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1083199A1 -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083199A1
WO2021083199A1 PCT/CN2020/124347 CN2020124347W WO2021083199A1 WO 2021083199 A1 WO2021083199 A1 WO 2021083199A1 CN 2020124347 W CN2020124347 W CN 2020124347W WO 2021083199 A1 WO2021083199 A1 WO 2021083199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sio
electrode material
carbon
lith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12434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屈丽娟
邓志强
庞春雷
任建国
贺雪琴
Original Assignee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市鼎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市鼎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08827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972014A4/en
Priority to US17/623,170 priority patent/US20220259053A1/en
Priority to KR1020217039398A priority patent/KR20220002639A/ko
Publication of WO2021083199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083199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3/00Silic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3/20Silicates
    • C01B33/24Alkaline-earth metal silic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21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vapour deposition
    • H01M4/0428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所述负极材料包括SiO x及Li 2Si 2O 5,所述SiO x分散在Li 2Si 2O 5中,其中,0≤x≤1.2。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硅氧化物SiO y、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和助剂进行混合,热处理,得到所述负极材料,其中,所述助剂包括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0<y<2。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通过使用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使得制备得到的产品中硅酸锂仅为Li 2Si 2O 5而没有其他硅酸锂相,由于Li 2Si 2O 5不溶于水,解决了预锂材料的加工稳定性问题,如浆料产气、粘度低,涂布时拖尾,极片干燥后出现针孔、气孔等。

Description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0月3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110465972、发明名称为“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涉及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工作电压高、循环使用寿命长、无记忆效应、自放电小、环境友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中。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石墨类负极材料,但它的理论比容量仅为372mAh/g,无法满足未来锂离子电池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现有的Si虽然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但其膨胀达300%,使循环性能受到影响,导致市场推广和应用受到约束。与之相对应的硅氧材料,循环性能更好,但是首次效率低。在首次充电时,需要消耗20~50%的锂用于SEI膜形成,这就大大降低了首次库伦效率。随着正极材料首效越来越高,提升硅氧材料的首次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提升硅氧材料首效行之有效的方式是预先对其掺杂锂,使之提前将硅氧材料中的不可逆耗锂相反应掉。现已工业化的方法是直接在极片表面涂覆锂层,以此达到减少正极锂消耗的效果。但是该方法对操作环境要求高,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难以实现产业化推广。当前技术发展状态下,通过在材料端进行预锂获得首效提升普遍存在加工性能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水系浆料产气严重、粘度低,涂布时拖尾,极片干燥后出现针孔、气孔等。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预锂后材料中存在大量的Li 2SiO 3、Li 4SiO 4相,甚至Li 2O、Li xSi,而这些成分均易溶于水,显示出强碱性导致加工性能差。
因此,加工性能差仍是预锂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技术难点。
一种锂离子电池、纳米硅材料及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二氧化硅、镁金属、掺杂剂按照指定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将所述混合物置于高温反应炉中,通入惰性气体后,在指定的升温速率下升至指定温度,高温反应一段时间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反应产物;取出所述反应产物进行初步水洗、酸洗、再水洗,烘干,得到粗颗粒硅;所述粗颗粒硅与分散剂按照指定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然后按照指定研磨工艺研磨指定时间、干燥、过筛,得到纳米硅。该方法虽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尚可,但是首次效率和加工性能还有待提高。
另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性能的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一)氧化亚硅复合材料的负极制备:1)称取一定量的SiO粉末,将其倒入质量为SiO质量10倍的去离子水中,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石墨与葡萄糖;2)将混合好的溶液放入高能球磨机中进行球磨;3)将球磨好的前驱体材料放入管式炉中;4)取出制备好的SiO/C 复合材料,通过将其与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PVDF按一定比例混合;(二)电极上的预锂化处理。该方法的首次效率和加工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又一种硅基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本申请提供的硅基负极片的负极涂层包括位于集流体上的第一涂层和位于第一涂层上的第二涂层,所述第一涂层中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所述第二涂层中的活性物质不包含硅基负极材料,所述第二涂层表面含有锂。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用含有硅基负极材料的第一浆料涂布在集流体上形成第一涂层;2)用不包含硅基负极材料的第二浆料在第一涂层上形成第二涂层;3)对含有第二涂层的极片进行预掺锂,得到所述硅基负极片。该方法流程长,工艺繁琐,难以在产业上进行应用。
申请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锂后加工性能优异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为达此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包括SiO x及Li 2Si 2O 5,所述SiO x分散在Li 2Si 2O 5中,其中,0≤x≤1.2。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材料中的含锂化合物为Li 2Si 2O 5,由于Li 2Si 2O 5不溶于水,可从根本上解决预锂材料的加工稳定性问题,如浆料产气、粘度低,涂布时拖尾,极片干燥后出现针孔、气孔等。不需要额外的对预锂后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可以避免锂电池因为表面处理带来的容量降低、首效降低等问题。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材料满足以下条件a~d的至少一者:
a.所述负极材料的的PH值为7<PH<10.7;
b.所述负极材料的平均粒径为5μm~50μm;
c.所述负极材料中的SiO x与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0.74~6.6);
d.所述SiO x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材料满足以下条件a~c的至少一者:
a.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
b.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所述碳包覆层的厚度为10nm~2000nm;
c.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所述负极材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硅氧化物SiOy、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和助剂进行混合,热处理,得到所述负极材料,其中,所述助剂包括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0<y<2。
