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36682C -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36682C
CN100336682C CNB2005100650922A CN200510065092A CN100336682C CN 100336682 C CN100336682 C CN 100336682C CN B2005100650922 A CNB2005100650922 A CN B2005100650922A CN 200510065092 A CN200510065092 A CN 200510065092A CN 100336682 C CN100336682 C CN 10033668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mentioned
side plate
overall width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50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89871A (zh
Inventor
三木建次郎
池田敏治
木村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89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9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366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3668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构造,是在包括固定在比构成车体侧面的侧板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车体上的,沿车体上下方向延长设置的保险杠部件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中,从侧板延伸,限制连结在保险杠部件上的连结部件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防止从连结部件向保险杠部件的冲撞力传递的中断。在向保险杠部件的下侧延伸的延伸部分上设置了为连结从侧板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连结部件的固定支撑架。在固定支撑架上比连结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更靠车宽方向内侧,设置了作为限制连结部件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的限制器的突出部分。

Description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敞篷车中,为在其翻车的时候保护乘车人员头部设置了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车辆用保险部件。为了提高这个车辆用保险部件的强度,将车辆保险部件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补强部件(连接部件)结合的做法已为所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固定于侧板(Sid Panel)上的支撑敞篷用的支撑架(Bracket)上固定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部件,对于该连接部件,由板状固定支撑架包住车辆保险部件,再由连接部件连结了车辆保险部件和侧板的做法也已为所知。
通过这样的将车辆保险部件连接到侧板,当侧面受到冲撞等时候由车辆保险部件承受并阻止侧面的冲撞力以保护乘车人员。
还有,迄今为止,在包括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车架(Front Floor)部分、从这个前车架部分向车体后方倾斜延伸的向上弯曲(Kick-Up)部分、从这个向上弯曲部分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后车架(Rear Floor)部分的车辆中,包括在后部车座的后方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封闭断面状横架(Cross Member)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已为所知。这个横架,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成型性、组装性的限制,无法延伸到侧板,在侧板与横架之间形成了间隙。为此,出现了施加在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很难传到横架上的问题。
为此,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揭载了比横架的延长线还朝后的位置上设置了连结横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侧板的部件,同时,在横架的延长线上设置了低刚性区域的记载。
(专利文件1)特开平11-321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2001-239959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因为是将保险杠部件用板状固定支撑架夹住连接于侧板,当较大的侧向冲撞力加到侧板的侧面,就会出现固定支撑架从保险杠部件脱离\或者是变形而无法将侧向冲撞力充分传递给保险杠部件的问题。
还有,上述专利文献2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不是将加在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传递给横架,而是由肋板(Floor)部分整体承受侧向冲撞力的做法,例如,敞篷车那样的没有上部支撑的情况,或者是即便是有上部支撑但是其刚性很低的情况下,出现整个车体也无法充分吸收侧向冲撞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固定支撑架的构成上下功夫,限制连结部件向车宽内侧的变形,防止从连结部件向保险杠部件的冲撞力传递的中断(传不到)。
