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04410B - 可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可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04410B
CN109004410B CN201810548372.6A CN201810548372A CN109004410B CN 109004410 B CN109004410 B CN 109004410B CN 201810548372 A CN201810548372 A CN 201810548372A CN 109004410 B CN109004410 B CN 1090044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nector
terminal
connection objec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483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04410A (zh
Inventor
铃木仁
小林弘明
小椋由幸
斋藤知充
榛叶大地
国吉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04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4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04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4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关于可动连接器,更可靠地抑制以触点部为转动中心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另外,不使端子大型化地实现触点部处的连接对象物的可靠的转动抑制。接触部(9)具有:第1接触片部(9b),该第1接触片部(9b)具有对销端子(T)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1触点部(9b2);第2接触片部(9d),该第2接触片部(9d)在比第1触点部(9b2)靠里侧的位置具有对销端子(T)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2触点部(9d2);以及接触承受部(9c),该接触承受部(9c)位于与第1触点部(9b2)及第2触点部(9d2)相对的位置,并具有沿着销端子(T)接触的接触面部(9c1)。

Description

可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将基板的电路与连接对象物以高连接可靠性进行导通连接的连接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可动连接器。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壳体、可动壳体、以及将可动壳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移位的端子。如图20所示(图中的附图标记与专利文献1一致),端子具有以夹着作为“连接对象物”的配合端子(日文:相手端子)2的方式进行按压接触的一对接触片31a、31b,在一方的接触片31a形成有呈波状地连续的两个第1触点部31a-1,在另一方的接触片31b在与波之间的谷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第2触点部31b-1。在具备这样的端子的以往的可动连接器中,通过三个触点部31a-1、31a-1、31b-1以夹着配合端子2的方式进行按压接触,从而在可动壳体移位了时,抑制了以各触点部31a-1、31a-1、31b-1为转动中心的配合端子2的转动(倾倒),防止了配合端子2与各接触片31a、31b的微滑动接触。并且,具有如下优异的特征:通过防止微滑动接触,从而防止在各接触片31a、31b和/或配合端子2的表面形成的镀层(日文:めっき)的剥离和由镀层的剥离导致的导通阻抗的增加。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5066号公报,第0030段、图2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这样的以往的可动连接器,能够抑制以各触点部31a-1、31a-1、31b-1为转动中心的配合端子2的转动(倾倒)。然而,两个触点部31a-1是将形成端子的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呈波状地连续地弯曲了的形状,所以关于利用弯曲加工将两个触点部31a-1的突出量形成为相同的高度,加工难易度高,当其突出量不均匀时,配合端子2在倾斜了的状态下进行导通接触、或仅与一方的触点部31a-1接触,所以有时变得无法得到稳定的导通连接。
另外,为了应对可动壳体的更大的移位的同时防止由前述的微滑动接触导致的镀层剥离等,课题在于更可靠地抑制配合端子2的转动。作为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法,存在如下方法:例如扩大图20中示出的上侧的触点部31a-1与下侧的触点部31a-1的触点间距离L1,并使下侧的触点部31a-1与第2触点部31b-1的触点间距离L2、和上侧的触点部31a-1与第2触点部31b-1的触点间距离L3变长。越进一步使触点间距离L2变长,则越能够抑制图20中配合端子2的逆时针旋转R1的转动,越使触点间距离L3变长,则越能够期待更可靠地抑制配合端子2的顺时针旋转R2的转动。然而,若这样地使触点间距离L1、L2、L3变长,则必须沿着配合端子2的插入方向使接触片31a变长,这样一来,存在如下课题:收纳接触片31a的可动连接器也同时大型化,基板上的占有面积变大。
本发明以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关于可动连接器,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以触点部为转动中心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使端子大型化地实现触点部处的连接对象物的可靠的转动抑制。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构成为具有以下的特征。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动连接器,所述可动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第2壳体,该第2壳体具有连接室,所述连接室具有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口;以及端子,该端子具有可动部和接触部,所述可动部将所述第2壳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移位,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连接室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所述可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第1接触片部,该第1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的所述插入口侧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1触点部;第2接触片部,该第2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中的比所述第1触点部靠里侧的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所述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2触点部;以及接触承受部,该接触承受部在所述连接室的室内位于与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并具有沿着插入到所述连接室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面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1触点部和第2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所以能够实现即使某一方的导通接触存在不良情况也可利用另一方来维持导通接触的接触可靠性高的导通连接。