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3156B -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3156B
TWI833156B TW111102756A TW111102756A TWI833156B TW I833156 B TWI833156 B TW I833156B TW 111102756 A TW111102756 A TW 111102756A TW 111102756 A TW111102756 A TW 111102756A TW I833156 B TWI833156 B TW I8331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semiconductor layer
electrode
memory device
conductive lay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2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5067A (zh
Inventor
久米一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5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5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3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31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4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 G11C16/0483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using variable threshold transistors, e.g. FAMOS comprising cells having several storage transistors connected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80/00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memory device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0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2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3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10B41/35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with a cell select transistor, e.g. NAN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2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2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 H10B43/23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 H10B43/27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ree-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with cells on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with source and drain on different levels, e.g. with sloping channels the channels comprising vertical portions, e.g. U-shape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3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10B43/35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with cell select transistors, e.g. NA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製造步驟經簡化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包括第一晶片40,所述第一晶片40包含:多個第一導電層,具有間隔地排列於第一方向上;第一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之間的第一絕緣膜;第二半導體層41,設置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的上方,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相接;以及第一電極PD3a,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的上方相接設置,且包括第二晶片50,所述第二晶片50包含:第二電極PD4,與所述第一電極相接;以及第二導電層51,與所述第二電極相接。

Description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實施方式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享有以日本專利申請案2021-152185號(申請日:2021年9月17日)為基礎申請案的優先權。本申請案藉由參照該基礎申請案而包含基礎申請案的全部內容。
已知有一種將記憶胞元排列成三維狀而成的反及閘(Not-And,NAND)型快閃記憶體。
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製造步驟經簡化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包括第一晶片,所述第一晶片包含:多個第一導電層,具有間隔地排列於第一方向上;第一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之間的第一絕緣膜;第二半導體層,設置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的上方,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相接;以及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的上方相接設置,且包括第二晶片,所述第二晶片包含:第二電極,與所述第一電 極相接;以及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二電極相接。
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包括排列於第一方向上的多個胞元晶片,所述多個胞元晶片中的最下方的胞元晶片包含:多個第一導電層,具有間隔地排列於所述第一方向上;第一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之間的第一絕緣膜;第二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的上方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相接;以及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的上方相接設置,且連接於所述多個胞元晶片中的與所述最下方的胞元晶片相鄰的胞元晶片,所述多個胞元晶片中的最上方的胞元晶片包含:第二電極,連接於所述多個胞元晶片中的與所述最上方的胞元晶片相鄰的胞元晶片;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二電極相接;多個第三導電層,於所述第二導電層的上方具有間隔地排列於所述第一方向上;第三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之間的第二絕緣膜;第四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的上方與所述第三半導體層相接;以及第四導電層,連接於所述第四半導體層。
