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8361U -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 Google Patents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8361U
TWM618361U TW110208411U TW110208411U TWM618361U TW M618361 U TWM618361 U TW M618361U TW 110208411 U TW110208411 U TW 110208411U TW 110208411 U TW110208411 U TW 110208411U TW M618361 U TWM618361 U TW M61836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bearing body
air escape
escape unit
bear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8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友約
游晴暉
莊華晟
Original Assignee
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8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8361U/zh
Publication of TWM618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836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種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包括一軸承本體、一轉軸孔、至少一導油溝槽組、至少一逃氣單元及一凹槽。轉軸孔設置於軸承本體的內部,且轉軸孔貫穿至軸承本體的兩端,導油溝槽組設置於轉軸孔的內壁。逃氣單元設置於軸承本體的外壁,逃氣單元可為溝槽或切面。凹槽設置於軸承本體的一端(底端或頂端),該凹槽與外部逃氣單元相連通,能將軸承結構的軸心與外部逃氣單元形成一排氣通道,以便將氣體排出,用以強化軸承的排氣功能。

Description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本創作涉及一種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能經由流體通過軸承與轉軸之間,由於流動速度變化而產生壓力場,使得轉軸能夠穩定轉動且未與軸承接觸的軸承結構。
現有的動壓軸承是於軸承本體的內壁或轉軸的外壁設置導油溝槽,當潤滑流體在轉軸與軸承本體之間流動時可集中形成壓力,藉由油膜的支撐力量,使轉軸旋轉時不會接觸轉軸孔,因此可避免轉軸與軸承本體相互碰撞而磨損,進而減少噪音與震動產生,成為現今資訊產品所常用的軸承技術。現有的動壓軸承的逃氣空間有限,雖可藉由於軸承本體的外壁設置溝槽或切面,增加逃氣空間,然而動壓軸承軸心的熱氣排出不易,在安裝於馬達內時,往往難以將熱氣排出,使馬達的性能難以有效的提升。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流體動壓軸承結構,能將軸承結構的軸心與外部逃氣單元形成排氣通道,以便將氣體排出,用以強化軸承的排氣功能。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包括:一軸承本體;一轉軸孔,該轉軸孔設置於該軸承本體的內部,該轉軸孔貫穿至該軸承本體的兩端;至少一導油溝槽組,該導油溝槽組設置於該轉軸孔的內壁,該導油溝槽組包含多個導油溝槽;至少一逃氣單元,該逃氣單元設置於該軸承本體的外壁,該逃氣單元為溝槽或切面,該逃氣單元延伸至該軸承本體的兩端;以及一凹槽,該凹槽設置於該軸承本體的一端,該凹槽與該逃氣單元之間形成一破孔,使該凹槽能通過該破孔與該逃氣單元相連通。
較佳的,該凹槽的深度為0.2mm以上。
較佳的,該凹槽的深度為0.1mm至1mm。
較佳的,該軸承本體具有一內部直徑,該逃氣單元為溝槽,該溝槽沿著該軸承本體的直徑方向延伸至該內部直徑的深度,該凹槽的內徑大於該內部直徑。
較佳的,該軸承本體具有一內切圓直徑,該逃氣單元為切面,該切面相切於該軸承本體的內切圓直徑,該凹槽的內徑大於該內切圓直徑。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包括一軸承本體、一轉軸孔、至少一導油溝槽組、至少一逃氣單元及一凹槽。轉軸孔設置於軸承本體的內部,導油溝槽組設置於轉軸孔的內壁,逃氣單元設置於軸承本體的外壁,逃氣單元為溝槽或切面。凹槽設置於軸承本體的一端,凹槽與外部逃氣單元相連通,由此,能將軸承結構的軸心與外部逃氣單元形成一排氣通道,以便將氣體排出,用以強化流體動壓軸承的排氣功能,使馬達的性能得以有效的提升。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3,本創作提供一種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包括一軸承本體1、一轉軸孔2、至少一導油溝槽組3、至少一逃氣單元4及一凹槽5。較佳的,該軸承結構可利用車削方式加工成型。
該軸承本體1大致呈中空圓柱體,該軸承本體1的外壁(外表面)可呈等徑或不等徑變化,在本實施例中,該軸承本體1的外壁呈等徑,在另一實施例中(圖略),該軸承本體1的外壁亦可呈不等徑。該軸承本體1的高度H可為1mm至10mm,例如該軸承本體1的高度H可為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或10mm。較佳的,該軸承本體1的高度H為4mm至5mm,但不予以限制。
該轉軸孔2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內部,該轉軸孔2為一圓孔,該轉軸孔2貫穿至軸承本體1的兩端,以便與轉軸配合。
該導油溝槽組3設置於轉軸孔2的內壁(內表面),該導油溝槽組3可設置一組,亦可設置兩組或三組等多組,其數量並不限制。該導油溝槽組3包含多個導油溝槽31,該些導油溝槽31呈V型,亦即呈人字型,該些導油溝槽31可為等間隔的排列設置。該些導油溝槽31可用以導引潤滑流體,使潤滑流體在轉軸與軸承本體1之間流動,並集中形成壓力,藉由油膜的支撐力量,使得轉軸旋轉時不會接觸轉軸孔2的內壁,因此可避免轉軸與軸承本體1相互碰撞而磨損,進而減少噪音與震動產生。由於上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為現有技術,故不再予以贅述。
該逃氣單元4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外壁,該逃氣單元4可設置一個,亦可設置兩個或三個等多個,其數量並不限制。該逃氣單元4可為溝槽或切面,該逃氣單元4凹設於軸承本體1的外壁,使該軸承本體1的外壁可形成排氣(逃氣)空間。在本實施例中,該逃氣單元4設置一個,該逃氣單元4為溝槽,且該逃氣單元4延伸至軸承本體1的兩端。該逃氣單元4(溝槽)的截面可呈梯形、V形或方形等各種形狀,逃氣單元4(溝槽)的截面形狀並不限制。
