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970B -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970B
TWI840970B TW111136433A TW111136433A TWI840970B TW I840970 B TWI840970 B TW I840970B TW 111136433 A TW111136433 A TW 111136433A TW 111136433 A TW111136433 A TW 111136433A TW I840970 B TWI840970 B TW I8409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pring
piece
connector
spac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6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2481A (zh
Inventor
大西健太
大坂純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927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698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2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2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9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970B/zh

Links

Abstract

各接觸件(33)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並相互平行延伸,且藉由兩端連結的兩個彈簧片(90)支撐一個接點部(85)。在維持指定間距P及彈簧外間隙S2的同時,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以在間距方向彼此靠近的方式使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朝向彼此分別擴張,藉此,在維持指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之阻抗的同時,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

Description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接觸壓調整方法及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6901603號公告公報)係如本案的圖16所示,揭露一種呈列狀排列複數個接觸件100的板對板連接器101。
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板對板連接器101中,為在維持複數個接觸件100之間距的同時增大各接觸件100的接觸壓,原則上必須將各接觸件100的幅寬設定為較寬(wide)狀。然而,在此情形下,將會造成在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100之間的間隙狹小,因而降低各接觸件100的阻抗。
亦即,無法在維持複數個接觸件100的間距與各接觸件100之阻抗的同時,僅增大各接觸件100的接觸壓。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技術,其在維持複數個接觸件的間距與各接觸件之阻抗的同時,僅增大各接觸件的接觸壓。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觀點,提供一種接觸壓調整方法,係在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以指定間距呈列狀排列的連接器中,調整各接觸件的接觸壓,其中,各接觸件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並相互平行延伸,且藉由兩端連結的兩個彈簧片支 撐一個接點部;在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之間不存在導體;在維持該指定間距、以及在該間距方向之間隙的同時,將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以在該間距方向彼此靠近的方式,使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朝向彼此分別擴張,該間隙係為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之中,位於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以及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中靠近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據此,在維持該指定間距及各接觸件之阻抗的同時,增大各接觸件的接觸壓。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觀點,提供一種高速傳輸用連接器,係以指定的間距呈列狀排列了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其中,各接觸件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並相互平行延伸,且藉由兩端連結的兩個彈簧片支撐一個接點部;在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之間不存在導體;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間在該間距方向的間隙,係小於等於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之中,位於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以及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中靠近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之在該間距方向的間隙。
