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211B - 防霧層及其利用 - Google Patents

防霧層及其利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211B
TWI822211B TW111128370A TW111128370A TWI822211B TW I822211 B TWI822211 B TW I822211B TW 111128370 A TW111128370 A TW 111128370A TW 111128370 A TW111128370 A TW 111128370A TW I822211 B TWI822211 B TW I8222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g layer
fog
mass
resin
l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8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3926A (zh
Inventor
光本政敬
森井茂樹
大黒整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長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長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長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3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3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2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2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201/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00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18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application to surfaces to minimize adherence of ice, mist or water thereto; Thawing or antifreeze materials for application to surfac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使用水性溶媒製備,且曝露在高溫下時的光澤度 變化較少的防霧層。防霧層係含有有機微粒(A),在80℃的加熱環境下靜置前的光澤度(60°),與在前述加熱環境下靜置240小時後,再於23℃、50%RH的環境下靜置1小時後的光澤度(60°)之間的變化率,為-5%以上+5%以下。

Description

防霧層及其利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防霧層及其利用。
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一種防霧性薄膜,係由分散有金屬烷氧化合物和低飽和蒸氣壓的氧化物微粒及光觸媒活性銳鈦結晶形之二氧化鈦微粒的溶液成膜後所形成。
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一種吸水性防霧構件,係表面具有比透射光的波長λ還小的微細凹凸結構。
專利文獻3中記載了一種防霧層形成用組成物,係包含有含特定結構單元的共聚物以及水解物。
專利文獻4中記載了一種塗膜,係含有金屬氧化物和聚合物粒子,且十點平均粗糙度為5nm以上且300nm以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10137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4567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8-286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許第6483822號說明書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產生係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之一。因此,2004年日本頒布了修正大氣污染防治法,以期減少VOC的產生量。為了降低塗裝作業時的黏度,塗料和油墨業界使用了大量有機溶劑。此外,在日本70萬噸的VOC產生量中,塗料業界約占40%,油墨業界約占5%。因此,針對VOC的措施即成為塗料及油墨業界的課題。
在塗料的塗裝作業中,會採取各種措施以減少有機溶劑的使用量,例如從有機溶劑類塗料轉向使用水性塗料。
關於適用於頭燈的防霧塗料,目前多使用溶劑類的塗料,但是為了減少有機溶劑的使用量,有改用水性塗料的必要。然而,適用於頭燈的防霧塗料需具有耐熱性,而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水性防霧塗料可以達到耐熱性的標準。
此外,如專利文獻1所示,利用使含有金屬烷氧化合物的組成物成膜來形成防霧薄膜的方法中,在塗佈於玻璃基板後,必須在約650℃進行燒成。因此,該方法無法應用於塑膠上。
專利文獻2中,雖記載了如前述般在表面具有微細凹凸結構的防霧構件,但在吸水性防霧膜的表面製造凹凸結構實際上是有難度的。
專利文獻3中記載的防霧層形成用組成物,在耐熱試驗後難以維持其防霧性。此外,製造防霧層中的共聚物需要有機溶劑,故亦難以摒除有機溶劑而使用水性塗料。
專利文獻4中記載的塗膜,在耐熱試驗後會難以維持其防霧性。
此外,在防霧層形成於基板上後,可能會曝露在直射的陽光或光源等產生的熱量下。然而,於專利文獻1~4中,並未揭示任何能夠防止防霧層的光澤因熱而降低的見解。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鑑於上述情事所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使用水性溶媒來形成,且曝露在高溫下時的光澤度變化較少的防霧層。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係含有有機微粒(A),前述防霧層在80℃的加熱環境下靜置前的光澤度(60°),與在前述加熱環境下靜置240小時後,再於23℃、50%RH的環境下靜置1小時後的光澤度(60°)之間的變化率,為-5%以上+5%以下。
藉由本發明之一態樣,便能夠提供一種使用水性溶媒來製備,且曝露在高溫下時的光澤度變化較少的防霧層。
[圖1]係實施例37之防霧層的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y:原子力顯微鏡)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意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中的其中一方或雙方,「(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意指「含有(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作為主要結構單元之樹脂」。此處,「(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之衍生物」統稱為「(甲基)丙烯酸類單體」,「(甲基)丙烯酸之衍生物」可例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的酯類)及(甲基)丙烯醯胺。
