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2815U - 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 Google Patents

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2815U
TWM522815U TW104216852U TW104216852U TWM522815U TW M522815 U TWM522815 U TW M522815U TW 104216852 U TW104216852 U TW 104216852U TW 104216852 U TW104216852 U TW 104216852U TW M522815 U TWM522815 U TW M52281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utting
disposed
abutting portion
caliper piston
disc calip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68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Xian-Zhao Zheng
Original Assignee
Xian-Zhao Zhe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Zhao Zheng filed Critical Xian-Zhao Zheng
Priority to TW1042168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2815U/zh
Publication of TWM522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2815U/zh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Description

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活塞推動鉗,特別是指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按,常見的煞車機構包括鼓式煞車機構(以下稱鼓煞機構)及碟煞機構(以下稱碟煞機構),其中碟煞機構在制動效果及維修便利性等性能皆優於鼓煞機構,因此普遍被應用於車輛(例如自行車、電助力自行車、機車或汽車等)的制動系統。
碟煞機構依其力量傳導媒介的不同又可分為液壓式碟煞機構及機械式碟煞機構,液壓式碟煞機構係利用液壓由推動活塞的原理提供制動力,而機械式碟煞機構則係直接利用煞車線來傳導力量而推動煞車件,現今在機車或汽車等領域中,係以液壓式碟煞機構提供制動力為主。
承上所述,在現今技術領域中,具有液壓式之碟煞盤的機車,其碟煞盤係設置於車輪體的一側,該機車係利用液壓推動活塞使卡鉗的煞車皮夾持於碟煞盤的側面,以迫使車輪體停止轉動的方式,而達到煞車的目的。
由於現有技術中的機車透過碟煞盤來煞車時,卡鉗之煞車皮與碟煞盤之間會產生磨擦而使得卡鉗之煞車皮磨損,因此,經過一段時間 後,卡鉗之煞車皮會因磨損而變得太薄,而無法有效地迫使車輪體停止轉動,此時,就必須更換卡鉗內的煞車皮。
然而,現今更換卡鉗內之煞車皮的方式,係將卡鉗與碟煞盤分離,才有辦法更換卡鉗內的煞車皮,更換煞車皮完畢後,再將卡鉗及碟煞盤組裝回去,如此,現有更換煞車皮技術需要拆裝卡鉗及煞車盤,而浪費了更換的時間,進而降低了更換便利性及更換效率。
再者,在上述更換煞車皮中,需要將卡鉗與碟煞盤分離,才有辦法更換卡鉗內的煞車皮,而現有更換煞車皮的方式,係先將要更換的煞車皮取出後,再利用一字鉗或十字鉗等從碟煞盤與卡鉗之間縫隙中插入,而推卡鉗中的活塞,將其歸位後,再將新的煞車皮放回卡鉗中,以完成更換煞車皮的程序。然而,此種作法,一字鉗或十字鉗容易刮到碟煞盤的表面而影響煞車效能,另外,有些卡鉗中的活塞係為對稱性的,若使用一字鉗或十字鉗推卡鉗中的活塞,則容易將一邊的活塞歸位,而另一邊的活塞又凸出碰到殺車盤,又或者是使用一字鉗或十字鉗推卡鉗中的活塞的過程中,容易造成活塞傾斜,進而影響到煞車效能及更換煞車皮的效率。
鑒於以上的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可在不需拆下整組卡鉗與碟煞盤,並且又不會刮傷碟煞盤,以縮短更換煞車皮的時間,進而提升更換煞車皮的效率,並解決習知所衍生之問題。
本創作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包含一第一推動件、一第二推動件與一軸心件,第一推動件設有一第一軸心部,第二推動件設有一第二軸心部,第一軸心部樞設於第二軸心部,軸心件樞設於該第 一軸心部與該第二軸心部,使第二推動件樞設於第一推動件。第一推動件包含一第一握持部、一第一連接桿、一第一彎曲部與一第一抵觸桿,第一連接桿接設於第一握持部,第一彎曲部接設於第一連接桿,第一軸心部設於第一連接桿與第一彎曲部之間,第一抵觸桿接設於第一彎曲部,第一軸心部位於與第一連接桿與第一抵觸桿之一第一夾角範圍內。第二推動件包含一第二握持部、一第二連接桿、一第二彎曲部與一第二抵觸桿,第二連接桿接設於第二握持部,第二彎曲部接設於第二連接桿,第二軸心部設於第二連接桿與第二彎曲部之間,第二抵觸桿接設於第二彎曲部,第二軸心部位於與第二連接桿與第二抵觸桿之一第二夾角範圍外,第一夾角大於第二夾角。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一延伸件與一第二延伸件,第一延伸件固設於第一抵觸桿,第二延伸件固設於第二抵觸桿,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相互平行,第一延伸件包含一第一連接部與一第一止抵部,第一連接部固設於第一抵觸桿;第一止抵部設置於第一連接部一端,第一止抵部與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第二延伸件包含一第二連接部與一第二止抵部,第二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第二止抵部設置於第二連接部一端,第二止抵部與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複數個固定柱與複數個鎖固件,複數個固定柱分別固定於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並分別穿設於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鎖固件分別鎖固於固定柱並緊靠於該第一抵觸桿與第二抵觸桿。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第一抵觸桿與第二 抵觸桿分別設置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鎖固孔與至少一第二鎖固孔,複數個固定柱分別穿設於第一穿孔與第二穿孔並分別穿設於第一鎖固孔第二鎖固孔。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第一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第二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三止抵部與一第四止抵部,第三止抵部設置於第一連接部另一端,第三止抵部與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第三止抵部之位置與第一止抵部之位置相對;第四止抵部設置於第二連接部另一端,第四止抵部與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第四止抵部之位置與第二止抵部之位置相對,第三止抵部與第四止抵部相互平行。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第三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第一止抵部,第四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第二止抵部。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第三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第四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第一彎曲部包含一保持部、一滑動部與一螺柱,保持部設於第一連接桿,保持部設有一滑槽,滑動部設於第一抵觸桿,滑動部設有一滑塊,滑塊滑設於滑槽,滑塊穿設有一內螺紋,螺柱樞設於保持部,螺柱螺設於內螺紋。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保持部、一滑動部與一螺柱,保持部設於第一彎曲部,保持部設有一滑槽,滑動部設於第一抵觸桿,滑動部設有一滑塊,滑塊滑設於滑槽,滑塊穿設有一內 螺紋,螺柱樞設於保持部,螺柱螺設於內螺紋。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限位螺柱,限位螺柱樞設第一抵觸桿並抵觸於第二抵觸桿。
本創作提供一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一限位螺柱,限位螺柱樞設第一彎曲部並抵觸於第二彎曲部。
本創作之功效在於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藉由第一推動件與第二推動件相互以樞設點作動而推動碟煞活塞,以避免拆下整組卡鉗與碟煞盤,進而提升更換煞車皮的效率。
本創作之另一功效在於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藉由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片狀金屬構造,可更為便利的伸入碟煞活塞之間較小的間距,以提升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創作之又一功效在於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藉由將第一延伸件之第一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並且將第二延伸件之第二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如此可使第一延伸件及第二延伸件較為容易置入碟煞活塞之間較小的間距,並可避免刮壞碟煞盤,也可避免使用者被側邊割傷的情形。
