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6099C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76099C
CN100576099C CN200710139945A CN200710139945A CN100576099C CN 100576099 C CN100576099 C CN 100576099C CN 200710139945 A CN200710139945 A CN 200710139945A CN 200710139945 A CN200710139945 A CN 200710139945A CN 100576099 C CN100576099 C CN 10057609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transfer printing
guide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39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8398A (zh
Inventor
村山龙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18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8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609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609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支撑调色剂像,转印部,在所述转印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片材上;以及第一和第二导向件,将片材引导到转印部,并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使得调色剂像转印于其上的片材的表面接触这些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上游侧。在片材的后端通过第一接触部之后,片材的后端通过第二接触部,同时将第二导向件向图像承载部件弯曲。第二导向件从相对于当片材后端通过第一接触部时片材后端最后接触的第一接触部的位置而言、处于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弯曲。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等成像装置,可以将调色剂像转印到图像承载部件上。在这种成像装置中,将片材输送到转印部,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该片材上。
这时,当调色剂像在转印部被转印到片材上时,转印条件依赖于在转印部被转印的片材的行为。为了稳定被输送的片材的行为,提出过各种方案。
例如,在转印部的上游侧设置转印前导向件。转印前导向件,在在控制片材的行为的同时,允许片材进入转印部。从而,调色剂像以稳定的方式被转印到片材上。
但是,在设置转印前导向件的情况下,如果片材厚且硬的话,当片材的后端通过转印前导向件时,片材的姿势会快速朝着图像承载部件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片材姿势变化所引起的冲击,在被转印到片材上的图像中可能会出现水平线。
例如,提供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在转印前导向件的顶端设置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减小片材的姿势的快速变化,从而防止在片材上出现水平线(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开Japanese Patent Laid OpenNos.08-076607(对应于美国专利US Patent No.5,594,539)和05-257395)。
同时,当片才被转印并且采取该片材位于转印部的上游侧的部分沿着图像承载部件延伸的姿势时,在转印之前,片材可能会与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像接触,从而,片材可能会擦伤图像并使图像恶化。
特别是,在将带作为图像承载部件并且将带与转印辊之间的压合部作为转印部的结构中,可能会发生片材对位于转印部上游侧的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像的摩擦。为了对于各种类型的片材实现良好的转印,需要增大转印辊相对于承载调色剂像的带的接触压力。如果增大在转印部处的接触压力,则会增大在转印部带和转印辊的压合宽度。因此,片材会被沿着压合部的延长线延伸地输送,或者在转印部上游侧沿着带被输送。
在这种采用带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结构中,由于片材采取沿着带延伸的姿势,所以,片材有可能会接触处于转印部上游侧的带上的调色剂像。因此,片材会摩擦带上的图像,使图像恶化。即使采用圆柱形感光鼓作为图像承载部件,例如,当图像形成在弯曲的片材上时,仍然有可能发生图像的擦伤。
为了控制片材的姿势,如果在远离图像承载部件的位置,配置用于在转印部上游侧对片材面对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进行引导的导向件的话,则在转印之前,片材不会接触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像,从而,防止片材擦伤图像承载部件上的图像,从而图像不会被恶化。但是,由于导向件的位置远离图像承载部件,所以,当片材的后端通过导向件时,片材的姿势变化变得更快,与之伴随的冲击会增大在图像上产生水平线的发生率。
