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8414U - 記錄裝置 - Google Patents
記錄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68414U TWM468414U TW102205473U TW102205473U TWM468414U TW M468414 U TWM468414 U TW M468414U TW 102205473 U TW102205473 U TW 102205473U TW 102205473 U TW102205473 U TW 102205473U TW M468414 U TWM468414 U TW M468414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recording
- tray
- ink tube
- ink
- Prior art date
Links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09 med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3
- 239000012526 feed med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78 acidif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or the li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54 recorded im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Means for preventing paper jams or for facilitating their remov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005—Cable or belt constructions for driving print, type or paper-carriages, e.g. attachment, tension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記錄裝置。
於記錄裝置中,例如,如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示般,有使用蓄積墨水之外部槽對記錄裝置所具備之記錄頭供給墨水者。於此種記錄裝置中,於記錄裝置之殼體之外部設置外部槽,可自該外部槽經由墨水管對存在於殼體內部之記錄頭供給墨水。
[專利文獻1]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用新型公告CN2825289Y號
[專利文獻2]中華民國專利公報公告538909號
於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構成中,於墨水管中,於自托架朝向外部槽之情形時,存在向較托架更靠上方側、或向較托架更靠正面側延伸之部分。因此,於記錄用紙在搬送路徑中途堵塞等而必需去除該記錄用紙之情形時,使用者必需一面避開墨水管一面將手插入搬送路徑中等。因此,於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示之構成中,墨水管於記錄用紙之去除時成為障礙。
本新型係基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良好地進行記錄媒體之去除之記錄裝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新型之記錄裝置之特徵在於包括:供紙托盤,其設置於搬送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之上游側,並且可自設置於殼體之第1開口部送入記錄媒體;導引構件,其設置於供紙托盤,且規定記錄媒體之寬度;及墨水管,其通過導引構件與殼體間之間隙部分,並且自設置於殼體之外部之墨水收容部向安裝於托架之記錄頭供給墨水。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可通過導引構件與殼體間之間隙部分將墨水管導出至殼體之外部。因此,於去除在殼體之內部堵塞之記錄媒體時,可防止墨水管成為障礙,可容易地去除記錄媒體,而可提高記錄裝置之維護性。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導引構件設置有一對,該一對導引構件可規定記錄媒體之寬度之兩端,於一對導引構件與殼體之間分別設置有間隙部分,並且墨水管通過各間隙部分。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於進行在殼體之內部堵塞之記錄媒體之去除時,墨水管亦不會成為障礙,亦可提高記錄裝置之維護性。
進而,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於殼體安裝有防止來自第1開口部之異物進入之異物接收構件,並且異物接收構件係以相對於供紙托盤對向之狀態而配置,於供紙托盤設置有供異物接收構件抵接之抵接部,異物接收構件與抵接部相互固定。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藉由異物接收構件與抵接部之間之固定,而可防止供紙托盤收納於收納部位。藉此,於該供紙托盤之收納時,於墨水管位於導引構件之收納路徑上之情形時,可防止切斷、或壓破該墨水管。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一對導引構件中之一個導引構件為可沿著托盤構件之寬度方向滑動地設置之可動導
引構件,並且於可動導引構件與殼體之間設置有與墨水管之通過對應之間隔件。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即便於使可動導引構件朝向殼體中之與可動導引構件對向之部分移動之情形時,亦可防止墨水管被該可動導引構件壓破。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於殼體中記錄媒體所在且較藉由記錄頭進行記錄之部位更靠隔著托架之相反側設置有第2開口部,於殼體可旋動地設置有開閉蓋,藉由該開閉蓋之旋動而使第2開口部開閉,並且自對托架之安裝部位延伸之墨水管係以自托架側通過第2開口部、進而通過間隙部分之狀態而設置。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藉由使墨水管通過開口部分,而使墨水管位於殼體之外部側,使墨水管自該位置向間隙部分延伸。藉此,可防止墨水管臨近托架之掃描路徑上,而妨礙托架41之掃描。
進而,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於殼體之自第2開口部朝向供紙裝置之側設置有,並且於頂板固定有墨水管。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於托架之掃描時,可防止墨水管晃動等,而可使墨水管於殼體之內部之舉動穩定化。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之特徵在於包括:供紙托盤,其設置於搬送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之上游側,並且可自設置於殼體之第1開口部送入記錄媒體,包含第1托盤構件並且包含可自該第1托盤構件延伸之第2托盤構件;及墨水管,其通過第2托盤構件之壁部與殼體間之間隙部分,並且自設置於殼體之外部之墨水收容部向安裝於托架之記錄頭供給墨水。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可通過第2托盤構件與壁部間之間隙部分將墨水管導出至殼體之外部。因此,於去除在殼體之內部堵塞之記錄媒體時,可防止墨水管成為障礙,可容易地去除記錄媒體,而可提高
記錄裝置之維護性。
進而,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壁部作為規定記錄媒體之寬度之導引構件而發揮功能。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可利用導引構件將墨水管導出至殼體之外部。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於第2托盤構件中之壁部側設置有朝向自該第2托盤構件中之載置記錄媒體之載置面離開之側突出之突起,墨水管以鉤住之狀態而位於突起。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由於墨水管被第2托盤構件之壁部側之突起鉤住,故而可利用該突起進行墨水管之定位,或對該墨水管變更拉出方向。
