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3048B - 包含帶、及固定於其之水稻之綠化針苗之苗帶、苗帶用卷盤、其製備方法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或苗帶之水稻之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含帶、及固定於其之水稻之綠化針苗之苗帶、苗帶用卷盤、其製備方法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或苗帶之水稻之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3048B
TWI833048B TW109137470A TW109137470A TWI833048B TW I833048 B TWI833048 B TW I833048B TW 109137470 A TW109137470 A TW 109137470A TW 109137470 A TW109137470 A TW 109137470A TW I833048 B TWI833048 B TW I8330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tape
rice
ditch
se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7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0001A (zh
Inventor
加持集三
上原史
山田真弘
櫻井秀行
根本正久
南和恵
大嶋明久
仁木理人
中倉紀彦
城下道昭
戸田彩香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費爾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大和農磁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拜耳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費爾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大和農磁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拜耳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費爾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0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0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3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30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00Apparatus, or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or testing or treating seed, roots, or the like, prior to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1/04Arranging seed on carriers, e.g. on tapes, on cords ; Carrier composi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00Apparatus, or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or testing or treating seed, roots, or the like, prior to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1/04Arranging seed on carriers, e.g. on tapes, on cords ; Carrier compositions
    • A01C1/042Tapes, bands or cor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Pretreatment Of Seeds And Plants (AREA)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帶、及固定或封入於其且具備具有彈力性之綠化之莖葉部、根部及種子體之水稻之苗(此處亦稱為綠化針苗)的苗帶、其製備方法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種帶(種子帶)或苗帶之水稻之栽培方法(此處亦稱為溝置栽培)。

Description

包含帶、及固定於其之水稻之綠化針苗之苗帶、苗帶用卷盤、其製備方法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或苗帶之水稻之栽培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帶、及固定或封入於其且具備具有彈力性之綠化之莖葉部、根部及種子體之水稻之苗(此處亦稱為綠化針苗)的苗帶、其製備方法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種帶(種子帶)或苗帶之水稻之栽培方法(此處亦稱為溝置栽培)。
於水稻之栽培中,由於穩定之產量及已經確立之栽培體系,故而廣泛進行一次性製備苗並將其移植至田地之所謂之水稻移植栽培。然而,製備苗床所需之設備之確保、勞力、費用等之負擔較大,又,移植苗時由苗床之重量產生之勞力之負擔亦較大。又,機械移植栽培之情形時,不論苗種(乳苗、密苗、稚苗、中苗、成苗)為何種,機械之構造均成為限制因素,為了防止空株發生,一般1株種數棵,由於根會因插秧機之爪等而受到損傷,故而有時剛移植後生長會暫時停滯,需要時間才能成活。為了減輕上述苗調整時之負擔,為了1株種1棵,且為了防止移植時對苗之損傷,將稻穀直接播種於田地而進行栽培之所謂之直播栽培(非專利文獻1)及使用種子帶之栽培方法(專利文獻1、2,非專利文獻2、3)得到普及。然而,該等方法與移植栽培相比,存在發芽不良、浮苗、倒苗、出苗率低、倒伏 率高、以及產量低之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4-287604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0-41420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鐵包衣湛水直播手冊2010,獨立行政法人 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 近畿中國四國農業研究中心,2010年3月
[非專利文獻2]利用種子帶之水稻直播技術,農研機構,http://www.naro.affrc.go.jp/project/results/laboratory/narc/2000/narc00-704.html
[非專利文獻3]利用無粉衣種子之種子帶直播栽培技術,福島縣農業試驗站會津地區研究處,2003年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苗帶及苗帶用卷盤、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種子帶或苗帶之栽培方法,該苗帶藉由大幅減輕水稻之苗或苗床之製備之負擔、生產定植時根之損傷極少之苗,而可實現出苗率之穩定化、稻種量之最小化、理想之1株種1棵、高產、各種農業材料之簡便使用,該栽培方法可實現有效率之苗之移栽、倒伏減輕、高產。
本發明之發明者反覆進行銳意研究,結果發現藉由製備包含帶、及固定或封入於其且具備具有彈力性之綠化之莖葉部、根部及種子體之水稻之苗之苗帶或者以捲繞於卷盤之狀態製備上述苗帶,而減輕移植栽培中之苗或苗床之製備所承受之負擔,進而改善出苗率、減輕倒伏或改善產量,又,發現藉由將苗帶或水稻之種子定置於作溝於田地之溝之底部,而改善出苗率、減輕倒伏或改善產量,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本發明提供以下之解決手段。
[1]
一種苗帶,其特徵在於:包含帶、及固定或封入於其且具有綠化之莖葉部、根部及種子體之水稻之苗。
[2]
如[1]之苗帶,其特徵在於:上述苗之葉齡以第一葉方式生長至3.5葉期。
[3]
如[1]之苗帶,其特徵在於:上述苗之葉齡以第一葉方式為胚芽鞘期至2.5葉期。
[4]
如[1]至[3]中任一項之苗帶,其特徵在於:上述帶為降解性。
[5]
如[1]至[4]中任一項之苗帶,其特徵在於:上述苗以1~20cm間隔固定或封入於帶。
[6]
如[1]至[5]中任一項之苗帶,其特徵在於:包含選自由農藥、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肥料、生物刺激素、生根促進劑及土壤改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
[7]
如[6]之苗帶,其特徵在於:上述有效成分被覆種子體及/或苗帶。
[8]
如[7]之苗帶,其特徵在於:上述苗之種子部分及/或苗帶進而由不阻礙水之滲透而抑制被覆之有效成分向水相之流出之種子被覆材所被覆或種子部分及/或苗帶由種子被覆材與有效成分之混合物所被覆。
[9]
如[1]至[8]中任一項之苗帶,其特徵在於:苗帶為捲繞之狀態或編織成網狀捲繞之狀態。
[10]
如[1]至[9]中任一項之苗帶,其特徵在於:苗帶為捲繞於卷盤之狀態。
[11]
一種苗帶用卷盤,其包含筒形狀之支持構件、圍繞其設置之第1支持構件、及與上述第1支持構件隔開距離設置之第2支持構件。
[12]
如[11]之卷盤,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具有複數個開口部。
[13]
如[12]之卷盤,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之面積中之上述開口部之面積之比率為60%以上。
[14]
如[11]至[13]中任一項之卷盤,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為大致圓盤狀。
[15]
如[11]至[14]中任一項之卷盤,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 圍繞筒形狀之支持構件旋轉自如地設置。
[16]
如[11]至[15]中任一項之卷盤,其特徵在於: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包含具有耐水性及耐化學品性之樹脂及/或金屬材料。
[17]
如[16]之卷盤,其特徵在於:上述樹脂為透明或半透明。
[18]
如[1]至[10]中任一項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將固定或封入於帶之種子進行浸種、催芽之步驟;及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且至少將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於自然光及/或人造光之照射下進行。
[19]
如[18]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係一面浸於水、或經UV(ultraviolet,紫外線)照射之水、或次氯酸鹽水溶液、或包含殺菌劑等殺菌、殺細菌成分之水一面進行,或者,一面澆水、或經UV照射之水、或次氯酸鹽水溶液、或包含殺菌劑等殺菌、殺細菌成分之水一面進行。
[20]
如[18]或[19]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進而包括將種子固定或封入於帶之步驟。
[21]
如[18]至[20]中任一項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使用預先由選自由農藥、藥害緩解劑、生長調節劑、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肥料、生物刺激素、生根促進劑及土壤改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所被覆之種子,或者,於上述各步驟之同時及前後將有效成分施用或者固定或封入於帶或苗帶至少1次。
[22]
如[21]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使用於有效成分之被覆層上進而被覆有不阻礙水之滲透而抑制被覆之有效成分向水相之流出之種子被覆材的種子及/或種子帶,或使用由種子被覆材與有效成分之混合物所被覆的種子及/或種子帶。
[23]
如[18]至[22]中任一項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以將固定或封入有種子之帶捲繞之狀態進行將種子進行浸種、催芽之步驟、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照射自然光及/或人造光之步驟及/或施用有效成分之步驟。
[24]
如[23]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於將固定或封入有種子之帶捲繞於卷盤之狀態下進行。
[25]
一種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以將如[1]至[10]中任一項之苗帶定置或埋設於距離土壤表面0~5cm之位置為特徵,且於將苗帶定置於土壤表面之情形時,可進而利用按壓工具將苗帶固定於土壤表面,或可以適當之間隔將苗帶之一部分於垂直方向加壓而埋設於水田土壤中,於將苗帶埋設於水田土壤中之情形時,可於將苗帶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後將溝填合。
[26]
一種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以將如[1]至[10]中任一項之苗帶、水稻之種子或種帶(種子帶)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或於作溝之同時定置於溝之底部為特徵,於苗帶或種帶之情形時,可進而利用按壓工具將苗帶固定於溝之底部,或可以適當之間隔用土覆蓋苗帶之一部分進行固定。
[27]
如[26]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溝之土壤表面之溝寬為1.5~30cm。
[28]
如[26]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溝之土壤表面之溝寬為1.5~10cm。
[29]
如[26]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溝之土壤表面之溝寬為2~7cm。
[30]
如[26]至[29]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溝之深度為1~10cm。
[31]
如[26]至[29]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溝之深度為1~6cm。
[32]
如[26]至[29]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溝之深度為2~4cm。
[33]
如[26]至[32]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溝之底面寬度為0~5cm。
[34]
如[26]至[32]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溝之底面寬度為0.5~3.5cm。
[35]