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通过添加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可实现使最终的预锂产物只有Li 2Si 2O 5而没有Li 2SiO 3,从根本上解决了预锂材料的加工问题,且简化了预锂材料的制备工艺,即不需要额外的对预锂后材料进行表面处理,防止产气等问题的出现。此外,通过添加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直接将生成的高温晶相的Li 2SiO 3转化为低温晶相的Li 2Si 2O 5,可避免因为表面处理带来的负极材料容量降低、首效降低等问题。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材料满足以下条件a~f的至少一者:
a.所述负极材料的的PH值为7<PH<10.7;
b.所述负极材料的平均粒径为5μm~50μm;
c.所述负极材料中的SiO x与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0.74~6.6)。
d.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
e.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所述碳包覆层的厚度为10nm~2000nm;
f.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所述负极材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满足以下条件a~d的至少一者:
a.所述硅氧化物和还原性含锂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0:(0.08~1.2);
b.所述硅氧化物为一氧化硅;
c.所述硅氧化物的D10>1.0μm且Dmax<50μm;
d.所述还原性锂化合物包括氢化锂、烷基锂、金属锂、氢化铝锂、氨基锂和硼氢化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满足以下条件a~h的至少一者:
a.所述成核转化剂包括磷的氧化物和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b.所述磷的氧化物包括五氧化二磷和三氧化二磷中的至少一种;
c.所述磷酸盐包括磷酸锂、磷酸镁和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d.所述成核转化剂为五氧化二磷;
e.所述吸热剂的熔点小于700℃;
f.所述吸热剂包括LiCl、NaCl、NaNO 3、KNO 3、KOH、BaCl、KCl和LiF中的至少一种;
g.所述硅氧化物和所述成核转化剂的质量比为100:(2~10);
h.所述硅氧化物和所述吸热剂的质量比为100:(8~30)。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满足以下条件a~d的至少一者:
a.所述热处理在非氧化性气氛下进行;
b.所述热处理在非氧化性气氛下进行;所述非氧化性气氛包括氢气、氮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和氙气中的至少一种;
c.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300℃~1000℃;
d.所述热处理的时间为1.5h~2.5h。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将硅氧化物SiO y、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和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进行混合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硅氧化物的原料进行加热气化,产生硅氧化物气体,并进行冷凝、整形得到硅氧化物SiO y,其中,0<y<2。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满足以下条件a~g的至少一者:
a.所述硅氧化物的原料包括硅和二氧化硅;
b.所述硅和所述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1.8~2.2);
c.所述加热气化的温度为1200℃~1400℃;
d.所述加热气化的时间为16h~20h;
e.所述冷凝的温度为930℃~970℃;
f.所述加热气化在保护性气氛或真空中进行;
g.所述整形包括破碎、球磨和分级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待包碳材料进行碳包覆,所述待包碳材料包括所述硅氧化物和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满足以下条件a~c的至少一者:
a.所述碳包覆包括气相包碳和固相包碳中的至少一种;
b.所述碳包覆包括气相包碳和固相包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气相包碳的条件为:将所述硅氧化物在保护性气氛下升温至600℃~1000℃,通入有机碳源气体,保温0.5h~10h后冷却;其中,所述有机碳源气体包括烃类,所述烃类包括甲烷、乙烯、乙炔和苯中的至少一种;
c.所述碳包覆包括气相包碳和固相包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固相包碳的条件为:将所述硅氧化物与碳源融合0.5h~2h后,将得到的碳混合物在600℃~1000℃下碳化2h~6h,冷却;其中,所述碳源包括聚合物、糖类、有机酸和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质量比为1:(1.8~2.2)将硅和二氧化硅在真空中1200℃~1400℃加热气化16h~20h,再在930℃~970℃下冷凝,整形,得到一氧化硅;
对所述一氧化硅进行碳包覆,得到包碳的一氧化硅;
按照质量比为100:(2~10)将所述包碳的一氧化硅和五氧化二磷混合后,再加入还原性含锂化合物混合,在非氧化气氛下450℃~800℃下焙烧1.5h~2.5h,得到负极材料;其中,所述包碳的一氧化硅和所述还原性含锂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0:(0.08~1.2)。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含如上述第一方面的复合负极材料或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复合负极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通过添加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可实现使最终的预锂产物只有低温晶相的Li 2Si 2O 5而没有高温晶相的Li 2SiO 3,从根本上解决了预锂材料的加工问题,且简化了预锂材料的制备工艺,即不需要额外的对预锂后材料进行表面处理,防止产气等问题的出现。此外,通过添加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直接将高温晶相的Li 2SiO 3转化为低温晶相的Li 2Si 2O 5,可避免因为表面处理带来的负极材料容量降低、首效降低等问题。
(2)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材料具有加工性能稳定、首次效率高、循环寿命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2制备的负极材料的XRD图谱;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2制备的负极材料的产气测试照片;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2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涂布测试照片;
图4为对比例2制备的负极材料的XRD图谱;
图5a为对比例2制备的负极材料的产气测试照片;
图5b为对比例2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涂布测试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申请,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申请的权利保护范围,本申请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以下为本申请典型但非限制性实施例:
多数硅基/硅氧基材料在首次嵌锂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不可逆相(如:Li 4SiO 4、Li 2O等),导致电池首次库伦效率较低。通过预锂化处理,在负极材料中掺杂锂元素。从而在电池化成过程中,负极界面形成的SEI膜会消耗掉从负极材料中的锂,而不是正极脱嵌的锂离子,从而最大限度的保留从正极脱嵌的锂离子,提高全电池的容量。目前,预锂后材料中存在大量的Li 2SiO 3、Li 4SiO 4相,甚至Li 2O、Li xSi,这些物质会消耗电解液以及从正极脱出的Li,且此过程不可逆,造成首次可逆容量的严重丢失,并且这些成分均易溶于水,显示出强碱性导致加工性能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包括SiO x及Li 2Si 2O 5,所述SiO x分散在Li 2Si 2O 5中,其中,0≤x≤1.2。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材料中仅含有Li 2Si 2O 5这一种硅酸锂相,由于Li 2Si 2O 5不溶于水,可从根本上解决预锂化处理后的负极材料的加工稳定性问题,如浆料产气、粘度低,涂布时拖尾,极片干燥后出现针孔、气孔等。不需要额外的对预锂后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可以避免锂电池因为表面处理带来的容量降低、首效降低等问题。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SiO x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例如西瓜籽(SiO x)分散在西瓜囊(Li 2Si 2O 5)内。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SiO x中,0≤x≤1.2,SiO x例如可以为Si、SiO 0.2、SiO 0.4、SiO 0.6、SiO 0.8、SiO或SiO 1.2等。优选地,SiO x为SiO。可以理解地,SiOx的组成比较复杂,可以理解为由纳米硅均匀分散在SiO 2中形成。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材料的平均粒径5μm~50μm;更具体地,可以是5μm、10μm、15μm、20μm、25μm、30μm、35μm、40μm或50μ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硅复合物负极材料的平均粒径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提升。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材料中的SiO x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0.74~6.6);更具体地,可以是1:0.74、1:1.4、1:1.6、1:2.0、1:2.3、1:2.9、1:3.5、1:4、1:5.0、1:6.1或1:6.6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当SiO x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过低时,材料中的Li 2Si 2O 5含量过低,负极材料制成的浆料容易产气,极片干燥后容易出现针孔、气泡,不利于提高负极材料的加工性能;当SiO x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过高时,材料中的Li 2Si 2O 5含量过高,锂离子传输效率降低,不利于材料大倍率充放电。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材料中只含有Li 2Si 2O 5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7<PH<10.7,示例性地,PH值例如可以是7.1、8.0、9.3、9.8、9.9、10.0、10.1、10.2、10.3、10.4、10.5或10.6等等。可以理解地,可以使得材料保持在较低的碱性,提高材料水系加工性能,提高负极材料的首效。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
