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3223C -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3223C
CN100373223C CNB2004100811667A CN200410081166A CN100373223C CN 100373223 C CN100373223 C CN 100373223C CN B2004100811667 A CNB2004100811667 A CN B2004100811667A CN 200410081166 A CN200410081166 A CN 200410081166A CN 100373223 C CN100373223 C CN 10037322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mentioned
sounding body
screen
optic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811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03903A (zh
Inventor
和田启志
川上久德
小林明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Technology HK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03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39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32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322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3/00Transduc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groups H04R9/00 - H04R21/00
    • H04R23/008Transduc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groups H04R9/00 - H04R21/00 using optical signals for detecting or generating sou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可提供可紧凑装载电光装置和发音体,并且可不需要对装载的电子设备的框体进行发音体的音响设计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本发明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的构成包括:第一框架(113);与上述第一框架对置的第二框架(131);夹持于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第三框架(122);支持于上述第三框架之上的电光屏(111);以及支持于上述第二框架之上的同时被上述第二框架及上述第三框架覆盖并且与上述电光屏在平面上重叠配置的发音体(121)。

Description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特别涉及适合装载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场合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电光装置作为显示体装载于各种电子设备,在很多场合,在电子设备内部同时装载扬声器等发音体。在现有的电子设备中,通常电光装置(比如,液晶显示装置)是在与发音体背离的状态下容纳在框体的内部。比如,就是像便携电话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相对配置于框体内部的基板分别安装电光装置和发音体(比如,参照以下的专利文献1)或是直接将电光装置和发音体固定在框体内侧的不同的部位(比如,参照以下的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689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77346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由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显示体的大画面化的不断进展,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在显示部和发音部重叠配置时无法避免框体变厚,反之,因为要避免框体变厚显示部和发音部就必须不重叠配置,这就存在不能避免设备大型化的问题。
另外,在将发音体设置于电子设备内部的场合,由于必须对每个框体进行发音体的周围的音响设计,对框体设计的改进受到制约,并且存在不能充分达到框体小型化及薄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系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紧凑装载电光装置和发音体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另外,要提供一种相对装载电子设备的框体可不需要进行发音体的音响设计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
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框架;与上述第一框架对置的第二框架;夹持于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第三框架;支持于上述第一框架的电光屏;以及支持于上述第二框架的同时被上述第二框架及上述第三框架覆盖并且与上述电光屏在平面上重叠配置的发音体。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夹持有第三框架,电光屏支持于第一框架之上,发音体在支持于第二框架之上的同时被第二框架及第三框架覆盖并且与电光屏和发音体在平面上重叠配置,所以可以一体构成具有发音功能的电光装置,可形成整体紧凑的结构。另外,利用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第三框架可以在确保电光屏的支持、发音体的支持、电光屏和发音体一体化等等的功能的同时,使组装等的制造容易进行。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第一框架是保持上述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上述第三框架是构成上述发音体的气室的发音框架,上述第二框架固定于上述第一框架。据此,由于电光屏由第一框架保持,第二框架固定于第一框架,所以在定位电光屏的同时,可以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夹持第三框架予以固定。另外,因为可以由作为第三框架的发音框架确保发音用气室,所以其结构为发音体的音响效果可以大致是电光装置的结构决定的,其结果在装载设备等之中可以不需要进行发音体的音响设计。此外,这一结构的具体示例记载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3中。