如[26]至[34]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作溝於上述水田面之溝之截面之形狀為四邊形、梯形、U字型、半圓形、V字型或W型(其中,中央部分之高度未達到水田面上表面)。
[36]
如[25]至[35]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於將苗帶定置於水田土壤表面或埋設於土壤中之步驟或者將水稻之種子、種帶(種子帶)或苗帶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或於作溝之同時定置於溝之底部之步驟之同時及其前後,將選自由農藥、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肥料、生物刺激素、生根促進劑及土壤改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施用於種子、種帶(種子帶)、苗帶及/或土壤至少1次,。
本發明之水稻之苗帶可減輕水稻移植栽培中之苗或苗床之製備所承受之負擔。於移植栽培中,每公頃需要苗箱(寬度60cm×深度30cm=0.18m2)200~250箱,育苗所需之面積平均為41m2。另一方面,本發明 之苗帶如下所述般可於捲繞於卷盤(捲線軸)(直徑29cm×厚度5.5cm)之狀態下育苗。每公頃需要約60卷,於將卷盤於軸方向連接並立起之情形時,育苗所需之面積僅為1m2,即便估算上卷盤間之間隙及育苗裝置之空間而其面積需要翻倍,亦僅為2m2。本發明之苗帶之製備所需之面積至多為水稻移植栽培所需之育苗面積之20分之一。
又,若將插秧期設為5月、6月之2個月,將水稻移植栽培中之育苗期設為約1個月,則1年可育苗之次數為2次。另一方面,本發明之苗帶之育苗約2週即可,每一年可進行4次育苗。若將該點考慮在內,則本發明之苗帶之製備所需之面積至多為水稻移植栽培所需之育苗面積之40分之一。
又,如下所述,本案發明之綠化針苗之莖葉部及根部具有可耐外力之充分之強度及彈力性,剛定置於本田後之植傷較少,因此成活較快,冠根之生長亦旺盛,與移植栽培相比,產量增大。
又,本案發明之溝置栽培於將苗帶定置於溝之底部後,周圍之土壤逐漸崩解而覆蓋種子體部分。於將苗帶定置於溝之底部後,周圍之土壤逐漸崩解而覆蓋種子體部分,在此期間,該苗巧妙地利用其時間差,藉由植物本來具有之光、向地性,地上部未被掩埋而迅速直立,最終根自溝之底部向下旺盛生長,不存在株間競爭。其結果,本發明之溝置栽培水稻與直播栽培水稻相比,浮苗、倒苗較少,出苗率提高。進而,由於移栽深度得以確保,故而耐倒伏性增大。此種效果於將由Calper被覆之稻穀、經鐵包衣之稻穀、加工成種子帶之稻穀進行溝置栽培時亦表現出來。
又,如下所述,本案發明之綠化針苗之生長點係與稻種連接而形成,位於土壤表面之下方,因此不易產生形成處理層而發揮選擇性之除草劑(位置選擇性除草劑)之藥害。
10:卷盤
100:筒形狀之支持構件
200:第1支持構件
210:第1支持構件之開口部
300:第2支持構件
310:開口部
400:緊固組件
500:螺栓
600:螺帽
圖1表示採用第一葉方式及不完全葉方式之水稻之葉齡。
圖2表示發芽之幼苗各部之名稱。
圖3表示捲繞於卷盤之狀態之苗帶(以第一葉方式為0.2葉期)。
圖4表示排成直線狀之苗帶。
圖5表示卷盤10之前視圖(100:筒形狀之支持構件、200:第1支持構件、300:第2支持構件、210:第1支持構件之開口部、320:第2支持構件之開口部、400:緊固組件、500:螺栓、600:螺帽)。
圖6表示卷盤10之側視圖(100:筒形狀之支持構件、200:第1支持構件、300:第2支持構件、400:緊固組件、500:螺栓、600:螺帽)。
圖7表示卷盤之立體圖(100:筒形狀之支持構件、200:第1支持構件、300:第2支持構件、210:第1支持構件之開口部、320:第2支持構件之開口部、400:緊固組件、500:螺栓、600:螺帽)。
圖8係採用鐵包衣種子直播(土壤表面播種)之植株根部剖視圖(播種後第126天)。
圖9係採用苗帶(溝置)之植株根部剖視圖(溝置後第126天)。
圖10係採用稚苗(移植)之植株根部剖視圖(移植後第126天)。
圖11表示倒伏程度之判斷基準。
圖12表示砂壤土、黏壤土、壤土之不同土壤中之溝之崩解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苗帶,其特徵在於:包含帶、及固定或封入於其且具有綠化之莖葉部、根部及種子體之水稻之苗。
於本發明中,帶係將纖維或線編織成帶狀所得者或將細長之布、紙或不織布帶編織在一起或將兩長邊黏在一起使其為帶狀所得者,可使用農業領域中已知之種子帶之帶。作為帶之素材,可列舉:天然纖維之棉、麻、棕櫚、燈心草等植物纖維;毛(羊毛)、絲(蠶絲)等動物纖維;化學纖維之萊賽爾、天絲等精製纖維;嫘縈、銅氨纖維、酪蛋白纖維、花生蛋白纖維、玉米蛋白纖維、大豆蛋白纖維、再生絲線、海藻糖纖維、甲殼素纖維、甘露聚糖纖維、橡膠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酯、三乙酸酯、氧化乙酸酯、Promix、氯化橡膠、鹽酸橡膠等半合成纖維;尼龍、維尼綸、亞乙烯基、聚氯乙烯、聚酯、壓克力、聚乙烯、聚丙烯、萊克塞(rekuse)、薩克塞斯(sakusesu)、聚胺基甲酸酯、聚氯乙烯醇纖維等合成纖維,較佳為天然纖維,更佳為棉、毛、麻,進而較佳為棉。
上述帶較佳為具有降解性。具有降解性係指定置於水田後1年以內、較佳為半年以內失去強度,至少於土壤耕作時容易崩解,於土壤中自然降解。另一方面,具有於自浸種處理經過催芽處理、發芽、育苗階段直至定置於水田之各階段均不崩解之程度之強度。
本發明中之具有綠化之莖葉部、根部及種子體之水稻之苗(此處亦稱為綠化針苗)意指於自然光及/或人造光之照射下生長之水稻之幼苗。包含綠化針苗之芽、胚芽鞘、自第1葉開始之葉部之莖葉部呈現綠色。綠化被認為是由光合作用引起,綠化至視覺上可確認之程度即可。又,關於葉齡,以第一葉方式較佳為生長至3.5葉期,更佳為胚芽鞘期至2.5葉期,進而較佳為1.0葉期至2.0葉期。
本發明中之綠化針苗之葉齡採用第一葉方式。具體表示於圖1中。
本發明之綠化針苗之莖葉部及根部與於遮光狀態下發芽、生長之幼苗之莖葉部及根部相比,具有較高之硬度及彈力性,發芽後,可充分承受育苗、定置於田地期間會發生之外力、例如剝去纏繞之根、莖葉部或帶之力。由此,可不對綠化針苗產生對水田中之綠化針苗之生長造成較大影響之損傷,而將其定置於水田。
於遮光狀態下發芽、育成之苗存在形成中胚軸(中莖)之情況。中胚軸係於種子體與胚芽鞘之間形成之莖狀之器官,易於因外力而受損(參照圖2之右圖)。於光照射下發芽、生長之本案發明之綠化針苗之中胚軸肉眼不可見或即便形成亦極短,因此可抵禦外力。
於本發明中,關於帶與綠化針苗,綠化針苗可藉由線或接著劑等固定方法固定於帶,其種子體可封入於帶之內部,或種子體可封入於將細長之布、紙或不織布帶編織在一起或將兩長邊黏在一起使其為帶狀所得者之 內部,較理想為固定或封入於帶之綠化針苗之莖葉部及根部向帶外方向延伸。將本發明之苗帶之形態之一例表示於圖3中。
種子營養生長期之綠化針苗於定置於水田後,可藉由存在於苗體中之養分繼續生長一段時間,於光合作用不充分之情況下亦可維持生命。綠化針苗於埋設於水田土壤中時,藉此苗亦可直立、生長。
本發明之綠化針苗剛發芽後便形成葉綠素,因此,與通常之育苗相比,自依賴胚乳之異養向自養之轉換更快地進行,溝置後迅速成活,其後之生長旺盛。
於本發明中,綠化針苗由於對根冠之損傷極少,故而向地性較高,溝置時朝上之根迅速向下延伸、成活,其後之生長旺盛。
藉由將溫度降低至2℃~24℃、較佳為10℃~20℃,本發明中之綠化針苗可保存1週~6週、較佳為1週~4週。於製備綠化針苗後,可使定置於水田之時期最佳化。本發明之一形態係藉由使溫度為上述溫度而可長期保存之苗帶或綠化針苗。
於本發明中,固定或封入於帶之各個綠化針苗之間距根據土壤之性質、氣候等生長環境而發生變化,就產量之觀點而言,間距為1~20cm,較佳為2~15cm,更佳為3~10cm。
本發明之苗帶可捲繞成筒狀、圓筒形狀或環狀。圓筒形狀之捲繞方法有筒管式捲繞(bobbin winding)、筒式捲繞(cheese winding)、球形捲繞、無芯捲繞、錐形捲繞等。環狀之捲繞方法有絞繞等。本發明之一形態係捲繞成筒狀、圓筒形狀或環狀之苗帶。又,本發明之一形態係捲繞於卷盤(捲線軸)之苗帶。
又,苗帶可編織成網狀,進而其可為捲繞之狀態。上述編織成網狀之苗帶藉由展開定置於水田,可等間距地配置水稻之苗。
本發明之一形態係捲繞於圍繞筒形狀之支持構件設置之第1支持構件、及與上述第1支持構件隔開距離設置之第2支持構件之間之苗帶。
又,本發明之一形態係包含筒形狀之支持構件、圍繞其設置之第1支持構件、及與上述第1支持構件隔開距離設置之第2支持構件之苗帶用卷盤。
作為上述卷盤之一例,圖5~7中表示出包含圍繞筒形狀之支持構件100設置之第1支持構件200、及與上述第1支持構件隔開距離設置之第2支持構件300之苗帶用卷盤。
作為上述卷盤,可列舉於第1及第2支持構件具有複數個開口部之卷盤。此時,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之面積中之上述開口部之面積之比率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其中,可為90% 以下。
作為上述卷盤之一例,圖5~7中表示出於第1及第2支持構件具有複數個開口部210及310之卷盤。
上述卷盤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上述卷盤之一例,可列舉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為大致圓盤狀之卷盤10。
作為上述卷盤之一例,圖5~7中表示出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200及300為大致圓盤狀之卷盤10。
於上述卷盤中,第1及第2支持構件較佳為直徑為20~50cm之圓形,其等間之距離較佳為2cm~10cm、或3cm~6cm。
於上述卷盤中,筒形狀之支持構件之形狀較佳為圓筒形。
於上述卷盤中,筒形狀之支持構件與圍繞其設置之第1及第2支持構件可固定,或可旋轉自如地設置。
於上述卷盤中,第1及第2支持構件可藉由等間距地設置於筒形狀之支持構件附近之3個以上之緊固組件固定。
作為上述卷盤之一例,圖5~7中表示出第1及第2支持構件200及300 藉由等間距地設置於筒形狀之支持構件100附近之3個緊固組件400固定之卷盤10。
上述緊固組件並無特別限定,為可平行地固定第1及第2支持構件之器件即可,可包含螺栓及螺帽。
作為上述卷盤之一例,圖5~7中表示出緊固組件400包含螺栓(500)及螺帽(600)之卷盤10。
其中,於第1及第2支持構件藉由3個以上之緊固組件固定之情形時,未必需要筒形狀之支持構件。
因此,本案發明之苗帶用卷盤之一形態係中心具有圓形之開口部之第1及第2支持構件藉由等間距地設置於上述圓形之開口部附近之3個以上之緊固組件固定之苗帶用卷盤。
於上述卷盤中,筒形狀之支持構件可於其兩端部具有可與其他卷盤之筒形之支持構件可裝卸地結合之結合部分。
於上述卷盤中,筒形狀之支持構件、第1及第2支持構件之材質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包含具有耐水性及耐化學品性之樹脂及/或金屬材料。
於上述卷盤中,於筒形狀之支持構件、第1及第2支持構件之材質為 樹脂之情形時,上述樹脂較佳為透明或半透明。
於本案發明之苗帶於捲繞於卷盤之狀態下製備之情形時,上述卷盤之第1及第2支持構件較佳為不遮光。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之透光率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
本發明之苗帶可包含選自由農藥、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肥料、生物刺激素、生根促進劑及土壤改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
於本發明中,農藥意指殺蟲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殺菌劑、殺細菌劑、軟體動物驅除劑、微生物劑、有益生物、殺福壽螺劑、除草劑、肥料、驅鳥劑、植物強化劑、不育劑、藥害緩解劑、資訊化學物質及/或植物生長調節劑。上述農藥較佳為可自水稻之根部吸收者。
殺蟲劑/殺蟎劑/殺線蟲劑
本說明書中由「非專有名」特定之活性成分係已知,而且,記載於例如「“The Pesticide Manual”,16th ed.,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 2012」,或可於網際網路上檢索(例如,「http://www.alanwood.net/pesticides」)。其分類基於本專利申請之申請時可應用之「IRAC Mode of Action Classification Scheme」。
(1)乙醯膽鹼酯酶(AChE)抑制藥,例如: 胺基甲酸酯系,例如棉靈威、得滅克、免敵克、免扶克、丁酮威、丁酮碸威、加保利、加保扶、丁基加保扶、愛芬克、丁基滅必虱、覆滅蟎、呋線威、異丙威、滅賜克、納乃得、治滅虱、歐殺滅、比加普、安丹、硫敵克、久效威、唑蚜威、混殺威、XMC(Xylene Monochloride,一氯代二甲苯)、及滅爾虱;或有機磷酸酯系,例如歐殺松、亞滅松、乙基穀速松、甲基穀速松、硫線磷、氯氧磷、克芬松、氯甲磷、甲基陶斯松、牛壁逃、氰乃松、滅賜松、大利松、二氯松/DDVP、雙特松、大滅松、甲基毒蟲畏、二硫松、EPN(Ethyl P-Nitrophenyl,一品松)、愛殺松、普伏松、胺磺磷、芬滅松、撲滅松、芬殺松、福賽絕、飛達松、菸鹼硫磷、亞芬松、O-(甲氧基胺基硫代磷醯基)水楊酸異丙酯、加福松、馬拉松、滅加松、達馬松、滅大松、美文松、亞素靈、乃力松、歐滅松、滅多松、甲基巴拉松、賽達松、福瑞松、裕必松、益滅松、福賜米松、辛硫磷、亞特松、布飛松、撲達松、普硫松、白克松、必芬松、拜裕松、治螟磷、丁基嘧啶磷、亞培松、託福松、樂本松、硫滅松、三落松、三氯松、及繁米松。
(2)GABA(γ-Aminobutyric acid,γ-胺基丁酸)控制氯化物通道阻斷藥,例如:環戊二烯類-有機氯系,例如氯丹及安殺番;或苯基吡唑系(fiprole系),例如乙蟲清及芬普尼。
(3)鈉通道調節劑,例如:擬除蟲菊酯系,例如阿納寧、亞列寧、右旋亞列寧、右旋反式亞列 寧、畢芬寧、百亞列寧、百亞列寧S-環戊烯基異構物、百列滅寧、乙氰菊酯、賽扶寧、保得、賽洛寧、λ-賽洛寧、γ-賽洛寧、賽滅寧、亞滅寧、β-賽滅寧、θ-賽滅寧、ζ-賽滅寧、賽酚寧[(1R)-反式異構物]、第滅寧、右旋烯炔菊酯[(EZ)-(1R)異構物]、益化利、依芬寧、芬普寧、芬化利、護賽寧、氟氯苯菊酯、τ-福化利、合芬寧、依普寧、噻恩菊酯、莫氟殺林、百滅甯、酚丁滅虱[(1R)-反式異構物]、普亞列寧、除蟲菊精類(除蟲菊(pyrethrum))、列滅寧、矽護芬、七氟菊酯、治滅寧、治滅寧[(1R)異構物]、泰滅寧、及拜富寧;或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滴滴涕);或甲氧滴滴涕。
(4)菸鹼性乙醯膽鹼受體(nAChR)競爭性調節劑,例如:新類尼古丁系,例如亞滅培、可尼丁、達特南、益達胺、烯啶蟲胺、賽果培、及賽滅速殺;或菸鹼;或氟啶蟲胺腈、吡啶氟蟲胺、Flupyrimin。
(5)菸鹼性乙醯膽鹼受體(nAChR)異位調節劑,例如:賜諾司(spinosyn)系,例如賜諾特及賜諾殺。
(6)麩胺酸控制氯化物通道(GluCl)異位調節劑,例如:阿巴汀系/殺蟎菌素系,例如阿巴汀、因滅汀苯甲酸鹽、林皮沒丁、及密滅汀。
(7)保幼激素模擬物質,例如:保幼激素類似物,例如烯蟲乙酯、烯蟲炔酯、及美賜平;或芬諾克;或百利普芬。
(8)各種未特定之(多部位)抑制藥,例如:鹵代烷系,例如溴甲烷、及其他鹵代烷;或氯化苦;或磺醯氟;或硼砂;或吐酒石、或異氰酸甲酯生成物質、例如邁隆(diazomet)及斯美地。
(9)弦音器官調節劑,例如:派滅淨、新喹唑啉、雙丙環蟲酯;或氟尼尼胺。
(10)蟎生長抑制藥,例如:克芬蟎、合賽多、及氟蟎嗪;或依殺蟎。
(11)昆蟲中腸膜之微生物破壞劑,例如:蘇力菌以色列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israelensis)、球形桿菌(Bacillus sphaericus)、蘇力菌鯰澤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aizawai)、蘇力菌庫斯克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kurstaki)、蘇力菌擬步行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tenebrionis)、及Bt植物蛋白:Cry1Ab、Cry1Ac、Cry1Fa、Cry1A.105、Cry2Ab、Vip3A、mCry3A、Cry3Ab、Cry3Bb、Cry34Ab1/35Ab1。