進而,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於殼體安裝有防止來自第1開口部之異物進入之異物接收構件,該異物接收構件設置於相對於供紙托盤對向之位置。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藉由異物接收構件而可於不使用供紙托盤時防止塵埃等異物進入殼體內部。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異物接收構件與突起相互固定。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藉由異物接收構件與突起之間之固定,而可防止供紙托盤收納於收納部位。藉此,於該供紙托盤之收納時,於墨水管位於導引構件之收納路徑上之情形時,可防止切斷、或壓破該墨水管。
進而,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於第2托盤構件設置有規定記錄媒體之寬度並且相對於殼體對向之導引構件。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可利用導引構件將墨水管導出至殼體之外部。又,可藉由導引構件規定記錄媒體之寬度。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導引構件設置有一對,該一對導引構件可規定記錄媒體之寬度之兩端。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可利用一對導引構件將墨水管導出至殼體之外部。又,可藉由一對導引構件規定記錄媒體之寬度。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一對導引構件中之一導引構件為可沿著第2托盤構件之寬度方向滑動地設置之可動導引構件。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可利用可動導引構件將墨水管導出至殼體之外部。
又,本新型之另一態樣較佳為,於上述新型中,於可動導引構件與殼體之間設置有與墨水管之通過對應之間隔件。
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即便於使可動導引構件向殼體中之與可動導引構件對向之部分移動之情形時,亦可防止墨水管被該可動導引構件壓破。
10‧‧‧記錄裝置
11‧‧‧印表機單元
12‧‧‧掃描器單元(對應於開閉蓋之一例)
20‧‧‧殼體
21‧‧‧開口部
21a‧‧‧內壁部(對應於壁面部之一例)
22‧‧‧頂板
23‧‧‧開口部分
24‧‧‧凸轂
25‧‧‧框架板
30‧‧‧供紙裝置
31‧‧‧供紙托盤
32‧‧‧分離輥
33‧‧‧導引構件
33a‧‧‧固定導引構件
33b‧‧‧可動導引構件
34‧‧‧導槽
35a‧‧‧供紙輥
35b‧‧‧供紙從動輥
36‧‧‧平台
37‧‧‧排紙輥對
37a‧‧‧排紙驅動輥
37b‧‧‧排紙從動輥
40‧‧‧托架機構
41‧‧‧托架
42‧‧‧托架軸
43‧‧‧記錄頭
44‧‧‧傳送帶
45‧‧‧從動滑輪
50‧‧‧墨水管
50a‧‧‧未分支管
50b‧‧‧第1分支管
50c‧‧‧第2分支管
51‧‧‧管部分
52‧‧‧分支部
53‧‧‧彎曲部分
54‧‧‧未分支轉向部
55‧‧‧固定構件
60‧‧‧外部槽
70‧‧‧開閉蓋
80‧‧‧異物接收構件
82‧‧‧固定構件
83‧‧‧固定構件
90‧‧‧接頭
100‧‧‧間隔件
311‧‧‧托盤構件
331‧‧‧突起
501‧‧‧彎曲部
502‧‧‧轉向部
AP‧‧‧轉接器
P‧‧‧記錄用紙(對應於記錄媒體之一例)
S1、S2‧‧‧隙部分
S3‧‧‧缺口部
圖1係表示記錄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墨水管自間隙部分導出之狀態之概略圖。
圖3係表示墨水管之構成之部分立體圖。
圖4係表示墨水管之構成之部分立體圖。
圖5係表示墨水管自間隙部分導出之其他形態之概略圖。
圖6係表示墨水管自間隙部分導出之其他形態之概略圖。
圖7係表示墨水管被突起鉤住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墨水管未被突起鉤住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墨水管自背面側之缺口部導出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0係表示墨水管自間隙部分導出之其他形態之概略圖。
圖11係表示墨水管自間隙部分導出之其他形態之概略圖。
圖12係表示墨水管自間隙部分導出之其他形態之概略圖。
圖13係表示防止開閉蓋完全閉合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14係表示異物接收構件與突起固定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15係表示托盤構件藉由固定構件而於背面側加以固定之狀態之圖。
圖16係表示經分割之墨水管之經由接頭之接合狀態之圖。
圖17係表示於間隙部分存在間隔件之狀態之圖。
圖18係表示一對導引構件均為可動導引構件之構成之圖。
圖19係表示具備掃描器單元之記錄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20係表示打開掃描器單元之狀態之記錄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21係表示已卸除掃描器單元之狀態之記錄裝置之側視圖。
圖22係表示不具備掃描器單元之記錄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新型之一實施形態之記錄裝置10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記錄用紙P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設為前端部,將與其相反之上游側設為後端部。又,將記錄用紙P之搬送方向(副掃描方向)設為Y方向,將與其正交並且托架移動之方向(主掃描方向)設為X方向。
又,記錄用紙P係對應於記錄媒體之一例,但例如亦可將如膜狀構件之記錄用紙P以外之記錄對象物設為記錄媒體。
本新型係關於記錄裝置10之連接於外部槽60之墨水管之配置形態。以下,關於該墨水管50之配置形態,亦包含其他形態在內依序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新型中,有設定XYZ正交座標系進行說明之情形,其中,將托架41移動(掃描)之方向設為X方向,將自記錄裝置
10之設置面離開之方向(上下方向)設為Z方向,將與X方向及Z方向正交之方向(副掃描方向)設為Y方向。
(關於墨水管之配置形態)
圖1係本新型之記錄裝置10之立體圖。又,圖2係表示關於本新型之概要之記錄裝置10中之主要部分之概略圖。記錄裝置10包括殼體20、供紙裝置30、托架機構40、及墨水管50。又,除該等以外,記錄裝置10亦可設為具備外部槽60之構成,亦可設為不具備外部槽60之構成。於殼體20之背面側設置有開口部21(對應於第1開口部)。開口部21為切缺殼體20之背面側之一部分之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開口部21以主掃描方向(X方向)成為長度方向之方式而形成。
自該開口部21,可自供紙裝置30對殼體20之內部供給記錄用紙P。供紙裝置30包含供紙托盤31、及分離輥32。供紙托盤31係載置記錄用紙P且自背面側支撐該記錄用紙P之部分。供紙托盤31可由單個托盤構件311構成,亦可由複數個托盤構件311構成。於供紙托盤31由複數個托盤構件311構成之情形時,該等複數個托盤構件311以可根據記錄用紙P之長度而拉出及收納之方式設置。於圖1所示之記錄裝置10中,圖示有2段托盤構件311,但於圖1之記錄裝置10中,存在1段隱藏於殼體20中之托盤構件311。因此,於圖1之記錄裝置10中,供紙托盤31由合計3段之托盤構件311構成。此處,3段托盤構件311中最下段之托盤構件311對應於第1托盤構件,自該托盤構件311(第1托盤構件)延伸之托盤構件311對應於第2托盤構件。又,於2段托盤構件311之情形時,最下段之托盤構件311亦對應於第1托盤構件,自該托盤構件311(第1托盤構件)延伸之托盤構件311亦對應於第2托盤構件。再者,以隨著自搬送方向之下游側朝向上游側,托盤構件311之大小逐漸變小之方式設置,且以於較大之托盤構件311之內部空間收納較小之托盤構件311之方式設置。
再者,於圖1所示之記錄裝置10中,於托盤構件311設置有壁狀之固定導引構件33a,於該固定導引構件33a之下方側設置有突起331。突起331向自托盤構件311離開之方向突出。
於搬送方向之下游側之托盤構件311設置有導引構件33。導引構件33係用以導引記錄用紙P之寬度方向之端部之位置,且防止記錄用紙P以傾斜狀態搬送等之構件。於該導引構件33設置有固定導引構件33a、及可動導引構件33b。固定導引構件33a係以相對於托盤構件311固定之方式而設置,且以不能在主掃描方向(X方向)上移動位置之方式而設置。可動導引構件33b藉由圖2中之導槽34及設置於托盤構件311之背面側之未圖示之滑動導引件而可沿著主掃描方向(X方向)移動。藉此,根據記錄用紙P之寬度變更一對導引構件33間之寬度,可一面防止記錄用紙P傾斜一面將其送入至分離輥32側。
