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5187C - 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5187C
CN100405187C CNB2005100764675A CN200510076467A CN100405187C CN 100405187 C CN100405187 C CN 100405187C CN B2005100764675 A CNB2005100764675 A CN B2005100764675A CN 200510076467 A CN200510076467 A CN 200510076467A CN 100405187 C CN100405187 C CN 10040518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tle
dripping
liquid crystal
substrate
d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764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16020A (zh
Inventor
井上大辅
伊藤英毅
田中大充
神野贵志
Original Assigne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716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6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51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518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1Filling or clos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1Filling or closing of cells
    • G02F1/13415Drop filling proc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玻璃衬底上形成密封部件,并且在由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中以矩阵的形式布置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列和第二最外面的列中的滴下点被分别连接以假设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假设第三直线与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等距。以如下方式确定滴下点的位置,即在4个边分割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是作为整体的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并且在4个角分割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是在作为整体的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根据间隔物高度按需要增加或降低滴下点的数目。向每个滴下点滴下液晶。

Description

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滴下式注入(One Drop Fill)工艺来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特别涉及用于制造如下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该液晶显示设备具有其间设有间隔物以形成固定间隙的彼此相对的两个衬底并且还具有布置在这两个衬底之间的液晶层。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No.H11-326922中所公开的,ODF工艺(滴下式注入工艺)通常用于制造液晶显示设备。在该专利文件中所公开的ODF工艺将描述如下。图1示出了通过ODF工艺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现有方法的平面图。在图1中,有源矩阵衬底处于制造过程中。
如图1所示,首先,在玻璃衬底101的表面上形成扫描线、数据线和包括TFT(薄膜晶体管)的像素电路(未示出)等以制备有源矩阵衬底110。然后,在其上形成了像素电路的有源矩阵衬底110的表面上双重地形成矩形框架状密封部件102和103。密封部件102和103可以由例如紫外线可固化树脂制成。密封部件103之内的密封部件102形成为包围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在内密封部件102和外密封部件103之间形成了环状区域104。然后,在密封部件102之内的区域105中滴下液晶106。
另一方面,在另一个玻璃衬底的表面上形成彩色滤光器(CF)、黑色矩阵等以制备彩色滤光器衬底(未示出)。彩色滤光器在其上具有多个柱状间隔物。
然后,在真空中,彩色滤光器衬底以如下方式叠加在有源矩阵衬底上,即其上具有彩色滤光器的彩色滤光器衬底的表面与其上滴下有液晶106的有源矩阵衬底的表面相对。接着,彩色滤光器衬底和有源矩阵衬底的叠加结构被放到大气中。结果,区域104和105被不透大气地密封,由此制成了负压。特别地,没有填充液晶106的区域104被排空,从而施加到区域104上的大气压引起了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被彼此挤压。另一方面,形成在彩色滤光器衬底上的间隔物防止了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之间的距离(下文中,称作间隙)变得比指定的值小。这导致了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之间形成了均匀厚度的液晶层。
接着,密封部件102和103通过暴露于紫外线辐射而硬化。这使得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被彼此层压。然后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沿着沿区域104上的密封部件102设置的切割线107被切割。结果,包括密封部件103的区域被切下以形成液晶显示设备。
此外,例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01-281678公开了如下技术,其中测量形成在彩色滤光器衬底上的间隔物的高度,根据间隔物的高度计算被填充在区域105中的液晶106的最佳量,并且根据该计算的量来控制液晶106的分配器。该专利文件描述了控制滴下量、选择滴下滴射(shot)的数目、以及制备具有每次滴射彼此不同滴下数目的两个分配器,以及选择分配器以滴下最后一次滴射的方法。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具有如下问题。在用于制造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现有方法中,在显示区域周围形成两个密封部件102和103。这不得不使用远大于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的最终产品的玻璃衬底,由此引起成本增加。
