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4481C - 透镜镜筒及图像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及图像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04481C
CN100504481C CNB2006101373086A CN200610137308A CN100504481C CN 100504481 C CN100504481 C CN 100504481C CN B2006101373086 A CNB2006101373086 A CN B2006101373086A CN 200610137308 A CN200610137308 A CN 200610137308A CN 100504481 C CN100504481 C CN 10050448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barrel
baffle
retaining member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373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52714A (zh
Inventor
辻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952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2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448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448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 G03B9/14Two separate members mov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镜筒,能够缩短在缩回位置上的长度。挡板构件具有打开/关闭操作面,该操作面可打开/关闭地覆盖摄影透镜的前面。挡板驱动机构使挡板构件执行打开/关闭操作。透镜保持构件具有保持摄影透镜的保持部和在光轴方向上对摄影透镜进行导向的导向部。透镜驱动机构使透镜保持构件在光轴方向上向前或向后运动。将透镜保持构件的导向部的行程区域设定成与挡板构件的打开/关闭操作面在光轴方向上重叠。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及图像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聚焦机构和挡板机构的透镜镜筒及图像拾取装置,所述挡板机构包括用于保护摄影透镜、配置在透镜镜筒的前侧的挡板构件。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在照相机上的透镜镜筒,传统上已知具有挡板机构和聚焦机构的透镜镜筒。挡板机构用于使配置在透镜镜筒前侧的挡板构件随着透镜镜筒在其摄影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沿光轴方向的前进和后退运动而打开和关闭。当透镜镜筒在缩回位置时,挡板机构关闭挡板构件,以便保护配置在透镜镜筒的最前侧的透镜组。聚焦机构用于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最前侧的透镜组,以便进行聚焦操作。
下面将说明根据日本待审专利公开No.H06-027519所述的具有挡板机构和聚焦机构的透镜镜筒。应当注意,这里所用的参考标号是专利公开No.H06-027519中所示的标号。
首先,将说明挡板机构。挡板机构由以下部分构成:配置在挡板2、3与镜筒框架1之间的驱动环4;钩挂在挡板2、3与驱动环4之间的弹簧5、6;以及勾挂在驱动环4与镜筒框架1的销钉1c之间的弹簧7。挡板2、3随着驱动环4的旋转而打开和关闭。
下面将说明聚焦机构。在聚焦机构中,作为导向件的杆9被框架(未示出)支承以便进行直线运动,并粘结到镜筒单元8上,并且,与凸轮11接触地配置的销10被固定到镜筒单元8上。随着凸轮11的旋转,使得镜筒单元8与杆9一起在光轴方向上运动,以便进行聚焦操作。透镜镜筒被设计成当挡板未完全打开时,杆9与驱动环4的突起4c接触,从而,防止镜筒单元8进一步前进运动,直到挡板被完全打开为止。
但是,对于日本待审专利公开No.H06-027519提出的透镜镜筒,必须在驱动环4的后方提供对镜筒单元8在光轴方向上的运动进行导向用的导向件、以及透镜组的运动行程(聚焦行程)。换句话说,当从光轴方向观察时,聚焦行程区域和挡板打开/关闭操作面必须串列地(在驱动环4的透镜组侧)配置,这就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即,透镜镜筒在缩回位置的长度(缩回长度)大。进而,由于起着对镜筒单元8在光轴方向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导向件作用的杆9被粘接到镜筒单元8上,所以,从确保透镜的光轴与杆9之间所要求的平行度观点出发,这种透镜镜筒在结构上是不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缩回位置可以缩短长度(缩回长度)的透镜镜筒和图像拾取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形式,提供一种透镜镜筒,包括:挡板构件,该挡板构件可打开/关闭地覆盖摄影透镜的前面;挡板驱动机构,该挡板驱动机构使所述挡板构件执行打开/关闭操作;透镜保持构件,该透镜保持构件具有保持摄影透镜的保持部以及在光轴方向对摄影透镜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以及,透镜驱动机构,所述透镜驱动机构使透镜保持构件在光轴方向上前后运动;其中,透镜保持构件的导向部可以被移动到一个位置,所述位置穿越包含挡板构件的打开/关闭操作区域在内的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形式,透镜保持构件的导向部可以被移动到一个位置,所述位置穿越包含挡板构件的打开/关闭操作区域在内的平面,从而,可以缩短在缩回位置中的透镜镜筒的长度(缩回长度)。
优选地,透镜镜筒还包括具有导向功能和防止透镜保持构件旋转的功能的导向部。
更优选地,将透镜保持构件的导向部与透镜保持构件成一整体地形成。
根据上面刚刚描述的结构,透镜保持构件的导向部与透镜保持构件形成一体,从而,很容易确保在被透镜保持构件所保持的摄影透镜的光轴与导向部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所要求的平行度,从而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聚焦机构。
优选地,将透镜镜筒制成能够沿光轴方向在其缩回位置与摄影位置之间前进和后退的结构。
为了达到上面描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形式,提供一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形式的透镜镜筒的图像拾取装置。
