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0982U -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 - Google Patents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0982U
TWM600982U TW109205267U TW109205267U TWM600982U TW M600982 U TWM600982 U TW M600982U TW 109205267 U TW109205267 U TW 109205267U TW 109205267 U TW109205267 U TW 109205267U TW M600982 U TWM600982 U TW M60098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handheld device
pressing member
limiting
butt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5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弘昊
Original Assignee
迪摩凱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迪摩凱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迪摩凱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5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0982U/zh
Publication of TWM6009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0982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創作係一種手持裝置保護殼,其包含有一框體及一第一按壓件;框體套設一手持裝置;框體具有一內環側面、一外環側面、一第一按鍵凹槽及一第一按鍵穿孔;內環側面貼靠裝置環側邊;外環側面位於內環側面的相對側;第一按鍵凹槽形成於內環側面,且為一長槽;第一按鍵穿孔形成於第一按鍵凹槽的底面,並且於框體的該外環側面形成一開口;第一按壓件可拆卸地設於第一按鍵凹槽,其相對兩端分別具有一限位端部,二限位端部分別可移動地連接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藉此,使用者自行更換第一按壓件,以增進保護殼的外觀變化性,並且較容易操作。

Description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
本創作係涉及一種手持裝置保護殼,尤指一種智慧型手機的保護殼。
智慧型手機等高單價的手持裝置需在狹小的空間內整合大量電子元件,若使用時不慎從手中滑落墜地,容易導致手機故障損壞,因此智慧型手機通常需要套設保護殼,以降低手機意外受損的機率。
現有技術中的智慧型手機保護殼為一體成型的軟質塑膠殼體,保護殼環繞包覆手機的側邊,可在手機墜落時提供緩衝,避免手機直接撞擊堅硬的地面而受損。手機的側邊通常具有用於控制電源、音量等功能的機械按鍵,保護殼對應手機的機械按鍵處形成有按壓凸點來輔助使用者隔著保護殼按壓手機的機械按鍵。
然而,因現有的保護殼是一體成型,因此保護殼的按壓凸點之顏色、材質均與保護殼的其他位置完全相同,因而使得保護殼的外觀缺乏變化而十分單調。此外,因按壓凸點的材質為軟質塑膠,手機的機械按鍵的回饋力量會被按壓凸點吸收,導致使用者不易掌握機械按鍵的按壓手感,導致手機不易操作。
因此,現有技術的手持裝置保護殼實有待加以改良。
有鑑於前述之現有技術的缺點及不足,本創作提供一種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保護殼對應手機的按鍵處具有可更換的按壓件以增進保護殼的外觀,並且可提高智慧型手機的按鍵操作正確性。
為達到上述的創作目的,本創作所採用的技術手段為設計一種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其用以套設一手持裝置;該手持裝置具有一裝置正面、一裝置背面及一裝置環側邊,該裝置正面及該裝置背面為該手持裝置的相對兩側面,該裝置環側邊連接該裝置正面及該裝置背面;該手持裝置保護殼包含包含:一框體,其用以環繞貼靠該手持裝置的該裝置環側邊;該框體環繞出一正面開口及一背面開口,該手持裝置的該裝置正面及該裝置背面分別位於該正面開口及該背面開口,該框體還具有:一內環側面,其貼靠該裝置環側邊;一外環側面,其位於該內環側面的相對側;一第一按鍵凹槽,其形成於該內環側面,且為一長槽;一第一按鍵穿孔,其形成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底面,並且於該框體的該外環側面形成一開口;一第一按壓件,其件可拆卸地設於該框體的該第一按鍵凹槽,並且穿設該第一按鍵穿孔;該第一按壓件具有:二限位端部,其分別形成於該第一按壓件的相對兩端;該二限位端部分別可朝該手持裝置移動地連接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
本創作的優點在於:
第一,第一按壓件可拆卸地設於框體,因此使用者可視需求自行更換第一按壓件,使第一按壓件的顏色或材質能夠與框體不同,藉此增加外觀變化性。
第二,第一按壓件的相對兩端可朝手持裝置移動地連接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可避免本創作尚未安裝於手機時,第一按壓件輕易從第一按鍵凹槽內脫出,同時可避免第一按壓件影響手機的機械按鍵的按壓觸感。
