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1501B - 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1501B
CN1821501B CN 200610009202 CN200610009202A CN1821501B CN 1821501 B CN1821501 B CN 1821501B CN 200610009202 CN200610009202 CN 200610009202 CN 200610009202 A CN200610009202 A CN 200610009202A CN 1821501 B CN1821501 B CN 1821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precast concrete
girder
beams
connect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0920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21501A (zh
Inventor
梅木俊毅
松本启二
菅谷和人
小坂英之
贯洞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Mitsui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Mitsui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Mitsui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Mitsui Construc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21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1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21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1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其能连贯地、不受限制且很容易地实施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梁从制造、搬运到现场组装的各工序的作业,并使柱梁连接构造体完全预制化,可省去混凝土浇筑作业。在柱梁连接构造体(4)中,在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上沿水平方向形成贯通孔(7),从大梁(5)、(5a)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9a)使梁用连接钢筋(10)突出,在另一侧端面(9b)的内部设置多个梁用套筒(12)。使大梁的梁用连接钢筋穿过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的贯通孔,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的梁用套筒中,由此通过柱连接部将大梁彼此相连接。

Description

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集合型住宅等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多层建筑等的建筑物中,其柱梁连接构造体(骨架结构体)由多个预制混凝土柱和架设在相邻的预制混凝土柱之间的预制混凝土梁构成。
例如,在专利文献1(特开平6-93656号公报)中,记载了由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柱(预制混凝土柱)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梁)构成的构架。在该构架中,在柱主筋的端部等上形成有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层。
在专利文献2(特开2001-279811号公报)中,在预制混凝土柱构件的连接部上贯通并安装梁连接筋,在预制混凝土梁构件的端部突出设置梁主筋的同时,将其通过连接件与梁连接筋连接,并在其周围填充混凝土。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虽然在柱连接部与预制混凝土柱连成一体这一点上和本发明类似,但是,因为无论是哪种技术都需要在现场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因此在现场组装柱梁连接构造体的操作不仅变得复杂,而且也需要为此而搭设脚手架。另外,由于在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连接预制混凝土梁的梁主筋,所以在柱梁连接构造体的抗震强度方面存在缺陷。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特开2004-278257号公报)中,公开了预制混凝土柱梁的连接结构和框架结构的技术,在专利文献4(特开2000-319985号公报)中,记载了与框架预制结构方法有关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平6-93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2798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4-278257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0-319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中,在对预制混凝土柱或预制混凝土梁进行细分的例子中,将这些构件从在工厂制造、搬运到在现场组装的各工序中的作业都是很复杂的。
另外,在预先将预制混凝土柱和预制混凝土梁连成一体,使之成为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连接构造体)的例子中,该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形状很复杂。其结果导致需要充分考虑在工厂里的制造、搬运和在现场组装作业,并带来了作业的负担。
而且,在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中,要求高混凝土强度的柱部分和混凝土强度可相对低于柱的梁部分混杂在一起。其结果导致在工厂制造预制混凝土构件时,必须对混凝土强度进行分类(区分),使作业变得复杂。
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技术中,虽然柱梁连接部进行了预制化,但是在连接梁构件彼此之间的连接部上还需要进行现场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另外,在预先将梁构件制成十字形结构体时,即使能够在工厂制造,由于结构体整体的体积大,所以带来了因受尺寸上的限制而无法在公路上搬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能连贯地、不受限制且很容易地实施组装建筑物柱梁连接构造体所使用的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梁从工厂制造、搬运到现场组装的各工序的作业,另外,将柱梁连接构造体几乎完全预制化(完全预制混凝土化),可省去现场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并大大减轻现场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建筑物柱梁连接构造体为,在预制混凝土柱上一体地形成柱连接部,在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上沿水平方向安装有预制混凝土梁,其中,在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上沿水平方向形成多个贯通孔,从预制混凝土梁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使多个梁用连接钢筋向外突出,并在另一侧端面的内部设置多个梁接头部件,将预制混凝土梁的梁用连接钢筋穿过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的贯通孔,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预制混凝土梁的梁接头部件中,由此通过柱连接部将预制混凝土梁彼此相连接。