本創作之再一功效在於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藉由在第一延伸件及第二延伸件置入碟煞活塞之間的間距時,長弧型的第一止抵部與第二止抵部兩側端點先置入碟煞活塞之間的間距,如此可更為便捷的伸入碟煞活塞之間,以提升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的便利性。再者,使用者可依據卡鉗的活塞排列方式,選擇對應的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形狀,以增加本創作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創作之更再一功效在於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藉由螺柱與內螺紋的相互配合,使螺柱轉動時,滑塊因內螺紋的螺距而受螺柱的小幅度拉動,因此使第一抵觸桿可與第一連接桿之間作小幅度又精密的調整移動,以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之便利性。同理,本創作亦藉由螺柱與內螺紋的相互配合,使螺柱轉動時,第一抵觸桿可與第一彎曲部之間作小幅度又精密的調整移動,以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之便利性。
本創作之另一功效在於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藉由限位螺柱可依實際使用需求調整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以限制第一抵觸桿與第二抵觸桿之閉合的間距,如此更可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之便利性。再者,使用者可藉由限位螺柱調整第一抵觸桿與第二抵觸桿之閉合的間距,進而限制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之間的閉合的間距,而此間距可相當於碟煞盤的厚度,如此,使用者可以直接將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插入碟煞盤與煞車皮之間的間隙,而無需每次使用時都要調整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420之間的間距,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創作之更另一功效在於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藉由不同位置第一軸心部與第二軸心部的設置,可使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具有不同的開闔間距,更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創作之又再一功效在於提供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藉由第一連接桿與第一抵觸部之間的夾角以及第二連接桿與第二抵觸部之間的夾角皆為90度~180度之間,而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地從碟煞盤與卡鉗的側邊插入於卡鉗之煞車皮與碟煞盤之間的縫隙,以增加使用者在使用上的 便利性。
100‧‧‧第一推動件
102‧‧‧軸心件
104‧‧‧彈性元件
110‧‧‧第一軸心部
112‧‧‧軸心孔
120‧‧‧第一握持部
1200‧‧‧第一凸塊
1202‧‧‧第三凸塊
130‧‧‧第一連接桿
140‧‧‧第一彎曲部
142‧‧‧保持部
1422‧‧‧滑槽
144‧‧‧滑動部
1442‧‧‧滑塊
1444‧‧‧內螺紋
146‧‧‧螺柱
150‧‧‧第一抵觸桿
152‧‧‧第一穿孔
154‧‧‧第一固定座
200‧‧‧第二推動件
210‧‧‧第二軸心部
212‧‧‧軸心孔
220‧‧‧第二握持部
2200‧‧‧第二凸塊
2202‧‧‧第四凸塊
230‧‧‧第二連接桿
240‧‧‧第二彎曲部
250‧‧‧第二抵觸桿
252‧‧‧第二穿孔
254‧‧‧第二固定座
300‧‧‧第一延伸件
310‧‧‧第一連接部
312‧‧‧第一鎖固孔
320‧‧‧第一止抵部
330‧‧‧第三止抵部
400‧‧‧第二延伸件
410‧‧‧第二連接部
412‧‧‧第二鎖固孔
420‧‧‧第二止抵部
430‧‧‧第四止抵部
510‧‧‧固定柱
520‧‧‧鎖固孔
610‧‧‧限位螺柱
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分解圖。
第3圖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4圖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分解圖。
第5圖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及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6A圖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6B圖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側視圖。
第7A圖為本創作第四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7B圖為本創作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7C圖為本創作第六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8圖為本創作第七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9A圖為本創作第八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9B圖為本創作第八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側視圖。
第10圖為本創作第九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11圖為本創作第十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12圖為本創作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與第二延伸件的結構示意圖。
第13圖為本創作第十二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14圖為本創作第十二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分解圖。
第15圖為本創作第十三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16圖為本創作第十三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分解圖。
第17圖為本創作第十四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18圖為本創作第十五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19圖為本創作第十六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20圖為本創作第十七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21圖為本創作第十八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22圖為本創作第十八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分解圖。
第23圖為本創作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24圖為本創作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分解圖。
第25圖為本創作第二十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第26圖為本創作第二十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分解圖。
第27圖為本創作第二十一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
請參閱第1圖與第2圖,其係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與分解圖。如圖所示,本創作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包含一第一推動件100與一第二推動件200,第一推動件100設有一第一軸心部110,第二推動件200設有一第二軸心部210,第一軸心部110樞設於第 二軸心部210。如此可使第一推動件100與第二推動件200相互以樞設點作動,以達推動碟煞活塞之目的。如此,本創作藉由第一推動件100與第二推動件200相互以樞設點作動而推動碟煞活塞,以避免拆下整組卡鉗與碟煞盤,進而提升更換煞車皮的效率。
本實施例之第一推動件100包含一第一握持部120、一第一連接桿130、一第一彎曲部140與一第一抵觸桿150,本實施例之第一連接桿130接設於第一握持部120,而第一彎曲部140接設於第一連接桿130,第一抵觸桿150接設於第一彎曲部140。第一握持部120、第一連接桿130、第一彎曲部140與第一抵觸桿150可為一體成形製作成第一推動件100。第一握持部120用於握持用,可為任意形狀,本實施例為了便於手指穿入而勾持住第一握持部120,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一握持部120為一環體,藉由第一握持部120可便於推動第一推動件100整體。
