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7519A -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7519A
TW201807519A TW105127508A TW105127508A TW201807519A TW 201807519 A TW201807519 A TW 201807519A TW 105127508 A TW105127508 A TW 105127508A TW 105127508 A TW105127508 A TW 105127508A TW 201807519 A TW201807519 A TW 2018075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tridge
vibration
waste toner
coupling member
c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7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0847B (zh
Inventor
平山明延
竹內俊陽
Original Assignee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7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084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7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75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0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0847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卡匣,具有感光體、以使由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朝向設於裝置本體的攪拌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以及以對攪拌構件施加振動的方式構成的振動賦予構件。振動賦予構件,以可移動於對攪拌構件施加振動之第1位置,與由第1位置退避之第2位置之間的方式構成。

Description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於使用了電子照片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卡匣。
於電子照片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把作為相關於影像形成的旋轉體之感光體光鼓或顯影輥等要素作為卡匣一體化,可以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裝拆的構成係屬已知。
在這樣的影像形成裝置,必須要對維修所必要的構件進行維修。為了使這各種處理手段的維修更為容易,把前述那樣的感光體光鼓、帶電手段、顯影手段、清潔手段等匯集於框體內而卡匣化。接著,藉由使此卡匣可裝拆於影像形成裝置,可以提供維修容易的影像形成裝置係屬已知。
於這樣的卡匣方式的裝置,把影像形成時的清潔步驟所產生的轉印殘留碳粉(以下稱為廢碳粉)保持於卡轄內的構成係屬已知。
此外,於日本特開2014-52475號公報,記載著把影像形成時的清潔步驟產生的廢碳粉搬送至設在裝置本體的廢碳粉收容部之構成。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發展前述之先前技術。
代表性的構成,係提供一種卡匣,其可裝拆於具備供攪拌之攪拌構件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感光體、以使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朝向前述攪拌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以及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振動的方式構成的振動賦予構件;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以可移動於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振動之第1位置,以及由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的方式構成。
本發明使前述先前技術有所發展。
1‧‧‧感光體光鼓
4‧‧‧顯影裝置
6‧‧‧清潔刮板
7‧‧‧處理卡匣
13‧‧‧感光體單元
14‧‧‧清潔框體
14a‧‧‧廢碳粉收容部
14b‧‧‧擋門導引部
17‧‧‧顯影輥
18‧‧‧顯影框體
26‧‧‧搬送螺桿
26a‧‧‧搬送螺桿部
26b‧‧‧支撐部
26c‧‧‧支撐部
26d‧‧‧搬送槳葉
26e‧‧‧逆螺桿部
26f‧‧‧螺桿中心線
26g‧‧‧驅動傳達葉片
27‧‧‧光鼓軸承
28‧‧‧耦合器架
28a‧‧‧圓筒部
28b‧‧‧支撐部
28c‧‧‧支撐部
28d‧‧‧止轉肋片
28e‧‧‧熔接部
28f‧‧‧圓筒先端傾斜部
29‧‧‧第一耦合構件
29a‧‧‧孔部
29b‧‧‧驅動銷
29c‧‧‧驅動爪
29d‧‧‧支撐部
29e‧‧‧卡合部
29f‧‧‧掛彈簧溝
30‧‧‧第二耦合構件
30a‧‧‧孔部
30b‧‧‧溝部
30c‧‧‧掛彈簧溝
30d‧‧‧突起部
30e‧‧‧壓縮爪
30f‧‧‧驅動爪
30g‧‧‧卡合部
30h‧‧‧凹部
30i‧‧‧斜面部
30j‧‧‧逆斜面部
30k‧‧‧支座面
31‧‧‧耦合彈簧
31a‧‧‧折曲形狀
31b‧‧‧輪形狀
32‧‧‧廢碳粉連結部
34‧‧‧擋門
35‧‧‧彈性密封構件
36‧‧‧擋門彈推構件
38‧‧‧臂連桿
38a‧‧‧孔部
38b‧‧‧卡合孔部
38c‧‧‧支撐部卡合軸
38d‧‧‧限制部
39‧‧‧支撐構件
39a‧‧‧卡合孔
39b‧‧‧桿卡合孔
40‧‧‧廢碳粉排出部
41‧‧‧壓縮彈簧(彈推光鼓耦合器)
42‧‧‧臂
43‧‧‧彈簧壓件
43a‧‧‧擋門抵接部
43b‧‧‧落下防止壁
44‧‧‧彈簧耦合器
44a‧‧‧彈簧部
44b‧‧‧耦合部
45‧‧‧搬送鰭片
45a‧‧‧旋轉軸
45b‧‧‧搬送部
45c‧‧‧搔出部
46‧‧‧防卡匣脫落部
47‧‧‧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
48‧‧‧連桿旋轉構件
49‧‧‧旋轉軸
50‧‧‧第一搬送構件
51‧‧‧第一搬送路徑
52‧‧‧惰輪
53‧‧‧搬送螺桿齒輪
54‧‧‧支撐構件
54a‧‧‧卡合部
54b,c‧‧‧卡合孔
55‧‧‧第二後側板
56‧‧‧顯影惰輪
57‧‧‧耦合部
58‧‧‧碳粉供給輥齒輪
59‧‧‧顯影輥齒輪
61‧‧‧第二搬送路徑
61a‧‧‧中心線
80‧‧‧本體搬送部
80a‧‧‧本體第一搬送路徑
80b‧‧‧本體第二搬送路徑
80d‧‧‧廢碳粉接收口
80e‧‧‧鰭片軸承部
80f‧‧‧搬送連結部
81‧‧‧光鼓驅動輸入耦合器
82‧‧‧顯影驅動輸入耦合器
83‧‧‧電壓施加構件
84‧‧‧記錄端子
85‧‧‧本體搬送螺桿
86‧‧‧廢碳粉匣體
87‧‧‧驅動輥
88‧‧‧二次轉印對向輥
89‧‧‧從動輥
91‧‧‧本體前門
92‧‧‧前蓋
93‧‧‧卡匣安裝部
94‧‧‧卡匣下導件
95‧‧‧卡匣上導件
98‧‧‧後側板
99‧‧‧前側板
100‧‧‧影像形成裝置
134‧‧‧擋門
圖1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部之與本體部的卡合之部分剖面圖。
圖2係供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電子照片影像 形成裝置的概要之圖。
圖3係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概略剖面圖。
圖4係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內的廢碳粉的流向之剖面圖。
圖5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之除去碳粉的搬送路徑的概略剖面圖。
圖6係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立體圖。
圖7係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搬送螺桿的剖面位置之剖面圖。
圖8係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搬送螺桿與耦合器的卡合說明圖。
圖9係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廢碳粉排出部的構成說明圖。
圖10係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廢碳粉排出部剖面圖。
圖11係相關於實施例之廢碳粉連結構件之組裝說明圖。
圖12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部的驅動連結構成之零件圖。
圖13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之往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匣插入方向之圖。
圖14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的其他構成之耦合器的立體圖。
圖15係相關於實施例之振動構件的立體圖。
圖16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部的連接方法之立體圖。
圖17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廢碳粉排出口的擋門構成之立體圖。
圖18係說明安裝於相關實施例之裝置本體時的廢碳粉排出部的擋門的動作之剖面圖。
圖19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裝置本體的前門開解狀態之立體圖。
圖20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下導件的形狀之剖面圖。
圖21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裝置本體安裝軌跡之剖面圖。
圖22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安裝方向深側構成之立體圖。
圖23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安裝方向深側構成之部分立體圖。
圖24係顯示直到插入相關於實施例之裝置本體深側之處理卡匣的動作之模式圖。
圖25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的臂與前門扉之連桿構成之剖面模式圖。
圖26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安裝方向深側的前門扉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之立體圖。
圖27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安裝方向深側的 前門扉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之由其他方向所見之立體圖。
圖28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前門扉開放時之安裝方向前側的前門扉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之立體圖。
圖29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的其他構成之由顯影輥往廢碳粉排出部之驅動連結構成之零件圖。
圖30係說明由相關於實施例之第二耦合構件往振動構件之振動傳達的模式圖。
圖31係說明以擋門關閉相關實施例2之廢碳粉排出部的狀態之剖面圖。
圖32係相關於實施例2之擋門與彈性密封構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33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2的擋門關閉廢碳粉排出部時的關係之由擋門側所見的概略模式圖。
圖34係說明安裝於相關實施例3之裝置本體時的廢碳粉排出部的擋門的動作之剖面圖。
圖35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3的廢碳粉連結構件與擋門的位置關係之立體圖。
圖36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3的廢碳粉連結構件的壁部與擋門的位置關係之側面圖。
圖37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3的本體構成之外觀圖。
圖38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3的本體與卡匣之卡合的剖面圖。
圖39係顯示相關於實施例3之處理卡匣的插 入動作之安裝圖。
圖40係由相關於實施例3之彈簧壓件取下本體接收密封構件及縱密封件之本體廢碳粉接收口的外觀圖。
圖41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振動構件的其他例之立體圖。
圖42係說明由相關於實施例4的搬送螺桿往第一耦合器之驅動傳達構成之概略圖。
圖43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5的廢碳粉連結部的零件構成之分解圖。
圖44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5之本構成的廢碳粉連結部的零件構成之剖面圖。
圖45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5的廢碳粉連結部與裝置本體的連結方法之卡匣安裝圖。
圖46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6的各零件之分解圖。
圖47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6的廢碳粉連結部與裝置本體的連結方法之安裝剖面圖。
圖48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7的廢碳粉連結部與其他零件的安裝之分解圖。
圖49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7之第二耦合器的形狀之外觀圖,圖50係說明與本實施例的裝置本體100之連結之剖面圖。
圖50係說明與相關於實施例7之裝置本體 100的連結之剖面圖。
圖51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8的廢碳粉連結部與其他零件的安裝之分解圖。
圖52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8之第二耦合器的形狀之外觀圖。
圖53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8之連結動作部的形狀之外觀圖。
圖54係相關於實施例8之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本體連接前後的卡匣剖面圖。
圖55係相關於實施例8之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本體連接前後的卡匣側面圖。
圖56係說明往相關於實施例8之裝置本體的碳粉排出口的卡合之外觀圖。
圖57係說明由相關於實施例8之處理卡匣的碳粉排出口之碳粉排出路徑之剖面圖。
圖58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8之處理卡匣之與裝置本體的卡合方法之剖面圖。
圖59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8之處理卡匣之與裝置本體的卡合方法之部分概略圖。
圖60係說明由相關於實施例1之其他形狀的第二耦合構件往振動構件之振動傳達的模式圖。
圖61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振動構件的形狀之立體圖。
圖62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振動構件的其他 例之立體圖。
圖63係顯示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64係相關於實施例9之說明圖。
圖65係相關於實施例9之說明圖。
圖66係相關於實施例9之說明圖。
圖67係相關於實施例9之說明圖。
<實施例1>
以下,使用圖式說明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以及卡匣。又,所謂影像形成裝置,例如係使用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處理而在記錄媒體形成影像者。例如,包含電子照片複印機、電子照片印表機(例如,LED印表機、雷射印表機等)、電子照片傳真裝置等。卡匣,係可裝拆於影像形成裝置的本體(裝置本體、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者。在本實施例作為卡匣之一例,針對處理卡匣7進行說明。處理卡匣7,具有感光體與作用於感光體的處理構件(處理手段)。
又,在以下的實施例中例示著可裝拆4個處理卡匣的全彩影像形成裝置。但是,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匣的個數並不以此為限定。此外,同樣地,針對於實施例揭示的各構成,在沒有特別限定記載的情況下,並不限定其材質、配置、尺寸、其他數值等。此外,在沒有特別明記時,所謂的上方是指設置影像形成裝置時的重 力方向的上方。
[影像形成裝置的概略說明]
以下,簡單說明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之關於影像形成的動作,與廢碳粉的搬送。
[關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
首先,用圖2、圖3、圖4、圖5說明相關於本實施例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影像形成裝置)之一實施例之全體構成。圖2係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100的概略剖面圖,圖3係處理卡匣的主剖面圖。圖4係顯示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構成之概略剖面圖。此外,圖5係顯示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的搬送路徑之背面模式圖。
如圖2所示,影像形成裝置100具備複數影像形成部。具體而言,具有供形成黃(Y)、洋紅(M)、青(C)、黑(K)之各色影像之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影像形成部SY、SM、SC、SK。在本實施例,第一至第四影像形成部SY、SM、SC、SK,被配置在與鉛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成一列。
又,在本實施例,第一至第四影像形成部之構成以及動作,除了形成的影像的顏色是不同的以外,實質上相同。也就是說,以下,在沒有必要特地區別的場合,省略Y、M、C、K而總括地進行說明。
亦即,在本實施例,影像形成裝置100,具有 4個感光體光鼓1(1Y、1M、1C、1K)。感光體光鼓1,旋轉於圖示箭頭A方向。於感光體光鼓1的周圍被配置著帶電輥2以及掃描機單元(曝光裝置)3。
在此,帶電輥2,是使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均勻帶電的帶電手段。接著,掃描機單元3,是根據影像資訊照射雷射在感光體光鼓1上形成靜電影像(靜電潛像)的曝光手段。此外,在感光體光鼓1的周圍,被配置著顯影裝置(以下稱顯影單元)4(4Y、4M、4C、4K)以及作為清潔手段(清潔構件)之清潔刮板6(6Y、6M、6C、6K)。
進而,對向於4個感光體光鼓1,被配置著作為使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粉影像轉印至記錄材12之用的中間轉印體之中間轉印皮帶5。
又,在本實施例,顯影單元4,作為顯影劑使用非磁性單一成分顯影劑,亦即,碳粉T。此外,在本實施例,顯影單元4,係使用作為顯影劑担持體之顯影輥17對感光體光鼓1接觸而進行接觸顯影者。
在本實施例,清潔單元13,具有感光體光鼓1、帶電輥2、作為清潔構件之清潔刮板6。此外,具有作為收容藉由清潔刮板6除去的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轉印殘留碳粉(廢碳粉)之收容部的廢碳粉收容部14a(14aY、14aM、14aC、14aK)。
進而在本實施例,使顯影單元4以及清潔單元13一體地卡匣化,形成處理卡匣7。處理卡匣7,透過 設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未圖示的安裝導件、定位構件等安裝受段(導件、導引機構),可裝拆於影像形成裝置100上。
在本實施例,各色用的處理卡匣7全部具有相同形狀。各色用的處理卡匣7內,分別被收容黃(Y)、洋紅(M)、青(C)、黑(K)之各色碳粉T(TY、TM、TC、TK)。
中間轉印皮帶5,抵接於所有的感光體光鼓1,旋轉於圖示箭頭B方向。中間轉印皮帶5,張掛於複數支撐構件(驅動輥87、二次轉印對向輥88、從動輥89)上。
於中間轉印皮帶5的內周面側,以對向於各感光體光鼓1的方式,並排設置作為一次轉印手段之4個一次轉印輥8(8Y、8M、8C、8K)。此外,於中間轉印皮帶5的外周面側在對向於二次轉印對向輥88的位置,被配置作為二次轉印手段之二次轉印輥9。
形成影像時,首先是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藉由帶電輥2均勻地帶電。接著,藉由掃描機單元3所發出的因應於影像資訊的雷射光,使帶電的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被掃描曝光。藉此,於感光體光鼓1上形成依照影像資訊的靜電潛像。其次,被形成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靜電潛像,藉由顯影單元4以碳粉像的方式被顯影。總之感光體光鼓1,是在其表面担持著以碳粉形成的影像(碳粉像)的旋轉體(影像担持體)。被形成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 粉像,藉由一次轉印輥8的作用被轉印(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皮帶5上。
例如,在形成全彩影像時,前述之處理,於第一至第四影像形成部SY、SM、SC、SK依序進行。在各影像形成部形成的碳粉像,依序重疊於中間轉印皮帶5上被一次轉印。其後,與中間轉印皮帶5的移動同步,記錄材12往二次轉印部搬送。接著,中介著記錄材12藉由抵接於中間轉印皮帶5的二次轉印輥9的作用,中間轉印皮帶5上的4色碳粉像,統括被二次轉印至記錄材12上。
被轉印碳粉像的記錄材12,被搬送至作為定著手段之定著裝置10。於定著裝置10藉著對記錄材12施加熱及壓力,在記錄材12上使碳粉像定著。此外,於一次轉印步驟後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一次轉印殘留碳粉,藉由作為清潔構件之清潔刮板6除去,回收。
又,亦有把如卡匣那樣可由影像形成裝置裝拆自如地設置的單元以外的部位稱為影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與影像形成裝置相互區別的場合。
(關於印字中的廢碳粉搬送)
以下,說明被回收的廢碳粉的搬送。藉由清潔刮板由影像担持體(感光體光鼓1)上回收的廢碳粉,被收容於作為收容部之廢碳粉收容部14a(14aY、14aM、14aC、14aK)。廢碳粉收容部14a具有在卡匣側暫時收容 廢碳粉的收容部的功能。
廢碳粉收容部14a之第一搬送路徑51(51Y、51M、51C、51K)內被配置作為搬送構件(卡匣側搬送構件)之搬送螺桿26(參照圖3)。藉此,被回收至廢碳粉收容部14a的廢碳粉藉由作為卡匣側搬送構件之搬送螺桿26,被搬送至處理卡匣7的長邊方向一端側。又,處理卡匣7的長邊方向係與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線,或搬送螺桿26的旋轉軸線約略平行的方向。因此在沒有特別說明的場合,處理卡匣的長邊方向,與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線方向,以及搬送螺桿26的旋轉軸線方向視為相同。又,所謂旋轉軸線方向(軸線方向),是旋轉體的旋轉軸線以及平行於該旋轉軸線的直線延伸的方向。
被搬送的廢碳粉通過第二搬送路徑61(參照圖4),被搬送至裝置本體的廢碳粉接收口(碳粉接收口)80d。又,第二搬送路徑61是朝向排出口(廢碳粉排出部)32d使碳粉移動的排出路徑。由排出口32d排出的碳粉進入廢碳粉接收口80d。
第二搬送路徑61,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線方向,被配置於卡匣的一端側。第二搬送路徑61,使碳粉移動於交叉於軸線方向的方向(在本實施例係與軸線方向幾乎正交的方向)。
於第二搬送路徑61,設有第一耦合構件29、耦合彈簧31、第二耦合構件30、廢碳粉連結構件32。此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係可對處理卡匣7沿著中心線 61a移動地被支撐。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構成第二搬送路徑61的終端的構件,具有供把碳粉排出至卡匣的外部之用的排出口32d。此外詳細內容稍後敘述,但廢碳粉連通構件32,是把排出口32,接續、連結而移動至碳粉接收口80d之連結部。
詳細內容稍後敘述,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因應於處理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的安裝動作而移動。至少再進行影像形成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成為與本體廢碳粉接收口80d連結的狀態。又,在把處理卡匣7往影像形成裝置安裝的狀態,第2搬送路徑61,採用通過其內部的碳粉因重力而落下的角度為佳。在本實施例,以第二搬送路徑61的中心線61a對重力方向約傾斜19度的方式決定卡匣7的姿勢。
廢碳粉由廢碳粉接收口80d通過振動構件44,被送到裝置本體的第二搬送路徑80b。
其後,藉由設於第二搬送路徑80b內的本體搬送螺桿85而排出、收容於作為影像形成裝置的本體側碳粉收容部之廢碳粉匣體86(參照圖5)。
此外,於二次轉印步驟後殘留於中間轉印皮帶5上的二次轉印殘留碳粉,藉由中間轉印皮帶清潔裝置11(參照圖2)除去。又,影像形成裝置100,也可以僅使用所要的單獨或者幾個(非全部)影像形成部,形成單色或者多色的影像。
