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8202013A1 - 车体顶起装置、升降系统及升降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体顶起装置、升降系统及升降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WO2018202013A1 WO2018202013A1 PCT/CN2018/085124 CN2018085124W WO2018202013A1 WO 2018202013 A1 WO2018202013 A1 WO 2018202013A1 CN 2018085124 W CN2018085124 W CN 2018085124W WO 2018202013 A1 WO2018202013 A1 WO 2018202013A1
- Authority
- WO
- WIPO (PCT)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vehicle body
- chamber
- jacking device
- bearing platform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3/00—Devices, e.g. jacks, adapted for uninterrupted lifting of loads
- B66F3/24—Devices, e.g. jacks, adapted for uninterrupted lifting of loads fluid-pressure operated
- B66F3/2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6F3/4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with self-contained pumps, e.g. actuated by han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3/00—Devices, e.g. jacks, adapted for uninterrupted lifting of loads
- B66F3/24—Devices, e.g. jacks, adapted for uninterrupted lifting of loads fluid-pressure operated
- B66F3/2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2700/00—Lifting apparatus
- B66F2700/05—Hydraulic jacks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车体顶起装置、升降系统及升降控制方法,涉及车辆制造维修技术领域,该车体顶起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结构的承重台(1)、将承重台(1)的空腔分隔成两个独立腔室(11)的活塞(2)、与活塞(2)固接的活塞杆(3)和为两个独立腔室(11)提供油液的油箱(7),两个独立腔室(11)与油箱(7)之间连接有三位四通换向阀(4),油箱(7)与三位四通换向阀(4)之间的进油管路上设有油泵(6),油箱(7)和承重台(1)均固设在车体底盘(5)上。该顶起装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更换轮胎不方便、繁琐且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05月03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的申请号为201710305336.2、名称为“车体顶起装置及升降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维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体顶起装置、升降系统及升降控制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具有能够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的性能。轮胎作为汽车等机动工具的组成部件对车辆是否能够正常行驶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更换轮胎的方法主要通过车载千斤顶将汽车顶起,汽车维修人员或者车主进行轮胎的拆卸与更换。
现有技术中,车载千斤顶虽然能够将车辆顶起使得维修人员或者车主进行轮胎更换,但是,使用千斤顶时需要人们通过手动方式摇动摇杆以转动丝杠使得车辆抬起,操作繁琐,且对于一些车型较重的车辆,人们无法通过车载型千斤顶将车辆抬起进行轮胎更换,存在更换轮胎不方便、繁琐且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车体顶起装置、升降系统及升降控制方法,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更换轮胎不方便、繁琐且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体顶起装置,包括具有空腔结构的承重台、将所述承重台的空腔分隔成两个独立腔室的活塞、与所述活塞固接的活塞杆和为两个独立腔室提供油液的油箱,两个独立腔室与油箱之间连接有三位四通换向阀,所述油箱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之间的进油管路上设有油泵,所述油箱和所述承重台均固设在车体底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将所述承重台的空腔分隔为相对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 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分别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上的不同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固接,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承重台的外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设有半球形槽,所述活塞杆自由端的顶端为半球状,所述活塞杆自由端通过所述半球形槽与所述支撑板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面面积大于所述活塞杆的底面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为矩形板。
