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1599B - 圖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卡盒 - Google Patents

圖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卡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1599B
TWI821599B TW109133798A TW109133798A TWI821599B TW I821599 B TWI821599 B TW I821599B TW 109133798 A TW109133798 A TW 109133798A TW 109133798 A TW109133798 A TW 109133798A TW I821599 B TWI821599 B TW I8215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tridge
gear
drive transmission
axis
transmiss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3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1116A (zh
Inventor
尾崎剛史
渋谷良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1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1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1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159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卡盒是具有感光體鼓、顯像滾輪、卡盒側齒輪、可動構件及限制部。在圖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驅動傳達構件與卡盒側齒輪咬合時,以能在藉由限制部、可動構件、卡盒側齒輪所包圍的空間的內部收納驅動傳達構件及覆蓋驅動傳達構件的罩之方式構成卡盒。若將從感光體鼓的軸線到限制部的距離設為Ra,則在比限制部更下游且比卡盒側齒輪更上游,空間是包含離感光體鼓的軸線的距離超過Ra的區域。前述卡盒是被構成為在此區域的內部收納罩。

Description

圖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卡盒
本發明是有關卡盒及使用彼的圖像形成裝置。
在此所謂卡盒是可對於圖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裝卸者。其一例有處理卡盒。所謂處理卡盒(process cartridge)是將感光體及作用於此感光體的處理(process)手段予以一體地卡盒化,可卸下地對於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本體安裝者。
例如,可舉將感光體及作為前述處理手段的顯像手段、帶電手段、清潔手段的至少一個予以一體地卡盒化者。又,本案的圖像形成裝置是利用電子照相圖像形成方式來將圖像形成於記錄媒體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
作為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的例子,例如包含電子照相影印機、電子照相印表機(LED印表機、雷射束印表機等)、傳真裝置及文字處理機等。
在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以下亦簡稱為「圖像形成裝置」)中,使作為像保持體的一般設為鼓(drum)型的電子照相感光體,亦即感光體鼓(電子照相感光體鼓)一樣地帶電。其次,藉由將帶電的感光體鼓選擇性地曝光,在感光體鼓上形成靜電潛像(靜電像)。其次,以作為顯像劑的碳粉(toner)來將被形成於感光體鼓上的靜電潛像顯像而作為碳粉像。然後,將被形成於感光體鼓上的碳粉像轉印至記錄用紙、塑料薄板等的記錄材,更藉由將熱或壓力施加於被轉印在記錄材上的碳粉像,來使碳粉像定影於記錄材,而進行圖像記錄。
如此的圖像形成裝置,一般是需要碳粉補給或各種的處理手段的維修(maintenance)。為了使此碳粉補給或維修形成容易,而將感光體鼓、帶電手段、顯像手段、清潔手段等匯集於框體內而卡盒化,作為可裝卸於圖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盒者會被實用化。
若根據此處理卡盒方式,則不用仰賴負責售後服務的服務人員,可由使用者本身進行裝置的維修的一部分。因此,可顯著地使裝置的操作性提升,可提供使用性佳的圖像形成裝置。所以,此處理卡盒方式可廣泛被用在圖像形成裝置中。
又,有關上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及卡盒,有被記載於專利文獻1者為人所知。在國際公開第2019/117317號公報是揭示:藉由被設在處理卡盒的可動構件來控制可傾斜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傾斜角度,使驅動傳達構件連接至卡盒的構成。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以進一步改善上述的以往構成作為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在本案所揭示的代表性的構成為一種卡盒,係可對於圖像形成裝置本體裝卸的卡盒,該圖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可傾動的驅動傳達構件及覆蓋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罩,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鼓; 顯像滾輪; 卡盒側齒輪,其係被構成為與被設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外周面的齒輪部咬合; 可動構件,其係被構成為將前述驅動傳達構件反彈,而使被設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齒輪部移動至可與前述卡盒側齒輪咬合的位置;及 限制部,其係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齒輪部與前述卡盒側齒輪咬合的狀態下旋轉時,抑制前述驅動傳達構件傾動, 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與前述卡盒側齒輪咬合時,被構成為在藉由前述限制部、前述可動構件、前述卡盒側齒輪所包圍的空間的內部收納前述驅動傳達構件及前述罩, 若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限制部沿著與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的距離設為Ra,則在圖像形成時的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在比前述限制部更下游且比前述卡盒側齒輪更上游,前述空間係包含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沿著與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的距離超過Ra的區域, 被構成為在前述空間的前述區域的內部收納前述罩。
在本案所揭示的代表性的構成為一種卡盒,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鼓; 顯像滾輪; 至少一部分露出的齒輪; 可對於前述感光體鼓移動的可動構件; 支撐前述感光體鼓的第1框體;及 支撐前述顯像滾輪的第2框體, 在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方向的前述卡盒的一方的側配置有前述可動構件及前述齒輪, 前述第1框體,係在前述卡盒的前述一方的側具有朝向前述軸線方向的外側凸出的凸出部, 在與前述軸線正交的面的極座標系中,若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作為原點,以從前述原點朝向前述齒輪的軸線延伸的線作為始線,且將角度座標設為Θ,以圖像形成時的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作為角度座標Θ的正的方向,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齒輪的齒頂的距離設為R1,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齒輪的軸線的距離設為R2,則(i)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預定的位置時,在前述卡盒的前述一方的側,包含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為中心的半徑R1的圓所包圍的區域之空間,係被形成為藉由前述齒輪、前述凸出部、及前述可動構件所包圍, (ii)在前述極座標系中,在角度座標Θ為符合「190°<Θ<280°」的範圍內,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凸出部的距離為取最短距離Ra, (iii)前述最短距離Ra為符合「R1<Ra<R2」,且 (iv)在比前述凸出部的前述部分更下游側且比前述齒輪更上游側,前述空間,係包含離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的距離超過Ra的區域。
在本案所揭示的代表性的構成為一種卡盒,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鼓; 顯像滾輪; 至少一部分露出的齒輪; 可對於前述感光體鼓移動的可動構件;及 支撐前述感光體鼓及前述顯像滾輪的框體, 在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方向的前述卡盒的一方的側配置有前述可動構件、前述鼓耦合裝置、前述齒輪, 前述框體,係在前述卡盒的一方的側具備凸出至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的方向的第1凸出部及第2凸出部, 前述第2凸出部,係在圖像形成時的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被配置於比第1凸出部更下游且比前述齒輪更上游, 在前述感光體鼓的徑方向,前述第2凸出部要比前述第1凸出部更遠離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配置, 在與前述軸線正交的面的極座標系中,若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作為原點,以從前述原點朝向前述齒輪的軸線延伸的線作為始線,且將角度座標設為Θ,以圖像形成時的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作為角度座標Θ的正的方向,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齒輪的齒頂的距離設為R1,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顯像滾輪的軸線的距離設為R2,則在前述極座標系中,前述第1凸出部,係被配置於角度座標Θ為符合「190°<Θ<280°」的區域的內部,且離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的距離Ra為符合「R1<Ra<R2」, 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預定的位置時,在前述卡盒的前述一方的側,包含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為中心的半徑R1的圓之空間,係被形成為被前述齒輪、前述第1凸出部、前述第2凸出部、及前述可動構件所包圍。
