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1206C - 显影剂收纳容器及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收纳容器及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1206C
CN100401206C CNB2004100857779A CN200410085777A CN100401206C CN 100401206 C CN100401206 C CN 100401206C CN B2004100857779 A CNB2004100857779 A CN B2004100857779A CN 200410085777 A CN200410085777 A CN 200410085777A CN 100401206 C CN100401206 C CN 10040120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developer
recess
container body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857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09728A (zh
Inventor
长滨均
出口正信
小山和弥
林重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09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9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12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120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65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ing of said toner cartridge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03G2215/067Toner discharging opening covered by arcuate shut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剂收纳容器及成像设备,显影剂收纳容器包括筒状的容器主体和支承部件。容器主体在外周部设置凹部及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孔,通过绕轴线旋转将显影剂向排出孔输送。支承部件沿全周覆盖含有凹部及排出孔的部分,绕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容器主体。在支承部件上设有将由排出孔排出的显影剂向外部导引的导通孔。在容器主体外周部的凹部附近设有容器侧导向部。容器侧导向部弹性接触在支承部件的内周部,通过使容器主体旋转,将容器主体和支承部件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凹部。在支承部件内周部导通孔的附近设有将容器主体和支承部件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导通孔的支承侧导向部。

Description

显影剂收纳容器及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纳用于电子成像方式的图像形成的调色剂的调色剂收纳容器及可拆装地安装有上述调色剂收纳容器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图31是表示现有的显影剂供给容器1的立体图。典型的现有技术被记载于特开平8-339115号公报中。特开平8-339115号公报的显影剂供给容器1形成两端闭合的圆筒状,设有收纳调色剂的收纳空间。在显影剂供给容器1上设置第一突起片4和第二突起片6,其中,第一突起片4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以轴线L1为中心,从轴线方向一端部2向轴线方向中央部3螺旋状地延伸,第二突起片6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以轴线L1为中心,从轴线方向另一端部5向轴线方向中央部3螺旋状地延伸。在显影剂供给容器1的轴线方向中央部3上形成半径方向贯通并连通收纳空间和显影剂供给容器1的外空间的通孔7。
在显影剂供给容器1中,在未图示的成像设备主体上,轴线L1平行于水平方向,轴线方向中央部3朝上方开口,且朝向设于成像设备主体上的调色剂供给口,连接在成像设备主体上。在该状态下,通过来自设于成像设备主体上的驱动部的驱动力,使显影剂供给容器1绕轴线L1旋转。由此,收纳于显影剂供给容器1的收纳空间内的调色剂通过各突起片4、6被送到轴线方向中央部3,当在朝向调色剂供给口的位置配置通孔7时,调色剂介由通孔7向调色剂供给口供给。
图32是表示其它现有的调色剂筒10的立体图。典型的其它现有技术被记载于特开平6-348127号公报中。特开平6-348127号公报的调色剂筒10形成两端闭合的圆筒状,并设有收纳调色剂筒的收纳空间。在调色剂筒10的轴线方向中央部11上形成沿轴线方向延设、且贯通半径方向,连通收纳空间和调色剂筒10外空间的通孔12。
在调色剂筒10中,在未图示的成像设备主体上,轴线L10平行于水平方向,轴线方向中央部朝上方开口,且朝向设于成像设备主体上的调色剂供给口,连接在成像设备主体上。在该状态下,通过来自设于成像设备主体上的驱动部的驱动力,使调色剂筒10绕轴线L10旋转。由此,当在朝向调色剂供给口的位置配置通孔12时,收纳于调色剂筒10的收纳空间内的调色剂介由通孔12向调色剂供给口供给。
在上述的显影剂供给容器1中,没有公开和暗示当绕轴线L1旋转的显影剂供给容器1和成像设备主体之间将要泄漏从显影剂供给容器1排出的调色剂时用于将将要泄漏的调色剂导向调色剂供给口的装置。
另外,在调色剂筒10中,没有公开和暗示当绕轴线L10旋转的调色剂筒10和成像设备主体之间将要泄漏从调色剂筒10排出的调色剂时用于将将要泄漏的调色剂导向调色剂供给口的装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剂收纳容器及可拆装地搭载所述显影剂收纳容器的成像设备,该显影剂收纳容器可将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的显影剂导向设于容器主体的凹部并进一步将所述显影剂导向支承部件的导通孔。
本发明的显影剂收纳容器拆装自如地搭载于成像设备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形成筒状,用于收纳成像用显影剂,外周部设有向半径方向内侧凹入的凹部,同时设有用于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孔,并通过绕轴线旋转将收纳的显影剂向排出孔输送显影剂;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自半径方向外侧沿全周覆盖至少包括凹部和排出孔的部分,支持容器主体使其绕轴线旋转自如,并面临容器主体的旋转形成的凹部的移动路径而形成,设有将自容器主体的排出孔排出的显影剂向外部导引的导通孔,该显影剂收纳容器在容器主体的外周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一侧及另一侧的凹部附近还设有容器侧导向部,该容器侧导向部与支承部件的内周部弹性接触,利用容器主体的旋转将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凹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容器侧导向部朝向旋转方向上游侧逐渐接近凹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侧导向部形成具有挠性及弹性的薄板状,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其自由端部与支承部件的内周部弹性接触。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容器侧导向部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导向片。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支承部件的内周部的导通孔附近设有支承侧导向部,该支承侧导向部将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导通孔。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支承侧导向部形成具有挠性及的薄板状,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其自由端部与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弹性接触。
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特征在于,可拆装地搭载有所述的显影剂收纳容器。
根据本发明,容器主体形成筒状,用于收纳成像用显影剂,外周部设有向半径方向内侧凹入的凹部,同时设有用于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孔,并通过绕轴线旋转将收纳的显影剂向排出孔输送。支承部件自半径方向外侧沿全周覆盖至少包括凹部和排出孔的部分,支持容器主体使其绕轴线旋转自如。支承部件上设有面临容器主体的旋转形成的凹部的移动路径而形成的、将自容器主体排出的显影剂向外部导引的导通孔。在容器主体的外周部的凹部的轴线方向一方向及另一侧的凹部附近还设有容器侧导向部,该容器侧导向部与支承部件的内周部弹性接触,利用容器主体的旋转将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凹部。利用这种容器侧导向部,即使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的显影剂欲在该部位停留或因容器主体的旋转而欲泄漏至外部,也会被导向凹部,故可尽可能地防止显影剂如上所述地停留或泄漏。由此可防止因显影剂滞留在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而阻碍容器主体的旋转,同时,可稳定地将显影剂自导通孔排出。
根据本发明,由于容器侧导向部朝向旋转方向上游侧逐渐接近凹部,故可利用容器主体的旋转将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凹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容器侧导向部形成具有挠性及的薄板状,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其自由端部与支承部件的内周部弹性接触,故可减小容器侧导向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的接触面积。由此可降低因容器侧导向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弹性接触而引起的与容器主体的旋转方向反向的摩擦力,可使容器主体的旋转顺畅。
根据本发明,由于容器侧导向部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导向片。故虽然在形成具有挠性和的薄板状的情况下,必须在预先形成沿容器主体的外周部的形状后设置在容器主体的外周部,但只要使容器侧导向部包括多个导向片,就可省去该工序,而容易地将容器侧导向部设在容器主体的外周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支承部件的内周部的导通孔附近设有支承侧导向部,该支承侧导向部将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导通孔。利用这种支承侧导向部,即使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的显影剂欲在该部位停留或因容器主体的旋转而欲泄漏至外部,也会被导向导通孔,故可尽可能地防止显影剂如上所述地停留或泄漏。这种支承侧导向部和所述容器侧导向部协同动作可尽可能地防止因显影剂滞留在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的内周部之间而阻碍容器主体的旋转,同时,可稳定地将显影剂自导通孔尽可能可靠地排出。
根据本发明,由于支承侧导向部形成具有挠性及的薄板状,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其自由端部与容器主体的外周部弹性接触,故可减小支承侧导向部和容器主体的外周部的接触面积。由此可降低因支承侧导向部和容器主体的外周部接触而引起的与容器主体的旋转方向反向的摩擦力,可使容器主体的旋转顺畅。
根据本发明,成像设备可以可拆装地搭载实现所述效果的显影剂收纳容器。
本发明及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以及特色和优点通过下述详细说明和附图将更加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显影剂收纳容器的正面图;
图3是显影剂收纳容器的左侧面图;
图4是容器主体的正面图;
图5是容器主体的左侧面图;
图6是容器主体的右侧面图;
图7是从第一凹部侧看到的第三容器部的立体图;
图8是从第二凹部侧看到的第三容器部的立体图;
图9是放大显示第三容器部附近的正面图;
图10A是从图9的剖线S101-S101看到的剖面图,图10B是从图9的剖线S102-S102看到的剖面图;
图11是支承部件的正面图;
图12是支承部件的右侧面图;
图13是支承部件的分解右侧面图;
图14是从图12的剖线S14-S14看到的剖面图;
图15是从内周部侧看第一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16A是密封件的正面图,图16B是显示垂直于密封件周向的剖面的图示;
图17是组装显影剂收纳容器时的正面图;
图18是从图17的剖线S18-S18看到的剖面图;
图19是从图3的剖线S19-S19看到的剖面图;
图20是从图2的剖线S20-S20看到的剖面图;
图21A及21B是放大图20局部XXI的图示;
