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4816B -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4816B
TWI824816B TW111143049A TW111143049A TWI824816B TW I824816 B TWI824816 B TW I824816B TW 111143049 A TW111143049 A TW 111143049A TW 111143049 A TW111143049 A TW 111143049A TW I824816 B TWI824816 B TW I8248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handle
lug
bag
accommod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3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9354A (zh
Inventor
盧奕彰
Original Assignee
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430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481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4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481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9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9354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提袋,包括容置部、第一凸耳部、第二凸耳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容置部具有相接之第一側、第二側、第三側及第四側。第一凸耳部自容置部之第一側向外延伸,且第一凸耳部遠離容置部處具有第一切口。第二凸耳部自容置部之第三側向外延伸,且第二凸耳部遠離容置部處具有第二切口。第一延伸部自容置部之第二側向外延伸。第二延伸部自容置部之第四側向外延伸。第一提手部連接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於第一側外延伸具有第一握持段。第二提手部連接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於第三側外延伸具有第二握持段。

Description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一種提袋,特別是一種可折疊的提袋。
常見的提袋,為了使平面狀的提袋立起,而設置多條的切割線。然而,為了設置多條切割線,使得提袋製作繁瑣,多條切割線也容易影響提袋的結構強度。
有鑑於此,依據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提袋,包括容置部、第一凸耳部、第二凸耳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容置部具有依序相接之第一側、第二側、第三側及第四側。第一凸耳部自容置部之第一側向外延伸,且第一凸耳部遠離容置部處具有第一切口。第二凸耳部自容置部之第三側向外延伸,且第二凸耳部遠離容置部處具有第二切口。第一延伸部自容置部之第二側向外延伸。第二延伸部自容置部之第四側向外延伸。第一提手部的二端連接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於第一側外延伸具有第一握持段。第二提手部的二端連接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於第三側外延伸具有第二握持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提手部與第一延伸部、第一凸耳部及第二延伸部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一鏤空部。第二提手部與第一延伸部、第二凸耳部及第二延伸部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二鏤空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凸耳部延伸至與第一提手部之第一握持段相接觸。第二凸耳部延伸至與第二提手部之第二握持段相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切口及第二切口係沿平行於第二側至第四側之方向開設。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袋係由軟性平面材料一體成形並切割形成容置部、第一凸耳部、第二凸耳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袋之整體外型係呈矩形,且由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形成四個圓角。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提手部為長條形且自第一延伸部向第一側外部圓弧狀延伸至第二延伸部。第二提手部為長條形且自第一延伸部向第三側外部圓弧狀延伸至第二延伸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更包括卡扣部及卡扣槽,卡扣部及卡扣槽分別位於容置部的相對二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卡扣部及卡扣槽係由切割容置部而形成。