在本案所揭示的代表性的構成為一種卡盒,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鼓; 顯像滾輪; 至少一部分露出的齒輪; 可對於前述感光體鼓移動的可動構件;及 支撐前述感光體鼓與前述顯像滾輪的框體, 在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方向的前述卡盒的一方的側配置有前述可動構件、前述鼓耦合裝置、前述齒輪, 在與前述軸線正交的面的極座標系中,若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作為原點,以從前述原點朝向前述齒輪的軸線延伸的線作為始線,且將角度座標設為Θ,以圖像形成時的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作為角度座標Θ的正的方向,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齒輪的齒頂的最短距離設為R1,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顯像滾輪的軸線的距離設為R2,則被構成為: (i)前述框體,係在角度座標Θ符合「190°<Θ<280°」的範圍內具備凸出至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的方向的凸出部, (ii)前述框體,係在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在比前述凸出部更下游且前述齒輪的上游,具有未設前述凸出部的區域, (iii)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凸出部的距離Ra為符合「R1<Ra<R2」,且, (iv)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預定的位置時,在前述卡盒的前述一方的側,包含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為中心的半徑R1的圓之空間,係被形成為被前述齒輪、前述凸出部、及前述可動構件所包圍。
又,在本申請案所揭示的更加別的代表性的構成是具備上述的任一卡盒的圖像形成裝置。 [發明的效果]
若根據本發明,則可改善以往構成。
<實施例1>
以下,根據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另外,將電子照相感光體鼓的旋轉軸線方向設為長邊方向。
並且,在長邊方向,以電子照相感光鼓從圖像形成裝置本體接受驅動力的側作為驅動側,將其相反側設為非驅動側。
利用圖1及圖2來說明有關全體構成及圖像形成處理。
圖1是實施例1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本體、圖像形成裝置本體)A及處理卡盒(以下記載成卡盒B)的剖面圖。
圖2是卡盒B的剖面圖。
在此,所謂裝置本體A是從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除去卡盒B後的部分。 <圖像形成裝置的全體構成>
圖1所示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圖像形成裝置)是將卡盒B裝卸自如於裝置本體A之利用電子照相技術的雷射束印表機。卡盒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配置有用以在作為卡盒B的像保持體的電子照相感光體鼓62形成潛像的曝光裝置3(雷射掃描器單元)。並且,在卡盒B的下側配置有收納成為圖像形成對象的記錄媒體(以下記載為薄板材PA)的薄板托盤4。電子照相感光體鼓62是被用在電子照相圖像形成用的感光體(電子照相感光體)。
進一步,在裝置本體A是沿著薄板材PA的搬送方向D來依序配置拾取滾輪5a、餽送滾輪對5b、轉印引導裝置6、轉印滾輪7、搬送引導裝置8、定影裝置9、排出滾輪對10、排出托盤11等。另外,定影裝置9是藉由加熱滾輪9a及加壓滾輪9b所構成。 <圖像形成處理>
其次,說明圖像形成處理的概略。根據印刷開始訊號,電子照相感光體鼓(以下記載成感光體鼓62或只記載成鼓62)是在箭號R方向以預定的周速度(處理速度)旋轉驅動。
被施加偏壓電壓的帶電滾輪(帶電構件)66是接觸於鼓62的外周面,將鼓62的外周面予以一樣均一地帶電。
如圖2所示般,鼓62是藉由清潔框體71來可旋轉地被支撐。並且,在清潔框體71是支撐有帶電滾輪66及清潔刀77。
曝光裝置3是輸出對應於圖像資訊的雷射光L。該雷射光L是通過被設在卡盒B的雷射開口,將鼓62的外周面予以掃描曝光。藉此,在鼓62的外周面是形成有對應於圖像資訊的靜電潛像。
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般,在作為顯像裝置的顯像單元20中,在被收容在形成於顯像框體29的內部的碳粉室29a內的碳粉T是藉由磁石滾輪34(固定磁石)的磁力來保持於顯像滾輪32的表面。顯像滾輪32是為了將被形成於鼓62的潛像顯像,而在其表面保持顯像劑(碳粉T)的顯像劑保持體。
顯像滾輪32是可旋轉地被支撐於顯像框體,在圖像形成時旋轉於圖2的箭號R2方向。隨著此旋轉,附著於顯像滾輪32的表面的碳粉T是藉由顯像刀42來摩擦帶電,且顯像滾輪32周面上的碳粉的層厚會被限制於一定的厚度。
該碳粉T是按照靜電潛像來朝鼓62供給,將潛像顯像。藉此,潛像是作為碳粉像,可視像化。鼓62是在其表面保持潛像或以碳粉形成的像(碳粉像、顯像劑像)的像保持體。又,如圖1所示般,配合雷射光L的輸出時機,藉由拾取滾輪5a、餽送滾輪對5b來從薄板托盤4送出被收納於裝置本體A的下部的薄板材PA。然後,該薄板材PA會經由轉印引導裝置6來朝鼓62與轉印滾輪7之間的轉印位置搬送。在此轉印位置,碳粉像是從鼓62依序被轉印至薄板材PA。
被轉印碳粉像的薄板材PA是從鼓62分離而沿著搬送引導裝置8來搬送至定影裝置9。然後,薄板材PA是通過構成定影裝置9的加熱滾輪9a與加壓滾輪9b的輥隙部。在此輥隙部進行加壓・加熱定影處理,而碳粉像被定影於薄板材PA。接受碳粉像的定影處理的薄板材PA是被搬送至排出滾輪對10,且被排出至排出托盤11。
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般,轉印後的鼓62是藉由清潔刀77來除去外周面上的殘留碳粉,再度被使用於圖像形成處理。從鼓62除去的殘留碳粉是被儲藏於在清潔框體71的內部所形成的廢碳粉室71a。
在上述中,帶電滾輪66、顯像滾輪32、轉印滾輪7、清潔刀77為作用於鼓62的處理手段。
其中,帶電滾輪、清潔刀77是與感光體鼓62一起被支撐於清潔框體71。又,顯像滾輪32是被支撐於顯像框體29。將清潔框體71及被支撐於此的感光體鼓62等的各構件總稱為清潔單元60。又,將顯像框體29及被支撐於此的顯像滾輪32、顯像刀42等的構件總稱為顯像單元20。本實施例的卡盒B是具有清潔單元60及被連結至清潔單元60的顯像單元20。
有將清潔框體71與顯像框體的29一方稱為第1框體(第1外殼),將另一方稱為第2框體(第2外殼)的情形。又,有將清潔框體71與顯像框體29總稱為卡盒的框體(外殼)的情形。 <裝置本體的開閉門開啟的狀態>
其次,具體地說明有關卡盒的安裝。
首先,說明從裝置本體A的開閉門13開啟的狀態到關閉的狀態的構成與動作。圖3(a)是開閉門開啟的狀態的裝置本體的立體圖,圖3(b)是開閉門關閉的狀態的裝置本體的立體圖。圖4是開閉門關閉的狀態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剖面圖。
如圖3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是設有:開閉門13、圓筒凸輪連桿85及圓筒凸輪86、以及在驅動側與非驅動側含有推壓彈簧的卡盒推壓構件1、2。進一步,在裝置本體A是設有被設在驅動側的第1側板15及被設在非驅動側的側板16。又,如圖4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是設有驅動傳達構件81及驅動傳達構件的軸承94。在裝置本體A的驅動側是設有第2側板93,軸承94會被安裝於第2側板93。
開閉門13是用以開閉安裝部(收容卡盒的空間)的開閉構件,該安裝部是用以安裝卡盒B。開閉門13是可轉動地被安裝於第1側板15及側板16。並且,在裝置本體A的開閉門13開啟的狀態中,從卡盒插入口17插入卡盒B。
圖5是開閉門開啟的狀態的圓筒凸輪附近的立體圖。圓筒凸輪86是在第1側板15可旋轉且可移動於長邊方向被安裝,具有3個斜面部86a、86b、86c,連續於斜面而在長邊方向的非驅動側具有一端部86d。第1側板15是具有:與該3個斜面部86a、86b、86c對向的3個斜面部15d、15e、15f、及與圓筒凸輪86的一端部86d對向的端面15g。如圖5所示般,被設在圓筒凸輪86的轂86e與被設在圓筒凸輪連桿85的安裝孔85b會被安裝成可旋轉。又,被設在圓筒凸輪連桿85的另一端部的轂85a與被設在開閉門13的安裝孔13a會被安裝成可旋轉。
一旦將開閉門13旋轉而開啟,則圓筒凸輪連桿85會連動於開閉門13而作動。藉由該圓筒凸輪連桿85的動作,圓筒凸輪86會旋轉於時鐘方向P。一旦圓筒凸輪86旋轉,則斜面部86a、86b、86c會沿著斜面部15d、15e、15f而滑動,藉此圓筒凸輪86會移動至長邊方向的驅動側。最後,圓筒凸輪86是如圖5所示般,圓筒凸輪86的一端部86d會移動至抵接於第1側板15的端面15g為止。
在此,如圖4所示般,驅動傳達構件81是軸線方向的驅動側的一端部(固定端81c)會嵌合於軸承94,可旋轉且可移動於軸線方向被支撐。又,驅動傳達構件81是具有碰撞面81e,圓筒凸輪86是與該碰撞面81e對向而具有碰撞部86f。又,驅動傳達構件81是長邊方向的中央部81d會與第1側板15保持間隙。在此間隙是包含用以使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的傾斜反彈彈簧98之傾斜構件97會被設在第1側板15。有關傾斜構件97的詳細說明後述。
如前述般,圓筒凸輪86會在長邊方向往離開卡盒的側(驅動側)移動。藉此,驅動傳達構件81的碰撞面81e是被推至圓筒凸輪86的碰撞部86f,驅動傳達構件81會移動至離開卡盒的側。藉此,驅動傳達構件81取得退避位置。亦即,開閉門13會連動成往開位置移動,而驅動傳達構件81會從卡盒B的安裝時的移動路徑退避。藉此,在裝置本體A內確保安裝卡盒B的空間。
圓筒凸輪86是與開閉門13移動至開位置的動作連動而使驅動傳達構件81移動至退避位置的退避構件(退避機構)。 <卡盒的安裝>
其次,利用圖6來說明有關卡盒B的安裝。圖6(a)是從卡盒安裝時的驅動側看的裝置本體的剖面圖。圖6(b)是從卡盒安裝時的非驅動側看的裝置本體的剖面圖。
如圖6所示般,第1側板15是具有作為引導裝置的導軌上15h及導軌下15i,側板16是具有導軌上16h及導軌下16i。又,被設在卡盒B的驅動側的鼓軸承73是具有被引導部73g及被止旋部73c。在卡盒B的安裝方向(箭號C),被引導部73g與被止旋部73c是被配置於比耦合凸部63b的軸線更上游側。又,清潔框體71是在長邊方向在非驅動側具有被定位部71d及被止旋部71g。
另外,卡盒B的安裝方向C是與鼓62的軸線實質上正交的方向。又,安裝方向的上游或下游等的情況,是在往裝置本體A的安裝即將結束之前的卡盒B的移動方向,定義上游與下游。
一旦從裝置本體A的卡盒插入口17安裝卡盒B,則卡盒B的驅動側是卡盒B的被引導部73g及被止旋部73c會被引導至裝置本體A的導軌上15h及導軌下15i。卡盒B的非驅動側是卡盒B的被定位部71d及被止旋部71g會被引導至裝置本體A的導軌上16h及導軌下16i。藉此,卡盒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
圖7是卡盒的驅動側的立體圖。如圖7所示般,在顯像滾輪32的端部是設有顯像滾子齒輪(顯像齒輪)30。亦即,顯像滾子齒輪30會被連結至顯像滾輪32的軸部(shaft)。
顯像滾輪32與顯像滾子齒輪30是同軸,以圖7所示的軸線Ax2為中心旋轉。顯像滾輪32的軸線Ax2是被配置為與鼓62的軸線的軸線Ax1大致平行。因此,顯像滾子齒輪30的軸線方向是與鼓62的軸線方向大致平行。
顯像滾子齒輪30是從卡盒B的外部(亦即裝置本體A)輸入驅動力(旋轉力)的驅動輸入齒輪(卡盒側齒輪、驅動輸入構件)。顯像滾輪32會被構成為藉由顯像滾子齒輪30所接受的驅動力來旋轉。
如圖7所示般,在卡盒B的驅動側的側面是在比顯像滾子齒輪30更靠鼓62側設置以使顯像滾子齒輪30或耦合凸部63b露出的方式被開放的空間87。
