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8583B -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及使用該機構部的訓練器材 - Google Patents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及使用該機構部的訓練器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8583B
TWI808583B TW110149243A TW110149243A TWI808583B TW I808583 B TWI808583 B TW I808583B TW 110149243 A TW110149243 A TW 110149243A TW 110149243 A TW110149243 A TW 110149243A TW I808583 B TWI808583 B TW I8085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training equipment
load
handl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9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8728A (zh
Inventor
小山裕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世翼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世翼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世翼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8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8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8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85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40Interfaces with the user related to strength training; Details thereof
    • A63B21/4041Interfaces with the user related to strength training;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s of the interface
    • A63B21/4049Rotational mov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06User-manipulated weights
    • A63B21/062User-manipulated weights including guide for vertical or non-vertical weights or array of weights to move against gravity for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06User-manipulated weights
    • A63B21/062User-manipulated weights including guide for vertical or non-vertical weights or array of weights to move against gravity forces
    • A63B21/0626User-manipulated weights including guide for vertical or non-vertical weights or array of weights to move against gravity forces with substantially vertical guiding means
    • A63B21/0628User-manipulated weights including guide for vertical or non-vertical weights or array of weights to move against gravity forces with substantially vertical guiding means for vertical array of weigh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15Arrangements for force transmissions
    • A63B21/151Using flexible elements for reciprocating movements, e.g. ropes or cha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40Interfaces with the user related to strength training; Details thereof
    • A63B21/4027Specific exercise interfaces
    • A63B21/4033Handles, pedals, bars or platforms
    • A63B21/4035Handles, pedals, bars or platforms for operation by ha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0Exercis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or strengthening the muscles or joints of the body by working against a counterforce, with or without measuring devices
    • A63B21/40Interfaces with the user related to strength training; Details thereof
    • A63B21/4041Interfaces with the user related to strength training;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s of the interface
    • A63B21/4047Pivoting mov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3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 A63B23/03516For both arms together or both legs together; Aspects related to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ight and left side limbs of a user
    • A63B23/03525Supports for both feet or both hands performing simultaneously the same movement, e.g. single pedal or single han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3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 A63B23/1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for upper limbs or related muscles, e.g. chest, upper back or shoulder muscles

