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1048C - 光盘控制器以及包括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控制器以及包括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11048C
CN100411048C CNB038012790A CN03801279A CN100411048C CN 100411048 C CN100411048 C CN 100411048C CN B038012790 A CNB038012790 A CN B038012790A CN 03801279 A CN03801279 A CN 03801279A CN 100411048 C CN100411048 C CN 10041104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cording carrier
speed
optical disc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012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68517A (zh
Inventor
渡边克也
高桥正将
初濑川明广
铃木达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68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685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10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104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5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Rotational Drive Of Disk (AREA)

Abstract

一种光盘控制器,用于在光学上对第1信息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密度比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高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再生的光盘装置中,让从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上述第1转送速度中的最大再生频率、和从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上述第2转送速度中的最大再生频率基本一致。

Description

光盘控制器以及包括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适应两种及以上的信息存储介质对应,或者适应两种及以上的传输速度模式的光盘装置,特别涉及控制信息存储介质的再生时钟及其转速的光盘控制器以及包括该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虽然CD(compact disc:光盘)当初作为存储音乐用的信息存储介质(以下称为盘)而开发,但目前也作为计算机用的信息存储介质而广泛使用。另外,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等当初作为高密度且多用途而开发的存储介质也被商品化。强烈要求以这些CD及DVD为代表的、存储密度不同的多种盘可以在1台装置中再生。再有,可以针对存储密度不同的多种盘进行存储的装置也开始被商品化。
在这种可再生多种盘的装置,或者将信息存储于多种盘内的装置中,根据存储及/或再生的信息,选择用户使用的盘。例如,在音乐信息或比较小容量的PC(个人计算机)用数据的情况下,一般使用CD-ROM盘、可写入的CD-R盘或可改写的CD-RW盘。在影视信息或大容量的PC数据时则使用DVD-ROM盘、可改写的DVD-RAM盘或者DVD-RW盘。还有,为了存储BS数字广播等的高质量图像,最近正在开发被看好的使用蓝色激光的20GB以上的大容量存储介质。
在PC用途的光盘装置中,与以CD-ROM及DVD-ROM为代表的、为提高最大传输速度或存取功能而采用以与在盘的任意读取位置上传输速度始终相等为特征的线速度恒定记录方式(CLV方式)相比,以在介质上的内周部分与外周部分上传输速度不同为特征的角速度恒定记录方式(CAV方式)的光盘装置更加普及。在这种装置中,虽然通常以由装置的临界功能确定的高传输速度进行再生,但存在由于盘的信息存储面上的划痕或污浊,或者偏心或偏中心而导致不能再生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也装载有根据盘的状态而改变其旋转速度,切换传输速度的功能。
接着,对从光盘取得信息的流程简单进行说明。首先,将激光照射在光盘的信息存储面上,用拾光器(pick up)检测它的反射光,通过用RF放大器放大,生成与反射光量对应的RF再生信号。生成的RF再生信号用均衡器(equalizer)消除信号频带外的高频杂音。另外,在因为符号间干涉而导致振幅劣化的高频带成分附近,将RF再生信号放大(boost)。然后,被二值化,生成再生数据。另外,将再生数据复原,在PLL(相位同步)电路中生成相对再生数据相位同步的再生时钟。由解调部从再生数据与再生时钟中生成复原信息,通过接口电路(例如ATAPI、SCSI)转送到主机(host)。
在上述流程中,若再生的盘种类或再生模式不同,则数据的转送速度或再生数据的RF频带不同。具体地讲,在用均衡器抽出强调的频带或PLL部生成的时钟频率等根据再生盘的种类或再生模式变化。由于再生时钟由以转送速度或盘规格规定的基准时钟频率(例如DVD-ROM大约为27MHz)决定,故在变更再生的盘或转送速度模式时,在多个系统光盘装置中准备依赖于这些频率的电路,根据各自的条件而切换电路。
另外,在以CLV方式进行记录再生时,由于转送速度是恒定的,故只要有均衡器或PLL部1个系统即可。与此相对,在以CAV方式进行记录再生时,根据盘上的读取半径位置改变转送速度。因此,依赖于这些频率的电路也有必要根据读取半径位置,改变成为其处理基准的频率。
由这些理由,在对应于多种盘的以往的CAV方式的光盘装置中,例如启动时首先从具备的多个解调部中选择对应于盘种类的解调部。而且,沿半径方向对读取位置进行分区,在读取各区段内的数据时,在所选择的解调部中,从按照转送速度设置的多个电路中依次切换选择1个。
利用附图,说明对应于以上所说明的多种盘与多种再生模式的以往的光盘装置。
图24表示以往的光盘的框图。以与CD与DVD两种盘对应,针对DVD,则对应于高速与低速两种再生模式的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在图24中,设有3个系统的均衡器部2003、2004、2005及3个系统的PLL部2006、2007、2008。另外,作为解调部,设有CD用解调部2009及DVD用解调部2010。这些电路由盘类别切换器2001及再生模式切换器2002选择使用。
在再生CD时,使780nm的红外线激光1021发光,由拾光器内的光学系统零件(未图示)形成给定的CD用光束1023。在再生DVD时,使650nm的红外线激光1022发光,由拾光器内的光学系统零件(未图示)形成给定的DVD用光束(未图示)。
对应于这两种激光或光束的切换,盘类别切换器2001进行电路的选择。例如,在再生CD时,盘类别切换器2001将接点A-C间连接。用拾光器103从由盘电机101旋转着的光盘102检测出的RF再生信号,由RF放大器104放大。已放大的RF再生信号通过盘类别切换器2001,向均衡器部2003输入。均衡器部2003在适于CD的信号频带内强调RF再生信号,并生成RFEQ信号。
二值化部106将RFEQ信号二值化,生成再生数据。利用PLL部2006从再生数据生成再生时钟。根据该再生数据与再生时钟,用CD解调部2009解调记录在CD内的信息,并向主机(未图示)转送。
另外,例如在以高速再生DVD时,盘类别切换器2001将接点C-B间连接,再生模式切换器2002将接点D-F之间连接。用拾光器103从由盘电机101旋转驱动的光盘102检测出的RF再生信号,由RF放大器104放大。已放大的RF再生信号通过盘类别切换器2001及模式切换器2002,向均衡器部2005输入。均衡器部2005在适于DVD的高速再生模式的信号频带内强调RF再生信号,并生成RFEQ信号。
二值化部106将RFEQ信号二值化,生成再生数据。利用PLL部2008从再生数据生成再生时钟。根据该再生数据与再生时钟,用DVD解调部2010解调记录在DVD内的信息,并向主机(未图示)转送。
在以低速再生DVD时,盘类别切换器2001将接点C-B间连接,再生模式切换器2002将接点D-E之间连接。用拾光器103从由盘电机101旋转驱动的光盘102检测出的RF再生信号,由RF放大器104放大。已放大的RF再生信号通过盘类别切换器2001及模式切换器2002,向均衡器部2004输入。均衡器部2004在适于DVD的低速再生模式的信号频带内强调RF再生信号,并生成RFEQ信号。
二值化部106将RFEQ信号二值化,生成再生数据。利用PLL部2007从再生数据生成再生时钟。根据该再生数据与再生时钟,用DVD解调部2010解调记录在DVD内的信息,并向主机(未图示)转送。
这样,在对应于多种盘及多种转送速度模式的以往的光盘装置中,通过至少具备2个系统或以上的均衡器部或PLL部、解调部,从而可以实现对这些盘的再生或记录。因此,随着相应的盘或转送速度模式的增加,出现电路规模增大的问题。
为了缩小电路规模,可以考虑以下构成,即在这些电路中设置寄存器电路,通过变更寄存器内设定的常数而适应盘的种类或转送模式的部分。
然而,这种情况下,必须按照CD、DVD等盘的种类、16倍速、8倍速、4倍速、2倍速等转送速度模式的种类及盘上的信息取得每个半径位置,提供用来设定伺服电路(伺服块)或PLL部(PLL块)的动作频率的常数(参数)。因此,通常在系统控制器的程序区域中确保设定表区域,在该区域中存储对应于盘种类、转送速度模式及半径位置的全部常数。在上述装置中,若设定的寄存器为64字节,则为了再生以CD及两种转送速度动作的DVD,程序区域的设定表区域必须为192字节。