又,依據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提袋的使用方法,包括準備步驟、組合步驟及提起步驟。準備步驟包括提供提袋。組合步驟包括抓取第一提手部之第一握持段穿過第一切口,並抓取第二提手部之第二握持段穿過第二切口。提起步驟包括握持第一握持段及第二握持段往容置部上方拉提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並使第一凸耳部、第二凸耳部、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圍繞容置部而形成容置空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容置部具有相對之上表面及下表面,組合步驟中第一握持段自上表面側穿過第一切口,第二握持段自上表面側穿過第二切口,且提起步驟中係握持第一握持段及第二握持段往容置部之上表面側的上方拉提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容置部具有相對之上表面及下表面,組合步驟中第一握持段自下表面側穿過第一切口,第二握持段自下表面側穿過第二切口,且提起步驟中係握持第一握持段及第二握持段往容置部之上表面側的上方拉提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提起步驟中,拉提第一提手部至第一提手部與第一延伸部相連接處卡合於第一切口之一端且第一提手部與第二延伸部相連接處卡合於第一切口之另一端,以及拉提第二提手部至第二提手部與第一延伸部相連接處卡合於第二切口之一端且第二提手部與第二延伸部相連接處卡合於第二切口之另一端。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袋更包括卡扣部及卡扣槽,卡扣部位於容置部的第一側處及卡扣槽位於容置部的第三側處。提袋的使用方法更包括復原步驟、第一翻折步驟、第二翻折步驟、第三翻折步驟及卡扣步驟。復原步驟包括自第一切口及第二切口拉出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並使提袋呈平面狀。第一翻折步驟包括翻折第一延伸部至疊合於容置部,並翻折第二延伸部至疊合於容置部。第二翻折步驟包括自第一凸耳部與容置部相連接處翻折第一凸耳部至疊合於容置部,且自第二凸耳部與容置部相連接處翻折第二凸耳部至疊合於容置部,並將第一提手部及第二提手部收納於容置部。第三翻折步驟包括將容置部對折,使第一側及第三側重疊。卡扣步驟包括將卡扣部卡扣於卡扣槽,以使提袋呈收納狀態。
綜上所述,根據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提袋,透過將第一提手部穿過第一切口及將第二提手部穿過第二切口,能夠輕易且方便地將平面狀之提袋立起。如此,便能在設置較少條切割線的狀況下,完成將提袋立起的步驟。
請參閱圖1。圖1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提袋100包括容置部110、第一凸耳部120、第二凸耳部130、第一延伸部140、第二延伸部150、第一提手部160及第二提手部170。提袋100例如為可重複使用之環保袋。
容置部110具有依序相接之第一側111、第二側112、第三側113及第四側114。在第一實施例中,容置部110可以用於供使用者放置物品。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側111及第三側113位於相對之兩側,第二側112及第四側114位於相對之兩側。
第一凸耳部120自容置部110之第一側111向外延伸,且第一凸耳部120遠離容置部110處具有第一切口121。第二凸耳部130自容置部110之第三側113向外延伸,且第二凸耳部130遠離容置部110處具有第二切口131。
第一延伸部140自容置部110之第二側112向外延伸。第二延伸部150自容置部110之第四側114向外延伸。如此,由容置部110的第一側111至第四側114依序設有第一凸耳部120、第一延伸部140、第二凸耳部130及第二延伸部150。
第一提手部160的二端連接第一延伸部140及第二延伸部150,於第一側111外延伸具有第一握持段161。如圖1所示,第一提手部160於第二側112的一端連接於第一延伸部140,於第四側114的一端連接於第二延伸部150。第二提手部170的二端連接第一延伸部140及第二延伸部150,於第三側113外延伸具有第二握持段171。如圖1所示,第二提手部170於第二側112的一端連接於第一延伸部140,於第四側114的一端連接於第二延伸部150。在第一實施例中,提袋100呈矩形之平面狀,但不限於此。
具體來說,當使用者將物品置於容置部110時,使用者可以抓取第一提手部160的第一握持段161穿過第一凸耳部120的第一切口121及抓取第二提手部170的第二握持段171穿過第二凸耳部130的第二切口131,並透過第一握持段161及第二握持段171將提袋100立起呈圖4的狀態,使第一凸耳部120、第一延伸部140、第二凸耳部130及第二延伸部150圍繞著容置部110的物品。如此,使用者便能輕易且方便地完成將提袋100立起的步驟,也能方便地進行提袋100的收納。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提手部160與第一延伸部140、第一凸耳部120及第二延伸部150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一鏤空部180。第二提手部170與第一延伸部140、第二凸耳部130及第二延伸部150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二鏤空部190。如圖1所示,透過第一鏤空部180將第一提手部160與第一延伸部140、第一凸耳部120及第二延伸部150間隔開,及透過第二鏤空部190將第二提手部170與第一延伸部140、第二凸耳部130及第二延伸部150間隔開。