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924B -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924B
TWI840924B TW111131772A TW111131772A TWI840924B TW I840924 B TWI840924 B TW I840924B TW 111131772 A TW111131772 A TW 111131772A TW 111131772 A TW111131772 A TW 111131772A TW I840924 B TWI840924 B TW I8409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pring
pieces
piec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1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6751A (zh
Inventor
大坂純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659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69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6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6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924B/zh

Links

Abstract

各接觸件(33)藉由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且互相平行延伸並在兩端連結的2個彈簧片(90)而支撐1個接點部(85)。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之間不存在導體。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33)之間不存在導體。藉由在維持既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的同時,使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在該間距方向互相遠離,而使彈簧外間隙(S2)變窄,藉此,在維持既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的彈簧特性的同時,降低各接觸件(33)的阻抗。

Description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阻抗調整方法及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第6901603號公報)中,如本申請的圖16所示,揭示複數個接觸件100排列成列狀的板對板連接器101。
上述專利文獻1的板對板連接器101中,為了實現更進一步的高速傳輸,需使各接觸件100的阻抗降低。就使各接觸件100的阻抗降低之代表性手法而言,可列舉使複數個接觸件100的間距變窄。藉此,由於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100之間的間隙變窄,各接觸件100的阻抗會降低。然而,此情況下,需要同時提高連接板對板連接器101的基板之對於板對板連接器101的定位精度,因此並不實際。
就使各接觸件100的阻抗降低之其他手法而言,可列舉在不改變複數個接觸件100的間距之前提下,加寬各接觸件100。藉此,同樣地,由於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100之間的間隙變窄,各接觸件100的阻抗會降低。然而,此情況下,會產生由於各接觸件100變硬而變得容易失去彈力(settle)之新的問題。
簡而言之,無法在不改變接觸件的間距及彈簧特性的前提下降低阻抗。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不改變接觸件的間距及彈簧特性的前提下降低阻抗的技術。
依據本申請發明的第1觀點,提供一種阻抗調整方法,在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以既定間距排列成列狀的連接器中調整各該接觸件的阻抗,各該接觸件藉由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且互相平行延伸並在兩端連結的2個彈簧片而支撐1個接點部,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之間不存在導體,藉由在維持該既定間距及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的同時,使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在該間距方向互相遠離,而使在該間距方向上,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中,一方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與前述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前述一方的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的間隙變窄,藉此,在維持該既定間距及各該接觸件的彈簧特性的同時,降低各該接觸件的阻抗。
