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3536U - 複合式刀具 - Google Patents

複合式刀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3536U
TWM633536U TW111208308U TW111208308U TWM633536U TW M633536 U TWM633536 U TW M633536U TW 111208308 U TW111208308 U TW 111208308U TW 111208308 U TW111208308 U TW 111208308U TW M633536 U TWM633536 U TW M63353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blade
cutting
edge
blad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83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映嘉
Original Assignee
鼎鎮實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鼎鎮實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鼎鎮實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83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3536U/zh
Publication of TWM633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3536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tting Tools, Boring Holders, And Turrets (AREA)

Abstract

一種複合式刀具,包含沿一軸線依序連接的一刃柄、一刃體,及一刃尖。 該刃體的外周面凹陷並形成複數呈螺旋狀的周刃。每一周刃具有一繞該軸線螺旋延伸的第一刃鋒、一設置在相反於該第一刃鋒的一側的第一刃背,及複數設置於該第一刃鋒與該第一刃背之間的齒列。每一齒列具有複數呈間隔排列的刃齒。 該刃尖包括一沿該軸線設置的中心端部,及複數由該中心端部朝遠離於該軸線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刃鋒。該等第二刃鋒呈凹弧狀且開口朝向相反於該刃柄的一側。本新型藉由該等齒列提升切割纖維的效果,並藉由該等第二刃鋒減少切削時的負荷。

