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8911B -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8911B
TWI808911B TW111139483A TW111139483A TWI808911B TW I808911 B TWI808911 B TW I808911B TW 111139483 A TW111139483 A TW 111139483A TW 111139483 A TW111139483 A TW 111139483A TW I808911 B TWI808911 B TW I8089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am structure
connection
steel bar
bars
build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9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7718A (zh
Inventor
尹衍樑
曹昌盛
王瑞禎
陳智軒
Original Assignee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394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891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8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891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7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7718A/zh

Link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建築系統,其包括:固定於二個預鑄柱上之一第一預鑄連接結構、右側預鑄連接結構及左側預鑄連接結構。右側預鑄連接結構及左側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彼此相鄰設置,並藉由一預鑄梁結構及一場鑄接續結構連接。預鑄梁結構之第一端直接耦接右側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複數個梁鋼筋埋設於預鑄梁結構當中並自預鑄梁結構之第二端延伸而出。場鑄接續結構包括: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埋設於該左側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之一端面中;複數個連接鋼筋,連接至固定鋼筋續接器;一圍束結構,套設於該預鑄梁結構之梁鋼筋;以及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其每一者之一端連接連接鋼筋之相應的一者,其每一者之另一端連接預鑄梁結構之梁鋼筋之相應的一者。

Description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關於提供一種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常見的建築工法包括RC(鋼筋混凝土)結構、SC(鋼骨梁柱外面包覆混凝土做防火披覆使用)結構以及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等。RC(鋼筋混凝土)結構又可區分為現場澆置混凝土的傳統場鑄工法以及近年發展具有結構品質優異、施工安全迅速、營建成本經濟合理等優點的預鑄工法。預鑄工法係於預鑄廠或工地周邊,以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及模組化的模具,施工鋼筋結構並澆置混凝土,快速大量生產精密的柱體、梁體、板體等的預鑄構件。藉由精確的搬運管理及組裝作業,將在預鑄廠內或工地周邊生產完成的預鑄構件於工地現場組合。藉此,工地現場中的工作量可以降低、減少人力及施工時間,進而有效縮短工期,並確保施工品質。此外,預鑄施工法亦可減少或避免在外牆鷹架上施工,大幅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基於各種工法有其優缺點,混和式的建築工法也逐漸被採用。舉例而言,以預鑄柱工法搭配傳統場鑄工法建築住宅類型建案可發揮其各自的優缺點,其中利用預鑄柱工法施工建築物外圍的梁柱主結構,輔以傳統場鑄工法施作建築物內圍較瑣碎的時工細節通常可以在品質、工時,以及成品各方面達到最佳的性價比。有鑑於此類建築物的發展,如何在利用最少施工步驟以達到最大產量且提供最佳品質的製造此類梁柱結構的方法,以及依此方法所製成的梁柱結構是業界所企盼的。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建築系統,其包括:二個預鑄柱;一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及一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各自包括固定於該二個預鑄柱之一者之一預鑄連接頭、及自該預鑄連接頭之側邊水平延伸之一梁結構,其中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與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相鄰設置,且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包括複數個第一梁鋼筋埋設於其中;一預鑄梁結構,具有相對設置且分別面對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及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包括:複數個第二梁鋼筋埋設於該預鑄梁結構當中並自該預鑄梁結構之該第二端延伸而出;以及複數個鋼筋續接器,設置於該預鑄梁結構之該第一端並經構形以將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一梁鋼筋連結至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以及一場鑄接續結構,包括: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埋設於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之一端面中;複數個連接鋼筋,連接至該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一圍束結構,套設於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以及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其每一者之一端連接該複數個連接鋼筋之相應的一者,其每一者之另一端連接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之相應的一者。
在上述實施例中,該圍束結構包括複數個彼此以一預定距離間隔之封閉式箍筋。
在上述實施例中,該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每一者之一端部係暴露於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之該端面且包括一內螺紋結構;並且該複數個連接鋼筋每一者之一端部包括一外螺紋結構,經由該內螺紋結構與該外螺紋結構之嚙合,該複數個連接鋼筋螺紋連接至該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
在上述實施例中,該場鑄接續結構之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中填充有砂漿材料,以固接該複數個連接鋼筋與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