再者,於設置於供紙托盤31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之端部設置有分離輥32。分離輥32藉由利用未圖示之馬達賦予驅動力而旋轉,而可將記錄用紙P搬送至下游側。
又,於殼體20之內部設置有具備托架41之托架機構40。托架41藉由托架馬達(省略圖示)之驅動而可沿著托架軸42於主掃描方向(X方向)上移動。再者,於托架41中之與搬送路徑對向之側安裝有記錄頭43,可自該記錄頭43噴射墨水而於記錄用紙P上形成記錄圖像。
於托架41上經由轉接器AP而安裝有墨水管50之一端側。該墨水管50之另一端側連接於位於殼體20之外部之外部槽60。而且,可自外部槽60經由墨水管50及轉接器AP對記錄頭43供給墨水。再者,存在於托架41中搭載具備記憶體之墨匣之類型。於此情形時,亦可設為於托架41設置有讀取記憶體之資訊之連接部,相對於此種連接部電性連接之部分(轉接器側連接部)設置於轉接器AP之構成。於此情形時,於轉接器側連接部與連接部之間進行信號之收發,藉此,可使記錄頭43
為正常動作之狀態。
此外,將托架41與外部槽60之間連接之墨水管50係以如下方式而配置。於自托架41沿著墨水管50行進之情形時,如圖2所示,自托架41向主掃描方向(X方向)之一側延伸之墨水管50於向一側行進特定距離後,經由彎曲部501反轉延伸之方向。藉此,若沿著墨水管50行進,則朝向主掃描方向(X方向)之另一側行進。若繼而行進特定距離,則臨近墨水管50之轉向部502。轉向部502為使墨水管50之方向轉變之部分,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以如下方式使墨水管50之方向轉變:使墨水管50自沿著主掃描方向(X方向)之狀態經由開口部21變成沿著供紙托盤31(托盤構件311)之狀態。
再者,轉向部502只要為以使墨水管50沿著供紙托盤31(托盤構件311)之方式轉變其方向者,則其長度可為任意長度。
此處,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經由轉向部502之墨水管50位於由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對應於壁面部)與可動導引構件33b之側面部所夾之間隙部分S1,經由該間隙部分S1導引至殼體20之外部。繼而,於墨水管50沿著供紙托盤31(托盤構件311)行進特定距離後,離開該供紙托盤31(托盤構件311),朝向外部槽60行進。如此,於圖2所示之構成中,墨水管50經由轉向部502而臨近間隙部分S1,通過該間隙部分S1導引至殼體20之外部。藉此,墨水管50朝向記錄裝置10之上方側或正面側延伸,藉由該延伸而於記錄用紙P在搬送路徑中途堵塞時,可防止妨礙使用者插入手去除堵塞之記錄用紙P。
又,於如圖1及圖2所示般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情形時,成為墨水管50通過殼體20之開口部21之狀態,故而於記錄裝置10之開閉蓋70(參照圖13;例如蓋部分、掃描器單元12(參照圖19)等相當於該開閉蓋70)中可防止墨水管50被夾住。
又,如圖3所示,墨水管50成為導通各種墨水之管部分51並排連
結之構成。於圖3所示之構成中,成為並排之複數個管部分51一體化之構成。然而,亦可設為各管部分51不連結而可自由地移動之構成。又,於圖1及圖2所示之記錄裝置10中,墨水管50係如圖3所示般上下方向(Z方向)成為寬幅,並且於主掃描方向(X方向)與副掃描方向(Y方向)所形成之平面(XY平面)中,以繪製曲線之方式彎曲。然而,墨水管50亦可如圖4所示般副掃描方向(Y方向)成為寬幅,並且於主掃描方向(X方向)與上下方向(Z方向)所形成之平面(XZ平面)中,以繪製曲線之方式彎曲。又,於墨水管50中,亦可設為除將管部分51之排列方向設為於該管部分51之剖面中之某1個方向排列以外,亦可於該剖面中之相對於1個方向正交之方向上排列之配置。
又,於圖2所示之構成中,墨水管50以如下方式彎曲:於在副掃描方向(Y方向)上經由彎曲部501朝向外部槽60時,位於較托架41更靠近前側,其後,經由轉向部502朝向間隙部分S1。然而,墨水管50亦可如圖5所示般進行彎曲。於圖5所示之構成中,墨水管50以如下方式彎曲:於經由彎曲部501朝向外部槽60時,不位於較托架41更靠近前側而位於該托架41之背面側,其後,經由轉向部502朝向間隙部分S1。
(其他實施形態之1)
再者,於圖1及圖2所示之構成中,對墨水管50經由以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可動導引構件33b之側面部所夾之間隙部分S1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構成進行說明,但將墨水管50導出至外部之構成並不限於圖1、圖2及圖5所示之構成。例如,亦可如圖6所示般設為墨水管50經由以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固定導引構件33a之側面部所夾之間隙部分S2導出至外部槽60之構成。即便如此導出墨水管50,亦可將墨水管50良好地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又,於記錄用紙P在搬送路徑中途中堵塞時,可防止妨礙使用者插入手去除堵塞之記錄用紙P。進而,
與圖1及圖2之情形同樣地,於記錄裝置10之開閉蓋70(參照圖13)中,可防止墨水管50被夾住。
再者,於如圖6所示之經由間隙部分S2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情形時,亦可採用如圖7所示之構成。於圖7中,成為墨水管50被突起331鉤住之狀態,於鉤在(抵接在)該突起331之後,墨水管50向外部槽60延伸。於設為此種構成之情形時,於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時,可將突起331用於定位。又,可利用突起331變更墨水管50之拉出方向。但,亦可如圖8所示般採用不將墨水管50鉤在突起331上而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構成。當然,即便採用此種圖8所示之墨水管50之導出方向,亦可自殼體20良好地導出墨水管50。
又,亦可設為於間隙部分S2之附近之殼體20設置有如圖9所示之缺口部S3之構成。即,於間隙部分S2之尺寸不充分,或於自殼體20之內部拉出墨水管50時欲具有寬敞之空間之情形時,亦可構成為設置如圖9所示之缺口部S3。再者,於圖9中表示於間隙部分S2設置缺口部S3之構成,但亦可於間隙部分S2以外之部位設置缺口部S3。例如,可於間隙部分S1設置缺口部S3,亦可於其以外之殼體20設置缺口部S3,亦可不於殼體20而於供紙裝置30之外殼等設置缺口部S3。
(其他實施形態之2)
又,亦可設為如圖10所示之構成。於圖10中,成為墨水管50經由2個間隙部分S1、S2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構成。此處,所謂2個間隙部分S1、S2,係指如上所述之由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可動導引構件33b之側面部包圍之間隙部分S1、及由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固定導引構件33a之側面部包圍之間隙部分S2。
為了自此種2個間隙部分S1、S2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墨水管50必需分支成2個。即,於墨水管50中存在未分支管50a、
第1分支管50b、及第2分支管50c。未分支管50a成為墨水管50中之自托架41至分支部52為止之間之未分支之部分,第1分支管50b為墨水管50中之自分支部52經由間隙部分S1至外部槽60為止之部分,第2分支管50c成為墨水管50中之自分支部52經由間隙部分S2至外部槽60為止之部分。
再者,亦可與分支部52鄰接,且於第1分支管50b及第2分支管50c中之至少一者中存在使該等分支管50b、50c之方向大幅度轉變之部分。即,於圖10所示之構成中,例如於第2分支管50c中存在於自分支部52朝向外部槽60時,經由分支部52之後以使該第2分支管50c之方向大幅度反轉之方式彎曲之彎曲部分53,但並不限於第2分支管50c,亦可使第1分支管50b中以使此種方向反轉之方式存在彎曲部分53,亦可使第1分支管50b與第2分支管50c之兩者中存在以使此種方向反轉之方式彎曲之部分。
(其他實施形態之3)
又,於圖11所示之構成中,亦可設為如下構成:於未分支管50a中之到達至分支部52之近前側之部位存在使該未分支管50a之方向大幅度轉變之部位(未分支轉向部54),並且於第1分支管50b及第2分支管50c之各者中存在以使該等分支管50b、50c之方向轉變之方式彎曲之彎曲部分53。該彎曲部分53係於自分支部52至上述轉向部502之間使分支管50b、50c之延伸之方向以各自朝向主掃描方向(X方向)之兩端側之方式轉變(彎曲)之部分。
(其他實施形態之4)
又,如圖12所示,於在打開開閉蓋70(參照圖13)時頂板22露出之狀態下,於該頂板22中亦可存在固定墨水管50之任一部分之固定構件55。然而,於托架41沿著托架軸42滑動時,必需不能妨礙該托架41之滑動。因此,於托架41位於主掃描方向(X方向)上之掃描之一端側及