[關於處理卡匣]
其次,使用圖3、圖6說明被安裝於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100的處理卡匣7的全體構成。圖6係顯示顯影單元4與清潔單元13的分解立體圖。處理卡匣7係顯影裝置4、清潔單元13成為一體而形成的。如圖6所示,顯影單元4,具備設於軸承構件19R、19L的孔19Ra、19La。此外,清潔單元13,具備設於清潔單元13的框體的孔13a(13aR、13aL、參照圖6)。接著,顯影單元4與清潔單元13,以嵌合於孔19Ra19La及孔13aR、13aL的軸24(24R、24L)為中心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被結合。此外,顯影單元4,藉由加壓彈簧25彈推。因此,於處理卡匣7之影像形成時,顯影單元4以軸24為中心旋轉於圖3所示的箭頭F方向,感光體光鼓1與顯影輥17抵接。顯影輥17,是於其表面担持碳粉(顯影劑)而旋轉的旋轉體(顯影劑担持體、顯影構件)。顯影輥17,藉著對感光體光鼓1供給碳粉,顯影感光體光鼓1的潛像。
[關於顯影單元]
其次,使用圖3、圖6說明相關於本實施例之處理卡匣7的顯影裝置4。
如圖3、圖6所示,顯影單元4,具有支撐顯影單元4內的各種要素的顯影框體18。於顯影單元4,設有與感光體光鼓1接觸而作為旋轉於圖示箭頭D方向(反 時針方向)的顯影劑担持體之顯影輥17。顯影輥17,於其長邊方向(旋轉軸線方向)的兩端部,中介著顯影軸承19(19R、19L),可旋轉地支撐於顯影框體18。此處,顯影軸承19(19R、19L),分別被安裝於顯影框體18的兩側部。
此外,顯影單元4,如圖3所示具有顯影劑收容室(以下,稱為碳粉收容室)18a,與被配設顯影輥17的顯影室18b。
於顯影室18b,被配置著作為接觸於顯影輥17而旋轉於箭頭E方向的顯影劑供給構件之碳粉供給輥20與顯影輥17的限制碳粉層之用的顯影劑限制構件的顯影刮板21。碳粉供給輥20是對顯影輥17供給碳粉之輥。碳粉供給輥20,是於其表面担持碳粉而旋轉的旋轉體,是碳粉供給構件。
顯影刮板21,係對支撐構件22例如被熔接而一體化。此外,於顯影框體18的碳粉收容室18a,設有攪拌被收容的碳粉同時往前述碳粉供給輥20搬送碳粉之用的攪拌構件23。
[關於清潔單元]
其次,使用圖3、圖6說明相關於本實施例之處理卡匣7的清潔單元13。
清潔單元13具有作為支撐清潔單元13內的各種要素的框體之清潔框體14。於清潔框體14,感光體 光鼓1中介著軸承構件27(27R及27R,參照圖6)可旋轉於圖3所示的箭頭A方向地被安裝。此外,清潔刮板6,如圖3所示,係供除去一次轉印後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的轉印殘留碳粉(廢碳粉)之用的彈性構件6a,與供支撐彈性構件之用的支撐構件6b被形成為一體。清潔刮板6,係把感光體光鼓1的長邊方向的兩端部以螺釘等手段固定於清潔框體14。
藉由清潔刮板6由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除去的廢碳粉,在重力方向上落下於清潔刮板6與清潔框體14所形成的空間,暫時地被收容於廢碳粉收容部14a內。此外,於清潔框體14,帶電輥軸承15沿著通過帶電輥2的旋轉中心與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中心的線被安裝著。
在此,帶電輥軸承15,以可移動於圖3所示的箭頭C方向的方式安裝著。帶電輥2的旋轉軸2a,可旋轉地安裝於帶電輥軸承15。接著,帶電輥軸承15,藉由作為彈推手段之帶電輥加壓彈簧16朝向感光體光鼓1彈推。
[關於廢碳粉搬送部]
以下,詳細說明搬送廢碳粉的搬送部。搬送廢碳粉的廢碳粉搬送裝置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的深側的構成,以採用把卡匣的碳粉排出口插入至本體側後側板的深處之構成為較佳。但是,在這樣的構成,不得不採用具 備把卡匣的一部分插入後側板深處之用的突起的構成。換句話說,在前述構成,要縮短卡匣的長邊方向的寬幅是困難的。
因此,在本實施例把廢碳粉搬送裝置配置於影像形成裝置的安裝處理卡匣7的空間。藉此,可以抑制處理卡匣的長邊方向的寬幅擴張。
[關於廢碳粉搬送部的概要]
其次,使用圖4、圖6說明被設置於清潔單元13的廢碳粉排出部40的配置位置。如圖6所示,廢碳粉排出部40,在感光體光鼓軸線方向,被配置於比安裝抵觸位置7m更為內側(區域AA)。藉此成為在裝置本體100的後側板98的處理卡匣7側排除廢碳粉的構成。換句話說,供安裝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匣之空間之中,在後側板的附近廢碳粉由處理卡匣7往本體側遞送的構成。
接著,使用圖3、圖4說明廢碳粉排出部40之構成。
感光體光鼓1,承受來自裝置本體100的驅動而旋轉於箭頭A方向。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經過後述的齒輪列,往卡匣側作為搬送構件側的廢碳粉搬送螺桿26傳達。廢碳粉搬送螺桿26,被配置於清潔框體14的廢碳粉收容部14a,旋轉於箭頭G方向。搬送螺桿26,把沿著感光體光鼓1的軸線方向配置的第一搬送路徑51內的廢碳粉往處理卡匣7的常邊一端方向(圖4箭頭H方向)搬 送。
被搬送的廢碳粉,經過與第一搬送路徑51約略正交的方向上設置的第二搬送路徑61,由設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開口部之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往裝置本體100的未圖示的廢碳粉接收口80d排出。在此,廢碳粉搬送螺桿26,在本實施例為螺桿形狀,但也可以是具有搬送力的扭轉螺旋彈簧形狀,或是具有不連續的槳葉形狀的其他構成。
(關於搬送路徑的配置與其剖面)
其次,使用圖3、圖4、圖7、圖8、圖12說明廢碳粉搬送構成的配置。圖7係顯示搬送螺桿26與排出口32d的位置關係之概略圖。此外,圖8係由中心線61a方向所見之在處理卡匣7內的搬送螺桿26與第一耦合構件29之卡合的概略圖。
如圖7(b)所示,沿著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線方向來看卡匣時,以第二搬送路徑61的中心線61a通過廢碳粉搬送螺桿26的軸中心,與感光體光鼓1的軸中心1a之間的方式配置第二搬送路徑61。總之,對於中心線61a,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中心1a,與第一搬送構件26的旋轉中心相互位於相反側。
又,中心線61a,與第二耦合構件30的旋轉軸線幾乎為同一直線。總之,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中心1a,與廢碳粉搬送螺桿26的旋轉中心,對第二耦合構件 30的旋轉軸線(軸線61a)相互位於相反側。
藉由滿足如前所述的配置關係,可以把感光體光鼓1或廢碳粉搬送螺桿26,或者第二搬送路徑(排出路徑)61配置於小空間。因此,可以減少或者是消除由清潔框體14的外形線L(參照圖3)之突出量。因此,由感光體光鼓1的軸線方向來看時,可以使清潔單元或者處理卡匣小型化。
此外,如圖8(b)所示,由第二搬送路徑61的中心線61a方向來看,第二搬送路徑61的開口部61b,於搬送螺桿26之旋轉時以在逆螺桿部26e應採取的區域與範圍K重疊的方式配置。
開口部61b,為連通第一搬送路徑51與第二搬送路徑61之連通部。此外,中心線61a方向,係與搬送螺桿26的軸線幾乎正交的方向。總之,由沿著其正交的方向來看搬送螺桿26時,成為逆螺桿部26e重疊於開口部61b。
藉此,藉由搬送螺桿26的搬送力,可以由第一搬送路徑51往第二搬送路徑61平滑地搬送廢碳粉。此外,如圖7(a)所示,於卡匣的長邊方向(圖7(a)之左右方向)第一搬送路徑51與第二搬送路徑61重疊。藉此,確保廢碳粉的搬送所必要的搬送路徑的途徑,同時可以縮窄清潔單元13的長邊方向的寬幅。結果,處理卡匣7的小型化成為可能。
又,逆螺桿部26e,也可以視為搬送螺桿26 的第二搬送部。總之,搬送螺桿26,具有供搬送碳粉之用的主要部之第一搬送部(搬送螺桿部26a),以及與該第一搬送部反向地搬送碳粉之第二搬送部(逆螺桿部26e)(參照圖4)。
搬送螺桿26之搬送螺桿部26a,是朝向開口部61b搬送碳粉之部分。另一方面,第二搬送部(逆螺桿26e),是在搬送螺桿部26a的碳粉搬送方向,被配置於比搬送螺桿部26a更下游側的部分。第二搬送部之逆螺桿26e被配置於開口部61b附近,逆螺桿26e的長度比第一搬送部短。
此外,如圖4、圖7、圖8所示,於軸承構件27,作為廢碳粉排出部40,被配置著與第一搬送路徑51連通,延伸於與感光體光鼓1的軸線正交方向上的第二搬送路徑61。於第二搬送路徑61被設有排出口32d。
如圖7(a)所示,第一耦合構件29,被配置於第二搬送路徑61。此外,第一耦合構件29以中心線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於耦合器架28的支撐部28b。如圖8所示,於第一耦合構件29設有複數驅動銷29b,與設於搬送螺桿26的驅動傳達槳葉26g依序卡合。因此,由搬送螺桿26往第一耦合構件29傳達驅動。如此,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驅動,被變換為與感光體光鼓1的軸線正交方向(第二搬送路徑61的中心線61a)中心的旋轉而往第一耦合構件29傳達。驅動傳達葉片26g是構成前述逆螺桿26e的葉片(螺旋部),第一耦合構件 29,是由逆螺桿部26e傳達驅動力(旋轉力)的構成。
(廢碳粉排出口附近詳細構成)
其次,使用圖9、圖10說明處理卡匣7之由第一耦合構件29到排出口32d為止的廢碳粉搬送部的構成(廢碳粉搬送部40)。
圖9為說明廢碳粉排出部的構成之分解概要圖。此外,圖10係說明往耦合器架28之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之安裝的剖面圖。由感光體光鼓1剝取之轉印殘留碳粉亦即廢碳粉,透過第一耦合構件29、耦合彈簧31、第二耦合構件30、廢碳粉連結構件32往本體接收口80d搬送。又,詳細內容稍後敘述,但廢碳粉連結構件32,是可以與本體接收口80d連結以及解除連結之構成。
在此,如圖9所示,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耦合彈簧31、耦合器架28、廢碳粉連結構件32,係沿著中心線61a被配置於約略同一軸線上。此外,第一耦合構件29與第二耦合構件30以耦合彈簧31連結。廢碳粉連結構件32,對於耦合器架28,以與第二耦合構件30一起反向於耦合彈簧31的彈推力,而可移動於圖10的箭頭N方向的方式被安裝著。接著,處理卡匣7在與裝置本體100連結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移動於圖10的箭頭N方向而連結。
其次,使用圖7、圖9、圖10、圖11說明廢 碳粉搬送部40的安裝。
圖11係顯示廢碳粉連結構件之組裝的合體圖。如圖7所示,第二搬送路徑61,是被形成於廢碳粉排出部40內的碳粉搬送路徑。此外,如圖9所示,廢碳粉排出部40,係以耦合器架28、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耦合彈簧31、廢碳粉連結構件32構成的。
如圖9所示,第一耦合構件29,具備複數個與前述之搬送螺桿26卡合而旋轉的突起形狀的驅動銷(卡合部、突起部)29b。複數驅動銷29b,以第一耦合構件29的旋轉軸線為中心約略同心圓狀地幾乎均等地排列。驅動銷29b,朝向第一耦合構件29的軸線方向突出。此外,第一耦合構件29具備供對第二耦合構件30傳遞驅動之用的2個突起形狀的驅動爪29c。
總之,第一耦合構件29,是供把搬送螺桿26的驅動力(旋轉力)傳達至第二耦合構件30之用的驅動傳達部。第一耦合構件29的旋轉軸線與搬送螺桿26的旋轉軸線交叉(幾乎正交)。總之,第一耦合構件29在傳達旋轉力時,改變其旋轉的方向。此外,第一耦合構件29,被配置於碳粉的搬送路徑之中。
第一耦合構件29,其驅動爪29c嵌入耦合器架28的圓筒部28a內徑部,第一耦合構件29可旋轉地被支撐著。驅動爪29c,係使圓筒形狀的一部分為缺口的形狀。此外,於第二耦合構件30,設有2處由第一耦合構件29的驅動爪29c承受旋轉驅動的驅動爪30f。第二耦合 構件30,在與驅動爪30f對向的方向被設置凹部30h、掛彈簧溝部30c。
驅動爪30f,也是使圓筒形狀的一部分為缺口的形狀。接著,驅動爪30f的外徑尺寸與驅動爪29c約略相同。如圖10所示,以驅動爪30f與第一耦合構件29的驅動爪29c對向的方式,使第二耦合構件30插入耦合器架28的圓筒部28a。
驅動爪29c、30f可以表現為圓筒的一部分成缺口之突起形狀,也可以表現為具備驅動傳達面的彎曲的板狀形狀。在本實施例,其外形被構成為一邊傾斜,對向的另一邊係與旋轉軸平行的台形。又,這些形狀只要是相互傳達驅動力,同時可以容許相位的偏移之形狀即可,並不限於本實施例的形狀。
另一方面,作為彈推構件的耦合彈簧31,是前端為折曲形狀31a,於對向方向具有輪形狀31b的扭轉螺旋彈簧。耦合彈簧31往第二耦合構件30,往箭頭I方向插入,折曲形狀31a嵌入掛彈簧溝30c(參照圖9)。
進而,耦合彈簧31之圓形狀31b卡合(嵌合)於第一耦合構件29的溝部29f。此時,耦合彈簧31,對自由長度成為被拉伸的狀態。換句話說,耦合彈簧31成為對縮短方向賦予彈推力的狀態。藉此,第一耦合構件29與第二耦合構件30在拉近方向上被彈推。藉由此彈推力,第一耦合構件29的支撐部29d,抵觸於耦合器架部28的支撐部28b。
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0,抵觸於設在耦合器架部28的圓筒形狀28a的前端部的支撐部28c與設於驅動爪30f的突起部30d。接著,在承受耦合彈簧31的彈推力的狀態下在中心線61a的旋轉方向T方向上被定位、支撐。
在被耦合彈簧31彈推的狀態下,第一耦合構件29與第二耦合構件30,透過驅動爪29c、30f可旋轉地被支撐於耦合器架28的圓筒部28a內周。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在中心線61a的箭頭T方向,其卡合部29e、卡合部30g彼此卡合,成為可一體旋轉的構成。
(耦合器架的安裝)
耦合器架28的熔接部28e,在安裝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耦合彈簧31的狀態下,對軸承構件27R以熔接、黏接等方式安裝著。藉此,減低廢碳粉往外部的洩漏。
如圖11所示,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在第二耦合構件30設置軸方向被支撐的支撐部32a。此外,如圖9所示,於耦合器架28,設置使廢碳粉連結構件32在軸旋轉方向上定位的止轉肋片28d。進而,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在圓周方向的一部分設有凹形狀的旋轉定位溝32i。此外,於第二耦合構件30,於圓筒對向方向上設有2處壓縮爪30e。
如圖11所示,於耦合器架28,被安裝著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耦合彈簧31。對此耦合器架28,由箭頭I方向,以廢碳粉連結構件32嵌入同軸上的方式被安裝。把廢碳粉連結構件32往箭頭I方向嵌入時,在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溝32i,卡合耦合器架28的止轉肋片28d。(參照圖9),如此進行,耦合器架28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之對軸線61a的旋轉方向的位置被限制。
進而,把廢碳粉連結構件32嵌入耦合器架28時,支撐部32a使被支撐於耦合器架28的第二耦合構件30的壓縮爪30e往內徑方向撓曲而侵入。
進而,藉著壓入廢碳粉連結構件32,支撐部32a完全越過第二耦合構件30的壓縮爪30e,廢碳粉連結構件32在支撐部32a藉由第二耦合構件30的壓縮爪30e在鉛直方向上被支撐(圖11(b))。
(廢碳粉搬送部的長邊的構成)
其次,使用圖4、圖12、圖23說明廢碳粉搬送部40的長邊方向的構成。圖12係說明往廢碳粉排出部40的驅動連結構成之零件概要圖。
如圖4所示,於第一搬送路徑51內被配置搬送螺桿26。設於搬送螺桿26的兩端部的支撐部26b、26c,分別可旋轉地卡合於設在軸承構件27L,27R的孔27La,27Ra。
感光體光鼓1也藉由軸承構件27而可旋轉地被支撐著。此外,如圖12所示,於感光體光鼓1的一端,被配置承受來自裝置本體100的驅動之耦合部1c。此外,於另一端部,設有供對後述的廢碳粉搬送螺桿26傳達驅動之用的感光體光鼓齒輪1b。
此外,如圖12所示,於清潔單元13被配置感光體光鼓齒輪1b,於軸承構件27被配置可旋轉地被支撐之惰輪52以及搬送螺桿齒輪53被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軸線方向之一端側。
搬送螺桿齒輪53可傳達驅動地卡合於搬送螺桿26。由影像形成裝置100的本體光鼓輸入耦合器81(圖23)起往清潔單元13一端之耦合部1c傳達旋轉驅動力。被傳達的旋轉驅動力,依序咬合感光體光鼓齒輪1b、惰輪52、搬送螺桿齒輪53,由感光體光鼓1往搬送螺桿26傳達。被收容於廢碳粉收容室14a的廢碳粉,在搬送螺桿26旋轉於箭頭G方向時,藉由搬送螺桿部26a往箭頭H方向(搬送螺桿26的軸線方向)搬送。
此處,於搬送螺桿26的廢碳粉搬送方向下游側端部,被設置逆螺桿部26e。此外,於逆螺桿部26e設有作為螺桿形狀的驅動傳達槳葉26g。又,在本實施例,搬送螺桿26藉由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來傳達驅動。但是,例如連動於顯影輥17的旋轉而驅動搬送螺桿26的構成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
圖29顯示這樣的變形例。圖29係說明搬送 螺桿26承受來自顯影輥17的驅動的構成之一例。在圖29的構成,於碳粉供給輥20的一端,被配置承受來自裝置本體100的驅動之耦合部57。此外,於另一端部,設有供對後述的廢碳粉搬送螺桿26傳達驅動之用的碳粉供給輥齒輪58。此外,如圖29所示,於顯影裝置4,設置著碳粉供給輥齒輪58、顯影輥齒輪59。此外,於光鼓軸承27,被配置著惰輪52、搬送螺桿齒輪53。
搬送螺桿齒輪53可傳達驅動地卡合於搬送螺桿26。接著,由影像形成裝置100的本體顯影輸入耦合器82起往顯影裝置4一端之耦合部57傳達旋轉驅動力。被傳達的旋轉驅動力,依序咬合碳粉供給輥齒輪58、顯影輥齒輪59、惰輪52、搬送螺桿齒輪53,由碳粉供給輥20透過顯影輥17往搬送螺桿26傳達。被收容於廢碳粉收容室14a的廢碳粉,在搬送螺桿26旋轉於箭頭G方向時,藉由搬送螺桿部26a往箭頭H方向搬送。
藉由如此進行,第二耦合構件30,連動於碳粉供給輥20或顯影輥17而旋轉。碳粉供給輥齒輪58、顯影輥齒輪59、惰輪52、搬送螺桿齒輪53、搬送螺桿26、第一連結器(聯接器)29,係由碳粉供給滾筒20到第二耦合構件30傳達驅動力之用的驅動傳達部。
(關於搬送路徑的長邊位置之說明)
圖13係說明裝置本體100之廢碳粉搬送的長邊位置之剖面圖。
如圖13所示,本體搬送部80,比處理卡匣7之具有安裝方向抵觸部的後側板98,配置於更靠安裝方向前側。因此,對於配置於後側板98的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深側的場合,不設供處理卡匣7之廢碳粉排出部等之用的缺口亦可。因此,與設缺口的場合相比,可以保持後側板98的強度。在此,僅注目與考慮搬送廢碳粉的部分的場合,最好把第二搬送路徑80b搬到第一搬送路徑80a的正下方為佳。但是,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如圖5所示,是跨處理卡匣7Y、7M、7C、7K而設置的。因此,把本體搬送路徑2配置於本體搬送路徑1正下方的場合,會侵入安裝方向前側的處理卡匣7方向。
因此,為了確保處理卡匣7的碳粉填充容積,如圖13所示,把第二搬送路徑80b移到第一搬送路徑80a正下方是困難的。換句話說,把第二搬送路徑80b放在第一搬送路徑80a正下方的話,只能減少處理卡匣7的碳粉填充容量。而且,為了把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移到安裝方向深側,必須在後側板98設大的缺口。設大的缺口的話,會使後側板98的強度降低。此後側板98因為是進行處理卡匣7的定位的構件,所以最好是儘可能保持強度。
如前所述,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如圖13所示配置於儘量接近於後側板的位置為佳。亦即,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與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如圖中AB所示那樣成為中心線在長邊方向上偏移的接續形狀。
[關於伸縮機構的說明]
以下,說明使碳粉搬送路徑伸縮的伸縮機構、伸縮動作。
首先,使用圖1、圖7、圖10說明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伸縮動作。如圖7所示,廢碳粉連結構件32,透過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耦合器架28被支撐於光鼓軸承27及處理卡匣7。
此外,第一耦合構件29與第二耦合構件30藉由耦合彈簧31被彈推於箭頭I方向而連結著。因此,被支撐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在可與耦合器架28的圓筒部28a卡合的範圍,可以逆向於耦合彈簧31的箭頭I方向的彈推力而移動。
因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可以與第二耦合構件30一起對處理卡匣7移動於箭頭N方向(圖1(b)、圖10(b))。
進而,如圖10所示,第一耦合構件29的驅動爪29c與第二耦合構件30的驅動爪30f,在旋轉箭頭T方向可卡合地被支撐於耦合器架28的圓筒部28的內徑部。在此,卡合部29e、30g,是延伸於軸線方向的凸形狀。因此,對第一耦合構件29而言,即使是第二耦合構件30往箭頭N方向移動的狀態(圖1(b)、圖10(b)),卡合部29e、30g也可在旋轉箭頭T方向傳達驅動。此處如圖1(b)、圖10(b)所示,卡匣被安裝於本 體內,進行印字動作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對第一耦合構件29,成為第二耦合構件30移動於箭頭N方向的狀態(驅動傳達位置)。藉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前端的廢碳粉排出部32d對裝置本體100的接收口80d侵入特定量而抑制碳粉的洩漏。此時之廢碳粉的搬送細節稍後詳述。
另一方面,於處理卡匣7單體時(退避位置、圖1(a)、圖10(a)),藉由耦合彈簧31的作用,使第一耦合構件29與第二耦合構件30拉近。伴此成為廢碳粉連結構件32往箭頭I方向移動的狀態。藉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前端被收在處理卡匣7的外形(圖7的外形線L)內。
此外,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部的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在本體接續狀態(驅動連結位置,圖1(b)),以及本體退避狀態(退避位置、圖1(a))之任一狀態都卡合而進行旋轉。因此,例如即使是處理卡匣7之單獨狀態,也可以藉著使感光體光鼓1旋轉,而檢查第一耦合構件與第二耦合構件之卡合。
[卡匣內的驅動構成]
以下,說明在卡匣內驅動卡匣從設於本體側的馬達所承受的驅動力的路徑。
(驅動連結機構)
首先,使用圖8說明由本實施例之搬送螺桿26往第一耦合構件29之驅動的傳達方法之詳細內容。
圖8係說明驅動傳達葉片26g與第一耦合構件29之卡合之圖。
如圖8所示,廢碳粉螺桿26旋轉於箭頭G方向時,驅動傳達葉片26g往箭頭S方向移動。移動於箭頭S方向的驅動傳達葉片26g,與第一耦合構件29上的複數驅動銷29b之一(29b1)卡合,往箭頭S方向推出。藉由此力,第一耦合構件29,以中心線61a為中心,往箭頭T方向旋轉驅動。
在此,驅動銷29b,係以耦合器29的軸線為中心隔著一定角度間隔配置的圓筒凸形狀。在本實施例係每隔60度設置合計6個直徑1.8mm的驅動銷29b。
第一耦合構件29,旋轉移動於箭頭T方向時,對驅動螺桿26的軸線,在可與驅動傳達葉片26g接觸的範圍內移動至驅動銷29b存在2個(29b1,29b2)的相位。
此外,對搬送螺桿26的軸線方向,以垂直方向往第一耦合構件29中心連結的線(X)做為中心。此時,以線X為中心,於兩側以同一角度Y存在二個驅動銷29b。此時,在搬送螺桿26的軸線方向上驅動銷29b1與驅動銷29b2成為在最遠離的位置(圖8(a))。
驅動傳達葉片26,在驅動銷29b的旋轉方向T下游側使驅動銷29b1往T方向旋轉移動。驅動銷 29b1,脫離驅動傳達槳葉26g的驅動傳達範圍時,接著直到比驅動傳達銷29b1更在旋轉方向上游側的驅動傳達銷29b2接觸於驅動傳達槳葉26g為止,第一耦合構件29暫時停止。搬送螺桿26進而旋轉時,接著往箭頭S方向移動而來的驅動傳達槳葉26g與驅動傳達銷29b再度抵接(圖8(b))。藉著驅動傳達槳葉26g進而往箭頭S方向移動,第一耦合構件29的驅動傳達銷29b2往箭頭S方向移動。如此進行,第一耦合構件29再度開始往箭頭T方向旋轉。
藉著反覆以上的動作,第一耦合構件29,成為藉著搬送螺桿26的旋轉而繼續旋轉移動。
此處,沿著廢碳粉螺桿26的軸線方向測定長度的話,對於驅動銷29g間距離Z,驅動傳達葉片26g的間距變大。因此,驅動傳達槳葉26g與驅動銷29b卡合而使驅動銷29b可以連續地繼續按壓。
又,驅動銷29b的搬送螺桿26軸線方向之間距與搬送螺桿26的間距越接近,第一耦合構件29越可以連續的(滑順地)旋轉。
(驅動銷形狀)
此處,於本實施例,驅動銷29b以圓筒形狀來說明,但只要是可以驅動傳達的任意形狀即可。例如,對應於搬送螺桿26的葉片形狀,或是齒輪等凸形狀也可得到同樣的效果。圖14係顯示驅動銷29b的變形例之概 略圖。
如圖14所示,在第一耦合構件129之驅動銷129b,合體設置著碳粉導引面129f。被設於驅動銷129的碳粉導引面129f,被設於比孔部129a更靠圓周方向外側。
碳粉導引面129f,被形成為連接導引面外周側129g與導引面內周側129h的面。外周側129g,係以突出於第一耦合構件129的旋轉方向T(順時針方向)的下游的方式,內周側129h以成為旋轉方向T的上游的方式形成。亦即,伴隨著第一耦合構件129的旋轉,碳粉導引面129f,使發生供使碳粉往旋轉方向內向使廢碳粉移動之用的力。總之,碳粉導引面129f係作為供搬送碳粉之用的碳粉搬送部而發揮作用。
藉由以上的構成,藉由使第一耦合構件129往箭頭T方向旋轉,可以把廢碳粉誘導進入孔部129a。藉此,可以具有積極地把廢碳粉送入孔部129a的效果。孔部129a,是供碳粉朝向第二搬送路徑61移動之用的開口。
(廢碳粉驅動連結構成)
其次,使用圖1、圖16說明廢碳粉排出部之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連結。
圖1係說明廢碳粉排出部23d與本體廢碳粉接收口80d的連接方法之剖面圖。此外,圖16係顯示廢 碳粉接續部32的連接方法之模式圖。如圖1所示,於裝置本體100,設置著接收來自處理卡匣7的排出碳粉之廢碳粉接收口80d。
此處,於廢碳粉接收口80d,設置著例如橡膠海綿那樣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47。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被壓下時,設置於排出碳粉接收口80d的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47以壓入狀態侵入(參照圖1(b))。因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與排出碳粉接收口80d之間隙部藉由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47成為密閉狀態,成為抑制廢碳粉的洩漏的構成。
