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9101C - 变焦透镜和使用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和使用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99101C
CN100399101C CNB2005800002665A CN200580000266A CN100399101C CN 100399101 C CN100399101 C CN 100399101C CN B2005800002665 A CNB2005800002665 A CN B2005800002665A CN 200580000266 A CN200580000266 A CN 200580000266A CN 100399101 C CN100399101 C CN 10039910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zoom lens
lens
light quantity
thing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002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1452A (zh
Inventor
岩泽嘉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71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14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91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910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87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index gradi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数码相机或摄影机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由自物侧起的包括弯曲光路的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一组(GR1)、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组(GR2)、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组(GR3)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组(GR4)组成。变焦时,固定用于调节光量的光量调节元件(ST1)。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和使用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紧凑并且适于实现相机深度方向上的薄型结构的变焦透镜,它适于用在数字输入/输出设备(例如数码相机或摄影机等等)的图像拾取光学系统中,并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这种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04年3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4-077213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结合引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固态图像拾取装置的图像拾取装置,例如数码相机(digitalstill camera),开始流行。随着这种数码相机的流行,提出了实现更高图像质量的要求。特别地,在具有大量像素的数码相机等等中,需要成像性能良好的摄像(成像)透镜,特别是具有大量像素的固态图像拾取装置所需的变焦透镜。此外,还存在着对小型化的要求,特别地,需要能够实现相机深度方向上的薄型结构的变焦透镜。
例如,作为结构紧凑并且成像性能良好的常规变焦透镜,有一种三组变焦透镜,它包括,自物侧起(object side)顺次的一负第一透镜组、一正第二透镜组和一正第三透镜组,如日本专利申请No.2002-350726中所述。在此专利的光学系统中,光学系统透镜的总厚度受限于凹入盒体时在相机深度方向上的厚度,因此不能说在相机深度方向上的小型化是足够的。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变焦透镜,其中棱镜被插在透镜之间,从而弯曲或折叠光学系统,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在相机深度方向上的小型化。例如,如日本专利申请No.1996-248318中所述,在由自物侧起顺次的一第一正透镜组、一第二负透镜组、一第三正透镜组和一第四正透镜组构成的四组变焦透镜光学系统中,光轴通过棱镜被弯曲或折叠,从而实现在相机深度方向上的小型化。在该专利文献中描述的光学系统,前(光学)宝石(gem)(前透镜元件)和反射元件很大,以至于不能充分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变焦透镜和使用这种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这种变焦透镜能够解决常规变焦透镜具有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并且适于实现在相机深度方向上的薄型结构的变焦透镜,它被用于摄像机或数码相机等,以及使用这种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包括,自物侧起顺次为,包括一用于弯曲或者折叠光轴的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refractive power)的第一组,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组,以及在进行放大倍数改变或调整操作时被固定的并且用于调整光量的光量调整元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包括,自物侧起顺次为,包括一用于弯曲或者折叠光轴的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一组,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组和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组,其中用于调整光量的光量调节元件在进行放大倍数改变或调整操作时被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包括一变焦透镜和将变焦透镜形成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一图像拾取装置,其中在图像拾取装置中使用的变焦透镜包括,自物侧起顺次为,包括一用于弯曲或者折叠光轴的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一组,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组和在进行放大倍数改变或调整操作时固定的并且用于调整光量的光量调整元件,或者该变焦透镜包括,自物侧起顺次为,包括一用于弯曲或者折叠光轴的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一组,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组和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组,其中用于调整光量的一光量调节元件在进行放大倍数改变或调整操作时被固定。