耦合凸部63b是被形成於在鼓的端部所安裝的驅動側鼓凸緣(耦合構件、鼓耦合裝置(drum coupling))63。耦合凸部63b是從卡盒B的外部(亦即裝置本體A)輸入驅動力(旋轉力)的耦合部(鼓側耦合部、卡盒側耦合部、感光體側耦合部、輸入耦合部、驅動輸入部)。耦合凸部63b是被配置於與鼓62同軸上。亦即,耦合凸部63b是以軸線Ax1為中心旋轉。
並且,在卡盒B的長邊方向,設有耦合凸部63b的側為驅動側,其相反側相當於非驅動側。
又,如圖7所示般,顯像滾子齒輪30是具有齒輪部(輸入齒輪部、卡盒側齒輪部、顯像側齒輪部)30a及被設在齒輪部的驅動側的端面30a1。被形成於齒輪部30a的外周的齒(齒輪齒)是對於顯像滾子齒輪30的軸線傾斜的斜齒。亦即,顯像滾子齒輪30為斜齒輪。
在此,所謂「斜齒」是亦包含沿著對於齒輪的軸線傾斜的線來配置複數的突起而實質地形成斜齒部的形狀。
如圖4所示般,驅動傳達構件(驅動輸出構件、本體側驅動構件)81是具有用以驅動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本體側齒輪部、輸出齒輪部)81a。齒輪部81a是在其非驅動側的端部具有端面81a1。被形成於齒輪部81a的齒(齒輪齒)亦為對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傾斜的斜齒。亦即,在驅動傳達構件81也設有成為斜齒輪的部分。
又,驅動傳達構件81是具有耦合凹部81b。耦合凹部81b是被設在裝置本體側的耦合部(本體側耦合部、輸出耦合部)。耦合凹部81b是在被設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的耦合圓筒部81i形成可與被設於鼓側的耦合凸部63b耦合的凹部者。
被構成為齒輪部30a或耦合凸部63b會露出的空間(空間)87是在卡盒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用以配置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者。因此,空間87是比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大。藉由存在空間87,在將卡盒B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不會有驅動傳達構件81干擾卡盒B的情形。空間87是藉由使驅動傳達構件81配置於其內部,容許卡盒B對於裝置本體A的安裝。
又,如圖7所示般,沿著鼓62的軸線(耦合凸部63b的軸線)來看卡盒B時,被形成於齒輪部30a的齒輪齒是被配置於接近鼓62的周面的位置。
在顯像滾子齒輪(roller gear)30的軸線方向,齒輪部30a的齒輪齒是具有從卡盒B露出的露出部30a3。只要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從驅動側顯像側構件26露出,齒輪部81a便不會干擾驅動側顯像側構件26,可咬合齒輪部30a傳達驅動。
然後,此齒輪部30a的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會比耦合凸部63b的前端63b1更被配置至卡盒B的外側(驅動側),且面向鼓的軸線。在圖7中,顯示被配置於齒輪部30a的露出部30a3的齒輪齒會面向鼓62的旋轉軸線(耦合凸部63b的旋轉軸線)Ax1的狀態。在齒輪部30a的露出部30a3的上方有鼓62的軸線Ax1。
在圖7中,齒輪部30a的至少一部分會在軸線方向比耦合凸部63b更凸出至驅動側,因此在軸線方向,齒輪部30a會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重疊。而且,以齒輪部30a的一部分會面向鼓62的軸線Ax1之方式露出,因此在將卡盒B插入至裝置本體A的過程,齒輪部30a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會接觸。
藉由上述的配置關係,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及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是可在將上述的卡盒B安裝於裝置本體A的過程咬合。
另外,在卡盒B的安裝方向C,齒輪部30a的中心(軸線)是被配置於比鼓62的中心(軸線)更上游側。
鼓軸承73是具有作為長邊方向(軸線方向)的被定位部(軸線方向被定位部)的被嵌合部73h。裝置本體A的第1側板15是具有可與被嵌合部73h嵌合的嵌合部15j(參照圖17)。藉由卡盒B的被嵌合部73h在上述的安裝的過程與裝置本體A的嵌合部15j嵌合,來決定卡盒B的長邊方向(軸線方向)的位置。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被嵌合部73h是縫隙(溝)。 <關閉卡盒安裝後的開閉門的動作>
其次,說明關閉開閉門13的狀態。圖8(a)是表示驅動側的卡盒推壓部與定位部的剖面圖,圖8(b)是表示非驅動側的卡盒推壓部與定位部的剖面圖。
如圖8所示般,第1側板15是具有作為定位的定位部上15a、定位部下15b及止旋部15c,側板16是具有定位部16a及止旋部16c。鼓軸承73是具有被定位部上(第1被定位部、第1突起、第1伸出部)73d及被定位部下(第2被定位部、第2突起、第2伸出部)73f。
又,卡盒推壓構件1、2是可滑動地被安裝於開閉門13的軸線方向兩端。卡盒推壓彈簧1a、2a是被安裝於卡盒推壓構件1、2。作為卡盒側的反彈力接受部,鼓軸承73是在驅動側具有被推壓部73e,清潔框體71是在非驅動側具有被推壓部71o。作為裝置本體側的反彈力接受部,第1側板15是具有被推壓部15k,側板16是具有被推壓部16k。
藉由關閉開閉門13,卡盒B的被推壓部73e、71o與裝置本體A的被推壓部15k、16k會藉由利用裝置本體A的卡盒推壓彈簧1a、2a而被反彈的卡盒推壓構件1、2來推壓。
藉此,在驅動側,卡盒B的被定位部上73d、被定位部下73f及止旋部73c會分別抵接於裝置本體A的定位部上15a、定位部下15b及止旋部15c。此結果,卡盒B或鼓62會被定位於驅動側。並且,在非驅動側,卡盒B的被定位部71d及被止旋部71g會分別抵接於裝置本體A的定位部16a及止旋部16c。藉此,卡盒B或鼓62會被定位於非驅動側。
被推壓部73e、71o是分別被配置於長邊方向的卡盒B的一端側(驅動側)與另一端側(非驅動側)。尤其,被推壓部73e是被設在鼓軸承73。被推壓部73e、71o是以能決定卡盒推壓構件1、2的位置之方式成為凹形狀(V字形狀),藉由被推壓部73e、71o來定位卡盒推壓構件1、2。
如圖7所示般,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被配置於鼓62的附近。又,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沿著鼓62的旋轉方向來排列。並且,在鼓軸承73中,在被定位部上73d與被定位部下73f之間是需要確保用以配置轉印滾輪7的空間(圓弧狀的凹陷)73l。為此,被定位部上73d與被定位部下73f是彼此分離配置。又,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從鼓軸承73朝向軸線方向的內側而突出的突起。如上述般,在耦合凸部63b的周圍是需要確保空間87。為此,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不使突出至軸線方向的外側,取而代之,使突出至內側,確保空間87。
並且,在圖7中,被定位部上73d與被定位部下73f會被配置為一部分覆蓋被設在感光體鼓62的端部的驅動側鼓凸緣63。若將被定位部上73d及驅動側鼓凸緣63投影至鼓62的軸線,則被定位部上73d與驅動側鼓凸緣63的彼此的投影區域會至少一部分重疊。有關於此,被定位部下73f也與被定位部上73d同樣。
而且,如圖4及圖5所示般,藉由關閉開閉門13,經由圓筒凸輪連桿85,圓筒凸輪86是斜面部86a、86b、86c會邊沿著第1側板15的斜面部15d、15e、15f旋轉,邊可在長邊方向移動至非驅動側(接近卡盒B的側)。藉此,位於退避位置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可在長邊方向移動至非驅動側(接近卡盒B的側)。 <驅動傳達構件的驅動開始動作>
其次,說明有關將開閉門關閉後的驅動傳達構件的驅動開始動作。
圖9是驅動傳達構件的立體圖。如圖9所示般,驅動傳達構件81是在非驅動側具有耦合凹部81b及耦合凹部81b的前端部81b1,在耦合凹部81b的底具有作為定位的底部81b2。驅動傳達構件81的耦合凹部81b是剖面為實質三角形狀的孔。耦合凹部81b是從非驅動側(卡盒側、凹部81b的開口側)看時,隨著往驅動側(凹部81b的深側)而扭曲至逆時針方向N的形狀。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是斜齒輪,具有從非驅動側(卡盒側)看時隨著往驅動側而扭曲至逆時針方向N的齒輪齒。
以齒輪部81a的軸線與耦合凹部81b的軸線會重疊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之方式,配置齒輪部81a及耦合凹部81b。亦即,齒輪部81a與耦合凹部81b是被配置成同軸狀(同心狀)。
如圖7所示般,鼓軸承73是具有凹底面73i,驅動側鼓凸緣63是在驅動側具有耦合凸部63b、及在耦合凸部63b的前端具有前端部63b1。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是剖面為實質三角形狀,凸形狀(凸部、突起)。耦合凸部63b是隨著從驅動側(耦合凸部63b的前端側)朝向非驅動側(耦合凸部63b的底側)而扭曲至逆時針方向的形狀。亦即,隨著從軸線方向的卡盒的外側朝向內側,耦合凸部63b傾斜(扭曲)至鼓的旋轉方向R。
另外,耦合凸部63b是形成三角柱的角(三角形的頂點)的部分(稜線)會成為從耦合凹部81b實際地接受驅動力(旋轉力)的驅動力接受部。此驅動力接受部隨著從軸線方向的卡盒的外側朝向內側,朝向鼓的旋轉方向傾斜。並且,耦合凹部81b的內面(內周面)是成為用以對耦合凸部63b賦予驅動力的驅動力賦予部。
另外,耦合凸部63b或耦合凹部81b的剖面的形狀是倒角等雖不是嚴密的三角形(多角形)但稱為實質的三角形(多角形)。亦即,耦合凸部63b是實質地將三角柱(角柱)的突起扭曲的形狀。但,耦合凸部63b的形狀是不被限於此如此者。只要可與耦合凹部81b耦合,亦即只要可卡合驅動,亦可改變耦合凸部63b的形狀。例如,3個的轂分別被配置於三角形的頂點,各個的轂會以鼓62的軸線作為中心扭曲的形狀等。
如圖7所示般,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是斜齒輪,隨著從驅動側朝向非驅動側而扭曲(傾斜)至時鐘方向的形狀。亦即,在齒輪部30a的軸線方向,隨著從卡盒的外側朝向內側,齒輪部30a的齒輪齒(斜齒)是傾斜(扭曲)至時鐘方向(顯像滾輪或顯像滾子齒輪的旋轉方向)。亦即,齒輪30a是隨著從軸線方向的外側朝向內側而傾斜(扭曲)至與鼓62的旋轉方向R相反方向。
圖10是表示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的推力方向的動作的剖面圖。如圖10所示般,驅動傳達構件81會藉由馬達(未圖示)來從非驅動側(卡盒側)看旋轉於時鐘方向(鼓62的旋轉方向)。於是,藉由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斜齒的咬合來產生推力(在軸線方向產生的力)。在驅動傳達構件81是形成施加軸線方向(長邊方向)的力FA,驅動傳達構件81是所欲在長邊方向移動至非驅動側(接近卡盒的側)。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是靠近接觸於耦合凸部63b。
然後,藉由驅動傳達構件81旋轉,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三角形狀的相位一致時,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會卡合(耦合)。
然後,一旦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卡合,則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會一起對於軸線扭曲(傾斜),因此重新產生推力FC。
亦即,在驅動傳達構件81是朝向長邊方向的非驅動側(接近卡盒的側)的力FC會起作用。此力FC與前述的力FA會調合而驅動傳達構件81在長邊方向更移動至非驅動側(接近卡盒的側)。亦即,耦合凸部63是具有讓驅動傳達構件81接近卡盒B的耦合凸部63b的側的作用。