由於本實施例之第一彎曲部140彎折的角度具有彎曲角度,因此使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一抵觸桿150之間形成一第一夾角,第一夾角可為銳角或是鈍角,第一夾角的角度可依實際使用需求設置第一彎曲部140的彎曲角度。另外,第一軸心部110設置於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一彎曲部140之間,第一軸心部110亦可與第一連接桿130及第一彎曲部140以一體成形的方式製作,且第一軸心部110之位置位於第一夾角的範圍內,亦即第一軸心部110位於第一彎曲部140夾角內。
本實施例之第二推動件200包含一第二握持部220、一第二連接桿230、一第二彎曲部240與一第二抵觸桿250,第二連接桿230接設於第二握持部220,第二彎曲部240接設於第二連接桿230,第二抵觸桿250接設於第 二彎曲部240,第二握持部220、第二連接桿230、第二彎曲部240與第二抵觸桿250亦可為一體成形製作成第二推動件200。第二握持部220的功能與第一握持部120相同,因此第二握持部220亦可為任意形狀,本實施例為了便於使用,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二握持部220亦為一環體,且第二握持部220之形狀可與第一握持部120之形狀相對稱,或是其他符合人體工學的形狀,如橢圓型等,藉由第一握持部120與第二握持部220同時使用,可便於第一推動件100與第二推動件200相互以樞設點作動。
第二彎曲部240彎折的彎曲角度,因此使第二連接桿230與第二抵觸桿250之間形成一第二夾角,第二夾角可為銳角或是鈍角,第二夾角可依實際使用需求彎折第二彎曲部240的彎曲角度而製作。另外,第二軸心部210設置於第二連接桿230與第二彎曲部240之間,而第二軸心部210亦可與第二連接桿230及第二彎曲部240以一體成型的方式製作。第二軸心部210位之位置於第二夾角範圍外,亦即第二軸心部210位於第二彎曲部240夾角外,且第二軸心部210與第一軸心部110之位置相鄰。
為了可以順利的讓第一推動件100與第二推動件200以相互作動,本實施例之第一夾角必須大於第二夾角,如此才可讓第二連接桿230與第二抵觸桿250以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樞設的位置在第一夾角範圍內作動。
組設第一推動件100與第二推動件200時,將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重疊,而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分別具有一軸心孔112、212,使用一軸心件102,如鉚釘或是固定柱510等樞設於軸心孔112、212內,使第一軸心部110樞設於第二軸心部210,又不至於使第一軸心部110 與第二軸心部210相互分離,如此可使第一推動件100與第二推動件200相互以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的樞設點(軸心孔112、212)作動。
另外,本創作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更包含一彈性元件104。彈性元件104裝設於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二連接桿230之間,以讓使用者在用力握持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後,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二連接桿230之間的間距因此被壓縮而變小;當使用者放鬆時,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藉由彈性元件104的彈力而恢復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二連接桿230之間的間距,以增加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3圖、第4圖與第5圖,其係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分解圖與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在於本實施例更包含一第一延伸件300與一第二延伸件400,第一延伸件300固定設置設於第一抵觸桿150,而第二延伸件400固定設置於第二抵觸桿250,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相互平行。由於碟煞活塞之間的間距較小,為了更便於將碟煞活塞推動,故此實施例更包含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以藉由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深入碟煞活塞之間的間距。
本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300包含一第一連接部310與一第一止抵部320,第一連接部310與第一止抵部320皆為狹長的矩形,且皆為材質較硬的金屬片。第一連接部310平行固設於於第一抵觸桿150,第一止抵部320接設於第一連接部310一端,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一連接部310相互垂直,使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一連接部310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第二延伸件400的形狀與第一延伸件300的形狀及大小相同,第二延伸件400包含一第二連接部 410與一第二止抵部420,第二連接部410與第二止抵部420亦皆為狹長的矩形,且皆為材質較硬的金屬片。第二連接部410亦平行固設於第二抵觸桿250,第二止抵部420設置於第二連接部410一端,第二止抵部420與第二連接部410相互垂直,使第二止抵部420與第二連接部410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
此實施例藉由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的片狀金屬構造,可更為便利的伸入碟煞活塞之間較小的間距,以提升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在使用上的便利性。另外,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皆呈現T型,因此當本創作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置入碟煞活塞之間的間距時,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將首先置入於間距內,而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之兩端可分別抵於兩個碟煞活塞,因此藉由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可更以效率的將碟煞活塞推動。
為了便於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的配置,此實施例更包含複數個固定柱510與複數個鎖固件520,複數個固定柱510分別用於牽引第一連接部310與第二連接部410於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二抵觸桿250,使固定柱510分別穿設於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二抵觸桿250,並在使用鎖固件520分別鎖固於每一固定柱510,為了便於固定柱510與鎖固件520的設置,因此於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二抵觸桿250分別設置一第一穿孔152與一第二穿孔252,第一連接部310與第二連接部410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鎖固孔312與至少一第二鎖固孔412,複數個固定柱510分別穿設於第一穿孔152與第二穿孔252,並且分別穿設於第一鎖固孔312第二鎖固孔412。之後將複數個鎖固件520分別鎖緊,使鎖固件520緊靠於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二抵觸桿250,如此可讓第一連接部310與第二連接部410分別緊貼於於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二抵觸 桿250,以達固定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之目的。
請一併參閱第6A圖與第6B圖,其係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的結構示意圖與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的側視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於第二實施例在於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的結構有所不同。由於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為金屬件,金屬件之側邊為90度的夾角,因此當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置入碟煞活塞之間較小的間距時,會較不易置入,且使用者有可能被90度的夾角所割傷,再者,當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置入碟煞活塞之間較小的間距時,因為兼具小而容易刮壞碟煞盤,因此將第一延伸件300之第一止抵部320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並且將第二延伸件400之第二止抵部420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如此可使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較為容易置入碟煞活塞之間較小的間距,並可避免刮壞碟煞盤,也可避免使用者被側邊割傷的情形。