另外,承受第1触点部和第2触点部的按压接触的连接对象物被压靠于位于与第1触点部及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的接触面部并与该接触面部接触。此时,接触面部沿着插入到连接室的连接对象物接触,并不是像以往的可动连接器的端子那样利用在板厚方向上呈波状地弯曲并连续的多个触点部31a-1进行接触。因此,不会像以往的可动连接器那样因制造时的加工精度而导致与连接对象物的导通接触变得不稳定。
与这样的接触面部接触的连接对象物对于以第1触点部为转动中心(倾倒中心)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动作,在连接室的插入口侧与第1触点部接触,在连接室的里侧与接触面部接触,能够使触点间距离变长。更具体而言,接触面部中的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里侧的接触位置能够超过第2触点部的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位置地位于连接室的里侧。与此同样地,连接对象物对于以第2触点部为转动中心(倾倒中心)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动作,在连接室的插入口侧与接触面部接触,在连接室的里侧与第2触点部接触,能够使触点间距离变长。更具体而言,在连接对象物欲进行转动动作时,插入口侧的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面部的接触位置能够超过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第1触点部的接触位置地位于插入口侧。因此,即使在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在三维方向上移位、且连接对象物将要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地移位的情况下,也将触点间距离确保得长,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动作。因此,能够降低第1触点部及第2触点部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微滑动接触而防止镀层剥落的发生等。并且,由于即使不依赖于如现有技术那样使第1触点部与第2触点部的触点间距离L2、L3变长、即接触片31a的长条化,也能够使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动作的第1触点部与接触面部的触点间距离、第2触点部与接触面部的触点间距离变长,所以也能够抑制接触部的大型化。
关于所述接触承受部,能够构成为在位于所述插入口侧的位置的顶端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壳体的固定部。
例如在接触承受部的顶端部没有被固定的比较对象的可动连接器中,顶端部从第2壳体的连接室的内壁离开并悬浮,在连接对象物从插入口插入了时,连接对象物有可能与顶端部抵靠并压曲。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位于第2壳体的连接室的插入口侧的位置的接触承受部的顶端部具有相对于第2壳体的固定部,所以接触承受部能够在插入口侧以不向连接室的室内突出的方式沿着连接室的内壁可靠地固定。因此,能够防止如前述的比较对象的可动连接器那样地连接对象物与接触承受部的顶端部接触而接触承受部压曲的情形。
关于所述第1接触片部和第2接触片部,能够分别构成为能够各自独立地移位的弹簧片。
根据本发明,通过第1接触片部与第2接触片部分别各自独立地移位,从而各接触片部能够以不会互相对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压力、接触位置等接触状态造成影响的方式、分别独立地与连接对象物接触。
关于所述接触面部,能够构成为朝向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突出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接触面部朝向连接对象物突出,在接触承受部形成突出部分(接触面部)和非突出部分(一般面部)。并且,由于连接对象物在其插入方向上沿着作为突出部分的接触面部接触,所以能够将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长度(有效嵌合长度)作为沿着该插入方向的接触面部的长度而设为一定。作为一例,这样的接触面部能够构成为朝向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呈筋(英文:bead)状地突出的突起。另外,作为另一例,所述接触面部能够构成为至少位于与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的所述接触承受部的部分朝向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突出的突出面部。在将接触面部设为所述突起的情况下,容易减小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面积并提高接触压力,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微滑动接触的产生。在将接触面部设为所述突出面部的情况下,与所述突起相比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面积更大,所以即使连接对象物的接触姿势变化,也能够进行更可靠的导通接触。
关于所述第2接触片部,能够构成为具有将所述第2触点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接触承受部移位的第2弹性臂(日文:弾性腕)。
根据本发明,第2弹性臂与位于与第1接触片部相对的位置的接触承受部相连并将第2触点部支承为能够移位。由此,与以从与第1接触片部相同的接触部的部分伸长的方式形成第2接触片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2接触片部小型化,虽然设为具有两个接触片部的端子构造,但能够使接触部小型化,也能够使可动连接器小型化。
所述第2弹性臂能够构成为将所述第2触点部与所述接触承受部的互相相对的板边缘间相连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第2触点部从与第1触点部相同的第1方向向连接对象物按压接触,但支承该第2触点部的第2弹性臂从与第1接触片部相对的接触承受部的板边缘伸长,所以能够使第2接触片部小型化,虽然设为具有两个接触片部的端子构造但能够使接触部小型化,也能够使可动连接器小型化。
关于所述第1触点部,能够构成为比所述第2触点部向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按压接触的按压接触方向突出。
根据本发明,由于位于连接室的插入口侧的位置的第1触点部比第2触点部向与连接对象物按压接触的按压接触方向突出,所以连接对象物能够在利用与第1触点部的按压接触而得到连接对象物的适当的插入姿势的状态下与第2触点部按压接触。由此,能够防止第2触点部的压曲变形。