根據本案發明,能在維持複數個接觸件的間距與各接觸件之阻抗的同時,僅增大各接觸件的接觸壓。
1:資訊處理裝置
2:CPU板
2A:連接器對置面
3:連接器(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4:輸入輸出板
4A:連接器對置面
5:支撐板
6:信號襯墊列
8:螺栓鎖固孔
8A:第一螺栓鎖固孔
8B:第二螺栓鎖固孔
8C:第三螺栓鎖固孔
10:信號襯墊
11:信號襯墊列
12:壓件襯墊
13:螺栓鎖固孔
13A:第一螺栓鎖固孔
13B:第二螺栓鎖固孔
13C:第三螺栓鎖固孔
15:信號襯墊
20:板本體
21:螺帽
21A:第一螺帽
21B:第二螺帽
21C:第三螺帽
30:殼體
30A:CPU板對置面
30B:輸入輸出板對置面
31:接觸件列
32:壓件
33:接觸件
33A:接觸件
33B:接觸件
33C:接觸件
33D:平分線(中心線)
40A:第一螺栓
40B:第二螺栓
40C:第三螺栓
62:接觸件收容列
63:接觸件收容部
70:接觸件收容部本體
71:焊接確認孔
72:幅寬隔牆
73:凹口
74:間距隔牆(隔牆)
75:限制壁
80:固定部
80A:固定部本體
80B:壓入爪
81:焊接部
81A:焊接部本體
81B:姿勢穩定彈簧片
82:電性接觸彈簧片
83:彎曲連結部
84:易彈性變形部
84A:垂直部
84B:水平部
84C:彎曲部
84D:傾斜部
85:接點部
86:位移限制部
86A:限制片
90:彈簧片
90A:彈簧片
90B:彈簧片
90C:彈簧片
90D:彈簧片
91:固定部側連結部
92:接點部側連結部
93:槽縫
P:間距
Q:基準點
S1:彈簧內間隙(間隙)
S2:彈簧外間隙(間隙)
圖1為資訊處理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圖2為從其他角度觀察CPU板的斜視圖。
圖3為連接器的斜視圖。
圖4為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5為殼體的斜視圖。
圖6為連接器的局部斷面斜視圖。
圖7為連接器的局部斷面斜視圖。
圖8為連接器的局部斷面斜視圖。
圖9為對應圖6之連接器的斷面圖。
圖10為接觸件的斜視圖。
圖11為從其他角度觀察接觸件的斜視圖。
圖12為接觸件的俯視圖。
圖13為接觸件列的斜視圖。
圖14為接觸件列的局部斷面斜視圖。
圖15為接觸壓調整方法的說明圖。
圖16為將專利文獻1的圖3簡化後的圖。
以下,參照圖1至圖15,說明本案發明的實施形態。在圖1中,揭示資訊處理裝置1的分解斜視圖。如圖1所示,資訊處理裝置1包含CPU板2(第一基板)、連接器3(高速傳輸用連接器)、輸入輸出板4(第二基板)、以及支撐板5。CPU板2、連接器3、輸入輸出板4、以及支撐板5依此記載順序堆疊。亦即,連接器3配置在CPU板2與輸入輸出板4之間。
CPU板2及輸入輸出板4例如為酚醛紙基板或玻璃環氧樹脂基板等剛性基板。
在圖2中,揭示從其他角度觀察CPU板2的斜視圖。如圖1及圖2所示,CPU板2具有面對連接器3的連接器對置面2A。如圖2所示,在連接器對置面2A中,形成有複數個信號襯墊列6。另外,在CPU板2中,形成有複數個螺栓鎖固孔8。
複數個信號襯墊列6相互平行延伸。各信號襯墊列6包含複數個信號襯墊10。以下稱各信號襯墊列6的長邊方向為間距方向。另外,將與間距方向正交的方向定義為幅寬方向。複數個信號襯墊列6在幅寬方向排列。CPU板2的板厚方向正交於間距方向及幅寬方向,以下稱為上下方向。上下方向包含連接器對置面2A所面向的下方、以及反向於下方的上方。此外,上下方向、上方、下方僅為利於說明所定義的方向,並非用以教示資訊處理裝置1或連接器3實際使用狀態的姿勢。
複數個螺栓鎖固孔8配置為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複數個螺栓鎖固孔8包含第一螺栓鎖固孔8A、第二螺栓鎖固孔8B、以及第三螺栓鎖固孔8C。第一螺栓鎖固孔8A、第二螺栓鎖固孔8B、以及第三螺栓鎖固孔8C依此記載順序排列。
回到圖1,輸入輸出板4具有面對連接器3的連接器對置面4A。在連接器對置面4A中,形成有複數個信號襯墊列11與複數個壓件襯墊12。另外,在輸入輸出板4中,形成有複數個螺栓鎖固孔13。
複數個信號襯墊列11相互平行延伸。複數個信號襯墊列11在幅寬方向排列。各信號襯墊列11包含複數個信號襯墊15。
複數個螺栓鎖固孔13配置為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複數個螺栓鎖固孔13包含第一螺栓鎖固孔13A、第二螺栓鎖固孔13B、以及第三螺栓鎖固孔13C。第一螺栓鎖固孔13A、第二螺栓鎖固孔13B、以及第三螺栓鎖固孔13C依此記載順序排列。
原則上,支撐板5為收容CPU板2、連接器3、以及輸入輸出板4之框體的一部分,例如為鋁製或鋁合金製。支撐板5包含平板狀的板本體20、以及複數個螺帽21。複數個螺帽21從板本體20往上方突出。
複數個螺帽21包含第一螺帽21A、第二螺帽21B、以及第三螺帽21C。第一螺帽21A、第二螺帽21B、以及第三螺帽21C配置為分別對應輸入輸出板4的第一螺栓鎖固孔13A、第二螺栓鎖固孔13B、以及第三螺栓鎖固孔13C。
連接器3構成為可裝設於輸入輸出板4的連接器對置面4A。在圖3中,揭示連接器3的斜視圖。在圖4中,揭示連接器3的分解斜視圖。如圖3及圖4所示,連接器3包含絕緣樹脂製之矩形平板狀的殼體30、複數個接觸件列31、以及複數個壓件32。複數個接觸件列31及複數個壓件32固持於殼體30。