第三,第一按壓件與框體非一體成型,因此第一按壓件可採用硬質塑膠或金屬等剛性較高的材質製作,使手機的機械按鍵的回饋力量能夠直接傳遞至使用者的手指,進而提高機械按鍵的按壓手感,使手機更容易操作。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該框體進一步具有二凹槽限位部,其突出形成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側壁面,並且分別位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各該凹槽限位部與該第一按鍵凹槽的該底面間隔設置而形成一限位空間;該第一按壓件的該二限位端部分別穿設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的該限位空間中。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該框體進一步具有四凹槽限位部;其中二該凹槽限位部位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其中一端,並且分別突出形成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側壁;另外二該凹槽限位部位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另一端,並且分別突出形成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側壁;各該凹槽限位部與該第一按鍵凹槽的該底面間隔設置而形成一限位空間;該第一按壓件的各該限位端部穿設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其中一端的該二凹槽限位部所對應的該二限位空間中。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各該凹槽限位部與該第一按鍵凹槽的該底面的距離定義為相對應的該限位空間的高度;該第一按壓件的各該限位端部為平板狀,各該限位端部的厚度小於相對應的該限位空間的高度,而使該二限位端部分別可朝該手持裝置移動地連接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該第一按壓件包含:一穿設部,其穿設該第一按鍵穿孔;該穿設部的截面的周緣長度小於該第一按鍵穿孔的截面的周緣長度,而使該穿設部與該第一按鍵穿孔的側壁面之間形成一間隙。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進一步具有一第一緩衝片,該第一緩衝片覆蓋該第一按壓件朝向該手持裝置的一側面;該第一緩衝片的硬度低於該第一按壓件的硬度。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進一步具有一背板,該背板封閉該框體的該背面開口。
10:框體
101:正面開口
102:背面開口
11:內環側面
12:外環側面
13:第一按鍵凹槽
131:第一限位空間
14:第一按鍵穿孔
15:第二按鍵凹槽
151:第二限位空間
16:第二按鍵穿孔
17:凹槽限位部
20:第一按壓件
21:限位端部
22:穿設部
30:第二按壓件
40:第一緩衝片
50:第二緩衝片
60:背板
C:手持裝置
C1:裝置環側邊
C2:第一按鍵
C3:第二按鍵
H:高度
圖1為本創作的立體外觀圖。
圖2為本創作於另一角度的立體外觀圖。
圖3為本創作的立體元件分解圖。
圖4為本創作的局部立體元件分解圖。
圖5為本創作於另一角度的局部立體元件分解圖。
圖6為本創作的按鍵凹槽的正視圖。
圖7為本創作的框體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套設於一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示意圖。
以下配合圖式及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創作為達成預定創作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請參閱圖1、圖3以及圖8所示,本創作之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用以套設一手持裝置C(如圖8所示)。手持裝置C較佳地為一扁平狀的智慧型手機,且具有一裝置正面、一裝置背面及一裝置環側邊C1,裝置正面及裝置背面為手持裝置C的相對兩側面,裝置環側邊連接裝置正面及裝置背面。手持裝置C的裝置環側邊具有一第一按鍵C2及一第二按鍵C3。
請配合參閱圖1至3、圖5及圖8所示,本創作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包含一框體10及一第一按壓件20;且在本實施例中,進一步包含有一第二按壓件30、一第一緩衝片40、一第二緩衝片50及一背板60。
前述之框體10環繞貼靠手持裝置C的裝置環側邊C1;框體10環繞出一正面開口101及一背面開口102。手持裝置C的裝置正面及裝置背面分別位於正面開口101及背面開口102。前述之背板60封閉框體10的該背面開口102,以覆蓋保護手持裝置C的裝置背面,但不以此為限,本創作也可以沒有背板60;背板60上較佳地具有一穿孔以使供手持裝置C之相機鏡頭等感測元件外露。框體10還具有一內環側面11、一外環側面12、一第一按鍵凹槽13、一第一按鍵穿孔14;且在本實施例中,進一步具有一第二按鍵凹槽15及一第二按鍵穿孔16、以及複數凹槽限位部17。
內環側面11貼靠裝置環側邊C1;外環側面12位於內環側面11的相對側;第一按鍵凹槽13及第二按鍵凹槽15形成於內環側面11,且各為一長槽;手持裝置C的第一按鍵C2及第二按鍵C3分別穿設第一按鍵凹槽13及第二按鍵凹槽15。第一按鍵穿孔14及第二按鍵穿孔16分別形成於第一按鍵凹槽13的底面及第二按鍵凹槽15的底面。第一按鍵穿孔14及第二按鍵穿孔16分別於框體10的外環側面12形成一開口。