另一端側中之任一側之情形時,墨水管50均以較將該固定構件55與一端側、或將固定構件55與另一端側中之任一較長者連結之長度長特定量之方式設定。再者,於圖12所示之構成中,殼體20之內部中未由頂板22包圍之部分成為開口部分23(對應於第2開口部)。
此處,於圖12所示之構成中,於在閉合開閉蓋70時墨水管50夾於開閉蓋70與頂板22之間,而導致墨水管50被壓破之情形時,亦可設為如圖13所示之構成。於圖13中,於殼體20之任一部位設置有凸轂24。該凸轂24係用以確保即便於閉合開閉蓋70之情形時亦不會於該開閉蓋70與頂板22之間壓破墨水管50之程度以上之間隙之部分。
(其他實施形態之5)
又,如圖14所示,有記錄裝置10包括用以防止來自開口部21之異物進入之異物接收構件80之情形。於圖14所示之構成中,成為異物接收構件80由固定導引構件33a或可動導引構件33b中之至少1個中所存在之突起331(對應於抵接部)抵接之構成。如圖14所示,該突起331係自固定導引構件33a或可動導引構件33b中之至少1個突出,且朝向自托盤構件311離開之方向突出。因此,於圖14所示之狀態下,突起331以位於較固定導引構件33a或可動導引構件33b之其他部分更靠正面側之方式設置,藉此,突起331可抵接於異物接收構件80。
於此種構成中,於供紙托盤31包含複數個托盤構件311之情形時,若收納托盤構件311,則有突起331壓破墨水管50、或切斷墨水管50之虞。即,突起331設置於位於最下方之托盤構件311之導引構件33。而且,於拉出托盤構件311之狀態下成為位於較導引構件33更上方之狀態,故而間隙部分S1、S2相對位於上方。另一方面,於拉出托盤構件311之狀態下,有位於較間隙部分S1、S2更靠殼體20之內部側之墨水管50以位於收納托盤構件311時定位之部位之方式,以朝向殼體20之中央彎曲等之狀態存在之情形。於此種狀態下,若於收納部位
收納下方之托盤構件311,則於該收納時,有將位於導引構件33之收納路徑上(收納路徑之下方側)之墨水管50切斷、或壓破之虞。
為防止產生此種事態,亦可經由固定構件82固定異物接收構件80與突起331。該固定構件82係不會變更異物接收構件80與托盤構件311(突起331)之相對位置者,例如可使用膠帶構件、接著劑、夾持構件、金屬線等連結器件等。
又,亦可取代圖14而設為如圖15所示之構成。圖15係表示自記錄裝置10之背面側觀察之狀態之圖,如該圖15所示,亦可以不將位於最下方之托盤構件311收納於收納部位之方式,由固定構件83固定收納部位與托盤構件311。於此情形時,作為固定構件83,亦可使用與上述固定構件82相同之構件。
(其他實施形態之6)
又,如圖16所示,亦可能夠分割地構成墨水管50。即,若墨水管50較長,則有其操作變得繁瑣之情形。應對此種情形,亦可如圖16所示般設為墨水管50可分割之構成。於圖16所示之構成中,經分割之墨水管50之各者可經由接頭90接合。然而,由於該接頭90必需通過上述間隙部分S1、S2,故而必需較小得形成為可通過該間隙部分S1、S2之程度。然而,亦可設為接頭90本身之後連接於經分割之墨水管50之各者之構成,於此情形時,亦可將接頭90設置得大於間隙部分S1、S2。又,亦可設為針對各管部分51而分別設置接頭90之構成,於此情形時,可使接頭90小於圖16所示之接頭90。
再者,亦可於經分割之墨水管50中之與接頭90存在之側相反之側之端部安裝上述轉接器AP,亦可於該相反側之端部連接外部槽60。又,接頭90之連接構造例如亦可為嵌合方式、擰入方式等任意方式。
(其他實施形態之7)
又,如圖17所示,亦可於可動導引構件33b、及與該可動導引構件33b對向之內壁部21a之間設置間隔件100。即,藉由使可動導引構件33b滑動而使間隙部分S1變窄,而有墨水管50被壓破之虞,於此情形時,設置如圖17所示之間隔件100。藉此,可防止墨水管50被壓破。
(其他實施形態之8)
又,如圖18所示,亦有一對導引構件33均成為可動導引構件33b之情形。於藉由一對可動導引構件33b進行記錄用紙P之導引之情形時,該可動導引構件33b以於主掃描方向(X方向)上相互對稱之方式移動,藉此,成為記錄用紙P於供紙托盤31之載置面之中央側方向一致之狀態(所謂之中心對準)。於此種構成中,如圖1所示之間隙部分S1存在2個,但亦可經由該間隙部分S1中之至少1個將墨水管50導出至外部。
以上為本新型之概要,但於可將該等關於上述圖1~圖18之構成彼此組合之情形時,可設為適當組合之構成。例如,亦可將圖3中之墨水管50之配置形態、圖4中之墨水管50之配置形態、圖7中之將墨水管50鉤在突起331之形態、圖8中之未將墨水管50卡在突起331之形態、圖9中之墨水管50自缺口部S3之導出、圖12中之固定構件55、圖13中之凸轂24、圖14中之固定構件82、圖15中之固定構件83、圖16中之接頭90、圖17中之間隔件100中之至少1個,應用於圖1、圖2、圖5、圖6、圖10、圖11、圖16中之關於墨水管50之導出之構成。
以下,基於圖19~圖22對記錄裝置10之具體構成進行說明。再者,以下,如已基於圖1及圖2進行說明般,對使墨水管50通過存在於可動導引構件33b與內壁部21a之間之間隙部分S1而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情形進行說明。
惟關於墨水管50之導出之構成,當可設為圖1及圖2以外之構成。換言之,當然可於圖19~圖22中之記錄裝置10中,藉由施加適當之變更而應用圖1、圖2、圖5、圖6、圖10、圖11、圖18中之關於墨水管50之導出之構成,此時,亦可應用圖3中之墨水管50之配置形態、圖4中之墨水管50之配置形態、圖12中之固定構件55、圖13中之凸轂24、圖14中之固定構件82、圖15中之固定構件83、圖16中之接頭90、圖17中之間隔件100中之至少1個。
(2-1)關於具備掃描器單元12之記錄裝置10
圖19係表示具備掃描器單元12之記錄裝置10之構成之立體圖。又,圖20係表示打開掃描器單元12之狀態之構成之立體圖。該記錄裝置10包括印表機單元11、掃描器單元12(對應於開閉蓋)、及掌管各驅動部位之控制之控制部(省略圖示)。印表機單元11為存在上述圖1及圖2等中之關於記錄裝置10之構成之部分,且包括殼體20、供紙裝置30、托架機構40、及墨水管50。殼體20為覆蓋記錄裝置10之內部之部分,如圖20所示,殼體20具備頂板22。而且,墨水管50成為於通過頂板22之後導引至間隙部分S1之構成。
圖21係記錄裝置10之側視圖,且表示已卸除掃描器單元12之狀態之構成之圖。如該圖21所示,於記錄裝置10之背面側設置有成為供紙裝置30之構成要件之供紙托盤31。供紙托盤31可拉出複數個(例如2~3個等)托盤構件311,藉由拉出該托盤構件311,而可利用供紙托盤31支撐記錄用紙P。又,如圖19所示,於記錄裝置10中,接近於供紙托盤31(於圖19中省略圖示;參照圖14)而設置有異物接收構件80。於圖19中,托盤構件311被收納,並且異物接收構件80處於使包含上述開口部21之用以供紙之開口部分變窄(亦包含封閉之情形)之位置。再者,異物接收構件80係以經由主掃描方向(X方向)之兩端側之軸部可旋動之方式設置,藉此,異物接收構件80可切換如上所述位於使開口
部分變窄之位置之情形、及位於開放開口部分之位置之情形。
又,如圖21所示,供紙裝置包含用以自供紙托盤31(托盤構件311)供給記錄用紙之分離輥32。分離輥32藉由一面與供紙托盤31(托盤構件311)中存在之記錄用紙P接觸一面旋轉,而將位於接觸之最上位之記錄用紙P供送至下游側。再者,經由未圖示之驅動力傳遞器件對分離輥32提供未圖示之驅動馬達之驅動力,藉此使分離輥32旋轉驅動。
又,於較分離輥32更靠搬送方向(Y方向)之下游側設置有供紙輥35a。供紙輥35a與供紙從動輥35b相對向,可將自分離輥32側供給之記錄用紙P搬送至與搬送方向(Y方向)之下游側之記錄頭43之對向部位。藉由未圖示之供紙馬達對該供紙輥35a提供驅動力。又,於較供紙輥35a更靠搬送方向(Y方向)之下游側設置有平台36,該平台36與記錄頭43可相對向而設置。又,於較平台36更靠搬送方向(Y方向)之下游側設置有排紙輥對37。排紙輥對37包括排紙驅動輥37a、排紙從動輥37b。排紙驅動輥37a藉由未圖示之馬達而旋轉驅動。又,排紙從動輥37b藉由未圖示之彈簧而壓接於排紙驅動輥37a。
又,托架機構40包括托架41、托架軸42、記錄頭43、傳送帶44、從動滑輪45、齒滑輪(省略圖示)及托架馬達(省略圖示)。托架41以可安裝上述轉接器AP之方式設置。又,如圖21所示,於托架41之下表面設置有可噴射墨水滴之記錄頭43。
又,傳送帶44為無端傳送帶,其一部分固定於托架41之背面。該傳送帶44藉由從動滑輪45與齒滑輪而設置。
又,墨水管50於圖20及圖21所示之構成中安裝於托架41之正面側(記錄用紙P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然而,墨水管50亦可安裝於托架41之上表面側,亦可安裝於托架41之背面側,亦可安裝於托架41之側面側。
於圖20及圖21所示之構成中,墨水管50係其寬度方向沿著較搬送方向(Y方向)更靠近上下方向(Z方向)之方向而配置。而且,隨著自墨水管50對托架41之安裝部位沿著墨水管50自托架41離開,墨水管50以自主掃描方向(X方向)之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方式大幅度改變方向。其後,墨水管50之位置轉移至上方,進而,其後墨水管50以朝向裏側之方式彎曲,於通過頂板22之後導引至間隙部分,通過該間隙部分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繼而,導出至外部之墨水管50中使各墨水顏色之墨水流通之管部分51自收束成1個之狀態分離,管部分51與儲存各顏色之墨水之外部槽連接。
