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50439B - 釣竿 - Google Patents
釣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50439B TWI850439B TW109127874A TW109127874A TWI850439B TW I850439 B TWI850439 B TW I850439B TW 109127874 A TW109127874 A TW 109127874A TW 109127874 A TW109127874 A TW 109127874A TW I850439 B TWI850439 B TW I85043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main body
- tail
- mentioned
- rear hand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276420 Lophius piscatori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932 little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3 reinforcing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備後握柄部之釣竿,該後握柄部之感度高,能夠容易地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旋轉,且適於較細之竿坯件。
本發明之釣竿具備第二竿坯件3,第二竿坯件3具有主體部20、及連續於主體部20之竿尾側之後握柄部21,後握柄部21具有近似平面30、以及第一及第二角部31,該等第一及第二角部31位於較主體部20之外周更靠上側處,且較對橫截面觀察時之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更從主體部20之中心朝徑向離開。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後握柄部之釣竿。
已知有於較捲線器座更靠竿尾側處具備後握柄部之釣竿。後握柄部與竿坯件分開地構成。後握柄部安裝於竿坯件之外周面。例如,於垂釣者用右手握持釣竿之情形時,當魚上鉤時,垂釣者可將右手臂抵於後握柄部。因此,垂釣者可用右手掌及右手臂支撐釣竿。然而,若後握柄部與竿坯件分開地構成,則從釣竿傳遞到手上之感度下降。
對此,本申請人已提出如下述專利文獻1般於竿坯件一體地形成有後握柄部之構成。若如此使後握柄部一體地形成於竿坯件,則從釣竿傳遞到手上之感度提高。然而,由於後握柄部之剖面形狀為圓形,故當後握柄部抵接於右手臂時,後握柄部容易於周向上旋轉。又,於拋投時,垂釣者能夠用左手握持後握柄部進行雙手拋投。若後握柄部之剖面形狀為圓形,則難以根據握持後握柄部之左手之觸感來掌握釣竿之周向之朝向。
本申請人提出了如下述專利文獻2般後握柄部之剖面形狀為非圓形且後握柄部朝下側偏置之釣竿。由於後握柄部之剖面形狀為非圓形,故可將
右手臂穩定地抵於後握柄部之上表面。又,能夠容易地根據握持後握柄部之左手之觸感而掌握釣竿之周向之朝向。然而,由於將後握柄部朝下側偏置,故於竿坯件相對較細之情形時,難以將左手臂抵於後握柄部之上表面。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49456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9-50745號公報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具備後握柄部之釣竿,該後握柄部之感度高,能夠容易地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旋轉,且適於較細之竿坯件。
本發明之釣竿具備竿坯件。可於竿坯件之下側安裝捲線器。竿坯件於較捲線器更靠竿尾側處具備主體部及後握柄部。後握柄部連續於主體部之竿尾側。後握柄部具有角部。角部位於較主體部之外周更靠上側處。角部較對橫截面觀察時之後握柄部之最下部更從主體部之中心朝徑向離開。再者,所謂對橫截面觀察,係指對在相對於釣竿之中心線正交之方向上切斷時之剖面進行觀察。
根據該構成,於竿坯件之下側安裝捲線器。捲線器例如為紡車式捲線器。紡車式捲線器位於釣竿之下側。例如,當用右手握持釣竿時,能夠將右手臂抵於後握柄部而支撐釣竿。再者,手臂亦包含肘在內。後握柄部具有角部。角部位於較主體部之外周更靠上側處。因此,即便竿坯件之主體部相對較細,亦可將右手臂容易地抵於後握柄部,可用右手容易地使釣竿穩定。又,角部較對橫截面觀察時之後握柄部之最下部更從主體部之中心朝徑向離開。因此,後握柄部不易相對於右手臂於周向旋轉。能夠容易地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晃動。進而,由於在後握柄部設置有角部,故當用左手握持後握柄部進行雙手拋投時,能夠用左手容易地掌握釣竿之周向之朝向。因此,於雙手拋投時,能夠將釣竿容易地調整為特定朝向,從而能夠準確地拋投。又,藉由角部,使左手不易相對於後握柄部於周向上位置偏移。因此,能夠以較小之力握持後握柄部進行拋投。