在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在入射光轴方向上的长度能够被大大减小,同时保持较高的放大倍数调节比和高图像质量,并且这里使用了一所谓的负导结构,其中第一和第二透镜组被设置为具有负折射力。因而,前宝石(前光学元件)和反射元件能够被减小。另外,由于用于调整光量的光量调节元件在调整操作时被固定,反射镜柱形结构能够变得更紧凑。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在入射光轴方向上的长度能够被大大减小,同时保持较高的放大倍数调节比和高图像质量,并且光学前端宝石和反射元件能够通过负导结构而被减小。此外,由于用于调整光量的光量调节元件在调整操作时被固定,反射镜的柱形结构能够变得更紧凑。
在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成像性能被提高,并且变焦透镜的在入射光轴方向上的长度被减少,从而前端宝石直径和反射元件能够被减小,并且反射镜的柱形结构能够变得更紧凑。因此,能够实现紧凑结构和薄型结构的图像拾取装置。
应用本发明可改进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等中使用的变焦透镜的成像性能和小型化。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从下文参考附图给出的典型实施例中显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一第一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2是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一第二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3是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一第三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4是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一第四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
图5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短焦距(距离)端的各种像差。
图6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中间焦距(距离)的各种像差。
图7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长焦距(距离)端的各种像差。
图8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二实施例的短焦距(距离)端的各种像差。
图9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二实施例的中间焦距(距离)的各种像差。
图10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二实施例的长焦距(距离)端的各种像差。
图11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三实施例的短焦距(距离)端的各种像差。
图12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三实施例的中间焦距(距离)的各种像差。
图13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三实施例的长焦距(距离)端的各种像差。
图14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三实施例的短焦距(距离)端的各种像差。
图15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三实施例的中间焦距(距离)的各种像差。
图16是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三实施例的长焦距(距离)端的各种像差。
图17是本发明的结构简图。
图18是应用于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到4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第一到第四实施例。
图1到4分别是对应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图,并且通过光学剖面图展示了在广角端状态(wide-angle end state)(a)和远视端状态(telescopic end state)(b)下的透镜设置。在各个透镜结构图中的箭头mj(j=1,2…)表示,在标准模式(model form)下,第j个透镜组(GRj)的移动,例如从广角端状态(a)到远视端状态(b)的变焦操作等等。此外,在各个透镜结构图中,标有ri(I=1,2,…)的表面是指从物面侧开始计数的第i个表面。此外,在各个透镜结构图中,I表示图像拾取装置的像面,CG是指该图像拾取装置的盖片,LPF表示低通滤波器。
如图1中透镜结构图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由自物侧起的负第一透镜组GR1、负第二透镜组GR2、正第三透镜组GR3、光量调节元件ST1和正第四透镜组GR4构成。
第一透镜组GR1由一负透镜和一用于将光轴弯曲或折叠90度的直角棱镜组成。第二透镜组GR2由在其像面侧为非球面的一负透镜和一正透镜组成。第三透镜组GR3由在其两侧都为非球面的一正透镜、该正透镜和一负透镜的连接透镜以及一正透镜组成。第四透镜组GR4由在其物侧为非球面的正透镜组成。
在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安装有用于调整光量的光圈,ND滤波器和光量调节元件ST1,例如液晶等等。在变焦操作时固定第一透镜组GR1和低通滤波器LPF的位置。此外,第三透镜组GR3包括一用于在最靠近物的一侧限制孔径直径的孔径限制元件ST2。该孔径限制元件ST2仅用于限制孔径直径。例如,使用光屏蔽板等等作为孔径限制元件。
在进行从图1A的广角端状态到图1B的远视端状态的放大倍数的改变或调节操作时,第二透镜组GR2向像面侧移动之后接着以一U形转弯向物侧移动,并且第三透镜组GR3向物侧移动,第四透镜组GR4略向像面侧移动。
此外,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短焦距状态的实际设置如图17所示。当在图1的透镜结构图中反射元件的结构被示意性地表示为平行平板时,直角棱镜PR的设置如图17中所示的实际结构。这里,在图17中,TL指代变焦透镜系统,RS指代直角棱镜PR的反射面,以及SR指代图像拾取装置。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结构与稍后描述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的变焦透镜系统类似。此外,同样在第四实施例中的变焦透镜系统,具有反射面RS的反射镜M被设置在图17中直角棱镜PR的位置。
如图2的透镜结构图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由自物侧起的一负第一透镜组GR1、一负第二透镜组GR2、一正第三透镜组GR3、一光量调节元件ST1和一正第四透镜组GR4构成。
第一透镜组GR1由一负透镜和一用于将光轴弯曲或折叠90度的直角棱镜组成。第二透镜组GR2由一在其像侧为非球面的负透镜和一正透镜组成。第三透镜组GR3由一其两侧都为非球面的正透镜、该正透镜和一负透镜的连接透镜以及一正透镜组成。第四透镜组GR4由一其两侧为非球面的塑料正透镜组成。在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安装有一用于调整光量的光圈,ND滤波器和一光量调节元件ST1,例如液晶等等。在变焦操作时固定第一透镜组GR1和低通滤波器LPF的位置。此外,第三透镜组GR3包括用于在最靠近物的一侧限制孔径直径的孔径限制元件ST2。该孔径限制元件ST2仅用于限制孔径直径。例如光屏蔽板等用作孔径限制元件。
在进行从图2A的广角端状态到图2B的远视端状态的放大倍数的改变或调节操作时,第二透镜组GR2向像面侧移动之后接着以一U形转弯向物侧移动,并且第三透镜组GR3向物侧移动,第四透镜组GR4略向像面侧移动。