在上述實施例中,該複數個連接鋼筋之長度係小於或等於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之自由端與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之端面之間隔距離。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建築系統之建造方法,其包括:提供二個預鑄柱;吊設一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及一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於該二個預鑄柱之上,其各自包括固定於該二個預鑄柱之一者之一預鑄連接頭、及自該預鑄連接頭之側邊水平延伸之一梁結構;將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預鑄連接頭及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預鑄連接頭分別固定於該二個預鑄柱之頂端,使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與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相鄰設置;以及提供一預鑄梁結構,並將該預鑄梁結構吊設以及定位於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及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之間;將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之複數個第一梁鋼筋連結至該預鑄梁結構之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以及施作一場鑄接續結構於該預鑄梁結構與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之間。
在上述實施例中,施作該場鑄接續結構之步驟包括:(A) 埋設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於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之一端面中;(B) 提供並將複數個連接鋼筋連接至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中之該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C)套設一圍束結構於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上;以及(D) 將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每一者之一端連接該複數個連接鋼筋之相應的一者,並將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每一者之另一端連接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之相應的一者。
在上述實施例中,步驟(D)包括:將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預先分別套設於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此時可移動鋼筋續接器之兩端均位於該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上;待該預鑄梁結構定位完成使得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對齊該複數個連接鋼筋後,將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朝向該複數個連接鋼筋移動。
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將該圍束結構由一未展開狀態轉換成一展開狀態,其中在該未展開狀態下該複數個連接鋼筋未被該圍束結構所圍繞,且在該展開狀態下該複數個連接鋼筋以及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被該圍束結構所圍繞。
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將一砂漿材料注入至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中,以使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與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及該複數個連接鋼筋固接,並形成混凝土結構使其包覆該場鑄接續結構。
為更清楚了解本創作之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
本揭露中的用語「一」或「一種」係用以敘述本創作之元件及成分。此術語僅為了敘述方便及給予本創作之基本觀念。此敘述應被理解為包括一種或至少一種,且除非明顯地另有所指,表示單數時亦包括複數。於申請專利範圍中和「包含」一詞一起使用時,該用語「一」可意謂一個或超過一個。此外,本揭露中的用語「或」其意同「及/或」。
除非另外規定,否則諸如「上方」、「下方」、「向上」、「左邊」、「右邊」、「向下」、「本體」、「底座」、「垂直」、「水平」、「側」、「較高」、「下部」、「上部」、「上方」、「下面」等空間描述係關於圖中所展示之方向加以指示。應理解,本揭露中所使用之空間描述僅出於說明之目的,且本揭露中所描述之結構之實際實施可以任何相對方向在空間上配置,此限制條件不會改變本發明實施例之優點。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之描述中,提供「在」另一元件「上」之一元件可涵蓋前一元件直接在後一元件上(例如,與後一元件實體接觸)的狀況以及一或複數個介入元件位於前一元件與後一元件之間的狀況。又或者,在一些實施例之描述中,位於「左側」之元件可與位於「右側」之元件之位置互換。
如本揭露中所使用,術語「大致」、「實質上」、「實質的」及「約」用以描述及考慮微小之變化。當與事件或情形結合使用時,該等術語可意指事件或情形明確發生之情況以及事件或情形極近似於發生之情況。
本揭露以下內容中,包括「預鑄」之元件名稱(例如:預鑄角柱、預鑄邊柱、預鑄連接結構、預鑄梁結構等)所對應之結構係採用「預鑄工法」製造之建築結構,其係於預鑄廠或工地周邊,以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及模組化的模具,施工鋼筋結構,例如鋼筋籠,構築模板並澆置混凝土,快速大量生產高精密度且高品質均一性的柱體、梁體、板體等的結構體構件。隨後,於工地現場中藉由精確的搬運管理及組裝作業,將生產完成之結構體構件於工地現場組合。另一方面,包括「場鑄」之元件名稱(例如:場鑄接續結構等)所對應之結構係採用傳統「場鑄工法」之建築結構,其係於工地現場施工鋼筋結構、構築模板並澆置混凝土所完成之結構。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本發明之建築系統之單一樓層的外圍建築系統係採梁柱預鑄結構,內部建築系統之部分結構可採梁柱預鑄結構或以傳統場鑄工法製造。外圍建築系統包括多個預鑄角柱、多個預鑄邊柱、多個預鑄連接結構、至少一預鑄梁結構、及至少一場鑄接續結構。內部建築系統則可選擇地包括一或多個預鑄梁柱結構並以傳統場鑄工法製造剩餘之梁柱結構,或是所有梁柱結構皆以傳統場鑄工法製造。
圖1展示之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1之示意圖。建築系統1之單一樓層之外圍建築系統10包括四個預鑄角柱11、八個預鑄邊柱13、多個預鑄連接結構(例如:四個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及八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二個預鑄梁結構20、及二個場鑄接續結構30。建築系統1之內部建築系統40則是部分採梁柱預鑄結構,並以傳統場鑄工法製造剩餘之梁柱結構,其中包括二個場鑄柱結構41、多個內部梁結構42、二個內部預鑄柱結構43及二個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45。
根據本揭露之部分實施例,建築系統1之施工方法說明如下:
建築系統1之施工方法包括定位外圍建築系統10之預鑄柱結構及內部建築系統40之預鑄柱結構。舉例而言,在圖1所展示之實施例中,在對建築系統1之各樓層進行建造時,首先將該樓層之外圍建築系統10之四個預鑄角柱11放置於建築系統1之角隅,並將該樓層之外圍建築系統10之二個預鑄邊柱13放置於每二個預鑄角柱11之間。並且,將該樓層之內部建築系統40之二個內部預鑄柱結構43排列於該等預鑄角柱11及預鑄邊柱13所包圍之區域內。預鑄角柱11、預鑄邊柱13及內部預鑄柱結構43可各自具有建築系統1之單一樓層之高度,並藉由吊車(圖未示)垂直吊放於工地現場。在其他實施例中,預鑄角柱11、預鑄邊柱13及內部預鑄柱結構43可定位於已完成建造之下方樓層之預鑄連接結構之上。關於預鑄角柱、預鑄邊柱及內部預鑄柱結構與預鑄連接結構之連接方法請參見2022年10月17日申請之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申請案第111139260號,該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揭露中。