又,本發明之釣竿具備竿坯件。可於竿坯件之上側安裝捲線器。竿坯件於較捲線器更靠竿尾側處具有主體部及後握柄部。後握柄部連續於主體部之竿尾側。後握柄部具有角部。角部位於較主體部之外周更靠上側處。角部較對橫截面觀察時之後握柄部之最下部更從主體部之中心朝徑向離開。
根據該構成,於竿坯件之上側安裝捲線器。捲線器例如為雙軸承捲線器。雙軸承捲線器位於釣竿之上側。例如當用右手握持釣竿時,能夠將右手臂抵於後握柄部而支撐釣竿。再者,手臂亦包含肘在內。後握柄部具有角部。角部位於較主體部之外周更靠上側處。因此,即便竿坯件之主體
部相對較細,亦能夠將右手臂容易地抵於後握柄部,能夠用右手容易地使釣竿穩定。又,角部較對橫截面觀察時之後握柄部之最下部更從主體部之中心朝徑向離開。因此,後握柄部不易相對於右手臂於周向上旋轉。能夠容易地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晃動。進而,由於在後握柄部設置有角部,故當用左手握持後握柄部進行雙手拋投時,能夠用左手容易地掌握釣竿之周向之朝向。因此,於雙手拋投時,能夠將釣竿容易地調整為特定朝向,從而能夠準確地拋投。又,藉由角部,左手不易相對於後握柄部於周向上位置偏移。因此,能夠以較小之力握持後握柄部進行拋投。
較佳為,後握柄部具有至少兩個第一及第二角部、上方表面、及下方表面。上方表面係第一及第二角部之間的圓周上之上側之面。下方表面係第一及第二角部之間的圓周上之下側之面。對橫截面觀察時,上方表面與下方表面之曲率半徑互不相同。根據該構成,能夠容易地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旋轉。
較佳為,上方表面之周向之曲率半徑大於下方表面之周向之曲率半徑。上方表面為近似平面。根據該構成,能夠容易地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旋轉。
較佳為,上方表面之周向之曲率半徑大於以主體部之中心線為中心且通過第一及第二角部之假想圓之半徑。根據該構成,能夠確實地將右手臂抵於上方表面,從而能夠容易地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旋轉。
較佳為,竿坯件之竿尾側之端面以下側較上側更為竿尾側之方式傾斜。根據該構成,後握柄部之下部較上部更朝竿尾側延伸。拋投時用左手握持後握柄部。此時,例如將左手之大拇指抵於後握柄部之上部,將左手之其餘四根手指中的所有手指或部分手指抵於後握柄部之下部。由於後握柄部之下部較後握柄部之上部更朝竿尾側延伸,故可將多根手指抵於後握柄部之下部。因此,能夠縮短後握柄部,從而能夠使後握柄部輕量化。
較佳為,後握柄部於至少竿尾側之部分,朝上側之鼓出量大於朝下側之鼓出量。根據該構成,即便竿坯件之主體部相對較細,亦能夠容易地將右手臂抵於後握柄部。
較佳為,釣竿具備尾栓。尾栓安裝於竿坯件之竿尾側之端部。尾栓之竿尾側之端面以下側較上側更為竿尾側之方式傾斜。根據該構成,能夠將釣竿順利地放入竿架或竿袋。又,能夠藉由尾栓之竿尾側之端面容易地掌握釣竿之周向之朝向。
較佳為,尾栓於尾栓之竿尾側端面之周緣部之至少下部,具有朝竿尾側突出之防護壁。防護壁之突出量朝向下側逐漸增加。根據該構成,能夠藉由防護壁有效地保護竿坯件之竿尾側端面之下部,並且亦能夠保護尾栓之下部。
較佳為,尾栓具有插入至竿坯件之內側之內筒部。內筒部之竿頭側之端面以下側較上側更為竿尾側之方式傾斜。根據該構成,由內筒部支持
竿坯件,防止竿坯件損傷。又,能夠使內筒部輕量化。
如上所述,可獲得高感度之釣竿,能夠容易地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旋轉,尤其適於較細之竿坯件。
1:捲線器座
2:第一竿坯件
3:第二竿坯件
3a:後端面
4:主體部之中心線
5:假想圓
6:尾栓
10:捲線器座本體
11:可動帽蓋
12:螺帽
13:捲線器安裝面
14:固定帽蓋
15:扳機
20:主體部
20a:頂部
21:後握柄部
21a:最下部
30:上方表面
31:角部
60:栓本體
61:外罩
70:內筒部
70a:前端面
71:外筒部
72:凸緣部
73:本體凸部
80:板狀部
81:外罩筒部
82:外罩凸部
83:防護壁
83a:最下部
83b:後表面
84:基底面
90:紡車式捲線器
91:雙軸承捲線器
100:捲線器腳
101:第一腳部
102:第二腳部
θ1:第二竿坯件之後端面之傾斜角度
θ2:防護壁之後表面之傾斜角度
θ3:基底面之傾斜角度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釣竿之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圖2係表示該釣竿之主要部分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該釣竿之主要部分之前視圖。
圖4係表示該釣竿之主要部分之俯視圖。
圖5係從竿尾側觀察該釣竿所得之圖。
圖6係該釣竿之主要部分之縱剖視圖。
圖7係圖6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8係表示該釣竿之製造中途之狀態之主要部分放大縱剖視圖。
圖9(a)係圖3之A-A剖面圖,(b)係圖3之B-B剖面圖。
圖10(a)係圖3之C-C剖面圖,(b)係圖3之D-D剖面圖。
圖11係表示該釣竿之使用狀態之主要部分前視圖。
圖12係表示該釣竿之使用狀態之主要部分後視圖。
圖13係表示該釣竿之使用狀態之主要部分後視圖。
圖14(a)及(b)係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之釣竿之對應於圖10(b)的剖面圖。
