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8182C - 座椅斜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斜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8182C
CN100548182C CNB200610111560XA CN200610111560A CN100548182C CN 100548182 C CN100548182 C CN 100548182C CN B200610111560X A CNB200610111560X A CN B200610111560XA CN 200610111560 A CN200610111560 A CN 200610111560A CN 100548182 C CN100548182 C CN 10054818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wire
junction surface
helical spring
trend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115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9103A (zh
Inventor
山田幸史
二本松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19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9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81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818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座椅斜倚装置(1),包括由金属线(9A)制成并且形成为螺旋形的螺旋弹簧(9)、第一接合件(7)和第二接合件(8),螺旋弹簧具有第一接合部(91)和第二接合部(92),其特征在于,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中的一个/每一个包括:沿金属线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的相对端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从金属线的外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第一支撑件(o);以及沿金属线的法向从金属线的内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第二支撑件(i)。

Description

座椅斜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螺旋弹簧的座椅斜倚装置,该螺旋弹簧向座椅靠背施加预定的偏置力,从而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沿预定的转动方向转动。
背景技术
一种与座椅斜倚装置的螺旋弹簧的支架结构相关的斜倚装置例如公开在JP2001-292850A中,如图8所示,其包括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101处的第一钩板102、固定在座垫框架103处的第二钩板104、以及用于向座椅靠背框架101施加偏置力以使其向前转动的螺旋弹簧105。螺旋弹簧105包括通过沿螺旋弹簧105的径向向内弯曲螺旋弹簧105的端部而形成的内端部105a以及通过沿螺旋弹簧105的径向向外弯曲螺旋弹簧105的端部而形成的外端部105b,并且螺旋弹簧105以内端部105a接合第一钩板102且外端部105b接合第二钩板104的方式施加偏置力。
第一钩板102包括第一弹簧钩102a,第一弹簧钩102a形成为沿着平行于座椅靠背框架101的转轴的方向突出,并且第一弹簧钩102a以内端部105a钩在第一弹簧钩102a的端部上的方式接合螺旋弹簧105的内端部105a。
第二钩板104包括第二弹簧钩104a,第二弹簧钩104a形成为沿着平行于座椅靠背框架101的转轴的方向突出,并且第二弹簧钩104a以外端部105b钩在第二弹簧钩104a的端部上的方式接合螺旋弹簧105的外端部105b。
在这种构造中,由于内端部105a和外端部105b相对于第一弹簧钩102a或第二弹簧钩104a的转动不受限制,因此接近由金属线106构成的螺旋弹簧105的外端部105b的部分由于金属线106的弹力而沿其法向向内移动,从而延伸而变直,而接近金属线106的内端部105a的部分沿其法向向外移动。
由此,当设置的金属线106不均匀时,施加到金属线106的各部分的内应力变得不均匀。换言之,在金属线106的曲率相对大的部分,内应力的水平变高,而在金属线106的曲率较小的其它部分,内应力的水平变低。
在这种构造中,需要以如下方式设计螺旋弹簧105,即其工作应力基于最高内应力而设定。为了提供具有这种结构的螺旋弹簧105,已经使用了具有高工作应力的螺旋弹簧105,然而,这种螺旋弹簧105的成本相对较高,并且这种螺旋弹簧105的径向尺寸变得相对较大。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座椅斜倚装置,通过该装置,降低了构成螺旋弹簧的金属线的位置不均匀设置的几率,并且施加到构成螺旋弹簧的金属线的各部分上的内应力可均匀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座椅斜倚装置包括螺旋弹簧、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螺旋弹簧由金属线制成并且形成为具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螺旋形,其中,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中的一个/每一个包括:延伸方向支撑件,所述延伸方向支撑件沿着金属线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的内端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或从金属线的外侧端支撑第二接合部;从金属线外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第一支撑件;以及沿金属线法向从金属线内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第二支撑件,其中第二支撑件设置成沿所述螺旋弹簧的延伸方向朝向所述螺旋弹簧的内端侧和/或外端侧与该第一支撑件间隔一段预定距离。
由本发明的上述结构,第一接合部或者第二接合部,或者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每一个受到限制而不会相对于外端接合件(第一接合件)或内端接合件(第二接合件)沿转动方向转动,并且金属线沿其延伸方向的形状受到限制而处于预定形状,该预定形状基于外端接合件的第一支撑件的支撑位置和内端接合件的第二支撑件的支撑位置而确定。
由此,螺旋弹簧以金属线的形状被保持为预定的螺旋形的方式受到支撑。此外,可降低不均匀提供金属线的几率,并且施加到每卷金属线的内应力可均匀化。
附图说明
由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描述将更加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另外的特点和特征,其中:
图1示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示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主视图;
图3示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4示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主视图;
图5示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主视图;
图6示出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主视图;
图7示出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主视图;以及
图8示出表示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的座椅斜倚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解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将描述附连到车座的座椅斜倚装置1的一个示例。图1示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1的分解透视图。图2示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主视图。图3示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的横截面图。
如图1至3所示,座椅斜倚装置1包括座椅靠背框架3、座垫框架4、锁装置2、操作杆5和杠杆轴6。具体地,座椅靠背框架3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结构,座垫框架4构成座垫的骨架结构,锁装置2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3和座垫框架4之间的连接部,而操作杆5和杠杆轴6用作锁装置2的操作部分。
座椅斜倚装置1还包括螺旋弹簧9,用于沿车座的前向(在图1中大致左侧方向)向座椅靠背框架3施加偏置力。更具体地,外端接合件7附连到座椅靠背框架3,并且内端接合件8附连到座垫框架4。