然而,如果没有密封部件103,当在真空中形成的彩色滤光器衬底和有源矩阵衬底的叠加结构被放到大气中时,不能形成真空区域104。因此,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只是通过填充有液晶106的区域105的负压被层压。这使得向内压这些衬底的力不足够,由此导致衬底之间的间隙不均匀。特别地,区域105的周边区域中的间距易于不均匀。大于设计值的间隙引起液晶显示设备上显示的图像是微黄色的。相反,小于设计值的间隙引起图像是微蓝色的。这样,不均匀的间隙导致了显示质量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在衬底之间形成均匀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以包围显示区域的方式在第一衬底的表面上形成具有矩形框架形状的密封部件;将多个液晶微滴滴下到每个滴下点;在真空中将第二衬底叠加在已经填充了液晶的第一衬底的表面上;以及将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叠加结构放到大气中。并且,滴下点的位置以具有m(m≥3)行和n(n≥3)列的矩阵布置在由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中。如果假设有4条第一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行的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m行的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列的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最外面的第n列的滴下点,假设有4条第二线分别连接布置在第一行内侧的第二行的滴下点、布置在第m行内侧的第(m-1)行的滴下点、布置在第一列内侧的第二列的滴下点以及布置在第n列内侧第(n-1)列的滴下点,并且假设4条第三线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线之间使得它们彼此等距以由第三线将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分成9个分割区域,以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的密度将1个滴下点定位在4个角分割区域的每个中,并且定位在除了4个角分割区域和中央分割区域之外的4个边分割区域的每个中的滴下点具有在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
在本发明中,通过如上所述设置滴下点,并且以指定量将液晶滴下到滴下点中,能够在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中均匀地滴下液晶。这使得通过仅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的负压就能在该区域中均匀地填充液晶,由此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形成均匀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还包括:在与第二衬底相对的第一衬底的表面和与第一衬底相对的第二衬底的表面中的一个上形成间隔物;测量间隔物的高度;以及在滴下前根据间隔物的高度来确定要填充的液晶量。在滴下中,通过从以矩阵的形式布置的滴下点中删除至少一个滴下点、向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滴下点中添加至少一个额外的滴下点、或者保持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滴下点的数目,将每个边分割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调节为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并且将每个角分割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调节为该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
这能够根据间隔物高度来调节要填充的液晶量,由此即使当间隔物具有不同高度时,也能形成均匀间隙。
根据本发明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另一方法,包括:在第一衬底的表面上形成间隔物;测量间隔物的高度;在滴下前根据间隔物的高度来确定要填充的液晶量;以矩形框架的形式形成密封部件以便包围第二衬底的表面上的显示区域;将多个液晶微滴滴下到每个滴下点;在真空中将其上具有间隔物的第一衬底的表面叠加在已经填充了液晶的第二衬底的表面上;以及将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叠加结构放到大气中。
并且滴下点的位置以具有m(m≥3)行和n(n≥3)列的矩阵布置在由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中。如果假设有4条第一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行的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m行的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列的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最外面的第n列的滴下点,假设有4条第二线分别连接布置在第一行内侧的第二行的滴下点、布置在第m行内侧的第(m-1)行的滴下点、布置在第一列内侧的第二列的滴下点以及布置在第n列内侧第(n-1)列的滴下点,并且假设4条第三线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线之间使得它们彼此等距以由第三线将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分成9个分割区域,以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的密度将1个滴下点定位在4个角分割区域的每个中,并且定位在除了4个角分割区域和中央分割区域之外的4个边分割区域的每个中的滴下点具有在该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的密度。
根据所确定的要填充的液晶量,通过从以矩阵的形式布置的滴下点中删除至少一个滴下点、向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滴下点中添加至少一个额外的滴下点、或者保持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滴下点的数目,来调节滴下点的密度。