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之釣竿之主要部分的前視圖。
以下,參照圖1~圖13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釣竿進行說明。釣竿之種類任意,例如為插接式竿或抽出式竿、一節式竿等。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中之釣竿具備竿本體及捲線器座1。捲線器座1係用於安裝紡車式捲線器90者。於竿本體安裝有捲線器座1。本實施方式之釣竿適於紡車式捲線器90。紡車式捲線器90具備用以安裝於捲線器座1之捲線器腳100。捲線器腳100具有第一腳部101及第二腳部102。捲線器座1具有供安裝捲線器腳100之捲線器安裝面13。捲線器腳100之背面抵接於捲線器安裝面13。於在釣竿安裝有紡車式捲線器90之使用狀態下,紡車式捲線器90位於釣竿之下側,捲線器安裝面13朝向下側。當為紡車式捲線器90時,下側為捲線器安裝側,上側為捲線器安裝側之徑向相反側。
再者,將釣竿之中心線之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將竿頭側設為前側,將竿尾側設為後側。將捲線器安裝面13側設為下側,將捲線器安裝面13之徑向相反側設為上側。圖4係從上側觀察釣竿所得之俯視圖。將從上側觀察釣竿時與前後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為左右方向。圖中,以箭頭X表示左右方向,以箭頭Y1表示前側,以箭頭Y2表示後側,以箭頭Z1表示上側,以箭頭Z2表示下側。
捲線器座1為筒狀。捲線器座1亦被稱為管座。捲線器座1安裝於竿本體。捲線器座1無法移動地固定於竿本體之特定位置。捲線器座1直接或隔著筒狀之間隔件而接著於竿本體之外周面。竿本體插通捲線器座1。
捲線器座1具備捲線器座本體10、可動帽蓋11及螺帽12。竿本體插通捲線器座本體10。捲線器座本體10具有捲線器安裝面13。捲線器座本體10具有固定帽蓋14。固定帽蓋14一體地形成於捲線器座本體10。於在捲線器座1安裝有紡車式捲線器90之狀態下,捲線器腳100之第一腳部101朝向前側,第二腳部102朝向後側。固定帽蓋14保持捲線器腳100之第一腳部101。可動帽蓋11能夠相對於捲線器座本體10前後移動。可動帽蓋11保持捲線器腳100之第二腳部102。螺帽12螺合於捲線器座本體10。螺帽12使可動帽蓋11於前後方向上移動並且將其固定於所需位置。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螺帽12位於捲線器座本體10之後側,但螺帽12亦可位於捲線器座本體10之前側。
竿本體具備一個或複數個竿坯件(竿體)。於本實施方式中,竿本體具備第一竿坯件2及第二竿坯件3。第一竿坯件2位於第二竿坯件3之前側。第一竿坯件2與第二竿坯件3相互接合一體化。例如,第一竿坯件2與第二竿坯件3於捲線器座本體10之內側相互接合。第一竿坯件2與第二竿坯件3例如以形成特定長度之重合部之方式接合。再者,第一竿坯件2與第二竿坯件3亦可以能夠相互分離之方式連接。
第二竿坯件3係藉由將預浸體捲繞於心軸進行加熱焙燒而形成為中空狀者。作為預浸體之強化纖維,可使用碳纖維或玻璃纖維等。第二竿坯件3從捲線器座1朝後側延伸。第二竿坯件3延伸至釣竿之後端部。第二竿坯件3具有主體部20及後握柄部21。主體部20與後握柄部21一體地形成於第
二竿坯件3。主體部20之前部位於捲線器座1之內側。主體部20從捲線器座1朝後側延伸。主體部20為圓筒狀。主體部20之中心線4為第二竿坯件3之中心線,且為釣竿之中心線。將與主體部20之中心線4正交之面稱為正交面。正交面之法線為主體部20之中心線4。正交面與前後方向正交。將以正交面切斷第二竿坯件3時之剖面稱為橫截面,將其剖面形狀稱為橫截面形狀。主體部20之橫截面形狀為圓形。主體部20較佳為直徑大致固定之直線形狀。
後握柄部21連續於主體部20之後側。後握柄部21供抓持釣竿之手之手臂抵住,或於雙手拋投時被與抓持捲線器座1之手為相反側之手握持。以下,以用右手抓持釣竿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於用右手抓持釣竿之情形時,右手臂抵於後握柄部21。手臂亦包含肘在內。於用雙手拋投時,即於進行雙手拋投時,右手抓持捲線器座1,左手握持後握柄部21。
後握柄部21延伸至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後握柄部21較主體部20粗。後握柄部21較主體部20更朝徑向外側鼓出。後握柄部21相對於捲線器座1朝後側離開。於本實施方式中,後握柄部21較主體部20短。後握柄部21之長度為能夠用左手握持之程度之長度。後握柄部21之長度較佳為相當於一般成人之手之食指至小拇指這四根手指中至少三根以上之手指的長度。
後握柄部21之橫截面形狀為非圓形。後握柄部21之朝徑向外側之鼓出量朝向後側逐漸增加。後握柄部21具有:擴大部,其連續於主體部20
之後側,朝向後側逐漸擴大;及直型部,其連續於擴大部之後側且延伸至後握柄部21之後端部,朝向後側維持固定之形狀而不擴大。於直型部安裝下述之尾栓6。後握柄部21較佳為具有直型部,但亦可省略直型部。
圖9(b)及圖10中示出了後握柄部21之橫截面形狀。於圖9(b)及圖10中,以二點鏈線表示主體部20之外周面,並且以二點鏈線表示將主體部20之中心線4與左右兩角部31之間的距離R1作為半徑之假想圓5。圖9(a)表示主體部20之橫截面形狀。如上所述,主體部20之橫截面形狀為圓形。與此相對,後握柄部21之橫截面形狀並非圓形,而是左右對稱之非圓形。詳細而言,後握柄部21之橫截面形狀為倒三角形。從主體部20至後握柄部21,第二竿坯件3之橫截面形狀由圓形變化為倒三角形。如圖10(b)所示,後握柄部21於至少後部,朝上側之鼓出量B1大於朝下側之鼓出量B2。