依據本申請發明的第2觀點,提供一種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以既定間距排列成列狀,各該接觸件藉由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且互相平行延伸並在兩端連結的2個彈簧片而支撐1個接點部,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之間不存在導體, 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上,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之間的間隙,寬於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中一方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與前述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前述一方的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的間隙。
依據本申請發明,可在不改變接觸件的間距及彈簧特性的前提下,降低阻抗。
1:資訊處理裝置
2:CPU板
2A:連接器對向面
3:連接器(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4:輸入/輸出板
4A:連接器對向面
5:支撐板
6:訊號接墊列
8:螺栓固定孔
8A:第1螺栓固定孔
8B:第2螺栓固定孔
8C:第3螺栓固定孔
10:訊號接墊
11:訊號接墊列
12:固定件墊
13:螺栓固定孔
13A:第1螺栓固定孔
13B:第2螺栓固定孔
13C:第3螺栓固定孔
15:訊號接墊
20:板本體
21:螺帽
21A:第1螺帽
21B:第2螺帽
21C:第3螺帽
30:殼體
30A:CPU板對向面
30B:輸入/輸出板對向面
31:接觸件列
32:固定件
33:接觸件
33A:接觸件
33B:接觸件
33C:接觸件
33D:二等分線(中心線)
40A:第1螺栓
40B:第2螺栓
40C:第3螺栓
62:接觸件容納列
63:接觸件容納部
70:接觸件容納部本體
71:焊接連接確認孔
72:寬度方向分隔壁
73:缺口
74:間距方向分隔壁(分隔壁)
75:限制壁
80:固定部
80A:固定部本體
80B:壓入爪
81:焊接部
81A:焊接部本體
81B:姿勢穩定彈簧片
82:電性接觸彈簧片
83:彎曲連結部
84:易彈性變形部
84A:垂直部
84B:水平部
84C:彎曲部
84D:傾斜部
85:接點部
86:位移限制部
86A:限制片
90:彈簧片
90A:彈簧片
90B:彈簧片
90C:彈簧片
90D:彈簧片
91:固定部側連結部
92:接點部側連結部
93:開縫
100:接觸件
101:板對板連接器
P:間距
Q:基準點
S1:彈簧內間隙(間隙)
S2:彈簧外間隙(間隙)
圖1是資訊處理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圖2是從別的角度看CPU板的斜視圖。
圖3是連接器的斜視圖。
圖4是連接器的分解斜視圖。
圖5是殼體的斜視圖。
圖6是連接器的局部截面斜視圖。
圖7是連接器的局部截面斜視圖。
圖8是連接器的局部截面斜視圖。
圖9是對應圖6的連接器的截面圖。
圖10是接觸件的斜視圖。
圖11是從別的角度看接觸件的斜視圖。
圖12是接觸件的俯視圖。
圖13是接觸件列的斜視圖。
圖14是接觸件列的局部截面斜視圖。
圖15是阻抗調整方法的說明圖。
圖16是將專利文獻1的圖3簡略化而成的圖。
以下參照圖1至圖15,說明本申請發明的實施形態。圖1呈現資訊處理裝置1的分解斜視圖。如圖1所示,資訊處理裝置1包括CPU板2(第1基板)、連接器3(高速傳輸用連接器)、輸入/輸出板4(第2基板)、支撐板5。按照CPU板2、連接器3、輸入/輸出板4、支撐板5此記載順序重疊。亦即,連接器3配置於CPU板2與輸入/輸出板4之間。
CPU板2及輸入/輸出板4例如為紙質酚醛基板、玻璃環氧樹脂基板等剛性基板。
圖2呈現從別的角度看CPU板2的斜視圖。如圖1及圖2所示,CPU板2具有與連接器3相向的連接器對向面2A。如圖2所示,複數個訊號接墊列6形成於連接器對向面2A。又,複數個螺栓固定孔8形成於CPU板2。
複數個訊號接墊列6互相平行延伸。各訊號接墊列6包括複數個訊號接墊10。以下,將各訊號接墊列6的長邊方向稱作間距方向。又,將正交於間距方向的方向定義為寬度方向。複數個訊號接墊列6排列在寬度方向上。CPU板2的板厚方向正交於間距方向及寬度方向,以下稱作上下方向。上下方向包括連接器對向面2A所朝向的下方、及與下方相反的上方。又,上下方向、上方、下方僅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而定義的方向,並非暗示資訊處理裝置1、連接器3於實際使用狀態時之姿勢。
複數個螺栓固定孔8配置為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複數個螺栓固定孔8包括第1螺栓固定孔8A、第2螺栓固定孔8B、第3螺栓固定孔8C。按照第1螺栓固定孔8A、第2螺栓固定孔8B、第3螺栓固定孔8C此記載順序排列。
回到圖1,輸入/輸出板4具有與連接器3相向的連接器對向面4A。複數個訊號接墊列11與複數個固定件墊12形成於連接器對向面4A。又,複數個螺栓固定孔13形成於輸入/輸出板4。
複數個訊號接墊列11互相平行延伸。複數個訊號接墊列11排列在寬度方向上。各訊號接墊列11包括複數個訊號接墊15。
複數個螺栓固定孔13配置為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複數個螺栓固定孔13包括第1螺栓固定孔13A、第2螺栓固定孔13B、第3螺栓固定孔13C。按照第1螺栓固定孔13A、第2螺栓固定孔13B、第3螺栓固定孔13C此記載順序排列。