複數個接觸件列31相互平行延伸。複數個接觸件列31在幅寬方向排列。各接觸件列31沿間距方向直線延伸。各接觸件列31包含複數個接觸件33。各接觸件列33具有導電性,且例如以沖壓並彎曲鍍有銅或銅合金的金屬板所形成。
如圖1所示,複數個壓件32配置為與輸入輸出板4的複數個壓件襯墊12分別對應。各壓件32例如以沖壓並彎曲不鏽鋼板等金屬板所形成。
在圖5中,揭示殼體30的斜視圖。如圖5所示,殼體30具有朝上方而可面對CPU板2的CPU板對置面30A、以及朝下方而可面對輸入輸出板4的 輸入輸出板對置面30B,該CPU板對置面30A作為殼體的上表面,該輸入輸出板對置面30B作為殼體的下表面。CPU板對置面30A為殼體30的最上表面。輸入輸出板對置面30B為殼體30的最下表面。
在此,回到圖1,概略說明資訊處理裝置1的組裝順序。
首先,將連接器3裝設在輸入輸出板4。具體而言,將複數個接觸件列31分別焊接至複數個信號襯墊列11,並將複數個壓件32分別焊接至複數個壓件襯墊12。
接著,將搭載有連接器3的輸入輸出板4搭載至支撐板5。此時,支撐板5的第一螺帽21A、第二螺帽21B、以及第三螺帽21C分別貫通輸入輸出板4的第一螺栓鎖固孔13A、第二螺栓鎖固孔13B、以及第三螺栓鎖固孔13C。
並且,將CPU板2安裝於支撐板5,以重合CPU板2與連接器3。具體而言,將第一螺栓40A經由第一螺栓鎖固孔8A及第一螺栓鎖固孔13A鎖固於第一螺帽21A,並將第二螺栓40B經由第二螺栓鎖固孔8B及第二螺栓鎖固孔13B鎖固於第二螺帽21B、將第三螺栓40C經由第三螺栓鎖固孔8C及第三螺栓鎖固孔13C鎖固於第三螺帽21C。據此,使連接器3夾設在CPU板2與輸入輸出板4之間,經由連接器3的複數個接觸件33使輸入輸出板4的複數個信號襯墊15與圖2所示的CPU板2的複數個信號襯墊10分別進行電性連接。
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3設計為用於高速傳輸,假定流過各接觸件33的信號頻率為10GHz至25GHz。然而並不限定於此。
複數個接觸件33包含差動傳輸用信號接觸件、以及接地接觸件。
以下,更加詳細說明連接器3。
如圖5所示,殼體30構成為矩形平板狀。在殼體30中,形成有複數個接觸件收容列62。複數個接觸件收容列62相互平行延伸。各接觸件收容列62沿間距方向直線延伸。複數個接觸件收容列62在幅寬方向排列。各接觸件收容列62包含複數個接觸件收容部63。
在圖6中,揭示連接器3的局部斷面斜視圖,係以對間距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殼體30。在圖7中,揭示連接器3的局部斷面斜視圖,係以對間距方向正交的面及對幅寬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殼體30。在圖8中,揭示連接器3的局部斷面斜視圖,係以對間距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殼體30。在圖9中,揭示連接器3的斷面圖,係以對間距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殼體30。
如圖6及圖7所示,複數個接觸件收容列62分別收容複數個接觸件列31。亦即,複數個接觸件收容部63分別收容複數個接觸件33。各接觸件收容部63形成為用以使各接觸件33安裝於殼體30。如圖8所示,各接觸件收容部63形成為貫通殼體30之上下方向。
如圖8及圖9所示,各接觸件收容部63包含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與焊接確認孔71。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與焊接確認孔71形成為在幅寬方向彼此遠離。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與焊接確認孔71均形成為貫通殼體30之上下方向。
殼體30具有幅寬隔牆72,用以在幅寬方向區隔接觸件收容部63所具有的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及焊接確認孔71。在幅寬隔牆72的下端形成有凹口73。
殼體30具有間距隔牆74,用以在間距方向區隔在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收容部63的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在間距隔牆74的上端形成有往間距方向突出的限制壁75。
接著,參照圖10至圖12,詳細說明各接觸件33。
在圖10及圖11中,揭示各接觸件33的斜視圖。在圖12中,揭示各接觸件33的俯視圖。
如圖10至圖12所示,各接觸件33包含固定部80與焊接部81、以及電性接觸彈簧片82。
固定部80為壓入至如圖8所示的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的部分。亦即,藉由將固定部80壓入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使各接觸件33固持在殼體30。固定部80為具有正交於間距方向之板厚方向的板體。固定部80包含固定部本體80A與兩個壓入爪80B。兩個壓入爪80B形成為從固定部本體80A在間距方向的兩端部分別往間距方向突出。
焊接部81與電性接觸彈簧片82配置為包夾固定部80並在幅寬方向彼此位於相反側。以下,將從焊接部81觀察電性接觸彈簧片82的方向稱為前方,將從電性接觸彈簧片82觀察焊接部81的方向稱為後方。因此,電性接觸彈簧片82配置在固定部80的前方、焊接部81配置在固定部80的後方。
焊接部81包含焊接部本體81A與姿勢穩定彈簧片81B。焊接部本體81A為焊接至對應之信號襯墊15的部分,該信號襯墊15位於如圖1所示的輸入輸出板4。如圖10所示,焊接部本體81A從固定部80的下端往後方延伸。姿勢穩定彈簧片81B從焊接部本體81A的後方端往上方突出。
電性接觸彈簧片82為發揮作為與對應之信號襯墊10的電接點之功能的部分,該信號襯墊10位於如圖2所示的CPU板2。如圖10所示,電性接觸彈簧片82包含彎曲連結部83、易彈性變形部84、接點部85、以及位移限制部 86。彎曲連結部83、易彈性變形部84、接點部85、以及位移限制部86依此記載順序相連。
