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6617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6617C
CN100476617C CNB2006100090588A CN200610009058A CN100476617C CN 100476617 C CN100476617 C CN 100476617C CN B2006100090588 A CNB2006100090588 A CN B2006100090588A CN 200610009058 A CN200610009058 A CN 200610009058A CN 100476617 C CN100476617 C CN 10047661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mentioned
recording materials
paper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090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21895A (zh
Inventor
泷口俊树
井上达也
若本宏治
吉本勉
吉浦昭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21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1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6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61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09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99Timing, synchronis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11Detector details, e.g. optical detector
    • G03G2215/00645Speedome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对打印请求的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以使其成为对感光体的写入图像,根据打印请求的用纸尺寸、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写入图像的打印率来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在被预测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进行下述的打印处理,即,根据感光体的圆周速度与惰辊的圆周速度之差计算出挠曲部分(28)的挠曲量,并对惰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成为不会发生滑动现象的挠曲量。由此,能够避免发生用纸相对感光体滑动的现象,而不会造成像质的降低,并能够确保在用纸后端部分形成的边距。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形成于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使之成为可视图像,一边输送记录材料一边在该记录材料上转印该可视图像。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写入装置将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体(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用调色剂(显影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使之成为调色剂像(可视图像)。然后,使用转印装置将该调色剂像从感光体转印至作为记录材料的用纸上。
在转印装置为转印辊的情况下,用纸通过感光体与转印辊彼此压接的转印隙部,一边借助于该两构件的旋转力输送用纸(记录材料),一边进行上述的调色剂像的转印。转印辊被施加转印电压,通过转印隙部的用纸因该转印电压而带电,感光体上的调色剂被吸附至用纸上。
这里,关于上述感光体的圆周速度和上述转印辊的圆周速度,转印辊被设定得比感光体快。因此,用纸虽然被吸附于感光体上,但因该圆周速度差而被绷紧并被从感光体剥离。这是为了避免在用纸脱离转印隙部时发生剥离放电而引起诸如文字脱落、半色调擦痕等,并由此导致打印品质降低的情形。
即,为了在用纸上转印调色剂而对转印辊施加转印电压,但转印电压正常发生作用的部分是转印隙部,这样说并不过分。因此,处于转印隙部的用纸的未附有调色剂的白纸部分为用纸表面(感光体侧)被带电至高电位的状态,当其离开转印隙部时,就与感光体上的高电位部分发生剥离放电。受到该剥离放电的影响,已被转印在用纸上的调色剂的一部分又被逆转印至感光体上,从而导致上述打印品质降低的情形。
在转印隙部的近前设置有按照与转印辊大致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的被称作惰辊(Idle Roller)的用纸输送辊。为了使用纸的位置和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的位置一致而间歇地旋转驱动该惰辊。在用纸被输送到惰辊的时刻暂时停止该惰辊并使得用纸停止,与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通过转印隙部的时间一致地重新开始旋转驱动该惰辊并向转印隙部输送用纸。
设计为下述,即,如图12(a)至12(d)所示,关于由该惰辊116输送的用纸P,其前端相对转印隙部127的接触点稍微朝感光体121的外周方向进行输送,在用纸前端接触到感光体121后,借助于感光体121的旋转被导向转印隙部127。
这是因为,如果用纸前端直接接触转印隙部127的接触点,则可能在用纸前端被啮入转印隙部127的短暂的时间内用纸P发生脉动,从而造成打印偏差(图像偏差、转印偏差),或者在用纸P的前端部分产生皱褶。
进而,如12(d)所示,在转印隙部127的近前形成用纸P的挠曲部分128。该挠曲部分是因惰辊116的圆周速度与转印辊125的圆周速度大致相同、感光体121的圆周速度比惰辊116及转印辊125稍慢而形成的。通过在转印隙部127的近前形成上述挠曲部分128,用纸P必定以吸附于感光体121的表面上的状态被导向转印隙部127,从而能够避免下述事态的发生,即,用纸P在到达转印隙部127之前被吸附至转印辊125的表面从而被过多地带电。用纸P的过多的带电造成上述调色剂的逆转印现象的发生。
上述挠曲部分128通过使自身展平而产生朝用纸P的输送方向将用纸P送出的作用力。用纸P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越长,上述用纸P的挠曲部分128的量(挠曲量)就越大。但通常被设定为用纸P因转印隙部127的啮合压力的作用而不会滑动。
在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4-149265号专利公报(2004年5月27日公开)中,揭示了下述图像形成装置,即:涉及被配置在上述转印隙部的近前的用纸输送辊,能够与相当于该用纸输送辊的定位辊的性能的经时变化等无关地,维持转印带行进速度与定位辊的记录纸输送速度之间的预定速度差。
根据上述专利公报,该图像形成装置是一种借助于转印带将由定位辊输送来的记录纸输送到各色用的像承载体并将各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上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定位电机的旋转速度进行驱动控制,以使得记录前端在两个传感器部之间的移动时间以及记录后端在两个传感器部之间的移动时间成为预定值,其中,该两个传感器部被并列设置在定位辊与吸纸辊之间。
此外,近年来,用于显影上述静电潜像的调色剂的粒径由于图像信息的高分辨率化而趋于小粒径化。在过去,调色剂的粒径范围大致为8~12μm,但近年来,调色剂的粒径大致在4~7μm的范围内变化。近年来的小粒径调色剂,虽然在其生产阶段中除去了粗粒和微粒,但由于摩擦带电而赋予调色剂电荷时,调色剂因摩擦而被粉碎,从而导致小于或等于2μm的调色剂也参与显影。
另一方面,以往,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对来自主计算机等的终端装置的图像信号,强制性地除去与在图像形成装置侧假定的用纸边缘部分对应的信号并形成边距。
这样做是出于下述原因,即:如果要在整张纸上记录基于来自终端装置的图像信号的图像,则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的与用纸边缘部分对应的调色剂不能被转印而残留在感光体上,未被转印的调色剂飞散至装置本体内,从而导致像质降低、或者诱发卡纸。
作为涉及上述强制生成边距的技术方案,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3-101769号专利公报(1991年4月26日公开)中,记述了这样的内容,即:在同一薄片上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图像形成时,使得相当于用纸的各边缘的该边距的量各自不同。由此,即使发生了允许范围内的误差,也能够拓展用于图像形成的有效区域,而不会使得发生图像的缺损。
另外,在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9-068874号专利公报(1997年3月11日公开)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即:输出后端边距较小的全图像的测试图案,在得到图像后端部分模糊的图像后,输出具有普通的后端边距的测试图案,之后,调整后端边距并除去图像后端部分的模糊。借此,能够防止转印带电(转印电场)对像承载体(感光体)带来的损害,并得到高品质的图像。
但是,现在,调色剂的粒径如上所述地实现了小粒径化,发生了过去从未有过的问题,即,形成在用纸上的图像的后端出现了后退的现象,在严重的情况下,上述被设定在用纸后端部分的边距完全消失了。上述图像的后端后退的现象与用纸上的打印率有关,当打印率较高时,将会发生该现象。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对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发现是因为由转印隙部输送的用纸相对感光体出现了滑动的缘故,而发生上述滑动现象的原因为下述,即:(1)、调色剂的小粒径化;(2)、感光体与转印辊的圆周速度差;以及(3)、在转印隙部的近前所形成的用纸的挠曲部分发生了纠合。
