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0943U - 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0943U
TWM450943U TW101224565U TW101224565U TWM450943U TW M450943 U TWM450943 U TW M450943U TW 101224565 U TW101224565 U TW 101224565U TW 101224565 U TW101224565 U TW 101224565U TW M450943 U TWM450943 U TW M45094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isposed
electric
seat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45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Chih Chi
Shi-Jun Ma
Kun-Lu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Progress Y & 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ogress Y & Y Corp filed Critical Progress Y & Y Corp
Priority to TW1012245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0943U/zh
Publication of TWM450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0943U/zh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Description

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本新型是涉及一種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尤指一種能配合熱壓機應用的自動化治具。
隨著個人化行動裝置逐漸普及,無所不在的網路環境與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新服務,正透露我們早已悄悄的步入了後PC時代。
面臨後PC時代產業結構、產品型態與競爭生態的變革,使用者經驗與開放式服務創新概念的導入,為全球帶來創新的新契機。
後PC時代的代表裝置中,主要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輕、薄、短小,並帶有觸控功能的個人化行動裝置,雖說,現在我們還無法完全擺脫個人電腦,但是平板和智慧手機的出現已經降低了我們對它的依賴;很多以前離開電腦就沒法做的事情,比如「無紙化」,現在我們利用智慧手機和平板就能實現。
而平板和智慧手機,為了讓消費者能方便攜帶,內部的電子裝置,通常都非常的密集,體積也相對的比較薄、小,所以在製造上,有一定的難度。
其中又以排線的部分,為最容易為平板和智慧手機帶來問題、增加不良率;而目前的排線生產過程中,一般都是使用人工手動對位的方式,來進行對位的動作,所以整體的不良率,還是會隨著操作員的狀態,而起伏不定,難以掌握,導致個人化行動裝置的價格居高不下,因為要保持一定的良率,勢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確保所生產的產品,有足夠的量,能提供給消費者購買、應用,長久下來,面對越來越 精密的個人化行動裝置,容易有產能吃緊的問題,而無法跟上時代演進的公司,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有鑑於此,如何解決電子零件對位不夠自動化、使用人力過多、產能過低、精密度不足的等等問題,便成為本新型欲改進的目的。
本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節省人工、使生產流程更自動化,減少人為因素之影響、降低整體不良率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為解決前述問題及達到本新型的目的,本新型的技術手段是這樣實現的,為一種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適用於包括有一機台(10)、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之控制模組(20)、及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並與該控制模組(20)電連接一焊頭(30)的一熱壓機(100)上,其特徵在於包括: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頂端具有至少一能供定位電子零件(A)用之吸附定位裝置(50)的電動治具本體(1);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對應於該電動治具本體(1)、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處,能供定位基材(B)用,且鄰近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之一側、為該讓電子零件(A)和基材(B)一端重疊、以供加工用之加工點(D)的定位平台(2);以及至少一與該機台(10)連接,和該控制模組(20)電連接,正對於該加工點(D)的影像擷取裝置(3);所述電動治具本體(1),其包含有一底板(11)、一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一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一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一中心塊(15)、及一上蓋(16);所述底板(11)為設於該定位平台(2)的頂端面,該電動X軸 向調整組件(12)為設置於該底板(11)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該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為設置於該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為設置於該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中心塊(15)為設於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頂端處,且頂端能與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連接;所述上蓋(16)為設於該底板(11)上,並將前述各組件覆蓋於內,且頂端具有一能供該中心塊(15)露出的開孔(161),而前述開孔(16)的內邊緣、未與該中心塊(15)邊緣固接;所述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能透過一同帶動該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和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順著X軸方向進行位移;所述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亦能透過帶動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順著Y軸方向進行位移;所述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則是能直接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以Z軸為軸心來進行偏轉;藉由該控制模組(20)和影像擷取裝置(3)的配合,對位於加工點(D)處之電子零件(A)和基材(B),進行影像比對,自動對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和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進行微調控制、好進行補償的動作,讓電子零件(A)自動能對準基材(B)。