预制混凝土梁的梁接头部件最好设置在避开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的、从该预制混凝土梁的另一侧端面进入内部的任意位置。
作为一实施方式,可以将预制混凝土梁的多个梁用连接钢筋与预制混凝土梁分别准备,并在预制混凝土梁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的内部,也设置多个用于插入该梁用连接钢筋的梁接头部件。
另外,作为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预制混凝土柱的柱主筋在基准层的预制混凝土梁的下端高度位置和下层的预制混凝土梁的上端高度位置之间构成X形配筋。
预制混凝土柱的柱用连接钢筋设置为从柱顶向上方突出,或者从柱脚向下方突出。
本发明的方法是上述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的连接方法,其中,第1作业步骤为,在建筑物的各层,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柱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在已设置好的预制混凝土梁的另一侧端面侧设置该预制混凝土柱;第2作业步骤为,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梁沿水平方向移动,使该预制混凝土梁的梁用连接钢筋穿过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的贯通孔,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预制混凝土梁的梁接头部件中,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这两个作业步骤,在设置预制混凝土柱的同时,通过柱连接部将预制混凝土梁彼此相连接。
本发明的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由于采用了上述构成,因而能连贯地、不受限制且很容易地实施组装建筑物柱梁连接构造体所使用的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梁从工厂制造、搬运到现场组装的各工序的作业,另外,将柱梁连接构造体几乎完全预制化,可省去现场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并大大减轻现场作业。
附图说明
图1至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柱梁连接构造体的多层建筑物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所述多层建筑物的组装顺序的主视截面图。
图3是表示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构成及其连接方法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组装顺序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组装顺序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十字形柱的组装顺序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示意图,相当于图4,是表示预制混凝土柱为反插柱时,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组装顺序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柱梁连接构造体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1~图8所示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在所述多层建筑物各层中的组装顺序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续图9之顺序的概略俯视图。
图11是表示预制混凝土柱彼此之间的连接位置与柱连接部件位置的各种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图。
图12是表示预制混凝土柱的柱主筋构成X形配筋的两个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图。符号说明
1.多层建筑物(建筑物);3.预制混凝土柱;4.柱梁连接构造体;5、5a大梁(预制混凝土梁);6.柱连接部;7.贯通孔;9a.一侧端面;9b.另一侧端面;10.梁用连接钢筋;11.梁主筋;12.梁用套筒(梁接头部件);20.柱用连接钢筋;21.柱主筋;22.柱顶;23.柱脚;H1.上端高度位置;H2.下端高度位置;S.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述实施例的柱梁连接构造体中,在预制混凝土柱上一体地形成柱连接部,在该柱连接部上沿水平方向形成多个贯通孔。另外,沿水平方向安装于柱连接部上的预制混凝土梁上,从该预制混凝土梁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使多个梁用连接钢筋突出,并在另一侧端面的内部设置多个梁接头部件。
而且,使预制混凝土梁的梁用连接钢筋穿过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的贯通孔,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预制混凝土梁的梁接头部件中,由此通过柱连接部将预制混凝土梁彼此相连接。
在用这种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梁组装柱梁连接构造体时,第1作业步骤为,在建筑物的各层,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柱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在已设置好的预制混凝土梁的另一侧端面侧设置该预制混凝土柱;第2作业步骤为,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梁沿水平方向移动,使该预制混凝土梁的梁用连接钢筋穿过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的贯通孔,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预制混凝土梁的梁接头部件中,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这两个作业步骤,在设置预制混凝土柱的同时,通过柱连接部将预制混凝土梁彼此相连接。
由此,可连贯地、不受限制且很容易地实施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梁从在工场制造、搬运到现场组装的各工序的作业,另外,将柱梁连接构造体几乎完全预制化,可实现省去现场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大大减轻现场作业的目的。
下述实施例是就建筑物中的一种一多层建筑物进行了说明,作为该多层建筑物,除可以是集合型住宅外,还可以是办公大楼、旅馆等多层式建筑物。
另外,虽然建筑物基准层(各层中的任意一层)的平面形状表示为近正方形,但也可以是外廊式的板状平面形状、内部有楼梯井空间的形状(例如:口字形、C字形)。此外,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多层建筑物以外的建筑。
而且,本发明也可适用于预制混凝土柱彼此之间的连接为所谓正插与反插的任何一种情况。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至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柱梁连接构造体的多层建筑物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所述多层建筑物组装顺序的主视截面图。图3是表示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构成及其连接方法的主视图。