在本发明中,通过如上所述设置滴下点并且通过以指定量将液晶滴下到滴下点中,可以将液晶均匀地滴下在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中。这允许通过仅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的负压将液晶填充到该区域中,由此当结构被放到大气中时,可以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形成均匀间隙。此外,这能够根据间隔物高度调整填充的液晶量,由此即使当间隔物具有不同高度时,也能形成均匀间隙。
在本发明中,第二衬底可以具有多个显示区域,可以为多个显示区域中的每个进行要填充的液晶量的确定,根据为多个显示区域中的每个确定的要填充的液晶量可以确定滴下点的数目,并且在其被放到大气中之后,叠加结构可以被分成多个显示区域。这使得能够从一对第一和第二衬底制造多个液晶显示设备,由此提高液晶显示设备的生产率。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又一方法,包括:以矩形的形式形成密封部件从而包围第一衬底的表面上的显示区域;将多个液晶微滴滴下到每个滴下点;在真空中将其上具有间隔物的第一衬底的表面叠加在已经填充了液晶的第二衬底的表面上;以及将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叠加结构放到大气中。滴下点的位置以具有m(m≥3)行和n(n≥3)列的矩阵布置在由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中。并且如果假设有4条第一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行的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m行的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列的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最外面的第n列的滴下点,假设有4条第二线分别连接布置在第一行内侧的第二行的滴下点、布置在第m行内侧的第(m-1)行的滴下点、布置在第一列内侧的第二列的滴下点以及布置在第n列内侧第(n-1)列的滴下点,并且假设4条第三线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线之间使得它们彼此等距以由第三线将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分成9个分割区域,以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的密度将1个滴下点定位在4个角分割区域的每个中,并且定位在除了4个角分割区域和中央分割区域之外的4个边分割区域的每个中的滴下点具有在该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的密度。通过从以矩阵的形式布置的滴下点中删除至少一个滴下点、向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滴下点中添加至少一个额外的滴下点、或者保持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滴下点的数目,来调节滴下点的密度。根据第一衬底上形成的间隔物的高度来确定要填充的液晶量。
根据本发明,根据由上述方法预先确定的滴下点来确定滴下液晶的位置。因此,一旦根据间隔物高度确定了滴下点,那么可以在不测量每个设备的间隔物高度的情况下来制造多个液晶显示设备,除非间隔物高度从设备到设备发生极大变化。这能够有效率地制造具有均匀间隙的液晶显示设备。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能够形成均匀间隙,而不形成双重密封部件。这使得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具有出色显示质量的液晶显示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通过ODF工艺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现有方法的平面图。
图2是描绘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的平面图,其中有源矩阵衬底处于当滴下点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时的制造步骤中。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的平面图,其中有源矩阵衬底处于当增加一个额外的滴下点时的制造步骤中。
图5是示出了滴下点的分布变化对间隙变化的影响的图,其中横轴表示在边分割区域和角分割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和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之比,而纵轴表示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的周边区域中间隙的变化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参考附图逐一描述如下。首先,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描述如下。图2是描绘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图3和图4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的平面图:图3示出了有源矩阵衬底处于当滴下点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时的制造步骤中,而图4示出了有源矩阵衬底处于当增加一个额外的滴下点时的制造步骤中。
首先,如图2的步骤S1所示,制备诸如玻璃衬底的透明绝缘衬底,并且在玻璃衬底的表面上形成彩色滤光器(CF)、黑色矩阵等从而形成彩色滤光器衬底(未示出)。在彩色滤光器上,形成多个柱状间隔物。如步骤S2所示,清洗彩色滤光器衬底。如步骤S3所示,测量在彩色滤光器衬底上形成的间隔物的平均高度。
另一方面,如图2的步骤S4和图3所示,在另一个玻璃衬底1的表面上形成扫描线、数据线以及由TFT构成的像素电路(未示出)等从而形成有源矩阵衬底10。接着,如步骤S5所示,清洗有源矩阵衬底10。如步骤S6所示,在其上具有像素电路的有源矩阵衬底10的表面上,形成由紫外线可固化树脂制成的密封部件2。在其上具有像素电极的有源矩阵衬底10的表面的区域中形成具有矩形框架的形状的密封部件2,也就是说,以包围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与制造具有密封部件103(参考图1)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现有方法不同,密封部件2是唯一的密封部件。
如图2的步骤S7所示,在有源矩阵衬底10的表面上的密封部件2之内的区域3中,确定滴下液晶的数目和位置。下面将详细讲述该确定。首先,在由密封部件2所包围的区域3中,以至少(3×3)的矩阵的形式布置9个或更多个滴下点4。更具体地说,允许m和n是3或更大的整数,以具有m行和n列的矩阵的形式布置(m×n)个滴下点4。