进一步的,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包括阀芯腔、滑动连接在所述阀芯腔内的阀芯、套装在所述阀芯两端的弹性件和驱动所述阀芯移动的左电磁线圈与右电磁线圈。
进一步的,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接口、进油口、第二接口和出油口,所述第一接口、所述进油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出油口均与所述阀芯腔连通,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内还设有流道,所述流道的一端与所述阀芯腔上靠近所述第一接口的位置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阀芯腔上与所述出油口相对应的位置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进油口、所述出油口均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阀芯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所述第一堵头、所述第二堵头均与所述阀芯腔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之间连接有逆止阀。
进一步的,所述逆止阀连接有压力表。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之间连接有溢流阀。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油箱与所述油泵之间的过滤芯。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芯为金属网过滤芯。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本公开还提供的一种升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车体顶起装置的升降,其中,控制所述车体顶起装置顶起车辆的步骤如下:
S100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的第一连通状态,所述油箱能够为所述承重台的空腔中位于上部的所述腔室供油;
S200打开所述油泵,所述油泵驱动所述油箱中的油进入所述承重台中位于上部的所述腔室内,同时,承重台中位于下部的所述腔室内的油经过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会流入所述油箱内;所述活塞在两个所述腔室的油压作用下,带动所述活塞杆向下运动,直至所述活塞杆的底端与地面抵接;所述活塞和所述活塞杆的位置不变,所述承重台在两个所述腔室的油压作用下,带动车体底盘向上运动;
S300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处于断开状态;
其中,控制所述车体顶起装置降落车辆的步骤如下:
S400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的第二连通状态,所述油箱能够为所述承重台的空腔中位于下部的所述腔室供油;
S500打开所述油泵,所述油泵驱动所述油箱中的油进入所述承重台中位于下部的所述腔室内,同时,承重台中位于上部的所述腔室内的油经过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会流入所述油箱内;所述承重台在两个所述腔室的油压作用下,带动车体底盘向下运动,直至所述车辆的车轮与地面抵接;所述车体底盘和所述承重台位置不变,所述活塞在两个所述腔室的油压作用下,带动所述活塞杆向上运动,直至所述活塞杆回复原位;
S600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处于断开状态。
本公开车体顶起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车体顶起装置的油泵能够通过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口将油箱内的油输送至承重台的两个独立腔室内,承重台固设在车体底盘上,油箱向不同的腔室内注油时,活塞杆与承重台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活塞杆与地面等抵接时,承重台可以带动车体底盘和车体顶起或下落。三位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一连通状态时,油箱为承重台上部的腔室供油,同时承重台下部的腔室中的油回流进入油箱内,形成回路,活塞杆与承重台之间发生相对远离的运动,实现活塞杆与地面抵接将车辆顶起;三位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二连通状态时,油箱为承重台下部的腔室供油,同时承重台上部的腔室中的油回流进入油箱内,形成一个与上述回路相反的回路,活塞杆与承重台之间发生相对靠近的运动,实现车辆降落及活塞杆的缩回,调节完成后,将三位四通换向阀调至断开状态。用户需要维修或更换轮胎时,只需控制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不同连通状态即可实现对车辆的顶起、降落等操作,操作简单、使用便捷且省时省力,可以大大提高车辆轮胎维修与更换的效率。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包括上述车体顶起装置的升降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车体顶起装置至少为两个,所述车体顶起装置分散固设于所述车体底盘的底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体顶起装置为四个,其中,每两个所述车体顶起装置为一组,两组所述车体顶起装置对称设置于车体横梁两侧的所述车体底盘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信号控制器和与所述信号控制器电连接的信号接收器,所述信号接收器与所述车体顶起装置的油泵、三位四通换向阀电连接。