图4表示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组装顺序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组装顺序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十字形柱的组装顺序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示意图,相当于图4,是表示预制混凝土柱为反插柱时,所述柱梁连接构造体的组装顺序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柱梁连接构造体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图9、图10是表示图1至图8所示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在所述多层建筑物各层中的组装顺序的概略俯视图。图10表示续图9的步骤。
在图1~图10所示的集合型住宅等多层建筑物1中,其中的一层(基准层)在沿作为第1方向的开间方向(多层建筑物1的C方向)和与第1方向垂直的作为第2方向的进深方向(D方向)上配置有多个住户区域2。
图示的多层建筑物1的开间方向C与进深方向D均为4个跨度。这里,1个跨度是指相邻的预制混凝土柱3、3之间的跨度。多层建筑物1的柱梁连接构造体(骨架结构体)4构成了框架结构体。
柱梁连接构造体4由多个预制混凝土柱3和架设在预制混凝土柱3之间的预制混凝土梁构成。作为预制混凝土梁的大梁5、大梁5a被配置成朝向开间方向C或进深方向D。
预制混凝土柱3、大梁5及大梁5a分别在整体上由预制混凝土一体地形成,以用于组装柱梁连接构造体4。
这里所说的“柱梁连接构造体”是指,由构架及与该构架连成一体的二级构件构成的、在结构设计上能够抵抗地震等外力的构造。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柱3、大梁5、大梁5a、其他小型的柱梁等的线材、有抗震墙功能的墙面结构体及墙暗柱等墙壁构件组合而构成构架。
预制混凝土柱3上一体地形成有柱连接部6,预制混凝土柱3包含柱连接部6在内整体形成一长方体。作为预制混凝土梁的大梁5、5a,整体上分别形成为长方体。
截面面积较大的大梁5配置在多层建筑物1的外周部,截面面积小于该大梁5的其他大梁5a配置在外周部以外的区域。大梁5沿水平方向安装在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上,大梁5a也沿水平方向安装在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上。
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柱3、大梁5及大梁5a组装在一起,构成了柱梁连接构造体4。
如图1~图5所示,在柱梁连接构造体4中,在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上,沿水平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7。从大梁5、5a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9a使构成梁主筋11的一部分的多个梁用连接钢筋10向外突出。在大梁5、5a的另一侧端面9b的内部设置有多个作为梁接头部件的梁用套筒12。
由预制混凝土柱3和大梁5、5a构成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中,使大梁5、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5a的梁用套筒12中,由此通过柱连接部6将预制混凝土梁彼此(在这里指的是大梁5、5彼此之间或大梁5a、5a彼此之间)相连接。
在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上,多个(例如,共计2根、3根或4根)大梁5、大梁5a通过柱梁连接部8直接相连接。在各层中,大梁5及大梁5a架设在相邻的预制混凝土柱3和预制混凝土柱3之间并构成了两端被支撑的梁。
作为一个例子,大梁5相对于预制混凝土柱3,俯视为配置成直线形、L字型(例如,转角部27、27a、27b)。另外,大梁5a相对于预制混凝土柱3,俯视为配置成直线形、T字型、十字形(例如,十字形柱29)。进一步,相对于预制混凝土柱3,大梁5与大梁5a俯视为配置成L字型、T字型(例如,T字型部28)、十字形。
在多层建筑物1各层(基准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上,构成该预制混凝土柱3一部分的柱连接部6通过柱梁连接部8与上一层(基准层上面的一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直接连接。
这里所说的“直接连接”是指不使用现浇混凝土,而用连接部件(套筒)等将柱和梁直接连接。
在柱连接部6上,沿水平方向贯穿地形成多个贯通孔7,并按规定的排列方式配置。为了使梁用连接钢筋10贯通,贯通孔7的内径比梁用连接钢筋10的外径稍大一些。此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在贯通孔7内嵌入一护套管,这样就能容易地将梁用连接钢筋10插入到贯通孔7中,较为理想。
从大梁5、5a的一侧端面9a突出有多个梁用连接钢筋10,该梁用连接钢筋与配置在大梁5、5a内部的梁主筋11成为一体(或分体),并以与贯通孔7相同的排列方式配置。
在大梁5、5a的另一侧端面9b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梁用套筒12,该梁用套筒12与梁主筋11连接,并以规定的排列(与梁主筋11相同的排列)方式配置。从设置在梁内部的梁用套筒12到另一侧端面9b的端面,形成有供插入相邻大梁5、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的孔13。
就大梁5、5a本身而言,在各大梁5、5a的一侧端面9a上突出地设置有梁用连接钢筋10,在另一侧端面9b的内部设置有梁用套筒12。这样,大梁5、5a具有从一侧端面9a突出有梁用连接钢筋10、在另一侧端面9b的内部设置有梁用套筒12的“凸-凹结构”。
然后,将大梁5、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5a的梁用套筒12中,由此通过连接部6将大梁彼此(大梁5、5彼此之间或大梁5a、5a彼此之间)相连接。
此外,在转角部27、27a、27b或T字型部28上,以顶头式连接至预制混凝土柱3的大梁5、5a,具有在一侧端面9a与另一侧端面9b各自的内部设置有梁用套筒12的“凹-凹结构”,另外,从设置在大梁5、5a内部的梁用套筒12到一侧端面9a形成有用于插入钢筋26的孔。
在柱梁连接构造体4中,由于使用本发明的预制混凝土柱3和大梁5、5a并将其直接连接,所以能够省去几乎全部(或者全部)的现浇混凝土作业,从而大大地减少现场作业。
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5a的梁用套筒12中,因此,可将该梁用套筒12设置在大梁5、5a内部的任意一深度位置。这样,通过梁用套筒12,可将梁用连接钢筋10及已设置好的大梁5、5a的梁主筋11在大梁5、5a内的任意位置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大梁5、5a中,梁用套筒12被设置在避开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S的、从大梁5、5a的另一侧端面9b进入内部的任意位置上。此外,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S的尺寸通常为比大梁的梁高(梁高度尺寸)稍长的尺寸(即S=梁高+α)。
因此,可在避开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S的位置通过梁用套筒12,将已装的大梁5、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和已设置好的大梁5、5a的梁主筋11相连接。