根据区域3的尺寸预先确定m和n的值。例如,在18英寸液晶显示设备的情况下,分别使m和n为8和1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m和n都是7。根据间隔物高度的设计值来事先计算填充在区域3中的液晶量,并且填充量被滴下点的数目除,也就是被(m×n)除,由此计算每次滴射的滴下量。然后,调整滴下液晶的分配器使得每次滴射的滴下量为计算的值。
接着,在该矩阵中,连接布置在最外面的行和列(在下文中,统称为列)中的滴下点4以假设直线5。总共由4条直线5,它们形成了包括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滴下点4的矩形区域的边。也就是说,假设4条直线5分别连接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行的滴下点4、布置在最外面的第m行的滴下点4、布置在最外面第一列的滴下点4和布置在最外面的第n列的滴下点4。
接着,连接布置在矩阵的第二最外面的列中的滴下点4以假设直线6。根据滴下点的数目,直线6的数目可以为2到4。例如,当m和n都是4或更大时,直线6的数目是4。也就是说,假设4条直线6分别连接布置在第一行的内侧的第二行的滴下点4、布置在第m行的内侧的第m-1行的滴下点4、布置在第一列的内侧的第二列的滴下点4和布置在第n列的内侧的第n-1列的滴下点4。每条直线6和直线5中的相应的一个相平行且相邻。
接着,假设直线7是与彼此相邻的直线5和6等距的。直线7的数目为4,并且这4条直线7将区域3分成9个区域。更具体地说,区域3被分成:被4条直线7包围的中央分割区11;每个都被3条直线7和密封部件2的1条边包围的4个边分隔区12;以及每个都被2条直线7和密封部件2的2条边包围的四个角分割区13。这样,中央分割区11包括{(m-2)×(n-2)}个滴下点4,边分割区12中的2个每个都包括(m-2)个滴下点4,另2个边分割区12每个都包括(n-2)个滴下点4,角分割区13每个都包括1个滴下点4。
确定滴下点4的位置使得在4个边分割区12中的滴下点4的密度,也就是在作为整体的4个边分割区12中的每单位面积的滴下点4的数目能够在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4的密度的±10%或0.9到1.1倍之内,并且在4个角分割区13中的滴下点4的密度能够在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4的密度的±17%或0.83到1.17倍之内。
另一方面,根据在步骤S3测量的间隔物高度的数据来计算填充在区域3中的液晶的最佳量。该最佳量被具有预调节最佳量的分配器的每次滴射的滴下量除,由此计算滴下的最佳数目。结果,当滴下的最佳数目是(m×n)时,保持了以矩阵(m×n)的形式布置的滴下点4的上述数目。当最佳滴下数目大于(m×n)时,也就是当L是不小于1的整数并且滴下的最佳数目是(m×n)+L时,L个额外滴下点4a被添加到以矩阵(m×n)的形式布置的上述滴下点4中。以如下方式执行滴下点4a的添加,即在边分割区域12中的滴下点4和4a的密度能够为在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4和4a的密度的0.9到1.1倍,而在角分割区域13中的滴下点4和4a的密度能够为在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4和4a的密度的0.83到1.17倍。
图4示出了1个滴下点4a被新添加到以图3所示的矩阵(7×7)的形式布置的49个滴下点4中。滴下点4a被添加在中央分割区域11。根据需要调节滴下点4的位置,使得在每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能够满足上述关系。更具体地说,可以调节滴下点4的位置以移动直线5和6的位置,并且因而移动直线7的位置,由此改变边分割区域12和角分割区域13的面积,并且最终使得在每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满足上述关系。
当滴下的最优数目小于(m×n)时,也就是(m×n)-L时,从以(m×n)矩阵的形式布置的上述滴下点4中删除L个滴下点4。以如下方式执行滴下点4的删除,即在边分割区域12中的滴下点4的密度能够为在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4的密度的0.9到1.1倍,并且在角分割区域13中的滴下点4的密度能够为在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4的密度的0.83到1.17倍。换句话说,根据需要改变滴下点4的位置从而改变每个区域的面积。这样,根据间隔物的高度确定了滴下点的数目和位置。
如图2的步骤S8和图3所示,从分配器逐次滴射而将液晶8滴下到在步骤S7所确定的每个滴下点4(和4a)。这样,滴下点4(和4a)变成液晶的滴下点。在步骤S9,在真空中,以如下方式将彩色滤光器衬底叠加到有源矩阵衬底上,即其上具有彩色滤光器的彩色滤光器衬底的表面能够与其中已经滴下了液晶8的有源矩阵衬底10的表面相对。如步骤S10所示,将彩色滤光器衬底和有源矩阵衬底的叠加结构放到大气中。结果,区域3被不透气地密封,由此产生了负压。另一方面,形成在彩色滤光器衬底上的间隔物防止了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之间的距离(间隙)小于指定值。这导致了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之间形成了厚度均匀的液晶层。接着,通过将其暴露于紫外线辐射而将密封部件2硬化。这使得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彼此层压。结果,制造了液晶显示设备。
下面说明限制本发明的每个结构元件中的值的原因。
在每个边分割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是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并且在每个角分割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是整个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
图5是示出了滴下点的分布的变化对间隙变化的影响的图,其中横轴表示在边分割区域和角分割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和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作为整体的区域中的滴下点的密度之比,而纵轴表示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的周边区域中间隙的变化量。在液晶显示设备中,在显示区域中2%或更多的亮度变化被认为是亮度的不均匀性。间隙变化越大,亮度变化越大。引起亮度变化2%的间隙变化量是1%。间隙易于在液晶层形成的区域的周边区域中发生变化。因此,为了防止亮度的不均匀性,在周边区域中的间隙的改变量要求不大于1%。注意“周边区域”是指图3所示的边分割区域12和角分割区域13,并且周边间隙的改变量表示从边分割区域12或角分割区域13中的间隙减去中央分割区域11的间隙并且该差除以中央分割区域11的间隙所获得的值。