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積層體,所述積層體包含具有間隔地排列於第一方向上的多個第一導電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半導體層、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之間的第一絕緣膜、及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相接的第二半導體層;形成與所述第 二半導體層相接的第一電極,以製造包含所述積層體與所述第一電極的第一晶片;形成第二導電層;形成與所述第二導電層相接的第二電極,以製造包含所述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二電極的第二晶片;以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電極相接的方式將所述第一晶片與所述第二晶片加以連接。
1:半導體記憶裝置
11:記憶胞元陣列
12:列解碼器
13:感測放大器
14:定序器
2:記憶體控制器
3:記憶體系統
30:周邊電路晶片
31、42、42a、42b、43、46、54、54a、54b、55、58:絕緣體
40:胞元晶片/第一晶片
40x、50x、60:胞元晶片
41:導電體/第二半導體層
41a、44、51a、51x、52、52a、53、53a、56、61、62:導電體
451、571:芯部
452、456、572、576:半導體
453、573:穿隧氧化膜
454、574:絕緣膜
455、575:區塊絕緣膜
50:胞元晶片/第二晶片
51:導電體/第二導電層
ADD:位址資訊
ALE:位址鎖存賦能訊號
BL、BL0、BL1、BL(m-1):位元線
BLK、BLK0、BLK1…BLK(n-1):區塊
C0、C1、CX、C2、C3、CH、CC、VIa、VIb:接觸插塞
CLE:指令鎖存賦能訊號
CMD:指令
CU:胞元單元
D0、D1、DX、D2、D3:金屬配線層
DAT:寫入資料/讀出資料/資料/符號
IC1、IC2、IC3、L0:配線
ILG1、ILG2、ILG3:金屬配線層組
I/O:輸入/輸出訊號、訊號
MP1、MP2:記憶體柱
MS1、MS2、MS3:積層體
MT、MT0~MT7:記憶胞元電晶體
NS:NAND串
PD1、PD2、PD3、PD3a、PD3b、PD3x、PD4、PD4x、PD5、PD6:導電體
PRC:周邊電路
RBn:就緒忙線訊號
REn:讀賦能訊號
SB1、SB2、SB3:半導體基板
SGD、SGS:選擇閘極線
SL:源極線
ST、ST1、ST2:選擇電晶體
SU、SU0~SU3:串單元
Tr:MOS電晶體/電晶體
WEn:寫賦能訊號
WL:字元線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結構的一例的方塊圖。
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記憶胞元陣列的電路結構一例的圖。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的剖面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的另一剖面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5是用於說明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的兩個積層體的結構詳情的剖面圖。
圖6~圖22是表示製造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的某一步驟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2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比較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剖面結構一例的剖面圖。
圖2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第一變形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 剖面結構一例的剖面圖。
圖2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第二變形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剖面結構一例的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於以下的說明中,對具有同一功能及結構的構成元件附加共通的參照符號。於對具有共通的參照符號的多個構成元件進行區分的情況下,對該共通的參照符號附加下標進行區分。於無需特別區分多個構成元件的情況下,對該多個構成元件僅附加共通的參照符號而不附加下標。
各功能方塊能夠藉由硬體及軟體中的任一者或將兩者組合而成者來實現。又,各功能方塊並非必須如以下所說明般進行區分。例如,一部分功能亦可藉由與例示的功能方塊不同的功能方塊來執行。進而,例示的功能方塊亦可被分割成更為精細的功能子方塊。又,以下的說明中的各功能方塊及各構成元件的名稱僅為方便起見,並不限定各功能方塊及各構成元件的結構及動作。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進行說明。
[結構例]
(1)半導體記憶裝置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結構的一例的 方塊圖。半導體記憶裝置1例如是能夠非揮發性地記憶資料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由外部的記憶體控制器2控制。半導體記憶裝置1與記憶體控制器2的組合可構成作為一個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記憶體系統3。記憶體系統3例如是安全數位(Secure Digital,SD)TM卡般的記憶卡或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SSD)等。
半導體記憶裝置1與記憶體控制器2之間的通訊例如支持NAND介面標準。於半導體記憶裝置1與記憶體控制器2之間的通訊中,例如使用指令鎖存賦能訊號CLE、位址鎖存賦能訊號ALE、寫賦能訊號WEn、讀賦能訊號REn、就緒忙線訊號RBn及輸入/輸出訊號I/O。
輸入/輸出訊號I/O例如是8位元的訊號,可包括指令CMD、位址資訊ADD及資料DAT等。以下,對寫入資料及讀出資料的任一者均附加參照符號DAT來進行說明。半導體記憶裝置1經由輸入/輸出訊號I/O自記憶體控制器2接收指令CMD、位址資訊ADD及寫入資料DAT。
指令鎖存賦能訊號CLE用於向半導體記憶裝置1通知經由訊號I/O發送指令CMD的時段。位址鎖存賦能訊號ALE用於向半導體記憶裝置1通知經由訊號I/O發送位址資訊ADD的時段。寫賦能訊號WEn用於使由半導體記憶裝置1進行的訊號I/O的輸入成為可能。讀賦能訊號REn用於使由半導體記憶裝置1進行的訊號I/O的輸出成為可能。就緒忙線訊號RBn用於向記憶體控制器2通知半導體記憶裝置1處於就緒狀態與忙線狀態中的哪 一者。於就緒狀態下,半導體記憶裝置1受理來自記憶體控制器2的指令。於忙線狀態下,半導體記憶裝置1除例外之外不受理來自記憶體控制器2的指令。
半導體記憶裝置1包括記憶胞元陣列11及周邊電路PRC。周邊電路PRC包括列解碼器12、感測放大器13及定序器14。
記憶胞元陣列11包括區塊BLK0~區塊BLK(n-1)(n是1以上的整數)。區塊BLK包括與位元線及字元線建立關聯的多個非揮發性記憶胞元,例如為資料的抹除單元。
定序器14基於接收到的指令CMD控制半導體記憶裝置1整體的動作。例如,定序器14控制列解碼器12及感測放大器13等來執行寫入動作及讀出動作等各種動作。於寫入動作中,將接收到的寫入資料DAT記憶於記憶胞元陣列11中。於讀出動作中,自記憶胞元陣列11讀出讀出資料DAT。
列解碼器12基於接收到的位址資訊ADD,選擇作為執行讀出動作及寫入動作等各種動作的對象的某一區塊BLK。列解碼器12向該選擇出的區塊BLK的字元線傳輸電壓。
感測放大器13基於接收到的位址資訊ADD,執行在記憶體控制器2與記憶胞元陣列11之間的資料DAT的傳輸動作。即,感測放大器13於寫入動作中保持接收到的寫入資料DAT,並基於該寫入資料DAT對位元線施加電壓。感測放大器13於讀出動作中對位元線施加電壓而讀出記憶胞元陣列11中記憶的資料來 作為讀出資料DAT,並將讀出資料DAT輸出至記憶體控制器2。
(2)記憶胞元陣列
圖2示出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記憶胞元陣列11的電路結構的一例。作為記憶胞元陣列11的電路結構的一例,示出記憶胞元陣列11的某一區塊BLK的電路結構的一例。記憶胞元陣列11的其他區塊BLK分別例如具有與圖2所示的電路結構同樣的電路結構。
該區塊BLK例如包括四個串單元SU0~SU3。各串單元SU包括多個NAND串NS。該多個NAND串NS與m條位元線BL0~BL(m-1)(m是1以上的整數)一一建立對應。各NAND串NS連接於建立對應的位元線BL,例如包括記憶胞元電晶體MT0~記憶胞元電晶體MT7以及選擇電晶體ST1及選擇電晶體ST2。各記憶胞元電晶體MT包括控制閘極(以下,亦稱為閘極。)及電荷蓄積層,非揮發性地記憶資料。選擇電晶體ST1及選擇電晶體ST2分別用於各種動作時的、包括該選擇電晶體ST1及選擇電晶體ST2的NAND串NS的選擇。
各NAND串NS的選擇電晶體ST1的汲極連接於與該NAND串NS建立對應的位元線BL。記憶胞元電晶體MT0~記憶胞元電晶體MT7串聯連接於選擇電晶體ST1的源極與選擇電晶體ST2的汲極之間。選擇電晶體ST2的源極連接於源極線SL。
