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1043C - 燃料电池及安装它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及安装它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91043C
CN100391043C CNB2005100820798A CN200510082079A CN100391043C CN 100391043 C CN100391043 C CN 100391043C CN B2005100820798 A CNB2005100820798 A CN B2005100820798A CN 200510082079 A CN200510082079 A CN 200510082079A CN 100391043 C CN100391043 C CN 10039104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uel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fuel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820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2502A (zh
Inventor
河野龙治
永田达也
北野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722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2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10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104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18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liquid-charged or electrolyte-charged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01M8/04208Cartridges, cryogenic media or cryogenic reservoi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9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with one of the reactants being liquid, solid or liquid-charged
    • H01M8/1011Direct alcohol fuel cells [DAFC], e.g.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DMF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与采用液体燃料的燃料电池有关,目的在于使液体燃料的组成比率不变地提供到成平面状广范围设置的膜电极接合体(MEA)的各个角落,提供高效率发电的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A具有:消耗液体燃料40而发电的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和将液体燃料40引入内部空间、主面上设置了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燃料室30,其特征在于,作为解决对策而具备:用来从外部往此燃料室30的内部空间压入液体燃料40的燃料压入孔33;以接近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方式设置在燃料室30的内部空间、表面具有液体燃料40能通过的细孔43的燃料供给体42。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及安装它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与燃料电池有关,特别是和具有一个或更多的膜电极接合体组件的燃料电池及安装此燃料电池的电子设备有关。
背景技术
近年来,直接采用液体燃料甲醇来发电的直接甲醇型燃料电池(DMFC: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作为使笔记本电脑等的无缆线设备长时间连续使用的便携式电源,倍受关注。由于这种用途,DMFC对小型化有很严格的要求。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将作为发电元件膜的电极接合体(MEA)成平面状排列,或将多个膜电极接合体串联地电连接在一起,这样进行着小型且高输出功率的燃料电池的开发。
图8是表示以前的燃料电池的剖面图。
在以前的燃料电池1中有多个膜电极接合体2(图中有5个),将阳极侧朝燃料室3设置成平面状。并且,相邻的膜电极接合体2,阳极和阴极通过集电板7相互连接,成串联地电连接在一起。
燃料室3中导入了液体燃料甲醇水溶液4,与多个膜电极接合体2相接的主面上形成了无数的孔9。并且,此甲醇水溶液4被吸附部件5吸附,到达这些孔9,与膜电极接合体2的阳极接触。这样,甲醇水溶液4与阳极接触的话,因电极反应,阳极和阴极间产生电位差,能对外部负载输出电力。像这样,不断地对外部负载输出电力的话,甲醇水溶液4会被消耗,但是从燃料供给装置6适宜地补充甲醇水溶液4,所以能够长时间的连续使用。(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4-79506号公报(段落0022~段落0049,图1)