如图5所示,为了将周边间隙的变化量设置在±1%之内,也就是在-1到+1%之内,需要使在边分割区域12中的滴下点的密度为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并且在角分割区域13中的滴下点的密度应该为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
在本实施例中,使在边分割区域12中的滴下点的密度在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10%或0.9到1.1之内,并且使在角分割区域13中的滴下点的密度在作为整体的区域3中的滴下点的密度的±17%或0.83到1.17倍。这使得液晶8被均匀地滴下在区域3中。结果,只用来自区域3的负压就使这些衬底之间的间隙能够是均匀的,而不用双重密封部件通过大的力来组合有源矩阵衬底和彩色滤光器衬底。这能够制造没有显示不均匀性的显示质量优秀的液晶显示设备。此外,不必需形成双重密封部件能够消除对制备比液晶显示设备中使用的最终产品大得多的衬底的需要,并且还能够节约密封部件的材料,由此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滴下的数目是通过测量间隔物高度并且然后根据测量的间隔物高度计算所填充的液晶的最佳量来确定的。即使间隔物高度变化,也可以通过调节滴下的数目,由此调节填充的液晶量使液晶层具有均匀厚度。通过调节从分配器每次滴射的滴下量可以调节填充的液晶量;但是,调节来自分配器的滴下量到达希望值需要大量时间并且难以确定分配器的不同要求,由此极大地降低了液晶显示设备的生产率。如上述日本专利公开No.2001-281678中所述的,还可以制备彼此具有不同每次滴射的滴下量的多个分配器;但是,这增加了设备的成本。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滴下的数目来控制被填充的液晶量,这既不会增加设备成本也不会降低生产率。此外,调节每个滴下点的位置使得满足上述要求,由此允许液晶具有均匀的厚度。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将描述如下。本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基于间隔物高度的测量来确定滴下点的数目和位置以及其测量结果是脱机执行的。从一批到另一批彩色滤光器间隔物高度具有较大变化。该变化在使用来自相同批次的彩色滤光器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相对小。这意味着如果通过测量每批彩色滤光器的分隔物高度来确定液晶的滴下点的数目和位置,那么能够在采用来自相同批次的彩色滤光器制造的几十个液晶显示设备的每个的制造工艺中,省略间隔物高度的测量和确定液晶的滴下点。
更具体地说,当彩色滤光器的批次变化时,测量间隔物高度。然后,基于测量的结果,通过图2的步骤S7所述的方法,如图3或图4所示来确定滴下点4(和4a)的数目和位置。之后,用来自该批次的彩色滤光器制造液晶显示设备。在该情况下,不用执行图2的步骤S3和S7所示的工艺,就可以在步骤S8以预定量将液晶滴下到预定滴下点中。本实施例中的制造方法中的其他工艺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工艺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测量每批彩色滤光器的间隔物高度来确定滴下点的数目和位置,从而在用来自相同批次的彩色滤光器制造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制造工艺中可以省略间隔物高度的测量和滴下点的确定。同第一实施例相比,这能够提高液晶显示设备的生产率。本实施例的其他效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效果相同。
尽管本实施例示出了为每批次彩色滤光器确定滴下点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情况,并且能够在每次制造假设具有相对小的间隔物高度变化的一组液晶显示设备时测量间隔物高度并根据测量的间隔物高度来确定滴下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将描述如下。本实施例示出了第一实施例应用到多个衬底的生产中的情况。多个衬底的生产是从一对玻璃衬底制造多个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根据本实施例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将描述如下。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工艺相同的工艺将不再详述。
首先,在图2的步骤S1,在玻璃衬底上形成将在后面的工艺中作为彩色滤光器衬底的多个区域(在下文中,称作CF衬底区域)。在每个CF衬底区域上,形成黑色矩阵、彩色滤光器等。彩色滤光器具有间隔物。在步骤S2,清洗衬底。在步骤S3,对于每个CF衬底区域,测量间隔物高度以确定其平均值。
另一方面,在步骤S4中,在另一个玻璃衬底上设置将在后面工艺中作为有源矩阵衬底(在下文中,称作TFT衬底区域)的多个区域,并且在每个TFT衬底区域上形成像素电路等。设置每个TFT衬底区域使得在步骤S9的真空叠加工艺中使这些玻璃衬底彼此层压时,TFT衬底区域被CF衬底区域的相应一个重叠。更具体地说,使得TFT衬底区域的数目等于CF衬底区域的数目,并且多个TFT衬底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多个CF衬底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反转。
在步骤S5清洗衬底,并且在步骤S6,在每个TFT衬底区域上形成密封部件。在步骤S7,根据在步骤S3所计算的每个CF衬底区域的间隔物高度的平均值来确定填充在TFT衬底区域中的液晶量,其中TFT衬底区域将在步骤S9中与CF衬底区域叠加。根据所确定的量,为每个TFT衬底区域确定液晶的滴下点的数目和位置。用于调节滴下点的数目和位置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相同。在步骤S8,将液晶滴下到在步骤S7所确定的滴下点。
在步骤S9,其上具有上述CF衬底区域的玻璃衬底在真空中与其上具有上述TFT衬底区域的玻璃衬底叠加。以每个CF衬底区域与TFT衬底区域的相应的一个相匹配的方式进行该叠加。在步骤S10,将衬底放到大气中。之后,上述一对玻璃衬底被切割成多个彩色滤光器衬底和多个有源矩阵衬底,结果,被叠加的一对玻璃衬底被切割成多个液晶显示设备。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能够一次制造多个液晶显示设备,由此提高了液晶显示设备的生产率。此外,为每个液晶显示设备计算间隔物高度的平均值,并且根据所计算的间隔物高度为每个液晶显示设备调节液晶的滴下点的数目和位置。这能够将为每个液晶显示设备填充的液晶量控制在最佳水平。除了上述效果之外的本实施例的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

Claims (9)

1.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
以包围显示区域的方式在第一衬底的表面上形成具有矩形框架状形状的密封部件;