後握柄部21具有左右一對角部31、上方表面30及下方表面。於本實施方式中,後握柄部21具有左右一對角部31,但後握柄部21亦可僅具有一個角部31。藉由於後握柄部21設置左右一對角部31,後握柄部21之全周於周向上被區劃成兩個部分。所區劃出之上側部分為上方表面30,下側部分為下方表面。下方表面係後握柄部21之全周中除上方表面30以外之部分。上方表面30位於左右一對角部31之間,且位於後握柄部21之圓周上之上側。下方表面位於左右一對角部31之間,且位於後握柄部21之圓周上之下側。再者,上方表面30之周向之曲率半徑較佳為與下方表面之周向之曲率半徑不同。上方表面30之周向之曲率半徑較佳為大於下方表面之
周向之曲率半徑。
上方表面30係後握柄部21之上表面。於上方表面30之周向之兩端部分別形成有角部31。可將抓持釣竿之手即右手之手臂抵於上方表面30。於圖4般之俯視下,上方表面30之寬度較主體部20之直徑寬。上方表面30之寬度朝向後側逐漸變寬。如圖3所示,上方表面30朝向後側逐漸上升。如圖9(b)及圖10所示,上方表面30係沿著周向朝徑向外側彎曲之凸狀彎曲面。上方表面30之周向之曲率半徑較以主體部20之中心線4為中心且通過一對角部31之假想圓5之半徑大。上方表面30之周向之曲率半徑較大,上方表面30為接近平面之彎曲面,即為近似平面。上方表面30之周向之曲率半徑大於假想圓5之半徑。如圖10所示,上方表面30於後握柄部21之至少後部,位於較主體部20之頂部20a更靠上側處。
角部31係周向之曲率半徑局部變小之部分。角部31之周向之曲率半徑於後握柄部21之全周中最小。角部31為從前側朝向後側延伸之條帶狀。於俯視下,角部31位於左右方向之端部。兩角部31間之間隔距離為後握柄部2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即寬度。兩角部31間之間隔距離朝向後側逐漸變大。後握柄部21之外周面被左右之角部31上下劃分。被左右之角部31上下劃分之後握柄部21之外周面之兩個部分中的上側部分為上方表面30。後握柄部21為寬度從一對角部31朝向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逐漸變窄之形狀。後握柄部21之橫截面形狀為倒三角形。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為倒三角形之下側之頂點部。對橫截面觀察時,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具有從主體部20之中心線4至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之距離R2。
如圖10所示,一對角部31於後握柄部21之至少後部,位於較主體部20之頂部20a更靠上側處。假想圓5大於主體部20之外周面。對橫截面觀察時,假想圓5之直徑大於主體部20之外徑。於後握柄部21之後部,假想圓5之直徑為主體部20之外徑之2倍以上。又,如圖9(b)及圖10所示,對橫截面觀察時,一對角部31於後握柄部21之全周中,在徑向上距主體部20之中心線4最遠。對橫截面觀察時,從主體部20之中心線4至一對角部31之距離R1(半徑)較從主體部20之中心線4至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之距離R2(半徑)大。從主體部20之中心線4至一對角部31之距離R1為假想圓5之半徑。假想圓5之半徑較從主體部20之中心線4至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之距離R2大。於後握柄部21之全長上,一對角部31於後握柄部21之全周中,在徑向上距主體部20之中心線4最遠。
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可與正交面平行,但於本實施方式中,相對於正交面傾斜。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為傾斜面。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以下側較上側更為後側之方式傾斜。以下,將相對於正交面之傾斜角度簡稱為傾斜角度。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之傾斜角度θ1為例如45度以下。
釣竿於釣竿之後端部具備尾栓6。尾栓6安裝於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從後側觀察尾栓6時之形狀與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之橫截面形狀對應。如圖5般從後側觀察時,尾栓6為倒三角形。
尾栓6具備栓本體60及外罩61。栓本體60安裝於第二竿坯件3,外罩61安裝於栓本體60。栓本體60較佳為硬質之合成樹脂製或金屬製。外罩61較佳為較栓本體60軟。外罩61較佳為橡膠製。