更優選的是,所述底板(11),其頂面更設有一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的X軸座定位凸塊(111);所述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其包含有一X軸座(121)、一X軸座連接塊(122)、一第一螺桿馬達(123)、一第一感應組件(124); 前述X軸座(121)為對應前述X軸座定位凸塊(111)、而卡設於該底板(11)的頂端面,且頂面更設有一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的Y軸座定位凸塊(1211);前述X軸座連接塊(122)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X軸座(121)固接、另端凸出於該X軸座(121)外;前述第一螺桿馬達(123)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底板(11)上、位於該X軸座(121)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且一端與該X軸座連接塊(122)凸出端連接;前述第一感應組件(124)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底板(11)上、位於該X軸座(121)之另一側處、對應於該第一螺桿馬達(123),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其包含有一Y軸座(131)、一Y軸座連接塊(132)、一第二螺桿馬達(133)、及一第二感應組件(134);前述Y軸座(131)為對應前述Y軸座定位凸塊(1211)、而卡設於該X軸座(121)的頂端面;前述Y軸座連接塊(132)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Y軸座(131)固接、另端凸出於該Y軸座(131)外;前述第二螺桿馬達(133)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且一端與該Y軸座連接塊(132)凸出端連接;前述第二感應組件(134)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另一側處、對應於該第二螺桿馬達(133),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其包含有滑塊組(141)、一旋轉座(142)、一軸組件(143)、一旋轉座連接塊(144)、一第三螺桿馬達(145)、及一第三感應組件(146);前述滑塊組(141)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Y軸座(131)、遠離該底板(11)中心之一側上;前述旋轉座(142)為設置於該Y軸座(131)、對應於該底板(11)中心處上;前述軸組件 (143)為軸設於該Y軸座(131)和旋轉座(142)之間;前述旋轉座連接塊(144)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旋轉座(142)一側樞接,另端凸出於該旋轉座(142)外、且與該滑塊組(141)頂端面連接;前述第三螺桿馬達(145)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另一側處、鄰近於該第二感應組件(134),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前述第三感應組件(146)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Y軸座(131)上、位於該滑塊組(141)遠離該底板(11)中心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中心塊(15)為設於前述旋轉座(142)頂端處、中心與該旋轉座(142)連接。
更優選的是,所述定位平台(2),其更包含有一對應於該電動治具本體(1)的平台本體(22);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底端處的平台支柱(23);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左端處、平行於該透光部(21)的左滑動定位塊(24);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右端處、平行於該透光部(21)的右滑動定位塊(25);及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能配合該左滑動定位塊(24)和右滑動定位塊(25)、形成一能供夾持基材(B)用之容納空間(27)的垂直滑動定位塊(26);所述平台本體(22),其對應於該加工點(D)處,為呈下列之一狀態:更設有一透光部(21)、未設有一透光部(21)。
更優選的是,所述第一感應組件(124),其包含有數個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一槽式光學開關(124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X軸座(12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一槽式光學開關(1241)之槽內的第一感應器板(1242); 所述第二感應組件(134),其包含有數個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二槽式光學開關(134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Y軸座(13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二槽式光學開關(1341)之槽內的第二感應器板(1342);所述第三感應組件(146),其包含有數個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三槽式光學開關(146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滑塊組(14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三槽式光學開關(1461)之槽內的第三感應器板(1462)。
更優選的是,所述滑塊組(141),其是由一與該Y軸座(131)連接、順著X軸方向的滑塊導軌(1411);數個排列卡設於該滑塊導軌(1411)頂端面外的滑塊(1412);及一設於該各滑塊(1412)外、頂端與該旋轉座連接塊(144)連接、能供該滑塊(1412)定位用的滑塊定位塊(1413)所組成。