再者,墨水管50之寬度方向亦可沿著較上下方向(Z方向)更靠近搬送方向(Y方向)之方向而配置。
又,掃描器單元12係以經由鉸鏈部分對印表機單元11可開閉之方式設置。該掃描器單元12包括未圖示之原稿台,可於該原稿台上載置讀取對象物。該掃描器單元12包括具備影像感測器之掃描器用托架、托架驅動機構、及掌管各驅動部位之控制之控制部等(均省略圖示)。而且,藉由控制部之控制且藉由托架驅動機構使掃描器用托架之影像感測器相對於載置於原稿台之讀取對象物而相對移動,藉此讀取讀取對象物。
如上所述,即便於如圖19~圖21所示之記錄裝置10中,亦可經由間隙部分S1將墨水管50良好地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
(2-2)關於不具備掃描器單元之記錄裝置10
圖22係表示不具備掃描器單元之記錄裝置10之構成之立體圖。該記錄裝置10具備與上述記錄裝置10之印表機單元11對應之構成。因此,各部位之詳細情況中關於共通之構成之說明及圖示省略。
圖22所示之記錄裝置10包括開閉蓋70,於打開該開閉蓋70之狀態下,可利用手接觸托架41及墨水管50。
於圖22所示之構成中,墨水管50安裝於托架41之上表面側。然而,墨水管50亦可安裝於托架41之正面側(記錄用紙P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亦可安裝於托架41之背面側,亦可安裝於托架41之側面側。
該墨水管50之寬度方向係沿著較上下方向更靠近搬送方向(Y方向)之方向(亦包含幾乎沿著搬送方向之情形)而配置。然而,墨水管50之寬度方向亦可沿著較搬送方向(Y方向)更靠近上下方向(Z方向)之方向(亦包含幾乎沿著上下方向之情形)而配置。
於圖22所示之構成中,隨著自墨水管50對托架41之安裝部位沿著墨水管50自托架41離開,墨水管50以自主掃描方向(X方向)之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方式大幅度改變方向。其後,墨水管50之位置轉移至上方,進而,其後墨水管50以朝向裏側之方式彎曲,通過支撐滑輪等之框架板25之後導引至間隙部分S1,通過該間隙部分S1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繼而,導出至外部之墨水管50中使各墨水顏色之墨水流通之管部分51自收束成1個之狀態分離,管部分51與儲存各顏色之墨水之外部槽60連接。
如上所述,即便於如圖22所示之記錄裝置10中,亦可經由間隙部分S1將墨水管50良好地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
以上,根據於上述中說明之記錄裝置10,可使墨水管50通過導引構件33中之至少1個、及與該導引構件33中之至少1個相對向之內壁部21a間之間隙部分S1、S2,而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因此,於打開開閉蓋70時,使用者可自殼體20中存在之開口部分23容易地插入手等,可容易地去除在殼體20之內部堵塞之記錄用紙P。即,藉由應用本新型,而於進行在殼體20之內部堵塞之記錄用紙P之去除時,墨水管50不會成為障礙,可提高記錄裝置10之維護性。
又,於本新型之記錄裝置10中,由於墨水管50通過間隙部分
S1、S2中之至少一者而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故而可防止墨水管50被開閉蓋70等壓破等。
又,於本新型之記錄裝置10中,亦可如圖10及圖11所示般使墨水管50通過間隙部分S1與間隙部分S2之兩者。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於進行在殼體20之內部堵塞之記錄用紙P之去除時,墨水管50亦不會成為障礙,亦可提高記錄裝置10之維護性。又,由於墨水管50通過間隙部分S1、S2之兩者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故而可防止墨水管50被開閉蓋70等壓破等。
進而,如圖14所示,於本新型之記錄裝置10中,亦可構成為以維持異物接收構件80抵接於突起331之狀態之方式,經由固定構件82固定異物接收構件80與突起331。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可防止托盤構件311收納於收納部位,於該托盤構件311之收納時,可防止突起331將位於導引構件33之收納路徑上(收納路徑之下方側)之墨水管50切斷、或壓破。再者,亦可取代圖14所示之固定構件82,而使用如圖15所示之固定構件83。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於托盤構件311之收納時,亦可防止突起331將墨水管50切斷、或壓破。
又,如圖17所示,於本新型之記錄裝置10中,亦可於可動導引構件33b與內壁部21a之間設置間隔件100。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即便於使可動導引構件33b朝向內壁部21a移動之情形時,亦可防止墨水管50被該可動導引構件33b壓破。
又,於本新型之記錄裝置10中,亦可構成為墨水管50通過開口部分23(參照圖12)自殼體20之內部飛出之後位於頂板22上,其後,墨水管50通過間隙部分S1、S2。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由於墨水管50之一部分位於頂板22上,故而由該頂板22支撐墨水管50。藉此,可防止墨水管50臨近托架41之掃描路徑上,而妨礙托架41之掃描。
進而,如圖12所示,於本新型之記錄裝置10中,亦可構成為經
由固定構件55將墨水管50之一部分固定於頂板22。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於托架41之掃描時,可防止墨水管50晃動等,而可使墨水管50於殼體20之內部之舉動穩定化。
以上,已對本新型之一實施形態進行敍述,但本新型可進行各種變化。以下,對其進行敍述。
(4-1)變化例之1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墨水管50經由轉接器AP而連接於托架41。然而,亦可採用不藉由轉接器AP將墨水管50連接於托架41之構成。例如,於在托架41上設置儲存墨水之副槽而取代搭載墨匣之構成中,亦可構成為對副槽連接墨水管50以成為可導通墨水之狀態。
(4-2)變化例之2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包含其他形態等,以下相同)中,間隙部分S1、S2為存在於殼體20之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導引構件33之間者。然而,間隙部分S1、S2亦可為存在於此以外之部分者。例如,亦可使供紙裝置30位於開口部21,於該供紙裝置30之殼體部分之內壁部、與導引構件33之間存在間隙部分S1、S2。即便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於進行在殼體20之內部堵塞之記錄用紙P之去除時,墨水管50亦不會成為障礙,亦可提高記錄裝置10之維護性。又,由於墨水管50通過間隙部分S1、S2之兩者而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故而可防止墨水管50被開閉蓋70等壓破等。
(4-3)變化例之3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間隙部分S1與間隙部分S2中之至少一者為存在於殼體20之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導引構件33之間者。然而,間隙部分S1與間隙部分S2中之至少一者亦可為存在於殼體20之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托盤構件311(尤其是位於托盤構件311之端
部之壁部)之間者。即,無論導引構件33是否存在,均可將存在於內壁部21a與托盤構件331之間之部分設為間隙部分S1、S2。即便於如此構成之情形時,亦可利用間隙部分S1與間隙部分S2中之至少一者將墨水管50良好地導出至殼體部20之外部。再者,於此情形時,尤其較佳為利用上述對應於第2托盤構件之托盤構件311與內壁部21a間之間隙部分S1與間隙部分S2中之至少一者將墨水管50良好地導出至殼體部20之外部。
(4-4)變化例之4
又,如上所述,於利用存在於殼體20之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托盤構件311(尤其是位於托盤構件311之端部之壁部)之間之間隙部分(間隙部分S1與間隙部分S2中之至少一者)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情形時(變化例之3之情形時),該托盤構件311之壁部亦可作為導引構件33而發揮功能。