如圖2所示,預鑄角柱11包括管狀的複數個續接結構112垂直埋設於其中。續接結構112之一端部暴露於預鑄角柱11之頂表面111並經構形以允許垂直鋼筋9插入其中並與其接合。相似地,預鑄邊柱13包括管狀的複數個續接結構132垂直埋設於其中。續接結構132之一端部暴露於預鑄邊柱13之頂表面131並經構形以允許垂直鋼筋9(未展示於圖2)插入其中並與其接合。
在預鑄柱結構定位完成後,建築系統1之施工方法更包括將預鑄連接結構固定設置於對應之預鑄柱結構之上,並在水平方向上對預鑄連接結構進行耦接。舉例而言,如圖3所示,該等預鑄連接結構中的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係藉由吊車(圖未示)吊放於預鑄角柱11之上。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包括一第一預鑄連接頭150及二個彼此大致垂直的第一梁結構151、152。第一預鑄連接頭150設置於預鑄角柱11上方,並經構形以其底部連接預鑄角柱11以及以其兩個相鄰側邊與該二個彼此大致垂直的第一梁結構151、152連接。複數個穿孔155垂直穿設第一預鑄連接頭150,當第一預鑄連接頭150吊放於預鑄角柱11之上時,如圖3所示,垂直鋼筋9穿過穿孔155,並自第一預鑄連接頭150之頂表面1503突出向上延伸。
如圖2所示,垂直鋼筋9係在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吊放於預鑄角柱11之上之前即預先固定設置於預鑄角柱11之上,並在第一預鑄連接頭150經由吊放的下降過程中,使複數個垂直鋼筋9分別穿設複數個穿孔155。在一些實施例中,垂直鋼筋9係在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吊放於預鑄角柱11之上之後,方插入穿孔155內並與預鑄角柱11內之續接結構132接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A所示,第一預鑄連接頭150包括複數個箍筋156用以圍束設置於穿孔155中的垂直鋼筋。
如圖4所示,二個第一梁結構151、152分別連結第一預鑄連接頭150上相互垂直之二個側表面1501、1502。換言之,二個第一梁結構151、152分別自第一預鑄連接頭150之相互垂直之二個側表面1501、1502向外延伸。如圖3A所示,每一第一梁結構151、152分別具有複數個梁鋼筋153、154,其一端設置於第一預鑄連接頭150內並自第一預鑄連接頭150向外沿水平方向延伸。複數個梁鋼筋153、154位於第一預鑄連接頭150內之端部包含具較大寬度之錨定頭1532、1542。藉由錨定頭1532、1542之設置可增加梁鋼筋153、154與第一預鑄連接頭150之間的連結強度。第一梁結構151、152之梁鋼筋153、154在第一預鑄連接頭150中位於不同高度,彼此互不干涉。
如圖3A所示,第一梁結構151之一端面1511係預先埋設有複數個鋼筋續接器60於其中。鋼筋續接器60為管狀且具有一第一開口61及一第二開口62,分別位於鋼筋續接器60之相對二端,並與鋼筋續接器60內部之中空通道連通。第二開口62與梁鋼筋153之末端1531固接。第一開口61暴露於第一梁結構151之端面1511並經構形以允許另一梁結構之梁鋼筋(未展示於圖3A)插入其中並與其接合。如圖7E至圖7H所示,一第一貫穿孔63及一第二貫穿孔64分別相鄰第一開口61及第二開口62貫穿鋼筋續接器60之壁面,並經構形以連接用於輸送砂漿材料之漿料管線。關於漿料管線之供應方式將於下方關於圖7D至圖7I之描述中詳細說明。
繼續參照圖4,在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定位施工完成後,繼續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定位施工。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包括一第二預鑄連接頭170及二個第二梁結構171、172。第二預鑄連接頭170設置於預鑄邊柱13上方,並經構形以其底部連接預鑄邊柱13且以其兩相對側與二個彼此大致平行且對齊之第二梁結構171、172連接。換言之,二個第二梁結構171、172分別自第二預鑄連接頭170之相對之二個側表面1701、1702向外延伸。相似於第一梁結構151、152,第二梁結構171、172也分別具有複數個梁鋼筋(圖4僅展示第二梁結構172之梁鋼筋174),其一端設置於第二預鑄連接頭170內並自第二預鑄連接頭170向外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梁結構171之梁鋼筋之末端係固定於位於端面1711之鋼筋續接器60中,且第二梁結構172之梁鋼筋174之末端自第二梁結構172之端面1721延伸而出。複數個穿孔175垂直穿設第二預鑄連接頭170。穿孔175經構形以允許垂直鋼筋(未展示於圖4)穿設,進而將第二預鑄連接頭170固定於預鑄邊柱13之上。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進一步包括複數個梁鋼筋179,其一端設置於第二預鑄連接頭170內並自第二預鑄連接頭170之側表面1703向外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預鑄連接頭170之側表面1703面向建築物內部,並位於側表面1701、1702之間。梁鋼筋179經構形以連接內部梁結構42(參圖1)。
參照圖4-6,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與預鑄邊柱13定位並與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對接之施工步驟說明如下:首先,先將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吊放至預鑄邊柱13之頂表面131之上之一偏移位置。如圖4所示,在此偏移位置上,第二梁結構172之端面1721與第一梁結構151之端面1511間隔一既定距離,且第二預鑄連接頭170係與預鑄邊柱13之頂表面131偏移設置,使第二預鑄連接頭170未完全覆蓋預鑄邊柱13之頂表面131。接著,沿圖4之箭頭所示之方向,對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執行一橫向移動施工。在橫向移動施工中,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朝向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移動,使固定於第一梁結構151內之鋼筋續接器60套設第二梁結構172之梁鋼筋174,並使第二梁結構172之端面1721相鄰第一梁結構151之端面1511設置。在完成上述橫向移動之施工後,如圖5所示,第二預鑄連接頭170對齊預鑄邊柱13之頂表面131,且第二預鑄連接頭170完全覆蓋預鑄邊柱13之頂表面131。接著,如圖6所示,在第二預鑄連接頭170對齊預 鑄邊柱13之頂表面131之後,將垂直鋼筋9插入第二預鑄連接頭170上之穿孔175內並使其與預鑄邊柱13內之續接結構132(參圖3)接合。
在一實施例中,砂漿材料(圖未示)係填充於預鑄連接頭(例如: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與預鑄柱(例如:預鑄角柱11、預鑄邊柱13)之間並且填充於垂直鋼筋9穿設之穿孔155、175之部分空間中,以固定預鑄連接頭、預鑄柱及垂直鋼筋。關於預鑄連接頭、預鑄柱及垂直鋼筋之連接方法請參見2022年6月30日申請之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申請案第111124472號,該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揭露中。
在一實施例中,相鄰之預鑄梁結構之續接方法,參照圖7A-7C,說明如後。如圖7A-7C所示,複數個漿料管線70係埋設於第一梁結構151鄰近端面1511之區域,並經構形以供應砂漿材料至埋設於第一梁結構151內部之鋼筋續接器60,或是經構形以允許少部分多餘砂漿材料自埋設於第一梁結構151內部之鋼筋續接器60流出。如圖7B所示,每一漿料管線70具有一第一端71及一第二端72。漿料管線70之第一端71係連結於鋼筋續接器60。又,如圖7A所示,漿料管線70之第二端72係暴露於第一梁結構151之側表面1512與上表面1513之上,以允許一傳輸管連接或允許來自鋼筋續接器60之少部分多餘砂漿材料對外排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7C所示,在鋼筋續接器60具有第一貫穿孔63及第二貫穿孔64之實施例中,鋼筋續接器60之第一貫穿孔63及第二貫穿孔64之每一者皆流體連接漿料管線70,以接收來自漿料管線70之砂漿材料或以自其內部排出砂漿材料至漿料管線70。因此,複數個漿料管線70的數量為鋼筋續接器60之第一貫穿孔63及第二貫穿孔64之數量之 總和。漿料管線70可以具一定硬度以防止在第一梁結構151之混凝土定形期間受壓縮而變形但同時允許彎折之材料所製成。舉例而言,漿料管線70可由多層PVC塑膠軟管交疊設置而成。