还有一个目的,是加在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也传向横架,有效地吸收侧向冲撞力。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这个发明中,设置了比固定支撑架的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内端部分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限制器。
具体而言,第1发明,是以包括固定在比构成车体侧面的侧板更靠里的车体上,沿着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保险杠部件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为对象。
并且,上述保险杠部件的下侧延伸部分上,设置了为连结从上述侧板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连结部件的固定支撑架,在该固定支撑架上,在比上述连结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设置了限制连结部件的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的限制器的构成。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侧板上加有过大的冲撞力,即便是有分离连结部件和固定支撑架方向上的力,也因为设置在固定支撑架上的限制器限制了连结部件的变形,所以,从连结部件向固定支撑架,也就是向保险杠部件的冲撞力传递不会中途断绝。
第2发明,上述限制器,是由固定支撑架的向车体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分形成的。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得到简单构成的限制器。
第3发明,上述突出部分,与固定支撑架一体形成,在上述固定支撑架的比突出部分更靠车体外侧上,以使连结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容易挂上突出部分的形式,形成了比周围的部分容易变形的脆弱部分的构成。
根据上述的构成,因为突出部分与固定支撑架一体形成,所以,零件数减少。还有,当侧向冲撞力作用上时由于最先端的脆弱部分的变形,使连结部件的车体宽度方向内端部分容易挂上突出部分,连结部件的变形就确实由该突出部分限制。
第4发明,上述限制器,是由比保险杠部件的延伸部分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连结在车体上的支撑部件形成,该支撑部件,是也固定在固定支撑架上的构成。
根据上述的构成,通过由连结于车体和固定支撑架两者的支撑部件构成限制器,可以得到刚性强的限制器,限制连结部件的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
第5发明,上述支撑部件,作为安装车载器件的安装支撑架。根据这个构成,由于将支撑部件和车载器件安装支撑架兼用,就可以减少零件的个数。
第6发明,上述连结部件与侧板,其构成为:由近似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侧板侧面的紧固部件连结,在上述固定支撑架上,固定了紧固部件的同时,至少一部分位于设置在保险杠部件上的孔部分内的上述连结部件和固定支撑架,穿过设置在连结部件上的贯通孔将沿近似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架侧紧固部件连结到上述固定支撑架的被紧固部件而连结,上述贯通孔,形成为比支撑架侧紧固部件的外周更大。
上述的构成中,由连结部件的穿通孔内侧和支撑架侧紧固部件外侧之间的间隙,吸收了连结部件和固定支撑架之间的车宽方向的安装误差。还有,因为固定支撑架的被紧固部件至少一部分位于设置在保险杠部件的孔内,所以,即便是在连结部件加上侧向冲撞力,被紧固部件与孔相接,可以将这个侧冲撞力传递给保险杠部件。还有,由于支撑架侧紧固部件的切断等,即便是连结部件要向车宽内侧变形,也由突出部分阻止这个变形。
第7发明,在从前肋板部分向车体后方倾斜延伸的向上弯曲部分的后面,包括沿着车宽方向延长,在向上延长部分和从该向上延长部分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后肋板部分之间形成了近似封闭断面的横架,上述横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和上述侧板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此间隙中,设置了为向横架传递沿着横架延长线方向加在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的冲撞传递部件。
上述构成中,在横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和侧板之间,由于成型上或者是安装上的限制形成了间隙,但是,加在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传达到了冲撞传递部件,还有,传递给其延长线上的封闭断面状的横架。这样,加在车体一侧的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会不中断地传给另一侧的侧板,侧向冲撞力被整个车体吸收。
第8发明,上述冲撞传递部件,具有和横架基本相同的断面形状。根据这个构成,由于从侧板传递给冲撞传递部件的侧向冲撞力不需要向横架改变方向就可以被传递,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吸收侧向冲撞力。
第9发明,在上述冲撞传递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侧板之间,设置了间隙,在上述冲撞传递部件附近的侧板上,设置了检测加在侧板上的冲撞力并将信号传送给车载器械的冲撞检测装置。
根据上述构成,如果在侧板上加上侧向冲撞力,因为在冲撞传递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侧板之间设置了间隙,到侧板接触到冲撞传递部件传递冲撞力为止之间,侧板是容易变形的。为此,控制了由侧向冲撞的冲撞的变形加速度,就可以由冲撞检测装置容易地检测出侧向冲撞力,从冲撞检测装置向车载器械发出加上了侧向冲撞力的信号。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的说明,只要根据上述第1的车辆用保险杠部件构造的发明,即便是在侧板上加上过大的侧向冲撞力,由于设置在固定支撑架上的限制器限制了连结部件的变形。为此,防止了从连结部件向保险杠部件的冲撞力传递的中途断绝,可以确保侧向冲撞力的吸收性。
根据上述第2发明,由固定支撑架的突出车体前方一侧的突出部分,可以得到简单构成的限制器。
