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5860U - 煞車分配器結構 - Google Patents
煞車分配器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85860U TWM485860U TW102223819U TW102223819U TWM485860U TW M485860 U TWM485860 U TW M485860U TW 102223819 U TW102223819 U TW 102223819U TW 102223819 U TW102223819 U TW 102223819U TW M485860 U TWM485860 U TW M485860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er
- brake
- dispenser structure
- cover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為一種煞車分配器結構,特別為一種先進行腳踏車之後輪煞車再進行前輪煞車之煞車分配器結構。
由於運動健康觀念的提升,騎乘腳踏車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平時主要運動項目。不管是運動專用腳踏車、代步腳踏車、休閒腳踏車,或是如U-bike等公共腳踏車,使用人口有快速增加的趨勢。
在大量地使用腳踏車運動或代步的同時,騎乘事故的發生也經常無可避免,嚴重的時候,甚至可能造成生命或財產的損失,在報章雜誌上也偶會出現腳踏車騎乘事故的報導。
綜觀現行腳踏車製造技術及外加的改良,大多僅從結構材質、車體重量、風阻比例、騎乘舒適、警示燈具添加或衛星定位追蹤搜尋等著手。對於真正與安全相關性甚高的煞車系統的有效研發創新及防呆設計(人為誤動作的自動防範),卻甚少用心多加規劃提出簡易而有效的解決方案或創新發表。
因此,如何發展及創造出一種對腳踏車騎乘者的任
何煞車動作都能立即反應,並且能自動地將騎乘者的誤動作轉變為正確作動的腳踏車煞車結構,以確實維護騎乘的安全與樂趣,便成現今腳踏車設計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本創作為一種煞車分配器結構,其包括:一第一滑塊;一第二滑塊及一管體。藉由帶動第一滑塊先進行腳踏車之後輪煞車,再由第一滑塊帶動第二滑塊進行前輪煞車,可使任何煞車動作均一律先對後輪進行煞車,大大降低了人為誤動作所導致的危險,第一滑塊使用緩衝單元可產生防煞車鎖死之效果,使騎乘者能保有最高之騎乘安全。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煞車分配器結構,其包括:一第一滑塊,其具有一第一頂面、一第一底面、一第一滑動面及一第一側面,並設置有至少一手煞車連接部、一第一連接部及自第一滑動面凸起之至少一驅動凸塊;一第二滑塊,其具有一第二頂面、一第二底面、一第二滑動面及一第二側面,並設置有一第二連接部及凹陷於第二滑動面之至少一帶動凹槽,又第二滑動面與第一滑動面滑動結合,且帶動凹槽之長度係大於驅動凸塊之長度;以及一管體,其係容置第一滑塊及第二滑塊,且第一滑塊及第二滑塊係可於管體內滑動,又管體之兩端部係分別具有一第一蓋面及一第二蓋面,第一蓋面及第二蓋面並分別設有至少一開口;其中帶動凹槽係與驅動凸塊一對一相對應結合並使第二滑塊受驅動凸塊之位移所帶動。
藉由本創作的實施,可達到下列進步功效:
一、有效控制前後輪煞車的動作時間。
二、一律先對後輪煞車作動,避免因人為誤動作先對前輪煞車而使騎乘者受到傷害,確實維護騎乘者安全。
三、有效防止煞車鎖死,提高騎乘安全。
為了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創作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創作相關之目的及優點,因此將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創作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
100‧‧‧煞車分配器結構
10‧‧‧第一滑塊
11‧‧‧第一頂面
12‧‧‧第一底面
13‧‧‧第一滑動面
14‧‧‧第一側面
15‧‧‧手煞車連接部
17‧‧‧第一連接部
18‧‧‧驅動凸塊
181‧‧‧容置槽
20‧‧‧第二滑塊
21‧‧‧第二頂面
22‧‧‧第二底面
23‧‧‧第二滑動面
24‧‧‧第二側面
25‧‧‧第二連接部
26‧‧‧帶動凹槽
30‧‧‧管體
31‧‧‧第一蓋面
32‧‧‧第二蓋面
33‧‧‧開口
50‧‧‧緩衝單元
60‧‧‧蓋體
70‧‧‧活動式引導器
71‧‧‧固定式引導器
80‧‧‧滑軌
90‧‧‧滑槽
B1‧‧‧左把手煞車線
B2‧‧‧右把手煞車線
