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2119268A1 -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2119268A1
WO2012119268A1 PCT/CN2011/000371 CN2011000371W WO2012119268A1 WO 2012119268 A1 WO2012119268 A1 WO 2012119268A1 CN 2011000371 W CN2011000371 W CN 2011000371W WO 2012119268 A1 WO2012119268 A1 WO 2012119268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or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bsorber
pum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0037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李华玉
Original Assignee
Li Huay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 Huayu filed Critical Li Huayu
Priority to PCT/CN2011/00037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2119268A1/zh
Publication of WO201211926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2119268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8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multi-stage ope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Definitions

  • the invention applies the regenerative principle to the absorption-generation process of the solution, and obtains the double-effect and three-effect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the regenerative heating end, realizing the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in single effect and double effect. Continuous convergence between working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 indices between, double and triple effects.
  • the three-effect first-class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a regenerative heating end is added to the parallel double-effect first-class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a regenerative heating end according to item 1, adding a fourth generator,
  •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nd the fourth section are wide, the first solution pump is provided with a dilute solution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fourth generator via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pipeline through the fourth solution
  • the heat exchanger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hird generator,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condenser to adjust the second generator to have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fourth generator,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is further provided with a refrigerant
  • the liquid pipeline is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via the fourth throttle valve,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condenser to form a parallel three-effect first-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a regenerative heating end.
  • Figure 8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structure and flow of an inverted series three-effect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provided with a regenerative heating en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ing through the second generator 2 is released into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n passes through the first
  • the flow 13 enters the condenser 7; the refrigerant vapor from the first generator 1 flows through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solution heated therein is released and supplies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first absorber 4, and the third generator 3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enters the second absorber 5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2,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ing through the third generator 3 is released into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n enters the condenser 7 through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4;
  • the refrigerant vapor of the condenser 7 exotherms in the heated medium to form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of the condenser 7 flows into the evaporator 6 through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flow, and absorbs the residual heat into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goes to the second
  • the absorber 5 provides a parallel double effect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condenser 7 to be adjusted to a second generator 2 having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fourth generator 17 and then the fourth generator 17 is further provided with a refrigerant liquid conduit
  • the fourth throttle valve 19 is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7 via the fourth throttle valve 19,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7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condenser 7; after the first generator 1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third generator 3,
  •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7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4 to be adjusted to be cold.
  • the agent vapor passage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hird generator 3
  • the third generator 3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7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4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4.
  • Three-effect first-class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regenerative heating end reali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index and heating parameter for double effect and three effect.

Description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 /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进一歩提高热能利用率,人们提出了单级双效和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制冷机 /热泵 机组, 其中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用于普通制热 /制冷领域的常见机组。但传统的双效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和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间的性能指数差别较大,单效和双效之间亦是如此。 另外, 当需要将余热提升的温度介于单效 /双效 /三效机组最高供热温度之间, 或制冷时驱动 热源的温度介于单效 /双效 /三效机组所需最低驱动热源温度之间, 传统双效和三效机组无法 让我们实现热尽其用。
为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进一步提高, 或为了降低制冷时驱动热源的温度, 应 设法降低进入发生器的溶液浓度和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 本发明将回热原理应用于溶 液的吸收 -发生过程, 得到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实现了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在单效和双效之间、 双效和三效之间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具体发明 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 .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 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 阀组成;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 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 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 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第一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 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和 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带 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 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 阀组成;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 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 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3.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 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 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阔、 第二节流 阀和第三节流阔组成;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 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 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 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项所述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 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 分别与第二发生器和第一发生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 -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6.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 项所述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 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阔, 第一溶液 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 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三效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7.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或第 4项所述的带有回热供 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 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阔与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项或第 5项所述的带有回热供 热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节流阀 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8项所述的任一带有回热供热 端的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与冷凝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 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 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 意图。 图 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 意图。
图 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 示意图。
图 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 与流程示意图。
图 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 与流程示意图。
图 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 意图。
图 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 意图。
图 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 示意图。
图中, 1一第一发生器, 2—第二发生器, 3—第三发生器, 4一第一吸收器, 5—第二吸收 器, 6—蒸发器, 7—冷凝器, 8—第一溶液泵, 9一第二溶液泵, 10—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1 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3—第一节流阔, 14一第二节流阀, 15—第 三节流阀, 17—第四发生器, 18—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9一第四节流阔, 20—第四溶液泵。
这里还要指明的是:
(1)第三发生器 3和第一吸收器 4实现回热。
(2)采用以氨水溶液为代表的工作介质时, 发生器称作精镏塔; 此时, 除第三精馏塔 3之 外的其它精馏塔还要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具体实例表述中, 对部分结构和流程不作重复 表述, 对显而易见和有其它实施方式可供参考的流程也不作表述。