藉由耦合凸部63b而被拉近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部81b1會抵接於鼓軸承73的凹底面73i而被定位於長邊方向(軸線方向)。
並且,在鼓62是力FC的反作用力FB會作用,藉由此反作用力(抗力)FB,鼓62會在長邊方向移動至驅動側(接近驅動傳達構件81的側,卡盒B的外側)。亦即,鼓62或耦合凸部63b是被拉近至驅動傳達構件81的側。藉此,鼓62是耦合凸部63b的前端部63b1會抵接於耦合凹部81b的底部81b2。藉此,鼓62也被定位於軸線方向(長邊方向)。
亦即,藉由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彼此拉近,來決定鼓62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方向的位置。
在此狀態下,驅動傳達構件81是取驅動位置(進出位置)。換言之,驅動傳達構件81是用以對於耦合凸部63b及齒輪部30a分別傳達驅動力的位置,朝向卡盒進出的位置。
又,藉由耦合凹部81b的三角形狀的調芯作用,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的芯會對準驅動側鼓凸緣63。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會被對於鼓凸緣63調芯,驅動傳達構件81與感光體形成同軸。藉此,驅動會精度佳地從驅動傳達構件81傳達至顯像滾子齒輪30及驅動側鼓凸緣63。
亦可將耦合凹部81b及卡合於彼的耦合凸部63b視為調芯部。亦即,藉由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卡合,驅動傳達構件81與鼓會彼此形成同軸。尤其,耦合凹部81b是本體側調芯部(圖像形成裝置本體側調芯部),且將耦合凸部63b稱為卡盒側調芯部。
如以上說明般,藉由起作用於驅動傳達構件81之朝向非驅動側的力FA及力FC來協助耦合裝置的卡合。
又,藉由利用被設在卡盒B的鼓軸承(軸承構件)73來定位驅動傳達構件81,可提高驅動傳達構件81對於卡盒B的位置精度。
由於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的長邊方向的位置精度佳,因此可縮小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寬度。可將用以安裝卡盒B或卡盒B的裝置本體A小型化。
若總結以上本實施例,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及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會成為斜齒。斜齒要比平齒更高齒輪彼此間的咬合率。其結果,顯像滾輪32的旋轉精度會提升,顯像滾輪32順暢地旋轉。
又,以產生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互相拉的力(力FA與力FB)之方式,規定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的斜齒傾斜的方向。亦即,藉由在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咬合的狀態下旋轉,產生讓被設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耦合凹部81b與被設在感光體鼓62的端部的耦合凸部63b接近般的力。其結果,驅動傳達構件81會朝向卡盒B的側移動,耦合凹部81b也靠近耦合凸部63b。藉此,協助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結合(耦合))。 <耦合裝置卡合條件>
其次,利用圖11來具體說明有關耦合裝置卡合的條件。圖11是從驅動側看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周邊的剖面圖。
如圖7及圖11所示般,鼓軸承73是具有作為用以限制驅動傳達構件81的移動,限制(抑制)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的傾斜限制部(移動限制部、位置限制部、止動器)之限制部73j。
如前述般,在驅動傳達構件81開始旋轉於鼓62的旋轉方向R的階段,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會咬合。另一方面,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是未耦合或耦合不足。在此狀態下,若齒輪部81a將驅動力傳達至齒輪部30a,則藉由齒輪彼此間的咬合來產生咬合力FD於齒輪部81a。
藉由此咬合力FD施加於驅動傳達構件81,驅動傳達構件81會傾斜。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是如上述般僅驅動側的端部之固定端81c(遠離卡盒B的側的端部)會被支撐,因此以驅動側的端部81c(固定端)作為支點,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於是,驅動傳達構件81的設有耦合凹部81b的側的端部(自由端、前端)會移動。
若驅動傳達構件81大幅度傾斜,則耦合凹部81b會無法與耦合凸部63b耦合。為了避免,而藉由在卡盒B設置限制部73j,將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抑制(限制)於一定的範圍內。亦即,當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時,藉由限制部73j阻擋驅動傳達構件81,可抑制其傾斜變大。
鼓軸承73的限制部73j是被配置為面向鼓62的軸線(耦合凸部63b的軸線)之圓弧狀的曲面部。限制部73j是亦可視為以覆蓋鼓軸線的方式凸出的凸出部。限制部73j與鼓軸線之間成為未配置處理卡盒B的構成要素的空間87,被構成為驅動傳達構件81會被配置於此空間87。限制部73j是面向空間87,限制部73j是形成空間87的緣(外緣)。
此限制部73j是被配置於可抑制驅動傳達構件81藉由咬合力FD而移動(傾斜)的位置。
如圖11所示般,咬合力FD產生的方向是以齒輪部81a的正面壓力角α(亦即顯像滾子齒輪30的正面壓力角α)來決定。咬合力FD產生的方向是對於從鼓的中心62a(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的中心)朝向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30b延伸的箭號(射線)LN,朝向鼓62的旋轉方向R的上游傾斜(90+α)度。另外,不一要在此線FDa配置限制部73j,亦可在射線FDa的附近配置限制部73j。
又,最好限制部73j是對於耦合凸部63b的中心(軸線)配置於卡盒安裝方向C的上游側。為了藉由限制部73j不阻礙卡盒B的安裝。 <驅動傳達構件的傾斜構成>
其次,說明有關驅動傳達構件的傾斜構成。
如前述般,驅動傳達構件81是在其前端側具有齒輪部81a與耦合凹部81b。而且,驅動傳達構件81是可進退移動,且可傾斜移動(可傾動)。驅動傳達構件81會一面旋轉,一面朝向卡盒側進出,而使耦合凹部81b卡合於耦合凸部63b時,最好使驅動傳達構件81對於鼓62的傾斜角度縮小。為此,如上述般,在卡盒設置限制部73j,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驅動時,壓制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角度。
另一方面,為了從裝置本體卸下卡盒,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是需要解除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咬合。為了順利地進行此咬合的解除,最好驅動傳達構件81是可傾斜為使齒輪部81a從齒輪部30a離脫。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本身是只要可順利地可傾斜地支撐,卡盒的卸下便會順利。
為了使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而使齒輪部81a從齒輪部30a離脫,最好在卡盒卸下時使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為不使與限制部73j接觸。
又,為了使齒輪彼此間的咬合解除,而使驅動傳達構件81容易傾斜,另一方面,在卡盒安裝時,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需要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確實地咬合。亦即,在卡盒安裝時,被要求以齒輪彼此間的咬合會確實地進行的方式將驅動傳達構件81保持於預定的傾斜角度。
依據該等,一面以驅動傳達構件81會更容易傾斜的方式支撐驅動傳達構件81,一面在卡盒的安裝時或卸下時,分別使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至合適的姿勢、角度。
首先,說明有關驅動傳達構件81的支撐構成的固定端81c側(後端側、驅動側)。圖12是表示驅動側的驅動傳達構件的軸承的支撐構成的立體圖。
在裝置本體A的驅動側是安裝有第2側板(第2驅動側側板)93。如圖12所示般,第2側板93是板金(板狀的金屬),藉由拉伸此板金來設置孔部93a。在第2側板93的孔部93a是嵌入軸承94。然後,驅動傳達構件81是藉由軸承94來可旋轉地支撐。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的固定端81c是藉由軸承94來支撐。
在軸承94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固定端81c之間是有空隙(間隙)。本實施例是0.9mm程度。驅動傳達構件81是可藉由此空隙而傾斜。
如圖12所示般,在軸承94的內周是設有V字形狀部94a。V字形狀部94a是藉由從第1軸承94的內周部凸出的2個凸出部(突起部)所構成。由於藉由2個凸出部來構成V字形狀,因此將該等稱為V字形狀部94a。
如前述般,在軸承94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固定端81c之間是有間隙,驅動傳達構件81可傾斜。但,當驅動傳達構件81將驅動傳達至卡盒時,需要使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與感鼓62的軸線一致。亦即在驅動傳達構件81驅動時,不對軸承94傾斜,需要精度佳地被支撐。於是,在驅動傳達構件81驅動時,藉由使驅動傳達構件81的後端側接觸於由2個凸出部(突起部)所成的V字形狀部94a來使驅動傳達構件81以大致水平的狀態精度佳地支撐。V字形狀部94a是保持驅動傳達構件81的姿勢的姿勢決定部(姿勢保持部)。
為了決定軸承94的相位(亦即為了使軸承94在裝置本體內不旋轉),在軸承94是設有作為止旋的凸部94b。另一方面,在第2側板93是設有孔部93b。藉由此凸部94b與孔部93b嵌合,固定軸承94的相位。亦即軸承94是被固定為對於第2側板93不旋轉。又,被設在軸承94的V字形狀部94a的相位也被固定。
在第2側板93是設有傳達來自馬達的驅動的驅動惰輪(未圖示),從驅動惰輪傳達驅動至驅動傳達構件81的第2齒輪部81j。又,如圖10所示般,在軸線方向,V字形狀部94a是被設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第2齒輪部81j附近。驅動傳達構件81是以驅動傳達構件81的固定端81c為支點傾斜。為此,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支點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第2齒輪部81j的軸線方向的位置近。因此,可縮小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時的驅動惰輪96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第2齒輪部81j的軸間距離或齒向的對準偏離的變化。其結果,可使驅動開始的齒輪的咬合安定。