(4-5)變化例之5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成為墨水管50被突起331鉤住之狀態,於鉤(抵接)在該突起331之後,墨水管50朝向外部槽60延伸。然而,亦可以下述方式構成。即,於上述變化例之3、或變化例之4之情形時,於托盤構件311之壁部側設置突起331。繼而,於利用存在於殼體20之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托盤構件311(尤其是位於托盤構件311之端部之壁部)之間之間隙部分(間隙部分S1與間隙部分S2中之至少一者)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情形時,亦可構成為將墨水管50鉤在上述突起331上,於鉤(抵接)在該突起331之後,墨水管50朝向外部槽60延伸。於此情形時,成為於托盤構件311上即便不存在導引構件33亦存在突起331之構成(當然,於托盤構件311上亦可存在導引構件33),於此種構成中,亦可將突起331用於墨水管50之定位。又,可利用突起331變更墨水管50之拉出方向。
(4-6)變化例之6
再者,於上述變化例之3至變化例之5之各情形時,亦可構成為設置如圖14所示之異物接收構件80。於此情形時,亦將異物接收構件80設為藉由突起331抵接之狀態,進而亦由固定構件82固定異物接收構件80與突起331。如此一來,於利用存在於殼體20之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托盤構件311(尤其是位於托盤構件311之端部之壁部)之間之間隙部分(間隙部分S1與間隙部分S2中之至少一者)將墨水管50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之情形時,即便於收納托盤構件311之情形時,亦可防止墨水管50被突起331切斷、或壓破。
(4-7)變化例之7
再者,於上述變化例之3至變化例之6之各情形時,亦可於托盤構件311(尤其是對應於第2托盤構件之托盤構件311)設置導引構件33。尤其,亦可設為導引構件33與殼體21之內壁部21a相對向之構成,且藉由該導引構件33規定記錄用紙P之寬度。於此情形時,可將固定導引構件33a或可動導引構件33b之任一者設置於托盤構件311,亦可將固定導引構件33a與可動導引構件33b之兩者(即,一對導引構件33)設置於托盤構件311。而且,亦可藉由該一對導引構件33規定記錄用紙P之兩端。
(4-8)變化例之8
又,於上述變化例之7之各情形時,亦可構成為於間隙部分S1設置如圖17所示之間隔件100。即,於在殼體20之開口部21之內壁部21a、與托盤構件311(尤其是位於托盤構件311之端部之壁部)之間存在間隙部分S1,進而於可動導引構件33b存在於托盤構件311(尤其是對應於第2托盤構件之托盤構件311)之情形時,亦可構成為於間隙部分S1設置如圖17所示之間隔件100。藉此,即便於藉由使可動導引構件33b滑動而使間隙部分S1變窄,而有墨水管50被壓破之虞之情形時,
亦可防止墨水管50被壓破。
(4-9)變化例之9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記錄頭43成為安裝於托架41,且與該托架41之主掃描方向之移動一併沿著記錄頭43之主掃描方向移動者。然而,記錄頭43例如亦可為沿著記錄用紙P之寬度方向且縱向設置之線頭。即便於線頭之情形時,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於進行在殼體20之內部堵塞之記錄用紙P之去除時,墨水管50不會成為障礙,可提高記錄裝置10之維護性。又,由於墨水管50通過間隙部分S1、S2之兩者導出至殼體20之外部,故而可防止墨水管50被開閉蓋70等壓破等。
(4-10)變化例之10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圖式中,墨水管50例示有包含4根管部分51者,該4根管部分51成為與青藍色、洋紅色、黃色、黑色之4個顏色對應者。然而,墨水管50之管部分51之根數並不限於4根,只要為3根以上(於3根之情形時,與青藍色、洋紅色、黃色之3個顏色對應),則可為任意根。又,例如亦可採用設置用以供給如淡青藍色、淡洋紅色、淡黃色、淡灰色等之墨水之管部分51之構成。
再者,較佳為針對1個顏色之墨水,對應1個管部分51,但亦可針對1個顏色之墨水,對應並排設置之2根以上之管部分51,同時利用2根以上之管部分51供給某1個顏色之墨水。
(4-11)變化例之11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記錄裝置10之概念中亦可包含噴射墨水以外之其他液體(包含液體本身、及功能材料之粒子分散或混合於液體中而成之液狀體、凝膠之類之具有流動性之材質)之流體噴射裝置。此種流體噴射裝置有如下裝置:噴射以分散或溶解之形式含有液晶顯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及面發光顯示
器之製造等中使用之電極材料或有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之液體之液狀體噴射裝置、噴射生物元件製造中使用活體有機物之流體噴射裝置、用作精密吸管而噴射成為試樣之液體之流體噴射裝置等。
(4-12)變化例之12
進而,本新型之記錄裝置10之概念中所包含者有如下裝置:利用針點對時鐘或相機等精密機械噴射潤滑油之流體噴射裝置;為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之微小半球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對基板上噴射紫外線硬化樹脂等透明樹脂液之流體噴射裝置;為對基板等進行蝕刻而噴射酸性或鹼性等之蝕刻液之流體噴射裝置;噴射凝膠(例如物理凝膠)等流狀體之流狀體噴射裝置等。
10‧‧‧記錄裝置
20‧‧‧殼體
21‧‧‧開口部
21a‧‧‧內壁部(對應於壁面部之一例)
30‧‧‧供紙裝置
31‧‧‧供紙托盤
32‧‧‧分離輥
33‧‧‧導引構件
33a‧‧‧固定導引構件
33b‧‧‧可動導引構件
34‧‧‧導槽
40‧‧‧托架機構
41‧‧‧托架
42‧‧‧托架軸
43‧‧‧記錄頭
60‧‧‧外部槽
311‧‧‧托盤構件
501‧‧‧彎曲部
502‧‧‧轉向部
AP‧‧‧轉接器
P‧‧‧記錄用紙(對應於記錄媒體之一例)
S1、S2‧‧‧間隙部分
Claims (28)
- 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供紙托盤,其設置於搬送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之上游側,並且可自設置於殼體之第1開口部送入上述記錄媒體;導引構件,其設置於上述供紙托盤,且規定上述記錄媒體之寬度;及墨水管,其通過上述導引構件與上述殼體間之間隙部分,並且自設置於上述殼體之外部之墨水收容部向安裝於托架之記錄頭供給墨水。
- 如請求項1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導引構件設置有一對,該一對導引構件可規定上述記錄媒體之上述寬度之兩端,且於一對上述導引構件與上述殼體之間分別設置間隙部分,並且使上述墨水管通過各間隙部分。
- 如請求項1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安裝有防止來自上述第1開口部之異物進入之異物接收構件,並且上述異物接收構件係以相對於上述供紙托盤對向之狀態而配置,於上述供紙托盤設置有供上述異物接收構件抵接之抵接部,且上述異物接收構件與上述抵接部相互固定。
- 如請求項2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安裝有防止來自上述第1開口部之異物進入之異物接收構件,並且上述異物接收構件係以相對於上述供紙托盤對向之狀態而配 置,於上述供紙托盤設置有供上述異物接收構件抵接之抵接部,且上述異物接收構件與上述抵接部相互固定。
- 如請求項2之記錄裝置,其中一對上述導引構件中之一導引構件為可沿著上述供紙托盤之寬度方向滑動地設置之可動導引構件,並且於上述可動導引構件與上述殼體之間設置有與上述墨水管之通過對應之間隔件。
- 如請求項4之記錄裝置,其中一對上述導引構件中之一導引構件為可沿著上述供紙托盤之寬度方向滑動地設置之可動導引構件,並且於上述可動導引構件與上述殼體之間設置有與上述墨水管之通過對應之間隔件。
- 如請求項1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中上述記錄媒體所在且較藉由上述記錄頭進行記錄之部位更靠隔著上述托架之相反側設置有第2開口部,於上述殼體可旋動地設置有開閉蓋,藉由該開閉蓋之旋動而使上述第2開口部開閉,並且自對上述托架之安裝部位延伸之墨水管係以自上述托架側通過上述第2開口部、進而通過上述間隙部分之狀態而設置。
- 如請求項2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中上述記錄媒體所在且較藉由上述記錄頭進行記錄之部位更靠隔著上述托架之相反側設置有第2開口部,於上述殼體可旋動地設置有開閉蓋,藉由該開閉蓋之旋動使上述第2開口部開閉,並且自對上述托架之安裝部位延伸之墨水管係以自上述托架側通 過上述第2開口部、進而通過上述間隙部分之狀態而設置。