更優選的是,所述X軸座(121)與X軸座定位凸塊(111)間,更設有數條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能供引導該X軸座(121)用的X軸導軌(17);而所述Y軸座(131)與Y軸座定位凸塊(1211)間,更設有數條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能供引導該Y軸座(131)用的Y軸導軌(18)。
更優選的是,所述軸組件(143),其是由一軸設於該Y軸座(131)和旋轉座(142)之間的軸本體(1431);一設於該軸本體(1431)鄰近該Y軸座(131)之一端外的徑向軸承(1432);一設於該軸本體(1431)鄰近該旋轉座(142)之一端外,且底端與該Y軸座(131)連接的套管塊(1433);以及 一設於該旋轉座(142)和套管塊(1433)頂端間的止推軸承(1434)所組成;而所述Y軸座(131),其對應於前述徑向軸承(1432)處,更設有一能供該徑向軸承(1432)定位用的定位孔(1311)。
更優選的是,所述電動治具本體(1)和定位平台(2),其兩者與該機台(10)間,更設有一能帶動該電動治具本體(1)和定位平台(2)轉動的電動轉盤(40);前述電動轉盤(40),其對應於該加工點(D)處,更各設有一透光孔(401)。
更優選的是,所述影像擷取裝置(3),其包含有下列之一或其組合:設於加工點(D)下方的第一影像擷取組(31)、設於加工點(D)上方的第二影像擷取組(32);前述第一影像擷取組(31),其包含有由上往下依序設置、並與該機台(10)連接的一第一外軸光源(311)及一第一攝影機(312);前述第二影像擷取組(32),其包含有與該機台(10)連接的一第二外軸光源(321)及一第二攝影機(322);前述第二外軸光源(321)和第二攝影機(322),其兩者與機台(10)間、更設有一懸臂(323),而該第二攝影機(322)和前述懸臂(323)間、更設有一能供調整第二攝影機(322)上下用的昇降調整單元(324)。
1.本新型中,藉由電動治具本體(1)及影像擷取裝置(3)的配合,透過控制模組(20)的控制,能進行電子零件(A)和基材(B)的自動對位,避免掉傳統手動調整的種種問題點,更為精確且快速,對於對精密度和良品要求越來越高的當下,能有效的提高精密度和良品率,如果再配合使用機械手臂的自動上料、下料,更是將整體製程更加的自動化,有效的縮減人 力,降低人為錯誤的發生率。
2.本新型中,透過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及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的分別設置,讓控制模組(20)能針對不同的方向,來進行補償動作,降低相互之間的干擾,讓自動對位的效果更符合製程需求。
3.本新型中,透過第一、第二、第三螺桿馬達(123、133、145)的應用,能更為精確的控制位移,配合上第一、第二、第三感應組件(124、134、146)後,除了能有效的回饋位移量之外,更是能避免掉因為工作環境的干擾,而讓位移控制產生過大誤差的可能。
4.本新型中,透過第一影像擷取組(31)及/或第二影像擷取組(32)的應用,讓業者有更多的應用選擇,能選擇使用上對位的方式,或是下對位的方式,來進行加工,應用性更加的多元化,而如果更是再加上電動轉盤(40),更是能讓本新型的加工速度,達到最佳化的程度。
以下依據圖面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後:如圖1所示為本新型配合熱壓機時的立體示意圖,如圖2所示為本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3所示為本新型電動治具本體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式中揭示出,為一種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適用於包括有一機台(10)、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之控制模組(20)、及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並與該控制模組(20)電連接一焊頭(30)的一熱壓機(100)上,其特徵在於包括: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頂端具有至少一能供定位電子零件(A)用之吸附定位裝置(50)的電動治具本體(1);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對應於該電動治具本體(1)、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處,能供定位基材(B)用,且鄰近 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之一側、為該讓電子零件(A)和基材(B)一端重疊、以供加工用之加工點(D)的定位平台(2);以及至少一與該機台(10)連接,和該控制模組(20)電連接,正對於該加工點(D)的影像擷取裝置(3);所述電動治具本體(1),其包含有一底板(11)、一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一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一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一中心塊(15)、及一上蓋(16);所述底板(11)為設於該定位平台(2)的頂端面,該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為設置於該底板(11)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該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為設置於該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為設置於該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中心塊(15)為設於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頂端處,且頂端能與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連接;所述上蓋(16)為設於該底板(11)上,並將前述各組件覆蓋於內,且頂端具有一能供該中心塊(15)露出的開孔(161),而前述開孔(16)的內邊緣、未與該中心塊(15)邊緣固接;所述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能透過一同帶動該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和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順著X軸方向進行位移;所述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亦能透過帶動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順著Y軸方向進行位移;所述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則是能直接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以Z軸為軸心來進行偏轉;藉由該控制模組(20)和影像擷取裝置(3)的配合,對位於 加工點(D)處之電子零件(A)和基材(B),進行影像比對,自動對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和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進行微調控制、好進行補償的動作,讓電子零件(A)自動能對準基材(B)。