就代表性而言,支撐板5是容納CPU板2、連接器3、輸入/輸出板4之筐體的一部分,例如為鋁或鋁合金製。支撐板5包括平板狀的板本體20、及複數個螺帽21。複數個螺帽21從板本體20向上方突出。
複數個螺帽21包括第1螺帽21A、第2螺帽21B、第3螺帽21C。第1螺帽21A、第2螺帽21B、第3螺帽21C配置為分別與輸入/輸出板4的第1螺栓固定孔13A、第2螺栓固定孔13B、第3螺栓固定孔13C對應。
連接器3構成為可安裝於輸入/輸出板4的連接器對向面4A。圖3呈現連接器3的斜視圖。圖4呈現連接器3的分解斜視圖。如圖3及圖4所示,連接器3包括絕緣樹脂製之矩形平板狀的殼體30、複數個接觸件列31、以及複數個固定件32。複數個接觸件列31及複數個固定件32固持於殼體30。
複數個接觸件列31互相平行延伸。複數個接觸件列31排列在寬度方向上。各接觸件列31沿著間距方向直線延伸。各接觸件列31包括複數個接觸件33。各接觸件33為導電性,例如藉由將鍍有銅或銅合金的金屬板沖壓並彎曲而形成。
複數個固定件32如圖1所示,配置為分別與輸入/輸出板4的複數個固定件墊12對應。各固定件32例如藉由將不銹鋼板等金屬板沖壓並彎曲而形成。
圖5呈現殼體30的斜視圖。如圖5所示,殼體30具有朝向上方而可與CPU板2相向的作為殼體頂面的CPU板對向面30A、及朝向下方而可與輸入/輸出板4相向的作為殼體底面的輸入/輸出板對向面30B。CPU板對向面30A是殼體30的最頂面。輸入/輸出板對向面30B是殼體30的最底面。
在此,回到圖1,概述資訊處理裝置1的組裝順序。
首先,將連接器3安裝至輸入/輸出板4。具體而言,將複數個接觸件列31分別焊接至複數個訊號接墊列11,同時將複數個固定件32分別焊接至複數個固定件墊12。
然後,將搭載有連接器3的輸入/輸出板4放置於支撐板5。此時,支撐板5的第1螺帽21A、第2螺帽21B、第3螺帽21C分別貫通輸入/輸出板4的第1螺栓固定孔13A、第2螺栓固定孔13B、第3螺栓固定孔13C。
然後,以將CPU板2與連接器3重疊的方式,將CPU板2安裝於支撐板5。具體而言,將第1螺栓40A經由第1螺栓固定孔8A及第1螺栓固定孔13A固定於第1螺帽21A,同時將第2螺栓40B經由第2螺栓固定孔8B及第2螺栓固定孔13B固定於第2螺帽21B,將第3螺栓40C經由第3螺栓固定孔8C及第3螺栓固定孔 13C固定於第3螺帽21C。藉由如此般使連接器3夾在CPU板2與輸入/輸出板4之間,輸入/輸出板4的複數個訊號接墊15與圖2所示的CPU板2的複數個訊號接墊10可經由連接器3的複數個接觸件33分別電性連接。
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3是設計作為高速傳輸用,流經各接觸件33的訊號的頻率假定為10GHz至25GHz。但不限定於此。
以下,針對連接器3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如圖5所示,殼體30構成為矩形平板狀。複數個接觸件容納列62形成於殼體30。複數個接觸件容納列62互相平行延伸。各接觸件容納列62沿著間距方向直線延伸。複數個接觸件容納列62排列在寬度方向上。各接觸件容納列62包括複數個接觸件容納部63。
圖6中,呈現以正交於間距方向的面將殼體30截斷而得的連接器3之局部截面斜視圖。圖7中,呈現以正交於間距方向的面及正交於寬度方向的面將殼體30截斷而得的連接器3之局部截面斜視圖。圖8中,呈現以正交於間距方向的面將殼體30截斷而得的連接器3之局部截面斜視圖。圖9中,呈現以正交於間距方向的面將殼體30截斷而得的連接器3之截面圖。
如圖6及圖7所示,複數個接觸件容納列62分別容納複數個接觸件列31。亦即,複數個接觸件容納部63分別容納複數個接觸件33。各接觸件容納部63是用以使各接觸件33安裝於殼體30而形成。如圖8所示,各接觸件容納部63形成為在上下方向貫通殼體30。
如圖8及圖9所示,各接觸件容納部63包括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及焊接連接確認孔71。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與焊接連接確認孔71形成為在寬度方 向互相分離。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及焊接連接確認孔71皆形成為在上下方向貫通殼體30。
殼體30具有將接觸件容納部63所具有的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及焊接連接確認孔71在寬度方向分隔開的寬度方向分隔壁72。寬度方向分隔壁72的下端形成有缺口73。
殼體30具有將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容納部63的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在間距方向分隔開的間距方向分隔壁74。間距方向分隔壁74的上端形成有朝間距方向突出的限制壁75。
接著,參照圖10至圖12,詳細說明各接觸件33。
圖10及圖11呈現各接觸件33的斜視圖。圖12呈現各接觸件33的俯視圖。
如圖10至圖12所示,各接觸件33包括固定部80及焊接部81、電性接觸彈簧片82。
固定部80是已壓入如圖8所示的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的部分。亦即,藉由將固定部80壓入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使各接觸件33固持於殼體30。固定部80是具有正交於間距方向的板厚方向之板體。固定部80包括固定部本體80A及2個壓入爪80B。2個壓入爪80B形成為從固定部本體80A在間距方向的兩端部分別朝間距方向突出。