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由自物侧起的一负第一透镜组GR1,一负第二透镜组GR2,一正第三透镜组GR3,一光量调节元件ST1和一正第四透镜组GR4构成。
第一透镜组GR1由一负透镜和一用于将光轴弯曲或折叠90度的直角棱镜组成。第二透镜组GR2由一其两侧为非球面的塑料负透镜和一正透镜组成。第三透镜组GR3由一正透镜、该正透镜和一负透镜的连接透镜以及一两侧都为非球面的塑料正透镜组成。第四透镜组GR4由一两侧都为非球面的塑料正透镜组成。在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安装有一用于调整光量的光圈、ND滤波器和一光量调节元件ST1,例如液晶等等。在变焦操作时固定第一透镜组GR1和低通滤波器LPF的位置。此外,第三透镜组GR3包括一用于在最靠近物的一侧限制孔径直径的孔径限制元件ST1。该孔径限制元件ST1仅用于限制孔径直径。例如,光屏蔽板等用作孔径限制元件。
在进行从图3A的广角端状态到图3B的远视端状态的放大倍数的改变或调节操作时,第二透镜组GR2向像面侧移动之后接着以一U形转弯向物侧移动,并且第三透镜组GR3向物侧移动,第四透镜组GR4向像面侧移动之后接着以一U形转弯向物侧移动。
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由自物侧起的一负第一透镜组GR1,一负第二透镜组GR2,一正第三透镜组GR3,一光量调节元件ST1和一正第四透镜组GR4。
第一透镜组GR1由一负透镜和一用于将光轴弯曲或折叠90度的反射镜M组成。第二透镜组GR2由一两侧为非球面的负透镜和一正透镜组成。第三透镜组GR3由一两侧为非球面的正透镜、该正透镜和一负透镜的连接透镜以及一正透镜组成。第四透镜组GR4由一两侧都为非球面的正透镜组成。在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安装有一用于调整光量的光圈,ND滤波器和一光量调节元件ST1,例如液晶等等。在变焦操作时固定第一透镜组GR1和低通滤波器LPF的位置。此外,第三透镜组GR3包括一用于在靠近物侧限制孔径直径的孔径限制元件ST2。该孔径限制元件ST2仅用作限制孔径直径。例如,光屏蔽板等用作孔径限制元件。
在进行从图4A的广角端状态到图4B的远视端状态的放大倍数的改变或调节操作时,第二透镜组GR2向像面侧移动之后接着以一U形转弯向物侧移动,并且第三透镜组GR3向物侧移动,第四透镜组GR4略向像面侧移动。
在上述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使用了这样的结构:通过反射元件将光轴弯曲或折叠大约90度,因此极大地缩短在入射光轴方向上的长度,并且在反射面附近重叠物光的光路。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并且实现小型化。在上述变焦透镜中,反射镜的位置被设为在最靠近物的一侧的第一透镜组的位置,使得使用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此外,在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为了使得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力,使用了所谓负导结构(minus lead configuration),从而使得可减少前端宝石(前端光学元件)直径和反射元件。
此外,在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不需要复杂的反射镜柱状结构,并且可实现紧凑结构和薄型结构。此外,由于光量调节元件ST1被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因此能够最有效地小型化。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由于直角棱镜被用作反射元件,因此,与使用反射镜时相比较,透过棱镜的间距使得间距小于根据介质的折射率的通常空气间距(air spacing)的物理间距。因此,能够通过更紧凑的布局获得等价的光学结构。
下面将说明如在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负·负·正·正的变焦透镜系统,或以负·负开始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需要满足的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下文解释的条件分别被自身满足,那么可以获得相应的作用/效果,同时必然的是,从光学性能和/或小型化的角度来说,满足多个条件是更优选的。
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式或表达式。
0.1<|f1/f2|<1.2…(1)
在上述公式中,
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1)是一用于限定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焦距比的条件式。当焦距比小于或等于条件式(1)的下限时,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变短。从而,纠正失真像差变得困难。当焦距比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时,第一组的焦距变长,导致增加前端宝石的直径。因而,小型化变得困难,并且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变短。因而,第二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增加。
此外,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式(2)。
1.6<D12w/fw<5…(2)
在上述公式中,
D12w:在广角端状态下从反射元件的物侧的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到第二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间距,
fw:广角端状态下整个系统的焦距。
条件式(2)是用于限定在广角端状态下从反射元件的物侧的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到第二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间距。当从反射元件的物侧的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到第二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间距等于或小于条件式(2)中的下限时,在反射元件前的元件组的负光焦度太强。因而,难以纠正失真像差。另外,反射元件的安装空间小,使得安装此反射元件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当上述间距超过条件式(2)中的上限时,在反射元件前的元件组的负光焦度太弱,导致前端宝石直径和反射元件的增加。因而,难以小型化。
此外,结合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的结构,当棱镜被用作在变焦透镜系统内弯曲或折叠光轴的反射元件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具有较高折射率的含氮材料。优选的折射率是1.7或更大。更佳的是折射率在1.8或更大。
当棱镜的折射率为1.7或更小,较难实现紧凑结构。此外,当折射率为1.7或更大,反射条件变得接近于全反射条件,因而光强的损失减小。这是最佳的。此外,折射率为1.8或更大,可以进一步减少光强损失。
将通过数值数据与像差图等等来更准确的解释应用于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使用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结构。
这里提及的作为例子的实施例1-4分别对应于前述第一到第四实施例,并且代表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透镜结构图(参见图1到4)分别表示相应实施例1到4的透镜结构。