图22A及22B是当容器主体沿绕旋转轴线L31的旋转方向R旋转时,容器主体的第三容器部内的显影剂导入支承部件导通孔前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3A及23B是当容器主体沿绕旋转轴线的旋转方向R旋转时,容器主体的第三容器部内的显影剂导入支承部件导通孔前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4是容器侧导向部和支承侧导向部协同动作,将显影剂导向第二凹部及导通孔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容器侧导向部和支承侧导向部协同动作,将显影剂导向第二凹部及导通孔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从显影剂收纳容器排出的显影剂的量和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剖面图;
图28是放大显示调色剂给料箱附近的剖面图;
图29是放大显示调色剂给料箱附近的平面图;
图30是放大显示主体侧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31是现有显影剂供给容器的立体图;
图32是另一现有调色剂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立体图。图2是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正面图。图3是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左侧面图。显影剂收纳容器30含有容器主体31及支承部件32。容器主体31形成大致圆筒状,其收纳用于电子成像方式图像形成的着色调色剂等显影剂。支承部件32支承容器主体30使其绕其轴线L31旋转自如。显影剂收纳容器30例如可收纳1400克显影剂。以下由旋转轴线L31表示容器主体31的轴线L31。
图4是容器主体31的正面图。图5是容器主体31的左侧面图。图6是容器主体31的右侧面图。容器主体31含有第一容器部33、第二容器部34及第三容器部35。容器主体31的轴线L31方向的长度A31可任意地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458毫米。
第一容器部33形成有底圆筒状。第一容器部33的轴线方向的长度A33可任意地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160毫米。在第一容器部33的内周部设置绕轴线L31旋转驱动时向轴线方向输送显影剂的输送装置。如图4所示,上述输送装置具有作为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输送部的第一突起片36,在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从第一容器部33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开口端部33b逐渐朝向作为轴线方向一端部的底部33a的第一延伸方向上延伸。将各第一突起片36间隔地形成在周向及轴线方向,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片36配置为一个第一突起片36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和另一个第一突起片36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在轴线方向上相邻。详细地说,各第一突起片36其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倾斜配置在比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更靠近底部33a侧,圆弧状延伸形成。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容器部33的底部33a上形成作为在从开口端部33b向底部33a的方向上突出的连结部的嵌合凸部37及补给口部45。嵌合凸部37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两个。补给口部45形成在第一容器部33底部33a的中央部,在旋转轴线L31方向贯通,开口成与第一容器部33的轴线L33同轴的圆形。在补给口部45上对应其形状形成的可在补给口部45上拆装的补给盖46,在实现与补给口部45之间的密封的状态下,不因容器主体31的旋转而脱离。通过使补给盖46从补给口部45脱离使容器主体31的内空间和外空间连通,在该状态下,可向容器主体31内补给显影剂。
具体地说,嵌合凸部37比补给口部45更位于半径方向外侧,且配置在关于第一容器部33的轴线L33大致相互对称的位置。更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嵌合凸部37中,从第一容器部33底部33a看以旋转轴线L31为中心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旋转方向R上游侧部分37a具有与周向垂直地延伸的平面。另外,嵌合凹部37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部分向旋转方向R下游侧,逐渐向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倾斜。从嵌合凹部37底部33a的其余部分向轴线L33方向的突出量A37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8毫米。这样的嵌合凸部37可在设于后述的成像设备70上的主体侧连结部83(参照图29)上拆装。
另外,在第一容器部33的底部33a中,如图4所示,连通外周面和端面的面33c形成从开口端部33b朝向底部33a逐渐向半径方向内侧倾斜的曲面形状。
第二容器部34形成有底圆筒状。第二容器部34轴线方向的长度A34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210毫米。在第二容器部34的内周部设有绕轴线L31旋转驱动时向轴线方向输送显影剂的输送装置。如图4所示,上述输送装置具有作为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输送部的第二突起片39,在朝向旋转方向下游侧从作为第二容器部34轴线方向一端部的开口端部34b向作为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底部34a的第二延伸方向上延伸。各第二突起片39间隔地形成在周向及轴线方向,轴线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突起片39配置为一个第二突起片39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和另一个第二突起片39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在轴线方向上相邻。具体地说,各第一突起片39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比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更靠近底部34a侧,倾斜地延伸成圆弧状。
第二容器部34轴线方向的长度A34比第一容器部33轴线方向的长度A33长,例如设定为长出30毫米以上。如前所述,第一容器部33轴线方向的长度A33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150毫米,第二容器部34轴线方向的长度A34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215毫米。另外,第一容器部33的除第一突起片36以外的内周部内径D33及第二容器部33的除第二突起片39以外的内周部内径D34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105毫米。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间隔A1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15毫米。
第一突起片3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长度A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第二延伸方向的长度A39最好为第一容器部33内周长及第二容器部34内周长的1/16以上3/8以下程度。当第一突起片3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长度A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第二延伸方向的长度A39比第一容器部33的内周长及第二容器部34的内周长的1/16短时,显影剂的输送能力降低。而当第一突起片3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长度A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第二延伸方向的长度A39比第一容器部33的内周长及第二容器部34的内周长的3/8长时,容器主体31的强度降低,故不理想。当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输送能力过高时,有可能在排出孔附近产生显影剂的凝集,故不理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起片3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长度A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第二延伸方向的长度A39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60毫米。在周向相邻的两个第一突起片36的间隔及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突起片39的间隔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50毫米。
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从第一容器部33及第二容器部34的内周部剩余的部分向半径方向内侧的突出量A2最好为1毫米以上10毫米以下程度。通过将上述突出量A2增加到超过10毫米,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显影剂的输送能力虽然会提高,但当输送能力过高时,可能在排出孔附近凝集显影剂,故不理想。另外,当上述突出量A2大于10毫米时,通过吹塑成型设置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变得困难。相反地,当上述突出量A2小于1毫米时,显影剂的输送能力降低,不能向排出孔输送必要充分量的显影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从内周部剩余的部分向半径方向内侧的突出量A2可以设定为例如6毫米。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数量越多输送能力越大,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26个第一突起片36,38个第二突起片39。
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切线和第一容器部33及第二容器部34周向的切线所成的角度α最好为2度以上45度以下,更理想的为5度以上30度以下。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角度α可以为例如约9度。容器主体31的显影剂的输送能力根据如上述的第一突起片36及第二突起片39的几何学条件来决定,使得在从容器主体31中显影剂充满的状态到显影剂将要完全没有之前的状态下,可总是从排出孔43适量排出显影剂。
在第二容器部34的底部34a中,至少连通外周面和端面的面形成从开口端部34b向底部34a逐渐向半径方向内侧倾斜的曲面形状。具体地说,第二容器部34底部34a的端面34c形成其中心部在从开口端部34b向底部34a的方向上突出的局部球面状。在从第二容器部34开口端部34b的端面靠底部34a隔开间隔的外周部上沿周向间隔地设置多个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导向突起片40,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导向突起片40轴线方向的尺寸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2.5毫米。
图7是从第一凹部41侧看到的第三容器部35的立体图。图8是从第二凹部42侧看到的第三容器部35的立体图。图9是放大显示第三容器部35附近的正面图。图10A是从图9的剖线S101-S101看到的剖面图,图10B是从图9的剖线S102-S102看到的剖面图。并且也参照图4。第三容器部35形成大致圆筒状。具体地说,第三容器部35在其外周部的轴线方向中间部设有向半径方向内侧凹入的凹部即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同时,设置形成于第一凹部41上且用于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孔43。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方向的长度A35可为例如80毫米。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径D35形成的比其余部分的第一容器部33及第二容器部34的内径D33、D34大。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径D35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110毫米。
第一凹部41在旋转方向R上延伸而形成,同时,与旋转方向R的尺寸A41相比轴线方向的尺寸W41小,在旋转方向R下游侧的端部具有与旋转方向R交叉的端壁部41a。排出孔43形成于第一凹部4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端壁部41a的一部分上。在第三容器部35的周向上与第一凹部41间隔地设置第二凹部42,其在旋转方向R上延伸而形成,同时,与旋转方向R的尺寸A42相比,轴线方向的尺寸W42小。第一凹部41的旋转方向R的尺寸A41最好为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外周长的1/4以上不到1/2。第一凹部41的旋转方向R的尺寸A41可以是例如120毫米,旋转方向的尺寸W41可以为例如30毫米。另外,第二凹部42的旋转方向R的尺寸A42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120毫米,轴线方向的尺寸W42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30毫米。