使用整數j及整數k對連接於選擇電晶體ST1及選擇電晶體ST2、以及記憶胞元電晶體MT0~記憶胞元電晶體MT7各自 的閘極的配線進行說明。以下的說明於圖2的例子中,適用於j為0至3的整數各自的場合,且適用於k為0至7的整數各自的場合。
串單元SUj中所含的NAND串NS各自的選擇電晶體ST1的閘極共通連接於選擇(select)閘極線SGDj。該區塊BLK中所含的NAND串NS各自的選擇電晶體ST2的閘極共通連接於選擇閘極線SGS。該區塊BLK中所含的NAND串NS各自的記憶胞元電晶體MTk的閘極共通連接於字元線WLk。
各位元線BL連接於該區塊BLK的串單元SU各自所含的建立對應的NAND串NS的選擇電晶體ST1的汲極。源極線SL藉由共通連接於該區塊BLK中所含的NAND串NS各自的選擇電晶體ST2的源極上,而被該區塊BLK的串單元SU之間所共享。該源極線SL例如藉由在不同的區塊BLK中亦同樣地連接而被區塊BLK間所共享。
一個串單元SU中的共通連接於一個字元線WL的記憶胞元電晶體MT的集合例如被稱為胞元單元CU。例如,將胞元單元CU內的記憶胞元電晶體MT各自所保持的同位的1位元的資料的集合例如稱為「1頁面資料」。例如於藉由多層單元(multi-level cell,MLC)方式等在各記憶胞元中保持多位元的資料的情況下,可於一個胞元單元CU中保持多個此種「1頁面資料」。
以上,對記憶胞元陣列11的電路結構進行了說明,但記憶胞元陣列11的電路結構並不限定於上文所述的結構。例如, 能夠將各區塊BLK所包含的串單元SU的個數設計為任意個數。又,能夠將各NAND串NS所包含的記憶胞元電晶體MT以及選擇電晶體ST1及選擇電晶體ST2各自的個數設計為任意個數。字元線WL以及選擇閘極線SGD及選擇閘極線SGS的條數分別基於NAND串NS中的記憶胞元電晶體MT以及選擇電晶體ST1及選擇電晶體ST2的個數而變更。
(3)半導體記憶裝置的結構
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結構進行說明。以下參照的圖式所示的結構僅為一例,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結構並不限定於所圖示的結構。參照示出為物體A與物體B相接的圖式,於說明在物體A的上表面上設置有物體B的情況下,物體A與物體B例如相接,但除非明確提及物體A與物體B之間不存在其他物體,否則不排除物體A與物體B之間介有其他物體。又,於說明物體C包含某一元素或化合物的情況下,例如,物體C實質上旨在包含所述元素或化合物。使用實質上這一表述旨在容許設計範圍內的誤差。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剖面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
半導體記憶裝置1具有將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及胞元晶片50貼合而成的結構。於周邊電路晶片30設置有周邊電路PRC。於胞元晶片40及胞元晶片50分別設置有記憶胞元陣列11的一部分。
以下,出於容易參照的目的,以周邊電路晶片30所包含的半導體基板SB1為基準定義方向。將與半導體基板SB1的某一面平行的例如相互正交的兩方向定義為X方向及Y方向。將與該面相交且以該面為基準形成周邊電路元件的方向定義為Z方向。將Z方向作為與X方向及Y方向正交者來進行說明,但未必限定於此。以下,將Z方向設為「上」,將與Z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下」來進行說明,但所述表述僅為了方便起見,例如與重力的方向無關。
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及胞元晶片50被設置為沿著Z方向以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胞元晶片50的順序依次相鄰。
首先,對周邊電路晶片30的結構進行說明。
周邊電路晶片30所包括的半導體基板SB1例如包含矽(Si)。於半導體基板SB1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多個作為周邊電路PRC中所含的周邊電路元件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電晶體Tr。各電晶體Tr包括半導體基板SB1的上表面上的閘極絕緣體、閘極絕緣體的上表面上的閘極電極、半導體基板SB1中的夾著閘極絕緣體下方的區域的一對源極/汲極區域。
於該電晶體Tr的上方設置有金屬配線層D0、金屬配線層D1、金屬配線層DX、金屬配線層D2及金屬配線層D3。各金屬配線層包括相互絕緣的多個配線。經由此種配線,能夠將各電 晶體Tr的源極、汲極及閘極分別電性連接於其他構成元件。於圖3中,對設置5層金屬配線層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未必限定於此。
具體而言,例如於某一電晶體Tr的源極/汲極區域的上表面上設置有接觸插塞C0。該接觸插塞C0的上表面與金屬配線層D0中的某一配線接觸。於該配線的上表面上例如設置有接觸插塞C1。該接觸插塞C1的上表面與金屬配線層D1中的某一配線接觸。於該配線的上表面上例如設置有接觸插塞CX。該接觸插塞CX的上表面與金屬配線層DX中的某一配線接觸。於該配線的上表面上例如設置有接觸插塞C2。該接觸插塞C2的上表面與金屬配線層D2中的某一配線接觸。於該配線的上表面上例如設置有接觸插塞C3。該接觸插塞C3的上表面與金屬配線層D3中的某一配線接觸。於該配線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PD1。導電體PD1例如包含銅(Cu)等金屬材料。導電體PD1的上表面構成周邊電路晶片3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且位於與周邊電路晶片30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導電體PD1作為用於與另一晶片電性連接的電極焊墊發揮功能。以下,將設置於周邊電路晶片30的上表面並作為電極焊墊發揮功能的導電體統稱為導電體PD1。於以後的說明中,對如此作為電極焊墊發揮功能的導電體附加符號PD。於本說明書中,對接觸插塞C2與金屬配線層D2中的配線進行了區分,但以接觸方式示出的接觸插塞C2與金屬配線層D2中的配線例如經一體化。對於接觸插塞C3與金屬配線層D3中的配線亦同樣如此。其他部位的接觸插塞與配線的組合亦可以相同 的方式一體化。
上文所說明的經由金屬配線層D0、金屬配線層D1、金屬配線層DX、金屬配線層D2及金屬配線層D3中的配線的連接僅為一例。於周邊電路晶片30中,亦另設置有上文所說明般的各種接觸插塞;金屬配線層D0、金屬配線層D1、金屬配線層DX、金屬配線層D2及金屬配線層D3中的配線以及導電體PD1。於圖3中,為了容易參照,未必顯示此般各種接觸插塞;金屬配線層D0、金屬配線層D1、金屬配線層DX、金屬配線層D2及金屬配線層D3中的配線;以及導電體PD1的全部。
於半導體基板SB1與周邊電路晶片30的上表面之間,於未設置電晶體Tr;各種接觸插塞;金屬配線層D0、金屬配線層D1、金屬配線層DX、金屬配線層D2及金屬配線層D3中的配線;以及導電體PD1的部分,設置有絕緣體31。絕緣體31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
接著,對胞元晶片40的結構進行說明。胞元晶片40設置於周邊電路晶片30的上表面上。胞元晶片40包括作為記憶胞元陣列11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的積層體MS1。更具體而言,積層體MS1中所含的記憶體柱各者例如作為一個NAND串NS發揮功能。
於胞元晶片40的下表面設置有多個導電體PD2。更具體而言為如下所述。對於周邊電路晶片30的導電體PD1各者,以與該導電體PD1的上表面接觸的方式設置有導電體PD2。因此,導電體PD2的下表面構成胞元晶片40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且位於 與胞元晶片40的下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導電體PD2例如包含銅(Cu)等金屬材料。以下,將設置於胞元晶片40的下表面並作為電極焊墊發揮功能的導電體統稱為導電體PD2。
某一導電體PD2的上表面例如與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最下方的金屬配線層中的某一配線接觸。該配線經由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其他金屬配線層中的配線,例如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最上方的金屬配線層中的某一配線。該配線例如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上方的某一接觸插塞CH。如此一來,該導電體PD2電性連接於該接觸插塞CH。該接觸插塞CH的上表面與積層體MS1的某一記憶體柱的下端接觸。金屬配線層組ILG1中的配線中的如此電性連接於接觸插塞CH的配線分別作為位元線B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