关于所述第2触点部,能够构成为在所述插入口侧的顶端部具有引导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的引导倾斜面。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第2触点部的顶端部形成有引导倾斜面,所以能够避免倾斜地插入了的连接对象物误向第2触点部的与接触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侧插入而第2接触片部变形这样的不良情况。
关于所述第1触点部,能够构成为位于比所述第2触点部靠所述插入口侧的位置的山形弯曲形状。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在连接室中的山形弯曲形状的第1触点部的里侧的空闲空间(英文:dead space)配置第2触点部,所以能够使接触部小型化,也能够使可动连接器小型化。
关于所述第1接触片部,能够构成为具有退避凹部(日文:逃げ凹部),该退避凹部避免与承受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按压接触而朝向所述第1接触片部移位的所述第2触点部的接触。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第1接触片部具有退避凹部,所以即使由于与连接对象物的按压接触而第2触点部移位,也不会与第1接触片部接触。因此,与不在第1接触片部设置退避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1接触片部和第2接触片部相互接近地配置,能够使接触部作为整体小型化,也能够使可动连接器小型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由于是用第1触点部及第2触点部、和沿着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面部夹持连接对象物的导通接触构造,所以与以往的可动连接器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1触点部及第2触点部处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因此,虽然是可动连接器,但能够降低第1触点部、第2触点部以及连接对象物的微滑动接触,并抑制镀层剥落等而实现优异的接触可靠性和导通性。
另外,由于不是像以往的可动连接器那样在一个接触片呈波状地连续地形成多个触点部的端子构造,而是分为第1接触片部和第2接触片部且利用这些第1触点部及第2触点部和接触面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端子构造,所以即使不使端子大型化,也能够使第1触点部及第2触点部与接触面部的触点间距离变长,也能够实现端子和可动连接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的包括正面、右侧面以及俯视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可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可动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4是图1的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可动壳体的包括正面、右侧面以及俯视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图3的可动壳体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的包括正面、右侧面以及俯视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图6的端子的包括背面、左侧面以及俯视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图6的端子的左侧视图。
图9是图2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图6的端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的包括正面、右侧面以及俯视面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端子的左侧视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的左侧视图。
图14是图13的端子的接触部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3的端子的动作说明图,图15的(a)是图11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的动作说明图,图15的(b)是图13的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示出图13的端子的变形例的接触部的放大图。
图17是第4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的左侧视图。
图18是图17的端子的接触部的放大图。
图19是示出图17的端子的变形例的接触部的放大图。
图20是一个以往例的可动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的动作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可动连接器;
2:固定壳体;
2a:外周壁;
2b:顶面壁;
2c:收纳室;
2d:顶面开口;
2e:底面开口;
2f:移位限制凹部;
2g:端子固定槽;
3:可动壳体;
3a:外周壁;
3b:隔壁;
3c:连接室;
3d:移位限制突起;
3e:插入口;
3f:引导倾斜面;
3g:第1端子固定槽;
3h:第2端子固定槽;
4:端子(第1实施方式);
5:固定件(日文:固定金具);
6:基板连接部;
7:固定壳体用固定部;
8:可动部;
8a:第1伸长部;
8b:第1弯曲部;
8c:第2伸长部;
8d:第2弯曲部;
8e:第3伸长部;
8f:第3弯曲部;
8g:第4伸长部;
9:接触部;
9a:固定基部;
9a1:板边缘;
9b:第1接触片部;
9b1:第1弹性臂;
9b2:第1触点部;
9c:接触承受部;
9c1:接触面部;
9c2:固定部;
9c3:板边缘;
9d:第2接触片部;
9d1:第2弹性臂;
9d2:第2触点部;
9d3:触点突起;
9f:连结部;
11:端子(第2实施方式);
12:第1接触片部(第2实施方式);
12a:第1弹性臂;
12b:第1触点部;
12c:退避凹部;
13:第2接触片部(第2实施方式);
13a:第2弹性臂;
13b:第2触点部;
13c:引导倾斜面;
13d:触点突起;
15:端子(第3实施方式);
16:接触承受部;
16a:接触面部;
16b:一般面部;
16c:台阶(日文:段差);
16d:台阶;
17:接触承受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17a:接触面部;
17b:突出面部;
17c:第1弯曲部;
17d:第2弯曲部;
18:端子(第4实施方式);
19:接触部;
20:固定基部;
21:第1接触片部;
21a:第1弹性臂;
21b:第1触点部;
22:第2接触片部;
22a:第2弹性臂;
22b:第2触点部;
23:接触承受部;
23a:接触面部;
23b:固定部;
24:连结部;
25:接触承受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25a:接触面部;
L1~L6:触点间距离;
L7:销端子的插入间隔;
D1、D2:移位量之差;
X:宽度方向、左右方向;
Y:进深方向、前后方向(第1方向);
Z:高度方向、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可动连接器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可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进深方向、前后方向设为Y方向,将高度方向、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而进行说明,但它们并不限定可动连接器的安装方法和/或使用方法。