具体地说,第一凹部41还具有底壁部41b、第一侧壁部41c及第二侧壁部41d。第一凹部41的底壁部41b在旋转方向R上延伸。底壁部41b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连通端壁部41a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底壁部41b的旋转方向R上游侧端部平滑地与第一凹部41和第二凹部42之间的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连通。第一凹部41底壁部41b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和旋转方向R上游侧端部之间的旋转方向R中央部配置得比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形成大致以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L35为轴线的部分圆筒形状,第一凹部41端壁部41b的旋转方向R中央部的外周部曲率半径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49毫米。
第一凹部41的第一侧壁部41c被配置在第一凹部41的轴线方向一端部侧,在旋转方向R上延伸。第一侧壁部41c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连通端壁部41a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第一侧壁部41c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连通底壁部41b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第一侧壁部41c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与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外周部连通。第一凹部41的第二侧壁部41d被配置在第一凹部41轴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并在旋转方向R上延伸。第二侧壁部41d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连通底壁部41a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第二侧壁部41d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连通底壁部41b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第二侧壁部41d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与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外周部连通。第一凹部的第一侧壁部41c及第二侧壁部41d从底壁部41b向半径方向外侧立向设置,底壁部41b和第一侧壁部41c大致垂直,另外,底壁部41b和第二侧壁部41d大致垂直。
排出孔43位于第一凹部41的端壁部41a的轴线方向中间部,靠半径方向外侧,开口成以轴线方向为纵向的长方形。因此,在第一凹部41的端壁部41a上排出孔43开口成比第一凹部41底壁部41b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更靠近半径方向外侧,且比第一侧壁部41c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更靠近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且比第二侧壁部41d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更靠近轴线方向一端部。更具体地说,排出孔43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面平滑地与第一凹部41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的、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周面连通。
具体地说,第二凹部42具有底壁部42b、第一侧壁部42c及第二侧壁部42d。第二凹部42的底壁部42b在旋转方向R上延伸。底壁部42b的旋转方向R上游侧端部及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平滑地与第一凹部41和第二凹部42之间的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连通。第二凹部42底壁部42b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和旋转方向R上游侧端部之间的旋转方向R中央部被配置得比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形成大致以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L35为轴线的部分圆筒形状。第二凹部42底壁部42b的旋转方向R中央部外周部的曲率半径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49毫米。
第二凹部42的第一侧壁部42c被配置在第二凹部42的轴线方向一端部侧,并在旋转方向R延伸。第一侧壁部4c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连通底壁部42b轴线方向一端部。第一侧壁部42c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与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轴线方向一端部的外周部连通。第二凹部42的第二侧壁部42d配置在第二凹部42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第二侧壁部42d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连通底壁部42b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第二侧壁部42d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与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外周部连通。第二凹部的第一侧壁部42c及第二侧壁部42d从底壁部42b向半径方向外侧立向设置,底壁部42b和第一侧壁部42c是大致垂直的,另外,底壁部42b和第二侧壁部421d是大致垂直的。
容器主体31以如下连接一体成型,即,将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和第一容器部33的开口端部33b连接、将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和第二容器部34的开口端部34b连接。这样的容器主体31可以通过将例如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吹塑成型来制造。由此,可容易地制造容器主体31,同时,可减少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构成部件。
第一容器部33的底部33a形成为容器主体31的轴线方向一端部33a,第二容器部34的底部34a形成为容器主体31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34a。这样,第一容器部33、第二容器部34及第三容器部35的各轴线L33、L34、L35形成同轴而连结,形成容器主体31。另外,在该状态下,第三容器部35被配置在容器主体31的除轴线方向两端部33a、34a外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因此,第三容器部35的第一凹部41、第二凹部42及排出孔43被配置在容器主体31的除轴线方向两端部33a、34a外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容器主体31的轴线L31由第一容器部33的轴线L33、第二容器部34的轴线L34及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L35构成。
在容器主体31中,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二凹部42的附近还设有容器侧导向部100,容器侧导向部100弹性地与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接触,通过使容器主体31旋转,将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导向第二凹部42内。具体地说,容器侧导向部100含有第一容器侧导向部101、第二容器侧导向部102及补助容器侧导向部103。容器侧导向部100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略称PET)等高分子树脂构成,其厚度可以为例如10μm以上200μm以下。
第一容器侧导向部101被设置在第二凹部42的轴线方向一端侧,从第二凹部42端壁部42a的附近延伸至第二凹部4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向旋转方向上游侧逐渐接近第二凹部42。第二容器侧导向部102被设置在第二凹部42的旋转方向另一端侧,从第二凹部42端壁部42a的附近延伸至第二凹部4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向旋转方向上游侧逐渐接近第二凹部42。补助容器侧导向部103被设置在第二凹部4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从第二凹部42的第一侧壁部42c延伸至第二侧壁部42d,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这样,面临容器侧导向部100、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的空间朝旋转方向下游侧开放。
容器侧导向部100为大致具有挠性及弹性的片状。容器侧导向部100,具体地说,第一及第二容器侧导向部101、102由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导向片构成。导向片为具有挠性及弹性的片状,通过例如粘结剂及两面胶带接合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外周面上,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这样,通过将容器侧导向部100分割成多个导向片并粘结,可容易地将容器侧导向部100设置在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
图11是支承部件32的正面图。图12是支承部件32的右侧面图。支承部件32大致形成圆筒状,其具有将如前所述构成的容器主体31的至少包括第三容器部35的部分自半径方向外侧沿全周支承的内周部48。内周部48具有以轴线L32为中心的圆筒内周面。支承部件32在平行于轴线L32的假想平面上含有至少具有三点以上的接触部49a的支承台49。支承台49的接触部49a可以形成于例如以平行于轴线L32的方向为纵向的两个长方形平面上。通过将该支承台49的接触部49a与水平面接触,可将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的轴线L48平行于上述水平面配置。支承部件32轴线方向的长度A32设定得比第三容器部35轴线方向的长度A35大。支承部件32轴线方向的长度A32可任意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100毫米。
在将支承台49设置为水平面状的状态下,在支承部件32的上部形成向水平方向一方向即第一水平方向一方向F1突出的排出部50。在排出部50的支承部件3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形成导通孔51,其沿上述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贯通,并形成在与支承部件的轴线L32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长圆状开口。导通孔51的纵向的内径设定为容器主体31的第一凹部41轴线方向的尺寸W41及第二凹部42轴线方向的尺寸W42以上。
在支承部件32的排出部50上设置挡板部65,其将导通孔51的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下游侧的开口向打开及关闭状态切换。挡板部65包括挡板65a及挡板导向部65b。挡板导向部65b在垂直于上述第一水平方向的水平方向即第二水平方向上延伸,在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上游侧端部上开设导通孔51。挡板65a被支承在挡板导向部65b上,其自由地在向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及与上述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反向的第二水平方向另一方向B2上滑动变位。