这样,在每次再生盘的种类或所支持的转送速度模式增加,必须装载的存储器容量将大幅度增加,存在与光盘装置的成本上升密切相关的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适应多种盘及多种转送速度模式,具备简单构成的光盘控制器及光盘装置。
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用于在光学上对第1信息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密度比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高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再生的光盘装置中。光盘控制器包括:旋转控制部,用于对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以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的旋转机构进行控制;均衡器,用来在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从通过检测反射光而得到的RF再生信号中分别除去第1频带的成分,分别放大第2频带的成分的振幅;和相位同步部,用于产生为对通过将上述均衡器的输出二值化而得到的二值化再生信号进行同步检测的同步时钟;上述旋转控制部控制上述旋转机构,分别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便在第1转送速度及第2转送速度下分别得到RF再生信号,让从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上述第1转送速度中的最大再生频率、和从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上述第2转送速度中的最大再生频率基本一致,当假定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通道时钟分别为A及B时,所述第2转送速度成为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标准转送速度的n倍,假设n为1或者大于1的实数,所述第1转送速度成为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标准转送速度的nB/A倍。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旋转控制部控制上述旋转机构,以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恒定线速度旋转。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旋转控制部控制上述旋转机构,以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恒定角速度旋转。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均衡器通过分别提供用于确定上述第1频带及上述第2频带的设定常数而动作,上述第1频带的设定常数及上述第2频带的设定常数在上述第1转送速度及上述第2转送速度中是分别共通的。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相位同步部包含通过提供设定常数而分别以给定频率动作的电压控制振荡器及分频器,上述电压控制振荡器的设定常数及上述分频器的设定常数在上述第1转送速度及上述第2转送速度中是分别共通的。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相位同步部具备以整数比分频的分频器。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光盘装置是进一步向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装置;上述光盘控制器还具备移动控制部,其驱动移动机构,让用于在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信号并且从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再生信号的拾光器,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移动;上述移动控制部及上述旋转控制部控制上述移动机构及上述旋转机构,以便在上述半径方向中的第1位置上,一边以第1旋转速度让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成为比相对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的标准记录或再生的转送速度还快的转送速度,一边以恒定线速度对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给定时间的记录后,在第2位置上,以上述第1的旋转速度及恒定角速度进行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用于以至少两种或以上的转送速度在光学上对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再生的光盘装置中,具备:用于控制使上述信息记录介质旋转的旋转机构的旋转控制部;将从上述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二值化并输出再生数据的二值化部;和包含多个具有整数的分频比的分频器,且生成与上述再生数据相位同步的同步时钟的相位同步部,上述相位同步部通过根据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或上述转送速度,切换选择分频器,而生成上述同步时钟,上述旋转控制部控制上述旋转机构,以便成为与上述分频比对应的上述信息记录介质。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位置比上述第1位置更位于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外周侧。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位置比上述第1位置更位于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内周侧,上述第1位置中的转送速度是标准转送速度的2.4倍或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用于在光学上对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再生的光盘装置中,具备:将从上述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二值化并输出再生数据的二值化部;包含相位差检测部、低通滤波器、电压控制振荡器及分频器,且产生与上述再生信号同步的同步时钟的相位同步部,上述电压控制振荡器产生的通道时钟的频率范围的上限值与下限值的比、和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区域的最外周与最内周的半径比一致。
再有,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是用来控制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及再生的光盘的装置,具备:移动控制部,驱动移动机构,使对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及再生用的拾光器沿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移动;和旋转控制部,用于控制旋转机构,使上述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上述移动控制部及上述旋转控制部控制上述移动机构及旋转机构,以便在上述半径方向中的上述第1位置上,一边以第1旋转速度让上述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成为比相对上述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的标准记录或再生的转送速度还快的转送速度,一边以恒定线速度对上述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给定时间的记录或再生后,在上述第2位置上,以上述第1的旋转速度及恒定角速度进行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或记录。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包括:拾光器,通过在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记录密度比第1信息记录介质还高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并检测反射光,从而得到RF再生信号;旋转机构,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和光盘控制器,由上述任一项所规定。