B3‧‧‧後輪煞車線
B4‧‧‧前輪煞車線
L1‧‧‧第一長度
L2‧‧‧第二長度
第1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煞車分配器結構立體圖;第2A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第一滑塊立體圖;第2B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另一種第一滑塊立體圖;第2C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第二滑塊立體圖;第3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管體立體圖;第4A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第一滑塊及第二滑塊分解立體圖;第4B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第一滑塊及第二滑塊結合立體圖;第5A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具有容置槽之第一滑塊立體示意圖;第5B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具有容置槽及緩衝單元之第一滑塊立體示意圖;第6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驅動凸塊及帶動凹槽之長度顯示立體示意圖;
第7A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後輪煞車線先被帶動之立體示意圖;第7B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前輪煞車線被帶動之立體示意圖;第7C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煞車分配器結構結合煞車線之立體示意圖;第7D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煞車分配器結構結合於腳踏車之立體示意圖;第8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具有滑軌及滑槽之組合的第一滑塊及第二滑塊立體示意圖;第9A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管體、活動式引導器及蓋體之分解立體圖;第9B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管體、活動式引導器及蓋體之結合立體圖;第9C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一種管體與固定式引導器之結合立體圖;第10A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又一種第一滑塊立體圖;及第10B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另一種第二滑塊立體圖。
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例係為一種煞車分配器結構100,其包括:一第一滑塊10;一第二滑塊20;以及一管體30。
如第1圖、第2A圖及第2B圖所示,第一滑塊10係可以為一個半圓柱體,且第一滑塊10可以為鋁合金材質、鋁鎂合金材質或是其他質輕堅硬之材質所製成。
如第2A圖及第2B圖所示,第一滑塊10具有一第一頂面11、一第一底面12、一第一滑動面13及一第一側面14;其中,第一底面12可以與第一頂面11相對設置,第一滑動面13可被定義為與第一頂面11及第一底面12相接之一平面,第一側面14則與第一滑動面13相對。第一滑塊10並設置有至少一手煞車連接部15、一第一連接部17及至少一驅動凸塊18。
手煞車連接部15可為與第一頂面11及第一側面14連通之凹槽,而第一連接部17可以為與第一底面12及第一側面14連通之凹槽,且第一連接部17可以與手煞車連接部15不相接觸。驅動凸塊18則由第一滑動面13凸起。
此外,手煞車連接部15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兩個,當手煞車連接部15的數量為一個時,左把手煞車線B1和右把手煞車線B2會先整併後再連接至手煞車連接部15,而當手煞車連接部15的數量為兩個時,左把手煞車線B1和右把手煞車線B2則分別連接至一個手煞車連接部15上。
因此,當腳踏車的騎乘者使用左煞車把手進行煞車或是使用右煞車把手進行煞車之時,左把手煞車線B1或右把手煞車線B2皆會帶動第一滑塊10。以下的實施例皆使用兩個手煞車連接部15作為說明。