請一併參閱第7A圖、第7B圖與第7C圖,其係分別為本創作第四較佳實施例、第五較佳實施例、第六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第四、第五與第六實施例不同於第三實施例在於第一止抵部320或第二止抵部420形狀的不同。第三實施例的第一止抵部320或第二止抵部420形狀皆為狹長的矩形,而第四實施例的第一止抵部320為長弧型,第五實施例的第二止抵部420為長弧型,第六實施例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皆為長弧型。這些長弧型的第一止抵部320或第二止抵部420中心分別接設於第一連接部310與第二連接部410,且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中心具有一弧型區域,這些弧型區域分別與第一連接 部310或第二連接部410不同側,如此使第一止抵部320或第二止抵部420兩端較為突出。因此當第一延伸件300及第二延伸件400置入碟煞活塞之間的間距時,長弧型的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兩側端點先置入碟煞活塞之間的間距,如此可更為便捷的伸入碟煞活塞之間,以提升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的便利性。
另外,卡鉗的活塞設置多個時,該些活塞並不一定為直線排列,也可能會是有弧度排列的情形,如此,使用者則可依據卡鉗的活塞排列方式,選擇對應的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見400的形狀,以增加本創作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的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8圖,其係為本創作第七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第二實施例在於此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300更包含一第三止抵部330,而第二延伸件400更包含一第四止抵部430,第三止抵部330與第四止抵部430相互平行。
此實施例之第三止抵部330設置於第一連接部310另一端,第三止抵部330與第一連接部310相互垂直,第三止抵部330之位置與第一止抵部320之位置相對,使第一止抵部320、第一連接部310與第三止抵部330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第四止抵部430設置於第二連接部410另一端,第四止抵部430與第二連接部410相互垂直,第四止抵部430之位置與第二止抵部420之位置相對,第二止抵部420、第二連接部410與第四止抵部430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
另外,第三止抵部330之面積小於等於第一止抵部320,第四止抵部430之面積小於等於第二止抵部420。本實施例是以第三止抵部330之 面積小於第一止抵部320,而第四止抵部430之面積小於第二止抵部420為範例作說明,第三止抵部330之面積與第四止抵部430之面積可依實際需求製作。
請一併參閱第9A圖與第9B圖,其係為本創作第八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的結構示意圖與側視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第七實施例在於此實施例。第一止抵部320、第二止抵部420、第三止抵部330與第四止抵部430之各側邊與各頂邊之夾角均為導圓角。此實施例除了可以避免使用者被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側邊割傷的情形外,可同時讓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較於便利的置入碟煞活塞之間較小的間距,亦在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轉向時,同時讓第三止抵部330與第四止抵部430較於便利的置入碟煞活塞之間較小的間距,如此更增加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使用上之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10圖、第11圖與第12圖,其係為本創作第九至第十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第九實施例不同於第八實施例在於第九實施例之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皆為長弧型,而第三止抵部330與第四止抵部430為一字型。第九實施例亦可僅讓第一止抵部320或第二止抵部420為長弧形,第三止抵部330與第四止抵部430皆維持一字型。第十實施例不同於第八實施例在於第十實施例之第三止抵部330與第四止抵部430皆為長弧型,而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為一字型。第十實施例亦可僅讓第三止抵部330或第四止抵部430為長弧形,而第一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皆維持一字型。
第十一實施例不同於第八實施例在於第十一實施例之第一 止抵部320與第二止抵部420皆為長弧型,且第三止抵部330與第四止抵部430亦皆為長弧型。由第九至第十一實施例可知,第一止抵部320、第二止抵部420、第三止抵部330或第四止抵部430可依實際使用需求製作,用以增加第一延伸件300與第二延伸件400使用上的便利性。
此外,本創作之第一止抵部320、第二止抵部420第三止抵部330與第四止抵部430除了可為一字型或長弧型,亦可為其他特定的幾何圖形,例如三角形、橢圓形或圓形等幾何圖形。
請一併參閱第13圖與第14圖,其係為本創作第十二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與分解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於第二實施例在於第一彎曲部140結構的不同。此實施例之第一彎曲部140更包含一保持部142、一滑動部144與一螺柱146,保持部142設於第一連接桿130,保持部142設有一滑槽1422,滑動部144設於第一抵觸桿150。滑動部144設有一滑塊1442,滑塊1442滑設於滑槽1422,滑塊1442穿設有一內螺紋1444,螺柱146則樞設於保持部142,並且讓螺柱146螺設於內螺紋1444。此實施例之第一抵觸桿150藉由滑塊1442於滑槽1422內滑動,如此可使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一連接桿130呈現小幅度的相對移動。而為了更便利且更精細的調整第一抵觸桿150的移動幅度,因此藉由螺柱146與內螺紋1444的相互配合,使螺柱146轉動時,滑塊1442因內螺紋1444的螺距而受螺柱146的小幅度拉動,因此使第一抵觸桿150可與第一連接桿130之間作小幅度又精密的調整移動,以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之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15圖與第16圖,其係為本創作第十三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與分解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於 第十二實施例在於保持部142與滑動部144的設置位置不同。第十二實施例之保持部142設於第一連接桿130,滑動部144設於第一抵觸桿150,此實施例之保持部142則接設於第一彎曲部140,而滑動部144則設於第一抵觸桿150,如此讓第十二實施例與十三實施例之第一抵觸桿150的滑動方式略有不同。此實施例之保持部142亦設有滑槽1422,滑動部144亦設有滑塊1442,而滑塊1442滑設於滑槽1422,滑塊1442亦穿設有內螺紋1444,螺柱146樞設於保持部142,螺柱146螺設於內螺紋1444,此實施例亦藉由螺柱146與內螺紋1444的相互配合,使螺柱146轉動時,第一抵觸桿150可與第一彎曲部140之間作小幅度又精密的調整移動,以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之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17圖,其係為本創作第十四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於第二實施例在於此實施例更包含一限位螺柱610,限位螺柱610樞設第一抵觸桿150並抵觸於第二抵觸桿250,第一抵觸桿150可設置依螺孔供限位螺柱610螺設使用。如此,本創作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藉由限位螺柱610可依實際使用需求調整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以限制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二抵觸桿250之閉合的間距,如此更可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之便利性。
