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6038A -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6038A
TW202416038A TW112124329A TW112124329A TW202416038A TW 202416038 A TW202416038 A TW 202416038A TW 112124329 A TW112124329 A TW 112124329A TW 112124329 A TW112124329 A TW 112124329A TW 202416038 A TW202416038 A TW 2024160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ens
optical
imaging
lens module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43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臨安
陳忠浩
蔡溫祐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6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6038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鏡筒、一折反射式透鏡組、一成像透鏡組、一第一固定元件以及一第二固定元件。鏡筒具有一第一承靠面以及一第二承靠面,並皆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折反射式透鏡組承靠於鏡筒的第一承靠面。成像透鏡組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的一像側,並承靠於鏡筒的第二承靠面。第一固定元件用以將折反射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第二固定元件用以將成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折反射式透鏡組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光線進行至少二次內部反射,並且提供光學屈折力。藉此,達到微型化、提高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及獲得高解析度。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及相機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成像鏡頭模組及相機模組。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相機模組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相機模組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相機模組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相機模組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揭示內容提供了一種微型化且具高成像品質的相機模組以符合需求。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藉由折反射式透鏡組以及成像透鏡組分別獨立組裝至鏡筒中,可避免組裝干涉,並同時達到微型化、提高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及獲得高解析度。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態樣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鏡筒、一折反射式透鏡組、一成像透鏡組、一第一固定元件以及一第二固定元件。鏡筒具有一第一承靠面以及一第二承靠面,並皆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折反射式透鏡組承靠於鏡筒的第一承靠面。成像透鏡組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的一像側,並承靠於鏡筒的第二承靠面。第一固定元件用以將折反射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第二固定元件用以將成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折反射式透鏡組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光線進行至少二次內部反射,並且提供光學屈折力。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折反射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折反射式透鏡元件包含一第一光學部以及一第二光學部。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光軸通過第一光學部。第二光學部環繞第一光學部,並且與第一光學部同軸設置。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至少一光學曲面。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光學部的光學曲面與第二光學部的光學曲面分別為一光學非球面。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其中至少一者包含一光學反射面,光學反射面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光線進行內部反射;或者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一光學反射面,光學反射面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光線進行內部反射。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折反射式透鏡元件可更包含一光線吸收部,光線吸收部設置於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之間,且光線吸收部與第一光學部以及第二光學部同軸設置。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部具有一消光膜,其位於光線吸收部的一表面上,消光膜由外到內依序包含一第一抗反射膜層、一光線吸收膜層以及一第二抗反射膜層。第一抗反射膜層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的一外側的反射率。光線吸收膜層用以吸收成像鏡頭模組的一非成像光線。第二抗反射膜層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的一內側的反射率。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膜層包含至少一層金屬薄膜。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抗反射膜層與第二抗反射膜層其中至少一者包含複數個奈米脊狀突起結構。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抗反射膜層與第二抗反射膜層其中至少一者包含至少一光學薄膜。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無實體承靠且形成一間隙。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可更包含一遮光片,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間隙。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承靠面與第二承靠面沿光軸方向上的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1 mm < D < 8 mm。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成像鏡頭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1 度 ≤ FOV ≤ 45 度。