在各个实施例的数值数据中,ri(i=1,2,…)表示自物侧起的第i个表面的曲率半径,ndi(i=1,2,…)表示自物侧起的第i个光学元件相对于直线d的折射率,以及vdi(i=1,2,…)表示自物侧起的第i个光学元件相对于直线d的阿贝数。
此外,在数字中,标有(可变)的轴向间距di表示在变焦操作时广角端状态(短焦距端,W)~中间(中间焦距端,M)~远视端状态(长焦距端,T)下的可变的间距。此外,在数值数据中,FNo.表示F数,f表示焦距(mm),并且ω表示半图像角度(°),其中这些值表示的是整个系统中分别相应于焦距状态(W),(M),(T)的值。
此外,在数值数据中,(ASP)所指的表面是非球面,并且非球面的形状是由以下公式表示的形状。
[公式1]
x = y 2 · c 2 1 + ( 1 - ϵ · y 2 · c 2 ) 1 / 2 + Σ A i · Y i
在上述公式中,x、y、c、ε和Ai的定义如下。
x:在光轴方向上距透镜表面顶点的距离
y: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高度
c:透镜顶点处的近轴曲率
ε:圆锥常量(cone constant)
Ai:第i个非球面系数
用于固定上述实施例1到4中所示的变焦透镜的条件式(1)和条件式(2)的各个数值和条件式将在下表1中示出。
图5到16表示实施例1到4的各种像差(从左起顺次为为球面像差、像散和失真像差)。在球面像差的情况下,相对于孔径F值的比率被设在纵坐标,并且散焦被设在横坐标,其中实线d表示在d线处的球面像差,虚线c表示在线c处的球面像差,并且单点划线g表示g线处的球面像差。在像散像差中,纵坐标表示图像高度(mm),横坐标表示焦点,实线(DS)表示弧矢(sagittal)像面,虚线(DM)表示子午(meridional)像面。在失真像差的情况下,纵坐标表示图像高度(mm),横坐标表示失真百分比。此处,IMG HT表示图像高度(mm)。
从表1中还可以知道,实施例1到4的变焦透镜满足条件式(1)和条件式(2)。此外,如各个像差图中所示,在广角端状态(W)、广角端状态和远视端状态之间的中间焦距(M),以及远视端状态(T)下很好地平衡校正了各个像差。
<实施例1>
(W)~(M)~(T)
FNo.=2.86~4.15~5.17
f=3.69~7.02~10.70
ω=38.56~21.79~14.41
d4=0.880~3.827~0.880
d8=12.829~3.737~1.724
d16=1.405~7.550~12.510
d17=1.519~2.630~2.830
d19=2.151~1.040~0.840
[曲率半径]          [轴向间距]     [折射率]        [阿贝数]
r1=22.595          d1=0.650      nd1=1.88300    vd1=40.805
r2=8.409           d2=2.300
r3=∞              d3=8.900      nd2=1.84666    vd2=23.785
r4=∞              d4=(可变)
r5=81.924          d5=0.900      nd3=1.73077    vd3=40.501
r6=4.612(ASP)      d6=1.410
r7=9.874           d7=2.100      nd4=1.84666    vd4=23.785
r8=882.961         d8=(可变)
r9=孔径限制元件    d9=0.100
r10=5.520(ASP)     d10=2.200     nd5=1.58313    vd5=59.461
r11=-12.931(ASP)   d11=0.320
r12=24.065         d12=2.220     nd6=1.48749    vd6=70.441
r13=-5.047         d13=0.600     nd7=1.64769    vd7=33.841
r14=4.327          d14=1.145
r15=12.000         d15=1.411     nd8=1.48749    vd8=70.441
r16=-14.666        d16=(可变)
r17=光量调节元件   d17=(可变)
r18=-18.906(ASP)   d18=2.000     nd9=1.77377    vd9=47.200
r19=-9.058         d19=(可变)
r20=∞             d20=1.530     nd10=1.51680   vd10=64.198
r21=∞             d21=0.500
r22=∞       d22=0.600       nd11=1.51680     vd11=64.198
r23=∞
[第6面(r6)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154426×10-2,A6=-0.967007×10-5,
A8=-0.441264×10-5,A10=0.125661×10-6
[第10面(r10)的非球面数据]
ε1=1,A4=-0.111861×10-2,A6=-0.460219×10-4,
A8=0.192625×10-5,A10=-0.101161×10-5
[第11面(r11)的非球面数据]
ε1=1,A4=-0.540695×10-3,A6=0.292235×10-5,
A8=-0.817608×10-5,A10=-0.224752×10-6
[第18面(r18)的非球面数据]
ε1=1,A4=-0.479030×10-3,A6=-0.679555×10-4,
A8=0.872286×10-5,A10=-0.361221×10-6
<实施例2>
(W)~(M)~(T)
FNo.=2.86~4.15~5.21
f=5.71~10.84~16.54
ω=32.24~17.45~11.52
d4=1.100~4.350~0.839
d8=15.058~4.456~1.651
d14=2.614~9.973~16.282
d15=3.236~4.582~4.629
d17=2.594~1.240~1.200
[曲率半径]         [轴向间距]    [折射率]         [阿贝数]
r1=24.631         d1=0.700      nd1=1.88300    vd1=40.805
r2=11.994         d2=2.400
r3=∞             d3=10.800     nd2=1.84666    vd2=23.785
r4=∞             d4=(可变)
r5=-92.234        d5=1.200      nd3=1.80611    vd3=40.734
r6=8.121(ASP)     d6=1.471
r7=13.080             d7=2.550       nd4=1.84666    vd4=23.785
r8=264.232            d8=(可变)
r9=孔径限制元件       d9=1.071
r10=8.616(ASP)        d10=2.840      nd5=1.48749    vd5=70.441
r11=-11.801(ASP)      d11=0.340
r12=15.092            d12=2.907      nd6=1.72916    vd6=54.674
r13=-7.318            d13=0.800      nd7=1.59270    vd7=35.446
r14=4.864             d14=(可变)
r15=光量调节元件      d15=(可变)
r16=-31.547(ASP)      d16=2.100      nd8=1.52470    vd8=56.236
r17=-10.101(ASP)      d17=(可变)
r18=∞                d18=1.900      nd9=1.51680    vd9=64.198
r19=∞                d19=0.600
r20=∞                d20=0.700      nd10=1.51680   vd10=64.198
r21=∞
[第6面(r6)的非球面数据]
ε1=1,A4=-0.236090×10-3,A6=0.195539×10-5,
A8=-0.240030×10-6,A10=0.568074×10-8
[第10面(r10)的非球面数据]