通过结合附图在下面所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处于缩回位置的透镜镜筒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处于缩回位置的透镜镜筒在不同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透镜镜筒的整个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表示安装到前/后运动筒上的透镜组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5是表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时看到的透镜组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6是详细表示挡板驱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表示处于摄影位置(广角位置)的透镜镜筒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处于摄影位置(广角位置)的透镜镜筒在不同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处于另外一个摄影位置(望远位置)的透镜镜筒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处于摄影位置(望远位置)的透镜镜筒在不同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处于挡板关闭的位置的挡板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12是表示处于挡板打开的位置的挡板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13是表示当外力沿着打开挡板构件的方向作用时、挡板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14是表示在挡板关闭位置的挡板驱动单元的正视图;以及
图15是表示在挡板打开位置的挡板驱动单元的正视图。
图16是表示主导向部在移动到打开/关闭操作位置的状态中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表示本发明优选实施形式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处于缩回位置的透镜镜筒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处于缩回位置的透镜镜筒在不同的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透镜镜筒的整个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至3,透镜镜筒包括:第一透镜组1、透镜组驱动单元2、前进/后退运动筒3、第一底板构件5、挡板构件6、7、挡板驱动单元8、第二透镜组11、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直线运动筒16、凸轮筒17、固定筒19、固定底板构件20等。
将透镜镜筒构造成能够沿着光轴方向在其缩回位置与摄影位置之间前进和后退。透镜组驱动单元(聚焦驱动单元)2包括保持第一透镜组1的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并执行聚集操作,以便沿光轴方向移动第一透镜组1。前进/后退运动筒3在其外周设有凸出部3a,用于防止前进/后退运动筒的旋转,并进一步设有定位部3e。透镜组驱动单元2安装在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内周,凸轮随动件4压配合和固定到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外周上。第一底板构件5与和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副导向部201b(将在后面对其进行描述)相配合的导轴部5a成一整体地形成,并安装到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内周上。
挡板构件6、7用于保护第一透镜组1,并且安装到第一底板构件5上,以便能够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枢转。用于打开/关闭挡板构件6、7的挡板驱动单元8被固定地安装到前进/后退运动筒3和第一底板构件5上。盖构件9覆盖挡板构件6、7的前侧,并设有配置在透镜镜筒的前侧的开口9a。罩构件10覆盖盖构件9的前侧。
用于保持第二透镜组11的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在其外周上配置有多个凸出部12a和凸轮随动件部分12b。快门驱动机构单元13安装到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上,并打开/关闭光阑/快门构件14。光阑/快门构件14安装到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上,并被快门驱动机构单元13打开和关闭。盖构件15覆盖光阑/快门构件14。
直线运动筒16的形状大致呈筒状,配置在前进/后退运动筒3和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的的外部,并设有直线运动导向槽16a、16b和凸出部16c、16d。直线运动导向槽16a和16b从直线运动筒16外周向内周沿着光轴方向延伸,分别用于和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凸出部3a及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的凸出部12a配合。凸出部16c和16d配置在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外周上。
凸轮筒17的形状呈大致的筒状,配置在直线运动筒16的外侧,并设有齿轮部17a、槽部17b和凸轮部17c、17d。齿轮部17a配置在凸轮筒17的外周上,用于和齿轮构件21啮合。槽17b形成在与凸轮筒17的外周面同心的内周上,用于和直线运动筒16的凸出部16c配合。从而,凸轮筒17和直线运动筒16可相对旋转。凸轮部17c、17d分别与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凸轮随动件4及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的凸轮随动件部分12b凸轮配合。凸轮随动件18压配合并固定到凸轮筒17的外周上。