V字形狀部94a的相位是被配置於可藉由驅動惰輪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第2齒輪部81j的咬合來安定保持驅動傳達構件81的位置。亦即,藉由在此咬合力方向的下游側配置V字形狀部94a,將驅動傳達構件81的固定端81c碰撞於軸承94的V字形狀部94a。藉此,驅動傳達構件81會被設定為安定保持。又,V字形狀部94a的徑方向的位置是驅動傳達構件81的後端側抵接於V字形狀部94a時,驅動惰輪96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第2齒輪部81j的軸間距離會成為適當的位置。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是被保持於惰輪96與驅動傳達構件81可咬合的位置。
藉此,在未驅動時,驅動傳達構件81是可以驅動傳達構件81的後端側作為支點在空隙中傾斜。又,驅動時,驅動傳達構件81的後端側會藉由咬合力來反彈至V字形狀部94a,取得驅動傳達構件81的第2齒輪部81j與驅動惰輪96的軸間距離精度佳的第1姿勢。其結果,可精度佳傳達旋轉動力。
其次,說明有關驅動傳達構件81的支撐構成的耦合凹部81b側(前端側、自由端側、非驅動側)。圖13(a)是表示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姿勢的剖面圖,圖13(b)是表示開啟開閉門時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姿勢的剖面圖,圖14是開啟開閉門時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姿勢的剖面圖。
如圖13(a)所示般,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藉由被設在第1側板(第1驅動側側板)15的空間15n,在驅動傳達構件81具有空隙而支撐。第1側板15的空間15n是被配置於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對向的位置。並且,在第1側板15,為了使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而設有包含傾斜反彈彈簧98的傾斜構件97。傾斜構件97的反彈方向是被配置為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會從顯像滾子齒輪30離開。
其次,如圖13(b)所示般,開啟開閉門時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可藉由傾斜構件97來取得使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傾斜的第2姿勢。第2姿勢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以能藉由傾斜構件97來填埋第1側板15的空間15n之方式,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會傾斜為從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離開。因此,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徑方向產生間隙。
另外,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藉由傾斜構件97而接受反彈力,但驅動傳達構件81的耦合凹部81b是藉由前述的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調芯作用來決定位置。
如圖14所示般,在第1側板15的空間15n是設有作為未安裝卡盒B時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承(保持部)之V字形狀部15m。V字形狀部15m是為了支撐藉由傾斜構件97而傾斜的驅動傳達構件81,被配置於接受第1側板15的空間15n的傾斜的位置。亦即,被保持於此空間15n的V字形狀部15m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使間隙產生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徑方向,在卡盒B的安裝或卸下時可解除齒輪彼此間的咬合。 <卡盒的控制構件的構成>
其次,說明有關驅動傳達構件81被構成可傾動(可傾斜)時,控制構件(調芯輔助構件、可動構件、反彈構件、調芯構件、槓桿構件)101被設在卡盒的構成。圖15是表示卡盒的控制構件的立體圖。
如圖15(a)所示般,控制驅動傳達構件81的姿勢的構件之控制構件101會被配置於卡盒的驅動側。控制構件101是可對於感光體鼓62移動的可動構件。此控制構件101是對於鼓軸承73以支撐轂101a的軸線AA為中心可旋轉地安裝。
鼓軸承73是卡盒的框體的一部分,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體鼓62。鼓軸承73是形成卡盒的驅動側的側面的部分,被安裝於清潔框體71的驅動側的端部。因此,亦可將鼓軸承73視為清潔框體71的一部分。
又,如圖15(b)所示般,在支撐轂101a是安裝有螺旋扭轉彈簧的反彈彈簧102。控制構件101是藉由反彈彈簧102的反彈力來反彈於箭號BB方向。另一方面,在鼓軸承73是設有規定控制構件101的旋轉範圍的控制構件抵接部(停止部)73a。由於控制構件101是藉由反彈彈簧102來反彈於箭號BB方向,因此控制構件101的被抵接部101b是成為抵接於控制構件抵接部73a的姿勢。亦即,藉由控制構件抵接部73a抵接於控制構件101,控制構件101的移動會被停止。
又,沿著鼓62的軸線方向看時,控制構件101的控制部(限制部、反彈部、作用部)101c是被配置於鼓62的表面(外周面)62b的附近。將此狀態的控制構件101的位置稱為控制構件的作用位置(通常位置)。
另一方面,控制構件101是亦可以一旦從外部受力就遠離鼓62的方式移動至從作用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非作用位置)。將如此的例子顯示於圖22。圖22是卡盒B的側面圖。控制構件101是隨著卡盒B安裝於裝置本體A而控制構件101會從作用位置朝向退避位置來移動一定的距離。有關於此是後述。
控制構件101的控制部101c是對於耦合凸部63b被配置於長邊方向外側的位置。
將圖15(a)的上面圖顯示於圖19。在圖19中,在箭號CC方向,比控制構件101的被抵接部101b還前端側是對於鼓軸承73的近接部73b設有間隔(clearance)W。因此,若將力F1施加於控制構件101的前端,則控制構件101可在箭號CD方向彎曲。
其次,說明有關卡盒的安裝時的控制構件的動作。圖16是表示卡盒安裝時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傾斜動作的剖面圖。
如前述般,卡盒B未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驅動傳達構件81是藉由傾斜構件97來傾斜保持。驅動傳達構件81是藉由傾斜構件97來接受反彈力FF2。由此插入卡盒B,一旦關閉開閉門13,則如圖16所示般,控制構件101的控制部101c是抵接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是由控制部101c來接受反彈力FF1。
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是藉由控制部101c來使箭號BB方向的反彈力FF1作用及藉由傾斜構件97來使反彈力FF2作用。此結果,作用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FF1>FF2,所以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變小。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會移動,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會咬合。
以上,若彙整從本實施例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傾斜狀態安裝卡盒到耦合裝置的卡合為止,則如以下般。首先,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會藉由卡盒B的控制構件101來咬合。一旦驅動傳達構件81驅動,則驅動傳達構件81藉由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推力方向的咬合力來移動至鼓62側。而且,以卡盒B的限制部73j來限制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角度。藉此,即使是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的裝置本體A也可形成縮小耦合裝置間的偏芯來卡合兩耦合裝置的狀態。 <卡盒的卸下>
說明從關閉裝置本體A的開閉門13的狀態到開啟的狀態的動作。圖13(a)為關閉開閉門的狀態,圖13(b)為開啟開閉門的狀態。
首先,說明至有關解除耦合裝置的卡合為止。將開閉門13旋轉而開啟時,圓筒凸輪86會經由圓筒凸輪連桿85而旋轉。一旦圓筒凸輪86旋轉,則藉由圓筒凸輪86的斜面部86a、86b、86c沿著斜面部15d、15e、15f而滑動,圓筒凸輪86會移動至驅動側(圖5)。藉由此移動,耦合凸凹63b、81b的卡合會脫離。進一步,一旦開啟開閉門13,則耦合凸部63b與凹部81b會脫離。
其次,說明有關從耦合裝置的卡合脫離到拉出卡盒B為止。如在圖13(b)所示般,一旦開啟開閉門13,則驅動傳達構件81會抵接於第2側板93的突出部93c而傾斜。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徑方向的咬合上產生間隙。其結果,從裝置本體A拉出卡盒B時,齒輪81a、30a彼此間的咬合是順暢地被解除。亦即,可從裝置本體A容易地拉出卡盒B。 <驅動傳達構件的罩部的構成>
說明有關保護裝置本體A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罩部105。圖17(a)是表示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與罩部的立體圖,圖17(b)是表示開啟開閉門的狀態的驅動傳達構件與罩部的立體圖。圖18是表示卡盒的安裝時與卸下時的控制構件的動作的剖面圖。
如圖17所示般,保護驅動傳達構件81的罩部105是以覆蓋驅動傳達構件81的方式被設在第1側板15。罩部105是具有4個的開口部。
首先,第1開口部105a是被配置於驅動狀態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耦合圓筒部81i所突出的位置、罩部105的非驅動側端面105e。又,罩部105的非驅動側端面105e的長邊方向的位置是在驅動狀態中被配置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端面81a1與鼓軸承73之間。而且,罩部105的非驅動側端面105e的長邊方向的位置是在驅動狀態中耦合凹部的前端部81b1會突出。並且,在開閉門13開啟的狀態中,驅動傳達構件81是成為退避位置,所以耦合凹部的前端部81b1不會比罩部105的非驅動側端面105e更突出。因此,罩部105是在鼓62的軸方向,成為在卡盒B的安裝時不干擾的配置。
其次,第2開口部105b是被配置於驅動狀態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所咬合的位置、罩部105的側面的安裝方向C上游側下方。又,由於開閉門13開啟的狀態的傾斜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是藉由傾斜構件97來傾斜至離開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方向,因此被配置於離開第2開口部105b的位置。
而且,第3開口部105c是被配置於限制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角度的卡盒B的限制部73j的位置、罩部105的側面的卡盒B的安裝方向C上游側。又,由於開閉門13開啟的狀態的傾斜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是藉由傾斜構件97來傾斜至卡盒B的安裝方向C下游側,因此被配置於離開第3開口部105c的位置。
