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7381U - 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 Google Patents

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7381U
TWM477381U TW102215490U TW102215490U TWM477381U TW M477381 U TWM477381 U TW M477381U TW 102215490 U TW102215490 U TW 102215490U TW 102215490 U TW102215490 U TW 102215490U TW M477381 U TWM477381 U TW M47738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fabric
color
weight
par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5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ui-Zhi You
zheng-ji Xu
Original Assignee
Formosan Rubber Grou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mosan Rubber Group Inc filed Critical Formosan Rubber Group Inc
Priority to TW1022154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7381U/zh
Publication of TWM4773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7381U/zh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氣密拉鏈布料,尤指一種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生存衣(Survival Suit)或防護衣通常是應用在特殊場合,如消防防護衣,故這類防護衣需要求具有阻燃、隔熱的效果,另如化學防護衣,則要求具有較高的耐強酸強鹼的化學腐蝕性,且要具備柔軟性。因此,防護衣普遍使用各種橡膠膠布來製作,其包括一層基布,並在基布表面覆蓋一層橡膠層,這些橡膠層具備較佳的耐熱、耐老化及耐強酸強鹼的化學腐蝕性,以因應各種特殊場合。
然而,目前的防護衣中,因橡膠層的顏色單一,無法滿足特殊場合的應用或者視覺效果不佳。為了克服這種問題,通常利用噴塗的方式,直接噴上各種顏色或圖案,但這種方式增設的圖案,不但容易褪色,其附著性也不佳。另外,也有利用轉移膜層,經過常溫受壓後,貼合於橡膠層上,再藉由加硫方式使其牢固貼合,而不易褪色;可是,這種方式必須增加在防護衣上形成轉移膜層之額外步驟,其製程會變得較為複雜且冗長,使成本提高。
因此,本創作申請人特別針對生存衣及防護衣方面的應用,開發出一種可具有顏色變化之氣密拉鍊布料結構,並予以揭露及提出申請。
鑒於以上的問題,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色生存 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纖維織物層的兩面係分別和不同顏色的第一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直接予以貼合,使得氣密拉鍊布料結構可具有顏色變化,而能搭配生存衣或防護衣的顏色設計,藉以有效克服前述先前技術所遭遇之該等問題。
本創作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乃具有高物性、耐磨耗、耐老化及耐化學品等特點,其製作工藝也非常快速且有效率,貼合品質極佳,符合生存衣及防護衣對安全及可靠度的訴求。
為達到上述之目的,本創作提出一種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包含有纖維織物層、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以及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其中,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壓延並貼合於纖維織物層之上表面,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壓延並貼合於纖維織物層之下表面,且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具有不同之顏色。
具體而言,前述纖維織物層之材料為聚酯纖維、尼龍纖維、棉纖維或聚酯/尼龍混紡纖維,且纖維織物層之布種係為平織布、橫紋布、格子布、斜紋布、緹花布、N/T交織布、色紗交織布、塔夫塔、牛津布或緞紋布。
再者,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皆可由橡膠膠料經混練後再壓延而成。而且,橡膠膠料的成份可包含橡膠100重量份、白碳黑15~25重量份、一硫酸鋇15~25重量份、可塑劑7~13重量份、抗氧化劑1~3重量份、硫化劑4~6重量份、硫化促進劑0.5~1.5重量份和色膏5~10重量份;其中,橡膠可為天然橡膠(NR)、苯乙烯丁二基橡膠(SBR)、氯磺化橡膠(CSM)、氯丁基橡膠(CR)、丁基橡膠(IIR)或耐油膠(NBR),可塑劑可為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抗氧化劑可為聚丙烯基聚偕氨肟(PPAO)或輔酶(Q-10),硫化劑可為二硫化二苯並噻唑(Dibenzo thiazyl disulfide)或N-環己基-2-苯並噻唑亞磺酰胺(N-Cyclohexyl-2-benzo thiazolyl sulfenamide),硫化促進劑可為二苯胍(Diphenyl guanidine)。
另外,纖維織物層可經過雙面裱糊處理,裱糊處理所使用之糊料成分包含聚氯丁二烯橡膠和甲苯,其重量比例為3:7;而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更可經過加硫處理。
為使對本創作的目的、特徵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10‧‧‧纖維織物層
20‧‧‧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
30‧‧‧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