再者,使用者可藉由限位螺柱610調整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二抵觸桿250之閉合的間距,進而限制第一延伸件320與第二延伸件420之間的閉合的間距,而此間距可相當於碟煞盤的厚度,如此,使用者可以直接將第一延伸件320與第二延伸件420插入碟煞盤與煞車皮之間的間隙,而無需每次使用時都要調整第一延伸件320與第二延伸件420之間的間距,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18圖,其係為本創作第十五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於第十四實施例在於限位螺柱610設置位置不同。第十四實施例之限位螺柱610樞設第一抵觸桿150並抵觸於第二抵觸桿250,此實施例之限位螺柱610樞設第一彎曲部140並抵觸於第二彎曲部240。此實施例更可於第一抵觸桿150設置螺孔,猶如第十四實施例一般,如此可讓使用者依據實際使用需求設置限位螺柱610,更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之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19圖,其係為本創作第十六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於第二實施例在於此實施例之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設置位置的不同。第二實施例之第一軸心部110設於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一彎曲部140之間,第二軸心部210設於第二連接桿230與第二彎曲部240之間。此實施例之第一軸心部110則設於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一彎曲部140之間,第二軸心部210則設於第二抵觸桿250與第二彎曲部240之間。藉由不同位置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的設置,可使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具有不同的開闔間距,更增加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使用上的便利性。
另外,本實施例之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一抵觸部150之間的夾角可為90度~180度之間,並且第二連接桿230與第二抵觸部250之間的夾角也可為90度~180度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一抵觸部150之間的夾角以及第二連接桿230與第二抵觸部250之間的夾角皆為75度左右,如此,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地從碟煞盤與卡鉗的側邊插入於卡鉗之煞車皮與碟煞盤之間的縫隙,以增加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20圖,其係為本創作第十七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不同於第一實施例和第十九實施例在於此實施例並未設置第一彎曲部及第二彎曲部,而是直接設置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分別於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一連接桿130之間以及第二抵觸桿250與第二連接桿230之間,如此,本創作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可以依據不同的工作情境,而對應使用彎曲的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或是無彎曲的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進而增加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請參閱第21圖與第22圖,係為本創作之第十八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與分解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不同於第1圖實施例、第19圖之實施例以及第20圖之實施例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係將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分別設置於第一彎曲部140與第二彎曲部240的位置,以讓使用者以最為省力的方式將卡鉗活塞歸位。
由上述可知,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可以分別位於第一連接桿130和第一彎曲部140之間與第二連接桿230和第二彎曲部240之間、第一抵觸桿150和第一彎曲部之間140與第二抵觸桿250與第二彎曲部240之間以及在第一彎曲部140上和第二彎曲部240上,如此,本創作之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並無侷限設置的位置,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只要分別位於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一抵觸桿150之間以及第二連接桿230與第二抵觸桿230之間的任意位置皆是本創作所要保護的專利權範圍。
請一併參閱第23圖與第24圖,係為本創作之第十九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與分解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上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抵觸桿150與第二抵觸桿250分別更包 含一第一固定座154與一第二固定座254。第一固定座154位於第一抵觸桿150之內側,並往內陷而形成,使第一延伸件300固定於第一固定座154,不會因外力而左右移動,進而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同理,第二固定座位於第二抵觸桿250之內側,並往內陷而形成,使第二延伸件400不會因外力而左右移動,進而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請一併參閱第25圖與第26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二十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與分解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上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的厚度小於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二連接桿230的厚度,使第一推動件100與第二推動件200組合時,不會因為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疊合,使第一推動件100與第二推動件200錯開而不在同一平面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軸心部110與第二軸心部210之厚度為第一連接桿130與第二連接桿230之厚度的一半。
請參閱第27圖,其係為本創作之第二十一較佳實施例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之前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握持部120與第二握持部220設置為條狀,並分別於第一握持部120與第二握持部220的前端設置一第一凸塊1200與一第二凸塊2200;且分別於第一握持部120與第二握持部220的後端設置一第三凸塊1202與一第四凸塊2202。如此,使用者在使用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時,因為第一凸塊1200與第三凸塊1202設置於第一握持部120的前端與後端;以及第二凸塊2200與第四凸塊2202設置於第二握持部220的前端與後端,而讓使用者可以穩定地握持於第一握持部120與第二握持部220。
此外,第一握持部120與第二握持部220也可設置成握把形狀 (圖中未示),以方便使用者可以輕易地握住第一握持部120與第二握持部220,由以上可知,第一握持部120與第二握持部220可設置為任意形狀或是任意型態,只要是可以提供使用者握持的皆是本創作所要保護的專利權範圍。
本新型係實為一具有新穎性、進步性及可供產業利用者,應符合我國專利法所規定之專利申請要件無疑,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申請,祈 鈞局早日賜准專利,至感為禱。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舉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於本新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第一推動件
102‧‧‧軸心件
104‧‧‧彈性元件
110‧‧‧第一軸心部
120‧‧‧第一握持部
130‧‧‧第一連接桿
140‧‧‧第一彎曲部
150‧‧‧第一抵觸桿
200‧‧‧第二推動件
210‧‧‧第二軸心部
220‧‧‧第二握持部
230‧‧‧第二連接桿
240‧‧‧第二彎曲部
250‧‧‧第二抵觸桿

Claims (61)