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框架;与上述第一框架对置的第二框架;夹持于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第三框架;支持于上述第三框架之上的电光屏;以及支持于上述第二框架之上的同时被上述第二框架及上述第三框架覆盖并且与上述电光屏在平面上重叠配置的发音体。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夹持有第三框架,电光屏支持于第三框架之上,发音体在支持于第二框架之上的同时被第二框架及第三框架覆盖并且与电光屏和发音体在平面上重叠配置,所以可以一体构成具有发音功能的电光装置,可形成整体紧凑的结构。另外,利用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第三框架可以在确保电光屏的支持、发音体的支持、电光屏和发音体一体化等等的功能的同时,使组装等的制造容易进行。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第一框架具有可观察上述电光屏的开口,上述第三框架是保持上述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上述第二框架固定于上述第一框架。据此,因为作为屏保持框架的第二框架可以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夹持,所以可以在维持紧凑性的同时,可以由第一框架保护电光屏及屏保持框架。此外,这一结构的具体示例记载于后述的实施方式2中。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第一框架具有可观察上述电光屏的开口,上述第三框架是保持上述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上述第二框架固定于上述第三框架。据此,因为通过对作为屏保持框架的第三框架和第二框架进行固定可以使电光屏和发音体一体化,可以由第一框架对其进行保护。此外,这一结构的具体示例记载于后述的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7中。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发音体经支持体支持于上述第二框架,并且具有上述第三框架一侧的第一表面和上述第二框架一侧的第二表面,上述支持体将上述发音体的上述第一表面和上述第三框架之间的空间和上述发音体的上述第二表面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空间分离。据此,因为发音体的第一表面一侧的空间和第二表面一侧的空间由支持体分离,所以可以通过将这些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开口制作成为放音口等而高效地放音。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电光屏;支持上述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与上述屏保持框架对置并固定于上述屏保持框架的容纳框架;支持于上述容纳框架的同时被上述屏保持框架及容纳框架覆盖并且与上述电光屏在平面上重叠配置的发音体。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保持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和支持发音体的容纳框架固定,发音体由屏保持框架及容纳框架覆盖,并且电光屏和发音体在平面上重叠配置,所以可以一体构成具有发音功能的电光装置,可形成整体紧凑的结构。另外,利用屏保持框架及容纳框架可以在确保电光屏的支持、发音体的支持、电光屏和发音体一体化等等的功能的同时,使组装等的制造容易进行。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具有固定于上述屏保持框架并且配置成为与上述容纳框架夹持上述屏保持框架的覆盖框架。据此,因为通过配置将覆盖框架固定于屏保持框架和将屏保持框架夹持于覆盖框架和容纳框架之间,所以可以在维持紧凑性的同时,可以由覆盖框架保护电光屏及屏保持框架。此外,这一结构的具体示例记载于后述的实施方式4至实施方式7中。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容纳框架及上述覆盖框架分别具有在上述屏保持框架的厚度方向上构成的凹凸形状,在上述凹凸形状互相啮合的状态进行固定。据此,由于容纳框架及覆盖框架以互相啮合的状态进行固定,可以在提高电光装置的框架结构的刚性的同时降低框架结构的畸变。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发音体经支持体支持于上述容纳框架,并且具有上述屏保持框架一侧的第一表面和上述容纳框架一侧的第二表面,上述支持体将上述发音体的上述第一表面和上述屏保持框架之间的空间和上述发音体的上述第二表面和上述容纳框架之间的空间分离。据此,因为发音体的第一表面一侧的空间和第二表面一侧的空间由支持体分离,所以可以通过将这些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制作成为放音口等而高效地放音。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容纳框架具有用来发出从上述发音体发出的声音的放音口。据此,由于在容纳框架上形成放音口,不需要在显示部上形成放音口,可以使整体结构更紧凑。
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发音体是压电扬声器。由于压电扬声器容易薄型化,可以使装置整体进一步薄型化。此处所谓的压电扬声器指的是内部具有压电振子的扬声器。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任何部分中记述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和控制该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的控制单元。作为应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要求小型化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特别有效。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举出的有便携电话机、便携式信息终端、电子表等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的剖面图(a)及(b)、平面图(c)及仰视图(d)。
图2为实施方式2的剖面图(a)及(b)、平面图(c)及仰视图(d)。
图3为实施方式3的剖面图(a)及(b)、平面图(c)及仰视图(d)。
图4为实施方式1的侧面图(a)、实施方式2的侧面图(b)及实施方式3的侧面图(c)。
图5为实施方式4的剖面图(a)及侧面图(b)。
图6为实施方式5的侧面图(a)及(b)。
图7为实施方式6的正面图(a)、背面图(b)、右侧面图(c)及平面图(d)。
图8为实施方式8的概略构成图。
图9为实施方式8的概略斜视图。
图10为实施方式7的正面图(a)、背面图(b)、右侧面图(c)及平面图(d)。
图11为变形例的剖面图(a)、剖面图(b)、剖面图(c)及剖面图(d)。
图12为电光屏111的概略构成图。
图13为图12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予以详细说明。此处,下面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其记述内容对本发明无任何限制。
[实施方式1]
图1为示出沿着本发明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的一个方向(短边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a)、示出沿着另一方向(长边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b)、平面图(c)及仰视图(d)。另外,图4(a)是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的侧面图。此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的构成包括具备电光屏111的显示部110和具备发音体121的发音部120。
电光屏111由液晶显示屏、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等离子显示屏、场发射显示屏等各种电光装置构成。不过,在本说明书中,基本上是以液晶显示屏为前提进行说明的。在显示部110中配置有从背后对电光屏111进行照明的背光源(背照灯)112。另外,电光屏111及背光源112由屏保持框架113(第一框架)保持固定。此外,作为电光屏111,在使用液晶显示屏以外的自发光型屏的场合,也可以不使用背光源。