(12)線粒體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合成酶之抑制藥,例如ATP破壞劑,例如:汰芬諾克;或有機錫化合物,例如亞環錫、錫蟎丹、及芬布錫;或歐蟎多;或得脫蟎。
(13)破壞質子梯度之氧化磷酸化之解偶聯劑,例如:克凡派、DNOC(Dinitro-ortho-cresol,二硝基鄰甲酚)、及氟蟲胺。
(14)菸鹼性乙醯膽鹼受體通道阻斷藥,例如:免速達、培丹鹽酸鹽、硫賜安、及殺蟲單。
(15)甲殼素生物合成之抑制藥(0型),例如:雙三氟蟲脲、克福隆、二福隆、氟環脲、氟芬隆、六福隆、祿芬隆、諾伐隆、諾福隆、得福隆、及三福隆。
(16)甲殼素生物合成之抑制藥(1型),例如:布芬淨。
(17)蛻皮破壞劑(尤其是雙翅目之情形時),例如:賽滅淨。
(18)蛻皮激素受體促效劑,例如:可芬諾、合芬隆、滅芬諾、及得芬諾。
(19)章魚胺受體促效劑,例如:三亞蟎。
(20)線粒體複合體III電子傳遞抑制藥,例如:愛美松、亞醌蟎、必芬蟎、或嘧蟎酯。
(21)線粒體複合體I電子傳遞抑制藥,例如:METI殺蟎劑,例如芬殺蟎、芬普蟎、畢汰芬、比達本、得芬瑞、及脫芬瑞;或魚藤酮(Derris)。
(22)電位依賴性鈉通道阻斷藥,例如:因得克;或美氟綜。
(23)乙醯輔酶A羧化酶之抑制藥,例如:特窗酸衍生物及特胺酸(tetramic acid)衍生物,例如賜派芬、螺甲蟎酯、及賜派滅。
(24)線粒體複合體IV電子傳遞抑制藥,例如:膦系,例如好達勝、磷化鈣、磷化氫、及磷化鋅;或,氰化物、氰化鈣、氰化鉀、及氰化鈉。
(25)線粒體複合體II電子傳遞抑制藥,例如:β-酮腈衍生物,例如唑蟎氰、及丁氟蟎酯、及苯胺基甲醯(carboxanilide)、例如Pyflubumide。
(28)利阿諾定受體調節劑,例如:二醯胺系,例如克安勃、氰蟲醯胺、氟氰蟲醯胺(tetraniliprole)、及氟苯蟲醯胺。
(30)GABA控制氯化物通道異位調節劑間位二醯胺系,例如溴蟲氟苯雙醯胺(broflanilide)異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6-16
唑啉系,例如氟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6-17
唑醯胺其他活性成分,例如阿福拉納、印楝素、苯氯噻嗪、西脫蟎、溴蟲氟苯雙醯胺(broflanilide)、新殺蟎、蟎離丹、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chloroprallethrin)、冰晶石(cryolite)、環溴蟲醯胺、環氧蟲啶(cycloxaprid)、氯氟氰蟲醯胺(cyhalodiamide)、二氯噻吡嘧啶(dicloromezotiaz)、大克蟎、ε-甲氧苄氟菊酯(epsilon metofluthrin)、ε-莫氟殺林(epsilon momfluthrin)、氟麥托醌、三氟咪啶醯胺(fluazaindolizine)、聯氟碸、嘧蟲胺、氟菌蟎酯、丁烯氟蟲腈、氟己芬 (fluhexafon)、氟吡菌醯胺、氟雷拉納、呋喃蟲醯肼(fufenozide)、戊吡蟲胍(guadipyr)、右旋七氟甲醚菊酯、氯噻啉、依普同、κ-畢芬寧、κ-七氟菊酯、洛替拉納(lotilaner)、氯氟醚菊酯、哌蟲啶(paichongding)、啶蟲丙醚、嘧蟎胺、螺蟎雙酯(spirobudiclofen)、四氟醚菊酯、四氯蟲醯胺(tetrachlorantraniliprole)、tioxazafen、硫氟肟醚(thiofluoximate)、三氟苯嘧啶、及碘甲烷;進而,基於堅硬芽孢桿菌(Bacillus firmus)之製備物(I-1582,BioNeem,Votivo)及以下之化合物:1-{2-氟-4-甲基-5-[(2,2,2-三氟乙基)亞磺醯基]苯基}-3-(三氟甲基)-1H-1,2,4-三唑-5-胺(由WO2006/043635已知)(CAS(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化學文摘社)885026-50-6)、{1'-[(2E)-3-(4-氯苯基)丙-2-烯-1-基]-5-氟螺[吲哚-3,4'-哌啶]-1(2H)-基}(2-氯吡啶-4-基)甲酮(由WO2003/106457已知)(CAS 637360-23-7)、2-氯-N-[2-{1-[(2E)-3-(4-氯苯基)丙-2-烯-1-基]哌啶-4-基}-4-(三氟甲基)苯基]異菸鹼醯胺(由WO2006/003494已知)(CAS 872999-66-1)、3-(4-氯-2,6-二甲基苯基)-4-羥基-8-甲氧基-1,8-二氮螺[4.5]癸-3-烯-2-酮(由WO2010052161已知)(CAS 1225292-17-0)、3-(4-氯-2,6-二甲基苯基)-8-甲氧基-2-側氧基-1,8-二氮螺[4.5]癸-3-烯-4-基乙基碳酸酯(由EP2647626已知)(CAS 1440516-42-6)、4-(丁-2-炔-1-基氧基)-6-(3,5-二甲基哌啶-1-基)-5-氟嘧啶(由WO2004/099160已知)(CAS 792914-58-0)、PF1364(由JP2010/018586已知)(CAS Reg.No.1204776-60-2)、N-[(2E)-1-[(6-氯吡啶-3-基)甲基]吡啶-2(1H)-亞基]-2,2,2-三氟乙醯胺(由WO2012/029672已知)(CAS 1363400-41-2)、(3E)-3-[1-[(6-氯-3-吡啶基)甲基]-2-伸二氫吡啶基]-1,1,1-三氟丙烷-2-酮(由WO2013/144213已知)(CAS 1461743-15-6)、N-[3-(苄基胺甲醯基)-4-氯苯基]-1-甲基-3-(五 氟乙基)-4-(三氟甲基)-1H-吡唑-5-甲醯胺(由WO2010/051926已知)(CAS 1226889-14-0)、5-溴-4-氯-N-[4-氯-2-甲基-6-(甲基胺甲醯基)苯基]-2-(3-氯-2-吡啶基)吡唑-3-甲醯胺(由CN103232431已知)(CAS 1449220-44-3)、4-[5-(3,5-二氯苯基)-4,5-二氫-5-(三氟甲基)-3-異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8-18
唑基]-2-甲基-N-(順-1-氧代-3-硫雜環丁基)苯甲醯胺、4-[5-(3,5-二氯苯基)-4,5-二氫-5-(三氟甲基)-3-異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8-19
唑基]-2-甲基-N-(反-1-氧代-3-硫雜環丁基)苯甲醯胺及4-[(5S)-5-(3,5-二氯苯基)-4,5-二氫-5-(三氟甲基)-3-異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8-20
唑基]-2-甲基-N-(順-1-氧代-3-硫雜環丁基)苯甲醯胺(由WO2013/050317A1已知)(CAS 1332628-83-7)、N-[3-氯-1-(3-吡啶基)-1H-吡唑-4-基]-N-乙基-3-[(3,3,3-三氟丙基)亞磺醯基]丙醯胺、(+)-N-[3-氯-1-(3-吡啶基)-1H-吡唑-4-基]-N-乙基-3-[(3,3,3-三氟丙基)亞磺醯基]丙醯胺及(-)-N-[3-氯-1-(3-吡啶基)-1H-吡唑-4-基]-N-乙基-3-[(3,3,3-三氟丙基)亞磺醯基]丙醯胺(由WO2013/162715A2、WO2013/162716A2、US2014/0213448A1已知)(CAS 1477923-37-7)、5-[[(2E)-3-氯-2-丙烯-1-基]胺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亞磺醯基]-1H-吡唑-3-甲腈(由CN101337937A已知)(CAS 1105672-77-2)、3-溴-N-[4-氯-2-甲基-6-[(甲胺基)側硫基甲基]苯基]-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醯胺(Liudaibenjiaxuanan,由CN103109816A已知)(CAS 1232543-85-9);N-[4-氯-2-[[(1,1-二甲基乙基)胺基]羰基]-6-甲基苯基]-1-(3-氯-2-吡啶基)-3-(氟甲氧基)-1H-吡唑-5-甲醯胺(由WO2012/034403A1已知)(CAS 1268277-22-0)、N-[2-(5-胺基-1,3,4-噻二唑-2-基)-4-氯-6-甲基苯基]-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醯胺(由WO2011/085575A1已知)(CAS 1233882-22-8)、4-[3-[2,6-二氯-4-[(3,3-二氯-2-丙烯-1-基)氧基]苯氧基] 丙氧基]-2-甲氧基-6-(三氟甲基)嘧啶(CN101337940A)(由CAS 1108184-52-6已知);(2E)-及2(Z)-2-[2-(4-氰基苯基)-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N-[4-(二氟甲氧基)苯基]肼甲醯胺(由CN101715774A已知)(CAS 1232543-85-9);環丙烷羧酸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4-(1H-苯并咪唑-2-基)苯基酯(由CN103524422A已知)(CAS 1542271-46-4);(4aS)-7-氯-2,5-二氫-2-[[(甲氧基羰基)[4-[(三氟甲基)硫代]苯基]胺基]羰基]茚并[1,2-e][1,3,4]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9-21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9-22
-4a(3H)-羧酸甲基酯(由CN102391261A已知)(CAS 1370358-69-2);6-去氧-3-O-乙基-2,4-二-O-甲基-1-[N-[4-[1-[4-(1,1,2,2,2-五氟乙氧基)苯基]-1H-1,2,4-三唑-3-基]苯基]胺基甲酸酯]-α-L-吡喃甘露糖(由US2014/0275503A1已知)(CAS 1181213-14-8);8-(2-環丙基甲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3-(6-三氟甲基嗒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9-23
-3-基)-3-氮雜雙環[3.2.1]辛烷(CAS 1253850-56-4)、(8-反)-8-(2-環丙基甲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3-(6-三氟甲基嗒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9-24
-3-基)-3-氮雜雙環[3.2.1]辛烷(CAS 933798-27-7)、(8-順)-8-(2-環丙基甲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3-(6-三氟甲基嗒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29-25
-3-基)-3-氮雜雙環[3.2.1]辛烷(由WO2007040280A1、WO2007040282A1已知)(CAS 934001-66-8)、及N-[3-氯-1-(3-吡啶基)-1H-吡唑-4-基]-N-乙基-3-[(3,3,3-三氟丙基)硫代]丙醯胺(由WO2015/058021A1、WO2015/058028A1已知)(CAS 1477919-27-9)、oxazosulfyl、二氯噻吡嘧啶。
殺菌劑
於本說明書中,由「非專有名」特定之活性成分係已知,而且,記載於例如「“Pesticide Manual”(16th Ed.,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或可於網際網路上檢索(例如,「http://www.alanwood.net/pesticides」)。
記載於類別(1)~(15)之所有成分若存在適當之官能基,則可視情況與適當之鹼或酸形成鹽。記載於類別(1)~(15)之所有殺菌劑混合成分可視情況包含互變異構物形態。
(1)麥角固醇生物合成之抑制藥,例如(1.001)環克座、(1.002)待克利、(1.003)依普座、(1.004)環醯菌胺、(1.005)苯鏽啶、(1.006)芬普福、(1.007)胺苯吡菌酮、(1.008)氟喹唑、(1.009)護汰芬、(1.010)依滅列、(1.011)硫酸依滅列、(1.012)種菌唑、(1.013)滅特座、(1.014)邁克尼、(1.015)多效唑、(1.016)撲克拉、(1.017)普克利、(1.018)丙硫菌唑、(1.019)啶菌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30-26
唑、(1.020)葚孢菌素、(1.021)得克利、(1.022)四克利、(1.023)三泰隆、(1.024)三得芬、(1.025)滅菌唑、(1.026)(1R,2S,5S)-5-(4-氯苄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醇、(1.027)(1S,2R,5R)-5-(4-氯苄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醇、(1.028)(2R)-2-(1-氯環丙基)-4-[(1R)-2,2-二氯環丙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1.029)(2R)-2-(1-氯環丙基)-4-[(1S)-2,2-二氯環丙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1.030)(2R)-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三唑-1-基)丙-2-醇、(1.031)(2S)-2-(1-氯環丙基)-4-[(1R)-2,2-二氯環丙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1.032)(2S)-2-(1-氯環丙基)-4-[(1S)-2,2-二氯環丙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1.033)(2S)-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 1,2,4-三唑-1-基)丙-2-醇、(1.034)(R)-[3-(4-氯-2-氯苯基)-5-(2,4-二氟苯基)-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31-27
唑-4-基](吡啶-3-基)甲醇、(1.035)(S)-[3-(4-氯-2-氯苯基)-5-(2,4-二氟苯基)-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31-28
唑-4-基](吡啶-3-基)甲醇、(1.036)[3-(4-氯-2-氯苯基)-5-(2,4-二氟苯基)-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31-29