本公开升降系统的有益效果为:
该升降系统与上述车体顶起装置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顶起装置与车体底盘位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顶起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承重台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原理图。
图标:1-承重台;2-活塞;3-活塞杆;4-三位四通换向阀;5-车体底盘;6-油泵;7-油箱;8-支撑板;11-腔室;111-第一腔室;112-第二腔室;41-阀芯腔;42-阀芯;43-弹簧;44-左电磁线圈;45-右电磁线圈;46-进油口;47-出油口;48-第一接口;49-第二接口;411-第一环槽;412-第二环槽;81-半球形槽。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顶起装置,具有空腔结构的承重台1、将承重台1的空腔分隔成两个独立腔室11的活塞2、与活塞2固接的活塞杆3和为两个独立 腔室11提供油液的油箱7,两个独立腔室11与油箱7之间连接有三位四通换向阀4,油箱7与三位四通换向阀4之间的进油管路上设有油泵6,油箱7和承重台1均固设在所述车体底盘5上。该车体顶起装置的油泵6能够通过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进油口46将油箱7内的油输送至承重台1的两个独立腔室11内,承重台1固设在车体底盘5上,油箱7向不同的腔室11内注油时,活塞杆3与承重台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活塞杆3与地面等抵接时,承重台1可以带动车体底盘5和车体顶起或下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升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车体顶起装置的升降,其中,控制车体顶起装置顶起车辆的步骤如下:S100控制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第一连通状态,油箱7能够为承重台1的空腔中位于上部的腔室11供油;S200打开油泵6,油泵6驱动油箱7中的油进入承重台1中位于上部的腔室11内,同时,承重台1中位于下部的腔室11内的油经过三位四通换向阀4会流入油箱7内;活塞2在两个腔室11的油压作用下,带动活塞杆3向下运动,直至活塞杆3的底端与地面抵接;活塞2和活塞杆3的位置不变,承重台1在两个腔室11的油压作用下,带动车体底盘5向上运动;S300控制三位四通换向阀4处于断开状态;
其中,控制车体顶起装置降落车辆的步骤如下:S400控制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第二连通状态,油箱7能够为承重台1的空腔中位于下部的腔室11供油;S500打开油泵6,油泵6驱动油箱7中的油进入承重台1中位于下部的腔室11内,同时,承重台1中位于上部的腔室11内的油经过三位四通换向阀4会流入油箱7内;承重台1在两个腔室11的油压作用下,带动车体底盘5向下运动,直至车辆的车轮与地面抵接;车体底盘5和承重台1位置不变,活塞2在两个腔室11的油压作用下,带动活塞杆3向上运动,直至活塞杆3回复原位;S600控制三位四通换向阀4处于断开状态。
三位四通换向阀4处于第一连通状态时,油箱7为承重台1上部的腔室11供油,同时承重台1下部的腔室11中的油回流进入油箱7内,形成回路,活塞杆3与承重台1之间发生相对远离的运动,实现活塞杆3与地面抵接将车辆顶起;三位四通换向阀4处于第二连通状态时,油箱7为承重台1下部的腔室11供油,同时承重台1上部的腔室11中的油回流进入油箱7内,形成一个与上述回路相反的回路,活塞杆3与承重台1之间发生相对靠近的运动,实现车辆降落及活塞杆3的缩回,调节完成后,将三位四通换向阀调至断开状态。用户需要维修或更换轮胎时,只需控制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不同连通状态即可实现对车辆的顶起、降落等操作,操作简单、使用便捷且省时省力,可以大大提高车辆轮胎维修与更换的效率。
具体的,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活塞2将承重台1的空腔分隔为相对独立的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第一腔室111、第二腔室112分别与三位四通换向阀4上的不同 接口连通;第二腔室112的侧壁上设有通孔,活塞杆3的一端与活塞2固接,另一端穿过通孔伸出承重台1的外部。
车体顶起装置安装在车体底盘5上时,承重台1的第一腔室111位于上部、第二腔室112位于下部,活塞杆3可以与地面垂直设置。初始时,车辆轮胎落地,活塞杆3悬空缩回承重台1内,需要顶起车辆时,油箱7与三位四通换向阀4之间的进油管路上设有油泵6,油泵6开始工作,油泵6将油箱7内的油通过进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输送至承重台1的第一腔室111内,此时,承重台1第一腔室111内的压力增加,第二腔室112内的压力相应减小,活塞杆3向下运动,直至活塞杆3的底端与地面抵接支撑;此时,活塞2和活塞杆3位置不动,承重台1在第一腔室111内油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带动车体底盘5缓慢升起并将车辆顶起,同时,位于承重台1第二腔室112内的油通过回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流回油箱7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降落汽车时,在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作用下,油泵6将油箱7内的油通过进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