可选地,所述碳层的厚度为10nm~2000nm;更具体地,可以是10nm、50nm、100nm、300nm、500nm、800nm、1000nm、1500nm、1800nm或2000nm,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碳层过厚,锂离子传输效率降低,不利于材料大倍率充放电,降低负极材料的综合性能,碳层过薄,不利于增加负极材料的导电性且对材料的体积膨胀抑制性能较弱,导致长循环性能价差。
优选地,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时,所述负极材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更具体地,可以是4%、4.5%、5%、5.5%或6%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所述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00,将硅氧化物SiO y、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和助剂进行混合,热处理,得到所述负极材料,其中,所述助剂包括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0<y<2。
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通过使用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使得硅氧化物与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发生反应(即进行预锂化)后,可以实现只生成Li 2Si 2O 5这一种硅酸锂相,因为Li 2Si 2O 5不溶于水,解决了预锂材料的加工稳定性问题,如浆料产气、粘度低,涂布时拖尾,极片干燥后出现针孔、气孔等。
需要说明的是,成核转化剂可以用于加快结晶速率、增加结晶密度和促使晶粒尺寸微细化。在制备过程中,硅氧化物SiO y与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可以生成Li 2SiO 3和Li 2Si 2O 5,加入的成核转化剂可以加速结晶速率,促进生成的高温晶相的Li 2SiO 3转化为低温晶相的Li 2Si 2O 5,从而避免因为表面处理带来的容量降低、首效降低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吸热剂可以用于降低反应温度。在制备过程中,硅氧化物SiO y与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可以生成Li 2SiO 3和Li 2Si 2O 5,加入的吸热剂可以降低反应温度,随着反应温度的降低,有利于促进生成的硅酸锂的结晶相向低温晶相的Li 2Si 2O 5相偏移,即促进生成的高温晶相的Li 2SiO 3转化为低温晶相的Li 2Si 2O 5,从而避免因为表面处理带来的容量降低、首效降低等问题。
以下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达到和实现本申请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硅氧化物SiO y,其中,0<y<2,例如SiO y例如为SiO 0.2、SiO 0.5、SiO 0.8、SiO、SiO 1.2、SiO 1.5或SiO 1.9等。优选地,所述硅氧化物为SiO,当硅氧化物使用一氧化硅时,可以有效解决一氧化硅掺锂提升首效后加工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硅氧化物颗粒的粒径D10>1.0μm且Dmax<50μm。例如D10为 1.0μm、1.5μm、2.0μm、2.5μm、3.0μm、4.0μm或5.0μm等,Dmax为49μm、45μm、30μm、35μm或20μm等。这里,Dmax是指最大的颗粒的粒径。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包括氢化锂、烷基锂、金属锂、氢化铝锂、氨基锂和硼氢化锂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成核转化剂包括磷的氧化物和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磷的氧化物包括五氧化二磷和三氧化二磷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磷酸盐包括磷酸锂、磷酸镁和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成核转化剂为五氧化二磷。本申请中,特别优选使用五氧化二磷作为成核转化剂,采用五氧化二磷的好处在于:使得Li 2SiO 3转化为Li 2Si 2O 5的效果更明显,且可以减少成核转化剂的用量,实现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降低生产难度。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热剂的熔点小于700℃;所述吸热剂包括LiCl、NaCl、NaNO3、KNO3、KOH、BaCl、KCl和LiF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吸热剂为KNO 3。本申请中,特别优选KNO 3作为吸热剂,其优势在于:第一,KNO 3的使用温度低,且对生成Li 2Si 2O 5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第二,KNO 3成本低,原料易得,无毒无害,环境友好。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硅氧化物和还原性含锂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0:(0.08~1.2),例如10:0.08、10:0.2、10:0.5、10:0.8或10:1.2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控制在上述质量比范围内,有利于提高Li 2SiO 3转化成Li 2Si 2O 5的转化率。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硅氧化物和成核转化剂的质量比为100:(2~10),例如100:2、100:2.5或100:3、100:5、100:7、100:1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可以理解地,当成核转化剂的用量过多,会导致Li 2Si 2O 5晶粒过大,影响循环性能;如果成核转化剂的用量过少,会导致有残留Li 2SiO 3,影响材料的水系浆料加工稳定性。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硅氧化物和吸热剂的质量比为100:(8~30),例如100:8、100:10、100:15、100:20、100:25或100:3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将硅氧化物、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和成核转化剂混合的具体步骤,包括:将硅氧化物和成核转化剂混合后,再加入还原性含锂化合物。
可以理解地,将硅氧化物与成核转化剂混合后,成核转化剂粘附于硅氧化物的表面,当还原性含锂化合物与硅氧化物发生反应时,粘附在硅氧化物表面的成核转化剂就能及时地将反应生成的部分高温晶相的Li 2SiO 3转化为低温晶相的Li 2Si 2O 5,即随着反应进行,硅酸锂的相变也在同时进行,成核转化剂促使硅酸锂的结晶向低温晶相的Li 2Si 2O 5偏移,转变硅酸锂的晶相结构。
可选地,所述热处理在非氧化性气氛下进行,所述非氧化性气氛包括氢气、氮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或氙气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热处理可以在烧成炉中进行,使得热处理充分进行。
可选地,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300℃~1000℃,例如300℃、400℃、450℃、480℃、500℃、600℃、700℃、800℃、900℃或100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可以理解地,当热处理温度过高,会导致反应剧烈,硅晶粒急剧长大,一氧化硅歧化,性能劣化,影响材料的循环性能;当热处理的温度过低,反应难以进行,导致Li 2Si 2O 5无法生成。优选地,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450℃~800℃。
优选地,所述热处理的时间为1.5h~2.5h,例如1.5h、1.7h、2h、2.3h或2.5h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可以理解地,充分焙烧,可以使得Li 2SiO 3充分转化成Li 2Si 2O 5,。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0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硅氧化物的原料进行加热气化,产生硅氧化物气体,并进行冷凝、整形得到硅氧化物SiO y,其中,0<y<2。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硅氧化物的原料包括Si和SiO 2。Si和SiO 2的具体比例可以根据所需的SiO y的y值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硅和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1.8~2.2),例如1:1.8、1:1.9、1:2.0、1:2.1或1:2.2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200℃~1400℃,例如1200℃、1250℃、1300℃、1350℃或140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可选地,所述加热气化的时间为16h~20h,例如16h、17h、18h、19h或20h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可选地,所述冷凝的温度为930℃~970℃,例如930℃、940℃、950℃、960℃或97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可选地,所述整形包括破碎、球磨或分级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硅氧化物SiO y颗粒的D10>1.0μm,且Dmax<50μm,例如D10为1.1μm、1.5μm、2.0μm、2.5μm、3.0μm、4.0μm或5.0μm等,Dmax为49μm、45μm、30μm、35μm或20μm等。需要说明的是,Dmax是指最大的颗粒的粒径。