唑-4-基](吡啶-3-基)甲醇、(1.037)1-({(2R,4S)-2-[2-氯-4-(4-氯苯氧基)苯基]-4-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基)-1H-1,2,4-三唑、(1.038)1-({(2S,4S)-2-[2-氯-4-(4-氯苯氧基)苯基]-4-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基)-1H-1,2,4-三唑、(1.039)1-{[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5-基硫氰酸酯、(1.040)1-{[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5-基硫氰酸酯、(1.041)1-{[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5-基硫氰酸酯、(1.042)2-[(2R,4R,5R)-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43)2-[(2R,4R,5S)-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44)2-[(2R,4S,5R)-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45)2-[(2R,4S,5S)-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46)2-[(2S,4R,5R)-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47)2-[(2S,4R,5S)-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48)2-[(2S,4S,5R)-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49)2-[(2S,4S,5S)-1-(2,4-二氯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50)2-[1-(2,4-二氯 苯基)-5-羥基-2,6,6-三甲基庚-4-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51)2-[2-氯-4-(2,4-二氯苯氧基)苯基]-1-(1H-1,2,4-三唑-1-基)丙-2-醇、(1.052)2-[2-氯-4-(4-氯苯氧基)苯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1.053)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三唑-1-基)丁-2-醇、(1.054)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三唑-1-基)戊-2-醇、(1.055)2-[4-(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苯基]-1-(1H-1,2,4-三唑-1-基)丙-2-醇、(1.056)2-{[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57)2-{[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58)2-{[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1.059)5-(4-氯苄基)-2-(氯甲基)-2-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環戊醇、(1.060)5-(烯丙基氫硫基)-1-{[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1.061)5-(烯丙基氫硫基)-1-{[rel(2R,3R)-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1.062)5-(烯丙基氫硫基)-1-{[rel(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環氧乙烷-2-基]甲基}-1H-1,2,4-三唑、(1.063)N'-(2,5-二甲基-4-{[3-(1,1,2,2-四氟乙氧基)苯基]氫硫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64)N'-(2,5-二甲基-4-{[3-(2,2,2-三氟乙氧基)苯基]氫硫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65)N'-(2,5-二甲基-4-{[3-(2,2,3,3-四氟丙氧基)苯基]氫硫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66)N'-(2,5-二甲基-4-{[3-(五氟乙氧基)苯基]氫硫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67)N'-(2,5-二甲基-4-{3-[(1,1,2,2-四氟乙基)氫硫基]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 胺、(1.068)N'-(2,5-二甲基-4-{3-[(2,2,2-三氟乙基)氫硫基]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69)N'-(2,5-二甲基-4-{3-[(2,2,3,3-四氟丙基)氫硫基]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0)N'-(2,5-二甲基-4-{3-[(五氟乙基)氫硫基]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1)N'-(2,5-二甲基-4-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2)N'-(4-{[3-(二氟甲氧基)苯基]氫硫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3)N'-(4-{3-[(二氟甲基)氫硫基]苯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4)N'-[5-溴-6-(2,3-二氫-1H-茚-2-基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5)N'-{4-[(4,5-二氯-1,3-噻唑-2-基)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6)N'-{5-溴-6-[(1R)-1-(3,5-二氟苯基)乙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7)N'-{5-溴-6-[(1S)-1-(3,5-二氟苯基)乙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8)N'-{5-溴-6-[(順-4-異丙基環己基)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79)N'-{5-溴-6-[(反-4-異丙基環己基)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1.080)N'-{5-溴-6-[1-(3,5-二氟苯基)乙氧基]-2-甲基吡啶-3-基}-N-乙基-N-甲基亞胺甲醯胺。
(2)呼吸鏈於複合體I或複合體II處之抑制藥,例如(2.001)苯并烯氟菌唑、(2.002)必殺芬、(2.003)白克列、(2.004)萎鏽靈、(2.005)氟吡菌醯胺、(2.006)福多寧、(2.007)氟唑菌醯胺、(2.008)福拉比、(2.009)艾索非他滅、(2.010)吡唑萘菌胺(反-差向異構性對映異構物1R,4S,9S)、(2.011)吡唑萘菌胺(反-差向異構性對映異構物1S,4R,9R)、(2.012)吡 唑萘菌胺(反-差向異構性外消旋化合物1RS,4SR,9SR)、(2.013)吡唑萘菌胺(順-差向異構性外消旋化合物(1RS,4SR,9RS)與反-差向異構性外消旋化合物(1RS,4SR,9SR)之混合物)、(2.014)吡唑萘菌胺(順-差向異構性對映異構物1R,4S,9R)、(2.015)吡唑萘菌胺(順-差向異構性對映異構物1S,4R,9S)、(2.016)吡唑萘菌胺(順-差向異構性外消旋化合物1RS,4SR,9RS)、(2.017)噴福芬、(2.018)吡噻菌胺、(2.019)氟唑菌醯羥胺(pydiflumetofen)、(2.020)吡唑氟蟲胺、(2.021)氟唑環菌胺、(2.022)1,3-二甲基-N-(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甲醯胺、(2.023)1,3-二甲基-N-[(3R)-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甲醯胺、(2.024)1,3-二甲基-N-[(3S)-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甲醯胺、(2.025)1-甲基-3-(三氟甲基)-N-[2'-(三氟甲基)聯苯-2-基]-1H-吡唑-4-甲醯胺、(2.026)2-氟-6-(三氟甲基)-N-(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苯甲醯胺、(2.027)Inpyrfluxam(3-(二氟甲基)-1-甲基-N-(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甲醯胺)、(2.028)3-(二氟甲基)-1-甲基-N-[(3R)-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甲醯胺、(2.029)3-(二氟甲基)-1-甲基-N-[(3S)-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H-吡唑-4-甲醯胺、(2.030)3-(二氟甲基)-N-(7-氟-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31)3-(二氟甲基)-N-[(3R)-7-氟-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32)3-(二氟甲基)-N-[(3S)-7-氟-1,1,3-三甲基-2,3-二氫-1H-茚-4-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33)5,8-二氟-N-[2-(2-氟-4-{[4-(三氟甲基)吡啶-2-基]氧基}苯基)乙基]喹唑啉-4-胺、(2.034)N-(2-環戊基-5-氟苄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 吡唑-4-甲醯胺、(2.035)N-(2-第三丁基-5-甲基苄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36)N-(2-第三丁基苄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37)N-(5-氯-2-乙基苄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38)N-(5-氯-2-異丙基苄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39)N-[(1R,4S)-9-(二氯亞甲基)-1,2,3,4-四氫-1,4-甲橋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40)N-[(1S,4R)-9-(二氯亞甲基)-1,2,3,4-四氫-1,4-甲橋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41)N-[1-(2,4-二氯苯基)-1-甲氧基丙-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42)N-[2-氯-6-(三氟甲基)苄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43)N-[3-氯-2-氟-6-(三氟甲基)苄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44)N-[5-氯-2-(三氟甲基)苄基]-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45)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N-[5-甲基-2-(三氟甲基)苄基]-1H-吡唑-4-甲醯胺、(2.046)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2-氟-6-異丙基苄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47)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2-異丙基-5-甲基苄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48)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2-異丙基苄基)-1-甲基-1H-吡唑-4-硫代甲醯胺、(2.049)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2-異丙基苄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50)N-環丙基-3-(二氟甲基)-5-氟-N-(5-氟-2-異丙基苄基)-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51)N-環丙基-3-(二氟甲基)-N-(2-乙基-4,5-二甲基苄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52)N-環丙基-3-(二氟甲基)-N-(2-乙基-5-氟苄基)-5-氟-1-甲基-1H-吡 唑-4-甲醯胺、(2.053)N-環丙基-3-(二氟甲基)-N-(2-乙基-5-甲基苄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54)N-環丙基-N-(2-環丙基-5-氟苄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55)N-環丙基-N-(2-環丙基-5-甲基苄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2.056)N-環丙基-N-(2-環丙基苄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醯胺。
(3)呼吸鏈於複合體III處之抑制藥,例如(3.001)辛唑嘧菌胺、(3.002)安美速、(3.003)亞托敏、(3.004)甲香菌酯(coumethoxystrobin)、(3.005)丁香菌酯、(3.006)賽座滅、(3.007)醚菌胺、(3.008)烯肟菌酯、(3.009)凡殺同、(3.010)咪唑菌酮、(3.011)氟菌蟎酯(flufenoxystrobin)、(3.012)氟嘧菌酯、(3.013)克收欣、(3.014)苯氧菌胺、(3.015)肟醚菌胺、(3.016)啶氧菌酯、(3.017)百克敏、(3.018)唑胺菌酯、(3.019)唑菌酯、(3.020)三氟敏、(3.021)(2E)-2-{2-[({[(1E)-1-(3-{[(E)-1-氟-2-苯基乙烯基]氧基}苯基)亞乙基]胺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亞胺基)-N-甲基乙醯胺、(3.022)(2E,3Z)-5-{[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醯胺、(3.023)(2R)-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醯胺、(3.024)(2S)-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醯胺、(3.025)(3S,6S,7R,8R)-8-苄基-3-[({3-[(異丁醯基氧基)甲氧基]-4-甲氧基吡啶-2-基}羰基)胺基]-6-甲基-4,9-二側氧基-1,5-二氧雜環壬烷-7-基-2-甲基丙酸酯、(3.026)2-{2-[(2,5-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N-甲基乙醯胺、(3.027)N-(3-乙基-3,5,5-三甲基環己基)-3-甲醯胺-2-羥基苯甲醯胺、(3.028)(2E,3Z)-5-{[1-(4-氯-2-氯 苯基)-1H-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醯胺。