图 1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组成; 第二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4连通,第一吸收器 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8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三发 生器 3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 第 三发生器 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二吸收器 5连通,第一发生器 1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3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阔 14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三 发生器 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4连通, 冷凝器 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5 与蒸发器 6连通, 蒸发器 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5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4、 第二吸收器 5和冷凝器 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收器 5、 被来自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吸收 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 一吸收器 4、 吸收来自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4的稀溶 液经第一溶液泵 8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 1、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 向第二发生器 2和第三发生器 3提供冷剂蒸汽,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三发生器 3;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 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7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三 发生器 3, 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阔 13进入冷凝器 7;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 4 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二吸收器 5, 流经第三 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4进入冷凝器 7; 进入冷凝器 7的冷剂 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凝器 7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阔 15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6、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5提供,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
图 2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组成; 第二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4连通,第一吸收器 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第一发 生器 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第二发生器 2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第三发生器 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二吸收器 5连通,第一发生器 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 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3与冷凝器 7连通,第一发生器 1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三发生器 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 收器 4连通, 冷凝器 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5与蒸发器 6连通, 蒸发器 6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5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4、第二吸收器 5和冷凝器 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6还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收器 5、 被来自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吸收 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 一吸收器 4、 吸收来自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4的稀溶 液经第一溶液泵 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 ; 驱动热 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 1、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第二发生器 2和第三发生器 3提 供冷剂蒸汽,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来自第一发 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7提供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三发生器 3, 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 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阔 13进入冷凝器 7 ;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 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 4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3的浓 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二吸收器 5,流经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4进入冷凝器 7; 进入冷凝器 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 凝器 7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15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6、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5提供,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组成; 第二吸收器 5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一吸收器 4连通,第一吸收器 4还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第二发生器 2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 第三发 生器 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与第二吸收器 5连通,第一发生器 1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3与冷凝器 7连 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三发生 器 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4连通,冷凝器 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5与蒸 发器 6连通, 蒸发器 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5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4、 第二吸收器 5和冷凝器 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蒸发器 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蒸发器 6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收器 5、 被来自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吸收 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 一吸收器 4、 吸收来自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一吸收器 4的稀溶 液经第一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 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7提供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2的 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 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 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 13进入冷凝器 7; 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 1、 加 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第二发生器 2和第三发生器 3提供冷剂蒸汽, 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三发生器 3; 来自第一发生 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 4提供冷剂蒸 汽, 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进入第二吸收器 5, 流经第三发生器 3的 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4进入冷凝器 7 ; 进入冷凝器 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 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凝器 7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15节流后进入蒸发器 6、 吸收余热成 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5提供,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4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2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吸收器 4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之后分别直接与第 二发生器 2连通和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 -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5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3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吸收器 4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4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 2和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6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 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第一溶液泵 8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四发生器 17连通, 第四发生器 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发 生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19与冷凝器 7连 通, 第四发生器 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7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7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器 4的稀溶液分成三路, 分别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 器 1、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二发生器 2和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四发生器 17,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三发生 3,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三发生器 3, 第四发生器 17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进入第三发生器 3;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2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17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 质; 来自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17、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7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四发生器 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四节流阀 19进入冷 凝器 7; 来自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向第一吸 收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 14节流 进入冷凝器 7,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7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2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 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一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4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与第一发生器 1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三发生 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四发生器 17连通, 第四发生器 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连通 后第四发生器 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19与冷凝器 7连通, 第四发生器 7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 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4与冷凝器 7连通。
②流程上, 第一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0进入第一发生器 1, 第一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以作为其驱 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发生器 2 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17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四发生器 17;来自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 四发生器 17、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7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四发生器 17的 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四节流阀 19节流进入冷凝器 7; 第四发生器 17的浓溶液经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三发生器 3, 来自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 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4节流进入冷凝器 7,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三效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图 8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到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3所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 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4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一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四发生器 17连通,第四发生器 17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泵 2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与第三 发生器 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17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19与冷凝器 7 连通, 第四发生器 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连通。