固定筒19的形状呈大致的筒状,配置在凸轮筒17的外侧,并设有凸轮部19a和直线运动导向槽19b。凸轮部19a配置在固定筒19的内周,并与凸轮筒17的凸轮随动件18凸轮配合。直线运动导向槽19b形成在固定筒19的内周,用于和前进运动筒16的凸出部16d配合。固定底板构件20利用螺钉固定到固定筒19的端面上,并设有使挡板构件6、7打开和关闭的挡板凸轮部20a。固定底板构件20被固定到照相机主体(未示出)上。
齿轮构件21与凸轮筒17的齿轮部17a啮合,设有旋转轴构件22压配合并固定于其内的轴孔,并被驱动源(未示出)驱动以进行旋转。旋转轴构件22通过固定到齿轮构件21的轴孔中而支承齿轮构件21,并固定到固定筒19上。光学构件23被安装到固定底板构件20上。用作图像拾取元件的CCD24,利用预定的固定方法固定并导线连接到固定底板构件20上,并具有聚焦面(光接收面),被拍摄物体的光学像经由光学构件23形成在该聚焦面上。
图4是表示安装在前进/后退运动筒3上的透镜组驱动单元2的透视图。图5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时看到的透镜组驱动单元2的透视图。
在图4和5中,将前进/后退运动筒3部分切除地表示,并且只部分地表示出底板构件5(导向轴部5a)。除上述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之外,透镜组驱动单元2包括导向构件202、螺旋构件203、螺母构件204、弹簧构件205、齿轮构件206、塔齿轮构件207、步进马达208、齿轮构件209。
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包括:保持第一透镜组1的主体(保持部)、主导向部201a、副导向部201b、托架部201c、以及止转部201d。主导向部201a与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成一整体地形成,并形成有导向构件202结合(插入)到其中的孔,并具有在光轴方向上对第一透镜组1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导向作用。副导向部201b与导向轴部5a配合,所述导向轴部5a与第一底板构件5成一整体地形成,并且所述副导向部201b具有导向功能和防止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旋转(振动)的功能。
导向构件202与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主导向部201a的孔配合,并对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在光轴方向上的运动进行导向。导向构件202被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定位部3e(见图7)及第一底板构件5的定位部5g(见图9)定位,并安装到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上。螺旋构件203包括齿轮部203a和螺旋部203b。螺母构件204螺纹连接到螺旋构件203的螺旋部203b上,并安装到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托架部201c上,并且,由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止转部201d防止其旋转。
弹簧构件205围绕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主导向部201a的外周配置,并将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和螺母构件204向螺旋构件203的螺旋部203b推压。齿轮构件206与螺旋构件203的齿轮部203a啮合。塔齿轮构件207与齿轮构件206啮合。步进马达208通过安装部208a安装到前进/后退运动筒3上,并且产生驱动力,以使得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在光轴方向上或者向前运动或者向后运动。齿轮构件209压配合并固定到步进马达208上,并与塔齿轮207啮合。
图6是详细表示挡板驱动单元8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在图6中,部分切除地表示前进/后退运动筒3。前进/后退运动筒3设有凸出部分3a、轴部3b、凸出部分3c、以及孔3d。除上面提到的导向轴部分5a之外,第一底板构件5还设有轴部5b、孔5c、5d、长孔5e、凸出部分5f(见图1)。挡板构件6设有孔6a、齿轮部6b、以及长孔6c。挡板构件7包括轴部7a和齿轮部7b。
第一底板构件5的轴部5b插入到挡板构件6的孔6a内,藉此,挡板构件6安装到第一底板构件5上,以便在其平面内进行枢转运动,齿轮部6b与挡板构件7的齿轮部7b啮合。挡板构件7的轴部7a插入到第一底板构件5的孔5c内,藉此,将挡板构件7安装到第一底板构件5上,以便在其平面内进行枢转运动,并且,齿轮部7b与挡板构件6的齿轮部6b啮合。
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包括凸出部分801a、轴部801b、弹簧钩挂部801c、阶梯轴部801d和凸出部分801e。凸出部分801a穿过第一底板构件5的长孔5e延伸,并与挡板构件6的长孔6c连接。轴部801b与第一底板构件5的孔5d结合以便能够在其内部旋转,并与光轴平行地配置在第一透镜组1的外周侧。
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包括:内径部802a、802b、弹簧钩挂部802c、802d、杆臂部802e、以及切口部802f。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与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同轴地配置。内径部802a可旋转地支承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轴部3b。内径部802b可旋转地支承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的阶梯轴部801d。杆臂部802e穿过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孔3d延伸地配置,根据挡板的打开/关闭操作,脱离与固定底板构件20的挡板凸轮部20a的结合或者与固定底板构件20的挡板凸轮部20a结合。
第二底板构件803形成有孔803a和803b。通过与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的筒状部分结合,孔803a可旋转地支承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的弹簧钩挂部802c延伸穿过孔803b。
第一弹簧构件804与第一和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1、802同轴地配置在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的外径侧,并安装在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的弹簧钩挂部801c和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的弹簧钩挂部802c上。第一和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1、802通过第一弹簧构件804结合到一起。