其中,透過電動治具本體(1)及影像擷取裝置(3)的配合,讓控制模組(20)分析處理影像擷取裝置(3)所傳來的資料,對電動治具本體(1)的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及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進行控制,自動的對電子零件(A)和基材(B)進行對位,避免掉傳統手動調整的種種問題點,更為精確且快速,能有效的提高精密度和良品率。
其次,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及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的分別設置,能針對不同的方向,來進行補償動作,讓自動對位的效果更符合製程需求,並避免相互之間的干擾,準確的進行補償。
另外,因為自動對位的設置,如果再配合使用機械手臂的自動上料、下料,更是將整體製程更加的自動化,有效的縮減人力,降低人為錯誤的發生率。
上述中,所述定位平台(2),其更包含有一對應於該電動治具本體(1)的平台本體(22);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底端處的平台支柱(23);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左端處、平行於該透光部(21)的左滑動定位塊(24);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右端處、平行於該透光部(21)的右滑動定位塊(25);及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能配合該左滑動定位塊(24)和右滑動定位塊(25)、形成一能供夾持基材(B)用之容納空間(27)的垂直滑動定位塊(26);所述平台本體(22),其對應於該加工點(D)處,為呈下列 之一狀態:更設有一透光部(21)、未設有一透光部(21)。
其中,透過此種基本的定位平台(2)之使用,便於基材(B)的放置,只要一定位好左滑動定位塊(24)、右滑動定位塊(25)和垂直滑動定位塊(26)後,形成一容納空間(27)後,便能快速的進行加工,十分的簡單、方便。
其次,針對不同的應用需要,提供設有透光部(21)、或是未設有透光部(21)的平台本體(22),有利於業者加工應用。
上述中,所述電動治具本體(1)和定位平台(2),其兩者與該機台(10)間,更設有一能帶動該電動治具本體(1)和定位平台(2)轉動的電動轉盤(40);前述電動轉盤(40),其對應於該加工點(D)處,更各設有一透光孔(401)。
其中,透過該電動轉盤(40)的使用,讓本新型具備有快述加工的能力,一端加工的同時、另端能下料上料及對位,不浪費一分一秒,讓生產能力最大化,縮短生產工時。
上述中,所述影像擷取裝置(3),其包含有下列之一或其組合:設於加工點(D)下方的第一影像擷取組(31)、設於加工點(D)上方的第二影像擷取組(32);前述第一影像擷取組(31),其包含有由上往下依序設置、並與該機台(10)連接的一第一外軸光源(311)及一第一攝影機(312);前述第二影像擷取組(32),其包含有與該機台(10)連接的一第二外軸光源(321)及一第二攝影機(322);前述第二外軸光源(321)和第二攝影機(322),其兩者與機台(10)間、更設有一懸臂(323),而該第二攝影機(322)和前述懸臂(323)間、更設有一能供調整第二攝影機(322)上下用的昇降調整單元(324)。
其中,以第一影像擷取組(31)及/或第二影像擷取組(32)的 應用,能提供應對不同的加工方式,以上對位的方式、或是下對位的方式來進行加工,產業應用性更佳。
其次,透過第一外軸光源(311)和第一攝影機(312)、第二外軸光源(321)和第二攝影機(322)的配合應用,使控制模組(20)能獲得更清晰的影像,好快速進行的比對,並降低發生錯誤的機率和可能。
如圖4、圖5所示為本新型電動X軸、Y軸向調整組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如圖6所示為本新型電動旋轉調整組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式中揭示出,所述底板(11),其頂面更設有一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的X軸座定位凸塊(111);所述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其包含有一X軸座(121)、一X軸座連接塊(122)、一第一螺桿馬達(123)、一第一感應組件(124);前述X軸座(121)為對應前述X軸座定位凸塊(111)、而卡設於該底板(11)的頂端面,且頂面更設有一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的Y軸座定位凸塊(1211);前述X軸座連接塊(122)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X軸座(121)固接、另端凸出於該X軸座(121)外;前述第一螺桿馬達(123)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底板(11)上、位於該X軸座(121)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且一端與該X軸座連接塊(122)凸出端連接;前述第一感應組件(124)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底板(11)上、位於該X軸座(121)之另一側處、對應於該第一螺桿馬達(123),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其包含有一Y軸座(131)、一Y軸座連接塊(132)、一第二螺桿馬達(133)、及一第二感應組件(134);前述Y軸座(131)為對應前述Y軸座定位凸塊(1211)、而卡 設於該X軸座(121)的頂端面;前述Y軸座連接塊(132)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Y軸座(131)固接、另端凸出於該Y軸座(131)外;前述第二螺桿馬達(133)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且一端與該Y軸座連接塊(132)凸出端連接;前述第二感應組件(134)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另一側處、對應於該第二螺桿馬達(133),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其包含有滑塊組(141)、一旋轉座(142)、一軸組件(143)、一旋轉座連接塊(144)、一第三螺桿馬達(145)、及一第三感應組件(146);前述滑塊組(141)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Y軸座(131)、遠離該底板(11)中心之一側上;前述旋轉座(142)為設置於該Y軸座(131)、對應於該底板(11)中心處上;前述軸組件(143)為軸設於該Y軸座(131)和旋轉座(142)之間;前述旋轉座連接塊(144)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旋轉座(142)一側樞接,另端凸出於該旋轉座(142)外、且與該滑塊組(141)頂端面連接;前述第三螺桿馬達(145)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另一側處、鄰近於該第二感應組件(134),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前述第三感應組件(146)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Y軸座(131)上、位於該滑塊組(141)遠離該底板(11)中心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中心塊(15)為設於前述旋轉座(142)頂端處、中心與該旋轉座(142)連接。