但是,在上述的以前的燃料电池1中,还存在着下面的课题。也就是,在直接甲醇型燃料电池(DMFC)中,虽然在理论上摩尔比1∶1的甲醇和水产生阳极反应,但实际发现将这样高浓度的甲醇水溶液作为液体燃料使用时将产生交叉现象,所以使用将上述理论比稀释到约10%浓度的甲醇水溶液。这里说的交叉现象是指因为甲醇浓度高,很多甲醇分子透过膜电极接合体2,使得空气侧的活性下降,电力的输出功率下降的现象。
并且,提供给各个膜电极接合体2(图中有5个)的甲醇水溶液4,从图8左侧的供给管8提供,从左端扩散到右端的末端。这样,比理论消耗浓度低的甲醇水溶液4在扩散的途中,被按顺序通过的膜电极接合体2按甲醇和水1∶1的比例消耗,所以甲醇浓度进一步下降后到达末端。因此,导入燃料室3的甲醇水溶液4从与供给管8连接的的起始端到其末端,甲醇浓度具有逐渐变低的偏倚。
本来,液体燃料4具有燃料电池的发电功率可能达到最大的甲醇浓度的最佳值。但是,像这样的膜电极接合体成平面状设置的燃料电池,在其平面方向具有甲醇浓度偏重这样的情况,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为了获得高输出功率而进行大容量化,也不能获得期待的输出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提供如下的燃料电池:将浓度均匀的燃料提供给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各处,能够高效率地发电。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设计的,在具有权利要求所述的构造的燃料电池中,从外部通过燃料导入孔导入燃料室的内部空间的燃料,(比如,甲醇水溶液)首先,充满整个燃料供给体后通过细孔,从附近的供给孔到达膜电极接合体,供给发电。像这样,燃料在燃料供给体的内部时,因为不会被膜电极接合体(MEA)消耗,所以从燃料供给体排放出的燃料浓度不管在哪个地方都是均一的。
因为通过本发明,能向膜电极接合体的各处提供均一浓度的燃料,所以能够高效率地发电。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1B是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变形例的纵剖面图。
图1C是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的其他变形例的纵剖面图。
图1D是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的其他变形例的纵剖面图。
图2是用于燃料电池所的膜电极接合体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燃料供给体形状类型的燃料电池的横剖面图。
图4是用剖面图表示供给孔的类型、表示副生成气体以气泡的形式脱离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与第2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膜电极接合体组件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与本发明有关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以前的燃料电池的纵剖面图。
标号说明
10A、10B、10C、10D、10E  燃料电池
20膜电极接合体组件
21膜电极接合体
22电解质膜
23a  阳极
23c  阴极
24a  阳极集电板
24c  阴极集电板
25a  负极端子
25c  正极端子
26a  燃料孔
26c  氧气孔
30(30A、30B、30C、30D、30E)燃料室
31、31E  主面板
32、32E  闭盖
33  燃料压入孔(燃料导入孔)
34  排气孔
35  开口部
35a 供给孔
36、36E气体透过膜
37  燃料间壁墙
38(38a、38b、38c)  供给孔
39、43  细孔
40(40a、40b)  液体燃料
41  燃料供给装置
42、42E  燃料供给体
50、50E  小室体
51  小室隔离
52  内部空间
53  压板
54  螺栓
55  给排孔
56  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图示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A~图1D乃至图4对本发明中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燃料电池10A大致是由消耗液体燃料40发电的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向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提供液体燃料40的燃料室30A、将液体燃料40蓄积在燃料室30A的外部的燃料供给装置41、将蓄积在其外部的液体燃料40供给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附近的燃料供给体42、将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啮合在燃料室30A使之固定的压板53构成的。另外,燃料供给装置41和燃料供给体42通过燃料压入孔(燃料导入孔)33连通,燃料供给装置41的液体燃料40被压入燃料供给体42。
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如图2所示,是用两块集电板(阳极集电板24a、阴极集电板24c)夹着膜电极接合体21的两面而构成的。
这里,膜电极接合体(MEA: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21是用阳极23a与阴极23c夹着电解质膜22而构成的。