<防霧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防霧層係含有有機微粒(A),前述防霧層在80℃的加熱環境下靜置前的光澤度(60°),與前述防霧層在前述加熱環境下靜置240小時後,再於23℃、50%RH的環境下靜置1小時後的光澤度(60°)之間的變化率,為-5%以上+5%以下。
由於能夠使防霧層在80℃的加熱環境下靜置240小時前後的光澤度(60°)的變化率在-5%以上+5%以下的範圍內,可以防止因曝露在直射的陽光或光源等產生的熱量下,致使防霧層的外觀發生變化。此外,由於可以防止來自防霧層中含有之有機微粒(A)的表面粗糙度Ra發生變化,故能夠維持該防霧層的防霧性能。
此外,防霧層在80℃的加熱環境下靜置前的光澤度,以150以上、200以下的範圍內為佳。防霧層不但具備高防霧性,還同時具有有光澤的外觀。
針對加熱前試片的光澤度,於23℃、50%RH的空調條件的恆溫庫內靜置1小時後進行測量。試片的加熱係以熱風乾燥機進行。將經由該乾燥機加熱240小時後的試片立即移至空調調整至23℃、濕度50%的恆溫庫內,靜置1小時後進行針對其光澤度的評估。
光澤度係使用三角度表面光澤度計,以入射角60°的條件來測量。光澤度的評估,係準備製備有厚度1μm的防霧層的厚度2mm聚碳酸酯製試片,重疊10張A4影印紙(白色度92%)後,將製備有防霧層的聚碳酸酯製試片置於其上進行評估。防霧層的光澤度的變化率,係以加熱前的光澤度與加熱後的光澤度之間的差相對於加熱前的光澤度之百分比來計算。
(防霧層的玻璃轉移溫度)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其玻璃轉移溫度可為60℃以上,以80℃以上為佳,以90℃以上為較佳,以100℃以上為更佳,以110℃以上為進一步更佳,以120℃以上為最佳。藉此,可提高防霧層的耐熱性。此外,亦可適當地防止防霧層的光澤度因熱而發生變化。
為提高防霧層的玻璃轉移溫度(Tg),以選擇後述之有機微粒(A),並相對於硬化劑(B)及/或樹脂(C)而在防霧層中含有更多有機微粒(A)為佳。防霧層的玻璃轉移溫度的評估方法,以差示掃描熱量(DSC分析法)進行評估,以後述之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的測量方法為準。
(對水接觸角)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的對水接觸角,以10°以下為佳,以5°以下為較佳。防霧層的對水接觸角為10°以下,可以使該防霧層具有高防霧性。防霧層的 對水接觸角可使用在室溫23℃、相對濕度50%的環境下靜置後的試驗片進行評估。
(表面粗糙度Ra)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其表面粗糙度Ra在5nm以上、200nm以下的範圍內。防霧層含有有機微粒(A),並以含有硬化劑(B)及樹脂(C)為佳,亦可含有其他成分。由於藉由本發明之一態樣,能夠使用水來製備具有優異防霧性的防霧層,故可減少有機溶劑的使用量。其結果,可以抑制空氣污染的原因和VOC的產生。因此,藉由本發明之一態樣,可以減輕對大氣環境的不利影響,從而能夠為為聯合國主導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目標11「建構長住久安的社區總體營造」做出貢獻。
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為5nm以上,而以10nm以上為較佳。當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在5nm以上而較粗時,能夠增加防霧層表面的比表面積,藉此可提高防霧層的防霧性。換言之,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小於5nm時,形成於防霧層表面的凹凸形狀會變小,其結果,因微細凹凸所致的表面積變小,使得滲透進防霧層的水分變少。因此,防霧層的防霧性即降低。另外,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可為200nm以下,而以150nm以下為佳,以100nm以下為較佳,以70nm以下為更佳,以50nm以下為最佳。當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在200nm以下而較細時,能夠防止因可見光在存在於防霧層表面的凹凸中散射,導致該防霧層的透光性降低。因此,能夠提高防霧層的透光性。此外,由於能夠防止透光性降低,故防霧層可具有高光澤度。也就是說,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為5nm以上、200nm以下時,可使防霧層兼備高防霧性、高透光性和高光澤度。
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係採用JIS-B-0601:2013所定義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使用表面粗糙度測量儀[小坂研究所株式會社製,型號名:Surfcorer SE500],在掃描範圍4mm、掃描速度0.2mm/s的條件下,求得表面粗糙度Ra。
防霧層的主要成分,是包含用於製造防霧層的組成物中所含的材料及其反應物所構成的固形份。「固形份」含有有機微粒(A)、硬化劑(B),而以含有樹脂(C)為佳。在防霧層中,固形份之有機微粒(A)及樹脂(C)可與硬化劑(B)相互反應,在防霧層內生成反應物。另外,防霧層的固形份除了有機微粒(A)、硬化劑(B)、樹脂(C)以外,在無損於本發明功效的範圍內,還可含有無機粒子、吸收劑及後述之其他成分。
(有機微粒(A))
有機微粒(A)係具有極性基的樹脂微粒,其玻璃轉移溫度為60℃以上,以80℃以上為佳,以90℃以上為較佳,以100℃以上為更佳,以110℃以上為進一步更佳,以120℃以上為最佳。有機微粒(A)係在維持粒子形狀的狀態下被防霧層所內含,因玻璃轉移溫度為60℃以上,使該防霧層即使在加熱時,亦可在維持粒子形狀的狀態下被防霧層所內含。由此,舉例而言,即使長時間曝露在80℃的熱之下,防霧層亦能維持所欲的表面粗糙度Ra。構成有機微粒(A)的樹脂並不受限定,只要其玻璃轉移溫度在250℃以下即可。設防霧層中固形份總量為100質量%,防霧層中的有機微粒(A)的含量可為58質量%以上,以65質量%以上為佳,以75質量%以上為較佳,以80質量%以上為更佳。當防霧層中的有機微粒(A)的含量在58~99質量%的範圍內而較多時,能夠增加該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藉此得以提高防霧性。此外,玻璃轉移溫度在60℃以上的有機微粒(A),在58~99質量%的範圍內含量較高時,能夠更加提高防霧層的耐熱性,並防止防霧 層的光澤度因熱而發生變化。另外,當防霧層中的有機微粒(A)的含量在99質量%的範圍內而較少時,能夠更加提高防霧層的覆膜強度。因此,若含量在99質量%以下而較少,可增加有機微粒(A)彼此鍵結的成分,而適於形成防霧層。另,防霧層中的有機微粒(A)的含量,係意指實質上不含分散介質的固形份的含量。
有機微粒(A)的選擇,可基於玻璃轉移溫度(Tg)、其粒徑D50及有機微粒(A)的樹脂中作為結構單元所內含之單體之SP值的平均值等條件為之。
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可以利用差示掃描熱量(DSC)分析法,由遵循JIS-K-7122:2012所評判之DSC曲線求得。求出DSC曲線的評估條件,如溫度掃描範圍及溫度掃描速度等,均詳細記載於實施例中,請參照之。
