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8008B -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8008B
TWI798008B TW111107139A TW111107139A TWI798008B TW I798008 B TWI798008 B TW I798008B TW 111107139 A TW111107139 A TW 111107139A TW 111107139 A TW111107139 A TW 111107139A TW I798008 B TWI798008 B TW I7980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peripheral
lens element
peripheral surface
optical
optic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4700A (zh
Inventor
蔡諄樺
張臨安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71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8008B/zh
Priority to CN202220808068.2U priority patent/CN217238501U/zh
Priority to CN202210367729.7A priority patent/CN116719141A/zh
Priority to EP23151511.5A priority patent/EP4239388A1/en
Priority to US18/154,079 priority patent/US20230296863A1/en
Priority to BR102023003157-9A priority patent/BR102023003157A2/pt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8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800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4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470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一種透鏡元件,具有一中心軸,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一外周部及複數凸起結構。中心軸通過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光學面與一第二光學面。第二光學面與第一光學面相對設置。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一第二外周面及一外環面。第一外周面與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與第二光學面朝向同一側。外環面連接第一外周面與第二外周面。凸起結構設置於第一外周面上,凸起結構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且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往中心軸漸縮。藉此,可提升模具與透鏡元件之間的貼合度。

Description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透鏡元件、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透鏡元件、成像鏡頭及相機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相機模組、成像鏡頭以及其透鏡元件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透鏡元件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發展一種可防止離型時產生翹曲或變形的透鏡元件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藉由凸起結構使透鏡元件在製造成型時,可提升模具與透鏡元件之間的貼合度,防止離型時產生翹曲或變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透鏡元件,具有一中心軸,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一外周部及複數凸起結構。中心軸通過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光學面與一第二光學面。第二光學面與第一光學面相對設置。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一第二外周面及一外環面。第一外周面與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與第二光學面朝向同一側。外環面連接第一外周面與第二外周面。凸起結構設置於第一外周面上,凸起結構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且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往中心軸漸縮。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且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中最後一者為一最後凸起結構。第一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S,最後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E,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 mm < DS-DE < 1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第一光學面與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離為t,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的中心距離為C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 < t/CT < 5.5。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t/CT < 5.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外環面至中心軸的距離為ψ,第一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 < DS/ψ < 1。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各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 < S1/S2 < 5。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第一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S,最後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E,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5 mm ≤ DS-DE ≤ 0.8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凸起結構可沿螺旋狀路徑往中心軸逐漸靠近。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透鏡元件可由射出成型製成,透鏡元件可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且注料痕設置於外環面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中至少一者可為光學非球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與一成像透鏡組,其中成像透鏡組容置於塑膠鏡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透鏡元件可更包含一承靠面,承靠面與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承靠面較凸起結構接近光學有效部,且與相鄰的一元件互相承靠。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述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透鏡元件,具有一中心軸,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一外周部及複數凸起結構。光學有效部包含一第一光學面與一第二光學面。第二光學面與第一光學面相對設置。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一第二外周面及一外環面。第一外周面與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與第二光學面朝向同一側。外環面連接第一外周面與第二外周面。凸起結構設置於第一外周面上,凸起結構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且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往中心軸漸縮。凸起結構中至少三者皆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識端與一第二辨識端,第一辨識端連接第一外周面,且第二辨識端與第一外周面之間具有一間距。