将多个液晶微滴滴下到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第一衬底的表面上,滴下点的位置以具有m行和n列的矩阵布置在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中,其中m≥3,n≥3,并且采用4条第一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m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列的所述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最外面的第n列的所述滴下点,当m=3且n=3时采用2条第二线、当m=4且n=3以及m=3且n=4时采用3条第二线、以及当m>3且n>3时采用4条第二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所述第一行内侧的第二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所述第m行内侧的第m-1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所述第一列内侧的第二列的所述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所述第n列内侧第n-1列的所述滴下点,并且采用4条第三线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线之间使得它们彼此等距以由所述第三线将由所述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所述区域分成9个分割区域,以被所述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的密度将1个滴下点定位在4个角分割区域的每个中,并且定位在除了所述4个角分割区域和中央分割区域之外的4个边分割区域的每个中的所述滴下点具有在整个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的密度;
在真空中将第二衬底叠加在已经填充了所述液晶的第一衬底的表面上;以及
将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叠加结构放到大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还包括:
在与所述第二衬底相对的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衬底相对的所述第二衬底的表面中的一个上形成间隔物;
测量所述间隔物的高度;以及
在所述滴下前根据所述间隔物的所述高度来确定要填充的所述液晶的量,
其中在所述滴下中,通过从以矩阵的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中删除至少一个滴下点、向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中添加至少一个额外的滴下点、或者保持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的数目,将每个所述边分割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所述密度调节为由所述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所述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并且将每个所述角分割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密度调节为该整个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中通过调节由4条所述第三线中包围的中央分割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数目来调节所述角分割区域以及所述边分割区域的滴下点的数目。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何一个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上形成所述密封部件之前确定所述滴下点的位置。
5.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
在第一衬底的表面上形成间隔物;
测量所述间隔物的高度,
在所述滴下前根据所述间隔物的所述高度来确定要填充的液晶量;
以矩形框架的形式形成密封部件以便包围第二衬底的表面上的显示区域;
将多个液晶微滴滴下到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第二衬底的表面上,滴下点的位置以具有m行和n列的矩阵布置在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中,其中m≥3,n≥3,并且采用4条第一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m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列的所述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最外面的第n列的所述滴下点,当m=3且n=3时采用2条第二线、当m=4且n=3以及m=3且n=4时采用3条第二线、以及当m>3且n>3时采用4条第二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所述第一行内侧的第二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所述第m行内侧的第m-1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所述第一列内侧的第二列的所述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所述第n列内侧第n-1列的所述滴下点,并且采用4条第三线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线之间使得它们彼此等距以由所述第三线将由所述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所述区域分成9个分割区域,以由所述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的密度将1个滴下点定位在4个角分割区域的每个中,并且定位在除了所述4个角分割区域和中央分割区域之外的4个边分割区域的每个中的所述滴下点具有在整个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的密度,其中根据所确定的要填充的所述液晶的量,通过从以矩阵的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中删除至少一个滴下点、向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中添加至少一个额外的滴下点、或者保持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的数目,来调节所述滴下点的所述密度;
