120913A1 (ja) 2006-11-16
US20080265494A1 (en) 2008-10-30
EP1880961A1 (en) 2008-01-23
EP1880961A4 (en) 2010-09-01
CN101175683A (zh) 2008-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353119A1 (en) Paper board stacking mechanism
CN100594170C (zh) 片材聚集方法及片材聚集装置
JPS5843292B2 (ja) カミタバ マタハ ソノルイジブツノラツピングソウチ
CN206264048U (zh) 可调节纸张张力的切纸机构
CN109178856A (zh) 一种物件摆正机构
CN109837728A (zh) 一种自动切割出预定形状片的装置
CN108082593A (zh) 一种自动缠胶设备及其缠胶方法
KR20180061987A (ko) 가변 롤 포밍 시스템용 소재이송장치
CN106005539B (zh) 一种医用手套内衬纸包装折纸机
CN113044329B (zh) 一种采用塑料包装袋的包装机
CN207791328U (zh) 一种自动缠胶设备
CN207346174U (zh) 一种整叠印制品全自动堆垛装置
CN113846428A (zh) 一种折腰绳缝纫机的腰绳进料输送装置
CN109760874A (zh) 一种立盒机的夹持输送装置
CN106283591A (zh) 一种带有张力调节机构的自动剪裁机
CN211112585U (zh) 一种罗纹圆领自动缝纫机
CN204369205U (zh) 一种纸筒卷带机
CN102383339B (zh) 一种料带装置及涂布机
CN110342313B (zh) 一种堆积机
CN207508042U (zh) 一种薄片卷绕机构
CN215399517U (zh) 塑料袋捆扎机输送机构
CN216404716U (zh) 一种折腰绳缝纫机的腰绳进料输送装置
CN117802693B (zh) 一种铺网机
EP0810172A2 (en) Roll-forming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or interleaved webs
CN214114444U (zh) 一种自动分胶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