依據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FNO ≤ 3.2。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態樣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態樣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態樣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態樣的相機模組。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鏡筒、一折反射式透鏡組、一成像透鏡組、一第一固定元件以及一第二固定元件。鏡筒具有一第一承靠面以及一第二承靠面,並皆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折反射式透鏡組承靠於鏡筒的第一承靠面。成像透鏡組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的一像側,並承靠於鏡筒的第二承靠面。第一固定元件用以將折反射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第二固定元件用以將成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折反射式透鏡組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光線進行至少二次內部反射,並且提供光學屈折力。本揭示內容的成像鏡頭模組是由一組折反射式透鏡組以及一組成像透鏡組分別獨立組裝至鏡筒中,藉此,避免折反射式透鏡組產生組裝干涉。透過折反射式透鏡組可減少成像鏡頭模組的總長度,以達到微型化的功效。折反射式透鏡組可藉由透鏡表面的透射與反射來屈折成像光線,可提高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並且提供較高的解析度。
具體而言,第一固定元件以及第二固定元件分別可為固定環,也可以是固定膠體,但不以此為限。
折反射式透鏡組可包含至少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折反射式透鏡元件包含一第一光學部以及一第二光學部。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光軸通過第一光學部。第二光學部環繞第一光學部,並且與第一光學部同軸設置。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至少一光學曲面。藉此,具有二個光學部的透鏡元件,可更有效率的調整光線角度。具體而言,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的區域範圍即為成像光線通過折反射式透鏡元件的區域,進一步來說,成像光線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中一共會經過三次的光程。
第一光學部的光學曲面與第二光學部的光學曲面分別為一光學非球面。藉此,可減少光學像差,提供較高的解像力。
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其中至少一者可包含一光學反射面,光學反射面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光線進行內部反射。藉此,折反射式透鏡元件可進行內部反射,藉以達成彎折光路的功效。詳細來說,光學反射面設置有一反射膜,反射膜可以是由鋁、銀、鉻、銅、鈦製造而成,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另外,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可分別包含一光學反射面,光學反射面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光線進行內部反射。藉此,由單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即可達成彎折光路的功效,可增加光路的穩定性。
折反射式透鏡元件可更包含一光線吸收部,光線吸收部設置於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之間,且光線吸收部與第一光學部以及第二光學部同軸設置。藉此,以光線吸收部分隔二個光學部,降低折反射式透鏡元件內部產生雜散光的機率。
光線吸收部具有一消光膜,其位於光線吸收部的一表面上,消光膜由外到內依序包含一第一抗反射膜層、一光線吸收膜層以及一第二抗反射膜層。第一抗反射膜層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的一外側的反射率。光線吸收膜層用以吸收成像鏡頭模組的一非成像光線。第二抗反射膜層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的一內側的反射率。藉此,透過消光膜的結構配置能有效遮蔽透鏡外側以及內側的光線。具體而言,光線吸收膜層可包含Cr薄膜和CrO薄膜其中至少一者,其中更可依不同設計需求堆疊SiO 2薄膜、Cr 2O 3薄膜於光線吸收膜層之中,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光線吸收膜層可包含至少一層金屬薄膜。具體而言,金屬薄膜可以是Cr薄膜,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藉由金屬薄膜吸收光線的特性,吸收成像鏡頭模組的非成像光線。
第一抗反射膜層與第二抗反射膜層其中至少一者包含複數個奈米脊狀突起結構。具體而言,奈米脊狀突起結構可以是由氧化鋁材料製成,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減少折反射式透鏡元件的面反射。
第一抗反射膜層與第二抗反射膜層其中至少一者包含至少一光學薄膜。具體而言,第一抗反射膜層與第二抗反射膜層可由光學薄膜堆疊而成。藉此,可提升生產良率,並且提升光線吸收部吸收光線的效率。詳細來說,光學薄膜可以是SiO 2薄膜、TiO 2薄膜或是Cr 2O 3薄膜,且第一抗反射膜層及第二抗反射膜層可分別由單一層光學薄膜或是複數層光學薄膜組成,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無實體承靠且形成一間隙。藉此,避免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機構干涉。
成像鏡頭模組可更包含一遮光片,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間隙。藉此,可調控成像鏡頭模組的收光範圍,以提升成像品質。
第一承靠面與第二承靠面沿光軸方向上的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1 mm < D < 8 mm。藉此,可提供較佳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組裝效率,提供產品的量產的可行性。
成像鏡頭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1 度 ≤ FOV ≤ 45 度。藉此,折反射式透鏡組的設計結構適用於高放大倍率的攝遠成像鏡頭模組,提供窄視角的影像擷取。
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FNO ≤ 3.2。藉此,於成像鏡頭模組微型化的設計下,提供高規格的光學品質。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FNO ≤ 2.7。
上述本揭示內容成像鏡頭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成像鏡頭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面。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相機模組。
<第一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1A圖、第1B圖、第1C圖以及第1D圖,其中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10(標示於第1B圖)的成像鏡頭模組100的立體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中相機模組10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中成像鏡頭模組100的爆炸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中成像鏡頭模組100的另一爆炸圖。由第1A圖、第1B圖、第1C圖以及第1D圖可知,相機模組10包含成像鏡頭模組100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1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60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100的一成像面150。成像鏡頭模組100包含一鏡筒110、一折反射式透鏡組(未另標號)、一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一第一固定元件141、一第二固定元件142以及一濾光元件170,其中折反射式透鏡組、成像透鏡組、第一固定元件141以及一第二固定元件142設置於鏡筒110中,則設置於鏡筒110與成像面150之間。