如上面所述,很难解决下面所述的两个问题,即,在转印前导向件将片材从其顶端位置引导到其后端位置时,由于片材与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像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图像擦伤;以及由于当片材的后端通过转印前导向件时施加的冲击而引起的水平线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能够减少片材与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像之间的接触,并减少出现在片材的后端部的线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成像装置包括:支撑调色剂像的图像承载部件;转印部,在该转印部将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第一导向件;以及柔性的第二导向件。第一导向件将片材引导到转印部,并具有第一接触部。片材的在其上转印调色剂像的表面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第二导向件将片材引导到转印部。第二导向件具有第二接触部。片材的在其上转印调色剂像的表面与第二接触部接触。第一接触部在片材的输送方向上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上游侧。在片材的后端通过第一接触部之后,片材的后端通过第二接触部,同时使得第二导向件朝着图像承载部件弯曲。第二导向件从相对于当片材后端通过第一接触部时片材后端最后接触的第一接触部的位置而言、处于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弯曲。
本发明可以减少由片材与调色剂像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像的恶化,并且可以减少在片材的后端部在图像中出现的线的发生。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典型的实施形式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具有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已知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片材输送装置上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A是表示在PET片材没有控制部的情况下,当通过二次转印前导向件时片材的行为的说明图。
图4B是表示在PET片材具有控制部的情况下,当通过二次转印前导向件时的片材的行为的说明图。
图5A是表示片材到达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之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B是表示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二次转印部进行图像转印的过程中,片材的后端通过控制部之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C是表示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的二次转印部进行图像转印的过程中,当片材的后端通过控制部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处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1的图示。
图8是表示比较例2的图示。
图9是表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形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处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利用感光鼓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实施形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形式。
第一种实施形式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具有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1中,参考标号200表示成像装置,参考标号300表示成像装置主体9(下面称为“装置主体”)。图像读取器301设置在装置主体300的上方。图像读取器301读取置于作为原稿台的压板玻璃304a上的原稿。
图像读取器301包括:诸如卤素灯或者荧光灯等用于对原稿进行照明的光源(未示出);具有用于反射来自于光源的光线的反射镜305的滑架306;具有反射镜307的滑架315。
为了读取原稿上的图像,在由光源提供的照明的过程中,使滑架306以速度V在箭头指示的方向上运动,使滑架315在箭头指示的方向上以速度V/2运动,从而,扫描整个原稿。已经扫描过原稿的光线被反射镜305和307反射,并被透镜308聚焦到电荷耦合器件(CCD)310上。然后,由CCD310读取的原稿的图像被图像处理单元309转换成电信号,将该电信号输送到曝光系统3中(将在下面描述)。
装置主体300包括;成像单元302;进给片材S的片材进给单元303;将由片材进给单元303进给的片材S输送到成像单元302,更具体地说,输送到二次转印部59(将在下面进行描述)的片材输送装置304。装置主体300还包括:定影单元9和输送带82,所述输送带82将其上已经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像的片材S输送到定影单元9。在本实施形式中,定影单元9的加热辊9a的表面层由碳氟树脂管覆盖,而不是被橡胶覆盖。从而,可以延长定影单元9的寿命。
成像单元302包括:圆柱形感光鼓1、预曝光灯11、电晕一次充电器2、和旋转显影器4。感光鼓1可以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旋转。旋转显影器4在其内部具有与调色剂盒成一整体地形成的多个显影器41至44。
并且,成像单元302具有环形中间转印带5和二次转印辊52。由感光鼓1依次形成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首先一个接一个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接着,二次转印辊52将已经首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上。中间转印带5架设在驱动辊53、从动辊55和从动的二次转印内辊58上。中间转印带5与二次转印辊52之间的压合部限定出二次转印部59,所述二次转印部59用于将已经被提供到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上。
并且,成像单元302具有:电位传感器12,一次转印辊51,清洁器6等。一次转印辊51首先将已经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曝光系统3包括激光驱动器312和多棱镜(未示出)等。多棱镜允许从激光驱动器312发射出来的激光束进行水平扫描。