图12为示出电光屏111的概略构成图,图13为图12的A-A剖面图。此外,此处作为电光屏111,比如,对采用反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场合予以说明。如图12所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上设置有使得可从其表面(在同图中的上侧)进行观察的由多个显示点712b构成的图像显示部712a。另外,此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包括作为对置的一对基板的彩色滤光片基板(CF基板)721、元件基板722、设置于其间的环状的密封和封入此环状密封内的液晶。在CF基板721和元件基板722之间,如图13所示,由衬垫722a形成间隙,即单元间隙723。在此单元间隙723内封入液晶而形成液晶层724。CF基板721由透光性玻璃及透光性合成树脂等形成,在此液晶侧表面上形成散射层721b,而在此散射层721b上形成反射层721c。散射层721b由透光性合成树脂等形成,在该液晶侧表面上随机形成凹凸。另外,在反射层721c上与散射层721b一样也随机形成凹凸,入射到反射层721c的光变成散射光而受到反射。此外,反射层721c在规定的地点形成开口721i。
在此反射层721c上面形成遮光层721d,如图12所示,在此遮光层721d之间以平面方式形成多个着色层721e。遮光层721d,图中虽然未示出,形成为栅格形状包围着色层721e。在图13所示的剖面结构(A-A剖面)中,作为着色层721e只示出作为加色法混色的三原色中的一色B(蓝色)的着色层721e,但实际上如图12所示,在与着色层721e(B)不同的平面位置上设置其他色的R(红)和G(绿)的着色层721e。此外,在图12中,多个R、G、B的着色层721e是以条状排列配置的,但也不限定于此种配置,也可以是三角形排列或镶嵌型排列。此外,遮光层721d是多个R、G、B的着色层721e层叠形成的,但也不限定于此种方式,比如,也可以通过将Cr以适当的图形化方法,比如,借助采用光刻处理的方法等进行图形化而形成。
在此遮光层721d及着色层721e之上形成涂覆层721f,在此涂覆层721f之上形成带状的透明电极721g,再在其上形成取向膜721h。涂覆层721f由透光性的合成树脂等组成,用来保护在此涂覆层721f下方形成的遮光层721d及着色层721e等。一条带状的透明电极721g,在图13中在纸面的铅直方向上延伸,遮光层721d位于邻接的透明电极721g之间。取向膜721h实施取向处理,比如摩擦处理,从而决定在此取向膜721h附近的液晶层724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另外,在与CF基板721的液晶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安装偏振片。
与此CF基板721对置的元件基板722由透光性的玻璃及透光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如图13所示,在此液晶侧表面上形成衬垫722a、线状的行布线722b、多个元件722c和多个透明电极722d。衬垫722a由感光性合成树脂等组成,如图12所示,其形成覆盖元件722c的液晶侧,并且与透明电极722d的端部重叠。在这些部件(722a~722d)的更上方形成取向膜722e。取向膜722e实施取向处理,比如摩擦处理,从而决定在此取向膜722e附近的液晶层724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另外,在与元件基板722的液晶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安装偏振片。此处,衬垫722a,比如,借助采用光刻处理的方法等进行图形化而形成柱状,其前端部经取向膜722e与在CF基板721上形成的取向膜721h触接。就是说,衬垫722a形成为向着对置的CF基板721的方向突出,在此CF基板721和元件基板722之间完全固定。另外,作为柱状的衬垫722a的形状,也有截头圆锥形状、截头角锥形状以及其他任意形状。此处,CF基板721的透明电极721g和元件基板722的透明电极722d重合的区域成为上述的图像显示部712a和显示点712b。
另外,即使是发音体121的振动传递到电光屏111,但因为设置于元件基板722上的柱状衬垫722a完全固定于此元件基板722上,所以此柱状的衬垫722a不会在元件基板722上移动。此外,因为柱状的衬垫722a的前端部经取向膜722e与相对元件基板722对置的CF基板721的取向膜721h触接,CF基板721和元件基板722的位置不会从规定的位置移动。由此,可以防止由于发音体121发音导致的图像显示部的显示异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电光屏111的元件基板722侧设置衬垫722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CF基板721侧设置衬垫。另外,在元件基板722侧设置的衬垫722a是设置成为覆盖元件722c,但也可以设置在元件722c以外的元件基板722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衬垫722a是以一定的间隔(比如,只在着色层721e上形成B(蓝色)的显示点712b)设置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比如,既可以只在着色层721e上形成R(红色)或G(绿色)的显示点712b上形成衬垫722a,也可以在全部的显示点712b上设置衬垫722a。
另外,液晶显示装置,既可以是无源矩阵型或有源矩阵型的任何一种,也可以是在有源矩阵型时采用薄膜二极管(TFD)及薄膜晶体管(TFT)中的任何一种作为开关元件。液晶的取向形式可以采用TN型、VAN型、STN型、强介电型、反强介电型等种种的公知形式。
发音体121由压电扬声器构成。压电扬声器的构成为在内部具有压电振子,由于此压电振子的振动发生音波。在发音部120中,设置有确保上述发音体121的容纳空间的发音框架(第三框架)122,在此发音框架122内部配置发音体12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显示部110上固定发音部120,设置有从显示部110的背后装置的容纳框架(第二框架)131。容纳框架131,在容纳发音体121的同时,以可拆装的方式固定于显示部110的屏保持框架113上。更具体言之,在容纳框架131上设置有配合部(开口部)131a,此配合部131a通过与设置于屏保持框架113的外面的配合部(突起部)113a的配合,容纳框架131固定于屏保持框架113。
发音体121,经支持体123支持固定于容纳框架131。此支持体123,是用来在保持配置于容纳框架131的内部的发音体。121处于可振动的状态的同时,在规定的位置进行固定。所以,支持体123,只要是可以可靠地支持固定发音体121就可以,特别是为了在不妨碍发音体的振动的同时使振动难于直接传递到容纳框架131本身,更优选是由具有某种程度挠性的缓冲材料构成。
另外,在容纳框架131中,上述发音框架122经缓冲材料124支持固定。此缓冲材料124,为了吸收屏保持框架113、发音框架122和容纳框架131的尺寸公差,优选是由具有某种程度挠性的缓冲材料构成。
另外,上述发音框架122,可容纳于屏保持框架113和容纳框架131之间并且可以发音,而且是用来可以确保提高发音体121的音量的空间的部件。比如,通过设置此发音框架122,可在发音体121的声音发出方向的逆侧确保气室。所以,在该空间可由屏保持框架113及容纳框架131的结构确保时,不需要上述发音框架122。
在与容纳框架131的发音体121对置的底面位置上形成放音口131b。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音体121的结构是从在背面侧形成的放音口131b发出声音。此时优选是与放音口131b连通的发音体121和容纳框架131之间的空间,除了放音口131b,是由支持固定发音体121的支持体123的密闭结构。就是说,支持体123,将发音体121的上面和屏保持框架113之间的空间与发音体121的下面和容纳框架131之间的空间分离。由此,由发音体121产生的声音可以高效地从放音口131b发射出去。
另外,在容纳框架131或屏保持框架113上也可以还设置放音孔。在此场合,一侧的放音孔成为用来使空气移动从而使发音体121容易振动的出气的通气孔,从一侧的放音孔也有声音出来,但从此处出来的声音不被利用,从另一侧出来的声音可为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的使用者所感受到。
另外,从放音口131b观察位于发音体121的相反侧的空间由发音框架122和容纳框架131(经缓冲材料124)密闭是优选。由此,从发音体121观察位于与放音口131b的相反侧的空间用作气室,可以更高效地从放音口131b发射声音。另外,在图示例中,是由发音框架122和容纳框架131构成气室,但也可以省略发音框架122,而由显示部110和容纳框架131构成气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音体121和发音框架122之间不存在中介物,但也可以在两者之间加入适当的支持体。