鏡筒110具有一第一承靠面1101以及一第二承靠面1102,並皆朝向成像鏡頭模組100的一物側。折反射式透鏡組承靠於鏡筒110的第一承靠面1101,並包含二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1、122;具體而言,二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1、122沿成像鏡頭模組1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鏡筒110中,並由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2承靠於第一承靠面1101。成像透鏡組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的一像側,並承靠於鏡筒110的第二承靠面1102;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組包含三成像透鏡131、132、133,其沿成像鏡頭模組1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鏡筒110中,並由成像透鏡133承靠於第二承靠面1102。第一固定元件141用以將折反射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110,也就是說,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1、122被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141與鏡筒110的第一承靠面1101之間。第二固定元件142用以將成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110,也就是說,成像透鏡131、132、133被固定於第二固定元件142與鏡筒110的第二承靠面1102之間。折反射式透鏡組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100的成像光線進行至少二次內部反射,並且提供光學屈折力。
由第1B圖至第1D圖可知,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無實體承靠且形成一間隙,而成像鏡頭模組100可更包含一遮光片143,遮光片143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間隙。具體而言,第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間隙形成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2與成像透鏡131之間,而遮光片143與第二固定元件142位於間隙中。
另外,成像鏡頭模組100可更包含另一遮光片123,其設置於二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1、122之間。
由第1B圖至第1D圖可知,第一固定元件141以及第二固定元件142皆為固定環。
請配合參照第1E圖,其繪示依照第1B圖第一實施方式中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1、122的示意圖。由第1B圖至第1E圖可知,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1、122分別包含第一光學部1211、1221以及第二光學部1213、1223,成像鏡頭模組100的光軸x通過第一光學部1211、1221,第二光學部1213、1223分別環繞第一光學部1211、1221,並且與第一光學部1211、1221同軸設置。第一光學部1211、1221與第二光學部1213、1223分別包含至少一光學曲面。具體而言,第一光學部1211、1221與第二光學部1213、1223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分別設置有光學曲面,且皆為光學非球面。
再者,由第1C圖以及第1D圖可知,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1的第一光學部1211包含一光學反射面1214,位於其物側表面。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2的第二光學部1223包含一光學反射面1224,位於其像側表面。光學反射面1214、1224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100的成像光線進行內部反射。
另外,由第1B圖以及第1E圖可知,折反射式透鏡元件121、122分別可更包含光線吸收部1212、1222。光線吸收部1212設置於第一光學部1211與第二光學部1213之間,且光線吸收部1212與第一光學部1211以及第二光學部1213同軸設置。光線吸收部1222設置於第一光學部1221與第二光學部1223之間,且光線吸收部1222與第一光學部1221以及第二光學部1223同軸設置。
由第1B圖可知,光線吸收部1212具有一消光膜(未另標號),其位於光線吸收部1212的一表面(即基材)上,消光膜由外到內(第1B圖第一實施方式中,即指由成像鏡頭模組100的物側到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抗反射膜層1212a、一光線吸收膜層1212b以及一第二抗反射膜層1212c。第一抗反射膜層1212a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1212的一外側的反射率。光線吸收膜層1212b用以吸收成像鏡頭模組100的一非成像光線,其中光線吸收膜層1212b可包含至少一層金屬薄膜。第二抗反射膜層1212c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1212的一內側的反射率。第一抗反射膜層1212a與第二抗反射膜層1212c可皆包含至少一光學薄膜。
具體而言,下列表1A列出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1212的基材及消光膜的第一抗反射膜層1212a、光線吸收膜層1212b以及第二抗反射膜層1212c的薄膜材料及折射率,其中第一抗反射膜層1212a與第二抗反射膜層1212c是由SiO 2薄膜與TiO 2薄膜堆疊而成,光線吸收膜層1212b是由Cr薄膜、SiO 2薄膜以及Cr 2O 3薄膜堆疊而成。
表1A、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
薄膜 材料 折射率
基材 塑膠 1.55
第二抗反射膜層 1 TiO 2 2.32
2 SiO 2 1.47
3 TiO 2 2.32
4 SiO 2 1.47
光線吸收膜層 5 Cr -
6 Cr 2O 3 2.32
7 SiO 2 1.47
8 Cr -
9 SiO 2 1.47
10 Cr -
11 SiO 2 1.47
12 Cr 2O 3 2.32
13 Cr -
第一抗反射膜層 14 SiO 2 1.47
15 TiO 2 2.32
16 SiO 2 1.47
17 TiO 2 2.32
18 SiO 2 1.47
19 TiO 2 2.32
20 SiO 2 1.47
另外,光線吸收部1222可與光線吸收部1212結構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
配合第1B圖可知,第一承靠面1101與第二承靠面1102沿光軸x方向上的距離為D,成像鏡頭模組100的最大視角為FOV,成像鏡頭模組100的光圈值為FNO,第一實施方式的相關數據如下表1B。
表1B
D (mm) 3.05 FNO 1.82
FOV (度) 19.1      
<第二實施方式>
第2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20的示意圖。由第2圖可知,相機模組20包含成像鏡頭模組200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2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260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200的一成像面250。成像鏡頭模組200包含一鏡筒210、一折反射式透鏡組(未另標號)、一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一第一固定元件241、一第二固定元件242以及一濾光元件270,其中折反射式透鏡組、成像透鏡組、第一固定元件241以及第二固定元件242設置於鏡筒210中,則設置於鏡筒210與成像面250之間。