片材进给单元303设置在装置主体300的底部,并且,包括盒71和进给辊8a。盒71容纳片材S,并且可以拆卸地安装到装置主体300上。进给辊8a进给容纳在盒71内的片材S。另外,在装置主体300的侧面,设置手动片材进给盘72和手动片材进给辊8b。将片材S置于手动片材进给盘72上,并由手动片材进给辊8b进给。将各片材S从盒71或者手动片材进给盘72供应给片材输送装置304。
片材输送装置304具有对准辊81和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对准辊81提高片材S的姿势的位置精度,从而与设置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对应地进给片材S。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将由对准辊81进给的片材S引导向二次转印部59。
下面,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200的成像操作。
当原稿的图像被图像读取器301读取时,对应于颜色(黄、品红、青、黑)的图像信号被传送到曝光系统3。激光驱动器312根据图像信号调制半导体激光元件(未示出)。从而,半导体激光元件发射对应于所述颜色的激光束L。激光束L经由多棱镜(未示出)等扫描感光鼓1。
这时,感光鼓1预先被电晕一次充电器2充电到预定的极性和预定的电压。通过激光束的照射,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配置在旋转显影器4中的多个显影器41至44形成所选择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像,首先在转印位置被一次转印辊5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
在全色模式中,例如,黄色显影器41配置在面对感光鼓1的位置,以便显影作为第一颜色的黄色的静电潜像。黄色显影器41在感光鼓1上形成黄色调色剂像,作为第一颜色像。将具有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转印偏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1上。从而,将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
其上转印有黄色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5被驱动辊53旋转,从而,将下一个调色剂像形成并转印于其上。同时,将旋转显影器4逆时针旋转,从而,指定颜色的下一个显影器面对感光鼓1,以便准备显影下一个静电潜像。这样,在全色模式中,重复静电潜像的形成、显影和转印,直到预定数目的调色剂像被转印为止。
在需要的时刻,从配置在曝光系统3附近的所要求的颜色的调色剂容器(料斗)向显影器41至44供应调色剂,使得在每个显影器中的调色剂比例(或者调色剂的量)保持恒定。
控制单元(未示出)在预定的时刻旋转进给辊8a和输送辊73,以便从盒71中进给片材S。片材输送装置304的对准辊81矫正片材S的歪斜,在适当的时刻,经由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将片材S进给到由中间转印带5和二次转印辊52限定的二次转印部59。
二次转印辊52将位于中间转印带5上的全色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被进给到二次转印部59的片材S上。在二次转印之后,输送带82将片材S输送到定影单元9。然后,定影单元9向片材S加热和加压,将转印的未定影的图像永久性地定影到片材S上。排出辊74将带有定影的图像的片材S从装置主体300中排出。
转印清洁器54利用驱动辊53夹紧中间转印带5。完成的所选择的颜色的图像被重叠到中间转印带5上。在转印到片材S上之后,转印清洁器54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清除。在转印清洁器54清除残存的调色剂之后,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5被再次用于一次转印。
检测器56检测出从感光鼓1转印的图像的位置偏移和颜色深度。根据发自检测器56的信号,控制单元对成像单元302连续地给出指令,以便矫正图像颜色深度、调色剂供应量、图像写入时刻、图像写入开始位置等。
下面,参照图3描述在片材输送装置304中的二次转印部59和设置在二次转印部59的上游侧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的结构。
设置在二次转印部59的上游侧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具有上部导向件57b。上部导向件57b将由对准辊81(见图1)输送的片材S引导到二次转印部59。上部导向件57b可以用金属板制造,在本实施形式中,利用铁制造。
片903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制造(下面称之为PET片),是厚度大约50μm的柔性构件,被粘贴在上部导向件57b的顶端部的上表面上。PET片903被粘贴到上部导向件57b的上表面上,使得其顶端部903b从上部导向件57b的端部向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突出。
更详细的说,PET片903的接合部903c被粘贴到上部导向件57b的上表面上用斜线表示的固定部57c上,利用粘结剂将PET片903固定到上部导向件57b上。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位于上部导向件57b的固定部57c的下游端57d的下游侧的顶端部903b在受到片材的压力的时可以弯曲。即,PET片903的顶端部903b可以从下游端57d朝着中间转印带5相对于上部导向件57b弹性变形。在本实施形式中,上部导向件57b的固定部57c的下游端57d是上部导向件57b的端部。
代替采用粘结剂,也可以利用螺钉将PET片903固定到上部导向件57b上。
另外,将限制构件904粘贴在PET片903的突出的顶端部903b的下表面(面对下部导向件57a)上。限制构件904被用作限制PET片903向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的限制部。在本实施形式中,作为被输送的片材在其上滑动的限制构件904,例如,粘贴具有约600μm厚度(带有厚度约100μm的接合层)的PET构件。限制构件904(第一导向件)从PET片903(第二导向件)的顶端部903b的下表面突出相当于限制构件904的厚度的程度。限制构件904是从PET片903的顶端部903b向中间转印带5的对向侧突出的突出部,顶端部903b是PET片903中的柔性部。限制构件904的材料并不局限于PET构件,也可以是其它树脂。限制构件904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从而减少它与片材的摩擦。