优选地,所述加热气化在保护性气氛或真空中进行。本申请中,所述保护性气氛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选择,例如氮气气氛和/或氩气气氛。所述真空的真空度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选取,例如5Pa。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待包碳材料进行碳包覆,所述待包碳材料包括所述硅氧化物和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碳包覆包括气相包碳和固相包碳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采用气相包碳时,将所述硅氧化物在保护性气氛下升温至600℃~1000℃,例如600℃、700℃、800℃、900℃或1000℃等,通入有机碳源气体,保温0.5h~10h后冷却,例如保温0.5h、1h、2h、5h、8h或10h等。本 申请中,所述保护性气氛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选择,例如氮气气氛和/或氩气气氛。
优选地,所述有机碳源气体包括烃类。所述烃类包括甲烷、乙烯、乙炔和苯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采用固相包碳时,将所述硅氧化物与碳源融合0.5h以上后,将得到的碳混合物在600℃~1000℃下碳化2h~6h,冷却。融合时间在0.5h以上,例如0.5h、0.6h、0.7h、0.8h、1h、1.5h或2h等,碳化温度例如可以是600℃、700℃、800℃、900℃或1000℃等,碳化时间例如可以是2h、3h、4h、5h或6h等。
可以理解地,将硅氧化物先进行碳包覆,再进行锂化反应,可以有效缩减制备工艺,降低成本;并且在硅氧化物表面形成碳层,碳层较为疏松,存在大量微孔道,而后续的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均可以通过碳层的微孔道,渗透过碳层而在硅氧化物表面进行反应,可以适当抑制反应的剧烈程度,使得硅氧化物表面形成均匀的Li 2Si 2O 5层,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可选地,所述融合在融合机中进行,所述融合机转速为500-3000r/min,例如500r/min、1000r/min、1500r/min、2000r/min、2500r/min或3000r/min等。融合机的刀具间隙宽度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选取,例如为0.5c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源包括聚合物、糖类、有机酸和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中,采用上述碳化处理温度、时间以及融合等这些操作条件相互配合,有利于在硅氧化物表面形成碳层,碳层较为疏松,存在大量微孔道,而后续的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均可以通过碳层的微孔道,渗透过碳层而在硅氧化物表面进行反应,故得到的负极材料中,碳层依然是位于最外层,可以更好地提升产品的性能。
进一步地,作为本申请所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质量比为1:(1.8~2.2)将硅和二氧化硅在真空中1200℃~1400℃加热气化16h~20h,再在930℃~970℃下冷凝,整形,得到一氧化硅;
对所述一氧化硅进行碳包覆,得到包碳的一氧化硅;
按照质量比为100:(2~10)将所述包碳的一氧化硅和五氧化二磷混合后,再加入还原性含锂化合物混合,在非氧化气氛下450℃~800℃下焙烧1.5h~2.5h,得到负极材料;其中,所述包碳的一氧化硅和所述还原性含锂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0:(0.08~1.2)。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含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硅氧复合负极材料或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硅氧复合负极材料。
下面分多个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于以下的具体实施例。在保护范围内,可以适当的进行变更实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 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2μm,Dmax为28μm)。
(2)取1kg SiO粉体材料、2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8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8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8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6,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5。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3μm,Dmax为25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置于CVD回转炉中,通入乙炔作为碳源,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800℃沉积70min,冷却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2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中,包括SiO 0.8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8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8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1。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2,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05nm。
图2为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XRD图谱,由该图可以看出只有物质Li 2Si 2O 5和硅的特征峰。
图3a为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产气测试照片,由该图可以看出铝塑膜袋无鼓包或者突起,表面平整,说明材料未发生产气现象。
图3b为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涂布测试照片,由该图可以看出极片光滑、平整。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 表2。
实施例3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3μm,Dmax为25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置于CVD回转炉中,通入乙炔作为碳源,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800℃沉积70min,冷却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3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2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中,包括SiO 0.5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5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5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1.4,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3。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00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5μm,Dmax为29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113g沥青置于VC机中混合30min,转速800rpm,出料后置于高温箱式炉中900℃烧成3h,箱式炉中通入氮气保护。自然冷却至室温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2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86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86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86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2,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0。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20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1.8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200℃并保温20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30℃)生成SiO 0.92块体;将SiO 0.92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 0.92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5μm,Dmax为26μm)。
(2)取1.5kg SiO 0.92粉体材料置于CVD回转炉中,通入甲烷作为碳源,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600℃沉积10h,冷却出料得SiO 0.92/C材料。
(3)取1kg SiO 0.92/C材料与7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 0.92/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6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7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7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7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0,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6。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199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400℃并保温16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70℃)生成SiO 1.3块体;将SiO 1.3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 1.3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6μm,Dmax为25μm)。