在本實施例,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47被做成為內徑Φ10.4mm,廢碳粉連結構件32以Φ11.4mm構成。此外,如圖23所示,於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47設有複數狹縫47a,成為容易接收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形狀。此外,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設有梯度形狀32k,可以吸收廢碳粉連結構件32與廢碳粉接收口80d的軸線方向的位置偏移。
進而,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設置著肋片形狀32l,在被安裝於廢碳粉接收口80d時,發揮塞住間隙之蓋的作用。此外,如圖1所示,本體廢碳粉搬送部80,設有具有廢碳粉接收口80d的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以及供把廢碳粉送出至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容器86之用的第二搬送路徑80b。
於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彈簧壓件43設置 於接收口附近。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內部之具有彈性力的振動構件44,藉著以彈簧部44a與彈簧壓件43抵觸而被支撐著。
伴隨著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參照圖19)的關閉動作,如圖1(b)所示那樣,廢碳粉連結構件32藉由臂42往箭頭N方向彈推,侵入廢碳粉接收口80d。藉此侵入(進入),廢碳粉連結構件32抵抗振動構件44的反力,把振動構件44往箭頭N方向(廢碳粉連結口侵入方向)潰壓。
進而,振動構件44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內的第二耦合構件30之間具有彈推力而抵接著。抵接的第二耦合構件30,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旋轉。藉此,振動構件44的抵觸部44b往第二耦合構件30的凹部30h抵觸,而振動構件44移動於上下方向。詳見後述。
此處,彈簧耦合器44以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構成。彈簧耦合器44在抵觸於彈簧壓件43的狀態(耦合器非連結狀態)具有約33gf的彈推力,在第二耦合構件30的連結狀態具有約50gf的彈推力。
總之,臂42,在圖16(b)的狀態,於向上方向克服耦合彈簧反力與廢碳粉連結口上側彈推力之合計約120gf的反力而旋轉於箭頭M方向。藉由以上所述,廢碳粉搬送部的驅動傳達路徑發揮以下的作用。
伴隨著印字動作,處理卡匣7的感光體光鼓1 旋轉於箭頭A方向時,進行往光鼓齒輪1b、惰輪52、搬送螺桿齒輪53、搬送螺桿26之驅動傳達。進而,由搬送螺桿26,以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的順序傳達驅動。如此進行,廢碳粉由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排出。此外,進而,藉由第二耦合構件30的旋轉驅動使裝置本體100的振動構件44振動。被往振動構件44送出的廢碳粉,藉由本體搬送部80內的振動構件44的振動而緩解,往本體搬送螺桿85送,以本體搬送螺桿85的搬送力送往廢碳粉匣體86。
[伴隨著影像形成的廢碳粉的流向]
以下,說明影像形成所產生的廢碳粉如何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廢碳粉匣體搬送。
(往廢碳粉匣體之廢碳粉的流向)
其次,使用圖1、圖4、圖7說明由廢碳粉的發生往裝置本體100之全體廢碳粉的流向。如圖4所示,感光體光鼓1伴隨著印字動作而旋轉時,藉由清潔刮板6除去廢碳粉。被除去的廢碳粉藉由搬送螺桿26被搬送至第一耦合構件29。在廢碳粉收容部14a的搬送路徑51內,廢碳粉往箭頭H方向搬送。
被搬送的廢碳粉,在逆螺桿部26e被施加往箭頭H的相反方向的搬送力。因此,往箭頭H方向搬送的廢碳粉與在逆螺桿部26e逆流的廢碳粉,在搬送螺桿部 26a與逆螺桿部26e之間衝突(滯留)。
此處,如圖3、圖7所示,在搬送螺桿26與感光體光鼓1之間有廢碳粉收容部14a。於此廢碳粉收容部14a內被設置第一耦合構件29。滯留的碳粉,往第一耦合構件29的軸中心方向流動。接著,被搬送往設於第一耦合構件29的旋轉軸線上的孔部29a(參照圖7(a),圖9)。孔部29a是容許碳粉的移動的開口。通過此孔部29a的碳粉,移動至第二搬送路徑61。進而,廢碳粉由設置在後述的第一耦合構件29下部的排出部32d排出。
此時,往箭頭H方向流過來的廢碳粉,藉由逆螺桿部26e,承受往反方向的搬送力。藉此,妨礙廢碳粉往驅動傳達槳葉26g與驅動銷29b之接觸位置V(參照圖7)侵入。藉由使廢碳粉難以侵入接觸位置V,驅動傳達槳葉26g與驅動銷29b之接觸部,變得不容易受到廢碳粉的影響。因此,可以提高驅動傳達的安定性。
(關於廢碳粉排出部的碳粉流向的說明)
如前所述,於廢碳粉排出部40,廢碳粉藉由廢碳粉螺桿26沿著感光體光鼓1的軸線方向朝向卡匣的一端側(圖4箭頭H方向)搬送。此被搬送的廢碳粉,在搬送螺桿部26a與逆螺桿部26e之間衝突,被送往第一耦合構件29的孔部29a。
此外,如圖8所示,伴隨著搬送螺桿26的旋轉,第一耦合構件29往箭頭T方向旋轉。如圖7、圖9 所示,於第一耦合構件29設有孔部(開口)29a。通過此孔部29a的廢碳粉,往被安裝於第一耦合構件29的耦合彈簧31的內徑移動。此外,廢碳粉往與第一耦合構件29卡合的第二耦合構件30的孔部30a移動。同時,伴隨著第一耦合構件29的旋轉,驅動由卡合部29e往第二耦合構件30的卡合部30g傳達。藉此,第二耦合構件30與耦合彈簧31一體的旋轉。
在此,耦合彈簧31(參照圖9),與第一耦合構件29與第二耦合構件30一起一體旋轉時,把廢碳粉捲往圖1、圖7的箭頭N方向進行搬送的方向。因此,廢碳粉,在往箭頭N方向自由落下的同時,具有搬送力而往箭頭N方向積極的搬送。進而,耦合彈簧31,藉著在第二搬送路徑61內旋轉,也發生使廢碳粉攪拌的效果。因此,可以更為平順地進行廢碳粉的搬送(移動)。總之,彈推第二耦合構件30的彈推構件(耦合彈簧31),成為具有搬送碳粉的搬送部以及攪拌碳粉的攪拌部。
通過耦合彈簧31、第二耦合構件30的孔部30a的廢碳粉,由在箭頭N方向被支撐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廢碳粉排出部32d排出。以上是在處理卡匣7的直到廢碳粉排出為止的動向。
(廢碳粉排出部下游側之廢碳粉的流向)
如圖1、圖4、圖7所示,由廢碳粉排出部32d排除的廢碳粉,由廢碳粉排出部32d下部所配置的影 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所具備的廢碳粉接收口80d進入搬送路徑80b。其後,進入搬送路徑80b的廢碳粉,藉由作為主搬送路徑之本體第二搬送部80b內的搬送構件之本體搬送螺桿85,排出至廢碳粉匣體(本體側碳粉收容部)86。
詳細說明以上之廢碳粉的搬送方法。
由處理卡匣7之廢碳粉排出口32d被搬送至第一搬送路徑80a內的廢碳粉,往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d內自由落下。
如圖4所示,在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d下端,在約略正交的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以連結部80f連接著。往落下方向搬送的廢碳粉,往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搬送。
此處,第一搬送路徑80a與第二搬送路徑80b在約略正交的位置使中心軸偏移而配置,在連接部80f之廢碳粉的阻塞會令人疑慮。對此,如稍後所述,振動構件44採用受到來自處理卡匣7的作用而進行振動的構成,攪拌廢碳粉,防止在連結部80f之碳粉阻塞,安定地搬送廢碳粉。往本體第二搬送部80d搬送的廢碳粉,承受作為圖5所示的搬送構件之本體搬送螺桿85的搬送力,往箭頭R方向搬送,往廢碳粉匣體86搬送/回收。
此處,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如圖5所示,是在裝置本體恆方向上跨處理卡匣延伸而設置的。此外,廢碳粉匣體86,以可交換的箱形狀構成。
(關於耦合器的形狀及配置之記載)
此處,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的孔部,以及耦合彈簧31的內徑,為可以安定而排出廢碳粉之徑。
廢碳粉連結構件32,內部具有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30,被安裝於耦合器架28的外側。因此,使耦合器架28的圓筒形狀28a的外徑為Φ9.2mm程度,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外徑為Φ11.4mm程度。此外,如前所述,廢碳粉連結構件32侵入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接收口80d。在本實施例,廢碳粉接收口80d的內徑為Φ10.4mm,廢碳粉連結構件32以壓潰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47同時侵入,塞住間隙的方式構成。
此處,廢碳粉之通過的第一耦合構件29的孔部29a,以及第二耦合構件30的孔部30a同樣使其內徑為Φ5.4mm程度。伴此,使耦合彈簧31的內徑為Φ4.5mm程度。此外,使廢碳粉排出部32為Φ8.4mm程度,進而使本體接收口80d如前所述為Φ10.4mm程度。如此,隨著往廢碳粉搬送的下游側去,成為搬送路徑之直徑變大的構成。藉此,防止由處理卡匣7到本體搬送部80為止的廢碳粉搬送路徑中之碳粉阻塞,可以進行安定的碳粉排出。
(關於廢碳粉阻塞的說明)
如圖7(b)、(c)所示,在裝置本體100 內,廢碳粉搬送方向之箭頭N方向係以對廢碳粉的自由落下方向傾斜約19度的方向設置的。
此外,在裝置本體100內,廢碳粉連結構件32與第二耦合構件30,抵抗耦合彈簧31的彈推力,在往箭頭N方向移動的狀態(驅動傳達位置)使用。
此外,第一耦合構件29與第二耦合構件30,往軸線方向之箭頭N方向移動的場合,也是在卡合部29e、30g成為可在旋轉方向卡合的狀態。
如圖7(c)所示,往第一耦合構件29的孔部29a搬送的廢碳粉,通過第二耦合構件30、耦合彈簧31、以及廢碳粉連結構件32,沿著箭頭N搬送。
此時,藉著廢碳粉往自由落下方向移動,而逐漸往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重力方向端部(U)堆積。廢碳粉連結構件32,具備被支撐於前述之第二耦合構件的凸形狀的支撐部32a。
因此,廢碳粉往凸形狀之支撐部32a堆積同時往廢碳粉排出口32傳送。此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與第二耦合構件30伴隨著堆積於廢碳粉排出部32的U部的廢碳粉,往第一耦合構件29的方向移動。接著,堆積於U部的廢碳粉,往箭頭N方向被按出在耦合器架28的圓筒前端部28c之傾斜部28f。其後,廢碳粉,由設置在圖11所示的廢碳粉排出部32的支撐部32a之複數狹縫部32j流出,往廢碳粉排出部32d送。
藉由以上的構成,廢碳粉連結構件32與第二 耦合構件30,由於是離開第一耦合構件29的狀態,再回到定位位置的場合可以減低廢碳粉的阻塞。
[擋門的構成]
其次,使用圖17說明被設置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擋門(開閉構件)34之安裝時的動作。圖17係說明擋門支撐構成之立體圖。處理卡匣7之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深側,設有前述之廢碳粉排出口之廢碳粉連結構件32。
此處,如圖17所示,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設有突出於軸線方向的凸形狀的導引部32b、32c。此外,於擋門34,溝部34a、34b被配置於剖面方向兩端。
擋門34係以使溝部34a、34b被導引於凸形狀的導引部32b、32c的狀態下卡合而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同時密封廢碳粉排出部32d。
此外,擋門34,具備供密封廢碳粉排出部32d之用的彈性密封構件35。擋門34,以彈性密封構件35被壓潰於排出口32d的狀態被支撐著。因此,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排出口32d,如圖17(a)所示藉由彈性密封構件35無間隙地被塞住,可達成廢碳粉的密封。
進而如圖17(b)所示,擋門34藉由被設置於清潔框體14的彈推構件36,往安裝方向深側(箭頭J方向)被彈推。擋門34,藉由彈推構件36,使排出口抵觸部34d抵觸於廢碳粉接續部32的抵觸部32e。如此進 行,在處理卡匣7上,擋門34藉由廢碳粉連結構件32而被定位支撐。
進而,於清潔框體14,使擋門34可移動地支撐於安裝方向的擋門導引部14b,在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導引部32b之剖面方向相同位置上,延伸設置於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
此處如圖17所示,擋門34的擋門卡合部34a、34b,在抵觸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抵觸部32e的狀態,部分卡合支撐於清潔框體14的擋門導引部14b。換句話說,擋門34,被卡合支撐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與清潔框體14雙方。
此外,如圖17(c)所示,開閉器34往裝置本體100安裝時,在處理卡匣7內往插入方向的相反側(箭頭J的相反方向)移動。如此,擋門34可開閉地設置排出廢碳粉的開口(排出口32d)。
藉著擋門34往箭頭J的相反方向移動,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擋門導引部32b、32c之卡合完全脫離。接著,擋門34成為僅被卡合支撐於清潔框體14的導引部14b的狀態。因此,在往裝置本體100的安裝狀態,開閉器34不會阻礙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剖面方向(箭頭N方向)之移動。
相反地,擋門34關閉排出口32d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被鎖住。擋門34也是鎖住廢碳粉連結構件32之往箭頭N方向的移動之鎖構件。
[往裝置本體之卡匣的安裝動作]
其次,使用圖4、圖19、圖20、圖21、圖22說明處理卡匣7之往裝置本體100的安裝。
[安裝動作之概要]
圖19係打開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的狀態之正面圖。圖20係說明處理卡匣下導件94的構成之剖面圖。圖21係處理卡匣7之往裝置本體100的安裝過程之模式圖。
首先,使用圖19說明處理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安裝動作。如圖19所示,處理卡匣7,係對裝置本體100在箭頭J方向上裝拆的構成。
如圖22所示,在處理卡匣7安裝方向深側設有廢碳粉搬送部40。由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之未圖示的接收口,搬送在影像形成中產生的廢碳粉。
處理卡匣7,打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而在箭頭J方向插入。其後,處理卡匣7,往箭頭J方向安裝時,抵觸到裝置本體深側之未圖示的後側板而結束插入。其後,藉由關閉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處理卡匣7在裝置本體內往未圖示的定位位置移動。接著,未圖示的廢碳粉接續部與裝置本體100連結,結束安裝動作。接著依各階段敘述安裝動作的詳細內容。
(長邊方向插入動作)
如圖21所示,於處理卡匣7,安裝時被導引於裝置本體100的下導件7a、7b沿著被安裝的卡匣的長邊方向被配置於兩端。進而,於處理卡匣7,安裝時被導引於裝置本體100的上導件7c、7d沿著其長邊方向被配置於兩端。
於裝置本體100,設有供把處理卡匣7的長邊剖面方向以安裝入口來限制之用的前蓋92(參照圖19)。進而,於裝置本體100的卡匣安裝部93內,設有供導引處理卡匣7的下部之用的卡匣下導件94,與供導引處理卡匣7的上部之用的卡匣上導件95。
進而,如圖20所示,於卡匣下導件94,設有把安裝的處理卡匣7往安裝方向約略垂直方向向上加壓之用的加壓碼96、97。此加壓碼96、97,沿著卡匣的安裝方向分別被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的前側與深側。
此外,如圖20所示,卡匣下導件94依照移動往安裝方向J深側,成為往上方騎上的形狀。藉此,可以在避開與位於處理卡匣7的安裝方向上方的中間轉印皮帶5之接觸的位置插入。
如圖21(a)所示,處理卡匣7,在被導引至前門下導件91a的狀態往卡匣安裝部93插入。往安裝部93移動的處理卡匣7,藉由圖19所示的前蓋92之安裝粗導引部92a限制關於剖面方向的位置。
藉此,處理卡匣7往卡匣安裝部93以限制剖 面方向的姿勢的狀態被安裝。此外,在處理卡匣7通過前蓋92的位置,中間轉印皮帶5與處理卡匣7在充分遠離的位置。進而,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側侵入時,下導件7a的凸形狀,以嵌入卡匣下導件94的凹形狀的形式被導引。
(騎上動作)
接著,處理卡匣7的下導件7a被導引的狀態下,上導件7c的凸形狀,以嵌入卡匣上導件95的凹形狀的形式被導引。如圖21(b)所示,處理卡匣7,以在下導件7a、上導件7c限制剖面方向的狀態,於卡匣下導件94上移動於箭頭J方向。
卡匣下導件94,成為隨著被安裝於安裝方向深側而在重力方向上方向上競相升起的形狀。因此,處理卡匣7,配合於卡匣下導件94的形狀,往上方向騎上同時插入裝置本體100內。
其次,下導件7a騎上卡匣下導件94的傾斜部94a,往對安裝方向垂直的方向抬起。因此,伴隨著處理卡匣7插入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下導件7b往前門下導件91a之上騎上。此後,持續插入卡匣的話,下導件7b與下導件7a同樣,依照卡匣下導件94、加壓碼96的順序騎上。
其次,使用圖22說明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抵觸的部位的構成。
圖22係說明處理卡匣7的安裝方向深側構成之立體圖。如圖22所示,於處理卡匣7,供往裝置本體100之剖面方向的進行定位的定位軸7g,以突出於長邊方向安裝方向深側的方式設置。此外,於處理卡匣7的安裝方向深側,在安裝途中限制處理卡匣7的約略鉛直方向的位置之上導件抵觸部7e、鉛直抵觸部7f分別設於安裝方向深側。進而,於處理卡匣7,設有作為防止從裝置本體100拔下之止拔溝7h。止拔溝7h如圖22所示,在處理卡匣安裝方向深側設為凹形狀。
此外,於處理卡匣7的感光體光鼓1,作為從裝置本體100的驅動輸入部之耦合部1c設於安裝方向深側。進而,於碳粉供給滾筒20(參照圖3),設有作為裝置本體100的輸入部之耦合部57。
(抵觸部周邊的構成)
其次,使用圖23說明裝置本體100的處理卡匣7之抵觸周邊的構成。圖23係說明裝置本體100的處理卡匣7安裝方向深側構成之部分立體圖。如圖23所示,於裝置本體100,作為前述之處理卡匣7的安裝時之長邊抵觸部之抵觸部98a,設於後側板98上。
此外,於後側板98,供定位處理卡匣7的剖面方向之用的V字溝部98b、定位長孔部98c分別被設於剖面方向的上側、下方。此外,供對感光體光鼓1輸入驅動之用的光鼓驅動輸入耦合器81,被設於後側板98的安 裝方向深側部。光鼓驅動輸入耦合器81,藉由未圖示的彈推構件,可移動於箭頭J方向地被彈推支撐著。此外,於裝置本體100的安裝方向深側,供驅動耦合部57之用的顯影驅動輸入耦合器82可旋轉地被支撐著。顯影驅動輸入耦合器82承受來自裝置本體100之未圖示的驅動源的輸入而旋轉驅動。
進而,於裝置本體100的安裝方向深側,設有供對處理卡匣7施加電壓之用的電壓施加構件83。此處,電壓施加構件83例如壓縮線圈彈簧那樣,是具有彈性的構件以往與箭頭J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形狀設置的。
進而,於裝置本體100的深側,設有供記憶於作為處理卡匣7的記憶元件之晶片33之用的記錄端子84。記錄端子84,具有彈性的突出部84a、84b突出設置於安裝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後側板98可移動於約略鉛直方向地被支撐著。
此外,於裝置本體100的卡匣上導件95,設有與處理卡匣7的上導件抵觸部7e抵接,供支撐之用的上導軌抵觸部95a。進而,於後側板98上,設有供抵接支撐處理卡匣7的鉛直抵觸部7f之用的限制部98d。
此外,於後側板98,供與廢碳粉連結構件卡合之用的臂42以臂旋轉軸42c為中心以可在一定的角度範圍內旋轉的狀態被支撐者。亦即,臂42的臂旋轉軸42c,藉由後側板98的臂支撐部98e、98f(參照圖26) 而被支撐於其兩端。臂支撐部98e,與臂支撐部98f為相同形狀。臂42藉由未圖示的連桿機構,由卡匣下導件94在旋轉方向上被定位支撐。
(騎上至本體抵接為止的動作)
進而繼續安裝動作的話,如圖21(c)所示,處理卡匣7,在上導件7c、下導件7a、7b被支撐於卡匣上導件95、卡匣下導件94的狀態下往裝置本體深側插入。
處理卡匣7的下導件7a,騎上設於卡匣下導件94上的加壓碼97的傾斜部97a。此時,處理卡匣7的剖面定位軸7j,是使中間轉印皮帶5在安裝方向通過之位置。因此,使往處理卡匣7的上方方向突出的剖面定位軸7j,可以不接觸於中間轉印皮帶5地安裝於裝置本體100。此外,此時,處理卡匣7,在卡匣下導件94的安裝方向的前部,與騎上的安裝深部等2處被支撐著。因此,如圖21(d)所示,處理卡匣7在裝置本體100內以抬起安裝方向深側的傾斜(約0.6度)狀態繼續安裝。
騎上加壓碼97的處理卡匣7,承受來自加壓碼97之往鉛直上方側的彈推力。藉由處理卡匣7對加壓碼97往上方方向彈推,上導件抵觸部7e,抵觸於卡匣上導件95的抵觸部95a。
其次,使用圖21、圖24顯示從處理卡匣7騎上加壓碼97的狀態起之安裝狀態。
圖24係顯示直到結束插入裝置本體深側為止之處理卡匣7的動作之模式圖。如圖24(a)所示,處理卡匣7的上導件抵觸部7e在抵觸於卡匣上導件95的抵觸部95a的狀態下被插入。如圖24(b)所示,處理卡匣7其鉛直抵觸部7f移動至抵觸於本體後側板98的上方限制部98d的位置。
設想在上導件抵觸部7e、鉛直抵觸部7f抵觸的狀態下,使處理卡匣7進而往深處移動的狀況。在此狀況,鉛直抵觸部7e,由與卡匣上導件95之抵觸部95a脫離。接著,如圖24(c)所示,僅有鉛直抵觸部7f與上方限制部98d抵觸的狀態下進行移動。
此時,卡匣上導件95之設於安裝方向深側的孔部95b有上導件抵觸部7e貫通,成為僅剖面方向(左右方向)被支撐的狀態。此時,處理卡匣7的剖面定位軸7g,被插入裝置本體100的後側板98的長孔部98c。
其次,廢碳粉連結構件32之凸形狀的壁部之臂抵接部32f、32g,往以後側板98支撐的臂42的抵接部42a、42b的下方插入(參照圖24(c))。
於臂42的抵接部42a、42b前端,分別設有傾斜部42e、42,成為使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臂抵接部32f、32g確實進入的形狀。此外,處理卡匣7的安裝途中以及安裝結束時,臂42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被配置於隔著間隙而不接觸的位置。
進而,處理卡匣7插入裝置本體100的話, 顯影耦合器37與本體顯影輸入耦合器82開始卡合。進而,繼續安裝的話,鉛直抵觸部7f脫離抵觸部98d,藉由加壓碼97的彈推力往約略鉛直方向上升。同時,藉由加壓碼97的加壓力,處理卡匣7的剖面定位軸7j與設置於後側板98的V字溝部98b抵觸於上方方向。
此後,處理卡匣7的接點部7i(參照圖22),與以彈性導電構件構成的電壓施加構件83抵觸。此外,裝置本體100的記錄端子84,與作為處理卡匣7的記憶元件之晶片33抵接。
其次,處理卡匣7之光鼓耦合器1c與裝置本體100之光鼓輸入耦合器81抵接,抵抗光鼓輸入耦合器之未圖示的彈推構件之力,往箭頭J方向壓出。
其後,處理卡匣7的長邊抵觸部7m與裝置本體的後側板98的抵觸部98a抵觸,結束往安裝方向的移動。此時,處理卡匣7,在安裝方向深側,被加壓碼97彈推,在安裝方向前側,為加壓部7b騎上加壓碼96的狀態(圖21(d)、圖24(d))。
如前所述,卡匣下導件94隨著往插入深側去,成為往約略鉛直方向上升的形狀。因此,如圖21(d)所示,處理卡匣7之結束插入狀態(抵觸狀態),處理卡匣7成為史安裝方向深側往上之傾斜(約0.6度)狀態。
(安裝時之擋門動作)
其次,使用圖18、圖24說明處理卡匣7之到抵觸為止的擋門34的安裝時的動作。
圖18係顯示本體安裝時之擋門34的動作之模式圖。如圖24(a)所示,上導件抵觸部7e,在抵觸卡匣上導件95的抵觸部95a的狀態下,進而移動的話,如圖18所示,開閉器34通過裝置本體100的擋門抵接部43a上。
如圖18(a)所示,於擋門34下部,被設置凸形狀的本體抵接部34c。擋門34越過擋門抵接部43a後,本體抵接部34c與擋門抵接部43a抵接。其後,擋門34,隨著安裝的進行,抵抗被設置於清潔框體的擋門彈推構件36的彈推力在處理卡匣7內相對地移動往與安裝方向J相反的方向。進而,移動至後述的處理卡匣7的裝置本體牴觸位置為止時,如圖18(b)所示,廢碳粉排出部32d2完全解放,結束處理卡匣7內之相對移動。
此處,擋門34藉由本體抵接部34c抵接於擋門抵接部43a,而藉由往裝置本體100之安裝而在處理卡匣7內移動往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前側。本體抵接部34c對廢碳粉排出口32d被配置於安裝方向上游側。因此,擋門34藉由擋門抵接部43a在處理卡匣內開始移動時,於廢碳粉擋門34的下部的一部分,存在著具有擋門抵接部34的彈簧壓件43。
因此,在第二搬送路徑61內存在著廢碳粉的狀態下,處理卡匣7被安裝的場合,擋門34開始從廢碳 粉排出口32d脫離時,除去碳粉從排出口32d流出。此時,流出的廢碳粉成為自由落下至彈簧壓件43。於彈簧壓件43,供使自由落下的廢碳粉不落下至裝置本體100內之落下防止壁43b(參照圖23),被配置於彈簧壓件43的重力落下方向,抑制往裝置本體100內之廢碳粉的落下。藉此,減低廢碳粉在裝置本體100內的飛散。
(前門開臂與卡匣升降)
接著,使用圖21說明連動動作於影像形成裝置的前門91開閉之機構。影像形成裝置於其內部具有收容卡匣的空間。使用者藉由打開影像形成裝置的外裝的一部分之前門91而可以進出收容卡匣的空間(收容部)。
關閉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時,卡匣下導件94,伴隨著前門下導件91a的移動,藉由未圖示的連桿機構往上方方向移動。(圖21(e))
如此一來,伴隨著卡匣下導件94的移動,處理卡匣7由加壓碼96、97承受往上方方向的彈推力。如此,處理卡匣7的深側剖面定位軸7j,增加抵觸於裝置本體100的後側板98上的剖面方向抵觸位置之V字溝部98b的彈推力。進而,以安裝方向前側的加壓碼96的彈推力,使前側抵觸軸7k,對前側板99上的剖面方向抵觸部之V字溝部99a帶有彈推力地抵觸。(圖21(e))
藉由以上所述,處理卡匣7對裝置本體100,以V字溝部98b、長孔部98c、V字溝部99a進行剖面方 向的定位。進而,藉由關閉本體前門91,藉由未圖示的連桿機構,光鼓驅動輸入耦合器81往處理卡匣7側的可卡合位置移動。