鏡筒210具有一第一承靠面2101以及一第二承靠面2102,並皆朝向成像鏡頭模組200的一物側。折反射式透鏡組承靠於鏡筒210的第一承靠面2101,並包含二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1、222;具體而言,二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1、222沿成像鏡頭模組2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鏡筒210中,並由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2承靠於第一承靠面2101。成像透鏡組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的一像側,並承靠於鏡筒210的第二承靠面2102;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組包含三成像透鏡231、232、233,其沿成像鏡頭模組2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鏡筒210中,並由成像透鏡233承靠於第二承靠面2102。第一固定元件241用以將折反射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210,也就是說,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1、222被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241與鏡筒210的第一承靠面2101之間。第二固定元件242用以將成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210,也就是說,成像透鏡231、232、233被固定於第二固定元件242與鏡筒210的第二承靠面2102之間。折反射式透鏡組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200的成像光線進行至少二次內部反射,並且提供光學屈折力。
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無實體承靠且形成一間隙,而成像鏡頭模組200可更包含一遮光片243,遮光片243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間隙。具體而言,第二實施方式中,所述間隙形成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2與成像透鏡231之間,而遮光片243與第二固定元件242位於間隙中。
另外,成像鏡頭模組200可更包含另一遮光片223,其設置於二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1、222之間。
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元件241為固定環,第二固定元件242為固定膠體。
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1包含第一光學部(未另標號)、第二光學部(未另標號)以及光線吸收部2212。成像鏡頭200的光軸x通過第一光學部,第二光學部環繞第一光學部,並且與第一光學部同軸設置。光線吸收部2212設置於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之間,且光線吸收部2212與第一光學部以及第二光學部同軸設置。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至少一光學曲面。光線吸收部2212具有一消光膜(未另標號),其位於光線吸收部2212的一表面(即基材)上,消光膜由外到內(第2圖第二實施方式中,即指由成像鏡頭模組200的物側到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抗反射膜層2212a、一光線吸收膜層2212b以及一第二抗反射膜層2212c。第一抗反射膜層2212a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2212的一外側的反射率。光線吸收膜層2212b用以吸收成像鏡頭模組200的一非成像光線,其中光線吸收膜層2212b可包含至少一層金屬薄膜。第二抗反射膜層2212c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2212的一內側的反射率。第一抗反射膜層2212a與第二抗反射膜層2212c可皆包含至少一光學薄膜。
具體而言,下列表2A列出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2212的基材及消光膜的第一抗反射膜層2212a、光線吸收膜層2212b以及第二抗反射膜層2212c的薄膜材料及折射率。
表2A、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
薄膜 材料 折射率
基材 塑膠 1.55
第二抗反射膜層 1 TiO 2 2.32
2 SiO 2 1.47
3 TiO 2 2.32
4 SiO 2 1.47
光線吸收膜層 5 Cr -
6 Cr 2O 3 2.32
7 SiO 2 1.47
8 CrO -
9 SiO 2 1.47
10 CrO -
11 SiO 2 1.47
12 Cr 2O 3 2.32
13 Cr -
第一抗反射膜層 14 SiO 2 1.47
另外,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2亦可包含與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1相同或相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
再者,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1的第一光學部包含一光學反射面(未另標號),位於其物側表面。折反射式透鏡元件222的第二光學部包含一光學反射面(未另標號),位於其像側表面。光學反射面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200的成像光線進行內部反射。
配合第2圖可知,第一承靠面2101與第二承靠面2102沿光軸x方向上的距離為D,成像鏡頭模組200的最大視角為FOV,成像鏡頭模組200的光圈值為FNO,第二實施方式的相關數據如下表2B。
表2B
D (mm) 3.05 FNO 1.82
FOV (度) 19.1      
<第三實施方式>
第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30的示意圖。由第3圖可知,相機模組30包含成像鏡頭模組300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3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360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300的一成像面350。成像鏡頭模組300包含一鏡筒310、一折反射式透鏡組(未另標號)、一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一第一固定元件341、一第二固定元件342以及一濾光元件370,其中折反射式透鏡組、成像透鏡組、第一固定元件341以及第二固定元件342設置於鏡筒310中,則設置於鏡筒310與成像面350之間。
鏡筒310具有一第一承靠面3101以及一第二承靠面3102,並皆朝向成像鏡頭模組300的一物側。折反射式透鏡組承靠於鏡筒310的第一承靠面3101,並包含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具體而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承靠於第一承靠面3101。成像透鏡組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的一像側,並承靠於鏡筒310的第二承靠面3102;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組包含二成像透鏡331、332,其沿成像鏡頭模組3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鏡筒310中,並由成像透鏡332承靠於第二承靠面3102。第一固定元件341用以將折反射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310,也就是說,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被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341與鏡筒310的第一承靠面3101之間。第二固定元件342用以將成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310,也就是說,成像透鏡331、332被固定於第二固定元件342與鏡筒310的第二承靠面3102之間。折反射式透鏡組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300的成像光線進行至少二次內部反射,並且提供光學屈折力。