输送至承重台1的第二腔室112内,此时,承重台1第二腔室112内的压力增加,第一腔室111内的压力相应减小,承重台1在第二腔室112内油的推动下带动车体底盘5缓慢下降并将车辆落下,同时,位于承重台1第一腔室111内的油通过回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流回油箱7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车辆的车轮落地后,承重台1位置不变,活塞2和活塞杆3在第二腔室112油压的作用下向上运动,缩回承重台1的腔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油泵6将油箱7内的油输送至三位四通换向阀4,再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换向作用输送至承重台1两个独立腔室11的第一腔室111或者第二腔室112内,从而使得位于承重台1腔室11内的活塞杆3与承重台1发生相对运动,实现承重台1带动车体底盘5和车辆升起或者下降。使用时,只需控制该车体顶起装置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不同连通状态便能将车辆顶起进行轮胎维修与更换,操作简单,使用便捷,且省时省力,提高了车辆轮胎维修与更换的效率。
此外,由于通过油泵6控制活塞2带动活塞杆3来实现该车体顶起装置的活塞杆3的伸缩,使得该车体顶起装置能够适用于车型较重的车辆,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选用气泵以实现驱动活塞2带动活塞杆3伸缩,油泵6与气泵所具有的相同优势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气缸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的优点,且其输出力大、适应强,能够较好的在高温或者低温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时,还具有较好的防尘、防水的性能。
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该车体顶起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撑板8,支撑板8的顶端设有半球形槽81,活塞杆3自由端的顶端为半球状,活塞杆3的自由端通过半球形槽81与 支撑板8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杆3的自由端连接有支撑板8,维修人员或者车主启动油泵6,油泵6将油箱7内的油通过进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输送至承重台1的第一腔室111内,此时,承重台1第一腔室111内的压力增加,第二腔室112内的压力相应减小,承重台1在第一腔室111内油的推动下带动车体底盘5缓慢升起并将车辆顶起,车辆顶起的过程中,支撑板8与地面抵接支撑,支撑板8的顶端开设有半球形槽81,活塞杆3的自由端为半球状,活塞杆3的自由端通过半球形槽81与支撑板8连接,当地面凹凸不平时,支撑板8能够以与活塞杆3的铰接点为旋转点转动,转动的支撑板8能够调节与活塞杆3自由端之间的角度,进而适应各种路面,确保支撑板8和活塞杆3对车辆的稳定支撑,提高了该车体顶起装置的实用性与功能性;此外,支撑板8对支撑杆3进行支撑时,支撑面为半球形槽81的半球面,接触面积远大于平面接触面的面积,接触面积增大,支撑板8对活塞杆3的支撑稳定性强,且支撑板8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减小,减少支撑板8受压裂开等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支撑板8的底面面积可以大于活塞杆3的底面面积。车辆顶起时,支撑板8与地面接触支撑,支撑板8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大,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较小,进一步减小支撑板8受力损坏情况的发生,且能够增加活塞杆3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得该车体顶起装置将车体升起时整个车体更加平稳,保障了更换轮胎时的安全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支撑板8可以为矩形板。矩形板的形状规则,加工便捷;且矩形板与地面接触时稳定性较强,进一步提高车体顶起装置对车辆顶起的稳定性。
其中,本实施例中,三位四通换向阀4还可以包括阀芯腔41、滑动连接在阀芯腔41内的阀芯42、套装在阀芯42两端的弹性件和驱动阀芯42移动的左电磁线圈44与右电磁线圈45。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三位四通换向阀4包括阀芯42,其中,该车体顶起装置升起时,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左电磁线圈44通电,阀芯42沿着阀芯腔41向左电磁线圈44的方向移动,阀芯42挤压位于阀芯腔41左端的弹性件,油箱7内的油在油泵6的作用通过进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流入承重台1的第一腔室111内,承重台1第二腔室112内的油通过回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流回油箱7内,实现一个完整的回路;该车体顶起装置下降时,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右电磁线圈45通电,阀芯42沿着阀芯腔41向右电磁线圈45的方向移动,阀芯42挤压位于阀芯腔41右端的弹性件,油箱7内的油在油泵6的作用通过进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流入承重台1的第二腔室112内,承重台1第一腔室111内的油通过回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流回油箱7内,实现一个完整的回路。