挡板65a可通过沿挡板导向部65b滑动变位,配置在由图11的双点划线表示的、使导通孔51的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下游侧开口成为关闭状态的关闭位置P1、及使导通孔51的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下游侧开口成为打开状态的打开位置P2上。另外,挡板65a限制滑动变位至比关闭位置P1靠近第二水平方向另一方向B2下游侧,同时,限制从挡板导向部65b的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下游侧端部向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滑动变位。即,打开位置P2比关闭位置P1靠近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下游侧,且比挡板导向部65b的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下游侧端部靠近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上游侧。这样,挡板65a在配置在关闭位置P1的状态下通过滑动变位至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配置在打开位置P2,在配置在打开位置P2的状态下,通过滑动变位至第二水平方向另一方向B2,配置在关闭位置P2。
另外,在支承部件32上设有作为导出装置的导出部件38及作为密封装置的密封片66。导出部件38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略称PET)等高分子树脂构成,并形成具有挠性及弹性的片状,设置在基端部,即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详细地说,在面临支承部件32的导通孔51的第一水平方向一方向F1上游侧端部的部分。密封片66形成由例如聚乙烯等构成的具有柔软性的片状,基端部设置在面临支承部件32的导通孔51的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上游侧端部的部分。导出部件38的基端部被层积在密封片66基端部的上面部。导出部件38及密封片66的进一步详细说明后述。
另外,在支承部件32上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两个连结突起部52。一个连结突起部52在将支承台49设置成水平面状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排出部50的上方,另一个连结突起部52被配置在关于轴线L32与上述一个连结突起部52对称的位置。另外,在支承部件32上形成第一导向片53,该第一导向片53在将支承台49设置为水平面状的状态下,配置在排出部50的下方,向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突出,与轴线L32平行地延伸。另外,在支承部件32上形成第二导向片54,该第二导向片54在将支承台49设置为水平面状的状态下,配置在排出部50上方,向与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相反方向的第一水平方向另一方向F2突出,沿轴线L32平行地延伸。
图13是支承部件32的分解右侧面图。支承部件32在水平面设置的状态下,可由贯通轴线L32、向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逐步向上倾斜的假想平面二分割,详细地说,可分割为比上述假想平面靠下的第一支承部55和比上述假想平面靠上的第二支承部56。第一支承部55包括支承部件32中的第一导向片53、排出部50、各连结突起部52一侧的部分52a、支承台49及内周部48的第一导向片53侧的部分48a。第二支承部56包括支承部件32中的第二导向片54、各连结突起部52的另一侧部分52b及内周部48的支承台49侧的部分48a。
第一支承部55和第二支承部56通过螺丝部件57可拆装地连结。详细地说,第一支承部55的各连结突起部52的一侧部分52a和第二支承部56的各连结突起部52的另一侧部分52b通过螺丝部件57连结。由此,当支承容器主体31时,可予先分割支承部件32,分割后的支承部件32通过从半径方向外侧支承容器主体31的包括第一及第二凹部41、42及排出孔43的部分,沿全周支承容器主体31,可容易地进行这样的组装操作。
图14是从图12的剖线S14-S14看到的剖面图。同时,也参照图12。在支承部32内周部48的轴线方向一端部设置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且沿周向整周延伸的第一支承凸部58。在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设置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且沿周向整周延伸的第二支承凸部59。另外,在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设置第三凸部60,该第三凸部69设置得比上述第二支承凸部59靠近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并和第二支承凸部59形成间隔,且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沿周向整周延伸。第二支承凸部59和第三支承凸部60的轴线方向的间隔设定得比容器主体31的第二容器部34的导向突起片40轴线方向的尺寸稍大,可以为例如3毫米。
在第一支承凸部58及第二支承凸部59上各形成多个支承突起片61,在本实施例中各形成4个,该突起片61在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并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上述支承突起片61半径方向内侧的前端部具有弯曲成圆筒外周面状的支承面。第一支承凸部58及第二支承凸部59的各支承突起片61设定为以轴线L32为中心通过各导向突起片40前端部的假想圆直径比第一容器部33的外周部外径及第二突起部34的除导向突起片40以外的外周部外径稍大,可设定为例如107毫米。第三支承凸部60的内径设定为比第二容器部34的除导向突起片40以外的外周部外径稍大,可以设定为例如107毫米。
与位于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第一支承凸部58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侧邻接,设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凹入的、沿周向整周延伸的第一支承凹部67。与位于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第二支承凸部59的轴线方向一端部侧邻接,设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凹入的、沿周向整周延伸的第二支承凹部68。另外,在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第二支承凸部59和第三支承凸部60之间设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凹入的、沿周向整周延伸的第三支承凹部69。第一支承凹部67及第二支承凹部68轴线方向的尺寸可为例如7毫米。第三支承凹部69轴线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容器主体31的第二容器部34的导向突起片40的轴线方向尺寸稍大,可以为例如3毫米。
图15是从内周部48侧看第一支承部55的立体图。在支承部件32的第一支承部55内周部48的导通孔51附近设有支承侧导向部104。支承侧导向部104将容器主体31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导通孔51。具体地说,支承侧导向部104包括配置于导通孔51的轴线L32方向一侧的第一支承侧导向部105和配置于导通孔51轴线L32方向另一侧的第二支承侧导向部106。第一及第二支承侧导向部105、106为具有挠性及弹性的片状,其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自由端部与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弹性地接触。支承侧导向部104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略称PET)等高分子树脂构成,其厚度可以为例如10μm以上200μm以下。
设置第一及第二支承导向部105、106,使其自导通孔51周边部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向下游侧端部延伸,并向旋转方向下游侧逐渐相互接近,换言之,向导通孔51接近。第一及第二支承侧导向部105、106可以由粘接剂接合在第一支承部55上。
图16A是密封件47的正面图,图16B是垂直于密封件47周向的剖面的图示。作为密封装置的密封件47具有柔软性及弹性。例如由硅橡胶等合成树脂构成。如图16A所示,密封件47大致形成圆环状。如图16B所示,密封件47含有根部47a及接触部47b。密封件47的根部47a以轴线L35为中心的垂直于周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长方形。密封件47的接触部47b从根部47a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半径方向内侧部突出,从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向轴线方向一端部逐渐向半径方向外侧倾斜。
密封件47的根部47a的内周部直径设定得比容器主体31的第一容器部33外周部及第二容器部34的除导向突起片40以外的外周部外径小,可以设定为例如99毫米。另外,密封件47的根部47a及接触部47b的外周部直径设定得与以旋转轴线L31为中心通过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各排出导向片44外周部的假想圆的直径相同或比上述假想圆的直径大,可以设定为例如115毫米。另外,密封件47轴线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支承部件32的第一及第二支承凹部67、68轴线方向的尺寸以下,可以设定为例如6毫米。
图17是组装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状态的正面图。图18是从图17的剖线S18-S18看到的剖面图。在组装显影剂收纳容器30之前,先将支承部件32分割成第一支承部55和第二支承部56。此时,在两个密封件47中将一个密封件47粘附卷绕在第一容器部33的开口端部33b,同时,使密封件47的根部47a粘附在第三容器部35轴线方向一端部的端面上,装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一容器部33上。另外,将另一个密封件47粘附卷绕在第二容器部34的开口端部34b的比导向突起片40靠近轴线方向一端部侧,同时使密封件47的根部47a粘附在第三容器部3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端面上,安装在容器主体31的第二容器部34上。
通过第一支承部55和第二支承部56,从半径方向外侧夹持容器主体31的包括第三容器部35的部分。在该状态下,利用螺丝部件57连结第一支承部55和第二支承部56。
图19是从图3的剖线S19-S19看到的剖面图。在利用支承部件32支承容器主体31的状态下,使容器主体31的轴线L31和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的轴线L32完全或大致重合,使容器主体31相对于支承部件32绕轴线L31旋转自如。在该状态下,将支承部件32的支承台49设置在水平面时,容器主体31的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从水平面离开,水平面和旋转轴线L31平行。
在支承部件32中,具体地说,第一支承凸部58的各支承突起片61接触在第一容器部33的外周部,第二支承凸部59的各支承突起片61接触在第二容器部34的除导向突起片40以外的外周部。这样,第一容器部33的外周部通过第一支承凸部58的各支承突起片61在周向上等间隔大致4点支承,同时,通过第二支承凸部59的各支承突起片61在周向等间隔大致4点支承。由此,可使第一容器部33的外周部和第一支承凸部58之间及第二容器部34的外周部和第二支承凸部59之间的阻碍容器主体31旋转的摩擦力极小。
第一容器部33的密封件47嵌入支承部件32的第一支承凹部67,密封件47的接触部47b沿整周与第一支承凸部58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面弹性接触。第二容器部34的密封件47嵌入支承部件32的第二支承凹部68,密封件47的接触部47b沿整周与第二支承凸部59的轴线方向一端面弹性接触。通过这样的两个密封件47,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一及第二凹部41、42与排出孔43以及在比支承部件32的导通孔51靠近容器主体31轴线方向一端侧及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容器主体31和支承部件32之间,沿周向整周实现密封。
容器主体31的第二容器部34的导向突起片40嵌入支承部件32的第三支承凹部69,限制相对于支承部件32向轴线方向的滑动变位。由此,容器主体31相对于支承部件32向轴线方向的滑动变位被限制。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各排出导向片44的外周部接触在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上。这样,支承部件32从半径方向外侧沿全周支承容器主体31的至少包括第一凹部41的部分,使其绕旋转轴线L31旋转自如。
图20是从图2的剖线S20-S20看到的剖面图。图21A及21B是放大图20局部XXI的图示。图20及图21A是容器主体31相对于支承部件32位于初始状态时的图示。关于导出部件38,基端部38a被设于支承部件32的导通孔51的面临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上游侧端部的部分,向旋转方向R上游侧延伸。自由端部38b可弹性地接触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第一凹部41的至少底壁部41b及第二凹部42的底壁部42b的外周面上。另外,导出部件38的自由端部38b与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第一凹部41的至少底壁部41b及第二凹部42的底壁部42b的外周面接触,形成大于90度的角度θ。具体地说,上述角度θ是面临导出部件38自由端部38b上方的面和各凹部41、42的底壁部41b、42b的外周面所形成的角度。