- 如請求項3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中上述記錄媒體所在且較藉由上述記錄頭進行記錄之部位更靠隔著上述托架之相反側設置有第2開口部,於上述殼體可旋動地設置有開閉蓋,藉由該開閉蓋之旋動使上述第2開口部開閉,並且自對上述托架之安裝部位延伸之墨水管係以自上述托架側通過上述第2開口部、進而通過上述間隙部分之狀態而設置。
- 如請求項4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中上述記錄媒體所在且較藉由上述記錄頭進行記錄之部位更靠隔著上述托架之相反側設置有第2開口部,於上述殼體可旋動地設置有開閉蓋,藉由該開閉蓋之旋動使上述第2開口部開閉,並且自對上述托架之安裝部位延伸之墨水管係以自上述托架側通過上述第2開口部、進而通過上述間隙部分之狀態而設置。
- 如請求項5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中上述記錄媒體所在且較藉由上述記錄頭進行記錄之部位更靠隔著上述托架之相反側設置有第2開口部,於上述殼體可旋動地設置有開閉蓋,藉由該開閉蓋之旋動使上述第2開口部開閉,並且自對上述托架之安裝部位延伸之墨水管係以自上述托架側通過上述第2開口部、進而通過上述間隙部分之狀態而設置。
- 如請求項6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中上述記錄媒體所在且較藉由上述記錄頭進行記錄之部位更靠隔著上述托架之相反側設置有第2開口部,於上述殼體可旋動地設置有開閉蓋,藉由該開閉蓋之旋動使 上述第2開口部開閉,並且自對上述托架之安裝部位延伸之墨水管係以自上述托架側通過上述第2開口部、進而通過上述間隙部分之狀態而設置。
- 如請求項7至12中任一項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中,於自上述第2開口部朝向上述供紙裝置之側設置有頂板,並且於上述頂板上固定有上述墨水管。
- 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供紙托盤,其設置於搬送記錄媒體之搬送方向之上游側,並且可自設置於殼體之第1開口部送入上述記錄媒體,包含第1托盤構件並且包含可自該第1托盤構件延伸之第2托盤構件;及墨水管,其通過上述第2托盤構件之壁部與上述殼體間之間隙部分,並且自設置於上述殼體之外部之墨水收容部向安裝於托架之記錄頭供給墨水。
- 如請求項14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壁部作為規定上述記錄媒體之寬度之導引構件而發揮功能。
- 如請求項14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托盤構件中之上述壁部側設置有朝向自該第2托盤構件中之載置上述記錄媒體之載置面離開之側突出之突起,上述墨水管以鉤住之狀態而位於上述突起。
- 如請求項15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托盤構件中之上述壁部側設置有朝向自該第2托盤構件中之載置上述記錄媒體之載置面離開之側突出之突起,上述墨水管以鉤住之狀態而位於上述突起。
- 如請求項16之記錄裝置,其中 於上述殼體安裝有防止來自上述第1開口部之異物進入之異物接收構件,該異物接收構件設置於相對於上述供紙托盤對向之位置。
- 如請求項17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殼體安裝有防止來自上述第1開口部之異物進入之異物接收構件,該異物接收構件設置於相對於上述供紙托盤對向之位置。
- 如請求項18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異物接收構件與上述突起相互固定。
- 如請求項19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異物接收構件與上述突起相互固定。
- 如請求項14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托盤構件設置有規定上述記錄媒體之寬度之導引構件。
- 如請求項16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托盤構件設置有規定上述記錄媒體之寬度之導引構件。
- 如請求項18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托盤構件設置有規定上述記錄媒體之寬度之導引構件。
- 如請求項20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托盤構件設置有規定上述記錄媒體之寬度之導引構件。
- 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導引構件設置有一對,該一對導引構件可規定上述記錄媒體之上述寬度之兩端。
- 如請求項26之記錄裝置,其中一對上述導引構件中之一導引構件為可沿著上述第2托盤構件之寬度方向滑動地設置之可動導引構件。
- 如請求項27之記錄裝置,其中於上述可動導引構件與上述殼體之間設置有與上述墨水管之通過對應之間隔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4291A JP2013202933A (ja) | 2012-03-28 | 2012-03-28 | 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68414U true TWM468414U (zh) | 2013-12-21 |
Family
ID=49258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05473U TWM468414U (zh) | 2012-03-28 | 2013-03-25 | 記錄裝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46858B2 (zh) |
EP (1) | EP2832545A4 (zh) |
JP (1) | JP2013202933A (zh) |
CN (1) | CN104185556B (zh) |
IN (1) | IN2014DN08498A (zh) |
RU (1) | RU2577725C1 (zh) |
TW (1) | TWM468414U (zh) |
WO (1) | WO20131456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11748B2 (ja) * | 2013-03-07 | 2017-04-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収容容器、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337500B2 (ja) * | 2013-12-24 | 2018-06-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6049660A (ja) * | 2014-08-29 | 2016-04-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561553B2 (ja) * | 2014-08-29 | 2019-08-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7121739A (ja) * | 2016-01-07 | 2017-07-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223255B2 (ja) * | 2018-12-26 | 2023-02-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インク供給ユニット |
JP7528505B2 (ja) * | 2020-04-03 | 2024-08-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404992B2 (ja) * | 2020-04-23 | 2023-12-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547432B2 (ja) | 2022-09-30 | 2024-09-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17496A (ja) * | 1997-02-06 | 1998-08-18 | Citizen Watch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TW538909U (en) * | 2001-11-19 | 2003-06-21 | Deng-Guei Li | Continuous type ink supplying device |