外端接合件7接合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第一接合部)91,而内端接合件8接合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以这种构造,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与座椅靠背框架3接合,而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与座垫框架4接合。
锁装置2包括第一元件21、第二元件22和锁机构(未示出)。第一元件21固定到座椅靠背框架3;第二元件22固定到座垫框架4。第一元件21和第二元件22接合在一起从而彼此相对转动并且不分离。锁机构控制第一元件21和第二元件22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锁定或解锁。
座椅靠背框架3借助于锁装置2固定到座垫框架4,从而可相对于座垫框架4转动。当锁装置2的锁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座椅靠背框架3相对于座垫框架4的转动被固定在某个角度。另一方面,当操纵操作杆5、并且锁装置2的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允许座椅靠背框架3相对于座垫框架4转动。
如上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附连到车座一侧,例如车座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具有同样构造的另一个座椅斜倚装置将附连到车座的另一侧,例如车座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在此情况下,附连到车座左侧的座椅斜倚装置不包括操作杆5,并且左侧座椅斜倚装置的杠杆轴6连接到右侧座椅斜倚装置的杠杆轴6,从而通过操作右侧座椅斜倚装置的操作杆5来转动左侧座椅斜倚装置。这样,右侧座椅斜倚装置与左侧座椅斜倚装置联动。
2.螺旋弹簧9的构造
如图1至3所示,螺旋弹簧9由金属线9A制成,金属线9A具有恒定的矩形截面并且卷绕成螺旋形。外端接合部91形成在螺旋弹簧9的金属线9A的外端部(在径向外端的端部)附近,而内端接合部92形成在螺旋弹簧9的金属线9A的外端部(在径向内端的端部)附近。
具体地,在此实施方式中,外端接合件7所接合的区域表示为外端接合部91,而内端接合件8所接合的区域表示为内端接合部92。
外端接合部91包括弯曲部91a,其通过将金属线9A的外端部沿其法向向外弯曲接近90度而形成。内端接合部92包括弯曲部92a,其通过将金属线9A的内端部沿其法向向外弯曲接近90度而形成。
由此,除了弯曲部91a和92a之外,螺旋弹簧9形成为预定的螺旋形状。沿着螺旋形状在除了弯曲部91a之外的外端接合部91内形成的弧形部表示为主部91b,而沿着螺旋形状在除了弯曲部92a之外的内端接合部92内形成的弧形部表示为主部92b。
3.外端接合件7的构造
外端接合件7固定到座椅靠背框架3并且接合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外端接合件7包括外支撑板71、内支撑板72和主部73。具体地,外支撑板71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外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内支撑板72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内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主部73支撑外支撑板71和内支撑板72,从而成为一体。
如图2的主视图所示,外支撑板71具有相应于图2中主视图所示的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的主部91b的弯曲的横截面,并且设置成大致垂直于主部73。外支撑板71包括延伸方向接触面71a和外接触面71b。具体地,外支撑板71以如下方式支撑弯曲部91a:延伸方向接触面71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内端侧(从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接触弯曲部91a,而外接触面71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主部91b。
在此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外支撑板71上从而在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面对金属线9A的外端的端面对应于延伸方向接触面71a,换言之,在图2所示主视图中的外支撑板71的右端面对应于延伸方向接触面71a。在图2所示主视图中的外支撑板71的底面对应于外接触面71b。
由此,外支撑板71在延伸方向接触面71a处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内端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而外支撑板71在外接触面71b处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
在此说明书中,“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金属线9A的内端侧”指沿着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内端部一侧(内端接合部92的弯曲部92a的一侧)。另一方面,“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金属线9A的外端侧”指沿着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外端部一侧(外端接合部91的弯曲部91a一侧)。
以与图2所示主视图中示出的外支撑板71相同的方式,内支撑板72具有相应于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的主部91b而弯曲的横截面,并且设置成大致垂直于主部73。内支撑板72相对于外支撑板71设置在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上的金属线9A的一侧并且沿法向设置在金属线9A的内侧。
内支撑板72包括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内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主部91b的内接触面72b。图2中的内支撑板72的上表面对应于内接触面72b。由此,内接触面72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内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
设置内支撑板72是为了以如下方式支撑外端接合部91:内支撑板与外支撑板71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间隔一段预定距离,朝向金属线9A在其延伸方向的内端侧。如图2所示,下面将解释内支撑板72和外支撑板71之间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位置关系。内接触面72b在外端侧沿着延伸方向的端部位置(图2中右端)位于大致与外接触面71b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在金属线9A的内端侧的端部位置(图2中左端)相同的位置。
外接触面71b和内接触面72b支撑外端接合部91,从而在接触面处接触。外接触面71b和内接触面72b支撑外端接合部91,从而至少在多个点处接触。由此,外端接合部91不是仅由外接触面71b的端部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在金属线9A的内端侧支撑,也不是仅由内接触面72b的端部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在金属线9A的外端侧支撑。
由此,内支撑板72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实际上从外支撑板71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朝向金属线9A的内端侧间隔一段预定距离。
外接触面71b的一部分可在金属线9A的法向上面对内接触面72b的一部分。此外,外接触面71b的所有区域可在金属线9A的法向上面对内接触面72b的所有区域。这些可选构造没有在图中示出。如果外支撑板71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与内支撑板72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间隔一段预定距离,根据金属线9A的形状、外接触面71b的形状和内接触面72b的形状之间的关系,这种构造是可能的。
金属线9A在外端接合部91的部分处没有起到弹簧的作用,在外端接合部91内,外支撑板71和内支撑板72接合,用以支撑外端接合部91。外支撑板71的外接触面71b的位置和内支撑板72的内接触面72b的位置以如下方式设定:外端接合部91的长度确定为至少将螺旋弹簧9支撑成预定设计的螺旋形状所需的最短长度。
外支撑板71和内支撑板72以如下方式定位:外接触面71b支撑金属线9A的外端接合部的位置和内接触面72b接触金属线9A的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与预定设计的螺旋形状贴合。