并且,阳极23a的另一面设置了阳极集电板24a,阳极23a从阳极集电板24a的面上设置的多个燃料孔26a露出。
另一方面,阴极23c的另一面,设置了阴极集电板24c,阴极23c从阴极集电板24c的面上设置的多个氧气孔26c露出。另外,优选这多个燃料孔26a及氧气孔26c如图所示,夹着电解质膜22,分别被设置成相对峙的位置。
这里,在直接甲醇型燃料电池(DMFC:Direct Methanol FuelCell)中,进行发电的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各个构成要素,发挥如下所示的功能。
首先,阳极23a使接触的甲醇(液体燃料40)氧化产生氢离子和电子,是由钌和铂的合金微粒子构成的催化剂和承载此催化剂的碳粉末混合物构成的。并且,产生的电子,移动到阳极集电板24a,经由图中未表示的引出线传输到外部。
并且,电解质膜22将在阳极23a中产生的氢离子输送到另一面的阴极23c,但不输送电子。电解质膜22,比如可由聚-全氟碳磺酸(Poly-Per-fluorocarbon Sulphonic Acid)构成,具体说的话比如有Nafion(商标)、Aciplex(商标)。
另外,阴极23c通过阴极集电板24c提供的电子,将从氧气孔26c进入并接触的氧气还原,使其与从电解质膜22输送来的氢离子发生反应。并且,阴极23c是由铂的微粒子构成的催化剂和承载此催化剂的碳粉末的混合物构成的。另外,用于此还原的电子,是从阴极集电板24c通过图中未表示的引出线从外部调来的。
综合以上所表示的膜电极接合体21中的电极反应的反应式,如下面公式所示,在阳极23a中二氧化碳作为副生成气体产生,在阴极23c中水作为副生成物产生。
阳极23a:CH3OH+H2O→CO2+6H++6e-    (1)
阴极23c:3/2O2+6H++6e-→3H2O       (2)
总的反应:CH3OH+3/2O2→CO2+2H2O    (3)
其次,液体燃料40(参照图1A),是前述的甲醇水溶液,为了方便起见,从燃料供给装置41至燃料供给体42的内部空间的液体燃料用符号40a表示,在燃料室30的内部、存在于燃料供给体42外部的液体燃料用符号40b来表示,以区分二者。另外,被导入燃料室30的内部空间的液体燃料40b为了避免因上述交叉现象引起输出功率下降,具有将理论比(摩尔比1∶1)稀释到10%左右的甲醇浓度。但是,实际上在阳极23a中,甲醇和水是以接近理论比的比例被消耗的,所以燃料室30内部的液体燃料40a的甲醇浓度逐渐下降。因此,从燃料供给装置补充的液体燃料40a的甲醇浓度必须比液体燃料40b浓度高,其甲醇浓度优选在阳极23a实际被消耗的浓度。
也就是说,即使通过电极反应使燃料室30内部的液体燃料40b被稀释了,但由于不断地从燃料供给装置41供给高浓度的液体燃料40a,所以燃料室30内部的液体燃料40b总是能维持保证最高输出功率的发电的甲醇浓度。另外,作为保证此最高输出功率的发电的甲醇浓度,大约是10%,但是这会因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构成要素发生很大变动。而且同样地,考虑到燃料供给装置41内的液体燃料40a的酒精浓度,也有大量的水通过膜电极接合体21,有时浓度会比理论比低很多,有时几乎没必要区别其与液体燃料40b的浓度。
下面,燃料室30,如图1A所示,是由小室体50、主面板31、闭盖32构成的,其内部的空间,导入了液体燃料40b,起到向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提供此液体燃料40b的作用。
小室体50是中空的筒形,其两端各设置了主面板31和闭盖32,其中空部分形成了导入液体燃料40的内部空间。另外,主面板31和闭盖32所接触的小室体50的端面设置了密封圈37,确保内部空间的密闭性,导入的液体燃料40b不会漏到外部。
另外,小室体50的侧面设置了从外部的燃料供给装置41压入燃料室30的内部空间的液体燃料40a通过的燃料压入孔(燃料导入孔)33。
而且,燃料供给体42与此燃料压入孔33连通,设置在燃料室30的内部空间里,接近膜电极接合体组件。此燃料供给体42的表面设置了多个液体燃料40a能通过的细孔43。
此燃料供给体42优选设置成相对于主面板31范围很大的形状,以使从表面的细孔43排放出的液体燃料40能均地到达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表面。具体说明的话,燃料供给体42,如图3所示,具有(a)I字型(b)U字型(c)鱼骨型(d)宽矩形(e)螺旋型(f)中央球形这样的形状,设置在燃料室30的内部空间。
这里,燃料供给体42的材料,可用多孔质陶瓷、硬脂树脂、金属、袋状的软质树脂薄膜等。另外,优选调整燃料供给体42的表面设置的多个细孔43的孔径及设置,以使从燃料压入孔33用一定的压力压入的液体燃料40a均一地排放出。具体说明的话,细孔43的孔径是在0.1μm到100μm,实际上优选1μm左右,气孔率在20%到85%的范围内。
另外,在图1中,细孔43,被描述成以同一密度设置在燃料供给体42的整个面上,作为其他形态,也可以设置成偏重于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侧的一面。燃料供给体42通过采取这样的形状及设置,能将燃料室30内的液体燃料40的浓度偏倚抑制到最小限度。
燃料供给装置41,如图1A所示,蓄积了液体燃料40a,用一个气压以上的压力,从燃料压入孔33往燃料室30的内部空间压入此液体燃料40a。还有,用来压入液体燃料40a的压力给予方式,省略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在内部设置可自由移动的活塞,用弹性发条给此活塞施加压力,或产生压力气体,将液体燃料40挤出的方式等。
主面板31,形成了燃料室30的主面,设置了与相接的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多个燃料孔26a、26a......对应的多个供给孔38、38......。并且,导入燃料室30内部空间的液体燃料40b通过此供给孔38到达从燃料孔26a露出的阳极23a。