藉由未圖示的馬達來旋轉驅動光鼓驅動輸入耦合器81的話,光鼓驅動輸入耦合器81的溝部81a與感光體光鼓1的耦合部1c在旋轉方向連結。進而,藉著關閉本體前門91,藉由未圖示的連桿機構,被設置於裝置本體深測的防卡匣脫落部46上升。(圖21(e))
上升的防脫落部46進入處理卡匣7的防脫落部7h的溝形狀。藉此,限制處理卡匣7之往安裝方向前側的移動。
(廢碳粉連結構件的動作)
其次,使用圖16說明關閉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時之廢碳粉連結構件的動作。圖16係說明前門開閉時的廢碳粉連結構件的動作之剖面圖。
於影像形成裝置100的安裝方向深測,被設置著本體前門91與以未圖示的連桿機構旋轉移動之臂42。於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抵接於裝置本體100之臂的臂抵接部32f、32g突出而設置於剖面方向。在處理卡匣7抵觸於裝置本體100的後側板98的狀態下,臂抵接部32f、32g,以位於臂42的抵接部42a、42b的下方方向的方式配置。
此外,於處理卡匣7之安裝方向抵觸時,臂 42之抵接部42a、42b,被配置於安裝方向上約4mm重疊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臂抵接部32f、32g的位置。此外,臂42藉由後側板98之支撐孔98e、98f可旋轉地支撐著臂旋轉軸42c。伴隨著裝置本體100的前門關閉動作,臂42藉由連結於未圖示的卡匣下導件94之連桿機構以臂旋轉軸42c為中心在箭頭M方向旋轉約42度。
伴隨著臂42的旋轉動作,臂42抵觸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臂抵接面32f、32g。接著,廢碳粉連結構件32,移動至本體碳粉接收口80d側(箭頭N方向)之連結位置(第1位置)。此處,廢碳粉連結構件32在本實施例,藉由臂42的旋轉動作在箭頭N方向移動約7.7mm的距離。如此,藉由臂42壓下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往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接收口80d侵入約4mm。
如前所述,廢碳粉連結構件32藉由耦合彈簧31,被彈推往約略上方方向。在本實施例,作為彈推構件之彈簧部31,使用線徑Φ0.3mm、外徑Φ5.1mm程度之拉伸彈簧。又,在與裝置本體100非連結的狀態有約30gf的彈推力作用,在與本體廢碳粉接收口80d連結的狀態有約70gf的彈推力作用。因此,臂42,在本體前門91之關閉狀態在約略重力方向上方向承受約70gf之力。
[廢碳粉排出部之驅動連結]
其次,使用圖1、圖5、圖7、圖15、圖16說明廢碳粉排出部之驅動連結。圖1係說明廢碳粉排出部 23d與本體廢碳粉接收口80d的連接方法之立體圖。
(驅動連結動作)
於裝置本體100,設置著接收來自處理卡匣7的排出碳粉之廢碳粉接收口80d。伴隨著裝置本體100的前門的關閉動作,廢碳粉連結構件32侵入廢碳粉接收口80d。(參照圖16)
廢碳粉連結部32侵入裝置本體。如此,被設置於廢碳粉連結部32的第二耦合構件30,把設於裝置本體100的本體搬送部80之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內的振動構件44往下方向(廢碳粉連結口侵入方向,箭頭N方向)壓潰。
此處,振動構件44,與第二耦合構件30具有彈推力而抵接著。抵接的第二耦合構件30,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旋轉,第二耦合構件30的溝形狀的凹部30h與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b抵接。凹部30h,是供對被作用部44b作用之作用部的一部分。藉著凹部30h之面接觸於被作用部44b,振動構件44振動。
使用圖15、圖30、圖62詳細說明此時的動作。
圖15係說明第二耦合構件30的作用部之立體圖。
此外圖30係說明第二耦合構件30、振動構件44的動作之概略圖。
此外圖61係說明振動構件44的形狀之立體圖。首先使用圖15進行第二耦合構件30的作用部的說明。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成為圓環形狀(環狀)之邊緣,此邊緣的部分成為作用於振動構件44的作用部。
於第二耦合構件30,在排出口方向(箭頭N方向)上平面部之支座面(第一作用部分、第一部分、彈推部、按壓部、突出部)30k在圓筒軸30l之對稱位置被設置2處。此支座面30k是作用部的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作用部)。支座面30k,以按壓振動構件44的方式施加力,發揮使振動構件44以往離開第二耦合構件30的方向縮短的方式變形的作用。
此外,以使支座面30k出現缺口的方式把凹部(低窪)30h在圓筒軸30l的對稱位置設置2處。凹部30h是以2處之斜面部之斜面部30i以及逆斜面部30j形成的V字形凹形狀,由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漥陷。
在凹部30h之V字最深部,與彈簧部31卡合之用的掛彈簧溝30c在圓筒軸30l之對稱位置設置2處。
其次,使用圖30說明根據第二耦合構件30往振動構件44之作用(振動傳達)方法。
如前所述,廢碳粉連結部32,藉由插入本體接收口80d,第二耦合構件30移動往可能作用於裝置本體100的振動構件44的位置。往可能作用的位置移動之第二耦合構件30,其支座面30k,或者凹部30h之一部分,與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b在箭頭N方向上抵 觸。此時,振動構件44藉由第二耦合構件30往箭頭N方向侵入,成為以自身的彈簧壓抵觸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狀態。
圖30(a)作為安裝時之一例,顯示被作用部44b與支座面30k抵接的狀態。第二耦合構件30,如前所述,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以軸線61a為中心往箭頭T方向旋轉。
第二耦合構件30往箭頭T方向旋轉時,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b以自身的彈簧壓抵觸於溝形狀的凹部30h的斜面部(傾斜部)30i。(圖30(b))
此時,如前所述,凹部30h,係在對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30l對稱的位置上分別設置的溝部(低窪)。因此,如圖30(b)所示,被作用部44b同時接觸於被配置在對軸線30l相互對稱的位置的2個斜面部30i上。
因此,被作用部44b,伴隨著第二耦合構件30的旋轉,不會大幅倒下,反而往箭頭N相反方向以振動構件44的彈簧壓來移動。
進而藉著第二耦合構件30旋轉於箭頭T方向,被作用部44b進入凹部30h。被作用部44b沿著斜面部30i以自身的彈簧壓移動至凹部30h之底。
往以2個傾斜部(30i、30j)形成的V字之底以自身的彈簧壓來抵觸時,成為往箭頭N相反方向移動的狀態。(圖30(c))藉著第二耦合構件30進而旋轉,被作用 部44b以振動構件44的彈簧壓抵觸於逆斜面部30j(圖30(d)),其後,往支座面30k抵觸,結束往箭頭N方向的移動(參照圖30(a))。總之,成為往箭頭N方向最被壓下的狀態。
藉著反覆以上的動作,被作用部44b,帶著振動構件44的彈簧壓,抵觸於第二耦合構件30,在箭頭N方向上進行往復運動(振動)。如此,振動構件44,藉由第二耦合構件30之往箭頭T方向的旋轉,而在箭頭N方向上振動。
又,支座面30k也分別被配置在對軸線30l相互對稱的位置。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作用部)是對軸線30l對稱的形狀。因此,被作用部44接觸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作用部)時,被作用部44b的兩端,成為同時接觸於作用部的相同形狀的部分之狀態。例如被作用部44b的一端接處於支座面30k時,被作用部44b的另一端也接觸於支座面30k。被作用部44b,與斜面部30i或斜面部30j接觸時也相同。
又,被作用部44b進入凹部30h之中時,被作用部44b沿著斜面部30i、斜面部30j移動,所以振動構件44的移動變得平滑。特別是逆斜面部30j,發揮了抑制被作用部44b被凹部30h拉引而使振動構件44倒下的作用。總之,藉由具有逆斜面部30j,被作用部44b可以沿著逆斜面部30j平滑地由凹部30h脫出,往支座面30k移動。
進而說明第二耦合構件30的構成。
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係供作用於振動構件44的作用部。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的平面狀的部分(支座面30k)是作用部的第一部分(第一作用部)。接著,由支座面30k低窪的凹部30h,構成作用部的第二部分(第二作用部)。
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作用部),具有被配置於軸線方向上互異的位置之第一部分(支座面30k)與第二部分(凹部30h)。凹部30h(作用部之第二部分),對支座面30k(作用部之第一部分),被配置於比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方向更為內側(後端側)。反過來說,支座面30k(作用部之第一部分),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方向,被配置於比凹部30h(作用部之第二部分)更靠外側(前端側)。
斜面部30i與逆斜面部30j分別是形成作用部的第二部分(凹部30h)的部分。與此同時,斜面部30i與逆斜面部30j,也可以說明供把作用部之第二部分(凹部30h)連接於作用部的第1部分(支座面30k)之用的接續部(邊界部)。
總之,特別把凹部30h之底側的一部分定義為作用部的第二部分的話,由此作用部的第二部分(凹部30h之底側)起,直到作用部的第一部分(支座面30k)為止,藉由斜面部30i或者逆斜面部30j接續。這些斜面部30i與逆斜面部30j是對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方向傾斜的傾斜部。傾斜部(斜面部30i與逆斜面部30j),是 形成作用部之第二部分(凹部30h)的部分,同時也是供把作用部的第二部分(凹部30h之底側的部分)連接於第一部分(支座面30k)之用的接續部。此外,傾斜部(斜面部30i與逆斜面部30j),也是被配置於作用部之第二部分(凹部30h之底側的部分)與第一部分(支座面30k)之邊界的邊界部。
又,在凹部30h之V字最深部,被形成供與耦合彈簧卡合之用的掛彈簧溝30c。然而,此掛彈簧溝30c不是作用於振動構件44的部分,所以不一定要在凹部30h設掛彈簧溝30c。例如,在與凹部30h不同的部分安裝耦合彈簧之構成亦可採用。
又,前述之第二耦合構件30不使振動構件44倒下而使其振動。然而第二耦合構件30也可以是使振動構件44倒下以使其振動的構成。使用圖60稍後敘述這樣的構成。
此處,使用圖61說明振動構件44的形狀。於振動構件44,以攪拌廢碳粉為目的被延伸設置的攪拌部44c與被作用部44b鄰接,設置於彈簧部44a內部。
攪拌部44c,如圖13所示,以設置在第一搬送路徑80a與第二搬送路徑80b之連接部亦即搬送連結部80f附近為較佳。如前所述,藉著被作用部44b振動於箭頭N方向,成為一體被形成的攪拌部44c振動於箭頭N方向。藉著攪拌部44振動於箭頭N方向,入侵至彈簧部44a內部的碳粉被搔拌。
如此,在搬送連結部80f之廢碳粉的阻塞被抑制,可以由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往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安定地排出廢碳粉。
總之,振動構件44,是藉著攪拌碳粉而朝向本體搬送螺桿85搬送的攪拌構件(搬送構件)。此外,振動構件44是藉由彈性變形,而進行振動亦即往復移動的移動構件也是彈性構件。此外,振動構件44也是由第二連結器(聯接器)30承受作用的被作用構件。
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0,承受來自第一耦合構件29的旋轉力而進行旋轉驅動的驅動構件,同時也是作用於振動構件44使其振動之用的作用構件(振動賦予構件)。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0,也是對振動構件44施加力(驅動力)使其彈性變形的力傳達構件(驅動力傳達構件、力賦予構件、按壓構件)。
此處,在本實施例,第二耦合構件30的作用部,說明了具有溝形狀(低窪形狀)的凹部30h的構成,但作用部不限於這樣的構成。
例如,如圖62所示,使凸部230m成為對軸線230l相互對稱的位置上具有2個的構成亦可,與凹部30h同樣,使振動構件44振動於上下方向亦可。
凸部230m是由第二耦合構件230的前端突出的突起。凸部230m的前端側,構成作用部的第一部分(第一作用部)。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緣)之中未被形成凸部230m的區域(平面狀的支座面),相 當於作用部的第二部分(第二作用部)。第一部分(凸部230m的前端)被配置在比第二部分(支座面)更靠近第二耦合構件230的前端側。
此外,為了連結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傾斜部被配置於凸部230m的兩端側。
此外,如圖41所示,可以把一個凸部(突起)130m設於第二耦合構件130的前端。在第二耦合構件130之中,凸部130m的前端側相當於作用部的第1部分(第1作用部)。此外,第二耦合構件130的前端之中未被形成凸部130m的區域(支座面130k),相當於第二部分(第二作用部)。
作用部之第一部分之凸部130m,被配置在比第二部分之支座面130k更靠近第二耦合構件130的前端側。此外,於第二耦合構件130的旋轉方向,在凸部130的下游側設有斜面部(傾斜部)130n。如此構成的作用部,產生把振動構件44的攪拌部44b往左右方向壓倒之力。因此,可以使振動構件44往倒向與上下方向(箭頭N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振動。
使用圖60說明具體的動作。圖60係供說明第二耦合構件130作用(振動傳達)於振動構件44的方法之概略圖。
與前述之構成同樣,第二耦合構件130,其廢碳粉連結部32,藉由插入本體接收口80d,被移動往可能作用於裝置本體100的振動構件44的位置。
往可能作用的位置移動之第二耦合構件130,其支座面130k,或者凸部130m之一部分,與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b在箭頭N方向上抵觸。此時,振動構件44藉由第二耦合構件130往箭頭N方向侵入,成為以自身的彈簧壓抵觸於第二耦合構件130的狀態。
圖60(a)作為安裝時之一例,顯示被作用部44b與支座面130k抵接的狀態。與前述之第二耦合構件30同樣,第二耦合器130,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以軸線61a為中心往箭頭T方向旋轉。
第二耦合構件130往箭頭T方向旋轉時,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b,以自身的彈簧壓抵觸於被作用部130之斜面部130n。
此處,如使用圖30等說明的,前述之第二耦合構件30,在對於軸線30l相互對稱的位置設置同形狀的凹部30h。因此,被作用部44b,對箭頭N方向,成為以軸線30l為中心相互對稱的位置之2處所同時被壓下。進而,被作用部44b抵觸於斜面部30i、30j時,在軸線30l之正交方向(圖30之左右方向)承受力,但在軸線30l的對稱位置,因為具有對稱形狀的斜面部,所以成為抵銷在圖30的左右方向之力。如此,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b,往箭頭N方向移動(振動)。
對此,第二耦合構件130的凸部(第一作用部)130m,如圖41所示,在支座面130k上僅配置於一處。因此,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b,藉著以自身的 彈簧壓抵接於斜面部130n的力,對軸線61a,往交叉方向(幾乎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倒下(圖61(b))。
進而,振動構件44的被作用部44b,藉著第二連結器(聯接器)130旋轉於箭頭T方向,成為藉由斜面部130n倒下最大限度的狀態(圖61(c))。進而,第二耦合構件130,藉著旋轉於箭頭T方向,被作用部44b,被解除與凸部130m之牴觸,再度牴觸於支座面130k(圖60(d))。
藉由反覆以上的動作,成為振動構件44對第二連結器(聯接器)130的軸線方向,以傾斜的方式振動。總之,成為振動構件44的被作用部44b振動於與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圖中左右方向,與第二連結器(聯接器)130的軸線幾乎正交的方向)。又,振動構件44沿斜面部130n倒下,所以振動構件44的振動圓滑地進行。
與前述之構成相同,如圖61所示,於振動構件44,以攪拌廢碳粉為目的被延伸設置的攪拌部44c與被作用部44b鄰接,設置於彈簧部44a內部。
攪拌部44c,如圖13所示,以設置在第一搬送路徑80a與第二搬送路徑80b之連接部亦即搬送連結部80f附近為較佳。
如前所述,藉著被作用部44b振動於與箭頭N正交的方向(圖60之左右方向),成為一體被形成的攪拌部44c振動,搔動攪拌侵入彈簧部44a內部的碳粉。如此,在圖13所示的搬送連結部80f之廢碳粉的阻塞被 抑制,可以由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往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安定地排出廢碳粉。藉著以上的構成,振動構件44在裝置本體100的搬送路徑80a內振動。
藉由振動構件44攪拌而往本體第二搬送路徑80b排出的廢碳粉,承受本體搬送螺桿85的搬送力,往箭頭R方向搬送。接著,廢碳粉往廢碳粉匣體86搬送/回收。
藉著以上的構成,抑制廢碳粉部的阻塞,同時進行廢碳粉搬送。
此外,如圖7所示,廢碳粉接續部32之往本體廢碳粉接收口80d之移動方向,成為與處理卡匣7安裝時騎上方向相反的箭頭N方向。藉著如此構成,可以抑制處理卡匣7之往剖面方向的伸出。
圖7係顯示由裝置本體100的深側所見的處理卡匣7的剖面方向移動範圍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方向之概略圖。如圖7所示,處理卡匣7之騎上方向,是與安裝方向正交的方向,所以在裝置本體100內確保了避免干涉之通路。
因此,容易在騎上方向確保廢碳粉連結構件32移動的空間。另一方面,在與騎上方向及剖面正交的方向,有鄰接的處理卡匣7,所以要移動廢碳粉連結構件32很困難。因此,為了進行裝置本體100全體的小型化,廢碳粉連結部32以在處理卡匣7的騎上方向移動為較佳。
在本實施例,使廢碳粉連結部32移動於處理卡匣7的騎上方向(與卡匣之安裝方向正交的方向)。
其次,使用圖25、圖26、圖27、圖28說明與臂42之前門91之開臂動作連動機構。圖25係說明臂42與前門91的連動之模式圖。圖25(a)顯示前門開時的狀態,圖25(b)顯示前門關閉時的狀態。
此外,圖26係說明安裝方向深側的前門扉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之立體圖。此外,圖27係說明安裝方向深側的前門扉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之由其他方向所見之立體圖。接著,圖28係說明前門開時之安裝方向前側的前門扉連桿零件的支撐構成之立體圖。
如圖26所示,臂42之臂旋轉軸42c,藉由後側板98之支撐孔98e、98f可旋轉一定角度地被支撐著。
此外,於後側板98,設置著供支撐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軸48a之卡合孔98g。進而,於後側板98,供支撐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軸48a之用的支撐構件39使用螺釘等被安裝於後側板98。於支撐構件39,設置著供支撐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軸48b之卡合孔39c。
連桿旋轉構件48係以卡合孔98g、卡合孔39c可旋轉地支撐卡合軸48a、48b。此外,如圖28所示,於裝置本體100的安裝方向前側,被設置著與前門91連動而旋轉的旋轉軸49、與旋轉軸49卡合而移動的支撐構件54。支撐構件54以卡合部54a與旋轉軸49卡 合,可旋轉地一體支撐於同一方向。卡匣下導件94,在安裝方向深側,以旋轉構件48的卡合孔48c、48d可旋轉地支撐卡合軸94c、94d。此外,在安裝方向前側,以支撐構件54之卡合孔54b支撐卡合軸94e。
此外,於旋轉構件48設置著桿卡合孔48e,卡合支撐著臂連桿38之支撐部卡合軸38c。在此,臂連桿38在彎曲方向上有彈性。同時,臂連桿38被構成為往彎曲方向之變形為可能,但往延伸方向的變形則很少。如圖25所示,臂連桿38以一端被支撐於旋轉構件48的狀態下通過後側板98之貫通孔部98h,在第二後側板51以在安裝方向限制限制部38d的狀態被設置。
如圖25(a)所示,臂42之臂卡合軸42g,卡合於臂連桿38的孔部38a,進行在旋轉軸42c的旋轉方向(箭頭M方向)之定位。
(與前門連動的連桿機構)
其次使用圖25(b)說明關閉前門91的狀態。
藉由把前門91在箭頭AB方向約略旋轉90度,與前門91連動旋轉的旋轉軸49,90度旋轉至箭頭AB方向。藉著旋轉軸49的旋轉,與旋轉軸49卡合的支撐構件54在箭頭AB方向以旋轉軸49為中心一體旋轉。藉著支撐部54旋轉,被卡合於支撐部54的卡匣下導件94之卡合軸94e往箭頭AC方向(圖中往右上斜的方向) 移動。此外,伴此移動,被支撐於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匣下導件94之深側卡合軸94c,也以連桿旋轉構件48的卡合部48a為中心往箭頭AC方向移動。因此,卡匣下導件全體往箭頭AC方向移動。伴隨著卡匣下導件94之往AC方向的移動而旋轉的連桿旋轉構件48,把以卡合孔48b、48c之稱的臂連桿38往箭頭AD方向(參照圖25(a))壓入。被往箭頭AD方向壓入的臂連桿38,以與臂42之臂卡合軸42g卡合的卡合孔部38a,往箭頭AD方向移動。臂42藉著臂卡合部42g被壓上而往箭頭M方向旋轉約42度。如此進行,臂42與前門91的開閉連動而使臂42旋轉。
以上述之構成,臂連桿38的孔部38a的移動方向成為臂42之臂旋轉軸42c的軸線垂直方向。因此,孔部38a可以安定地承受臂連桿38的移動導致之臂的旋轉運動。進而,臂連桿38的移動,在連桿旋轉構件48的旋轉軸48a垂直方向上進行。因此,可以安定地承受連桿旋轉構件48之旋轉軸48a的旋轉方向的移動。
此外,連桿旋轉構件48藉由卡匣下導件94之往箭頭AC方向的移動來進行。由以上的構成,為了使臂42之旋轉運動安定,臂42之旋轉軸線方向以對卡匣下導件94的移動方向箭頭AC方向成正交方向為較佳。為此,卡匣下導件94的移動方向,與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方向以在約略相同方向下進行為較佳。
進而,卡匣下導件94使處理卡匣7往箭頭AD方向藉由未圖示的加壓碼來彈推。在此,往處理卡匣7之來自裝置本體100的彈推方向,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移動方向約略相同。因此,可以安定地移動廢碳粉連結構件32。又,為了用完碳粉而交換,處理卡匣7從裝置本體100取出。
廢碳粉連結構件32,藉由臂42,與本體前門91的關閉動作連動而旋轉,被壓下(參照圖16(b))。總之,藉由臂壓下的位置稱為連結位置(第1位置)。為了處理卡匣7的取出,打開本體前門91時,臂部42連動於前門的動作而旋轉於箭頭P方向(參照圖25(b))。旋轉於箭頭P方向之臂42,如圖16(c)所示,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第二抵接部32h與壓上部42d抵接,廢碳粉連結構件32被往上方之非連結位置(退避位置,第2位置)方向壓上。其後,廢碳粉連結構件32與臂42之壓上部42d脫離接觸,廢碳粉連結構件32通過第二耦合構件30承受前述之耦合彈簧31的彈推力,往上方移動。其後,廢碳粉連結構件32上升,移動至退避位置(非連結位置,第2位置)。非連結位置(第2位置),是比連結位置(第1位置)更接近於感光體光鼓1的軸線的位置。又,連接連結位置與退避位置之直線,係以與卡匣安裝方向交叉的方式構成。
進而,與本體前門連動的卡匣下導件94,連動於本體前門91,往下方移動。此時,如前所述,處理 卡匣7使插入深側為上側,成為約傾斜0.6度的狀態。
此後,依照與前述安裝的支撐順序相反的順序支撐,而由裝置本體100取出。藉由採取以上構成,由廢碳粉排出部40的剖面、長邊構成,排出口接續部的長邊不會由處理卡匣脫出而小型化成為可能。此外,廢碳粉排出口與本體排出容器在離開的位置的場合,也不會引起碳粉阻塞而可以排出廢碳粉。
進而,藉由振動構件44從處理卡匣7被振動,可以攪拌裝置本體內的碳粉搬送路徑內的廢碳粉,防止阻塞。因此,對於交換品項之處理卡匣7在長壽命的裝置本體100內,可以消除碳粉之在中介位置的作用(振動傳達),減低碳粉中介的影響所應該會產生的振動傳達導致的削磨等,安定地搬送廢碳粉。
最後匯集本實施例的構成如下。
本實施例之卡匣7,如圖3所示具有感光體光鼓1,進而具有由感光體光鼓1除去碳粉之用的清潔構件(清潔刮板6)。
如圖4所示,藉由清潔刮板6除去的碳粉,藉由卡匣側搬送構件之搬送螺桿26搬送於第一搬送路徑51,移動至第二搬送路徑61。
此外,卡匣7如圖1或圖11所示具有連結構件32。於連結構件32設有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連結構件32,是供把排出口32d連結至設於裝置本體的碳粉接收口80d之用的連結部,可以移動。
總之,如圖1(a)所示,在自然狀態(不從外部對卡匣7施加力的狀態),連結構件32在不連接於碳粉接收口80d的非連結位置。另一方面,設於連結構件32的移動力承受部(臂抵接部32f、32g)承受來自裝置本體的臂42之力時,連結構件32移動至圖1(b)所示的連結位置。結果,排出口32d連結至碳粉接收口80d。
由圖1(a)、(b)可知,連結構件32藉著移動,使碳粉的排出路徑(第二搬送路徑61)變形。總之,藉著連結構件32移動,碳粉的排出路徑以伸縮的方式變形。藉著連結構件32移動至連結位置,排出路徑伸展(圖1(b)),藉著移動至非連結位置,排出路徑縮短(圖1(a))。
如圖1所示,第二耦合構件30,被配置於碳粉排出路徑(第二搬送路徑61)之終端側。
第二耦合構件30是從卡匣7的內部往外部傳達振動之構件。亦即,第二耦合構件30把振動傳達至設於影像形成裝置的被作用構件(被驅動構件、攪拌構件)之振動構件44(參照圖13)。
此處,伴隨著連結構件32的移動,第二耦合構件30也移動。總之,連結構件32位於連結位置時(參照圖1(b)),第二耦合構件30藉由臂抵接部32f、32g從裝置本體之臂42所承受之力,如圖7(b)所示地移動至第1位置(傳達位置,接續位置)。在此第1位置的第二耦合構件30,可以作用於振動構件44,使振動構件44 振動。
另一方面,第二耦合構件30,在臂抵接部32f、32g不承受力時(自然狀態時),退避至第2位置(非傳達位置,非接續位置,退避位置)(參照圖1(a))。此時,第二耦合構件解消與振動構件44之連接。
第2耦合構件30,被配置於碳粉的32d(參照圖1)的附近。又,此處所謂的排出口32d的附近,意味著第二耦合構件30由第2位置移動至第1位置時,可以與振動構件44接觸的範圍的位置。總之,振動構件44,被配置於與碳粉排出口連結的碳粉接收口的附近。如此在可以與振動構件44作用的位置,被配置第二耦合構件30即可。
依本實施例來說,第二耦合構件,在第2位置時至少其一部分,被配置在藉由第二搬送路徑61及連結構件32形成的碳粉的排出路徑之中。