Abstract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將以下部件收納於殼體部之中:握柄部與第1末端部連接而轉動的握柄軸部、與握柄軸部的轉動連鎖地轉動的中間軸部、懸掛在握柄軸部與中間軸部上而傳遞彼此的轉動的傳遞部、傳遞設於與中間軸部呈垂直的曲軸部的中間軸部的旋轉的旋轉轉換部、將曲軸部的旋轉轉換成設置在與中間軸部呈平行的位置上的滑動軸部的上、下運動的曲軸部,其中,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係與傳遞部呈垂直而從形成在殼體部的軸開口部凸出,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在殼體部內能擺動地受支撐,而第1末端部與相反側的第2末端部於軸開口部内擺動。

Description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及使用該機構部的訓練器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及使用該機構部的訓練器材。
習知地,存在鍛鍊使用者的手腕、肩膀等等的部位的各種的訓練器材。例如,專利文獻1揭露能夠作兩手腕的運動的訓練器材。依據專利文獻1所述之訓練器材,肌肉的僵硬並不會伴隨而來,肌肉痠痛、疲勞等等的對身體造成的負擔較少,並且,能夠獲得柔軟且富有彈性的肩膀部和背部肌肉等等。
專利文獻1的訓練器材係在從訓練器材側的荷重(重量)起延伸的金屬線與使用者所握住的握柄部之間,設有被稱為升降擺動部件之具備轉動軸與齒輪等等的負載傳遞機構部。與荷重側的金屬線單純地和使用者所握住的握柄部相連接的構造的訓練器材相較之下,如專利文獻1的訓練器材的方式,藉著設置升降擺動部件(負載傳遞機構部),將會對使用者想要鍛鍊的手腕的肌肉施加扭動等等的複雜的運動。因此,不僅可以有單調方向的肌肉的鍛鍊,而且可以使手腕骨周圍的肌肉有更多的移動,從而可以有柔軟性增加的肌肉的鍛鍊。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第2006-187317號。
本發明人就專利文獻1的訓練器材的升降擺動部件(負載傳遞機構部)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然後,本發明人改善了升降擺動部件(負載傳遞機構部)之中的軸的運動。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觀點而完成的,乃是藉著提高構成負載傳遞機構部的軸的運動的自由度,而提供一種能夠對使用者想要鍛鍊的肌肉施加複雜的運動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及使用該機構部的訓練器材。
亦即,一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之特徴在於將以下部件收納於殼體部之中:握柄軸部,係使用者所握住的握柄部與第1末端部連接而轉動、中間軸部,與握柄軸部的轉動連鎖地轉動、傳遞部,懸掛在握柄軸部與中間軸部之間而傳遞握柄軸部與中間軸部的彼此的轉動、旋轉轉換部,傳遞設於與中間軸部呈垂直的曲軸部的中間軸部的旋轉、曲軸部,將曲軸部的旋轉轉換成設置在與中間軸部呈平行的位置上的滑動軸部的上、下運動,其中,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係在與傳遞部呈垂直方向上、而從形成在殼體部的軸開口部凸出,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在殼體部內能擺動地受支撐,而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與相反側的第2末端部於軸開口部內擺動。
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之中,旋轉轉換部,也可以具備:中間軸部上所具備的中間軸傘形齒輪;及曲軸部上所具備之與中間軸傘形齒輪嚙合的曲軸傘形齒輪,其中也可以將以下部件收納於殼體部之中:連結片部,在曲軸部上,相對於曲軸部呈能自由轉動地連接;及滑動軸部,與連結片部連接而設置在與中間軸部呈平行的位置上,俾使曲軸部的轉動透過連結片部而轉換成前、後運動。
進一步地,殼體部也可以具備限制板部,其限制軸開口部之中的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側的擺動。
進一步地,限制板部也可以具備爪部,且也可以藉著爪部與握柄軸部嚙合。此外,限制板部也可以除了朝軸開口部前進而藉著爪部與握柄軸部嚙合之外,限制板部還可以從軸開口部後退而解除與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側的嚙合。
傳遞部也可以是傳遞鏈條,及握柄軸部也可以具備握柄軸鏈輪,及中間軸部也可以具備中間軸鏈輪,及傳遞鏈條也可以懸掛在握柄軸鏈輪與中間軸鏈輪之間。
在握柄軸部與中間軸部之間,也可以具備施加傳遞部的張力的施力軸部。
施力軸部也可以具備與傳遞部接觸的圓盤部。
握柄部也可以是環狀物,或者,握柄部也可以是半圓柱體。
握柄軸部的第2末端部也可以具備球狀部。
滑動軸部也可以連結於能自由調整訓練器材的負載的大小的負載施予部。
殼體部也可以具備用以與訓練器材連接的連接部。
若依據本發明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話,由於:使用者所握住的握柄部與第1末端部連接而轉動的握柄軸部、與握柄軸部的轉動連鎖地轉動的中間軸部、懸掛在握柄軸部與中間軸部上而傳遞握柄軸部與中間軸部的彼此的轉動的傳遞部、傳遞設於與中間軸部呈垂直的曲軸部的中間軸部的旋轉的旋轉轉換部、將曲軸部的旋轉轉換成設置在與中間軸部呈平行的位置上的滑動軸部的上、下運動的曲軸部被收納於殼體部之中,且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係在與傳遞部呈垂直方向上、而從形成在殼體部的軸開口部凸出,握柄軸部的第1末端部在殼體部內能擺動地受支撐,而第1末端部與相反側的第2末端部於軸開口部內擺動之故,因此藉著提高構成負載傳遞機構部的軸的運動的自由度,而能夠對使用者想要鍛鍊的手腕的肌肉施加複雜的運動。同時,藉著作為使用本發明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訓練器材,將能夠進行依使用者的希望的訓練。
10:握柄軸部
11:第1末端部
12:第2末端部
12r:球狀部
13:握柄軸鏈輪
14:擺動維持板部
14v:間隔部件
15:傳遞部
16:傳遞鏈條
1A、1B、1C: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
1K:曲軸機構部
1S:旋轉傳遞部
100、200:訓練器材
110、210:座椅部
111、211:座椅
112、212:座椅支撐柱
120、220:框體
121、225:大腿部壓緊部
130、230:負載施予部
131、231:荷重
140、240:導向支撐柱
160、260:握柄部
170、270:方向轉換導向輪
180、280:拉伸部件
2:殼體部
20:中間軸部
22:中間軸部傘形齒輪
23:中間軸鏈輪
221:下半部框體
222:垂直柱
2a:頂面
2b:底面
3:軸開口部
30:施力軸部
31:圓盤部
4:擺動開口部
40:曲軸部
41:連結片部
42:曲軸傘形齒輪
4r:滑動面部
5、5w:限制板部
50:滑動軸部
5e、5f:爪部
6:滑行維持部
7:連接部
8:連接筒部
9:滾輪
圖1是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內部結構例子的側面透視圖。
圖2是從圖1之下方側觀察之側面透視圖。
圖3是握柄軸部附近的剖面略圖。
圖4之(A)是限制板部的前進時的略圖、(B)是限制板部的後退時的略圖。
圖5之(A)是其它的限制板部的前進時的略圖、(B)是其它的限制板部的後退時的略圖。
圖6是第2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側面透視圖。
圖7是圖6的側視圖。
圖8是第4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側面透視圖。
圖9是圖8的側視圖。
圖10是第1訓練器材的透視圖。
圖11是第1訓練器材的前視圖。
圖12是第1訓練器材的第1使用形態的透視圖。
圖13是第1訓練器材的第1使用形態的前視圖。
圖14是第1訓練器材的第2使用形態的透視圖。
圖15是第1訓練器材的第2使用形態的前視圖。
圖16是第2訓練器材的透視圖。
圖17是第2訓練器材的前視圖。
圖18是第2訓練器材的使用形態的透視圖。
圖19是第2訓練器材的使用形態的前透視圖。
圖20是關於具備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第1訓練器材的使用時的(A)第1照片、(B)第2照片、(C)第3照片、(D)第4照片、(E)第5照片。
圖21是進一步關於(A)第6照片、(B)第7照片、(C)第8照片、(D)第9照片、(E)第10照片。
圖22是進一步關於(A)第11照片、(B)第12照片、(C)第13照片、(D)第14照片、(E)第15照片。