如第1圖及第2C圖所示,第二滑塊20係亦可以為一個半圓柱體,且第二滑塊20亦可以為鋁合金材質、鋁鎂合金材質或是其他質輕堅硬之材質所製成。
如第2C圖所示,第二滑塊20係具有一第二頂面21、一第二底面22、一第二滑動面23、一第二側面24;其中,第二底
面22與第二頂面21相對設置,第二滑動面23可被定義為與第二頂面21及第二底面22相接之一平面,第二側面24則與第二滑動面23相對。第二滑塊20並設置有一第二連接部25及至少一帶動凹槽26。
如第2A圖至第2C圖所示,第二連接部25可為與第二底面22及第二側面24連通之凹槽。帶動凹槽26則為位在第二滑動面23上且自第二滑動面23凹陷的另一凹槽,並用以容置第一滑塊10之驅動凸塊18。
如第1圖及第3圖所示,管體30,可將第一滑塊10及第二滑塊20容置於其中,使得第一滑塊10及第二滑塊20可以在管體30內滑動,又管體30之兩端部係分別具有一第一蓋面31及一第二蓋面32,第一蓋面31及第二蓋面32並分別設有至少一開口33,腳踏車的煞車線可以穿過開口33進入管體30之內。
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第二滑塊20係藉由第二滑動面23與第一滑塊10之第一滑動面13滑動結合,也就是說,第一滑動面13與第二滑動面23相互貼合,並使第二滑塊20之帶動凹槽26與第一滑塊10之驅動凸塊18一對一相對應結合,如此當第一滑塊10受到拉動時,驅動凸塊18亦會產生位移並自帶動凹槽26拉動第二滑塊20。
如第5A圖及第5B圖所示,第一滑塊10之驅動凸塊18靠近第一頂面11處係可以設置有一容置槽181,且容置槽181內係可以容置有一緩衝單元50,此緩衝單元50係可以為一彈簧。
如第6圖所示,驅動凸塊18於縱向上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一長度L1,又帶動凹槽26於縱向上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二長度L2,且第二長度L2係大於第一長度L1,以使得驅動凸塊18可容置
於帶動凹槽26中,而驅動凸塊18的寬度也可以大致上與帶動凹槽26的寬度相符,使得驅動凸塊18在帶動凹槽26中的滑動過程不至於左右擺動。
如第5B圖至第7A圖所示,當驅動凸塊18上的容置槽181中容置有緩衝單元50時,緩衝單元50有部分會凸出於驅動凸塊18以外,而緩衝單元50凸出部份的長度和第一長度L1的總和也需不大於第二長度L2,使得容置有緩衝單元50的驅動凸塊18在緩衝單元50未被壓縮時,亦可被置入帶動凹槽26中。
如第7A圖至第7D圖所示,其為煞車分配器結構100與腳踏車煞車系統連接之應用實施例。左把手煞車線B1連接腳踏車之左煞車把手及煞車分配器結構100之手煞車連接部15,右把手煞車線B2連接腳踏車之右煞車把手及手煞車連接部15,後輪煞車線B3連接腳踏車之後輪煞車器及第一連接部17,前輪煞車線B4連接腳踏車之前輪煞車器及第二連接部25。
如第7A圖及第7D圖所示,當左把手煞車線B1或右把手煞車線B2被拉動時,都將先帶動第一滑塊10,並由第一滑塊10帶動後輪煞車線B3,開始對腳踏車之後輪進行煞車,此時,驅動凸塊18同時於帶動凹槽26內開始滑動,驅動凸塊18之緩衝單元50尚未被壓縮。
如第7A圖所示,由於緩衝單元50具有彈性,第一滑塊10開始帶動後輪煞車線B3之時,緩衝單元50便產生緩衝作用,使第一滑塊10不會立即就將後輪煞車線B3拉緊,產生防煞車鎖死之效果,增加了腳踏車的騎乘安全。
接著,如第7B圖及第7D圖所示,左把手煞車線B1或
右把手煞車線B2繼續作動,使驅動凸塊18與緩衝單元50滑動至帶動凹槽26之邊緣,且緩衝單元50受壓縮入容置槽181之內。此時,驅動凸塊18在帶動凹槽26中停止滑動,並隨即開始拉動第二滑塊20,使整個第二滑塊20產生移動,並進而拉動與第二連接部25相連接的腳踏車之前輪煞車線B4,對腳踏車之前輪進行煞車。
也就是說,如第7A圖、第7B圖及第7D圖所示,不論騎乘者按下的是腳踏車的左煞車把手或右煞車把手,煞車分配器結構100皆可以使腳踏車先對後輪進行煞車,避免先煞前輪之人為誤動作致使騎乘者受到傷害,並且提供防煞車鎖死的緩衝功能,然後再對腳踏車前輪進行煞車,有效提高腳踏車之騎乘安全。而且,即便未設置有緩衝單元50,煞車分配器結構100仍舊可以以相同作動模式先對後輪進行煞車,再對前輪進行煞車,同樣可以避免騎乘者不小心先對煞前輪而造成誤動作並受到傷害。
另外,為了使第一滑塊10可以更容易帶動第二滑塊20,第一滑塊10之重量係可以選用大於第二滑塊20之重量。而若第一滑塊10與第二滑塊20為使用相同材質形成時,則可以選擇使第一滑塊10之體積大於第二滑塊20之體積。
又,如第8圖所示,為使第一滑塊10與第二滑塊20之間的滑動過程可以更為順暢並避免產生偏移,第一滑動面13與第二滑動面23間可以進一步設置相對應的至少一組滑軌80及滑槽90。
如第9A圖及第9B圖所示,管體30之第一蓋面31係可以為一蓋體60,且蓋體60與管體30係可以藉由一組螺牙相結合。另外,蓋體60與管體30之間可以設置一活動式引導器70,活動式