(2)取1.5kg SiO 1.3粉体材料置于CVD回转炉中,通入乙烯作为碳源,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1000℃沉积30min,冷却出料得SiO 1.3/C材料。
(3)取1kg SiO 1.3/C材料与10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 1.3/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45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1.2和Li 2Si 2O 5,所述SiO 1.2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1.2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1,所述负极材 料的PH值为9.8。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04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1μm,Dmax为27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113g沥青置于VC机中混合40min,转速500rpm,出料后置于高温箱式炉中600℃烧成6h,箱式炉中通入氮气保护,自然冷却至室温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2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20g硼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氩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300℃,热处理时间2.5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6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6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6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3.0,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2。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10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5μm,Dmax为26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113g沥青置于VC机中混合50min,转速3000rpm,出料后置于高温箱式炉中1000℃烧成2h,箱式炉中通入氮气保护,自然冷却至室温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2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50g金属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1000℃,热处理时间1.5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 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2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2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2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1.6,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6。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198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5μm,Dmax为29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沥青113g置于VC机中混合30min,转速800rpm,出料后置于高温箱式炉中900℃烧成3h,箱式炉中通入氮气保护。自然冷却至室温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y/C材料与20g三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三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9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9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9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3,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1。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07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5μm,Dmax为29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沥青113g置于VC机中混合30min,转速800rpm,出料后置于高温箱式炉中900℃烧成3h,箱式炉中通入氮气保护。自然冷却至室温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20g磷酸锂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 SiO/C材料与磷酸锂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92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92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92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9,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9.9。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50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3μm,Dmax为25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置于CVD回转炉中,通入乙炔作为碳源,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800℃沉积70min,冷却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8gNaCl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NaCl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中,包括SiO 0.9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9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9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3.5,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3。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180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3μm,Dmax为25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置于CVD回转炉中,通入乙炔作为碳源,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800℃沉积70min,冷却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30gNaCl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NaCl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 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中,包括SiO 0.3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3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3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0.2,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0.3。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800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对比例1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2μm,Dmax为28μm)。