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 4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进入第四发生 器 17, 来自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17、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 器 7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四发生器 17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四节流阀 19节流 进入冷凝器 7, 第四发生器 17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2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二发 生器 2;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 发生器 17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6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进 入第一发生器 1, 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 13进入冷凝 器 7; 第一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11进入第三发生器 3, 来自第一发生器 1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 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4进入冷凝器 7,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单效和双效在性能指数和供热参数 间的衔接。
2.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双效和三效在性能指数和供热参数 间的衔接。
3. 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能够更好地实现热泵制热 /制冷与用户热 /冷需求之间的相 互匹配。
4. 在单效 -双效 -三效参数范围内, 制热时, 能够根据余热参数和供热温度的高低来选择 回热的幅度, 可使热泵机组具有合理的制热系数, 提高了余热利用率; 制冷时, 能够根据被 制冷介质、 冷却介质和驱动热介质的具体参数来选择回热幅度, 可使制冷机组具有合理的制 冷系数, 提高热能利用率。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 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 阔组成; 第二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 一吸收器(4)连通, 第一吸收器 (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之后分别再经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 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 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二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 器(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阀 (13) 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一发生器(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4) 与冷凝器 (7)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 第三发生器(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4) 连通, 冷凝器(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5) 与蒸发器 (6)连通, 蒸发器
(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4)、 第二吸收器 (5)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蒸发器(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双效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2.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 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 阀组成; 第二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 一吸收器 (4) 连通, 第一吸收器 (4)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1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二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3)与冷凝器(7)连通, 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节流阀(14)与冷凝器(7)连通, 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 连通, 冷凝器(7) 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5) 与蒸发器 (6) 连通, 蒸发器 (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4)、 第二吸收 器 (5)和冷凝器 (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6)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 三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蒸发器、 冷凝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 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 阀和第三节流阀组成; 第二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12) 与第一吸收器 (4)连通, 第一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和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泵 (16)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 第三 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2) 与第二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 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阀 (13) 与冷凝器 (7)连通, 第一发生器 (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 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4) 与冷凝器 (7)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 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 (4)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5) 与蒸发器 (6) 连通, 蒸发器
(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4)、 第二吸收器 (5)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蒸发器(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
4.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带有回热供热端 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8)、 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和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并 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所述的带有回热供热端 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将第一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和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2) 和第一发生器(1) 连 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带有回热供热端 的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节流阀, 第一 溶液泵 (8)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四发生器(17)连通, 第四发生 器(1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 器 (17)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17)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19) 与冷凝器 (7) 连通, 第四发生器 (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三效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7.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或权利要求 4所述的带 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 节流阔, 将第一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 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8)、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 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四 发生器 (17) 连通, 第四发生器 (17)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三发 生器(3)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 连通后第四发生器 (17)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19) 与冷凝器 (7) 连通, 第四发生器 (7)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形成带 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或权利要求 5所述的带 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四发生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第 四节流阀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一吸收器 (4)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8) 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11)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四发生器 (17) 连通, 第四发生器 (17)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四溶液泵 (2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 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 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0)、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1)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 (7)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 (17) 连通后第四发 生器 (17)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19) 与冷凝器 (7) 连通, 第四发生器 (7)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倒串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8所述的任一带有回热 供热端的并联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第一发生器( 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4) 与冷凝器 (7) 连通调整为第二 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14) 与冷凝器 (7) 连通, 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CT/CN2011/000371 2011-03-08 2011-03-08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19268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00371 WO2012119268A1 (zh) 2011-03-08 2011-03-08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00371 WO2012119268A1 (zh) 2011-03-08 2011-03-08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19268A1 true WO2012119268A1 (zh) 2012-09-13

Family

ID=46797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1/000371 WO2012119268A1 (zh) 2011-03-08 2011-03-08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WO (1) WO2012119268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11735Y (zh) * 1997-10-22 1999-03-24 电力工业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双效溴化锂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JP2004257705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CN101694332A (zh) * 2009-09-28 2010-04-14 李华玉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696832A (zh) * 2009-09-28 2010-04-21 李华玉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116538A (zh) * 2011-03-06 2011-07-06 李华玉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11735Y (zh) * 1997-10-22 1999-03-24 电力工业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双效溴化锂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JP2004257705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CN101694332A (zh) * 2009-09-28 2010-04-14 李华玉 回热式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1696832A (zh) * 2009-09-28 2010-04-21 李华玉 回热式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116538A (zh) * 2011-03-06 2011-07-06 李华玉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4303B (zh) 三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27681A1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019329A1 (zh)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1091567A1 (zh) 吸收-发生系统和吸收式热泵
WO2013159261A1 (zh)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1134129A1 (zh) 回热式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29743A1 (zh)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116538A (zh)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5143925A1 (zh) 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45869A1 (zh) 三发生-三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5143927A1 (zh) 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WO2015149564A1 (zh)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59228A1 (zh)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138963A1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61369A1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80163A1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5143924A1 (zh)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22683A1 (zh)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53172B (zh) 回热式双效与三效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152464A1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61367A1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19268A1 (zh)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075260A1 (zh) 分级冷凝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170406A1 (zh)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149366A1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186012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6012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