根据上述第3发明,由与固定支撑架整体形成的突出部分,在不需要增加零件的个数可以限制连结部件的变形的同时,由于脆弱部分的变形,使连结部件确实挂上突出部分,可以限制其变形。
根据上述第4发明,由于将限制器作为连结刚性高的车体的支撑部件,可以进一步提高限制连结部件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第5发明,由于将支撑部件兼用为车载器械的安装支撑架,可以得到零件点数少的最优车辆用保险杠部件构造。
根据上述的第6发明,由于支撑架侧向紧固部件的外围和连结部件的贯通孔内周之间的间隙,吸收了连结部件和固定支撑架之间在车宽方向的安装误差。为此,可以得到容易安装的车辆用保险杠部件构造。
上述第7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加在侧板的侧向冲撞力由冲撞传递部件,传递给其延长线上的封闭断面形状的横架。为此,就可以将加在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不间断地传递给整个车体而有效地被吸收,提高乘车人员的安全性。
在上述第8发明中,将冲撞传递部件形成为基本与横架一致的断面形状将从侧板传递给冲撞传递部件的侧向冲撞力劲直传给横架。为此,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侧向冲撞力。
上述第9发明中,设置了冲撞传递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侧板之间的间隙,控制由于侧向冲撞时的冲撞力引起的变形的加速度,使设置在冲撞传递部件附近侧板一侧的冲撞检测装置检测出侧向冲撞力。为此,就可以由冲撞检测装置容易地检测侧向冲撞力有效地使两侧安全气囊等的车载器械有效地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敞篷车中车体的座位后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的扩大立体图。
图3,是保险杠部件的固定支撑架周围的扩大立体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的固定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的固定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VIII的箭头方向的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的固定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的与图10相当的图。
图12,是图1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13,是表示车辆侧部车体构造的主要部位的扩大立体图。
图14,是从后方看的传递冲撞部件的扩大立体图。
图15,传递冲撞部件的侧面图。
图16,是表示冲撞检出装置周围的扩大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车体
2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6    横架
9    侧板
11   车辆用保险杆构造
15   保险杠部件
15a  可拆卸支撑架
16   延伸部分
17   连结部件
17c  贯通孔
18   侧板侧面紧固部件
19   固定支撑架
22   突出部分(限制器)
23   脆弱部分
25   扩音器可拆卸支撑架
27   曲折部分(限制器)
51   侧板侧面紧固部件
52   焊接螺母(被紧固部件)
53   保险杠侧面紧固部件
62   突出部分(限制器)
72   突出部分(限制器)
122  间隙
123  传递冲撞部件
123d 凸缘(车宽方向端部)
124  冲撞感知用间隙
125  冲撞检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且,以下的实施方式,从本质上说是最好的示例,本发明,无意限制其适用对象及用途范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敞篷车中车体1的座位4(图1中2虚线所示)后侧部分的立体图。车体1,包括:前肋板部分3、从该前肋板部分3向车体后方倾斜延伸的向上弯曲部分5、其后的后肋板部分7、左右侧板9。还有,在向上弯曲部分5的上端部分和后肋板部分7的分界处,设置了连结左右侧板9的横架6。且,在图1中,省略了车宽方向左侧的侧板9。
如图2扩大的表示那样,在上述左右侧板9,为连结该左右侧板9,设置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1。这个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1,设置在敞篷车的腰带线12(beltline 12)的下方,包括连结左右侧板9的横杆(crossbar)部件13,从该横杆部件13向上呈倒U字形突起的两个保险杠部件15。
上述横杆部件13,在车座4的后面沿车宽方向延伸,其两端部分安装在分别设置于左右车门后面的侧板9上的从平面看近似呈L字状的联杆支撑架14(1ink bracker 14)。这个联杆支撑架14,是支撑敞篷车的敞篷自由升降的部件。
上述保险杠部件15,是将钢制园管弯成近似倒U字状形成为左右近似对称的部件,其侧板9一侧的下端部穿通横杆部件13形成在比另一侧下端部更低处延伸的延伸部分16。上述横杆部件13的上壁部分及下壁部分上,各自开设了比上述保险杠部件15的外径稍大的横杆插通孔13b,与侧板9一侧的横杆插通孔13b对应的前壁部分上,各自设置了两个螺栓插通孔(图中未示)。也就是,保险杠部件15的侧板9一侧,在上述横杆部件13插入横杆插通孔13b的状态下由通过上述螺栓插通孔的螺栓50与横杆部件13紧固的同时,横杆插通孔13b中与横杆部件13焊接。另一方面,保险杠部件1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端部分,只插入上述横杆部件13的上壁部分一侧的横杆插通孔13b,在该横杆插通孔13b中与横杆部件13焊接。
上述各个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的下端部分上,焊接了近似呈三角形状的安装支撑架15a。这个安装支撑架15a,被三条螺栓50紧固在上述车座4后面的横架6上。
在上述保险杠部件15和侧板9之间,设置了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连结部件17,由这个连结部件17使侧板9和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连结。