如图2所示,关于内支撑板72和外支撑板71之间沿金属线9A的法向的位置关系,内支撑板72和外支撑板71以如下方式定位:形成为弯曲形状的内接触面72b沿着金属线9A的法向与形成为弯曲形状的外接触面71b间隔一段距离,该段距离大体上等于金属线9A的厚度。由此,设置有外接触面71b的板和设置有内接触面72b的板大体平行间隔一段距离,该段距离大体等于金属线9A的厚度。
外支撑板71和内支撑板72沿螺旋弹簧9的径向以如下方式定位:在图2所示的主视图中,外接触面71b弯曲形状和内接触面72b的弯曲形状沿螺旋弹簧9的预定设计螺旋形状相贴合。
换言之,为了从外侧和内侧限制外端接合部91,外接触面71b和内接触面72b定位成金属线9A的形状变得与螺旋弹簧9的预定设计螺旋形状相同。外接触面71b支撑外端接合部91,从而在接触面处彼此接触,并且内接触面72b支撑外端接合部91,从而在接触面处彼此接触。外接触面71b支撑外端接合部91,从而至少在多个位置处彼此接触,并且内接触面72b支撑外端接合部91,从而至少在多个位置处彼此接触。
由此,外支撑板71和内支撑板72支撑金属线9A的外端接合部91,其方式为使得螺旋弹簧9成为预定设计螺旋形状。
在螺旋弹簧9的预定设计螺旋形状中,每卷金属线9A之间的距离大体恒定。在这种构造中,当座椅靠背框架3相对于座垫框架4转动时,彼此抵靠而定位的每卷金属线9A彼此之间不相互干扰。
在此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的外端接合件7,外支撑板71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支撑体,内支撑板72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体,外支撑板的延伸方向接触面71a对应于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接触部,外接触面71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接触部,内支撑板72的内接触面72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接触部,外支撑板71包括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一支撑件“o”,而内支撑板72包括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件“i”。
4.内端接合件8的构造
内端接合件8固定在座垫框架4处并且接合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在此实施方式中,内端接合部8包括外支撑板81、内支撑板82和主部83。具体地,外支撑板81沿着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内支撑板82沿着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而主部83支撑外支撑板81和内支撑板82,从而成为一体。此外,孔83a形成在主部83的中心部分附近,并且杠杆轴6插入孔83a内。
如图2主视图所示,外支撑板81具有相应于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的主部92b的弯曲的横截面,并且设置成大致垂直于主部83。外支撑板81包括延伸方向接触面81a和外接触面81b。具体地,外支撑板81以如下方式支撑内端接合部92的弯曲部92a:延伸方向接触面81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端侧(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接触,而外接触面81b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主部92b。
在此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外支撑板81处上的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设置在金属线9A的内端侧的端面对应于延伸方向接触面81a,换言之,图2中的外支撑板81的下端面对应于延伸方向接触面81a。图2中的外支撑板81的右下面对应于外接触面81b。
外支撑板81在延伸方向接触面81a处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端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而外支撑板81在外接触面81b处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
如图2主视图所示,与外支撑板81的方式相同,内支撑板82具有相应于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的弯曲的横截面,并且设置成大体垂直于主部83。
内支撑板82相对于外支撑板81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位于金属线9A的外端侧,并且位于金属线9A法向的内侧。内支撑板82包括内接触面82b,该内接触面82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主部92b。
在此实施方式中,图2中内支撑板82的上表面表示为内接触面82b。由此,内接触面82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
此外,内支撑板82以如下方式定位:内支撑板82支撑内端接合部92的位置与外支撑板81支撑内端接合部92的位置朝向金属线9A的另一端侧间隔一段预定距离。如图2所示,有关内支撑板82和外支撑板81之间的位置关系,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金属线9A的内端侧(图2中左端)的内接触面82b的端部与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金属线9A的外端侧(图2中右端)的外接触面81b的端部间隔一段预定距离。由此,在外接触面81b和内接触面82b之间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一个空间。
在此构造中,内端接合件8以如下方式安装至金属线9A。首先,内端接合部92以如下方式插入外接触面81b和内接触面82b之间的空间:金属线9A转动,从而插入其间的空间,然后金属线9A以图2中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接触在内端接合部92处的内端接合件8的内接触面82b和外接触面81b。由此,由于设置在外接触面81b和内接触面82b之间的空间,内端接合件8以简单方式与内端接合部92接合。
与外端接合件7的方式相同,外接触面81b的一部分可沿金属线9A的法向面对内接触面82b的一部分。此外,外接触面81b的所有区域可沿金属线9A的法向面对内接触面82b的所有区域。与外端接合部91的方式相同,金属线9A在内端接合部92的部分处没有发挥弹簧的作用,在内端接合部92内,外支撑板81和内支撑板82接合,用以支撑内端接合部92。
外支撑板81的外接触面81b的位置和内支撑板82的内接触面82b的位置以如下方式设定:内端接合部92的长度确定为至少将螺旋弹簧9支撑成预定设计螺旋形状所需的最短长度。
外支撑板81和内支撑板82以如下方式定位:外接触面81b支撑金属线9A的内端接合部92的位置和内接触面82b接触金属线9A的内端接合部92的位置与预定的设计螺旋形状贴合。如图2所示,关于内支撑板82和外支撑板81之间沿金属线9A的法向的位置关系,内支撑板82和外支撑板81以如下方式定位:形成为弯曲形状的内接触面82b沿着金属线9A的法向与形成为弯曲形状的外接触面81b间隔一段距离,该段距离大体上等于金属线9A的厚度。由此,设置有外接触面81b的板和设置有内接触面82b的板大体平行间隔一段距离,该段距离大体等于金属线9A的厚度。
外支撑板81和内支撑板82沿螺旋弹簧9的径向以如下方式定位:在图2所示的主视图中,外接触面81b的弯曲形状和内接触面82b的弯曲形状与螺旋弹簧9的预定设计螺旋形状贴合。换言之,为了从外侧和内侧限制内端接合部92,外接触面81b和内接触面82b定位成金属线9A的形状变得与螺旋弹簧9的预定设计螺旋形状相同。
外接触面81b支撑内端接合部92,从而在接触面处彼此接触,并且内接触面82b支撑内端接合部92,从而在接触面处彼此接触。外接触面81b支撑内端接合部92,从而至少在多个位置处彼此接触,并且内接触面82b支撑内端接合部92,从而至少在多个位置处彼此接触。由此,外支撑板81和内支撑板82支撑金属线9A的内端接合部92,其方式为使得螺旋弹簧9成为预定设计螺旋形状。
在此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的内端接合件8,外支撑板81对应于第一支撑体,内支撑板82对应于第二支撑体。此外,外支撑板81的延伸方向接触面81a对应于延伸方向接触部,外接触面81b对应于第一接触部。另外,内支撑板82的内接触面82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接触部,外支撑板81包括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一支撑件“o”,而内支撑板82包括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件“i”。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解释与本发明相关的第二实施方式。图4示出了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关的座椅斜倚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座椅斜倚装置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构造,但是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和内端接合部92的形状、接合外端接合部91的外端接合件7的构造和接合内端接合部92的内端接合件8的构造不同。在此部分中,将着重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之间的区别来解释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1。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9包括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外端接合部91的大体中间部的阶梯部。具体地,阶梯部91c以如下方式形成阶梯形状:金属线9A(外端接合部91)处于其延伸方向的内端侧的一部分沿金属线9A的法向向外设置。