在左电磁线圈44与右电磁线圈45均不通电的情况下,阀芯42在两端弹性 件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阀芯腔41的中位,此时该三位四通换向阀4处于断开状态,油箱7内的油不流通,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实现了承重台1带动车体底盘5的升起与下降时该车体顶起装置油路内的油流通不同的油路且彼此互不影响。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三位四通换向阀4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接口48、进油口46、第二接口49和出油口47,第一接口48、进油口46、第二接口49和出油口47均与阀芯腔41连通,三位四通换向阀4内还设有流道,流道的一端与阀芯腔41上靠近第一接口48的位置连通,另一端与阀芯腔41上与出油口47相对应的位置连通;第一接口48与第一腔室111连通,第二接口49与第二腔室112连通,进油口46、出油口47均与油箱7连通;阀芯42包括连接轴,连接轴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均与阀芯腔41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三位四通换向阀4内阀芯42的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与阀芯腔41相匹配,能够对阀芯腔41上的第一接口48、进油口46、第二接口49和出油口47进行封堵,阀芯的连接轴直径小于阀芯腔41的内径(相应也小于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的直径)连接轴与阀芯腔41之间留有间隙,其中,第一堵头与第二堵头之间的连接轴与阀芯腔41之间的间隙为第一环槽411,第二堵头外侧的连接轴与阀芯腔41之间的间隙为第二环槽412。
需要顶起车辆或下降活塞杆时,阀芯42在左电磁线圈44的作用下移动到达第一连通状态,此时,第一堵头封堵于流道与第一接口48之间,第二堵头封堵于进油口46与第二接口49之间,第一接口48能够通过第一环槽411与进油口46连通,油箱7内油在油泵6的作用下通过进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进油口46流入,并依次流经第一环槽411和第一接口48后流入第一腔室111;同时,第二环槽412与出油口47通过第二环槽412连通,第二腔室112内的油依次经过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第二接口49、第二环槽412和出油口47通过回油管路流回油箱7内,从而实现该车体顶起装置的升起。
需要降落车辆或升起活塞杆3时,阀芯42在右电磁线圈45的作用下移动到达第二连通状态,此时,第一堵头封堵于第一接口48与进油口46之间,第二堵头封堵于第二接口49与出油口47之间,第二接口49能够通过第一环槽411与进油口46连通,油箱7内油在油泵6的作用下通过进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进油口46、第一环槽411和流入第二腔室112以实现该车体顶起装置的降下;同时,出油口47通过第二环槽412、流道与第一接口48连通,第一腔室111内的油通过回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第一接口48、流道、第一环槽412和出油口47流回油箱7内。如图4所示,当该阀芯42位于中间位置时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第一堵头对第一接口48进行封堵,第二堵头封堵于进油口46和第二接口49之间,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第一环槽411和/或第二环槽412与进油口46、出油口47、第一接口48、第二接口49均不相通。
请参照图5,图5为三位四通换向阀4三个连通状态的原理图,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连通状态、断开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其中,阀芯42位于左侧时为第一连通状态,此时,第一接口48与进油口46连通、第二接口49与出油口47连通;阀芯42位于中位时为断开状态,此时,第一接口48、进油口46、第二接口49和出油口47之间均处于断开状态;阀芯42位于右侧时为第二连通状态,此时,第一接口48与出油口47连通、第二接口49与进油口46连通。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油箱7与三位四通换向阀4之间连接有逆止阀,逆止阀上连接有压力表。具体的,逆止阀可以安装在油箱7与进油口46之间的进油管上,也可以安装在油箱7与出油口47之间的回油管上,逆止阀仅允许油路单项流通,从而减少油在管路中回灌情况的发生,确保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正常使用;压力表则可以对逆止阀前后管路中的油压进行实时监测,减少油压过高或过低对逆止阀造成的损坏。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油箱7与三位四通换向阀4之间连接有溢流阀,且与回流管道连接点不同。当承重台1内的压力达到了管路的极限强度值时,此时,溢流阀会在管路内产生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开启阀芯42,使得管路内的部分油在没有进入承重台1内时便回流进油箱7,保障了该车体顶起装置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了该车体顶起装置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该装置的管路强度的时间情况,选择不同压力范围值的溢流阀。