也就是说,随着现今调色剂的小粒径化,如果在用纸和感光体之间存在的调色剂量过多,则用纸和感光体之间的吸附力降低,而由于该吸附力降低,转印隙部的啮合压力弱于在转印隙部的近前所形成的挠曲部分对用纸的送出作用力,用纸依赖于转印辊的圆周速度而移动,并相对感光体出现滑动。
这里,使用图11(a)、图11(b)来说明用纸与感光体的吸附力降低的机制。图11(a)、图11(b)表示进行调色剂像的转印的转印隙部的状态。在图11(a)中,使用过去的大粒径调色剂T,在图11(b)中,使用现在的小粒径调色剂t。
在转印隙部127处,感光体121和转印辊125从感光体121一侧中间间隔着调色剂(T或t)及用纸P而彼此压接,从转印辊125一侧由转印电压施加部129施加转印电压。借助于感光体121和转印辊125的各旋转力,沿箭头X所示的用纸输送方向输送用纸P。另外,图中箭头Y表示感光体121的旋转方向,箭头Z表示转印辊125的旋转方向。
来自转印辊125的转印电场经由用纸P而被施加,由此,感光体121上的调色剂被吸附到用纸P上。如图11(a)、图11(b)所示,即使调色剂层的厚度相同,在小粒径调色剂t的调色剂层的情况下,与大粒径调色剂T的调色剂层相比较而言,调色剂层内的空气层是增大的。
因此,关于感光体、调色剂、用纸、转印辊之间的电场的作用距离,与大粒径调色剂T的调色剂层的情形相比较而言,在小粒径调色剂t的调色剂层的情况下的作用距离较长。如果电场的作用距离变长,则当其在调色剂层中传递并到达感光体121时,其强度(电场强度)将降低,用纸P与感光体121的吸附力降低。
由于用纸与感光体的吸附力降低,如上所述,因在转印隙部的近前所形成的用纸的挠曲部分的送出作用力而导致用纸相对感光体发生滑动,并出现被转印在用纸P的图像的后端发生后退的现象。
如果图像的后端后退并导致被设定在用纸后端部分的边距完全消失,则因未被转印而残留在感光体上的调色剂会引起后续打印时的打印污渍,或者因不存在边距而招致打印品质(图像品质)的降低,但并非仅仅如此,在近年来的紧凑化设计采用了回转(SwitchBack)输送方法的、可进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会发生用纸被卷缠在定影辊上从而导致卡纸(Jam)的问题。
即,在回转输送方法中,与进行第1面打印时的情形相比较而言,在进行第2面打印时,用纸的前端与后端发生反转,因此,第1面打印时的用纸后端部分成为第2面打印时的用纸前端部分。如果没有用纸前端部分的边距,则当用纸被输送至转印步骤的下一个步骤即定影步骤,并且未定影调色剂被融化、固定时,融化后的调色剂附着在定影辊上,用纸被卷缠在定影辊上,从而导致卡纸。
上述因调色剂被小粒径化而发现的课题是一个过去从未被注意的新课题。在上述3个被记载于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的技术方案中均未注意到上述课题,因此,上述技术方案当然不能解决该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发生用纸相对感光体滑动的现象,而不会造成像质的降低,并能够确保在用纸后端部分形成的边距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在静电潜像承载体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利用显影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使其成为可视图像,然后,一边输送记录材料,一边在转印隙部利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在上述转印隙部的近前设置有为了使上述记录材料和上述可视图像的位置一致而被间歇性地旋转驱动的记录材料输送辊,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预测装置),预测因上述记录材料在上述转印隙部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出现滑动所引起的、已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以及挠曲量调整部(挠曲量调整装置),当由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了图像延伸的发生时,在上述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上述转印隙部的时刻以后,对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上述转印隙部与记录材料输送辊之间发生的挠曲变小。
根据上述结构,由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因上述记录材料在转印隙部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出现滑动所引起的、已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在被预测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挠曲量调整部在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上述转印隙部的时刻以后,对本来恒定的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由此,在转印隙部的近前形成的记录材料的挠曲变小。
即,在被预测发生滑动现象的情况下,使记录材料的挠曲变小,从而可有效地抑制或防止滑动现象的发生,其中,该记录材料的挠曲是产生该滑动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结果,可确保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边距,并能够适当地避免因该边距减少或消失所导致的问题,比如,因未被转印而残留在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引起的后续打印时的打印污渍、因不存在边距而引起的打印品质(图像品质)的降低、在采用了回转输送方法进行双面打印时发生在定影部的卡纸等。
而且,在上述情况下,并非要完全消除转印隙部近前的挠曲,而只是将其变小以使得不发生滑动现象,所以,可以取得通过形成该挠曲所得到的效果,即,能够避免记录材料在到达转印隙部之前被吸附在转印装置上并被过多地带电这样的事态的发生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有用于特定被预测发生上述图像延伸的上述静电潜像中的延伸发生部位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装置),上述挠曲量调整部对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由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所特定的上述静电潜像中的延伸发生部位到达上述转印隙部的时刻上述挠曲变小。
根据上述结构,在未被预测要发生滑动现象的部分,形成于转印隙部的近前的挠曲被确保适当的量,只是在被预测要发生滑动现象的部分中使其变得比原本的量要小,所以,不会出现即使在挠曲不必变小的部分中也将能够取得上述效果的上述挠曲设定得较小的情形。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在以下的描述中会变得十分明了。此外,以下参照附图来明确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5(a)至图5(e)是表示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向转印隙部输送用纸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转印隙部与惰辊之间形成的挠曲部分的挠曲量的调整幅度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由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用纸中、取决于用纸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的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的说明图。
图8是以惰辊的圆周速度、时间、用纸长度来表示惰辊的圆周速度的可变控制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惰辊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调色剂的小粒径化所导致的感光体与用纸的吸附力降低的机理说明图。
图12(a)至图12(d)是表示在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向转印隙部输送用纸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根据图1至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另外,在下述的说明中,将被强制地设定在作为记录材料的用纸的边缘的边距称为“空白”,用纸后端部分的边距被称为“后端空白”,用纸前端部分的边距被称为“前端空白”,形成在用纸P的左端部分的边距被称为“左端空白”,形成在用纸P的右端部分的边距被称为“右端空白”。
如纵向剖面图的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沿着用纸(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具有给纸部1、图像形成部2、定影部3、排纸部4,并在他们的上部配置有图像读取部5。进而,在该图像读取部5的上面具备选择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图3表示本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图4表示图像形成部2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能够进行单色打印的单面打印及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进行下述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单色打印装置,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也能够同样地实施本发明。