由于梁用套筒12设置在避开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S的内部位置,在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S没有配置大梁5、5a的主筋连接部,因此不会对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抗震强度造成不良影响。
在以顶头状态连接大梁5、5a的柱梁连接部8(例如,转角部27、27a、27b或T字型部28)处,在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上,朝大梁5、5a的方向沿水平方向安装有多个钢筋26。
图4(A1)表示了在设置于转角部27的预制混凝土柱3上,于柱连接部6的成直角的两面上分别突出地设有钢筋26的情况。另外,图4(A4)表示了大梁5a俯视为以T字型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3上,于柱连接部6的一面上突出地设有钢筋26的情况。
连接到这些钢筋26上的大梁5、5a,在其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9a内部设置有多个作为梁接头部件的梁用套筒12。
因此,如果沿水平方向移动大梁5、5a,使得设置在转角部27、27a、27b或T字型部28上的预制混凝土柱3的钢筋26插入到梁用套筒12,该大梁5、5a就会与预制混凝土柱3直接连接。在该大梁5、5a的另一侧端面9b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梁用套筒12。
在设置于该转角部27、27a、27b或T字型部28的大梁5、5a上,由于梁用套筒12分别设置在避开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S的、从一侧端面9a与另一侧端面9b进入大梁5、5a内部的任意位置上,因此大梁5、5a构成了“凹-凹结构”。
作为预制混凝土柱3,有从柱顶22朝向上方突出地设置该柱主筋21的柱用连接钢筋20的所谓“正插柱”的情况(图3~图6)、及从柱脚23朝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柱主筋的柱用连接钢筋20的所谓“反插柱”的情况(图7、图8),本发明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预制混凝土柱3可以是其中任一结构的柱构件。
在图3~图6所示的“正插柱”的实施例中,在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脚23内部,设置有多个作为柱连接部件的柱用套筒24。通过将基准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用套筒24与下层(在这里是指基准层的正下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用连接钢筋20相配合(係合),基准层与下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3彼此之间在柱梁连接部8直接连接。
这样,将预制混凝土柱3、3彼此相连接时,可省去现场浇筑混凝土的作业,并减少现场作业。
梁用套筒12是用于将一个大梁5(或者大梁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和另一个大梁5(或者大梁5a)的梁主筋11相连接的部件。在预制混凝土柱3为正插柱时,柱用套筒24是用于将下层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用连接钢筋20与基准层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主筋21相连接的部件。当预制混凝土柱3为反插柱时,柱用套筒24是用于将下层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主筋与基准层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用连接钢筋20相连接的部件。
作为这些梁用套筒12、柱用套筒24,通常使用套筒状连接部件等机械式连接部件,该机械式连接部件通过注浆(例如灰泥)将例如不同型号的钢筋彼此(例如,梁主筋11与梁用连接钢筋10、及柱主筋21与柱用连接钢筋20)连为一体而成。
此外,作为变形例(未图示),也可将预制混凝土梁的多个梁用连接钢筋10与预制混凝土梁分别准备,并在该预制混凝土梁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9a的内部,也设置用于插入该梁用连接钢筋10的多个梁接头部件(梁用套筒)。
在这种情况下,在施工现场将梁用连接钢筋10安装在预制混凝土梁的一侧端面9a上并使其处于突出的状态之后,将预制混凝土梁装入柱梁连接部8。或者,先将与预制混凝土梁分体的梁用连接钢筋10通过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预制混凝土梁的梁用套筒12中,然后插入到待组装的预制混凝土梁的一侧端面9a内部的梁用连接部件中,由此使梁用连接钢筋10处于从该预制混凝土梁的一侧端面向外突出的状态。
在该变形例中,由于事先梁用连接钢筋10没有从预制混凝土梁向外突出,所以很容易搬运预制混凝土梁。
接下来,对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在图3~图6中,下层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组装处于完工状态(图4(A0))。此外,作为现场施工的顺序,最好是,下层所有的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5a的施工结束之后,再组装基准层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但也可以是下层的一部分预制混凝土柱3或大梁5、5a的安装还没有结束的情况。另外,虽然图示为在下层已浇筑有楼板的情况,但是楼板25或墙体的施工,也可以在构建好柱梁连接构造体4之后进行。
本发明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连接方法的基本构成如图1~图3所示,第1作业步骤(图3(B))为,在多层建筑物1的各层,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柱3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箭头B1)移动(下降),在已设置好的预制混凝土梁(大梁5或大梁5a)的另一侧端面9b侧设置预制混凝土柱3;第2作业步骤(图3(A))为,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梁(大梁5或大梁5a)沿水平方向(箭头B2)移动,将该预制混凝土梁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预制混凝土梁(大梁5或大梁5a)的梁用套筒12中,通过将这两个步骤交替地反复进行,设置预制混凝土柱3,同时,通过柱连接部6将预制混凝土梁彼此相连接。其结果是在柱梁连接部8上,预制混凝土柱3与预制混凝土梁直接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及其连接方法,可连贯地、不受限制且很容易地实施将预制混凝土柱3和预制混凝土梁(大梁5、5a)从工厂制造、搬运到现场组装的各工序的作业。
另外,由于几乎完全将柱梁连接构造体4预制化(完全预制混凝土化),故可省去现场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大大减少现场作业。
在组装柱梁连接构造体4时,首先在最初的转角部27设置预制混凝土柱3(图4(A1)、图5(A1))。因此,在使基准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位于下层预制混凝土柱3的正上方位置的状态下,使其按箭头E1所示朝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下降),并放置在下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上。这样,基准层柱脚23的柱用套筒24与下层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顶22的柱用连接钢筋20相配合(係合),使上下的预制混凝土柱3,3彼此直接连接。
