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2592U - 可攜式提帶結構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提帶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2592U
TWM632592U TW111203899U TW111203899U TWM632592U TW M632592 U TWM632592 U TW M632592U TW 111203899 U TW111203899 U TW 111203899U TW 111203899 U TW111203899 U TW 111203899U TW M632592 U TWM632592 U TW M63259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ging
strap structure
parts
portable
portable stra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3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睿彥
楊鴻章
Original Assignee
駟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駟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駟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3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2592U/zh
Publication of TWM6325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259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露一種可攜式提帶結構,其包括一收納元件以及一吊掛元件。收納元件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開口,容置空間圍繞收納元件的中心,開口圍繞收納元件的本體,且開口與容置空間相通。吊掛元件包括一固定部、多個懸吊部以及一套掛部,固定部連接於收納元件,多個懸吊部連接於固定部,套掛部連接於多個懸吊部,套掛部用於能拆卸地套設於一第一物件上。當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一收納狀態時,多個懸吊部與套掛部位於容置空間。當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一使用狀態時,多個懸吊部與套掛部位於收納元件的外部。藉此,本創作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可具備收納的功能,而能提升實用性及便利性。

Description

可攜式提帶結構
本創作關於一種提帶結構,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收納功能的可攜式提帶結構。
現今各種攜帶式的飲品極為盛行,例如手搖杯。而基於消費者攜帶方便性的考量,店家通常會提供塑膠袋,以方便消費者攜帶飲品。
由於傳統塑膠袋為大自然無法自行分解的化合物,若丟入焚化爐燃燒,會產生毒害人體的戴奧辛,而且,塑膠袋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因此,塑膠袋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對此,政府訂定了環保限塑政策,驅使店家不再提供免費的塑膠袋。因此,相關業者研發出可重複利用的飲料提袋。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提袋式飲料提袋的結構皆由一掛繩以及一杯套組成,因此,提袋式飲料提袋在不使用時,收納不易,導致使用者隨身攜帶的意願不高。而且,目前的提袋式飲料提袋大多為由不具彈性材質的製成,所以僅能放置特定大小的杯體。
故,如何通過結構設計的改良,來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為本領域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攜式提帶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可攜式提帶結構,其包括一收納元件以及一吊掛元件。收納元件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開口,該容置空間圍繞該收納元件的中心,該開口圍繞該收納元件的本體,且該開口與該容置空間相通。吊掛元件包括一固定部、多個懸吊部以及一套掛部,該固定部連接於該收納元件,該多個懸吊部連接於該固定部,該套掛部連接於該多個懸吊部,該套掛部用於能拆卸地套設於一第一物件上。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一收納狀態時,該多個懸吊部與該套掛部位於該容置空間。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一使用狀態時,該多個懸吊部與該套掛部位於該收納元件的外部。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能通過“收納元件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開口,該容置空間圍繞該收納元件的中心,該開口圍繞該收納元件的本體,且該開口與該容置空間相通。吊掛元件包括一固定部、多個懸吊部以及一套掛部,該固定部連接於該收納元件,該多個懸吊部連接於該固定部,該套掛部連接於該多個懸吊部,該套掛部用於能拆卸地套設於一第一物件上。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一收納狀態時,該多個懸吊部與該套掛部位於該容置空間。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一使用狀態時,該多個懸吊部與該套掛部位於該收納元件的外部”的技術方案,以提升實用性及便利性。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可攜式提帶結構”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但這些元件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7,其分別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其中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另外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分解示意圖、部分剖面示意圖、第一使用狀態的剖面示意圖、第二使用狀態示意圖以及第三使用狀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可攜式提帶結構Z,其包括一收納元件1以及一吊掛元件2。