通过弯曲构成外端接合部91的金属线9A将阶梯部91c形成为图4所示前部中示出的曲柄形状。相对于阶梯部91c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位于金属线9A的内端侧的外端接合部91的一部分标示为第一主部91b,而相对于阶梯部91c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位于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外端侧的外端接合部91的一部分标示为第二主部91d。
第一主部91b形成为图4所示主视图中的弯曲形状,从而延续到金属线9A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内端侧的另一部分。第二主部91d形成为图4所示主视图中的弯曲形状,并且相对于阶梯部91c沿金属线9A的法向位于第一主部91b的内侧。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外端接合部91包括弯曲部91a,该弯曲部91a通过沿法向向外弯曲金属线9A的外端部而形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9还包括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内端接合部92的大体中心部分的阶梯部。具体地,阶梯部92c以如下方式形成为阶梯形状:在金属线9A(内端接合部92)沿其延伸方向的外端侧的金属线9A的一部分沿金属线9A的法向向外设置。
相对于阶梯部92c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定位在金属线9A的外端侧的内端接合部92的一部分标示为第一主部92b,而相对于阶梯部92c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定位在金属线9A的内端侧的内端接合部92的一部分标示为第二主部92d。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外端接合件7包括外支撑板71、内支撑板72和主部73,然而,在外支撑板71和内支撑板72之间设置有一段距离7d,外端接合部91的阶梯部91c插入该段距离7d内。
具体地,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金属线9A的内端侧的外支撑板71的端面(图2中外支撑板71的左端面)与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金属线9A的外端侧的内支撑板72的端面(图2中内支撑板72的右端面)间隔一段距离7d。
另外,外支撑板71包括第一延伸方向接触面71a和外接触面71b。具体地,第一延伸方向接触面71a沿着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内端侧(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弯曲部91a,而外接触面71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第二主部91d。
另一方面,内支撑板72包括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72a和内接触面72b。具体地,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72a沿着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内端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阶梯部91c,而内接触面72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第一主部91b。
外端接合部91由外接触面71b和内接触面72b从金属线9A内侧沿金属线9A的法向支撑,而外端接合部91也由第一延伸方向接触面71a和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72a从金属线9A内端侧沿金属线的延伸方向支撑。
此外,内支撑板72在如下位置支撑外端接合部91:该位置与外支撑板71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在金属线9A沿其延伸方向的内端侧间隔预定距离。
如图4所示,关于内支撑板72和外支撑板71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位置关系,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金属线9A的外端侧的内支撑板72的端面(图4中右端面)与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金属线9A的内端侧外支撑板71的端面(图4中左端面)间隔一段距离7d。
由此,内支撑板72在如下位置设置成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所述位置设置成与外支撑板71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沿着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在金属线9A的内端侧至少间隔等于或大于距离7d的距离。
外支撑板71和内支撑板72以如下方式设置:外接触面71b支撑构成外端接合部91的金属线9A的位置和内接触面72b支撑构成外端接合部91的金属线9A的位置沿螺旋弹簧9的预定设计螺旋形状设置。
如图4所示,沿金属线9A延伸方向位于金属线9A的外端侧的第二主部91d相对于第一主部91b和金属线9A的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第一主部91b朝向金属线9A的内端侧延续的部分,定位成沿金属线9A的法向向内阶梯部91c的高度。
由此,外接触面71b和内接触面72b考虑了阶梯部91c的高度而定位在第一主部91b和第二主部91d之间。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的外端接合件7,外支撑板71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支撑体,内支撑板72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体,外支撑板71的第一延伸方向接触面71a对应于本发明的接触弯曲部的延伸方向接触部,外接触面71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接触部。
此外,内支撑板72的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72a对应于接触阶梯部的延伸方向接触部,内接触面72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接触部。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支撑板71构成了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一支撑件“o”,而内支撑板72构成了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二支撑件“i”。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内端接合件8包括外支撑板81、内支撑板82和主部83。此外,孔83a形成在主部83的中心部,杠杆轴6插入该孔83a内。与外端接合件7的方式相同,在外支撑板81和内支撑板82之间形成了一段距离8d。外支撑板81包括第一延伸方向接触面81a和外接触面81b。第一延伸方向接触面81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端侧(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弯曲部92a。外接触面81b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第二主部92d。
内支撑板82包括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82a和内接触面82b。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82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端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阶梯部92c。内接触面82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第一主部92b。