第1圖係為本創作所提供的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的製造流程。
請參見第1圖,其繪示本創作所提供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之示意圖。此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是由纖維織物層10、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20以及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30所構成,且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20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30分別壓延後貼合於纖維織物層10之上表面和下表面,由於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20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30可採用不同顏色之橡膠膠料來形成,因此可呈現不同之顏色,而實現本創作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接著,請參見第2圖,說明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的製造流程,其包含下列步驟:首先,如步驟S10,依成品用途特性選擇適當之纖維織物層10作為基布,譬如,本實施例是選用1000丹尼之聚酯纖維布。實務上,纖維織物層10的材料亦可選用聚酯纖維、尼龍纖維、棉纖維或聚酯/尼龍混紡纖維,而且,纖維織物層10的布種可為平織布、橫紋布、格子布、斜紋布、緹花布、N/T交織布、色紗交織布、塔夫塔、牛津布或緞紋布。並且,上述 纖維織物層係利用含浸裱糊機(COATER),進行雙面裱糊處理,裱糊的目的是形成纖維織物層與橡膠薄膜黏合的黏著劑。此裱糊處理所使用的糊料成分包含聚氯丁二烯橡膠和甲苯,其重量比例為3:7,此程序需重複共兩次,使裱糊之固含量達到60~80公克/平方公尺的標準,再將裱糊後之纖維織物層收捲後備用。
然後,如步驟S20,將製備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的橡膠膠料之各組成成份予以混合,橡膠膠料之成份包含橡膠100重量份、白碳黑15~25重量份、硫酸鋇15~25重量份、可塑劑7~13重量份、抗氧化劑1~3重量份、硫化劑4~6重量份、硫化促進劑0.5~1.5重量份和色膏5~10重量份;其中,白碳黑為橡膠補強用途,硫酸鋇為提升橡膠耐酸鹼用途,可塑劑為改善橡膠操作性及硬度用途,以上成份亦可選擇其他可達到類似功效的藥劑。本實施例中,橡膠選用氯丁基橡膠(CR),實務上亦可為天然橡膠(NR)、苯乙烯丁二基橡膠(SBR)、氯磺化橡膠(CSM)、丁基橡膠(IIR)或耐油膠(NBR),另外,可塑劑選用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抗氧化劑選用聚丙烯基聚偕氨肟(PPAO)或輔酶(Q-10),硫化劑選用二硫化二苯並噻唑(Dibenzo thiazyl disulfide)或N-環己基-2-苯並噻唑亞磺酰胺(N-Cyclohexyl-2-benzo thiazolyl sulfenamide),硫化促進劑選用二苯胍(Diphenyl guanidine)。上述成份混合均勻後,再利用萬馬力混練機(BANBURRY)進行混練,混練溫度控制在110℃~130℃之間,混練後冷卻至室溫存放至少12小時。
之後,如步驟S30,利用同樣的混練方法,對於用來製備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的橡膠膠料的各組成成份均勻混合,再利用萬馬力混練機予以混練,將混練溫度控制在110℃~130℃之間,並且,於混練後冷卻至室溫存放至少12小時。
本實施例中,上述用來製備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的橡膠膠料之配方乃包含相同的組成成份,只要使用不同顏色之色膏來達到可呈現不同顏色之膠色即可。
隨後,如步驟S40,再利用橡膠壓延機(CALENDER),將壓延溫度設定為70~80℃,對於混練完成之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的橡膠膠 料予以壓延為薄片狀,並貼合於纖維織物層的上表面,然後,把纖維織物層翻面,利用橡膠壓延機,同樣使用70~80℃的壓延溫度,將混練完成之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的橡膠膠料壓延為薄片狀,再貼合於纖維織物層的下表面,從而構成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纖維織物層/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之三層式複合皮料結構,捲取後備用。
最後,如步驟S50,再利用鼓式連續加硫機(ROTOCURE),將前一流程製備的三層式複合皮料結構進行連續式加硫處理,其加硫溫度設定為160℃,產速設定為每分鐘0.3公尺,壓力設定為80公斤/平方公分,加硫完成後,即得到本創作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根據本創作所揭露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不但具有高物性、耐磨耗、耐老化及耐化學品等特點,而且其布料雙面可呈現不同顏色變化,使得氣密拉鍊布料結構能夠搭配生存衣或防護衣的顏色作設計,而不同於顏色呆板的傳統生存衣料或防護衣料,再者,相較於轉移膜層的習知技術,本創作係採用壓延的方式,讓第一和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能夠直接貼合於纖維織物層,其步驟簡單,製程效率高,也兼具有極佳的貼合品質,可以達到生存衣及防護衣對於安全及可靠度的訴求,同時可減少製程成本。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創作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創作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0‧‧‧纖維織物層
20‧‧‧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
30‧‧‧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