彎曲連結部83從固定部80的上端往前方突出,且以往上方凸出並往下方開口的方式彎曲為U字形。
當沿間距方向觀察易彈性變形部84時,易彈性變形部84包含垂直部84A、水平部84B、彎曲部84C、以及傾斜部84D。垂直部84A、水平部84B、彎曲部84C、以及傾斜部84D依此記載順序相連。
垂直部84A從彎曲連結部83的前端往下方突出。水平部84B從垂直部84A的下端往前方以對幅寬方向平行的方式延伸。彎曲部84C從水平部84B的前方端突出,且以往前方凸出並往後方開口的方式彎曲為U字形。傾斜部84D從彎曲部84C的上端往後方突出,且稍微向上傾斜。
並且,如圖11所示,易彈性變形部84形成為具有兩端連結的兩個彈簧片。亦即,易彈性變形部84包含沿易彈性變形部84延伸的兩個彈簧片90、在固定部80側連結兩個彈簧片90的固定部側連結部91、以及在接點部85側連結兩個彈簧片90的接點部側連結部92。兩個彈簧片90在間距方向對置,且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兩個彈簧片90相互平行延伸。固定部側連結部91位於垂直部84A。接點部側連結部92位於傾斜部84D。因此,兩個彈簧片90形成為從垂直部84A橫跨至傾斜部84D。換言之,由兩個彈簧片90、固定部側連結部91、以及接點部側連結部92所劃分的槽縫93,係形成為從垂直部84A橫跨至傾斜部84D。
兩個彈簧片90具有相同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兩個彈簧片90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彼此相等。各彈簧片90至少在水平部84B及彎曲部84C的區間中具有固定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
接點部85為可電性接觸於對應的信號襯墊10的部分,該信號襯墊10位於如圖2所示的CPU板2。如圖11所示,接點部85設於易彈性變形部84之傾斜部84D的前端,且彎曲為往上方凸出並往下方開口的U字形。
如圖10所示,位移限制部86包含從接點部85的前端(distal end)往間距方向彼此反向突出的兩個限制片86A。
並且,如圖12所示,各接觸件33形成為對於平分線33D(中心線)呈線對稱,該平分線33D在間距方向將各接觸件33平分。
在圖9中,揭示在各接觸件收容部63安裝各接觸件33的狀態。關於在各接觸件收容部63安裝接觸件33,將各接觸件33從下側壓入接觸件收容部63的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亦即,將固定部80的兩個壓入爪80B分別咬合在幅寬方向劃分出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之兩個間距隔牆74的壁面。藉此,電性接觸彈簧片82收容在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焊接部81的姿勢穩定彈簧片81B收容在焊接確認孔71,焊接部81的焊接部本體81A收容在凹口73。
在上述壓入時,藉由將各限制片86A接觸對應之限制壁75的下表面,易彈性變形部84以在上下方向壓縮的方式使易彈性變形部84彈性變形。亦即,電性接觸彈簧片82在易彈性變形部84稍微彈性變形的狀態下收容在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
另外,在上述壓入時,藉由將幅寬隔牆72插入至固定部80與焊接部81的姿勢穩定彈簧片81B之間,使焊接部81以姿勢穩定彈簧片81B在幅寬方向從固定部80遠離的方式彈性變形。並且,在上述已壓入的狀態下,姿勢穩定彈簧片81B藉由焊接部81的彈性回復力按壓幅寬隔牆72。換言之,藉由固定部80及焊 接部81在幅寬方向彈性地包夾幅寬隔牆72,穩定上述壓入後之各接觸件33的姿勢。
將焊接部81的焊接部本體81A焊接至如圖1所示的輸入輸出板4之對應的信號襯墊15,以在焊接部81與信號襯墊15之間形成未圖示的焊接填角。在本實施形態的上述焊接填角,係能經由焊接確認孔71從上方確認。藉此,當連接器3裝設至輸入輸出板4之後,能確認各接觸件33之焊接的成敗。
回到圖1,將CPU板2固定在支撐板5,以藉由CPU板2將如圖9所示的接點部85往下方下壓、並收容至接觸件收容部本體70。亦即,將CPU板2固定在支撐板5,以使接點部85以指定量向下方彈性位移。將CPU板2從支撐板5移除後,接點部85藉由電性接觸彈簧片82的彈性回復力往上方彈性位移,最終,當各限制片86A到達所對應之限制壁75的下表面時,進一步的彈性位移將受到限制,從而回到圖9的狀態。
接著,在圖13及圖14中,揭示接觸件列31的斜視圖。在圖13及圖14中,揭示接觸件列31的間距P。在圖14中,揭示間距P、彈簧內間隙S1及彈簧外間隙S2。
接觸件列31的間距P,係表示相鄰兩個接觸件33的基準點Q在間距方向之間的距離。在各接觸件33中之基準點Q的位置,係為在複數個接觸件33間彼此相同。
如圖14所示,彈簧內間隙S1為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在間距方向之間的間隙。
彈簧外間隙S2為在間距方向的間隙,該間隙係為在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33之中,位於一方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之中靠近 另一方接觸件33的彈簧片90、以及另一方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之中靠近一方接觸件33的彈簧片90之間。
以下,為便於說明,如圖14所示,將在間距方向連續的三個接觸件33稱為接觸件33A、接觸件33B、以及接觸件33C。接觸件33A具有彈簧片90A及彈簧片90B。彈簧片90B較彈簧片90A更靠近接觸件33B。接觸件33B具有彈簧片90C及彈簧片90D。彈簧片90C較彈簧片90D更靠近接觸件33A。彈簧外間隙S2係為彈簧片90B與彈簧片90C在間距方向之間的間隙。
