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1128U -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1128U
CN217081128U CN202121379912.6U CN202121379912U CN217081128U CN 217081128 U CN217081128 U CN 217081128U CN 202121379912 U CN202121379912 U CN 202121379912U CN 217081128 U CN217081128 U CN 2170811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body
wall
double
dynamic pressur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7991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友约
游晴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ungpe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ungpe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ngpe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ungpe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7991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811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11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11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包括:一轴承本体;一转轴孔,所述转轴孔设置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内部,所述转轴孔贯穿所述轴承本体的两端;至少一导油沟槽组,所述导油沟槽组设置于所述转轴孔的内壁,所述导油沟槽组包含多个导油沟槽,所述导油沟槽呈V型;一第一切边部,所述第一切边部设置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壁,所述第一切边部为平面,所述第一切边部与所述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以及一第二切边部,所述第二切边部设置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壁,所述第二切边部为平面,所述第二切边部与所述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由此,可使逃气空间增加,以便于将热气排出。

Description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这样的轴承结构,该轴承结构能经由流体通过轴承与转轴之间由于流动速度变化而产生压力场来使得转轴能够稳定转动且不与轴承接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动压轴承是于轴承本体的内壁或转轴的外壁设置导油沟槽,当润滑流体在转轴与轴承本体之间流动时可集中形成压力,借由油膜的支撑力量,使转轴旋转时不会接触转轴孔,因此可避免转轴与轴承本体因相互碰撞而磨损,进而减少噪音与震动产生,成为现今信息产品所常用的轴承技术。然而,现有的动压轴承的逃气空间有限,在安装于马达内时,难以将热气排出,使马达的性能难以有效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可使逃气空间增加,以便于将热气排出。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该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包括:一轴承本体;一转轴孔,该转轴孔设置于该轴承本体的内部,该转轴孔贯穿该轴承本体的两端;至少一导油沟槽组,该导油沟槽组设置于该转轴孔的内壁,该导油沟槽组包含多个导油沟槽,这些导油沟槽呈V型;一第一切边部,该第一切边部设置于该轴承本体的外壁,该第一切边部为平面,该第一切边部与该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 mm;以及一第二切边部,该第二切边部设置于该轴承本体的外壁,该第二切边部为平面,该第二切边部与该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
优选地,该第一切边部与该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为0.02~0.08mm,该第二切边部与该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为0.02~0.08mm。
优选地,该轴承本体的一端或外壁设置至少一识别记号,该识别记号能提供识别的功能。
优选地,该第一切边部及该第二切边部相互平行或不平行。
优选地,该第一切边部及该第二切边部对称或不对称。
优选地,该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8mm,该转轴孔的内径为1mm 至3mm,该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13mm。
优选地,该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5mm,该转轴孔的内径为1.5mm,该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5mm。
优选地,该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5mm,该转轴孔的内径为2mm,该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7mm。
优选地,该轴承本体的外径为7mm至8mm,该转轴孔的内径为3mm,该轴承本体的高度为5mm至13mm。
优选地,该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5mm,该转轴孔的内径为1mm,该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包括一轴承本体、一转轴孔、至少一导油沟槽组、一第一切边部及一第二切边部。转轴孔设置于轴承本体的内部,导油沟槽组设置于转轴孔的内壁,第一切边部及第二切边部设置于轴承本体的外壁,第一切边部及第二切边部皆为平面,第一切边部与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第二切边部与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本实用新型于轴承本体的外壁设置第一切边部及第二切边部,借以形成双切边结构,可使逃气空间增加,具有优选的逃气效果,以便于将热气排出,且可维持足够的强度。