PET片903的顶端903a(第二接触部)位于限制构件904的下边缘904e(第一接触部)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限制构件904的下边缘904e的位置相比,更靠近中间转印带5。即,限制构件904位于PET片903面对下部导向件57a的一侧,并且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位于PET片903的顶端903a的上游侧。
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具有下部导向件57a,用于将片材引导到二次转印部59,下部导向件57a与片材的背对中间转印带5一侧的下表面接触。下部导向件57a包括下游部571和上游部572。下游部571相对于上游部572向中间转印带5倾斜。从而,下游部571可以将片材的顶端引导到中间转印带5。
下面,参照图5A至5C描述片材在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处的行为。
如图5A所示,由对准辊81输送的片材S(见图1)被上部导向件57b和下部导向件57a引导,并被输送到二次转印部59。
当片材S到达二次转印部59时,二次转印部59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上。在二次转印部59处将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的过程中,由于在二次转印部59处施加的压合压力,位于二次转印部59的上游侧的片材S的部分,倾向于以凸起的方式朝着中间转印带5弯曲。如图5B所示,限制构件904的下边缘904e限制片材S,使之不朝着中间转印带5弯曲。这时,由于施加到片材S上的压力,PET片903稍稍弹性变形。
限制构件904的下边缘904e支承片材S,使得在从片材S的顶端进入二次转印部59时起直到片材S的后端到达上部导向件57b的限制构件904时为止的期间内,片材S远离中间转印带5。即,如图5b所示,支承(限制)片材S,使得片材S被限制构件904向下推,以便远离中间转印带5。从而,在二次转印部59的上游侧,片材S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接触区域变小。由于限制构件904的下边缘904e限制片材S朝向中间转印带5的弯曲,所以,在二次转印部59的上游侧,片材S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接触区域变小。从而,可以减少由片材S在接触区域与中间转印带5的摩擦造成的有缺陷的图像转印。
如图5C所示,当片材S的后端部在受到限制构件904的限制的同时被输送,并通过限制构件904时,片材S的后端部与作为弹性构件的PET片903的顶端903a接触。这时,由于片材S的硬度(弹性),片材S的后端部引起作用力,该力将PET片903的顶端部903b向上推,使之沿着中间转印带5延伸。利用这个力,由于其弹性,PET片903的顶端部903b弯曲,从而,限制构件904和片材S的后端部向中间转印带5移动。
在片材S通过限制构件904之后,片材S的后端部的姿势迅速地变化成接近中间转印带5的原因,如下面所述。位于下游侧的限制构件904的下边缘904e限制片材S,使得直到片材S的后端通过限制构件904时为止,片材S不会以凸起的方式朝向中间转印带5弯曲。当片材S的后端部通过限制构件904时,片材S被从限制构件904的限制中释放出来。从而,片材S的后端部的姿势迅速地变成向中间转印带5移动。
如图5C所示,由于包括限制构件904在内的PET片903的顶端部903b向中间转印带5弯曲,所以,被引导向PET片903的片材S的后端部移动到接近中间转印带5的位置。从而,当片材S的后端通过PET片903时,可以减少片材姿势的快速变化。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在被转印到片材S上的图像中出现水平线。
在片材S的后端通过PET片903的顶端部903b之后,由于PET片903的弹性,PET片903恢复到在自由状态下的形状。
在上面描述的实施形式中,将限制构件904的配置成直到片材S的后端部通过限制构件904为止,限制构件904限制片材S的运动,并且,在片材S的后端通过限制构件904之后,片材S的后端可以通过限制构件904,同时引起PET片903向中间转印带5弯曲。
由于直到片材的后端通过限制构件904为止,片材S的运动都受到限制,所以,可以防止被输送的片材与设置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接触,并防止由于摩擦使图像恶化。另外,在片材的后端通过限制构件904之后,片材的后端通过限制构件904,同时引起PET片903向中间转印带5弯曲。因而,可以防止当片材的后端通过限制构件904时、由于片材的姿势变化引起的冲击导致在图像中出现线条,从而形成良好的图像。
PET片903的顶端部903b(柔性部)从其位于限制构件904的下边缘904e的上游侧的位置起向其下游端延伸,其中,所述限制构件904限制片材向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换句话说,由于PET片903的柔性部在片材输送方向上长,所以,可以充分提供由被片材S的后端部施加的压力引起的PET片903的弯曲量。
从而,PET片903的顶端903a在靠近中间转印带5的位置处引导片材。从而,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由于当片材的后端通过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时施加的冲击导致在图像中出现线条。
在上面的描述中,PET片903和限制构件904是独立的构件,并相互粘贴在一起。或者,也可以提供同时具有PET片903和限制构件904的功能的构件。利用这种结构,也可以获得和上面的描述类似的优点。
PET片用作在弯曲的同时接纳片材的后端部的构件,但是,该构件也可以利用橡胶等制造,只要该构件具有弹性即可。另外,位于限制构件904的下游端的下部边缘904e的横截面为矩形,但是其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弧形。另外,PET片的顶端部903b的截面具有直角拐角,但是,其截面也可以是弧形。