栓本體60較佳為筒狀。即,栓本體60較佳為中空狀。較佳為,栓本體60之前端部開口,栓本體60之後端部封口。栓本體60具有內筒部70及外筒部71。內筒部70插入至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之內側。內筒部70之橫截面形狀對應於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之橫截面形狀。內筒部70之橫截面形狀為倒三角形。內筒部70支持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之內周面,防止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之壓扁破損。內筒部70係支持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之內周面之支持部。內筒部70接著於第二竿坯件3之內周面。內筒部70之前端面70a以上側較下側更為前側之方式傾斜。亦即,內筒部70之前端面70a與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同樣地傾斜。內筒部70之前端面70a與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平行。內筒部70之前端面70a之上部位於較內筒部70之前端面70a之下部更為前側處。內筒部70之長度遍及全周固定。即,插入至第二竿坯件3之內側之尾栓6之部分之長度遍及全周固定。
外筒部71連續於內筒部70之後側。外筒部71從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朝後側突出。於外筒部71之前端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凸緣部72。凸緣部72朝徑向外側突出。凸緣部72較佳為遍及外筒部71之全周形成。凸緣部72抵接於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藉由凸緣部72抵接於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栓本體60不會進一步插入第二竿坯件3。凸緣部72之前表面抵接
於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對應於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傾斜,凸緣部72之前表面亦同樣地傾斜。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與凸緣部72之前表面面接觸。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與凸緣部72之前表面相互平行。凸緣部72較佳為較第二竿坯件3之外周面朝徑向外側突出。藉由凸緣部72較第二竿坯件3之外周面更突出,而有效地防止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之損傷。於栓本體60之外筒部71安裝外罩61。外罩61位於較凸緣部72更靠後側處。外筒部71之後部之外周面相對於外筒部71之前部之外周面更靠內側。於外筒部71之後端部之外周面形成有本體凸部73。本體凸部73朝徑向外側突出。本體凸部73較佳為遍及全周形成。外罩61卡止於本體凸部73。
外罩61之形狀對應於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部之橫截面形狀。如圖5般從後側觀察時,外罩61為倒三角形。外罩61覆蓋栓本體60之外筒部71中較凸緣部72更靠後側之部分。外罩61具有板狀部80、及從板狀部80之周緣部朝前側延伸之外罩筒部81。板狀部80從後側覆蓋栓本體60之外筒部71之後端面。外罩筒部81從徑向外側覆蓋外筒部71之後部之外周面。於外罩筒部81之內周面,外罩凸部82朝徑向內側突出。外罩凸部82卡止於本體凸部73。藉由外罩凸部82卡止於本體凸部73,而將外罩61安裝於栓本體60。栓本體60之凸緣部72較佳為較外罩筒部81之外周面朝徑向外側突出。板狀部80之後表面為外罩61之後端面,且為尾栓6之後端面,亦為釣竿之後端面。板狀部80之後表面以下側較上側更為後側之方式傾斜。
如圖5所示,於板狀部80之後表面之周緣部形成有防護壁83。防護壁
83朝後側突出。防護壁83可形成於板狀部80之後表面之周緣部中之一部分,亦可形成於整個周緣部。防護壁83形成於板狀部80之後表面之周緣部中之至少下部。防護壁83沿著周向延伸。防護壁83係沿著周向延伸之突條。於本實施方式中,防護壁83形成於板狀部80之後表面之周緣部中除上部以外之部分。板狀部80之後表面為倒三角形。防護壁83形成於倒三角形之除上側一邊之部分以外之其餘兩邊之部分。從後側觀察時,防護壁83為V字狀或U字狀。
防護壁83朝後側之突出量可遍及防護壁83之全長為一定,但於本實施方式中,突出量從防護壁83之上部朝向下部逐漸變大。於防護壁83之最下部83a,防護壁83之突出量達到最大。防護壁83之寬度可為固定,但於本實施方式中,從防護壁83之上部朝向下部逐漸變寬。於防護壁83之最下部83a,防護壁83之寬度達到最大。
藉由於板狀部80之後表面之周緣部形成防護壁83,板狀部80之後表面被劃分成形成有防護壁83之部分及未形成防護壁83之部分。板狀部80之後表面中未形成防護壁83之部分為基底面84。板狀部80之後表面由基底面84及防護壁83之後表面構成。防護壁83位於基底面84之周圍。基底面84可作為用以設置各種顯示部之顯示面而利用。即,亦可於基底面84設置顯示部。顯示部之構成可為各種。例如,顯示部可藉由於基底面84一體地形成凹凸而形成。顯示部亦可藉由印刷而形成。安裝於基底面84之另外之顯示板等顯示構件亦可為顯示部。防護壁83相對於基底面84朝後側突出。基底面84之位置相對於防護壁83深入前側。基底面84相對於防護