圖23之(A)是握柄軸部在有擺動時的肌電圖的圖形、(B)是握柄軸部在沒有擺動時的肌電圖的圖形。
圖1、圖2、圖6至圖9所揭露之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1B、以及1C係與下述的訓練器材100或200連接。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1B、以及1C係機械部件,其具備用以將訓練器材側的荷重等等的負載傳遞給訓練器材的使用者的機構。
<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
圖1以及圖2是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內部構造的透視圖。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之殼體部2之中具備握柄軸部10、中間軸部20、曲軸部40、及滑動軸部50。透過握柄軸部10與滑動軸部50之間的各軸部,握柄軸部10與滑動軸部50的相互間的動力係能夠傳遞。
在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中,中間軸部20、曲軸部40、以及滑動軸部50的各軸部係在殼體部2中能夠轉動地被樞軸支撐。從圖1以及圖2被理解的方式,各軸部在殼體部2的頂面2a以及底面2b被樞軸支撐,進一步地,在殼體部2的內部的表面部分被樞軸支撐。為了順暢的轉動,適當的軸承係介於被樞軸支撐部位。此外,為了將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連接於下述的訓練器材100(參見圖9等等),故殼體部2中具備連接部7。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連接部7所採用的形態是筒狀的連接筒部8。導向支撐柱140(參見圖10等等)係插入貫通連接筒部8內。例如,在連接筒部8中,使用氟樹脂等等的滑動抵抗較低的部件。如此一來,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在訓練器材100之中將能夠順暢地上、下升降而且能夠旋轉。
握柄軸部10係由第1末端部11與第2末端部12構成,而第1末端部11係連接於使用者所握住的握柄部160(參見圖10等等)。然後,使用者的手臂、手腕的運動透過握柄部160傳到握柄軸部10,而握柄軸部10本身也轉動。從下述的訓練器材100可以理解的方式,與握柄軸部10連接的握柄部160 是環狀物,特別地,由於藉著手指握住之故,因此是矩形的環狀。如圖10等等所示的方式,握柄部160在平面視圖中,呈矩形(四角形)狀,而且形成無縫連接的環。
中間軸部20與握柄軸部10的轉動呈連鎖地轉動。然後,具備懸掛在握柄軸部10與中間軸部20上的傳遞部15,而傳遞握柄軸部10與中間軸部20的彼此的轉動。握柄軸部10與中間軸部20係呈平行的設置。握柄軸部10與殼體部2的連接在下述的圖4中說明。中間軸部20的兩端係藉著殼體部2的壁面而被樞軸支撐。
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中,傳遞部15是傳遞鏈條16(在圖1中,以二點虛線加以表示。)。為了供傳遞部15的傳遞鏈條16懸掛並與其咬合之故,因此握柄軸部10上具備握柄軸鏈輪13及中間軸部20上具備中間軸鏈輪23。傳遞部15也可以皮帶和滑輪的組合(未圖示)取代傳遞鏈條16。
如圖所示的方式,中間軸部20與曲軸部40呈垂直的關係,在中間軸部20與曲軸部40之間,具備傳遞中間軸部20的旋轉的旋轉轉換部。在一實施形態之中,該旋轉轉換部具備:中間軸部20上所具備的中間軸傘形齒輪22、曲軸部40上所具備之與中間軸傘形齒輪20嚙合的曲軸傘形齒輪42。在此,中間軸部20的轉動運動係與曲軸部40呈直角地連鎖運動。再者,作為中間軸部與曲軸部呈垂直的連接的旋轉轉換部的機構而言,例如,可以列舉齒冠與正齒輪、蝸桿與蝸輪的組合等等的機構。
連結片部41係連接到曲軸部40。連結片部41相對於與從曲軸部40凸出設置的連結片部41的連接部呈能自由轉動地連接。進一步地,滑動軸部50的末端係相對於連結片部41呈能自由轉動地連接。滑動軸部50被設置在與中間軸部20呈平行的位置上。曲軸部40的轉動係透過連結片部41轉換 成在紙面上呈上、下運動的運動,而傳遞到滑動軸部50。滑動軸部50係連結到能夠自由地調整訓練器材100(參見圖10)的負載的大小的負載施予部130。
隨著曲軸部40的轉動,也使連結片部41運動。在此,透過連結片部41而使滑動軸部50產生上、下運動的運動。也就是說,藉著握柄軸部10的軸向旋轉,滑動軸部50係上、下運動,連結到滑動軸部50的訓練器材100(參見圖10)的負載施予部130(荷重)則上、下運動。再者,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之中,旋轉傳遞部1S具備:設於握柄軸部10的握柄軸鏈輪13、中間軸鏈輪23、懸掛在握柄軸鏈輪13與中間軸鏈輪23上的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設於中間軸部20的中間軸部傘形齒輪22、及與該中間軸部傘形齒輪22嚙合的曲軸傘形齒輪42。藉此,藉著握柄軸部10的旋轉,曲軸部40也將旋轉。
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之中,曲軸機構部1K具備:曲軸部40、及連結片部41,而連結片部41之一端側係能自由旋轉地連結於從該曲軸部40的中央部凸出的突起,且能自由旋轉地連結於滑動軸部50側的末端部。藉此,藉著曲軸部40的轉動,滑動軸部50係進、退運動。如此一來,藉著與負載施予部130(皆參見圖10等等)的負載成比例的力量,握柄軸部10(握柄部160)被旋轉施力。然後,藉著由使用者為對抗相對於握柄軸部10的旋轉施力而使握柄部160作軸向旋轉,俾透過旋轉傳遞部1S以及曲軸機構部1K而將滑動軸部50拉入殼體部2的內部,連結於滑動軸部50的負載施予部130將被拉入(被拉上來)。
作為一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下述的1B以及1C)的特徴,在於:握柄軸部10並非完全地被殼體部2樞軸支撐,而是允許有適當的擺動。如圖2之從下方側觀察的透視圖的方式,殼體部2的底面2b 中形成有軸開口部3。在此實施形態中,軸開口部3係在與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的懸掛的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上形成而呈開口。更進一步而言,在此實施形態中,軸開口部3係在與曲軸部40的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上形成而呈開口。從圖式可以理解的方式,形成在殼體部2的軸開口部3是在與殼體部2的縱向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上呈細長的矩形形狀。握柄軸部10的第1末端部11係從軸開口部3凸出。在握柄軸部10中,以第2末端部12作為支点,而使第1末端部11能夠在軸開口部3的開口的長度方向(與傳遞部15呈垂直的方向)上擺動(參見圖1)。
圖3的剖面略圖係顯示握柄軸部10的第2末端部12的鄰域。在殼體部2中,形成由握柄軸部10所貫通的擺動開口部4。在圖式中,第2末端部12係插入擺動開口部4之中。握柄軸部10的第2末端部12係形成為球狀部12r。然後,在擺動開口部4之中,形成與球狀部12r相對應的滑動面部4r。也就是說,藉著球狀部12r與滑動面部4r,形成球形接頭。為了維持握柄軸部10的第2末端部12的球狀部12r的自由擺動,擺動維持板部14被放在球狀部12r之上。為了增加或減少球狀部12r在滑動面部4r順暢地滑動時的摩擦之故,因此藉著間隔部件14v調整擺動維持板部14與殼體部2之間隔。由於球狀部12r與滑動面部4r之間的球形接頭的連接構造之故,因此握柄軸部10能夠以第2末端部12(球狀部12r)為中心而作圓弧形的擺動(參見圖中的二點虛線)。然而,藉著軸開口部3的開口的方向,握柄軸部10的第1末端部11的擺動將被拘束。除了一實施形態的握柄軸部10的球狀部12r之後的球形接頭的滑動的構成之外,例如,雖然省略圖示,但在握柄軸部的第2末端部側形成供軸插入貫通的孔洞,而透過在殼體部側所具備的軸,俾能夠在上述的孔洞之中進行擺動。進一步地,為了應對在握柄軸部的擺動時,在握柄軸部所產生的扭力,故在握柄軸部具備軸承等等的旋轉機構。
進一步地,如圖2的透視圖的方式所示,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在殼體部2的底面2b具備限制板部5。限制板部5係限制軸開口部3之中的握柄軸部10的第1末端部11側的擺動。詳細請參見圖4或圖5的略圖。在圖4與圖5中,爪數並不相同,而限制板部本身的運動則是共同的。圖4(A)的略圖係對應於圖2的狀態。在殼體部2的底面2b所具備的限制板部5係能自由滑行移動地被收納於紙面左、右方向的兩側的滑行維持部6之中(後退位置)。在此限制板部5之中,具備朝軸開口部3側的方向而凸出的爪部5e。