关于密封片66,基端部66a设在支承部件32的导通孔51的面临第一水平方向一方向F1上游侧端部的部分。密封片66的除基端部66a以外的部分66b当容器主体31相对于支承部件32处于初始状态时,覆盖第一凹部41的至少底壁部41a,通过例如热熔敷等而可脱离地设置。这样,在初始状态下,排出孔43被密封片66的除基端部66a以外的部分66b堵塞。由此,在初始状态,即使使用者将挡板部65的挡板65a误配置在打开位置P2,也可防止从导通孔51非希望地排出收纳于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
通过从上述初始状态将容器主体31绕旋转轴线L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将密封片66的除基端部66a外的部分66b从第一凹部41的端壁部41a脱离,将排出孔43打开。另外,如图21B所示,从第一凹部41端壁部41a脱离的密封片66的除基端部66a以外的部分66b,在相对支承部件32的导通孔51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配置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之间。由此,使用者不用直接取下密封片66,可通过旋转容器主体31,容易地打开排出孔43。
将支承部件32的支承台49设置在水平面,在收纳显影剂的状态下,容器主体31的内空间形成两层,即显影剂所占的显影剂层和比显影剂层靠上的气体所占的气层。从第一容器部33来看第二容器部34,以旋转轴线L31为中心,使容器主体31逆时针旋转。此时,通过各第一突起片36沿旋转轴线L31在自第一容器部33向第三容器部35的第一输送方向C1(参照图2)上输送第一容器部33的显影剂层的显影剂。此时,通过各第二突起片39沿旋转轴线L31在自第二容器部34向第三容器部35的第二输送方向C2(参照图2)上输送第二容器部34的显影剂层的显影剂。可通过这样使容器主体31绕旋转轴线L31旋转,将所收纳的显影剂向排出孔43输送。另外,在第三容器部35中,朝向第一输送方向C1的显影剂和朝向第二输送方向C2的显影剂相互冲撞,由此可搅拌显影剂。
在输送显影剂时,向显影剂施加从包括第一及第二突起片36、39的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内周部向第三容器部35的力。当收纳于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的量多时,在从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内周部向第一及第二突起片36、39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突出量A2以内配置的显影剂主要通过旋转容器主体31来搅拌,在容器主体31内保持平衡。
图22A、22B及图23A、23B用于说明当容器主体31在绕旋转轴线L31的旋转方向R上旋转时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内的显影剂导入支承部件32的导通孔51前的动作。也参照图7、图9及图19。在通过支承部件32绕旋转轴线L31旋转自如地支承容器主体31的状态下,形成面临第三容器部35的第一凹部41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的第一保持空间62a。第一保持空间62a除排出孔43以外形成大致封闭的空间,配置在排出孔43的旋转方向R上游侧,介由排出孔43与容器主体31内的空间64连通。另外,形成面临第三容器部35的第二凹部42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的第二保持空间62b。第二保持空间62b形成为大致封闭的空间。
如图22A所示,当排出孔43及第一保持空间62a自配置为比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层63的上面63a靠上的状态,使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如图22B所示,形成排出孔43及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配置为比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层62的上面62a靠下的状态时,如箭头G1所示,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层63的显影剂介由排出孔43流入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
如前所述,排出孔43在第一凹部41端壁部41a的轴线方向中间部靠近半径方向外侧开设为以轴线方向为纵向的长方形。因此,在第一凹部41的端壁部41a中,排出孔43开设为:比第一凹部41的底壁部41b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靠近半径方向外侧,且比第一侧壁部41c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靠近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且比第二侧壁部41d的旋转方向R下游侧端部靠近轴线方向一端部。
当例如上述端壁部41a的整体上开设排出孔43时,通过使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显影剂沿容器主体31的第一凹部41及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被密集地挤出,从排出孔43排出到第一保持空间62a。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使容器状态31进一步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保持于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显影剂被容器主体31的第一凹部41及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挤压,具有凝集的危险性。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排出孔43形成于第一凹部41端壁部41a的一部分,换言之,由于排出孔43的开口面积比端壁部41a的面积形成得小,故显影剂在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排出孔43附近扩散,排出到第一保持空间62a。由此,可使排出到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显影剂形成粉粒状,同时,可尽可能地防止由于如上述的容器主体31的旋转导致的显影剂凝集。
另外,排出孔43半径方向外侧的面与第一凹部41旋转方向R下游侧的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周面平滑地连通。
由此,即使收纳于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的量非常少,显影剂也可以容易地介由排出孔43流入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旋转方向R下游部。
当由图22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使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时,形成如下状态,容器主体31内显影剂层63的显影剂介由排出孔流入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旋转方向R下游部,同时,如图23A所示,排出孔43配置得比容器主体31内显影剂层63的上面63a靠上,第一保持空间62a配置得比容器主体31内显影剂层的上面63a靠下。在这样的图23A所示的状态下,预定量的显影剂被保持在第一保持空间62a内。这样,保持于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显影剂的量可以为例如6克。
当由图23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使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时,形成如下状态,如图23B所示,支承部件32的导出部件38的自由端部38b进入第一保持空间62a内,延伸至旋转方向R上游侧,与第一凹部41底壁部41b的外周面弹性接触并形成大于90度的角度θ,同时,相对该外周面滑动。此时,通过使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使保持在比导出部件38靠近旋转方向R上游侧的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显影剂向支承部件32流动。
导出部件38将这样流动来的显影剂,即从容器主体31的排出孔43排出的显影剂,如箭头G2所示,沿导出部件38的上面导入导通孔51。由于导出部件38从第一凹部41的底壁部41b的外周面刮取显影剂,并相对于该外周面滑动,故可将保持于第一保持空间62a内的显影剂尽可能全部导入导通孔51。这样导入导通孔51的显影剂被引导排出到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外部。这样容器主体31绕轴旋转轴线L31在旋转方向R上每旋转一周,上述预定量的显影剂就被排出到外部。
第三容器部35的除第一及第二凹部41、42以外的部分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如前所述,为了降低阻止容器主体31绕旋转轴线L31旋转的摩擦力,故未沿周向整周接触。因此,如前所述,保持于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显影剂不是完全没有从第一保持空间62a漏出的可能。如前所述,在第三容器部35的除第一凹部41及第二凹部42以外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及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外周部设有排出导向片44。设于第三容器部35轴线方向一端部的排出导向片44从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向轴线方向一端部逐渐向旋转方向R倾斜。设于第三容器部35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排出导向片44从轴线方向一端部向轴线方向另一端部逐渐向旋转方向R倾斜。因此,万一保持于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显影剂漏出到旋转轴线L32方向一侧及另一侧,则在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时,可通过各排出导向片44收集到第三容器部35及支承部件3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
另外,如前所述,形成有第二保持空间62b。因此,万一保持于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显影剂从第一保持空间62a的旋转方向R上游侧漏出,则这样漏出的显影剂及通过各排出导向片44收集到轴线方向中间部的显影剂被保持在第二保持空间62b。当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时形成如下状态,如图23A所示,支承部件32的导出部件38的自由端部38b进入第二保持空间62b内,延伸至旋转方向R上游侧,与第二凹部42底壁部42b的外周面弹性接触并形成大于90度的角度θ,同时,相对该外周面滑动。此时,通过使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使保持于比导出部件38靠近旋转方向R上游侧的第二保持空间62b的显影剂朝向支承部件32流动,导入导通孔51内,导出到显影剂收纳容器30外部。容器主体31如此每绕旋转轴线L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一周,即使万一显影剂从第一保持空间62a漏出,漏出的显影剂也被第二保持空间62b保持,故可尽可能可靠地将所述预定量的显影剂向外部排出。
另外,如前所述,在将支承台49设为水平面状的状态下,在支承部件32的上部形成沿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水平方向一方向F1突出的排出部50。在排出部50的支承部件3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形成沿上述第一水平方向-方向F1贯通且开口成沿平行于支承部件的轴线L32的方向延伸的长圆状的导通孔51。由此即使在容器主体31中贮满显影剂时,显影剂层63的上面63a也可配置得和导通孔51等高度或比导通孔51靠下,因此可可靠地防止显影剂从容器主体31非希望地流出至导通孔51。
图24及图25是容器侧导向部100和支承侧导向部104协同动作,将显影剂导向第二凹部42及导通孔51的状态的立体图。当容器主体31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时,进入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首先由容器侧导向部100从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刮下,如图24所示,阻止向容器主体31轴线方向一侧及另一侧移动,同时,导向第二凹部42。
如图25所示,容器主体31进一步旋转,容器侧导向部10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和支承侧导向部104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接触,通过容器侧导向部100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协同动作而保持的显影剂由支承侧导向部104从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刮下,导向第二凹部42及导通孔51。
在第一凹部41内保持从排出孔43排出的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当在例如第一凹部41的附近设置容器侧导向部时,由于如前所述在第一凹部41内保持有显影剂,故由容器侧导向部引导的第三容器部35和支承部件32之间的显影剂有可能不被第一凹部41保持。因此,通过在第二凹部42附近设置容器侧导向部100,利用第二凹部42保持由容器侧导向部100引导的显影剂,容器主体31旋转而将其导入导通孔51内。