在本实施例中,该车体顶起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油箱7与油泵6之间的过滤芯。过滤芯能够进一步将管路中内的杂质过滤掉,保障管路中油的纯度,进而延长该车体顶起装置的使用寿命。其中,针对该车体顶起装置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人们需要定期的更换过滤芯以保障良好的过滤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过滤芯为金属网过滤芯,金属滤芯具有强度高,耐磨损,能够反复清洗使用的特点,而且能够根据实际的使用环境的不同改变金属本身的材质。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43。弹簧43是一种利用弹性性能来工作的机械零件,具有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利用弹簧43的这种特性,能够很好的控制机构运动,以实现机构的复位运动功能。当左电磁线圈44与右电磁线圈45均断电时,阀芯42在阀芯腔41的左端的弹簧43或者右端弹簧43的作用下弹回至三位四通换向阀4管道口均关闭的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括上述车体顶起装置的升降系统。
该升降系统与上述车体顶起装置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车体顶起装置可以至少为两个,车体顶起装置分散固设于车体底盘5的底面上。车辆顶起时,多个车体顶起装置可以同时对车辆支撑,一方面,不同位置的多个 车体顶起装置同时对车体底盘5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可以有效提高支撑稳定性;另一方向,多个车体顶起装置互相辅助支撑,相互分担压力,减少单个车体顶起装置独立支撑时受到的负荷,减少其由于负荷过大损坏情况的发生。
具体的,车体顶起装置可以为四个,其中,每两个车体顶起装置为一组,两组车体顶起装置对称设置于车体横梁两侧的所述车体底盘5上。四个车体顶起装置对车体底盘5的四个角进行支撑,支撑稳定性和牢固性均较强。
其中,该升降系统还可以包括信号控制器和与信号控制器电连接的信号接收器,信号接收器与车体顶起装置的油泵6、三位四通换向阀4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维修人员或者车主通过信号控制器向信号发生器发送升起或者下降的信号,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后命令油泵6工作与三位四通换向阀4切换到不同状态,油泵6将油箱7内的油通过进油管路经由三位四通换向阀4输送到承重台1的第一腔室111内或者第二腔室112内,进而实现车体顶起装置的升起或者下降,操作简单,使用便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体顶起装置、升降系统及升降控制方法,用户需要维修或更换轮胎时,只需控制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不同连通状态即可实现对车辆的顶起、降落等操作,操作简单、使用便捷且省时省力,可以提高车辆轮胎维修与更换的效率。
Claims (18)
- 一种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空腔结构的承重台(1)、将所述承重台(1)的空腔分隔成两个独立腔室(11)的活塞(2)、与所述活塞(2)固接的活塞杆(3)和为两个独立腔室(11)提供油液的油箱(7),两个独立腔室(11)与油箱(7)之间连接有三位四通换向阀(4),所述油箱(7)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之间的进油管路上设有油泵(6),所述油箱(7)和所述承重台(1)均固设在车体底盘(5)上。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将所述承重台(1)的空腔分隔为相对独立的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所述第一腔室(111)、所述第二腔室(112)分别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上的不同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的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活塞杆(3)的一端与所述活塞(2)固接,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承重台(1)的外部。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的顶端设有半球形槽(81),所述活塞杆(3)自由端的顶端为半球状,所述活塞杆(3)的自由端通过所述半球形槽(81)与所述支撑板(8)铰接。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的底面面积大于所述活塞杆(3)的底面面积。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为矩形板。
- 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包括阀芯腔(41)、滑动连接在所述阀芯腔(41)内的阀芯(42)、套装在所述阀芯(42)两端的弹性件和驱动所述阀芯(42)移动的左电磁线圈(44)与右电磁线圈(45)。
-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接口(48)、进油口(46)、第二接口(49)和出油口(47),所述第一接口(48)、所述进油口(46)、所述第二接口(49)和所述出油口(47)均与所述阀芯腔(41)连通,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内还设有流道,所述流道的一端与所述阀芯腔(41)上靠近所述第一接口(48)的位置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阀芯腔(41)上与所述出油口(47)相对应的位置连通;所述第一接口(48)与所述第一腔室(111)连通,所述第二接口(49)与所述第二腔室(112)连通,所述进油口(46)、所述出油口(47)均与所述油箱(7)连通;所述阀芯(42)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所述第一堵头、所述第二堵头均与所述阀芯腔(41)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匹配。
-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7)与 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之间连接有逆止阀。