接著,在圖4(B)的略圖中,藉著限制板部5朝軸開口部3側滑行移動而前進,俾使爪部5e與握柄軸部10嚙合的狀態(前進位置)。在此情況下,握柄軸部10被夾於兩爪部5e之中,而無法在紙面的左、右方向移動。如此般地,藉著滑行移動,將容易地遷移到限制板部5與握柄軸部10的嚙合狀態和嚙合解除狀態的任一狀態。再者,在將限制板部5固定在前進位置的情況時,則藉著適當的螺栓(未圖示)將限制板部5暫時固定在殼體部2的底面2b。
圖5的略圖是顯示圖4的限制板部5的其它的形態例子的限制板部5w。在圖5的限制板部5w中,在兩爪部5e的左、右進一步地具備著爪部5f(參見圖5(A))。在圖4的限制板部5中,從兩爪部5e的位置而將握柄軸部10的位置限制在軸開口部3的縱向方向的中央部分。相對於此,在圖5的限制板部5w中,由於除了爪部5e之外,還增加爪部5f之故,因此握柄軸部10係被夾在爪部5e與爪部5f之間,而能夠將其限制在軸開口部3的一端的位置(參見圖5(B))。因此,若採用限制板部5w的話,握柄軸部10係被限制在依據使用者的運動、訓練內容等等所對應的的位置。
<第2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
圖6以及圖7是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的內部構造的透視圖以及側視圖。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係主要與下述的訓練器材200(參見圖16等等)連接作為前提。與圖1以及圖2共同的構成元件被標以相同的標號,而省略說明。
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之中,旋轉傳遞部1S以及曲軸機構部1K的機構、裝置構成與上述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相同。然而,握柄軸部10的第1末端部11與第2末端部12的方向是上、下相反。此外,也具備供握柄軸部10在軸開口部3側之中擺動之用的擺動維持板部14。再者,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之中也可以裝設上述限制板部5(參見圖4),俾能藉著限制板部5限制握柄軸部10在軸開口部3之中的擺動。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具備用以連接到訓練器材200(參見圖16等等)的連接部7。圖示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的連接部7係由多個滾輪9所構成。訓練器材200的導向支撐柱240被多個滾輪9挾持,而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則得以上、下運動以及旋轉運動。
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的握柄軸部10相連接的握柄部260是半圓柱體,使用者可將掌心(手掌)放在握柄部260的曲面部分上,而用手指握住握柄部260。再者,依據訓練的內容,使用者可適當地調整握柄部260而調整其與握柄軸部10連接的方向、角度。此外,握住握柄部260時的指尖的方向也是任意的。
<第3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
圖8以及圖9是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C的內部構造的透視圖以及側視圖。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C係主要與下述的訓練器材200(參見圖16等等)連接作為前提。與圖1以及圖2共同的構成元件被標以相同的標號,而省略說明。
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C之中,旋轉傳遞部1S以及曲軸機構部1K的機構、裝置結構與上述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以及1B共通。然而,握柄軸部10的第1末端部11與第2末端部12的方向是上、下相反。此外,也具備供握柄軸部10在軸開口部3側之中擺動之用的擺動維持板部14。再者,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C之中也可以裝設上述限制板部5(參見圖4),俾能藉著限制板部5限制握柄軸部10在軸開口部3之中的擺動。此外,用以與訓練器材200(參見圖16等等)連接的連接部7以及多個滾輪9的構成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相同。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C的特徴,在於:在旋轉傳遞部1S的握柄軸部10與中間軸部20之間
Figure 110149243-A0305-02-0015-24
具備施力軸部30。施力軸部30係對懸掛在握柄軸部10的握柄軸鏈輪13與中間軸部20的中間軸鏈輪23上的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施力張力。特別地,在圖示的施力軸部30中,在施力軸部30中具備圓盤部31。在此,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根據圓盤部31的直徑的擴展而被拉伸。
從圖8以及圖9所揭露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C的方式明顯可知:握柄部260係與握柄軸部10的上方側的第1末端部11連接。在此,握柄軸部10係在軸開口部3之中自由地擺動。如同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方式,在握柄部160垂直懸垂的情況時,握柄軸部10大致位於軸開口部3的中央。在此,一旦將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牢固地懸掛在握柄軸部10與中間軸部20上時,則不僅轉動時的握柄軸部10與中間軸部20之間的阻力增大,而且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本身的磨損也會增大。如此一來,訓練器材的使用時的使用者的運動將產生額外的負擔。因此,為了以握柄軸部10為首的各部件的圓滑的轉動,將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適當地放鬆 而懸掛在握柄軸部10和中間軸部20上。就該結構而言,就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以及1B而言也是相同的。
由於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被放鬆地懸掛,所以上述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的握柄軸部10受握柄部260的本身重量的影響容易倒向軸開口部3的任一端。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C中,施力軸部30(其圓盤部31)的直徑大於握柄軸鏈輪13與中間軸鏈輪23的直徑。因此,即使在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上產生適當的張力,也會減小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握柄軸鏈輪13、以及中間軸鏈輪23之間的齒合(咬合)。如此一來,在握柄軸部10側的轉動時,也會減小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握柄軸鏈輪13、以及中間軸鏈輪23之間的阻力。如此一來,將不會對訓練器材的使用時的使用者的運動產生額外的負擔。如此地對傳遞部15(傳遞鏈條16)施予拉伸的機構,對上述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以及1B也同樣地能夠適用。
<第1訓練器材>
第1訓練器材100的結構係如圖10至圖15所示。第1訓練器材100是裝設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器材。