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包括:拾光器,通过在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记录密度比第1信息记录介质还高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并记录信号,或者在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并检测反射光,从而得到RF再生信号;旋转机构,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移动机构,使上述拾光器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移动;和对应于记录的上述光盘控制器。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方法,对在光学上再生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记录密度比第1信息记录介质还高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装置进行控制。控制方法包括: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的步骤;从通过在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并检测反射光而分别得到的RF再生信号中除去第1频带的成分,分别放大第2频带的成分的振幅的步骤;和用来产生为对通过二值化上述均衡器的输出而得到的二值化再生信号进行同步检测的同步时钟的步骤;使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便成为使从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最大再生频率、和从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最大再生频率基本一致的第1转送速度及第2转送速度,当假定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通道时钟分别为A及B时,所述第2转送速度成为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标准转送速度的n倍,假设n为1或者大于1的实数,所述第1转送速度成为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标准转送速度的nB/A倍。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恒定线速度旋转。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恒定角速度旋转。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使在上述第1转送速度中的上述第1频带及上述第2频带与在上述第2转送速度中的第1频带及上述第2频带分别大致相同。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1转送速度及上述第2转送速度下,共通使用为产生上述时钟的电压控制振荡器及分频器的设定常数。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产生上述同步时钟,使用电压控制振荡器及分频器,并使上述分频器的分频比为整数。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光盘装置进一步对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在半径方向中的第1位置上,一边以第1旋转速度让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成为比相对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的标准记录或再生的转送速度还快的转送速度,一边以恒定线速度对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给定时间的记录后,在第2位置上,以上述第1的旋转速度及恒定角速度进行上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上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位置比上述第1位置更位于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外周侧。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位置比上述第1位置更位于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内周侧,上述第1位置中的转送速度是标准转送速度的2.4倍或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均衡器部寄存器部的构成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PLL部及寄存器部的构成框图。
图4是表示CLV方式中的拾光器的半径方向位置与转速的关系曲线图。
图5是CLV方式时的本实施方式的转送速度模式的曲线图。
图6是CAV方式时的本实施方式的转送速度模式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CD及DVD中的盘的旋转速度与RF频带的关系曲线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存储于设定值存储表内的常数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CD的启动顺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DVD的启动顺序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均衡器部寄存器部的构成框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VCO部及分频器的构成框图。
图14是表示以往的光盘装置中的VCO部分及分频器的振荡频率及分频比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VCO部分及分频器的振荡频率及分频比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均衡器部寄存器部的构成框图。
图18表示在以往的光盘装置中,设定值存储表所设定的设定值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9表示光盘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0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中,设定值存储表所设定的设定值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记录及再生的顺序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记录及再生的另一顺序的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光盘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备了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图。光盘装置11具备:盘电机101、拾光器103、RF放大器104和光盘控制器114。拾光器103例如包含射出再生CD用的激光的激光器1021与射出再生DVD用的激光的激光器1022。
光盘装置11一边由作为旋转机构的盘电机101旋转光盘102,一边通过拾光器103将光盘102所记录的信息作为RF再生信号取出。RF再生信号由RF放大电路104放大,已被放大的RF再生信号输入到光盘控制器114。
光盘控制器114包括:系统控制器111、设定值存储表112、盘类别判别部141、均衡器部105、二值化部106、解调部108、PLL部110与盘电机旋转控制部113。另外,分别设有用于对均衡器部105及PLL部107进行给定设定的寄存器109及110。
从RF放大器输出的RF再生信号向盘类别判别部141输入,从其信号强度等判断装填在光盘装置11内的光盘102的种类与选择完的激光器1021及1022的组合是否适当,并将其结果送至系统控制器111。
从RF放大器输出的RF再生信号输入到光盘控制器114的均衡器部105。均衡器部105除去RF再生信号的给定频带以外的高频杂音,另外将由编码间干涉等而导致振幅极度恶化的RF再生信号的高频成分附近增强(boost),输出EQRF再生信号。
EQRF再生信号在二值化部106中被二值化,输入到解调部108及PLL部107内。PLL部107生成用于由解调部108抽出包含在EQRF再生信号中的数据的窗口(window)所需的同步时钟。解调部108利用从PLL部107输出的同步时钟,同步检测EQRF再生信号,输出已被二值化的再生数据。利用图中未示出的纠错电路订正再生数据的错误,复原为有效的信息。
图2是表示均衡器部105及寄存器109的详细构成框图。均衡器部105包括频带限制滤波器(filter)201与高频成分强调滤波器202,寄存器109包括截止频率设定寄存器203与增强量设定寄存器204。
从光盘得到的RF再生信号例如进行EFM调制或8-16调制,相对通道时钟周期T,含有由光盘确定的频率成分。例如,在CD的情况下含有3T到11T的频率成分,在DVD的情况下含有3T到14T的频率成分。由于CD或DVD中记录的信息作为具有这些频率的信号而被包含,故为了使无错误的信息解调,必须从RF再生信号中仅抽出有效的频率成分。