第1实施方式〔图1~图10〕
可动连接器1具备作为“第1壳体”的固定壳体2、作为“第2壳体”的可动壳体3、多个端子4、以及将固定壳体2固定于基板P的多个固定件5。该可动连接器1构成为安装于基板P的一面并将作为“连接对象物”的销端子T从基板P的另一面插入并导通连接的下端插入式连接器(英文:bottom entry connector)(图9、图10)。
〔固定壳体2〕
固定壳体2由树脂成形体形成,并具有外周壁2a和顶面壁2b。外周壁2a形成为方筒状,在外周壁2a和顶面壁2b的内侧形成有可动壳体3的收纳室2c(图3、图9)。可动壳体3设为能够在收纳室2c的室内空间沿三维方向移位并被保持于多个端子4。在固定壳体2的外周壁2a的背面中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位置压入固定有前述的固定件5(图3)。在固定壳体2的顶面壁2b形成有能够视觉辨认销端子T与端子4的连接状态的多个顶面开口2d(图1、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顶面开口2d沿着宽度方向X呈一列地配置。另外,顶面开口2d也作为用于将电流流动而销端子T和端子4所带的热从固定壳体2向外部放出的散热窗发挥功能。在固定壳体2的底面形成有底面开口2e,从此处将可动壳体3插入到收纳室2c。
〔可动壳体3〕
可动壳体3由能够在宽度方向X及进深方向Y上收纳于固定壳体2的收纳室2c这一大小的树脂成形体形成,并形成有外周壁3a和将外周壁3a的内部分割为多个空间的多个隔壁3b。外周壁3a形成为方筒状,由外周壁3a和隔壁3b包围的内侧空间构成为供端子4与销端子T导通接触的多个连接室3c。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连接室3c沿着宽度方向X呈一列地配置。在连接室3c的室内固定有后述的端子4的接触部9。移位限制突起3d突出地形成于外周壁3a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面。移位限制突起3d突出地配置在移位限制凹部2f的内部,该移位限制凹部2f形成于前述固定壳体2的收纳室2c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侧(图3)。到移位限制突起3d在左右方向X、前后方向Y、高度方向Z(仅上方向)上与移位限制凹部2f抵接为止,成为可动壳体3的移位量。高度方向Z的下方向的移位的限制通过移位限制突起3d与基板P抵接来进行。可动壳体3的下端侧插通于基板P的贯通孔P1,可动壳体3的下端从基板P的背面突出地配置(图9)。在可动壳体3的底面形成有销端子T的插入口3e。插入口3e具有漏斗状的引导倾斜面3f,销端子T由该引导倾斜面3f引导而从插入口3e插入到连接室3c。
〔端子4〕
端子4具有:基板连接部6;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该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压入固定于固定壳体2;可动部8,该可动部8将可动壳体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移位;以及接触部9,该接触部9收纳于可动壳体3的连接室3c并与销端子T导通连接。这样的端子4的各功能部及其形状通过将冲裁的导电性金属片弯曲加工而一体地形成。即各端子4形成为单一部件。
基板连接部6向固定壳体2的正面的前方突出并利用钎焊(日文:はんだ付け)固定于基板P。固定壳体2通过在正面利用基板连接部6固定并在背面利用固定件5以钎焊的方式固定,从而能够可靠地承受从基板P的背面侧插入的多个销端子T的插入力。
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压入固定于在固定壳体2的收纳室2c设置的端子固定槽2g(图3、图9)。如图6~图8所示,可动部8具有:第1伸长部8a,该第1伸长部8a从固定壳体用固定部7向上方伸长;第1弯曲部8b,该第1弯曲部8b在第1伸长部8a的上端折回;第2伸长部8c,该第2伸长部8c从第1弯曲部8b与第1伸长部8a平行地伸长;第2弯曲部8d,该第2弯曲部8d在第2伸长部8c的下端折回;第3伸长部8e,该第3伸长部8e从第2弯曲部8d与第2伸长部8c平行地伸长;第3弯曲部8f,该第3弯曲部8f在第3伸长部8e的上端折回;以及第4伸长部8g,该第4伸长部8g与后述的固定基部9a相连。第1伸长部8a、第2伸长部8c以及第3伸长部8e形成为从与第1弯曲部8b、第2弯曲部8d以及第3弯曲部8f相连的一侧起沿着X方向的板宽逐渐变细,能够发挥作为弹簧的柔软度。另外,可动部8通过将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伸长的纵弹簧片(日文:縦ばね片)(第1伸长部8a、第2伸长部8c、第3伸长部8e)三根并排地配置,从而使弹簧长度变长。如果仅设为只能够在前后方向Y上移位,则也可以省略第3伸长部8e,但通过具有那样地三根并排地配置的纵弹簧片,从而特别是在前后方向Y上移位的可动壳体3以能够灵活地移位的方式弹性地支承,另外,能够提高作为弹簧的耐久性。
如图6~图8所示,接触部9具有:固定基部9a,该固定基部9a与可动部8的第4伸长部8g相连,并固定于可动壳体3;第1接触片部9b,该第1接触片部9b从固定基部9a呈悬臂梁状地伸长;接触承受部9c,该接触承受部9c位于与第1接触片部9b相对的位置;第2接触片部9d,该第2接触片部9d从接触承受部9c呈悬臂梁状地伸长;以及连结部9f,该连结部9f将固定基部9a与接触承受部9c相连。
如图9所示,固定基部9a压入固定于第1端子固定槽3g,该第1端子固定槽3g设置于可动壳体3。
第1接触片部9b具有:第1弹性臂9b1,该第1弹性臂9b1从固定基部9a伸长;以及第1触点部9b2,该第1触点部9b2由第1弹性臂9b1支承为能够移位,并对连接对象物的销端子T从“第1方向”、即前后方向Y上的前方朝向后方地按压接触。第1触点部9b2朝向接触承受部9c呈山形弯曲形状地突出而形成。
接触承受部9c整体作为平板状金属片而形成,接触承受部9c的与第1接触片部9b相对的相对面形成为沿着销端子T的插入方向(Z方向)伸长的平坦的接触面部9c1。由于接触面部9c1是与销端子T接触的接触部分,所以至少形成为比第1触点部9b2与第2触点部9d2(触点突起9d3)的触点间距离长。在接触承受部9c的与第1触点部9b2相对的顶端部形成有固定部9c2,如图9所示,并压入固定于可动壳体3的第2端子固定槽3h。因此,接触承受部9c自身与接触部9的其他部分独立地压入固定于可动壳体3。接触面部9c1除了压入固定于第2端子固定槽3h的固定部9c2以外,均配置成向可动壳体3的连接室3c露出。这是因为:承受插入到连接室3c的销端子T的滑动接触,并在嵌合状态下与销端子T导通接触。接触承受部9c的与接触面部9c1相反的一侧的面与可动壳体3的树脂壁接触,从销端子T承受的按压力经由接触承受部9c而由树脂壁承受。
如图8、图10所示,第2接触片部9d具有第2弹性臂9d1和第2触点部9d2。关于第2弹性臂9d1,基端与接触承受部9c的一方(右侧)的板边缘9c3相连(图6、图7),并从此处起弯曲并朝向第1接触片部9b伸长。更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2弹性臂9d1的顶端伸长至山形弯曲形状的第1触点部9b2的上侧位置且伸长至与第1弹性臂9b1相邻的位置,第2弹性臂9d1的顶端经由弯曲部与第2触点部9d2相连,所述第2触点部9d2由与第1弹性臂9b1的板面平行的板片构成。由此,第2触点部9d2配置成当在销端子T的插入方向Z上观察的情况下隐藏在山形弯曲形状的第1触点部9b2的背后。第2触点部9d2形成为板状,在其与接触承受部9c相对的相对面形成有与销端子T按压接触的触点突起9d3。
连结部9f形成为一端与固定基部9a的一方(右侧)的板边缘9a1相连(图6、图7)且另一端与接触承受部9c的右侧的板边缘9c3相连的弹簧片。因此,连结部9f在Z方向上与第2弹性臂9d1排列地配置。另外,通过连结部9f的另一端与接触承受部9c相连,从而接触承受部9c成为如下构造:在顶端侧(下端侧)利用固定部9c2固定于可动壳体3,在其相反侧(上端侧)经由连结部9f和固定基部9a固定于可动壳体3。因此,接触承受部9c通过可靠地固定于可动壳体3并沿着销端子T的长度方向接触,从而能够承受销端子T的接触。