配合圖1至圖4所示,收納元件1可具有一容置空間S以及一開口P,容置空間S圍繞收納元件1的中心,開口P圍繞收納元件1的本體,且開口P與容置空間S相通。舉例來說,收納元件1可包括一第一外殼件10、一第二外殼件11以及一固定件12。第一外殼件10與第二外殼件11可為彈性材質,第一外殼件10與第二外殼件11的外觀可呈橢圓形(如圖1所示)或其他幾何形狀。固定件12可為金屬或塑膠的材質,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外殼件10位於吊掛元件2的固定部20的其中一側,第一外殼件10面對固定部20的一面(即對應第二外殼件11的一面)朝內凹陷形成一第一凹陷部100。第二外殼件11位於吊掛元件2的固定部20的另外一側,第二外殼件11面對固定部20的一面(即對應第一外殼件10的一面)朝內凹陷形成一第二凹陷部110。並且,第一凹陷部100與第二凹陷部110形成容置空間S,第一外殼件10的一側邊與第二外殼件11的一側邊形成開口P。而固定件12可穿設於吊掛元件2的固定部20、第一外殼件10與第二外殼件11,固定件12可用於夾固固定部20、第一外殼件10與第二外殼件11。
配合圖2至圖4所示,吊掛元件2包括一固定部20、多個懸吊部21以及一套掛部22,固定部20連接於收納元件1,多個懸吊部21連接於固定部20,套掛部22連接於多個懸吊部21,套掛部22用於能拆卸地套設於一第一物件B1(例如飲品或食品,但不以此為限)上。舉例來說,吊掛元件2可為彈性材質,例如食用級矽膠,但不以此為限。固定部20設置於收納元件1的內部,並與收納元件1連接;即,固定部20位於第一外殼件10與第二外殼件11之間。多個懸吊部21的一端連接於固定部20,多個懸吊部21的另外一端連接於套掛部22,且多個懸吊部21的一部分位於容置空間S中。套掛部22可具有貫穿本體的一通口220,其中,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處於收納狀態時,通口220呈一閉合狀(如圖1所示);其中,當套掛部22套設於物件時,通口220呈一展開狀(例如呈O形或口字型)。
因此,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處於一收納狀態時,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位於容置空間S。其中,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處於收納狀態時,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位於容置空間S中且纏繞收納元件1。相反地,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處於一使用狀態時,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位於收納元件1的外部。
舉例來說,配合圖1至圖7所示,當使用者購買飲品(即第一物件B1)後,可將可攜式提帶結構Z的套掛部22展開,並將套掛部22套設於飲品的杯體上。接著,即可藉由手部握持收納元件1而攜帶著飲品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吊掛元件2可為彈性材質,因此,套掛部22不僅可套設於飲品上,也可套設在食品(例如便利商店的便當)上。
而當使用者不使用可攜式提帶結構Z時,可藉由開口P而將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纏繞於固定部20、第一外殼件10部分本體與第二外殼件11部分本體,並可使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位於容置空間S中,如圖7所示。也就是說,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並不會外露在收納元件1外部。
藉此,本創作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藉由上述的技術方案,不僅可提供使用者方便攜帶飲品或食品,而且,更可提供使用者收納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的便利性,進而大幅提高實用性以及便利性。
進一步地,套掛部22的側邊可朝外凸出形成至少一個卡合部221,卡合部221可呈中空狀,卡合部221用於卡合第二物件B2。舉例來說,配合圖3、圖6及圖7所示,本創作的套掛部22的側邊還可具有至少一個卡合部221;其中,在本實施例中,是以多個至少一個卡合部221作為示例,但不以此為限。本創作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可藉由在套掛部22設置卡合部221,以提供使用者可利用卡合部221固定吸管或餐具(即第二物件B2),進而增加可攜式提帶結構Z的實用性。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8至圖10,其分別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其中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另外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以及部分剖面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7。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大致相似,因此,相同元件的設置或作動在此不再贅述。而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殼件10背對固定部20的一面朝內凹陷形成一第三凹陷部101,第一外殼件10還具有貫穿本體的多個第一穿孔102,第二外殼件11背對固定部20的一面朝內凹陷形成一第四凹陷部111,第二外殼件11還具有貫穿本體的多個第二穿孔112,且固定部20具有貫穿本體的多個第三穿孔200。其中,固定件12可包括一第一夾合塊120以及一第二夾合塊121。第一夾合塊120具有多個第一接合部120a,第一夾合塊120位於第三凹陷部101,多個第一接合部120a穿設於所對應的第一穿孔102、第二穿孔112以及第三穿孔200。第二夾合塊121具有多個第二接合部121a,第二夾合塊121位於第四凹陷部111,多個第二接合部121a穿設於所對應的第一穿孔102、第二穿孔112以及第三穿孔200。