具体地讲,由拾光器103检测出的RF再生信号,包含高频杂音等所需的频率成分以外的频率成分,另外由于信号振幅由符号间干涉等导致恶化,故每个频率成分互不相同。因此,为了正确地解调信息,在用频带限制滤波器201从RF再生信号中除去不必要的频带成分的同时,用高频成分强调滤波器202对衰减的频带成分进行放大,使各频率成分的振幅一致。限制频带的频率(截止频率)由系统控制器111在截止频率设定寄存器203内设定。另外,衰减了的频率部分的放大度(增强量)也同样由系统控制器111在增强量设定寄存器204内设定。如以下详细阐述那样,向截止频率设定寄存器203及增强量设定寄存器204提供的常数存储于设定值存储表112内。
图3是表示PLL部107及寄存器110的详细构成框图。PLL部107包括相位差检测电路301、低通滤波器302、VCO303与分频器304。寄存器110包括VCO增益设定寄存器305与分频比设定寄存器306。被二值化后的RF再生信号输入到相位差检测电路301内。在相位差检测电路301中检测出已被二值化的RF再生信号与作为PLL部107(分频器304)的输出的同步时钟的相位误差,并将误差信号输入到低通滤波器302中。低通滤波器302将对应于相位误差的控制电压输入VCO(Voltage ControlledOscillator)303。在VCO303中振荡产生对应于控制电压的频率信号并向分频器304供给。在分频器304中,将自VCO303供给的信号分频,生成同步时钟并输出。
VCO303的振荡频率及分频器304中的分频比分别由VCO增益设定寄存器305及分频比设定寄存器306中设定的设定常数决定。系统控制器111从存储了VCO增益设定寄存器305及分频比设定寄存器306内应设定的常数的设定值存储表112中选择必要的设定常数。对于设定值存储表112内设定的常数将在下面详细阐述。
接着,说明光盘装置11中的转送速度的模式。光盘装置11对应于记录密度不同的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第2信息记录介质,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密度比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密度还高。假定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通道时钟分别为A及B时,具备:以标准转送速度的n倍(n是满足1≤n的有理数或无理数)再生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第2转送速度;和以标准转送速度的n×(B/A)倍再生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第1转送速度。在这里,所谓的转送速度是指从光盘读出信息的速度或向光盘写入信息的速度。
此时,从第1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最大再生频率及从第2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最大再生频率基本一致。在这里,“两个最大再生频率基本一致”是指2个最大再生频率的差处在低的一方最大再生频率的10%以内。
由此,可以使以高速的转送速度再生第1信息记录介质时所需的PLL部107的设定与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设定一致。
以下,作为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CD及DVD为例进行说明。首先,说明以CLV(线速度恒定)方式再生的情况。
CD的通道时钟正确为4.3218MHz,DVD的通道时钟为26.15625MHz。然而,在以下中,将CD的通道时钟作为4.32及26.16计算。DVD的通道时钟为CD的通道时钟的6.06倍(26.16/4.32)即约6倍。因此,在以CLV方式进行再生时,例如作为CD的转送速度的模式设定为标准的转送速度(1X),将DVD的转送速度的模式设定为标准的转送速度(1X)。而且,作为比CD的标准转送速度还高速的转送速度,设定标准的约6倍的转送速度(6X)。作为DVD的转送速度模式,在进一步设定标准的2倍转送速度时,作为CD的转送速度模式,则设定约12倍的转送速度(12X)即,CD的转送速度模式为1X、6X、12X,DVD的转送速度模式为1X、2X。系统控制器111向盘电机旋转控制部113提供指令,以便成为这种转送速度。
此时,以标准的6倍转送速度再生CD所需的PLL部107的设定,可以与以标准转送速度再生DVD时所需的PLL部107的设定相同。同样,以标准的12倍转送速度再生CD所需的PLL部107的设定可以与以标准的2倍转送速度再生DVD时所需的PLL部107的设定相同。因此,存储于设定值存储表112内且用来控制PLL部107的VCO的设定值寄存器305及分频比设定寄存器306设定的设定值,可以有CD的标准转送模式用、DVD的标准转送模式用及DVD的2倍速度转送模式用等三组。
更详细地说明这种转速的控制。在以标准转送速度(1X)再生单层的DVD-ROM盘时,为了以26.16MHz的恒定PLL时钟进行再生,必须使盘旋转,以使线速度成为3.49m/s。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向盘电机101的电机控制部113提供指令,以便在拾光器103的位置位于盘的内周(半径24mm)时,使盘以1389rpm旋转,在位于外周(半径58mm)时以575rpm进行旋转。
在以标准转送速度(1X)再生双层的DVD-ROM盘时,为了以26.16MHz的恒定PLL时钟进行再生,必须使盘以线速度3.84m/s旋转。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向盘电机101的电机控制部113提供指令,以便在拾光器103的位置位于盘的内周(半径24mm)时,使盘以1529rpm旋转,在位于外周(半径58mm)时以633rpm进行旋转。
CD-ROM的线速度比DVD慢。在以标准转送速度(1X)再生CD-ROM盘时,为了以4.321MHz的恒定PLL时钟进行再生,必须使盘以线速度1.3m/s旋转。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向盘电机101的电机控制部113提供指令,以便在拾光器103的位置位于盘的内周(半径24mm)时,使盘以518rpm旋转,在位于外周(半径58mm)时以214rpm进行旋转。
在以标准转送速度的6倍再生CD-ROM盘时,如图5所示,向盘电机101的电机控制部113提供指令,以便在拾光器103的位置位于盘的内周(半径24mm)时,使盘以3105rpm旋转,在位于外周(半径58mm)时以1285rpm进行旋转。
另外,在设定以标准转送速度的2倍速度再生DVD-ROM盘的模式时,可以在不进一步增加PLL部107中的PLL时钟的设定的情况下,而追加以标准速度的12倍速度再生CD-ROM盘的模式。这种情况下,向盘电机101的电机控制部113提供指令,以便在拾光103的位置位于盘的内周(半径24mm)时,使盘以6210rpm旋转,在位于外周(半径58mm)时以2570rpm进行旋转。
这样,假定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通道时钟分别为A及B时,通过将比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基准转送速度更高倍速的转送速度设定为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1个转送速度的B/A倍,从而可以简单地对应光盘装置中的盘电机等机构或拾光器等的动作的限制。
再有,同样也可以适用于以CAV(角速度恒定)方式再生的情况。如图6所示,在拾光器103的位置处于盘的内周(半径24mm)时,使DVD盘以成为标准转送速度的1389rpm的转速进行旋转。在一边使盘以该转送速度旋转,一边再生盘的外周58mm附近时,转送速度为标准转送速度的2.42倍(约2.4倍速)。在CAV方式中,通过使PLL的频率与再生数据的频率积极地一致,从而可以在内周与外周中切换VCO的振荡频率。
这种情况下,在拾光器103的位置位于盘的内周(半径24mm)时,使CD盘以标准转送速度的6倍转送速度的1389rpm的转速进行旋转。在一边使盘以该转送速度旋转,一边再生盘的外周58mm附近时,转送速度成为标准转送速度的14.46倍(约14.5倍速)。
在利用CAV方式,使这两种盘以上述的旋转速度旋转时,由于转送速度相等,故PLL部的频率设定也可以相同。
而且,DVD中的用户数据大约从半径24mm的位置开始,CD的用户数据大约从半径58mm的位置开始。这种些许的差异,若考虑线速度等的偏差,则是可以足够忽略的值,不会特别成为问题。
接着说明均衡器部105的设定。如上所述,通过设定转送速度,从而不仅是PLL部107,也可以让用来除去RF再生信号的杂音或强调有效信号的均衡器部105的设定在多种模式中通用。
具体而言,在CD的情况下,RF再生信号的频带,相对于4.32MHz的基准通道时钟,确定为3T~11T(T=1/4.32MHz)的范围。因此,RF再生信号的频带在标准转送速度中成为196kHz~720kHz。另外,在DVD的情况下,RF再生信号的频带相对于26.16MHz的基准通道时钟,设定为3T~14T(T=1/26.16MHz)的范围。因此,RF再生信号的频带在标准转送速度中为934kHz~4.36MHz。
在以6倍速的转送速度再生CD时,RF再生信号的频带成为1.176MHz~4.320MHz,与DVD的标准转送速度中的频带大致相等。由此,在以6倍速的转送速度再生CD时与以标准转送速度再生DVD时,若将RF再生信号的频带重叠部分设定为共通的频带,则以6倍速的转送速度再生CD时的均衡器部105的设定可以和以标准转送速度再生DVD时的设定相同。即,若有向截止频率设定寄存器203与增强量设定寄存器204提供的1组设定值,则可以与这两个模式对应。再有,在以高倍速再生CD及DVD时也同样,例如,以12倍速的转送速度再生CD时的RF再生信号的频带,和以2倍速的转送速度再生DVD时的RF再生信号的频带基本一致。
图7是表示CD与DVD中的RF再生信号频带与旋转速度的关系的特性图。区域701表示CD中相对于光盘转速的RF再生信号频带。另外,区域702表示DVD中相对于光盘转速的RE再生信号频带。