-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止阀连接有压力表。
-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7)与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之间连接有溢流阀。
-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油箱(7)与所述油泵(6)之间的过滤芯。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芯为金属网过滤芯。
-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43)。
- 一种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
-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顶起装置至少为两个,所述车体顶起装置分散固设于所述车体底盘(5)的底面上。
-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顶起装置为四个,其中,每两个所述车体顶起装置为一组,两组所述车体顶起装置对称设置于车体横梁两侧的所述车体底盘(5)上。
- 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控制器和与所述信号控制器电连接的信号接收器,所述信号接收器与所述车体顶起装置的油泵(6)、三位四通换向阀(4)电连接。
- 一种升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顶起装置的升降,其中,控制所述车体顶起装置顶起车辆的步骤如下:S100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第一连通状态,所述油箱(7)能够为所述承重台(1)的空腔中位于上部的所述腔室(11)供油;S200打开所述油泵(6),所述油泵(6)驱动所述油箱(7)中的油进入所述承重台(1)中位于上部的所述腔室(11)内,同时,承重台(1)中位于下部的所述腔室(11)内的油经过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会流入所述油箱(7)内;所述活塞(2)在两个所述腔室(11)的油压作用下,带动所述活塞杆(3)向下运动,直至所述活塞杆(3)的底端与地面抵接;所述活塞(2)和所述活塞杆(3)的位置不变,所述承重台(1)在两个所述腔室(11)的油压作用下,带动所述车体底盘(5)向上运动;S300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处于断开状态;其中,控制所述车体顶起装置降落车辆的步骤如下:S400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的第二连通状态,所述油箱(7)能够为所述承重台(1)的空腔中位于下部的所述腔室(11)供油;S500打开所述油泵(6),所述油泵(6)驱动所述油箱(7)中的油进入所述承重台(1) 中位于下部的所述腔室(11)内,同时,承重台(1)中位于上部的所述腔室(11)内的油经过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会流入所述油箱(7)内;所述承重台(1)在两个所述腔室(11)的油压作用下,带动车体底盘(5)向下运动,直至所述车辆的车轮与地面抵接;所述车体底盘(5)和所述承重台(1)位置不变,所述活塞(2)在两个所述腔室(11)的油压作用下,带动所述活塞杆(3)向上运动,直至所述活塞杆(3)回复原位;S600控制所述三位四通换向阀(4)处于断开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05336.2 | 2017-05-03 | ||
CN201710305336.2A CN106927386A (zh) | 2017-05-03 | 2017-05-03 | 车体顶起装置及升降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202013A1 true WO2018202013A1 (zh) | 2018-11-08 |
Family
ID=59429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PCT/CN2018/085124 WO2018202013A1 (zh) | 2017-05-03 | 2018-04-28 | 车体顶起装置、升降系统及升降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927386A (zh) |
WO (1) | WO201820201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27386A (zh) * | 2017-05-03 | 2017-07-07 | 沈国卫 | 车体顶起装置及升降系统 |
CN107840282A (zh) * | 2017-11-30 | 2018-03-27 | 广州市远能物流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agv小车的液压式举升结构 |
CN108378546B (zh) * | 2018-03-07 | 2019-09-13 | 湖南城市学院 | 可升降的讲台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088336A1 (en) * | 2009-10-19 | 2011-04-21 | Larsen Jr John E | Integrated post and jack system |
CN105460832A (zh) * | 2015-12-11 | 2016-04-06 | 江苏威凯石化冶金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液压千斤顶 |
CN105480892A (zh) * | 2015-12-08 | 2016-04-13 | 启东汇通五金塑胶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式液压千斤顶 |
CN106927386A (zh) * | 2017-05-03 | 2017-07-07 | 沈国卫 | 车体顶起装置及升降系统 |