舉例來說,配合圖8至圖10所示,第一外殼件10與第二外殼件11的正反兩面都具有有凹陷結構,即第一外殼件10與第二外殼件11的截面可呈M形狀。其中,第一凹陷部100圍繞第三凹陷部101,多個第一穿孔102對應於第三凹陷部101;並且,第二凹陷部110圍繞第四凹陷部111,多個第二穿孔112對應於第四凹陷部111。而且,固定件12可進一步包括第一夾合塊120與第二夾合塊121。
因此,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在組裝時,第一外殼件10與第二外殼件11夾持固定部20。接著,第一夾合塊120可容置於第三凹陷部101中,且第一夾合塊120的多個第一接合部120a可穿設於第一穿孔102、第二穿孔112以及第三穿孔200中;並且,第二夾合塊121可容置於第四凹陷部111中,且第二夾合塊121的多個第二接合部121a可穿設於第一穿孔102、第二穿孔112以及第三穿孔200中。接下來,藉由多個第一接合部120a能拆卸地連接於所對應的第二接合部121a,使得第一夾合塊120與第二夾合塊121連接,進而利用第一夾合塊120與第二夾合塊121夾固第一外殼件10、第二外殼件11以及固定部20。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11及圖12,其分別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立體示意圖以及使用狀態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10。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與上述各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大致相似,因此,相同元件的設置或作動在此不再贅述。而本實施例與上述各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在本實施例中,套掛部22的側邊朝外凸出形成一拉桿部222,其中,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處於收納狀態時,拉桿部222外露於收納元件1的外部。
舉例來說,配合圖11及圖12所示,當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收納在容置空間S中時,拉桿部222可外露在收納元件1外部,以提供使用者想要使用套掛部22時,可藉由直接拉動拉桿部222,而將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由容置空間S拉出到收納元件1外部。
進一步地,配合圖11及圖12所示,拉桿部222的一端連接於套掛部22,拉桿部222的另一端可具有一拉動部223,拉動部223具有一預設圖案223a,預設圖案223a可為數字、文字、圖形或其組合。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其能通過“收納元件1具有一容置空間S以及一開口P,容置空間S圍繞收納元件1的中心,開口P圍繞收納元件1的本體,且開口P與容置空間S相通。吊掛元件2包括一固定部20、多個懸吊部21以及一套掛部22,固定部20連接於收納元件1,多個懸吊部21連接於固定部20,套掛部22連接於多個懸吊部21,套掛部22用於能拆卸地套設於一第一物件B1上。其中,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處於一收納狀態時,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位於容置空間S。其中,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處於一使用狀態時,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位於收納元件1的外部”的技術方案,以提升實用性及便利性。
更進一步來說,本創作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藉由上述的技術方案,不僅可提供使用者方便攜帶飲品或食品,而且,更可提供使用者收納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的便利性,進而大幅提高實用性以及便利性。而且,本創作的可攜式提帶結構Z可藉由在套掛部22設置卡合部221,以提供使用者可利用卡合部221固定吸管或餐具,進而增加可攜式提帶結構Z的實用性。此外,當可攜式提帶結構Z為收納狀態時時,使用者如果想要使用套掛部22,可藉由直接拉動拉桿部222,即可將多個懸吊部21與套掛部22由容置空間S拉出到收納元件1外部。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Z:可攜式提帶結構 1:收納元件 10:第一外殼件 100:第一凹陷部 101:第三凹陷部 102:第一穿孔 11:第二外殼件 110:第二凹陷部 111:第四凹陷部 112:第二穿孔 12:固定件 120:第一夾合塊 120a:第一接合部 121:第二夾合塊 121a:第二接合部 2:吊掛元件 20:固定部 200:第三穿孔 21:懸吊部 22:套掛部 220:通口 221:卡合部 222:拉桿部 223:拉動部 223a:預設圖案 B1:第一物件 B2:第二物件 S:容置空間 P:開口
圖1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其中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另外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第一使用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第二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第三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其中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另外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提帶結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Z:可攜式提帶結構
1:收納元件
2:吊掛元件
21:懸吊部
22:套掛部
220:通口
221:卡合部

Claims (10)