图4A是表示在PET片903没有限制构件的情况下的片材的行为的说明图,图4B是表示在PET片903具有限制构件904的情况下的片材的行为的说明图。在图4A中,双点划线901S表示没有限制构件904时的片材的行为,用Dx901表示片材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接触区域。在图4B中,用虚线904S表示被限制构件904限制的片材的行为,用Dx904表示片材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接触区域。
如图4A和4B所示,由于片材S向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受到限制构件904的限制,所以,与没有限制构件904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片材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接触区域变窄(缩小尺寸)。
第二种实施形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
图6是表示设置在根据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处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的示意图。
在图6中,上部导向件911(第一导向件)可以用金属板制造,PET片913粘贴到上部导向件911的上部顶端部(位于片材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上。PET片913是厚度约为50μm的柔性构件。在本实施形式中,PET片913(第二导向件)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后端部粘贴到上部导向件911上。由于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后端部被粘贴,所以,PET片913的顶端部可以沿上下方向弯曲。在图6中,参考标号913a表示PET片913相对于上部导向件911的粘接区域,913b表示PET片913的可动区域(柔性区域)。
参考标号911e表示位于下游端的上部导向件911的边缘(第一接触部)。在本实施形式中,当片材通过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时,片材向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被边缘911e限制。换句话说,在本实施形式中,在PET片913粘贴到上部导向件911上的情况下,上部导向件911的边缘911e限定出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片材向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
下面,描述当片材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时的片材的行为。
在从片材进入二次转印部59的时刻直到片材的后端到达上部导向件911的边缘911e的时刻的期间内,片材向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被设置在上部导向件911的下部顶端部处的边缘911e所限制。当片材的后端通过上部导向件911时,由于片材的硬度,片材的后端与PET片913的顶端边缘913e(第二接触部)接触。这时,由于片材的后端部倾向于向中间转印带5弯曲,所以,PET片913的顶端部向中间转印带5弯曲,同时,片材的后端部通过PET片913的顶端边缘913e。在图6所示的可动区域913b中,PET片913从位于上部导向件911的边缘911e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弯曲。
如上面所述,由于片材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接触导致的图像擦伤的程度,与上部导向件911支承(限制)片材的位置有关。当片材的支承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5、并且在片材输送方向上靠近二次转印部59时,图像的擦伤程度会得到改善。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上部导向件911的边缘911e位于PET片913的下方,远离中间转印带5,并且在片材输送方向上靠近二次转印部59,所以,很难发生图像的擦伤。
另外,当片材的后端部被从PET片913上释放时,由于片材的硬度,PET片913的顶端部被弯曲。从而,可以减小片材的姿势的迅速变化。这时,PET片913的弯曲量,即,当片材被从导向件释放时,对于施加到片材上的冲击(下面称为导向件释放冲击)而言,PET片913的冲击减少量根据可动区域913b的长度而改变。当可动区域913b长时,由导向件释放冲击引起的在图像上出现的水平线得到改善。
在本实施形式中,PET片913粘结并固定到上部导向件911上,从而,充分提供PET片913的可动区域913b(可弹性变形部)。PET片913的可动区域913b(柔性部)从其位于上部导向件911的边缘911e的上游侧的位置起延伸到其下游端,其中,所述上部导向件911的边缘911e限制片材向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
利用这种结构,可以在片材输送方向上充分地提供PET片913的柔性部。其结果是,当被片材的后端部推压时,仍可以提供足够的PET片913的弯曲。从而,弯曲的PET片913的顶端部在靠近中间转印带5的位置处引导片材的后端部。当片材的后端部通过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时,可以减小片材的姿势的迅速变化,从而防止再转印到片材上的图像上出现水平线。
在本实施形式中,上部导向件911的边缘911e向二次转印部延伸,以便改善由于片材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图像的擦伤。特别是,将可动区域913b确定为大约5mm,以便减小片材的姿势的快速变化,从而充分地提供PET片913的可弹性变形部,并且确定PET片913的弯曲量,使之不会与中间转印带5接触。
图2表示利用由金属制造的上部导向件57b将片材引导到二次转印部59的已知的结构。假定,将二次转印辊52和二次转印内辊58的中心线与中间转印带5的表面的交点作为原点;中间转印带5的切线方向为x轴;中心线的方向为y轴。如图2所示,Dx是片材与中间转印带5接触的区域,Dy是中间转印带5与片材支承部之间的距离,即,在上部导向件57b的下部顶端部的边缘。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上部导向件57b的顶端部远离中间转印带5。从而,Dx变小,可以防止图像擦伤。但是,由于Dy大,所以,由于当片材的后端通过金属制造的上部导向件57b时、片材姿势的快速变化,在被转印的图像上会出现线条。