还有,如果主面板31是用金属等的电的良导体构成的话,有必要在此主面板31和阳极集电板24a的界面设置绝缘膜(图中未表示)。这是为了防止在阳极23a产生的电子经由燃料室30逃走。
图4的(a)~(c),是扩大图1A的Y箭头部分,分别用38a、38b、38c表示供给孔38的类型的剖面图。而且,图4的步骤1~步骤4中,表示了在各类型中由于发电而在阳极23a产生的副生成气体的气泡的成长过程。
这里,如图4(a)所示,具有矩形截面的供给孔38a在步骤1中,在阳极23a的表面产生的小气泡反复进行与其他气泡的合并和膨胀,朝横向生长。不久,如步骤2所示,为了覆盖住从供给孔38露出的阳极23a的整体,接下来,如步骤3所示,气泡纵向生长,接着,如步骤4所示,由于浮力,气泡从供给孔38脱离。如图所示,如果一部分的气泡残留,半永久性地固定在供给孔38的话,有时候这部分的发电会停止。
与此相对,如图4(b)、(c)所示,供给孔38b、38c具有朝燃料室30的内部空间开口侧的内径宽的锥度形状,(b)是表示供给孔38的内周面是直线斜面的情况,(c)是表示供给孔38的内周面是曲线斜面的情况。像这样,具有锥度形状的供给孔38b、38c时,到步骤2为止气泡的成长情况都一样,但在之后的纵向成长中,如步骤3、4所示,气泡以更快的时间脱离。而且因为不留下残留成分,气泡从供给孔被除去,所以发电经过长时间也不会停止。
还有,从燃料孔26a露出的阳极23a的表面到上述供给孔38的内侧面,采用了一般方法,实施亲水处理。因此,生成的气泡,不会长时间固定,会以更短时间脱离。
回到图1A继续说明。
压板53设置在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阴极集电板24c侧,压板53的表面,设置了与多个氧气孔26c、26c......连通的、将大气中的空气(氧气)导入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多个给排孔55、55......。此压板53通过多个贯通小室体50的螺栓54、54......(图中有2个),通过压板53和燃料室30夹着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连接在一起。像这样,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受到压板53的均一的挤压力,啮合在主面板31上。因此,主面板31和阳极集电板24a的界面紧密连接在一起,液体燃料40b不会从供给孔38漏到外部。
还有,如果压板53是由金属等的电的良导体构成的话,此压板53和阴极集电板24c的界面有必要设置绝缘膜(图中未表示)。这是为了防止移动到阴极集电板24c的氢离子被从外部进来的电子中和。
排气孔34设置在从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燃料孔26a排放出的副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积聚在燃料室30内部空间的位置,开口朝浮力作用的方向。因此,图1A中,虽然排气孔34设置在闭盖32的中央,但不仅限于这样的形态,可以根据燃料电池10A的设置方向的变化,在燃料室30的任意位置设置单个或者多个。而且,此排气孔34设置有具有让副生成气体透过而不让液体燃料40b透过的性质的气体透过膜36。
具体说明的话,作为具有这样的气体透过性的气体透过膜36,可想到纺织布,无纺布,网,毡等,比如连续多孔质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TFE),作为商品,可举出ゴアテツクス(商标)。
通过将这样的气体透过膜36设置在排气孔34,不仅能确保对燃料室30的液体燃料40b的密闭性,还可以只将副生成气体排到外部。像这样,因为气体透过膜36让副生成气体透过而不让液体燃料透过,所以在液体燃料的液面与排气孔接触的状态下即使让其倾斜,液体燃料也不会从燃料室漏出。还有,图1A中,气体透过膜36贴付在闭盖32的一个面的整个面,但不仅限于这样的形态,只要覆盖排气孔34的开口部分就可以。
下面,参照图1B~图1D,说明一下第1实施方式中的其他变形例。在图1B中所示的燃料电池10B中,将图1A的燃料电池10A中设置在主面板31上的供给孔38、38......换成开口面积大致为将这些供给孔38、38......全部一体化的给排孔38a,多个燃料孔26a、26a......从给排孔38a露出。
燃料电池10B的副生成气体的脱离过程由图4(d)表示,但与上述图4(b)、(c)的情况一样,产生的气泡能很快脱离,不留下残留成分,发电能长时间持续不会停止。
并且,在图1C所示的燃料电池10C中,燃料室30C的两面设置了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这时,在燃料电池的容积一定的情况下,能使发电的输出功率倍增。还有,图中排气孔没表示出来,但可当作设置在适当的地方。
另外,图1D所示的燃料电池10D中,除去了图1A的燃料电池10A具有的燃料供给体42,相应地设置了燃料间壁墙37。此燃料间壁墙37与主面板31大致平行地将燃料室30D的内部分割,设置了液体燃料40能通过的细孔39。并且,燃料压入孔33设置在被分割的空间中闭盖32侧的空间。
根据上述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从外部的燃料供给装置41通过燃料压入孔33压入燃料室30内部的液体燃料(比如,甲醇水溶液)40,首先是从设置在燃料室30内部的燃料供给体42的起始端导入末端的内部。像这样,液体燃料40在经过燃料供给体42的整个内部的过程中,没被膜电极接合体21消耗,所以在任何一处组成比率都没变。其次,填充了燃料供给体42内部的液体燃料40通过设置在燃料供给体42表面的细孔43,到达从形成在附近的供给孔38露出的阳极26a,供给发电。像这样,即使是提供给在远离燃料压入孔33位置的供给孔38的液体燃料40,因为在到达那里的途中没被消耗,所以浓度不变。另外,因为供给孔38具有锥度形状,所以通过发电而产生的副生成气体也会立刻从阳极26a脱离。因此,能实现即使长时间地连续使用燃料电池,输出功率的变化也小高效率的发电。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5及图6就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与本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10E,其特征是多个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20......相互串联或并联地电连接在一起,在燃料室30E的主面板31E上成平面状排列。