在图像读取部5上配置有用于载置原稿的原稿台11,为了覆盖该原稿台11而可自由开合地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该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还作为用于防止被载置的原稿浮起并将原稿载置于适当的位置的原稿盖而发挥作用。
由配置在原稿台11的下方的光学单元12读取被载置于原稿台11上的原稿的图像信息。在控制系统7中对所读取的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并将其作为图像信息暂时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关于由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输送的原稿,也同样地由光学单元12读取其图像信息。
在给纸部1中设置有用于收纳用纸的给纸盒13。借助于给纸辊14的旋转,向输送路径15输送被收纳在给纸盒13中的用纸。在输送路径15上,在图像形成部2的近前位置上设置有惰辊16,当用纸的前端到达该惰辊16时就暂时停止用纸的输送。之所以停止惰辊16,是为了使用纸上的图像转印区域的前端与后述的被显影在感光体2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一致的缘故。
图像形成部2将基于图像信息的调色剂像形成于用纸上,也如图4所示,其具有圆筒状的感光体21,在该感光体21的周边设置有主带电器22、激光扫描器单元(未图示)、显影装置24、转印辊(转印部)25、用纸剥离爪30和清洁部26。
主带电器22对感光体21施加一定的电压并使得感光体21的表面带电至预定电位。激光扫描器单元,从控制系统7的上述存储器读出图像信息,并将由该图像信息调制的激光照射到感光体21上,从而在感光体21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激光扫描器单元,根据由图像读取部5所读取的被载置于原稿台11上的原稿的图像信息、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中处于移动状态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来形成静电潜像,此外,还根据从未图示的网络上的各终端装置发送来的图像信息来形成静电潜像,其中,该各终端装置与本图像形成装置连接。
显影装置24中的调色剂(显影剂)从显影辊被供给到感光体21的表面,由此,在感光体2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被显影并成为调色剂像。调色剂根据感光体21上的静电潜像的电位差(PotentialContrast)而附着在感光体21的表面,由此来进行上述显影。对显影辊施加显影偏压以使得调色剂易于附着在感光体上。
感光体21上的调色剂像借助于感光体21的旋转而被送向转印辊25,而且,上述惰辊16也重新开始旋转,当用纸通过感光体21与转印辊25彼此压接的转印隙部27时,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用纸上的适当的位置。转印电压施加部29从转印辊25向转印隙部27施加转印电压,调色剂借助于该转印电压而被吸附到用纸上。之后,由用纸剥离爪30将用纸从感光体21上剥离,借助于感光体21与转印辊25的旋转力将其送向接下来的定影步骤。另外,关于转印步骤的内容,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被转印在用纸上的调色剂像被送到下一步骤的定影部3,借助于定影部的热量和压力融化并固定在用纸上。此外,定影部3具有加热辊和加压辊。
在输送路径17中输送调色剂像被定影了的用纸,在单面打印时经由排纸辊19将该用纸排出到排纸盘20上。另一方面,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当用纸通过排纸辊19时,由排纸辊19支承用纸的后端部分并使用纸暂时停止,然后,通过使排纸辊19反向旋转,将用纸从原来的输送路径17引导至次输送路径18。
如上述那样地反向输送用纸的方法一般被称作“回转输送”,次输送路径18还被称作“回转输送路径”。这样,被回转并且其正、反两面反转的用纸再次到达惰辊16,由上述图像形成部2重新显影了的、基于要在反面(第2面)进行打印的图像信息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并定影于用纸的反面,然后,用纸经由输送路径17、排纸辊19而被排出到排纸盘20上。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采用一般的电摄影方式的打印顺序,还可配置诸如用于多功能化的后处理单元、用于收纳多种用纸的多层给纸单元、用于使得用纸分类简易化的多级排纸盘等各种装置。
接着,详细说明本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步骤。
基于上述理由,本图像形成装置也为下述,即:转印辊25的圆周速度被设定得比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要快,用纸因两者的圆周速度差而被绷紧并被从感光体21上剥离。此外,与转印辊25同样地设定惰辊16的圆周速度。
本图像形成装置被设定为下述,即:假设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为V1(mm/sec)、转印辊25的圆周速度为V2(mm/sec)、惰辊16的圆周速度为V3(mm/sec),则上述V1、V2、V 3满足V1<V2≈V3(即,V1<V2=V3(V3=0.99×V2~1.012×V2))的关系。并且,为了在转印隙部27的近前形成预定量的挠曲部分,这里,上述V1、V2、V3被设定为满足V1×1.005≤V2≈V3≤V1×1.03的关系。
另外,关于由该惰辊16输送的用纸,其前端相对转印隙部27的接触点稍微朝感光体21的外周方向进行输送,在用纸前端接触到感光体21后,借助于感光体21的旋转而被导向转印隙部27。
图5(a)至图5(e)表示向转印隙部27输送用纸P的状态。形成在感光体21上的调色剂像10借助于感光体21的旋转被送往转印隙部27,用纸P借助于惰辊16的旋转而被送往转印隙部27。关于由该惰辊16输送的用纸P,借助于导纸器(Paper Guide)40的引导,其前端相对转印隙部27的接触点稍微朝感光体21的外周方向进行输送。借此,用纸P在接触到感光体21后,借助于感光体21的旋转而被导向转印隙部27。控制惰辊16重新开始旋转的时间,在调色剂像10的图像前端和用纸P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前端(由用纸前端除去前端部分的边距(前端空白)的区域的前端)一致的状态下,用纸P和感光体21进行接触。
通过转印隙部27并被转印了调色剂像10的用纸P的前端部分被用纸剥离爪30从感光体21剥离,然后,沿着导纸器40被输送。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尚未通过转印隙部27的部分一边在转印隙部27的近前形成挠曲部分28,一边依次通过转印隙部27。之后,当用纸P的后端脱离惰辊16时,挠曲部分28消失,沿着导纸器40输送用纸后端部分。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上所述,由于调色剂的粒径被小粒径化,所以,当感光体21与用纸P之间存在较多的调色剂时,则会出现用纸P相对感光体21滑动的现象,在被转印于用纸P的调色剂像中其后端发生后退,后端空白减少或者消失。因此,残留在感光体上的调色剂会带来打印污渍,或者,因不存在边距而招致打印品质(图像品质)的降低,但并非仅仅如此,在采用了回转输送方法的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双面打印的第2面打印时还会发生诸如在定影部3卡纸等问题。
为此,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避免发生上述后端空白减少或消失的现象而采取下述措施。即,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预测装置),用于预测因用纸P在转印隙部27处相对感光体21滑动而引起的已被转印的调色剂像在用纸P上发生延伸的情况;以及挠曲量调整部(挠曲量调整装置),当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到图像延伸的发生时,在用纸P的前端到达上述转印隙部27的时刻以后,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转印隙部27的近前(转印辊25与惰辊16之间)所形成的用纸P的挠曲部分28变小。
根据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对转印时调色剂像在用纸P上的图像延伸的发生进行预测,当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到图像延伸的发生时,挠曲量调整部在用纸P的前端到达上述转印隙部27的时刻以后,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上述挠曲部分28变小。图6表示通过控制惰辊16的圆周速度对挠曲部分28进行调整的挠曲量的调整幅度。惰辊16的圆周速度的控制是通过减少对惰辊16的驱动源(未图示)的供给功率或者使得脉冲控制的占空比发生变化来实现的。
如上所述,用纸P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越长,在转印隙部27的近前形成的用纸P的挠曲部分28就越长,并且,其还通过使自身展平而发生朝用纸P的输送方向将用纸P送出的作用力。所以,挠曲部分28是用纸P相对感光体21滑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通过上述那样地调整挠曲部分28以使其变小,可有效地抑制或者防止滑动现象的发生,可靠地确保后端空白,并可适当地避免因后端空白的边距减少或消除所导致的上述缺陷。
而且,在上述情况下,并非要完全消除挠曲部分28,而只是将其变小以使得不发生滑动现象,所以,还可以取得通过形成挠曲部分28所得到的效果,即,能够避免用纸P在到达转印隙部27之前被吸附在转印辊25上并被过多地带电这样的事态的发生的效果。
进而,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装置),用于特定被预测要发生图像延伸的静电潜像中的延伸发生部位。挠曲量调整部,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由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所特定的静电潜像中的延伸发生部位到达转印隙部27的时刻挠曲部分28变小。