另一導電體PD2與電性連接於接觸插塞CH的導電體PD2同樣地經由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各配線層中的配線,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上方的某一接觸插塞CC。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與積層體MS1中的某一導電層的下表面接觸。於圖3中,出於容易參照的目的,僅示出兩種自此種導電體PD2至接觸插塞CC的連接關係。金屬配線層組ILG1中的配線中的如此電性連接於接觸插塞CC的配線分別作為字元線WL以及選擇閘極線SGD及選擇閘極線SGS中的任一者的一部分發揮功能。
於積層體MS1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41。導電體41例如包含半導體,且包含多晶矽(Si)。導電體41作為源極線SL 的一部分發揮功能。於圖3的例子中,兩個導電體41具有間隔地設置。藉由該間隔,例如進行平面分割。
於導電體41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PD3a。導電體PD3a例如包含銅(Cu)等金屬材料。導電體PD3a的上表面構成胞元晶片4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且位於與胞元晶片40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說明了於導電體41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PD3a,但本實施方式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於導電體41與導電體PD3a之間設置其他導電體。於所述情況下,例如可視為導電體PD3a與該其他導電體的組合作為電極焊墊發揮功能。對於其他導電體PD亦同樣如此。
進而另一導電體PD2經由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各配線層中的配線,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上方的另一接觸插塞CC。該接觸插塞CC位於自上方觀察時不與積層體MS1重疊的位置。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位於與積層體MS1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於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PD3b。導電體PD3b例如包含銅(Cu)等金屬材料。導電體PD3b的上表面構成胞元晶片4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且位於與胞元晶片40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
以下,將如導電體PD3a及導電體PD3b般設置於胞元晶片40的上表面並作為電極焊墊發揮功能的導電體統稱為導電體PD3。如上所述,導電體PD3分別例如包含銅(Cu)等金屬材料。
於胞元晶片40的下表面與上表面之間,於未設置導電 體PD2、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各配線層中的配線、各種接觸插塞、積層體MS1、導電體41、以及導電體PD3的部分,設置有絕緣體42。絕緣體42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
繼而,對胞元晶片50的結構進行說明。胞元晶片50設置於胞元晶片40的上表面上。胞元晶片50包括與積層體MS1同樣地作為記憶胞元陣列11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的積層體MS2。
於胞元晶片50的下表面設置有多個導電體PD4。更具體而言為如下所述。對於胞元晶片40的導電體PD3各者,以與該導電體PD3的上表面接觸的方式設置有導電體PD4。因此,導電體PD4的下表面構成胞元晶片50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且位於與胞元晶片50的下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導電體PD4例如包含銅(Cu)等金屬材料。以下,將設置於胞元晶片50的下表面並作為電極焊墊發揮功能的導電體統稱為導電體PD4。如上所述,導電體PD4分別例如包含銅(Cu)等金屬材料。
於多個導電體PD4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51。導電體51例如擴展為與X方向及Y方向平行的平面狀。導電體51例如包含銅(Cu)。導電體51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於本說明書中,說明了導電體51例如包含銅(Cu),但導電體51例如亦可包含鋁(Al)。
於導電體51的上方設置有金屬配線層組ILG2。
金屬配線層組ILG2中的某一配線例如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上方的某一接觸插塞CH。該接觸插塞CH的上 表面與積層體MS2的某一記憶體柱的下端接觸。金屬配線層組ILG2中的配線中的如此電性連接於接觸插塞CH的配線分別作為位元線B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
金屬配線層組ILG2中的某一配線例如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上方的某一接觸插塞CC。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與積層體MS2中的某一導電層的下表面接觸。於圖3中,出於容易參照的目的,僅示出兩個此種接觸插塞CC。金屬配線層組ILG2中的配線中的如此電性連接於接觸插塞CC的配線分別作為字元線WL以及選擇閘極線SGD及選擇閘極線SGS中的任一者的一部分發揮功能。
導電體51經由設置於導電體51的上表面上的某一接觸插塞VIb、設置於該接觸插塞VIb的上表面上的某一配線L0、及設置於該配線L0的上表面上的某一接觸插塞VIa,例如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最下方的金屬配線層中的某一配線。該配線經由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其他金屬配線層中的配線,例如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最上方的金屬配線層中的某一配線。該配線例如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上方的另一接觸插塞CC。如此一來,導電體51電性連接於該接觸插塞CC。該接觸插塞CC位於自上方觀察時不與積層體MS2重疊的位置。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位於與積層體MS2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
於積層體MS2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52。導電體52 例如包含半導體,且包含多晶矽(Si)。導電體52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於圖3的例子中,兩個導電體52具有間隔地設置。藉由該間隔,例如進行平面分割。
於導電體52的上表面上及電性連接於導電體51的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53。導電體53例如於在自上方觀察時與導電體52重疊的區域上,擴展為與X方向及Y方向平行的平面狀。導電體53例如包含鋁(Al)。導電體53例如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
胞元晶片50的上表面位於較導電體53的上端更靠上方處。於胞元晶片50的下表面與上表面之間,於未設置導電體PD4、導電體51、配線L0、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各配線層中的配線、各種接觸插塞、積層體MS2、導電體52、及導電體53的部分,設置有絕緣體54。絕緣體54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
於以上所說明的結構中,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的平面狀的金屬配線不存在於胞元晶片40中,但存在於胞元晶片50中。具體而言,於胞元晶片50中存在導電體51及導電體53。
於以上所說明的結構中,藉由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及胞元晶片50經由電極焊墊而連接,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的各配線電性連接於周邊電路晶片30的電晶體Tr。進而,作為位元線BL、字元線WL以及選擇閘極線SGD及選擇閘極線SGS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的配線亦電性連接於周邊電路晶片30 的電晶體Tr。