图6表示的是多个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20......串联连接在一起的情况,相邻的膜电板接合体组件20的阴极端子25a及阳极端子25c连接在一起,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整体成直线连接在一起。并且,位于起始端及终端的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上设置了将发电的电力输到外部的引出线27。
还有,描述中省略了,多个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20......并列连接在一起时,多个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阳极集电板24a之间、及阴极集电板24c之间连接在一起。
并且,小室体50E(图5)与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20......的位置对应地设置了内部空间52、52......,被隔板51分别分隔开来。并且,连通孔56设置在小室隔离51上,使得燃料供给体42E贯通所有的内部空间52、52......。因此,燃料供给装置41提供的液体燃料40a成分没发生变化,以均一的甲醇浓度提供给各个内部空间52、52......。
另外,主面板31E、压板53E上设置了与多个燃料孔26a、26a......,氧气孔26c、26c......(图2)分别对应的多个供给孔38、38......,给排孔55、55......。并且,闭盖32E、气体透过膜36E、小室体50E、主面板31E、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压板53E按此顺序由多个螺栓54贯通起来连接在一起。
由于小室隔离51位于多个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20......的边界上,能在此小室隔离51插入螺栓54。这样,可以对称地将各个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周围压紧,能给各个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加上均一的挤压力。像这样,挤压力均一,能减少各个膜电极接合体21(参照图2)和集电板24a、24c的接触电阻,使主面板31和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接触良好,在界面抑制液体燃料40从供给孔38的泄漏的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另外,由于存在小室隔离51,故能提高燃料电池10E的弯曲刚度。这可以解决为了增强燃料电池10E的发电输出,增加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连接数而导致的燃料电池10E相对厚度(高度)减小,弯曲刚度降低的问题。
还有,图5表示了各个内部空间52、52......横向平面地设置的例子,还可以考虑各个内部空间52、52......在上下方向堆积,纵向设置、构成燃料电池的情况
图7是表示与第2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10E所安装的携带终端P(电子设备)的立体图。一般情况下,因为携带终端P要求轻型、小型,而且,消耗电力大,能实现长时间连续使用,故能满足这些要求的燃料电池10E能成为最佳的电源。这里,与本发明有关的电子设备,是一个包含以图示的携带终端P(比如,携带电话、PDA、笔记本电脑)为主的游戏设备等的可以在室外使用的电子设备的范围很广的概念。
根据上述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要求小型且高输出功率的性能的液体燃料电池中,即使是在将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设置面积扩大以实现输出功率提高的情况下,也能使一定浓度的液体燃料经过此膜电极接合体组件20的各个角落。另外,伴随发电产生的副生成气体,也会立刻从阳极脱离。因此,能实现即使长时间连续的使用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变化也小、高效率高功率的发电。
还有,上述的说明,以与本发明有关的燃料电池是直接甲醇型燃料电池为前提进行的,所以,将阳极23a侧产生的副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排出的排气孔34(图1)作为必须的构成要素。但是,可以看到像这样不让副生成气体在阳极23a侧产生的液体燃料40和膜电极接合体21的组合将来是可以实现的,所以不把排气孔34作为必须的构成要素的全体构成也包含在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并且,即使换成燃料是气体的时候,也有助于解决气体燃料所具有的与上述一样问题,所以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也可能照样适用于气体燃料。

Claims (9)

1.一种燃料电池,包括:
膜电极接合体组件,具有:通过在阳极使燃料氧化、在阴极使氧还原而发电的膜电极接合体,设置在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上述阳极侧、传输由上述氧化而产生的电子的阳极集电板,以及设置在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上述阴极侧、调配用于上述还原的电子的阴极集电板;和
燃料室,设置在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组件的上述阳极集电板侧、向上述膜电极接合体供给存在于其内部空间的上述燃料,
其特征在于,该燃料电池还具备:
设置在上述燃料室中、用来从上述燃料室的外部往上述内部空间导入上述燃料的燃料导入孔;
与上述燃料导入孔连通、设置在上述内部空间里、表面上具备上述燃料可以通过的细孔的燃料供给体;和
从上述燃料室的外部压入上述燃料的燃料供给装置。
2.一种燃料电池,包括:
膜电极接合体组件,具有:通过在阳极使燃料氧化、在阴极使氧还原而发电的膜电极接合体,设置在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上述阳极侧、传输由上述氧化而产生的电子的阳极集电板,以及设置在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上述阴极侧、调配用于上述还原的电子的阴极集电板;
燃料室,设置在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组件的上述阳极集电板侧、向上述膜电极接合体供给存在于其内部空间的上述燃料,
其特征在于,该燃料电池还具有:
间壁墙,设置在上述内部空间里,与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组件大致平行地将上述内部空间分割,而且将该多个内部空间隔开;
燃料导入孔,用来从上述燃料室的外部往被分割的上述内部空间中与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组件相接侧的相反侧的空间里导入上述燃料;和
燃料供给体,以与上述燃料导入孔连通且通过设置在上述间壁墙上的连通孔贯通上述多个内部空间的方式设置、表面上具备上述燃料可以通过的细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燃料室与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组件相接的面板上设置了提供给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上述燃料通过的供给孔,此供给孔具有朝上述内部空间开口侧的内径宽的锥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供给孔的表面实施了亲水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为了排出由上述氧化反应产生、聚集在上述内部空间里的副生成气体而在上述燃料室中设置的排气孔;和
设在该排气孔上、具备让上述副生成气体透过而不让上述燃料透过的性质的气体透过膜。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组件相互间并联或者串联地电连接,相对于上述燃料室设置成平面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与多个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组件分别对应的上述内部空间里将上述燃料室分隔的小室隔离;和
设置在上述小室隔离中、使上述燃料供给体贯通所有的上述内部空间的连通孔。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安装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供给体的材质是袋状的软质树脂。
CNB2005100820798A 2004-07-01 2005-07-01 燃料电池及安装它的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10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95982 2004-07-01
JP2004195982A JP2006019145A (ja) 2004-07-01 2004-07-01 燃料電池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2502A CN1722502A (zh) 2006-01-18
CN100391043C true CN100391043C (zh) 2008-05-28

Family

ID=35514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207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1043C (zh) 2004-07-01 2005-07-01 燃料电池及安装它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03196A1 (zh)
JP (1) JP2006019145A (zh)
CN (1) CN10039104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9028B2 (ja) * 2004-07-29 2012-07-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KR100695112B1 (ko) * 2005-11-02 2007-03-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두개의 연료저장부를 구비한 직접액체 연료전지 시스템