Description

複合式刀具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機床零組件,特別是指一種複合式刀具。
參閱圖1,一種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開號數第108290230號所公開的現有的刀具9,沿一軸線C延伸,並包含一沿該軸線C設置在其中一端的刃柄91,及一沿該軸線C連接於該刃柄91的刃體92。該刃體92的外周面凹陷並形成複數周刃921。兩個相鄰的周刃921之間可界定出一排屑槽922。每一周刃921具有複數呈間隔排列的刃齒923。如此一來,該現有的刀具9可以藉由該刃柄91被安裝在一工具機(圖未示)上並被帶動而繞該軸線C轉動。該現有的刀具9轉動時,可以藉由該等周刃921削除材料,並使削除過程中所產生的廢屑沿著該等排屑槽922排出。此外,當切削帶有纖維的材料時(例如碳纖維複合材料),纖維會沿著該等周刃921滑動至該等刃齒923之間並被該等刃齒923切割。
然而,當纖維較長且堅韌時,該等刃齒923的切割效果有限,仍有可能在切割處留下毛邊而使得加工成果不盡理想。此外,該現有的刀具9不適合執行鑽孔作業,這是因為該等周刃921是繞著該軸線C呈螺旋狀分布的,所以無法沿著該軸線C的延伸方向抵靠於欲加工的工件並削除材料。
因此,本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兼備銑削、切削纖維材料與鑽孔功能且切割纖維效果較佳的複合式刀具。
於是,本新型複合式刀具,沿一軸線延伸,並包含一沿該軸線設置於其中一端的刃柄、一沿該軸線連接於該刃柄的刃體,及一沿該軸線連接於該刃體相反於該刃柄的一端的刃尖。
該刃體的外周面凹陷並形成複數繞該軸線呈螺旋狀的周刃。兩個相鄰的周刃之間界定出一排屑槽。每一周刃具有一繞該軸線螺旋延伸的第一刃鋒、一設置在相反於該第一刃鋒的一側且繞該軸線螺旋延伸的第一刃背,及複數設置於該第一刃鋒與該第一刃背之間且繞該軸線螺旋延伸的齒列。兩相鄰的齒列之間界定出一齒列槽。每一齒列具有複數沿著自身延伸方向設置並呈間隔排列的刃齒。兩相鄰的刃齒之間界定出一齒槽。
該刃尖包括一沿該軸線設置的中心端部,及複數由該中心端部朝遠離於該軸線的方向延伸而分別連接於該等第一刃鋒的第二刃鋒。該等第二刃鋒呈凹弧狀且開口朝向相反於該刃柄的一側。
本新型的功效在於:藉由該等第一刃鋒執行銑削作業與鑽孔作業時,能進一步藉由該等齒列切割帶有纖維的材料且具備較佳的切割效果。此外,藉由該等第二刃鋒呈凹弧狀使得該刃尖發揮導引效果且切削時負荷較小。
參閱圖2、圖3與圖4,本新型複合式刀具的一實施例,沿一軸線L延伸,並包含一沿該軸線L設置於其中一端的刃柄1、一沿該軸線L連接於該刃柄1的刃體2,及一沿該軸線L連接於該刃體2相反於該刃柄1的一端的刃尖3。
該刃體2的外周面凹陷並形成二繞該軸線L呈螺旋狀的周刃21。兩個相鄰的周刃21之間界定出一排屑槽22。每一周刃21具有一繞該軸線L螺旋延伸的第一刃鋒211、一設置在相反於該第一刃鋒211的一側且繞該軸線L螺旋延伸的第一刃背212,及複數設置於該第一刃鋒211與該第一刃背212之間且繞該軸線L螺旋延伸的齒列213。
每一周刃21的第一刃背212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各自的第一刃鋒211的延伸方向。每一周刃21的該等齒列213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各自的第一刃鋒211的延伸方向。兩相鄰的齒列213之間界定出一齒列槽214。
每一齒列213具有複數沿著自身延伸方向設置並呈間隔排列的刃齒215。兩相鄰的刃齒215之間界定出一齒槽216。每一刃齒215具有一相鄰於各自的齒槽216的齒鋒217。
要說明的是,在本實例中該等周刃21的數目為二,且沿著右旋方向延伸。但此處所述的該等周刃21的數目與延伸方向只是用來舉例,不應以此為限。該等周刃21的數目也可以為三、四或五以上。該等周刃21也可以是沿著左旋方向延伸。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每一齒鋒217的延伸方向與各自的第一刃鋒211的延伸方向彼此垂直,但只是用來舉例,不應以此為限。
該刃尖3包括一沿該軸線L設置的中心端部31,及複數由該中心端部31朝遠離於該軸線L的方向延伸而分別連接於該等第一刃鋒211的第二刃鋒32。該等第二刃鋒32呈凹弧狀且開口朝向相反於該刃柄1的一側。
如此一來,本實施例沿著垂直於該軸線L的平面移動並執行銑削作業時,可以藉由該等第一刃鋒211削除材料,並將廢屑由各自的排屑槽22排出。此外,當欲加工的工件是由帶有纖維的材料(例如:碳纖維複合材料)所製成時,纖維會被該等齒槽216限制而不容易沿著該等第一刃鋒211滑移,並被該等齒鋒217切割。又,由於本實施例具備多個齒列213,與先前技術相較,可以針對同一纖維進行多次切割或是接續切割同一纖維,從而產生較佳的切割效果,減少產生毛邊的可能性。
又,本實施例沿著該軸線L抵靠於欲加工的工件時,能藉由該中心端部31與該等第二刃鋒32切削材料,從而執行鑽孔作業。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該等第二刃鋒32呈凹弧狀且開口朝向相反於該刃柄1的一側,沿著該軸線L抵靠於欲加工的工件時,該中心端部31會率先抵到欲加工的工件,並在工件的表面沿著該軸線L切削出可以輔助定位的凹穴,從而發揮導引效果。此種結構設計不只提升了鑽孔作業的穩定性,還避免了在鑽孔作業的初期過程中所產生的大幅振動,進而減少本實施例的磨耗。此外,該等第二刃鋒32的弧形設計也有利於減少切削時的負荷,進而提升本實施例的耐用性。
綜上所述,本新型複合式刀具,藉由該等第一刃鋒211執行銑削作業與鑽孔作業時,能進一步藉由該等齒列213切割帶有纖維的材料且具備較佳的切割效果。此外,還藉由該等第二刃鋒32呈凹弧狀使得該刃尖3發揮導引效果且切削時負荷較小,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的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的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的範圍內。
1:刃柄 2:刃體 21:周刃 211:第一刃鋒 212:第一刃背 213:齒列 214:齒列槽 215:刃齒 216:齒槽 217:齒鋒 22:排屑槽 3:刃尖 31:中心端部 32:第二刃鋒 L:軸線
本新型的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現有的刀具的一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新型複合式刀具的一實施例的一前視圖; 圖3是該實施例的一側視圖;及 圖4是該實施例的一俯視圖。
1:刃柄
2:刃體
21:周刃
211:第一刃鋒
212:第一刃背
213:齒列
214:齒列槽
215:刃齒
216:齒槽
217:齒鋒
22:排屑槽
3:刃尖
31:中心端部
32:第二刃鋒
L:軸線

