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1792U -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1792U
CN220671792U CN202322140387.8U CN202322140387U CN220671792U CN 220671792 U CN220671792 U CN 220671792U CN 202322140387 U CN202322140387 U CN 202322140387U CN 220671792 U CN220671792 U CN 220671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ing element
path turning
optical path
light
light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403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思欣
童伟哲
张临安
周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1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1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遮光结构,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有效遮蔽特定角度的杂散光。

Description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光路转折元件与相机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光路转折元件与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相机模块的成像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提升成像品质的相机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其通过在光路转折元件上设置遮光结构,使光线沿特定的路径传递,并有效遮蔽特定角度的杂散光,以提升成像品质。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以及一第二遮光结构,第一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由第二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的中心间距为Ls,其满足下列条件:0≤tanθ≤0.45,其中tanθ=(h1+h2-H)/Ls。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1/H≤0.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2/H≤0.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10度<α<40度。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α<37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于垂直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分别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光路转折元件可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第三遮光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的一边缘,且边缘靠近第一反射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至第一表面的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0.4mm<D3<2.3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中至少一者包含多个凸起部,且凸起部朝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一第二遮光结构以及一第三遮光结构,第一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由第二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三遮光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的一边缘,且边缘靠近第一反射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的中心间距为Ls,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至第一表面的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0.2≤tanθ≤0.55,其中tanθ=(h1+h2-H)/Ls;以及0.4mm<D3<2.3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1/H≤0.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2/H≤0.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至第一表面的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0.6mm<D3<2.1mm。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9mm<D3<2.0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于垂直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分别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中至少一者包含多个凸起部,且凸起部朝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遮光结构,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H≤0.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0.49≤h/H≤0.80。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53≤h/H≤0.78。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57≤h/H≤0.7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10度<α<40度。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α<37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遮光结构可包含多个凸起部,且凸起部朝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遮光结构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所述至少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一电子感光元件以及前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成像镜头与光路转折元件的第一表面对应设置,且光路转折元件用于将成像镜头的一成像光线转折至电子感光元件。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遮光结构,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遮光结构包含多个凸起部,且凸起部朝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各凸起部的高度为T,各凸起部的宽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0.1<T/W<3.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H≤0.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10度<α<40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α<37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光路转折元件,其中各凸起部的高度为T,各凸起部的宽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0.2<T/W<2.2。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5<T/W<1.05。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第一遮光结构以及第二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第一遮光结构以及第二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第一遮光结构以及第二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第一遮光结构以及第二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拍摄的影像示意图;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拍摄的另一影像示意图;