其中,透過X軸座連接塊(122)和第一螺桿馬達(123)、Y軸座連接塊(132)和第二螺桿馬達(133)、旋轉座連接塊(144)和第三螺桿馬達(145)的配合應用,除了能有效帶動X軸座 (121)、Y軸座(131)、及旋轉座(142)之外,更能減少設置時,所需要的空間,縮小本新型的應用空間,方便設置於機台(10)上。
其次,第一感應組件(124)、第二感應組件(134)、及第三感應組件(146)的使用,提供一位移量回饋的功能,讓X軸座(121)、Y軸座(131)、及旋轉座(142)的位移,能夠更為精確,在自動對位的同時,更不失其精確度。
上述中,所述第一感應組件(124),其包含有數個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一槽式光學開關(124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X軸座(12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一槽式光學開關(1241)之槽內的第一感應器板(1242);所述第二感應組件(134),其包含有數個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二槽式光學開關(134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Y軸座(13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二槽式光學開關(1341)之槽內的第二感應器板(1342);所述第三感應組件(146),其包含有數個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三槽式光學開關(146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滑塊組(14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三槽式光學開關(1461)之槽內的第三感應器板(1462)。
其中,藉由第一槽式光學開關(1241)、第二槽式光學開關(1341)、及第三槽式光學開關(1461)的應用,配合上第一感應器板(1242)、第二感應器板(1342)、及第三感應器板(1462),讓本新型在控制位移上,更為精確,同時更能降低工作環境的干擾、及對電子零件的干擾,提高產業應用性。
上述中,所述滑塊組(141),其是由一與該Y軸座(131)連 接、順著X軸方向的滑塊導軌(1411);數個排列卡設於該滑塊導軌(1411)頂端面外的滑塊(1412);及一設於該各滑塊(1412)外、頂端與該旋轉座連接塊(144)連接、能供該滑塊(1412)定位用的滑塊定位塊(1413)所組成。
其中,透過滑塊導軌(1411)、滑塊(1412)及滑塊定位塊(1413)的配合,當欲轉座(142)進行時,便能藉由旋轉座連接塊(144),將直線運動精確的轉換為角運動,以便於控制模組(20)進行控制。
上述中,所述X軸座(121)與X軸座定位凸塊(111)間,更設有數條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能供引導該X軸座(121)用的X軸導軌(17);而所述Y軸座(131)與Y軸座定位凸塊(1211)間,更設有數條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能供引導該Y軸座(131)用的Y軸導軌(18)。
其中,透過X軸導軌(17)和Y軸導軌(18)的使用,讓X軸座(121)和Y軸座(131)能一直線移動,降低熱脹冷縮等機具因素的影響,讓控制模組(20)要X軸座(121)或Y軸座(131)移動多少,就能移動多少,減少誤差的生成。
上述中,所述軸組件(143),其是由一軸設於該Y軸座(131)和旋轉座(142)之間的軸本體(1431);一設於該軸本體(1431)鄰近該Y軸座(131)之一端外的徑向軸承(1432);一設於該軸本體(1431)鄰近該旋轉座(142)之一端外,且底端與該Y軸座(131)連接的套管塊(1433);以及一設於該旋轉座(142)和套管塊(1433)頂端間的止推軸承(1434)所組成;而所述Y軸座(131),其對應於前述徑向軸承(1432)處,更 設有一能供該徑向軸承(1432)定位用的定位孔(1311)。
其中,透過軸本體(1431)、徑向軸承(1432)、套管塊(1433)、及止推軸承(1434)的配合,降低承重時,對軸本體(1431)的轉動影響,讓軸本體(1431)能正確、穩定的轉動,減少誤差產生的機率。
如圖7所示為本新型以下對位方式實施運作時的實施示意圖,如圖8所示為圖7的I部分放大示意圖,如圖9所示為本新型以上對位方式實施運作時的實施示意圖。
圖中揭示出,當以第一影像擷取組(31)來配合電動治具本體(1)應用時,能以下對位的方式,來進行自動對位的動作,適用於具備有一定透光度的基材(B),如觸控面板,能方便業者加工。
其次,當以第二影像擷取組(32)來配合電動治具本體(1)應用時,能以上對位的方式,來進行自動對位的動作,適用於不具備有透光度的基材(B),如印刷電路板,同樣能方便業者加工。
還有,當一配合電動轉盤(40)來應用時,配合上自動對位的功能,更是讓本新型如虎添翼,真正的做到自動化、快速、正確生產的指標。
如圖10、圖13所示為本新型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立體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中揭示出,當控制模組(20)欲讓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作動時,能讓第一螺桿馬達(123)帶動X軸座連接塊(122),讓X軸座(121)產生位移,同時,更是透過第一感應組件(124),來確認X軸座(121)的位移量,達到準確控制的目標。
如圖11、圖14所示為本新型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立體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中揭示出,當控制模組(20)欲讓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作動時,能讓第二螺桿馬達(133)帶動Y軸座連接塊 (132),讓Y軸座(131)產生位移,同時,更是透過第二感應組件(134),來確認Y軸座(131)的位移量,達到準確控制的目標。
如圖12、圖15所示為本新型電動旋轉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立體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中揭示出,當控制模組(20)欲讓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作動時,能讓第三螺桿馬達(145)帶動滑塊組(141),同時帶動旋轉座(142),透過滑塊組(141)的限制,讓Y軸座(131)產生角位移,同時,更是透過第三感應組件(146),來確認滑塊組(141)的位移量、以確認旋轉座(142)是否相對的轉動到正確的角度,達到準確控制的目標。
綜合以上所述,能得知本新型透過電動治具本體(1)及影像擷取裝置(3)的配合,藉由控制模組(20)的控制,本新型具備有自動對位的功能,達成提昇良率、降低人力成本的目標,相較手動對位的傳統熱壓機,更具有應用性、實用性、功效性與產業利用性。