〔可动连接器1的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以上那样的构成的可动连接器1的作用效果。
可动连接器1由端子4的可动部8将可动壳体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在三维方向(X方向、Y方向、Z方向以及将它们组合得到的方向)上移位,所以能够利用可动壳体3的移位来吸收与销端子T的嵌合连接时的销端子T的插入位置的偏离而正确地进行嵌合连接。另外,在销端子T在标准的接触位置处导通连接了的嵌合连接状态下、销端子T和/或基板P由于振动和/或冲击而移位了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可动壳体3的移位来吸收振动等。而且,由于在嵌合连接状态下第1触点部9b2和第2触点部9d2双方在按压状态下与销端子T导通接触,所以即使其中任一方的导通接触存在不良情况,也可利用另一方维持导通接触,所以能够实现连接可靠性高的导通连接。
除了这样的基本的作用效果以外,可动连接器1还具有以下这样的特征。销端子T承受第1触点部9b2和第2触点部9d2的按压接触,并在该按压接触方向(Y方向)上与接触承受部9c的平坦的接触面部9c1接触。接触面部9c1不是如图20中所示的以往的可动连接器那样的多个触点部31a-1在板厚方向上呈波状地弯曲地连续的形状、而是根据销端子T的插入长度而沿着销端子T的长度方向接触的平坦面形状,所以也不会如以往的可动连接器那样因制造时的加工精度而导致与销端子T的导通接触变得不稳定。因此,可动连接器1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以第1触点部9b2和第2触点部9d2(触点突起9d3)为转动中心的销端子T的转动(倾倒)。
如图10所示,可动连接器1针对销端子T的逆时针旋转R1的转动,在连接室3c的插入口3e侧与第1触点部9b2接触。另一方面,在连接室3c的里侧销端子T的插入侧的顶端部与接触面部9c1接触。这样,能够针对销端子T的逆时针旋转R1的转动而使触点间距离L4变长,即使是微小的转动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并且,销端子T欲以与不移位的接触面部9c1接触的接触部位为支点进行转动,但不仅利用第1接触片部9b,还利用位于它们之间的第2接触片部9d来抑制转动。这样,能够利用第1接触片部9b和第2接触片部9d这双方来更可靠地抑制销端子T的逆时针旋转R1的转动,能够防止由微滑动接触导致的镀层剥落的发生等。
与此同样地,针对销端子T的顺时针旋转R2的转动,在连接室3c的里侧与第2触点部9d2(触点突起9d3)接触。另一方面,在连接室3c的插入口3e侧平坦的接触面部9c1的下端侧与销端子T接触。这样,能够针对销端子T的顺时针旋转R2的转动而使触点间距离L5变长,即使是微小的转动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并且,销端子T欲以与不移位的接触面部9c1的下端侧接触的接触部位为支点进行转动,但不仅利用第2接触片部9d,还利用位于它们之间的第1接触片部9b来抑制转动。这样,能够利用第1接触片部9b和第2接触片部9d这双方来更可靠地抑制销端子T的顺时针旋转R2的转动,能够防止由微滑动接触导致的镀层剥落的发生等。
如图10所示,可动连接器1虽然利用长的触点间距离L4、L5来可靠地抑制以第1触点部9b2和第2触点部9d2(触点突起9d3)为转动中心的销端子T的转动,但第1触点部9b2与第2触点部9d2(触点突起9d3)的触点间距离L6形成得短,抑制了接触部9的大型化。即,接触面部9c1形成为在销端子T的插入方向(Z方向)上、从插入口3e侧起超过第1触点部9b2和第2触点部9d2(触点突起9d3)的这一长度的平坦面。因此,逆时针旋转R1的转动时的接触面部9c1中的相对于销端子T的插入方向里侧的接触位置能够超过第2触点部9d2(触点突起9d3)地位于连接室3c的更里侧。与此同样地,顺时针旋转R2的转动时的接触面部9c1中的相对于销端子T的插入口3e侧的接触位置能够超过第1触点部9b2地位于插入口3e侧。由此,即使触点间距离L6短而不使接触部9大型化,也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销端子T的转动。
接触承受部9c在顶端部具有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固定部9c2,所述顶端部在连接室3c的室内位于插入口3e侧。因此,接触承受部9c能够以不向连接室3c的室内突出的方式可靠地固定,能够防止销端子T与接触承受部9c的顶端部接触而接触承受部9c压曲的情形。
第1接触片部9b和第2接触片部9d分别构成为能够各自独立地移位的弹簧片。因此,第1接触片部9b和第2接触片部9d能够以不会互相对相对于销端子T的接触压力、接触位置等接触状态造成影响的方式、分别独立地与销端子T接触。
第2接触片部9d构成为与接触承受部9c相连。更具体而言,第2弹性臂9d1的基端形成为与接触承受部9c相连,由此,抑制了接触部9的大型化。即,在例如将第2接触片部9d与第1接触片部9b同样地从固定基部9a起在相同方向上并排伸长地形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干涉,必须使第1触点部9b2和第2触点部9d2在销端子T的插入方向(Z方向)上错开位置地配置,这样一来,存在接触部9在插入方向(Z方向)上大型化这样的问题。然而,通过构成为将第2接触片部9d与接触承受部9c相连,从而第1弹性臂9b1和第2弹性臂9d1的伸长方向成为交叉方向而不在相同方向上并排地伸长,所以能够使第2接触片部9d小型化,即使是具有两个接触片部9b、9d的端子构造,也能够使接触部9小型化。
并且,第2弹性臂9d1形成为将与连结部9f相同侧的板边缘9a1、9c3相连,所述连结部9f将固定基部9a与接触承受部9c相连,由此,第2弹性臂9d1和连结部9f在接触部9的一侧的侧缘排列地配置。因此,能够抑制使接触部9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大型化的情形,能够使可动连接器1构成为小型。
第1触点部9b2比第2触点部9d2的触点突起9d3朝向接触承受部9c突出。因此,在销端子T的插入时,在利用第1触点部9b2的按压接触将销端子T压靠于接触面部9c1而得到沿着接触面部9c1的平坦面的适当的插入姿势的状态下,能够使触点突起9d3与销端子T按压接触,能够防止第2触点部9d2压曲变形那样的接触。
第1触点部9b2形成为山形弯曲形状。因此,第1触点部9b2的插入方向里侧的倾斜片的上侧成为空闲空间。然而,在可动连接器1中,由于在空闲空间配置了第2触点部9d2,所以能够以第2触点部9d2不会从第1触点部9b2与连结部9f之间向接触部9的外部突出的方式、使接触部9小型化,也能够使可动连接器1形成为小型。
第2实施方式〔图11~图12〕
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端子11的第1接触片部12、第2接触片部13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1不同,其他构成及基于此的作用效果相同。因而,仅说明该不同点,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的共同点的重复说明。
在第1接触片部12形成有第1弹性臂12a和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触点部9b2同样的第1触点部12b。其中,在第1弹性臂12a的中途形成有以向第2接触片部13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退避凹部12c。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接触片部13形成有第2弹性臂13a和第2触点部13b。其中,在第2触点部13b的顶端部形成有引导销端子T的插入的引导倾斜面13c。另外,在第2触点部13b形成有从引导倾斜面13c连续并呈筋状地突出的触点突起13d,此处与销端子T按压接触。