引導器70可以包括至少一開孔,開孔的數量配合煞車線的數量而定,當進入管體30的煞車線為二條時,每一條煞車線可穿過一個開孔,以藉由活動式引導器70有效分隔煞車線的位置,使煞車線之間不會因為互相纏繞而影響煞車分配器結構100的正常功能。
蓋體60具有一穿孔,而活動式引導器70可由穿孔露出,並且活動式引導器70可以在蓋體60與管體30之間自由轉動,還可遮蔽管體30以避免因灰塵、水、砂石或其他異物掉落入管體30。
如第9C圖所示,也可以利用一固定式引導器71取代蓋體及活動式引導器。固定式引導器71可結合於管體30的至少一開口,用以遮蔽管體30,並避免因灰塵、水、砂石或其他異物掉落入管體30,而且固定式引導器71同樣可以包括至少一開孔,用來分隔煞車線的位置。
再者,如第2A圖及第10A圖所示,第一滑塊10之形狀並無特殊之限制。依照應用之需要,第一滑塊10係可以為一半圓柱體或為一多邊形柱體。同樣的,如第2B圖及第10B圖所示,第二滑塊20之形狀亦無特殊之限制。依照應用之需要,第二滑塊20同樣可以為一半圓柱體或為一多邊形柱體。無論第一滑塊10及第二滑塊20之形狀為何,第一滑塊10及第二滑塊20之間皆可自第一滑動面13及第二滑動面23互相滑動結合。
惟上述各實施例係用以說明本創作之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該技術者能瞭解本創作之內容並據以實施,而非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故凡其他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而完成之等效修飾或修改,仍應包含在以下所述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00‧‧‧煞車分配器結構
10‧‧‧第一滑塊
20‧‧‧第二滑塊
30‧‧‧管體
Claims (12)
- 一種煞車分配器結構,其包括:一第一滑塊,其具有一第一頂面、一第一底面、一第一滑動面及一第一側面,並設置有至少一手煞車連接部、一第一連接部及自該第一滑動面凸起之至少一驅動凸塊;一第二滑塊,其具有一第二頂面、一第二底面、一第二滑動面及一第二側面,並設置有一第二連接部及凹陷於該第二滑動面之至少一帶動凹槽,又該第二滑動面與該第一滑動面滑動結合,且該帶動凹槽之長度係大於該驅動凸塊之長度;以及一管體,其係容置該第一滑塊及該第二滑塊,且該第一滑塊及該第二滑塊係可於該管體內滑動,又該管體之兩端部係分別具有一第一蓋面及一第二蓋面,該第一蓋面及該第二蓋面並分別設有至少一開口;其中該帶動凹槽係與該驅動凸塊一對一相對應結合並使該第二滑塊受該驅動凸塊之位移所帶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手煞車連接部係為與該第一頂面及該第一側面連通之凹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第一連接部係為與該第一底面及該第一側面連通之凹槽,且該第一連接部係與該手煞車連接部不相接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第二連接部係為與該第二底面及該第二側面連通之凹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驅動凸塊係具有一容置槽,且該容置槽內係固設有一緩衝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第一蓋面係為一蓋體,該蓋體與該管體係藉由一組螺牙相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一活動式引導器設置於該管體與該蓋體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第一蓋面係為一固定式引導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第一滑動面與該第二滑動面間進一步設有至少一組滑軌及滑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第一滑塊之重量係大於該第二滑塊之重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第一滑塊係為一半圓柱體或一多邊形柱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煞車分配器結構,其中該第二滑塊係為一半圓柱體或一多邊形柱體。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23819U TWM485860U (zh) | 2013-12-17 | 2013-12-17 | 煞車分配器結構 |