在设置于该最初的转角部27的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上,俯视为成90度的两方向上,分别突出地设置有钢筋26。将用于配置在转角部27上的“凹-凹结构”的大梁5连接至转角部27的预制混凝土柱3(图4(A2)、图5(A2))。
这时,将该大梁5沿水平方向(例如开间方向C)移动(箭头E2),使大梁5一侧端面9a内部的梁用套筒12与预制混凝土柱3的钢筋26相配合(係合)。
其结果是大梁5在转角部27的柱梁连接部8上与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直接连接。另外,进深方向D的大梁5也进行同样的连接。如此组装后的大梁5处于悬壁状态,因此由临时部件(未图示)暂时支撑。
接着,将预制混凝土柱3置于已设置好的下层预制混凝土柱3的正上方后,如箭头E3所示将其朝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并放置在下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上(图4(A3)、图5(A3))。此外,俯视为以T字型与大梁5、5a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上,预先沿水平方向突出地设置有多个钢筋26。
在将预制混凝土柱3朝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时,由于已设置好的大梁5的另一侧端面9b没有钢筋突出而呈平面状,所以预制混凝土柱3可沿另一侧端面9b向下方移动。
这样,在上下预制混凝土柱3、3彼此相连接之后,在与已设置好的大梁5同一轴线上,组装朝向同一方向(例如开间方向C)的大梁5(图4(A4)、图5(A4))。
该被组装的大梁5是从一侧端面9a突出有梁用连接钢筋10,在另一侧端面9b的内部设置有梁用套筒12的“凸-凹结构”的梁。将该大梁5沿水平方向(例如开间方向C)移动(箭头E4)。该大梁5的水平移动方向与被连接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及已设置的大梁5的长度方向相同。
这样,通过将大梁5沿水平移动方向移动,使大梁5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的梁用套筒12中,由此通过柱连接部6将大梁5、5彼此相连接。也就是说,两个大梁5直接连接到预制混凝土柱3上。
至于大梁5a,使该大梁5a如箭头E4所示沿水平方向移动。因为将大梁5a组装为顶头状态,故为“凹-凹结构”的梁。设置在大梁5a一侧端面9a内部的梁用套筒12与钢筋26相配合(係合),从而大梁5a与预制混凝土柱3相连接。
于是,新组装的大梁5、5a由于处于悬壁状态,因此由临时部件(未图示)暂时支撑。
接着,在将新的预制混凝土柱3处于已设置好的下层预制混凝土柱3正上方的状态下,如箭头E5所示,使其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并放置在下层的预制混凝土柱3上(图4(A5)、图5(A5))。这时,由于已设置好的大梁5的另一侧端面9b没有钢筋突出而呈平面状,因而预制混凝土柱3可沿另一侧端面9b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
由此,上下的预制混凝土柱3、3彼此相连接。这样,在已设置的大梁5另一侧端面9b侧上配置预制混凝土柱3的第1作业结束。
之后,以与图4(A4)、图5(A4)所示相同的顺序组装新的大梁5(图5(A6)。也就是说,将该大梁5沿水平方向(例如开间方向C)移动(箭头E6)。该大梁5为“凸-凹结构”的梁。
于是,从大梁5一侧端面9a突出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的梁用套筒12中。这是第2作业步骤,通过柱连接部6将大梁5、5彼此相连接。
如此,交替地反复进行在已设置好的大梁5、5a的另一侧端面9b侧上设置预制混凝土柱3的第1作业步骤(图4(A3)、(A5)、图5(A3)、(A5));及将用于新组装的大梁5、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5a的梁用套筒12中的第2作业步骤(图4(A4)、图5(A4)、(A6))。
这样,按照预制混凝土柱3→大梁→预制混凝土柱3→大梁→…的顺序将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交替地组装,设置预制混凝土柱3,与此同时,通过柱连接部6将大梁彼此(大梁5、5彼此之间或大梁5a、5a彼此之间)相连接。
如图6所示,,大梁5a俯视为成十字状配置在十字形柱29上。在组装十字形柱29时,首先,在朝向互为直角的方向(例如开间方向C与进深方向D),装入两个“凹-凹结构”的大梁5、5a(图6(A)、(B))。
该大梁5a的组装顺序与图4(A4)所示的顺序相同。此外,已组装的大梁5a在处于悬臂状态期间,由临时部件(未图示)暂时支撑。
接着,通过将构成十字形柱29的预制混凝土柱3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在已设置好的两个大梁5a、5a的各自的另一侧端面9b侧上设置该预制混凝土柱3(图6(C)、(D))。这时,预先将用于构成下一个十字形柱的其它的大梁5a组装到外周部的预制混凝土柱3上(图6(D))。
然后,组装十字形柱29上的第三个大梁5a(图6(E))。也就是说,将该第三个“凸-凹结构”的大梁5a沿水平方向(例如进深方向D)移动。
之后,将该大梁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a的梁用套筒12中。由此,朝向同一方向(例如进深方向D)的大梁5a、5a彼此之间通过柱连接部6相连接。
接下来,组装构成十字形柱29的第四个大梁5a(图6(F))。也就是说,将该第四个“凸-凹结构”的大梁5a沿水平方向(例如开间方向C)移动。
随后,将该大梁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a的梁用套筒12中。由此,一直线状地朝向同一方向(例如开间方向C)的大梁5a、5a彼此之间通过柱连接部6相连接。
这样,在组装十字形柱29时,也交替地反复进行设置预制混凝土柱3的第1作业步骤和设置大梁5a的第2作业步骤。由此,可在设置预制混凝土柱3的同时,将大梁5a、5a彼此通过柱连接部6相连接,可直接且容易地将四个大梁5a装到预制混凝土柱3中。
因此,在本发明中不需要像以往那样,无需在工厂预先制成呈十字形的一个整体且体积庞大的结构体并搬运。其结果是可分别且很容易地制造出用于构成十字形柱29的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制混凝土柱3、大梁5a),也可以搬运。
图7、图8示出了预制混凝土柱3为反插柱时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组装顺序。由于预制混凝土柱3为反插柱,因此多个柱用连接钢筋20从柱脚23向下方突出。
将该预制混凝土柱3在已设置好的下层预制混凝土柱3正上方朝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该柱用连接钢筋20就会插入到设置在下层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顶22内部的柱用套筒中。由此上下的预制混凝土柱3、3彼此直接连接。
由于预制混凝土柱3为反插柱,因此在其柱顶22的上面柱用连接钢筋没有向上方突出。从而,因为柱用连接钢筋不会妨碍大梁5、5a的水平移动,故便于施工。
图7(A0)~(A5)所示的顺序分别与图4(A0)~(A5)所示的顺序对应。图7所示的预制混凝土柱3及大梁5、5a的组装顺序,与图4所示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中的预制混凝土柱3及大梁5、5a的组装顺序相同,在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有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图8(A)~(F)也示出了预制混凝土柱3为反插柱的情况。如图8所示,第1作业步骤为,将预制混凝土柱3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箭头E5),将该预制混凝土柱3设置在已设置好的大梁5、5a下侧端面上;第2作业步骤为,通过将大梁5、5a沿水平方向移动(箭头E4),将该大梁5、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穿过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5a的梁接头部件(梁用套筒)中,通过将这两个操作交替地反复进行,设置预制混凝土柱3,同时,将大梁彼此(大梁5、5彼此之间或大梁5a、5a彼此之间)通过柱连接部6相连接。