如圖10至圖15所示的方式,第1訓練器材100具備:座椅部110、支撐該座椅部110的框體120、設於該框體120而能自由調整負載的大小的負載施予部130、以預定間隔垂直地固定在框體120上,使得座部110位於框體120的中心位置的兩導向支撐柱140、兩導向支撐柱140之其一端側以能上、下自由運動且水平方向能自由旋轉的方式分別嵌合的兩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連結於這兩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握柄軸部10的第1末端部11的握柄部160、及一端連結於負載施予部130,另一端則捲繞在設於框體120上的方向轉換導向輪170,而比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 導向支撐柱140的嵌合位置更靠近另一端側作連結的拉伸部件180,俾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之中,與拉伸部件180的另一端側連結而藉著負載施予部130以握柄部160的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地施予負載。
座椅部110是由:用於使使用訓練器材100的使用者朝向正面方向就坐用的適當的座椅111、及垂直地設於該座椅111的下面的座椅支撐柱112所組成。
框體120是除了使訓練器材100安定而設置於地面之中,也是訓練器材100整體的骨骼,俾令座椅部110、負載施予部130、兩導向支撐柱140等等被固定。在比框體120的下面中央部更前方處,座椅支撐柱112係插入貫通貫穿設置於垂直方向上的孔內,俾令座椅部110受框體120支撐。框體120具備大腿部壓緊部121,其用以防止就坐在座椅111的使用者的大腿部上浮。較佳地,將大腿部壓緊部121製備成用以令使用者在訓練期間在背部形成適當的拱起。
負載施予部130係作為能自由調整設於框體120的負載的大小,而具備:金屬製的重量部件之由多枚的板狀片所構成的荷重131、支撐該荷重131而使其在框體120能上、下自由運動的荷重導向支撐柱132、使荷重131相互間的連結能自由分離的夾鉗(未圖示)。增加、減少荷重131的枚數而調整負載施予部130的荷重(負載)。一對圓柱狀的荷重導向支撐柱132之上、下端隔開預定的左、右間隔而垂直地固定在座椅部110後方的框體120上,荷重131的各板狀片係插入貫通貫通孔並層疊,而能上、下自由運動地受框架120支撐。
兩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藉著連接部7而能上、下自由運動且在水平方向能自由轉動地分別嵌合在兩導向支撐柱140上。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握柄軸部10連接的握柄部160是使用者用手分別握住 的環狀物的把手。各握柄部160相對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能夠分別在水平方向上進行軸向旋轉。此外,握柄軸部10的擺動也是可能的。各握柄部160在初始狀態(參見圖10以及圖11)之中,握住各握柄部160的使用者的手背是朝向訓練器材100的外側的位置。各握柄部160在初始狀態之中,是位在就坐在座椅111的使用者的手腕向上方伸出的位置更上方的位置上。然後,使用者可以透過握柄部160而使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下降。此時,使用者可將兩手腕從正中央向外側在胸前打開(參見圖12以及圖13)。
拉伸部件180是一樣長的金屬繩或金屬線,而拉伸部件180的一端連結於荷重131。使一端固定在荷重131上的拉伸部件180分別捲繞過方向轉換導向輪170。該方向轉換導向輪170將藉著荷重131施予拉伸部件180的向下方向的負載轉換成向上方向的負載。
在圖10以及圖11所示的初始狀態的情況中,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旋轉被限制。相對於此,在圖12以及圖13的狀態中,使用者能夠藉由抵抗使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朝向正面方向旋轉的施加力,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旋轉至預定角度。使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朝向正面方向的方式旋轉所施的力量與負載施予部130的負載成比例以外,還大致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上、下位置成反比。
再者,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的方式,在訓練器材100中,也可以使左、右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升降運動不同而進行訓練。
<第1訓練器材的使用方法>
就訓練器材100而言,依序說明代表性的使用方法。首先,整體考慮了用戶的肌肉力量、目的等等的負載,設置重量的荷重131。使用者面向正面而坐在座椅111上,使腳掌接觸地面的方式,將座椅111調整到適當的高度並固 定。進一步地,在與就坐於座椅111的使用者的大腿部的上表面接觸的程度上,將大腿部壓緊部121調整到適當的高度並固定。
接著,使用者站起來,配合面向正面方向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初始狀態(參見圖10以及圖11),使手背朝向訓練器材100的左、右,分別握住握柄部160。然後,一面用向上伸長了的手握住握柄部160,再一面將握柄部160向下方拉伸,並朝正面方向就坐於座椅111。
接著,使用者藉著與負載施予部130的負載成比例的力量來抵抗作用於握柄部160的旋轉施力,將兩上手腕向外側扭轉,使各握柄部160相對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在水平方向上進行軸向旋轉,使握住各握柄部160的手背分別朝向訓練器材100的正面方向。藉著這種「閃避運動」的佔位置的動作,屈肌和伸肌都會「放鬆」,肩膀部、手腕將處於放鬆狀態。此外,藉著負載施予部130的負載,握柄部160在朝上方向被施力,肩胛帶附近等等的肌肉被適度地「伸展」。
接著,使用者為了使適度「伸展」的肩胛帶附近等的肌肉引起「反射」,將抵抗負載施予部130的負載而彎曲兩手腕使肌肉「縮短」而拉下握柄部160。此時,一面進一步地加上向外側扭轉上手腕的「放鬆」和「伸展」的運動,同時用雙手拉下握柄部160。藉著這種將上手腕向外側扭轉的運動,透過使各握柄部160相對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進一步地向外側水平方向有軸向旋轉,從而將荷重131拉起,俾能減少使兩手腕降低的初始運動時的負載。如此方式地,在彎曲兩手腕拉下握柄部160而使肌肉「縮短」時,藉著進一步地向外側扭轉上手腕,一面加上「放鬆」和「伸展」的運動,一面使適當的「縮短」的時機出現,就可以使各肌肉群得到「放鬆-伸展-縮短」的時機,俾能有較佳連鎖性地進行運動。
在使用者彎曲兩手腕拉下握柄部160時,將抵抗使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朝向正面方向的方式地被旋轉施力的力量,俾使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以分別朝向外側的方式將兩手腕向外側逐漸張開。由於使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朝向正面方向的方式地被旋轉施力的力量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位置(高度)大致成反比,所以隨著彎曲兩手腕而拉下握柄部160時,對於兩手腕向外側張開的阻力減少。因此,在彎曲兩手腕而拉下握柄部160時,藉著使用者使兩手腕向外側張開的方式輸出大致固定的肌肉力量,將可以在一面拉下握柄部160的同時,能夠同時平滑地進行兩手腕逐漸向外側張開的運動,俾能防止肌肉的共同收縮。
接著,使用者將各握柄部160拉低至大致肩膀部的高度後,在降服負載施予部130的負載所產生的各施力的同時,藉著同時向內側扭轉上手腕,同時在向內側封閉兩手腕的同時,伸出兩手腕,從而使手背順從握柄部160地慢慢返回到就坐狀態。藉此,結束一個周期的訓練。然後,只要重複此訓練適當的次數。
<第2訓練器材>
第2訓練器材200的結構係如圖16至圖19所示。第2訓練器材200是裝設第2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或第2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C的器材。