Claims (7)

  1. 一種複合式刀具,沿一軸線延伸,並包含: 一刃柄,沿該軸線設置於其中一端; 一刃體,沿該軸線連接於該刃柄,該刃體的外周面凹陷並形成複數繞該軸線呈螺旋狀的周刃,兩個相鄰的周刃之間界定出一排屑槽,每一周刃具有一繞該軸線螺旋延伸的第一刃鋒、一設置在相反於該第一刃鋒的一側且繞該軸線螺旋延伸的第一刃背,及複數設置於該第一刃鋒與該第一刃背之間且繞該軸線螺旋延伸的齒列,兩相鄰的齒列之間界定出一齒列槽,每一齒列具有複數沿著自身延伸方向設置並呈間隔排列的刃齒,兩相鄰的刃齒之間界定出一齒槽;及 一刃尖,沿該軸線連接於該刃體相反於該刃柄的一端,該刃尖包括一沿該軸線設置的中心端部,及複數由該中心端部朝遠離於該軸線的方向延伸而分別連接於該等第一刃鋒的第二刃鋒,該等第二刃鋒呈凹弧狀且開口朝向相反於該刃柄的一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複合式刀具,其中,每一周刃的第一刃背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各自的第一刃鋒的延伸方向,每一周刃的該等齒列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各自的第一刃鋒的延伸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複合式刀具,其中,每一刃齒具有一相鄰於各自的齒槽的齒鋒,每一齒鋒的延伸方向與各自的第一刃鋒的延伸方向成角度。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複合式刀具,其中,每一齒鋒的延伸方向與各自的第一刃鋒的延伸方向彼此垂直。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複合式刀具,其中,該等周刃的數目為二。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複合式刀具,其中,該等周刃沿右旋方向延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複合式刀具,其中,該等周刃沿左旋方向延伸。
TW111208308U 2020-06-30 2020-06-30 複合式刀具 TWM633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8308U TWM633536U (zh) 2020-06-30 2020-06-30 複合式刀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8308U TWM633536U (zh) 2020-06-30 2020-06-30 複合式刀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3536U true TWM633536U (zh) 2022-10-21

Family

ID=85461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8308U TWM633536U (zh) 2020-06-30 2020-06-30 複合式刀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35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6937B2 (en) Saw blade with multiple tangs and methods of use
WO2019047557A1 (zh) 微齿排布可设计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专用带端刃立铣刀
JP5823840B2 (ja) ドリルおよ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2011020248A5 (zh)
US20150258616A1 (en) End mill
JP4873268B2 (ja) 歯科技工用カーバイドバー
JP5800477B2 (ja) ドリル
JP6708668B2 (ja) エンドミル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3224520U (ja) エンドミル
JPWO2018092351A1 (ja) 切削工具および切削加工方法
TWM633536U (zh) 複合式刀具
JPH02198708A (ja) ニック付切削工具
JP2004276142A (ja) エンドミル
TW202202253A (zh) 複合式刀具
JP2003340642A (ja) 鋸 刃
JP2007518607A (ja) 円形平削り鋸
TWM598775U (zh) 複合式刀具
KR20130053014A (ko) 회전 톱
JP2012171075A (ja) 総形フライス
JP4676806B2 (ja) 帯鋸刃
JP5259751B2 (ja) リーマ
TWM592799U (zh) 滾磨刀
CN219852303U (zh) 一种cfrp材料加工用人字形四刃铣刀
CN221435065U (zh) 一种三刃铣刀
CN212822972U (zh) 四刃球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