CN206705592U (zh) * | 2017-05-03 | 2017-12-05 | 沈国卫 | 车体顶起装置及升降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394545A (de) * | 1962-06-06 | 1965-06-30 | Bator Ag | Verfahren zur Verbesserung der Wirtschaftlichkeit und der Fahreigenschaften eines hydraulischen Aufzugs und Steuersystem zur Durchführung dieses Verfahrens |
CN2116001U (zh) * | 1992-01-23 | 1992-09-16 | 张志和 | 汽车电动液压千斤顶 |
CN2602975Y (zh) * | 2003-03-03 | 2004-02-11 | 崔守杰 | 汽车液压升降器 |
CN101823475B (zh) * | 2009-12-30 | 2011-11-16 | 李坚 | 小汽车自救及原地掉头或转弯装置 |
CN103010948A (zh) * | 2012-12-19 | 2013-04-03 | 徐州汇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起重机伸缩式支腿架机构 |
-
2017
- 2017-05-03 CN CN201710305336.2A patent/CN10692738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4-28 WO PCT/CN2018/085124 patent/WO201820201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088336A1 (en) * | 2009-10-19 | 2011-04-21 | Larsen Jr John E | Integrated post and jack system |
CN105480892A (zh) * | 2015-12-08 | 2016-04-13 | 启东汇通五金塑胶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式液压千斤顶 |
CN105460832A (zh) * | 2015-12-11 | 2016-04-06 | 江苏威凯石化冶金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液压千斤顶 |
CN106927386A (zh) * | 2017-05-03 | 2017-07-07 | 沈国卫 | 车体顶起装置及升降系统 |
CN206705592U (zh) * | 2017-05-03 | 2017-12-05 | 沈国卫 | 车体顶起装置及升降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27386A (zh) | 2017-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8202013A1 (zh) | 车体顶起装置、升降系统及升降控制方法 | |
US8516680B2 (en) | Grain bin lifting system and method | |
US4018421A (en) | Portable lifting jack | |
WO2006052309A3 (en) | Ground contacting boom height control system | |
CN205740169U (zh) | 一种气动升降装置 | |
KR101432944B1 (ko) | 푸셔액슬 시스템을 구비하는 콘크리트 믹서 트럭 | |
CA2818422A1 (en) | Automatic lift axle control system | |
CN206705592U (zh) | 车体顶起装置及升降系统 | |
US2974490A (en) | Bumper jack and fluid system | |
CN104908179A (zh) | 全自动双层四模轮胎硫化机及其硫化方法 | |
CN201092527Y (zh) | 液压升降拖车 | |
US3735958A (en) | High rise transmission jack | |
CN217418133U (zh) | 一种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 | |
CN104328759A (zh) | 高压清洗车前喷水架机构 | |
CN211557926U (zh) | 提升机构和具有提升机构的拖拉机 | |
CN210290292U (zh) | 车载调平及天线倒伏控制系统 | |
CN204750334U (zh) | 一体式举升鞍座 | |
CN105016240B (zh) | 通用底盘自动升降装置 | |
CN209940358U (zh) | 一种移动式机轮千斤顶 | |
CN204820076U (zh) | 全自动双层四模轮胎硫化机 | |
CN204823990U (zh) | 通用底盘自动升降装置 | |
CN204569239U (zh) | 一种升降装置及汽车起重机 | |
CN215293040U (zh) | 一种自驱式卸车机液控系统 | |
CN204325994U (zh) | 高压清洗车前喷水架机构 | |
CN211778270U (zh) | 扫路车用扫盘调节装置、扫路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121 |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
Ref document number: 1879463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
|
NENP |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
Ref country code: DE |
|
122 |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
Ref document number: 1879463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