請配合參閱圖4至圖7所示,第一按鍵凹槽13與第二按鍵凹槽15各具有四個凹槽限位部17。第一按鍵凹槽13的其中二凹槽限位部17位於第一按 鍵凹槽13的其中一端,並且分別突出形成於第一按鍵凹槽13的相對兩側壁;第一按鍵凹槽13的另外二凹槽限位部17位於第一按鍵凹槽13的另一端,並且分別突出形成於第二按鍵凹槽15的相對兩側壁,也就是說,第一按鍵凹槽13的相對兩端各具有二凹槽限位部17。各凹槽限位部17與第一按鍵凹槽13的底面間隔設置而形成一第一限位空間131。第二按鍵凹槽15的四個凹槽限位部17於第二按鍵凹槽15的設置位置與第一按鍵凹槽13的四個凹槽限位部17於第一按鍵凹槽13的設置位置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各凹槽限位部17與第二按鍵凹槽15的底面間隔設置而形成一第二限位空間151。凹槽限位部17與第一按鍵凹槽13的底面的距離定義為第一限位空間131的高度H(如圖7所示),凹槽限位部17與第二按鍵凹槽15的底面的距離定義為第二限位空間151的高度H。
在其他較佳的實施例中,設置於第一按鍵凹槽13與第二按鍵凹槽15的凹槽限位部17也可以各只有兩個。位於第一按鍵凹槽13的二凹槽限位部17分別於第一按鍵凹槽13的相對兩端形成一第一限位空間131;位於第二按鍵凹槽15的二凹槽限位部17分別於第二按鍵凹槽15的相對兩端形成一第二限位空間151,如此也可。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按鍵凹槽13與的第二按鍵凹槽15的形狀均為長條狀,但不以此為限,第一按鍵凹槽13與第二按鍵凹槽15的形狀也可以是圓形,凹槽限位部17則形成於第一按鍵凹槽13與的第二按鍵凹槽15的相對兩側。
前述之第一按壓件20及第二按壓件30分別可拆卸地設於框體10的第一按鍵凹槽13及第二按鍵凹槽15,並且分別穿設第一按鍵穿孔14及第二按鍵穿孔16。
第一按壓件20具有二限位端部21及一穿設部22。二限位端部21分別形成於第一按壓件20的相對兩端,並且二限位端部21分別可朝手持裝置C移動地連接第一按鍵凹槽13的相對兩端。具體來說,限位端部21為平板狀,各 限位端部21穿設第一按鍵凹槽13相對應的一端的二第一限位空間131中(即第一按壓件20的各限位端部21延伸至第一按鍵凹槽13相對應的一端的各凹槽限位部17與第一按鍵凹槽13的底面之間),藉此將第一按壓件20的位置限制在第一按鍵凹槽13內。第一按壓件20較佳地為一長條狀,但不以此為限,第一按壓件20也可以是圓形,二限位端部21則分別形成於圓形的第一按壓件20的相對兩側。
限位端部21的厚度小於相對應的第一限位空間131的高度H,而使二限位端部21分別可朝手持裝置C移動地連接第一按鍵凹槽13的相對兩端。穿設部22穿設第一按鍵穿孔14;在本實施例中,穿設部22的截面的周緣長度小於第一按鍵穿孔14的截面的周緣長度,而使穿設部22與第一按鍵穿孔14的側壁面之間形成一間隙,進而降低第一按壓件20與第一按鍵穿孔14之間的摩擦力,確保第一按壓件20相對手持裝置C移動的順暢度。
第二按壓件30的具體結構與第一按壓件20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前述之第一緩衝片40覆蓋第一按壓件20朝向手持裝置C的一側面,並且位於第一按壓件20與第一按鍵C2之間;前述之第二緩衝片50覆蓋第二按壓件30朝向該手持裝置C的一側面,並且位於第二按壓件30與第二按鍵C3之間;第一緩衝片40與第二緩衝片50的材質較佳地為泡棉,可增加使用者按壓第一按壓件20與第二按壓件30的效果及回饋感,但不以此為限,第一緩衝片40與第二緩衝片50只要採用硬度低於第一按壓件20與第二按壓件30的材質即可達到相同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第一按壓件20系可拆卸地設於框體10,因此使用者可視需求自行更換第一按壓件20,藉此增加本創作的外觀變化性;此外,也可採用剛性較高的材質製作第一按壓件20以使手機更容易操作。第一按 壓件20的相對兩端可朝手持裝置C移動地連接第一按鍵凹槽13的相對兩端,可避免本創作尚未安裝於手機時,第一按壓件20輕易從第一按鍵凹槽13內脫出。
以上所述僅是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創作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創作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框體
11:內環側面
12:外環側面
13:第一按鍵凹槽
15:第二按鍵凹槽
17:凹槽限位部
40:第一緩衝片
50:第二緩衝片
60:背板

Claims (7)

  1. 一種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其用以套設一手持裝置;該手持裝置具有一裝置正面、一裝置背面及一裝置環側邊,該裝置正面及該裝置背面為該手持裝置的相對兩側面,該裝置環側邊連接該裝置正面及該裝置背面;該手持裝置保護殼包含:一框體,其用以環繞貼靠該手持裝置的該裝置環側邊;該框體環繞出一正面開口及一背面開口,該手持裝置的該裝置正面及該裝置背面分別位於該正面開口及該背面開口,該框體還具有:一內環側面,其貼靠該裝置環側邊;一外環側面,其位於該內環側面的相對側;一第一按鍵凹槽,其形成於該內環側面,且為一長槽;一第一按鍵穿孔,其形成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底面,並且於該框體的該外環側面形成一開口;一第一按壓件,其件可拆卸地設於該框體的該第一按鍵凹槽,並且穿設該第一按鍵穿孔;該第一按壓件具有:二限位端部,其分別形成於該第一按壓件的相對兩端;該二限位端部分別可朝該手持裝置移動地連接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該框體進一步具有二凹槽限位部,其突出形成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側壁面,並且分別位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各該凹槽限位部與該第一按鍵凹槽的該底面間隔設置而形成一限位空間;該第一按壓件的該二限位端部分別穿設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的該限位空間中。