因此,在未被预测要发生滑动现象的部分,形成于转印隙部27的近前的挠曲部分28被确保适当的量,只是在被预测要发生滑动现象的部分中使其变得比原本的量要小,所以,可有效地取得通过形成挠曲部分28所得到的效果,而不会出现即使在挠曲部分28不必变小的部分中也将能够取得上述效果的上述挠曲部分28设定得较小的情形。
进而,优选的是,由挠曲量调整部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从而以不发生滑动现象的恒定量进行变化,而并非仅仅使得挠曲部分28变小。挠曲部分28的大小以不发生滑动现象的恒定量进行变化,由此,可有效地控制因滑动现象所导致的图像延伸。
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和挠曲量调整部可由图1所示的控制系统7具备的CPU31、ROM32、RAM33和图像信息处理部34中的打印率计算部35来实现。图1是表示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7的结构的框图。
CPU31是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动作的中枢部分。即,由图像信息输入部接收从终端装置发送来的图像信息、上述图像读取部5所读取的图像信息,并根据由条件输入部或显示部等的操作部输入的打印条件或打印请求等的指示,使图像信息处理部34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
然后,将已经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信息发送到打印处理部,控制上述激光扫描器单元、打印程序控制部、定影控制部、排纸控制部,并且,通过用纸输送控制部37来控制给纸部、惰辊16等的用纸输送系统,从而在所指示的预定尺寸的用纸P上形成图像,其中,上述打印程序控制部对图像形成部2进行控制,定影控制部对定影部3进行控制,排纸控制部对排纸部4进行控制。此外,CPU31还通过选择处理部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6等的选择装置进行控制。
图像信息处理部34具有图像处理部36和打印率计算部35。该图像处理部36,具有:输入图像处理部,对通过图像信息输入部所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以及输出图像处理部38,对由输入图像处理部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实施预定的图像处理,以使其成为用于形成向打印处理部输出的写入图像的输出图像数据。该打印率计算部35,根据在输出图像处理部38中进行了临时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来计算出打印率。
CPU31将上述打印率计算部35的计算结果用作预测上述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作为图像延伸预测部的功能)。
此外,CPU31根据上述打印率计算部35的计算结果来特定静电潜像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作为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的功能)。CPU31可根据打印率计算部35以行单位计算出的打印率来特定在图像的哪个区域发生图像延伸(图像延伸发生部位)。
在预测了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CPU31通过用纸输送控制部37来控制惰辊16的圆周速度以使得在用纸P上形成的挠曲部分28变小。而在现有技术中,该惰辊16在用纸P的后端脱离惰辊16之前是以恒定的圆周速度来进行旋转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已被特定的图像延伸发生部位到达转印隙部27的时刻挠曲部分28变小。更具体地说,根据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与惰辊16的圆周速度之差求出挠曲部分28的挠曲量,并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该挠曲量不会超过要发生滑动现象的量(预先设定)。
上述惰辊16的旋转控制是在用纸P的前端到达转印隙部27的时刻以后进行的。这是因为,如果在用纸P的前端到达转印隙部27之前进行上述旋转控制,则用纸P与调色剂像的位置将会不一致的缘故。在用纸P到达转印隙部27以后,用纸P借助于转印隙部27的输送力(转印辊25和感光体21的输送力)而被输送,所以,通过降低惰辊16的圆周速度,可使上述挠曲部分28变小。
CPU31在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时,在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V1)的1.005倍~1.03倍的圆周速度范围内进行控制。通过在上述范围内进行控制,可一边保持挠曲部分28的效果,一边为避免发生滑动现象而使挠曲部分28变小,但不会使挠曲部分28消失。
CPU31根据惰辊16的旋转驱动再次开始后所经过的时间,来检测上述用纸的前端是否到达了转印隙部27。如上所述,为了使用纸和感光体21上的调色剂像的位置一致,在用纸的前端到达惰辊16的时刻暂时停止惰辊16的旋转驱动,并与感光体21上的调色剂像通过转印隙部27的定时一致地重新开始该惰辊16的旋转驱动,所以,可根据为了向转印隙部27输送记录材料而重新开始惰辊16的旋转驱动后所经过的时间,来判断用纸的前端是否到达了转印隙部27。根据上述方法,与在转印隙部27另行设置用于检测用纸的前端通过的传感器等的结构相比较而言,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来检测用纸的前端是否到达了转印隙部27。
ROM32存储有CPU31使本图像形成装置发挥功能所使用的各种程序、电机的步进数等的数据,上述功能包括作为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以及挠曲量调整部的功能。RAM33是CPU31使用的存储部(存储器)。
首先,说明图像延伸的发生的预测。本申请发明人经过潜心研究,发现:引起图像延伸的用纸P的滑动现象和在产生上述挠曲部分28的期间里通过转印隙部27的区域中的用纸P上的打印率密切相关,根据该区域的打印率可有效地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
即,当用纸P的后端脱离惰辊16时,挠曲部分28消失,所以,用纸P的后端在脱离惰辊16的状态下通过转印隙部27。图7所示的从用纸后端Z开始的一定区域(Y-Z)为,无论打印率有多高也不会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该区域大致相当于转印隙部27至惰辊16之间的间隔距离。
另一方面,根据经验可以确认:在从用纸前端X开始的一定区域(X-W)中,无论该区域的打印率有多高也不会发生滑动现象。这是因为挠曲部分28尚未充分地成长的缘故。因此,在挠曲部分28成长之前的时间里通过转印隙部27的用纸前端X开始的一定区域(X-W)也是不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该用纸前端一侧的不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X-W)根据感光体21与转印辊25及惰辊16之间的圆周速度差、挠曲部分28的设定量等而发生变化。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打印率计算部35根据图像信息计算出在调色剂像被转印至用纸P的状态下的用纸P上的打印率,CPU31根据所计算出的打印率,将形成于用纸前端一侧的不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X-W)与形成于用纸后端一侧的不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Y-Z)之间的区域(W-Y)作为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根据该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W-Y)的打印率来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并对静电潜像的延伸发生预测部位进行特定。
打印率计算部35,根据上述输出图像处理部38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对每一扫描行或每多扫描行计算打印率。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的是对每一扫描行计算打印率的结构。但是,作为对每多扫描行计算打印率的示例,可按照转印隙部27的隙部尺寸(用纸输送方向的尺寸)求得打印率。如果分辨率为600dpi,则当转印隙部为2.5mm时,每次副扫描60行来进行分割并计算出打印率即可。
根据输出图像数据,并按照下述公式(1)来求得60行的打印率,即:
〔∑(60行中的总图像像素数)/(∑(60行的总像素数))×100%                               ......(1)
60行中的总图像像素数,是指60行中的附着调色剂的(形成点的)有效像素的总数。60行的总像素数,是指由用纸P在主扫描方向(与用纸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所决定的数值,在设定有左端空白和右端空白的情况下,其作为未附着调色剂的(未形成点的)无效像素而被包括在内。
另外,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例如,用氰、品红、黄及黑这四种颜色来形成图像的装置的情况下,按照每一种颜色求出打印率,并进行单纯的相加平均即可。即,如果按照每60行进行计算,则将由上述公式(1)计算出的氰、品红、黄、黑各自的打印率依次排列为Z1、Z2、Z3、Z4,打印率计算部35将其相加并求出(Z1+Z2+Z3+Z4),然后除以颜色种数“4”即可。
在ROM32(或RAM33)中预先保存有可能发生图像延伸的用纸尺寸(用纸输送方向的尺寸)和被预测为发生图像延伸的打印率。CPU31根据所选择的用纸尺寸和由打印率计算部35求出的打印率来预测是否发生图像延伸。在此,被预测为发生图像延伸的打印率是由每一种用纸尺寸所决定的。用纸尺寸越大,挠曲部分28成长,就越容易发生滑动现象,并且发生次数也就越多,因此,用纸尺寸越大,即使是较低的打印率,也预测为发生图像延伸。
通过反复进行下述试验来探究图像延伸发生的可能性与打印率的关系,即:使打印率与用纸尺寸(用纸输送方向的尺寸)的组合发生各种变化,测量后端空白的减少量(即,图像延伸量)。