在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彈簧內間隙S1彼此相等,複數個彈簧外間隙S2亦彼此相等。並且,各彈簧內間隙S1設定為小於等於各彈簧外間隙S2。換言之,各彈簧內間隙S1設定為不寬於各彈簧外間隙S2。然而,複數個彈簧內間隙S1彼此亦可為不同值、複數個彈簧外間隙S2彼此亦可為不同值。亦即,接觸件33A與接觸件33B之間的彈簧外間隙S2、及接觸件33B與接觸件33C之間的彈簧外間隙S2彼此亦可為不同值。
接著,參照圖15,說明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調整方法。圖15為僅描繪出圖14之截面的圖。在此所言之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係表示各接觸件33對於對應之信號襯墊10的接觸壓。
亦即,如圖11所示,在各接觸件33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並相互平行延伸,且藉由兩端連結的兩個彈簧片支撐一個接點部85的情況下,考量幾種方法作為增大各接觸件33之接觸壓的方法。
第一種,縮短各接觸件33的彈簧長度。原則上,若縮短各接觸件33的易彈性變形部84,則能容易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然而,在此方法中, 難以在各接觸件33之易彈性變形部84的彈性範圍內確保接點部85在上下方向的指定的衝程,從而不切實際。
第二種,增厚各接觸件33的板厚。在此情形下,可以增厚各接觸件33整體的板厚,亦可僅局部增厚各接觸件33之易彈性變形部84的板厚。然而,在此方法中,由於稍微增減板厚則會造成接觸壓大幅變化,因此要求高度的板厚尺寸管理等,從而使作業繁雜。
第三種,採用楊氏係數較高的材料作為各接觸件33的材料。然而,在此情況下,會惡化藉由沖壓加工製造各接觸件33時的加工性,從是否容易獲取材料的觀點來看,得以採用的楊氏係數的數量有限,從而最終無法微調接觸壓等。
第四種,在間距方向擴張各接觸件33的易彈性變形部84。亦即,在圖14中,若維持彈簧內間隙S1、並縮小彈簧外間隙S2,由於各彈簧片90的截面積變大,因此能容易地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然而,在此方法中,由於各接觸件33的阻抗下降,因此無法同時達成所期望的阻抗與所期望的接觸壓。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所示,在維持接觸件列31之間距P及彈簧外間隙S2的同時,如粗線箭頭所示,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以在間距方向彼此靠近的方式將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朝向彼此分別擴張。換言之,在維持接觸件列31之間距P及彈簧外間隙S2的同時,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以在間距方向彼此靠近的方式將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朝向彼此分別增胖(flesh out)。簡而言之,在維持接觸件列31的間距P及彈簧外間隙S2的同時,縮窄彈簧內間隙S1。具體而言,以彈簧內間隙S1 等於或窄於彈簧外間隙S2的方式縮窄彈簧內間隙S1。藉此,能夠在維持指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之阻抗的同時,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具體而言如下所述。
根據此方法,第一,在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時,接觸件列31的間距P不會變化。因此,能夠使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獨立於接觸件列31的間距P而自由設定。
第二,在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時,彈簧外間隙S2不會改變。因此,能夠使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獨立於各接觸件33的阻抗而自由設定。此外,各接觸件33之彈簧內間隙S1的大小並不影響各接觸件33的阻抗。
第三,由於易彈性變形部84的截面二次矩(moment of inertia of area)變大,因此易彈性變形部84的彈簧特性(彈性)變硬,從而能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另外,由於易彈性變形部84的截面二次矩與彈簧內間隙S1具有比例關係,因此亦容易微調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
另外,彈簧內間隙S1與彈簧外間隙S2皆為不存在導體的空間,例如亦未形成用於高速傳輸的短線(stub)。
根據以上內容,在維持接觸件列31的間距P及彈簧外間隙S2的同時,將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以在間距方向彼此靠近的方式,使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朝向彼此分別擴張從而縮窄彈簧內間隙S1,藉此,能在維持接觸件列31的間距P及各接觸件33之阻抗的同時,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
以上說明了本案發明的實施形態。上述實施形態具有以下特徵。