再者,第4開口部105d是被配置於驅動狀態的卡盒B的控制構件101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接近的位置、罩部105的側面的卡盒B的安裝方向C下游側上方(第2開口部的對向側)。
又,如圖18所示般,第3開口部105c與第4開口部105d之間的罩部105是在卡盒B的安裝時與卸下時,具有使引導控制構件101的動作的引導部105f。罩部105f是使引導控制構件101的前端部,將控制構件101引導至第4開口部105d。
如前述般,在卡盒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卡盒B的空間87是用以在其內部配置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罩部105者。藉由存在此空間87,在將卡盒B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不會有驅動傳達構件81干擾卡盒B的情形,容許卡盒B對於裝置本體A的安裝。
如以上般,本實施例是設置保護裝置本體A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罩部105的構成。因此,即使是在從裝置本體抽出可裝卸於裝置本體的處理卡盒的狀態中,使用者也不易接觸到圖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構件的輸出耦合部及被塗於輸出齒輪的潤滑劑,可使使用性提升。 <卡盒與罩部的關係>
如上述般,在將卡盒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以卡盒B不會與裝置本體A的罩105a及驅動傳達構件81干擾之方式,在卡盒B設有空間87(參照圖7)。此空間87是被設成配合罩部105a或驅動傳達構件81的形狀,在以下說明。
在圖20顯示卡盒的側面圖。圖20是表示卡盒的驅動側的圖面,與鼓62的軸線垂直的面。又,圖20是表示控制構件101位於作用位置的狀態。
形成清潔框體71的側面的鼓軸承73是具有朝向軸線方向的外側凸出的限制部(凸出部)73j。又,鼓軸承73是更具有朝向軸線方向的外側凸出的凸出部73m。在此,有時將限制部73j稱為第1凸出部,將凸出部73m稱為第2凸出部。
又,如上述般,在鼓軸承73的附近是配置有限制構件101。
另一方面,藉由顯像框體29來支撐的顯像滾輪30是支撐顯像滾子齒輪32。
該等的凸出部(73j、73m)、限制構件101、顯像滾子齒輪32是比被安裝於鼓62的耦合凸部63b更在被配置於軸線方向外側(參照圖7)。凸出部(73j、73m)、限制構件101、顯像滾子齒輪30是被配置為包圍軸線AX1的周圍。藉由凸出部(73j、73m)、限制構件101、顯像滾子齒輪30來包圍周圍的空間為空間87(參照圖7、圖25)。
藉由將凸出部(73j、73m)、限制構件101、顯像滾子齒輪30的形狀或配置設為符合特定的條件,使空間87合適於罩部105a或驅動傳達構件81的形狀。以下,詳細說明。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與鼓62的軸線AX1平行的面的極座標(圓座標)。在此極座標系中,以鼓62的中心(軸線AX1)作為原點(極),將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往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軸線AX2)延伸的線設為始線(極線)。始線是亦可設為從鼓62的中心朝向顯像滾輪的中心延伸的線。將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R設為角度座標(偏角)Θ的正方向。只要没有特殊說明,以下論及有關離感光體鼓的中心(軸線AX1)的距離時,是表示此極座標系的距離。亦即,從鼓的軸線AX1沿著與軸線AX1垂直的方向來測的距離。在極座標系中,有時將來自原點(鼓的軸線AX1)的距離稱為徑向座標r。
在圖20中,以α1來表示旋轉方向R的限制部(第1凸出部)73j的表面部的上游側端部的角度座標,以α2來表示下游側端部的角度座標。限制部73的表面部是面向鼓62的中心(AX2)。
在此,有關限制部73j的角度座標,理想的範圍是「190°<α1<α2<280°」。
更詳細合適的條件是「190°<α1<250°」且「220°<α2<280°」。
在本實施例中是大概設為: α1=216° α2=227°。
在此,在上述的極座標系(圖20)中,將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限制部73j的表面部的距離設為Ra,且將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頂圓的距離設為R1。將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軸線AX2)的距離設為R2。
此時符合「R1<Ra<R2」的關係。
若總結以上,則有關極座標系的徑向座標r與角度座標Θ,在符合「R1<r<R2、190°<Θ<280°」的區域的內部配置限制部73j的表面部為合適。
並且,在鼓62的旋轉方向R,在比限制部73j更上游側且比顯像滾子齒輪30更下游側是配置有控制構件101的控制部101c。控制部101c是控制構件101的表面的一部分,面向鼓62的軸線AX1。
本實施例是在極座標系中,將控制部101c的下游側端部的角度座標設為α4,將上游側端部的角度座標設為α3。若在α3、α4中表示合適的範圍,則為「110°<α3<α4<225°」。亦即,最好控制部101c是位於角度座標Θ符合「110°<Θ<225°」的範圍的內部。但是,如上述般,控制部101c會比限制部73j更位於旋轉方向R的上游側。
更詳細是α3、α4的合適的條件,如以下般。 110°<α3<170° 170°<α4<225°
在本實施例是大概設為: α3=147° α4=180°。
有關限制部73j的兩端部的角度座標α1、α2,控制部101c的兩端部的角度座標α3、α4,設為符合「α3<α4<α1<α2」。
並且,在極座標系(圖20)中,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控制部101c的最短距離R3是比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軸線AX2)的距離R2更小。又,R3是比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頂的距離R1更大。亦即,形成符合「R1<R3<R2」的關係。
而且,最好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控制部101c的距離R3是被設定成比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限制部73j的距離Ra稍微大。亦即最好「Ra<R3」。
另外,在角度座標α4~角度座標α1的範圍中,控制構件101是設有凹部(退避部)101d。凹部101d是被凹下為遠離鼓的中心的凹陷。將從鼓62的中心(軸線AX1)到形成凹部101d的面101d1的距離設為L1。距離L1是對於從鼓中心(軸線AX1)到凸出部73j的距離Ra、從鼓中心(軸線AX1)到控制部101c的距離R3,形成、「Ra<L1、R3<L1」的關係。
而且,在旋轉方向R,在比限制部73j更下游側,比顯像滾子齒輪30更上游側是設有第2凸出部73m及退避部73k。第2凸出部73m的表面是位於比限制部73j的表面更離開鼓中心(軸線AX1)。在此,與第2凸出部73m作區別,有時將限制部73j稱為第1凸出部。
亦即,相對於限制部(第1凸出部)73k,第2凸出部73m會朝向徑方向的外側而凹下。退避部73k是藉由限制部73j與第2凸出部73m的階差而產生的空間(空間)。在卡盒的框體的側面,未形成有凸出部(73j、73m)的部分為退避部73k。
在此,在圖20中,從鼓62的軸線AX1到第2凸出部73m的距離L2是比從軸線AX1到凸出部73j的距離Ra更大。亦即,形成「Ra<L2」的關係。
總結,在極座標系中符合角度座標Θ為「α2<Θ<360°」且徑向座標r為「Ra<r<R2」的區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退避部73k。
尤其,有關角度座標Θ是在符合「282°<Θ<297°」的範圍的全域有退避部73k為理想。退避部73k亦可被配為超過此範圍。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是以連接於退避部73k的方式設有第2凸出部73m,但未必一定需要。例如圖23所示般亦可只要形成退避部73k,無第2凸出部73m。圖23是表示部分變更實施例1的構成的卡盒B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另外,如圖20的X1-X1剖面圖的圖21所示般,控制構件101的限制部101c及凸出部(73j、73m)是對於耦合凸部63b被配置於長邊方向外側的位置。
如前述般,空間87(圖7)是藉由控制構件101及凸出部(73j、73m)、顯像滾子齒輪30所包圍,被形成於鼓62的軸線A1的周圍的空間。當卡盒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驅動傳達構件81及保護驅動傳達構件81的罩部105(參照圖17)會進入至此空間87。
在圖24中,顯示將卡盒B安裝於裝置本體A的狀態之卡盒與裝置本體的剖面圖。並且,在圖25中,顯示卡盒B未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的狀態之卡盒的剖面圖。圖25是通過顯像滾子齒輪30,與感光體鼓的軸線垂直的剖面。
如見圖24得知般,藉由在卡盒的側面設置退避部73k、退避部101d,避開罩部105與卡盒的干擾。又,如見圖25得知般,在感光體鼓的軸線AX的周圍是形成有藉由顯像滾子齒輪30、凸出部(73j、73m)、控制構件101所包圍的空間87。尤其是藉由退避部73k或退避部101d來擴張此空間87,因此可將空間87形成比罩部105更大。可在空間87中配置罩部105,可使驅動傳達構件81與卡盒B連接。
如圖20所示般,空間87是比以鼓62的軸線AX1為中心的半徑R1的圓更大。半徑R1是從鼓62的軸線A1到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頂的距離。亦即,半徑R1的圓的內部是為了收容驅動傳達構件81而必須的區域。
而且,空間87是包含藉由退避部73k、凹部101d而擴張的空間。在此區域配置有罩部105。如圖24所示般,在對應於退避部73k的區域是配置有罩部105的部分105i。在凹部101d是配置有罩部105的部分105h。
又,空間87是也包含在鼓62的旋轉方向R,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下游側且比控制部101c更上游側的區域。如圖24所示般,罩部105的部分105g會被配置於此區域。最好至少在偏角座標Θ為「63°<θ<109°」的全域中,形成有用以配置部分105g的空間87。本實施例是在比顯像滾子齒輪30更下游側,且比控制部101c更上游側的區域中,空間87是不被關閉,開放著。亦即,鼓軸承73是在顯像滾子齒輪30與控制部101c之間,未持有用以關閉空間87的構成要素。
在比顯像滾子齒輪30更下游側且比控制部101c更上游側的區域中,使空間87具有離鼓軸線AX1的距離超過Ra的區域(參照圖20)。
若根據本實施例,則可在空間87中配置罩部105,可使藉由罩部105所保護的驅動傳達構件81確實地連接至卡盒B。
另外,如利用圖22前述般,一旦力F2施加於控制構件101,則控制構件101可反抗反彈彈簧102的反彈力而以軸線AA為中心旋轉於箭號AB方向,移動至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此時,控制構件101的控制部101c與軸線AX1的距離R4(圖22)是比作用位置的控制部101c與軸線AX1的R3(參照圖20)更大。亦即成為「R3<R4」的關係。
藉由如此控制構件101移動,控制部101c與鼓軸線AX1的距離會變化。藉由控制構件101的移動,空間87的大小也變化。
因此,不須一定要經常為了使空間87收容驅動傳達構件81及罩部105而持充分的大小。亦即,也可思考在卡盒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之前,不形成充分的空間87的情況。