这里,在上部导向件57b的顶端部,可以另外设置柔性构件,以便接纳朝向图像承载部件运动的片材的后端。对本发明的上述两种实施形式与将柔性构件安装到上部导向件的顶端部的两个比较例进行了比较。柔性构件引导片材沿着中间转印带5延伸,以便提供良好的转印性。考虑到安装误差,需要安装柔性构件,以便使柔性构件的顶端部不与中间转印带5接触。因此,要求二次转印部59与柔性构件的顶端部离开预定的距离。
图7表示作为相对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比较例(下面称为比较例1)、具有粘贴到上部导向件57b的顶端部的柔性构件903′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在该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的情况下,当片材的后端通过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时,因为柔性构件903′弯曲,所以抑制了由导向件释放冲击引起的在图像中线条的出现。
但是,由于柔性构件903′的顶端部远离下部导向件57a,所以Dx(见图2)不会变小。从而,不会抑制由于片材与中间转印带5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图像擦伤。
作为相对于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比较例(下面称为比较例2),图8表示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在该导向件中,与比较例1相比,上部导向件911的顶端部向二次转印位置延伸,PET片913相对于上部导向件911的粘结区域913a向其顶端延伸。
在这种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的情况下,由于上部导向件911的顶端部设置在靠近二次转印部的位置,所以,位于对片材进行支撑的上部导向件911的下部顶端部的边缘,与比较例1相比,靠近二次转印部59。从而,Dx变小。因此,可以减小片材相对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的摩擦(图像擦伤)。
但是,因为PET片913的粘结区域913a延伸到上部导向件911的顶端部,所以,PET片913的可弹性变形部的长度小。其结果是,当片材的后端通过导向件时,PET片913对于施加到片材上的冲击(导向件释放冲击)的冲击减少量变得不足,由于导向件释放冲击,会在被转印的图像上出现线条。
其结果示于表1。
表1
  上部导向件   在带上的图像擦伤   导向件释放冲击
  [比较例1]附加柔性构件   不好   好
  [比较例2]设置柔性构件和上部导向件的顶端延伸   好   不好
  [第一种实施形式]设置柔性构件和片材支承构件   好   好
  [第二种实施形式]设置柔性构件的大的自由长度以及上部导向件的顶端延伸   好   好
如表1所示,利用根据第一和第二种实施形式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57的结构,可以以不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接触,或者不会导致在片材的后端部出现线条的方式,输送片材。从而,可以提供在长时间内输出良好的图像的成像装置。
第三种实施形式
下面参照图9描述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形式。在第三种实施形式中,在PET片与中间转印带5对向的一侧设置突起(限制部)。并且,PET片安装在上部导向件57b上,使得PET片从其位于上部导向件57b的下游端的上游侧的位置弯曲。
在图9中,参考标号933表示粘结到上部导向件57b上的柔性PET片。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上游侧),PET片933的后端部粘贴到上部导向件57b上。由于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PET片933的后端部被粘贴,所以,PET片933的顶端部沿着上下方向弯曲。在图9中,参考标号933a表示PET片933相对于上部导向件57b的粘贴区域,933b表示PET片933的可动区域(柔性区域)。以这种方式,PET片933粘贴到上部导向件57b上,从而,PET片933从其位于上部导向件57b的下游端577的上游侧的位置弯曲。
另外,限制构件934粘贴到PET片933从上部导向件57b的下游端577突出的部分的下表面(面对下部导向件57a)上。限制构件934起着限制部的作用,该限制部限制PET片933向中间转印带5的运动。
在第三种实施形式中,在转印过程中,片材被限制构件934的边缘部934e支承。从而,在二次转印部59的上游侧,片材与中间转印带5接触的区域减小。从而,可以减小片材对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的摩擦。
另外,当片材的后端通过限制构件934时,根据片材的硬度,片材的后端部向中间转印带5弯曲。弯曲的片材的后端部与柔性PET片933的顶端部接触,从而,PET片933弯曲。由于PET片933弯曲,所以可以减小由于片材后端部的姿势的快速变化引起的冲击。当片材的后端部与PET片933的顶端边缘933e接触,并且因此PET片933弯曲时,PET片933被支承,使得PET片933从其在上部导向件57b的下游端577的上游侧的位置弯曲。即,由于PET片933的可动区域933b长,所以,由片材的后端部的姿势的变化引起的冲击,会被PET片933进一步减少。
在上面所述的实施形式中,所述结构已经用于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但是,所述结构也可以用于将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
图10表示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描述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用于将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的结构。在感光鼓110周围,配置充电器132、光学单元133、显影器134、转印单元106、和清洁器135。将由显影器134对潜像显影而成的调色剂像,用转印单元106转印到被输送的片材上,利用定影单元136将图像定影。在转印之前,利用转印前导向件57将片材引导到转印单元106。