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無實體承靠且形成一間隙,而成像鏡頭模組300可更包含一遮光片343,遮光片343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間隙。具體而言,第三實施方式中,所述間隙形成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與成像透鏡331之間,而遮光片343與第二固定元件342位於間隙中。
另外,成像鏡頭模組300可更包含另一遮光片334,其設置於二成像透鏡331、332之間。
第三實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元件341及第二固定元件342皆為固定環。
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包含第一光學部(未另標號)、第二光學部(未另標號)以及光線吸收部3212。成像鏡頭300的光軸x通過第一光學部,第二光學部環繞第一光學部,並且與第一光學部同軸設置。光線吸收部3212設置於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之間,且光線吸收部3212與第一光學部以及第二光學部同軸設置。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至少一光學曲面。光線吸收部3212具有一消光膜(未另標號),其位於光線吸收部3212的一表面(即基材)上,消光膜由外到內(第3圖第三實施方式中,即指由成像鏡頭模組300的物側到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抗反射膜層3212a、一光線吸收膜層3212b以及一第二抗反射膜層3212c。第一抗反射膜層3212a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3212的一外側的反射率。光線吸收膜層3212b用以吸收成像鏡頭模組300的一非成像光線,其中光線吸收膜層3212b可包含至少一層金屬薄膜。第二抗反射膜層3212c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3212的一內側的反射率。第一抗反射膜層3212a與第二抗反射膜層3212c可皆包含至少一光學薄膜。
具體而言,下列表3A、表3B以及表3C分別列出第三實施方式中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以及第三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3212的基材及消光膜的第一抗反射膜層3212a、光線吸收膜層3212b以及第二抗反射膜層3212c的薄膜材料及折射率。
表3A、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
薄膜 材料 折射率
基材 塑膠 1.55
第二抗反射膜層 1 TiO 2 2.32
2 SiO 2 1.47
3 TiO 2 2.32
4 SiO 2 1.47
5 TiO 2 2.32
6 SiO 2 1.47
光線吸收膜層 7 Cr -
8 Cr 2O 3 2.32
9 SiO 2 1.47
10 Cr -
11 SiO 2 1.47
12 Cr -
13 SiO 2 1.47
14 Cr 2O 3 2.32
15 Cr -
第一抗反射膜層 16 SiO 2 1.47
17 TiO 2 2.32
18 SiO 2 1.47
19 TiO 2 2.32
20 SiO 2 1.47
表3B、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二實施例
薄膜 材料 折射率
基材 塑膠 1.55
第二抗反射膜層 1 TiO 2 2.32
2 SiO 2 1.47
3 TiO 2 2.32
4 SiO 2 1.47
5 TiO 2 2.32
6 SiO 2 1.47
光線吸收膜層 7 Cr -
8 Cr 2O 3 2.32
9 SiO 2 1.47
10 Cr -
11 SiO 2 1.47
12 Cr -
13 SiO 2 1.47
14 Cr 2O 3 2.32
15 Cr -
第一抗反射膜層 16 SiO 2 1.47
17 Cr 2O 3 2.32
18 SiO 2 1.47
19 Cr 2O 3 2.32
20 SiO 2 1.47
表3C、第三實施方式的第三實施例
薄膜 材料 折射率
基材 塑膠 1.55
第二抗反射膜層 1 TiO 2 2.32
2 SiO 2 1.47
3 Cr 2O 3 2.32
4 SiO 2 1.47
5 Cr 2O 3 2.32
6 SiO 2 1.47
光線吸收膜層 7 Cr -
8 Cr 2O 3 2.32
9 SiO 2 1.47
10 CrO -
11 SiO 2 1.47
12 CrO -
13 SiO 2 1.47
14 Cr 2O 3 2.32
15 Cr -
第一抗反射膜層 16 SiO 2 1.47
17 TiO 2 2.32
18 SiO 2 1.47
19 TiO 2 2.32
20 SiO 2 1.47
再者,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的第一光學部及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一光學反射面(未另標號),其中第一光學部的光學反射面位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的物側表面,第二光學部的光學反射面位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的像側表面。換句話說,第三實施方式中透過單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321即可達成彎折光路的功效。
配合第3圖可知,第一承靠面3101與第二承靠面3102沿光軸x方向上的距離為D,成像鏡頭模組300的最大視角為FOV,成像鏡頭模組300的光圈值為FNO,第三實施方式的相關數據如下表3D。
表3D
D (mm) 2.49 FNO 2.2
FOV (度) 16.5      
<第四實施方式>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40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相機模組40包含成像鏡頭模組400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46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460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400的一成像面450。成像鏡頭模組400包含一鏡筒410、一折反射式透鏡組(未另標號)、一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一第一固定元件441、一第二固定元件442以及一濾光元件470,其中折反射式透鏡組、成像透鏡組、第一固定元件441以及第二固定元件442設置於鏡筒410中,則設置於鏡筒410與成像面450之間。
鏡筒410具有一第一承靠面4101以及一第二承靠面4102,並皆朝向成像鏡頭模組400的一物側。折反射式透鏡組承靠於鏡筒410的第一承靠面4101,並包含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具體而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承靠於第一承靠面4101。成像透鏡組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的一像側,並承靠於鏡筒410的第二承靠面4102;詳細來說,成像透鏡組包含二成像透鏡431、432,其沿成像鏡頭模組400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鏡筒410中,並由成像透鏡432承靠於第二承靠面4102。第一固定元件441用以將折反射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410,也就是說,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被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441與鏡筒410的第一承靠面4101之間。第二固定元件442用以將成像透鏡組固定至鏡筒410,也就是說,成像透鏡431、432被固定於第二固定元件442與鏡筒410的第二承靠面4102之間。折反射式透鏡組用以使成像鏡頭模組400的成像光線進行至少二次內部反射,並且提供光學屈折力。