图26是从显影剂收纳容器30排出的显影剂的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在图26中,曲线H1表示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径D35形成为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的内径D33、D34以下时从显影剂收纳容器30排出的显影剂的量和时间的关系。另外,曲线H2表示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径D35形成得比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的内径D33、D34大时从显影剂收纳容器30排出的显影剂的量和时间的关系。
形成粉粒状的显影剂具有即使在水平面载置成例如陡峭山状也会马上变成坡度平缓的堆状的性质。在例如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径D35形成为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的内径D33、D34以下时,利用容器主体31的旋转向排出孔43输送的显影剂当容器主体31的旋转停止时自排出孔43脱离。此时,当收纳于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的量变得非常少时,容器主体31再次开始旋转后马上将足够量的显影剂向排出孔43输送是困难的。
在本实施例中,如前述图8所示,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径D35形成得比其余部分的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的内径D33、D34大。
因此,当收纳于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的量变得非常少时,可尽可能地防止输送至第三容器部35的显影剂一旦从第三容器部35脱离。由此,即使在收纳于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的量变得非常少时也能尽可能地在容器主体31再次开始旋转后马上向排出孔43输送充分量的显影剂。进而,可尽可能地将收纳于容器主体31内的全部显影剂排出到外部。
如曲线H1所示,当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径D35形成为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的内径D33、D34以下时,若收纳于容器主体31的显影剂的量减少则显影剂的排出量紧跟着减少。另一方面,如曲线H2所示,当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内径D35形成得比第一及第二容器部33、34的内径D33、D34大时与曲线H1相比即使收纳于容器主体31的显影剂的量减少,显影剂的排出量直到显影剂的量近于零仍保持大致一定。因此,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可更长时间地稳定地排出显影剂。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通过使容器主体31绕轴线L31旋转驱动,收纳于容器主体31内的显影剂可被设于容器主体31内周部的输送装置在轴线方向输送。输送装置在如第一及第二现有技术那样形成沿绕轴线的螺旋方向延伸的例如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起片或向半径方向外侧凹入的槽时,输送装置附近的显影剂受到来自输送装置的轴线方向挤压力。因此存在在突起片附近显影剂凝集、在这样凝集的状态下向成像设备提供的危险。此时,存在由于施加容器主体绕轴线方向的扭力及弯曲外力及冲击而使容器主体容易在输送装置中产生大致沿螺旋方向延伸的龟裂而破损的危险。另外在如第三现有技术那样在周向及轴线方向上间隔地形成多个输送部时,如现有技术那样若在周向上相邻的输送部之间的部分配置在同一直线上或同一螺旋轨道上,则当受到半径方向内侧的压力时容器主体虽配置在同一直线上或同一螺旋轨道上,但上述部分容易被向周向压缩而产生变形。
在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中,输送装置具有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片36及沿第二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突起片39,各突起片36、39间隔地形成在周向及轴线方向,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突起片36、39配置为一侧的突起片36、39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和另一侧的突起片36、39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端部在轴线方向上相邻。因此,在周向上相邻的突起片36、39之间的部分没有配置在同一直线上或同一螺旋轨道上。由此,即使施加绕容器主体31轴线方向的扭曲外力及弯曲外力及冲击而承受半径方向内侧的压力,也可最大限度地防止破损及变形。另外,由于突起片36、39由于间隔地配置在周向,故通过突起片36、39沿轴线方向输送的显影剂与各突起片36、39反复间歇接触。因此不仅能防止显影剂在突起片36、39凝集,还可以使显影剂摆动,将其沿轴线方向输送。由此可在旋转的容器主体31内可靠地搅拌显影剂,同时可通过摇动将其分散,从而可靠地防止凝集。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可通过支承部件32稳定支承容器主体31,同时使其绕旋转轴线L31旋转。若事先将收纳显影剂的现有技术那样的圆筒状容器以其轴线相对水平面垂直的方式立起放置,则存在容器下方的显影剂凝集的危险性。当为尽量防止这样的显影剂凝集而将上述容器以其轴线相对水平面平行的方式设置为水平面时,上述容器就会滚动。在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中通过将支承部件32的支承台49设置为水平面,可使容器主体31的轴线L31稳定地配置成与水平面平行。另外即使万一收纳于显影剂收纳容器30内的显影剂部分凝集,也可由例如使用者将挡板部65的挡板65a配置在关闭位置P1,旋转容器主体31,来容易地搅拌显影剂,使其成为粉粒状。
另外,由于容器主体31的轴线方向两端部33a、34a的外周面和端面连通的面33c、34c如前所述形成向半径方向内侧倾斜的曲面状,故即使将容器主体31轴线方向两端部33a、34a的任意一方设置成水平面,使轴线L31垂直水平面,显影剂收纳容器30垂直水平面而设置,也可容易地倒下。由此,可防止使用者将显影剂收纳容器30立起放置成轴线L31垂直水平面,减少使所收纳的显影剂凝集的因素。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支承部件32从半径方向外侧沿全周支承容器主体31的至少包括第三容器部35的部分。另外,在容器主体31和支承部件32之间设置两个密封件47,如前所述实现了密封,故即使容器主体31旋转也可以防止从容器主体31和支承部件32之间漏出显影剂。
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外周部的第二凹部42轴线方向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二凹部42附近还设置容器侧导向部100,该导向部100弹性地接触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并通过容器主体31的旋转将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导入第二凹部42。通过这样的容器侧导向部100,即使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欲滞留在该位置或由于容器主体31的旋转而漏出外部,也会因为被导入第二凹部42,而可最大限度地防止显影剂如上所述滞留或泄漏。由此,可防止因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之间滞留显影剂而阻害容器主体31旋转,同时可使显影剂稳定地从导通孔排出。
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在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的导通孔51附近设有将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导入导通孔51的支承侧导向部104。通过这样的支承侧导向部104,即使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欲滞留在该位置或由于容器主体31旋转漏出外部,也会因为被导入导通孔51,而可尽可能地防止显影剂如上所述滞留或泄漏。使这样的支承侧导向部104和上述容器侧导向部100协同动作,可防止由于在容器主体31的第三容器部35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内周部48之间滞留显影剂而阻碍容器主体31的旋转,同时,可使显影剂尽可能可靠地从导通孔51稳定地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显影剂的排出量取决于第一保持空间62a的容积和容器主体31的旋转速度。在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中,设置第一及第二凹部41、42两个凹部,形成仅在第一凹部41设置排出孔43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当要增加容器主体31每旋转一周时显影剂的排出量时,也可将第二凹部42形成与第一凹部41形状相同地设置排出孔43的结构。另外,还可增加凹部及排出孔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形成具有沿绕轴线L31的第一延伸方向延伸且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第一突起片36及沿绕轴线L31的第二延伸方向延伸且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第二突起片39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输送装置也可是例如向半径方向外侧凹入、沿第一延伸方向及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在周向及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槽。
图2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70的剖面图。图28是放大显示调色剂给料箱附近的剖面图。图29是放大显示调色剂给料箱72附近的平面图。图27是从成像设备70的正面外装部71a看到的剖面图,为便于理解省略了厚度。正面外装部71a是当使用者利用成像设备70时使用者面对的部分。背面外装部71b是在成像设备70中从位于上述正面外装部71a侧的使用者来看与上述正面外装部71a相对相当于背部的部分。另外,成像设备70设置成水平面,从正面外装部71a向背面外装部71b的方向即正背面方向E与水平面平行。
印刷装置及复印装置等电子成像存储方式的成像设备70含有第一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及成像设备主体(以下简称为装置主体)71。显影剂收纳容器30介由设于装置主体71正面外装部71a上的开关自如的容器拆装口(未图示)可拆装地安装在设置于装置主体71的调色剂给料箱72上。另外,在成像设备主体71上,壳体正面部93设置得比正面外装部71a靠近背面外装部71b侧,形成贯通厚度方向且可插通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开口部。另外,在成像设备主体71上壳体背面部94设置得比背面外装部71b更靠近正面外装部71a侧。通过包括壳体正面部93及壳体背面部94的壳体(都未图示)保持成像设备主体71的各种结构。
调色剂给料箱72具有外壳73、显影剂供给部74、搅拌部件75及供给辊76。外壳73的内空间被显影剂供给部74至少分割成容器收纳空间77和搅拌空间78。容器收纳空间77朝向装置主体71的正面外装部71a打开。搅拌空间78是大致封闭的空间。显影剂收纳容器30被配置在上述容器收纳空间77。
在面临容器收纳空间77的外壳73的上壁部73a上形成可嵌入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支承部件32的第二导向片54的、沿装置主体71正背方向E延伸的第一导向凹部79。第一导向凹部79中,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支承部件32的第二导向片54可在平行于纵向、即装置主体71的正背方向E的自正面外装部71a向背面外装部71b的方向的安装方向E1及与安装方向E1反向的离开方向E2滑动而可嵌合。另外,在面临容器收纳空间77的外壳73的与上述上壁部73a对向的下壁部73b上形成可嵌入显影剂收纳容器30支承部件32的第一导向片53的、沿装置主体71正背方向E延伸的第二导向凹部80。第二导向凹部80中,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支承部件32的第一导向片53可沿纵向、即装置主体71的安装方向E1和离开方向E2上滑动地嵌合。
显影剂供给部74是将外壳73的内空间分割成容器收纳空间77和搅拌空间78的板状部件,设有贯通其厚度方向、连通容器收纳空间77和搅拌空间78的通孔81。另外,在显影剂供给部77的通孔81下方设有向容器收纳空间77突出的导向部件82。
图30是放大显示主体侧连结部83的立体图。来自装置主体71的发动机等驱动源84的用于使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容器主体31旋转的驱动力介由齿轮等减速装置85传达给主体侧连结部83。驱动装置包括主体侧连结部83、驱动源84及减速装置85。主体侧连结部83包括旋转轴86、联轴器承接部87及弹簧部件88。旋转轴86的轴线L86平行于装置主体71的正背方向E,并旋转自如地插通使形成为装置主体71背面外装部71b侧外壳73的背壁部的壳体背面部94贯通厚度方向而设置的轴承部89,并将其自由端部配置在容器收纳空间77。