转印前导向件57类似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在这种结构中,例如,即使当片材是弯曲时,也可以防止片材摩擦形成在位于转印单元106上游侧的感光鼓110上的调色剂像。另外,在片材的后端通过转印前导向件57的限制构件904时,PET片903从其位于限制构件904的下游端的下边缘904e的上游侧的位置弯曲,片材姿势的变化可以被PET片903减少,从而很难导致在图像中出现线条。
上面描述了将第一种实施形式中描述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应用于将感光鼓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结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第二种或第三种实施形式中描述的二次转印前导向件用于这种结构。
上面,参照典型的实施形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形式。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出了最广泛的阐述,本发明的范围包括所有的改型、等价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3)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感光鼓;
中间转印带,所述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
转印辊,在所述转印辊和所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压合部处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
第一导向件,用于将片材引导到转印辊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压合部,该第一导向件具有:第一接触部,片材的在其上转印调色剂像的表面与该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
柔性的第二导向件,用于将片材引导到转印辊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压合部,所述第二导向件具有第二接触部,片材的其上转印调色剂像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其中,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第一接触部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上游侧,
其中,在片材的后端通过第一接触部之后,片材的后端通过第二接触部,同时,片材使得第二导向件向中间转印带弯曲,以及
其中,第二导向件从相对于当片材后端通过第一接触部时片材后端最后接触的第一接触部的位置而言、处于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向件从第二导向件的可弹性变形部向与中间转印带相反的一侧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向件支承第二导向件,使得第二导向件从上面所述的位置弯曲。
CN200710139945A 2006-08-03 2007-08-03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609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12614A JP4757137B2 (ja) 2006-08-03 2006-08-03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12614 2006-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8398A CN101118398A (zh) 2008-02-06
CN100576099C true CN100576099C (zh) 2009-12-30

Family

ID=39054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99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6099C (zh) 2006-08-03 2007-08-03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19264B2 (zh)
JP (1) JP4757137B2 (zh)
CN (1) CN100576099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82235B2 (en) 2010-11-30 2014-03-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70624B1 (ko) * 2008-06-03 2011-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쇄매체 가이드 구조체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0107636A (ja) * 2008-10-29 2010-05-13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5247B2 (ja) * 2009-10-07 2012-08-0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2606A (en) * 1987-07-21 1989-11-21 Mita Industrial Co., Ltd. Device for guiding paper toward transfer region
CN1629747A (zh) * 2003-11-18 2005-06-2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CN1770026A (zh) * 2004-11-04 2006-05-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73251A (ja) * 1986-09-17 1988-04-02 Hitachi Ltd マスク