(4)有絲分裂及細胞分裂之抑制藥,例如(4.001)貝芬替、(4.002)乙黴威、(4.003)噻唑菌胺、(4.004)氟吡菌胺、(4.005)賓客隆、(4.006)涕必靈、(4.007)甲基多保淨、(4.008)座賽胺、(4.009)3-氯-4-(2,6-二氟苯基)-6-甲基-5-苯基嗒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37-30
、(4.010)3-氯-5-(4-氯苯基)-4-(2,6-二氟苯基)-6-甲基嗒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37-31
、(4.011)3-氯-5-(6-氯吡啶-3-基)-6-甲基-4-(2,4,6-三氯苯基)嗒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37-32
、(4.012)4-(2-溴-4-氯苯基)-N-(2,6-二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3)4-(2-溴-4-氯苯基)-N-(2-溴-6-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4)4-(2-溴-4-氯苯基)-N-(2-溴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5)4-(2-溴-4-氯苯基)-N-(2-氯-6-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6)4-(2-溴-4-氯苯基)-N-(2-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7)4-(2-溴-4-氯苯基)-N-(2-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8)4-(2-氯-4-氯苯基)-N-(2,6-二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19)4-(2-氯-4-氯苯基)-N-(2-氯-6-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0)4-(2-氯-4-氯苯基)-N-(2-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1)4-(2-氯-4-氯苯基)-N-(2-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2)4-(4-氯苯基)-5-(2,6-二氟苯基)-3,6-二甲基嗒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37-33
、(4.023)N-(2-溴-6-氯苯基)-4-(2-氯-4-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4)N-(2-溴苯基)-4-(2-氯-4-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4.025)N-(4-氯-2,6-二氟苯基)-4-(2-氯-4-氯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
(5)可於多部位顯示活性之化合物,例如(5.001)波爾多液、(5.002)四 氯丹、(5.003)蓋普丹、(5.004)四氯異苯(chlorthalonil)、(5.005)氫氧化銅、(5.006)環烷酸銅、(5.007)氧化銅、(5.008)鹼性氯化銅、(5.009)硫酸銅(2+)、(5.010)腈硫醌、(5.011)多果定、(5.012)滅菌丹、(5.013)代森錳鋅、(5.014)錳乃浦、(5.015)免得爛、(5.016)代森聯鋅(zinc metiram)、(5.017)喹啉酮(copper oxine)、(5.018)甲基鋅乃浦、(5.019)硫磺及硫磺劑例如多硫化鈣、(5.020)秋蘭姆、(5.021)鋅乃浦、(5.022)福美鋅。
(6)可誘發宿主之防禦之化合物,例如(6.001)酸化苯并噻二唑-S-甲酯、(6.002)異噻菌胺、(6.003)撲殺熱、(6.004)噻醯菌胺。
(7)胺基酸及/或蛋白質之生物合成之抑制藥,例如(7.001)賽普洛、(7.002)嘉賜黴素、(7.003)嘉賜黴素鹽酸鹽水合物、(7.004)土黴素、(7.005)派美尼、(7.006)3-(5-氟-3,3,4,4-四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喹啉。
(8)ATP產生抑制藥,例如(8.001)硫矽菌胺。
(9)細胞壁合成抑制藥,例如(9.001)苯噻菌胺、(9.002)達滅芬、(9.003)氟嗎啉、(9.004)纈黴威、(9.005)曼普胺、(9.006)丁吡嗎啉(pyrimorph)、(9.007)維利芬那、(9.008)(2E)-3-(4-第三丁基苯基)-3-(2-氯吡啶-4-基)-1-(嗎啉-4-基)丙-2-烯-1-酮、(9.009)(2Z)-3-(4-第三丁基苯基)-3-(2-氯吡啶-4-基)-1-(嗎啉-4-基)丙-2-烯-1-酮。
(10)脂質及膜之合成之抑制藥,例如(10.001)霜黴威、(10.002)鹽酸霜黴威、(10.003)脫克松。
(11)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藥,例如(11.001)三賽唑、(11.002)2,2,2-三氟乙基{3-甲基-1-[(4-甲基苯甲醯)胺基]丁-2-基}胺基甲酸酯。
(12)核酸合成抑制藥,例如(12.001)本達樂、(12.002)右本達樂(kiralaxyl)、(12.003)滅達樂、(12.004)右滅達樂(mefenoxam)。
(13)訊號轉導抑制藥,例如(13.001)護汰寧、(13.002)依普同、(13.003)撲滅寧、(13.004)丙氧喹啉、(13.005)快諾芬、(13.006)免克寧。
(14)可作為解偶聯劑作用之化合物,例如(14.001)扶吉胺、(14.002)消蟎多。
(15)其他化合物,例如(15.001)脫落酸、(15.002)苯噻唑、(15.003)3-苯并[b]噻吩-2-基-5,6-二氫-1,4,2-噻嗪4-氧化物、(15.004)卡巴西黴素(capsimycin)、(15.005)香旱芹酮、(15.006)滅蟎猛、(15.007)硫雜靈、(15.008)環氟菌胺、(15.009)克絕、(15.010)噻普磺醯胺、(15.011)氟替尼、(15.012)三乙膦酸鋁、(15.013)三乙膦酸鈣、(15.014)三乙膦酸鈉、(15.015)異硫氰酸甲酯、(15.016)滅芬農、(15.017)米多黴素、(15.018)遊黴素、(15.019)二甲基二硫代胺基甲酸鎳、(15.020)酞菌酯、(15.021)惡莫克(oxamocarb)、(15.022)奧賽普林、(15.023)氧代奮欣 (oxyfenthiin)、(15.024)五氯苯酚及鹽、(15.025)膦酸及其鹽、(15.026)乙膦酸霜黴威(propamocarb-fosetylate)、(15.027)哌瑞芬酮(chlazafenone)、(15.028)喹啉類殺真菌劑、(15.029)克枯爛、(15.030)甲磺菌胺、(15.031)1-(4-{4-[(5R)-5-(2,6-二氟苯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0-34
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5.032)1-(4-{4-[(5S)-5-(2,6-二氟苯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0-35
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酮、(15.033)2-(6-苄基吡啶-2-基)喹唑啉、(15.034)2,6-二甲基-1H,5H-[1,4]二噻英并[2,3-c:5,6-c']二吡咯-1,3,5,7(2H,6H)-四酮、(15.035)2-[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2-(丙-2-炔-1-基氧基)苯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0-36
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15.036)2-[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2-氯-6-(丙-2-炔-1-基氧基)苯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0-37
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15.037)2-[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1-[4-(4-{5-[2-氟-6-(丙-2-炔-1-基氧基)苯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0-38
唑-3-基}-1,3-噻唑-2-基)哌啶-1-基]乙酮、(15.038)2-[6-(3-氟-4-甲氧基苯基)-5-甲基吡啶-2-基]喹唑啉、(15.039)甲磺酸2-{(5R)-3-[2-(1-{[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醯基}哌啶-4-基)-1,3-噻唑-4-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0-39
唑-5-基}-3-氯苯基酯、(15.040)甲磺酸2-{(5S)-3-[2-(1-{[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醯基}哌啶-4-基)-1,3-噻唑-4-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0-40
唑-5-基}-3-氯苯基酯、(15.041)2-{2-[(7,8-二氟-2-甲基喹啉-3-基)氧基]-6-氯苯基}丙-2-醇、(15.042)2-{2-氟-6-[(8-氟-2-甲基喹啉-3-基)氧基]苯基}丙-2-醇、(15.043)甲磺酸2-{3-[2-(1-{[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醯基}哌啶-4-基)-1,3-噻唑-4-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0-41
唑-5- 基}-3-氯苯基酯、(15.044)甲磺酸2-{3-[2-(1-{[3,5-雙(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醯基}哌啶-4-基)-1,3-噻唑-4-基]-4,5-二氫-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1-42
唑-5-基}苯基酯、(15.045)2-苯基苯酚及其鹽、(15.046)3-(4,4,5-三氟-3,3-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喹啉、(15.047)3-(4,4-二氟-3,3-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喹啉、(15.048)4-胺基-5-氟嘧啶-2-醇(互變異構形態:4-胺基-5-氟嘧啶-2(1H)-酮)、(15.049)4-側氧基-4-[(2-苯基乙基)胺基]丁酸、(15.050)5-胺基-1,3,4-噻二唑-2-硫醇、(15.051)5-氯-N'-苯基-N'-(丙-2-炔-1-基)噻吩-2-磺醯肼、(15.052)5-氟-2-[(4-氟苄基)氧基]嘧啶-4-胺、(15.053)5-氟-2-[(4-甲基苄基)氧基]嘧啶-4-胺、(15.054)9-氟-2,2-二甲基-5-(喹啉-3-基)-2,3-二氫-1,4-苯并氧氮呯、(15.055){6-[({[(Z)-(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胺基甲酸丁-3-炔-1-基酯、(15.056)(2Z)-3-胺基-2-氰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15.057)啡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1-43
-1-羧酸、(15.058)3,4,5-三羥基苯甲酸丙酯、(15.059)喹啉-8-醇、(15.060)喹啉-8-醇硫酸酯(2:1)、(15.061){6-[({[(1-甲基-1H-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吡啶-2-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
作為微生物劑、有益生物,尤其是包括細菌類、菌類、酵母類、植物提取物及由微生物所形成之產物(例如,蛋白質及二次代謝產物)等。
細菌類例如有芽孢形成性細菌、於根形成菌落之細菌、及作為生物殺蟲劑、殺菌劑或殺線蟲劑發揮作用之細菌等。
上述細菌類之例子如下: 芽孢枯草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株FZB42(DSM 231179)、或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尤其是仙人掌桿菌(B.cereus)株CNCM I-1562、或堅硬芽孢桿菌(Bacillus firmus)株I-1582(寄存編號CNCM I-1582)、或短小桿菌(Bacillus pumilus)、尤其是株GB34(寄存編號ATCC 700814)及株QST2808(寄存編號NRRL B-30087)、或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尤其是株GB03(寄存編號ATCC SD-1397)、或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株QST713(寄存編號NRRL B-21661)、或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株OST 30002(寄存編號NRRL B-50421)、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尤其是蘇力菌以色列亞種(B.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israelensis)(抗原型H-14)株AM65-52(寄存編號ATCC 1276)、或蘇力菌鯰澤亞種(B.thuringiensis subsp.aizawai)、尤其是株ABTS-1857(SD-1372)、或蘇力菌庫斯克亞種(B.thuringiensis subsp.kurstaki)株HD-1、或蘇力菌擬步行亞種(B.thuringiensis subsp.tenebrionis)株NB 176(SD-5428)、穿刺巴氏桿菌(Pasteuria penetrans)、巴斯德氏芽菌屬(Pasteuria spp.)(腎形線蟲(Rotylenchulus reniformis))-PR3(寄存編號ATCC SD-5834)、微黃鏈黴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株AQ6121(=QRD 31.013、NRRL B-50550)、加爾氏鏈黴菌(Streptomyces galbus)株AQ 6047(寄存編號NRRL 30232)。