在真空中将其上具有间隔物的所述第一衬底的表面叠加在已经填充了所述液晶的所述第二衬底的表面上;以及
将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的叠加结构放到大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中通过调节由4条所述第三线包围的中央分割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数目来调节所述角分割区域以及所述边分割区域的滴下点的数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衬底具有多个所述显示区域,为所述多个显示区域的每个进行要填充的所述液晶的量的所述确定,根据已经为所述多个显示区域的每个确定的要填充的所述液晶的量来确定所述滴下点的数目,并且在放到大气中之后,所述叠加结构被切割成所述多个显示区域。
8.一种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
以矩形框架的形式形成密封部件从而包围第一衬底的表面上的显示区域;
将多个液晶微滴滴下到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第一衬底的表面上,滴下点的位置以具有m行和n列的矩阵布置在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中,其中m≥3,n≥3,并且采用4条第一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m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最外面的第一列的所述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最外面的第n列的所述滴下点,当m=3且n=3时采用2条第二线、当m=4且n=3以及m=3且n=4时采用3条第二线、以及当m>3且n>3时采用4条第二线,分别连接布置在所述第一行内侧的第二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所述第m行内侧的第m-1行的所述滴下点、布置在所述第一列内侧的第二列的所述滴下点以及布置在所述第n列内侧第n-1列的所述滴下点,并且采用4条第三线,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线之间使得它们彼此等距以由所述第三线将由所述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所述区域分成9个分割区域,以由所述密封部件所包围的整个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密度的0.83到1.17倍的密度将1个滴下点定位在4个角分割区域的每个中,并且定位在除了所述4个角分割区域和中央分割区域之外的4个边分割区域的每个中的所述滴下点具有在整个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密度的0.9到1.1倍的密度,其中通过从以矩阵的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中删除至少一个滴下点、向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中添加至少一个额外的滴下点、或者保持以矩阵形式布置的所述滴下点的数目,来调节所述滴下点的所述密度,并且根据所述第一衬底上形成的间隔物的高度来确定要填充的所述液晶的量;
在真空中将其上具有间隔物的第二衬底的表面叠加在已经填充了所述液晶的第一衬底的表面上;以及
将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的叠加结构放到大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其中通过调节由4条所述第三线包围的中央分割区域中的所述滴下点的数目来调节所述角分割区域以及所述边分割区域的滴下点的数目。
CNB2005100764675A 2004-06-14 2005-06-14 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51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75584A JP4221336B2 (ja) 2004-06-14 2004-06-14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4175584 2004-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6020A CN1716020A (zh) 2006-01-04
CN100405187C true CN100405187C (zh) 2008-07-23

Family

ID=35460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646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5187C (zh) 2004-06-14 2005-06-14 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69206B2 (zh)
JP (1) JP4221336B2 (zh)
CN (1) CN10040518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3115B2 (ja) * 2005-10-18 2011-09-28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基板装置
US8009266B2 (en) 2006-11-15 2011-08-3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ocess for produc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4978299B2 (ja) * 2007-04-27 2012-07-1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製造装置
JP5244366B2 (ja) * 2007-10-30 2013-07-24 武蔵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液体材料の滴下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装置
CN107922325B (zh) 2015-06-09 2021-09-07 弗特鲁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制备二芳基砜的改进方法