JPH052511Y2 (zh) * 1986-10-31 1993-01-21
JPH05257395A (ja) 1992-03-13 1993-10-08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386235B2 (ja) 1994-06-30 2003-03-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紙案内装置
JP4074025B2 (ja) * 1999-02-10 2008-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038328B2 (ja) * 1999-10-29 2008-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転写材搬送方法及び転写装置
JP2002014550A (ja) * 2000-06-30 2002-01-18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転写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175395B2 (ja) * 2006-06-26 2008-1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2606A (en) * 1987-07-21 1989-11-21 Mita Industrial Co., Ltd. Device for guiding paper toward transfer region
CN1629747A (zh) * 2003-11-18 2005-06-2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CN1770026A (zh) * 2004-11-04 2006-05-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82235B2 (en) 2010-11-30 2014-03-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19264B2 (en) 2011-09-13
US20080292371A1 (en) 2008-11-27
JP2008037554A (ja) 2008-02-21
JP4757137B2 (ja) 2011-08-24
CN101118398A (zh) 200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37989A (en) Sensor array and method to correct top edge misregistration
CN101923310B (zh) 转印装置和使用该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
US805998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transfer roller
US9013763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6207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tably conveying recording medium
CN100576099C (zh) 成像装置
US75361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uppressing developer waste
CN101592883A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80128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複合機
CN101482714B (zh) 薄片输送装置、使用其的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06428A (zh) 打印介质供给装置以及具有打印介质供给装置的成像装置
US5337133A (en) System to extend fuser roll life
JP20051732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42748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64155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GB2340826A (en) Sheet registration device
CN102122125B (zh) 转印装置
US11815838B2 (en) Structure for adjusting paper path gap using the roller moving according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paper
CN111453477B (zh) 纸张搬送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039680A1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r misalignment adjusting method
US7684742B2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transferring mechanism, a method of scale reading, a belt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 or include a non-metallic scale with a colored resin layer
JP689510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935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51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2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