焊接部81與電性接觸彈簧片82配置為夾著固定部80在寬度方向互相為相反側。以下,將從焊接部81看向電性接觸彈簧片82的方向稱作前方,將從電性接觸彈簧片82看向焊接部81的方向稱作後方。因此,電性接觸彈簧片82配置於固定部80的前方,焊接部81配置於固定部80的後方。
焊接部81包括焊接部本體81A及姿勢穩定彈簧片81B。焊接部本體81A是焊接於如圖1所示的輸入/輸出板4的對應訊號接墊15的部分。如圖10所示,焊接部本體81A從固定部80的下端朝後方延伸。姿勢穩定彈簧片81B從焊接部本體81A的後方端朝上方突出。
電性接觸彈簧片82是作為與如圖2所示的CPU板2的對應訊號接墊10的電接點而發揮功能的部分。如圖10所示,電性接觸彈簧片82包括彎曲連結部83、易彈性變形部84、接點部85、位移限制部86。按照彎曲連結部83、易彈性變形部84、接點部85、位移限制部86此記載順序連接。
彎曲連結部83從固定部80的上端朝前方突出,同時以在上方成為凸狀並朝下方開口的方式彎曲成U字。
若以沿著間距方向的視線觀察易彈性變形部84,易彈性變形部84包括垂直部84A、水平部84B、彎曲部84C、傾斜部84D。按照垂直部84A、水平部84B、彎曲部84C、傾斜部84D之記載順序連接。
垂直部84A從彎曲連結部83的前端朝下方突出。水平部84B從垂直部84A的下端以平行於寬度方向的方式朝前方延伸。彎曲部84C從水平部84B的前方端朝上方突出,同時以在前方成為凸狀並朝後方開口的方式彎曲成U字。傾斜部84D從彎曲部84C的上端朝後方突出,同時稍微向上傾斜。
並且,如圖11所示,易彈性變形部84形成為具有兩端連結的2個彈簧片。亦即,易彈性變形部84包括:沿著易彈性變形部84延伸的2個彈簧片90、在固定部80側連結2個彈簧片90的固定部側連結部91、及在接點部85側連結2個彈簧片90的接點部側連結部92。2個彈簧片90在間距方向相向,同時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2個彈簧片90互相平行延伸。固定部側連結部91位於垂直部 84A。接點部側連結部92位於傾斜部84D。因此,2個彈簧片90從垂直部84A跨及傾斜部84D而形成。換言之,由2個彈簧片90、固定部側連結部91、接點部側連結部92所區隔的開縫93從垂直部84A跨及傾斜部84D而形成。
2個彈簧片90具有相同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2個彈簧片90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相等。各彈簧片90至少在水平部84B及彎曲部84C的區間具有固定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
接點部85是可與如圖2所示的CPU板2的對應訊號接墊10電性接觸的部分。如圖11所示,接點部85設於易彈性變形部84的傾斜部84D的前端,且以在上方成為凸狀並朝下方開口的方式彎曲成U字。
如圖10所示,位移限制部86包括2個限制片86A,該2個限制片86A從接點部85的前端(distal end)朝間距方向互為反向地突出。
並且,如圖12所示,各接觸件33以相對於將各接觸件33於間距方向二等分的二等分線33D(中心線)呈線對稱的方式形成。
圖9呈現各接觸件33安裝於各接觸件容納部63的狀態。欲將各接觸件33安裝於各接觸件容納部63,需要將各接觸件33從下側壓入各接觸件容納部63的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亦即,使固定部80的2個壓入爪80B分別咬住將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在寬度方向區隔開的2個間距方向分隔壁74的壁面。藉此,電性接觸彈簧片82容納於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焊接部81的姿勢穩定彈簧片81B容納於焊接連接確認孔71,焊接部81的焊接部本體81A容納於缺口73。
上述壓入時,藉由2個位移限制部86接觸對應的限制壁75的底面,易彈性變形部84以在上下方向受到壓縮的形式彈性變形。亦即,電性接觸 彈簧片82是在易彈性變形部84稍微彈性變形的狀態下容納於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
又,上述壓入時,藉由寬度方向分隔壁72插入固定部80與焊接部81的姿勢穩定彈簧片81B之間,焊接部81以姿勢穩定彈簧片81B在寬度方向遠離固定部80的方式彈性變形。並且,在上述已壓入的狀態下,姿勢穩定彈簧片81B因焊接部81的彈性恢復力而推壓寬度方向分隔壁72。換言之,藉由固定部80及焊接部81在寬度方向將寬度方向分隔壁72有彈性地包夾,穩定上述壓入後的各接觸件33的姿勢。
若將焊接部81的焊接部本體81A焊接至如圖1所示的輸入/輸出板4的對應訊號接墊15,則會在焊接部81與訊號接墊15之間形成未圖示的焊接圓角(Solder fillet)。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焊接圓角可經由焊接連接確認孔71而從上方確認。藉此,將連接器3安裝於輸入/輸出板4後,可確認各接觸件33的焊接成功與否。
回到圖1,若將CPU板2固定於支撐板5,則如圖9所示的接點部85會因CPU板2而被壓至下方而容納於接觸件容納部本體70。亦即,若將CPU板2固定於支撐板5,則接點部85會以既定量朝下方彈性位移。若將CPU板2從支撐板5移除,則接點部85會因電性接觸彈簧片82的彈性恢復力而朝上方彈性位移,最終,當限制片86A到達限制壁75的底面時,會限制更進一步的彈性位移,而回到圖9的狀態。
另外,圖13及圖14呈現接觸件列31的斜視圖。圖13及圖14呈現接觸件列31的間距P。圖14呈現間距P、彈簧內間隙S1及彈簧外間隙S2。
接觸件列31的間距P代表在間距方向上,相鄰的2個接觸件33的基準點Q之間的距離。