ε1=1,A4=-0.810299×10-3,A6=-0.309901×10-6,
A8=-0.164625×10-5,A10=-0.132742×10-8
[第11面(r11)的非球面数据]
ε1=1,A4=-0.150065×10-3,A6=0.743678×10-5,
A8=-0.226961×10-5,A10=0.404500×10-7
[第16面(r16)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209875×10-3,A6=-0.202921×10-4,
A8=0.765438×10-6,A10=0.226804×10-7
[第17面(r17)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271556×10-3,A6=-0.317324×10-4,
A8=0.132533×10-5,A10=0.000000×1000
<实施例3>
(W)~(M)~(T)
FNo.=2.86~4.09~5.05
F=5.70~10.83~16.53
ω=32.26~17.56~11.55
d4=1.210~4.570~1.091
d8=14.658~4.102~1.239
d16=1.639~8.834~15.177
d17=1.600~4.137~3.761
d19=3.777~1.240~1.615
[曲率半径]         [轴向间距]     [折射率]         [阿贝数]
r1=24.599         d1=0.700      nd1=1.88300     vd1=40.805
r2=11.190         d2=2.400
r3=∞             d3=10.450     nd2=1.84666     vd2=23.785
r4=∞             d4=(可变)
r5=-14.092(ASP)   d5=1.360      nd3=1.52470     vd3=56.236
r6=12.422(ASP)    d6=1.400
r7=10.136         d7=1.880      nd4=1.84666     vd4=23.785
r8=19.634         d8=(可变)
r9=孔径限制元件   d9=1.200
r10=11.100        d10=2.359     nd5=1.58913     vd5=61.253
r11=-99.119       d11=0.100
r12=7.694         d12=2.947     nd6=1.65844     vd6=50.855
r13=-11.867       d13=0.700     nd7=1.71736     vd7=29.501
r14=7.244         d14=1.300
r15=-43.564(ASP)  d15=1.700     nd8=1.52470     vd8=56.236
r16-18.354(ASP)    d16=(可变)
r17=光量调节元件  d17=(可变)
r18=-22.956 (ASP) d18=2.550     nd9=1.52470     vd9=56.236
r19=-10.989(ASP)  d19=(可变)
r20=∞            d20=1.870     nd10=1.51680    vd10=64.198
r21=∞            d21=0.600
r22=∞       d22=0.720        nd11=1.51680     vd10=64.198
r23=∞
[第5面(r5)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189079×10-2,A6=-0.703670×10-4
A8=0.186108×10-5,A10=-0.226657×10-7
[第6面(r6)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193344×10-2,A6=-0.666082×10-4,
A8=0.187470×10-5,A10=-0.262350×10-7
[第15面(r15)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574999×10-3,A6=0.386315×10-4,
A8=0.964146×10-6,A10=0.000000×1000
[第16面(r16)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195080×10-3,A6=0.465132×10-4,
A8=0.148996×10-5,A10=0.000000×1000
[第18面(r18)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212753×10-3,A6=0.457906×10-4,
A8=-0.413322×10-6,A10=0.000000×1000
[第19面(r19)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133306×10-3,A6=0.284156×10-4,
A8=0.230880×10-6,A10=0.000000×1000
<实施例4>
(W)~(M)~(T)
FNo.=2.87~4.34~5.53
f=4.85~9.22~14.07
ω=38.29~21.60~14.30
d4=0.780~4.152~0.780
d8=16.722~5.627~2.323
d16=2.243~9.966~16.642
d17=1.349~3.787~3.969
d19=3.640~1.202~1.020
[曲率半径]    [轴向间距]    [折射率]    [阿贝数]
r1=29.54           d1=0.850    nd1=1.88300    vd1=40.805
r2=11.27           d2=3.800
r3=∞              d3=12.220
r4=∞              d4=(可变)
r5=26.237(ASP)     d5=1.200    nd2=1.73077    vd2=40.501
r6=5.980(ASP)      d6=2.320
r7=12.918          d7=2.740    nd3=1.84666    vd3=23.785
r8=72.468          d8=(可变)
r9=孔径限制元件    d9=0.130
r10=7.857(ASP)     d10=3.420   nd4=1.58313    vd4=59.461
r11=-26.882(ASP)   d11=1.200
r12=11.250         d12=2.938   nd5=1.48749    vd5=70.441
r13=-6.313         d13=0.800   nd6=1.67270    vd6=32.171
r14=5.285          d14=0.913
r15=16.649         d15=1.525   nd7=1.48749    vd7=70.441
r16=-32.796        d16=(可变)
r17=光量调节元件   d17=(可变)
r18=-47.622(ASP)   d18=1.900   nd8=1.77377    vd8=47.200
r19=-14.003(ASP)   d19=(可变)
r20=∞             d20=1.200   nd9=1.51680    vd9=64.198
r21=∞             d21=0.600
r22=∞             d22=0.500   nd10=1.51680   vd10=64.198
r23=∞
[第5面(r5)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199102×10-4,A6=0.120020×10-4,
A8=-0.410454×10-6,A10=0.617981×10-8
[第6面(r6)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633623×10-3,A6=0.841957×10-5,
A8=-0.719036×10-6,A10=0.414281×10-8
[第10面(r10)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387456×10-3,A6=0.265755×10-5,
A8=-0.858779×10-6,A10=0.215789×10-9