联轴器承接部87形成大致圆盘状,面临容器收纳空间77,和旋转轴86形成一体,绕轴线L86自由旋转,连结旋转轴86的自由端部。在联轴器承接部87的与面临壳体背面部94的表面部相反的表面部87a的中央部设置补助凹部96,该补助凹部96以旋转轴86的轴线L86为轴线凹入壳体背面部94侧,可嵌入安装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补给盖46的被给口部45。另外,在联轴器承接部87的上述表面部87a的比上述补助凹部96靠近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配置在关于旋转轴86轴线L86相互对称的位置、凹入壳体表面部94侧的多个、本发明中为两个嵌合凹部90。上述嵌合凹部90形成对应容器主体31各嵌合凸部37的形状,通过容器主体31的各嵌合凸部37嵌入嵌合凹部90来嵌合嵌合凸部37和嵌合凹部90。
另外,联轴器承接部87不从旋转轴86的自由端部脱落而在旋转轴86的轴线方向变位自如。由压缩螺旋弹簧等形成的弹簧部件88配置在壳体表面部94和联轴器承接部87之间,不阻碍旋转轴86及联轴器承接部87旋转,向使联轴器承接部87从壳体表面部94离开的方向施加弹力。由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包括容器主体31的嵌合凸部37的轴线方向一端部33a和主体侧连结部83的联轴器承接部87形成联轴器结构。因此,容器主体31的嵌合凸部37可以可拆装地连结在主体侧连结部83的联轴器承接部87上。
当将显影剂收纳容器30安装在装置主体71上时,使旋转轴线L31和安装方向E1平行,从装置主体71的正面外装部71a将显影剂收纳容器30插入调色剂给料箱72的容器收纳空间77内。此时,将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支承部件32的第二导向片54嵌合在外壳73的第一导向凹部79内,同时,将支承部件32的第一导向片53嵌合在外壳73的第二导向凹部80内,阻止支承部件32向除安装方向E1及脱离方向E2外的方向变位。在该状态下,使显影剂收纳容器30变位至安装方向E1,配置在连通支承部件32排出部50的导通孔51和显影剂供给部74的通孔81的位置即安装位置。此时,主体侧连结部83的联轴器承接部87被容器主体31的嵌合凸部37沿安装方向E1压退,而压缩弹簧部件88。
在安装位置配置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状态下,在调色剂给料箱72上设置用于对支承部件32向安装方向E1及脱离方向E2的变位进行限制及解除限制的限制部件(未图示)。当收纳于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显影剂全部排出时,使用者解除上述限制部件对支承部件32的限制,将显影剂收纳容器30变位至脱离方向E2,使显影剂收纳容器30从装置主体71脱离。
在调色剂给料箱72的面临显影剂供给部74的容器收纳空间77的通孔81周围设有用于使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挡板部65的挡板65a滑动变位的挡板变位装置(未图示)。当使旋转轴线L31和安装方向E1平行,从装置主体71的正面外装部71a将显影剂收纳容器30插入调色剂给料箱72的容器收纳空间77内时,通过挡板变位装置将配置在关闭位置P1的挡板65a滑动变位至第二水平方向一方向B1,当显影剂收纳容器30配置在安装位置上时,挡板65a配置在打开位置P2。另外,在将在装置主体71上安装的配置在安装位置上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变位至脱离方向E2,使显影剂收纳容器30从装置主体71脱离时,通过挡板变位装置将配置在打开位置P2的挡板65a滑动变位至第二水平方向另一方向B2,配置在关闭位置P1。
另外,在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支承部件32的排出部50的导通孔51周围及调色剂给料箱72的面临显影剂供给部74的容器收纳空间77的通孔81周围的至少某处设置用于防止从导通孔51流下至通孔81内的显影剂漏到搅拌空间78以外的密封件(未图示)。
如图29所示,在装置主体71中,显影部200配置在正背方向E中间部。这是为了在装置主体71中在正背方向E中间部配置装置主体71的感光鼓202。另外,主体侧连结部83和用于使搅拌部件75及供给辊76旋转的驱动源84及减速装置85等驱动部在装置主体71中配置在壳体背面部94和背面外装部71b之间。因此,在显影剂收纳容器30配置在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支承部件32配置在装置主体71的正背方向E中间部。
在显影剂收纳容器30中,如前所述从容器主体31的支承部件32直至形成有嵌合凸部37的轴线方向一端部33a的端面的长度形成得比从支承部件32直至轴线方向另一端部34a的端面的长度小。
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70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中,由于支承部件32配置在容器主体31的轴线方向中间部,故在将其安装在成像设备主体71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支承部件32配置在装置主体71的正背方向E中间部。由此,容器主体31从装置主体71的正背方向E中间部延伸至正面部,同时,从正背方向E中间部延伸至背面,可极度增加容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34a比壳体正面部93向正面外装部71a侧突出。
另外,通过将从容器主体31的支承部件32到轴线方向一端部33a端面的长度减得比从支承部件32到轴线方向另一端部34a端面的长度小,在装置主体71的背面部,可确保设置包括与容器主体31轴线方向一端部33a的嵌合凸部37连结的驱动源84及减速装置85的驱动部的区域。这样显影剂收纳容器30可实现两个无与伦比的效果,即有效利用装置主体71内的空间和尽可能地增大显影剂的收纳量。
这样,在显影剂收纳容器30配置在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当驱动驱动源84,使联轴器承接部87旋转时,在联轴器承接部87的嵌合凹部90和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嵌合凸部37嵌合的状态下,容器主体31直接绕旋转轴线L31旋转。另外,在联轴器承接部87的嵌合凹部90和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嵌合凸部37未嵌合的状态下,直至联轴器承接部87的嵌合凹部90和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嵌合凸部37嵌合,暂时仅使联轴器承接部87角变位。当联轴器承接部87的嵌合凹部90和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嵌合凸部37嵌合时,通过弹簧部件88施加弹力,将联轴器承接部87的嵌合凹部90和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嵌合凸部37密接而嵌合。这样,容器主体31绕旋转轴线L31旋转。通过这样使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容器主体31绕旋转轴线L31旋转,收纳在显影剂收纳容器30内的显影剂介由支承部件32的排出部50的导通孔51及调色剂给料箱72的显影剂供给部74的通孔81供给收容到搅拌空间78。
搅拌部件75及供给辊76相互间隔沿装置主体71的正背方向E延伸,配置在搅拌空间78内。搅拌部件75绕平行于正背方向E的搅拌轴线L75旋转自如,沿搅拌轴线L75方向延伸,设有具有挠性的刮取部件91。另外,从装置主体71的正面来看,搅拌部件75通过来自设于装置主体71上的驱动源84的驱动力绕搅拌轴线L75沿顺时针方向J1旋转。供给辊76绕平行于正背方向E的供给轴线L76旋转自如,其外周面部由例如海绵等多孔质树脂构成。另外,从装置主体71的正面看,供给辊76利用来自设于装置主体71上的驱动源84的驱动力绕搅拌轴线L76沿逆时针方向J2旋转。
面临调色剂给料箱72的搅拌空间设置搅拌壁部92。搅拌壁部92连通显影剂供给部74,沿装置主体21的正背方向E延伸,垂直于搅拌部件75搅拌轴线L75的断面形状为大致U字型,形成为向上方打开的部分圆筒内周面状。显影剂从一个通孔81向搅拌空间78供给,如前所述从显影剂收纳容器30排出的显影剂不仅被搅拌,还和气体混合成微粉粒状,具有极好的流动性。因此,即使仅是从通孔81供给,在搅拌空间78内也可沿搅拌轴线L75方向扩散。收纳在搅拌空间78的显影剂通过搅拌部件75的搅拌在搅拌空间78中进一步沿搅拌轴线L75的方向扩散。
当搅拌部件75旋转时,搅拌自通孔81供给并收纳于搅拌空间78内的显影剂,同时,刮取部件91的自由端部接触搅拌壁部92,同时,刮出收纳于搅拌空间78内的显影剂,向供给辊76供给。因此,微粉粒状显影剂沿轴线L76方向大致均匀地向供给辊76供给。另外,因为即使收纳在搅拌空间78内的显影剂的残量变少也可由刮取部件91刮下,提供给供给辊76,因此可使残留在搅拌空间78的显影剂尽可能地减少,直到不再向供给辊76供给。给予供给辊76的显影剂通过供给辊76的旋转以良好的状态供给到显影部200。
装置主体71还包括显影部200、记录纸盒201、感光鼓202、带电部203、激光曝光部204、转印部207及定影部205。显影部200搅拌由调色剂给料箱72供给的显影剂即调色剂和予先准备的具有磁性的粒子即载体,生成二成分显影材料。
记录纸盒201保持要形成图像的记录纸。感光鼓202是在外周部设有感光体的圆筒状鼓,利用来自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绕其轴线旋转。带电部203使感光鼓202的感光体带电,赋予感光性。激光曝光部204由激光像将带电的感光鼓202的感光体曝光,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200搅拌二成分显影材料,同时,将二成分显影材料供给到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202的感光体来显影。由此,形成对应静电潜像的调色剂图像。转印部207将感光鼓202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记录纸盒201提供的记录纸上。定影部205将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调色剂图像被定影而形成图像的记录纸排出到排纸盘206上。为使显影部4的二成分显影材料的调色剂浓度一定,供给辊76的外周部由海绵形成,还控制其旋转。由此,供给辊76将适量的调色剂在微粉末的状态下供给到显影部200。
以下,简单阐述这样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容器主体31以及调色剂给料箱72的搅拌部件75及供给辊76的控制。当被设置在搅拌壁部92上的调色剂残量检测部95检测到收纳于调色剂给料箱72搅拌空间78的显影剂(以后称调色剂)开始减少时,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驱动源84,使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容器主体31旋转,将调色剂供给到搅拌空间78。当以予定时间旋转容器主体31,由调色剂残量检测部95仍检测到收纳在搅拌空间78内的调色剂的量未满时,控制部停止容器主体31的旋转,同时,在未图示的显示部显示表示更换显影剂收纳容器的信息,报知使用者。此时,在调色剂给料箱72的搅拌空间78收纳相当量的显影剂。在显影剂收纳在调色剂给料箱72的搅拌空间78内的期间,使用者从装置主体71分离空的显影剂收纳容器,将收纳了显影剂的新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安装在装置主体71上。由此,即使成像设备70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的中途,也可以将形成图像必要的显影剂收纳入调色剂给料箱72的搅拌空间78,因此,可不中断图像形成操作,对装置主体71进行显影剂补给。
在本实施例中,在补给显影剂时,仅更换显影剂收纳容器30,使用者只需抓住例如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支承部件32和第二容器部34,从形成有嵌合凸部37的第一容器部33,自装置主体71的壳体正面部93向安装方向E1插入调色剂给料箱72的容器收纳空间77即可,非常简单。另外,当从装置主体71分离显影剂收纳容器30时,使用者只要抓住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第二容器部34,朝脱离方向E2拉出即可,非常简单。
另外,为搅拌收纳的显影剂以防止其凝集,在现有技术中,使用者要上下左右摇动大重量且大形状的调色剂盒,但在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中,使用者仅需绕旋转轴线L31旋转容器主体31即可,非常容易。另外,本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用于进行收纳的显影剂搅拌的结构非常简单。显影剂收纳容器30在容器主体31和支承部件32之间实现密封,同时,在安装位置将显影剂收纳容器30装入装置主体71时,在相互连通的排出部50的导通孔51周围及显影剂供给部74的通孔81周围的至少一处实现了密封,因此,在调色剂给料箱72的容器收纳空间77中可以尽可能地防止显影剂漏出。因此,在使用者进行显影剂收纳容器30的更换时,可尽可能地防止显影剂把手弄脏。另外,由于显影剂收纳容器为大致圆筒状,故可收纳在细长的长方体状包装中,可极其容器地搬运及补给。
另外,如前所述,显影剂收纳容器30中,用于使旋转容器主体31旋转的旋转力不太大,另外绕容器主体31每旋转一周的显影剂排出量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定量。由此,可不必增高容器主体31的旋转速度,即使以低速也可向调色剂给料箱72的搅拌空间78供给显影剂。另外,可最大限度地使绕容器主体31每旋转一周的显影剂的排出量稳定,将显影剂供给到上述搅拌空间78。另外,可减小驱动源84的扭矩,驱动源84可采用例如小型的发动机。
在上述实施例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及成像设备70中,对二成分显影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使仅为调色剂的显影系统也可以适用。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其它各种实施例的实施。因此,所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不过仅仅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是示于权利要求书的内容,说明书正文中没有任何限制。