圖7D-7I展示建築系統1之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之第一梁結構151與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二梁結構172之續接方法之示意圖。如圖7D所示,第一梁結構151與第二梁結構172之續接方法包括將第一梁結構151之端面1511相鄰第二梁結構172之端面1721設置,以定義一間隙G於其間。
接著,如圖7D所示,將間隙G左右兩側及下方以一密封元件92密封。在此實施例中,密封元件92為一板模,其貼附於第一梁結構151及第二梁結構172之側表面及底表面以部分密封間隙G。在另一實施例中,密封元件92為封膜氣胎。封膜氣胎可在一未充氣之情況下放入間隙G的四周,接著再將氣體填充進入封膜氣胎,以部分密封間隙G。在又一實施例中,間隙G之上方並未為密封元件92所覆蓋。
接著,如圖7D、7E所示,經由漿料管線70將一砂漿材料93(例如無收縮砂漿)填充至間隙G中。砂漿材料93可由一傳輸管95供應,其中傳輸管95可連接至第一梁結構151之側表面1512上排列於最下方之漿料管線70,以供應砂漿材料93至排列於第一梁結構151最下方且緊鄰側表面1512之鋼筋續接器60內部。並且,如圖7E所示,傳輸管95所連接之漿料管線70係流體連接至所述鋼筋續接器60之第二貫穿孔64。亦即,傳輸管95連接至鋼筋續接器60較為遠離間隙G之一側。為清楚說明,以下內容以「上游鋼筋續接器60’」稱此流體連接傳輸管95且排列於第一梁結構151最下方並緊鄰側表面1512(參圖7B)之鋼筋續接器。
如圖7E所示,當傳輸管95供應砂漿材料93時,砂漿材料93自漿料管線70經由上游鋼筋續接器60’之第二貫穿孔64進入上游鋼筋續接器60’內部。隨著砂漿材料93持續供應,砂漿材料93在上游鋼筋續接器60’與梁鋼筋153之間的空隙向上流動、以及上游鋼筋續接器60’與梁鋼筋174之間的空隙流動,進而填滿上游鋼筋續接器60’之內部。當上游鋼筋續接器60’內部為砂漿材料93所填滿後,少量砂漿材料93自連接上游鋼筋續接器60’之第一貫穿孔63之漿料管線70排出,其餘砂漿材料93則經由連通至間隙G之第一開口61自上游鋼筋續接器60’流出。
如圖7F所示,隨著砂漿材料93持續自傳輸管95供應至上游鋼筋續接器60’內並流向間隙G,由於間隙G為密封元件92所部分封閉,故砂漿材料93將經由其餘鋼筋續接器60之第一開口61進入至各個鋼筋續接器60內,並在該些鋼筋續接器60與梁鋼筋153之間的空隙向上流動、以及鋼筋續接器60與梁鋼筋174之間的空隙向上流動。並且,如圖7G所示,當個別鋼筋續接器60為砂漿材料93充分填充時,鋼筋續接器60內的砂漿材料93將自連結至對應之鋼筋續接器60之漿料管線70之第二端72排出第一梁結構151外部。在本實施例中,傳輸管95僅經由單一漿料管線70供應砂漿材料,因此施工人員可藉由觀察砂漿材料自各個漿料管線70流出之情況,進而確認砂漿材料在鋼筋續接器60之填充狀況。舉例而言,如圖7F及7G上方展示之箭頭所示,當砂漿材料自連結位於第一梁結構151上方之鋼筋續接器60之漿料管線70之第二端72流出時,即表示位於第一梁結構151最上方之鋼筋續接器60內部已充分填充砂漿材料。
在一實施例中,隨著砂漿材料依序自連接不同鋼筋續接器60之漿料管線70排出,但一或多個漿料管線70之第二端72未有砂漿材料排出時,此時可判定未有砂漿材料排出之漿料管線70所連接之鋼筋續接器60並未充分填充砂漿材料。此時,施工人員可進一步將傳輸管95插入該未有砂漿材料排出之漿料管線70,逐一朝可能未充分填充砂漿材料之鋼筋續接器60供應砂漿材料。在鋼筋續接器60具有第一貫穿孔63及第二貫穿孔64之實施例中,施工人員可以藉由觀察砂漿材料是否由連接相同鋼筋續接器60之另一漿料管線70排出,進而判斷該鋼筋續接器60是否已充分填充砂漿材料。
參照圖7H,在完成砂漿材料之填充程序後,第一梁結構151與第二梁結構172之續接方法進一步包括將多個塞子94插入漿料管線70暴露於第一梁結構151表面之第二端72,以防止砂漿材料在凝固前自鋼筋續接器60內流出。在一實施例中,塞子94是在所有鋼筋續接器60皆充分填充有砂將材料後才插入至漿料管線70之一端。在另一實施例中,塞子94是在確認個別鋼筋續接器60已充分填充有砂將材料時即插入至連結該鋼筋續接器60之漿料管線70之第二端72中。
如圖7H所示,第一梁結構151之端面1511之中心進一步包括複數個溝槽157((請同時參圖3))形成於其上。在砂漿材料93填充間隙G之過程中,部分砂漿材料93將流入溝槽157內。當砂漿材料93凝固後,位於溝槽157內之砂漿材料93形成朝第一梁結構151內部延伸之多個接合結構,其進步一增強第一梁結構151與第二梁結構172之續接強度。
在砂漿材料充分填充鋼筋續接器後,第一梁結構151與第二梁結構172之續接方法進一步包括將塞子94移除,並貼附裝飾面板91(例如:石材)於第一梁結構151及第二梁結構172之外表面之上。裝飾面板91係設置於建築系統之最外圍,用於裝飾建築系統之外觀。在一實施例中,如圖7A所示,在第一梁結構151及第二梁結構172未填充砂漿材料前,第一梁結構151之上表面1513及第二梁結構172之上表面1723之部分區域即預先貼附有裝飾面板91,但裝飾面板91未覆蓋設置有漿料管線70之第二端72之區域。並且,如圖7I所示,在第一梁結構151及第二梁結構172之間以及其鄰近區域填充砂漿材料後,第一梁結構151之上表面1513或第二梁結構172之上表面1723上設置有漿料管線70之第二端72之區域才進一步覆蓋有裝飾面板91。裝飾面板91可利用例如黏著劑之材料貼附於第一梁結構151或第二梁結構172之上。透過預先將大部分裝飾面板91貼附於預鑄結構之上,而僅在工地現場後貼部分區域之裝飾面板91之施作方法,可有效縮短工地現場之施工時間。
應當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中,用於連接梁結構之鋼筋續接器與梁鋼筋之設置位置係可彼此互換,並不侷限於上述實施例所述之樣態。舉例而言,第一梁結構151之端面1511可包括多個梁鋼筋向外沿水平方向延伸,而第二梁結構172之端面1721可包括多個預先設置之鋼筋續接器。第一梁結構151與第二梁結構172對接時,第二梁結構172之鋼筋續接器套設第一梁結構151之梁鋼筋,並藉由如圖7A-7I之方式填充砂漿材料,以固定第一梁結構151與第二梁結構172。
繼續參照圖8,位於圖1下方之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及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同樣以如圖2-6之實施例所描述之方法分別定位於預鑄角柱11及預鑄邊柱13之上,並且以如圖7D-7I之實施例所描述之方法彼此進行對接,進而形成圖9之建築結構。如圖9所示,由於位於建築系統單一側邊之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係先定位於預鑄角柱11之上,隨後二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才定位於預鑄邊柱13之上,因此,二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間具有一緩衝空間,以允許圖9所示之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被預先執行如圖4所展示之橫向移動施工。接著,如圖10所示,建築系統1進一步包括一預鑄梁結構20及一場鑄接續結構30以連結相鄰之二個預鑄連接結構(例如:圖10所示之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及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梁結構。
參照圖10,其係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放置於二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間之結構爆炸圖,並展示二個相鄰之預鑄連接結構17藉由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進行續接之方法。預鑄梁結構20大致具有長形之形狀,具有相對的第一端201以及第二端202,並包括複數個梁鋼筋21埋設於其中(參圖12)。梁鋼筋21係沿預鑄梁結構20之長度方向上延伸,且其一端自預鑄梁結構20之第二端202向外伸出。預鑄梁結構20之第一端201係預先埋設有複數個鋼筋續接器60於其中。鋼筋續接器60係經構形以將自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二梁結構171向外沿水平方向延伸之梁鋼筋173連結至預鑄梁結構20內之梁鋼筋21。為清楚描述之目的,以下說明中以梁鋼筋21稱做「第一梁鋼筋」,且梁鋼筋173稱做「第二梁鋼筋」。在一實施例中,預鑄梁結構20之本體的長度L2係小於所欲對接之二個相鄰之預鑄連接結構之端面之間隔距離L1。預鑄梁結構20之本體的長度L2係指預鑄梁結構20之第一端201至第一梁鋼筋21之自由端之距離。