优选地,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8mm,转轴孔的内径为1mm至3 mm,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13mm。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径、转轴孔的内径及轴承本体的高度可适当地搭配形成优化尺寸,以具有预定的强度及轴承效果。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沿图2的Ⅲ-Ⅲ截取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该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包括一轴承本体1、一转轴孔2和至少一导油沟槽组3。
该轴承本体1大致呈中空圆柱体,该轴承本体1的外壁(外表面)可呈等径或不等径变化,在本实施例中,该轴承本体1的外壁呈等径。另,如图4 所示,该轴承本体1的外壁亦可呈不等径,亦即该轴承本体1的外壁下部的直径大于上部的直径。
该转轴孔2设置于轴承本体1的内部,该转轴孔2为一圆孔,该转轴孔 2贯穿轴承本体1的两端,以便与转轴配合。
该导油沟槽组3设置于转轴孔2的内壁(内表面),该导油沟槽组3包含多个导油沟槽31,这些导油沟槽31呈V型,亦即呈人字型,这些导油沟槽 31可等间隔地排列设置。这些导油沟槽31可用以导引润滑流体,使润滑流体在转轴与轴承本体1之间流动,并集中形成压力,借由油膜的支撑力量,使得转轴旋转时不会接触转轴孔2,因此可避免转轴与轴承本体1相互碰撞而磨损,进而减少噪音与震动产生。由于上述的动压轴承结构为现有技术,故不再予以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该轴承本体1的一端或外壁可进一步设置至少一识别记号4,该识别记号4是以肉眼可以看到为主,该识别记号4可设置一个或多个,该识别记号4可为凹槽结构、凸体结构或图案结构等,该识别记号4可呈环状、段状或点状分布,并不予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该识别记号4为凹槽结构且呈环状。该识别记号4可提供识别的功能,可利用该识别记号4 辨识导油沟槽31的方向(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以便利于组装,不会发生装反的问题,该识别记号4亦可具有品牌辨识的功能,以便得知制造厂商。
该轴承本体1的外壁(外表面)设置一第一切边部5及一第二切边部6,第一切边部5及第二切边部6可设置于轴承本体1的两侧外壁,第一切边部5 及第二切边部6为平面,该动压轴承结构可以以金属切削加工或粉末冶金等方式制成,通过形成第一切边部5及第二切边部6来形成逃气结构,当该动压轴承结构安装于马达内时,可有效地增加逃气空间,以供排放热气。第一切边部5及第二切边部6可相互平行(如图2及图6所示)或不平行(如图5所示),第一切边部5及第二切边部6可对称(如图2及图5所示)或不对称(如图 6所示)。第一切边部5及第二切边部6是否相互平行及对称可以任意的组合变化,并不予以限制,以便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变化。
该轴承本体1的外径D1、转轴孔2的内径D2及轴承本体1的高度H可形成一优化尺寸,以具有预定的强度及轴承效果。优选地,该轴承本体1的外径D1为3mm至8mm,该轴承本体1的外径D1可为3mm、5mm、7mm 或8mm等,该转轴孔2的内径D2为1mm至3mm,该转轴孔2的内径D2 可为1mm、1.5mm、2mm或3mm等,该轴承本体1的高度H为1mm至 13mm,该轴承本体1的高度H可为1mm、3mm、5mm、7mm或13mm 等。
优选地,当该轴承本体1的外径D1为3mm至5mm时,该转轴孔2的内径D2为1.5mm,该轴承本体1的高度H为1mm至5mm。当该轴承本体1的外径D1为3mm至5mm时,该转轴孔2的内径D2为2mm,该轴承本体1的高度H为1mm至7mm。当该轴承本体1的外径D1为7mm至 8mm时,该转轴孔2的内径D2为3mm,该轴承本体1的高度H为5mm 至13mm。当该轴承本体1的外径D1为3mm至5mm时,该转轴孔2的内径D2为1mm,该轴承本体1的高度H为1mm至3mm。所述轴承本体1 的高度H是指轴承本体1沿着轴心方向的长度,亦即为轴承本体1的两端之间的长度。
另,该轴承本体1的肉厚(最薄处)不小于0.01mm,亦即该轴承本体1 的肉厚(最薄处)大于或等于0.01mm,该轴承本体1的肉厚(最薄处)优选为 0.02~0.08mm,使轴承本体1可维持足够的强度,且具有较佳的逃气效果。具体而言,第一切边部5与转轴孔2的内壁的最小间距G1不小于0.01mm,第一切边部5与转轴孔2的内壁的最小间距G1优选为0.02~0.08mm,第一切边部5与转轴孔2的内壁的最小间距G1例如可为0.02mm、0.03mm、0.04 mm、0.05mm、0.06mm、0.07mm或0.08mm,所述第一切边部5与转轴孔 2的内壁的最小间距G1是指第一切边部5与转轴孔2的内壁沿着轴承本体1 的直径方向的间距。第二切边部6与转轴孔2的内壁的最小间距G2不小于 0.01mm,第二切边部6与转轴孔2的内壁的最小间距G2优选为0.02~0.08 mm,第二切边部6与转轴孔2的内壁的最小间距G2例如可为0.02mm、0.03 mm、0.04mm、0.05mm、0.06mm、0.07mm或0.08mm,所述第二切边部6 与转轴孔2的内壁的最小间距G2是指第二切边部6与转轴孔2的内壁沿着轴承本体1的直径方向的间距。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包括一轴承本体、一转轴孔、至少一导油沟槽组、一第一切边部及一第二切边部。转轴孔设置于轴承本体的内部,导油沟槽组设置于转轴孔的内壁,第一切边部及第二切边部设置于轴承本体的外壁,第一切边部及第二切边部皆为平面,第一切边部与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第二切边部与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本实用新型于轴承本体的外壁设置第一切边部及第二切边部,借以形成双切边结构,可使逃气空间增加,具有较佳的逃气效果以便于将热气排出,且可维持足够的强度。