由此,内端接合部92由外接触面81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外侧支撑,并且由内接触面82b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内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还由第一延伸方向接触面81a和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82a沿金属线9A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端侧支撑。其它基本构造与外端接合件7的构造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的内端接合件8,外支撑板81对应于本发明的外支撑体,内支撑板82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体。此外,外支撑板81的第一延伸方向接触面81a对应于接触本发明的弯曲部的延伸方向接触部,而外接触面81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接触部。此外,内支撑板82的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82a对应于接触本发明的阶梯部的延伸方向接触部,而内接触面82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接触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支撑板81包括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一支撑件“o”,而内支撑板82包括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二支撑件“i”。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的外端接合部91包括阶梯部91c,并且螺旋弹簧的内端接合部92包括阶梯部92c,然而,它们可不包括弯曲部。
具体地,外端接合件7借助于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72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相对端侧支撑插入距离7d内的阶梯部91c,而内端接合件借助于延伸方向接触面82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相对端侧支撑插入距离8d内的阶梯部92c,并且第二延伸方向接触面72a和82a构成了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由此,即使不在延伸方向上从金属线9A的相对端侧支撑弯曲部91a和92a,也可以在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上从相对端侧支撑形成螺旋弹簧9的金属线9A。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解释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图5示出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关的座椅斜倚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造,然而,外端接合件7和内端接合件8的外支撑板71、外支撑板81、内支撑板72和内支撑板82没有形成为板形。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替代板而使用了形成为销形的外支撑销76和86以及内支撑销77和87。在此部分中,将着重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区别解释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1。
外端接合件7包括外支撑销76、内支撑销77和主部73。具体地,外支撑销76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外侧支撑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内支撑销77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内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而主部73支撑外支撑销76和内支撑销77,从而成为一体。
此外,外支撑销76包括延伸方向接触部76a和第一接触部76b。具体地,延伸方向接触部76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内端侧(从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弯曲部91a,而第一接触部76b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主部91b。
内支撑销77包括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主部91b的内接触部77b。此外,内支撑销77设置在如下位置:所述位置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朝向金属线9A的内端侧与外支撑销76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间隔预定距离。
外支撑销76和内支撑销77以如下方式设置:第一接触部76b支撑构成外端接合部91的金属线9A的位置和内接触部77b支撑具有外端接合部91的金属线9A的位置沿着螺旋弹簧9的预定设计螺旋形状设置。外支撑销76和内支撑销77之间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距离设定为将螺旋弹簧9支撑成预定设计螺旋形状所需的最短长度。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的外端接合件7,外支撑销76对应于本发明第一支撑体,内支撑销77对应于本发明第二支撑体。此外,外支撑销76构成了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一支撑件“o”,而内支撑销77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件“i”。
与外端接合件7的方式相同,内端接合件8包括外支撑销86、内支撑销87和主部83。具体地,外支撑销86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支撑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内支撑销87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而主部83支撑外支撑销86和内支撑销87,从而成为一体。
孔83a形成在主部83的大致中心部,杠杆轴6插入到该孔内。外支撑销86包括延伸方向接触部86a和外接触部86b。具体地,延伸方向接触部86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端侧(从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弯曲部92a,而外接触部86b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主部92b。
此外,内支撑销87包括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主部92b的内接触部87b。内端接合件8的其它构造与外端接合件7的构造相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的内端接合件8,外支撑销86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支撑体,内支撑销87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体。此外,外支撑销86构成了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一支撑件“o”,而内支撑销87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件“i”。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解释与本发明相关的第四实施方式。图6示出了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关的座椅斜倚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6所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1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造,然而,第四实施方式中座椅斜倚装置1的螺旋弹簧9不包括弯曲部91a和弯曲部92a。此外,外端接合件7和内端接合件8的外支撑板71、外支撑板81、内支撑板72和内支撑板82的形状没有形成为板形,而这些部件形成为销形,并且使用了外支撑销76、86和内支撑销77、87。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9包括沿其延伸方向处于外端接合部91的大致中心部的阶梯部91c。具体地,阶梯部91c以如下方式形成为阶梯形: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处于金属线9A的内端侧的金属线9A