另外,属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形或变更全部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显影剂收纳容器(30),其拆装自如地搭载于成像设备(70)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容器主体(31),该容器主体形成筒状,用于收纳成像用显影剂,外周部设有向半径方向内侧凹入的凹部(41、42),同时设有用于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孔(43),并通过绕轴线旋转将收纳的显影剂向排出孔(43)输送;支承部件(32),该支承部件自半径方向外侧沿全周覆盖至少包括凹部(41、42)和排出孔(43)的部分,支持容器主体(31)使其绕轴线旋转自如,并面临容器主体(31)的旋转形成的凹部(41、42)的移动路径而形成,设有将自容器主体(31)的排出孔(43)排出的显影剂向外部导引的导通孔(51),该显影剂收纳容器在容器主体(31)的外周部的旋转轴线方向一侧及另一侧的凹部(42)附近还设有容器侧导向部(100),该容器侧导向部与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弹性接触,利用容器主体(31)的旋转将容器主体(31)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凹部(4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其特征在于,容器侧导向部(100)朝向旋转方向(R)上游侧逐渐接近凹部(4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侧导向部(100)形成具有挠性及弹性的薄板状,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其自由端部与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弹性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其特征在于,容器侧导向部(100)包括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导向片。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其特征在于,在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的导通孔(51)附近设有支承侧导向部(104),该支承侧导向部将容器主体(31)的外周部和支承部件(32)的内周部(48)之间的显影剂导向导通孔(5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其特征在于,支承侧导向部(104)形成具有挠性及弹性的薄板状,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其自由端部与容器主体(31)的外周部弹性接触。
7.一种成像设备(70),其特征在于,可拆装地搭载有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剂收纳容器(30)。
CNB2004100857779A 2003-10-17 2004-10-18 显影剂收纳容器及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12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7936/2003 2003-10-17
JP357936/03 2003-10-17
JP2003357936A JP4108586B2 (ja) 2003-10-17 2003-10-17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9728A CN1609728A (zh) 2005-04-27
CN100401206C true CN100401206C (zh) 2008-07-09

Family

ID=34614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577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1206C (zh) 2003-10-17 2004-10-18 显影剂收纳容器及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024135B2 (zh)
JP (1) JP4108586B2 (zh)
CN (1) CN10040120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6426B2 (ja) * 2004-09-08 2007-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3367A (ja) 2007-02-16 2008-09-04 Sharp Corp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2958A (ja) * 2008-02-15 2009-08-27 Sharp Corp トナーボトル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9458A (ja) 2009-09-11 2011-03-24 Oki Data Corp 現像剤シール方法、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9716B2 (ja) * 2010-11-10 2015-01-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の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2995B2 (ja) * 2013-03-28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2994B2 (ja) * 2013-03-28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BR112020005000A2 (pt) * 2017-10-05 2020-09-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orção de guia para recipiente de material de impressão
JP7135595B2 (ja) * 2018-08-28 2022-09-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0705A (ja) * 1992-12-30 1995-01-24 Ricoh Co Ltd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現像剤収納容器
US5867754A (en) * 1996-12-27 1999-02-02 Mita Industrial Co., Ltd. Image-forming machine with detachable developing device
US5913097A (en) * 1997-02-28 1999-06-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fillable cartridge that includes an agitator having a first medium and a second medium
US6104902A (en) * 1998-11-20 2000-08-15 Katun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US6292644B1 (en) * 1998-09-22 2001-09-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replenishing container and ton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US6334037B1 (en) * 2000-02-18 2001-12-2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40299B (zh) * 1992-12-30 1995-02-11 Ricoh Kk
JPH06348127A (ja) 1993-06-11 1994-12-2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供給装置
JPH08305149A (ja) 1995-05-01 1996-11-22 Canon Inc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8339115A (ja) 1995-06-12 1996-12-24 Minolta Co Ltd 現像剤供給容器
EP1610189A4 (en) 2003-03-10 2010-03-10 Sharp Kk RECEIVER RECEPTION TANK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0705A (ja) * 1992-12-30 1995-01-24 Ricoh Co Ltd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現像剤収納容器
US5867754A (en) * 1996-12-27 1999-02-02 Mita Industrial Co., Ltd. Image-forming machine with detachable developing device
US5913097A (en) * 1997-02-28 1999-06-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fillable cartridge that includes an agitator having a first medium and a second medium
US6292644B1 (en) * 1998-09-22 2001-09-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replenishing container and ton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US6104902A (en) * 1998-11-20 2000-08-15 Katun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US6334037B1 (en) * 2000-02-18 2001-12-2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024135B2 (en) 2006-04-04
JP4108586B2 (ja) 2008-06-25
CN1609728A (zh) 2005-04-27
JP2005121969A (ja) 2005-05-12
US20050265752A1 (en) 200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3667B (zh) 显影剂供给容器
CN100401206C (zh) 显影剂收纳容器及成像设备
US7522866B2 (en) Develop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362435C (zh) 显影剂容器和成像设备
CN100377013C (zh) 显影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41425B (zh) 调色剂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3116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CN100458590C (zh) 显影剂收容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317592A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13511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16469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67445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4353461B2 (ja) 現像剤収容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80406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
JP4149347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58092B1 (ko) 화상형성기의 토너공급장치
JP4163094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08534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80431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08587B2 (ja)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S60147761A (ja) 静電荷像現像剤の排出方法
MXPA98008490A (en) Organic pigment container with adjustment depositor of torque of fixing to p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09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