上述连结部件17,是由一根管材制成的,并将其两端部分17a、17b各自冲压成扁平状而成。在车宽方向内侧的扁平的端部17a,由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53紧固于设置在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上的固定支撑架19上。另一方面,侧板9一侧的扁平端部17b,被弯向近似平行侧板9朝车体前方向,由近似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侧板一侧的紧固部件51紧固。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上述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的前侧,形成有近似成圆形的孔部16a。以跨过这个孔部16a的方式包括限制器的固定支撑架19被固定在延伸部分16上。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特征,上述固定支撑架19,是由冲扁钢板加工而成,包括连结部件17的端部17a安装的扁平安装部分20、从这个安装部分20的上下方向两端部的左右两端各自向延伸部分16延伸的四个凸缘部分21。四个凸缘部分21,安装部分20相对于跨着延伸部分16的轴线近似成垂直延伸,形成为各自先端部分沿延伸部分16的圆周方向的外径,这些先端部分通过与延伸部分16焊接固定支撑架19固定于延伸部分16。
在上述固定支撑架19的安装部分20上,与上述延伸部分16的孔部16a同心,在其中央开口了螺栓插通孔20a。并对应该螺栓插通孔20a,在其反面,作为被紧固部件通过焊接固定了螺母52。并且,这个螺母52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延伸部分16的孔部16a。这个孔部16a,具有大于螺母52的外周的内径,在螺母52的外周和孔部16a之间设置了若干间隙。
另一方面,在连结部件17的端部17a的中央部分上,形成了具有大于上述支撑架一侧的紧固部件53的内径的贯通孔17c。
并且,在使上述连结部件17的贯通孔17c符合上述固定支撑架19的螺栓插通孔20a的状态下,通过将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架一侧的紧固部件53从车体前方插通这些贯通孔17c及螺栓插通孔20a,与安装部件20反面的螺母紧固将连结部件17连接到固定支撑架19上。
在上述安装部分20上,还整体形成了边向前弯边向车宽方向朝内侧延伸的作为限制器的突出部分22。如图4所示,这个突出部分22从平面看位于连结部件17的端部17a的延长线上。并且,在和安装部分2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突出部分22的交界处,开口了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20b,又由于开了这个长孔20b,形成了其周围的脆弱部分23。这个脆弱部分23,成为使连结部件17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容易挂上,比周围的部件容易变形。
作用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1的作用。首先,车体1受到侧向撞击时,侧板9变形,与这个侧板9连结的连结部件17也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变形。
其次,设置在连结部件1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17a的贯通孔17c的内表面与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53相接,与这个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53螺合的螺母52与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的孔部16a内表面相接,侧向冲撞力传给保险杠部件15。
尽管如此,连结部件17的变形也不停止,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53断裂的话,固定支撑架19使脆弱部分23变形至极限,突出部分22向车体前侧变形。
并且,连结部件17的先端与向前突出的突出部分22相接,限制了连结部件17的变形,侧向撞击力传递给保险杠部件15。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1,即便是在侧板9上加上过大的侧向冲撞力,由于设置在固定支撑架19的突出部分22限制连结部件17的变形。为此,防止了从连结部件17向保险杠部件15的荷载传递的中断,可以确保侧向冲撞力的吸收性。
还有,通过与固定支撑架19整体形成的突出部分22,由简单的构成,且不需要增加零件的个数可以限制连结部件17的变形,同时,通过使脆弱部分23变形,确实可以使连结部件17挂到突出部件22而限制其变形。
还有,将上述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固定在横架6上,将传到连结部件17的侧向冲撞力也传给横架6。为此,可以进一步使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1能够承受侧向冲撞力。
还有,由于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53的外周与连结部件17的贯通孔17c内周之间的间隙,吸收了连结部件17和固定支撑架19之间在车宽方向的组装误差。为此,就可以得到组装容易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1。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固定支撑架19的安装部分20上整体形成了向前弯曲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分22构成了限制器,但是,如图5所示,将笔直延长的安装部分20从前面看切去一个横“凹”字形的切缝,再将剩下的中间部分向前弯起构成突出部分62亦可。
还有,如图6所示,将固定支撑架19的安装部分20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延长,在这个延长部分设置螺栓孔(图中未示),在这个螺栓孔的位置用螺栓50紧固立方体块作为突出部分72亦可。
再有,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支撑架19上形成了脆弱部分23,但是并不是一定要设置的。
还有,保险杠部件15也并非一定要固定在横杆部件13上。这种情况下,保险杠部件1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端部分也固定在横架6上即可。