以上依據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瞭本新型的構造、特徵及作用效果,由於符合新穎及進步性要件,遂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但本新型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範圍,因此舉凡與本新型意旨相符的修飾性變化,只要在均等範圍內都應涵屬於本新型專利範圍內。
1‧‧‧電動治具本體
11‧‧‧底板
111‧‧‧X軸座定位凸塊
12‧‧‧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
121‧‧‧X軸座
1211‧‧‧Y軸座定位凸塊
15‧‧‧中心塊
151‧‧‧定位凸出部
152‧‧‧連接定位孔
16‧‧‧上蓋
161‧‧‧開孔
17‧‧‧X軸導軌
122‧‧‧X軸座連接塊
123‧‧‧第一螺桿馬達
124‧‧‧第一感應組件
1241‧‧‧第一槽式光學開關
1242‧‧‧第一感應器板
13‧‧‧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
131‧‧‧Y軸座
1311‧‧‧定位孔
132‧‧‧Y軸座連接塊
133‧‧‧第二螺桿馬達
134‧‧‧第二感應組件
1341‧‧‧第二槽式光學開關
1342‧‧‧第二感應器板
14‧‧‧電動旋轉調整組件
141‧‧‧滑塊組
1411‧‧‧滑塊導軌
1412‧‧‧滑塊
1413‧‧‧滑塊定位塊
142‧‧‧旋轉座
143‧‧‧軸組件
1431‧‧‧軸本體
1432‧‧‧徑向軸承
1433‧‧‧套管塊
1434‧‧‧止推軸承
144‧‧‧旋轉座連接塊
145‧‧‧第三螺桿馬達
146‧‧‧第三感應組件
1461‧‧‧第三槽式光學開關
1462‧‧‧第三感應器板
18‧‧‧Y軸導軌
2‧‧‧定位平台
21‧‧‧透光部
22‧‧‧平台本體
23‧‧‧平台支柱
24‧‧‧左滑動定位塊
25‧‧‧右滑動定位塊
26‧‧‧垂直滑動定位塊
27‧‧‧容納空間
3‧‧‧影像擷取裝置
31‧‧‧第一影像擷取組
311‧‧‧第一外軸光源
312‧‧‧第一攝影機
32‧‧‧第二影像擷取組
321‧‧‧第二外軸光源
322‧‧‧第二攝影機
323‧‧‧懸臂
324‧‧‧昇降調整單元
10‧‧‧機台
20‧‧‧控制模組
30‧‧‧焊頭
40‧‧‧電動轉盤
401‧‧‧透光孔
50‧‧‧吸附定位裝置
100‧‧‧熱壓機
A‧‧‧電子零件
B‧‧‧基材
D‧‧‧加工點
圖1:本新型配合熱壓機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2:本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圖3:本新型電動治具本體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本新型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5:本新型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6:本新型電動旋轉調整組件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7:本新型以下對位方式實施運作時的實施示意圖。
圖8:為圖7的I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9:本新型以上對位方式實施運作時的實施示意圖。
圖10:本新型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
圖11:本新型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
圖12:本新型電動旋轉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實施示意圖。
圖13:本新型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14:本新型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剖面實施示意圖。
圖15:本新型電動旋轉調整組件運作時的立體剖面實施示意圖。
1‧‧‧電動治具本體
15‧‧‧中心塊
16‧‧‧上蓋
161‧‧‧開孔
2‧‧‧定位平台
21‧‧‧透光部
22‧‧‧平台本體
23‧‧‧平台支柱
24‧‧‧左滑動定位塊
25‧‧‧右滑動定位塊
26‧‧‧垂直滑動定位塊
27‧‧‧容納空間
3‧‧‧影像擷取裝置
31‧‧‧第一影像擷取組
311‧‧‧第一外軸光源
312‧‧‧第一攝影機
32‧‧‧第二影像擷取組
321‧‧‧第二外軸光源
322‧‧‧第二攝影機
323‧‧‧懸臂
324‧‧‧昇降調整單元
50‧‧‧吸附定位裝置
A‧‧‧電子零件
B‧‧‧基材
D‧‧‧加工點

Claims (9)

  1. 一種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適用於包括有一機台(10)、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之控制模組(20)、及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並與該控制模組(20)電連接一焊頭(30)的一熱壓機(100)上,其特徵在於包括: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頂端具有至少一能供定位電子零件(A)用之吸附定位裝置(50)的電動治具本體(1);至少一設於該機台(10)上,對應於該電動治具本體(1)、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處,能供定位基材(B)用,且鄰近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之一側、為該讓電子零件(A)和基材(B)一端重疊、以供加工用之加工點(D)的定位平台(2);以及至少一與該機台(10)連接,和該控制模組(20)電連接,正對於該加工點(D)的影像擷取裝置(3);所述電動治具本體(1),其包含有一底板(11)、一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一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一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一中心塊(15)、及一上蓋(16);所述底板(11)為設於該定位平台(2)的頂端面,該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為設置於該底板(11)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該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為設置於該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為設置於該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上、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中心塊(15)為設於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頂端處,且頂端能與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連接;所述上蓋(16)為設於該底板(11)上,並將前述各組件覆蓋於內,且頂端具有一能供該中心塊(15)露出的開孔(161),而前述開孔(16)的內邊緣、未與該中心塊(15)邊緣固接;所述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能透過一同帶動該電動Y軸向 