壁83朝前側凹陷。基底面84由防護壁83保護。
如圖7及圖8所示,防護壁83之後表面83b相對於正交面傾斜。防護壁83之後表面83b之傾斜角度θ2與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之傾斜角度θ1相等。基底面84以與防護壁83之後表面83b不同之傾斜角度傾斜。基底面84之傾斜角度θ3小於防護壁83之後表面83b之傾斜角度θ2。根據該傾斜角度之差異,防護壁83相對於基底面84相對地朝後側突出,防護壁83之突出量朝向防護壁83之最下部83a逐漸變大。基底面84之傾斜角度θ3小於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之傾斜角度θ1。再者,板狀部80之對應於基底面84之部分之壁厚朝向基底面84之最下部逐漸變薄。
如圖11所示,於以如上方式構成之釣竿上安裝有紡車式捲線器90。紡車式捲線器90安裝於捲線器座1之捲線器安裝面13。捲線器安裝面13朝向下側。紡車式捲線器90位於釣竿之下側。例如,當用右手握持釣竿時,可將右手臂抵於上方表面30而支撐釣竿。上方表面30之曲率半徑較大,上方表面30成為接近於平面之彎曲面,因此,可將右手臂牢牢地壓抵於上方表面30而支持釣竿。因此,可使釣竿穩定,而抑制釣竿之周向之旋轉。又,由於在上方表面30之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角部31,因此,於將右手臂抵於上方表面30之狀態下,釣竿不易於周向上旋轉。再者,藉由左右一對角部31,可容易地掌握上方表面30之位置,而可容易地將右手臂抵於上方表面30。由於可準確地將右手臂抵於上方表面30,故釣竿之周向之姿勢穩定。
一對角部31於後握柄部21之後部,位於較主體部20之頂部20a更靠上側處。而且,一對角部31係徑向上距主體部20之中心線4最遠之部分,於對橫截面觀察時,較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更從主體部20之中心線4朝徑向離開。因此,即便第二竿坯件3之主體部20相對較細,亦可容易地將右手臂抵於上方表面30。而且,可容易地用右手臂抑制後握柄部21之周向之旋轉。尤其是,於後握柄部21之後部,後握柄部21朝上側之鼓出量B1大於朝下側之鼓出量B2。因此,即便第二竿坯件3之主體部20相對較細,亦可容易地將右手臂抵於上方表面30。
於進行雙手拋投時,如圖12及圖13所示,用左手握持後握柄部21。如圖12及圖13所示,使大拇指抵接於上方表面30。如圖12所示,可使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拇指之四根手指抵接於後握柄部21之下部並輕輕地握持。由於在第二竿坯件3與尾栓6之凸緣部72之間形成有階差,故可使小拇指位於該階差之前側。階差成為卡止部,可防止小拇指向後側滑動。由於後握柄部21之橫截面形狀為倒三角形,故可使食指等手指之關節部分位於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因此,可利用食指等手指從左右夾持後握柄部21之下部。又,如圖13所示,可使食指至無名指之三根手指抵接於後握柄部21之下部並輕輕地握持。於此情形時,可將無名指抵於階差處。
如此,當用左手握持後握柄部21時,可藉由一對角部31容易地掌握釣竿之周向之朝向。又,可使大拇指抵接於上方表面30。因此,於雙手拋投時,可容易地將釣竿調整為特定之朝向,從而可準確地拋投。又,藉由一對角部31,左手不易相對於後握柄部21於周向上位置偏移。因此,能
夠以較小之力握持後握柄部21進行拋投。
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以下側較上側更為後側之方式傾斜,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較上方表面30更朝後側延伸。因此,即便後握柄部21之長度較短,亦可將多根手指抵於後握柄部21之最下部21a。而且,藉由縮短後握柄部21,可使後握柄部21輕量化,從而可使釣竿輕量化。
尾栓6之防護壁83之後表面83b以下側較上側更為後側之方式傾斜。因此,可將釣竿順利地放入釣竿架或竿袋。進而,尾栓6為倒三角形,尾栓6朝向尾栓6之最下部變細。即,尾栓6之最下部成為朝向後側且下側傾斜地呈尖細狀突出之形狀。因此,可將釣竿之後端部順利地插入釣竿架或竿袋。又,藉由尾栓6之防護壁83之後表面83b傾斜,能夠容易地掌握釣竿之周向之朝向。
防護壁83之突出量朝向下側逐漸增加,於防護壁83之最下部83a達到最大,因此,可藉由防護壁83有效地保護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之最下部。又,藉由防護壁83亦可有效地保護尾栓6之最下部。防護壁83之寬度朝向下側逐漸變寬,於防護壁83之最下部83a達到最大,因此,可藉由防護壁83有效地保護第二竿坯件3之後端面3a之最下部及尾栓6之最下部。
由於基底面84之傾斜角度θ3小於防護壁83之後表面83b之傾斜角度θ2,因此,能夠於壁厚不過度增加之情況下使防護壁83之突出量朝向下側容易地增大。尾栓6之內筒部70之前端面70a以下側較上側更為後側之方
式傾斜,因此,可利用內筒部70支持第二竿坯件3,且使內筒部70輕量化。