預鑄梁結構20與二個相鄰之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一者(圖10右方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對接方法說明如下:首先,將預鑄梁結構20吊放至二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二個第二梁結構171之間。接著,對預鑄梁結構20執行一橫向移動施工。在橫向移動過程中,預鑄梁結構20 朝向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一者(圖10右方)移動,使預鑄梁結構20內之鋼筋連接器60套設於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一者(圖10右方)之第二梁鋼筋173,並且使第二梁結構171之端面1711鄰接預鑄梁結構20之第一端201,如圖11所示。接著,執行相似於上述圖7D-7I中所描述之二個梁結構續接之方法,以完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一者(圖10右方)與預鑄梁結構20之對接施工。
如圖12所示,場鑄接續結構30係經構形以將預鑄梁結構20與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二者(圖10左方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進行對接。在一實施例中,場鑄接續結構30包括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31、複數個連接鋼筋32、複數個圍束結構34、及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圖12A顯示場鑄接續結構30、預鑄梁結構20、預鑄連接結構17三者結合之爆炸圖。在一實施例中,固定鋼筋續接器31預先埋設於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二者(圖10左方)中,且包括之一端部311暴露於預鑄連接結構17之端面1711。固定鋼筋續接器31之端部311之內壁面可包括內螺紋結構312,連接鋼筋32其一端部321包括外螺紋結構322。經由固定鋼筋續接器31之內螺紋結構312與連接鋼筋32之外螺紋結構322之嚙合,連接鋼筋32螺紋連接至固定鋼筋續接器31。在一實施例中,連接鋼筋32之長度L5係小於或等於第一梁鋼筋21之自由端與預鑄連接結構17之端面1711之間隔距離L6。因此,如圖12A所示,當連接鋼筋32的外螺紋結構322與固定鋼筋續接器31之內螺紋結構312嚙合之後,連接鋼筋32與第一梁鋼筋21相隔一間距。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為管狀,並且經構形以可移動的方式套設於第一梁鋼筋21以及連接鋼筋32之上。複數個圍束結構圍束結構34套設於預鑄梁結構20之第一梁鋼筋21及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外側,用以圍束第一梁鋼筋21。圍束結構34可選自複數個箍筋、一或多個彈簧結構、或其他可環繞於第一梁鋼筋21外側並可由一未展開狀態(如圖13所示)轉換成一展開狀態(如圖14所示)之類似結構。在未展開狀態下,連接鋼筋32未被圍束結構34所圍繞。在展開狀態下,連接鋼筋32被圍束結構34所圍繞。
預鑄梁結構20經由場鑄接續結構30與預鑄連接結構17之第二者(圖10左方)之對接方法說明如下:首先,將場鑄接續結構30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與圍束結構34套設於第一梁鋼筋21上。如圖10所示,場鑄接續結構30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與圍束結構34係預先設置於預鑄梁結構20之第一梁鋼筋21上,並連同預鑄梁結構20一同吊放至二個相鄰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間。接著,如圖12所示,在預鑄梁結構20與二個相鄰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17第一者(圖10右方)對接完成後,將連接鋼筋32連接至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17第二者(圖10左方)之固定鋼筋續接器31。接著,如圖13所示,移動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使其一端之開口套設於第一梁鋼筋21,且其另一端之開口套設於連接鋼筋32。接著,如圖13A所示,供應砂漿材料37至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中,以使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與第一梁鋼筋21及連接鋼筋32固接。接著,如圖14所示,移動圍束結構34,使圍束結構34均勻分布於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17第二者與預鑄梁結構20之間。最後,經由模板環繞場鑄接續結構30並澆置混凝土於其中,以形成混凝土結構覆蓋包覆包含圍束結構34之場鑄接續結構30。混凝土結構可在當層樓之預鑄連接結構皆完成對接後,再包覆場鑄接續結構30。或者,混凝土結構可在移動圍束結構34後即進行施作。關於形成混凝土結構之詳細方法將於後方關於圖19之實施例進一步說明。
在上述圖10所示之實施例中,場鑄接續結構30之固定鋼筋續接器31係埋設於圖面顯示之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內,且圖面顯示之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有梁鋼筋173向外突出並與預鑄梁結構20耦接,但本揭露並不僅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中,預鑄梁結構20之方向對調,場鑄接續結構30之固定鋼筋續接器31係埋設於圖面顯示之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中,且圖面顯示之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有梁鋼筋173向外突出並與預鑄梁結構20耦接。
在建築系統1單邊之預鑄連接結構定位完成且對接後,接著透過類似的施工方式,將該樓層剩餘的預鑄連接結構進行定位並對接。如圖16所示,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形成於建築系統1上相對設置之側邊(下文稱左側邊及右側邊)上。建築系統1上垂直於所述左側邊及右側邊之另外二個側邊(下文稱前側邊與後側邊)並未有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設置。在一實施例中,在建造建築系統1之左側邊及右側邊的過程中,定位於二個預鑄角柱11之上的二個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係早於定位於二個預鑄邊柱預鑄邊柱13之上的二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施工,在二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間施工需要現場施作的工程,例如陽台,之後進而使用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連接二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相對的,在建造建築系統1之前側邊與後側邊的過程中,省略設置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於其中。
然而應當理解的是,本揭露並不僅限於上述實施例,外圍建築系統可在單一側邊上設置有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其餘側邊並未設置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在其他實施例中,在如圖6所示之左側邊之第一預鑄連接結構15與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完成對接後,沿一順時針方向依序對接其餘預鑄連接結構,最後才經由如圖10所示之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完成外圍建築系統10。
在一實施例中,經由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進行對接之二個相鄰的預鑄連接結構(例如:二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其二個梁結構(例如:第二梁結構171、172)具有不同之長度。舉例而言,如圖11所示,二個第二梁結構中相鄰預鑄梁結構20或場鑄接續結構30之一者(例如:第二梁結構171)的長度,係小於另一者(例如:第二梁結構172)的長度。藉由縮小預鑄連接結構之長度,將有利於預鑄連接結構之運送,並降低預鑄連接結構之重量。