第二耦合構件30,朝向第2位置被彈推構件(耦合彈簧31:參照圖9)彈推。因此,第二耦合構件30,僅在臂抵接部32f、32g從裝置本體之臂42承受力時,抵抗耦合彈簧31之力而移動至第1位置。
又,第二耦合構件30,係以可對感光體光鼓1或搬送螺桿26移動的方式構成的。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0,藉著從第2位置移動至第1位置,遠離感光體光鼓1的軸線(增加與軸線之距離)。同樣地,第二耦合構 件30,藉著從第2位置移動至第1位置,遠離搬送螺桿26的軸線(增加與軸線之距離)。
第二耦合構件30,移動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的方向,是與感光體光鼓1或搬送螺桿26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圖7之箭頭I、N方向)。
更詳細地說,在本實施例,第二耦合構件30移動於與軸線方向實質正交的方向。
換句話說,第二耦合構件30,沿著第二耦合構件30自身的軸線方向(圖7之中心線61a)移動。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0以偏移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方向的方式移動。
此外,耦合構件30的移動方向,是與對裝置本體之卡匣7的安裝方向(插入方向:圖6之箭頭J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實施例,耦合構件30移動於與安裝方向幾乎正交的方向。因此,在卡匣7安裝至裝置本體的過程,第二耦合構件30可以退避到不撞上裝置本體的位置(第2位置)。另一方面,卡匣7之安裝結束之後,第二耦合構件30可以移動到可與裝置本體的本體側搬送構件連接的第1位置。
又,第二耦合構件30在碳粉的流動路徑上,所以第二耦合構件30的移動機構,以及振動傳達機構後有因碳粉而受到經時影響的可能性。然而,第二耦合構件30設於卡匣7,因應於卡匣7的交換而第二耦合構件30也交換成新的。亦即,假使第二耦合構件30受到碳粉的 影響,只要第二耦合構件30可以在卡匣7的壽命期間內利用即可,因此確保必要的耐久性是比較容易的。
第二耦合構件30,由卡匣7的使用初期至末期為止,可以安定地移動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可由第二耦合構件30往振動構件44傳達振動。
此外,換其他說法的話,如圖1所示,第二耦合構件30,移動於沿著第二搬送路徑61的方向(沿著通過第二搬送路徑61的碳粉的移動方向之方向)。
此外,如在圖12所示的,是耦合部1c由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承受的驅動力(旋轉力)透過感光體光鼓1或搬送螺桿26傳遞至第二耦合構件30的構成。因此,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或搬送螺桿26,第二耦合構件30進行旋轉。
第二耦合構件30具有2個凹部30h。2個凹部30h被配置於對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旋轉軸線)相互對稱的位置。此外,凹部30h之各個具有傾斜面30i、30j。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0具有挾在2個凹部30h之間的方式配置的2個支座面(力賦予面、第一作用部、第一部分)30k。
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方向,凹部30h之抵(第二作用部、第一部分)比支座面(力賦予面)30k更朝向第二耦合構件30的後端側漥下。反過來說,支座面30k,被配置於比凹部30h更靠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側(軸線方向之外側)。
替代在支座面形成作為第二作用部(第二部分)之凹部30h,亦可在支座面形成突起(凸部230m)(參照圖62)。根據圖62所記載的構成,凸部230m的前端側相當於第一作用部(第一部分),支座面相當於第二作用部。總之,形成第一作用部的凸部230m,比做為第二作用部的支座面配置於更靠第二耦合構件230的前端側。
第二耦合構件30接觸於振動構件44的狀態下旋轉驅動的話,由第二耦合構件30對振動構件44施加的力的大小會週期性改變,振動構件44會週期性彈性變形。亦即,第二耦合構件30之支座面30k接觸於振動構件44時,對振動構件44施加的力會變大而振動構件44大幅彈性變形。結果,振動構件44朝向接收口80d的深側(內部側)縮短。另一方面,振動構件44進入第二耦合構件30的凹部30h時,對振動構件44施加的力會變小而振動構件44的彈性變形部分解消。亦即,藉由使振動構件44的彈性變形的程度變小,振動構件44朝向接收口80d的外部伸長。又,使凹部30h更深地凹漥,在振動構件44進入凹部30h時,可以使凹部30h不與振動構件44接觸。
藉著反覆進行振動構件44的伸展縮短,第二耦合構件30每旋轉180度,振動構件44就進行1次往復運動。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0,分別具有2個凹部30h與支座面30k,所以振動構件44,以第二耦合構件30的 旋轉週期的一半的週期進行振動。又,即使第二耦合構件30旋轉,振動構件44自身也不會旋轉。
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0的凹部30h,具有對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方向傾斜的2個傾斜部(傾斜面30i、逆傾斜面30j),這些朝向互異的方向傾斜。接著振動構件44,可以沿著傾斜面30i縮短,沿著逆傾斜面30j伸展(參照圖30)。結果,振動構件44的振動(往復移動)變得圓滑。傾斜部(30i、30j),是連接第一作用部(支座面30k),與第二作用部(凹部30h)之接續部(連結部)。
作為第一傾斜部的傾斜面30i,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旋轉方向,連接著支座面30k的上游側與凹部30h的下游側。傾斜面30i,隨著朝向第二耦合構件30的旋轉方向下游側,以朝向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側的方式傾斜。
另一方面,作為第二傾斜部的逆傾斜面30j,連接凹部30h的上游側與支座面30k的下游側。逆傾斜面30j,隨著朝向第二耦合構件30的旋轉方向上游側,以朝向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側的方式傾斜。
第一傾斜部與第二傾斜部面對第二耦合構件30的前端側。
又,於第二耦合構件30,傾斜部(30i、30j)設於凹部30h,但傾斜部亦可被形成為凸部。例如在圖62,相當於第一作用部(第一部分)的凸部230m之兩 側面作為傾斜部。總之,凸部230m藉由傾斜部連結於支座面。
此外,第1作用部與第2作用部之間的邊界部沒有必要一定成為傾斜部。在圖60所示的構成,第一作用部(凸部130m)的下游側側面,是對第二耦合構件30的軸線方向幾乎平行的面。總之,凸部130m(第1作用部)的上游側與支座面130k(第2作用部)的下游側,不一定藉由傾斜部連接著。
又,在本實施例,卡匣7,具有供使感光體以及感光體的潛像顯影之顯影手段(顯影輥)。然而卡匣7的構成並不以此為限。
例如,於圖63顯示卡匣7被分為2個的變形例。顯示具有感光體的清潔單元13,與具有顯影輥的顯影單元4分別作為卡匣1013、卡匣1014,分別獨立安裝於裝置本體的構成。在此場合,第二耦合器30或廢碳粉連結部32等,成為被設置感光體光鼓的卡匣1013所具備的。
<實施例2>
說明關於擋門構成的第2實施例。
關於擋門的構成與擋門的開閉動作與實施例1相同。在此,使用圖31、圖32、圖33說明擋門的密封構成。
如圖31(a)、圖32所示,藉由擋門134關 閉廢碳粉連結構件32的廢碳粉排出部32d的狀態,擋門134在對向於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的位置具有孔134e。
於擋門134與實施例1同樣設有彈性密封構件(密封構件)35。彈性密封構件35,是在擋門134被關閉時接觸於排出口32d的邊緣而封閉(密封)排出口32d之密封部。
又,亦有總稱彈性密封構件35與擋門134而稱之為擋門構件(開閉構件)的場合。此時,特別把擋門134稱為供支撐彈性密封構件35之密封支撐部。
孔134e,是被形成於擋門134的開口或者缺口。擋門134,以不與彈性密封構件35接觸的方式形成的非接觸部為孔134e。
彈性密封構件35具有彈性可以變形。在擋門134被關閉時,彈性密封構件35藉由排出口32d的邊緣與擋門134挾住而變形。總之,彈性密封構件35藉由擋門134以被彈推壓縮的狀態密接於排出口32d的邊緣,所以可更為確實地抑制碳粉從排出口32d漏出。
另一方面,彈性密封構件35以被壓縮的狀態密接於排出口32d的邊緣所以彈性密封構件35與排出口32d之間會產生一定的摩擦力。由於該摩擦力,使開閉擋門134所必要的力量變大。
在此,藉由在擋門134設孔134e,在開閉擋門134時,在孔134e被配置的區域可以減低在彈性密封 構件35與排出口32d之邊緣之間產生的摩擦力。
彈性密封構件35,在與孔134e對向的部分不會由擋門134被按壓。因此,即使彈性密封構件35以排出口32d的邊緣與擋門134挾住被壓縮一定量時,被配置孔134e的部分,也會減低彈性密封構件35的反抗力。
結果,在被配置孔134e的區域,即使彈性密封構件35與排出口32d的邊緣接觸,摩擦力也變小。為了開閉擋門134所必要的力(負荷)減低,可以更輕的力道開閉擋門134。因此,可以減少使用者安裝卡匣的負荷,或是減少供關閉擋門134而設的彈推構件(彈簧等)之力。
使用圖33說明擋門134關閉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移動往Q方向)時的狀態。
圖33(a)顯示擋門134關閉廢碳粉排出部32d前的狀態。圖33(b)顯示擋門134通過廢碳粉排出部32d的狀態。圖33(c)顯示擋門134關閉廢碳粉排出部32d前的狀態。
如前所述在擋門134設置孔134e,而彈性密封構件35覆蓋該孔134e。
如圖33(b)瑣事,擋門134移動往Q方向的過程,孔134e通過廢碳粉排出部32d。此時,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的邊緣(虛線部),成為壓縮彈性密封構件35的區域。
另一方面,於擋門134設置孔134e的範圍 內,減低彈性密封構件35的反抗力。總之,擋門34的孔134e通過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時,彈性密封構件35與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之摩擦力減低。結果,可以減低關閉擋門134之負荷。此外,擋門134由關閉的狀態移動往打開方向的場合也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藉由此構成,擋門134的開閉變得圓滑可以確保開閉動作的安定性。
此外,孔134e比廢碳粉排出部32d的大小還要小,而且孔134e以收在廢碳粉排出部32d的內側的方式配置。
總之,在擋門134被關閉時,把廢碳粉排出口32d投影於擋門134的話,在排出口32的投影區域的內部被配置孔134e之全體。在擋門134被關閉時,在廢碳粉排出部32d的投影區域的邊緣,孔134e不重疊。
藉此,於擋門134關閉的狀態,可以確保廢碳粉排出部(排出口)32d的邊緣與彈性密封構件35之密接性,可以確保彈性密封構件35之密封性。總之,在擋門134被關閉時,在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配置的部分沒有被配置孔134e。在被設置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部分,彈性密封構件35由擋門134按壓。總之,彈性密封構件35藉由擋門134朝向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被按壓,密接於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
如以上所述,在擋門134移動時,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與彈性密封構件35之摩擦力減低,同時 在擋門134被關閉時容易擔保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與彈性密封構件35之密接性。本實施例,具有確保密封性同時可提高擋門的開閉動作性的效果。
此外,與孔134e為相同的大小、位置關係的話,替代孔134e而把如圖31(b)所示那樣的凹部134f設於擋門134也可得到同樣的效果。凹部134f,以遠離密封構件35的方式漥下。在圖31(b)於凹部134f與彈性密封構件35之間被形成空隙(空間、間隙)。但是凹部134f不限於這樣的構成,假設凹部134f之底與彈性密封構件35接觸也有一定的效果。總之,於被設置凹部134f的部分,只要擋門134與彈性密封構件35之間產生的接觸壓減低,就有一定的使擋門134圓滑地開閉之效果。
匯集以上所述在擋門134設置孔134e或者凹部134f的場合,在設置這些的區域減低密封構件35由擋門134承受的力量。擋門134開閉時,在被設置孔134e或凹部134f的部分,減低密封構件35與廢碳粉排出部32d的邊緣的摩擦力。結果,可以圓滑地開閉擋門134。孔134e及凹部134f,是使密封構件35與擋門134之接觸壓,比其他區域更為減低之低壓部。
<實施例3>
於本實施例,詳細說明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部分。在沒有特別另行記載的情況下,材質、形狀等都與前述實施例相同。關於這樣的部分省略其詳細說明。
使用圖34、圖35以及圖36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3的形態。在此,圖34係顯示本體安裝時之擋門234的動作之模式圖,圖35係說明擋門與廢碳粉連結構件之位置關係之立體圖。此外,圖36係顯示廢碳粉連結構件232與擋門234的位置關係之模式圖。
如圖34所示,於廢碳粉連結構件232,在處理卡匣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於排出口232d的下游側設有由凸形狀構成的壁部232m。換句話說,於擋門234關閉的閉方向在排出口232d的下游側設有壁部232m。擋門234關閉時,擋門234的前端(抵觸部234d)接觸於壁部232m。
壁部232m是在與擋門234的關閉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凸部(突出部、蓋部)。更詳細地說,壁部232m,係從排出口232d朝向碳粉排出的排出方向的下游側突出。
此外,壁部232m,設於比擋門234的本體抵接部(被按壓部)234c更靠箭頭J方向(處理卡匣的安裝方向,擋門234的閉方向)之下游側。
於廢碳粉連結構件232,在壁部232m的排出口232d側的側面被設有抵觸部232e。此外,箭頭J方向(處理卡匣安裝方向,擋門閉方向)之擋門234的下游側的側面,被設有排出口抵觸部234d。如圖35那樣,擋門234藉由被設置於清潔框體14的彈推構件36,往處理卡匣的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被彈推。藉此,於處理卡匣 被安裝於裝置本體之前的狀態,如圖34(a)所示,擋門234的排出口抵觸部234d抵觸於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抵觸部232e。藉此,在擋門234關閉排出口232d的狀態,決定擋門234的位置。
圖36係從擋門234的開方向(圖35箭頭BA方向)的下游側來看擋門234或廢碳粉連結構件232之側面圖。如圖36所示,廢碳粉連結構件232的壁部232m,以與擋門234的一部分在區域BB重疊的方式配置。總之,沿著擋門234的閉方向把擋門234朝向壁部232m投影的話,擋門234的投影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區域(BB)重疊於壁部232m之至少一部分。
換句話說,沿著擋門234的開方向來看壁部232m的話,壁部232m重疊於擋門234之至少一部分。總之,沿著擋門234的開方向來看壁部232m的話,壁部232m覆蓋著擋門234之至少一部分。
藉由對擋門234使壁部232m如前述那樣配置,在使用者操作處理卡匣時,抑制擋門234被觸碰到。總之,使用者要把擋門234往打開方向壓時,使用者的手在與擋門234接觸之前會與壁部232m接觸。因此,抑制不意打開擋門234,可以減低廢碳粉從排出口232d流出。
總之,壁部(凸部、突起部、蓋部)232m,是抑制擋門234的誤動作之誤動作限制部。誤動作限制部的形狀不以壁形狀為限。例如,亦可替代壁部,而排列複 數棒狀的凸部(突起部)。總之,只要是可以抑制使用者錯誤移動擋門234的話,誤動作限制部的形狀可以有各種選擇。
但是,如本實施例這樣,使誤動作限制部為壁形狀之凸部(壁部)的話,也可以配合達成如以下所述的效果。總之,誤動作限制部為壁部232m的話,在擋門234關閉時,即使因其勢(風壓、振動)等而使碳粉飛散,也容易藉由壁部232m遮蔽碳粉的移動。總之,壁部232m在擋門234閉鎖時,具有抑制在碳粉排出口的周圍飛散的作用。
為了抑制碳粉飛散,區域BB(參照圖36:藉由誤動作限制部覆蓋的擋門234的區域)的寬幅(長邊的尺寸),以具有一定長度為佳。例如,區域BB的寬幅以比排出口232d的寬幅更長為佳。
其次,使用圖37、圖38、圖39說明實施例3之處理卡匣7與裝置本體100之接續部的形狀。
圖37係說明本實施例之本體構成的外觀圖。
此外,圖38係說明本實施例的本體與卡匣之卡合的剖面圖。
此外,圖39係顯示處理卡匣的插入動作之安裝圖。
如圖38所示,於本實施例之廢碳粉連結部232,如前所述,被設置壁部232m。此外,如圖37所示,於裝置本體的接收口280d,設有卡匣安裝時迎入壁 部232m之用的狹縫部280g。此外,於本體廢碳粉接收口280d,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247以包圍本體廢碳粉接收口280d的方式設置。
此外,如圖37所示,在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247的附近,設置與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247約略正交的縱密封構件248。
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247、縱密封構件248,在本實施例係在彈簧壓件243上使用雙面膠帶等安裝的具有可撓性的密封構件。
進而,如圖37、圖38所示,裝置本體100的第一搬送路徑280a,與實施例1同樣設有振動構件44。
其次,使用圖39說明處理卡匣7之往裝置本體100的安裝,與連接部之接續。
如圖39所示,處理卡匣7,在箭頭J方向上被插入裝置本體100。與實施例1同樣,於擋門234下部,被設置凸形狀的本體抵接部234c。此外,於彈簧壓件243在箭頭J相反方向上突出設有與本體抵接部234c卡合的凸狀之擋門抵接部243a。
把處理卡匣7往箭頭J方向安裝的話,擋門234的抵觸部234d越過擋門抵接部243a。其後,進而把處理卡匣7插入裝置本體100的話,本體抵接部234c與擋門抵接部243a抵接。其後,擋門234,隨著安裝的進行,抵抗被設置於清潔框體的未圖示的擋門彈推構件36(與實施例1同樣)的彈推力在處理卡匣7內相對地移動 往與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而,移動至處理卡匣7的裝置本體牴觸位置為止時(圖39(b)),廢碳粉排出部232d2完全解放,結束處理卡匣7內之相對移動。
此處,往裝置本體100安裝時,擋門234藉由本體抵接部234c抵接於擋門抵接部243a,而在處理卡匣7內移動往安裝方向(箭頭J方向)相反側。本體抵接部234c對廢碳粉排出口232d被配置於安裝方向上游側。因此,擋門234藉由擋門抵接部243a在處理卡匣內開始移動時,於廢碳粉擋門234的下部的一部分,存在著具有擋門抵接部234的彈簧壓件243。
因此,在廢碳粉連結部232內存在著廢碳粉的狀態下,處理卡匣7被安裝的場合,擋門234開始從廢碳粉排出口232d脫離,除去碳粉從排出口232d流出。此時,流出的廢碳粉成為自由落下至彈簧壓件243。於彈簧壓件243,如前所述,供使自由落下的廢碳粉不落下至裝置本體100內之縱密封構件248,被設置於彈簧壓件243的重力落下方向。
在此,處理卡匣7插入時,廢碳粉連結部232與裝置本體100的縱密封構件248接觸同時被安裝。如前所述,縱密封構件248是具有彈性的構件,所以廢碳粉連結部232使縱密封構件248變形同時安裝。因此,可以在廢碳粉排出口232d之更靠近處配置抑制廢碳粉的落下方向之壁(縱密封構件248),容易得到抑制廢碳粉往比彈 簧壓件243更為外側的裝置本體100內落下的效果。藉此,減低廢碳粉在裝置本體100內的飛散。
其後,與實施例1同樣,藉著關閉裝置本體100之未圖示的前門,處理卡匣7之廢碳粉連結部232,藉由未圖示之臂42往箭頭N方向插入本體廢碳粉接收口280d。(圖39(c))
此處,如前所述,於本體廢碳粉接收口280d設有狹縫部280g。
狹縫部280g,在廢碳粉連結部232與裝置本體的接收口280d接續時,被配置於設在廢碳粉連結部232的壁232m被插入的位置。
因此,廢碳粉連結部232的壁部232m,可以不被本體廢碳粉接收口280d干涉而接續。
其次,使用圖40說明振動構件44的支撐構成,以及本體廢碳粉接收口280d之狹縫部280g的形狀。圖40係由彈簧壓件243取下本體接收密封構件247及縱密封件248之本體廢碳粉接收口280d的外觀圖。
與實施例1同樣,本體第一搬送路徑280a內部之具有彈性力的振動構件44,藉著以彈簧部44a與彈簧壓件243的限制面243c抵觸而在箭頭N方向被支撐著。
於彈簧抵接部243c,如圖40所示,於彈簧部44a的圓周上的一部分設有迎入壁部232m之用的狹縫部280g。
亦即,狹縫部280g,使限制面243c的一部分為缺口,以露出彈簧耦合器244的軸徑方向的一部分的方式被形成。因此,限制面243c變得無法覆蓋振動構件44的彈簧部44a的全周。
但是,限制面243c,充分大地設置把彈簧部44a限制在徑方向的範圍。在本實施例,對於彈簧外徑Φ15.3mm,限制面480h以Φ10mm構成。
藉此,防止振動構件44在卡合時倒下,以及從限制面243c脫落。此限制面243c的必要量,因彈簧的線徑、外徑、卷繞數、彈簧壓而改變,只要是可以限制振動構件44的可動範圍的大小即可。
其次,使用圖38說明處理卡匣7與在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連結部之驅動連結構成。
如前所述,廢碳粉連結部232往箭頭N方向移動,往裝置本體100的接收口280d插入。接著,廢碳粉連結部232的壁部232m往本體廢碳粉接收口280d插入。
此時,裝置本體100的振動構件44與廢碳粉連結構件232內的第二耦合構件230之間具有彈推力而抵接著。抵接的第二耦合構件230,與實施例1同樣,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旋轉。藉此,與實施例1同樣,振動構件44振動。
此處,振動構件44以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構成。振動構件44在抵觸於彈 簧壓件243的狀態(耦合器非連結狀態)具有約33gf的彈推力,在第二耦合構件230的連結狀態具有約50gf的彈推力。
藉由以上,進行從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之驅動傳達。
此處,被作用部44b的軸方向(261a)的長度,至少比從壁部232m的前端部232n到凹部30h為止的距離1更長。
因此,在廢碳粉連結部232與接收口280d接續的狀態下,振動構件44的彈簧部44a不與壁部232m干涉。
在本實施例被構成為距離1為3.25mm,第二耦合構件230的卡合部的高度約4.7mm。
藉此,可以保持與第二耦合構件230之卡合量,同時避免與廢碳粉連結部232的壁部232m之干涉。
藉由以上的構成,即使具有實施例3所示的廢碳粉連結部232之構成,也可得到與裝置本體之安定的驅動連結構成。
<實施例4>
於本實施例,詳細說明與前述實施例1不同的部分。在沒有特別另行記載的情況下,材質、形狀等都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關於這樣的部分省略其詳細說明。
使用圖12、圖23、圖42說明本構成之驅動 傳達構成。
圖42係說明由本實施例的搬送螺桿往第一耦合器之驅動傳達構成之概略圖。
如圖42所示,於感光體光鼓401的一端,被配置承受來自裝置本體100的驅動之耦合部401c。此外,於另一端部,設有供對後述的廢碳粉搬送螺桿426傳達驅動之用的感光體光鼓齒輪401b(未圖示)。
此外,於光鼓軸承27L,與實施例1同樣,可旋轉地被支撐之惰輪52以及搬送螺桿齒輪53被配置於感光體光鼓401的軸線方向之一端側。(參照圖12)
搬送螺桿齒輪53可傳達驅動地卡合於搬送螺桿26。由影像形成裝置100的本體光鼓輸入耦合器81(圖23)起往清潔單元13一端之耦合部401c傳達旋轉驅動力。被傳達的旋轉驅動力,依序咬合感光體光鼓齒輪401b、惰輪52、搬送螺桿齒輪53,由感光體光鼓401往搬送螺桿426傳達。被收容於廢碳粉收容室14a的廢碳粉,在搬送螺桿426旋轉於箭頭G方向時,藉由搬送螺桿部426a往箭頭H方向搬送。
此處,於搬送螺桿426的廢碳粉搬送方向下游側端部,被設置逆螺桿部426e。此外,於逆螺桿部426e設有槳葉426g(不驅動傳達)。又,在本實施例,搬送螺桿426藉由感光體光鼓401的旋轉來傳達驅動。但是,例如,如實施例1所示那樣,連動於供給輥20的旋轉而驅動搬送螺桿426的構成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
進而,如圖42所示,在感光體光鼓401的耦合部401c附近,被配置第二感光體光鼓齒輪401d。此外,於未圖示的光鼓軸承27R,耦合惰輪402以軸線402c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者。於耦合惰輪402,在可與第二感光體光鼓齒輪401d傳達驅動的位置設置光鼓惰輪402a、在光鼓惰輪402a與軸線402c之同軸上設置蝸桿齒輪402b。
耦合惰輪402在未圖示的光鼓軸承27R以軸線402c為中心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撐者。
與實施例1同樣,搬送螺桿426之逆螺桿部426e附近,第一耦合構件429,被設置為可以軸線461a為中心進行旋轉。
第一耦合構件429的支撐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所以省略。
於第一耦合構件429在支撐部429d的外周上被設置齒輪部429g。齒輪部429g,與耦合惰輪402的蝸桿齒輪402b卡合,設置在驅動連結的位置。
第一耦合構件429,是供把來自感光體光鼓401的驅動力傳達至第二耦合構件之用的驅動傳達部。同樣地,耦合惰輪402也是供把來自感光體光鼓401的驅動力(旋轉力)傳達至第二耦合構件之用的驅動傳達部。
在本實施例,驅動傳達部係由第一耦合構件429與耦合惰輪402之2個體所構成。但是這也可以3個體以上來構成,亦可構成為單體。此外,這些驅動傳達部 之至少一部分設於碳粉的排出路徑之外亦可。例如,驅動傳達部之一部分(第一耦合構件429)被配置於碳粉的搬送路徑之中,其他部分(耦合惰輪402)被配置於碳粉的搬送路徑之外的構成亦可。
由影像形成裝置100的本體光鼓輸入耦合器81(圖23)起往清潔單元13一端之耦合部401c傳達旋轉驅動力時,伴隨著感光體光鼓401的旋轉第二感光體光鼓齒輪401d也旋轉。接著,由第二感光體光鼓齒輪401d往耦合惰輪402的光鼓惰輪402a傳達驅動,同軸上的蝸桿齒輪402b旋轉。蝸桿齒輪402b的旋轉往第一耦合構件429的齒輪部429g傳達,第一耦合構件429以軸線461a為中心進行旋轉。