再者,如圖14(a)所示,上方表面30亦可為不沿著周向彎曲之對橫截面觀察時平坦之形狀。又,如圖14(b)所示,上方表面30亦可為朝向徑向內側凹陷之形狀。即,上方表面30亦可為沿著周向朝向徑向內側彎曲之凹狀彎曲面。
又,如圖15所示,亦可為適於安裝雙軸承捲線器91之釣竿。可於該釣竿安裝雙軸承捲線器91。捲線器安裝面13朝向上側,雙軸承捲線器91位於釣竿之上側。於此情形時,將捲線器安裝面13側設為上側,將捲線器安裝面13之徑向相反側設為下側。捲線器座1具備供手指勾住之扳機(trigger)15。扳機15位於捲線器安裝面13之相反側。扳機15朝下側突出。當為雙軸承捲線器91時,上側為捲線器安裝側,下側為捲線器安裝側之徑向相反側。
3:第二竿坯件
3a:後端面
6:尾栓
20:主體部
21:後握柄部
21a:最下部
30:上方表面
31:角部
72:凸緣部
83b:後表面
Claims (9)
- 一種釣竿,其具備可於下側安裝捲線器之竿坯件,上述竿坯件於較上述捲線器更靠竿尾側處,具有主體部、及連續於上述主體部之竿尾側之後握柄部,上述後握柄部具有:僅設置有左右一對之角部,該左右一對之角部位於較上述主體部之外周更靠上側處,且對橫截面觀察時,該左右一對之角部較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更從上述主體部之中心朝徑向遠離;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間之圓周上之上側之上方表面;及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間之圓周上之下側之下方表面;且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位於上述後握柄部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部,且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間之間隔距離為上述後握柄部之左右方向之最大尺寸;上述下方表面為寬度從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朝向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逐漸變窄之形狀;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之曲率半徑大於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曲率半徑。
- 一種釣竿,其具備可於上側安裝捲線器之竿坯件,上述竿坯件於較上述捲線器更靠竿尾側處,具有主體部、及連續於上述主體部之竿尾側之後握柄部,上述後握柄部具有: 僅設置有左右一對之角部,該左右一對之角部位於較上述主體部之外周更靠上側處,且對橫截面觀察時,該左右一對之角部較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更從上述主體部之中心朝徑向遠離;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間之圓周上之上側之上方表面;及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間之圓周上之下側之下方表面;且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位於上述後握柄部之左右方向之兩端部,且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間之間隔距離為上述後握柄部之左右方向之最大尺寸;上述下方表面為寬度從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朝向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逐漸變窄之形狀;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之曲率半徑大於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曲率半徑。
- 如請求項1或2之釣竿,其中上述竿坯件之竿尾側之端面以下側較上側更靠竿尾側之方式傾斜;且上述釣竿具備安裝於上述竿坯件之竿尾側之端部之尾栓;於上述竿坯件之竿尾側之端面與上述尾栓之間設置有上述尾栓側變大之階差;上述後握柄部之中心線方向長度較上述主體部之中心線方向長度短;上述後握柄部具有:擴大部,其連續於上述主體部之竿尾側,且朝向竿尾側逐漸擴大;及直型部,其連續於擴大部之竿尾側且延伸至上述後握柄部之竿尾側之端部,朝向竿尾側不擴大而維持固定之形狀; 於使單手之大拇指抵接於上述擴大部之上述上方表面且使食指至無名指之三根手指抵接於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而握持上述後握柄部時,上述無名指從竿頭側抵接於上述階差。
- 如請求項3之釣竿,其中上述尾栓之竿尾側之端面以下側較上側更靠竿尾側之方式傾斜。
- 如請求項1或2之釣竿,其中上述上方表面之周向之曲率半徑大於以上述主體部之中心線為中心且通過上述左右一對之角部之假想圓之半徑。
- 如請求項1或2之釣竿,其中上述後握柄部於至少竿尾側之部分,朝上側之鼓出量大於朝下側之鼓出量。