第二弹簧构件805安装到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的弹簧钩挂部802d以及前进/后退运动筒3的凸出部分3c上。第二弹簧构件805沿着顺时针方向(挡板打开的方向)推压第一和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1和802,所述第一和第二挡板驱动构件经由第一弹簧构件804结合到一起。
在经由第一弹簧构件804结合到一起的第一和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1和802中,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的凸出部分(未示出)配合到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的切口部802f内。从而,只有当沿着第一弹簧构件804被加载的方向施加力时,第一和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1和802可相对地旋转一个对应于切口部802f的周长的角度。
下面参照图7至15详细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形式的透镜镜筒的各种操作。
首先,将说明透镜镜筒(透镜镜筒构件)在光轴方向上的前进/后退运动。
图7是表示处于摄影位置(广角位置)的透镜镜筒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处于摄影位置(广角位置)的透镜镜筒在另外一个截面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处于另外一个摄影位置(望远位置)的透镜镜筒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处于摄影位置(望远位置)的透镜镜筒在另外一个截面的剖视图。
在图7至10中,当齿轮构件21被驱动源(未示出)旋转时,凸轮筒17旋转,并且沿着光轴方向或者向前方或者向后方运动,因为齿轮构件21与凸轮筒17的齿轮部17a啮合。因为凸轮筒17的凸轮随动件18和固定筒19的凸轮部19a凸轮结合到一起,所以,凸轮筒17沿着凸轮轨迹(未示出)在光轴方向上前后运动。这时,由于凸出部分16c和凸轮筒17的槽17b配合,直线运动筒16与凸轮筒17相一致地在光轴方向上或者向前或者向后运动,同时,由于凸出部分16d与固定筒19的直线运动导向槽19b之间的配合,防止所述直线运动筒16围绕光轴旋转。
当凸轮筒17旋转时,由于凸轮随动件4与直线运动筒16的凸出部分16c之间的配合,前进/后退运动筒3沿着凸轮的轨迹(未示出)在光轴方向上或者向前方或者向后方运动,同时,由于凸出部分3a与直线运动筒16的直线运动导向槽16a之间的配合,防止前进/后退运动筒3围绕光轴的旋转。类似地,由于凸轮随动件部分12b与凸轮筒17的凸轮部17d之间的配合,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在光轴方向上沿着凸轮的轨迹(未示出)向前或向后运动,同时,由于凸出部分12a与直线运动筒16的直线运动导向槽16b之间的配合,防止第二透镜保持构件12围绕光轴的旋转。
其结果是,使得透镜镜筒从缩回位置(图1和图2)向作为摄影位置(图7和8)之一的广角(广角:广角侧)位置运动。进而,透镜镜筒执行从广角位置到作为另一个摄影位置(图9和图10)的望远(望远:远摄侧)位置的变焦操作。
下面,说明透镜镜筒的聚焦操作。
当通过导线(未示出)向透镜组驱动单元2的步进马达208以预定的供电模式提供电力时,齿轮构件209沿预定的方向旋转,并且将其转矩传递给塔齿轮207、齿轮构件206以及齿轮部203a,使得螺旋构件203旋转。当螺旋构件203旋转时,其转矩被传递给螺母构件204。由于螺母构件204和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被弹簧构件205推向螺旋构件203的螺旋部203b,所以它们一起在光轴方向上或者向前方或者向后方运动。
这样,执行聚集操作,在该操作中,透镜组驱动单元2移动第一透镜组1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在本实施形式中,只有当透镜镜筒位于任何摄影位置时,才执行聚焦操作。图7和9中所示的主导向部201a的被拍摄物体侧聚焦行程区域L1和CCD侧聚焦行程区域L2之和L1+L2,对应于第一透镜组1的运动行程(聚焦行程)。在图7和9中,标号D表示挡板构件6、7的打开/关闭操作面。
根据本实施形式,当从光轴方向观察时,使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主导向部201a的被拍摄物体侧聚焦行程区域L1与挡板构件6、7的打开/关闭操作面D重叠。
图16表示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主导向部201a处于其被移动到挡板构件6和7的打开/关闭操作面D的状态。由于挡板构件6和7处于打开状态,第一透镜组也被移动到挡板构件6和7的打开/关闭操作面D。采用这种布置,可以在确保行程区域L1+L2的同时使照相机紧凑化。
下面,说明透镜镜筒的挡板打开/关闭操作。
图11是表示处于挡板关闭位置的挡板驱动单元8的透视图。图12是表示处于挡板打开位置的挡板驱动单元8的透视图,图13是表示当在打开挡板构件6、7的方向上施加外力时挡板驱动单元8的透视图。图14是表示处于挡板关闭位置的挡板驱动单元的正视图,图15是表示处于挡板打开位置的挡板驱动单元的正视图。
在图11到15中,只部分地表示出前进/后退运动筒3和固定底板构件20。当透镜镜筒处于缩回位置(图1和2)时,挡板6和7被关闭(图11和14)。这时,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处于它已经被逆时针旋转的状态,其杆臂部802e与固定底板构件20的挡板凸轮部20a接触,并且第二弹簧构件805已经被加载。经由第一弹簧构件804与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结合的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也处于已经被逆时针旋转的状态。
因为挡板构件6在其长孔6c处与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的凸出部分801a连接,并且因为挡板构件7的齿轮部7b与挡板构件6的齿轮部6b啮合,所以,挡板构件6已经围绕孔6a顺时针旋转,并且,挡板构件7已经围绕轴部7a逆时针旋转。从而,使挡板构件6、7进入关闭状态(图11和14)。
当意想不到的外力沿着打开处于关闭状态的挡板构件6、7的方向作用时,导致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顺时针旋转。如上面所述,经由第一弹簧构件804结合到一起的第一和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1和802,可以在将第一弹簧构件804加载的方向上相对旋转一个对应于切口部802f的周长的角度。通过加载,第一弹簧构件804可以吸收并避免不适当的机械应变。