藉著採取以上的構成,第一耦合構件429可以不承受來自搬送螺桿426的驅動,而往裝置本體傳達驅動。
藉此沒有必要使搬送螺桿426與第一耦合構件429卡合,所以可更為細微地調整搬送螺桿426的搬送量。
亦即,可以配合廢碳粉的搬送性自由地調整逆螺桿部426e。
此外,在本實施例,使用蝸桿齒輪402進行從感光體光鼓401往第一耦合構件429之傳達驅動,但不限於此。
例如,具有傘狀齒輪的驅動傳達方法、使用 驅動傳達皮帶的驅動傳達方法等也可得到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5>
於本實施例,詳細說明與前述實施例3不同的部分。在沒有特別另行記載的情況下,材質、形狀等都與前述實施例3相同。關於這樣的部分省略其詳細說明。
使用圖43、圖44說明本實施例之構成。
圖43係說明本構成的廢碳粉連結部的零件構成之分解圖,圖44係說明本構成之廢碳粉連結部的零件構成之剖面圖。
如圖43所示,本構成之廢碳粉連結部532,與實施例1同樣,於廢碳粉連結部532的支撐部532a以軸線61a為中心可旋轉地卡合支撐第二耦合構件30。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0與實施例1同樣,使壓縮爪30e撓曲越過而安裝廢碳粉連結部532的支撐部532a。此時,第二耦合構件30在本構成,在自重方向(約略為箭頭N方向),以突起部30d支撐於廢碳粉連結部532的突起承受部532j,使其不脫落(參照圖44)。
總之,如圖44所示,第二耦合構件30在自重方向(箭頭N方向)為突起部30d被支撐於突起承受部532j,在自重的相反方向(箭頭N的相反方向)壓縮爪30e被支撐於支撐部532a。接著,第二耦合構件30在游隙的範圍內可移動地被支撐於廢碳粉連結部532的支撐部532a與突起承受部532j之間。
壓縮彈簧531,被嵌入耦合器架528的圓筒部528a,在彈簧架部528i與廢碳粉連結部532的彈簧架部532b之間,在箭頭N方向被壓縮同時被支撐。
在耦合器架528的圓筒部528a的前端附近(箭頭N方向前端),被設置供與廢碳粉連結部532卡合之用的爪部528g。此外,於廢碳粉連結部532在彈簧架部532b附近的一部分,被設置凹形狀的溝部532i。
廢碳粉連結部532在箭頭N方向承受壓縮彈簧531的彈推力的狀態下,藉著耦合器架528的爪部528g與凹形狀的溝部532i之卡合,在箭頭N方向上被支撐於耦合器架528。
其次,使用圖43、圖44、圖45說明處理卡匣7之往裝置本體100安裝時之廢碳粉連結部532的動作。圖45係說明廢碳粉連結部532與裝置本體100的連結方法之卡匣安裝圖。
如圖43所示,於廢碳粉連結部532,突出設置著與裝置本體100卡合而使廢碳粉連結部往與箭頭N相反的方向移動之用的移動肋片532f。於移動肋片532f,在箭頭J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設置安裝時斜面532g、拔取時斜面532h。
此外,如圖45所示,於裝置本體100的彈簧壓件543,突出設置著在處理卡匣7安裝時,與移動肋片532f卡合而使廢碳粉連結部532往與箭頭N相反的方向移動之用的卡合壁543d。進而於卡合壁543d,於卡匣安 裝方向(箭頭J方向)的兩端,分別被設置安裝時卡合斜面543e、拔取時卡合斜面543f。
如圖45(a)所示,處理卡匣7往箭頭J方向安裝時,廢碳粉連結部532的安裝時斜面532g,與彈簧壓件543的安裝時卡合斜面543e抵觸。
進而,把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J安裝的話,廢碳粉連結部532,其安裝時斜面532騎上彈簧壓件543的安裝時卡合斜面543e,抵抗壓縮彈簧531的彈推力往箭頭N的相反方向移動。(圖45(b))
進而,把處理卡匣往箭頭J方向安裝的話,廢碳粉連結部532的拔取時斜面與彈簧壓件543的拔取時卡合斜面543f開始卡合,藉由壓縮彈簧531的彈推力往箭頭N方向移動。
進而,把處理卡匣往箭頭J方向安裝的話,廢碳粉連結部532下降到原來的位置(在圖45(a)箭頭N方向上同一位置),結束安裝。(圖45(c))
此時,如稍後所述,第二耦合構件30,被配置於可對裝置本體100的振動構件44作用的位置。
由裝置本體100拔取處理卡匣7時(往箭頭J的相反方向移動時),與前述順序相反藉由移動廢碳粉連結部532而結束拔取。
其次,說明在本構成從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之震動傳達方法。
如前所述,藉著把處理卡匣7往箭頭J方向 安裝,廢碳粉連結構件532侵入廢碳粉接收口80d。與實施例3同樣,藉此侵入(進入),廢碳粉連結構件532抵抗振動構件44的反力,把振動構件44往箭頭N方向潰壓。
進而,振動構件44與廢碳粉連結構件532內的第二耦合構件30之間具有彈推力而抵接著。抵接的第二耦合構件30,與實施例1同樣,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旋轉。藉此,與實施例1同樣,藉著第二耦合構件30的凹部30h、支座部30k交互與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抵觸,振動構件44振動於箭頭N方向。
此處,振動構件44以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構成。振動構件44在抵觸於彈簧壓件343的狀態(耦合器非連結狀態)具有約33gf的彈推力,在第二耦合構件30的連結狀態具有約50gf的彈推力。
藉由採取前述構成,不承受來自實施例1所示的裝置本體100的臂42的動作,而可以達成廢碳粉連結部532之與裝置本體的卡合,以及使振動構件44振動。
總之在本實施例,第二耦合構件30藉由彈推構件(壓縮彈簧531),朝向地1位置彈推(參照圖44)。總之在自然狀態,如圖45(a)所示,第二耦合構件30位於可與振動構件44作用的第1位置。但是,在把卡匣7插入裝置本體的過程,藉由移動力承受部(移動肋 片532f)由卡合壁543d所承受的力,第二耦合構件30移動至第2位置(圖45(b))。進而,卡匣7的插入動作繼續進行的話,藉由移動肋片532f由卡合壁543d離開,第二耦合構件30藉由彈推構件(壓縮彈簧531)之力移動至第1位置。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0成為往復移動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
<實施例6>
於本實施例,詳細說明與前述實施例1不同的部分。在沒有特別另行記載的情況下,材質、形狀等都與前述實施例相同。關於這樣的部分省略其詳細說明。在前述之各實施例,第二耦合器是供作用於卡匣的外部之用的作用構件,但在本實施例,第一耦合構件629為作用於卡匣外部之用的作用構件。以下,使用圖46、圖47說明本實施例的構成。圖46係說明本構成的各零件之分解圖,圖47係說明廢碳粉連結部之與裝置本體的連結方法之安裝剖面圖。如圖46所示,耦合器架628,與實施例1同樣被安裝於光鼓軸承27。於耦合器架628,在箭頭N方向設有廢碳粉排出口628g。
進而,與實施例1同樣,第一耦合構件629,以支撐部629d,在自重方向(約略箭頭N方向)被支撐於耦合器架628的耦合器架部628d。
此外,第一耦合構件629以圓筒部629e嵌入耦合器架628的圓筒部內徑628h,以軸線61a為中心可 旋轉地被支撐著。
此處,耦合器架628的圓筒部628a,以及第一耦合構件629的圓筒部629e,例如以橡膠那樣具有彈性的可撓性零件構成。
具體而言,以聚矽氧橡膠、氟樹脂等彈性高的樹脂材質為較佳。
進而,在本構成,於第一耦合構件629的箭頭N側端部,設有實施例1之第二耦合構件30的凹部30h、與支座面30k同樣形狀的凹部629h、支座面630k。
進而,與實施例1同樣,於裝置本體100的第一搬送路徑80a內,設置著振動構件44。
此外,如圖47所示,於裝置本體100的彈簧架部643,設有與廢碳粉連結部632卡合的壁部643e。壁部643e,被設至於廢碳粉接收口680d附近,由振動構件44往箭頭N的相反方向突出配置。
其次,說明處理卡匣7的安裝。
如圖47(a)所示,把處理卡匣7對裝置本體100往箭頭J方向安裝的話,耦合器架628的圓筒部628a往裝置本體100的壁部643e抵觸。
進而把處理卡匣7往箭頭J方向安裝下去的話,具有可撓性的耦合器架628被壓貼於壁部643e,往箭頭J方向的相反方向撓曲。在此,設置於耦合器架628內部的第一耦合構件629,也與耦合器架628同樣具有彈性,所以依耦合器架628的撓曲變形(圖47(b))。這 是第一耦合構件629退避至第2位置的狀態。進而把處理卡匣7往箭頭J方向安裝下去的話,耦合器架628越過壁部643e,解消撓曲,回到初期狀態。這是第一耦合構件629回到第1位置的狀態。總之,第一耦合構件629,以耦合器架之圓筒部(移動力承受部)628a從裝置本體承受的力,從第1位置往第2位置移動。其後,藉由第一耦合構件629與耦合器架628的彈性力,第一耦合構件629移動至第1位置。
藉由耦合器架628往初期位置返回,耦合器架628的前端以及第一耦合構件629的前端,往裝置本體100的連結部亦即本體碳粉接收口80d侵入。
此時,裝置本體100的振動構件44與第一耦合構件629之間具有彈推力而抵觸著。抵觸的第二耦合構件629,與實施例1同樣,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旋轉。
藉此,藉著第一耦合構件629的凹部629h、支座部629k交互與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抵觸,振動構件44振動。
此處,振動構件44以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構成。振動構件44在抵觸於彈簧壓件643的狀態(耦合器非連結狀態)具有約33gf的彈推力,在第二耦合構件30的連結狀態具有約50gf的彈推力。
藉由以上,進行從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之驅動 傳達。
藉由採取前述構成,不承受來自實施例1所示的裝置本體100的動作,而可以達成第一耦合構件629之與裝置本體的接續,以及振動傳達。
此外,可以不在處理卡匣7內移動處理卡匣7、與裝置本體100的連結部亦即耦合器架628、以及第一耦合構件629,而達成與裝置本體之振動傳達。
然而,在處理卡匣7的狀態,廢碳粉排出部亦即排出口628g具有彈性,所以有密封變得困難的場合。
此外,在壁部643e變形的第一耦合構件629,要移動到與振動構件44卡合的位置,必須要有可解消與壁部643e觸碰所產生的撓曲之空間。因此,會有在裝置本體100側配置密封構件變得困難的場合。以確保碳粉的密封性而且採取實施例1等的構成為較佳。
匯集本實施例的構成如下。第一耦合構件629對卡匣的外部傳遞振動。此外,此第一耦合構件629,構成使碳粉通過的搬送路徑的一部分。亦即,第一連結器(聯接器)629,構成相當於實施例1之第二搬送路徑61(碳粉的排出路徑:圖1(a))的部分。
此外,第一耦合器629是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是因為第一耦合器629彈性變形,排出路徑也變形,伴此,第二耦合器629移動於第1位置(圖47(c))與第2位置(圖47(b))之間的構成。
又,第二耦合器629的移動方向,對感光體光鼓的軸線方向(圖47之左右方向)交叉。亦即,第二連結器(聯接器)629,由第1位置往第2位置移動時,第二耦合構件629的前端以朝向左上的方式移動。
總之,第一耦合器629的移動方向有左右方向的成分,與上下方向的成分。亦即,也可以說是第一耦合構件629,移動於感光體光鼓的軸線方向的垂直方向,以及平行方向雙方的構成。針對第一耦合構件629的移動方向,換種說法如以下所述。以第一耦合器629在第1位置時之第一耦合器629的軸線方向為基準方向。
於本實施例,圖47(c)之中心線61a延伸的方向為基準方向,此外基準方向為鉛直方向。第一耦合構件629以至少偏移於此基準方向的方式移動。總之,第一耦合構件629,由第1位置移動至第2位置時,至少朝上移動著,所以在基準方向(鉛直方向)上有位移。
此外,於本實施例,對卡匣的外部傳達振動之用的作用構件也與前述實施例同樣,被配置在碳粉的排出口的附近。特別是在本實施例,第一耦合構件629如圖47或圖46所示的,是形成碳粉的排出口的零件。通過第一耦合構件629的碳粉,直接移動往裝置本體的碳粉接收口。
總之,在作用構件被配置在碳粉的排出口附近的構成,也包含如本實施例這樣耦合構件自身形成排出口的至少一部份的構成。此外,第一耦合構件629在自然 狀態下位於第1位置。此外,是第一耦合構件629以自己的彈性力(彈推力)從第2位置移動到第1位置的構成。
總之,第一耦合構件629,是對卡匣的外部傳達振動之作用構件,而且是形成碳粉的排出路徑以及排出口的構件,而且也是彈推而移動作用構件的彈推構件。此外,是第一耦合構件629連接於設在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接收口的構成。因此,第一耦合構件629也是供把排出口連結於接收口之用的連結部。此外,第一耦合構件承受供從碳粉的搬送螺桿傳達振動到振動構件44之用的旋轉力。
總之,在前述實施例,把分為複數構件而予以一體化者為第一耦合構件629。
又,第一耦合構件629移動至第一位置時,也利用耦合器架628的圓筒部628a的彈性力。亦即,圓筒部628a,也可以說是把耦合構件629彈推往第1位置的彈推構件。
<實施例7>
其次,說明廢碳粉連結部之不同的形狀例。於本實施例,詳細說明與前述實施例1不同的部分。在沒有特別另行記載的情況下,材質、形狀等都與前述實施例相同。關於這樣的部分省略其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例,也與實施例6同樣對卡匣的外部傳達作用(振動)的耦合構件(第二耦合構件730)自 身,形成碳粉的排出口730d。
圖48係說明本實施例的廢碳粉連結部與其他零件的安裝之分解圖。
圖49係說明本實施例之第二耦合器的形狀之外觀圖,圖50係說明與本實施例的裝置本體100之連結之剖面圖。
如圖48所示,在本實施例,於耦合器架28,被設置連結動作部732、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730、耦合彈簧31、耦合器密封件700。
第一耦合構件29之往耦合器架28的設置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所以省略。連結動作部732,採切取實施例1之廢碳粉連結部32的排出口32d側的形狀,與實施例1同樣,以耦合器架28的圓筒部28a以及止轉肋片28d,可移動地被支撐於箭頭N方向。詳細內容與實施例1相同所以省略。進而,於連結動作部732的箭頭N方向,設置著可撓性的圓筒密封件700、第二耦合構件730。
在此,如圖48所示,第一耦合構件29、第二耦合構件730、耦合彈簧31、耦合器架28、圓筒密封件700、連結動作構件732,係沿著中心線61a被配置於約略同一軸線上。此外,第一耦合構件29與第二耦合構件730與實施例1同樣,以耦合彈簧31連結。連結動作構件732,對於耦合器架28,以與第二耦合構件730一起反向於耦合彈簧31的彈推力,而可移動於箭頭N方向的方 式被安裝著。接著,處理卡匣7在與裝置本體100連結時,連結動作構件732移動於箭頭N方向而連結。
在此,如圖49所示,於第二耦合器730,與實施例1之第二耦合構件30同樣具有凹部730h。進而,替代作為在實施例1的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排出口之排出部32d,於第二耦合器730設置孔形狀的排出口730d。此外,於第二耦合構件730,與實施例1同樣在凹部730h上設置供安裝耦合彈簧31之用的凹形狀的掛彈簧溝730c。
與實施例1同樣,作為彈推構件的耦合彈簧31,是前端為折曲形狀31a,於對向方向具有輪形狀31b的扭轉螺旋彈簧。耦合彈簧31往第二耦合構件730,往箭頭J相反方向插入,折曲形狀31a嵌入掛彈簧溝730c。
進而,如圖48所示,於第二耦合構件730與連結動作部732之間,設置著可撓性的圓筒密封件700。圓筒密封件700,被嵌入設置於第二耦合構件730的驅動爪730f的外周。
第二耦合構件730藉由耦合彈簧31的彈推力,往箭頭N相反方向彈推時,圓筒密封件700在第二耦合構件730與連結動作部732間承受耦合彈簧31的彈推力而被壓縮。藉由此圓筒密封件700的潰縮(變形),可以防止在連結動作部732與第二耦合構件730之間產生間隙。
其次,使用圖50說明往裝置本體之驅動傳 達。
圖50係驅動連結時之處理卡匣7與裝置本體100的剖面圖。
於連結動作部732,設置著與實施例1的廢碳粉連結部32的臂抵接部32f、32g同樣的臂抵接部732f、732g。
往裝置本體100的安裝與實施例1相同所以省略。
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安裝之後,連動於裝置本體100的前門的關閉動作,未圖示的本體臂42也動作,連結動作部732被往箭頭N方向按壓。
藉著連結動作部732往箭頭N方向移動,圓筒密封部700、第二耦合構件730往箭頭N方向移動。在此,圓筒密封部700藉由按壓而潰縮同時把第二耦合構件730往箭頭N方向按壓。
第二耦合構件730通過圓筒密封部700被按壓於連結動作部732,往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接收口80d侵入。
第二耦合構件730侵入裝置本體100的廢碳粉接收口80d時,在耦合器架28的圓筒部28a的內周,驅動爪730f可旋轉地被卡合支撐著。與實施例1同樣,於裝置本體100的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以中心線61a為中心設置著振動構件44。
第二耦合構件730往廢碳粉接收口80d侵 入,抵抗振動構件44的反力,把振動構件44往箭頭N方向潰壓。
因此,振動構件44與第二耦合構件730具有彈推力而抵接著。抵接的第二耦合構件730,與實施例1同樣,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旋轉。藉此,藉著第二耦合構件730的凹部730h、支座面730k交互與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抵觸,振動構件44振動於箭頭N方向。
此處,振動構件44以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構成。振動構件44在抵觸於彈簧壓件43的狀態(耦合器非連結狀態)具有約33gf的彈推力,在第二耦合構件730的連結狀態具有約50gf的彈推力。
藉著以上的構成,以第二耦合構件730具有排出口730d的構成,可以得到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8>
其次,說明廢碳粉連結部之不同的形狀例。
於本實施例,詳細說明與前述實施例1不同的部分。在沒有特別另行記載的情況下,材質、形狀等都與前述實施例相同。關於這樣的部分省略其詳細說明。
首先,使用圖51、圖52、圖53、圖54、圖55說明本實施例之零件構成。
圖51係說明相關於本實施例之廢碳粉連結部 與其他零件的安裝之分解圖,圖52係說明相關於實施例之的第二耦合器830的形狀之外觀圖,圖53係說明連結動作部832的形狀之外觀圖。此外,54係本實施例之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本體接續前後的剖面圖,圖55係本實施例之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本體接續前後的側面圖。
如圖51所示,於耦合器架828,第一耦合構件29、連結動作部832、拉伸彈簧831、連結動作彈簧800、第二耦合器架801、第二耦合構件830被設置於約略同一直線上。總之,這些被配置於中心線861a上。
於連結動作部832在與箭頭N相反的方向上可旋轉地安裝著第二耦合部830。如圖52、圖53所示,於第二耦合構件830被安裝著圓筒形狀的壓入部830j。此外,如圖53所示,於連結動作部832,與壓入部830卡合的凸部832q設於圓筒形狀內部。第二耦合構件830對連結動作部832往箭頭N相反方向插入時,壓入部830j與凸部832q抵觸。進而,藉著對連結動作部832壓入第二耦合構件830,壓入部830j越過凸部832q。如此,如圖54(a)所示,第二耦合器830對連結動作部832在箭頭N方向上壓入部830j抵觸於凸部832q移動受到限制。此外,如圖54(a)所示,在箭頭N的相反方向,設於第二耦合部830的凸部830i與連結動作部832的前端部832r抵接而移動受到限制。因此,第二耦合器830對連結動作部832在箭頭N方向上可在游隙的範圍內移動地被限制著。此外,第二耦合構件830對連結動作部832以中心 線861a為中心可旋轉地被支撐著。
進而,如圖51所示,於連結動作部832,連結動作彈簧800、第二耦合器架801被設置為同一直線狀。進而,於連結動作部832,第二耦合器架801從箭頭N的相反方向側以覆蓋連結動作彈簧800的外徑的方式被安裝為同一直線狀。
此外,如圖54(a)所示,在第二耦合器架801的安裝相反側,設置著與第二連結器(聯接器)830的圓筒部830k約略無間隙地卡合之孔部801c。
把第二耦合器架801在箭頭N的相反方向往連結動作部832安裝時,第二耦合器架801之2處爪部801a往連結動作部832的2處孔部832m插入。(圖55(a))在此,在第二耦合器架801的外周的一部分往箭頭N的相反方向突出設置著爪部801a,於前端(箭頭N的相反方向)具有往外周方向突出的懸掛部801b。
被安裝於連結動作部832的第二耦合器架801藉由連結動作彈簧800往箭頭N方向彈推。受到彈推力,對連結動作部832往箭頭N方向移動的第二耦合器架801,以爪部801a的懸掛部801b掛在設於連結動作部832的孔部832m的方式卡合,停止移動。如此,第二耦合器架801,在連結動作彈簧800承受彈推力的狀態下,在爪部801a之相關範圍內可對連結動作部832往箭頭N的相反方向移動地被支撐著。(圖55(a))
此外,爪部801a與孔部832m卡合,在箭頭 N方向被支撐的狀態下,成為第二耦合器830的圓筒部830k,與第二耦合器架801的孔部801c約略無間隙地卡合的狀態。(圖54(a))
接著,連結動作部832被安裝於耦合器架828。
如圖51所示,連結動作部832為圓筒狀的形狀,其內徑部嵌入耦合器架828的圓筒部828a。此外,此時,連結動作部832的旋轉定位溝832i與止轉肋片828d卡合,限制旋轉方向的移動。進而,如圖53所示,於連結動作部832,彈簧張掛凸部832j往外周側突出而軸對稱地設於2處。此外,如圖54所示,於耦合器架828,在箭頭N側,突出設置2處彈簧張掛部828g。
連結動作部832,在箭頭N的相反方向上被嵌入耦合器架828之後,被安裝2個拉伸彈簧831。拉伸彈簧831兩端具有輪形狀831a、831b,分別被安裝於彈簧張掛凸部832j、彈簧張掛部828g。此時,連結動作部832,藉由拉伸彈簧831的彈推力,使內壁832s抵觸於耦合器架828的前端部828e而被定位。(參照圖54(a))
如此,連結動作部832對耦合器架828安裝。此外,第一耦合器29之往耦合器架828的安裝以及耦合器架828之往軸承27R的安裝與實施例1相同所以省略。
其次,使用圖55、圖56、圖58說明處理卡匣7之廢碳粉排出部的動作。
圖56係說明由本實施例之處理卡匣7的側面側所見之往裝置本體100的碳粉排出部的卡合之外觀圖,圖58係說明本實施例之碳粉排出部與裝置本體100之接續方法的剖面圖。
如前所述,連結動作部832承受拉伸彈簧831的彈推力,往耦合器架828側碰上。進而,第二耦合器架801,在承受來自連結動作彈簧800的彈推力的狀態下,撞上而被支撐於連結動作部832。
如圖56(a)所示,把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安裝的話,連結動作部832與裝置本體100的臂42卡合。進而,處理卡匣7的安裝結束後,連動於關閉裝置本體100的前門91(參照圖25(a)、(b))的動作,連結動作部832往箭頭N方向移動。總之,連結動作部832藉由連動於前門的臂42往箭頭N方向移動(圖56(b))。
此時,第二耦合器架801,抵接於裝置本體100的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47(與實施例1同樣,參照圖26)所以往箭頭N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結果,第二耦合器架801抵抗連結動作彈簧800的彈推力,對連結動作部832往連結動作部832的方向(箭頭N的相反方向)相對移動。
此外,第二耦合構件830,在箭頭N方向突起部830i與連結動作部832的前端部832r抵觸而被支撐,如稍後所述,侵入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47以及廢碳 粉接收口80d(圖58(b))。
亦即,成為第二耦合器架801對第二耦合器830往與箭頭N相反的方向移動(圖58(b))。
藉由以上的動作第二耦合器830與第二耦合器架801之間產生間隙802(廢碳粉排出口)(圖55(b))。其次,使用圖57說明從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之排出廢碳粉的構成。
圖57係說明本實施例之廢碳粉V的滯留位置與碳粉排出路徑之剖面圖。如前所述,如圖57(a)所示,處理卡匣7之往裝置本體100安裝前,第二耦合器830的圓筒部830k,與第二耦合器架801之圓筒部801c卡合,無間隙地連結著。因此,廢碳粉V不會由第二耦合器830與第二耦合器架801之間洩漏出。
如前所述,把處理卡匣7往裝置本體100安裝之後,藉著第二耦合器架801對第二耦合器830往與箭頭N相反的方向移動而產生間隙802。間隙802具有供排出廢碳粉V之充分的大小,可以排出來自處理卡匣7的廢碳粉V。(圖57(b))
其次,使用圖58、圖59說明廢與裝置本體100之驅動連結構成。圖59係說明本實施例之處理卡匣7的裝置本體安裝結束時之與裝置本體100的卡合方法之部分概略圖。
與實施例1同樣,處理卡匣7往箭頭J方向安裝。
此時,成為圖56所示的裝置本體100之臂42與連結動作部832之臂抵接部832f、832g卡合的狀態。安裝結束,藉著關閉未圖示的裝置本體的前門,與實施例1同樣,臂42旋轉移動,連結動作部832的臂抵接部832f、832g卡合,連結動作部832被往箭頭N方向壓下(圖56(b)、圖58(b))。
如此,被安裝於連結動作部832的第二耦合器架801以及第二耦合部830,抵接於裝置本體100的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47(與實施例1同樣,參照圖26)。進而,連結動作部832藉由臂42往箭頭N方向壓下時,第二耦合器架801抵抗連結動作彈簧800的彈推力往箭頭N的相反方向移動。此時,第二耦合構件830,如前所述在箭頭N方向上凸部830i與連結動作部832的前端部832r抵接而移動受到限制。因此,藉由連結動作部832之往箭頭N方向的移動,僅第二耦合構件830,往本體接收口密封構件、以及廢碳粉接收口80d侵入(圖58(b))。
與實施例1同樣,如圖54所示,於裝置本體的本體第一搬送路徑80a內,以中心線861a為中心設置著振動構件44。
其次,說明裝置本體100與處理卡匣7之振動傳達。
如圖58(b)所示,第二耦合器830往裝置本體100的本體接收口80d侵入(進入)。此時,第二耦合 器830,抵抗振動構件44的反力,把振動構件44往箭頭N方向潰壓。
抵接的第二耦合構件830,與實施例1同樣,連動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而旋轉。
藉此,藉著第二耦合構件830的凹部830h、支座部830m交互與振動構件44之被作用部44抵觸,振動構件44振動於箭頭N方向。
此處,振動構件44以線徑Φ0.6mm、內徑Φ12.3mm程度的壓縮彈簧構成。彈簧耦合器44在抵觸於彈簧壓件43的狀態(耦合器非連結狀態)具有約33gf的彈推力,在第二耦合構件830的連結狀態具有約50gf的彈推力。
其次,使用圖57、圖58說明往裝置本體100之廢碳粉的搬送。
如圖58(b)所示,第二耦合構件830往本體接收口80d侵入時,第二耦合構件830與第二耦合器架801之間,在圓筒方向產生間隙802。(圖57(b))可以由此間隙802把在處理卡匣7產生的廢碳粉往裝置本體100搬送。
進而,如前所述,間隙802,在不與裝置本體接續的狀態下,藉著第二耦合構件830約略無間隙地嵌入第二耦合器架801,抑制廢碳粉的流出。