(外端接合部91)的一部分沿金属线9A的法向设置在外侧。
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处于金属线9A的内端侧的外端接合部91的阶梯部91c的一部分标示为第一主部91b,而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处于金属线9A的外端侧的外端接合部91的阶梯部91c的一部分标示为第二主部91d。
形成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金属线9A处的弯曲部91a没有形成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此外,螺旋弹簧9包括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形成在内端接合部92的大致中心部的阶梯部92c。具体地,阶梯部92c以如下方式形成为阶梯形: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处于金属线9A的外端侧的金属线9A(内端接合部92)的一部分沿金属线9A的法向位于外侧。
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处于金属线9A的外端侧的内端接合部92的阶梯部92c的一部分标示为第一主部92b,而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处于金属线9A的内端侧的阶梯部92c的一部分标示为第二主部92d。与外端接合部91的方式相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92a没有形成在第四实施方式中。
外端接合件7包括一个外支撑销76、一个内支撑销77和一个主部73。具体地,外支撑销76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支撑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内支撑销77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而主部73支撑外支撑销76和内支撑销77,从而成为一体。
外支撑销76包括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第二主部91d的外接触部76b。内支撑销77包括延伸方向接触部77a和内接触部77b。具体地,延伸方向接触部77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内端侧(从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阶梯部91c,而内接触部77b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第一主部91b。
内支撑销77设置成在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朝向金属线9A的内端侧与外支撑销76支撑外端接合部91的位置间隔预定距离的位置支撑外端接合部91。
外支撑销76和内支撑销77以如下方式设置:外接合部76b支撑包括外端接合部91的金属线9A的位置和内接触部77b支撑包括外端接合部91的金属线9A的位置沿着螺旋弹簧9的预定设计螺旋形状设置。外支撑销76和内支撑销77之间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的距离设定为将螺旋弹簧9支撑成预定设计螺旋形状所需的最短长度。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的外端接合件7,外支撑销76对应于本发明第一支撑体,内支撑销77对应于本发明第二支撑体。此外,外支撑销76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一支撑件“o”,而内支撑销77构成了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二支撑件“i”。
与外端接合件7的方式相同,内端接合件8包括外支撑销86、内支撑销87和主部83。具体地,外支撑销86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支撑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内支撑销87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而主部83支撑外支撑销86和内支撑销87,从而成为一体。
孔83a形成在主部83的大致中心部,杠杆轴6插入该孔内。外支撑销86包括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第二主部92d的外接触部86b。
此外,内支撑销87包括延伸方向接触部87a和内接触部87b。具体地,延伸方向接触部87a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端侧
(从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阶梯部92c,而内接触部87b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第一主部92b。内端接合件8的其它基本构造与外端接合件7的构造相同。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的内端接合件8,外支撑销86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支撑体,而内支撑销87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支撑体。此外,外支撑销86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一支撑件“o”,而内支撑销87构成了本发明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和第二支撑件“i”。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解释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图7示出了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关的座椅斜倚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7所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座椅斜倚装置1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构造,然而,螺旋弹簧9的弯曲部91a和92a通过沿法向向内弯曲金属线9A的每个端部而形成,座椅斜倚装置1除了包括外支撑销76和86、内支撑销77和87之外,还包括用于沿着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相对端侧支撑弯曲部91a的延伸方向支撑销78,以及用于沿着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相对端侧支撑弯曲部92a的延伸方向支撑销88。其它构造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具体地,外端接合件7包括外支撑销76、内支撑销77、延伸方向支撑销78和主部73。外支撑销76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外侧支撑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内支撑销77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内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延伸方向支撑销78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从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支撑外端接合部91,而主部73支撑外支撑销76、内支撑销77和延伸方向支撑销78,从而成为一体。
外支撑销76包括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主部91b的外接触部76b。内支撑销77包括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内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主部91b的内接触部76b。延伸方向支撑销78包括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内端侧接触外端接合部91的弯曲部91a的延伸方向接触部78a。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延伸方向支撑销78设置成相对于外端接合部91面对外支撑销76。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外端接合部91的外端接合件7,外支撑销76构成了本发明第一支撑件“o”,内支撑销77构成了本发明第二支撑件“i”而延伸方向支撑销78构成了本发明延伸方向支撑件“s”。