例如,在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即使未对起因于滑动现象的图像延伸采取任何对策,如果不足用纸A4纵向尺寸、即小于A4横向输送尺寸,则与打印率无关地,未确认发生图像延伸。因此,CPU31,根据基于上述实测而被存储的信息,如果用纸P的尺寸小于A4横向输送尺寸,则与打印率计算部35的计算结果无关地,预测为未发生图像延伸。另一方面,如果用纸P的尺寸为A4纵向输送尺寸,则根据打印率计算部35的计算结果,当在图像中存在大于或等于预定行的、打印率超过预定值(例如,70%)的区域时,就预测为发生图像延伸,如果是A3用纸,当在图像中存在预定行的、打印率超过更低的预定值(例如,40%)的区域时,就预测为发生图像延伸。
接下来,说明惰辊16的驱动控制示例。在图8中,标号F1表示用纸P的前端到达转印隙部27而挠曲部分28开始成长的挠曲成长区域,标号F2表示在转印隙部27被转印调色剂像的低打印率部分(例如,A3用纸,小于或等于40%)的区域,标号F3表示在转印隙部27被转印调色剂像的高打印率部分(例如,A3用纸,超过40%)的区域,标号F4表示用纸P的挠曲部分28消失的区域、即用纸P的后端离开惰辊16后的区域。
如图8中的标号F1所示,在挠曲部分28成长的状态下,当CPU31根据打印率计算部35的计算结果判断为存在高打印率部分时,特定该打印区域,检测出在距离用纸前端多少长度的范围内发生滑动现象,并特定滑动部分。然后,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用纸P的要发生滑动的部分到达转印隙部27之前挠曲部分28变小。在此,利用惰辊16的驱动源的脉冲控制的占空比变化来使得挠曲部分28变小。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尚未提及的是,本申请发明人通过潜心研究,发现:导致图像延伸的用纸P的滑动现象还因为用纸P的厚度、用纸P的平滑度、装置本体内的温度及湿度的差异(装置内环境信息)而变得容易发生,或者难以发生。
例如,关于用纸P的厚度,厚度增大则用纸P的弹性就越大,所以,即使是相同尺寸的用纸,厚度越大弹性就越大,用纸P的滑动量增大,图像延伸量也增加。厚度是由定量来表示的。普通纸的定量为80~100g/m2,而明信片等的厚纸则为大于或等于200g/m2。另外,关于关于用纸P的平滑度,平滑度越低,则用纸表面粗糙而凹凸不平,所以,调色剂在该凹凸面上滚动而发生移动,从而,造成用纸P变得易于滑动,图像延伸量也会增加。
此外,与用纸的厚度同样地,装置本体内的温度及湿度差异也会使用纸P的弹性强度发生变化。例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弹性降低(消失),所以,用纸P就难以滑动,图像延伸量也减小。相反地,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下,弹性增强,所以,用纸P就易于滑动,图像延伸量也增大。
因此,不仅仅根据用纸尺寸和打印率来进行图像延伸发生的预测,还可以进一步将用纸P的厚度、用纸P的表面平滑度或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条件来加入。
接下来,根据图9的流程图来说明上述结构的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动作。
当向处于待机状态的本图像形成装置发出打印请求(S1),输入打印条件时,CPU31进行必要的打印条件的确认(S2),如果尚未输入必要的打印条件,则催促输入该打印条件(S3)。
在此确认的打印条件为,打印所用的用纸尺寸、单面打印或双面打印、以及计算基于所请求打印的图像信息的图像被形成在用纸P的状态下的打印率所需的诸如图像浓度、打印倍率等的打印条件。
当确认已经输入了必要的打印条件时,判断所指定的用纸尺寸是否小于A4横向输送尺寸(S4),如果小于A4横向输送尺寸,则判断为不会发生图像延伸现象,并进行一般情况下的打印处理I,而无需进行惰辊16的可变控制(S5),然后,确认是否有下一打印,如果有则返回S1,如果没有则成为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所指定的用纸尺寸非小于A4横向输送尺寸,则判断用纸尺寸是否为A4纵向输送尺寸(S7)。如果是A4纵向输送尺寸,则进入S8,判断是否存在多于或等于预定行的、由打印率计算部35计算出的打印率超过预定值(例如,70%)的行,如果存在,则进行下述打印处理II,即,对惰辊16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不发生滑动现象(S9)。然后,确认是否有下一打印,如果有则返回S1,如果没有则成为待机状态。
在打印处理II中,如图10所示,重新开始惰辊16的驱动并向转印隙部27送出用纸P(S11),当用纸P被转印隙部夹持时(S12),根据感光体21的圆周速度与惰辊16的圆周速度之差计算出挠曲部分28的挠曲量(S13),并在用纸P的输送过程中判断该挠曲量是否为在转印隙部27发生滑动现象的量(S14)。如果为发生滑动现象的挠曲量,则控制惰辊16的圆周速度并对挠曲量进行调整以使得不发生滑动现象(S15)。然后,在S16中判断为用纸后端已离开惰辊16之前,反复S13~S16。由此,可将挠曲部分28调整为不会发生滑动现象的恒定量。
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同样地,在上述S14中判断为发生滑动现象的量的基准是根据上述用纸P的厚度、装置环境的温度、湿度等的使得用纸P的弹性发生变化的条件而变动的。所以,为了能够在S14中进行适当的判断,优选具有多个基准值。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尚未提及的是,在考虑装置内环境信息时,分为下述五种是比较理想的,即:低温低湿环境用、低温常湿环境或常温低湿环境用、常温高湿环境或高温常湿环境用、高温高湿环境用、低温高湿环境或常温常湿环境或高温低湿环境用。
如上所述,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因用纸P滑动而导致的图像延伸现象的发生进行预测,在假定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控制惰辊16的圆周速度,使得作为图像延伸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的、被形成在转印隙部27的近前的用纸P的挠曲部分28变小,所以,能够抑制或防止滑动现象的发生而不会使挠曲部分28完全消失(使得像质降低),该滑动现象是图像延伸现象发生的原因,并能够再现与原图像大致相同的图像(接近的图像),确保后端空白,适当地避免因后端空白减少或消失所导致的上述问题。
此外,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挠曲量调整部可通过硬件逻辑(hardware logic)来实现,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也可以利用CPU并借助于软件来实现。
即,具有:作为图像延伸预测部、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部、挠曲量调整部来实现功能的、执行图像处理方法的命令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存储上述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展开上述程序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存储上述程序和各种数据的存储器等的存储装置(记录介质)等。此外,关于本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中可由计算机读取地记录实现上述功能的读取区域的控制程序的程序代码(执行形式程序、中间代码程序、源程序),并将该记录介质供给到图像读取装置,由其计算机(或CPU、MPU)读出被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的程序代码并执行之,如此,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的程序代码本身实现上述功能,记录了该程序代码的记录介质构成本发明。
如上所述,在本说明书中,部(装置)未必一定意指物理装置,还包括借助于软件来实现各部(各装置)的功能的情况。另外,可以由两个以上的物理装置来实现一个装置的功能,也可以由一个物理装置来实现两个以上的装置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记录介质可以是因在微型计算机中进行处理而未图示的存储器,例如,ROM那样其本身为程序介质,此外,虽然未有图示,作为外部存储装置而设置有程序读取装置并在其中插入记录介质从而能够进行读取的程序介质。
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所存储的程序可以是由微处理器进行存取并执行的结构,或者也可以为下述方式,即: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读出程序,将所读出的程序下载到微型计算机的未图示的程序存储区域,并执行该程序。该下载用的程序被预先存储于本体装置中。
这里,上述程序介质为可与本体分离地构成的记录介质,可以为下述固定地存储程序的介质,即:磁带、盒式磁带等的磁带系统,包括软盘、硬盘等的磁盘、CD-ROM、MO、MD、DVD等的光盘的盘系统,IC卡(包括存储器卡)、光卡等的卡系统,或者,掩模型ROM(MASKROM)、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闪存ROM(FLASH ROM)等的半导体存储器系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可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通信网络连接的系统结构,所以,还可以是象从通信网络下载程序那样流动地存储程序的介质。此外,在如上述那样从通信网络下载程序的情况下,上述下载用的程序可以被预先存储在本体装置内,或者,从其他存储介质安装。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是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如上所述,在静电潜像承载体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利用显影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使其成为可视图像,然后,一边输送记录材料,一边在转印隙部利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其中,在上述转印隙部的近前设置有为了使上述记录材料和上述可视图像的位置一致而被间歇性地旋转驱动的记录材料输送辊(即,上述惰辊16)。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为,具有:图像延伸预测装置,预测因上述记录材料在上述转印隙部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出现滑动所引起的、已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以及挠曲量调整装置,当由上述图像延伸预测装置预测了图像延伸的发生时,在上述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上述转印隙部的时刻以后,对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上述转印隙部与记录材料输送辊之间发生的挠曲变小。