如此,即使往裝置本體之流出口不在中心線861a上的場合,也可得到與實施例1同樣的效果。此 外,在本構成在處理卡匣7單體的狀態下,例如不必使用如實施例1的擋門34那樣的密封構件,就可以防止廢碳粉的流出。
簡單匯集本實施例的構成如下。如圖55(b)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二耦合構件830是部分形成碳粉的排出口802之構件。此外,第二耦合構件830,是藉著從第2位置(圖55(a))移動到第1位置(圖55(b)),打開碳粉的排出口802,相反的藉著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關閉碳粉的排出口802的構成。藉由第二耦合構件830的移動來開閉排出口802。
最後,在前述各實施例所說明的構成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構成例顯示如下。又,各構成例所包含的要素亦有被賦予符號者。這顯示與在前述之實施例所說明的要素之對應關係。但是,此對應關係只是例示而已。並沒有意圖要把以下的各要素之構成限定為前述各實施例的要素。
<實施例9>
使用圖64~圖66說明本實施例。於本實施例,詳細說明與前述實施例1不同的部分。在沒有特別另行記載的情況下,材質、形狀等都與前述實施例相同。關於這樣的部分省略其詳細說明。
在前述之實施例1,作用於振動構件44而使振動構件44振動的作用構件(振動賦予構件)是旋轉驅 動的第二耦合器30。對此,在本實施例中作用於振動構件44的作用構件(振動賦予構件)430特徵在不旋轉而振動。
換句話說,實施例1的卡匣7作為被配置於碳粉排出口32d的附近的驅動構件具有第二耦合構件30。在本實施例,被配置於碳粉排出口32d的附近的驅動構件,分為第二耦合構件330以及作用構件430這2個構件。
於本實施例,詳細說明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部分。在沒有特別另行記載的情況下,材質、形狀等都與前述實施例相同。關於這樣的部分省略其詳細說明。使用圖64至圖67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9的形態。在此,圖64係本實施例之處理卡匣的廢碳粉排出部的構成說明圖(相當於實施例1之圖9之圖)。圖65係說明相關於本實施例之,第二耦合器的形狀之外觀圖。進而,圖66係說明本實施例之處理卡匣內的廢碳粉排出口附近的動態之剖面圖。圖67係說明本實施例之由處理卡匣往裝置本體的被作用部亦即振動構件44之作用傳達的概略圖。
如圖64所示,在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同樣,第一耦合構件329、第二耦合構件330、耦合彈簧31、耦合器架28、作用構件430與廢碳粉連結構件332,係沿著中心線61a配置。總之,這些被配置於約略同一軸線上。
本實施例之作用構件430,是可進退移動的進 退構件,是對振動構件44賦予振動的振動賦予構件,而且也是自身進行振動的振動構件(卡匣側振動構件)。作用構件430,也是藉著進行振動而對振動構件44周期性地施加力之力賦予構件。
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30,是使作用構件430振動的振動賦予構件(第二振動賦予構件),也是以對作用構件430作用的方式構成的第二作用構件。
此外,第一耦合構件329與第二耦合構件330以耦合彈簧31連結。廢碳粉連結構件332,對於耦合器架28,以與第二耦合構件330一起反向於耦合彈簧31的彈推力,而可移動於箭頭N方向的方式被安裝著。接著,處理卡匣7在與裝置本體100連結時,廢碳粉連結構件32移動於箭頭N方向而連結。
在此,使用圖64、圖65、圖66說明作用構件430的支撐方法。如圖64所示,於作用構件430,爪部(突起部、卡合部)430m,係由以軸線61a為軸的圓筒部430a的外周方向突出而設置。
進而,於廢碳粉連結部332,如圖65所示於連結構件332的圓筒部的一部分設有缺口部(孔部、卡合部)332p。藉由作用構件430的爪部430m與缺口部332p卡合,作用構件430藉由連結構件332的圓筒部支撐。
又,缺口部332p這一方,比爪部430m更大,所以作用構件430對聯結構件332可沿著中心線61a在一定範圍內移動。
在實施例1,伴隨著連結構件332之由非連結位置(第2位置:參照圖1(a))往連結位置(第1位置:參照圖1(b))的移動,第二耦合構件30由第2位置(圖1(a))往第1位置(圖1(b))移動的構成。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於連結構件332除了第二耦合器330連作用構件430也被支撐著。因此,是伴隨著連結構件332的移動,第二耦合器330及作用構件430成為一體而可以從第2位置往第1位置移動的構成。
其次,使用圖64、圖65說明第二耦合構件330。第二耦合構件330與實施例1同樣具有凹部330h。凹部330h的深處進而被形成掛彈簧溝部30c,於此掛彈簧溝部30c有耦合彈簧(線圈彈簧)31卡合著。
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30,與實施例1同樣具有供形成凹部330h之用的傾斜部(斜面部330i與逆斜面部330j)。這些傾斜部(斜面部330i與逆斜面部330j)也是供使凹部330h與支座面330k連接之用的面。
於實施例1的第二耦合構件30,設於第二耦合構件30的凹部30h與支座面30k直接接觸於振動構件44。對此,在本實施例,第二耦合構件330的凹部330h與支座面330k,不接觸振動構件44而與作用構件430接觸。
於作用構件440,在與第二耦合構件的凹部330h對應的位置,被形成凸部430h。凸部430h,具有傾斜面430i、逆傾斜面430j、頂點部430k。傾斜面430i是 對應於傾斜面330i的傾斜部。逆傾斜面430j是對應於逆傾斜面330的傾斜部。
總之,作用構件440及第二耦合構件330構成凸輪機構。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30,是藉著自身旋轉使作用構件440振動(進退移動)的方式構成的凸輪構件(驅動側凸輪構件、第1凸輪構件、旋轉凸輪構件)。作用構件440是從第二耦合構件330承受力而進行驅動的從動側(被驅動側)的凸輪構件(第2凸輪構件、被驅動側凸輪構件、往復凸輪構件、進退凸輪構件、振動凸輪構件)。
更詳細地說,設於第二耦合構件330的凹部330h與設於作用構件440的凸部430h,切換於卡合的狀態與解消卡合的狀態,而使作用構件440進退(振動)。凹部330h與凸部430h之各個,是被配置於第二耦合構件330與作用構件440之間的凸輪部。
使用圖66、圖67說明此作用構件430與第二耦合構件330之驅動的模樣。
與實施例1同樣,第一耦合器329,以與未圖示的搬送螺桿26卡合而以軸線61a為中心旋轉於箭頭T方向的方式構成。旋轉於箭頭T方向的第一耦合器329與實施例1同樣,對第二耦合器330傳達旋轉,第二耦合器330以軸線61a為中心旋轉往箭頭T方向。
此處,第二耦合器330與實施例1同樣,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32,可以在軸線61a方向旋轉。此外, 第二耦合器330,在箭頭N方向上被固定支撐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32。進而,作用構件430在箭頭N方向上可移動(可振動)於一定範圍內地被支撐於廢碳粉連結構件332。廢碳粉連結構件332,是以支撐第二耦合器330或作用構件430的方式構成的支撐構件。
廢碳粉連結構件332從非連結位置(第2位置:參照圖66(a)、圖1(a))移動到連結位置(第1位置:參照圖66(b)、圖1(b))。連動於此,第二耦合構件330以及作用構件430也從第2位置(圖66(a))移動至第1位置(圖66(b))。總之,廢碳粉連結構件332、或第二耦合構件330、作用構件430同時朝向遠離感光體光鼓的軸線的方向移動。
此時,作用構件430,如圖67(a)所示藉著皆處於振動構件44而從振動構件44承受彈性力。如此一來,作用構件440如圖67(b)所示移動於箭頭I方向(上方)而接觸於第二耦合構件330。
在此狀態,第二耦合器330旋轉的話,作用構件440沿著設於第二耦合構件330的逆傾斜面330j與設於作用構件430的逆傾斜面430j,往箭頭N方向(下方)移動。此為圖67(c)所示的狀態。
進而第二耦合構件330旋轉的話,如圖67(d)所示,作用構件430的頂點430k(抵觸部)接觸於第二耦合構件之支座面330k。此狀態,是第二耦合構件330驅動時,第二耦合構件330與作用構件430最遠離的 狀態。總之,是第二耦合構件330使作用構件430在箭頭N方向(碳粉的排出方向)上最被移動的狀態。
進而,第二耦合構件330旋轉的話,如圖67(e)所示,作用構件430沿著設於第二耦合構件330的傾斜面330i與設於作用構件430的傾斜面430i接近第二耦合構件330。總之,藉由振動構件44的彈性力使作用構件430開始朝向碳粉的排出方向的移動方向上游側退避。
進而,第二耦合構件旋轉的話,成為作用構件430最接近於第二耦合構件330的圖67(f)的狀態。此狀態,藉著第二耦合構件330與作用構件430之相互的凸輪部咬合,作用構件430成為最往碳粉的排出方向的上游側退避的狀態。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30,成為容許作用構件440藉由振動構件44的彈推力(彈性力)而退避的狀態。
由圖67(b)到圖67(e)為止第二耦合構件330旋轉半周(180°),而作用構件430則振動(往復移動)一回。
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30每1迴轉,作用構件430會振動複數回(在本實施例為振動2回)。
此外,作用構件430振動(進退)1回的話,振動構件44也會振動1回。
總之,設於作用構件430的前端的圓環狀的平面部,成為接觸於振動構件44而作用於振動構件44的 作用部。作用構件430如圖67(b)到圖67(f)所示週期性進退移動的話,振動構件44從作用構件430承受的力也週期性改變。結果,振動構件44週期性地彈性變形。在圖67(d)所示的狀態從作用構件430對振動構件44施加比較大的力,所以振動構件44被壓入下方(箭頭N方向)。另一方面,在圖67(f)所示的狀態,由作用構件430往振動構件44施加的力減少,所以振動構件44藉由自身的彈性力往上方(箭頭I方向)突出移動(進出移動)。
以上,匯集了本實施例的構成。本實施例之作用構件430以及第二耦合構件330,分別為被配置於排出口32d的附近的驅動構件。此外,第二耦合構件330以及作用構件430構成凸輪機構。此凸輪機構是供改變運動方向之機構。具體而言,於凸輪機構,把第二耦合構件330的旋轉運動改變為作用構件430的進退運動(直線的往復運動)。
接著驅動構件(330、430)之中的作用構件430是藉著自身振動而使振動構件44振動的振動賦予構件。
另一方面,第二耦合構件330是藉著進行旋轉驅動使作用構件430振動的旋轉構件。第二耦合構件330旋轉的話,第二耦合構件330具有的凹部330h(第1凸輪部),反覆進行與設於作用構件430的凸部430(第2凸輪部)之卡合以及解除卡合。藉此,作用構件430進 退(振動)。總之,第二耦合構件330為凸輪機構之一部分,藉由自身的旋轉運動使作用構件430直線移動。
更詳細地說,第二耦合構件330藉著週期性改變對作用構件430施加的力,使作用構件430週期性地移動。第二耦合構件330以比較強的力彈推作用構件430時(圖67(d)),作用構件430朝向振動構件44移動,作用構件430把振動構件44壓入。另一方面,第二耦合構件330對作用構件430施加的力變得比較小時(圖67(f)),作用構件430藉由振動構件44的彈性力朝向從振動構件44離開的方向退避。
又,作用構件440往下方(箭頭N方向)移動時,利用從第二耦合構件330的凹部330h承受之力。另一方面,作用構件440往上方(箭頭I方向)移動時,利用振動構件44的彈性力。但是,藉由在第二耦合構件330與作用構件440之間設置拉近二者的彈推構件(例如拉伸彈簧那樣的彈性構件),也可以是作用構件440往上方(箭頭I方向)移動時不利用振動構件44的彈性力的構成。總之,藉由利用拉近第二耦合構件330與作用構件440的彈推構件的彈推力(彈性力),使作用構件440往上方移動亦可。
又,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1安裝了作用構件440的構成,但是採用在其他實施例安裝作用構件440的構成亦可。
[產業上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提供可裝拆於具備供攪拌顯影劑之攪拌構件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卡匣。

Claims (111)

  1. 一種卡匣,可裝拆於具備供攪拌顯影劑之攪拌構件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感光體、以使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朝向前述攪拌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以及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振動的方式構成的振動賦予構件;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以可移動於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振動之第1位置,以及由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的方式構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係以藉由進行旋轉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的方式構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每1旋轉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複數次。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具有供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之作用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設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第1部分,以及位於比前述第1部分更靠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方向外側之第2部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卡匣,其中 前述第2部分,以由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突出的方式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第1部分,以由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下陷的方式構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8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連繫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2部分的傾斜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方向傾斜。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面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1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至少具有2個前述傾斜部,2個前述傾斜部分別被配置於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相互對稱的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以隨著朝向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旋轉方向下游側而朝向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側的方式傾斜。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3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旋轉方向連繫前 述第1部分的上游側與前述第2部分的下游側。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以隨著朝向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旋轉方向下游側而朝向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側的方式傾斜。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15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旋轉方向連繫前述第2部分的上游側與前述第1部分的下游側。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作為前述傾斜部具有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旋轉方向連繫前述第1部分的上游側與前述第2部分的下游側之第1傾斜部,與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旋轉方向連繫前述第2部分的上游側與前述第1部分的下游側之第2傾斜部;前述第1傾斜部與前述第2傾斜部,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方向相互反向傾斜。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第1傾斜部,以隨著朝向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旋轉方向下游側而朝向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側的方式傾斜;前述第2傾斜部,以隨著朝向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旋轉方向上游側而朝向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側的方式傾斜。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18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 中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分別於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對稱的位置配置第1部分。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19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分別於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對稱的位置配置第2部分。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傾斜的傾斜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以使前述攪拌構件沿著前述傾斜部移動的方式構成。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21或2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突起。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至少具有2個前述突起,2個前述突起分別被配置於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相互對稱的位置。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突起,具有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方向傾斜的傾斜部。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21至25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 前述作用部具有凹部。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至少具有2個前述凹部,2個前述凹部分別被配置於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相互對稱的位置。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凹部,具有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傾斜的傾斜部。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藉著振動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卡匣,其中具有供藉著旋轉使前述振動賦予構件振動之用的旋轉構件。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旋轉構件及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之凸輪機構。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或3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旋轉構件,可處於供彈推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之用的相位,以及供容許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移動之相位。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第2位置與前述感光體之旋轉軸線的距離,比前述第1位置與前述感光體的旋轉軸線之距離更短。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3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 具有由前述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承受使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由前述第2位置往前述第1位置移動之力之移動力承受部。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4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具有由前述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承受使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由前述第1位置往前述第2位置移動之力之移動力承受部。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5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以連結前述排出口至設於前述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顯影劑接受口的方式構成的連結部,且係可移動於供把前述排出口連結至前述接受口之用的連結位置,與由前述連結位置退避之非連結位置之間的連結部。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係以伴隨著前述連結部移動於連結位置與前述非連結位置之間而移動的方式構成的。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之卡匣,其中伴隨著前述連結部移動至前述連結位置,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移動至前述第1位置,伴隨著前述連結部移動至前述非連結位置,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移動至前述第2位置。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8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 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使施加於前述攪拌構件之力週期性地變化。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9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以使前述攪拌構件至少進退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方向的方式,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0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以使前述攪拌構件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方向傾斜的方式,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1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供由前述感光體除去顯影劑之用的清潔構件。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供搬送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之用的搬送構件。