在具备以上那样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11的可动连接器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1发挥的作用效果以外,还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
首先,在第1弹性臂12a形成有退避凹部12c。因此,即使在第2触点部13b与销端子T按压接触并朝向第1弹性臂12a移位了的情况下,第2触点部13b也仅是进入到退避凹部12c而不会与第1弹性臂12a接触。因此,能够使第2触点部13b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销端子T导通接触。另外,在没有形成退避凹部12c的情况下,必须使第2触点部13b从第1接触片部12离开以使得移位了的第2触点部13b不与第1弹性臂12a接触。具体而言,必须将图12中所示的连结部9f和第2弹性臂13a向图中左侧延伸得长,这样一来,存在使端子11和具备端子11的可动连接器在前后方向Y上大型化的这一问题。然而,由于能够利用退避凹部12c来避免接触,所以能够将第2触点部13b与第1弹性臂12a接近地配置,因而,能够使端子11和可动连接器形成为小型。
在第2触点部13b的顶端部形成有引导销端子T的插入的引导倾斜面13c。因此,即使销端子T被倾斜地插入并将要钻进第2触点部13b的顶端与第1触点部12b之间,也能够与引导倾斜面13c抵接而阻止进入。
第3实施方式〔图13~图15〕
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端子15的接触承受部16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构成及基于此的作用效果与第2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相同。因而,仅说明该不同点。
在端子15的接触承受部16的中央形成有朝向第1触点部12b、第2触点部13b突出的接触面部16a。接触面部16a以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超过销端子T的粗细程度但比接触承受部16的板宽短的宽度形成,并以在长度方向(Z方向)上从接触承受部16的顶端侧伸长至第2弹性臂13a与连结部9f之间的位置的长度形成。当将接触面部16a设为接触承受部16的“突出部分”时,接触面部16a的周围成为接触承受部16的“非突出部分”即平坦的一般面部16b。接触面部16a由筋状的“突起”形成,与销端子T接触的接触面部16a的相反侧成为凹陷。接触面部16a与第2触点部13b的触点突起13d之间的销端子T的插入间隔L7形成为与第2实施方式的接触面部9c1与第2触点部13b之间的销端子T的插入间隔L7相同,因此,第3实施方式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大出接触面部16a的突出长度大小。
图14是销端子T与接触面部16a接触着的状态。在销端子T的插入方向上的接触面部16a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端部形成有台阶16c、16d。因此,销端子T在与接触部9的嵌合连接状态下不与比接触面部16a低一台阶的一般面部16b接触而成为悬浮的状态,仅与接触面部16a接触。
关于这样的接触面部16a,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具有以下这样的优点。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5的(a)所示,接触面部9c1为平坦面,当销端子T的向插入方向的插入长度不同时,销端子T倾斜了时的第1触点部12b与第2触点部13b的移位量产生差量D1。即,插入长度短的销端子T1与插入长度长的销端子T2相比,第1触点部12b、第2触点部13b的移位量较少,插入长度越长则移位量之差D1也越大。这样的移位量之差D1表示为相对于销端子T的接触压力的不同,移位量之差D1变得越大则接触压力越高。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触点部12b、第2触点部13b处的接触压力依赖于销端子T的插入长度,无法通过端子15自身进行控制,在需要由相对于销端子T的特定的接触压力实现的按压接触的情况下,要求由销端子T的正确的插入长度实现的嵌合连接。
与此相对,若在具有相对于一般面部16b突出的接触面部16a的情况下,则无需这样的正确的销端子T的嵌合连接的管理。即,图15的(b)中所示的销端子T1为能够与第1触点部12b及第2触点部13b导通接触的插入长度(有效嵌合长度)最短的插入位置。销端子T2为设为了与第1触点部12b及第2触点部13b导通接触且销端子T2的顶端侧超过接触面部16a的上端部的插入长度的插入位置,该插入位置为标准的接触位置。如该图所示,即使在销端子T1和销端子T2插入长度改变,与图15的(a)相比,也能够减小第1触点部12b、第2触点部13b的移位量之差D2。尤其是销端子T3示出了其顶端侧与接触面部16a的上端部的台阶16c的跟前位置接触的插入位置,但在销端子T3和超过台阶16c地插入了的销端子T2中,第1触点部12b及第2触点部13b的移位量相同。因此,接触压力也相同,不论销端子T的插入长度如何,均能够通过端子15自身来控制第1触点部12b及第2触点部13b的接触压力。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6〕
关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接触承受部16,能够设为图16中所示的变形例的接触承受部17。接触承受部17具有朝向第1触点部12b、第2触点部13b突出的接触面部17a。该接触面部17a由突出面部17b、第1弯曲部17c以及第2弯曲部17d形成。这样,通过形成接触承受部17的导电性板材的弯曲加工,从而也能够设置发挥与第3实施方式的接触面部16a同样的作用效果的接触面部17a。即,若销端子T超过第1弯曲部17c地插入,则不论销端子T的插入长度如何,均能够通过端子15自身来将第1触点部12b及第2触点部13b的接触压力控制为一定。
接触面部17a需要在第2弹性臂13a与连结部9f之间形成第1弯曲部17c,并在比第1触点部12b靠接触承受部17的顶端侧的位置形成第2弯曲部17d。并且,由于需要在比第2弯曲部17d靠接触承受部17的顶端侧的位置设置固定部9c2,所以该变形例的接触承受部17比第3实施方式的接触承受部16长。反过来说,具有筋状的接触面部16a的接触承受部16与通过弯曲而接触面部17a突出的变形例相比,能够将长度形成得短,具有能够使端子15及具备端子15的可动连接器小型化的优点。
第4实施方式〔图17、图18〕
关于第4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端子18的接触部19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连接器1不同,其他构成及基于此的作用效果相同。因而,仅说明该不同点。
接触部19构成为具有固定基部20、第1接触片部21、第2接触片部22、接触承受部23、以及将固定基部20与接触承受部23相连的连结部24。第2接触片部22以与第1接触片部21相同的方式从固定基部20伸长地形成。第1接触片部21具有从固定基部20平行地伸长的两个第1弹性臂21a、和形成于两个第1弹性臂21a的顶端的山形弯曲形状的第1触点部21b。第2接触片部22具有位于两个第1弹性臂21a之间的第2弹性臂22a、和能够移位地支承于第2弹性臂22a的山形弯曲形状的第2触点部22b。
位于与第1接触片部21及第2接触片部22相对的位置的接触承受部23与第1实施方式的接触承受部9c同样地形成为平板状,并具有平坦的接触面部23a。由于将第1接触片部21和第2接触片部22双方设为从固定基部20伸长的形状,所以与此对应地,接触承受部23形成为比第1实施方式的接触承受部9c长。反过来说,第1实施方式的接触承受部9c及具有该接触承受部9c的端子4以及可动连接器1在能够比第4实施方式在销端子T的插入方向(Z方向)上形成为小型的这一点上优异。在接触承受部23的顶端部形成有固定于可动壳体3的固定部23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接触片部21和第2接触片部22是从共同的固定基部20作为弹簧片而并排地伸长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不仅使第1弹性臂21a形成得比第1实施方式长,也使第2弹性臂22a形成得比第1实施方式长。因此,通过针对销端子T的转动而各弹性臂21a、22a灵活地追随移位,从而能够维持第1触点部21b及第2触点部22b与销端子T的良好的接触状态。另外,由于第2触点部22b由辊面形成,所以销端子T的插入阻力小并能够提高相对于反复的插拔的耐久性。