如圖16至圖19所示的方式,第2訓練器材200具備:座椅部210、支撐該座椅部210的框體220、設於該框體220而能自由調整負載的大小的負載施予部230、使座部210位於框體220的中心位置的方式,以在左、右方向上隔開預定間隔地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各兩根的導向支撐柱240、受左、右的導向支撐柱240的導向而能在上、下方向上自由移動的兩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連接於這兩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 (1C)所具備的握柄軸部10而能自由轉動的握柄部260、及一端連結於負載施予部230,另一端則捲繞在設於框體220上的方向轉換導向輪270,而連結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的拉伸部件280,俾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之中,與拉伸部件280的另一端側連結而藉著負載施予部230以握柄部260的軸為中心進行旋轉地施予負載。
座椅部210是由:用於使使用訓練器材200的使用者朝向後面方向(負載施予部230側)就坐用的適當的座椅211、及垂直地設於該座椅211的下面的兩座椅支撐柱212所組成。
框體220是由:至少四個角落安置在地面的下半部框體221、從下半部框體221的後半部起隔著預定的左、右間隔隔開而被垂直地固定的兩垂直柱222、及受兩垂直柱222支撐固定的上半部框體223。然後,在框體220中,設有座椅部210、負載施予部230、左、右的導向支撐柱240、方向轉換導向輪270等等。框體220支撐大腿部壓緊部225,而大腿部壓緊部225係用以防止就坐在座椅211的使用者的大腿部上浮。此大腿部壓緊部225係製備成用以令使用者在訓練期間在背部形成適當的拱起。
負載施予部230係能自由調整設於框體220的負載的大小,而具備:金屬製的重量部件之由多枚的板狀片所構成的荷重231、支撐該荷重231而使其在框體220能上、下自由運動的荷重導向支撐柱232、使荷重231相互間的連結能自由分離的夾鉗(未圖示)。增加、減少荷重231的枚數而調整負載施予部230的荷重(負載)。一對圓柱狀的荷重導向支撐柱232係在兩垂直柱222之間、以左、右方向隔著預定的間隔的方式延伸於垂直方向上,而分別被固定下半部框體221與上半部框體223的上、下端。荷重231的各板狀片之兩側的貫通孔係分別插入貫通荷重導向支撐柱232並層疊,而能上、下自由運動地受荷重導向支撐柱232支撐。
兩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藉著兩導向支撐柱240與連接部7(其滾輪9)而能上、下自由運動,且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轉動地設置。兩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具備供使用者用手分別握住而往押下的半圓柱體的握柄部260。各握柄部260相對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能夠分別在水平方向上進行軸向旋轉。進一步地,握柄部260藉著握柄軸部10而能擺動。各握柄部260在初始狀態(參見圖16以及圖17)之中,位在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平行的位置。各握柄部260,在初始狀態之中,依據負載施予部230的作用,是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一起位在就坐在座椅211的使用者的肩膀更上方的位置上。然後,使用者抵抗負載施予部230的作用而使握柄部260最下降的狀態時,各握柄部260將能夠位在就坐在座椅211的使用者的腰部附近或者比腰部更下方的位置。
拉伸部件280是一樣長的金屬繩或金屬線,而拉伸部件280的一端連結於荷重231。使一端固定在荷重231上的拉伸部件280分別捲繞過方向轉換導向輪270。該方向轉換導向輪270將藉著荷重231施予拉伸部件280的向下方向的負載轉換成向上方向的負載。
<第2訓練器材的使用方法>
就訓練器材200而言,依序說明代表性的使用方法。首先,整體考慮了用戶的肌肉力量、目的等等的負載,設置重量的荷重231。使用者面向荷重231側而坐在座椅211上,使腳掌接觸地面的方式,將座椅211調整到適當的高度並固定。進一步地,在與就坐於座椅211的使用者的大腿部的上表面接觸的程度上,將大腿部壓緊部225調整到適當的高度並固定。
接著,使用者站起來,使用者站起來,用手掌從上抓住各握柄部260互相相對的一側並向下按壓,同時一起按下握柄部260與訓練器材的負 載傳遞機構部1B(1C),而就坐在座椅211上。此時,使用者抬起肩膀,彎曲手肘,前手腕向內側稍微拉近,手腕從前手腕向前彎曲。
接著,使用者在保持握柄部260的高度位置的同時,抵抗與負載施予部230的負載成比例的旋轉施力,將手腕向內側扭轉,使握柄部260相對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作軸向旋轉,使抓住握柄部260的手分別從正面方向向內側與外側運動(參見圖18以及圖19)。
使用者藉著圖18以及圖19的方式所示的「閃避運動」的採取姿勢(佔位置)的動作,屈肌和伸肌都會「放鬆」,肩膀部、手腕、背部將處於放鬆狀態。此外,藉著負載施予部230的負載,握柄部260在朝上方向也被施力之故,寬肩肌等等的背部的肌肉被適度地「伸展」。再者,由於使用者使握柄部260進行軸向旋轉,故能夠以抵抗旋轉施力更小的力量使握柄部260進行軸向旋轉。
接著,使用者藉著使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在圖18以及圖19的所示位置與其相反的位置(未圖示)之間移動,以使被適度地「伸展」的背部肌肉引起「反射」的方式,一邊抵抗負載施予部230的負載使雙手腕伸直而使肌肉「縮短」,並加上向外側扭轉手腕的「放鬆」和「伸展」的運動,一邊進行握柄部260的押下和其解放。藉著這種將腕部向外側扭轉的運動,可使握柄部260相對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進行反方向的軸向旋轉,減少押下運動之中的負載。如此方式地,在押下握柄部160而使肌肉「縮短」時,藉著進一步地向外側扭轉手腕,一面加上「放鬆」和「伸展」的運動,一面使適當的「縮短」的時機出現,就可以使各肌肉群得到「放鬆-伸展-縮短」的時機,俾能有較佳連鎖性地進行運動。此外,使用者在伸長兩手腕而押下握柄部260時,由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被導向支撐柱240導向,而與握柄部260一起垂直地向下方 移動,故能夠使使用者伸長兩手腕押下握柄部260的運動順暢地進行,俾能防止肌肉的共同收縮。
使用者將握柄部260押下至腰部的高度為止後,一面用手掌押下握柄部260的同時,在降服負載施予部230的負載所產生的往上方的施力的同時,藉著向內側扭轉上手腕而彎曲手肘,慢慢返回到就坐狀態。藉此,結束一個周期的訓練。然後,只要重複此訓練適當的次數。圖21及圖22揭露著使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B(1C)的升降為左、右彼此相異的例子。除此之外,左、右的升降也可以同時進行。
<訓練器材的總結>
上述的訓練器材100以及200是藉著起始運動負載訓練(註冊商標)對肩膀部、手腕部、背部的肌肉等等適當地進行訓練的器材。在此,所謂的「起始運動負載訓練」,被定義為:「利用朝向反射發生位置的身體變化以及隨之發生的重心位置變化等等,一面促進活性肌放鬆-伸展-縮短的一連串的運動過程的同時,同時防止其拮抗肌肉以及拮抗性作用的肌肉的共縮所進行的訓練」。起始運動負載訓練是一種與施加負載到最後並伴隨肌肉的緊繃狀態(硬化)而使肌肉肥大化的終止運動負載訓練截然不同的訓練。起始運動負載訓練必須把握施加負載的時間點、釋放負載的時間點和角度、節奏、肌肉出力的連續性等等整體而作為運動形象進行訓練。習知的負載訓練內含難以藉著身體平衡或局部的硬化等等取得適當的運動或體態的問題。然而,藉著實現起始運動負載訓練的訓練器材100或200將容易地引導伴隨著理想的一連串的運動或體態的訓練。
藉著使用訓練器材100以及200進行起始運動負載訓練,使具有「從中心部(身體體幹部)向末端部的節段間的力量傳遞」,亦即,使本身不會伸長而具有收縮特性的人體的肌肉放鬆而處於鬆弛的狀態,對感覺感受 器的肌梭/肌腱器官施加適當的負載,從適當地伸展肌肉的地方起,或者被動地從被伸展的地方起誘發肌肉縮短時的力的發揮,並且藉著具有瞬間、連續性地負荷逐漸減少的方式,而能夠得到一直以來被認為只有心肌不會發生共縮的人體其他肌肉,不會像心肌那樣引起共縮的活動狀態,俾能促進/發達神經肌肉控制。