如此,當使用者抓取第一握持段161穿過第一切口121及第二握持段171穿過第二切口131時,第一凸耳部120、第二凸耳部130、第一延伸部140及第二延伸部150能夠分別豎起並圍繞容置部110。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凸耳部120延伸至與第一提手部160之第一握持段161相接觸。第二凸耳部130延伸至與第二提手部170之第二握持段171相接觸。如圖1所示,第一凸耳部120延伸至與第一握持段161相互齊平的位置,第二凸耳部130延伸至與第二握持段171,如此,使提袋100外觀呈平整之矩形狀,但不限於此,第一凸耳部120及第二凸耳部130亦可以分別延伸至超過第一握持段161及第二握持段171,亦可以延伸至不接觸第一握持段161及第二握持段171的位置。關於第一凸耳部120及第二凸耳部130的其他結構容後詳述。此外,在第一實施例中,提袋100之整體外型係呈矩形,並由第一提手部160及第二提手部170形成四個圓角。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切口121及第二切口131係沿平行於第二側112至第四側114之方向開設。此外,以第一提手部160為示例,當使用者抓取第一握持段161穿過第一切口121後並拉提第一握持段161時,第一提手部160將分別沿著第二側112及第四側114接觸至第一切口121之兩端。如此,透過第一切口121卡合第一提手部160,使提袋100穩定地立起。此外,透過調整第一切口121之長度,可以調整第一提手部160提起後的提手長度。
在第一實施例中,提袋100係由軟性平面材料一體成形並切割形成容置部110、第一凸耳部120、第二凸耳部130、第一延伸部140、第二延伸部150、第一提手部160及第二提手部170。軟性平面材料可為任何具有可變形性之材質製成,例如不織布、軟質塑膠材料、彈性材料、複合材料等。
在第一實施例中,提袋100更包括卡扣部115及卡扣槽116,卡扣部115及卡扣槽116分別位於容置部110的相對二側。舉例來說,如圖1所示,卡扣部115及卡扣槽116分別設於第三側113及第一側111,但不限於此,亦可以為第二側112及第四側114。此外,卡扣部115及卡扣槽116係由切割容置部110而形成。
關於提袋100的使用方法,請參閱圖2至圖5。圖2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一)。圖3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二)。圖4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三)。圖5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方法流程圖(一)。提袋的使用方法,包括準備步驟S1、組合步驟S2及提起步驟S3。
如圖2及圖5所示,準備步驟S1包括提供提袋100,且係呈平面狀擺放之提袋100。
如圖3及圖5所示,組合步驟S2包括抓取第一提手部160之第一握持段161穿過第一切口121,並抓取第二提手部170之第二握持段171穿過第二切口131。
如圖4及圖5所示,提起步驟S3包括握持第一握持段161及第二握持段171往容置部110上方拉提第一提手部160及第二提手部170,並使第一凸耳部120、第二凸耳部130、第一延伸部140及第二延伸部150圍繞容置部110而形成容置空間。當朝上方拉提第一提手部160及第二提手部170便可以帶動第一凸耳部120、第二凸耳部130、第一延伸部140及第二延伸部150豎起而形成容置空間,以供使用者將物品放入。
如圖3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容置部110具有相對之上表面118及下表面119,組合步驟S2中第一握持段161自上表面118側穿過第一切口121,第二握持段171自上表面118側穿過第二切口131,且提起步驟S3中係握持第一握持段161及第二握持段171往容置部110之上表面118側的上方拉提第一提手部160及第二提手部170。然而,提袋100的組合步驟S2不限於此,亦可以在組合步驟S2中透過將第一握持段161自下表面119側穿過第一切口121,第二握持段171自下表面119側穿過第二切口131,以完成組合的步驟。
如圖3及圖4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於提起步驟S3,拉提第一提手部160至第一提手部160與第一延伸部140相連接處卡合於第一切口121之一端且第一提手部160與第二延伸部150相連接處卡合於第一切口121之另一端,以及拉提第二提手部170至第二提手部170與第一延伸部140相連接處卡合於第二切口131之一端且第二提手部170與第二延伸部150相連接處卡合於第二切口131之另一端。以第一提手部160為示例,當使用者拉提第一提手部160時,第一提手部160與第一延伸部140相連接處將卡合至第一切口121於第二側112的一端,第一提手部160與第二延伸部150相連接處將卡合至第一切口121於第四側114的一端。如此,透過第一切口121卡和第一提手部160,使提袋100立起,並可以透過調整第一切口121之長度,以調整第一提手部160提起後的提手長度。
請參閱圖6至圖11。圖6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四)。圖7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五)。圖8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六)。圖9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七)。圖10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八)。圖11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方法流程圖(二)。如圖1及圖6所示,提袋100更包括卡扣部115及卡扣槽116,卡扣部115位於容置部110的第三側113處及卡扣槽116位於容置部110的第一側111處。使用者透過摺疊提袋100並藉由卡扣部115及卡扣槽116相互扣合以收納提袋100。