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拍摄的另一影像示意图;
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8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的示意图;
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的另一示意图;以及
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的另一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20:电子装置
11:使用者界面
12,21,22:超广角相机模块
23,24:广角相机模块
13:高像素相机模块
14,25,26,27,28:摄远相机模块
15: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16,20a:闪光灯模块
29:TOF模块
30:车辆工具
100,200,300,400,500,31:相机模块
110,210,310,410,510:成像镜头
111,211,311,411,511:镜筒
112,212,312,412,512:光学元件
120,220,320,420,520:光路转折元件
121,221,321,421,521:第一表面
122,222,322,422,522:第二表面
123,223,323,423,523:第一反射面
124,224,324,424,524:第二反射面
1201,2201,4201,5201:第一遮光结构
12011,12021,32001,52011,52021:凸起部
1202,2202,4202,5202:第二遮光结构
1203,2203,4203:第三遮光结构
3200:遮光结构
130,230,330,430,530:成像面
140,240,340,440,540:电子感光元件
150,250,350,450,550:滤光元件
X1:第一方向
H: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
h1: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
h2: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
h: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
Ls: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的中心间距
α:锐角的角度
D3: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至第一表面的边缘的距离
θ:视角
I1,I2,I3,I4:外部空间信息
W,W1,W2:凸起部的宽度
T,T1,T2:凸起部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一态样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二遮光结构,且分别为一第一遮光结构以及一第二遮光结构,第一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由第二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的中心间距为Ls,其满足下列条件:0≤tanθ≤0.45,其中tanθ=(h1+h2-H)/Ls。借此,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可使光线进行多次内部反射的光路转折元件,并通过上述第一遮光结构及第二遮光结构的设置,使光线沿特定的路径传递。再者,满足上述条件范围可于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提供一较大范围的遮光,可有效遮蔽特定角度的杂散光,且前述结构配置可以双向遮蔽的方式来维持光路的稳定。
具体而言,光路转折元件可以是由玻璃材料制成,也可以是由塑胶材料制成。光线是由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于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进行内部反射,而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可依不同设计需求进行反射与透射,借此达到光路转折的功效。第一遮光结构及第二遮光结构可以是遮光板、遮光片、遮光涂层、抗反射膜层等,但不以此为限。另外,第一遮光结构是由第一表面朝第二表面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是由第二表面朝第一表面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
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1/H≤0.80。通过满足特定深度的遮光范围,可有效提升遮光效率。
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2/H≤0.80。通过满足特定深度的遮光范围,可有效提升遮光效率。
前述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10度<α<40度。借此,有助于缩小光路转折元件体积的设计。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α<37度。借此,可进一步控制光线于光路转折元件内部的路径。
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于垂直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借此,提升光路转折元件的制造精度。
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分别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借此,提供量产的可行性。
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借此,提升光线内部反射的稳定性。
光路转折元件可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第三遮光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的一边缘,且边缘靠近第一反射面。借此,有助于控制光路转折元件的入光量。
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至第一表面的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0.4mm<D3<2.3mm。借此,可防止大角度的入射光线从第一表面进入光路转折元件。
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中至少一者包含多个凸起部,且凸起部朝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借此,可有效降低非成像光线产生的机率。
本揭示内容一态样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一第二遮光结构以及一第三遮光结构,第一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由第二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三遮光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的一边缘,且边缘靠近第一反射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的中心间距为Ls,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至第一表面的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0.2≤tanθ≤0.55,其中tanθ=(h1+h2-H)/Ls;以及0.4mm<D3<2.3mm。借此,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可使光线进行多次内部反射的光路转折元件,并通过遮光结构的设置,使光线沿特定的路径传递。再者,满足前述条件范围可防止大角度的入射光线从第一表面进入光路转折元件,并于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提供一较大范围的遮光,可有效遮蔽特定角度的杂散光,且以双向遮蔽的方式来维持光路的稳定。
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1/H≤0.80。借此,满足特定深度的遮光范围,有效提升遮光效率。