[第11面(r11)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309607×10-3,A6=0.973513×10-5,
A8=-0.183569×10-5,A10=0.398642×10-7
[第18面(r18)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338236×10-3,A6=-0.260827×10-4,
A8=0.334152×10-5,A10=-0.688027×10-7
[第19面(r19)的非球面数据]
ε=1,A4=-0.183178×10-3,A6=-0.185327×10-5,
A8=0.954236×10-6,A10=0.000000×1000
[表1]
条件式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1)|f1/f2|  0.716  0.997  0.799  0.582
(2)D12w/fw  3.273  2.504  2.467  3.464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系统能被使用在采用上述变焦透镜来形成物像的图像拾取装置中,从而使得图像拾取装置或元件(例如CCD或银盐胶片)接收物体图像从而进行图像处理,特别是数码相机或摄影机(作为信息处理装置的个人电脑、电话和/或移动电话等)。
将在下文中参考图18说明应用于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
图18是用于解释应用于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的框图。如图18中所示,图像拾取装置大致包括摄像单元1,摄像DSP(数字信号处理器)2,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3,介质接口(下文中称为介质I/F)4,控制单元5,操作单元6,LCD(液晶显示器)控制器7,LCD 8和外部接口(下文中称为I/F),其中可拆卸地安装记录介质10。
当然可使用各种不同的记录介质作为记录介质10,例如使用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卡,光学记录介质例如可写DVD(数字多用途光盘)或可写CD(高密度盘)等等,或者磁盘等,下文将以例如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10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摄像单元1包括,如图18所示,光学块11,作为图像拾取装置的CCD(电荷耦合器件)12,预处理电路13,光学块驱动器14,CCD驱动器15和计时发生电路16。这里,光学块11包括透镜、聚焦机构、快门机构以及光圈机构等。
此外,控制单元5是一微型计算器,其结构为CPU(中央处理单元)51、RAM(随机存储器)52、闪存(只读存储器)53和时钟电路54通过系统总线55相连,并且可用于控制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装置中各个组件。
这里,RAM 52主要用于例如临时存储处理的中间结果等的工作区域。此外,闪存53用于存储CPU 51执行的程序和/或处理所需的数据等等。此外,时钟电路54能够提供当前日期,当前天和当前时间,并且能够提供摄像时的日期和时刻等。
此外,在摄像的时候,光学块驱动器14根据控制单元5的控制形成操作光学块11的驱动信号,由此将所形成的驱动信号传递到光学块11,从而使得光学块11可工作。在光学块11中,根据来自光学块驱动器14的驱动信号控制聚焦机构、快门机构和光圈机构,由此拾取物体图像,并且将所取得的图像送入CCD 12中。
CCD 12用于对来自光学块11的图像进行光电转换从而输出所获得的图像,并且其根据来自CCD驱动器15的驱动信号工作,拾取来自光学块11的物体图像,并且基于由控制单元5控制的计时发生电路16所产生的计时信号将所获取的物体图像(图像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所获得的电信号送入预处理电路13中。
在此例中,如上所述,计时发生电路16用于根据控制单元5的控制形成一计时信号而提供一预定计时。此外,CCD驱动器15用于基于来自计时发生电路16的计时信号形成一驱动信号并且将其送入CCD 12中。
预处理电路13对应于被送入其中的电信号图像信息进行CDS(相关复式采样)处理,以便保持合适的信噪比,并且进行AGC(自动增益控制)处理,以便控制增益,从而进一步进行A/D(模/数)转换来形成数字信号图像数据。
来自预处理电路13的被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被送入DSP 2中。DSP 2对送入其中的图像数据进行摄像信号处理,例如AF(自动对焦),AE(自动曝光)和AWB(自动白平衡)等。由一预定压缩系统对经过上述各种调整的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压缩。处理后的图像数据通过系统总线55送入装在图像拾取装置内的记录介质10以及介质I/F 4中,并且以下文描述的方式文件记录于记录介质10上。
此外,相应于记录在记录介质10中的图像数据,根据通过由触摸面板和/或控制键等组成的操作单元6接收到的用户输入的操作,通过介质I/F4从记录介质10中读出目标图像数据。按照这种方式读出的图像数据被送入DSP 2中。
相应于从记录介质10读出并且通过介质I/F 4被传递的图像数据,DSP 2进行对压缩数据的解压处理(展开处理),从而通过系统总线55将解压的图像数据送入控制器7中。LCD控制器7根据送入其中的图像数据形成传递到LCD 8的图像数据,并将其送入LCD 8中。因而,在LCD 8的屏幕上显示对应于记录在记录介质10上图像数据的图像。
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显示的形成是根据记录在ROM中的显示处理程序。即,此显示处理程序是用于指示下文将描述的所记录的文件系统以及如何重现图像的程序指示机构。
此外,在此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装置中,提供了一外部I/F 9。图像拾取装置可通过外部I/F 9连接到例如外部的个人计算机上,从而接收来自个人计算机中的图像数据并将所传送来的数据记录在所装载的记录介质中,或者在所装载的记录介质中记录的图像数据可被送入外部个人计算机,等。
此外,通讯模块可被连接到外部I/F 9上,从而将图像拾取装置连接到网络,例如Internet等等,从而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图像数据和/或其他信息,并且将这些图像数据或信息记录在所装载的记录介质中,或者在所装载的记录介质中记录的图像数据可通过网络传送到其他目的端侧。
此外,同样相对于通过外部计算机或网络获取并且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例如图像数据等等的信息,将如上所述读出在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图像数据或信息并且重现它,从而在LCD 8上显示该信息,这样用户能够利用该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外部I/F 9也可设置成例如IEEE(国际电子电学工程师协会)1394、USB(通用串行总线)等有线接口,并且可以设置成光波或电磁波的无线接口。即,该外部I/F 9可以是有线或无线接口。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装置能够给物体摄像,从而能将所形成的图像记录在装载于图像拾取装置中的记录介质上,并且能够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数据从而重现并利用该图像数据。此外,此图像拾取装置能够通过外部个人计算机或网络接收图像数据并将其记录在所装载的记录介质上,或者读出并重现该图像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CCD作为图像拾取装置,然而也可使用CMOS传感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需要注意的是,当根据参照附图所展现并描绘的特定优选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发明权力要求中阐述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能采用各种修改、代替的结构或等价物。