内端接合件8包括外支撑销86、内支撑销87、延伸方向支撑销88和主部83。具体地,外支撑销86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外侧支撑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内支撑销87沿金属线9A法向从金属线9A内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延伸方向支撑销88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端侧(从延伸方向的相对端侧)支撑内端接合部92,而主部83支撑外支撑销86、内支撑销87和延伸方向支撑销88,从而成为一体。
孔83a形成在主部83的大致中心部,杠杆轴6插入该孔内。外支撑销86包括沿金属线9A的法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的主部92d的外接触部86b。
内支撑销87包括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的外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主部92b的内接触部87b。延伸方向支撑销88包括沿金属线9A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9A外端侧接触内端接合部92的弯曲部92a的延伸方向接触部88a。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延伸方向支撑销88设置成相对于内端接合部92面对外支撑销86。内端接合件8的其它构造与外端接合件7的构造基本相同。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合螺旋弹簧9的内端接合部92的内端接合件8,外支撑销86构成了本发明第一支撑件“o”,内支撑销87构成了本发明第二支撑件“i”而延伸方向支撑销88构成了本发明延伸方向支撑件“s”。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外端接合部91借助于外端接合件7接合在座椅靠背框架3处,内端接合部92借助于内端接合件8接合在座垫框架4处。然而,外端接合部91可接合在座垫框架4处,而内端接合部92可接合在座椅靠背框架3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螺旋弹簧9通过卷绕具有恒定矩形横截面的金属线9A而形成,从而呈预定的螺旋形状。然而,螺旋弹簧9的构造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螺旋弹簧9可通过卷绕具有恒定圆形横截面的金属丝而形成。其它已知构造可应用到螺旋弹簧9。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可应用到外端接合件7和内端接合件8中的一个上,其它构造可应用到它们之中的另一个。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座椅斜倚装置1可应用到车座中,然而,该装置可应用到各种类型的座椅中。
由此,第一接合部或者第二接合部,或者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每一个受到限制而不会相对于外端接合件或内端接合件沿转动方向转动,并且金属线沿其延伸方向的形状受到限制而处于预定形状,该预定形状基于外端接合件的第一支撑件的支撑位置和内端接合件的第二支撑件的支撑位置而确定。
由此,螺旋弹簧以金属线的形状被保持为预定的螺旋形的方式受到支撑。此外,可降低不均匀提供金属线的几率,并且施加到每卷金属线的内应力可均匀化。
第一接合部或第二接合部、或者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每一个都包括通过沿金属线的法向向外简单地弯曲每个端部而形成的弯曲部。此外,借助于第一支撑体,外端接合件或者内端接合件、或者外端接合件和内端接合件的每一个用作延伸方向支撑件和第一支撑件。由此,接合部和接触部的构造可简化。
第一接合部或第二接合部、或者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每一个均简单地包括以如下方式形成的阶梯部:沿金属线的延伸方向处于相对端侧的金属线的一部分沿金属线的法向位于螺旋弹簧的外侧。
此外,借助于第二支撑体,外端接合件或内端接合件、或者外端接合件和内端接合件的每一个都用作延伸方向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由此接合部和接触部的构造可简化。

Claims (5)

1.一种座椅斜倚装置(1),包括:
由金属线(9A)制成并且形成为螺旋形的螺旋弹簧(9),该螺旋弹簧包括:形成在螺旋弹簧一端的第一接合部(91);以及形成在螺旋弹簧另一端的第二接合部(92),其中该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一个接合座垫框架(4),而该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另一个接合座椅靠背框架(3),该座椅靠背框架可转动地设置在座垫框架上;
第一接合件(7),其与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接合部接合;以及
第二接合件(8),其与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二接合部接合,
其特征在于,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中的一个、或者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中的每一个包括:
沿所述螺旋弹簧的延伸方向从螺旋弹簧的内端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或沿所述螺旋弹簧的延伸方向从外端侧支撑第二接合部的延伸方向支撑件(s);
沿所述螺旋弹簧的法向从螺旋弹簧的外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一支撑件(o);以及
沿所述螺旋弹簧的法向从螺旋弹簧的内侧支撑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的第二支撑件(i),第二支撑件设置成沿所述螺旋弹簧的延伸方向朝向所述螺旋弹簧的内端侧和/或外端侧与该第一支撑件间隔一段预定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设置成以如下方式支撑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每卷金属线之间的距离接近恒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一个、或者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一个包括弯曲部(91a、92a),所述弯曲部通过沿所述螺旋弹簧的法向向外弯曲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和/或另一端而形成,所述延伸方向支撑件和第一支撑件由第一支撑体(71、76、81、86)构成,第一支撑体包括沿所述螺旋弹簧的延伸方向从所述螺旋弹簧的内端侧和/或外端侧接触弯曲部的延伸方向接触部(71a、76a、78a、81a、86a、88a)和沿所述螺旋弹簧的法向从所述螺旋弹簧的外侧接触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第一接触部(71b、76b、81b、86b),而第二支撑件由第二支撑体(72、77、82、87)构成,第二支撑体包括沿金属线的法向从金属线的内侧接触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第二接触部(72b、77b、82b、87b)。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一个、或者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一个包括以如下方式形成的阶梯部(91c、92c):金属线沿其延伸方向处于内端侧和/或外端侧的一部分沿金属线的法向相对于螺旋弹簧设置在外侧,所述延伸方向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由第二支撑体(72、77、82、87)构成,第二支撑体包括沿金属线的延伸方向从金属线的内端侧和/或外端侧接触阶梯部的延伸方向接触部(72a、77a、82a、87a)和沿金属线的法向从金属线的内侧接触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第二接触部(72b、77b、82b、87b),而第一支撑件由第一支撑体(71、76、81、86)构成,第一支撑体包括沿金属线的法向从金属线的外侧接触第一接合部和/或第二接合部的第一接触部(71b、76b、81b、86b)。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向所述螺旋弹簧的轴向方向突出。
CNB200610111560XA 2005-08-24 2006-08-23 座椅斜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81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42525 2005-08-24
JP2005242525A JP4883341B2 (ja) 2005-08-24 2005-08-24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9103A CN1919103A (zh) 2007-02-28
CN100548182C true CN100548182C (zh) 2009-10-14

Family

ID=37450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1156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8182C (zh) 2005-08-24 2006-08-23 座椅斜倚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06933B2 (zh)