菌類及酵母類之例子如下: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尤其是株ATCC 74040、盾殼黴(Coniothyrium minitans)、尤其是株CON/M/91-8(寄存編號DSM-9660)、蠟蚧菌屬(Lecanicillium spp.)、尤其是株HRO LEC 12、蠟蚧輪 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以前作為蠟蚧輪枝孢(Verticillium lecanii)為人所知)、尤其是株KV01、黑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尤其是株F52(DSM3884/ATCC 90448)、核果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fructicola)、尤其是株NRRL Y-30752、玫煙色擬青黴(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新型:玫煙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尤其是株IFPC 200613或株Apopka 97(寄存編號ATCC 20874)、淡紫擬青黴(Paecilomyces lilacinus)、尤其是淡紫擬青黴(P.lilacinus)株251(AGAL 89/030550)、黃色蠕形黴(Talaromyces flavus)、尤其是株V117b、深綠木黴(Trichoderma atroviride)、尤其是株SC1(寄存編號CBS 122089)、哈茨木黴(Trichoderma harzianum)、尤其是哈茨木黴菌株(T.harzianum rifai)T39(寄存編號CNCM I-952)。
病毒類之例子如下:蘋果小卷葉蛾(Adoxophyes orana)顆粒體病毒(GV)、蘋果小卷蛾(Cydia pomonella)顆粒體病毒(GV)、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核多角體病病毒(NPV)、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mNPV、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mNPV、棉花夜蛾(African cotton leafworm)(Spodoptera littoralis)NPV。
作為「接種源」對植物或植物之部分或植物之器官添加之藉由其等之特定之特性增進植物之生長及植物之健康之細菌類及菌類亦同樣包含在內。作為例,可列舉以下者:土壤桿菌屬(Agrobacterium spp.)、莖瘤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固氮螺菌屬(Azospirillum spp.)、固氮菌屬(Azotobacter spp.)、慢生根瘤菌屬(Bradyrhizobium spp.)、伯克氏菌屬(Burkholderia spp.)、尤其是洋蔥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以前作為洋蔥假單胞菌(Pseudomonas cepacia)為人所知)、巨孢囊黴屬(Gigaspora spp.)或單孢巨孢囊黴(Gigaspora monosporum)、球囊黴屬(Glomus spp.)、蠟蘑屬(Laccaria spp.)、布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類球囊黴屬(Paraglomus spp.)、彩色豆馬勃(Pisolithus tinctorus)、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p.)、根瘤菌屬(Rhizobium spp.)、尤其是三葉草根瘤菌(Rhizobium trifolii)、鬚腹菌屬(Rhizopogon spp.)、硬皮馬勃屬(Scleroderma spp.)、乳牛肝菌屬(Suillus spp.)、鏈黴菌屬(Streptomyces spp.)。
植物提取物及由微生物所形成之產物(其包含蛋白質及二次代謝產物)之例子如下:大蒜(Allium sativum)、苦艾(Artemisia absinthium)、印楝素(azadirachtin)、生物保護劑WP(Biokeeper WP)、肉桂(Cassia nigricans)、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臭杏(Chenopodium anthelminticum)、甲殼素、Armour-Zen、歐洲鱗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問荊(Equisetum arvense)、Fortune Aza、Fungastop、Heads Up(藜麥(Chenopodium quinoa)皂苷提取物)、除蟲菊(pyrethrum/pyrethrins)、苦木(Quassia amara)、櫟(Quercus)、皂樹(Quillaja)、Regalia(「RequiemTM殺昆蟲劑」)、魚藤酮、雷雅尼雅/利阿諾定、聚合草(Symphytum officinale)、菊蒿(Tanacetum vulgare)、瑞香 草酚、Triact 70、TriCon、金蓮花(Tropaeulum majus)、異株蕁麻(Urtica dioica)、藜蘆鹼(Veratrin)、槲寄生(Viscum album)、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提取物尤其是菜籽粉末或芥菜粉末。
於本發明中,藥害緩解劑係指例如解草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5-44
、解毒喹、解草胺腈、噻普磺醯胺、二氯丙烯胺、解草唑、解草啶、解草安、肟草安、呋喃解草唑、雙苯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5-45
唑酸、吡唑解草酯、萘二甲酸酐、解草腈、2-甲氧基-N-({4-[(甲基胺甲醯基)胺基]苯基}磺醯基)苯甲醯胺(CAS 129531-12-0)、4-(二氯乙醯基)-1-氧-4-氮螺[4.5]癸烷(CAS 71526-07-3)、2,2,5-三甲基-3-(二氯乙醯基)-1,3-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45-46
唑啶(CAS 52836-31-4)等。
於本發明中,作為殺福壽螺劑,可列舉培丹、IBP(Iprobenfos,異稻瘟淨)、聚乙醛、磷酸鐵等。
於本發明中,作為氧產生劑,可列舉Calper等。
於本發明中,作為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可列舉鉬酸鹽等。
於本發明中,作為肥料,具體而言可列舉含銨肥料、含鉀肥料或含磷肥料等。
於本發明中,生物刺激素直接指「生物刺激劑」,意指給植物及土壤帶來更佳之生理狀態之各種物質及微生物。該等藉由充分利用水稻及其周 邊環境本來具有之自然之力,於植物之健全性、耐壓性、產量與品質、收穫後之狀態及儲存等方面對水稻產生良好之影響。
於本發明中,有效成分製備成常規之製劑,而施用於帶、綠化針苗及/或綠化針苗之種子體。所謂施用,若製劑為液體,則意指噴灑於帶或苗帶而使其浸漬,若製劑為固體,則意指固定或封入於帶或苗帶,亦意指對種子體進行被覆處理。
常規之製劑例如如下:水溶性液劑(SL)、乳劑(EC)、水包油乳液(EW)、懸浮製劑(SC、SE、FS、OD)、顆粒水合劑(WG)、粒劑(GR)、及膠囊製劑(capsule concentrates)(CS);該等製劑類型及其他可能之製劑類型例如記載於以下:Crop Life International and in Pesticide Specifications,Manual on development and use of FAO and WHO specifications for pesticides,FAO Plant Production and Protection Papers-173(製作方:the FAO/WHO Joint Meeting on Pesticide Specifications,2004,ISBN:9251048576)。
於上述製劑為水溶性液劑、乳劑、水包油乳液、懸浮製劑、顆粒水合劑等之情形時,有效成分可滲入帶而施用,於上述製劑為粒劑(GR)及膠囊製劑等之情形時,有效成分可固定或封入於帶而施用。
作為本發明之苗帶之一形態,可列舉有效成分被覆種子體及/或苗帶之苗帶。於該情形時,較佳為上述苗之種子體及/或苗帶進而由不阻礙水 之滲透而抑制被覆之有效成分向水相之流出之種子被覆材所被覆。
又,種子體及/或苗帶亦可由種子被覆材與有效成分之混合物所被覆。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由預先由有效成分被覆之種子及/或種帶製備綠化針苗及/或苗帶。又,於該情形時,較佳為上述種子及/或種帶進而由不阻礙水之滲透而抑制被覆之有效成分向水相之流出之種子被覆材所被覆,或較佳為上述種子及/或種帶由種子被覆材與有效成分之混合物所被覆。
作為上述種子被覆材,可列舉高分子樹脂之種子被覆材,具體而言,可列舉乙酸乙烯酯-丙烯酸共聚樹脂、乙酸乙烯酯-第三碳酸乙烯酯(Veova)共聚樹脂、乙酸乙烯酯-順丁烯二酸酯共聚樹脂、乙酸乙烯酯-乙烯共聚樹脂、乙酸乙烯酯-乙烯-氯乙烯共聚樹脂、丙烯酸-苯乙烯共聚樹脂、丙烯酸共聚樹脂、聚乙酸乙烯酯樹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樹脂、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上述種子被覆材係將上述高分子樹脂之水中分散劑被覆於已經由有效成分被覆之水稻之種子,或將有效成分混合於上述水中分散體中而被覆於水稻之種子、種帶、苗帶,或可藉由其等之組合所形成。
於本發明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包括將種子固定或封入於帶之步驟之情形時,本發明之苗帶可藉由以下所記載之方法製造。
該方法包括:將種子固定或封入於帶之步驟;將種子進行浸種、催芽之步驟;及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且至少將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於自然光及/或人造光之照射下進行。
將種子固定或封入於帶之方法可使用市售之帶(不織布)、水稻種子及種子帶(種帶)製造裝置並依照所謂之製造種子帶之方法進行。
於使用市售之種子帶之情形時,本發明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如下。
該方法包括:將種子進行浸種、催芽之步驟;及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且至少將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於自然光及/或人造光之照射下進行。
種子之浸種處理藉由通常之方法進行。例如,於10~15℃下進行直至累計溫度(日平均水溫×天數)為100~120℃。
種子之催芽處理藉由通常之方法進行。例如,於30℃下進行1~2天。
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若以第一葉方式生長至3.5葉期,較佳為胚芽鞘~2.5葉期,更佳為1.0~2.0葉期。其間,藉由毛管水、噴霧、滴液、澆水等供給充分之水分,並供給充分之空氣。
根部較佳為定置於水田時冠根延伸至不纏繞於相鄰之株及帶之程度之狀態。即,根部較佳為定置苗帶時於將苗帶自卷盤送出時不發生斷根之狀態。
上述自然光及/或人造光(此處有時僅稱為光)之中,自然光意指太陽光,其為直射光、反射光或透射光均可。又,人造光意指自螢光燈、白熾燈、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人造發光裝置發出之光。照射之光之強度只要為可綠化至視覺上可確認綠化針苗之程度即可,其為80勒克司以上,較佳為300勒克司以上,進而較佳為25000勒克司以上。光照射之時間為視覺上可確認綠化針苗之綠化之程度便足夠,其可連續亦可間斷。於光照射之時間間斷之情形時,例如亦可反覆如下操作,即,白天自上午6時照射至下午6時,晚上自下午6時至第二天上午6時不照射。
光照射時之溫度為10℃~35℃,較佳為15℃~30℃,於有效累計溫度((日平均氣溫-生長下限溫度)×天數)60~200℃下進行管理。
光照射時之濕度為75%~100%,較佳為90%~100%,進而較佳為間斷澆水之狀態。
光照射時,為了防止帶及水稻種子之腐敗,較佳為藉由次氯酸鹽水溶液、包含殺菌劑等殺菌、殺細菌成分之水供給水分。次氯酸鹽係次氯酸與鹼金屬或鹼土類金屬之鹽,具體而言包括次氯酸鈉、次氯酸鈣。
作為本發明之苗帶之製造方法之一形態,可列舉於將固定或封入有種子之帶(亦稱為種子帶)捲繞成筒狀、圓筒形狀或環狀之狀態下進行將種子進行浸種、催芽之步驟、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照射自然光及/或人造光之步驟及/或施用有效成分之步驟的方法。
若光照射足夠使經捲繞之種子帶之內側之種子生長成綠化針苗,則種子帶經捲繞之筒狀、圓筒形狀或環狀之形態之大小、形狀並無限制。亦可藉由將種子帶捲繞於上述卷盤而進行製備。於帶之捲繞方法為球形捲繞、無芯捲繞、絞繞等之情形時,無需筒形之支持構件,因此,光可自帶經捲繞之筒狀、圓筒形狀或環狀之形態之內側照射。
作為本發明之苗帶之製造方法之一形態,可列舉以下方法:使用預先由選自由農藥、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肥料、生物刺激素、生根促進劑及土壤改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所被覆之種子,或使用進而由不阻礙水之滲透而抑制被覆之有效成分向水相之流出之種子被覆材所被覆之種子,或/及於上述各步驟之同時或前後對苗帶至少施用1次有效成分。
本發明之苗帶定置或埋設於距離土壤表面0~5cm之位置,較理想為藉由埋設於距離土壤表面1~5cm之位置而進行栽培。又,於將苗帶定置於土壤表面之情形時,可進而利用按壓工具將苗帶固定於土壤表面,或可以適當之間隔將苗帶之一部分於垂直方向加壓而埋設於水田土壤中,於將苗帶埋設於水田土壤中之情形時,可於將苗帶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後將溝填合。上述按壓工具之素材、形狀等並無特別限定。利用按壓工具固定之間距或於垂直方向對苗帶進行加壓之間距可列舉10cm以上、20cm以上、30cm以上,或30cm以下、50cm以下、1m以下、3m以下、5m以下,並未限定於該等。苗帶之固定係可使苗帶於一定期間例如直至綠化針苗成活為止不自定置位置移動便足夠。
本發明之苗帶、水稻之種子、種子帶(種帶)可藉由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或於作溝之同時定置於溝之底部而栽培(此處亦稱為溝置栽培)。於該情形時,於將苗帶置於溝時,並未想對溝進行回填。亦即,並未想於剛將苗帶定置於溝底部後苗帶完全被土覆蓋。於使綠化針苗之莖葉部向下而定置苗帶時,較佳為莖葉部有用以向上恢復原狀之時間。又,於水稻之種子或種子帶置於溝時,需要供給充分之氧直至發芽。因此,直至苗帶或種子體完全埋設於土壤中之時間較佳為1天以上、2天以上、3天以上、5天以上、7天以上。又,於苗帶或種帶之情形時,可進而利用按壓工具將苗帶或種帶固定於溝之底部,或可以適當之間隔用土覆蓋苗帶之一部分進行固定。上述按壓工具之素材、形狀等並無特別限定。利用按壓工具固定之間距或覆土之間距可列舉10cm以上、20cm以上、30cm以上,或30cm以下、50cm以下、1m以下、3m以下、5m以下,並 未限定於該等。苗帶之固定係可使苗帶於一定期間例如直至綠化針苗成活為止不自定置位置移動便足夠。
藉由本發明之溝置栽培,出苗率得到改善,倒伏減少,或產量得到改善。
上述效果不限於對本發明之苗帶進行溝置栽培時發揮,於對Calper粉衣稻穀、鐵包衣水稻種子、加工成種子帶之水稻種子等水稻之種子進行溝置栽培時亦發揮。尤其是鐵包衣種子若於播種後發芽前埋設於水田土壤中,則由於缺氧或硫化物離子而處於還原狀態,其不發芽,因此,必須以不埋設於土壤中之方式進行播種。將稻穀播種於土壤表面之鐵包衣栽培之情形時,倒伏率變高。本發明之溝置栽培於水稻之種子之直播栽培、尤其是鐵包衣稻穀之栽培之情形時,可改善倒伏率或改善產量。
本發明之溝置栽培之溝寬並無特別限制,若考慮通常插秧時之行距為30cm,則土壤表面之溝寬之上限實質上為30cm,較佳為1.5~30cm、1.5~10cm,更佳為2~7cm。
本發明之溝置栽培之溝之深度並無特別限制,實質上為15cm以下較佳,較佳為1~10cm、1~6cm,更佳為2~4cm。
本發明之溝置栽培之溝之底面寬度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0~5cm,更佳為0.5~3.5cm。