CN201310728150.XA CN103935447B (zh) | 2013-01-18 | 2013-12-25 | 刹车分配器结构 |
JP2013270691A JP2014136577A (ja) | 2013-01-18 | 2013-12-27 | ブレーキ力分配装置 |
EP14150376.3A EP2757009B1 (en) | 2013-01-18 | 2014-01-07 | Brak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
US14/152,691 US9004234B2 (en) | 2013-01-18 | 2014-01-10 | Brak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
JP2015002139U JP3198585U (ja) | 2013-01-18 | 2015-04-28 | ブレーキ力分配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23819U TWM485860U (zh) | 2013-12-17 | 2013-12-17 | 煞車分配器結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85860U true TWM485860U (zh) | 2014-09-11 |
Family
ID=51944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23819U TWM485860U (zh) | 2013-01-18 | 2013-12-17 | 煞車分配器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85860U (zh) |
-
2013
- 2013-12-17 TW TW102223819U patent/TWM485860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65256B2 (en) | Infant scooter | |
US6139035A (en) | Brake device for a skate cart | |
US20120090926A1 (en) | Safety Braking System for a Hand-Pushed Rollator | |
JP3198585U (ja) | ブレーキ力分配装置 | |
US8146947B2 (en) | Spark generating device for scooter and removable spark generating cartridge | |
KR20160033634A (ko) | 접이식 킥보드 | |
TWI551502B (zh) | Multi-function scooter | |
US10137868B2 (en) | Braking device for vehicles such as, for example, walking frames, strollers or disabled wheelchairs | |
TWM485860U (zh) | 煞車分配器結構 | |
JP5832466B2 (ja) | 手押し車 | |
EP2639123A1 (en) | Brake auxiliary device | |
TWM485861U (zh) | 煞車分配器結構 | |
US8657077B2 (en) | Cantilever brake with quick release mechanism | |
TWM505442U (zh) | 一種煞車分配器結構 | |
JP3819006B2 (ja) | 一輪車の練習補助車 | |
JP2006109877A (ja) | 歩行器 | |
TWM493515U (zh) | 機車剎車駐停裝置 | |
TWM526536U (zh) | 車輛駐車煞車結構 | |
TWM454370U (zh) | 具有煞車分配器之腳踏車煞車結構 | |
TWM463224U (zh) | 機車專用兒童安全裝置 | |
JP2022096665A (ja) | 自転車におけるハンドル端部折り曲げ式ワイヤー牽引ブレーキ装置 | |
JP2010089784A (ja) | 手押し走行体用のブレーキ装置 | |
EP2452864A1 (en) | Caster restricting mechanism for scoot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
JP3124479U (ja) | 歩行器 | |
CN203001384U (zh) | 助行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