(2)取1kg SiO粉体材料、20g五氧化二磷,得到SiO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8、Li 2SiO 3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8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8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6,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1.3。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本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对比例2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5μm,Dmax为29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沥青113g置于VC机中混合30min,转速800rpm,出料后置于高温箱式炉中900℃烧成3h,箱式炉中通入氮气保护。自然冷却至室温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20g五氧化二磷,得到SiO/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 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包括SiO 0.86、Li 2SiO 3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86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86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2.2,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1.2。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20nm。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图4为本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XRD图谱,由该图可以看出图谱中除了硅特征峰和Li 2Si 2O 5特征峰以外,还有Li 2SiO 3的特征峰存在。
图5a为本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产气测试照片,由该图可以看出密封的铝塑膜袋鼓起,说明内部出现了产气现象。
图5b为本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涂布测试照片,由该图可以看出极片上布满针孔。
本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对比例3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3μm,Dmax为25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置于CVD回转炉中,通入乙炔作为碳源,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800℃沉积70min,冷却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5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中,包括SiO 0.95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95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95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6.1,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1.0。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200nm。
本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对比例4
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法制备负极材料:
(1)取1kg Si粉与2kg SiO 2粉,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30min后得到SiO 2 和Si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投入真空炉内;在真空度为5Pa的负压条件下加热到1300℃并保温18h,在炉内生成SiO蒸汽经过迅速凝结(凝结的温度为950℃)生成SiO块体;将SiO块体经过破碎、球磨、分级等工艺处理,得到SiO粉体材料,其中值粒径控制在6μm左右(D10为1.3μm,Dmax为25μm)。
(2)取1.5kg SiO粉体材料置于CVD回转炉中,通入乙炔作为碳源,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800℃沉积70min,冷却出料得SiO/C材料。
(3)取1kg SiO/C材料与10g五氧化二磷投入VC混合机内混合40min取出,得到SiO/C材料与五氧化二磷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加入100g氢化锂球磨20min取出,得到预锂前驱体;将预锂前驱体置于氮气保护下热处理,热处理温度800℃,热处理时间2h,自然降温至室温取出物料、经筛分、除磁得到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中,包括SiO 0.88和Li 2Si 2O 5,所述SiO 0.88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所述负极材料中,SiO 0.88和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5.0,所述负极材料的PH值为11.1。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有碳层,所述碳层厚度为190nm。
本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常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见表2。
测试方法
1、XRD测试:
添加10wt%的氧化镁作为标准物质,均匀混合至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待测试负极材料中,制片,进行测试。角度范围:10~90°,扫描模式:步进扫描,选择狭缝宽度1.0,并设置电压40kW,电流40mA。测得数据再通过Jade6.5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
2、加工性能测试
(1)产气测试。分别将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作为活性物质,SBR+CMC作为粘结剂,加入导电炭黑,按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95:2:3配比高速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浆料,将其装入铝塑膜袋中密封、静置,然后监测铝塑膜袋的形状变化,监测周期1个月。
(2)涂布测试。将产气测试中配置好的浆料均匀涂覆在铜箔上,烘干后观察极片表面是否有针孔、气孔、凹坑存在。
3、扣电测试
分别将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作为活性物质,SBR+CMC作为粘结剂,加入导电炭黑后搅拌制浆涂覆在铜箔上,最后经过烘干碾压制得负极片,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85:15:10。以金属锂片作为对电极,PP/PE作为隔膜,LiPF6/EC+DEC+DMC(EC、DEC和DMC的体积比为1:1:1)作为电解液,在充氩气的手套箱中装配模拟电池。采用蓝电5V/10mA型电池测试仪测试扣式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充电电压为1.5V,放电至0.01V,充放电速率为0.1C。
4、循环测试
分别将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与石墨按质量比1:9混合均匀后作为 活性物质,以金属锂片作为对电极,PP/PE作为隔膜,LiPF6/EC+DEC+DMC(EC、DEC和DMC的体积比为1:1:1)作为电解液,在充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扣式电池,采用蓝电5V/10mA型电池测试仪测试电池循环50周的电化学性能,充电电压为1.5V,放电至0.01V,充放电速率为0.1C。
上述测试的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Figure PCTCN2020124347-appb-000001
Figure PCTCN2020124347-appb-000002
表2
实验 放电容量mAh/g 首效% 50周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1 1308 86.5 88.8
实施例2 1417 88.9 89.1
实施例3 1420 89.5 90.5
实施例4 1411 88.6 90.0
实施例5 1400 88.3 89.1
实施例6 1404 86.5 89.4
实施例7 1415 88.4 90.2
实施例8 1407 90.5 90.1
实施例9 1388 87.0 88.8
实施例10 1380 87.2 88.9
实施例11 1394 88.8 90.0
实施例12 1405 89.7 91.8
对比例1 1720 76.8 75.8
对比例2 1720 76.8 75.8
对比例3 1401 86.7 82.2
对比例4 1421 86.5 84.6
根据表1及表2,从实施例2、实施例3、对比例3、对比例4可以看出,随着 P 2O 5添加量增加,Li 2SiO 3含量逐渐减少,当添加量达到2%时,已经没有Li 2SiO 3存在,材料的加工性能得到改善。从实施例1、2和4可以看出,包碳后再进行预锂化反应,并添加成核转化剂可获得更好的转化效果,并且碳源种类对Li 2SiO 3的转化效果没有影响。
总体上看,添加成核转化剂后,随着负极材料中的Li 2Si 2O 5含量增加,负极材料循环性能明显提升;当Li 2SiO 3全部转化为Li 2Si 2O 5之后,材料的循环保持率稳定在88%以上。
实施例9-10没有使用成核转化剂P 2O 5,而使用了其他种类的成核转化剂。相比于实施例4,实施例9和10制备出来的材料容量、循环均比添加P 2O 5的较差,可能是转化剂的种类不同所致。因为P 2O 5对于Li 2SiO 3转换为Li 2Si 2O 5的效果更显著,加入P 2O 5后材料中的Li 2Si 2O 5含量也更多,对循环过程带来的膨胀抑制作用更强。
实施例11-12中添加吸热剂,吸热剂促进高温相的Li 2SiO 3向低温相的Li 2Si 2O 5转变,也能使最终产物只有Li 2Si 2O 5,且表现出良好的首次库伦效率以及循环性能。
对比例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没有加入成核转化剂,导致Li 2SiO 3含量较高,加工性能变差,产气多,涂布后出现明显针孔,首效和循环性能均明显劣于实施例1。对比例2的情况与对比例1相同,也是没有加入成核转化剂,导致产品加工性能变差,产气多,涂布后出现明显针孔,首效和循环性能不及实施例4。
对比例3、对比例4分别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改变了成核转化剂的添加量,硅氧化物与成核转化剂的质量比分别为100:0.5和100:1,对比例3~4中的成核转化剂不足,不能将Li 2SiO 3完全转换为Li 2Si 2O 5,导致材料加工性能变差,放置后也会出现产气现象,涂布时出现针孔。
申请人声明,本申请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的详细方法,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申请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申请的任何改进,对本申请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4)