  1. 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包含:一第一推動件,設有一第一軸心部,該第一推動件包含:一第一握持部;一第一連接桿,接設於該第一握持部;一第一彎曲部,接設於該第一連接桿,該第一軸心部設於該第一連接桿與該第一彎曲部之間;以及一第一抵觸桿,接設於該第一彎曲部,該第一軸心部位於與該第一連接桿與該第一抵觸桿之一第一夾角範圍內;一第二推動件,樞設於該第一推動件,該第二推動件設有一第二軸心部,該第一軸心部樞設於該第二軸心部,該第二推動件包含:一第二握持部;一第二連接桿,接設於該第二握持部;一第二彎曲部,接設於該第二連接桿,該第二軸心部設於該第二連接桿與該第二彎曲部之間;以及一第二抵觸桿,接設於該第二彎曲部,該第二軸心部位於與該第二連接桿與該第二抵觸桿之一第二夾角範圍外,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以及一軸心件,樞設於該第一軸心部與該第二軸心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一延伸件,固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第一延伸件包含:一第一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一抵觸桿;以及一第一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一連接部一端,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 一第二延伸件,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該第一延伸件與該第二延伸件相互平行,該第二延伸件包含:一第二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以及一第二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部一端,該第二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複數個固定柱,分別固定於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並且分別穿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以及複數個鎖固件,分別鎖固於該等固定柱,並且緊靠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其中,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分別設置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鎖固孔與至少一第二鎖固孔,該等固定柱分別穿設於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並分別穿設於該第一鎖固孔該第二鎖固孔。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該第二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延伸件與該第二延伸件大小相同。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該第二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為長弧型、該第二止抵部為長弧型或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二止抵部為長弧型。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 一第三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一連接部另一端,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該第三止抵部之位置與該第一止抵部之位置相對;以及一第四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部另一端,該第四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該第四止抵部之位置與該第二止抵部之位置相對,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相互平行。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該第一止抵部,該第四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該第二止抵部。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該第四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三止抵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該第二止抵部、該第二連接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為長弧型、該第四止抵部為長弧型或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為長弧型。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彎曲部包含:一保持部,設於該第一連接桿,該保持部設有一滑槽;一滑動部,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滑動部設有一滑塊,該滑塊滑設於該滑槽,該滑塊穿設有一內螺紋;以及一螺柱,樞設於該保持部,該螺柱螺設於該內螺紋。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保持部,設於該第一彎曲部,該保持部設有一滑槽;一滑動部,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滑動部設有一滑塊,該滑塊滑設於該滑槽,該滑塊穿設有一內螺紋;以及 一螺柱,樞設於該保持部,該螺柱螺設於該內螺紋。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限位螺柱,該限位螺柱樞設該第一抵觸桿並抵觸於該第二抵觸桿。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限位螺柱,該限位螺柱樞設該第一彎曲部並抵觸於該第二彎曲部。
  17. 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包含:一第一推動件,設有一第一軸心部,該第一推動件包含:一第一握持部;一第一連接桿,接設於該第一握持部;一第一彎曲部,接設於該第一連接桿;以及一第一抵觸桿,接設於該第一彎曲部,該第一軸心部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一彎曲部之間,該第一軸心部位於與該第一連接桿與該第一抵觸桿之一第一夾角範圍內;一第二推動件,樞設於該第一推動件,該第二推動件設有一第二軸心部,該第一軸心部樞設於該第二軸心部,該第二推動件包含:一第二握持部;一第二連接桿,接設於該第二握持部;一第二彎曲部,接設於該第二連接桿;以及一第二抵觸桿,接設於該第二彎曲部,該第二軸心部設於該第二抵觸桿與該第二彎曲部之間,該第二軸心部位於與該第二連接桿與該第二抵觸桿之一第二夾角範圍外,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以及一軸心件,樞設於該第一軸心部與該第二軸心部。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一延伸件,固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第一延伸件包含: 一第一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一抵觸桿;以及一第一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一連接部一端,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一第二延伸件,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該第一延伸件與該第二延伸件相互平行,該第二延伸件包含:一第二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以及一第二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部一端,該第二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複數個固定柱,分別固定於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並且分別穿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以及複數個鎖固件,分別鎖固於該等固定柱,並且緊靠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其中,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分別設置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鎖固孔與至少一第二鎖固孔,該等固定柱分別穿設於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並分別穿設於該第一鎖固孔該第二鎖固孔。
  20.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該第二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21.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延伸件與該第二延伸件大小相同。
  22.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該第二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
  23.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為長弧型、該第二止抵部為長弧型或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二止抵部為長弧型。