調整組件(13)和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順著X軸方向進行位移;所述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亦能透過帶動該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順著Y軸方向進行位移;所述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則是能直接讓該電子零件吸附定位裝置(50),以Z軸為軸心來進行偏轉;藉由該控制模組(20)和影像擷取裝置(3)的配合,對位於加工點(D)處之電子零件(A)和基材(B),進行影像比對,自動對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和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進行微調控制、好進行補償的動作,讓電子零件(A)自動能對準基材(B)。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板(11),其頂面更設有一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的X軸座定位凸塊(111);所述電動X軸向調整組件(12),其包含有一X軸座(121)、一X軸座連接塊(122)、一第一螺桿馬達(123)、一第一感應組件(124);前述X軸座(121)為對應前述X軸座定位凸塊(111)、而卡設於該底板(11)的頂端面,且頂面更設有一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的Y軸座定位凸塊(1211);前述X軸座連接塊(122)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X軸座(121)固接、另端凸出於該X軸座(121)外;前述第一螺桿馬達(123)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底板(11)上、位於該X軸座(121)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且一端與該X軸座連接塊(122)凸出端連接;前述第一感應組件(124)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底板(11)上、位於該X軸座(121)之另一側處、對應於該第一螺桿馬達(123),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 所述電動Y軸向調整組件(13),其包含有一Y軸座(131)、一Y軸座連接塊(132)、一第二螺桿馬達(133)、及一第二感應組件(134);前述Y軸座(131)為對應前述Y軸座定位凸塊(1211)、而卡設於該X軸座(121)的頂端面;前述Y軸座連接塊(132)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Y軸座(131)固接、另端凸出於該Y軸座(131)外;前述第二螺桿馬達(133)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且一端與該Y軸座連接塊(132)凸出端連接;前述第二感應組件(134)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另一側處、對應於該第二螺桿馬達(133),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電動旋轉調整組件(14),其包含有滑塊組(141)、一旋轉座(142)、一軸組件(143)、一旋轉座連接塊(144)、一第三螺桿馬達(145)、及一第三感應組件(146);前述滑塊組(141)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Y軸座(131)、遠離該底板(11)中心之一側上;前述旋轉座(142)為設置於該Y軸座(131)、對應於該底板(11)中心處上;前述軸組件(143)為軸設於該Y軸座(131)和旋轉座(142)之間;前述旋轉座連接塊(144)為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一端與該旋轉座(142)一側樞接,另端凸出於該旋轉座(142)外、且與該滑塊組(141)頂端面連接;前述第三螺桿馬達(145)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X軸座(121)上、位於該Y軸座(131)之另一側處、鄰近於該第二感應組件(134),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前述第三感應組件(146)為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於該Y軸座(131)上、位於該滑塊組(141)遠離該底板(11)中心之一側處,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所述中心塊(15)為設於前述旋轉座(142)頂端處,且其中心 處具有一排列設置有數個連接定位孔(152)的定位凸出部(151),與該旋轉座(142)連接。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平台(2),其更包含有一對應於該電動治具本體(1)的平台本體(22);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底端處的平台支柱(23);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左端處、平行於該透光部(21)的左滑動定位塊(24);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位於遠離該焊頭(30)之一側右端處、平行於該透光部(21)的右滑動定位塊(25);及一設於該平台本體(22)上,能配合該左滑動定位塊(24)和右滑動定位塊(25)、形成一能供夾持基材(B)用之容納空間(27)的垂直滑動定位塊(26);所述平台本體(22),其對應於該加工點(D)處,為呈下列之一狀態:更設有一透光部(21)、未設有一透光部(21)。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感應組件(124),其包含有數個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一槽式光學開關(124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X軸座(12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一槽式光學開關(1241)之槽內的第一感應器板(1242);所述第二感應組件(134),其包含有數個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二槽式光學開關(134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Y軸座(13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二槽式光學開關(1341)之槽內的第二感應器板(1342);所述第三感應組件(146),其包含有數個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並更與該控制模組(20)電性連接的第三槽式光學開關(1461),及一呈ㄇ形、一側邊與該滑塊組(141)連接、另一側邊設於前述第三槽式光學開關(1461)之槽內的第三感應器板 (1462)。