例如CD,在使其以VCD703所示的9500rpm的旋转速度旋转时,从光盘检测出的RF再生信号的频带,如箭头704所示成为18MHz~64MHz。另外,在使DVD以VDVD705所示的2000rpm的旋转速度旋转时,从光盘检测出的RF再生信号频率,如箭头706所示成为18MHz~60MHz。两者的RF再生信号频带尽管在盘的类别及旋转速度的不同的情况下也基本相等。
这表示用于以VCD703及VDVD705所示转速再生各盘的均衡器部105及PLL部107的特性也可以是等价的。具体而言,意味着图2所示的截止频率设定寄存器203、增强量设定寄存器204以及图3所示的VCO振荡频率设定寄存器305、分频比设定寄存器306,合计4个设定常数在CD与DVD中互相相等。因此,若将CD的转速设定为9500rpm,DVD的转速设定为2000rpm,则可以共通地使用依赖于RF再生信号频带的上述4种寄存器值。图8表示设定值存储表112的示意图。在上述情况下,应向设定值存储表112存储的常数可以为4个。与必须存储每张盘所需设定值时的8个常数相比,可以大幅度地削减应存储的常数的数。
图9及图10表示设定为该转速而使光盘装置11动作时的顺序。图9表示再生CD时的顺序,图10表示再生DVD时的顺序。
在再生CD时及再生DVD时,RF再生信号的频带相等。因此,不管再生CD及DVD的哪一种时,都从图8的设定值存储表的地址1及地址2取得再生均衡器部105的设定所需的截止频率及增强量,分别向图2所示的截止频率设定寄存器203及增强量设定寄存器204进行设定(步骤S14、S20)。同样,从设定值存储表112的地址3及地址4取得PLL部107的设定所需的VCO增益及分频比,并分别向图3所示的VCO增益设定寄存器305及分频比设定寄存器306进行设定(步骤S15、S21)。然后,在装填在光盘装置11内的盘为CD的情况下,由步骤S17使盘以9500rpm旋转。在DVD的情况下,由步骤S23使盘以2000rpm旋转。
根据如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对多种盘进行记录或再生时,不必具备2个系统的相对各盘的均衡器部或PLL部等的信号处理电路,能以共通的电路实现该处理。再有,在共通使用的均衡器部或PLL部中设定的常数也可以共通。因此,可以缩小应存储常数的ROM或EEPROM中的设定表的容量,可以大幅度地缩小光盘控制器或光盘装置中的硬件的规模。
(第2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具备了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框图。在图11所示的光盘装置12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1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的参照标号。光盘装置12包括具有PLL部1101的光盘控制器115。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PLL部1101的构成框图。在图12中,对于与图3所示的PLL部107相同或实现同样功能的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的参照标号。如图12所示,PLL部1101包括:相位差检测电路301、低通滤波器302、VCO1201与分频器1202。
图13是不出VCO1201与分频器1202的构成框图。VCO1201具有基准时钟振荡器1301与2个系统或以上的振荡频率控制部1302。根据在基准时钟振荡器1301中生成的基准信号和对应于从低通滤波器302输出的相位误差的控制电压,振荡频率控制部1302生成通道时钟。相对于通道时钟的控制电压之变动量以VCO增益设定寄存器305的设定值为基础,由VCO增益选择电路1303选择。
被VCO1201振荡产生的基准时钟由分频器1202分频。分频器1202具有2个或以上系统的分频比互不相同的分频电路1305。以分频比设定寄存器306的设定值为基础,分频比选择电路1304选择分频电路1305的一个,以所选择的分频电路1305的分频比将基准时钟分频,作为通道时钟输入到解调部。
在PLL部1101生成的同步时钟,由VCO1201内的振荡频率控制部1302与分频器1202内的分频电路1305的组合生成,以便与以转送速度的模式决定的RF再生信号的基准时钟频率一致。
在以往的光盘装置中,以称为16倍速、8倍速、4倍速的方式相对于标准的转送速度,实现整数倍的转送速度。例如,如图14所示,考察包括具有可以振荡产生500MHz基准时钟的VCO1401及分频电路1404的PLL部之以往的光盘装置。在该以往的光盘装置中,为了以4倍速及12倍速的转送速度再生DVD,有必要准备从基准时钟生成各转送模式所需的同步时钟的分频器。在4倍速的转送速度中所需的同步时钟例如为108MHz,12倍速的转送速度中所需的同步时钟例如为324MHz。为了生成这些同步时钟而必要的分频电路1402、1403的分频比在4倍速的转送速度中成为1∶4.63,在12倍速的转送速度中成为1∶1.54。然而,由于分频比不能成为整数倍,故分频电路1402、1403变得复杂。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2中,首先决定VCO的振荡频率与分频器的分频比,利用该振荡频率与分频比的组合,选择能在盘的最外周实现的转送速度,从而决定转送速度(X倍速再生)。这样,可以使分频比成为整数的比,可以使分频电路的构成简单。
图15是更详细地示出图13的分频器1202的构成及设定的框图。由于使VCO1501的基准时钟为500MHz,使电路构成简单,故分频电路1502及分频器1503的分频比例如成为1∶8及1∶2。利用这些的组合而可以生成的同步时钟在分频比为1∶8时,为62.5MHz,在分频比为1∶2时为250MHz。若将该设定换算为相对DVD的标准转送速度的倍率,则成为2.3倍速及9.3倍速。由此,作为光盘装置12的规格,将DVD的转送速度设为该非整数的2.3倍速9.3倍速。
这样,即使将非整数倍的倍速设定为转送速度,也对光盘装置12的动作没有实质上的大影响。例如,与能以2倍速及9倍速的转送速度再生DVD的以往的光盘装置相比,在性能上没有特别差异。这是因为无论转送速度是标准转送速度的2倍还是2.3倍,都是可以一边再生DVD上记录的信息,一边充分地订正取得DVD的信息时产生的数据错误的速度。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光盘装置适应多种光盘类别及多种转送速度模式的情况下,也不会对装置的实质性功能造成影响,可以抑制包含VCO或分频器等的PLL部的电路规模增大。
(第3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具备了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框图。在图16所示的光盘装置13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1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的参照标号。另外,图17是表示光盘装置13的PLL部1603的构成框图。
光盘装置13以CAV方式使光盘102旋转,进行再生。光盘装置13具备:横向电机(traverse motor)1601、控制横向电机1601的横向电机控制部1615、位置传感器1604与拾光器位置检测电路1602。虽然拾光器103由作为移动机构的横向电机1601驱动,沿光盘102上的任意半径位置移动而读取信息,但在CAV方式中根据光盘102上的读取位置改变转送速度。因此,也必须根据转送速度改变PLL部1603的同步时钟频率。
因此,用位置传感器1604及拾光器位置检测电路1602检测拾光器103在光盘上的位置。将该检测结果即拾光器位于半径位置信息向系统控制器111传送。
也可以再生存储于光盘102内的地址信息,从地址信息得到拾光器的位置相关信息,从而取代设置位置传感器1604及拾光器位置检测电路1602。
在以往的CAV方式的光盘装置中,例如采用在半径方向上将盘的读取位置分为多个区域,在读取各区域时,依次切换VCO增益与分频比,以将PLL部的同步时钟强制性设定为最佳值。因此,必须按每个区域准备多组向PLL部提供的设定常数。例如在半径方向分割为6个区域时,如图18所示相对1张光盘的1种转送速度模式就需要12字节的存储表区域。结果,在适应光盘装置与多种光盘或多种转送速度模式时,保存向PLL部提供的设定常数的表区域明显增加。
另外,PLL部中的VCO振荡的通道时钟,根据基准时钟,在即使转送速度多少变动,也设定成可振荡的频率范围。称为引入该频率范围的范围(时钟频率范围)。然而,若任意地决定引入范围,则在从光盘的内周向外周或从外周向内周进行存取的中途,VCO的振荡停止,PLL的锁相偏离,陷入进行再引入的状态。由此,大大地增加了存取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3中,设计PLL部1603,以使以VCO振荡并用分频器分频生成的通道时钟的频率范围的下限值与上限值的比和位于盘的最内周的数据开始位置与位于盘的最外周的数据结束位置的半径比相等,PLL部1603的设定相对盘的整个区域为1个,以实现CAV方式的读取。
图19表示单层DVD盘1801的示意图。如图19所示,在DVD盘1801中,包含导入(Leadin)及导出(Leadout)的信息记录于从盘上的半径24mm的位置到半径58mm的位置为止的信息记录区域1803内。在利用CAV方式以5倍速的转送速度模式从该盘内取得信息时,24mm部分的RF再生信号的频带为1.9MHz~9MHz,所需通道时钟成为54MHz。另外,58mm部分的RF再生信号的频带为4.6MHz~21.6MHz,所需通道时钟成为130MHz。盘最内周与最外周的半径比(58/24)和通道时钟的比率(130/54)相等,大约为2.4倍。