JP5479737B2 (ja) * 2006-01-09 2014-04-23 ソシエテ ビック 携帯用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ための方法
DE102006002926A1 (de) * 2006-01-20 2007-08-02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Direktoxidationsbrennstoffzell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Betreiben
JP5153083B2 (ja) * 2006-03-27 2013-02-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US8007952B2 (en) 2006-03-27 2011-08-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Fuel cell
WO2008081576A1 (ja) * 2006-12-28 2008-07-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燃料電池
JP2008235243A (ja) * 2006-12-28 2008-10-02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
JP5006218B2 (ja) * 2007-02-26 2012-08-22 株式会社東芝 燃料電池
JP5222481B2 (ja) * 2007-02-28 2013-06-26 株式会社東芝 燃料電池セル及び燃料電池
JP5018150B2 (ja) * 2007-03-12 2012-09-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電子機器、燃料供給板および燃料供給方法
US8394547B2 (en) * 2007-09-07 2013-03-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uel cell bipolar plate exit for improved flow distribution and freeze compatibility
WO2009038198A1 (ja) * 2007-09-19 2009-03-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燃料電池
JP5382725B2 (ja) * 2010-01-14 2014-01-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TWI458171B (zh) * 2010-12-16 2014-10-21 Ind Tech Res Inst 燃料分配結構以及燃料電池
US20140212781A1 (en) * 2010-12-16 2014-07-3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tacked type fuel cel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2369A (zh) * 2001-06-28 2003-03-12 弗麦克斯有限合伙组织 用于燃料电池的液体燃料容器
JP2003100315A (ja) * 2001-09-25 2003-04-04 Hitachi Ltd 燃料電池発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装置
CN1411618A (zh) * 2000-01-18 2003-04-16 拉莫特大学应用研究与工业开发有限公司 具有质子传导膜的燃料电池
JP2004079506A (ja) * 2002-02-14 2004-03-11 Hitachi Maxell Ltd 液体燃料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0100A (en) * 1989-07-21 1990-03-20 Fuji Electric Co., Ltd. Solid electrolyte fuel cell
US5249624A (en) * 1992-11-17 1993-10-05 Her Majesty The Queen In Right Of Canada, As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ce Load-following vaporizer apparatus and method
NO972792L (no) * 1996-06-20 1997-12-22 Pall Corp Filter for underjordisk bruk
SG103277A1 (en) * 1996-09-24 2004-04-29 Tokyo Electron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treatment
JP4361271B2 (ja) * 2000-10-10 2009-11-11 バイオトローブ・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ツド アッセイ、合成、および保存用の器具、ならびに、その作製、使用、および操作の方法
KR100449208B1 (ko) * 2000-10-31 2004-09-18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분자 전해질형 연료전지
US6481299B2 (en) * 2001-03-23 2002-11-19 Avl North America Inc. Particulate sampling probe and dilution tunnel
US6981877B2 (en) * 2002-02-19 2006-01-03 Mti Microfuel Cells Inc. Simplified direct oxidation fuel cell system