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塊組(141),其是由一與該Y軸座(131)連接、順著X軸方向的滑塊導軌(1411);數個排列卡設於該滑塊導軌(1411)頂端面外的滑塊(1412);及一設於該各滑塊(1412)外、頂端與該旋轉座連接塊(144)連接、能供該滑塊(1412)定位用的滑塊定位塊(1413)所組成。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X軸座(121)與X軸座定位凸塊(111)間,更設有數條順著X軸方向而設置、能供引導該X軸座(121)用的X軸導軌(17);而所述Y軸座(131)與Y軸座定位凸塊(1211)間,更設有數條順著Y軸方向而設置、能供引導該Y軸座(131)用的Y軸導軌(18)。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軸組件(143),其是由一軸設於該Y軸座(131)和旋轉座(142)之間的軸本體(1431);一設於該軸本體(1431)鄰近該Y軸座(131)之一端外的徑向軸承(1432);一設於該軸本體(1431)鄰近該旋轉座(142)之一端外,且底端與該Y軸座(131)連接的套管塊(1433);以及一設於該旋轉座(142)和套管塊(1433)頂端間的止推軸承(1434)所組成;而所述Y軸座(131),其對應於前述徑向軸承(1432)處,更設有一能供該徑向軸承(1432)定位用的定位孔(1311)。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電動治具本體(1)和定位平台(2),其兩者與該機台(10)間,更設有一能帶動該電動治具本體(1)和定位平台(2)轉動的電動轉盤(40); 前述電動轉盤(40),其對應於該加工點(D)處,更各設有一透光孔(401)。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影像擷取裝置(3),其包含有下列之一或其組合:設於加工點(D)下方的第一影像擷取組(31)、設於加工點(D)上方的第二影像擷取組(32);前述第一影像擷取組(31),其包含有由上往下依序設置、並與該機台(10)連接的一第一外軸光源(311)及一第一攝影機(312);前述第二影像擷取組(32),其包含有與該機台(10)連接的一第二外軸光源(321)及一第二攝影機(322);前述第二外軸光源(321)和第二攝影機(322),其兩者與機台(10)間、更設有一懸臂(323),而該第二攝影機(322)和前述懸臂(323)間、更設有一能供調整第二攝影機(322)上下用的昇降調整單元(324)。
TW101224565U 2012-12-19 2012-12-19 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TWM4509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4565U TWM450943U (zh) 2012-12-19 2012-12-19 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4565U TWM450943U (zh) 2012-12-19 2012-12-19 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0943U true TWM450943U (zh) 2013-04-11

Family

ID=48801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4565U TWM450943U (zh) 2012-12-19 2012-12-19 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094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8512A (zh) * 2015-02-06 2016-10-05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抓取调整结构及多维调整装置
TWI571189B (zh) * 2014-03-31 2017-02-11 Alpha Design Co Ltd Part assembly device
CN108594050A (zh) * 2018-07-03 2018-09-28 广东华测检测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效的金手指测试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1189B (zh) * 2014-03-31 2017-02-11 Alpha Design Co Ltd Part assembly device
CN105988512A (zh) * 2015-02-06 2016-10-05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抓取调整结构及多维调整装置
CN105988512B (zh) * 2015-02-06 2023-03-10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抓取调整结构及多维调整装置
CN108594050A (zh) * 2018-07-03 2018-09-28 广东华测检测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效的金手指测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33429B (zh) 点胶贴合机
JP4946989B2 (ja) 電子部品ボンディング装置
TWM450943U (zh) 電子零件自動對位治具裝置
CN108093253B (zh) 水平烧录四焦段一体机
CN205211378U (zh) 屏幕点压测试装置
CN209598371U (zh) 电路板维修设备
CN103612381A (zh) 一种多功能热熔柱机
CN102162953A (zh) 背光板组装装置
CN109676253A (zh) 一种电连接器与多芯电缆自动激光焊接机
CN203040104U (zh) 电子零件自动对位治具装置
CN207497012U (zh) 一种全视野对位贴膜机构
CN103529048A (zh) 基板检查装置
CN209850303U (zh) 自动锁螺丝装置
CN208120166U (zh) 工艺单元及传送单元
CN208068911U (zh) 一种手机外壳和屏幕防水胶面压合装置
TW201144959A (en) Automatic joining system with machine vision location
CN104138825A (zh) 点胶机定位方法
TWI706904B (zh) 貼附裝置
CN208663041U (zh) 一种马达绝缘物组立组装机构
CN204090327U (zh) 一种贴片机的传动导轨
CN207632014U (zh) 一种汽车上控制器的上下盖自动组立设备
JP5503436B2 (ja) 非接触充電器の送電コイルの移動装置
CN113245766A (zh) 一种视觉引导自动对位的焊接机
TWI414392B (zh) Vacuum dissolving treatment device
CN110026762A (zh) 自动对位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