(实施方式2)
图7及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固定支撑架19的构成不同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且,与图1至图4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7所示,在横杆部件13上比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更靠车宽方向内侧,设置了两个螺孔(图中未示),在这个螺孔上,由螺栓50固定着作为支撑部件的近似呈矩形板状的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在这个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的反面,安装着作为车载机器的扩音器26。
上述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的车宽方向外侧下端部分,在固定支撑架19的车宽方向也由螺栓50固定着。如图8所示,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的车宽方向外侧上,向着车体前方设置了曲折了的曲折部分27,这个曲折部分27起着限制器的作用。
作用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1的作用。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车体1受到侧向撞击时,侧板9变形,与这个侧板9连结的连结部件17也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变形。
其次,设置在连结部件1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17a的贯通孔17c的内表面与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53相接,与这个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53螺合的螺母52与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的孔部16a内表面相接。
尽管如此,连结部件17的变形也不停止,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53断裂的话,连结部件17的先端接触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的曲折部分27。
这个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因为也坚固地固定在横杆部件13上,所以有效地限制了连结部件17的变形。
即便是连结部件17比上述曲折部分27更向车宽内侧变形,由车宽方向内侧的,将安装支撑架25紧固在固定支撑架19上的螺栓50阻止了其变形,侧向冲撞力被传到横杆部件13。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1,通过连结在比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更靠车宽内侧的横杆部件13上的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的曲折部分27作为限制连结部件17变形的限制器,由刚性高的限制器,可以有效地限制连结部件17。
还有,将支撑部件与扩音器26的安装支撑架25兼用,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了曲折部分27。另一方面,本变形例中,如图9及图10所示,连结部件17的车宽方向进一步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在其先端设置长孔状切口的切口部分28。再有,这个连结部件17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多少向车体前方一侧曲折。并且,在固定支撑架19的安装部分20和连结部件17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的背面之间,插入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的车宽方向外侧下端部分,由螺栓50从车体后侧按照固定支撑架19、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及连结部件17的顺序插入,再由螺帽54紧固。且,在图9中省略了螺帽54。
如以上所述,通过设置长孔状的切口部分28,可以吸收连结部件17的车宽方向安装误差。还有,连结部件17向车宽内侧的变形由螺栓50阻止,侧向冲撞力,也能够传到横杆部件13。
还有,如上述变形例所述,也可以不将连结部件17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向车体前方稍微弯曲亦可,如图11所示,设置成笔直延伸的端部17a,由螺栓50按照固定支撑架19、扩音器安装支撑架25及连结部件17的顺序插入,再由螺帽54紧固亦可。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上述各实施方式,是以下的构成亦可。
也就是,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保险杠部件15只在侧板9一侧向下方延伸,作为延伸部分,但是也可以只将车宽方向内侧作为延伸部分。这种情况下,只要将连结部件17再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即可。
还有,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将连结部件17设置在延伸部分16的前方一侧,但是,设置在延伸部分16的后方一侧亦可。这种情况下,在延伸部分16的后方一侧设置孔部16a、螺母52、固定支撑架19等即可。
再有,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将延长设置。部分16的下端部分固定在横架6上,但是,再向下延伸固定在前肋板部分亦可。
还有,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是以敞篷车为对象的,但是并不只限于敞篷车。只要是具有固定在比构成车体侧面的侧板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车体上,沿车体上下方延伸保险杠部件的车辆即可。这种情况下,只要将保险杠部件的延伸部分固定在前肋板部分即可。