亦即,如圖3所示,在具有導電性之複數個接觸件33以指定間距P呈列狀排列的連接器3中,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調整如下。亦即,如圖11所示, 各接觸件33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並相互平行延伸,且藉由兩端連結的兩個彈簧片90支撐一個接點部85。在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之間不存在導體。如圖13所示,在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33之間不存在導體。並且,如圖15所示,在維持指定間距P及彈簧外間隙S2的同時,將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以在間距方向彼此靠近的方式,使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朝向彼此分別擴張,藉此,在維持指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之阻抗的同時,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根據以上的方法,能在維持指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之阻抗的同時,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
另外,如圖3所示,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33以指定的間距呈列狀排列的連接器3,係構成如下。亦即,如圖11所示,各接觸件33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並相互平行延伸,且藉由兩端連結的兩個彈簧片90支撐一個接點部85。在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之間不存在導體。如圖13所示,在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33之間不存在導體。如圖15所示,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在間距方向之間的彈簧內間隙S1小於等於彈簧外間隙S2。換言之,彈簧內間隙S1的尺寸小於等於彈簧外間隙S2的尺寸。換言之,彈簧內間隙S1不寬於彈簧外間隙S2。根據以上構成,能實現一種連接器3,該連接器3在維持指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之阻抗的同時,增大各接觸件33的接觸壓。
另外,如圖14所示,接觸件33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彼此相等。
另外,如圖11所示,兩個彈簧片90為至少一部分彎曲成U字形的懸臂。
另外,如圖12所示,各接觸件33係形成為夾平分線33D(中心線)而左右對稱。
另外,如圖6及圖8所示,連接器3還具備絕緣性的殼體30,該殼體30固持複數個接觸件33。殼體30具有分別收容複數個接觸件33的複數個接觸件收容部63、以及在間距方向分別隔開複數個接觸件收容部63的複數個間距隔牆74(隔牆)。如圖6至圖13所示,在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33之中,在一方接觸件33A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之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33B的彈簧片90B、以及另一方接觸件33B所具有的兩個彈簧片90之中靠近一方接觸件33A的彈簧片90C之間,配置有對應的間距隔牆74。由於絕緣性之間距隔牆74的介電常數高於空氣的介電常數,因此往降低各接觸件33之阻抗的方向作用。再者,絕緣性的間距隔牆74還發揮防止在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33間之短路的效果。
另外,如圖9所示,各接觸件33在接點部85之相反側的端部具有焊接部81。
上述實施形態,例如可變化如下。
亦即,如圖3所示,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接觸件列31為沿間距方向直線延伸。然而,替代地,接觸件列31亦可在俯視觀察時呈圓弧狀延伸。
如圖1所示,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連接器3為連接CPU板2與輸入輸出板4的板對板連接器,然而並不限定於此。連接器3亦可為線對板連接器、或亦可為線對線連接器。
33:接觸件
33A:接觸件
33B:接觸件
90A:彈簧片
90B:彈簧片
90C:彈簧片
90D:彈簧片
P:間距
S1:彈簧內間隙(間隙)
S2:彈簧外間隙(間隙)

Claims (6)

  1. 一種高速傳輸用連接器,係以指定的間距呈列狀排列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其中,各接觸件在間距方向彼此遠離並相互平行延伸,且藉由兩端連結的兩個彈簧片支撐一個接點部;在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之間不存在導體;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間在該間距方向的間隙,係小於等於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之中,位於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以及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中靠近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之在該間距方向的間隙。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其中,該兩個彈簧片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彼此相等。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其中,該兩個彈簧片為至少一部分彎曲成U字形的懸臂。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其中,各接觸件係形成為夾中心線而左右對稱。