各凸起結構於第二辨識端的一側與第一外周面之間形成一夾角,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45度 ≤ α ≤ 90度。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夾角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60度 ≤ α ≤ 90度。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第一光學面與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離為t,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的中心距離為C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 < t/CT < 5.5。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t/CT < 5.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外環面至中心軸的距離為ψ,第一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 < DS/ψ < 1。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各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 < S1/S2 < 5。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凸起結構可沿螺旋狀路徑往中心軸逐漸靠近。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其中各凸起結構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的截面上可更具有一頂點,頂點為各凸起結構的最高點,且頂點與第二辨識端沿垂直中心軸的間距小於頂點與第一辨識端沿垂直中心軸的間距。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與一成像透鏡組,其中成像透鏡組容置於塑膠鏡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實施方式的透鏡元件。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其中透鏡元件可更包含一承靠面,承靠面與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承靠面較凸起結構接近光學有效部,且與相鄰的一元件互相承靠。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述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透鏡元件,其中透鏡元件具有一中心軸,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一外周部及複數凸起結構。中心軸通過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光學面與一第二光學面,其中第二光學面與第一光學面相對設置。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一第二外周面及一外環面,其中第一外周面與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與第二光學面朝向同一側,且外環面連接第一外周面與第二外周面。凸起結構設置於第一外周面上,凸起結構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且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並且往中心軸漸縮。
透過設置凸起結構使透鏡元件在製造成型時,可提升模具與透鏡元件之間的貼合度,防止離型時產生翹曲或變形。再者,透過以螺旋狀路徑配置凸起結構可具有較快速的模具加工流程,以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並且依照不同需求設計與成型條件下,能夠更方便的進行調整凸起結構的數量以及疏密分布。
具體而言,螺旋狀路徑可以是往中心順時針漸縮,也可以是往中心逆時針漸縮,其中螺旋狀路徑可以是阿基米德螺旋(Archimedean spiral)、費馬螺旋(Fermat's spiral)、等角螺旋(Logarithmic spiral),但不以此為限。進一步來說,當r、θ為以中心軸做為原點的極座標系的二座標軸,a、b為常數,e為自然常數,詳細的螺旋狀路徑的公式如下:
阿基米德螺旋: r=a+bθ;
費馬螺旋: r=
Figure 02_image001
;以及
等角螺旋: r=a×e
再者,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延伸,即表示凸起結構是從螺旋狀路徑上的一第一位置延伸至螺旋狀路徑上的一第二位置,進一步來說,第二位置較第一位置更靠近中心軸。
凸起結構中至少三者皆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的一截面上可具有一第一辨識端與一第二辨識端,其中第一辨識端連接第一外周面,且第二辨識端與第一外周面之間具有一間距。具體而言,第一辨識端與第二辨識端分別為凸起結構靠近與遠離光學有效部的二端,可從垂直第一外周面的方向上觀察辨識。或者,第一辨識端與第二辨識端可以分別為凸起結構遠離與靠近光學有效部的二端。
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中第一者可為一第一凸起結構,且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中最後一者可為一最後凸起結構。再者,第一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S,最後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E,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 mm < DS-DE < 1 mm。當DS-DE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提供較平衡的貼附力。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5 mm ≤ DS-DE ≤ 0.8 mm。當DS-DE滿足上述條件時,可進一步降低模具汰換率,藉以降低生產成本。
各凸起結構於第二辨識端的一側與第一外周面之間形成一夾角,夾角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45度 ≤ α ≤ 90度。藉此,可使透鏡元件與模具更密合。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60度 ≤ α ≤ 90度。當α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減少模具加工的難度,且提供模具拆模的可行性。
凸起結構可沿螺旋狀路徑往中心軸逐漸靠近。藉此,可利於模具加工的自動化工序。
透鏡元件可由射出成型製成,且透鏡元件可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其中注料痕設置於外環面上。藉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鏡元件。
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中至少一者可為光學非球面。藉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鏡元件。
各凸起結構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的截面上可更具有一頂點,頂點為各凸起結構的最高點,且頂點與第二辨識端沿垂直中心軸的間距小於頂點與第一辨識端沿垂直中心軸的間距。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鏡元件產生翹曲或變形。
第一光學面與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離為t,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的中心距離為C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 < t/CT < 5.5。當t/CT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有效提升較容易產生翹曲或變形的透鏡元件的成型良率。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t/CT < 5.0。當t/CT滿足上述條件時,可進一步優化光學有效部的尺寸公差。
外環面至中心軸的距離為ψ,第一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為DS,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 < DS/ψ < 1。透過凸起結構設置較靠近透鏡元件的外環面,藉以有效降低雜散光產生的機率。
各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 < S1/S2 < 5。當S1/S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得到較合適的疏密間隔,且可保持結構完整性。具體而言,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是指凸起結構中相鄰二者之間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