即,通过使PLL部1603的引入范围从50MHz到130MHz,使其上限与下限的比和盘的信息记录区域最内周与最外周的半径比2.4相等,从而可以以单一的PLL部设定,相对盘的整个区域取得信息。由此,PLL部设定的电路常数也可以如图20所示,相对1张盘的1种转送模式削减为10字节。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尤其在CAV方式中,可以使PLL部设定的常数为1种。因此,也可以削减ROM或EEPROM中的设定表,可以大幅度地缩小硬件的规模。另外,在向半径方向的任意轨道进行存取时,由于此时没有必要进行对应于存取位置的设定,故可以缩短存取时间。
(第4实施方式)
图21是具备了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框图。在图21所示的光盘装置14中,对于与第3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3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的参照标号。
光盘装置14特别采用用来实现同时进行再生或记录(同时记录再生),或者记录后进行再生(随即再生)的CLV记录、再生方式。
光盘装置14具备用来暂时存储从解调部108输出的已被复原的数据之再生缓冲存储器1613,已存储于再生缓冲存储器1613内的数据依次送向主计算机1614。另外,光盘装置14具备用来向光盘102记录数据的记录系统电路。具体而言,具备记录缓冲存储器1612、调制部1611及LD驱动部1610。
从主计算机1614输出的记录数据由缓冲存储器1612暂时存储。调制部1611接收已存储于记录缓冲存储器1612内的数据并利用给定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被调制过的数据输入到用来使拾光器103上装载的记录用光源(图中未示出)发光的激光二极管驱动部1610。激光二极管驱动部1610输出驱动信号,使记录用的光源发光。通过将发光了的光束照射在光盘102的记录面上,从而在光盘102的记录面上记录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4中,采用以下所说明的记录再生方式。而且,在以下中,虽然示出了在光盘的内周侧的位置上进行记录,在外周侧的位置上进行再生的示例,但也可以在光盘的内周侧的位置上进行再生,在外周侧的位置上进行记录。
如图22所示,例如从半径方向的作为第1位置的半径25mm的位置2201开始信息的记录(例如广播节目等图像信息的记录)。而且,在同时进行半径方向的比第1位置还位于外周侧的50mm的位置2203所记录的信息(其他的图像信息)的再生时,最初使拾光器103向半径25mm的位置2201移动,使光盘以2668rpm旋转并开始记录。此时记录用的转送速度比该位置上的标准记录转送速度更快。另外,在记录缓冲存储器1612中充分地存储应记录的数据。
在第1位置即半径25mm的位置2201的位置上以CLV方式进行记录。因此,随着记录的进行,光盘102的转速如图22所示逐渐下降。由于记录用的转送速度比标准的记录转送速度快,故存储于记录缓冲存储器1612内的数据减少。例如在光盘102的半径35mm的位置2202上,若记录缓冲存储器1612内存储的数据为0或成为给定值以下,则中止记录,并使拾光器103向半径50mm的位置移动。此时,系统控制器111不向盘电机旋转控制部113发出用来变更盘的转速的指令。因此,以半径35mm的位置2202中的1905rpm的旋转速度再生半径50mm的位置2203上记录着的信息。
在第2位置即半径50mm的位置2203上以CAV方式进行再生。该半径位置的该旋转速度,作为再生中的旋转速度,比标准的CLV方式的再生旋转速度还快。因此,使再生的转送速度比主计算机1614要求的转送速度快,依次向再生缓冲存储器存储数据。从半径50mm的位置2203开始进行再生,直到再生缓冲存储器1613内存储给定值以上的数据为止。在此期间,应记录的数据依次存储在记录缓冲存储器1612内。
若在再生缓冲存储器1613内存储了数据,则为了再度向光盘102记录数据,而返回半径35mm的位置2202。此时,由于盘电机的转速一直为1905rpm,故若拾光器103返回半径35mm的位置2202,则可以马上开始记录。如上所述,从记录缓冲存储器1612读出在进行着再生动作期间存储过的数据,重新开始CLV方式的记录。在此期间,已存储于再生缓冲存储器1613内的数据转送到主计算机1614,依次进行再生。一边反复进行该处理,一边进行随即再生或同时记录再生。
由于以DVD-ROM、DVD-RW为首的DVD的记录盘主要进行CLV方式的记录及再生,故在以往的装置中,为了进行随即再生或同时记录再生,必须切换盘电机的转速。然而,一般电机的响应速度慢,另外在直径为12cm的DVD中,内周与外周之间存在2.4倍的转速之差。结果,电机的转速变化后,到稳定到给定转速为止需要花长时间,为了进行随即再生或同时记录再生,必须增大暂时存储此期间的记录数据或再生数据的缓冲存储器的容量。再有,由于必须频繁地切换电机的转速,故引起电机的发热或噪音,导致可靠性及可用性(品位)的恶化。
可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位置上以CLV方式进行记录或再生,在比第1位置位于外周侧的第2位置上,使用第1位置上的转送速度,以CAV方式进行再生或记录。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并进行记录或再生时,光盘的旋转速度不变。因此,不需要设置用来使电机的旋转速度稳定的时间,若向第1位置或第2位置移动拾光器,则可以直接进行记录或再生。因此,可以缩小记录缓冲存储器或再生缓冲存储器的容量,可以降低光盘装置的成本。另外,即使在同时记录再生或随即再生中,也可以抑制电机的发热,使光盘装置安静动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位置上以CLV方式进行记录或再生,在比第1位置处于外周侧的第2位置上,使用第1位置上的旋转速度以CAV方式进行再生或记录。然而,在第1位置中的CLV方式的记录或再生为标准的转送速度的2.4倍或以上时,可以将第2位置设定在比第1位置内周侧的位置上。
例如,如图23所示,利用CLV方式,以得到标准的2.4倍转送速度的6403rpm从半径25mm的位置开始记录。由于利用CLV方式进行记录,故在到达作为第1位置的半径35mm的位置2205时,转送速度成为该位置中的得到标准的2.4倍转送速度的4572rpm.
若拾光器到达作为第1位置的半径35mm的位置2205,则使拾光器向作为第2位置的半径25mm的位置2204移动,进行记录过的信息的再生。此时,不改变电机的旋转速度,维持4572rpm,以CAV方式再生(点2206示出的半径位置及转速的组合)。
如图23所示,在半径25mm的位置2204上,虽然CLV方式的得到2.4倍转送速度的转速为6403rpm,但即使以4572rpm的转速进行再生,也可以得到标准的1.7倍的转送速度。因此,不会产生在再生缓冲器中没有数据的状态而中途中断再生的信息的情况。这种顺序特别适用于一边进行记录一边再生记录过的部分之随即再生。
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组合相互的特征。例如,可以组合第1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在光盘装置11中设置分频比为整数的分频器。另外,可以组合第1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在光盘装置11中设定PLL部的引入范围,以便与盘的信息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与最外周的半径比2.4相等。或者,可以组合第1实施方式与第4实施方式,在光盘装置11中,为了实现同时记录再生或随即再生,控制盘电机及横向电机,以使CLV方式与CAV方式组合而进行记录再生。
再有,第2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的组合等其他的组合也可以适当地实施。
另外,在上述第1到第4实施方式中,虽然未特别地图示,但执行从第1到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的顺序,可以由使用了电子零件等的电路而硬件地实现,也可以由微型计算机或光盘装置的主计算机执行。在由微型计算机或主机执行时,将执行上述顺序用的计算机能读取的程序(固件:firmware)存储在EEPROM或RAM等信息记录介质等内。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光盘控制器及光盘装置,在对多种盘进行记录或再生时,相对每个盘,不需具有2个或以上系统的均衡器部或PLL部等的信号处理电路,可以以共通电路实现该处理。再有,由于可以使均衡器部或PLL部中设定的常数也共用,故也可以削减ROM或EEPROM中的设定表,可以大幅度地削减硬件的规模。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及光盘装置,即使在适应多种盘或多种转送速度模式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VCO或分频器等PLL部的电路规模。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及光盘装置,由于即使在CAV方式的再生模式中,也可以使PLL部中设定的常数为1种,故也可以削减ROM或EEPROM中的设定表,可以大幅度地削减硬件的规模。
还有,根据本发明的光盘控制器及光盘装置,在同时进行记录及再生,或者在记录中依次再生记录过的部分时,可以缩小记录缓冲存储器或再生缓冲存储器的容量。

Claims (20)

1. 一种光盘控制器,其用于在光学上对第1信息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密度高于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再生的光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控制部,用于对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以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的旋转机构进行控制;