上述溝係可於定置水稻之種子、種子帶或苗帶前藉由挖溝裝置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溝之截面之形狀可藉由上述挖溝裝置而形成為四邊形、梯形、U字型、半圓形、V字型等。於同時進行溝之製作與種子帶或苗帶之定置之情形時,例如將種子帶或苗帶添加於腳踏車輪胎之輪圈狀物之凹槽中,使輪圈狀物垂直,將其壓入土壤表面並使其旋轉,從而可於作溝之同時定置種子帶或苗帶。由於種子帶或苗帶位於輪圈之外周上之凹槽中,故而此時之溝之截面之形狀為大致W型(其中,中央部分之高度未達到水田面上表面)。
本發明進而係關於一種水稻之栽培方法,其特徵在於:於將水稻之種子、種子帶或苗帶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或於作溝之同時定置於溝之底部之步驟之同時及其前後,將選自由農藥、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及肥料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施用於種子、種子帶、苗帶及/或土壤至少1次。
[實施例]
藉由以下之具體實施例進一步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苗帶之製備
本發明所使用之種子帶係利用市售者(購自常總農興(股))。使用將水稻(越光)之稻種間隔4cm封入於棉100%之不織布(商品名:Meshron)所得 之種子帶。製作於直徑為5cm之聚氯乙烯管(VU40)之圓筒形之支持構件之周圍以內寬為3cm之距離固定有具有僅有骨架(厚度:約0.5cm,直徑:31cm)之圓形骨架構造之第1及第2支持構件的卷盤,捲取約600m之上述種子帶。將捲取於上述卷盤之種子帶於室內暗處浸種6天(平均氣溫:15.2℃),其後,於自然光下催芽~綠化9天(平均氣溫:21.9℃,有效累計溫度:151.7℃)。於塑膠製之箱型桶中放入將6%次氯酸鈉稀釋1000倍所得之水(以防止水及帶之腐敗、來源於稻種之病害為目的而使用),於發芽、綠化期間,使於縱方向設置之卷盤之下半部分浸於其中,每日翻轉5~10次,使整個苗帶均一暴露於水、光、空氣及重力下,而製備1.4葉期之苗帶。
試驗A
製作溝置用輥,該溝置用輥係於直徑為37cm及長側面長為103cm之塑膠製之圓柱狀之輥之外周,以嵌入上述圓柱之外周之形式於長側面方向間隔30cm安裝有4個內周直徑為39cm、外周直徑為42cm、寬度為2.6cm且於外周面具有深度為1.0cm之凹槽之腳踏車之輪圈狀之環。於經充分平整之湛水水田面(水位為0~0.5cm)上轉動上述溝置用輥,與此同時,沿環上之凹槽導入苗帶及經催芽處理之種子帶,於作溝之同時,將苗帶及種子帶設置於寬度約2.5cm及深度約2cm之溝之底部(亦稱為溝置)(行距30cm,株距4cm,1株種1棵)。設置於溝之底部之苗帶及種子帶可見,且溝未回填。同時,將苗帶及種子帶定置於水田表面而栽培(行距30cm,株距4cm,1株種1棵)。其後,進行通常之栽培管理(平整時進行施肥(按30kg/10公畝施用一發貫太君(15-15-15-4))、一般防除(距溝置/定 置5天後施用Sunbird粒劑(3kg/10公畝)、Cyclopack粒劑(600g/10公畝),8天後施用Clincherjambo(1kg/10公畝),25天後施用Act粒劑(1kg/10公畝))),於距溝置/表面定置第43天,進行出苗數之調查、生長程度之調查,穗數、1個穗上之稻穀數、倒伏程度之調查於收穫之適當時期進行。於距溝置/表面定置約7個月後,進行產量構成要素之詳細調查。試驗反覆進行5次。
試驗B
製作於圓柱狀之輥之後面配置有塑膠製之具有溝之截面形狀之板的作溝裝置。於經充分平整之湛水水田面(水位為1~2cm)上,拉動上述溝置裝置,輥將田面平準化後,將苗帶定置於由作溝裝置所製作之寬度為2cm及深度為2cm之溝之底部(亦稱為溝置)。與試驗A相比,溝之崩解(土之回填)較快,苗帶有時會埋沒於土中或懸浮於水中。又,溝置後,由於暴風雨,浮苗頻發。同時,進行利用鐵包衣種子之水田表面播種之栽培(行距30cm,株距18cm,1株撒5~8粒(4kg/10公畝))、常規稚苗移植栽培(行距30cm,株距18cm,1株4~7棵)。溝置、播種或移植後,進行通常之栽培管理(苗帶及常規稚苗移植苗之情形時於溝置/移植後第2天施用一發貫太君(15-15-15-4)(25kg/10公畝),43天後施用一發貫太君(15-15-15-4)(15kg/10公畝),鐵包衣栽培之情形時進行側條施肥,80天後對所有試驗區施用N-K化成(15-15)(15kg/10公畝))、一般防除(對所有試驗區於溝置/播種/移植日施用Sunbird粒劑(3kg/10公畝),13天後施用忍flowable(500ml/10公畝),鐵包衣種子之情形時對種子施用殺蟲劑,苗帶及常規稚苗移植苗之情形時於溝置/移植日水面施用Torebon粒劑(3kg/10 公畝))。自溝置/播種/移植日開始測定冠根數,於第23天調查出苗數,隨時調查生長程度及倒伏程度。距溝置/播種/移植約7個月後進行產量之調查。
評價項目
各調查項目之評價方法如下。
關於發芽率,使用或播種之種子中95%以上發芽之情形時設為◎,95~85%發芽之情形時設為○,未達85%發芽之情形時設為△。
出苗率係用百分率表示相對於1平方米中之播種數之出苗之株數。
關於植傷風險(斷根等),對於常規稚苗移植苗,於移植時插秧機自苗床機械地拔掉苗,因此,風險設為稍高(△),於苗帶之情形時,自卷盤解下苗帶時,根於帶之內部生長,或即便根於帶外生長,纏繞於帶及其他苗之情形亦較少,因此,風險設為低(○)~無(◎),於種子帶、鐵包衣栽培之情形時,由於不存在如上述之斷根之風險,故而風險設為無(◎)。
冠根之生長視覺上與常規稚苗移植苗(稍微良好:○)相比,不良則設為×,稍微不良則設為△,稍微良好則設為○,良好則設為◎。將試驗B之水稻之植株根部之剖視圖表示於圖8~10。
倒伏程度參照圖11之倒伏程度之判斷基準,多~甚設為×,中~多設 為△,少~中設為○,無~少設為◎。
試驗結果
將試驗A及B之結果表示於表1。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57-1
試驗B中之苗帶溝置之出苗率低至60%之原因在於,溝置後,由於暴風雨,浮苗頻發,其後,由於1株種1棵之效果,分蘖旺盛,其結果,可獲得移植栽培以上之有效莖數(穗數),苗帶溝置栽培中記錄產量為559kg/10公畝。
藉由進行溝置栽培,出苗得到改善。向地性被認為對出苗發揮重要之作用,分佈於根冠(根之尖端)之中軸細胞內之澱粉體等主導生長激素輸送,因此,蘆葦針苗之根之植傷(=斷根)較少被認為對成活、出苗十分有利。
藉由溝置栽培,冠根之生長得到改善。蘆葦針苗之定置後之初期生 長速度較快,一個月便不遜色於移植水稻。又,1株種1棵意指不存在生長初~中期之株內競爭,與先前之移植、直播栽培相比,形成之根非常粗。
藉由溝置栽培,倒伏程度得到改善。對於莖葉之直立(由生長激素引起之向光性),即便是橫置之苗,可受光之溝置栽培亦十分有效,若為本案發明之針苗,則於2~5天內直立。
藉由溝置栽培,產量得到改善。本案發明之苗帶之溝置栽培之產量多於常規稚苗移植栽培之產量,較少之播種量便可有預料之外之增收效果。
藥物投與試驗
供試藥品:氟氰蟲醯胺懸浮製劑(480g/L)
試驗區
未經處理:製作將水稻(越光)之稻種間隔6cm封入於棉100%之不織布(商品名:Meshron)中所得之種子帶,依照上述方法製備苗帶。
種子包衣:間隔6cm封入對每1kg水稻(越光)之稻種利用氟氰蟲醯胺懸浮製劑(480g/L)(11ml)及Peridium eco EC104(種子被覆劑、2ml)進行被覆處理所得者,而製作種子帶,依照上述方法製備苗帶。
浸漬處理:對於與上述未經處理區同樣地製備之苗帶,相對於苗帶1m施用將氟氰蟲醯胺懸浮製劑(480g/L)44μL稀釋於10ml水中所得之 溶液1ml,培養24小時製備苗帶。
殺蟲效果試驗1
將水田土壤填至花盆(縱27cm、橫17cm、高10cm)之高度5cm,間隔10cm於縱方向挖掘寬度2cm、深度2cm之溝,將苗帶定置於底部。將花盆置於盛滿水之直徑50cm之盆之中心部,用網罩覆蓋。苗帶定置17天後,對各試驗區接種灰飛虱(採集所得者)雌成蟲10隻+雄成蟲5隻,接種後第31天,計測寄生幼蟲數及寄生成蟲數。
試驗結果
將試驗結果表示於表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59-2
於苗帶之溝置栽培中,種子包衣及浸漬處理表現出卓越之殺蟲效果。
殺蟲效果試驗2
依照殺蟲效果試驗1所記載之方法,將未經處理、種子包衣、浸漬處理區之苗帶置於溝,58天後採集莖葉部,切成7cm放入培養皿中,每個培養皿接種10隻二化螟(感受性系統)2齡幼蟲。計測接種6天後之存活之幼 蟲數。
試驗結果
將試驗結果表示於表3。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0-3
於未經處理區,害蟲啃食至較粗之莖葉部之內部,幼蟲之排泄物顯著,接種之幼蟲明顯生長。另一方面,於種子包衣處理區及浸漬處理區,害蟲啃食痕及排泄物均幾乎觀察不到,存活蟲較小,表現出較高之防除效果。
溝置栽培中之溝之深度之研究
使放入有水田土壤(砂壤土或黏壤土)之45cm×60cm×深度25cm之容器平整後,於各容器中形成土壤表面之溝寬/溝之深度分別為2.5cm/1.3cm、5.0cm/2.5cm、10.0cm/5.0cm、30.0cm/10.0cm之溝(溝之截面之形狀為大致V字型)各一條,對於將苗帶靜置於溝中之情形、不作溝而靜置於土壤表面之情形及將不作溝而靜置於土壤表面之苗帶進而由夾具固定於土壤(間隔20cm)之情形,比較其後之出苗及苗之生長。試驗期間,將自溝外之土壤表面起之水深維持於1-2cm。將試驗結果表示於表4及表5。
[表4]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1-4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1-5
令人驚訝的是,於將苗帶定置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情形時,藉由對苗帶進行固定,可獲得優異之出苗率。認為原因在於,藉由苗帶得到固定,而根之成活良好。於不對苗帶進行固定而將其置於溝之情形時,若溝之深度為1.3cm則亦可獲得良好之出苗。
利用綠化而得之苗之強韌化之研究
藉由劇烈振盪相同次數,於均一條件下施加物理力,而對利用綠化而得之苗之強韌化進行研究。
將進行催芽處理且於玻璃溫室內於遮光條件下對雞胸狀態之稻種進行育苗所得之0.3葉期或1.2葉期之苗(遮光苗)及於綠化條件下育苗所得之0.3葉期或1.2葉期之苗(綠化針苗)之相當於10g乾稻穀重之苗置於塑膠袋(容量7L)中,使袋完全充滿空氣並封袋,前後劇烈搖晃100次而施加較強 之負荷,對根部、葉部之損傷進行調查。此時,將莖葉部或根部未發生折斷之苗設為健全苗。又,自供於本試驗之苗中隨機選擇60顆,將其移栽至經平整之水田土壤至深度1cm。定植後,計測2葉期之苗之發生傾倒或生長延遲之棵數及出苗率。將試驗結果表示於表6~9。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2-6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2-7
定植苗之2葉期之生長調查結果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2-8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3-9
就可自苗之外觀判定之由劇烈振盪所導致之損傷、及定植該苗之情形時之生長之兩個觀點而言,顯示出即便因進行綠化而苗受到物理力,亦不易受到損傷。
還原土壤中之生長之研究
為了比較催芽稻穀與綠化針苗之移栽深度之容許性,人為地創造還原狀態之水田條件,對該條件下移栽至土壤表面、土壤表面下1cm、土壤表面下3cm之位置時之出苗進行比較。相對於乾燥過篩之水田土壤1.3kg,添加2g米糠,於塑膠容器內進行平整,於溫室內靜置3天。於該容器內,每個容器播種或定植30顆雞胸狀態之催芽稻穀或1.3葉期之綠化針苗至規定之土壤深度。播種、定植14日後,計測自土壤表面出現之芽之數(發芽數)。將結果表示於表10。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3-10
綠化針苗與催芽稻穀相比,呈現較高之發芽率,尤其是定植深度較深時,兩者之差異顯著。綠化針苗與催芽稻穀相比,移栽深度之容許性較高,發生空株之風險較小。
綠化針苗之保存性之研究
將1.3葉期之綠化針苗於濕潤之狀態下密封於塑膠袋中,於10℃下保存。保存25天後,於定植前2天,將150棵該綠化針苗定植於放入有水田土壤並進行平整之容器內之土壤深度1cm。定植2週後,確認所有苗健全地生長。
不同種類土壤之溝崩解性之研究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4-11
將製作溝時與3天後之溝之情況表示於圖12。又,將試驗結果表示於表12。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5-14
崩解性之基準:「極小」表示覆土之厚度未達2cm,「小」表示覆土之厚度為2cm以上且未達3cm,「中」表示覆土之厚度為3cm以上且未達5cm,「大」表示覆土之厚度為5cm以上。
試驗結果:根據土壤種類,崩解性存在差異,藉由擴大V字之角度,可減輕崩解。顯示出藉由對溝之側面之斜度進行調節,可調節溝之崩解性。
殺菌效果試驗
供試藥品:異噻菌胺懸浮製劑(41.7%)
試驗區:
未經處理:將浸於水之狀態之水稻(一見鍾情)之稻種於10℃下放置24小時、其後於30℃下放置2天,對其進行催芽。發芽稻穀(雞胸)於溫室內於不織布上鋪開成一層,保持濕潤狀態,進行綠化(10天)。
種子包衣:相對於水稻(一見鍾情)之稻種1kg,利用異噻菌胺懸浮製劑(41.7%)(8ml)及Peridium quality 009(包含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之種子被覆劑、2ml)進行被覆處理。包衣之稻種與上述未經處理之稻穀同樣地催芽、綠化,而製作綠化針苗。
將水田土壤填至花盆(縱27cm、橫17cm、高度10cm)之高度5cm,將1.5葉期之綠化針苗按3行、間隔3cm移栽至土壤深度約1cm。對移栽3 週後之苗噴霧稻瘟病菌孢子懸浮液,進而,4週後對稻瘟病之病斑數進行計數。將試驗結果表示於表13。
Figure 109137470-A0305-02-0066-15
由藉由殺菌劑進行被覆處理之稻種生成之本發明之綠化針苗表現出卓越之殺菌效果。

Claims (32)

  1. 一種苗帶,其特徵在於:包含帶、及固定或封入於其且具有綠化之莖葉部、根部及種子體之水稻之苗,且上述苗之葉齡以第一葉方式為胚芽鞘期至2.5葉期。
  2. 如請求項1之苗帶,其中上述帶為降解性。
  3. 如請求項1或2之苗帶,其中上述苗以1~20cm間隔固定或封入於帶。
  4. 如請求項1或2之苗帶,其包含選自由農藥、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肥料、生物刺激素、生根促進劑及土壤改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
  5. 如請求項4之苗帶,其中上述有效成分被覆種子體及/或苗帶。
  6. 如請求項5之苗帶,其中上述苗之種子部分及/或苗帶進而由不阻礙水之滲透而抑制被覆之有效成分向水相之流出之種子被覆材所被覆或種子部分及/或苗帶由種子被覆材與有效成分之混合物所被覆。
  7. 如請求項1或2之苗帶,其中苗帶為捲繞之狀態或編織成網狀捲繞之狀態。
  8. 如請求項1或2之苗帶,其中苗帶為捲繞於卷盤之狀態。
  9. 一種苗帶用卷盤,其特徵在於:其包含筒形狀之支持構件、圍繞其設置之第1支持構件、及與上述第1支持構件隔開距離設置之第2支持構件,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具有複數個開口部,且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之面積中之上述開口部之面積之比率為60%以上。
  10. 如請求項9之卷盤,其中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為大致圓盤狀。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卷盤,其中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圍繞筒形狀之支持構件旋轉自如地設置。
  12. 如請求項9或10之卷盤,其中上述第1及第2支持構件包含具有耐水性及耐化學品性之樹脂及/或金屬材料。
  13. 如請求項12之卷盤,其中上述樹脂為透明或半透明。