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第二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2/H≤0.80。借此,满足特定深度的遮光范围,有效提升遮光效率。
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至第一表面的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0.6mm<D3<2.1mm。借此,可进一步遮蔽周边特定角度的入射光线,借此提升光学品质。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9mm<D3<2.0mm。借此,可保持产品的光学品质,并且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于垂直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借此,提升光路转折元件的制造精度。
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分别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借此,提供量产的可行性。
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借此,提升光线内部反射的稳定性。
第一遮光结构与第二遮光结构中至少一者包含多个凸起部,且凸起部朝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借此,可有效降低非成像光线产生的机率。
本揭示内容一态样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遮光结构,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H≤0.80。借此,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可使光线进行多次内部反射的光路转折元件,并通过遮光结构的设置,使光线沿特定的路径传递。再者,满足前述条件范围可于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提供一较大范围的遮光,可有效遮蔽特定角度的杂散光,并提供光路转折元件的可制造性。
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49≤h/H≤0.80。借此,较大范围的遮光,可更进一步提升光学品质。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53≤h/H≤0.78。借此,可兼顾遮光结构的尺寸精度,以及较高制造效率。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57≤h/H≤0.75。借此,保持遮光结构的结构完整性。
前述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10度<α<40度。借此,有助缩小光路转折元件体积的设计。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α<37度。借此,可进一步控制光线于光路转折元件内部的路径。
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借此,提升光线内部反射的稳定性。
遮光结构可包含多个凸起部,且凸起部朝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借此,可有效降低非成像光线产生的机率。
遮光结构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借此,提供量产的可行性。
本揭示内容一态样提供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光线从第一表面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第一反射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且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遮光结构,遮光结构由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遮光结构包含多个凸起部,且凸起部朝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各凸起部的高度为T,各凸起部的宽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0.1<T/W<3.5。借此,可有效降低非成像光线产生的机率,并提供遮光结构的可制造性。
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遮光结构沿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0.45≤h/H≤0.80。通过满足特定深度的遮光范围,可有效提升遮光效率。
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借此,提升光线内部反射的稳定性。
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10度<α<40度。借此,有助缩小光路转折元件体积的设计。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α<37度。借此,可进一步控制光线于光路转折元件内部的路径。
各凸起部的高度为T,各凸起部的宽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0.2<T/W<2.2。借此,可有效降低非成像光线产生的机率,并提升生产效率。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25<T/W<1.05。
本揭示内容一态样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一电子感光元件以及前述态样的光路转折元件。成像镜头与光路转折元件的第一表面对应设置,且光路转折元件用于将成像镜头的一成像光线转折至电子感光元件。
本揭示内容一态样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态样的相机模块。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0的示意图。由图1A可知,相机模块100包含一成像镜头110、一电子感光元件140以及一光路转折元件120。电子感光元件140设置于成像镜头110的一成像面130,光路转折元件120则设置于成像镜头110的像侧,并位于成像镜头110与电子感光元件140之间。成像镜头110与光路转折元件120的第一表面121对应设置,且光路转折元件120用于将成像镜头110的成像光线转折至电子感光元件140。成像镜头110可包含一镜筒111以及至少一光学元件112,其中光学元件112设置于镜筒111中,光学元件112可为透镜、遮光元件、固定环等,在此不另赘述。另外,由图1A可知,相机模块100可还包含一滤光元件150,其位于光路转折元件120与成像面130之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请配合参照图1B以及图1C,其中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120的第一遮光结构1201以及第二遮光结构1202的示意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12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1A、图1B以及图1C可知,光路转折元件120包含一第一表面121、一第二表面122、一第一反射面123以及一第二反射面124。光线从第一表面121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120。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于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一表面121。第一反射面123连接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且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123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124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借此,使成像光线进入电子感光元件140。具体而言,第一反射面123与第二反射面124于垂直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光路转折元件120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第一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120的折射率为1.52,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光路转折元件120包含二遮光结构,分别为第一遮光结构1201以及第二遮光结构1202。第一遮光结构1201由第一表面121往光路转折元件120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1202由第二表面122往光路转折元件120的内部延伸;也就是说,第一遮光结构1201是由第一表面121朝第二表面122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120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1202是由第二表面122朝第一表面121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120的内部延伸。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结构1201与第二遮光结构1202分别为埋入于光路转折元件120的遮光板,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第一遮光结构1201与第二遮光结构1202分别包含多个凸起部12011、12021,且凸起部12011、12021朝光路转折元件120的内部设置。详细来说,第一遮光结构1201与第二遮光结构1202分别具有一厚度,其中心相对于二端呈凹陷,而凸起部12011、12021则分别设置于凹陷处的表面,并朝向光路转折元件120的内部。