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無實體承靠且形成一間隙,而成像鏡頭模組400可更包含一遮光片443,遮光片443設置於折反射式透鏡組與成像透鏡組之間的間隙。具體而言,第四實施方式中,所述間隙形成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與成像透鏡431之間,而遮光片443與第二固定元件442位於間隙中。
另外,成像鏡頭模組400可更包含另一遮光片434,其設置於二成像透鏡431、432之間。
第四實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元件441為固定膠體,第二固定元件442為固定環。
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包含第一光學部(未另標號)、第二光學部(未另標號)以及光線吸收部4212。成像鏡頭400的光軸x通過第一光學部,第二光學部環繞第一光學部,並且與第一光學部同軸設置。光線吸收部4212設置於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之間,且光線吸收部4212與第一光學部以及第二光學部同軸設置。第一光學部與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至少一光學曲面。光線吸收部4212具有一消光膜(未另標號),其位於光線吸收部4212的一表面(即基材)上,消光膜由外到內(第4A圖第四實施方式中,即指由成像鏡頭模組400的物側到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抗反射膜層4212a、一光線吸收膜層4212b以及一第二抗反射膜層4212c。第一抗反射膜層4212a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4212的一外側的反射率。光線吸收膜層4212b用以吸收成像鏡頭模組400的一非成像光線,其中光線吸收膜層4212b可包含至少一層金屬薄膜。第二抗反射膜層4212c用以降低光線吸收部4212的一內側的反射率。第二抗反射膜層4212c可包含至少一光學薄膜,第一抗反射膜層4212a可包含複數個奈米脊狀突起結構(未另標號)。請配合參照第4B圖,係為以電子顯微鏡拍攝第4A圖第四實施方式中奈米脊狀突起結構的照片。由第4B圖可見第一抗反射膜層4212a上的奈米脊狀突起結構。
具體而言,下列表4A列出第四實施方式中第一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4212的基材及消光膜的第一抗反射膜層4212a、光線吸收膜層4212b以及第二抗反射膜層4212c的薄膜材料及折射率。
表4A、第四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
薄膜 材料 折射率
基材 塑膠 1.55
第二抗反射膜層 1 TiO 2 2.32
2 SiO 2 1.47
光線吸收膜層 3 Cr -
4 Cr 2O 3 2.32
5 SiO 2 1.47
6 CrO -
7 SiO 2 1.47
8 CrO -
9 SiO 2 1.47
10 Cr 2O 3 2.32
11 Cr -
第一抗反射膜層 12 SiO 2 1.47
13 Al 2O 3(奈米脊狀突起結構) 1.63
再者,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的第一光學部及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一光學反射面(未另標號),其中第一光學部的光學反射面位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的物側表面,第二光學部的光學反射面位於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的像側表面。換句話說,第四實施方式中透過單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421即可達成彎折光路的功效。
配合第4A圖可知,第一承靠面4101與第二承靠面4102沿光軸x方向上的距離為D,成像鏡頭模組400的最大視角為FOV,成像鏡頭模組400的光圈值為FNO,第四實施方式的相關數據如下表4B。
表4B
D (mm) 2.49 FNO 2.2
FOV (度) 16.5      
<第五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5A圖與第5B圖,其中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5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5的另一示意圖。由第5A圖與第5B圖可知,電子裝置5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5包含四相機模組52、53、54、55以及一使用者介面51,其中相機模組52、53、54、55分別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未繪示)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面(圖未繪示)。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可為前述第一實施方式與至第四實施方式中任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進一步來說,相機模組52為高畫素相機模組,相機模組53為攝遠相機模組,相機模組54為超廣角相機模組,相機模組55為具有光路轉折元件的攝遠相機模組,且使用者介面51為觸控螢幕,但並不以此為限。
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51進入拍攝模式,其中使用者介面51用以顯示畫面,且可用以手動調整拍攝視角以切換不同的相機模組52、53、54、55。此時相機模組52、53、54、55匯集成像光線在各自的電子感光元件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56。
由第5A圖與第5B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5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5可更包含光學防手震組件(圖未繪示),進一步地,電子裝置5可更包含至少一對焦輔助模組(圖未繪示)及至少一感測元件(圖未繪示)。對焦輔助模組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5中成像鏡頭模組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5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介面51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使用者介面51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進一步來說,成像鏡頭模組、電子感光元件、光學防手震組件、感測元件及對焦輔助模組可設置在一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圖未繪示)上,並透過一連接器(圖未繪示)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56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成像鏡頭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5可包含複數感測元件及複數對焦輔助模組,感測元件及對焦輔助模組設置在軟性電路板及另外至少一軟性電路板(圖未繪示),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56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圖未繪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5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5拍攝的影像示意圖。由第5C圖可知,以相機模組54(即超廣角相機模組)可拍攝到較大範圍的影像,具有容納更多景色的功能。