此情況,只要使隨著卡盒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使控制構件101藉由裝置本體A來移動至預定的位置,將為了使收容罩部105而充分的空間87藉由控制構件101來形成般的構成即可。所謂控制構件101的預定的位置是圖22、圖24、圖25所示般的位置。另外,本實施例是在卡盒B未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的狀態,亦即控制構件101未受外力的狀態中,控制構件101會位於圖22、圖24、圖25所示般的預定的位置(作用位置)。
另外,本實施例是罩部的開口部為4個的構成。但,該等的開口部並非是限定開口的數量或形狀、配置者。例如,亦可設為該等的開口部連接、或開口的數量增加、或開口部的形狀變更、或開口部的配置移動的構成。
有關上述的本實施例記載的構成零件的機能、材質、形狀及其相對配置等,除非特別地特定的記載,否則不是只將本發明的範圍限定於該等。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若根據本發明,則提供一種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等的圖像形成裝置及被使用於該圖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盒。
本發明是不被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可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來實施各種的變更及變形。因此,為了公開本發明的範圍而附上以下的請求項。
本案是以2019年09月30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9-180285作為基礎主張優先權,在此援用其記載內容的全部。
1,2:卡盒推壓構件 1a,2a:卡盒推壓彈簧 3:曝光裝置 4:薄板托盤 5a:拾取滾輪 5b:餽送滾輪對 6:轉印引導裝置 7:轉印滾輪 8:搬送引導裝置 9:定影裝置 9a:加熱滾輪 9b:加壓滾輪 10:排出滾輪對 11:排出托盤 13:開閉門 13a:安裝孔 15:第1側板 15a:定位部上 15b:定位部下 15c:止旋部 15d,15e,15f:斜面部 15g:端面 15h:導軌上 15i:導軌下 15j:嵌合部 15k:被推壓部 15n:空間 16:側板 16a:定位部 16c:止旋部 16h:導軌上 16i:導軌下 16k:被推壓部 17:卡盒插入口 20:顯像單元 26:驅動側顯像側構件 29:顯像框體 29a:碳粉室 30:顯像滾子齒輪 30a:齒輪部 30a1:端面 30a3:露出部 30b:中心 32:顯像滾輪 34:磁石滾輪 42:顯像刀 60:清潔單元 62:電子照相感光體鼓 63b:耦合凸部 63b1:前端 66:帶電滾輪 71:清潔框體 71d:被定位部 71g:被止旋部 71o:被推壓部 73:鼓軸承 73a:控制構件抵接部 73c:被止旋部 73d:被定位部上 73e:被推壓部 73f:被定位部下 73g:被引導部 73h:被嵌合部 73i:凹底面 73j:限制部 73k:退避部 73l:空間 73m:凸出部 77:清潔刀 81:驅動傳達構件 81a:齒輪部 81a1:端面 81b:耦合凹部 81b1:前端部 81c:固定端 81d:中央部 81e:碰撞面 81i:耦合圓筒部 81j:第2齒輪部 85:圓筒凸輪連桿 85a:轂 85b:安裝孔 86:圓筒凸輪 86a,86b,86c:斜面部 86d:一端部 86e:轂 86f:碰撞部 87:空間 93:第2側板 93a:孔部 94:軸承 94a:V字形狀部 96:驅動惰輪 97:傾斜構件 98:傾斜反彈彈簧 101:控制構件 101a:支撐轂 101b:被抵接部 101c:控制部 102:反彈彈簧 105:罩部 105a:第1開口部 105e:非驅動側端面 A:裝置本體 B:卡盒 T:碳粉 PA:薄板材 P:時鐘方向 C:安裝方向 Ax1:軸線 FA:力 FD:咬合力 W:間隔
[圖1]是實施例1的圖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及卡盒的剖面圖。
[圖2]是實施例1的卡盒的剖面圖。
[圖3]是實施例1的開閉門的開閉狀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立體圖。
[圖4]是實施例1的開閉門關閉的狀態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剖面圖。
[圖5]是實施例1的開閉門開啟的狀態的圓筒凸輪附近的立體圖。
[圖6]是實施例1的卡盒安裝時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圖7]是實施例1的卡盒的驅動側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實施例1的卡盒推壓部與定位部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圖9]是實施例1的驅動傳達構件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實施例1的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的推力方向的動作的剖面圖。
[圖11]是表示實施例1的耦合裝置卡合時的驅動傳達構件周邊的剖面圖。
[圖12]是表示實施例1的驅動側的驅動傳達構件的軸承的支撐構成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實施例1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姿勢的剖面圖。
[圖14]是表示實施例1的開啟開閉門時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姿勢的剖面圖。
[圖15]是表示實施例1的卡盒的控制構件的立體圖。
[圖16]是表示實施例1的卡盒安裝時的驅動傳達構件的傾斜動作的剖面圖。
[圖17]是表示實施例1的驅動傳達構件與罩部的立體圖。
[圖18]是表示實施例1的卡盒的安裝時與卸下時的控制構件的動作的剖面圖。
[圖19]是實施例1的卡盒的上面圖。
[圖20]是實施例1的卡盒的側面圖。
[圖21]是實施例1的卡盒的剖面圖。
[圖22]是實施例1的卡盒的上面圖。
[圖23]是變形例的卡盒的立體圖。
[圖24]是實施例1的卡盒及圖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剖面圖。
[圖25]是實施例1的卡盒的剖面圖。
30:顯像滾子齒輪
73j:限制部
73k:退避部
73m:凸出部
101:控制構件
101c:控制部
101d:凹部
101d1:面
AA:軸線
Ax1:軸線
Ax2:軸線
L1:距離
L2:距離
R:旋轉方向
R1:半徑
R2:距離
R3:距離
Ra:距離
α1,α2,α3,α4:角度座標

Claims (18)

  1. 一種卡盒,係可對於圖像形成裝置本體裝卸的卡盒,該圖像形成裝置本體係具備可傾動的驅動傳達構件及覆蓋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罩,其特徵係具有:感光體鼓;顯像滾輪;卡盒側齒輪,其係被構成為與被設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外周面的齒輪部咬合;可動構件,其係被構成為將前述驅動傳達構件反彈,而使被設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齒輪部移動至可與前述卡盒側齒輪咬合的位置;及限制部,其係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齒輪部與前述卡盒側齒輪咬合的狀態下旋轉時,抑制前述驅動傳達構件傾動,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與前述卡盒側齒輪咬合時,被構成為在藉由前述限制部、前述可動構件、前述卡盒側齒輪所包圍的空間的內部收納前述驅動傳達構件及前述罩,若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限制部沿著與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的距離設為Ra,則在圖像形成時的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在比前述限制部更下游且比前述卡盒側齒輪更上游,前述空間係包含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沿著與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的距離超過Ra的區域,被構成為在前述空間的前述區域的內部收納前述罩。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卡盒,其中,包含:若將沿著與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來測得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齒輪的齒頂的距離設為R1,則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預定的位置時,前述空間,係包含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為中心的半徑R1的圓。
  3. 如請求項1或2記載的卡盒,其中,具有:被構成為與被設在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耦合部耦合的鼓耦合裝置,為可朝向前述感光體鼓傳達驅動力的鼓耦合裝置。
  4. 如請求項1或2項記載的卡盒,其中,前述前述限制部為凸出至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的方向的第1凸出部,前述卡盒,係在比前述第1凸出部更下游且比前述齒輪更上游,具備第2凸出部,前述空間,係包含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第2凸出部的區域,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第2凸出部的距離,係比Ra更大。
  5. 如請求項1或2項記載的卡盒,其中,具備:支撐前述感光體鼓的第1框體;及支撐前述顯像滾輪的第2框體,前述第1框體具備前述限制部。
  6. 如請求項1或2項記載的卡盒,其中,前 述卡盒側齒輪,係可朝向前述顯像滾輪傳達驅動力。
  7. 如請求項1或2項記載的卡盒,其中,前述卡盒側齒輪,係與前述顯像滾輪同軸狀地配置。
  8. 一種卡盒,其特徵係具有:感光體鼓;顯像滾輪;至少一部分露出的齒輪;可對於前述感光體鼓移動的可動構件;支撐前述感光體鼓的第1框體;及支撐前述顯像滾輪的第2框體,在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方向的前述卡盒的一方的側配置有前述可動構件及前述齒輪,前述第1框體,係在前述卡盒的前述一方的側具有朝向前述軸線方向的外側凸出的凸出部,在與前述軸線正交的面的極座標系中,若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作為原點,以從前述原點朝向前述齒輪的軸線延伸的線作為始線,且將角度座標設為Θ,以圖像形成時的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作為角度座標Θ的正的方向,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齒輪的齒頂的距離設為R1,將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齒輪的軸線的距離設為R2,則(i)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預定的位置時,在前述卡盒的前述一方的側,包含以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為中心的半徑R1的圓所包圍的區域之空間,係被形成為藉由前述齒輪、前述凸出部、及前述可動構件所包圍, (ii)在前述極座標系中,在角度座標Θ為符合「190°<Θ<280°」的範圍內,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凸出部的距離為取最短距離Ra,(iii)前述最短距離Ra為符合「R1<Ra<R2」,且(iv)前述極座標系的角度座標Θ為符合「282°<Θ<297°」的範圍,係位於比前述凸出部的前述部分更下游側且比前述齒輪更上游側,(v)在角度座標Θ為符合「282°<Θ<297°」的範圍的全域中,前述空間,係包含離感光體鼓的軸線的距離為超過Ra的區域。