提袋100的使用方法更包括復原步驟S4、第一翻折步驟S5、第二翻折步驟S6、第三翻折步驟S7及卡扣步驟S8。
如圖6及圖11,復原步驟S4包括自第一切口121及第二切口131拉出第一提手部160及第二提手部170,並使提袋100呈平面狀。
如圖7及圖11,第一翻折步驟S5包括翻折第一延伸部140至疊合於容置部110,並翻折第二延伸部150至疊合於容置部110。
如圖8及圖11,第二翻折步驟S6包括自第一凸耳部120與容置部110相連接處翻折第一凸耳部120至疊合於容置部110,且自第二凸耳部130與容置部110相連接處翻折第二凸耳部130至疊合於容置部110,並將第一提手部160及第二提手部170收納於容置部110。
如圖9及圖11,第三翻折步驟S7包括將容置部110對折,使第一側111及第三側113重疊。
如圖10及圖11,卡扣步驟S8包括將卡扣部115卡扣於卡扣槽116,以使提袋100呈收納狀態。如此,透過多次翻折將提袋100整體縮小,以更容易進行收納。此外,透過卡扣部115及卡扣槽116,以將提袋100保持於收納狀態。
關於第一凸耳部120及第二凸耳部130的其他結構。請參閱圖12及圖13。圖12為根據一第二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圖13為根據一第三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在第一實施例中,示例了第一凸耳部120延伸至與第一提手部160之第一握持段161相接觸以及第二凸耳部130延伸至與第二提手部170之第二握持段171相接觸,但不限於此。如圖12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提袋200的第一凸耳部220及第二凸耳部230延伸至不接觸第一握持段261及第二握持段271的位置。如圖13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提袋300的第一凸耳部320及第二凸耳部330分別延伸至超過第一握持段361及第二握持段371的位置。如此,可以透過調凸耳部的延伸位置,以調整提袋100提起後容置區域117之深度。
此外,第一實施例中示出了整體外觀呈矩形狀之提袋100。請參閱圖14。圖14為根據一第四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在第四實施例中,第一提手部460為長條形且自第一延伸部440向第一側411外部圓弧狀延伸至第二延伸部450。第二提手部470為長條形且自第一延伸部440向第三側413外部圓弧狀延伸至第二延伸部450。如此,使提袋400整體外觀呈圓形狀。
請參閱圖15。圖15為根據一第五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在第一實施例中,示出了先翻折第一延伸部140及第二延伸部150,接著再翻折第一凸耳部120及第二凸耳部130的順序,但不限於此,翻折順序根據卡扣部115及卡扣槽116的位置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第五實施例的提袋500,卡扣部515及卡扣槽516分別設於第二側512及第四側514,為了在收納狀態時進行卡扣,在此種狀態下,將先翻折第一凸耳部520及第二凸耳部530,接著再翻折第一延伸部540及第二延伸部550,以讓卡扣部515順利卡扣至卡扣槽516。
100:提袋 110:容置部 111:第一側 112:第二側 113:第三側 114:第四側 115:卡扣部 116:卡扣槽 117:容置區域 118:上表面 119:下表面 120:第一凸耳部 121:第一切口 130:第二凸耳部 131:第二切口 140:第一延伸部 150:第二延伸部 160:第一提手部 161:第一握持段 170:第二提手部 171:第二握持段 180:第一鏤空部 190:第二鏤空部 S1~S8:步驟 200:提袋 220:第一凸耳部 230:第二凸耳部 261:第一握持段 271:第二握持段 300:提袋 320:第一凸耳部 330:第二凸耳部 361:第一握持段 371:第二握持段 400:提袋 411:第一側 413:第三側 440:第一延伸部 450:第二延伸部 460:第一提手部 470:第二提手部 512:第二側 514:第四側 515:卡扣部 516:卡扣槽 520:第一凸耳部 530:第二凸耳部 540:第一延伸部 550:第二延伸部
圖1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 圖2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一)。 圖3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二)。 圖4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三)。 圖5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方法流程圖(一)。 圖6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四)。 圖7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五)。 圖8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六)。 圖9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七)。 圖10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過程示意圖(八)。 圖11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提袋的使用方法流程圖(二)。 圖12為根據一第二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 圖13為根據一第三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 圖14為根據一第四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 圖15為根據一第五實施例提袋的示意圖。