如图7、图8所示,即使在预制混凝土柱3为反插柱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也可以组装柱梁连接构造体4,起到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9、图10示出了组装图1~图8所示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步骤,按照从图9(A)至图10(M)的顺序组装柱梁连接构造体4。
从最初组装的转角部27开始,依次组装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5a的步骤如上文所述,而在该转角部27的相邻的另外两处的转角部27a,以规定的形状构成了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的一方或双方。
例如,有的情况是在应设置到转角部27a上的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连接部上,沿水平方向预先突出地安装钢筋26,为了能够在转角部27a沿水平方向移动,而将预制混凝土柱3采用反插柱;还有使用预先将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连成一体的结构体的情况等。这样,即使是在转角部27a上,也可直接连接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
另外,有时在最后组装的转角部27b上,会在一处必然地产生一个无法将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直接连接的部位30。在这种情况下,该部位30成为现场浇筑混凝土的连接部,在现场浇筑混凝土以连接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
这样,在该层(基准层)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组装结束后,于各柱梁连接部8的接缝、柱连接部6的贯通孔7、大梁5、5a的梁用套筒12、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用套筒24等中,注入(或者压注)如灰泥等的灰浆将其固定。
由于被填充的灰泥具有足够的强度,所以能够发挥足够的连接强度。灰泥与现场浇筑的混凝土相比,由于其凝固并到产生足够强度的时间很短(例如3天),因此可缩短构建柱梁连接构造体4所需要的时间。
在柱梁连接构造体4中,只需要进行注入灰浆的作业,并且除了一处的部位30之外,其他都不需要在现场浇筑混凝土的作业。因此,不用进行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模板或配筋的作业,也不必临时架设这些作业用的脚手架。其结果是,现场作业大大地减少,有利于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
由于减轻了现场作业的负担,并且缩短了组装所需要的时间,因此便于工程的管理,同时能降低建设成本。
因为不需要连接作业用的模板、配筋、脚手架,所以可以不必为进行这些作业浇筑楼板25。从而,可在楼板25和墙体等的施工之前,先只完成作为多层建筑物1的主要结构体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施工。也就是说,可按照与所谓的钢结构的多层建筑物相同的组装顺序,由下往上一层一层地,依次进行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组装施工。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产生了一个需进行现场浇筑混凝土的部位30,但是,因为与以往需要进行现场浇筑混凝土的部位数相比已大大减少,因此减轻了现场作业负担。
由于作为现场浇筑混凝土连接部的部位30只有一个,所以从混凝土凝固到达到规定的强度的过程中,可以在该部位30上临时设置加固用的钢部件等,暂时连接大梁5与预制混凝土柱3。这样,可在该层(基准层)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组装结束之后,进入到上层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的组装工序中。
这样,可以不必等待楼板25及墙体的施工,而只是先进行并完成柱梁连接构造体的施工。此外,加固用的临时设置的钢部件等可在日后拆除。
图11(A)~(F)是表示预制混凝土柱3,3彼此的连接位置H与柱连接部件(柱用套筒)24的位置之各种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图,图12(A)、(B)是表示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主筋21构成X形配筋的两个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图。
图11(A)、(B)均为梁上连接,分别示出了正插与反插的情况。在该梁上连接中,连接位置H处在与大梁5、5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图11(C)、(D)均为梁下连接,分别示出了正插与反插的情况。在梁下连接时,连接位置H处在与大梁5、5a的下表面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图11(E)、(F)为上下梁的中间连接、分别示出了正插与反插的情况。连接位置H是位于上方的大梁5、5a与位于下方的大梁5、5a的中间高度的位置。
从图11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连接位置H可以是梁上连接、梁下连接、上下梁的中间连接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另外无论预制混凝土柱3是正插柱还是反插柱都适用。也就是说,本发明不受这些连接位置H、或预制混凝土柱3的正插、反插等的限制。
在图12所示的预制混凝土柱3中,其柱主筋21在基准层的大梁5、5a的下端高度位置H2、与下层的大梁5、5a的上端高度位置H1之间构成了X形配筋。
图12(A)表示了预制混凝土柱3、3彼此连接的连接位置H处于与大梁5、5a上端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的情况,图12(B)表示了连接位置H处于与大梁5、5a下端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的情况。
这样,即使预制混凝土柱3的柱主筋21是X形配筋,也可适用本发明,因此可以看出本发明不受柱主筋21是否为X形配筋的限制。如果将柱主筋21设为X形配筋,因为可增强预制混凝土柱3的抗剪承载力,所以可减少多层建筑物1所使用的柱构件的数量。
如上述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各种实施方式,下同)所述,在本发明的柱梁连接构造体4中,由于预制混凝土柱3按每一层高、大梁5、5a按每一跨度,分别由单个构架构成,所以不必将预制混凝土柱3、大梁5、5a过度地大型化,或者将其细分。
无须预先将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5a构成一体化的结构体,可将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5a以柱、梁分开,分别单独进行制造、搬运和组装。另外,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5a各自在整体上构成为简单的长方体。
在本发明中,在工厂整体制造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一块)时,不需要根据该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不同部分采取不同的混凝土强度。即,可以只以柱所要求的混凝土强度来制造预制混凝土柱3,同时也可以只以梁所要求的混凝土强度来制造大梁5、5a。
因此,可很容易且高精度地制造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5a。
至于十字形柱,以往在工厂预先将其制成十字形框架(十字形结构体),这样由于体积庞大,经常发生因受尺寸上的限制而无法在公路上运送的情况。对此,在本发明中,由于可在现场组装十字形柱29,因此运送时不存在尺寸上的限制,不会产生运送上的问题。