再者,光路转折元件120可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1203,第三遮光结构1203设置于第一表面121的一边缘,且所述边缘靠近第一反射面123。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遮光结构1203为一遮光片,设置于第一表面121靠近第一反射面123的边缘。
由图1B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沿第一方向X1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1201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第二遮光结构1202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第一遮光结构1201与第二遮光结构1202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X1的中心间距为Ls,锐角的角度为α,第三遮光结构1203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X1至第一表面121的边缘的距离为D3,凸起部12011、12021的高度为T,凸起部12011、12021的宽度为W,其分别为下列表1的数值。
上述表1中,tanθ=(h1+h2-H)/Ls。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200的示意图。由图2A可知,相机模块200包含一成像镜头210、一电子感光元件240以及一光路转折元件220。电子感光元件240设置于成像镜头210的一成像面230,光路转折元件220则设置于成像镜头210的像侧,并位于成像镜头210与电子感光元件240之间。成像镜头210与光路转折元件220的第一表面221对应设置,且光路转折元件220用于将成像镜头210的成像光线转折至电子感光元件240。成像镜头210可包含一镜筒211以及至少一光学元件212,其中光学元件212设置于镜筒211中,光学元件212可为透镜、遮光元件、固定环等,在此不另赘述。另外,由图2A可知,相机模块200可还包含一滤光元件250,其位于光路转折元件220与成像面230之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请配合参照图2B以及图2C,其中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220的第一遮光结构2201以及第二遮光结构2202的示意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22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2A、图2B以及图2C可知,光路转折元件220包含一第一表面221、一第二表面222、一第一反射面223以及一第二反射面224。光线从第一表面221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220。第二表面222与第一表面221于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一表面221。第一反射面223连接第一表面221与第二表面222,且与第一表面221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223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224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借此,使成像光线进入电子感光元件240。具体而言,第一反射面223与第二反射面224于垂直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光路转折元件220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第二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220的折射率为1.78,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光路转折元件220包含二遮光结构,分别为第一遮光结构2201以及第二遮光结构2202。第一遮光结构2201由第一表面221往光路转折元件220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2202由第二表面222往光路转折元件220的内部延伸;也就是说,第一遮光结构2201是由第一表面221朝第二表面222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220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2202是由第二表面222朝第一表面221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220的内部延伸。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结构2201与第二遮光结构2202分别为埋入于光路转折元件220的遮光板,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第一遮光结构2201与第二遮光结构2202皆由二端至中心渐凹。
再者,光路转折元件220可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2203,第三遮光结构2203设置于第一表面221的一边缘,且所述边缘靠近第一反射面223。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遮光结构2203为一遮光片,设置于第一表面221靠近第一反射面223的边缘。
由图2B可知,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表面221与第二表面222沿第一方向X1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2201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第二遮光结构2202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第一遮光结构2201与第二遮光结构2202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X1的中心间距为Ls,锐角的角度为α,第三遮光结构2203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X1至第一表面221的边缘的距离为D3,其分别为下列表2的数值。
上述表2中,tanθ=(h1+h2-H)/Ls。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00的示意图。由图3A可知,相机模块300包含一成像镜头310、一电子感光元件340以及一光路转折元件320。电子感光元件340设置于成像镜头310的一成像面330,光路转折元件320则设置于成像镜头310的像侧。成像镜头310与光路转折元件320的第一表面321对应设置,且光路转折元件320用于将成像镜头310的成像光线转折至电子感光元件340。成像镜头310可包含一镜筒311以及至少一光学元件312,其中光学元件312设置于镜筒311中,光学元件312可为透镜、遮光元件、固定环等,在此不另赘述。另外,由图3A可知,相机模块300可还包含一滤光元件350,其位于光路转折元件320与成像面330之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请配合参照图3B,其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320的遮光结构3200的示意图。由图3A以及图3B可知,光路转折元件320包含一第一表面321、一第二表面322、一第一反射面323以及一第二反射面324。一光线从第一表面321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320。第二表面322与第一表面321于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一表面321。第一反射面323连接第一表面321与第二表面322,且与第一表面321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323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324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借此,使成像光线进入电子感光元件340。具体而言,光路转折元件320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第三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320的折射率为2.01,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光路转折元件320包含一遮光结构3200,遮光结构3200由第一表面321与第二表面322中至少一表面往光路转折元件320的内部延伸;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200是由第二表面322往光路转折元件320的内部延伸,且为埋入于光路转折元件320的遮光片,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遮光结构3200包含多个凸起部32001,且凸起部32001朝光路转折元件320的内部设置。