  1. 一种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包括SiO x及Li 2Si 2O 5,所述SiO x分散在Li 2Si 2O 5中,其中,0≤x≤1.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满足以下条件a~d的至少一者:
    a.所述负极材料的的PH值为7<PH<10.7;
    b.所述负极材料的平均粒径为5μm~50μm;
    c.所述负极材料中的SiO x与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0.74~6.6);
    d.所述SiO x均匀分散在Li 2Si 2O 5中。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满足以下条件a~c的至少一者:
    a.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
    b.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所述碳包覆层的厚度为10nm~2000nm;
    c.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所述负极材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
  4. 一种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硅氧化物SiO y、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和助剂进行混合,热处理,得到所述负极材料,其中,所述助剂包括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0<y<2。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满足以下条件a~f的至少一者:
    a.所述负极材料的的PH值为7<PH<10.7;
    b.所述负极材料的平均粒径为5μm~50μm;
    c.所述负极材料中的SiO x与Li 2Si 2O 5的质量比为1:(0.74~6.6)。
    d.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
    e.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所述碳包覆层的厚度为10nm~2000nm;
    f.所述负极材料的表面形成有碳包覆层,所述负极材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满足以下条件a~d的至少一者:
    a.所述硅氧化物和还原性含锂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0:(0.08~1.2);
    b.所述硅氧化物为一氧化硅;
    c.所述硅氧化物的D10>1.0μm且Dmax<50μm;
    d.所述还原性锂化合物包括氢化锂、烷基锂、金属锂、氢化铝锂、氨基锂和硼氢化锂中的至少一种。
  7. 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满足以下条件a~h的至少一者:
    a.所述成核转化剂包括磷的氧化物和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b.所述磷的氧化物包括五氧化二磷和三氧化二磷中的至少一种;
    c.所述磷酸盐包括磷酸锂、磷酸镁和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d.所述成核转化剂为五氧化二磷;
    e.所述吸热剂的熔点小于700℃;
    f.所述吸热剂包括LiCl、NaCl、NaNO 3、KNO 3、KOH、BaCl、KCl和LiF中的至少一种;
    g.所述硅氧化物和所述成核转化剂的质量比为100:(2~10);
    h.所述硅氧化物和所述吸热剂的质量比为100:(8~30)。
  8. 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满足以下条件a~d的至少一者:
    a.所述热处理在非氧化性气氛下进行;
    b.所述热处理在非氧化性气氛下进行;所述非氧化性气氛包括氢气、氮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和氙气中的至少一种;
    c.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300℃~1000℃;
    d.所述热处理的时间为1.5h~2.5h。
  9. 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硅氧化物SiO y、还原性含锂化合物和成核转化剂或吸热剂进行混合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硅氧化物的原料进行加热气化,产生硅氧化物气体,并进行冷凝、整形得到硅氧化物SiO y,其中,0<y<2。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满足以下条件a~g的至少一者:
    a.所述硅氧化物的原料包括硅和二氧化硅;
    b.所述硅和所述二氧化硅的质量比为1:(1.8~2.2);
    c.所述加热气化的温度为1200℃~1400℃;
    d.所述加热气化的时间为16h~20h;
    e.所述冷凝的温度为930℃~970℃;
    f.所述加热气化在保护性气氛或真空中进行;
    g.所述整形包括破碎、球磨和分级中的至少一种。
  11. 根据权利要求4~10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待包碳材料进行碳包覆,所述待包碳材料包括所述硅氧化物和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满足以下条件a~c的至少一者:
    a.所述碳包覆包括气相包碳和固相包碳中的至少一种;
    b.所述碳包覆包括气相包碳和固相包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气相包碳的条件为:将所述硅氧化物在保护性气氛下升温至600℃~1000℃,通入有机碳源气体,保温0.5h~10h后冷却;其中,所述有机碳源气体包括烃类,所述烃类包括甲烷、乙烯、乙炔和苯中的至少一种;
    c.所述碳包覆包括气相包碳和固相包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固相包碳的条件为:将所述硅氧化物与碳源融合0.5h~2h后,将得到的碳混合物在600℃~1000℃下碳化2h~6h,冷却;其中,所述碳源包括聚合物、糖类、有机酸和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13. 根据权利要求3~12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质量比为1:(1.8~2.2)将硅和二氧化硅在真空中1200℃~1400℃加热气化16h~20h,再在930℃~970℃下冷凝,整形,得到一氧化硅;
    对所述一氧化硅进行碳包覆,得到包碳的一氧化硅;
    按照质量比为100:(2~10)将所述包碳的一氧化硅和五氧化二磷混合后,再加入还原性含锂化合物混合,在非氧化气氛下450℃~800℃下焙烧1.5h~2.5h,得到负极材料;其中,所述包碳的一氧化硅和所述还原性含锂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0:(0.08~1.2)。
  14. 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包含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材料或根据权利要求4~13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负极材料。
PCT/CN2020/124347 2019-10-30 2020-10-28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WO2021083199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882730.3A EP3972014A4 (en) 2019-10-30 2020-10-28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REOF, AND LITHIUM-ION BATTERY
US17/623,170 US20220259053A1 (en) 2019-10-30 2020-10-28 Anode material,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KR1020217039398A KR20220002639A (ko) 2019-10-30 2020-10-28 음극 재료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리튬 이온 전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6597.2 2019-10-30
CN201911046597.2A CN112751027A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83199A1 true WO2021083199A1 (zh) 2021-05-06

Family

ID=75640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124347 WO2021083199A1 (zh) 2019-10-30 2020-10-28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9053A1 (zh)
EP (1) EP3972014A4 (zh)
KR (1) KR20220002639A (zh)
CN (1) CN112751027A (zh)
WO (1) WO202108319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2713A (zh) * 2022-04-21 2022-06-28 胜华新能源科技(东营)有限公司 含锂金属硅的制备方法、含锂金属硅、含锂SiO及其应用
WO2023075567A1 (ko) * 2021-11-01 2023-05-0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음극의 제조방법,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1027A (zh) * 2019-10-30 2021-05-04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4744166A (zh) * 2022-02-25 2022-07-12 深圳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预锂化硅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EP4290619A1 (en) * 2022-04-21 2023-12-13 Shinghwa Amperex Technology (Dongying) Co., Ltd. Preparation method for lithium-containing silicon metal, lithium-containing silicon metal, lithium-containing sio and use thereof