該凹槽5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一端(底端或頂端),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於軸承本體1的兩端皆設置凹槽5。該凹槽5可為一圓形凹槽,該凹槽5凹陷於軸承本體1的一端,亦即該凹槽5朝著軸承本體1的軸向往內凹陷,該凹槽5與轉軸孔2可為同軸心設置,該凹槽5可利用車削方式加工成型。較佳的,該凹槽5的深度h可為0.2mm以上,較佳的,該凹槽5的深度h可為0.1mm至1mm,例如該凹槽5的深度h可為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或1mm,以便達成預定的排氣效果。該凹槽5與逃氣單元4之間形成一破孔51,使該凹槽5能通過破孔51與逃氣單元4相連通,由此,軸承結構的軸心與外部的逃氣單元4可形成一排氣通道,以便將氣體排出。所述逃氣單元4及破孔51的尺寸並不限制,可隨著馬達轉速的需求而增減變化,馬達轉速愈高,逃氣單元4及破孔51的尺寸愈大,以具有較佳的排氣(排熱)效果。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4至圖6,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異僅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該逃氣單元4設置三個(多個),以具有較佳的逃氣效果,該些逃氣單元4間隔的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外壁,該些逃氣單元4為溝槽,且該些逃氣單元4皆延伸至軸承本體1的兩端。該凹槽5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一端,該凹槽5與該些逃氣單元4之間各形成一破孔51,在本實施例中,三個逃氣單元4與凹槽5之間各形成一破孔51,三個破孔51形成間隔的設置,三個破孔51分別連通於三個逃氣單元4與凹槽5的邊緣之間,使該凹槽5能分別通過該些破孔51與該些逃氣單元4相連通,由此,軸承結構的軸心與外部的逃氣單元4可形成多個排氣通道,以便將氣體排出。
如圖2、圖3、圖5及圖6所示,該軸承本體1具有一內部直徑d1,所述逃氣單元4為溝槽,所述逃氣單元4(溝槽)沿著軸承本體1的直徑方向(徑向)延伸至內部直徑d1的深度,該凹槽5的內徑w大於內部直徑d1,使凹槽5與逃氣單元4相連通,以便達成較佳的排氣效果。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7至圖9,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異僅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該逃氣單元4設置一個,該逃氣單元4為切面,且該逃氣單元4延伸至軸承本體1的兩端。所述逃氣單元4(切面)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一側外壁,逃氣單元4(切面)可為平面,使其形成逃氣結構。
該凹槽5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一端,該凹槽5與逃氣單元4之間形成一破孔51,使該凹槽5能通過破孔51與逃氣單元4相連通,由此,軸承結構的軸心與外部的逃氣單元4可形成一排氣通道,以便將氣體排出。
[第四實施例]
請參閱圖10及圖11,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三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異僅在於,在本實施例中,該逃氣單元4設置兩個,該兩逃氣單元4間隔的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外壁,該兩逃氣單元4為切面,且該些逃氣單元4皆延伸至軸承本體1的兩端。兩逃氣單元4(切面)可相互平行或非平行,兩逃氣單元4(切面)可對稱或不對稱,在本實施例中,兩逃氣單元4(切面)相互平行且對稱。
該凹槽5設置於軸承本體1的一端,該凹槽5與該些逃氣單元4之間各形成一破孔51,使該凹槽5能分別通過該些破孔51與該些逃氣單元4相連通,由此,軸承結構的軸心與外部的逃氣單元4可形成多個排氣通道,以便將氣體排出。
如圖8、圖9及圖11所示,該軸承本體1具有一內切圓直徑d2,所述逃氣單元4為切面,所述逃氣單元4(切面)相切於軸承本體1的內切圓直徑d2,該凹槽5的內徑w大於內切圓直徑d2,使凹槽5與逃氣單元4相連通,以便達成較佳的排氣效果。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包括一軸承本體、一轉軸孔、至少一導油溝槽組、至少一逃氣單元及一凹槽。轉軸孔設置於軸承本體的內部,導油溝槽組設置於轉軸孔的內壁,逃氣單元設置於軸承本體的外壁,逃氣單元為溝槽或切面。凹槽設置於軸承本體的一端,凹槽與外部逃氣單元相連通,由此,能將軸承結構的軸心與外部逃氣單元形成一排氣通道,以便將氣體排出,用以強化流體動壓軸承的排氣功能,使馬達的性能得以有效的提升。
再者,凹槽的深度為0.2mm以上,或凹槽的深度為0.1mm至1mm,以便達成預定的排氣效果。另,軸承本體具有一內部直徑,逃氣單元為溝槽,溝槽沿著軸承本體的直徑方向延伸至內部直徑的深度,凹槽的內徑大於內部直徑,可達成較佳的排氣效果。另,軸承本體具有一內切圓直徑,逃氣單元為切面,切面相切於軸承本體的內切圓直徑,凹槽的內徑大於內切圓直徑,可達成較佳的排氣效果。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軸承本體 2:轉軸孔 3:導油溝槽組 31:導油溝槽 4:逃氣單元 5:凹槽 51:破孔 H:軸承本體的高度 d1:內部直徑 d2:內切圓直徑 w:凹槽的內徑 h:凹槽的深度
圖1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的立體圖。
圖2為圖1的Ⅱ-Ⅱ剖視圖。
圖3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的仰視圖。
圖4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的立體圖。
圖5為圖4的Ⅴ-Ⅴ剖視圖。
圖6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的仰視圖。
圖7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的立體圖。
圖8為圖7的Ⅷ-Ⅷ剖視圖。
圖9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的仰視圖。
圖10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流體動壓軸承結構的立體圖。
圖11為圖10的ⅩⅠ-ⅩⅠ剖視圖。
1:軸承本體
2:轉軸孔
3:導油溝槽組
31:導油溝槽
4:逃氣單元
5:凹槽
51:破孔