  9. 如請求項8記載的卡盒,其中,前述凸出部的前述部分為第1凸出部,前述凸出部,係在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在比前述第1凸出部更下游且比前述齒輪更上游具有第2凸出部,前述空間,係包含前述第2凸出部與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之間的區域,從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到前述第2凸出部的距離為比Ra更大。
  10. 如請求項8或9記載的卡盒,其中,在前述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在比前述凸出部的前述部分更下游且比前述齒輪更上游的範圍,前述第1框體,係持有不使配置前述凸出部的區域。
  11. 如請求項8或9項記載的卡盒,其中,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前述預定的位置時,前述可動構件的表 面最接近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
  12. 如請求項8或9項記載的卡盒,其中,前述可動構件,係具有凹陷為遠離前述感光體鼓的軸線的凹部。
  13. 如請求項8或9項記載的卡盒,其中,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預定位置時,若將從前述鼓軸線到前述可動構件的最短距離設為R3,則符合「R1<R3<R2」。
  14. 如請求項8或9項記載的卡盒,其中,前述齒輪,係可朝向前述顯像滾輪傳達驅動力。
  15. 如請求項8或9項記載的卡盒,其中,前述齒輪,係與前述顯像滾輪同軸狀地配置。
  16. 如請求項8或9項記載的卡盒,其中,更具有:被配置於前述卡盒的前述一方的側,且可對前述感光體鼓傳達驅動力的鼓耦合裝置。
  17. 如請求項16項記載的卡盒,其中,前述齒輪的至少一部分及前述可動構件的至少一部分,係在前述軸線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鼓耦合裝置更外側。
  18. 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徵係具備:具備可傾動的驅動傳達構件及覆蓋前述驅動傳達構件的罩之圖像形成裝置本體;及如請求項1~17中的任一項記載的卡盒。
TW109133798A 2019-09-30 2020-09-29 圖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卡盒 TWI821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0285A JP7418109B2 (ja) 2019-09-30 2019-09-3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80285 2019-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1116A TW202131116A (zh) 2021-08-16
TWI821599B true TWI821599B (zh) 2023-11-11

Family

ID=75270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3798A TWI821599B (zh) 2019-09-30 2020-09-29 圖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卡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693356B2 (zh)
JP (1) JP7418109B2 (zh)
TW (1) TWI821599B (zh)
WO (1) WO20210661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05812A (zh) 2020-12-07 2023-01-13 佳能株式会社(Jp)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系统
WO2024046242A1 (zh) * 2022-08-27 2024-03-07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07519A (zh) * 2016-08-26 2018-03-01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US20190129356A1 (en) * 2016-06-14 2019-05-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19117317A1 (ja) * 2017-12-13 2019-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1833B2 (ja) 2003-09-19 2011-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884343B2 (ja) * 2011-08-31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KR20140065596A (ko) * 2012-11-16 2014-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동력 전달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9846409B2 (en) * 2014-05-06 2017-12-19 Apex Technology Co., Ltd. Processing cartridge and driving assembly thereof
EP3467593B1 (en) * 2016-05-27 2022-07-13 Zhuhai Un-Tern Imaging Products Co., Ltd Driving force reception assembly and processing box using assembly
JP7006083B2 (ja) 2017-09-26 2022-01-24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騒音低減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8178B2 (ja) 2018-12-28 2023-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13574469A (zh) * 2019-03-18 2021-10-2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盒和鼓单元
CA3141699A1 (en) 2019-06-12 2020-12-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ttachment, and mounting ki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29356A1 (en) * 2016-06-14 2019-05-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201807519A (zh) * 2016-08-26 2018-03-01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WO2019117317A1 (ja) * 2017-12-13 2019-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66193B2 (en) 2024-04-23
US20220221820A1 (en) 2022-07-14
US11693356B2 (en) 2023-07-04
WO2021066186A1 (ja) 2021-04-08
TW202131116A (zh) 2021-08-16
JP7418109B2 (ja) 2024-01-19
US20230297025A1 (en) 2023-09-21
JP2021056406A (ja) 2021-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217557A1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412070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cartridge mounting feature
EP1403735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detachably mountable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239311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821599B (zh) 圖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卡盒
JP6465631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45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031856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352327B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7146410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401080A1 (en) Attachment, set of mountable and dismountable units,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mounting method
JP20191011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装着可能なカートリッジ
CN109725519B (zh) 成像设备
JP20130614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65806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離間部材
JP74835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70044038A (ko)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730571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
TWI843523B (zh)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JP51365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2993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