此外,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可以概算為在有機微粒(A)中作為結構單元所內含之各單體,其同元聚合物之玻璃轉移溫度的平均值。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係概算為各單體之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乘以各單體作為結構單元在樹脂中所佔的質量比例(質量%)所得之值的總和。此處,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可以參考以聚合物手冊[Polymer Hand Book(J.Brandrup,Interscience 1989)]中所記載之Fox公式計算的值,舉例而言,可利用與上述之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相同的測定方法,遵循JIS-K-7122:2012,從DSC曲線求得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100000左右的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藉由使有機微粒(A)含有較多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較高的單體作為結構單元,可提高該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藉此並可提高防霧層的耐熱性。從提高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的觀點來看,作為結構單元,有機微粒(A)所含之單體的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可為60℃以上,以80℃以上為佳,以90℃以上為較佳,以100℃以上為更佳,以110℃以上為進一步更佳,以120℃以上為最佳。此外,雖然並無限定,但作為結構單元,有機微粒 (A)所含之單體的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可為250℃以下。具有高同元聚合物玻璃轉移溫度的(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可例舉丙烯醯胺(同元聚合物的Tg:153℃)和丙烯醯嗎啉(同元聚合物的Tg:145℃)等。從提高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的觀點來看,有機微粒(A)中,設構成有機微粒(A)的共聚物為100質量%,源自玻璃轉移溫度為60℃以上之同元聚合物的單體之結構單元的含量以60質量%以上為佳,以80質量%以上為較佳。此外,雖然並無限定,但有機微粒(A)中,源自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較高而為80℃以上之單體的結構單元的含量為60質量%以上,而設構成有機微粒(A)的共聚物為100質量%,可將源自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較80℃為低之單體的結構單元之含量設為40質量%以下,以提高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例如,從提高有機微粒(A)自身在水性系統中的分散穩定性的觀點來看,有機微粒(A)以含有作為源自具有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等所具有之聚乙二醇鏈的單體的結構單元為佳。然而,源自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等之單體的結構單元,其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較低。因此,也會造成有機微粒(A)的耐熱性降低,其結果,有受熱後防霧性降低的傾向。從防止因熱而使防霧性降低的觀點來看,有機微粒(A)中,設有機微粒(A)中所含的結構單元之總量為100質量%,則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低的結構單元以40質量%以下為佳。玻璃轉移溫度較低之同元聚合物的結構單元,該玻璃轉移溫度可為-40℃以下,以0℃以下為佳,以40℃以下為較佳,以低於80℃為最佳。
(粒徑(D50))
有機微粒(A)可以藉由其粒徑來調整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此處,有機微粒(A)的粒徑D50為相當於體積基準中累積50%的粒徑,有時亦將粒徑D50稱 作中位粒徑或中值粒徑。體積基準的粒徑D50,可使用動態光散射式粒徑分佈測量儀等所為的雷射繞射法來求得。
有機微粒(A)的粒徑D50,以在5nm以上、200nm以下的範圍內為佳,以在10nm以上、150nm以下的範圍內為較佳,以在15nm以上、100nm以下的範圍內為更佳。藉由粒徑D50在5nm以上200nm以下的範圍內而較大的有機微粒(A)所引起的凹凸,可增加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亦即,有機微粒(A)能夠使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在5nm以上、200nm以下的範圍內。亦即,有機微粒(A)能夠賦予防霧層5nm以上、200nm以下的表面粗糙度Ra。因此,能夠提高防霧層的防霧性。此外,使用粒徑D50在5nm以上200nm以下的範圍內而較小的有機微粒(A),能夠進一步提高防霧層的透光性。
(SP值)
構成有機微粒(A)的樹脂中作為結構單元所內含之單體,其SP值的平均值,係為各單體之SP值乘以各單體作為結構單元而在樹脂中所佔的質量比例(質量%)所得之值的總和。各單體之SP值可根據Fedors計算法(參照「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第14卷,第2號(1974),148~154頁)由下列數式(1)求得。
Figure 111128370-A0305-02-0011-1
數式(1)中,δ為溶解度參數(SP值),Σi△ei為單體所具有的莫耳蒸發熱(cal/mol),Σi△vi為單體的莫耳體積(cm3/mol)。又,由上列數式(1)求得之溶解度參數的單位為(cal/cm3)1/2,本說明書中,令2.0455×(cal/cm3)1/2=(J/cm3)1/2=MPa1/2,採用 MPa1/2作為SP值的單位。有機微粒(A)所具有的親水性,可以以有機微粒(A)中作為結構單元所內含之單體之SP值之平均值為指標來確認。
有機微粒(A)中作為結構單元所內含之各單體的SP值之平均值,可為21MPa1/2以上,以24MPa1/2以上為佳,以26MPa1/2以上為較佳,27MPa1/2以上為更佳。此外,有機微粒(A)之SP值為32MPa1/2以下即可。為了提高有機微粒(A)的親水性,從更加接近水的SP值(47.9)的觀點來看,單體的SP值的平均值(或稱為SP平均值)以21MPa1/2為下限值,其數值越高則越佳。此外,由數式(1)求得之單體的SP值,雖然只要能夠接近水之SP值(47.9MPa1/2)即不受限定,但可為32MPa1/2以下。
樹脂中作為結構單元所內含之單體可為(甲基)丙烯酸類單體,(甲基)丙烯酸類單體可例舉(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和(甲基)丙烯酸類單體,亦可內含後述的其他單體。以(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等為代表的(甲基)丙烯酸類單體,可具有交聯性官能基,交聯性官能基係意指除了乙烯基、(甲基)丙烯醯基等,有助於構成有機微粒(A)之樹脂中作為結構單元所內含之單體的不飽和雙鍵基以外的交聯性官能基。
作為SP值高的單體,(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為較佳的單體。亦即,藉由在(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中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的結構單元,可提高該樹脂的SP值,並可提高有機微粒(A)的親水性。(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可例舉丙烯醯胺、丙烯醯嗎啉、甲基丙烯醯胺,以及二甲基丙烯醯胺等二烷基(甲基)丙烯醯胺,及異丙基丙烯醯胺等單烷基(甲基)丙烯醯胺等等。從提高有機微粒(A)的親水性的觀點來看,設源自(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中所含的單體的結構單元合計為100質量%,源自(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的結構單元的含量以 5~100質量%為佳,以50~95質量%為較佳。(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可與後述之(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同樣具有交聯性官能基。