如圖14所示,彈簧內間隙S1是在間距方向上,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之間的間隙。
彈簧外間隙S2是在間距方向上,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33中,一方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33的彈簧片90、與前述另一方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中靠近前述一方的接觸件33的彈簧片90之間的間隙。
以下,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如圖14所示,將在間距方向上連續的3個接觸件33稱作接觸件33A及接觸件33B、接觸件33C。接觸件33A包括彈簧片90A及彈簧片90B。彈簧片90B比彈簧片90A更靠近接觸件33B。接觸件33B包括彈簧片90C及彈簧片90D。彈簧外間隙S2是在間距方向上,彈簧片90B與彈簧片90C之間的間隙。
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彈簧內間隙S1相等,複數個彈簧外間隙S2亦相等。並且,各彈簧內間隙S1設定為比各彈簧外間隙S2更寬廣。惟,複數個彈簧內間隙S1亦可為相異的值,複數個彈簧外間隙S2亦可為相異的值。亦即,接觸件33A與接觸件33B之間的彈簧外間隙S2、以及接觸件33B與接觸件33C之間的彈簧外間隙S2亦可為相異的值。
接著,參照圖15及圖16,說明各接觸件33的阻抗調整方法。圖15是僅畫出圖14中的截面的圖。
在圖16所示的專利文獻1的構造中,為了實現更進一步的高速傳輸,需使各接觸件100的阻抗降低。就使各接觸件100的阻抗降低之代表性手法 而言,可列舉使複數個接觸件100的間距變窄。藉此,由於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100之間的間隙變窄,各接觸件100的阻抗會降低。然而,此情況下,需要同時提高連接板對板連接器101的基板之對於板對板連接器101的定位精度,因此並不切實際。
就使各接觸件100的阻抗降低之其他手法而言,可列舉在不改變複數個接觸件100的間距之前提下,加寬各接觸件100。藉此,同樣地,由於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100之間的間隙變窄,各接觸件100的阻抗會降低。然而,此情況下,會產生由於各接觸件100變硬而變得容易失去彈力(settle)之新的問題。具體而言,各接觸件100之中形成為寬廣的部分之剛性會變高,因此對各接觸件100施加外力而使各接觸件100以既定量彈性變形時,各接觸件100之中形成為寬廣的部分會變得難以撓曲,唯獨不寬廣的部分(例如圖10所示的彎曲連結部83、接點部85)會被強行撓曲。其結果,不寬廣的部分發生超過彈性限度的拉伸應力,當將外力從各接觸件100移除時,有各接觸件100無法彈性恢復成外力適用前的狀態之虞。
在此,本實施形態中,取代圖15中兩點鏈線所示之使各接觸件33的易彈性變形部84在間距方向擴大的方式,而令易彈性變形部84在間距方向二等分,並使2個彈簧片90在間距方向互相遠離。
藉由此手法,第一,並不會改變接觸件列31的間距P。因此,不須提高CPU板2或輸入/輸出板4對於連接器3的定位精度。
第二,由於彈簧外間隙S2變窄,因此可降低各接觸件33的阻抗。又,各接觸件33的彈簧內間隙S1的大小,並不會影響各接觸件33的阻抗。
第三,由於易彈性變形部84的截面二次力矩不會變大,因此易彈性變形部84的彈簧特性(易撓性)不會變化。易彈性變形部84的截面二次力矩不會受彈簧內間隙S1或彈簧外間隙S2的大小所影響。因此,彎曲連結部83或接點部85不會被強行大幅彎曲變形,故電性接觸彈簧片82的彈性變形在任一處皆落於彈性限度內,藉此,由於電性接觸彈簧片82可以無礙地彈性恢復因此可說是不易失去彈力。
又,彈簧內間隙S1及彈簧外間隙S2皆成為不存在導體的空間,也不會形成例如高速傳輸用的短線(stub)。
依據以上內容,藉由在維持接觸件列31的間距P及2個彈簧片90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的同時,使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在間距方向互相遠離,而使彈簧外間隙S2變窄,藉此,可在維持接觸件列31的間距P及各接觸件33的彈簧特性的同時,降低各接觸件33的阻抗。
以上說明了本申請發明的實施形態。上述實施形態具有以下特徵。
亦即,如圖3所示,在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33以既定間距P排列成列狀的連接器3中,各接觸件33的阻抗是如以下般進行調整。亦即,如圖11所示,各接觸件33,是藉由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且互相平行延伸並在兩端連結的2個彈簧片90而支撐1個接點部85。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之間不存在導體。如圖13所示,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33之間不存在導體。並且,如圖15所示,藉由在維持既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的同時,使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在間距方向互相遠離,而使彈簧外間隙S2變窄,藉此,可在維持既定間距P及各接觸 件33的彈簧特性的同時,降低各接觸件33的阻抗。依據以上的方法,可在維持既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的彈簧特性的同時,降低各接觸件33的阻抗。