(实施方式3)
图2,表示敞篷车中右侧车座(图中未示)后侧的侧边车体构造2。这个侧边车体构造2,包括: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肋板部分3,从该前肋板部分3向车体后方一侧倾斜延伸的向上弯曲部分5,向其后方延伸的后肋板部分7,以及左右侧板9。还有,如图12所示,在向上弯曲部分5的后面设置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架6。
如图13所示,上述向上弯曲部分5,其上端部分向后方弯曲,在其上端附近的后面焊接了断面为“L”字形的部件的前侧水平部分,通过将从该水平部分向上方延伸的后侧垂直部分的上端焊接到已经焊接在向上弯曲部分5的后肋板部分7的先端一侧形成封闭断面形状(近似成为矩形框状),构成了横架6。且,这个横架6由方管构成亦可。
如图2所示,上述左右侧板9上,设置在敞篷车的腰带线12下方的,连结左右侧板9的横杆部件13;从上述横架6的上表面向车体上方及车宽方向延伸,近似成倒U字状设置的两个保险杠部件15。
上述横杆部件13,在座位的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其两端安装在左右车门(图中未示)后方的侧板9上。
上述各保险杠部件15,是用园钢管弯成近似倒U字状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其侧板9一侧的下端部分贯穿上述横杆部件13比另一侧的下端更向下延伸,形成延伸部分16。上述横杆部件13的上壁部分及下壁部分上,各自开设了比上述保险杠部件15的外径稍大的横杆插通孔13b,与侧板9一侧的横杆插通孔13b对应的前壁部分上,各自设置了两个螺栓插通孔(图中未示)。也就是,保险杠部件15的侧板9一侧,在上述横杆部件13插入横杆插通孔13b的状态下由通过上述螺栓插通孔的螺栓50与横杆部件13紧固的同时,横杆插通孔13b中与横杆部件13焊接。另一方面,保险杠部件1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端部分,只插入上述横杆部件13的上壁部分一侧的横杆插通孔13b,在该横杆插通孔13b中与横杆部件13焊接。
如图13所示,上述各个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的下端部分上,焊接了近似呈三角形状的安装支撑架15a。这个安装支撑架15a,被三条螺栓50紧固在上述横架6上。
在上述保险杠部件15和侧板9之间,设置了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连结部件17,由这个连结部件17使侧板9和保险杠部件15的延伸部分16连结。
如图12所示,上述侧板9,包括:形成车体的腰带线12的腰带线部分9a,比该腰带线部分9a更靠车宽内侧的拐角连结部分9b,轮壳9c。还有,在横架6的后表面上,连接着向后方延伸的刚性部件后部侧肋板121。
上述侧板9的拐角连结部分9b、轮壳9c及横架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所围成的部分,在车体成型时的限制上,车体上方一侧为开放式,在内部设置了较大的间隙122。
并且,如图1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特征,上述间隙122上,在横架6的延长线上,设置了为将加在侧板9上的冲撞力传到横架6的冲撞传递部件123。且,在图13中,省略了侧板9。
如图14及图15所示,上述冲撞传递部件123的断面,与上述横架6基本一致形成为矩形框状。具体地讲,冲撞传递部件123,由断面为L字状的前壁部分123a和后壁部分123b相互焊接而成。在后壁部分123b的后表面上,设置了朝外侧突出的沿车宽方向延伸断面为圆弧状的补强用加强筋123c,提高了其刚性。
还有,冲撞传递部件12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上几乎全周,形成了几乎和侧板9(拐角连结部分9b)内表面几乎平行的凸缘部分123d。
上述冲撞传递部件123的凸缘部分123d和拐角连结部分9b内表面之间,设置了由车宽方向的微小间隙形成的冲撞感知用间隙124。
如图16省略了向上弯曲部分5所示,上述冲撞传递部件123近旁的拐角连结部分9b内表面上,设置了检测加在侧板9上的加速度向作为车载器具的侧向空气囊(图中未示)输送信号的冲撞检测装置125。
实施方式3的作用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2的作用。
首先,车体1受到侧向撞击时,侧板9变形,与这个侧板9连结的连结部件17也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变形。同时,拐角连结部分9b的内表面向着冲撞传递部件123的凸缘部分123d变形,将这个冲撞传达给冲撞检测装置125。
其次,从冲撞检测装置125向侧向空气囊送去信号,侧向空气囊充气鼓出。
在这期间,拐角连结部分9b内表面与冲撞传递部件123的凸缘部分123d接触,从冲撞传递部件123向横架6传递侧向冲撞力。
并且,这个侧向冲撞力从连结部件17也传给保险杠部件15。还有,传达给横架6的侧向冲撞力,从横架6的上表面也传递给保险杠部件15的下端部的延伸部分16。
并且,侧向冲撞力,也传递给另一侧的保险杠部件15、连结部件17、侧板9。
这样做,加在侧板9上的侧向冲撞力,传到整车被吸收。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侧部车体构造2,加在侧板9上的侧向冲撞力由冲撞传递部件123,传递给其延长线上的封闭断面状的横架6。为此,加在侧板9上的侧向冲撞力不会中断传递由整车有效地吸收,提高乘车者的安全。
还有,将冲撞传递部件123形成与横架6近似一致的断面形状从侧板9向冲撞传递部件123传递的侧向冲撞力笔直传给横架6。为此,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侧向冲撞力。
还有,横架6的上表面连结向车体上方及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部件15,传递给横架6的侧向冲撞力从横架6的上表面也传递给保险杠部件15。为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冲撞力的吸收效果。
还有,将保险杠部件15用从比横架6更上方的侧板9延伸部分16延伸的连结部件17连结,加在侧板9的侧向冲撞力介于连结部件17也传给保险杠部件15。为此,侧向冲撞力由整车有效地吸收。
再有,在冲撞传递部件12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凸缘部分123d)和侧板9之间设置冲撞感知用间隙124,在侧向冲撞时控制变形的加速度,使设置在冲撞传递部件123附近的侧板9一侧的冲撞检测装置125检测侧向冲撞力。为此,由冲撞检测装置125容易检测侧向冲撞力可以使侧向空气囊的车载器械有效地动作。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上述实施方式3,采用以下的构成亦可。