100:提袋
110:容置部
111:第一側
112:第二側
113:第三側
114:第四側
115:卡扣部
116:卡扣槽
117:容置區域
118:上表面
119:下表面
120:第一凸耳部
121:第一切口
130:第二凸耳部
131:第二切口
140:第一延伸部
150:第二延伸部
160:第一提手部
161:第一握持段
170:第二提手部
171:第二握持段
180:第一鏤空部
190:第二鏤空部

Claims (14)

  1. 一種提袋,包括: 一容置部,具有依序相接之一第一側、一第二側、一第三側及一第四側; 一第一凸耳部,自該容置部之該第一側向外延伸,且該第一凸耳部於遠離該容置部處具有一第一切口; 一第二凸耳部,自該容置部之該第三側向外延伸,且該第二凸耳部於遠離該容置部處具有一第二切口; 一第一延伸部,自該容置部之該第二側向外延伸; 一第二延伸部,自該容置部之該第四側向外延伸; 一第一提手部,二端連接於該第一延伸部及該第二延伸部,且於該第一側外延伸具有一第一握持段;以及 一第二提手部,二端連接於該第一延伸部及該第二延伸部,且於該第三側外延伸具有一第二握持段。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提袋,其中,該第一提手部與該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凸耳部及該第二延伸部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一鏤空部,該第二提手部與該第一延伸部、該第二凸耳部及該第二延伸部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二鏤空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提袋,其中,該第一凸耳部延伸至與該第一提手部之該第一握持段相接觸,該第二凸耳部延伸至與該第二提手部之該第二握持段相接觸。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提袋,其中,該第一切口及該第二切口係沿平行於該第二側至該第四側之方向開設。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提袋,其中,該提袋係由一軟性平面材料一體成形並切割形成該容置部、該第一凸耳部、該第二凸耳部、該第一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該第一提手部及該第二提手部。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提袋,其中,該提袋之整體外型係呈矩形,且由該第一提手部及該第二提手部形成四個圓角。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提袋,其中,該第一提手部為一長條形且自該第一延伸部向該第一側外部圓弧狀延伸至該第二延伸部,該第二提手部為一長條形且自該第一延伸部向該第三側外部圓弧狀延伸至該第二延伸部。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提袋,更包括一卡扣部及一卡扣槽,該卡扣部及該卡扣槽分別位於該容置部的相對二側。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提袋,其中,該卡扣部及該卡扣槽係由切割該容置部而形成。
  10. 一種提袋的使用方法,包括: 一準備步驟,包括提供如請求項1至7任一項所述之一提袋; 一組合步驟,包括抓取該第一提手部之該第一握持段穿過該第一切口,並抓取該第二提手部之該第二握持段穿過該第二切口;以及 一提起步驟,包括握持該第一握持段及該第二握持段往該容置部上方拉提該第一提手部及該第二提手部,並使該第一凸耳部、該第二凸耳部、該第一延伸部及該第二延伸部圍繞該容置部而形成一容置空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提袋的使用方法,其中,該容置部具有相對之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該組合步驟中該第一握持段自該上表面側穿過該第一切口,該第二握持段自該上表面側穿過該第二切口,且該提起步驟中係握持該第一握持段及該第二握持段往該容置部之該上表面側的上方拉提該第一提手部及該第二提手部。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提袋的使用方法,其中,該容置部具有相對之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該組合步驟中該第一握持段自該下表面側穿過該第一切口,該第二握持段自該下表面側穿過該第二切口,且該提起步驟中係握持該第一握持段及該第二握持段往該容置部之該上表面側的上方拉提該第一提手部及該第二提手部。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提袋的使用方法,其中,在該提起步驟中,拉提該第一提手部至該第一提手部與該第一延伸部相連接處卡合於該第一切口之一端且該第一提手部與該第二延伸部相連接處卡合於該第一切口之另一端,以及拉提該第二提手部至該第二提手部與該第一延伸部相連接處卡合於該第二切口之一端且該第二提手部與該第二延伸部相連接處卡合於該第二切口之另一端。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提袋的使用方法,其中,該提袋更包括一卡扣部及一卡扣槽,該卡扣部位於該容置部的該第一側處及該卡扣槽位於該容置部的該第三側處,該提袋的使用方法更包括: 一復原步驟,包括自該第一切口及該第二切口拉出該第一提手部及該第二提手部,並使該提袋呈平面狀; 一第一翻折步驟,包括翻折該第一延伸部至疊合於該容置部,並翻折該第二延伸部至疊合於該容置部; 一第二翻折步驟,包括自該第一凸耳部與該容置部相連接處翻折該第一凸耳部至疊合於該容置部,且自該第二凸耳部與該容置部相連接處翻折該第二凸耳部至疊合於該容置部,並將該第一提手部及該第二提手部收納於該容置部; 一第三翻折步驟,包括將該容置部對折,使該第一側及該第三側重疊:以及 一卡扣步驟,包括將該卡扣部卡扣於該卡扣槽,以使該提袋呈收納狀態。