由于可直接连接预制混凝土柱3与大梁5、5a,所以几乎不需要现场的混凝土浇筑作业,现场的组装作业也变得很容易。而且,在本发明中,可将柱主筋设成X形配筋。
另外,由于是将一个大梁5、5a的梁用连接钢筋10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大梁5、5a的梁用套筒12中,因此,可将设置在大梁5、5a内部的梁用套筒12的位置设定在任意位置,并可以用该梁用套筒12连接梁用连接钢筋10与梁主筋11。
由此,可将设置在大梁5、5a内部的梁用套筒12的位置配置在避开塑性铰区(ヒンジゾ一ン)S的任意位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在本发明内容的主旨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添加等。
此外,各图中的相同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本发明可有效地减轻构成集合型住宅等多层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中的,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制混凝土梁的制造、搬运和现场施工的各工序中的作业。

Claims (6)

1.一种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在预制混凝土柱上一体地形成柱连接部,在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上,沿水平方向安装有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是,
在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上沿水平方向形成多个贯通孔;
从预制混凝土梁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使多个梁用连接钢筋突出,并在另一侧端面的内部设置多个梁连接部件;
使预制混凝土梁的梁用连接钢筋穿过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的贯通孔,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预制混凝土梁的梁连接部件中,由此通过柱连接部将预制混凝土梁彼此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其特征是,
预制混凝土梁的梁连接部件设置在避开塑性铰区的、从该预制混凝土梁的另一侧端面进入内部的任意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其特征是,
将预制混凝土梁的多个梁用连接钢筋与预制混凝土梁分别准备,在预制混凝土梁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面的内部,也设置有用于插入该梁用连接钢筋的多个梁连接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其特征是,
预制混凝土柱的柱主筋,在基准层的预制混凝土梁的下端高度位置和下层的预制混凝土梁的上端高度位置之间构成X形配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其特征是,
预制混凝土柱的柱用连接钢筋设置为从柱顶向上方突出,或者从柱脚向下方突出。
6.一种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的连接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5任一项记载的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
在建筑物的各层,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柱向垂直方向的下方移动,在已设置好的预制混凝土梁的另一侧端面侧设置该预制混凝土柱的第1作业步骤;及、
通过将预制混凝土梁沿水平方向移动,使该预制混凝土梁的梁用连接钢筋穿过预制混凝土柱的柱连接部的贯通孔,并插入到已设置好的相邻预制混凝土梁的梁连接部件中的第2作业步骤,
在设置预制混凝土柱的同时,通过柱连接部将预制混凝土梁彼此相连接。
CN 200610009202 2005-02-15 2006-02-15 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 Active CN1821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38412A JP4781687B2 (ja) 2005-02-15 2005-02-15 建物の柱梁接合構造体の接合方法および建物の柱梁接合構造体
JP2005038412 2005-02-15
JP2005-038412 2005-0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1501A CN1821501A (zh) 2006-08-23
CN1821501B true CN1821501B (zh) 2010-11-03

Family

ID=36923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09202 Active CN1821501B (zh) 2005-02-15 2006-02-15 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81687B2 (zh)
CN (1) CN18215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0576B2 (ja) * 2007-11-13 2016-02-16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プレキャスト柱梁の接合構造
JP5205130B2 (ja) * 2008-06-02 2013-06-05 株式会社大林組 Pc部材とコンクリート部材とが接合されてなるコンクリート構造体を構築する方法、仕口部と梁とからなる構造体の構築方法
JP5205131B2 (ja) * 2008-06-02 2013-06-05 株式会社大林組 柱梁架構の構築方法、柱梁架構
CN102086677A (zh) * 2009-12-02 2011-06-08 张吉华 预制钢筋砼梁及钢筋砼柱与梁连接节点
JP5640436B2 (ja) * 2010-04-13 2014-12-17 株式会社大林組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部材の建て込み方法及び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柱梁架構
JP5423911B2 (ja) * 2013-01-23 2014-02-19 株式会社大林組 高架橋の柱梁接合部の構築方法、高架橋
JP6195463B2 (ja) * 2013-04-02 2017-09-13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建物
CN103195172B (zh) * 2013-04-16 2015-09-09 东南大学 一种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构造
JP6418730B2 (ja) * 2013-08-01 2018-11-07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プレキャスト部材の施工方法
JP2014055517A (ja) * 2013-12-25 2014-03-27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プレキャスト柱梁の接合構造
CN103993659B (zh) * 2014-04-27 2016-08-24 浙江绿筑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一种楼面结构模块及其拼装方法
JP6414679B2 (ja) * 2014-10-30 2018-10-31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柱梁架構構造、柱梁架構構造の構築方法