又,如圖3所示,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33以既定間距排列成列狀的連接器3,是如下述般構成。亦即,如圖11所示,各接觸件33,是藉由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且互相平行延伸並在兩端連結的2個彈簧片90而支撐1個接點部85。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之間不存在導體。如圖13所示,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33之間不存在導體。如圖15所示,在間距方向上,各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之間的彈簧內間隙S1比彈簧外間隙S2更寬廣。藉由以上的構成,可實現在維持既定間距P及各接觸件33的彈簧特性的同時,降低各接觸件33的阻抗的連接器3。
又,如圖14所示,接觸件33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的截面積及截面形狀相等。
又,如圖11所示,2個彈簧片90是至少一部分彎曲成U字狀的懸臂樑。
又,如圖12所示,各接觸件33夾著二等分線33D(中心線)形成為左右對稱。
又,如圖6及圖8所示,連接器3更具備固持複數個接觸件33的絕緣性的殼體30。殼體30具有分別容納複數個接觸件33的複數個接觸件容納部63、及分別將複數個接觸件容納部63在間距方向隔開的複數個間距方向分隔壁74(分隔壁)。如圖6至圖13所示,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33中,一方的接觸件33A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33B的彈簧片90B、與前述另一方接觸件33B所具有的2個彈簧片90中靠近前述一方的接觸件33A的彈簧 片90C之間,配置有對應的間距方向分隔壁74。絕緣性的間距方向分隔壁74,其介電常數比空氣高,因此可在降低各接觸件33的阻抗上發揮作用。此外,絕緣性的間距方向分隔壁74亦可發揮防止在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33間的短路之效果。
又,如圖9所示,各接觸件33在接點部85的相反側的端部具有焊接部81。
上述實施形態,例如可變更為如下所述。
亦即,如圖3所示,上述實施形態中接觸件列31是沿著間距方向直線延伸。但,亦可取代為接觸件列31於俯視觀之延伸成圓弧狀。
如圖1所示,上述實施形態中,連接器3是連接CPU板2與輸入/輸出板4的板對板連接器,但不限定於此。連接器3亦可為纜線對基板連接器,亦可為纜線對纜線連接器。
如圖11所示,上述實施形態中,電性接觸彈簧片82具有在間距方向相向的2個彈簧片90。但,亦可取代為電性接觸彈簧片82具有在間距方向並列的3個以上的彈簧片90。
參照圖15,為了調整各接觸件33的阻抗,而使2個彈簧片90互相遠離。實際製造2個彈簧片90時,可在沖壓時形成的易彈性變形部84劃出開縫而形成2個彈簧片90,並使2個彈簧片90以互相遠離的方式變形,亦可在沖壓時形成在間距方向分離的2個彈簧片90。
31:接觸件列
33:接觸件
33A:接觸件
33B:接觸件
33C:接觸件
90:彈簧片
90A:彈簧片
90B:彈簧片
90C:彈簧片
90D:彈簧片
P:間距
Q:基準點
S1:彈簧內間隙(間隙)
S2:彈簧外間隙(間隙)

Claims (2)

  1. 一種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以既定間距排列成列狀,各該接觸件藉由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且互相平行延伸並在兩端連結的2個彈簧片而支撐1個接點部,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上,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之間的間隙,寬於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中一方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與前述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前述一方的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的間隙,該2個彈簧片是至少一部分彎曲成U字狀的懸臂樑。
  2. 一種高速傳輸用連接器,具有導電性的複數個接觸件以既定間距排列成列狀,各該接觸件藉由在間距方向互相分離且互相平行延伸並在兩端連結的2個彈簧片而支撐1個接點部,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之間不存在導體,在該間距方向上,各該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之間的間隙,寬於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中一方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與前述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前述一方的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的間隙, 該高速傳輸用連接器更具備固持該複數個接觸件的絕緣性的殼體,該殼體具有分別容納該複數個接觸件的複數個接觸件容納部、及分別將該複數個接觸件容納部在該間距方向隔開的複數個分隔壁,在該間距方向相鄰的2個接觸件中,一方的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另一方接觸件的彈簧片、與前述另一方接觸件所具有的該2個彈簧片中靠近前述一方的接觸件的彈簧片之間,配置有對應的該分隔壁。