均衡器,用来在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从通过检测反射光而得到的RF再生信号中分别除去第1频带的成分,分别放大第2频带的成分的振幅;和
相位同步部,用于产生为对通过将所述均衡器的输出二值化而得到的二值化再生信号进行同步检测的同步时钟;
所述旋转控制部控制所述旋转机构,分别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便在第1转送速度及第2转送速度下分别得到RF再生信号,让从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所述第1转送速度中的最大再生频率、和从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所述第2转送速度中的最大再生频率基本一致,
当假定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通道时钟分别为A及B时,所述第2转送速度成为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标准转送速度的n倍,假设n为1或者大于1的实数,所述第1转送速度成为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标准转送速度的nB/A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控制部控制所述旋转机构,以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恒定线速度旋转。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控制部控制所述旋转机构,以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恒定角速度旋转。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器通过分别提供用于确定所述第1频带及所述第2频带的设定常数而动作,所述第1频带的设定常数及所述第2频带的设定常数在所述第1转送速度及所述第2转送速度中是分别共通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同步部包含通过提供设定常数而分别以给定频率动作的电压控制振荡器及分频器,所述电压控制振荡器的设定常数及所述分频器的设定常数在所述第1转送速度及所述第2转送速度中是分别共通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同步部具备以整数比分频的分频器。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盘装置是进一步向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装置;
所述光盘控制器还具备移动控制部,其驱动移动机构,让用于在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信号并且从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再生信号的拾光器,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控制部及所述旋转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及所述旋转机构,以便在所述半径方向中的第1位置上,一边以第1旋转速度让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成为比对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的标准记录或再生的转送速度还快的转送速度,一边以恒定线速度对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给定时间的记录后,在第2位置上,以所述第1的旋转速度及恒定角速度进行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位置比所述第1位置更位于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外周侧。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位置比所述第1位置更位于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内周侧,所述第1位置中的转送速度是标准转送速度的2.4倍或以上。
10. 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拾光器,通过在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记录密度高于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并检测反射光,从而得到RF再生信号;
旋转机构,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和
光盘控制器,由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规定。
11. 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拾光器,通过在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记录密度高于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并记录信号,或者在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并检测反射光,从而得到RF再生信号;
旋转机构,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
移动机构,使所述拾光器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移动;和
光盘控制器,由权利要求7到9任何一项所规定。
12. 一种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对在光学上再生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记录密度高于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装置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的步骤;
从通过在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上照射光并检测反射光而分别得到的RF再生信号中除去第1频带的成分,分别放大第2频带的成分的振幅的步骤;和
用来产生为对通过将所述第2频带的成分二值化而得到的二值化再生信号进行同步检测的同步时钟的步骤;
使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便成为使从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最大再生频率、和从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得到的RF再生信号的最大再生频率基本一致的第1转送速度及第2转送速度,
当假定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通道时钟分别为A及B时,所述第2转送速度成为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标准转送速度的n倍,假设n为1或者大于1的实数,所述第1转送速度成为第1信息记录介质的标准转送速度的nB/A倍。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恒定线速度旋转。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以恒定角速度旋转。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在所述第1转送速度中的所述第1频带及所述第2频带与在所述第2转送速度中的所述第1频带及所述第2频带分别大致相同。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转送速度及所述第2转送速度下,共通使用为产生所述同步时钟的电压控制振荡器及分频器的设定常数。
17.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产生所述同步时钟,使用电压控制振荡器及分频器,并使所述分频器的分频比为整数。
18.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盘装置是进一步对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及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装置;
在半径方向中的第1位置上,一边以第1旋转速度让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旋转,以成为比对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的标准记录或再生的转送速度还快的转送速度,一边以恒定线速度对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给定时间的记录后,在第2位置上,以所述第1旋转速度及恒定角速度进行所述第1信息记录介质或所述第2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位置比所述第1位置更位于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外周侧。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位置比所述第1位置更位于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内周侧,所述第1位置中的转送速度是标准转送速度的2.4倍或以上。