当透镜镜筒被转换到摄影位置(图7和8)时,获得挡板打开状态(图12和15)。这时,通过整个透镜镜筒的上面所述的前进/后退操作,随着前进/后退运动筒3在光轴方向上从缩回位置向摄影位置上的运动,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的杆臂部802e脱离与固定底板构件20的挡板凸轮部20a的配合。其结果是,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向第二弹簧构件805的(顺时针)加载方向旋转,通过第一弹簧构件804与第二挡板驱动构件802结合的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也顺时针旋转。
由于挡板构件6在其长孔6c处连接到第一挡板驱动构件801的凸出部分801a上,所以,挡板构件6围绕孔6a逆时针旋转。进而,由于齿轮部7b与挡板构件6的齿轮部6b啮合,所以,挡板构件7围绕轴部7a顺时针旋转。其结果是,第一底板构件5的凸出部分5f与挡板构件7的侧面接触。从而,使挡板构件6、7变成打开状态(图12和15)。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形式,当从光轴方向观察时,使挡板构件6、7的打开/关闭操作面D与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主导向部201a的被拍摄物体侧聚焦行程区域L1重叠。这消除了在现有技术中所要求的从光轴方向观察时将挡板打开/关闭操作面与聚焦行程区域串列地配置的必要性,从而,可以缩短透镜镜筒在缩回位置的长度(缩回长度)。
进而,上面所述的结构可以增大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与主导向部201a的导向构件202之间的配合长度,同时确保足够的聚集行程,藉此,可以抑制第一透镜组1相对于光轴方向的倾斜,使得能够实现高精度的透镜镜筒。
进而,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具有与之形成一个整体的主导向部201a,这使得很容易确保被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保持的第一透镜组1的光轴与形成在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主导向部201a上、导向构件202与之配合的孔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所要求的平行度。其结果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聚焦机构。
进而,第一底板构件5具有与之成一整体地形成的导向轴部5a,并且,该导向轴部5a与第一透镜保持构件201的副导向部201b配合。这消除了在副导向部201b侧设置诸如导向构件202等部件的必要性,藉此,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并降低成本。进而,在副导向部201b侧,不需要设置用于将导向构件202定位的定位部3e,从而,可以获得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所需的空间。
上述实施形式描述了透镜镜筒,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中安装有透镜镜筒的图像拾取装置。
尽管参照典型的实施形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的实施形式。下面所述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出最广泛的解释,以便包含本发明所有的改型、等价的结构和作用。
本申请要求2005年10月1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301820的优先权,所述专利申请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说明书中。

Claims (5)

1.一种透镜镜筒,包括:
挡板构件,该挡板构件可打开/关闭地覆盖第一摄影透镜的前面;
挡板驱动机构,该挡板驱动机构使所述挡板构件执行打开/关闭操作;
透镜保持构件,该透镜保持构件具有保持所述第一摄影透镜的保持部和在光轴方向上对所述第一摄影透镜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以及
透镜驱动机构,所述透镜驱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在光轴方向上向前或向后运动,以便所述第一摄影透镜在比第二摄影透镜靠前的位置移动,所述第二摄影透镜比所述第一摄影透镜更靠图像拾取元件侧;
其中,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导向部能够移动到穿越包含所述挡板构件的打开/关闭操作区域在内的平面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导向功能和防止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旋转的功能的导向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所述导向部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成一整体地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镜筒被构造成能够沿光轴方向在其缩回位置与摄影位置之间前进和后退。
5.一种图像拾取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
CNB2006101373086A 2005-10-17 2006-10-17 透镜镜筒及图像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48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01820 2005-10-17
JP2005301820 2005-10-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2714A CN1952714A (zh) 2007-04-25
CN100504481C true CN100504481C (zh) 2009-06-24

Family

ID=38059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3730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481C (zh) 2005-10-17 2006-10-17 透镜镜筒及图像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866901B2 (zh)