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另一剖面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於圖4中,為了容易參照,亦排列顯示出圖3所示的剖面圖的一部分。
著眼於設置在胞元晶片40上的某一接觸插塞CC進行說明。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位於與積層體MS1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於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設置有某一導電體PD3。
繼而,對設置於胞元晶片50的結構中的電性連接於該接觸插塞CC的結構進行說明。
於胞元晶片50的下表面,以與該導電體PD3的上表面接觸的方式設置有某一導電體PD4。於該導電體PD4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51a。導電體51a設置於與導電體51相同的金屬配線層上,與導電體51同樣地例如包含銅(Cu)。導電體51a經由設置於導電體51a的上表面上的某一接觸插塞VIb、設置於該接觸插塞VIb的上表面上的某一配線L0、設置於該配線L0的上表面上的某一接觸插塞VIa、及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各配線層中的配線,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上方的某一接觸插塞CC上。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位於與積層體MS2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
於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53a。導電體53a與導電體53同樣地例如包含鋁(Al)。
胞元晶片50的上表面位於較導電體53a的上端更靠上方處,但於胞元晶片50的上表面導電體53a的一部分露出。該部分例如作為傳送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輸入/輸出訊號的焊墊(IO焊墊)或用於向半導體記憶裝置1供給電源電壓的焊墊(電源焊墊)發揮功能。
於以上所說明的結構中,藉由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及胞元晶片50經由電極焊墊連接,IO焊墊及電源焊墊分別電性連接於周邊電路晶片30的電晶體Tr。
圖5是用於說明第一實施方式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積層體MS1及積層體MS2的結構的詳情的剖面圖。圖5表示與圖3所示的剖面平行的某一剖面的剖面圖。
首先,對積層體MS1的結構進行說明。
積層體MS1包括絕緣體43及導電體44交替積層的結構、及該結構內的記憶體柱MP1。絕緣體43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導電體44例如包含鎢(W)。
於圖5的例子中,自上方起依次重覆8次按照絕緣體43、導電體44的順序的積層。於最上方的絕緣體43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圖3所示的導電體41。導電體44分別作為字元線WL以及選擇閘極線SGD及選擇閘極線SGS中的任一者的一部分發揮功能。對於導電體44各者,該導電體44與該導電體44的上表面上的一個絕緣體43構成一個組。將各組作為一個階,導電體44及絕緣體43具有階梯狀的形狀。於該階梯狀的形狀中,於自下方觀 察時,各組的導電體44的下表面具有不與較該組更靠下方的組重疊的區域。參照圖3所說明的接觸插塞CC與該區域接觸。
於絕緣體43與導電體44的積層中設置有記憶體柱MP1。記憶體柱MP1例如沿Z方向延伸。記憶體柱MP1的上端到達導電體41,記憶體柱MP1的下端位於較最下方的導電體44更靠下方處。
記憶體柱MP1例如包括芯部451、半導體452、穿隧氧化膜453、絕緣膜454、區塊絕緣膜455、及半導體456。具體而言為如下所述。柱狀的芯部451的上端位於較最上方的導電體44的上表面更靠上方處,芯部451的下端位於較最下方的導電體44的下表面更靠下方處。芯部451的側面及上表面由半導體452覆蓋。半導體452的上端與導電體41接觸。例如,半導體456被設置為與芯部451及半導體452的下端相接。例如,穿隧氧化膜453、絕緣膜454、及區塊絕緣膜455按照穿隧氧化膜453、絕緣膜454、區塊絕緣膜455的順序依次設置於半導體452及半導體456的側面上。半導體452及半導體456例如包含矽(Si)。芯部451、穿隧氧化膜453、及區塊絕緣膜455分別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絕緣膜454例如包含氮化矽(SiN),且作為電荷蓄積膜發揮功能。
記憶體柱MP1中的分別與導電體44相交的部分分別作為記憶胞元電晶體MT及選擇電晶體ST中的任一者發揮功能。
圖3所示的接觸插塞CH與記憶體柱MP1的下端接觸。
接著,對積層體MS2的結構進行說明。
對於積層體MS2,與對所述積層體MS1的說明同樣的說明成立。更具體而言,於對所述積層體MS1的說明中,將導電體41置換為導電體52,將絕緣體43置換為絕緣體55,將導電體44置換為導電體56,將記憶體柱MP1置換為記憶體柱MP2的說明成立。於自記憶體柱MP1向記憶體柱MP2的置換中,將芯部451置換為芯部571,將半導體452置換為半導體572,將穿隧氧化膜453置換為穿隧氧化膜573,將絕緣膜454置換為絕緣膜574,將區塊絕緣膜455置換為區塊絕緣膜575,將半導體456置換為半導體576。
繼而,著眼於與積層體MS1的某一導電體44接觸的某一接觸插塞CC進行說明。
該接觸插塞CC例如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1中的某一配線IC1。配線IC1例如沿X方向延伸。配線IC1例如自圖5所示的剖面於與X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上方的另一接觸插塞CC(圖5中由虛線表示。)。於該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設置有某一導電體PD3。
以與該導電體PD3的上表面接觸的方式設置有某一導電體PD4。該導電體PD4的上表面例如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某一金屬配線層中的某一配線IC2上。配線IC2例如自圖5所示的剖面於與X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電性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另一金屬配線層中的例如沿X方向延伸的某一配線IC3。配線IC3例如連接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上方的某一接觸插塞CC。 如上所述,該接觸插塞CC與積層體MS2的某一導電體56接觸。
如此,積層體MS1的某一導電體44電性連接於積層體MS2的某一導電體56。該導電體44與該導電體56例如作為同一字元線W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
以上,著眼於與積層體MS1的一個導電體44接觸的接觸插塞CC進行了說明,但對於分別與其他導電體44接觸的接觸插塞CC亦同樣如此。
[製造方法]
圖6至圖22是依次表示製造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步驟的剖面圖。
首先,製造圖6所示的周邊電路晶片30。
接著,製造圖7所示的結構。具體而言為如下所述。
於半導體基板SB2的上表面上形成絕緣體46。半導體基板SB2例如包含矽(Si)。絕緣體46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於絕緣體46的上表面上形成導電體41a。導電體41a例如包含半導體,且包含多晶矽(Si)。
於導電體41a的上表面上,形成相當於圖5所示的積層體MS1的結構。更具體而言為如下所述。
於導電體41a的上表面上交替積層絕緣體43與置換構件。置換構件例如包含氮化矽(SiN)。接著,例如藉由微影步驟及蝕刻,於絕緣體43與置換構件交替積層的結構中形成階梯狀的形狀。於該階梯狀的形狀中,各置換構件的上表面具有不與位於 較該置換構件更靠上方的置換構件及絕緣體43重疊的區域。接著,絕緣體42a形成至較最上方的置換構件更靠上方處。絕緣體42a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
接著,於絕緣體43與置換構件交替積層的結構中形成記憶體柱MP1。接著,藉由經由狹縫的濕式蝕刻,置換構件被選擇性地除去,於除去了置換構件的空間中形成導電體44。
如此形成的、絕緣體43與導電體44交替積層而成的結構、及記憶體柱MP1相當於圖5所示的積層體MS1。
於藉由以上的步驟製造的結構中,於各記憶體柱MP1的上表面上形成接觸插塞CH,於各導電體44的上表面中的不與位於較該導電體44更靠上方的導電體44及絕緣體43重疊的區域上形成接觸插塞CC。進而,於導電體41a上亦形成接觸插塞CC。