在完成建築系統1之外圍建築系統10之建造步驟後,建築系統1之施工方法進一步包括施工內部建築系統40之二個場鑄柱結構41。在一實施例中,二個場鑄柱結構41係設置於下一樓層之二個場鑄柱結構(圖未示)之上。在一實施例中,場鑄柱結構41是在預鑄角柱11、預鑄邊柱13及內部預鑄柱結構43之吊放作業之前、之後或期間於工地現場進行場鑄建造。
如圖17所示,建築系統1之施工方法進一步包括定位二個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45於二個內部預鑄柱結構43之上,其中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係早於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5定位於內部預鑄柱結構43之上。如圖16所示,複數個垂直鋼筋9係在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吊放於內部預鑄柱結構43之上之前即預先固定於內部預鑄柱結構43之上,並在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經由吊裝的下降過程中,使複數個垂直鋼筋9分別穿過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內部之複數個穿孔。並且,在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吊放於內部預鑄柱結構43之上之後,再執行如圖4所展示之橫向移動施工,將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5定位於另一內部預鑄柱結構43並使其與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對接,如圖17所示。
如圖17所示,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包括一內部預鑄連接頭440及二個內部預鑄梁結構441、442。內部預鑄連接頭440設置於內部預鑄柱結構43之上方。二個內部預鑄梁結構441、442設置於內部預鑄連接頭440之二個垂直之相鄰側表面。複數個梁鋼筋自內部預鑄連接頭440未設置內部預鑄梁結構之側表面向外沿水平方向延伸。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5包括一內部預鑄連接頭450及一內部預鑄梁結構。內部預鑄連接頭450設置於另一預鑄柱結構43之上方。內部預鑄梁結構451設置於內部預鑄連接頭450相鄰梁結構441之側表面。複數個梁鋼筋自內部預鑄連接頭450未設置內部預鑄梁結構之側表面向外沿水平方向延伸。
如圖18所示,在完成建築系統1之內部預鑄連接頭440之定位後,則施工內部建築系統40之內部梁結構42。內部梁結構42係連結於二個相鄰內部柱結構41之二者之間。或者,內部梁結構42係連結於內部柱結構41與預鑄連接頭440、450之間。或者,內部梁結構42係連結於內部預鑄連接結構44、45與外圍建築系統10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17之間。
建築系統1之外圍建築系統10先完成後才施工內部建築系統40,且內部建築系統40中之內部梁結構42係以場鑄方式施工,這樣的施工方式無須在建築系統1之外圍搭設施工架且可降低建築系統之建造成本,並增加建造程序上的靈活性。
參照圖19,其展示建築系統1之一樓層之平面圖。在一實施例中,場鑄接續結構30係相鄰建築系統1之一對外敞開並向外延伸之平台46設置。在施工場鑄接續結構30時,施工人員可站立於平台46移動並定位可移動鋼筋續接器35(圖14)及透過模板的設置以及澆置混凝土於其中以形成混凝土結構36,使其包覆場鑄接續結構30。由於施工人員沒有暴露於建築系統1外部之風險,故無須額外搭設施工架。又,如圖19所示,建築系統1包括二個天井48、49,其中天井48之面積較天井49之面積大。由於相鄰天井48之內部建築系統40包括部分預鑄梁結構(例如:如圖17所示之內部預鑄梁結構441、442、451),且位於天井48兩側需以場鑄方式施工之內部梁結構42係相鄰建築系統1之一對外敞開並向外延伸之平台47設置,故天井48內也可不必搭設施工架。另一方面,由於位於天井49兩側需以場鑄方式施工之內部梁結構42係相鄰建築系統1之一對外敞開之平台47設置,故天井49內也可不必搭設施工架。
藉由上述配置,建築系統1在施工過程中可將施工架之使用量降至最低,進而減少建築系統1之建造成本並避免產生不必要之建築廢棄物。
參照圖20,其展示建築系統1’之一樓層之平面圖。建築系統1與建築系統1’相同或相似之元件以相同符號表示,且其結構特徵將不再描述。建築系統1與建築系統1’之差異在於兩者的外圍建築系統的結構略有不同,其中如圖19及圖20所示,建築系統1’以預鑄連接結構15’、17’、19取代結構不同之建築系統1之預鑄連接結構15、17,且建築系統1’進一步包括多個預鑄梁結構25。預鑄連接結構15’係透過預鑄梁結構25與預鑄連接結構17’或預鑄連接結構19而連接。二個預鑄連接結構17’係經由預鑄梁結構20及場鑄接續結構30而連接。二個預鑄連接結構19係彼此直接耦接。在一實施例中,預鑄連接結構15’、17’、19及預鑄梁結構25係以相似於圖2-6及圖7A-7I所揭露之方式彼此進行連接,預鑄連接結構17’係以相似於圖10-14所揭露之方式進行連接,為簡化說明在此即不再重複。
在一實施例中,建築系統1’之預鑄連接結構15’、17’、19上水平延伸之梁結構的長度係較建築系統1之預鑄連接結構15、17上水平延伸之梁結構的長度短,藉此增加預鑄連接結構15’、17’、19運送之便利性。在一實施例中,建築系統1’之預鑄連接結構15’之梁結構151’、152’分別具有長度L3、L4。長度L3、L4係至少大於1公尺,以使梁結構151’、152’與相鄰結構之對接位置係位於預鑄連接結構15’之塑鉸(plastic hinge)區之外,以強化預鑄連接結構15’之結構強度。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建築系統其施工方法,其至少包括以下技術優點:(1)藉由預鑄工法施工外圍建築系統的大部分結構,僅在部分區塊使用場鑄接續結構,有助於建築系統之製造流程標準化,減少施工程序上可變因數,進而提升建築品質;(2)藉由預鑄結構的使用,增加建造速度並提升工地環境整潔;及(3)藉由將場鑄之施作地點設置於陽台等場域,避免施工架之使用,有助減少生產成本並降低環境衝擊。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創作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創作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依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建築系統
9:垂直鋼筋
10:外圍建築系統
11:預鑄角柱
13:預鑄邊柱
15:預鑄連接結構/第一預鑄連接結構
15’:預鑄連接結構
17:預鑄連接結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
17’:預鑄連接結構
19:預鑄連接結構
20:預鑄梁結構
21:梁鋼筋/第一梁鋼筋
25:預鑄梁結構
30:場鑄接續結構
31:固定鋼筋續接器
32:連接鋼筋
34:圍束結構
35:可移動鋼筋續接器
36:混凝土結構
37:砂漿材料
40:內部建築系統
41:內部柱結構
42:內部梁結構
43:內部預鑄柱結構
44:內部預鑄連接結構
45:內部預鑄連接結構
46:平台
47:平台
48:天井
49:天井
60:鋼筋續接器
60’:上游鋼筋續接器
61:第一開口
62:第二開口
63:第一貫穿孔
64:第二貫穿孔
70:漿料管線
71:第一端
72:第二端
91:裝飾面板
92:密封元件
93:砂漿材料
94:塞子
111:頂表面
112:續接結構
131:頂表面
132:續接結構
150:第一預鑄連接頭
151:第一梁結構
152:第一梁結構
153:梁鋼筋
154:梁鋼筋
155:穿孔
157:溝槽
170:第二預鑄連接頭
171:第二梁結構
172:第二梁結構
173:梁鋼筋/第二梁鋼筋
174:梁鋼筋
175:穿孔
179:梁鋼筋
201:第一端
202:第二端
311:端部
312:內螺紋結構
321:端部
322:外螺紋結構
440:內部預鑄連接頭
441:內部預鑄梁結構
442:內部預鑄梁結構
450:內部預鑄連接頭
451:內部預鑄梁結構
1501:側表面
1502:側表面
1503:頂表面
1511:端面
1512:側表面
1513:上表面
1532:錨定頭
1542:錨定頭
1701:側表面
1702:側表面
1703:側表面
1711:端面
1721:端面
1721:端面
1722:側表面
1723:上表面
G:間隙
L1:距離
L2:長度
L3:長度