(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所具有之交聯性官能基,可例舉如N-羥甲基、N-烷氧基羥甲基、N-羥甲基醚基等,具有這種交聯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可例舉如N-羥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等。
(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可例舉不具交聯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及具有交聯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不具交聯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可例舉如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等之具二烷基氨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氧基二甘醇丙烯酸酯等之具有源自(聚)亞烷基二醇之結構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源自微粒樹脂中不具交聯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的結構單元,舉例而言,其含量只要在上述單體之SP值的平均值為21MPa1/2以上的範圍內即可。
(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所具有之交聯性官能基,可例舉如羥基、羧基、巰基、酚基、胺基、矽烷醇基、烷氧矽基等之交聯性官能基,具有此等交聯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可例舉如(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等。
當具有除此等乙烯基、(甲基)丙烯醯基等不飽和雙鍵基以外的交聯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作為結構單元內含於(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時,該交聯性官能基可能會與例如後述之硬化劑(B)或無機粒子等進行反應。此外,因源自具有N-羥甲基、N-烷氧基羥甲基、N-羥甲基醚基的(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的結構單元經由脫水縮合反應、脫醇縮合反應,會在有機微粒(A)內交聯,使有機微粒(A)的形狀穩定,從而預期容易維持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故為較佳。具有交聯性官能基的(甲基)丙烯酸類單體雖並無限定,但在源自(甲 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中所含之單體的結構單元合計為100質量%當中,其含量以1~100質量%為佳,以5~90質量%為較佳。
(甲基)丙烯酸類單體可例舉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巴豆酸、異巴豆酸及順丁烯二酸(maleic acid)等。(甲基)丙烯酸類單體,較佳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基於此等(甲基)丙烯酸類單體具有羧基作為交聯性官能基這點,其亦可為會與例如後述之硬化劑(B)等進行反應之單體。
其他單體可例舉如丙烯腈及甲基丙烯腈等之單體,以及乙酸乙烯酯、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及乙烯基甲基噁唑烷酮等之乙烯基類單體。舉例而言,乙烯基甲基噁唑烷酮可為具有噁唑烷酮基作為交聯性官能基的單體。
有機微粒(A)典型來說,可為含有如上述之源自(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甲基)丙烯酸類單體之結構單元為主要結構單元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微粒。(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因含有源自具有高SP值之單體的結構單元,而能夠適宜地賦予有機微粒(A)親水性。
有機微粒(A)可以如粉體或分散液之形式,從高松油脂株式會社取得。
以下的表1中,例示了可作為結構單元而內含於有機微粒(A)的樹脂中的代表性的單體,及其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以及SP值。從表1中所例示之單體的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及SP值,可以確認(甲基)丙烯醯胺類單體因具有高玻璃轉移溫度及高SP值,從而為較佳。
[表1]
Figure 111128370-A0305-02-0015-2
(硬化劑(B))
防霧層以含有硬化劑(B)為佳。藉此,可獲得由構成有機微粒(A)的各個粒子透過硬化劑(B)在層內相互固定所形成的防霧層。硬化劑(B)以含有具有至少一個交聯性官能基的化合物即可。防霧層亦可為硬化劑(B)中所含有之具有交聯 性官能基的化合物與有機微粒(A)之交聯反應物所形成的層。雖硬化劑(B)本身亦可為會發生交聯聚合反應的化合物,但硬化劑(B)較佳為具有官能基之化合物,該官能基能夠與作為有機微粒(A)之結構單元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中所具有之交聯性官能基進行交聯反應。硬化劑(B)中所含有之化合物,以其化學結構中具備至少一個、較佳為二個以上之交聯性官能基為佳。只要硬化劑(B)具備至少一個以上之交聯性官能基,該化合物即可為單體化合物、低聚物及聚合物中任一種。
設防霧層的固形份合計為100質量%,硬化劑(B)的含量,以換算為固形份後在1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為佳。在該範圍內,硬化劑(B)的含量越高,越能夠提高防霧層的覆膜強度。此外,在1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其含量越少,則能夠賦予防霧層越高的防霧性。
能夠與上述之有機微粒(A)所具有之交聯性官能基發生交聯反應的硬化劑(B)中所含之化合物,其所具有的官能基,因係能夠相互交聯的官能基,故與交聯性官能基同義。硬化劑(B)所具有之交聯性官能基,可例舉如碳二亞胺基、環氧基、異氰酸酯基、封端異氰酸酯基、噁唑啉基、醯肼基及氮丙環基等。此等交聯性官能基,可與上述之(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中可具有之N-羥甲基、N-烷氧基羥甲基、N-羥甲基醚基,及羥基、矽烷醇基、烷氧矽基,羧基、巰基、酚基及胺基等交聯性官能基進行良好的反應。
具有這樣的交聯性官能基的化合物並無限定,以可溶解於水性系統的水溶性化合物或可分散於水性系統的具水分散性之化合物為佳。也就是說,硬化劑(B)可以以水溶液、水分散液或乳液的形式取得,而內含於用於形成防霧層的組成物中。只要在不妨害本發明之功效的範圍內,硬化劑(B)亦可含有有機溶劑。