也就是,上述实施方式3中,冲撞传递部件123的凸缘部分123d和拐角连结部分9b内表面之间形成了冲撞感知用间隙124,但是,不设置该冲撞感知用间隙124将凸缘部分123d和拐角连结部分9b的内表面焊接在一起亦可。
再有,上述实施方式3中,将冲撞传递部件123的断面形成为与横架6近似一致的近似矩形框状,但是并不是一定要一致,还有,形成为园管等其他的封闭断面形状亦可。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包括固定在比构成车体侧面的侧板更靠里的车体上,沿着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保险杠部件,其特征为:
在上述保险杠部件下侧的延伸部分上,设置了为连结从上述侧板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连结部件的固定支撑架,
在该固定支撑架上,在比上述连结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设置了限制连结部件的朝车宽方向内侧变形的限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为:
上述限制器,是由固定支撑架的向车体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分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为:
上述突出部分,与固定支撑架形成为整体,
在上述固定支撑架的比突出部分更靠车体外侧的位置,以使连结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容易挂上突出部分的形式,形成了比周围的部分容易变形的脆弱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为:
上述限制器,是由连结在比保险杠部件的延伸部分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车体上的支撑部件形成,该支撑部件也固定在固定支撑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为:
上述支撑部件,作为安装车载器械的安装支撑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为:
上述连结部件与侧板,由近似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侧板一侧的紧固部件连结,
在上述固定支撑架上,固定了被紧固部件的同时,至少一部分位于设置在保险杠部件上的孔部分内,
通过将穿过设置在连结部件上的贯通孔沿近似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连结到上述固定支撑架的被紧固部件来将上述连结部件和固定支撑架连结起来,
上述贯通孔,形成为比支撑架一侧紧固部件的外周更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为:
包括横架,所述横架在按照从前肋板部分向车体后方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向上弯曲部分的后面,沿着车体方向延长,并且,在向上弯曲部分和从该向上弯曲部分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后肋板部分之间形成了近似封闭的断面,
在上述横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和上述侧板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此间隙中,设置了为向横架传递沿着横架延长线方向加在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的冲撞传递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为:
上述冲撞传递部件,具有和横架基本相同的断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为:
在上述冲撞传递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侧板之间,设置了间隙,
在上述冲撞传递部件附近的侧板一侧,设置了检测加在侧板上的侧向冲撞力并将信号传送给车载器械的冲撞检测装置。
CNB2005100650922A 2004-04-19 2005-04-13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66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23039A JP2005306103A (ja) 2004-04-19 2004-04-19 車両用ロールバー構造
JP2004123039 2004-04-19
JP2004131401 2004-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9871A CN1689871A (zh) 2005-11-02
CN100336682C true CN100336682C (zh) 2007-09-12

Family

ID=35345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509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6682C (zh) 2004-04-19 2005-04-13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306103A (zh)
CN (1) CN10033668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7765B2 (ja) * 2005-12-27 2012-01-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ルーフ支持構造
JP4822057B2 (ja) * 2006-03-30 2011-11-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補強構造及びその車体補強構造の組立分解方法