工业应用性
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不仅能被用于数码相机或摄像机,也能够用于替换CCD而设置银盐胶片的银盐相机中。此外,应用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能够被用在包括于或者外部连接到个人计算机、电话和/移动电话等等的相机上。

Claims (10)

1.一种变焦透镜,其自物侧起顺次至少包括:包括用于弯曲或折叠光轴的一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的一第一组,具有负折射力的一第二组,以及在进行放大倍数的改变或调整操作时被固定并用于调整光量的一光量调节元件,其中,满足下述条件式(2)
1.6<D12w/fw<5...(2)
在上述公式中,
D12w为在广角端状态下从反射元件的物侧的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到第二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间距,
fw为广角端状态下整个系统的焦距。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组在进行放大倍数的改变或调整操作时被固定。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下述条件式(1)
0.1<|f1/f2|<1.2...(1)
在上述公式中,
f1为所述第一组的焦距,
f2为所述第二组的焦距。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反射元件为直角棱镜,所述直角棱镜的折射率为1.7或更大。
5.一种变焦透镜,其自物侧起顺次地由包括一用于弯曲或者折叠光轴的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的一第一组、具有负折射力的一第二组、具有正折射力的一第三组和具有正折射力的一第四组构成,
其中,用于调整光量的光量调节元件在进行放大倍数改变或调整操作时被固定,其中,满足下述条件式(4)
1.6<D12w/fw<5...(4)
在上述公式中,
D12w为在广角端状态下从反射元件的物侧的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到第二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间距,
fw为广角端状态下整个系统的焦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组在进行放大倍数的改变或调整操作时被固定,并且所述光量调节元件被固定在所述第三组和所述第四组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下述条件式(3)
0.1<|f1/f2|<1.2...(3)
在上述公式中,
f1为所述第一组的焦距,
f2为所述第二组的焦距。
8.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反射元件为直角棱镜,所述直角棱镜的折射率为1.7或更大。
9.一种图像拾取装置,其包括:
一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自物侧起顺次至少包括:包括用于弯曲或者折叠光轴的一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的一第一组,具有负折射力的一第二组,以及在进行放大倍数改变或调整操作时固定的并且用于调整光量的一光量调整元件;和
将所述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一图像拾取装置,其中,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4)
1.6<D12w/fw<5...(4)
在上述公式中,
D12w为在广角端状态下从反射元件的物侧的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到第二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间距,
fw为广角端状态下整个系统的焦距。
10.一种图像拾取装置,其包括:
一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自物侧起顺次地由包括用于弯曲或者折叠光轴的一反射元件并且具有负折射力的一第一组、具有负折射力的一第二组、具有正折射力的一第三组和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组构成,其中用于调整光量的一光量调节元件在进行放大倍数改变或调整操作时被固定;和
将所述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一图像拾取装置,其中,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4)
1.6<D12w/fw<5...(4)
在上述公式中,
D12w为在广角端状态下从反射元件的物侧的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到第二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间距,
fw为广角端状态下整个系统的焦距。
CNB2005800002665A 2004-03-17 2005-02-15 变焦透镜和使用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910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77213A JP2005266175A (ja) 2004-03-17 2004-03-17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077213/2004 2004-03-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1452A CN1771452A (zh) 2006-05-10
CN100399101C true CN100399101C (zh) 2008-07-02

Family

ID=34993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02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9101C (zh) 2004-03-17 2005-02-15 变焦透镜和使用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405887B2 (zh)
EP (1) EP1621910A1 (zh)
JP (1) JP2005266175A (zh)
KR (1) KR20060123673A (zh)
CN (1) CN100399101C (zh)
TW (1) TWI274181B (zh)
WO (1) WO20050910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14727A (ja) * 2005-09-26 2007-05-1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ズームレンズ
JP4915086B2 (ja) * 2005-12-07 2012-04-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KR100799218B1 (ko) * 2006-09-13 2008-01-29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소형 줌 렌즈
KR100758291B1 (ko) * 2007-02-14 2007-09-1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굴절형 소형 줌렌즈 광학계