接著,於各種接觸插塞的上方形成金屬配線層組ILG1。例如,絕緣體42a形成至較金屬配線層組ILG1更靠上方處,且藉由反應離子蝕刻(Reactive Ion Etching,RIE)法等異向性蝕刻及鑲嵌加工例如於金屬配線層組ILG1最上方的金屬配線層中的配線的上表面上形成多個導電體PD2。導電體PD2的上表面例如藉由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平坦化,以便位於與絕緣體42a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導電體PD2分別經由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各配線層中的配線電性連接於以上述方式形成的各種接觸插塞中的任一者。
繼而,如圖8所示,如此製造的結構的上表面貼合於圖 6所示的周邊電路晶片30的上表面。於該貼合中,對於周邊電路晶片30的導電體PD1各者,任一導電體PD2與該導電體PD1的上表面接觸。藉由該貼合,例如利用參照圖7所說明的步驟製造的結構上下反轉。
接著,如圖9所示,半導體基板SB2例如藉由CMP被除去。
接著,如圖10所示,例如藉由微影步驟於絕緣體46設置開口,並藉由將設置有該開口的絕緣體46用作遮罩的RIE法等異向性蝕刻,導電體41a因平面分割而被分割,進而,導電體41a中的例如與接觸插塞CC接觸的部分被除去。該分割及該除去後的導電體41a相當於圖3所示的導電體41。與導電體41a中的藉由平面分割而被除去的部分接觸的記憶體柱MP1分別相當於不包含用作記憶胞元電晶體MT的部分的虛擬柱。再者,導電體41a的分割可緊接著參照圖7所說明的導電體41a的形成而進行。
接著,如圖11所示,例如,於藉由至此為止的步驟製造的結構上的整個面上形成絕緣體,形成該絕緣體後的結構藉由CMP而平坦化直至導電體41的上表面露出為止,然後,絕緣體形成至導電體41的上方。於圖11中,如此形成的絕緣體是作為絕緣體42b而被示出。絕緣體42b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
接著,如圖12所示,藉由RIE法等異向性蝕刻及鑲嵌加工,於導電體41的上表面上形成導電體PD3a,於與絕緣體42b接觸的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形成導電體PD3b。導電體PD3a 及導電體PD3b的上表面例如藉由CMP平坦化,以便位於與絕緣體42b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如此一來,形成圖3至圖5所示的導電體PD3。該時間點下的絕緣體42a與絕緣體42b的組合相當於圖3所示的絕緣體42。進而,如此於周邊電路晶片30上製造的結構相當於圖3所示的胞元晶片40。
接著,製造圖13所示的結構。
對於該結構的製造,與參照圖7進行的直至形成金屬配線層組ILG1的說明同樣的說明成立。更具體而言,於圖7的該說明中,將半導體基板SB2置換為半導體基板SB3,將絕緣體46置換為絕緣體58,將導電體41a置換為導電體52a,將積層體MS1置換為積層體MS2,將記憶體柱MP1置換為記憶體柱MP2,將絕緣體43置換為絕緣體55,將導電體44置換為導電體56,將金屬配線層組ILG1置換為金屬配線層組ILG2,將絕緣體42a置換為絕緣體54a的說明成立。於如此製造的結構中,例如,絕緣體54a形成至與金屬配線層組ILG2最上方的金屬配線層中的配線的上表面實質上相同的位置。
接著,製造圖14所示的結構。具體而言為如下所述。
於金屬配線層組ILG2最上方的金屬配線層中的某一配線的上表面上形成某一接觸插塞VIa、於該接觸插塞VIa的上表面上形成某一配線L0、於該配線L0的上表面上形成某一接觸插塞VIb。如此,形成各種接觸插塞及配線L0。於如此製造的結構中,例如,絕緣體54a形成至與接觸插塞VIb的上表面實質上相同的 位置。接觸插塞VIb、配線L0及接觸插塞VIa經由金屬配線層組ILG2的各配線層中的配線,電性連接於導電體52a上形成的接觸插塞CC。
接著,如圖15所示,於藉由至此為止的步驟製造的結構的上表面形成絕緣體54b。絕緣體54b例如包含氧化矽(SiO2)。
接著,如圖16所示,藉由RIE法等異向性蝕刻,除去絕緣體54b中的例如與接觸插塞VIb接觸的部分等。
接著,如圖17所示,藉由鑲嵌加工,於藉由該除去產生的空間中形成導電體51。導電體51的上表面例如藉由CMP平坦化,以便位於與絕緣體54b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於該鑲嵌加工中,亦形成圖4所示的導電體51a。
再者,使用圖14至圖17所說明的導電體51是藉由所謂的單鑲嵌加工而形成,但導電體51的形成方法並不限於此。例如,亦能夠將導電體51與接觸插塞VIb一起藉由所謂的雙鑲嵌加工一併形成。
接著,如圖18所示,於藉由至此為止的步驟製造的結構的上表面形成絕緣體54b。
接著,如圖19所示,藉由RIE法等異向性蝕刻及鑲嵌加工,於導電體51的上表面上形成多個導電體PD4。導電體PD4的上表面例如藉由CMP而平坦化,以便位於與絕緣體54b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如此一來,形成圖3至圖5所示的導電體PD4。
繼而,如圖20所示,如此製造的結構的上表面貼合於圖12所示的胞元晶片40的上表面。於該貼合中,對於胞元晶片40的導電體PD3各者,任一導電體PD4與該導電體PD3的上表面接觸。藉由該貼合,例如利用參照圖13至圖19所說明的步驟製造的結構上下反轉。
接著,如圖21所示,半導體基板SB3例如藉由CMP被除去。
接著,如圖22所示,例如藉由微影步驟於絕緣體58設置開口,並藉由將設置有該開口的絕緣體58用作遮罩的RIE法等異向性蝕刻,導電體52a因平面分割而被分割,進而,導電體52a中的例如與接觸插塞CC接觸的部分被除去。該分割及該除去後的導電體52a相當於圖3所示的導電體52。與導電體52a中的藉由平面分割而被除去的部分接觸的記憶體柱MP2分別相當於不包含用作記憶胞元電晶體MT的部分的虛擬柱。再者,導電體52a的分割可緊接著參照圖13所說明的導電體52a的形成而進行。
於藉由以上的步驟製造的結構中,緊接著絕緣體58的除去後例如形成有用於使導電體52間電性絕緣的絕緣體之後,藉由濺鍍等物理氣相沈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法,形成圖3及圖4所示的導電體53及導電體53a。接著,絕緣體形成至較導電體53的上表面更靠上方處。如此形成的絕緣體以及絕緣體54a及絕緣體54b相當於圖3及圖4所示的絕緣體54。如此於胞元晶片40上製造的結構相當於圖3所示的胞元晶片50。如此一 來,製造參照圖3至圖5所說明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
[比較例]
圖2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比較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剖面結構的一例的剖面圖。
該半導體記憶裝置具有將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x及胞元晶片50x貼合而成的結構。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x及胞元晶片50x被設置為沿著Z方向以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x、胞元晶片50x的順序依次相鄰。
周邊電路晶片30的結構如參照圖3所說明般。
接著,對胞元晶片40x的結構進行說明。該結構是於圖3的例子的胞元晶片40的結構中設置有相當於圖3的例子的胞元晶片50的導電體51的結構的結構。更具體而言為如下所述。
與圖3的例子的導電體53同樣地,於導電體41的上表面上及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51x。導電體51x包含鋁(Al)。導電體51x例如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
於導電體51x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PD3x。導電體PD3x包含銅(Cu)。導電體PD3x的上表面構成胞元晶片40x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且位於與胞元晶片40x的上表面在Z方向上實質上相同的位置。
繼而,對胞元晶片50x的結構進行說明。該結構相當於在圖3的例子的胞元晶片50的結構中將導電體51除外的結構。
於胞元晶片50x的下表面設置有多個導電體PD4x。更 具體而言,對於導電體PD3x各者,以與該導電體PD3x的上表面接觸的方式設置有導電體PD4x。導電體PD4x例如包含銅(Cu)等金屬材料。
[效果]
於第一實施方式的比較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中,緊接著參照圖10所說明的步驟而進行以下說明的步驟。即,例如,緊接著絕緣體46的除去而形成有用於使導電體41間電性絕緣的絕緣體後,藉由濺鍍等物理氣相沈積法,於導電體41的上表面上及露出的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形成包含鋁(Al)的導電體51x。於如此製造的結構的上表面上形成絕緣體42,形成該絕緣體42後的上表面例如藉由CMP平坦化。接著,於該平坦化後的上表面上進一步形成絕緣體42,並藉由RIE法等異向性蝕刻及鑲嵌加工,於導電體51x的上表面上形成包含銅(Cu)的導電體PD3x。導電體PD3x的上表面例如藉由CMP平坦化。