  14. 一種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將固定或封入於帶之種子進行浸種、催芽之步驟;及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且 至少將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於自然光及/或人造光之照射下進行。
  15. 如請求項14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生長之步驟係一面浸於水、或經UV照射之水、或次氯酸鹽水溶液、或包含殺菌劑等殺菌、殺細菌成分之水一面進行,或者,一面澆水、或經UV照射之水、或次氯酸鹽水溶液、或包含殺菌劑等殺菌、殺細菌成分之水一面進行。
  16. 如請求項14或15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括將種子固定或封入於帶之步驟。
  17. 如請求項14或15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中使用預先由選自由農藥、藥害緩解劑、生長調節劑、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肥料、生物刺激素、生根促進劑及土壤改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所被覆之種子,或者,於上述各步驟之同時及前後將有效成分施用或者固定或封入於帶或苗帶至少1次。
  18. 如請求項17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中使用於有效成分之被覆層上進而被覆有不阻礙水之滲透而抑制被覆之有效成分向水相之流出之種子被覆材的種子及/或種子帶,或使用由種子被覆材與有效成分之混合物所被覆的種子及/或種子帶。
  19. 如請求項14或15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中將種子進行浸種、催芽之步驟、使種子發芽、生根而使其等生長之步驟、照射自然光及/或人造光之步驟及/或施用有效成分之步驟係於將固定或封入有種子之帶捲繞之狀態下進行。
  20. 如請求項19之苗帶之製造方法,其係於將固定或封入有種子之帶捲繞於卷盤之狀態下進行。
  21. 一種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以將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苗帶定置或埋設於距離土壤表面0~5cm之位置為特徵,且於將苗帶定置於土壤表面之情形時,可進而利用按壓工具將苗帶固定於土壤表面,或可以適當之間隔將苗帶之一部分於垂直方向加壓而埋設於水田土壤中,於將苗帶埋設於水田土壤中之情形時,可於將苗帶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後將溝填合。
  22. 一種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以將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苗帶、水稻之種子或種帶(種子帶)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或於作溝之同時定置於溝之底部為特徵,且於苗帶或種帶之情形時,可進而利用按壓工具將苗帶固定於溝之底部,或可以適當之間隔用土覆蓋苗帶之一部分進行固定。
  23. 如請求項22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上述溝之土壤表面之溝寬為1.5~30cm。
  24. 如請求項22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上述溝之土壤表面之溝寬為1.5~10cm。
  25. 如請求項22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上述溝之土壤表面之溝寬為2~7cm。
  26. 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上述溝之深度為1~10cm。
  27. 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上述溝之深度為1~6cm。
  28. 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上述溝之深度為2~4cm。
  29. 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上述溝之底面寬度為0~5cm。
  30. 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上述溝之底面寬度為0.5~3.5cm。
  31. 如請求項22至25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作溝於上述水田 面之溝之截面之形狀為四邊形、梯形、U字型、半圓形、V字型或W型(其中,中央部分之高度未達到水田面上表面)。
  32. 如請求項21至25中任一項之水稻之栽培方法,其中於將苗帶定置於水田土壤表面或埋設於土壤中之步驟、或者將水稻之種子、種帶(種子帶)或苗帶定置於作溝於水田土壤表面之溝之底部或於作溝之同時定置於溝之底部之步驟之同時及其前後,將選自由農藥、氧產生劑、硫化物離子生成抑制劑、肥料、生物刺激素、生根促進劑及土壤改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以上之有效成分施用於種子、種帶(種子帶)、苗帶及/或土壤至少1次。
TW109137470A 2019-06-28 2020-10-28 包含帶、及固定於其之水稻之綠化針苗之苗帶、苗帶用卷盤、其製備方法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或苗帶之水稻之栽培方法 TWI833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2151 2019-06-28
PCT/JP2020/025368 WO2020262662A1 (ja) 2019-06-28 2020-06-26 紐と、それに固定されたイネの緑化針苗とからなる苗紐、その調製方法及び溝の底部にイネの種子又は苗紐を定置するイネの栽培方法
WOPCT/JP2020/025368 2020-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001A TW202200001A (zh) 2022-01-01
TWI833048B true TWI833048B (zh) 2024-02-21

Family

ID=74061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7470A TWI833048B (zh) 2019-06-28 2020-10-28 包含帶、及固定於其之水稻之綠化針苗之苗帶、苗帶用卷盤、其製備方法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或苗帶之水稻之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2) JP7444880B2 (zh)
KR (1) KR20220029659A (zh)
CN (1) CN114144057A (zh)
TW (1) TWI833048B (zh)
WO (1) WO2020262662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4287A (zh) * 1998-06-01 2001-07-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秧苗栽培片材及其制作方法和把秧苗栽培片材种植到田地中的种植装置
CN111052922A (zh) * 2019-12-03 2020-04-24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穴盘苗的自动移栽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7604A (ja) 1991-03-15 1992-10-13 Nippon Plant Shiidaa Kk 催芽処理可能な種紐
JPH0613408U (ja) * 1992-07-30 1994-02-22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種球の植付装置
JP2876397B2 (ja) * 1996-03-01 1999-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育苗シート、育苗シートの製造方法、育苗方法、栽培方法および移植機
JPH1028410A (ja) * 1996-07-17 1998-02-03 Unie Star:Kk 補植材料及び植栽テープ
JP3501655B2 (ja) 1998-07-28 2004-03-02 日本プラントシーダー株式会社 シードテープ敷設方法とシードテープ敷設装置
JPWO2008029481A1 (ja) * 2006-09-09 2010-01-21 株式会社トキワカンパニー 苗巻取装置,苗ロール,苗植付装置,苗植システム
CN100998278A (zh) * 2006-12-26 2007-07-18 沈阳农业大学 一种作物种绳及其捻制机
CN201523525U (zh) * 2009-06-25 2010-07-14 韩凤臣 一种用于精量播种的种子绳
CN201533495U (zh) * 2009-08-12 2010-07-28 王林友 绳索育秧栽秧装置
CN106922251A (zh) * 2017-03-28 2017-07-07 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 播种绳及其播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4287A (zh) * 1998-06-01 2001-07-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秧苗栽培片材及其制作方法和把秧苗栽培片材种植到田地中的种植装置
CN111052922A (zh) * 2019-12-03 2020-04-24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穴盘苗的自动移栽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44057A (zh) 2022-03-04
KR20220029659A (ko) 2022-03-08
JP2024016126A (ja) 2024-02-06
JP7444880B2 (ja) 2024-03-06
JPWO2020262662A1 (zh) 2020-12-30
TW202200001A (zh) 2022-01-01
WO2020262662A1 (ja) 2020-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524593A (ja) 成長操作および病害防除の方法および組成物
US12060308B2 (en) Use of N-functionalized alkoxy pyrazole compounds as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US11498885B2 (en) Use of pyrazole propargyl ethers as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US20190269138A1 (en) Mutants of bacillus and methods for their use
CN111683529B (zh) 烷氧基吡唑作为硝化抑制剂的用途
US20210276930A1 (en) Use of a substituted thiazolidine compound as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TWI833048B (zh) 包含帶、及固定於其之水稻之綠化針苗之苗帶、苗帶用卷盤、其製備方法以及於溝之底部定置水稻之種子或苗帶之水稻之栽培方法
CN113646410A (zh) 超吸收聚合物和增加植物中糖含量的方法
TW201006388A (en) Lecanicillium muscarium strain v-5, pest extermin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and microorganism pesticide comprising the same
WO2014040572A1 (zh) 苯并噻二唑衍生物的诱导抗虫作用及其应用
BR112020012706A2 (pt) uso de um composto de silietinil hetarila, composição para uso na redução de nitrificação, mistura agroquímica, métodos para reduzir a nitrificação e para tratamento de um fertilizante ou de uma composição
RU2797246C2 (ru) Применение n-функционализированных алкоксипиразольных соединений в качестве ингибиторов нитрификации
RU2794262C2 (ru) Применение алкоксипиразолов в качестве ингибиторов нитрификации
US20230106291A1 (en) Methods and uses of a mixture comprising alpha-cypermethrin and dinotefuran for controlling invertebrate pests in t
JP2024038242A (ja) ネギ科植物の病害防除方法
CN105829296A (zh) 带有亚胺衍生的取代基的唑类化合物
US20240270658A1 (en) Use of an N-Functionalized Alkoxy Pyrazole Compound as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CN118414084A (zh) 一种控制昆虫的方法
CN117355504A (zh) 乙炔基吡啶化合物作为硝化抑制剂的用途
Prasad et al. Insect management tools for organic cranberry production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KNOX et al. Prepared for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Pesticide Programs Washington, DC February 28, 2003
BR112020016426B1 (pt) Uso de um composto alcoxi pirazol n-funcionalizado, composição redutora de nitrificação, uso da composição, mistura agroquímica, método para reduzir a nitrificação e método para tratar um fertilizante
BR122024011113A2 (pt) Mistura agroquímica
JP2004187666A (ja) ネギ類における健苗の育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