硬化劑(B),例如以具有碳二亞胺基的硬化劑而言,可例舉如CARBODILITE(®)(日清紡化學株式會社製)、Carbosista(®)(帝人株式會社製)、N,N'-二環己基碳二亞胺(可由東京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取得)、N,N'-二異丙基碳二亞胺(可由富士軟片和光純藥株式會社取得)、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可由富士軟片和光純藥株式會社取得)、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可由富士軟片和光純藥株式會社取得)、雙(2,6-二異丙基苯基)碳二亞胺(可由川口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取得)等。以具有環氧基的硬化劑而言,可例舉如DENACOL(®)(長瀨ChemteX株式會社製)、水性環氧樹脂jER(®)系列(三菱化學株式會社製)、ADEKA RESIN(®)EM系列(株式會社ADEKA製)等。以具有封端異氰酸酯基的硬化劑而言,可例舉如DURANATE(®)(旭化成株式會社製)、Coronate(®)系列(東曹株式會社製)等。以具有噁唑啉基的硬化劑而言,可例舉如EPOCROS(®)(株式會社日本觸媒製)、聚(2-乙基-2-噁唑啉)(可由富士軟片和光純藥株式會社取得)等。此外,以具有醯肼基的硬化劑而言,可例舉如己二酸二醯肼(可由東京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取得)、癸二酸二醯肼、十二烷二醯肼、間苯二甲酸二醯肼、水楊酸醯肼(均可由大塚化學株式會社取得)等。以具有氮丙環基的硬化劑而言,可例舉如CHEMITITE(®)(株式會社日本觸媒製)、三羥甲基丙烷三[3-(2-甲基氮丙環-1-基)丙酸鹽](可由日本大慶能源株式會社取得)等。
(樹脂(C))
防霧層除了上述有機微粒(A)、硬化劑(B)以外,以含有樹脂(C)為佳。防霧層藉由含有樹脂(C),能夠使樹脂(C)與硬化劑(B)反應,形成更強韌的覆膜。另外,藉由含有樹脂(C),可以提高防霧層與基板的密合性。
亦即,樹脂(C)應至少能與硬化劑(B)反應,而以具有交聯性官能基為佳。其中,從提高樹脂(C)本身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的觀點來看,交聯性官能基較佳為如羧基等酸基、羥基、酚基、胺基等。樹脂(C)可例舉如聚酯樹脂、聚碳酸酯類胺酯樹脂、環氧酯樹脂、醇酸樹脂、水溶性酚醛樹脂等,樹脂(C)可為水溶性樹脂、水分散性樹脂或樹脂乳液。防霧層藉由含有樹脂(C),可適宜地調製為水性塗佈劑。
樹脂(C)具有羧基等酸基時,樹脂(C)的酸價以1~200mgKOH/g的範圍內為佳,以2~60mgKOH/g為佳。由此,在該酸價範圍內,酸價越高,越能提高樹脂(C)的水溶性,而能夠提高防霧層的耐熱性。此外,酸價越高,越能夠使後述的組成物成為水溶媒類組成物。此外,酸價越低,越能夠提高含有樹脂(C)的防霧層的耐水性。
樹脂(C)具有羥基時,樹脂(C)的羥價以1~200mgKOH/g的範圍內為佳,以2~120mgKOH/g為佳。由此,在該羥價範圍內,羥價越高,越能提高樹脂(C)的水溶性,而能夠提高防霧層的耐熱性。此外,羥價越高,越能夠使後述的組成物成為水溶媒類組成物。此外,羥價越低,越能夠提高含有樹脂(C)的防霧層的耐水性。
另外,當樹脂(C)為具有酚基或胺基的樹脂時,以與具有羧基及羥基的樹脂(C)同樣的方式,考量樹脂(C)的水溶性、所製作的防霧層耐熱性及防霧層耐水性來設計酚基或胺基的量即可。
樹脂(C)的玻璃轉移溫度以20℃以上為佳,以50℃以上為較佳。藉此,能夠更加提高防霧層的耐熱性。
硬化劑(B)及樹脂(C)的調配比例,可因應硬化劑(B)及樹脂(C)的種類,例如根據酸價及/或羥價來決定適當的調配比例,以提高硬化劑(B)及樹脂(C)的硬化物的玻璃轉移溫度。
防霧層中所包含的硬化劑(B)及樹脂(C)的總量,換算為防霧層中所包含的固形份後,防霧層以含有2質量%以上、43質量%以下為佳。在該範圍內,含量越少,越能夠提高防霧層的耐熱性。此外,防霧層中的硬化劑(B)及樹脂(C)的總含量,換算為固形份後,以43質量%以下為佳,以20質量%以下為較佳。此外,防霧層中的硬化劑(B)及樹脂(C)的總含量在2質量%以上時,能夠提高防霧層的覆膜強度。
樹脂(C),舉例而言,可以水溶液、水分散液或乳液的形式取得並包含在後述的組成物中。
樹脂(C),以聚酯樹脂而言,可例舉如Pes樹脂系列(高松油脂株式會社製)及Aron melt(®)PES-1000、2000系列(東亞合成株式會社製)等。此外,以水溶性酚醛樹脂而言,可例舉PHENOLITE(®)TD-4304(DIC株式會社製)等。以聚碳酸酯類胺酯樹脂而言,可例舉HYDRAN(®)(DIC株式會社製)、環氧酯樹脂,及以醇酸樹脂而言的WATERSOL(®)(DIC株式會社製)等。
(無機粒子)
防霧層可含有無機粒子作為其他成分。防霧層中所含的無機粒子,以例如氧化鋁、二氧化矽、氧化鋯、二氧化鈦、氧化鋅、其他金屬氧化物微粒、碳等為佳,可以氧化鋁溶膠、矽酸膠、氧化矽溶膠、氧化鋯溶膠、二氧化鈦溶膠、其他金屬氧化物微粒的溶膠等膠體粒子的形式取得。膠體粒子可為酸性溶膠、鹼性溶膠或中性的穩定溶膠。無機粒子可與上述硬化劑(B)及/或樹脂(C)交聯,無機粒子之間也可以相互交聯。
無機粒子之體積基準的粒徑D50可為2nm以上,以3nm以上為佳。藉此,可以防止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受損。此外,從賦予防霧層高透光性的觀點來看,無機粒子的粒徑D50以200nm以下為佳。
設防霧層中所含之固形份總量為100質量%,無機粒子的含量以在0.1質量%以上、10.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為佳。無機粒子的含量在10.0質量%以下時,可以適當地防止由無機粒子引起的防霧性的降低。另外,無機粒子的含量在0.1質量%以上時,具有賦予防霧層作為較高透光性的耐熱性的效果。
無機粒子可以粉末、分散液或溶膠的形式取得,在不妨害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可含有酒精等有機溶劑。如此的無機粒子,可例舉如Alumina sol 10A(川研精細化學公司製)、膠體二氧化矽的SNOWTEX(®)系列(日產化學株式會社製)等。
(其他成分)
防霧層可包含吸收劑、成膜助劑、防凍劑作為其他成分。
吸收劑可例舉如混合層黏土。混合層黏土較佳可為工業合成的合成黏土,例如綠土(smectite)、皂土(bentonite)、蒙脫石(montmorillonite)等。透過吸收劑的添加,防霧層還可以增加吸水並保水的功能,能夠提高防霧性。此等混合層黏土除了作為吸收劑之外,還可以作為防沉劑及/或黏度調整劑而包含在後述的組成物中。
混合層黏土雖並無限定,但以使用例如在長徑上粒徑D50為200nm以下者為佳。混合層黏土的含量,可在不妨害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為適宜設計,例如在防霧層所含之固形份總計為100質量%中,以0.1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為佳。
混合層黏土礦物,可例舉如綠土的Smecton(®)和Kunipia(®)(均為Kunimine工業株式會社製)等。
成膜助劑可例舉沸點高於水且為水溶性的有機溶劑,如丁基溶纖劑(乙二醇-單丁醚)、texanol(2,2,4-三甲基戊烷-1,3-二醇單異丁酸酯)等有機溶劑。此外,防凍劑典型來說為乙二醇。水溶性有機溶劑係指至少能以4.0質量%的濃度溶解於室溫(23℃)的水中的有機溶劑。成膜助劑及防凍劑亦為有機溶劑,防霧層中成膜助劑的含量可為4.0質量%以下,以2.0質量%以下為佳,以0.5質量%以下為較佳,以0.1質量%以下為更佳。此外,若令其在4.0質量%以下,可防止防霧層的耐熱性受損,能夠降低光澤度的變化率。藉由令其少於4.0質量%,可以防止有機微粒(A)本身易被有機溶劑溶解的問題,能夠維持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藉此,可望防止由表面粗糙度所導致的防霧性的降低。
防霧層的其他成分,包括界面活性劑,例如調平劑、消泡劑、分散劑及乳化劑等,以及添加劑,例如黏度調整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增塑劑、防腐劑、防黴劑及抗水劑等。此等界面活性劑及添加劑的其中一部份,可以固形份的形式被包含在用於製造防霧層的組成物中。在不妨害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為使基板美觀,防霧層可含有著色顏料、染料等著色劑。防霧層可含有源自用於製備該防霧層之組成物的如pH調節劑、pH緩衝劑等。