利用柔性布线基板等构成的布线部件110P与显示部110相连接,并导出到屏保持框架113及容纳框架131的外部。另外,布线部件120P与发音部120相连接,并导出到发音框架122及容纳框架131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发音体121的容纳框架131具有从背后固定于显示部110的结构。因此,包含发音体121的发音部120和显示部110可简单地一体化,所以可使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结构紧凑。
另外,由于在容纳框架131的内部构成发音部120,在容纳框架131的内部可以构成气室等音响环境,所以在容纳框架131的外侧,比如,设置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的框体中不需要实施音响学设计,无论装载于任何电子设备都可以发挥稳定的发音特性。
另外,由于是通过将发音体121经支持体123相对容纳框架131进行固定,可以不依赖于显示部的结构,在对发音体121的发音没有障碍的状态下构成,即使是显示部的结构改变,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发音特性。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予以说明。图2为示出沿着实施方式2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200的一个方向(短边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a)、示出沿着另一方向(长边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b)、平面图(c)及仰视图(d)。另外,图4(b)是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200的侧面图。
此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200的构成包括具备电光屏211的显示部210和具备发音体221的发音部220。此处,因为电光屏211、背光源212、屏保持框架213、发音体221、支持体223以及布线部件210P、220P都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其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屏保持框架213(第三框架)的背后直接配置容纳框架231,在此容纳框架231的内部发音体221和支持体223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进行支持固定。在容纳框架231上与实施方式1一样形成放音口231b。此实施方式的容纳框架231,不是直接固定于屏保持框架213,而只是从背后触接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另外,在容纳框架231的外面形成配合部(突起部)23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框架(第一框架或覆盖框架)232相对屏保持框架213是从前面一侧固定。此固定框架232的结构是经缓冲材料214与屏保持框架213的前面部分触接并向背面一侧延伸。于是,在固定框架232上设置与在容纳框架231的外面形成的上述配合部231a相配合的配合部(开口部)232a。由此,容纳框架231由固定框架232相对显示部210从其背后固定。就是说,固定框架232是由屏保持框架213和容纳框架231互相在前后方向上夹持进行保持,与显示部210和发音部220形成一体。另外,在固定框架232的前面一侧构成可以观察电光屏211的开口232b。
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容纳发音体221的容纳框架231配置于显示部的背后,由从显示部210的前面一侧固定的固定框架232将容纳框架231固定于显示部210,所以可以更坚固地固定显示部210和发音部220进行一体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不需要直接将容纳框架231固定于屏保持框架213,所以不管屏保持框架213的形状和结构如何,都可以间接将容纳框架231固定于屏保持框架213。
[实施方式3]
下面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予以说明。图3为示出沿着实施方式3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300的一个方向(短边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a)、示出沿着另一方向(长边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b)、平面图(c)及仰视图(d)。另外,图4(c)是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300的侧面图。
此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300的构成包括具备电光屏311的显示部310和具备发音体321的发音部320。此处,因为电光屏311、背光源312、屏保持框架313、发音体321、发音框架322、支持体323、缓冲材料324以及布线部件310P、320P都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其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与将容纳框架331从背面一侧固定于显示部310,在容纳框架331上形成放音口331b的实施方式1相当的结构之外,还具有安装在实施方式2中描述的固定框架(第一框架或覆盖框架)332的结构。就是说,此固定框架332,与实施方式2一样,相对显示部310是从前面一侧固定,经缓冲材料314与屏保持框架(第三框架)313的前面部分触接。另外,在容纳框架(第二框架)331的外面形成配合部(突起部)331c,此配合部331c与设置于固定框架332上的配合部(开口部)332b相配合。另外,在固定框架332上,为了避免屏保持框架313的配合部313a的抵触,在与配合部313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开口部332a。此外,此固定框架332也与实施方式2一样,设置有可以从前方观察电光屏311的开口332c。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实施方式1中所述的效果之外,因为是由固定框架332夹持显示部310和容纳框架331进行固定,具有可以提高装置的刚性,使发音部320产生的振动难于传递到显示部310的结构的效果。
[实施方式4]
下面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400予以说明。图5(a)为示出沿着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400的一个方向(短边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图5(b)是侧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显示部410、电光屏411、背光源412、屏保持框架413、发音部420、发音体421、发音框架422、支持体423、缓冲材料424、具备放音口431b的容纳框架431以及布线部件410P、420P都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大致相同,同一部分的说明省略。
但是,在容纳框架431(第二框架)上形成的配合部(开口部)431a与设置于发音框架422上的配合部(突起部)422a相配合。另外,在屏保持框架413上也形成配合部(突起部)413a。