此處,於藉由濺鍍等物理氣相沈積法形成的導電體51x的上表面存在大的階差。因此,難以實現緊接著導電體51x的形成的所述平坦化。於該平坦化後的上表面的外周部發生滾降,可用作晶片的有效面積可能會減少。又,當於包含鋁的導電體51x上形成包含銅的導電體PD3x時,鋁與銅可能會發生合金化。
相對於此,於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製造中,緊接著參照圖10所說明的步驟,如參照圖11及圖12所說明般,例如藉由鑲嵌加工於導電體41的上表面上形成導電體PD3a, 且於接觸插塞CC的上表面上形成導電體PD3b。導電體PD3a及導電體PD3b的上表面例如藉由CMP平坦化。起到與導電體51x同等功能的導電體51如參照圖15至圖17所說明般設置於胞元晶片50側。導電體51例如包含銅(Cu)。如參照圖18至圖20所說明般,導電體51經由導電體PD3及導電體PD4電性連接於導電體41及接觸插塞CC。
於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製造中,藉由如此於胞元晶片50側設置導電體51來代替導電體51x,可避免緊接著導電體51x的形成的製程難度高的所述平坦化。胞元晶片50側處的導電體51的形成僅為於藉由參照圖14所說明的步驟製造的階差比較少的結構的上表面追加一層金屬配線層,比較容易。即,於第一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製造中,與比較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相比,CMP的次數實質上減少,製程難度得以降低。於導電體51包含銅(Cu)的情況下,於導電體51與導電體51所接觸的導電體PD4之間不會引起所述合金化。
[變形例]
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結構並不限定於參照圖3至圖5所說明的結構。以下,對另一例進行說明。以下,主要說明與參照圖3至圖5所說明者的不同點。根據以下所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亦取得與上述所說明的效果同樣的效果。
圖2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第一變形例的半導體記憶裝 置1的剖面結構一例的剖面圖。
該半導體記憶裝置1具有將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胞元晶片60、及胞元晶片50貼合而成的結構。該結構於圖3的例子的結構中相當於在胞元晶片40與胞元晶片50之間設置有胞元晶片60的結構。於胞元晶片60中,亦設置有記憶胞元陣列11的一部分。
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及胞元晶片50的結構與圖3的例子同等。
對胞元晶片60的結構進行說明。胞元晶片60設置於胞元晶片40的上表面上。胞元晶片60包括與積層體MS1及積層體MS2同樣地作為記憶胞元陣列11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的積層體MS3。
於胞元晶片60的下表面設置有多個導電體PD5。於多個導電體PD5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導電體61。導電體61例如擴展為與X方向及Y方向平行的平面狀。導電體61例如包含銅(Cu)。導電體61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導電體PD5及導電體61具有與胞元晶片50的導電體PD4及導電體51同等的結構。
於導電體61的上方設置有與胞元晶片40同樣的結構。更具體而言,設置有金屬配線層組ILG3、積層體MS3、接觸插塞CH及接觸插塞CC、導電體62以及導電體PD6。導電體62及導電體PD6具有與胞元晶片40的導電體41及導電體PD3同等的結構。
於胞元晶片60的上表面上設置有胞元晶片50。對於導電體PD6各者,胞元晶片50中的任一導電體PD4與該導電體PD6接觸。
於以上所說明的結構中,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的平面狀的金屬配線不存在於胞元晶片40中,但存在於胞元晶片60中及胞元晶片50中。具體而言,於胞元晶片60中存在導電體61,於胞元晶片50中存在導電體51及導電體53。
於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製造中,導電體61及導電體PD5與對胞元晶片50的導電體51及導電體PD4所說明者同樣地形成,導電體62及導電體PD6與對胞元晶片40的導電體41及導電體PD3所說明者同樣地形成。
圖2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第二變形例的半導體記憶裝置1的剖面結構一例的剖面圖。
該半導體記憶裝置1具有將周邊電路晶片30、胞元晶片40、多個胞元晶片60及胞元晶片50貼合而成的結構。該結構於圖24的例子的結構中相當於在胞元晶片40與胞元晶片50之間設置有多個胞元晶片60的結構。
於該結構中,作為源極線SL的一部分發揮功能的平面狀的金屬配線不存在於胞元晶片40中,但存在於各胞元晶片60中及胞元晶片50中。具體而言,於各胞元晶片60中存在導電體61,於胞元晶片50中存在導電體51及導電體53。
<其他實施方式>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連接」表示電性連接,例如不排除在其間經由其他元件。
於本說明書中,使用同一、一致、一定及維持等表述旨在亦包括在實施實施方式所記載的技術時存在設計範圍內的誤差的情況。如實質上同一般,對於在該些表述中重疊使用實質上這一用語的情況亦相同。又,使用施加或供給某一電壓的表述旨在包括進行施加或供給該電壓般的控制、與實際施加或供給該電壓此兩者。進而,施加或供給某一電壓例如亦可包括施加或供給0V的電壓。
上述對若干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該些實施方式僅作為例子進行提示,並非旨在限定發明的範圍。該些新規的實施方式能夠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些實施方式及其變形包含於發明的範圍或主旨中,並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及其均等的範圍內。
11:記憶胞元陣列
30:周邊電路晶片
31、42、54:絕緣體
40:胞元晶片/第一晶片
50:胞元晶片/第二晶片
41:導電體/第二半導體層
51:導電體/第二導電層
52、53:導電體
C0、C1、CX、C2、C3、CH、CC、VIa、VIb:接觸插塞
D0、D1、DX、D2、D3:金屬配線層
ILG1、ILG2:金屬配線層組
L0:配線
MS1、MS2:積層體
PD1、PD2、PD3、PD3b:導電體
PD3a:導電體/第一電極
PD4:導電體/第二電極
PRC:周邊電路
SB1:半導體基板
SL:源極線
Tr:電晶體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包括第一晶片,且包括第二晶片,所述第一晶片包含: 多個第一導電層,具有間隔地排列於第一方向上; 第一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之間的第一絕緣膜; 第二半導體層,設置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的上方,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相接;以及 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的上方相接設置, 所述第二晶片包含: 第二電極,與所述第一電極相接;以及 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二電極相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導電層包含銅(Cu)。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晶片更包括: 多個第三導電層,具有間隔地排列於所述第一方向上; 第三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之間的第二絕緣膜; 第四半導體層,與所述第三半導體層相接;以及 第四導電層,連接於所述第四半導體層。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四導電層中的至少一者包含鋁(Al)。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導電層被用作源極線。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記憶裝置,更包括: 第三晶片,包含電晶體及第三電極, 所述第一晶片更包括與所述第三電極相接的第四電極。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晶片更包括第三電極, 所述半導體記憶裝置更包括第三晶片,所述第三晶片包含與所述第三電極相接的第四電極, 所述第二晶片更包括: 多個第三導電層,具有間隔地排列於所述第一方向上; 第三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之間的第二絕緣膜;以及 第四半導體層,與所述第三半導體層及所述第三電極相接, 所述第三晶片更包括與所述第四電極相接的第四導電層。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記憶裝置,其中,所述半導體記憶裝置為反及閘型快閃記憶體。