  44. 一種卡匣,可裝拆於具備供攪拌顯影劑之攪拌構件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感光體、以使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朝向前述攪拌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以及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振動的方式構成的振動賦予構件,以及以連結前述排出口至設於前述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 體的顯影劑接受口的方式構成的連結部,且係可移動於供把前述排出口連結至前述接受口之用的連結位置,與由前述連結位置退避之非連結位置之間的連結部;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以伴隨著前述連結部移動於前述連結位置與前述非連結位置之間而移動的方式構成。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以可移動於供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振動之第1位置,與由前述第1位置退避之第2位置之間的方式構成,伴隨著前述連結部移動至前述連結位置,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移動至第1位置,伴隨著前述連結部移動至前述非連結位置,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移動至第2位置。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或4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係以藉由進行旋轉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的方式構成。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每1旋轉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複數次。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或4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具有供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之作用部。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設於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前端。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或49項之卡匣,其中 前述作用部,具有第1部分,以及位於比前述第1部分更靠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方向外側之第2部分。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賦予構件,藉著振動使前述攪拌構件振動。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之卡匣,其中具有供藉著旋轉使前述振動賦予構件振動之用的旋轉構件。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卡匣,其中具有具備前述旋轉構件及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之凸輪機構。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或5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旋轉構件,可處於供彈推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之用的相位,以及容許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移動之相位。
  55. 一種卡匣,可裝拆於具備供攪拌顯影劑之攪拌構件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感光體、以使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朝向前述攪拌構件排出的方式構成的排出口、以及使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的力週期性變化而使前述攪拌構件週期性移動的方式構成的力賦予構件;前述力賦予構件,以可移動於對前述攪拌構件週期性施加力之第1位置,以及由前述第1位置退避的第2位置之間的方式構成。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力賦予構件,係以藉由進行旋轉使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的力周期性變化的方式構成。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力賦予構件,具有供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力之作用部。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對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傾斜的傾斜部。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8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以使前述攪拌構件沿著前述傾斜部移動的方式構成。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至59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突起。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至60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凹部。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至61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第1部分,以及位於比前述第1部分更靠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軸線方向外側之第2部分。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力賦予構件,係以藉由進行振動使對前述攪拌構件施加的力周期性變化的方式構成。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之卡匣,其中具有供藉著旋轉對前述力賦予構件週期性施加力的旋 轉構件。
  65. 一種卡匣,可裝拆於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感光體、以使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排出至前述卡匣的外部之排出口、以及被配置於前述排出口的附近而以旋轉驅動的方式構成的驅動構件,且係具有供作用於前述卡匣外部的作用部之驅動構件;前述驅動構件可對前述感光體移動,前述作用部具有對前述驅動構件的軸線方向傾斜的傾斜部。
  6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構件,可移動於第1位置,與比前述第1位置更接近前述感光體的軸線之第2位置之間。
  6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或6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具有第1部分,以及位於比前述第1部分更靠前述驅動構件的軸線方向外側之第2部分。
  6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第2部分,以由前述驅動構件的前端突出的方式構成。
  6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7或68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第1部分,以由前述驅動構件的前端下陷的方式構成。
  7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7至69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連繫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2部分。
  7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至70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面對前述驅動構件的前端側。
  7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至71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部至少具有2個前述傾斜部,2個前述傾斜部分別被配置於對前述驅動構件的軸線相互對稱的位置。
  7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至7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以隨著朝向前述驅動構件的旋轉方向下游側而朝向前述驅動構件的前端側的方式傾斜。
  7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至7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傾斜部,以隨著朝向前述驅動構件的旋轉方向下游側而朝向前述驅動構件的前端側的方式傾斜。
  7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至74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供連結前述排出口至前述卡匣的外部之連結部,伴隨著前述連結部的移動,前述驅動構件也移動。
  7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至75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供顯影劑朝向前述排出口移動之用的排出路徑。
  7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構件,伴隨著前述排出路徑的變形而移動。
  7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或7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構件,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徑的終端側。
  7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至78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徑的內部。
  8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至79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構件,以構成前述排出口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構成。
  8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5至80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構件,以可開閉前述排出口的方式構成。
  82. 一種卡匣,可裝拆於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1)感光體、(2)供使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排出至前述卡匣的外部之排出口、(3)被配置於前述排出口的附近而以可振動的方式被支撐的振動構件,以及(4)以作用於前述振動構件的方式構成的凸輪構件;前述凸輪構件可對前述感光體移動。
  8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凸輪構件,可移動於第1位置,與比前述第1位 置更接近前述感光體的軸線之第2位置之間。
  8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2或8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凸輪構件,可處於供彈推前述振動賦予構件之用的相位,以及供容許前述振動賦予構件的移動之相位。
  8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2至84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供顯影劑朝向前述排出口移動之用的排出路徑。
  8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凸輪構件,伴隨著前述排出路徑的變形而移動。
  8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5或8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徑的終端側。
  8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2至87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徑的內部。
  8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2至88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以構成前述排出口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構成。
  9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2至89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以可開閉前述排出口的方式構成。
  91. 一種卡匣, 可裝拆於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1)感光體、(2)供使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朝向前述卡匣的外部移動之用的排出路徑且係可變形的排出路徑、以及(3)以可振動的方式被支撐於顯影劑被排出的排出口附近之振動構件,且係伴隨著前述排出路徑的變形而可移動的振動構件。
  9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徑以伸縮的方式變形。
  9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或9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徑進行彈性變形。
  9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至93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伴隨著前述排出路徑的變形而可移動於第1位置,與比前述第1位置更接近前述感光體的軸線之第2位置之間。
  9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至94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進而具有以使前述振動構件振動的方式構成的作用構件。
  9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構件係以可旋轉地方式構成的旋轉構件。
  9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5或9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構件為凸輪構件。
  98. 一種卡匣, 可裝拆於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具有:(1)感光體、(2)供使由前述感光體除去的顯影劑排出至前述卡匣的外部之排出口、(3)被配置於前述排出口的附近而以可振動的方式被支撐的振動構件,以及(4)可振動地支撐前述振動構件的支撐構件,且係可對前述感光體移動的支撐構件。
  9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8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支撐構件,可移動於第1位置,與比前述第1位置更接近前述感光體的軸線之第2位置之間。
  10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9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匣進而具有供作用於前述振動構件之作用構件。
  10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構件係以可旋轉地方式構成的旋轉構件。
  10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作用構件為凸輪構件。
  10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8至102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伴隨著前述支撐構件的移動而移動。
  10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8至103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支撐構件,係供連結前述排出口至前述卡匣的外部之用的連結部。
  10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8至104項之任1項之卡 匣,其中前述卡匣,具有供顯影劑朝向前述排出口移動之用的排出路徑。
  10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排出路徑伴隨著前述支撐構件的移動而變形。
  10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或10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徑的終端側。
  10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6至107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排出路徑的內部。
  10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8至108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以構成前述排出口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構成。
  1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8至109項之任1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振動構件,以可開閉前述排出口的方式構成。
  111. 一種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具有:前述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以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0項之任1項之卡匣。
TW105127508A 2016-08-26 2016-08-26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TWI6408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7508A TWI640847B (zh) 2016-08-26 2016-08-26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7508A TWI640847B (zh) 2016-08-26 2016-08-26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7519A true TW201807519A (zh) 2018-03-01
TWI640847B TWI640847B (zh) 2018-11-11

Family

ID=6218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7508A TWI640847B (zh) 2016-08-26 2016-08-26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084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93878B2 (en) 2019-09-17 2022-1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including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developing roller that can be easily separated
TWI805942B (zh) * 2019-09-17 2023-06-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US11693356B2 (en) 2019-09-30 2023-07-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3759A1 (ja) * 2009-09-16 2011-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ローラ、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959924B2 (ja) * 2012-04-26 201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98524B2 (ja) * 2012-09-27 2017-09-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を備え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188667B2 (ja) * 2014-11-21 2017-08-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93878B2 (en) 2019-09-17 2022-1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including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developing roller that can be easily separated
TWI805942B (zh) * 2019-09-17 2023-06-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US11789401B2 (en) 2019-09-17 2023-10-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including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developing roller that can be easily separated
US11693356B2 (en) 2019-09-30 2023-07-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TWI821599B (zh) * 2019-09-30 2023-11-1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圖像形成裝置及處理卡盒
US11966193B2 (en) 2019-09-30 2024-04-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0847B (zh) 2018-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247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TWI641927B (zh) 卡匣
KR101784850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에서 탈착 가능하게 설치되는 정보 저장 시스템, 탈착 장치 및 토너 용기
KR100747728B1 (ko) 현상제 용기, 현상제 공급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TW201741784A (zh) 色料匣、色料供給機構、開閉器
WO2018037574A1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640847B (zh)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TW201835694A (zh) 卡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JP2016161619A (ja) サイド部材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7272495B2 (ja)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807858B1 (ko) 토너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KR100826001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용 현상제 용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