再者,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8mm,转轴孔的内径为1mm至3mm,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13mm。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径、转轴孔的内径及轴承本体的高度可适当的搭配形成优化尺寸,以具有预定的强度及轴承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非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但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轴承本体;
一转轴孔,所述转轴孔设置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内部,所述转轴孔贯穿所述轴承本体的两端;
至少一导油沟槽组,所述导油沟槽组设置于所述转轴孔的内壁,所述导油沟槽组包含多个导油沟槽,所述导油沟槽呈V型;
一第一切边部,所述第一切边部设置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壁,所述第一切边部为平面,所述第一切边部与所述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以及
一第二切边部,所述第二切边部设置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壁,所述第二切边部为平面,所述第二切边部与所述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不小于0.01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边部与所述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为0.02mm~0.08mm,所述第二切边部与所述转轴孔的内壁的最小间距为0.02mm~0.0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的一端或外壁设置至少一识别记号,所述识别记号能提供识别的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边部及所述第二切边部相互平行或不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边部及所述第二切边部对称或不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8mm,所述转轴孔的内径为1mm至3mm,所述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1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5mm,所述转轴孔的内径为1.5mm,所述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5mm,所述转轴孔的内径为2mm,所述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7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径为7mm至8mm,所述转轴孔的内径为3mm,所述轴承本体的高度为5mm至13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径为3mm至5mm,所述转轴孔的内径为1mm,所述轴承本体的高度为1mm至3mm。
CN202121379912.6U 2021-06-21 2021-06-21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Active CN2170811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79912.6U CN217081128U (zh) 2021-06-21 2021-06-21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79912.6U CN217081128U (zh) 2021-06-21 2021-06-21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1128U true CN217081128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498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79912.6U Active CN217081128U (zh) 2021-06-21 2021-06-21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811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40017596A (ko) 미끄럼 베어링 쉘
CN107923440A (zh) 保持器以及圆锥滚子轴承
JP5096992B2 (ja) 内燃機関用すべり軸受
CN217081128U (zh)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CN105264186A (zh) 用于凸轮轴调节器的转子
JP3511553B2 (ja) 焼結含油軸受の製造方法
US4228210A (en) Plate or the like with serrated opening
TWM619455U (zh) 雙切邊動壓軸承結構
CN115574000A (zh) 双切边动压轴承结构
KR102593793B1 (ko) 헤링본 패턴을 가지는 포일 공기 베어링
TWI784568B (zh) 雙切邊動壓軸承結構
TWM622628U (zh) 流體動壓軸承
TWM618361U (zh)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JP2006226398A (ja) 軸受装置及び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0122990U (zh) 无方向性动压轴承结构
US11781589B2 (en) Tapered roller bearing
CN217271420U (zh) 流体动压轴承结构
TWI786873B (zh) 流體動壓軸承及溝槽的成型方法
JP6767349B2 (ja) スラストワッシャ
JP4420339B2 (ja) 動圧軸受の製造方法
TWI778714B (zh)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CN215444766U (zh) 流体动压轴承结构
TWM631813U (zh) 流體動壓軸承結構
US20220288728A1 (en) Method of surface texturing for a writing instrument tip
CN216382247U (zh) 一种滑动轴承的复合式轴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