另外,固定框架(第一框架或覆盖框架)432相对显示部410是从前面一侧固定,此固定框架432经缓冲材料414与屏保持框架413的前面部分触接。在此固定框架432上设置有配合部(开口部)432a,此配合部432a与屏保持框架413的配合部413a相配合。另外,此固定框架432也与上述一样,设置有可以从前方观察电光屏411的开口432b。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屏保持框架413和配置于其背面一侧的发音框架422相互固定(固接),或者一体构成(即成为一体的第三框架)为前提。因此,通过从背面一侧固定容纳框架431可以使发音部420和显示部410构成一体。另外,可以与发音部420无关地从前面一侧将固定框架432固定于屏保持框架413。
[实施方式5]
下面参照图6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400的变形例作为实施方式5予以说明。图6(a)为示出沿着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400′的侧面图,图6(b)是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400″的侧面图。
在图6(a)所示的变形例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400′中,因为显示部410′、电光屏411′、背光源412′、发音部420′、发音体421′、支持体423′、缓冲材料424′以及布线部件410P′、420P′都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大致相同,同一部分的说明省略。
另外,对于屏保持框架413及发音框架422(第三框架),在配合部413a′、422a′的形成位置及数目上与实施方式4不同,另外,屏保持框架413和发音框架422互相固定或不固定都可以这一点与实施方式4不同,其他形状与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框架431′(第二框架)及固定框架(第一框架)432′,如图所示,具有与实施方式4不同的形状。此容纳框架431′和固定框架432′,具有在侧面部分在厚度方向上互相嵌合的形状。就是说,在上述侧面部分的中央部分,容纳框架431′的凸部431x′在厚度方向上伸出配置于固定框架432′的凹部432y′的内侧。并且,在上述侧面部分的两端部,设置于固定框架432′上的一对凸部432x′分别在厚度方向上伸出,分别配置于容纳框架431′的凹部431y′的内侧。
于是,在上述容纳框架431′的凸部431x′上形成配合部(开口部)431a′,此配合部431a′与屏固定框架413′(未图示)的配合部(突起部)413a′相配合。另外,在上述固定框架432′的凸部432x′形成配合部(开口部)432a′,此配合部432a′与发音框架422′(未图示)的配合部(突起部)422a′相配合。
通过以这样方式构成,可由容纳框架431′和固定框架432′将屏保持框架413′(未图示)和发音框架422′(未图示)相互固定,可以使显示部和发音部一体化。另外,通过将容纳框架431′和固定框架432′在侧面部分在厚度方向上相互嵌合,可以提高装置整体的刚性。
图6(b)与上述变形例构成基本相同,但示出的是侧面部分的容纳框架431′和固定框架432′的嵌合状态不同的示例。在此示例中,在侧面部分中,在容纳框架431″上各设置两个凸部431x″及431y″,并且在固定框架432″上也各设置两个凸部432x″及432y″。于是,其构成为这些各两组的凸部和凹部沿着侧面部分的延长方向互相顺序嵌合。在凸部431x″上形成配合部(开口部)431a″,此配合部431a"与屏保持框架的配合部(突起部)413a″配合。另外,在凸部432x″上形成配合部(开口部)432a″,此配合部432x″与发音框架的配合部(突起部)422a″相配合。这样,通过使用多个凸部和凹部互相嵌合的结构,可提高装置整体的刚性,可通过各框架之间的配合固定降低所产生的畸变。
[实施方式6]
下面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500予以说明。图7(a)为示出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500的正面图,图7(b)是背面图、图7(c)是右侧面图、图7(d)是平面图。另外,左侧面图显示为与图7(c)示出的右侧面图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5一样,设置具有容纳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第三框架)的显示部、发音体及包含支持体的发音部,此发音部由容纳框架(第二框架)531相对显示部从背面一侧固定。另外,在显示部从前面一侧将固定框架(第一框架)532固定。另外,此固定框架532如图7(d)所示,也与上述一样,设置有可以从前方观察电光屏的开口532b。
在此实施方式的正面部分A(参照图7(d)),如图7(a)所示,在两端部上分别形成的容纳框架531的凸部531x和固定框架532的凹部532y嵌合,在中央部分形成的固定框架532的凸部532x和容纳框架531的凹部531y嵌合。于是,在容纳框架的一对凸部531x上分别形成配合部(开口部)531a,这些配合部531a与屏保持框架的配合部(突起部)513a相配合。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背面部分B(参照图7(d)),如图7(b)所示,在两端部上分别形成的容纳框架531的凸部531x和固定框架532的凹部532y嵌合这一点与正面部分A一样,但应该嵌合到在中央部分形成的容纳框架531的凹部531y的固定框架532的凸部532x'只在厚度方向上突出,在凸部532x'和凹部531y之间形成开口,通过此开口,布线部件510P及520P导出到外部。
此外,实施方式的侧面部分C(参照图7(d)),如图7(c)所示,在中央部分形成的容纳框架531的凸部531x″和固定框架532的凹部532y″嵌合,在两端部上分别形成的固定框架532的凸部532x″和容纳框架531的凹部531y″嵌合。于是,在固定框架532的一对凸部532x″上分别形成配合部(开口部)532a″,这些配合部532a″与发音框架的配合部(突起部)522a″相配合。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左右的侧面部分C的构成分别对称,关于上述的说明内容,左侧面部分与右侧面部分完全一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确保容纳框架531及固定框架532的框架刚性,可以增大装置整体对畸变变形的抵抗力,实际上也可以降低畸变。另外,在实现确保这种刚性和降低畸变的同时,由于可以削减各框架的配合固定部位的数目,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组装作业也可很容易地进行。
[实施方式7]
下面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600予以说明。图10(a)为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600的正面图,图10(b)是背面图、图10(c)是右侧面图、图10(d)是平面图。另外,左侧面图显示为与图10(c)示出的右侧面图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6一样,设置具有容纳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613(第三框架)的显示部、发音体及包含支持体的发音部,此发音部由容纳框架(第二框架)631相对显示部从背面一侧固定。另外,在显示部从前面一侧将用作电光屏及屏保持框架的覆盖框架的固定框架(第一框架)632固定。如图10(d)所示,在固定框架632上设置有可以观察电光屏的开口632b。
在此实施方式的正面部分A(参照图10(d)),如图10(a)所示,在两端部上分别形成的容纳框架631的凸部631x和固定框架632的凹部632y嵌合,在中央部分形成的固定框架632的凸部632x和容纳框架631的凹部631y嵌合。于是,在容纳框架的一对凸部631x上分别形成配合部(开口部)631a,这些配合部631a配合于屏保持框架的配合部(突出部)613a。在这些配合部631a设置多个的场合,凹部631y的设置不超过连接配合部631a的固定框架632一侧的各边的假想直线X-X′。因此,在设置容纳框架631的凹部的场所也可以充分确保容纳框架631的高度,可以确保框架刚性。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背面部分B(参照图10(d)),如图10(b)所示,在两端部上分别形成的容纳框架631的凸部631x和固定框架632的凹部632y嵌合这一点与正面部分A一样,但不形成应该嵌合到在中央部分形成的容纳框架631的凹部631y的固定框架632的凸部,而形成凹部632x′。在此凹部632x′和凹部631y之间形成开口,通过此开口,布线部件610P及620P导出到外部。