CNB038012790A 2002-01-29 2003-01-28 光盘控制器以及包括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10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19660 2002-01-29
JP19660/2002 2002-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68517A CN1568517A (zh) 2005-01-19
CN100411048C true CN100411048C (zh) 2008-08-13

Family

ID=27654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127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1048C (zh) 2002-01-29 2003-01-28 光盘控制器以及包括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075867B2 (zh)
JP (3) JP4125679B2 (zh)
KR (1) KR100921841B1 (zh)
CN (1) CN100411048C (zh)
WO (1) WO20030653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96846A (ja) * 2004-01-06 2005-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ウォブル信号抽出回路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7603043B2 (en) * 2005-07-12 2009-10-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ight receiving element circuit and optical disk drive
JP5436543B2 (ja) * 2009-03-31 2014-03-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1309A (ja) * 2000-04-05 2001-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41304A (en) * 1987-08-07 1989-02-13 Toshiba Corp Pll circuit for disk player
JP2712195B2 (ja) * 1987-09-25 1998-0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0371452A (ja) * 1989-08-10 1991-03-27 Canon Inc 記録再生装置
JP3068921B2 (ja) * 1991-12-09 2000-07-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H0896534A (ja) 1994-09-28 1996-04-12 Sony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US5831952A (en) * 1995-07-27 1998-11-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thickness discriminating apparatus
JP3638077B2 (ja) * 1998-01-20 2005-04-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パワーセーブモード制御方法及び記憶装置
JPH11306662A (ja) * 1998-04-16 1999-11-05 Ricoh Co Ltd 情報記録装置
JP2002175674A (ja) * 2000-12-05 2002-06-21 Sony Corp フェイズロックドループ回路
JP2002269752A (ja) 2001-03-08 2002-09-20 Ricoh Co Ltd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と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と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1309A (ja) * 2000-04-05 2001-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71552A (ja) 2008-07-24
KR20040077452A (ko) 2004-09-04
US20050122874A1 (en) 2005-06-09
JP5010025B2 (ja) 2012-08-29
JP2011090776A (ja) 2011-05-06
US7075867B2 (en) 2006-07-11
CN1568517A (zh) 2005-01-19
JP4125679B2 (ja) 2008-07-30
WO2003065368A1 (fr) 2003-08-07
KR100921841B1 (ko) 2009-10-13
JPWO2003065368A1 (ja) 2005-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68467A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format having a plurality of bands with independent read and write control data
US5444687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cessing an optical disc
KR940002000B1 (ko) 광디스크기록/재생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050018764A1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adip information through counting identical bits and different bits
US5161142A (en) Disk playing apparatus for playing CLV disks
JPH087498A (ja) 記録情報再生装置
JP2002042407A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US5883866A (en) Disk driving system and disk driving method
US6188655B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3843560B2 (ja) アシンメトリ補正装置及びアシンメトリ補正方法
CN100411048C (zh) 光盘控制器以及包括光盘控制器的光盘装置
CN1312553A (zh) 用于防止记录错误的电路和方法
JP3714117B2 (ja) プリピット検出装置、プリピット検出方法、位置及び周波数信号の検出回路
JPH11306686A (ja) 信号処理回路
CN100347761C (zh) 光盘装置
CN1308333A (zh) 光盘和记录和/或再现的设备和方法
KR20040090397A (ko) 디스크형 기록매체, 그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장치, 및 데이터기록방법
US20040017745A1 (en) Optical disc drive system for recording at a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WO2004095454A1 (ja) 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JPH10326458A (ja) 再生信号の等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0461271C (zh) 光记录/再现设备
JP3823700B2 (ja) 情報再生装置
JP2007059059A (ja)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データ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再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0228013A (ja) 光学情報の再生方法、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媒体
JP2004310911A (ja)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