上述本揭示內容透鏡元件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中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與一成像透鏡組。成像透鏡組容置於塑膠鏡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前述的透鏡元件。
透鏡元件可更包含一承靠面,其中承靠面與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承靠面較凸起結構接近光學有效部,且與相鄰的一元件互相承靠。藉此,可確保承靠面的平整度,進而減少組裝公差以提供高解像力的成像鏡頭。
上述本揭示內容成像鏡頭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其中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與一電子感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中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相機模組。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0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成像鏡頭10包含一塑膠鏡筒110與一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其中成像透鏡組容置於塑膠鏡筒110中。
具體來說,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元件121、遮光元件131、透鏡元件122、遮光元件132、透鏡元件123、遮光元件133、透鏡元件124、遮光元件134、透鏡元件125、遮光元件135、136、透鏡元件126、遮光元件137、138、139、透鏡元件127及固定元件140,其中透鏡元件、遮光元件及固定元件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不以此為限。
請配合參照第1B圖至第1D圖,其中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元件125的立體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元件125的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元件125的參數示意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透鏡元件125具有一中心軸O,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151、一外周部152及複數凸起結構153,其中中心軸O通過光學有效部151,且外周部152環繞光學有效部151。透過設置凸起結構153使透鏡元件125在製造成型時,可提升模具(圖未繪示)與透鏡元件125之間的貼合度,防止離型時產生翹曲或變形。
第一實施例中,凸起結構153的數量為二十九,但並不以此為限。
由第1B圖與第1D圖可知,光學有效部151包含一第一光學面151a與一第二光學面151b,其中第二光學面151b與第一光學面151a相對設置,且第一光學面151a與第二光學面151b皆為光學非球面。藉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鏡元件。
外周部152環繞光學有效部1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152a、一第二外周面152b及一外環面152c,其中第一外周面152a與第一光學面151a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152b與第二光學面151b朝向同一側,且外環面152c連接第一外周面152a與第二外周面152b。
由第1C圖可知,凸起結構153設置於第一外周面152a上,凸起結構153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且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151並且往中心軸O漸縮。透過以螺旋狀路徑配置凸起結構153可具有較快速的模具加工流程,以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並且依照不同需求設計與成型條件下,能夠更方便的進行調整凸起結構153的數量以及疏密分布。進一步來說,凸起結構153沿螺旋狀路徑往中心軸O逐漸靠近,藉以利於模具加工的自動化工序。
具體而言,螺旋狀路徑可以是往中心順時針漸縮,也可以是往中心逆時針漸縮,其中螺旋狀路徑可以是阿基米德螺旋、費馬螺旋、等角螺旋,但不以此為限。再者,凸起結構153沿螺旋狀路徑延伸,即表示凸起結構153是從螺旋狀路徑上的一第一位置延伸至螺旋狀路徑上的一第二位置,進一步來說,第二位置較第一位置更靠近中心軸O。
由第1D圖可知,凸起結構153中至少三者皆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1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識端156a與一第二辨識端156b,其中第一辨識端156a連接第一外周面152a,且第二辨識端156b與第一外周面152a之間具有一間距。具體而言,從垂直第一外周面152a的方向上觀察辨識,第一辨識端156a與第二辨識端156b分別為凸起結構153靠近與遠離光學有效部151的二端。
進一步來說,各凸起結構153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152a的截面上更具有一頂點156c,其中頂點156c為各凸起結構153的最高點,且頂點156c與第二辨識端156b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小於頂點156c與第一辨識端156a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鏡元件125產生翹曲或變形。
由第1B圖至第1D圖可知,透鏡元件125由射出成型製成,且透鏡元件125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154,其中注料痕154設置於外環面152c上。藉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鏡元件。
由第1A圖與第1D圖可知,透鏡元件125更包含一承靠面155,其中承靠面155與第一光學面151a朝向同一側,承靠面155較凸起結構153接近光學有效部151,且與遮光元件134互相承靠。藉此,可確保承靠面155的平整度,進而減少組裝公差,以提供高解像力的成像鏡頭10。
由第1C圖與第1D圖可知,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153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153a,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153中最後一者為一最後凸起結構153b,且各凸起結構153於第二辨識端156b的一側與第一外周面152a之間形成一夾角,其中第一凸起結構153a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S,最後凸起結構153b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E,第一光學面151a與第一外周面152a的中心距離為t,第一光學面151a與第二光學面151b的中心距離為CT,外環面152c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ψ,各凸起結構153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凸起結構153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夾角為α,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一條件。
表一、第一實施例
DS (mm) 3.01 S2 (mm) 0.31
DE (mm) 2.843 α (度) 60
t (mm) 0.639 DS-DE (mm) 0.167
CT (mm) 0.335 t/CT 1.907
ψ (mm) 3.094 DS/ψ 0.97
S1 (mm) 0.42 S1/S2 1.35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A圖至第2C圖,其中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透鏡元件220的立體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元件220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元件22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2A圖至第2C圖可知,透鏡元件220具有一中心軸O,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251、一外周部252及複數凸起結構253,其中中心軸O通過光學有效部251,且外周部252環繞光學有效部251。透過設置凸起結構253使透鏡元件220在製造成型時,可提升模具(圖未繪示)與透鏡元件220之間的貼合度,防止離型時產生翹曲或變形。
第二實施例中,凸起結構253的數量為六十五,但並不以此為限。
光學有效部251包含一第一光學面251a與一第二光學面251b,其中第二光學面251b與第一光學面251a相對設置,且第一光學面251a與第二光學面251b皆為光學非球面。藉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鏡元件。
外周部252環繞光學有效部2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252a、一第二外周面252b及一外環面252c,其中第一外周面252a與第一光學面251a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252b與第二光學面251b朝向同一側,且外環面252c連接第一外周面252a與第二外周面252b。