  1. 一種可攜式提帶結構,其包括:一收納元件,其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開口,該容置空間圍繞該收納元件的中心,該開口圍繞該收納元件的本體,且該開口與該容置空間相通;以及一吊掛元件,其包括一固定部、多個懸吊部以及一套掛部,該固定部連接於該收納元件,該多個懸吊部連接於該固定部,該套掛部連接於該多個懸吊部,該套掛部用於能拆卸地套設於一第一物件上;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一收納狀態時,該多個懸吊部與該套掛部位於該容置空間;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一使用狀態時,該多個懸吊部與該套掛部位於該收納元件的外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該收納狀態時,該多個懸吊部與該套掛部位於該容置空間中且纏繞該收納元件。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該套掛部具有貫穿本體的一通口,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該收納狀態時,該通口呈一閉合狀;其中,當該套掛部套設於該物件時,該通口呈一展開狀。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該收納元件包括:一第一外殼件,其位於該固定部的其中一側,該第一外殼件面對該固定部的一面朝內凹陷形成一第一凹陷部;一第二外殼件,其位於該固定部的另外一側,該第二外殼件面對該固定部的一面朝內凹陷形成一第二凹陷部;以及一固定件,其穿設於該固定部、該第一外殼件與該第二外殼 件;其中,該第一凹陷部與該第二凹陷部形成該容置空間,且該第一外殼件的一側邊與該第二外殼件的一側邊形成該開口。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該第一外殼件背對該固定部的一面朝內凹陷形成一第三凹陷部,該第一外殼件還具有貫穿本體的多個第一穿孔,該第二外殼件背對該固定部的一面朝內凹陷形成一第四凹陷部,該第二外殼件還具有貫穿本體的多個第二穿孔,且該固定部具有貫穿本體的多個第三穿孔;其中,該固定件包括:一第一夾合塊,其具有多個第一接合部,該第一夾合塊位於該第三凹陷部,該多個第一接合部穿設於所對應的該第一穿孔、該第二穿孔以及該第三穿孔;以及一第二夾合塊,其具有多個第二接合部,該第二夾合塊位於該第四凹陷部,該多個第二接合部穿設於所對應的該第一穿孔、該第二穿孔以及該第三穿孔;其中,該第一夾合塊藉由該多個第一接合部能拆卸地連接於所對應的該第二接合部,以與該第二夾合塊連接。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該第一凹陷部圍繞該第三凹陷部,該多個第一穿孔對應於該第三凹陷部;其中,該第二凹陷部圍繞該第四凹陷部,該多個第二穿孔對應於該第四凹陷部。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該套掛部的側邊朝外凸出形成至少一卡合部,該至少一卡合部呈中空狀,該至少一卡合部用於卡合一第二物件。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該套掛部的側邊 朝外凸出形成一拉桿部,其中,當該可攜式提帶結構處於該收納狀態時,該拉桿部外露於該收納元件的外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該拉桿部的一端連接於該套掛部,該拉桿部的另一端具有一拉動部,該拉動部具有一預設圖案。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提帶結構,其中,該吊掛元件為彈性材質。
TW111203899U 2022-04-18 2022-04-18 可攜式提帶結構 TWM6325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3899U TWM632592U (zh) 2022-04-18 2022-04-18 可攜式提帶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3899U TWM632592U (zh) 2022-04-18 2022-04-18 可攜式提帶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2592U true TWM632592U (zh) 2022-10-01

Family

ID=85460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3899U TWM632592U (zh) 2022-04-18 2022-04-18 可攜式提帶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25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246879A (ja) ストラップ及び付属物の連結装置
US10681970B2 (en) Translucent reconfigurable bag
TWM632592U (zh) 可攜式提帶結構
JP3120917U (ja) 折り畳み傘
US20160000211A1 (en) Piggyback carrying system with closable circular webbed harness
JP3222873U (ja) お守り袋及びお守り
TWM587930U (zh) 具有收納袋的購物袋
JP3043457U (ja) ハンドストラップ
KR200241984Y1 (ko) 개량형 앨범
CN203814774U (zh) 一种不易变形的两用包
KR200431647Y1 (ko) 걸림핀이 포함된 가방끈 결합구조를 갖는 가방
JP3229938U (ja) リユーザブルバッグ
KR200264321Y1 (ko) 형태 유지를 위한 지지대가 구비된 가방
CN217590867U (zh) 气囊支架保护壳
KR102159042B1 (ko) 수하물 결속구
JP6817614B2 (ja) 小物類の収納体用連結具
US20070266530A1 (en) Key Holder
JP2006341923A (ja) ペットボトルホルダー
KR200336126Y1 (ko) 접을 수 있는 휴대용 바구니
JP3014607U (ja) 簡易性収納袋
JPS5817449Y2 (ja) 収納袋
JP2002104426A (ja) 手提げ紐付き容器
JP3150901U (ja) 容器収納ホルダ
JP3043142U (ja) キーホルダー
JP2008253655A (ja) 収納体とその小型収納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