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5拍攝的另一影像示意圖。由第5D圖可知,以相機模組52(即高畫素相機模組)可拍攝一定範圍且兼具高畫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變形的功能。
第5E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5拍攝的再一影像示意圖。由第5E圖可知,以相機模組53、55(即攝遠相機模組)具有高倍數的放大功能,可拍攝遠處的影像並放大至高倍。
由第5C圖至第5E圖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相機模組52、53、54、55進行取景,並搭配影像處理的技術,可於電子裝置5實現變焦的功能。
<第六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6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6的示意圖。由第6圖可知,電子裝置6係一智慧型手機,且電子裝置6包含複數相機模組61、62、63、64、65、66、67、68、69,其分別包含成像鏡頭模組(圖未繪示)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面(圖未繪示)。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可為前述第一實施方式至第四實施方式中任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進一步來說,相機模組61、62為超廣角相機模組,相機模組63、64為廣角相機模組,相機模組65、66、67、68為攝遠相機模組,其中相機模組67、68可用以轉折光線,相機模組69則為TOF模組(Time-Of-Flight:飛時測距模組)且另包含其他種類的成像鏡頭模組,並不限於本揭示內容所揭露的成像鏡頭模組。
因應電子裝置6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6可更包含光學防手震組件(圖未繪示),進一步地,電子裝置6可更包含至少一對焦輔助模組(圖未繪示)及至少一感測元件(圖未繪示)。對焦輔助模組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60、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6中成像鏡頭模組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6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
另外,第六實施方式與第五實施方式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七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7A圖至第7C圖,其中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7的示意圖,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7的另一示意圖,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7的另一示意圖。由第7A圖至第7C圖可知,車輛工具7包含複數相機模組71。第七實施方式中,相機模組71的數量為六,且相機模組71可為前述第一實施方式至第四實施方式中任一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但並不以此為限。
由第7A圖與第7B圖可知,相機模組71為車用相機模組,且相機模組71中二者分別位於左右後照鏡的下方,且用於擷取一視角θ的影像資訊。具體而言,視角θ可滿足下列條件:40 度 < θ < 90 度。藉此,可擷取左右二旁車道範圍內的影像資訊。
由第7B圖可知,相機模組71中另二者可設置於車輛工具7內部的空間。具體而言,所述二相機模組71分別設置於靠近車內後視鏡的位置與靠近後車窗的位置。再者,相機模組71中另可分別設置於車輛工具7左右後照鏡的非鏡面,但並不以此為限。
由第7C圖可知,相機模組71中再二者可設置於車輛工具7的前端與後端的位置,其中透過相機模組71於車輛工具7的前端與後端及左右後照鏡的下方的配置,有助於駕駛人藉此獲得駕駛艙以外的外部空間資訊,例如外部空間資訊I1、I2、I3、I4,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提供更多視角以減少死角,進而有助於提升行車安全。再者,透過將相機模組71設置於車輛工具7的四周,有助於辨識車輛工具7外的路況資訊,以助於實現自動輔助駕駛的功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與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5,6:電子裝置 7:車輛工具 51:使用者介面 56: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60:閃光燈模組 10,20,30,40,52,53,54,55,61,62,63,64,65,66,67,68,69,71:相機模組 100,200,300,400:成像鏡頭模組 110,210,310,410:鏡筒 1101,2101,3101,4101:第一承靠面 1102,2102,3102,4102:第二承靠面 121,122,221,222,321,421:折反射式透鏡元件 1211,1221:第一光學部 1212,1222,2212,3212,4212:光線吸收部 1212a,2212a,3212a,4212a:第一抗反射膜層 1212b,2212b,3212b,4212b:光線吸收膜層 1212c,2212c,3212c,4212c:第二抗反射膜層 1213,1223:第二光學部 1214,1224:光學反射面 123,143,223,243,343,334,443,434:遮光片 131,132,133,231,232,233,331,332,431,432:成像透鏡 141,241,341,441:第一固定元件 142,242,342,442:第二固定元件 150,250,350,450:成像面 160,260,360,460:電子感光元件 170,270,370,470:濾光元件 D:第一承靠面與第二承靠面沿光軸方向上的距離 x:光軸 θ:視角 I1,I2,I3,I4:外部空間資訊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立體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中相機模組的示意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中成像鏡頭模組的爆炸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另一爆炸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B圖第一實施方式中折反射式透鏡元件的示意圖; 第2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示意圖; 第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示意圖;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的示意圖; 第4B圖為以電子顯微鏡拍攝第4A圖第四實施方式中奈米脊狀突起結構的照片;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拍攝的影像示意圖; 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拍攝的另一影像示意圖; 第5E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拍攝的再一影像示意圖; 第6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的示意圖; 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的另一示意圖;以及 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的另一示意圖。
10:相機模組
100:成像鏡頭模組
110:鏡筒
1101:第一承靠面
1102:第二承靠面
121,122:折反射式透鏡元件
1212:光線吸收部
1212a:第一抗反射膜層