  5.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其中,還具備:絕緣性的殼體,固持該複數個接觸件;該殼體具有分別收容該複數個接觸件的複數個接觸件收容部、以及在該間距方向分別隔開該複數個接觸件收容部的複數個隔牆; 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兩個接觸件之中,在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以及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兩個彈簧片之中靠近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配置有對應的隔牆。
  6.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其中,各接觸件在該接點部之相反側的端部具有焊接部。
TW111136433A 2021-11-29 2022-09-26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TWI8409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2701 2021-11-29
JP2021192701A JP7366983B2 (ja) 2021-11-29 2021-11-29 接触圧調整方法及び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2481A TW202322481A (zh) 2023-06-01
TWI840970B true TWI840970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28393A1 (en) 2019-01-31 2021-10-2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Anti-arc connector and pin array for a port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28393A1 (en) 2019-01-31 2021-10-2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Anti-arc connector and pin array for a por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88879B2 (ja) コネクタ
CN109004410B (zh) 可动连接器
JP2001203027A (ja) 直交接触アームおよびオフセット接触領域を備えた電気コンタクト
US6299458B1 (en) Intermedi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8522386A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H11514131A (ja) 応力を分離したはんだテール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071184A (ja) コネクタ
JP2002093496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組立体
US6464514B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pad
US11605913B2 (en)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nnector
JP3083850B2 (ja) 高密度コネクタ・コンセント
TWI840970B (zh)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JP3682655B2 (ja) コネクタ
JPH06203898A (ja) 小型断路端子
TWI840924B (zh)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KR100567587B1 (ko) 접지 연결용 홀드다운을 갖춘 전기 커넥터
JP7366983B2 (ja) 接触圧調整方法及び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TWI277245B (en)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a printed substrate and a printed-substrate connecting device using said connector
JP7366977B2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及び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JP2600816B2 (ja) Icソケット
GB2386481A (en) PCB connector with redundant contacts
US20230361516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flexible printed bo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le printed board unit
JP3745636B2 (ja) コネクタ
JP2009277372A (ja) 雌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JP7326928B2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