KR100442843B1 (ko) * 2002-03-13 2004-08-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 단위체,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채용한 연료전지
WO2003098730A2 (en) * 2002-05-16 2003-11-27 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 Electric power plant with adjustable array of fuel cell systems
JP4032232B2 (ja) * 2002-09-18 2008-01-16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燃料噴射装置における燃料分配管
US7160642B2 (en) * 2003-10-30 2007-01-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uel cell stack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US20050118487A1 (en) * 2003-12-02 2005-06-02 Whiton John H. Small volume, fuel cell inlet fuel gas distributor having low pressure drop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1618A (zh) * 2000-01-18 2003-04-16 拉莫特大学应用研究与工业开发有限公司 具有质子传导膜的燃料电池
CN1402369A (zh) * 2001-06-28 2003-03-12 弗麦克斯有限合伙组织 用于燃料电池的液体燃料容器
JP2003100315A (ja) * 2001-09-25 2003-04-04 Hitachi Ltd 燃料電池発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装置
JP2004079506A (ja) * 2002-02-14 2004-03-11 Hitachi Maxell Ltd 液体燃料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019145A (ja) 2006-01-19
CN1722502A (zh) 2006-01-18
US20060003196A1 (en) 2006-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91043C (zh) 燃料电池及安装它的电子设备
US20060263671A1 (en) Bipolar plate having integrated gas-permeable membrane
CN100487967C (zh) 用于直接液体供给燃料电池的液-气分离器
US8691465B2 (en) Fuel cell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fuel cell
JP2004531021A (ja) 調整される流場を備える直接メタノール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20060292407A1 (en) Microfluidic fuel cell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rtable energy applications
CN101399353B (zh) 燃料电池
JP2007095692A (ja) 燃料電池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7615303B2 (e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and portable computer having the same
US6869716B2 (en) Flow through gas separator
CN110459789B (zh) 阴阳极顺流布置的单股电解液微流体燃料电池
CN109888326B (zh) 具有一体式圆柱阳极的空气自呼吸无膜微流体燃料电池
CN101399356B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04953140A (zh) 一种燃料电池流场板
US20060141322A1 (en) Fuel cell system
JP2007242621A (ja) 燃料電池及びその燃料供給モジュール
KR100776504B1 (ko) 연료전지 시스템
JP2006278295A (ja) 燃料電池ユニットおよび燃料電池ユニット集合体
JPWO2010113277A1 (ja) 燃料電池
CN101223662A (zh) 燃料电池
KR100729071B1 (ko) 연료공급장치 하우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주변장치 모듈
JP2010192393A (ja) 燃料電池
KR100606836B1 (ko) 연료 전지
JP2005228517A (ja)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燃料電池
JP2007087942A (ja) 燃料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1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