由第2B圖可知,凸起結構253設置於第一外周面252a上,凸起結構253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251並且往中心軸O漸縮,且凸起結構253沿螺旋狀路徑往中心軸O逐漸靠近。
由第2C圖可知,凸起結構253中至少三者皆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2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識端256a與一第二辨識端256b,其中第一辨識端256a連接第一外周面252a,且第二辨識端256b與第一外周面252a之間具有一間距。具體而言,從垂直第一外周面252a的方向上觀察辨識,第一辨識端256a與第二辨識端256b分別為凸起結構253靠近與遠離光學有效部251的二端。
進一步來說,各凸起結構253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252a的截面上更具有一頂點256c,其中頂點256c為各凸起結構253的最高點,且頂點256c與第二辨識端256b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小於頂點256c與第一辨識端256a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鏡元件220產生翹曲或變形。
由第2A圖至第2C圖可知,透鏡元件220由射出成型製成,且透鏡元件220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254,其中注料痕254設置於外環面252c上。藉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鏡元件。
由第2B圖與第2C圖可知,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253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253a,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253中最後一者為一最後凸起結構253b,且各凸起結構253於第二辨識端256b的一側與第一外周面252a之間形成一夾角,其中第一凸起結構253a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S,最後凸起結構253b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E,第一光學面251a與第一外周面252a的中心距離為t,第一光學面251a與第二光學面251b的中心距離為CT,外環面252c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ψ,各凸起結構253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凸起結構253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夾角為α,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二條件。
表二、第二實施例
DS (mm) 3.015 S2 (mm) 0.48
DE (mm) 2.815 α (度) 70
t (mm) 0.639 DS-DE (mm) 0.2
CT (mm) 0.335 t/CT 1.907
ψ (mm) 3.094 DS/ψ 0.97
S1 (mm) 0.26 S1/S2 0.54
另外,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至第3C圖,其中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透鏡元件320的立體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元件320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元件32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3A圖至第3C圖可知,透鏡元件320具有一中心軸O,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351、一外周部352及複數凸起結構353,其中中心軸O通過光學有效部351,且外周部352環繞光學有效部351。透過設置凸起結構353使透鏡元件320在製造成型時,可提升模具(圖未繪示)與透鏡元件320之間的貼合度,防止離型時產生翹曲或變形。
第三實施例中,凸起結構353的數量為二十二,但並不以此為限。
光學有效部351包含一第一光學面351a與一第二光學面351b,其中第二光學面351b與第一光學面351a相對設置,且第一光學面351a與第二光學面351b皆為光學非球面。藉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鏡元件。
外周部352環繞光學有效部3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352a、一第二外周面352b及一外環面352c,其中第一外周面352a與第一光學面351a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352b與第二光學面351b朝向同一側,且外環面352c連接第一外周面352a與第二外周面352b。
由第3B圖可知,凸起結構353設置於第一外周面352a上,凸起結構353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351並且往中心軸O漸縮,且凸起結構353沿螺旋狀路徑往中心軸O逐漸靠近。
由第3C圖可知,凸起結構353中至少三者皆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3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識端356a與一第二辨識端356b,其中第一辨識端356a連接第一外周面352a,且第二辨識端356b與第一外周面352a之間具有一間距。具體而言,從垂直第一外周面352a的方向上觀察辨識,第一辨識端356a與第二辨識端356b分別為凸起結構353靠近與遠離光學有效部351的二端。
進一步來說,各凸起結構353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352a的截面上更具有一頂點356c,其中頂點356c為各凸起結構353的最高點,且頂點356c與第二辨識端356b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小於頂點356c與第一辨識端356a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鏡元件320產生翹曲或變形。
由第3A圖至第3C圖可知,透鏡元件320由射出成型製成,且透鏡元件320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354,其中注料痕354設置於外環面352c上。藉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鏡元件。
由第3B圖與第3C圖可知,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353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353a,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353中最後一者為一最後凸起結構353b,且各凸起結構353於第二辨識端356b的一側與第一外周面352a之間形成一夾角,其中第一凸起結構353a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S,最後凸起結構353b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E,第一光學面351a與第一外周面352a的中心距離為t,第一光學面351a與第二光學面351b的中心距離為CT,外環面352c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ψ,各凸起結構353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凸起結構353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夾角為α,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三條件。
表三、第三實施例
DS (mm) 3.01 S2 (mm) 0.31
DE (mm) 2.948 α(度) 87
t (mm) 0.639 DS-DE (mm) 0.062
CT (mm) 0.335 t/CT 1.907
ψ (mm) 3.094 DS/ψ 0.97
S1 (mm) 1.00 S1/S2 3.23
另外,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A圖與第4B圖,其中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透鏡元件420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元件420的參數示意圖。由第4A圖與第4B圖可知,透鏡元件420具有一中心軸O,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451、一外周部452及複數凸起結構453,其中中心軸O通過光學有效部451,且外周部452環繞光學有效部451。透過設置凸起結構453使透鏡元件420在製造成型時,可提升模具(圖未繪示)與透鏡元件420之間的貼合度,防止離型時產生翹曲或變形。
第四實施例中,凸起結構453的數量為二十四,但並不以此為限。
光學有效部451包含一第一光學面451a與一第二光學面451b,其中第二光學面451b與第一光學面451a相對設置。藉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鏡元件。