  9.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包括排列於第一方向上的多個胞元晶片, 所述多個胞元晶片中的最下方的胞元晶片包含: 多個第一導電層,具有間隔地排列於所述第一方向上; 第一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之間的第一絕緣膜; 第二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的上方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相接;以及 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的上方相接設置,且連接於所述多個胞元晶片中的與所述最下方的胞元晶片相鄰的胞元晶片, 所述多個胞元晶片中的最上方的胞元晶片包含: 第二電極,連接於所述多個胞元晶片中的與所述最上方的胞元晶片相鄰的胞元晶片; 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二電極相接; 多個第三導電層,於所述第二導電層的上方具有間隔地排列於所述第一方向上; 第三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之間的第二絕緣膜; 第四半導體層,於所述多個第三導電層的上方與所述第三半導體層相接;以及 第四導電層,連接於所述第四半導體層。
  10. 一種半導體記憶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 形成積層體,所述積層體包含具有間隔地排列於第一方向上的多個第一導電層、於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半導體層、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與所述多個第一導電層之間的第一絕緣膜、及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相接的第二半導體層; 形成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相接的第一電極,以製造包含所述積層體與所述第一電極的第一晶片; 形成第二導電層; 形成與所述第二導電層相接的第二電極,以製造包含所述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二電極的第二晶片;以及 以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電極相接的方式將所述第一晶片與所述第二晶片加以連接。
TW111102756A 2021-09-17 2022-01-22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833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2185 2021-09-17
JP2021152185A JP2023044255A (ja) 2021-09-17 2021-09-17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5067A TW202315067A (zh) 2023-04-01
TWI833156B true TWI833156B (zh) 2024-02-21

Family

ID=85522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2756A TWI833156B (zh) 2021-09-17 2022-01-22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8551A1 (zh)
JP (1) JP2023044255A (zh)
CN (1) CN115835640A (zh)
TW (1) TWI83315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54868A1 (en) * 2015-12-01 2017-06-01 SK Hynix Inc. Semiconductor packages
CN110299364A (zh) * 2018-03-22 2019-10-01 东芝存储器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2111928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20210151404A1 (en) * 2019-11-19 2021-05-20 SK Hynix Inc.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202135234A (zh) * 2020-03-12 2021-09-16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記憶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54868A1 (en) * 2015-12-01 2017-06-01 SK Hynix Inc. Semiconductor packages
CN110299364A (zh) * 2018-03-22 2019-10-01 东芝存储器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2111928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20210151404A1 (en) * 2019-11-19 2021-05-20 SK Hynix Inc.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202135234A (zh) * 2020-03-12 2021-09-16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記憶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35640A (zh) 2023-03-21
TW202315067A (zh) 2023-04-01
US20230088551A1 (en) 2023-03-23
JP2023044255A (ja)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6545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20200303300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202036856A (zh) 半導體記憶體裝置
US11672113B2 (en)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US11699693B2 (en) Memory device
TWI816309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CN110931496A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US20200185403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TWI833156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240188310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N220606443U (zh) 存储器件
US2023041128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23041128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2310093B (zh) 半导体存储装置
TWI723485B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US2023022512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24043163A (ja)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23141616A (ja) メモリデバイス
JP2024030086A (ja) メモリデバイス
TW202401786A (zh) 記憶體元件
TW202232730A (zh) 記憶體裝置
TW202415225A (zh) 半導體記憶裝置
JP2023177534A (ja) メモリデバイ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