CN105044998B (zh) * 2015-09-10 2018-03-2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盒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0700A (ja) * 1996-07-26 1998-04-10 Canon Inc 液晶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326922A (ja) * 1998-05-14 1999-1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1281678A (ja) * 2000-03-29 2001-10-10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93435B1 (ko) * 1997-10-31 2001-08-07 구본준, 론 위라하디락사 위치검출액정디스플레이장치(pslcd)및이의제조방법
US7102726B2 (en) * 2002-03-15 2006-09-05 Lg. Philips Lcd Co., Ltd. System for fabricat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7295279B2 (en) * 2002-06-28 2007-11-13 Lg.Philips Lcd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s
JP2006084975A (ja) * 2004-09-17 2006-03-30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滴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0700A (ja) * 1996-07-26 1998-04-10 Canon Inc 液晶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326922A (ja) * 1998-05-14 1999-1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1281678A (ja) * 2000-03-29 2001-10-10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69206B2 (en) 2008-05-06
JP2005352385A (ja) 2005-12-22
CN1716020A (zh) 2006-01-04
JP4221336B2 (ja) 2009-02-12
US20050275786A1 (en) 2005-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5187C (zh) 制造液晶显示设备的方法
KR100778973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기판 및 그를 구비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0498458C (zh) 液晶显示面板
US8325313B2 (en) Camber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860524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023095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3869518B (zh) 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
CN106773409A (zh) 一种psva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70212373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KR20130062950A (ko) 액정 패널 및 그 액정 패널을 제조하는 방법 그리고 디스플레이
CN1749817B (zh) 制造液晶显示装置的方法和液晶滴注装置
EP2708940A2 (en) Pixel unit,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0442127C (zh) 通过液晶材料的滴注法制造液晶显示面板的方法和设备
US9381682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post-spacer height in produc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CN109976046A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2692750A (zh) 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元件
CN106405945A (zh) 液晶基板及液晶面板
CN102540554B (zh) 一种具有标尺结构的彩色滤光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16636A (zh) 一种液晶滴注方法、设备及显示装置
CN102981317B (zh) 一种彩膜基板、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CN109031808B (zh) 液晶滴下量安全范围下限的确定方法
US768841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N107678204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器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0082963A (zh) 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458415B (zh) 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其显示介质排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ELECTR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LCD TECHNOLOGY CO.,LTD

Effective date: 201006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KANAGAWA-KEN, JAPAN TO: TOKYO,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6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ETENA FUND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108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803

Address after: Delaware, USA

Patentee after: Nippon Electric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