CN104775516B (zh) * 2015-02-16 2017-01-25 清华大学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柱之间的现场连接方法
CN104727439B (zh) * 2015-03-09 2017-01-18 沈阳建筑大学 装配式混凝土柱、梁结构及装配连接方法
CN106677339A (zh) * 2017-03-10 2017-05-17 东南大学 节点干湿混合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施工方法
JP2018131899A (ja) * 2018-04-20 2018-08-23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PCa部材
JP7380042B2 (ja) * 2019-10-03 2023-11-15 株式会社大林組 建物の柱梁接合方法
CN110924522B (zh) * 2019-11-13 2020-09-11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柱的钢板界面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JP7425665B2 (ja) * 2020-05-08 2024-01-31 五洋建設株式会社 充填材充填管理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5897A (en) * 1974-07-09 1978-01-03 Branko Zezelj Precast skeleton spatial monolithic structure
US5410847A (en) * 1990-12-12 1995-05-02 Kajima Corporation Junction structure between steel member and structural member
CN1163337A (zh) * 1996-01-24 1997-10-29 米尔·阿尔弗莱德·亨利 建筑物支承结构钢筋混凝土柱与包括这类柱的建筑结构
CN1258332A (zh) * 1997-05-29 2000-06-28 勒比德世界公司 建筑骨架
CN2651327Y (zh) * 2003-10-28 2004-10-27 安徽华辰建造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414Y2 (zh) * 1984-12-25 1993-05-17
JPH0433300Y2 (zh) * 1984-12-25 1992-08-10
JPH02104830A (ja) * 1988-10-11 1990-04-17 Nkk Corp Pc梁の中実柱との接続方法
JPH10238017A (ja) * 1997-02-27 1998-09-08 Ohbayashi Corp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柱
JP2002242299A (ja) * 2001-02-13 2002-08-28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柱梁仕口部における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梁同士の連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5897A (en) * 1974-07-09 1978-01-03 Branko Zezelj Precast skeleton spatial monolithic structure
US5410847A (en) * 1990-12-12 1995-05-02 Kajima Corporation Junction structure between steel member and structural member
CN1163337A (zh) * 1996-01-24 1997-10-29 米尔·阿尔弗莱德·亨利 建筑物支承结构钢筋混凝土柱与包括这类柱的建筑结构
CN1258332A (zh) * 1997-05-29 2000-06-28 勒比德世界公司 建筑骨架
CN2651327Y (zh) * 2003-10-28 2004-10-27 安徽华辰建造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279811A 2001.10.10
JP特开2004-197491A 2004.07.15
JP特开2004-244891A 2004.09.02
JP特开2004-278257A 2004.10.07
JP特开平5-25939A 1993.02.02
US 4065897 ,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1501A (zh) 2006-08-23
JP4781687B2 (ja) 2011-09-28
JP2006225897A (ja) 200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21501B (zh) 建筑物的柱梁连接构造体及其连接方法
JP3160748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柱と鉄骨梁よりなるプレキャスト構造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構造体の構築方法
JP2977798B1 (ja) 鉄骨造・rc造複合構造建物の構築方法およびその型枠
JP7411749B2 (ja) コンクリート造建物の構築方法
JP6574336B2 (ja) 鉄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の柱、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建物
JP4080945B2 (ja) 建物の柱梁接合構造体、建物および接合方法
JP2017040122A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柱梁接合部プレキャスト部材
KR20010090294A (ko) 공동주택에 적용되어 가변형 평면을 가능하게 하는 피시구조
JP3039295B2 (ja) 混合構造物のプレハブ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4352458A (ja) 昇降路構造物の構築方法
JPH10317503A (ja) 壁式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構築方法
TWI822635B (zh) 建築結構
JPH1150538A (ja) 建築物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JP4759301B2 (ja) 建物の耐震補強方法
JPH0447737B2 (zh)
CN115717445A (zh) 预制非承重外墙与现浇剪力墙的连接节点
JP2022012548A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柱構造体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JP2025034429A (ja) 建物の支持機構
JP3094198B2 (ja) プレキャスト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る構造体の構築方法
JP3039260B2 (ja) Pc部材を用いた建築工法
JPH10238010A (ja) ハーフプレキャスト床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床構造
JPH032435A (ja) 柱と鉄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との接合工法
JP2006144256A (ja) 建物の柱梁接合構造体におけるグラウト注入方法
JPH02140339A (ja) 複合pc部材の構造
JPH07139057A (ja) 壁式プレキャスト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の接合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