外周部452環繞光學有效部4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452a、一第二外周面452b及一外環面452c,其中第一外周面452a與第一光學面451a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452b與第二光學面451b朝向同一側,且外環面452c連接第一外周面452a與第二外周面452b。
由第4A圖可知,凸起結構453設置於第一外周面452a上,凸起結構453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451並且往中心軸O漸縮,且凸起結構453沿螺旋狀路徑往中心軸O逐漸靠近。
由第4B圖可知,凸起結構453中至少三者皆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4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識端456a與一第二辨識端456b,其中第一辨識端456a連接第一外周面452a,且第二辨識端456b與第一外周面452a之間具有一間距。具體而言,從垂直第一外周面452a的方向上觀察辨識,第一辨識端456a與第二辨識端456b分別為凸起結構453靠近與遠離光學有效部451的二端。
進一步來說,各凸起結構453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452a的截面上更具有一頂點456c,其中頂點456c為各凸起結構453的最高點,且頂點456c與第二辨識端456b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小於頂點456c與第一辨識端456a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鏡元件420產生翹曲或變形。
由第4A圖與第4B圖可知,透鏡元件420由射出成型製成,且透鏡元件420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454,其中注料痕454設置於外環面452c上。藉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鏡元件。
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453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453a,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453中最後一者為一最後凸起結構453b,且各凸起結構453於第二辨識端456b的一側與第一外周面452a之間形成一夾角,其中第一凸起結構453a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S,最後凸起結構453b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E,第一光學面451a與第一外周面452a的中心距離為t,第一光學面451a與第二光學面451b的中心距離為CT,外環面452c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ψ,各凸起結構453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凸起結構453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夾角為α,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四條件。
表四、第四實施例
DS (mm) 4.422 S2 (mm) 0.94
DE (mm) 4.35 α(度) 70
t (mm) 0.69 DS-DE (mm) 0.072
CT (mm) 0.516 t/CT 1.337
ψ (mm) 4.5 DS/ψ 0.98
S1 (mm) 0.54 S1/S2 0.57
另外,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5A圖與第5B圖,其中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透鏡元件520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元件520示意圖。由第5A圖與第5B圖可知,透鏡元件520具有一中心軸O,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551、一外周部552及複數凸起結構553,其中中心軸O通過光學有效部551,且外周部552環繞光學有效部551。透過設置凸起結構553使透鏡元件520在製造成型時,可提升模具(圖未繪示)與透鏡元件520之間的貼合度,防止離型時產生翹曲或變形。
第五實施例中,凸起結構553的數量為十三,但並不以此為限。
光學有效部551包含一第一光學面551a與一第二光學面551b,其中第二光學面551b與第一光學面551a相對設置。藉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鏡元件。
外周部552環繞光學有效部5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552a、一第二外周面552b及一外環面552c,其中第一外周面552a與第一光學面551a朝向同一側,第二外周面552b與第二光學面551b朝向同一側,且外環面552c連接第一外周面552a與第二外周面552b。
由第5A圖可知,凸起結構553設置於第一外周面552a上,凸起結構553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螺旋狀路徑環繞光學有效部551並且往中心軸O漸縮,且凸起結構553沿螺旋狀路徑往中心軸O逐漸靠近。
由第5B圖可知,凸起結構553中至少三者皆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5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識端556a與一第二辨識端556b,其中第一辨識端556a連接第一外周面552a,且第二辨識端556b與第一外周面552a之間具有一間距。具體而言,從垂直第一外周面552a的方向上觀察辨識,第一辨識端556a與第二辨識端556b分別為凸起結構553遠離與靠近光學有效部551的二端。
進一步來說,各凸起結構553於垂直於第一外周面552a的截面上更具有一頂點556c,其中頂點556c為各凸起結構553的最高點,且頂點556c與第二辨識端556b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小於頂點556c與第一辨識端556a沿垂直中心軸O的間距。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鏡元件520產生翹曲或變形。
由第5A圖與第5B圖可知,透鏡元件520由射出成型製成,且透鏡元件520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554,其中注料痕554設置於外環面552c上。藉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鏡元件。
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553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553a,螺旋狀路徑上的凸起結構553中最後一者為一最後凸起結構553b,且各凸起結構553於第二辨識端556b的一側與第一外周面552a之間形成一夾角,其中第一凸起結構553a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S,最後凸起結構553b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DE,第一光學面551a與第一外周面552a的中心距離為t,第一光學面551a與第二光學面551b的中心距離為CT,外環面552c至中心軸O的距離為ψ,各凸起結構553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凸起結構553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夾角為α,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五條件。
表五、第五實施例
DS (mm) 5.129 S2 (mm) 0.92
DE (mm) 5.079 α(度) 78
t (mm) 1.715 DS-DE (mm) 0.05
CT (mm) 0.54 t/CT 3.176
ψ (mm) 5.245 DS/ψ 0.98
S1 (mm) 1.58 S1/S2 1.72
另外,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6A圖與第6B圖,其中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6A圖與第6B圖可知,電子裝置6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60包含一相機模組(圖未標示)與一使用者介面61,其中相機模組包含一成像鏡頭(圖未繪示)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圖未繪示)。進一步來說,相機模組為超廣角相機模組62、高畫素相機模組63及攝遠相機模組64,且使用者介面61為觸控螢幕,但並不以此為限。
再者,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圖未繪示)與一成像透鏡組(圖未繪示),其中成像透鏡組容置於塑膠鏡筒中,且包含至少一透鏡元件(圖未繪示)。具體而言,透鏡元件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的任一透鏡元件,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61進入拍攝模式,其中使用者介面61用以顯示畫面,且可用以手動調整拍攝視角以切換不同的相機模組。此時相機模組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65。