此外,实施方式的侧面部分C(参照图10(d)),如图10(c)所示,在中央部分形成的容纳框架631的凸部631x″和固定框架632的凹部632y″嵌合,在两端部上分别形成的固定框架632的凸部632x″和容纳框架631的凹部631y″嵌合。于是,在固定框架632的一对凸部632x″上分别形成配合部(开口部)632a″,这些配合部632a″与发音框架的配合部(突起部)622a″相配合。在这些配合部632a″设置多个的场合,凹部632y″的设置不超过连接配合部632a″的容纳框架631一侧的各边的假想直线Y-Y′。因此,在设置容纳框架632的凹部的场所也可以充分确保固定框架632的高度,可以确保框架刚性。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左右的侧面部分C的构成分别对称,关于上述的说明内容,左侧面部分与右侧面部分完全一样。
另外,在图10中,613a及622a是设置为从容纳框架及固定框架突出,但也可以设置成为不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确保容纳框架631及固定框架632的框架刚性,可以增大装置整体对畸变变形的抵抗力,实际上也可以降低畸变。另外,在实现确保这种刚性和降低畸变的同时,由于可以削减各框架的配合固定部位的数目,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组装作业也可很容易地进行。
[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7中,设定发音框架可以在屏保持框架和容纳框架之间容纳发音体并且可以发音,而且设置用来确保用于提高发音体的音量的空间。通过设置此发音框架,可在发音体的声音发出方向的逆侧确保气室。不过,在该空间可由屏保持框架及容纳框架的结构确保时,不需要上述发音框架。下面利用实施方式7对不设置发音框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为图10(d)中示出实施方式7的沿着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600的一个方向(短边方向)上的剖面A1-A1′的剖面图(a),示出剖面A2-A2′的剖面图(b),沿着另一个方向(长边方向)上的剖面C1-C1′的剖面图(c),示出剖面C2-C2′的剖面图(d)。
本实施方式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600具有电光屏611和发音体621。此处,因为电光屏611、背光源612、发音体621、支持体623、布线部件610P、620P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其说明省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屏保持框架613的背后直接配置容纳框架631,在此容纳框架631的内部发音体621和支持体623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进行支持固定。在容纳框架631上与实施方式1一样形成放音口631b。
另外,在容纳框架631或屏保持框架613上也可以还设置放音孔。在此场合,一侧的放音孔成为用来使空气移动从而使发音体621容易振动的出气的通气孔,从一侧的放音孔也有声音出来,但从此处出来的声音不被利用,从另一侧出来的声音可为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的使用者所感到。
另外,保持框架613兼具实施方式1的发音框架122的功能。就是说,保持框架613具备发音体容纳部615,在和容纳框架631之间可容纳发音体621并且可以发音,而且是用来可以确保提高发音体621的音量的空间的部件。比如,通过设置此屏保持框架613,可在发音体621的声音发出方向的逆侧确保气室。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框架632相对屏保持框架613是从前面一侧固定。此固定框架632的结构是经缓冲材料614与屏保持框架613的前面部分触接并向背面一侧延伸。于是,在固定框架632上设置与在保持框架613的外面形成的上述配合部622a″相配合的配合部(开口部)632a″。另外,屏保持框架的结构是向着容纳框架631方向延伸,容纳框架631相对屏保持框架613从其背面一侧固定。此容纳框架631的结构是经缓冲材料624与屏保持框架613的背面部分触接并向前面一侧延伸。于是,在容纳框架631上设置与在保持框架613的外面形成的上述配合部613a相配合的配合部(开口部)631a。
利用柔性布线基板等构成的布线部件610P与显示部610相连接,并导出到屏保持框架613及容纳框架631的外部。另外,布线部件620P与发音部620相连接,并导出到屏保持框架613及容纳框架631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屏保持框架613兼作实施方式1的发音框架122,与实施方式1相比较,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600的厚度可以减薄。
另外,由于在容纳框架631的内部构成发音部620,在容纳框架631的内部可以构成气室等音响环境,所以在容纳框架631的外侧,比如,设置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的框体中不需要实施音响学设计,无论装载于任何电子设备都可以发挥稳定的发音特性。
另外,由于是通过将发音体621经支持体623相对容纳框架631进行固定,可以不依赖于显示部的结构,在对发音体621的发音没有障碍的状态下构成,即使是显示部的结构改变,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发音特性。
如上所述,对本变形例是利用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不过本变形例的结构可分别适当应用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是自不待言的。
[实施方式8]
最后,参照图8及图9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装载上述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以上述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作为显示单元的电子设备予以说明。不过,其他实施方式也与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同样适用于本实施方式。
图8为示出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的控制系统(显示控制系统)的整体构成的概略构成图。此处示出的电子设备由包含显示信息输出源291;显示信息处理电路292;电源电路293;定时信号发生器294以及光源控制电路295的显示控制电路290构成。另外,在与上述同样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中设置有驱动具有上述构成的电光屏111的驱动电路111D。此驱动电路111D由直接安装于电光屏111上的电子部件(半导体IC等)构成。但是,驱动电路111D,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也可以是由在屏表面上形成的电路图形或在与液晶屏导电连接的电路基板上安装的半导体IC芯片或电路图形等构成的。
显示信息输出源291的构成为具有由ROM(只读存储器)及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组成的存储器;磁记录盘及光记录盘等组成的存储单元;以及将数字图像信号进行调谐输出的调谐电路,根据由定时信号发生器294生成的各种时钟信号,以规定格式的图像信号等形式将显示信息供给显示信息处理电路292。
显示信息处理电路292具有串并变换电路;放大反相电路;旋转电路;γ校正电路;箝位电路等公知的各种电路,对输入的显示信息执行处理,将该图像信息与时钟信号CLK一起供给驱动电路111D。驱动电路11D包含扫描线驱动电路、信号线驱动电路及检查电路。另外,电源电路293向上述各构成部分分别供给预定电压。