L4:長度
L5:長度
L6:間隔距離
圖1展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示意圖。
圖2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一。
圖3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二。
圖3A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第一預鑄連接結構之部分結構之俯視圖。
圖4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三。
圖5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四。
圖6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五。
圖7A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二個對接之預鑄梁結構之示意圖。
圖7B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一預鑄梁結構在垂直預鑄梁結構之延伸方向上之斷面圖。
圖7C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二個對接之預鑄梁結構在平行預鑄梁結構之延伸方向上之斷面圖。
圖7D-7I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二個預鑄梁結構之對接方法之示意圖。
圖8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六。
圖9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七。
圖10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八。
圖11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九。
圖12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十。
圖12A顯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之場鑄接續結構、預鑄梁結構、預鑄連接結構三者結合之爆炸圖。
圖13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十一。
圖13A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十二。
圖14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十三。
圖15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十四。
圖16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十五。
圖17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十六。
圖18展示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十七。
圖19展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一平面示意圖。
圖20展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中的建築系統之一平面示意圖。
11:預鑄角柱
13:預鑄邊柱
15:預鑄連接結構/第一預鑄連接結構
17:預鑄連接結構/第二預鑄連接結構
20:預鑄梁結構
21:梁鋼筋/第一梁鋼筋
30:場鑄接續結構
31:固定鋼筋續接器
34:圍束結構
35:可移動鋼筋續接器
60:鋼筋續接器
150:第一預鑄連接頭
151:第一梁結構
152:第一梁結構
170:第二預鑄連接頭
171:第二梁結構
172:第二梁結構
173:梁鋼筋/第二梁鋼筋
201:第一端
202:第二端
1711:端面
L1:距離
L2:長度

Claims (10)

  1. 一種建築系統,包括:二個預鑄柱;一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及一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各自包括固定於該二個預鑄柱之一者之一預鑄連接頭、及自該預鑄連接頭之側邊水平延伸之一梁結構,其中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與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相鄰設置,且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包括複數個第一梁鋼筋埋設於其中;一預鑄梁結構,具有相對設置且分別面對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及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包括:複數個第二梁鋼筋埋設於該預鑄梁結構當中並自該預鑄梁結構之該第二端延伸而出;以及複數個鋼筋續接器,設置於該預鑄梁結構之該第一端並經構形以將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一梁鋼筋連結至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以及一場鑄接續結構,包括: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埋設於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之一端面中;複數個連接鋼筋,連接至該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一圍束結構,套設於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以及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其每一者之一端連接該複數個連接鋼筋之相應的一者,其每一者之另一端連接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 數個第二梁鋼筋之相應的一者。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建築系統,其中該圍束結構包括複數個彼此以一預定距離間隔之封閉式箍筋。
  3.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建築系統,其中該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每一者之一端部係暴露於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之該端面且包括一內螺紋結構;並且該複數個連接鋼筋每一者之一端部包括一外螺紋結構,經由該內螺紋結構與該外螺紋結構之嚙合,該複數個連接鋼筋螺紋連接至該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
  4.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建築系統,其中該場鑄接續結構之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中填充有砂漿材料,以固接該複數個連接鋼筋與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
  5.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建築系統,其中該複數個連接鋼筋之長度係小於或等於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之自由端與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之端面之間隔距離。