CN (1) CN10050448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9098906A1 (ja) * 2008-02-07 2011-05-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リアユニット
CN101753648B (zh) * 2008-12-22 2013-10-0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
JP2010151950A (ja) * 2008-12-24 2010-07-08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レンズ装置
JP4821847B2 (ja) * 2008-12-26 2011-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部品の切換機構、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335412B2 (ja) * 2008-12-27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464922B2 (ja) 2009-06-22 2014-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KR20130136825A (ko) * 2012-06-05 2013-12-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렌즈 경통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장치
CN103383519B (zh) * 2013-07-12 2016-01-27 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对比度调节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投影机
US9846349B2 (en) * 2016-04-29 2017-12-19 Sensors Unlimited, Inc. Lens cover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708A (zh) * 2004-01-27 2005-08-0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照相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519A (ja) 1992-07-08 1994-02-04 Canon Inc カメラ
US6657795B2 (en) * 2000-03-31 2003-12-02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Zoom lens device
US6575642B2 (en) * 2000-07-06 2003-06-1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Lens barrel
JP4338954B2 (ja) * 2002-10-17 2009-10-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2005049700A (ja) * 2003-07-30 2005-02-24 Fujinon Corp レンズ保護機構およびカメラ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708A (zh) * 2004-01-27 2005-08-0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照相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66901B2 (en) 2011-01-11
US20070133981A1 (en) 2007-06-14
CN1952714A (zh) 2007-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4481C (zh) 透镜镜筒及图像拾取装置
US7511900B2 (en) Lens barrel
JP5788203B2 (ja) レンズ鏡筒
JP6198616B2 (ja) レンズ鏡筒
JP4939074B2 (ja) 撮像装置
JP5328249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1292284C (zh) 透镜装置和摄影装置
US7196858B2 (en) Collapsible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8170650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8046504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8046503A (ja) レンズ鏡筒
KR102277844B1 (ko) 카메라의 이물질제거장치
JP4819430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7130132B2 (en) Zoom lens barrel
JP469912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399544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EP2423724B1 (en) Lens apparatus and TV camera
JP4917075B2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1164392A (ja) 撮像装置
US7751126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H0734407U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直進案内装置
JP4859222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05326629A (ja)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駆動機構
JP5773238B2 (ja) レンズ鏡胴、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788340B2 (ja) レンズ鏡筒の遮光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24

Termination date: 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