TW111131772A 2021-10-08 2022-08-23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TWI8409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5969 2021-10-08
JP2021165969A JP7366977B2 (ja) 2021-10-08 2021-10-08 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及び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6751A TW202316751A (zh) 2023-04-16
TWI840924B true TWI840924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84556A (ja) 2015-03-27 2016-10-2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84556A (ja) 2015-03-27 2016-10-2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6502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01203027A (ja) 直交接触アームおよびオフセット接触領域を備えた電気コンタクト
JP3174578B2 (ja) 表面実装型のコンタクト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H08190968A (ja) コンタクト部材として金属ストリップを有する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2093496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組立体
US557566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ounting to an edge of a circuit board
US6053757A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edge card connector having two non-redundant rows of contacts
JPH0587847U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3682655B2 (ja) コネクタ
TWI840924B (zh)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TWI840970B (zh) 高速傳輸用連接器
WO2023058274A1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及び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WO2023095377A1 (ja) 接触圧調整方法及び高速伝送用コネクタ
WO2021060431A1 (ja)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その製造方法、電子部品ユニットを備えた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実装部材
JP3026335B2 (ja) コネクタ
JP4498890B2 (ja) 一対のヘッダーコンタク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ヘッダーコネクタ
US20200028290A1 (en) Connector
US7544098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stopper mechanism defining a movable range of a housing receiving a connection object
US20230163505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board assembly
CN118160172A (zh) 接触压调整方法及高速传输用连接器
JP7326928B2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3745636B2 (ja) コネクタ
US20230361516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flexible printed bo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le printed board unit
JP3006206B2 (ja) 表面実装型コネクタ
JPH10106667A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