[基板]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基板,具備基板層(a)和防霧層(b),前述防霧層(b)係配置於前述基板層(a)上。防霧層(b)係前述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針對防霧層(b)之說明,係以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之說明為準,不再重複相同的說明。
基板層(a)係用於將防霧層(b)配置於其上的層。基板層(a)的材質可根據基板的用途等,為適宜的選擇。基板層(a)可例舉如玻璃、樹脂材料、金屬、陶瓷等,亦可為該等之複合材料。其中,又以具有透光性的塑膠為較佳。具有透光性的塑膠可例舉如成型用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ABS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環己烷二甲酯共聚酯樹脂(Tritan(®):伊士曼化學公司製)等。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基板只要具備防霧層(b),基板層(a)的形狀即無限定。亦即,本發明之一態樣的基板,可為根據用途而成型為所欲形狀的基板。基板可為構成如乘用車為首之車輛、以及船舶、航空器等的頭燈、尾燈等照明裝置、以及眼鏡鏡片等之一部份的具透光性之基板。
在基板層(a)上配置防霧層(b)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制。舉例而言,在基板層(a)上塗佈用於製造防霧層(b)的組成物後,使該組成物硬化即可。使該組成物硬化的方法可根據組成物的成分等為適宜的選擇,例如,可以透過加熱等方式使之乾燥而硬化。
舉例而言,基板層(a)中,可在形成有防霧層(b)之表面進行例如提高防霧層(b)之濕潤性及/或密合性的表面處理。表面處理可例舉如電暈放電處理、化成處理、電漿處理、酸或鹼溶液處理等表面處理。此外,亦可在基板層(a)中形成有防霧層(b)之表面塗佈如底漆及耦合劑等表面處理劑。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的塗佈方法,可以採用習知的方法,例如,塗佈方法可例舉噴塗法、浸塗法、輥塗法及棒塗法等。
此外,塗佈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後,其乾燥及硬化可根據硬化劑(B)或樹脂(C)的種類為適宜的設計,並無特別限制,但以60℃以上為佳,以100℃以上為更佳。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其優點之一為因該組成 物中所含有之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高,故能夠充分乾燥水性溶劑,並充分促進硬化劑(B)的交聯反應,同時防止因防霧層的加熱引起的防霧性的降低。
在防霧層的製備中,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的塗佈、乾燥及加熱,可以進行一次,亦可重複數次以獲得所欲的膜厚。此外,亦可以以重複複數次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的塗佈至乾燥、再加熱一次的方式來製備防霧層。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在塗佈乾燥後的膜厚,亦即防霧層的膜厚,在基板表面以例如20nm~10000nm為佳。防霧層的膜厚為20nm以上時,能夠賦予防霧層所披覆的基板適宜的防霧性。此外,當防霧層的膜厚為10000nm以下時,能夠賦予防霧層高透光性。
[組成物]
用於製造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的組成物(以下,簡稱為「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含有有機微粒(A)和水,前述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以60℃以上為佳。亦即,組成物可為含有有機微粒(A)之水性組成物。關於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之構成的說明(包括關於後述成分的說明)以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之說明為準,不再重複相同的說明。使用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即可適宜地製備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以含有硬化劑(B)為佳。此外,硬化劑(B)的含量,換算為固形份,以1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為較佳。若令硬化劑(B)的含量為1質量%以上,能夠得到耐熱性良好的防霧層,若令硬化劑(B)的含量為30質量%以下,能夠得到具有充足強度的防霧層。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以進一步含有硬化劑(B)及樹脂(C)為佳。此外,硬化劑(B)及樹脂(C)的總量,換算為固形份,以2質量%以上、43質量%以下為較佳。若令硬化劑(B)及樹脂(C)的總量在2質量%以上,能夠使防霧層得到與基板之密合性,若令硬化劑(B)及樹脂(C)的總量在43質量%以下,防霧層能夠得到用於提高防霧性之表面粗糙度。
此外,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中,有機微粒(A)的含量,換算為固形份,以58質量%以上、99質量%以下為較佳。此係為了適宜地製備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
此外,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中,有機溶劑的含量相對於固形份,以小於4質量%為較佳。因為藉由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可使用水來製造防霧性優異的防霧層,故能夠減少有機溶劑的使用量。另外,有機溶劑可例舉作為上述之成膜助劑或冷凍劑使用,且沸點高於水的水溶性有機溶劑。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係作為用於製造防霧層的組成物,在設固形份的總量為100質量份時,以含有30~50000質量份作為溶劑的水為佳。由此,能夠得到用於製造防霧層的組成物(塗佈劑),其能適當表現出有機微粒(A)所帶來的防霧性。作為溶劑的水,可為例如去離子水、蒸餾水、自來水及工業用水等。另外,本說明書中之「固形份」,只要是能夠與從組成物中蒸發的水和揮發性溶劑作區別,且作為使用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所製造之防霧層的組成而被含有的成分即可,並非一定要是「固體」。
此外,藉由塗裝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並使其硬化,而製造含有有機微粒(A),且表面粗糙度Ra為5nm以上、200nm以下的防霧層之防霧層的製造方法,也在本發明的範圍內。如此般只要使用本發明之一態樣的組成物,即能夠適宜地製備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另外,組成物之塗佈對象的基材,可因應防霧層的目的為適當的選擇。
[總結]
本發明之態樣1的防霧層,係含有有機微粒(A),前述防霧層在80℃的加熱環境下靜置前的光澤度(60°),與在前述加熱環境下靜置240小時後,再於23℃、50%RH的環境下靜置1小時後的光澤度(60°)之間的變化率,為-5%以上+5%以下。
本發明之態樣2的防霧層,係以在態樣1中,其表面粗糙度Ra在5nm以上、200nm以下為佳。。
本發明之態樣3的防霧層,係以在態樣1或2中,前述防霧層在前述加熱環境下靜置前的光澤度(60°)在150以上且200以下為佳。
本發明之態樣4的防霧層,係以在態樣1~3的任一態樣中,前述有機微粒(A)的粒徑D50在5nm以上、200nm以下為佳。