使用訓練器材100以及200進行的起始運動負載訓練是利用該訓練器材的負載使肌肉產生反射,使原本必須發揮作用的肌肉成功地發揮作用,提高肌肉與神經的功能的訓練。使用作為用以促進放鬆的肌肉時間點佳地伸展/縮短之用的觸媒的負載。然後,藉著這樣的訓練,有助於放鬆-伸展-縮短的一連串的運動的促進,藉著進一步防止共同收縮,從而提高神經和肌肉的功能或協調性,減少肌肉疼痛或疲勞等等的對身體的負擔,俾能免於伴隨肌肉的僵硬,而獲得柔軟且富有彈性的肌肉。再者,強制性的心跳數或血壓的上升較少,藉著有氧地促進代謝,對預防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的生活習慣病或促進韌帶損傷、骨折等等的治癒是有效的,同時,解除神經、肌肉、關節的壓力,去除代謝物等等,可以作出對身體有益的狀態。
<第1訓練器材的使用時的狀況>
在此,在第1訓練器材100上裝設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而讓使用者實際使用第1訓練器材。然後,以每隔0.5秒的間隔拍攝使用者的手腕、腕部的運動。圖20、圖21、圖22的照片是拍攝時的狀況。在各圖之中,照片是以(A)至(E)的各五枚加以表示。
在圖20的照片中,使用者是將右手放在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握柄軸部連接的握柄部上的狀態。由於器材的負載(重量荷重),該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是處於抬起的位置。如圖20(A)、(B)、 (C)、(D)、(E)的順序所示,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握柄軸部所具備的前端側的水平方向的方向是由外向方向變成內向方向的狀況。最初,使用者從抬起並伸長手腕的狀態逐漸彎曲手腕並拉動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在此,從圖20(C)、(D)的照片可知,握柄軸部是向紙面的左手側傾斜。因此,藉著各器材的設置,施加到使用者的手腕上的扭轉的角度將隨著握柄軸部的傾斜而緩和,從而能夠進行運動的傳遞。
在圖21的照片中,顯示出:藉著使用者再次抵抗器材的負載(重量荷重),進一步從上述圖20的位置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狀況。依圖21(A)、(B)、(C)、(D)、(E)的順序,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下降,進一步地,水平方向的方向變成向外。
在圖22的照片中,顯示出:使用者將右手放在與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握柄軸部連接的握柄部上,而抵抗器材的負載(重量荷重)拉下該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狀況。如圖22(A)所示,使用者的右手背是朝向身體。在圖22(A)中,由於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握柄軸部可擺動,因此握柄軸部向紙面前方(使用者的正面方向)傾斜。然後,順從訓練器材的負載(重量荷重)而讓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上升,俾在其握柄部的拉動下使用者的手腕被抬起。此狀況依圖22(B)、(C)、(D)、(E)的順序被表示出來。
在圖示的訓練器材之中,由於握柄軸部可擺動,所以即使在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位置(在訓練器材之中的高度)以及方向如圖20、圖21、圖22的照片那樣地時時在變化的情況下,也能夠緩和對抓住握柄部的使用者的手腕所施加的彎曲量,能夠減輕對手腕的負擔。再者,除了在圖示的照片的第1訓練器材100應用第1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的訓練器材以外,在第2訓練器材200應用第2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 負載傳遞機構部1B或1C的訓練器材之中也可預想到:在該訓練器材的運動之中,將緩和對抓住握柄部的使用者的手腕所施加的彎曲量。
如上所述,在實際的訓練器材上裝設實施形態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對透過使用者的運動等等進行了驗證。結果,藉著除了在以往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握柄軸部(握柄部)本身的旋轉以外,還加上軸本身的擺動,從而使施加於握住握柄部的使用者手腕上的扭轉的負載得以緩和,故使用者能夠更加自然地實施訓練運動。因此,訓練時可以比以往更合理地運動,並且肌肉的「放鬆-伸展-縮短」的一連串的運動容易變得圓滑。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的驗證>
本發明人將上述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參見圖1等等)連接於第1訓練器材100(參見圖10至圖15)。然後,作為握柄軸部10能夠擺動的狀態,讓被試驗者使用第1訓練器材100進行訓練,測量了肌肉電位。同時,在上述的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1A中,使用限制板部5,在作為使握柄軸部10不擺動的狀態下,讓被試驗者使用第1訓練器材100進行訓練,測量了肌肉電位。
肌肉電位的測量結果係圖23的圖形。圖23(A)是握柄軸部有擺動時的肌電圖的圖形,圖23(B)是握柄軸部無擺動時的肌電圖的圖形。兩個圖形都是從上排的「前鋸肌、背闊肌、三角肌(中央部)、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前腕屈肌(掌長肌)、前腕伸肌(腕屈伸肌)、與Gonio(角度計)」。
在握柄軸部10可擺動的狀態時,前鋸肌的活動活躍(參照兩圖的實線框)。與此相對地,在握柄軸部10不擺動的狀態下,前腕屈肌的活動活躍(參照兩圖的虛線框)。亦即,藉著選擇握柄軸部10的有無擺動,能 夠調整鍛錬的肌肉。因此,能夠靈活地應對受訓練的使用者的身體狀況、體格、想要強化的肌肉等等的個別因素。
10:握柄軸部
11:第1末端部
12:第2末端部
13:握柄軸鏈輪
14:擺動維持板部
15:傳遞部
16:傳遞鏈條
1A: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
1K:曲軸機構部
1S:旋轉傳遞部
2:殼體部
20:中間軸部
22:中間軸部傘形齒輪
23:中間軸鏈輪
2a:頂面
3:軸開口部
40:曲軸部
41:連結片部
42:曲軸傘形齒輪
50:滑動軸部
7:連接部
8:連接筒部

Claims (13)

  1. 一種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將以下部件收納於殼體部之中:握柄軸部,係使用者所握住的握柄部與第1末端部連接而轉動;中間軸部,與上述握柄軸部的轉動連鎖地轉動;傳遞部,懸掛在上述握柄軸部與上述中間軸部之間而傳遞上述握柄軸部與上述中間軸部的彼此的轉動;旋轉轉換部,傳遞設於與上述中間軸部呈垂直的曲軸部的上述中間軸部的旋轉;及上述曲軸部,將上述曲軸部的旋轉轉換成設置在與上述中間軸部呈平行的位置上的滑動軸部的上、下運動,其中上述握柄軸部的上述第1末端部係在與上述傳遞部呈垂直方向上、而從形成在上述殼體部的軸開口部凸出,及上述握柄軸部的上述第1末端部在上述殼體部內能擺動地受支撐,而上述握柄軸部的上述第1末端部與相反側的第2末端部於上述軸開口部內擺動;其中上述傳遞部係傳遞鏈條,及上述握柄軸部具備握柄軸鏈輪,及上述中間軸部具備中間軸鏈輪,及上述傳遞鏈條懸掛在上述握柄軸鏈輪與上述中間軸鏈輪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旋轉轉換部,具備: 上述中間軸部上所具備的中間軸傘形齒輪;及上述曲軸部上所具備之與上述中間軸傘形齒輪嚙合的曲軸傘形齒輪,其中將以下部件收納於殼體部之中:連結片部,在上述曲軸部上,相對於上述曲軸部呈能自由轉動地連接;及滑動軸部,與上述連結片部連接而設置在與上述中間軸部呈平行的位置上,俾使上述曲軸部的轉動透過上述連結片部而轉換成前、後運動。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殼體部具備限制板部,其限制上述軸開口部之中的上述握柄軸部的上述第1末端部側的擺動。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限制板部具備爪部,且藉著上述爪部與上述握柄軸部嚙合。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限制板部除了朝上述軸開口部前進而藉著上述爪部與上述握柄軸部嚙合之外,上述限制板部還從上述軸開口部後退而解除與上述握柄軸部的上述第1末端部側的嚙合。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在上述握柄軸部與上述中間軸部之間,具備施加上述傳遞部的張力的施力軸部。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施力軸部具備與上述傳遞部接觸的圓盤部。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握柄部係環狀物。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握柄 部係半圓柱體。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握柄軸部的上述第2末端部具備球狀部。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滑動軸部連結於能自由調整訓練器材的負載的大小的負載施予部。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其中上述殼體部具備用以與訓練器材連接的連接部。