DE102012207820A1 (de) * 2012-05-10 2013-11-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Überrollschutzsyste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8240A (ja) * 1991-09-06 1993-03-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オープントツプ型自動車
JPH07165124A (ja) * 1993-12-14 1995-06-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ロア側部構造
JPH07277119A (ja) * 1994-04-08 1995-10-24 Dr Ing H C F Porsche Ag 自動車のためのロールバー
JPH07277118A (ja) * 1994-04-08 1995-10-24 Dr Ing H C F Porsche Ag 乗用車
US5782525A (en) * 1994-08-31 1998-07-21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Body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JPH11115662A (ja) * 1997-10-13 1999-04-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ロールバー構造
JPH11321334A (ja) * 1998-05-15 1999-11-24 Honda Motor Co Ltd カブリオレ車における車体補強構造
JP2001239959A (ja) * 2000-03-02 2001-09-04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8240A (ja) * 1991-09-06 1993-03-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オープントツプ型自動車
JPH07165124A (ja) * 1993-12-14 1995-06-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ロア側部構造
US5577797A (en) * 1993-12-14 1996-11-26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Floor side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with closed cross-sectional portion
JPH07277119A (ja) * 1994-04-08 1995-10-24 Dr Ing H C F Porsche Ag 自動車のためのロールバー
JPH07277118A (ja) * 1994-04-08 1995-10-24 Dr Ing H C F Porsche Ag 乗用車
US5782525A (en) * 1994-08-31 1998-07-21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Body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JPH11115662A (ja) * 1997-10-13 1999-04-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ロールバー構造
JPH11321334A (ja) * 1998-05-15 1999-11-24 Honda Motor Co Ltd カブリオレ車における車体補強構造
JP2001239959A (ja) * 2000-03-02 2001-09-04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9871A (zh) 2005-11-02
JP2005306103A (ja) 200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36684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171754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座安装构造
CN1280146C (zh) 汽车的车体构造
CN100346063C (zh) 排气管结构
CN101037118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0336685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526600A (zh) 车辆上部车身结构
CN1605522A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771160A (zh) 车体框架结构
CN1673008A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CN1676402A (zh) 全地形车辆
CN101062691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842459A (zh) 车辆用副车架和套筒安装结构
CN1291872C (zh) 车轮速度检测装置
CN1676407A (zh) 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
CN1891554A (zh) 具有滑动门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CN1283514C (zh) 车辆的后部构造
CN1810562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966300A (zh) 操作踏板的支撑结构
CN1684856A (zh) 行人保护用碰撞吸收器
CN1727224A (zh)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CN101061025A (zh) 用于车辆的乘客腿部保护装置
CN100336682C (zh)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CN101033676A (zh) 车辆的门结构
CN1590728A (zh) 摩托车的排气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2

Termination date: 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