Claims (10)

  1. 一種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包括: 一軸承本體; 一轉軸孔,該轉軸孔設置於該軸承本體的內部,該轉軸孔貫穿至該軸承本體的兩端; 至少一導油溝槽組,該導油溝槽組設置於該轉軸孔的內壁,該導油溝槽組包含多個導油溝槽; 至少一逃氣單元,該逃氣單元設置於該軸承本體的外壁,該逃氣單元為溝槽或切面,該逃氣單元延伸至該軸承本體的兩端;以及 一凹槽,該凹槽設置於該軸承本體的一端,該凹槽與該逃氣單元之間形成一破孔,使該凹槽能通過該破孔與該逃氣單元相連通。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凹槽為一圓形凹槽,且該凹槽與該轉軸孔同軸心設置。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凹槽的深度為0.2mm以上。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凹槽的深度為0.1mm至1mm。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軸承本體的高度為1mm至10mm。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逃氣單元設置多個,該些逃氣單元間隔的設置於該軸承本體的外壁。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軸承本體具有一內部直徑,該逃氣單元為溝槽,該溝槽沿著該軸承本體的直徑方向延伸至該內部直徑的深度,該凹槽的內徑大於該內部直徑。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軸承本體具有一內切圓直徑,該逃氣單元為切面,該切面相切於該軸承本體的內切圓直徑,該凹槽的內徑大於該內切圓直徑。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逃氣單元為切面且設置兩個,該兩切面相互平行或非平行。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流體動壓軸承結構,其中該逃氣單元為切面且設置兩個,該兩切面對稱或不對稱。
TW110208411U 2021-07-19 2021-07-19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TWM618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411U TWM618361U (zh) 2021-07-19 2021-07-19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411U TWM618361U (zh) 2021-07-19 2021-07-19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8361U true TWM618361U (zh) 2021-10-11

Family

ID=79603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8411U TWM618361U (zh) 2021-07-19 2021-07-19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83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8714B (zh) * 2021-07-19 2022-09-21 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8714B (zh) * 2021-07-19 2022-09-21 東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21226A1 (ja) シールリング
JP5477930B1 (ja) 低振動形フローティングメタルベアリング
JPWO2019221227A1 (ja) シールリング
TWM618361U (zh)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JP4969531B2 (ja) 浮動ブッシュ軸受
JPH0854022A (ja) 2パッド軸方向溝付き流体軸受
TWI778714B (zh)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US20070076991A1 (en) Hydrodynamic bearing assembly
TWM619455U (zh) 雙切邊動壓軸承結構
TWM622628U (zh) 流體動壓軸承
WO2018047859A1 (ja) 軸受装置の冷却構造
JP5337227B2 (ja) 浮動ブッシュ軸受
CN215444766U (zh) 流体动压轴承结构
TWI784568B (zh) 雙切邊動壓軸承結構
CN110732687A (zh) 一种微槽孔动静压气浮主轴
CN115704421A (zh) 流体动压轴承结构
TWI786873B (zh) 流體動壓軸承及溝槽的成型方法
TWM631813U (zh)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JP6227489B2 (ja) ベーンポンプ
JP2001116046A (ja) 動圧軸受装置
TWM593480U (zh) 滾珠軸承及其保持器
JPH02278007A (ja) スラスト軸受
TW202040023A (zh) 無方向性動壓軸承結構
CN217081128U (zh)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TWM559948U (zh)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