Claims (12)

  1. 一種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包含有:一纖維織物層,具有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一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壓延並貼合於該纖維織物層之該上表面;及一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壓延並貼合於該纖維織物層之該下表面;其中,該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和該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係具有不同之顏色。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係由一橡膠膠料經混練後再壓延而成,該橡膠膠料之成份包含一橡膠100重量份、一白碳黑15~25重量份、一硫酸鋇15~25重量份、一可塑劑7~13重量份、一抗氧化劑1~3重量份、一硫化劑4~6重量份、一硫化促進劑0.5~1.5重量份和一色膏5~10重量份。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橡膠係為一天然橡膠(NR)、一苯乙烯丁二基橡膠(SBR)、一氯磺化橡膠(CSM)、一氯丁基橡膠(CR)、一丁基橡膠(IIR)或一耐油膠(NBR)。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可塑劑為一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該抗氧化劑為一聚丙烯基聚偕氨肟(PPAO)或一輔酶(Q-10),該硫化劑為一二硫化二苯並噻唑(Dibenzo thiazyl disulfide)或一N-環己基-2-苯並噻唑亞磺酰胺(N-Cyclohexyl-2-benzo thiazolyl sulfenamide),該硫化促進劑為一二苯胍(Diphenyl guanidine)。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係由一橡膠膠料經混練後再壓延 而成,該橡膠膠料之成份包含橡膠100重量份、白碳黑15~25重量份、硫酸鋇15~25重量份、可塑劑7~13重量份、抗氧化劑1~3重量份、硫化劑4~6重量份、硫化促進劑0.5~1.5重量份和色膏5~10重量份。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橡膠係為天然橡膠(NR)、苯乙烯丁二基橡膠(SBR)、氯磺化橡膠(CSM)、氯丁基橡膠(CR)、丁基橡膠(IIR)或耐油膠(NBR)。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可塑劑為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該抗氧化劑為聚丙烯基聚偕氨肟(PPAO)或輔酶(Q-10),該硫化劑為二硫化二苯並噻唑(Dibenzo thiazyl disulfide)或N-環己基-2-苯並噻唑亞磺酰胺(N-Cyclohexyl-2-benzo thiazolyl sulfenamide),該硫化促進劑為二苯胍(Diphenyl guanidine)。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纖維織物層之材料為聚酯纖維、尼龍纖維、棉纖維或聚酯/尼龍混紡纖維。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纖維織物層之布種係為平織布、橫紋布、格子布、斜紋布、緹花布、N/T交織布、色紗交織布、塔夫塔、牛津布或緞紋布。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第一可選色橡膠薄膜層和該第二可選色橡膠薄膜層係經過加硫處理。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纖維織物層係經過雙面裱糊處理。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其中該雙面裱糊處理所使用之糊料成分包含聚氯丁二烯橡膠和甲苯,其重量比例為3:7。
TW102215490U 2013-08-16 2013-08-16 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TWM4773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5490U TWM477381U (zh) 2013-08-16 2013-08-16 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5490U TWM477381U (zh) 2013-08-16 2013-08-16 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7381U true TWM477381U (zh) 2014-05-01

Family

ID=51294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5490U TWM477381U (zh) 2013-08-16 2013-08-16 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73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16916B1 (en) Carbon fiber fabric and process for its manufacture
TWM539252U (zh) 熱塑性鞋面
TWI472576B (zh) 橡膠組成物及應用該組成物的橡膠複合層製造方法
US20140165256A1 (en) Surface-treated water sports garment
KR101604123B1 (ko) 접착성 원단을 이용한 원단 합포 방법 및 이 합포 방법에 의해 합포된 원단
CN109648960B (zh) 耐水压阻燃复合面料及应用
KR20150124790A (ko) 환편으로 직조된 접착성 원단을 이용한 입체 문양 형성방법
TWM477381U (zh) 雙色生存衣及防護衣用氣密拉鍊布料
CN203467706U (zh) 双色生存衣及防护衣用气密拉链布料
CN112318977A (zh) 一种tpu复合面料
US20200189255A1 (en)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composite structur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W201132495A (en) Method of making flame retardant composite material for gangways and bellows
TW201142106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igh visibility fluorescent rubber tarpaulins
CN211518751U (zh) 一种tpu复合面料
CN205416607U (zh) 一种气密阻燃并耐高低温及耐化学介质的胶布
CN211054567U (zh) 一种抗紫外线型涤纶面料
US20170120554A1 (en) Product or Sheet, Combined with a Mesh or Meshes
CN1844560A (zh) 反光布的制作方法
CN113462298A (zh) 一种医用手术衣的热熔胶带及其制备方法
CN202156084U (zh) 附膜复合胶布及使用该胶布制作的防护服
CN104139574B (zh) 拉链皮料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TWI669210B (zh) Thermosetting soft non-yellowing light transmissive five-layer structure rubber leath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03623071U (zh) 热固性橡胶及热塑性聚氯乙烯的复合胶布
CN103568413A (zh) 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JP6256200B2 (ja) 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