  6. 一種建築系統之建造方法,包括:提供二個預鑄柱;吊設一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及一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於該二 個預鑄柱之上,其各自包括固定於該二個預鑄柱之一者之一預鑄連接頭、及自該預鑄連接頭之側邊水平延伸之一梁結構;將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預鑄連接頭及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預鑄連接頭別固定於該二個預鑄柱之頂端,使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與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相鄰設置;以及提供一預鑄梁結構,並將該預鑄梁結構吊設以及定位於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及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之間;將該右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之複數個第一梁鋼筋連結至該預鑄梁結構之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以及施作一場鑄接續結構於該預鑄梁結構與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梁結構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方法,其中施作該場鑄接續結構之步驟包括:(A)埋設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於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之該梁結構之一端面中;(B)提供並將複數個連接鋼筋連接至該左側第二預鑄連接結構中之該複數個固定鋼筋續接器;(C)套設一圍束結構於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上;以及(D)將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每一者之一端連接該複數個連接鋼筋之相應的一者,並將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每一者之另一端連接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之相應的一者。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驟(D)包括:將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預先分別套設於該預鑄梁結構之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此時可移動鋼筋續接器之兩端均位於該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上;以及待該預鑄梁結構定位完成使得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對齊該複數個連接鋼筋後,將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朝向該複數個連接鋼筋移動。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將該圍束結構由一未展開狀態轉換成一展開狀態,其中在該未展開狀態下該複數個連接鋼筋未被該圍束結構所圍繞,且在該展開狀態下該複數個連接鋼筋以及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被該圍束結構所圍繞。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方法,更包括將一砂漿材料注入至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中,以使該複數個可移動鋼筋續接器與該複數個第二梁鋼筋及該複數個連接鋼筋固接,並形成混凝土結構使其包覆該場鑄接續結構。
TW111139483A 2022-10-18 2022-10-18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TWI8089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9483A TWI808911B (zh) 2022-10-18 2022-10-18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9483A TWI808911B (zh) 2022-10-18 2022-10-18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8911B true TWI808911B (zh) 2023-07-11
TW202417718A TW202417718A (zh) 2024-05-01

Family

ID=8814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9483A TWI808911B (zh) 2022-10-18 2022-10-18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891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8822U (en) * 2004-01-14 2004-11-01 Runhorn Pretech Eng Co Ltd Semi-precast beam-column joint
TWI736482B (zh) * 2020-12-03 2021-08-1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建築結構之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8822U (en) * 2004-01-14 2004-11-01 Runhorn Pretech Eng Co Ltd Semi-precast beam-column joint
TWI736482B (zh) * 2020-12-03 2021-08-1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建築結構之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7718A (zh) 202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06193A1 (zh) 一种预制墙板及其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821501B (zh) 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
CN102493603B (zh) 暗柱式全装配抗震建筑物和工法
KR101458434B1 (ko) 선제작된 pc패널을 이용한 hpc기둥의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TWI808911B (zh)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CN113718753A (zh) 锚碇地下连续墙基础装配式中隔墙及施工方法
CN211143393U (zh) 一种用于制备装配式混凝土灌芯墙体的框架及装配式混凝土灌芯墙体
TWI816583B (zh) 建築系統及其建造方法
TW202426738A (zh) 建築結構的製造方法
TWI816594B (zh) 建築結構及其建造方法
CN112663788B (zh) 一种装配式快速施工方法
TWI818874B (zh) 梁柱結構及其接合方法
CN110093988B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件拼装工艺
TWI798122B (zh) 梁柱結構及其接合方法
JP2004082571A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構造部材の製造方法
TWI816580B (zh) 梁柱結構及其製作方法及具有梁柱結構之建築系統
TWI848871B (zh) 柱結構及具有柱結構之建築系統
TWI807974B (zh) 建築結構單元及地下室外牆結構
TWI851524B (zh) 預鑄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TWI764765B (zh) 建築系統及其施工方法
CN108468412A (zh) 一种反弯点预制柱连接节点及其装配方法
CN218405908U (zh) 一种隐形立柱结构
TWI822635B (zh) 建築結構
TWI844505B (zh) 建築系統
CN109680811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型钢柱节点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