TW111143049A 2022-11-10 2022-11-10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TWI8248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3049A TWI824816B (zh) 2022-11-10 2022-11-10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3049A TWI824816B (zh) 2022-11-10 2022-11-10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4816B true TWI824816B (zh) 2023-12-01
TW202419354A TW202419354A (zh) 2024-05-16

Family

ID=90053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3049A TWI824816B (zh) 2022-11-10 2022-11-10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481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10465A1 (en) * 2003-08-27 2005-03-02 Imex Co., Ltd. Synthetic resin bag
CN109941585A (zh) * 2015-06-25 2019-06-28 细比必滋合同公司 水平保持袋及其制造方法
US20210001584A1 (en) * 2006-08-11 2021-01-07 Gregorio Lim Tan Self Opening Wide Mouth Carryout Bag Pack,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TW202120394A (zh) * 2019-11-29 2021-06-01 大田包裝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環保提袋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10465A1 (en) * 2003-08-27 2005-03-02 Imex Co., Ltd. Synthetic resin bag
US20210001584A1 (en) * 2006-08-11 2021-01-07 Gregorio Lim Tan Self Opening Wide Mouth Carryout Bag Pack,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9941585A (zh) * 2015-06-25 2019-06-28 细比必滋合同公司 水平保持袋及其制造方法
TW202120394A (zh) * 2019-11-29 2021-06-01 大田包裝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環保提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21166B2 (ja) カートンのハンドル
US20120037693A1 (en) Foldable box
TWI824816B (zh)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JP2007254011A (ja) 包装体
US11160342B2 (en) Foldable bag
US20060210200A1 (en) Trash bag holder
TWM638675U (zh) 提袋
US3776108A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carton with integral handle
CN118004587A (zh) 提袋及提袋的使用方法
JPH1111457A (ja) 段ボール箱
JP3190695U (ja) 包装箱
TWI588066B (zh) Package structure improved
US10246214B1 (en) Package box and foldable sheet material
WO2016133923A1 (en) Cardboard box construction
JP3122277U (ja) バッグ
JP3823300B2 (ja) 手提げ式箱
CN211766956U (zh) 一种可手提的自封箱裁片
JP3190696U (ja) 包装箱
JP2608765B2 (ja) カーテン梱包方法
JP2014069827A (ja) L字型収納箱
JP3231564U (ja) 切り取り式の手さげ袋ロール
CN212023292U (zh) 一种具有侧面酱料袋的食物容器
CN109335216B (zh) 包装盒
JP2012140152A (ja) 折り畳み式囲い部材
JPS6328128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