由第6B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6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60可更包含光學防手震組件(圖未繪示),進一步地,電子裝置6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對焦輔助模組(圖未標示)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圖未繪示)。對焦輔助模組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66、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60中相機模組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6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介面61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使用者介面61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進一步來說,相機模組、電子感光元件、光學防手震組件、感測元件及對焦輔助模組可設置在一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圖未繪示)上,並透過一連接器(圖未繪示)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65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可包含複數感測元件及複數對焦輔助模組,感測元件及對焦輔助模組設置在軟性電路板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圖未繪示),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65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繪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6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的影像示意圖。由第6C圖可知,以超廣角相機模組62可拍攝到較大範圍的影像,具有容納更多景色的功能。
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的另一影像示意圖。由第6D圖可知,以高畫素相機模組63可拍攝一定範圍且兼具高畫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變形的功能。
第6E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的再一影像示意圖。由第6E圖可知,以攝遠相機模組64具有高倍數的放大功能,可拍攝遠處的影像並放大至高倍。
由第6C圖至第6E圖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相機模組進行取景,並搭配影像處理的技術,可於電子裝置60實現變焦的功能。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70的示意圖。由第7圖可知,電子裝置7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電子裝置70包含一相機模組(圖未標示),其中相機模組包含一成像鏡頭(圖未繪示)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圖未繪示)。進一步來說,相機模組為超廣角相機模組711、712、廣角相機模組713、714、攝遠相機模組715、716、717、718及TOF模組(Time-Of-Flight:飛時測距模組)719,而TOF模組719另可為其他種類的相機模組,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
再者,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圖未繪示)與一成像透鏡組(圖未繪示),其中成像透鏡組容置於塑膠鏡筒中,且包含至少一透鏡元件(圖未繪示)。具體而言,透鏡元件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的任一透鏡元件,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再者,攝遠相機模組717、718用以轉折光線,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因應電子裝置7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70可更包含光學防手震組件(圖未繪示),進一步地,電子裝置7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對焦輔助模組(圖未繪示)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圖未繪示)。對焦輔助模組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720、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70中相機模組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7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
另外,第七實施例與第六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8A圖至第8C圖,其中第8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中車輛工具80的示意圖,第8B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車輛工具80的另一示意圖,第8C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車輛工具80的再一示意圖。由第8A圖至第8C圖可知,車輛工具80包含複數相機模組81,且相機模組81分別包含一成像鏡頭(圖未繪示)與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圖未繪示)。第八實施例中,相機模組81的數量為六,但並不以此數量為限。
再者,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圖未繪示)與一成像透鏡組(圖未繪示),其中成像透鏡組容置於塑膠鏡筒中,且包含至少一透鏡元件(圖未繪示)。具體而言,透鏡元件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的任一透鏡元件,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由第8A圖與第8B圖可知,相機模組81為車用相機模組,且相機模組81中二者分別位於左右後照鏡的下方,且用以擷取一視角θ的影像資訊。具體而言,視角θ可滿足下列條件:40度< θ <90度。藉此,可擷取左右二旁車道範圍內的影像資訊。
由第8B圖可知,相機模組81中另二者可設置於車輛工具80內部的空間。具體而言,所述二相機模組81分別設置於靠近車內後視鏡的位置與靠近後車窗的位置。再者,相機模組81中另可分別設置於車輛工具80左右後照鏡的非鏡面,但並不以此為限。
由第8C圖可知,相機模組81中再二者可設置於車輛工具80的前端與後端的位置,其中透過相機模組81於車輛工具80的前端與後端及左右後照鏡的下方的配置,有助於駕駛人藉此獲得駕駛艙以外的外部空間資訊,例如外部空間資訊I1、I2、I3、I4,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提供更多視角以減少死角,進而有助於提升行車安全。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成像鏡頭 110:塑膠鏡筒 121,122,123,124,125,126,127,220,320,420,520:透鏡元件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遮光元件 140:固定元件 151,251,351,451,551:光學有效部 151a,251a,351a,451a,551a:第一光學面 151b,251b,351b,451b,551b:第二光學面 152,252,352,452,552:外周部 152a,252a,352a,452a,552a:第一外周面 152b,252b,352b,452b,552b:第二外周面 152c,252c,352c,452c,552c:外環面 153,253,353,453,553:凸起結構 153a,253a,353a,453a,553a:第一凸起結構 153b,253b,353b,453b,553b:最後凸起結構 154,254,354,454,554:注料痕 155:承靠面 156a,256a,356a,456a,556a:第一辨識端 156b,256b,356b,456b,556b:第二辨識端 156c,256c,356c,456c,556c:頂點 60,70:電子裝置 61:使用者介面 62,711,712:超廣角相機模組 63:高畫素相機模組 64,715,716,717,718:攝遠相機模組 65: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66,720:閃光燈模組 713,714:廣角相機模組 719:TOF模組 80:車輛工具 81:相機模組 O:中心軸 I1,I2,I3,I4:外部空間資訊 DS:第一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 DE:最後凸起結構至中心軸的距離 t:第一光學面與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離 CT: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的中心距離 