1212b:光線吸收膜層
1212c:第二抗反射膜層
123,143:遮光片
131,132,133:成像透鏡
141:第一固定元件
142:第二固定元件
150:成像面
160:電子感光元件
170:濾光元件
D:第一承靠面與第二承靠面沿光軸方向上的距離
x:光軸

Claims (17)

  1.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 一鏡筒,該鏡筒具有一第一承靠面以及一第二承靠面,並皆朝向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 一折反射式透鏡組,承靠於該鏡筒的該第一承靠面; 一成像透鏡組,設置於該折反射式透鏡組的一像側,並承靠於該鏡筒的該第二承靠面; 一第一固定元件,用以將該折反射式透鏡組固定至該鏡筒;以及 一第二固定元件,用以將該成像透鏡組固定至該鏡筒; 其中,該折反射式透鏡組用以使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光線進行至少二次內部反射,並且提供光學屈折力。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折反射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該至少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包含: 一第一光學部,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光軸通過該第一光學部;以及 一第二光學部,環繞該第一光學部,並且與該第一光學部同軸設置; 其中,該第一光學部與該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至少一光學曲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學部的該至少一光學曲面與該第二光學部的該至少一光學曲面分別為一光學非球面。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學部與該第二光學部其中至少一者包含一光學反射面,該光學反射面用以使該成像鏡頭模組的該成像光線進行內部反射。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光學部與該第二光學部分別包含一光學反射面,該光學反射面用以使該成像鏡頭模組的該成像光線進行內部反射。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折反射式透鏡元件更包含一光線吸收部,該光線吸收部設置於該第一光學部與該第二光學部之間,且該光線吸收部與該第一光學部以及該第二光學部同軸設置。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部具有一消光膜,其位於該光線吸收部的一表面上,該消光膜由外到內依序包含: 一第一抗反射膜層,用以降低該光線吸收部的一外側的反射率; 一光線吸收膜層,用以吸收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非成像光線;以及 一第二抗反射膜層,用以降低該光線吸收部的一內側的反射率。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膜層包含至少一層金屬薄膜。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抗反射膜層與該第二抗反射膜層其中至少一者包含複數個奈米脊狀突起結構。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抗反射膜層與該第二抗反射膜層其中至少一者包含至少一光學薄膜。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折反射式透鏡組與該成像透鏡組之間無實體承靠且形成一間隙。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更包含: 一遮光片,設置於該折反射式透鏡組與該成像透鏡組之間的該間隙。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承靠面與該第二承靠面沿光軸方向上的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1 mm < D < 8 mm。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成像鏡頭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 1 度 ≤ FOV ≤ 45 度。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FNO ≤ 3.2。
  16.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成像面。
  17.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6所述的相機模組。
TW112124329A 2022-09-30 2023-06-29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4160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377,730 2022-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6038A true TW202416038A (zh) 2024-04-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2257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424190B (zh) 取像透鏡系統
JP2007108614A (ja) 撮影光学系,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
WO2013161995A1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7490706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電子装置及び車両工具
TW202009557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202009543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202013047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202009583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202013040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202009542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202009547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202144890A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20373724A1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2416038A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20730514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485951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002814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02277734A (ja) 撮影光学系
CN220671792U (zh)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TWI784743B (zh)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40069416A1 (en) Light path folding elemen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2009584A (zh) 光學成像模組
TWM573453U (zh) Optical imaging module
TW202013012A (zh) 光學成像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