本發明之態樣5的防霧層,係以在態樣1~4的任一態樣中,前述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Tg)在60℃以上為佳。
本發明之態樣6的防霧層,係以在態樣1~5的任一態樣中,換算為固形份,前述有機微粒(A)的含量在58質量%以上、99質量%以下為佳。
本發明之態樣7的防霧層,係以在態樣1~6的任一態樣中,換算為固形份,前述有機微粒(A)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粒子,源自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為-40℃以下之單體的結構單元之含量,相對於前述丙烯酸酯共聚物的100質量%,在40質量%以下為佳。
本發明之態樣8的基板,係具備基板層(a)及防霧層(b);前述防霧層(b)為態樣1~7中任一態樣所述之防霧層,其並配置於前述基板層(a)上。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請求項所示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將實施形態中所揭示之技術手段適當組合所得到之實施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內。
[實施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進行說明。
製備實施例1~37的塗佈劑及比較例1~3的塗佈劑,針對由此等塗佈劑所製備之防霧層進行評估。
用於製備各塗佈劑之材料如下。
[材料]
(有機微粒)
以20質量%之(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微粒的水分散液(高松油脂株式會社製)的形式取得。以下之表2及表3中揭示構成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各單體。
(無機粒子)
氧化鋁溶膠:Alumina sol 10A(固形份10質量%,川研精細化學株式會社製)
膠體二氧化矽:SNOWTEX(®)OXS(固形份10質量%,日產化學株式會社製)
(有機微粒:樹脂(C))
聚酯樹脂:
Pes樹脂A-640;高松油脂株式會社製,固形份25%產品
Pes樹脂A-645GH;高松油脂株式會社製,固形份30%產品
聚碳酸酯類胺酯樹脂:
HYDRAN(®)WLS-210;DIC株式會社製,固形份35%產品
環氧酯樹脂:
WATERSOL(®)EFD-5560;DIC株式會社製,固形份40%產品
醇酸樹脂:
WATERSOL(®)BCD-3100;DIC株式會社製,固形份43%產品
水溶性酚醛樹脂:
水溶性resol PE-602;DIC株式會社製,固形份42%產品
(吸收劑)
合成綠土:Smecton(®)SA(Kunimine工業株式會社)
(硬化劑)
碳二亞胺:CARBODILITE(®)E-02(日清紡化學株式會社製)
氮丙環:CHEMITITE(®)DZ-22E(株式會社日本觸媒)
己二酸二醯肼(東京化成工業株式會社製)
環氧化合物:DENACOL(®)EX-810(長瀨ChemteX株式會社製)
封端異氰酸酯:DURANATE(®)WM44-L70G(旭化成株式會社製)
噁唑啉化合物:EPOCROS(®)WS-700(株式會社日本觸媒製)
(成膜助劑)
丁基溶纖劑:(東京化成工業株式會社製)
[製備]
以下列順序製備實施例1的塗佈劑。首先,準備(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微粒的水分散液500g,在該水分散液中添加聚酯樹脂的水分散液20g。接著,在該(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微粒的水分散液中,添加10g的氧化鋁溶膠的水分散液, 和作為硬化劑,其固形份換算為10g的碳二亞胺。然後,攪拌該水分散液,加入氨水(1mol/L)以調節至pH 8.0,得到實施例1的塗佈劑。依照以下表2及表3所示的組成,以與實施例1的塗佈劑同樣的順序,製備實施例2~37以及比較例1~3的塗佈劑。
[防霧層的製備]
使用棒塗機#2,在聚碳酸酯製試片(厚度2mm)上塗裝實施例1的塗佈劑。然後,在溫度90℃、20分鐘的條件下加熱塗裝有塗佈劑的試片,進行塗佈劑的乾燥及硬化。由此,製備了具備約1μm左右膜厚的防霧層的試片。依照以實施例1的塗佈劑製造防霧層的相同步驟,製備出實施例2~37及比較例1~3的具備防霧層的試片。
[各評估]
使用實施例1~37、比較例1~3的具備防霧層的試片,進行以下評估。評估結果示於表4及表5中。
(粒徑)
將有機微粒的粒徑(單位:nm)作為相當於體積基準中累積50%的粒徑進行評估。有機微粒的粒徑係以動態光散射式粒徑分佈測量裝置(裝置名:Nanotrac Wave II UT151,Microtrac-Bell公司製)所測量。Nanotrac是該公司的註冊商標。
(有機微粒的玻璃轉移溫度(Tg))
使用DSC(差示掃描量熱法,裝置名:EXSTAR DSC6200,精工電子公司製)測量有機微粒的玻璃轉移溫度(Tg)。有機微粒的玻璃轉移溫度(Tg)係遵照 JIS-K-7122:2012,測量DSC曲線並從該DSC曲線求得。用於DSC測量的樣品質量為5mg。第一次掃描以20℃/分鐘的速率將溫度範圍從-10℃升溫到300℃,接者使用液態氮冷卻樣品後,第二次掃描以20℃/分鐘的速率將溫度範圍從-10℃升溫到300℃,從第二次掃描得到的DSC曲線導出有機微粒的玻璃轉移溫度。
(表面粗糙度Ra)
遵循JIS-B-0601-2013,使用表面粗糙度測定儀[株式會社小坂研究所製,型號Surfcorer SE500],在掃描範圍4mm、掃描速率0.2mm/s的條件下求得防霧層的表面粗糙度Ra。
(原子力顯微鏡觀察)
使用AFM(原子力顯微鏡,裝置名:Dimension 3100,Veeco公司製),以原子力顯微鏡觀察由實施例37的塗佈劑所製成的防霧層。結果示於圖1。
(防霧層的玻璃轉移溫度(Tg))
以DSC(差示掃描量熱法,裝置名:EXSTAR DSC6200,精工電子公司製)測量防霧層的玻璃轉移溫度Tg。防霧層樣品質量為5mg。因用於求得DSC曲線的溫度範圍、升溫速率、掃描次數,與求得有機微粒的玻璃轉移溫度(Tg)的DSC曲線之條件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對水接觸角)
使用接觸角量測儀(裝置名:CV-DT‧A型,協和界面科學公司製)測量防霧層的對水接觸角。
(塗膜透明性)
使用霧度儀(「HAZE METER NDH5000」,(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測量具備防霧層的試片的塗膜透明性(透光性)。HAZE值係遵照JIS-K7361-1:1997,在光源為白色LED、光通量為14mm的條件下測量,在以下所示之標準中,作出△以上就評估為沒問題,若為○則評估為更佳。厚度2mm的聚碳酸酯試片本身的HAZE值為0.30。
○:HAZE值為0.30以上、小於0.40。
△:HAZE值為0.40以上、小於0.50。
×:HAZE值為0.50以上。
(防霧性)
在溫度23℃、濕度50%之空調條件的室內,對製備於試片上的防霧層吹氣5秒,按照以下所示之標準進行防霧性的評估。
○:完全無霧氣。
△:稍有霧氣,但很快恢復。
×:起霧。
(耐熱性)
各試片在80℃、100℃、110℃的各溫度條件下放置240小時,然後在溫度23℃、濕度50%之空調條件的恆溫庫內靜置1小時。之後,評估其防霧性和透光性。
(光澤度)
使用三角度表面光澤度計(裝置名:micro-TRI-gloss,BYK公司製),以入射角60°的條件來測量光澤度。光澤度的測量,係藉由重疊放置10張A4影印紙(伊藤忠紙漿公司製,白色度92%),並在其上設置製備有各實施例及比較例的防霧層的試片來加以測量。
Figure 111128370-A0305-02-0032-3
Figure 111128370-A0305-02-0033-4
Figure 111128370-A0305-02-0034-5
Figure 111128370-A0305-02-0035-6
如表4及表5所示,藉由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防霧層,顯示出由於防霧層的Tg為60℃以上,在耐熱性試驗前後其光澤度的變化率很小,係在±5%的範圍內。