ψ:外環面至中心軸的距離 S1: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長度 S2:凸起結構沿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 α:夾角 θ:視角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示意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參數示意圖;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示意圖; 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參數示意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示意圖; 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參數示意圖;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示意圖; 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參數示意圖;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示意圖; 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透鏡元件的參數示意圖;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的影像示意圖; 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的另一影像示意圖; 第6E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的再一影像示意圖; 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8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中車輛工具的示意圖; 第8B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車輛工具的另一示意圖;以及 第8C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車輛工具的再一示意圖。
125:透鏡元件
151a:第一光學面
151b:第二光學面
152a:第一外周面
152c:外環面
153:凸起結構
154:注料痕
O:中心軸

Claims (24)

  1. 一種透鏡元件,具有一中心軸,且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該中心軸通過該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光學面;及一第二光學面,該第二光學面與該第一光學面相對設置;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該第一外周面與該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一第二外周面,該第二外周面與該第二光學面朝向同一側;及一外環面,連接該第一外周面與該第二外周面;以及複數凸起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外周面上,該些凸起結構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且該螺旋狀路徑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並且往該中心軸漸縮;其中,該螺旋狀路徑上的該些凸起結構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且該螺旋狀路徑上的該些凸起結構中最後一者為一最後凸起結構;其中,該透鏡元件由射出成型製成,該透鏡元件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且該至少一注料痕設置於該外環面上;其中,該第一凸起結構至該中心軸的距離為DS,該最後凸起結構至該中心軸的距離為DE,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mm<DS-DE<1mm。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離為t,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的中心距離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8<t/CT<5.5。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離為t,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的中心距離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1.0<t/CT<5.0。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外環面至該中心軸的距離為ψ,該第一凸起結構至該中心軸的距離為DS,其滿足下列條件:0.7<DS/ψ<1。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各該凸起結構沿該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該些凸起結構沿該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其滿足下列條件:0.2<S1/S2<5。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第一凸起結構至該中心軸的距離為DS,該最後凸起結構至該中心軸的距離為DE,其滿足下列條件:0.015mm
    Figure 111107139-A0305-02-0037-7
    DS-DE
    Figure 111107139-A0305-02-0037-6
    0.8mm。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些凸起結構沿該螺旋狀路徑往該中心軸逐漸靠近。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中至少一者為光學非球面。
  9.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以及一成像透鏡組,容置於該塑膠鏡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1所述的透鏡元件。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透鏡元件更包含一承靠面,該承靠面與該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該承靠面較該些凸起結構接近該光學有效部,且與相鄰的一元件互相承靠。
  11.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1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1所述的相機模組。
  13. 一種透鏡元件,具有一中心軸,且包含: 一光學有效部,包含:一第一光學面;及一第二光學面,該第二光學面與該第一光學面相對設置;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該第一外周面與該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一第二外周面,該第二外周面與該第二光學面朝向同一側;及一外環面,連接該第一外周面與該第二外周面;以及複數凸起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外周面上,該些凸起結構沿一螺旋狀路徑延伸且間隔排列,且該螺旋狀路徑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並且往該中心軸漸縮;其中,該些凸起結構中至少三者皆於垂直於該第一外周面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識端與一第二辨識端,該第一辨識端連接該第一外周面,且該第二辨識端與該第一外周面之間具有一間距;其中,該透鏡元件由射出成型製成,該透鏡元件更包含至少一注料痕,且該至少一注料痕設置於該外環面上;其中,各該凸起結構於該第二辨識端的一側與該第一外周面之間形成一夾角,該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45度
    Figure 111107139-A0305-02-0039-1
    α
    Figure 111107139-A0305-02-0039-2
    90度。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夾角 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60度
    Figure 111107139-A0305-02-0040-3
    α
    Figure 111107139-A0305-02-0040-4
    90度。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離為t,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的中心距離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0.8<t/CT<5.5。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離為t,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的中心距離為CT,其滿足下列條件:1.0<t/CT<5.0。