  13. 一種訓練器材,具備如請求項1所述之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
TW110149243A 2021-08-16 2021-12-29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及使用該機構部的訓練器材 TWI808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2129 2021-08-16
JP2021132129 2021-08-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8728A TW202308728A (zh) 2023-03-01
TWI808583B true TWI808583B (zh) 2023-07-11

Family

ID=85240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9243A TWI808583B (zh) 2021-08-16 2021-12-29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及使用該機構部的訓練器材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8941A1 (zh)
JP (1) JPWO2023021720A1 (zh)
KR (1) KR20240005961A (zh)
CN (1) CN117500566A (zh)
TW (1) TWI808583B (zh)
WO (1) WO202302172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1464A (zh) * 2004-12-28 2010-08-04 世界之翼事业公司 训练器具
JP2012236009A (ja) * 2011-04-28 2012-12-06 Masahiko Igeta ベンチプレス・フルスクワット・懸垂装置
JP3201283U (ja) * 2015-09-04 2015-12-03 大三 月田 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用トレーニング機器
CN205683502U (zh) * 2016-06-22 2016-11-16 张金发 一种体育用手臂高效锻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4855A (ja) * 1998-07-06 2000-01-18 Sakai Medical Co Ltd 滑車を利用した運動具
JP3939720B2 (ja) * 2004-10-18 2007-07-04 株式会社コナミスポーツ&ライフ トレーニング装置
CN111714841B (zh) * 2020-07-01 2021-11-12 营口春港康复辅助器具科技有限公司 下肢康复训练器及其训练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1464A (zh) * 2004-12-28 2010-08-04 世界之翼事业公司 训练器具
JP2012236009A (ja) * 2011-04-28 2012-12-06 Masahiko Igeta ベンチプレス・フルスクワット・懸垂装置
JP3201283U (ja) * 2015-09-04 2015-12-03 大三 月田 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用トレーニング機器
CN205683502U (zh) * 2016-06-22 2016-11-16 张金发 一种体育用手臂高效锻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021720A1 (zh) 2023-02-23
US20240108941A1 (en) 2024-04-04
WO2023021720A1 (ja) 2023-02-23
TW202308728A (zh) 2023-03-01
CN117500566A (zh) 2024-02-02
KR20240005961A (ko) 2024-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93683B2 (en) Upper body exercise equipment with lower body pedal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7686746B2 (en) Training apparatus
US693274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Kinesiologically Correct exercise and rehabilitation
US200400098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ining muscle strength through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JP2015506221A (ja) 運動器具
TWI808583B (zh) 訓練器材的負載傳遞機構部及使用該機構部的訓練器材
US20190336816A1 (en) Upper body exercise equipment with lower body pedal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N209422837U (zh) 一种转盘式拉力健身器
CN204337621U (zh) 负重屈伸健身器
JP4054784B2 (ja) 体幹筋群の強化を行うためのトレーニング装置
WO2024009742A1 (ja) トレーニング器具用負荷伝達機構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レーニング器具
KR20130039184A (ko) 웨이브 방식의 허리 근력 보강운동용 트레이닝기구
CN218392058U (zh) 一种综合训练器
JP2023119061A (ja) トレーニング器具
JP2023119062A (ja) トレーニング器具
US7497815B1 (en) Exercise assembly for the upper body
Siff The functional mechanics of abdominal exercise
KR102641719B1 (ko) 헬스기구용 가변 그립 핸들
CN211273403U (zh) 肱三头肌锻炼装置
CN112933506B (zh) 一种胸部术后医疗康复训练及强化进阶器材
JP4559440B2 (ja) トレーニング器具
JP2502559Y2 (ja) 3次元ベンチプレスマシン
JP2022164040A (ja) トレーニング器具、及び筋力トレーニング方法
CN114984526A (zh) 一种骨科患者腿部肌力多功能锻炼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WO2008128822A1 (en) Fitness equipment designed to carry out a combined exercise involv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human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