根据上述结构,由图像延伸预测装置预测因上述记录材料在转印隙部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出现滑动所引起的、已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在被预测发生图像延伸的情况下,挠曲量调整装置在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上述转印隙部的时刻以后,对本来恒定的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由此,在转印隙部的近前形成的记录材料的挠曲变小。
即,在被预测发生滑动现象的情况下,使记录材料的挠曲变小,从而可有效地抑制或防止滑动现象的发生,其中,该记录材料的挠曲是产生该滑动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结果,可确保记录材料后端的边距,并能够适当地避免因该边距减少或消失所导致的问题,比如,因未被转印而残留在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引起的后续打印时的打印污渍、因不存在边距而引起的打印品质(图像品质)的降低、在采用了回转输送方法进行双面打印时发生在定影部的卡纸等。
而且,在上述情况下,只是将其变小以使得不发生滑动现象,而并非要完全消除转印隙部近前的挠曲,所以,可以取得通过形成该挠曲所得到的效果,即,能够避免记录材料在到达转印隙部之前被吸附在转印装置上并被过多地带电这样的事态的发生的效果。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转印装置具有中间间隔着记录材料并与上述静电潜像承载体压接地配置的转印辊,向该转印辊施加极性与上述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场。另外,假设静电潜像承载体的圆周速度为V1(mm/sec)、转印辊的圆周速度为V2(mm/sec)、被配置于转印隙部的近前的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为V3(mm/sec),则优选的是,上述V1、V2、V 3满足V1<V2≈V3的关系,进而优选的是,上述V1、V2、V3满足V1×1.005≤V2≈V3≤V1×1.03的关系。
即,包括转印装置的结构在内,静电潜像承载体、转印辊、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各圆周速度满足上述关系时,记录材料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容易发生滑动现象,所以,在上述结构中,使用上述发明更为有效。并且,从容易发生记录材料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滑动的现象这一点来看,所使用的显影剂的平均粒径的范围优选小于或等于7μm(粗粒的粒径不到10μm)。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有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装置,用于特定被预测要发上述图像延伸的上述静电潜像中的延伸发生部位。上述挠曲量调整装置,对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由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装置所特定的上述静电潜像中的延伸发生部位到达上述转印隙部的时刻上述挠曲变小。
根据上述结构,在未被预测要发生滑动现象的部分,形成于转印隙部的近前的挠曲被确保适当的量,只是在被预测要发生滑动现象的部分中使其变得比原本的量要小,所以,不会出现即使在挠曲不必变小的部分中也将能够取得上述效果的上述挠曲设定得较小的情形。
另外,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延伸预测装置或图像延伸部位特定装置,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特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而使用在可视图像被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记录材料上的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内的打印率。上述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是指可能发生上述记录材料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滑动的现象的区域,该区域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是零,其取决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记录材料的长度。
图像延伸的发生以及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是与在可视图像被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记录材料上的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内的打印率相关的。这里,上述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是指可能发生上述记录材料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滑动的现象的区域,该区域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是零,其取决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记录材料的长度,如果记录材料的长度较短,也可能不存在该区域。
因此,如上所述,将上述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的打印率设定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特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由此,能够准确而适当地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或对其部位进行特定。
这里,更具体而言,关于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可将其设定为下述:至少除去在记录材料的后端脱离了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转印隙部的从记录材料的后端开始的一定区域(基于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与上述转印隙部的间隔距离的区域)的区域,或者,至少除去在被形成于转印隙部的近前的记录材料的挠曲达到预定的量之前的时间内通过转印隙部的从记录材料的前端开始的一定区域(基于上述记录材料的挠曲达到预定的量之前的时间的区域)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图像延伸预测装置或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装置,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特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还使用被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被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度、或包括装置本体内的湿度的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图像延伸的发生以及图像延伸发生部位是与被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被转印该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度、或至少包括装置本体内的湿度的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每一者相关的。因此,如上所述,将记录材料的厚度、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度或装置内环境信息设定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特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由此,能够准确而适当地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或对其部位进行特定。
进而,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挠曲量调整装置,利用上述记录材料的厚度、上述记录材料的长度、或包括装置本体内的湿度的信息在内的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对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