  17.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螺旋狀路徑上的該些凸起結構中第一者為一第一凸起結構,該外環面至該中心軸的距離為ψ,該第一凸起結構至該中心軸的距離為DS,其滿足下列條件:0.7<DS/ψ<1。
  18.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各該凸起結構沿該螺旋狀路徑的長度為S1,該些凸起結構沿該螺旋狀路徑的間隔距離為S2,其滿足下列條件:0.2<S1/S2<5。
  19.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該些凸起結構沿該螺旋狀路徑往該中心軸逐漸靠近。
  20.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元件,其中各該凸起結構於垂直於該第一外周面的該截面上更具有一頂點,該頂點為各該凸起結構的最高點,且該頂點與該第二辨識端沿垂直該中心軸的間距小於該頂點與該第一辨識端沿垂直該中心軸的間距。
  21.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塑膠鏡筒;以及一成像透鏡組,容置於該塑膠鏡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13所述的透鏡元件。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至少一透鏡元件更包含一承靠面,該承靠面與該第一光學面朝向同一側,該承靠面較該些凸起結構接近該光學有效部,且與相鄰的一元件互相承靠。
  23.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請求項21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24.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23所述的相機模組。
TW111107139A 2022-02-25 2022-02-25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980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7139A TWI798008B (zh) 2022-02-25 2022-02-25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2220808068.2U CN217238501U (zh) 2022-02-25 2022-04-08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2210367729.7A CN116719141A (zh) 2022-02-25 2022-04-08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EP23151511.5A EP4239388A1 (en) 2022-02-25 2023-01-13 Lens element,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8/154,079 US20230296863A1 (en) 2022-02-25 2023-01-13 Lens element,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BR102023003157-9A BR102023003157A2 (pt) 2022-02-25 2023-02-17 Elemento de lente, conjunto de lente de imagem, módulo de câmera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7139A TWI798008B (zh) 2022-02-25 2022-02-25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8008B true TWI798008B (zh) 2023-04-01
TW202334700A TW202334700A (zh) 2023-09-01

Family

ID=82818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7139A TWI798008B (zh) 2022-02-25 2022-02-25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6863A1 (zh)
EP (1) EP4239388A1 (zh)
CN (2) CN217238501U (zh)
BR (1) BR102023003157A2 (zh)
TW (1) TWI7980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416038A (zh) * 2022-09-30 2024-04-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6872A (en) * 2009-11-09 2011-05-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group with lenses engaged with each other and lens module using same
CN102230999A (zh) * 2009-10-21 2011-11-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互卡承靠式光学镜片组
US20200057235A1 (en) * 2018-08-15 2020-02-20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Lens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11409A (ja) * 2000-07-17 2007-01-18 Toshiba Corp 光学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6071738A (ja) * 2004-08-31 2006-03-16 Fujinon Corp レンズ
TWI612354B (zh) * 2016-12-14 2018-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41790B (zh) * 2020-09-16 2021-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0999A (zh) * 2009-10-21 2011-11-0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互卡承靠式光学镜片组
TW201116872A (en) * 2009-11-09 2011-05-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ens group with lenses engaged with each other and lens module using same
US20200057235A1 (en) * 2018-08-15 2020-02-20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Lens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8501U (zh) 2022-08-19
BR102023003157A2 (pt) 2023-10-10
EP4239388A1 (en) 2023-09-06
TW202334700A (zh) 2023-09-01
CN116719141A (zh) 2023-09-08
US20230296863A1 (en)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34350A1 (en) Plastic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748551B (zh)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37978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0837176B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6125622B (zh)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2007619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59835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244588A (zh)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98008B (zh)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4859538B (zh) 塑胶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89778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223472A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829423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220671792U (zh)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JP7382272B2 (ja) 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8818708A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TWM604892U (zh) 成像鏡頭、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