  24. 如請求項18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三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一連接部另一端,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該第三止抵部之位置與該第一止抵部之位置相對;以及一第四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部另一端,該第四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該第四止抵部之位置與該第二止抵部之位置相對,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相互平行。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該第一止抵部,該第四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該第二止抵部。
  26.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該第四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27.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三止抵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該第二止抵部、該第二連接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
  28.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為長弧型、該第四止抵部為長弧型或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為長弧型。
  2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彎曲部包含:一保持部,設於該第一連接桿,該保持部設有一滑槽;一滑動部,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滑動部設有一滑塊,該滑塊滑設於該滑槽,該滑塊穿設有一內螺紋;以及一螺柱,樞設於該保持部,該螺柱螺設於該內螺紋。
  30.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 一保持部,設於該第一彎曲部,該保持部設有一滑槽;一滑動部,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滑動部設有一滑塊,該滑塊滑設於該滑槽,該滑塊穿設有一內螺紋;以及一螺柱,樞設於該保持部,該螺柱螺設於該內螺紋。
  31.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限位螺柱,該限位螺柱樞設該第一抵觸桿並抵觸於該第二抵觸桿。
  32.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限位螺柱,該限位螺柱樞設該第一彎曲部並抵觸於該第二彎曲部。
  33. 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包含:一第一推動件,設有一第一軸心部,該第一推動件包含:一第一握持部;一第一連接桿,接設於該第一握持部;以及一第一抵觸桿,接設於該第一連接桿,該第一軸心部設於該第一連接桿與該第一抵觸桿之間;一第二推動件,樞設於該第一推動件,該第二推動件設有一第二軸心部,該第一軸心部樞設於該第二軸心部,該第二推動件包含:一第二握持部;一第二連接桿,接設於該第二握持部;以及一第二抵觸桿,接設於該第二連接桿,該第二軸心部設於該第二連接桿與該第二抵觸桿之間;以及一軸心件,樞設於該第一軸心部與該第二軸心部。
  34. 如請求項33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一延伸件,固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第一延伸件包含:一第一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一抵觸桿;以及 一第一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一連接部一端,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一第二延伸件,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該第一延伸件與該第二延伸件相互平行,該第二延伸件包含:一第二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以及一第二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部一端,該第二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
  35. 如請求項3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複數個固定柱,分別固定於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並且分別穿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以及複數個鎖固件,分別鎖固於該等固定柱,並且緊靠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其中,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分別設置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鎖固孔與至少一第二鎖固孔,該等固定柱分別穿設於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並分別穿設於該第一鎖固孔該第二鎖固孔。
  36. 如請求項3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該第二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37. 如請求項3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延伸件與該第二延伸件大小相同。
  38. 如請求項3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該第二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
  39. 如請求項3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為長弧型、 該第二止抵部為長弧型或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二止抵部為長弧型。
  40. 如請求項34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三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一連接部另一端,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該第三止抵部之位置與該第一止抵部之位置相對;以及一第四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部另一端,該第四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該第四止抵部之位置與該第二止抵部之位置相對,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相互平行。
  41. 如請求項40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該第一止抵部,該第四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該第二止抵部。
  42. 如請求項40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該第四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43. 如請求項40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三止抵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該第二止抵部、該第二連接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
  44. 如請求項40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為長弧型、該第四止抵部為長弧型或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為長弧型。
  45. 如請求項40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限位螺柱,該限位螺柱樞設該第一抵觸桿並抵觸於該第二抵觸桿。
  46. 一種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包含:一第一推動件,設有一第一軸心部,該第一推動件包含:一第一握持部;一第一連接桿,接設於該第一握持部;一第一彎曲部,接設於該第一連接桿,該第一軸心部設於該第一彎曲 部;以及一第一抵觸桿,接設於該第一彎曲部,該第一軸心部位於與該第一連接桿與該第一抵觸桿之一第一夾角範圍內;一第二推動件,樞設於該第一推動件,該第二推動件設有一第二軸心部,該第一軸心部樞設於該第二軸心部,該第二推動件包含:一第二握持部;一第二連接桿,接設於該第二握持部;一第二彎曲部,接設於該第二連接桿,該第二軸心部設於該第二彎曲部;以及一第二抵觸桿,接設於該第二彎曲部,該第二軸心部位於與該第二連接桿與該第二抵觸桿之一第二夾角外,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以及一軸心件,樞設於該第一軸心部與該第二軸心部。