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 該框體進一步具有四凹槽限位部;其中二該凹槽限位部位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其中一端,並且分別突出形成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側壁;另外二該凹槽限位部位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另一端,並且分別突出形成於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側壁;各該凹槽限位部與該第一按鍵凹槽的該底面間隔設置而形成一限位空間;該第一按壓件的各該限位端部穿設該第一按鍵凹槽的其中一端的該二凹槽限位部所對應的該二限位空間中。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各該凹槽限位部與該第一按鍵凹槽的該底面的距離定義為相對應的該限位空間的高度;該第一按壓件的各該限位端部為平板狀,各該限位端部的厚度小於相對應的該限位空間的高度,而使該二限位端部分別可朝該手持裝置移動地連接該第一按鍵凹槽的相對兩端。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該第一按壓件包含:一穿設部,其穿設該第一按鍵穿孔;該穿設部的截面的周緣長度小於該第一按鍵穿孔的截面的周緣長度,而使該穿設部與該第一按鍵穿孔的側壁面之間形成一間隙。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進一步具有一第一緩衝片,該第一緩衝片覆蓋該第一按壓件朝向該手持裝置的一側面;該第一緩衝片的硬度低於該第一按壓件的硬度。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手持裝置保護殼,其中進一步具有一背板,該背板封閉該框體的該背面開口。
TW109205267U 2020-04-30 2020-04-30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 TWM6009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5267U TWM600982U (zh) 2020-04-30 2020-04-30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5267U TWM600982U (zh) 2020-04-30 2020-04-30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0982U true TWM600982U (zh) 2020-09-01

Family

ID=73644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5267U TWM600982U (zh) 2020-04-30 2020-04-30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09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904384S1 (en) Case for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device
JP2021175555A5 (zh)
KR200467372Y1 (ko) 휴대폰 보호케이스
JP2007260409A5 (zh)
JP5242845B1 (ja) 携帯端末用カバー
TWM600982U (zh)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
CN212034176U (zh) 可更换按键的手持装置保护壳
JP5806422B1 (ja) 携帯端末ホールド用カバー
US20060152490A1 (en) Casing structure of mouse
CN207339942U (zh) 一种智能终端
TWI672714B (zh) 鍵盤及其按鍵結構
TWM450770U (zh) 可調整按鍵彈性回復力的滑鼠裝置
JP3174023U (ja) 携帯通信端末の保護カバー
KR20130142307A (ko) 모바일폰 케이스
TWM604986U (zh) 可更換按鍵的手持裝置保護殼及其框體
CN203520330U (zh) 一种两指控光电小鼠标
KR102557060B1 (ko) 스마트폰 파우치
TWM474553U (zh) 遊戲控制器
CN105430946A (zh) 保护监控终端
TWM541592U (zh) 電子裝置
KR200471949Y1 (ko) 휴대전화 케이스
CN103488315A (zh) 一种两指控光电小鼠标
KR101328050B1 (ko) 휴대용 전자기기
CN210409494U (zh) 一种手持握把
CA122760S (en) Mobile 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