记录材料的滑动现象是导致图像延伸的发生的原因,而如上所述,在转印隙部的近前形成的挠曲是造成记录材料的滑动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并且,使得发生滑动现象的挠曲的大小(挠曲量)因记录材料的弹性而发生变化。因此,如上所述,挠曲量调整装置根据记录材料的厚度、记录材料的长度、或装置内环境信息对挠曲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滑动现象的发生乃至图像延伸的发生。
进而,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转印隙部与记录材料输送辊之间发生的记录材料的挠曲进而成为恒定量。
如上所述,对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控制,以使得挠曲的大小以不发生滑动现象的恒定量进行变化,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滑动现象而发生的图像延伸。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程序是一种使计算机执行上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述图像延伸预测装置、上述挠曲量调整装置和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特定装置的控制程序,因此,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由计算机来实现,所以,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被广泛地应用。其中,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适当地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未能克服的、因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边距减少或消失所导致的缺陷,并能够保持通过在转印隙部的近前形成挠曲来避免显影剂的逆转印现象这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如上所述,是一种记录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所以,可以容易地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程序提供给计算机。其中,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适当地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未能克服的、因记录材料后端部分的边距减少或消失所导致的缺陷,并能够保持通过在转印隙部的近前形成挠曲来避免显影剂的逆转印现象这样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仅仅是揭示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的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示例,不应对本发明进行狭义的解释,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之。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静电潜像承载体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利用显影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使其成为可视图像,然后,一边输送记录材料,一边在转印隙部利用转印装置将该可视图像转印到该记录材料上,在上述转印隙部的近前设置有为了使上述记录材料和上述可视图像的位置一致而被间歇性地旋转驱动的记录材料输送辊,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因上述记录材料在上述转印隙部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出现滑动所引起的、已转印的可视图像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延伸的图像延伸的发生;以及
挠曲量调整部,当由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预测了图像延伸的发生时,在上述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上述转印隙部的时刻以后,对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上述转印隙部与记录材料输送辊之间发生的挠曲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装置具有中间间隔着记录材料并与上述静电潜像承载体压接地配置的转印辊,向该转印辊施加极性与上述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静电潜像承载体的圆周速度为V1(mm/sec)、转印辊的圆周速度为V2(mm/sec)、被配置于转印隙部的近前的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为V3(mm/sec)时,上述V1、V2、V3满足V1<V2且V1<V3且V3=0.99×V2~1.012×V2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V1、V2、V3满足V1×1.005≤V2=V3≤V1×1.03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确定部,用于确定被预测发生上述图像延伸的上述静电潜像中的延伸发生部位,
上述挠曲量调整部,对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由上述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确定部所确定的上述静电潜像中的延伸发生部位到达上述转印隙部的时刻上述挠曲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而使用在可视图像被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即,记录材料上的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内的打印率;
上述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是指可能发生上述记录材料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滑动的现象的区域,该区域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是零,其取决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记录材料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或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确定部,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确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而使用在可视图像被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状态下的打印率、即,记录材料上的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内的打印率;
上述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是指可能发生上述记录材料相对静电潜像承载体滑动的现象的区域,该区域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是零,其取决于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的记录材料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是指至少除去在记录材料的后端脱离了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状态下通过上述转印隙部的从记录材料的后端开始的一定区域的区域,其中,该一定区域是基于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与上述转印隙部的间隔距离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能发生滑动现象的区域,是指至少除去在被形成于上述转印隙部的近前的记录材料的挠曲达到预定的量之前的时间内通过转印隙部的从记录材料的前端开始的一定区域的区域,其中,该一定区域是基于上述记录材料的挠曲达到预定的量之前的时间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延伸预测部或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确定部,作为用于预测图像延伸的发生的要素或者用于确定图像延伸发生部位的要素,还使用被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厚度、被转印可视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平滑度、或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的湿度的信息在内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挠曲量调整部,利用上述记录材料的厚度、上述记录材料的长度、或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的湿度的信息在内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对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挠曲量调整部,对上述记录材料输送辊的圆周速度进行可变控制,以使得在上述转印隙部与记录材料输送辊之间发生的记录材料的挠曲进而成为恒定量。