CN115241436B (zh) * 2022-08-08 2024-02-20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首效锂掺杂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340093B (zh) * 2022-08-16 2024-01-26 合肥学院 一种利用硅酸盐制备纳米硅或非晶二氧化硅的方法
CN115642236B (zh) * 2022-10-25 2023-09-22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硅基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2854A (zh) * 2008-11-20 2011-12-21 株式会社Lg化学 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75751A (zh) * 2014-09-03 2017-04-1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170117543A1 (en) * 2015-10-26 2017-04-27 Lg Chem, Lt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part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816594A (zh) * 2017-03-06 2017-06-09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用途
CN107112534A (zh) * 2015-01-28 2017-08-2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9524650A (zh) * 2018-11-13 2019-03-26 东莞市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氧化亚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制法
WO2019065195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TW201937799A (zh) * 2018-01-19 2019-09-16 美商安普雷斯公司 用於鋰離子電池陽極之經穩定之預鋰化氧化矽粒子
WO2020080452A1 (ja) * 2018-10-18 2020-04-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7274A (zh) * 2017-12-12 2021-09-24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50510A (zh) * 2019-04-10 2019-06-28 珠海冠宇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751027A (zh) * 2019-10-30 2021-05-04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2854A (zh) * 2008-11-20 2011-12-21 株式会社Lg化学 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75751A (zh) * 2014-09-03 2017-04-1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7112534A (zh) * 2015-01-28 2017-08-2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170117543A1 (en) * 2015-10-26 2017-04-27 Lg Chem, Lt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part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816594A (zh) * 2017-03-06 2017-06-09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用途
WO2019065195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TW201937799A (zh) * 2018-01-19 2019-09-16 美商安普雷斯公司 用於鋰離子電池陽極之經穩定之預鋰化氧化矽粒子
WO2020080452A1 (ja) * 2018-10-18 2020-04-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9524650A (zh) * 2018-11-13 2019-03-26 东莞市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氧化亚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制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WEN ET AL.: "Effects of P2O5 and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ithium disilicate glass-ceramics.", ACTA MATERIALIA, vol. 55, no. 10, 3 April 2007 (2007-04-03), XP022059686, ISSN: 1359-6454, DOI: 10.1016/j.actamat.2007.02.009 *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3972014A4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5567A1 (ko) * 2021-11-01 2023-05-0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음극의 제조방법,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14672713A (zh) * 2022-04-21 2022-06-28 胜华新能源科技(东营)有限公司 含锂金属硅的制备方法、含锂金属硅、含锂SiO及其应用
CN114672713B (zh) * 2022-04-21 2022-09-16 胜华新能源科技(东营)有限公司 含锂金属硅的制备方法、含锂金属硅、含锂SiO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1027A (zh) 2021-05-04
US20220259053A1 (en) 2022-08-18
EP3972014A1 (en) 2022-03-23
EP3972014A4 (en) 2022-10-19
KR20220002639A (ko)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83199A1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US11929484B2 (en) Compou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e, and use i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WO2021083197A1 (zh) 硅氧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WO2021128603A1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改性一氧化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056981A1 (zh) 一种锂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WO2021057929A1 (zh) 硅复合物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WO2022088543A1 (zh) 用于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负极、电池
CN111342030B (zh) 一种多元复合高首效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233439A1 (zh) 硅氧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6848264A (zh) 一种多孔硅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64642A (zh) 一种含锂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WO2017008615A1 (zh) 一种气相沉积制备改性硅基负极材料的方法
CN114023921A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014104A (zh) 富锂镍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与二次电池
CN108682828A (zh)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832183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制备方法
CN111029541A (zh) 类蜂窝状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042266A1 (zh) 硅氧复合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WO2022041831A1 (zh) 硅氧复合材料、负极材料、负极和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11643B (zh) 一种基于硅藻土基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24221A1 (zh) 一种高首效长寿命的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13889625A (zh) 一种改性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203978B (zh) 一种高容量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531166B (zh) 制备负极材料的方法、制备电池的方法和电池
CN115893400B (zh) 一种长循环锂离子电池所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88273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703939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K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088273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11215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