- 一種釣竿,其具備可於下側安裝捲線器之竿坯件及安裝於上述竿坯件之竿尾側之端部之尾栓,上述竿坯件於較上述捲線器更靠竿尾側處,具有主體部、及連續於上述主體部之竿尾側之後握柄部,上述後握柄部於較上述主體部之外周更靠上側處具有角部,該角部較對橫截面觀察時之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更從上述主體部之中心朝徑向遠離;上述尾栓之竿尾側之端面以下側較上側更靠竿尾側之方式傾斜;上述尾栓於上述尾栓之竿尾側端面之周緣部之至少下部,具有朝竿尾側突出之防護壁,上述防護壁之突出量朝向下側逐漸增加。
- 一種釣竿,其具備可於上側安裝捲線器之竿坯件及安裝於上述竿坯件之竿尾側之端部之尾栓,上述竿坯件於較上述捲線器更靠竿尾側處,具有主體部、及連續於上述主體部之竿尾側之後握柄部,上述後握柄部於較上述主體部之外周更靠上側處具有角部,該角部較對橫截面觀察時之上述後握柄部之最下部更從上述主體部之中心朝徑向遠離;上述尾栓之竿尾側之端面以下側較上側更靠竿尾側之方式傾斜;上述尾栓於上述尾栓之竿尾側端面之周緣部之至少下部,具有朝竿尾側突出之防護壁,上述防護壁之突出量朝向下側逐漸增加。
- 如請求項7或8之釣竿,其中上述尾栓具有插入至上述竿坯件之內側之內筒部,上述內筒部之竿頭側之端面以下側較上側更靠竿尾側之方式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07055 | 2019-11-15 | ||
JP2019207055A JP7325306B2 (ja) | 2019-11-15 | 2019-11-15 | 釣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28009A TW202128009A (zh) | 2021-08-01 |
TWI850439B true TWI850439B (zh) | 2024-08-01 |
Family
ID=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10110A (ja) | 2002-04-26 | 2003-11-05 | Daiwa Seiko Inc | リール装着部を有する釣竿 |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10110A (ja) | 2002-04-26 | 2003-11-05 | Daiwa Seiko Inc | リール装着部を有する釣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17359B2 (en) | Reel seat for fishing rod, fishing rod, and movable hood for reel | |
JP7239658B2 (ja) | リアグリップ竿体 | |
TWI850439B (zh) | 釣竿 | |
JP6691842B2 (ja)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リールシート本体並びに釣竿 | |
TWI854001B (zh) | 釣竿 | |
JP7330070B2 (ja) | 釣竿 | |
JP6215735B2 (ja) | 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 |
JP6824046B2 (ja) | 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の移動フード及び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並びに釣竿 | |
JP7325306B2 (ja) | 釣竿 | |
JP2019024332A (ja) | 両軸リール用の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 |
JP7223583B2 (ja) | リール固定装置 | |
JP4722049B2 (ja) | 釣り竿と釣り竿用リールシート | |
JP2019146504A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JP7013277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の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釣竿 | |
JP7493434B2 (ja) | 釣竿 | |
JP6420625B2 (ja) | 釣竿のフロントグリップ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釣竿 | |
US20240147977A1 (en) |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including same | |
JP6965393B2 (ja) | 釣竿 | |
JP2007295805A (ja) | 釣竿 | |
TWI816016B (zh) | 釣線導引裝置之導引框、釣線導引裝置及釣竿 | |
JP7154753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JP2024148292A (ja) | 釣竿 | |
KR20240149307A (ko) | 낚싯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