US7500618B2 (en) * | 2003-12-24 | 2009-03-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Valve device, pressure regulator, carriage,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alve device |
US20060044368A1 (en) * | 2004-08-31 | 2006-03-02 | Kuo-Hau Kao | Bulk-capacity continuous feed printer ink container pack |
JP4583876B2 (ja) * | 2004-10-29 | 2010-11-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ATE511997T1 (de) * | 2004-12-22 | 2011-06-15 | Seiko Epson Corp | Flüssigkeitsausstossvorrichtung mit flüssigkeitsverteilervorrichtung |
JP4415849B2 (ja) * | 2004-12-22 | 2010-02-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4726155B2 (ja) * | 2005-02-22 | 2011-07-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N2825289Y (zh) | 2005-10-25 | 2006-10-11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连续供墨系统的连接装置 |
JP4135751B2 (ja) * | 2006-06-08 | 2008-08-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US8186819B2 (en) * | 2007-08-22 | 2012-05-2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k ejection |
JP5223388B2 (ja) * | 2008-03-12 | 2013-06-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131046B2 (ja) * | 2008-06-18 | 2013-01-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JP5257139B2 (ja) * | 2009-02-26 | 2013-08-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6935B2 (ja) * | 2009-12-17 | 2014-09-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N201816274U (zh) * | 2010-08-25 | 2011-05-04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连续供墨系统 |
-
2012
- 2012-03-28 JP JP2012074291A patent/JP2013202933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3-21 IN IN8498DEN2014 patent/IN2014DN08498A/en unknown
- 2013-03-21 EP EP13768624.2A patent/EP2832545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3-21 WO PCT/JP2013/001908 patent/WO201314565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3-21 RU RU2014143215/12A patent/RU2577725C1/ru active
- 2013-03-21 CN CN201380015744.4A patent/CN104185556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25 US US13/850,101 patent/US87468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3-25 TW TW102205473U patent/TWM468414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202933A (ja) | 2013-10-07 |
CN104185556B (zh) | 2016-09-21 |
EP2832545A4 (en) | 2016-02-24 |
IN2014DN08498A (zh) | 2015-05-15 |
US20130293639A1 (en) | 2013-11-07 |
WO2013145653A1 (ja) | 2013-10-03 |
RU2577725C1 (ru) | 2016-03-20 |
US8746858B2 (en) | 2014-06-10 |
EP2832545A1 (en) | 2015-02-04 |
CN104185556A (zh) | 2014-1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468414U (zh) | 記錄裝置 | |
US8991971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US859365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hortened conveyance path of sheet roll | |
JP5845561B2 (ja) | 液体収容容器、封止部材、及びキャップ | |
WO2014024392A1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US9180671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gap forming member having a locking member | |
JP2007168095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07181934A (ja) | プーリホルダ支持構造、プーリホルダ | |
JP4595870B2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部材 | |
JP2007268985A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部材 | |
JP5115634B2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部材 | |
JP6103177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方法 | |
JP2011143725A5 (zh) | ||
JP2014034191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4136222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2007268984A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部材 | |
TWI543881B (zh) | 液體噴射裝置 | |
JP4725315B2 (ja) | 走査装置 | |
US7753481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6069912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4034192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6323593B2 (ja) | 記録装置 | |
JP6135786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3202790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3202789A (ja) | 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