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9〕
关于第4实施方式的接触承受部23,能够设为图19的接触承受部25。在接触承受部25形成有与图16中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同样的接触面部25a。这样,通过形成接触承受部25的导电性材料的弯曲加工,也能够设置发挥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的接触面部17a。此外,也能够不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接触面部17a而是变更为第3实施方式的呈筋状地突出的接触面部16a来实施。

Claims (10)

1.一种可动连接器,所述可动连接器具备:
第1壳体;
第2壳体,该第2壳体具有连接室,所述连接室具有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口;以及
端子,该端子具有可动部和接触部,所述可动部将所述第2壳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移位,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连接室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
所述可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具有:
第1接触片部,该第1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的所述插入口侧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1触点部;
第2接触片部,该第2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中的比所述第1触点部靠里侧的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所述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2触点部;以及
接触承受部,该接触承受部在所述连接室的室内位于与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并具有沿着插入到所述连接室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面部,
所述第1接触片部和所述第2接触片部分别形成为能够各自独立地移位的弹簧片,
所述第2触点部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1触点部的里侧,
所述接触面部形成为至少比所述第1触点部与所述第2触点部的触点间距离长的没有凹凸的平坦面形状,
所述接触部是以抑制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处的所述连接对象物的转动的方式用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和所述接触面部夹持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接触承受部在位于所述插入口侧的位置的顶端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壳体的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接触面部为朝向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突出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接触面部为朝向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呈筋状地突出的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接触面部为至少位于与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的所述接触承受部的部分朝向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突出的突出面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第2接触片部具有将所述第2触点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接触承受部移位的第2弹性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第2弹性臂为将所述第2触点部与所述接触承受部的互相相对的板边缘间相连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第2触点部在所述插入口侧的顶端部具有引导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的引导倾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第1触点部为位于比所述第2触点部靠所述插入口侧的位置的山形弯曲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
所述第1接触片部具有退避凹部,所述退避凹部避免与承受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按压接触而朝向所述第1接触片部移位的所述第2触点部的接触。
CN201810548372.6A 2017-06-06 2018-05-31 可动连接器 Active CN109004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1379 2017-06-06
JP2017111379A JP6463410B2 (ja) 2017-06-06 2017-06-06 可動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4410A CN109004410A (zh) 2018-12-14
CN109004410B true CN109004410B (zh) 2021-10-26

Family

ID=62567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48372.6A Active CN109004410B (zh) 2017-06-06 2018-05-31 可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8082B2 (zh)
EP (1) EP3413399B1 (zh)
JP (1) JP6463410B2 (zh)
KR (1) KR102516423B1 (zh)
CN (1) CN1090044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2554B2 (ja) * 2019-01-18 2023-07-2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7099393B2 (ja) * 2019-04-04 2022-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構造