JP4891111B2 (ja) * 2007-02-16 2012-03-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KR100782477B1 (ko) * 2007-05-15 2007-12-05 주식회사 디오스텍 간단한 줌렌즈 광학계
JP5206124B2 (ja) * 2007-06-21 2013-06-12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347337B2 (ja) 2007-06-21 2013-1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KR100927347B1 (ko) * 2007-11-13 2009-11-24 파워옵틱스 주식회사 줌렌즈 광학계
JP5096253B2 (ja) * 2008-07-28 2012-1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携帯電話機
WO2012081349A1 (ja) * 2010-12-15 2012-06-2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光学系
US8699145B2 (en) * 2011-04-28 2014-04-15 Optical Logic Inc. Zoom lens
WO2014016371A1 (en) 2012-07-27 2014-01-30 Ratiopharm Gmbh Micronized aleglitazar
JP6289219B2 (ja) 2014-04-01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WO2021200253A1 (ja) * 2020-03-31 2021-10-07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8496A1 (en) * 2000-03-29 2001-11-08 Yasushi Yamamoto Taking lens device
CN1384383A (zh) * 2001-04-27 2002-1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变焦镜头
CN1424613A (zh) * 2001-12-12 2003-06-18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
US20030193722A1 (en) * 2002-04-09 2003-10-16 Shinichi Mihara Zoom lens, and electronic imag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5951B2 (ja) * 2002-08-02 2009-06-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JP2003344897A (ja) 2002-05-30 2003-12-0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撮像光学系
JP2004037927A (ja) 2002-07-04 2004-02-05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JP2004246141A (ja) 2003-02-14 2004-09-02 Olympus Corp 電子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8496A1 (en) * 2000-03-29 2001-11-08 Yasushi Yamamoto Taking lens device
CN1384383A (zh) * 2001-04-27 2002-1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变焦镜头
CN1424613A (zh) * 2001-12-12 2003-06-18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
US20030193722A1 (en) * 2002-04-09 2003-10-16 Shinichi Mihara Zoom lens, and electronic imag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35451A (en) 2005-11-01
WO2005091045A1 (ja) 2005-09-29
CN1771452A (zh) 2006-05-10
US20070024984A1 (en) 2007-02-01
TWI274181B (en) 2007-02-21
EP1621910A1 (en) 2006-02-01
KR20060123673A (ko) 2006-12-04
JP2005266175A (ja) 2005-09-29
US7405887B2 (en) 2008-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99101C (zh) 变焦透镜和使用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0426043C (zh) 缩放镜头和使用缩放镜头的成像设备
JP516300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I240088B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device
US8520318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4332814B2 (ja) 撮像装置
TW200530620A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thereof
US9316822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8261996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69755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60140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111519A (zh) 变焦透镜与成像装置
JP2014066946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915489B2 (ja) 反射屈折型レンズ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8170874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007898A (ja) 光路反射型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2636865B (zh) 变焦镜头、照相机、信息装置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CN103163633A (zh) 变焦镜头和图像拾取设备
JP449674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7773310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01556370B (zh) 三单元变焦透镜和配有该三单元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JP2012252278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065347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266174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125074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