EP (1) EP1775155B1 (zh)
JP (1) JP4883341B2 (zh)
CN (1) CN100548182C (zh)
DE (1) DE602006011551D1 (zh)
PL (1) PL1775155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82423B2 (en) * 2007-07-04 2011-07-19 Bossa Nova Concepts, Llc Statically stable biped robotic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actuating
JP5332170B2 (ja) * 2007-10-16 2013-11-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262333B2 (ja) * 2008-06-17 2013-08-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渦巻きばねの取付構造
JP5051165B2 (ja) * 2008-07-15 2012-10-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8348346B2 (en) 2010-04-22 2013-01-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cliner with dual functions
DE102011102420B4 (de) 2011-05-24 2021-05-06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JP5914009B2 (ja) * 2012-01-25 2016-05-11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渦巻ばね
DE102012008822A1 (de) * 2012-05-07 2013-11-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Verstellvorrichtung, Kraftfahrzeugsitz,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hierzu
FR3068930B1 (fr) * 2017-07-11 2020-10-09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Dispositif d'inclinaison du dossier d'un siege de vehicule et procede de montage d'un tel dispositif d'inclinaison
US11142103B2 (en) * 2019-01-17 2021-10-12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Cross member for seat recliner assembl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8828A (en) * 1973-02-14 1976-05-25 Fuji Kiko Kabushiki Kaisha Reclining seat device for motor ca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65150A (en) * 1974-12-04 1976-06-05 Mitsubishi Chem Ind Gomu kaabonburatsukukongobutsuno seizoho
JPS582483B2 (ja) * 1975-07-10 1983-01-17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モノリシツククリスタルロハキヨウチヨウセイソウチ
JPS58216008A (ja) * 1982-06-08 1983-12-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固定角調整装置
JPS602214A (ja) * 1983-06-13 1985-01-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3414690A1 (de) * 1984-04-18 1985-10-24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Spiralfeder
US5547254A (en) * 1992-09-30 1996-08-2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Pawl and ratchet type seat tilt control apparatus
JP3509150B2 (ja) * 1993-11-19 2004-03-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0270946A (ja) * 1999-03-24 2000-10-03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762188B2 (ja) 2000-04-17 2006-04-0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EP1172250B1 (en) * 2000-06-29 2010-07-28 Fujikiko Kabushiki Kaisha Seat reclining device
DE10355820B3 (de) * 2003-11-28 2005-05-19 Keiper Gmbh & Co. Kg Rast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8828A (en) * 1973-02-14 1976-05-25 Fuji Kiko Kabushiki Kaisha Reclining seat device for motor ca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75155A2 (en) 2007-04-18
DE602006011551D1 (de) 2010-02-25
JP2007054258A (ja) 2007-03-08
EP1775155A3 (en) 2009-01-14
JP4883341B2 (ja) 2012-02-22
PL1775155T3 (pl) 2010-06-30
US7506933B2 (en) 2009-03-24
US20070046090A1 (en) 2007-03-01
EP1775155B1 (en) 2010-01-06
CN1919103A (zh) 2007-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8182C (zh) 座椅斜倚装置
US6786550B2 (en) Reclining device for a seat
US8459747B2 (en) Vehicle seat
US6722738B2 (en) Reclining device for a seat
US8833853B2 (en) Seat for vehicle
JP4985276B2 (ja)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EP1806072B1 (en) Reclining device
JPH0866265A (ja) 自動車シートの可動要素のロック装置
EP2939874A1 (en) Headrest
US7159925B2 (en) Sun visor for vehicle
EP1927501A1 (en) Seat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WO2006075532A1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
CN102442336B (zh) 婴儿承载装置及其车轮组件
US20030085603A1 (en) Seat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10505976A (zh) 棘齿效应头靠组件
US7007993B2 (en) Center console
US8282160B2 (en) Combination pivot armrest and seatback assembly
CN104185571A (zh) 车用座椅
CN100528629C (zh)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并具有圆形件的铰链构件
CN108883717A (zh) 扶手
JP2010124859A (ja) 渦巻きバネの掛着構造
JP5446754B2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装置
CN207790422U (zh) 用于交通工具扶手组件的缓冲器以及扶手组件
JP2005152148A (ja) 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390313B2 (ja) シートトラック装置のハンドル保持構造及び回動操作部材の保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

Termination date: 201608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