光源控制电路295,根据从外部导入的控制信号,将来自电源电路293的供电供给背光源(背照灯)112的光源部112a.从光源部112a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12b并从导光板112b照射电光屏111。此光源控制电路295根据上述控制信号对光源部112a的各光源的点亮/非点亮进行控制。另外,也可以对各光源的辉度进行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设置有声音信号输出电路296。此声音信号输出电路296,根据从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发送的控制信号,向发音体121发送声音信号。在发音体121中,根据供给的声音信号输出声音。
图9示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方式的便携电话的外观。此电子设备2000具有操作部2001和显示部2002,在显示部2002的框体内部配置电路基板2100。在电路基板2100上安装上述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100。于是,在显示部2002的表面上构成可以观察的上述液晶屏111。另外,在显示部2002上设置声音输出口2003,此声音输出口2003的结构使得从上述发音体121输出并从上述放音口发射的声音经显示部2002的框体内部变成为可听声音。
另外,本发明的带发音体的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图示的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有各种改变是自不待言的。比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任何一个容纳框架相对显示部及固定框架都是利用钩式结构配合固定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种固定方式,也可以使用压入固定、粘接固定、螺钉固定等各种固定方式。

Claims (12)

1.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框架;
与上述第一框架对置的第二框架;
夹持于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第三框架;
支持于上述第三框架的电光屏;以及
支持于上述第二框架的同时被上述第二框架及上述第三框架覆盖并且重叠地配置于上述电光屏的背面侧、平面地不从上述背面侧突出的发音体,
上述发音体通过支持体将其外周固定于上述第二框架,并且由上述支持体所围的上述发音体与上述第二框架之间形成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框架具有可观察上述电光屏的开口,
上述第三框架是保持上述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
上述第二框架固定于上述第一框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框架具有可观察上述电光屏的开口,
上述第三框架是保持上述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
上述第二框架固定于上述第三框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音体具有上述第三框架侧的第一表面和上述第二框架侧的第二表面,
上述支持体将上述发音体的上述第一表面和上述第三框架之间的空间及上述发音体的上述第二表面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空间分离。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框架具有用来放出从上述发音体发出的声音的放音口。
6.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光屏;
支持上述电光屏的屏保持框架;
与上述屏保持框架对置并固定于上述屏保持框架的容纳框架;以及
支持于上述容纳框架的同时被上述屏保持框架及容纳框架覆盖并且重叠地配置于上述电光屏的背面侧、平面地不从上述背面侧突出的发音体,
上述发音体通过支持体将其外周固定于上述容纳框架,并且由上述支持体所围的上述发音体与上述容纳框架之间形成空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于上述屏保持框架并且配置成为与上述容纳框架夹持上述屏保持框架的覆盖框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纳框架及上述覆盖框架分别具有在上述屏保持框架的厚度方向上构成的凹凸形状,在上述凹凸形状互相啮合的状态进行固定。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音体具有上述屏保持框架侧的第一表面和上述容纳框架侧的第二表面,
上述支持体将上述发音体的上述第一表面和上述屏保持框架之间的空间及上述发音体的上述第二表面和上述容纳框架之间的空间分离。
10.如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容纳框架具有用来放出从上述发音体发出的声音的放音口。
11.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音体是压电扬声器。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和控制该电光装置的控制单元。
CNB2004100811667A 2003-09-30 2004-09-30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03732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40322 2003-09-30
JP340322/2003 2003-09-30
JP2004237069A JP4285361B2 (ja) 2003-09-30 2004-08-17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37069/2004 2004-08-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3903A CN1603903A (zh) 2005-04-06
CN100373223C true CN100373223C (zh) 2008-03-05

Family

ID=34593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11667A Active CN100373223C (zh) 2003-09-30 2004-09-30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57043B2 (zh)
JP (1) JP4285361B2 (zh)
KR (1) KR100665431B1 (zh)
CN (1) CN100373223C (zh)
TW (1) TW20052155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66316B2 (ja) * 2004-08-23 2007-08-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655561B2 (ja) * 2004-09-14 2011-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070019134A1 (en) * 2005-07-19 2007-01-25 Won-Sang Park Polarizing film assembl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070202917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Andrew Phelps Display and speaker module
KR100729363B1 (ko) * 2006-05-08 2007-06-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136331A (en) * 2010-04-06 2011-10-16 Zhao-Lang Wang Moving-magnet type loudspeaker device
CA2808716C (en) 2010-08-23 2018-03-06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aptic and audio feedback in a touch sensitive user interface