CNB2006100090588A 2005-02-17 2006-02-17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6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41308A JP4372700B2 (ja) 2005-02-17 2005-02-17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5041308 2005-0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1895A CN1821895A (zh) 2006-08-23
CN100476617C true CN100476617C (zh) 2009-04-08

Family

ID=36815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905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617C (zh) 2005-02-17 2006-02-1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87165B2 (zh)
JP (1) JP4372700B2 (zh)
CN (1) CN10047661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6489B2 (ja) * 2004-12-28 2009-08-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8155497A (ja) * 2006-12-25 2008-07-10 Tohoku Ricoh Co Ltd 孔版印刷装置
JP5116552B2 (ja) * 2008-04-25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61347B2 (ja) * 2008-11-21 2013-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697320B2 (ja) 2009-03-17 2011-06-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392056B2 (ja) * 2009-12-22 2014-01-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53083B2 (ja) * 2012-04-09 2014-07-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66222B2 (ja) * 2013-01-31 2018-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T515932B1 (de) * 2014-10-27 2016-01-15 Bernecker & Rainer Ind Elektronik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etektion einer Druckmarke
US9625860B2 (en) 2015-03-18 2017-04-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12151B2 (ja) * 2016-07-07 2021-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77271B2 (ja) * 2017-02-08 2021-12-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CN107492131B (zh) * 2017-07-01 2020-06-12 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安卓电视的倒影生成方法、存储介质、设备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1769A (ja) 1989-05-31 1991-04-26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H0968874A (ja) 1995-08-31 1997-03-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263186B1 (en) * 1999-03-31 2001-07-17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4422250B2 (ja) * 1999-09-29 2010-02-24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38328B2 (ja) * 1999-10-29 2008-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転写材搬送方法及び転写装置
JP2003149960A (ja) 2001-11-15 2003-05-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738596B2 (en) * 2001-11-20 2004-05-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regulating sheet conveying timings
US6771928B2 (en) * 2001-12-19 2004-08-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 for varying conveying speed between a registration section and a decelerating position
JP3734789B2 (ja) 2002-10-30 2006-01-11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050746B2 (en) * 2003-02-24 2006-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ntrols transferring timing to the paper according to a change of process spe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182477A1 (en) 2006-08-17
JP4372700B2 (ja) 2009-11-25
JP2006227318A (ja) 2006-08-31
CN1821895A (zh) 2006-08-23
US7587165B2 (en) 2009-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661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292819B2 (en) Method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performing fast and stable sheet transfer operations
US7965951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 lower fixing temperature
CN100492199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4449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044403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6939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1081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385432B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post-processor connected with image-forming device
US2009006061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0476628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647241B2 (en) Sheet wrinkling suppress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23479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給紙方法
US20110262163A1 (en) Image transfer position adjustment
EP295015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6018159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4541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70108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US865520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image transfer onto a transfer member
JP20080399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68345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0930703A (ja) 用紙排出ユニット
US2021007266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5249784A (ja) プリンタ装置
JP34940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