JP7393879B2 (ja) * 2019-06-07 2023-12-0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7206170B2 (ja) * 2019-09-02 2023-01-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CN114552251A (zh) * 2020-11-26 2022-05-27 莫列斯有限公司 端子及插座连接器
JP2023008124A (ja) *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基板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接続箱
JP2023057938A (ja) 2021-10-12 2023-04-2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セット
JP2023057934A (ja) 2021-10-12 2023-04-2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4792904B (zh) * 2022-03-31 2023-12-29 上海精积微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浮动对接的芯片测试用连接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8631A (en) * 1986-03-27 1988-04-19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JPH0362466U (zh) * 1989-10-24 1991-06-19
JPH055672Y2 (zh) * 1988-06-08 1993-02-15
CN103140992A (zh) * 2011-06-13 2013-06-05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4165066A (ja) * 2013-02-26 2014-09-08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5672U (zh) * 1988-04-19 1989-10-25
JPH06163125A (ja) * 1992-11-25 1994-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基板対基板用コネクタ
DE602005005392T2 (de) * 2004-06-30 2009-04-23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Verbinder für elektronische Bauteile
JP5522217B2 (ja) * 2012-08-21 2014-06-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356620B1 (ja) * 2013-02-26 2013-12-0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06588B1 (ja) * 2013-05-20 2014-10-1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68677B1 (ja) * 2013-11-13 2014-08-0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49166B1 (ja) * 2014-12-12 2016-01-2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間接続構造
JP6258370B2 (ja) * 2016-02-02 2018-01-10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6345287B1 (ja) * 2017-02-17 2018-06-20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6325720B1 (ja) * 2017-06-06 2018-05-1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多接点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8631A (en) * 1986-03-27 1988-04-19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JPH055672Y2 (zh) * 1988-06-08 1993-02-15
JPH0362466U (zh) * 1989-10-24 1991-06-19
CN103140992A (zh) * 2011-06-13 2013-06-05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4165066A (ja) * 2013-02-26 2014-09-08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51297A1 (en) 2018-12-06
CN109004410A (zh) 2018-12-14
US10498082B2 (en) 2019-12-03
EP3413399A1 (en) 2018-12-12
KR102516423B1 (ko) 2023-03-31
KR20180133316A (ko) 2018-12-14
JP2018206623A (ja) 2018-12-27
JP6463410B2 (ja) 2019-01-30
EP3413399B1 (en)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04410B (zh) 可动连接器
CN109004411B (zh) 多触点连接器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KR100666067B1 (ko) 직교 접촉 아암 및 옵셋 접촉 영역을 갖는 전기 접촉자
US9190750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6415666B1 (ja) コネクタ
JP7154782B2 (ja) 可動コネクタ
JP7208115B2 (ja) コネクタ
JP4440122B2 (ja)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部材用コネクタ
US6299458B1 (en) Intermedi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540862B1 (en) Connector
EP1349240B1 (en) Connector in which movement of contact portion of contact is guided by insulator
US7841879B2 (en) Floating-type connector
US6997752B2 (en) Connector
CN110233370B (zh)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JP6452751B2 (ja) コネクタ
US7544098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stopper mechanism defining a movable range of a housing receiving a connection object
WO2023140172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286664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