Claims (7)

  1. 一種防霧層,係由含有有機微粒(A)、硬化劑(B)及樹脂(C)之組成物所形成;換算為固形份,前述防霧層之前述有機微粒(A)的含量為58質量%以上、99質量%以下;前述防霧層在80℃的加熱環境下靜置前的光澤度(60°),與在前述加熱環境下靜置240小時後,再於23℃、50%RH的環境下靜置1小時後的光澤度(60°)之間的變化率,為-5%以上+5%以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霧層,其表面粗糙度Ra為5nm以上、200nm以下。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霧層,前述防霧層在前述加熱環境下靜置前的光澤度(60°)為150以上且200以下。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霧層,其中,前述有機微粒(A)的粒徑D50為5nm以上、200nm以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霧層,其中,前述有機微粒(A)的玻璃轉移溫度(Tg)為60℃以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霧層,其中,換算為固形份,前述有機微粒(A)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粒子,源自同元聚合物的玻璃轉移溫度為-40℃以下之單體的結構單元之含量,相對於前述丙烯酸酯共聚物的100質量%,為40質量%以下。
  7. 一種基板,係具備基板層(a)及防霧層(b); 前述防霧層(b)為請求項1~6中任一項所述之防霧層,其並配置於前述基板層(a)上。
TW111128370A 2021-08-02 2022-07-28 防霧層及其利用 TWI8222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6606A JP7087177B1 (ja) 2021-08-02 2021-08-02 防曇層、及びその利用
JP2021-126606 2021-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3926A TW202313926A (zh) 2023-04-01
TWI822211B true TWI822211B (zh) 2023-11-11

Family

ID=82067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8370A TWI822211B (zh) 2021-08-02 2022-07-28 防霧層及其利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87177B1 (zh)
TW (1) TWI822211B (zh)
WO (1) WO2023013229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95297U (zh) * 2014-07-11 2015-02-11 yi-yang Liu 機能型多層薄膜
CN107429119A (zh) * 2015-06-25 2017-12-01 旭化成株式会社 涂膜
JP2019142196A (ja) * 2018-02-23 2019-08-29 日油株式会社 防曇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8619B2 (ja) * 1996-07-11 2006-05-2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防曇剤組成物
JP3918395B2 (ja) * 2000-03-22 2007-05-23 三菱化学エムケーブイ株式会社 農業用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
JP2021181503A (ja) * 2018-08-10 2021-11-25 トーヨー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1液水系熱硬化型防曇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及び防曇塗膜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95297U (zh) * 2014-07-11 2015-02-11 yi-yang Liu 機能型多層薄膜
CN107429119A (zh) * 2015-06-25 2017-12-01 旭化成株式会社 涂膜
JP2019142196A (ja) * 2018-02-23 2019-08-29 日油株式会社 防曇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3926A (zh) 2023-04-01
WO2023013229A1 (ja) 2023-02-09
JP2023021625A (ja) 2023-02-14
JP7087177B1 (ja) 202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94765B1 (ko) 폴리메틸메타크릴레이트계 하드코트 조성물 및 코팅된 물품
JP6434519B2 (ja) スルホン酸系共重合体とアミノ樹脂からなる親水性材料
WO2001038448A1 (en) Water-based coating composition
CN104797641A (zh) 具有增强的耐久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涂层组件
CN103889722B (zh) 涂布膜
JP2013010323A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402607B2 (ja) 成型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成型体
TWI630108B (zh) 低光澤度板材及其成型品
TWI822211B (zh) 防霧層及其利用
JP2018154004A (ja) 積層フィルム
TWI822212B (zh) 防霧層及其利用
TWI822201B (zh) 防霧層及其利用
JP7099414B2 (ja) 積層体
JP2018039259A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88118B2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17042948A (ja) 電飾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及び電飾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の製造方法、電飾用画像の形成方法、並びに電飾看板
JP2024032966A (ja) 共重合体、硬化性重合体組成物、硬化物、積層体
JP5784655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23042576A1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173205B2 (ja) 輝度向上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21156999A (ja) 隠蔽性フィルム
JP2021024925A (ja) 硬化性重合体組成物、硬化物、積層体
JP2023074354A (ja) メタリック層及び接着剤層を含む装飾用積層体
TW201512323A (zh) 低油光、抗刮且抗溶劑之聚碳酸酯膜
JP2018172528A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折り畳み式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