US9137522B2 (en) * 2011-07-11 2015-09-15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Device and method for 3-D display control
KR102312266B1 (ko) 2017-08-03 2021-10-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94179A (en) * 1979-01-10 1980-07-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ectronic wrist watch with acoustic device
JPS5673382A (en) * 1979-11-20 1981-06-18 Seiko Epson Corp Portable time piece with sound system and computer
JPH032889A (ja) * 1989-05-31 1991-01-09 Seikosha Co Ltd 表示装置
CN1217520A (zh) * 1997-11-07 1999-05-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444372A (zh) * 2002-03-07 2003-09-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便携式通信终端的听觉接口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65544B1 (ko) * 1990-03-05 1999-03-20 야마다 로꾸이찌 전자발음장치
JP3597061B2 (ja) 1998-11-13 2004-12-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圧電スピーカ
JP3961177B2 (ja) 1999-12-07 2007-08-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通信機器
JP2002077346A (ja) 2000-09-01 2002-03-15 Taiyo Yuden Co Ltd 携帯通信端末器
JP2003018686A (ja) 2001-07-02 2003-01-17 Authentic Ltd スピーカ
JP3967140B2 (ja) 2001-09-18 2007-08-29 大成プラス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装置
DE50107300D1 (de) * 2001-10-08 2005-10-06 Siemens Ag Mobiles Kommunikationsendgerät mit im Gerätegehäuse angeordnetem Flachlautsprecher und einem weiteren Schallwandler angeordnet zu einem Zwei-Wege-Systems mit dem Flachlautsprecher
JP3973396B2 (ja) 2001-10-18 2007-09-12 吉田プラ工業株式会社 ボトルホルダ内蔵容器
KR100435850B1 (ko) * 2001-12-11 2004-06-10 타이 얀 캄 평판 스피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94179A (en) * 1979-01-10 1980-07-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ectronic wrist watch with acoustic device
JPS5673382A (en) * 1979-11-20 1981-06-18 Seiko Epson Corp Portable time piece with sound system and computer
JPH032889A (ja) * 1989-05-31 1991-01-09 Seikosha Co Ltd 表示装置
CN1217520A (zh) * 1997-11-07 1999-05-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444372A (zh) * 2002-03-07 2003-09-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便携式通信终端的听觉接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50032003A (ko) 2005-04-06
US20050111678A1 (en) 2005-05-26
JP4285361B2 (ja) 2009-06-24
TW200521550A (en) 2005-07-01
KR100665431B1 (ko) 2007-01-04
CN1603903A (zh) 2005-04-06
US7657043B2 (en) 2010-02-02
JP2005130461A (ja) 2005-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5736B (zh) 显示设备
US2023000737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9922412B (zh) 显示装置及包括该显示装置的计算装置
US7385482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8169839B (zh) 导光板以及包括导光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02298225B (zh) 显示面板和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0495127C (zh)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2524906B1 (ko) 표시 장치
US9398358B2 (en) Speaker and display having same
US8743314B2 (en) Reflecting plate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light,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70127166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0373223C (zh) 电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EP3564738A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protrusion on the back of the display panel for connecting a frame
KR20200033597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컴퓨팅 장치
KR101966864B1 (ko) 액정표시 장치
KR20160008676A (ko) 양방향 표시 장치
JP2006235438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08016530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220413616A1 (en) Display apparatus
KR20190054441A (ko) 전자 기기
JP5667033B2 (ja) 電気光学装置
JP201106516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70035063A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31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31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