  47. 如請求項46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一延伸件,固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第一延伸件包含:一第一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一抵觸桿;以及一第一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一連接部一端,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一第二延伸件,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該第一延伸件與該第二延伸件相互平行,該第二延伸件包含:一第二連接部,固設於該第二抵觸桿;以及一第二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部一端,該第二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
  48. 如請求項4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 複數個固定柱,分別固定於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並且分別穿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以及複數個鎖固件,分別鎖固於該等固定柱,並且緊靠於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其中,該第一抵觸桿與該第二抵觸桿分別設置一第一穿孔與一第二穿孔,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鎖固孔與至少一第二鎖固孔,該等固定柱分別穿設於該第一穿孔與該第二穿孔,並分別穿設於該第一鎖固孔該第二鎖固孔。
  49. 如請求項4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該第二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50. 如請求項4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延伸件與該第二延伸件大小相同。
  51. 如請求項4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該第二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T型。
  52. 如請求項4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為長弧型、該第二止抵部為長弧型或該第一止抵部與該第二止抵部為長弧型。
  53. 如請求項47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第三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一連接部另一端,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一連接部相互垂直,該第三止抵部之位置與該第一止抵部之位置相對;以及一第四止抵部,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部另一端,該第四止抵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垂直,該第四止抵部之位置與該第二止抵部之位置相對,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相互平行。
  54. 如請求項53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該第一止抵部,該第四止抵部之面積小於等於該第二止抵部。
  55. 如請求項53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該第四止抵部之側邊與頂邊之夾角為一導圓角。
  56. 如請求項53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止抵部、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三止抵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該第二止抵部、該第二連接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相互連接之形狀為工型。
  57. 如請求項55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三止抵部為長弧型、該第四止抵部為長弧型或該第三止抵部與該第四止抵部為長弧型。
  58. 如請求項46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該第一彎曲部包含:一保持部,設於該第一連接桿,該保持部設有一滑槽;一滑動部,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滑動部設有一滑塊,該滑塊滑設於該滑槽,該滑塊穿設有一內螺紋;以及一螺柱,樞設於該保持部,該螺柱螺設於該內螺紋。
  59. 如請求項46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保持部,設於該第一彎曲部,該保持部設有一滑槽;一滑動部,設於該第一抵觸桿,該滑動部設有一滑塊,該滑塊滑設於該滑槽,該滑塊穿設有一內螺紋;以及一螺柱,樞設於該保持部,該螺柱螺設於該內螺紋。
  60. 如請求項46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限位螺柱,該限位螺柱樞設該第一抵觸桿並抵觸於該第二抵觸桿。
  61. 如請求項46所述之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其中更包含一限位螺柱,該限位螺柱樞設該第一彎曲部並抵觸於該第二彎曲部。
TW104216852U 2015-08-04 2015-10-21 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TWM522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6852U TWM522815U (zh) 2015-08-04 2015-10-21 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2516 2015-08-04
TW104216852U TWM522815U (zh) 2015-08-04 2015-10-21 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2815U true TWM522815U (zh) 2016-06-01

Family

ID=56756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6852U TWM522815U (zh) 2015-08-04 2015-10-21 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28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113B (zh) * 2019-12-04 2020-08-1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卡鉗活塞回推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113B (zh) * 2019-12-04 2020-08-1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卡鉗活塞回推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5726B2 (en) Brake pad and caliper for a disc brake
US9452517B2 (en) Collapsible torque wrench
US9574631B2 (en) Brake caliper
TWI542798B (zh) 機械式雙動卡鉗組件及包含該機械式雙動卡鉗組件之卡鉗
TW201831281A (zh) 扭力扳手結構
US20110284332A1 (en) Sleeve for disk brake caliper and disk brake fitted with such a sleeve
TWM522815U (zh) 碟煞卡鉗活塞推動鉗
JP5725286B2 (ja) パッドクリップの組付け構造
JP6202434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2117656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TWM541927U (zh) 扭力扳手結構
TWM529090U (zh) 機車浮動碟盤結構
CN107877435B (zh) 套筒扳手
CN204726602U (zh) 一种快进式夹器
TWI564125B (zh) 手工具吊架之端蓋結構
JP5757019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S5917292B2 (ja) 摺動キヤリパデイスクブレ−キ
TWI518000B (zh) 自行車用液壓刹車器
CN102612285A (zh) 开合机构
TW202112502A (zh) 用於拆卸及安裝碟煞卡鉗彈簧之工具
CN220850499U (zh) 用于线控式制动器的活塞组件
TWM358695U (en) Spark plug sleeve
CN115076207B (zh) 一种自锁螺母
TWM508374U (zh) 拉鉚接頭及包括該拉鉚接頭之拉鉚機
KR20130084031A (ko) 패드 스프링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크 브레이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