由图3B可知,第三实施例中,第一表面321与第二表面322沿第一方向X1上的间距为H,遮光结构3200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锐角的角度为α,凸起部32001的高度为T,凸起部32001的宽度为W,其分别为下列表3的数值。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相机模块400的示意图。由图4A可知,相机模块400包含一成像镜头410、一电子感光元件440以及一光路转折元件420。电子感光元件440设置于成像镜头410的一成像面430,光路转折元件420则设置于成像镜头410的像侧,并位于成像镜头410与电子感光元件440之间。成像镜头410与光路转折元件420的第一表面421对应设置,且光路转折元件420用于将成像镜头410的成像光线转折至电子感光元件440。成像镜头410可包含一镜筒411以及至少一光学元件412,其中光学元件412设置于镜筒411中,光学元件412可为透镜、遮光元件、固定环等,在此不另赘述。另外,由图4A可知,相机模块400可还包含一滤光元件450,其位于光路转折元件420与成像面430之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请配合参照图4B以及图4C,其中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420的第一遮光结构4201以及第二遮光结构4202的示意图,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42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4A、图4B以及图4C可知,光路转折元件420包含一第一表面421、一第二表面422、一第一反射面423以及一第二反射面424。光线从第一表面421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420。第二表面422与第一表面421于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一表面421。第一反射面423连接第一表面421与第二表面422,且与第一表面421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423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424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借此,使成像光线进入电子感光元件440。具体而言,第一反射面423与第二反射面424于垂直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光路转折元件420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第四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420的折射率为1.54,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光路转折元件420包含二遮光结构,分别为第一遮光结构4201以及第二遮光结构4202。第一遮光结构4201由第一表面421往光路转折元件420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4202由第二表面422往光路转折元件420的内部延伸;也就是说,第一遮光结构4201是由第一表面421朝第二表面422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420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4202是由第二表面422朝第一表面421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420的内部延伸。具体而言,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结构4201与第二遮光结构4202分别从第一表面421与第二表面422沿第一方向X1往光路转折元件420的内部渐缩,并分别于第一表面421与第二表面422上形成凹陷结构,且第一遮光结构4201与第二遮光结构4202分别为一遮光涂层,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再者,光路转折元件420可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4203,第三遮光结构4203设置于第一表面421的一边缘,且所述边缘靠近第一反射面423。第四实施例中,第三遮光结构4203为一遮光涂层,设置于第一表面421靠近第一反射面423的边缘。
由图4B可知,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421与第二表面422沿第一方向X1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4201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第二遮光结构4202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第一遮光结构4201与第二遮光结构4202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X1的中心间距为Ls,锐角的角度为α,第三遮光结构4203的中心沿垂直第一方向X1至第一表面421的边缘的距离为D3,其分别为下列表4的数值。
上述表4中,tanθ=(h1+h2-H)/Ls。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相机模块500的示意图。由图5A可知,相机模块500包含一成像镜头510、一电子感光元件540以及一光路转折元件520。电子感光元件540设置于成像镜头510的一成像面530,光路转折元件520则设置于成像镜头510的像侧,并位于成像镜头510与电子感光元件540之间。成像镜头510与光路转折元件520的第一表面521对应设置,且光路转折元件520用于将成像镜头510的成像光线转折至电子感光元件540。成像镜头510可包含一镜筒511以及至少一光学元件512,其中光学元件512设置于镜筒511中,光学元件512可为透镜、遮光元件、固定环等,在此不另赘述。另外,由图5A可知,相机模块500可还包含一滤光元件550,其位于光路转折元件520与成像面530之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请配合参照图5B以及图5C,其中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520的第一遮光结构5201以及第二遮光结构5202的示意图,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52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5A、图5B以及图5C可知,光路转折元件520包含一第一表面521、一第二表面522、一第一反射面523以及一第二反射面524。光线从第一表面521入射至光路转折元件520。第二表面522与第一表面521于一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第一方向X1垂直于第一表面521。第一反射面523连接第一表面521与第二表面522,且与第一表面521之间形成一锐角,光线通过第一反射面523进行一内部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面524进行另一内部反射。借此,使成像光线进入电子感光元件540。具体而言,第一反射面523与第二反射面524于垂直第一方向X1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光路转折元件520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1.45<N<2.1。第五实施例中,光路转折元件520的折射率为1.47,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光路转折元件520包含二遮光结构,分别为第一遮光结构5201以及第二遮光结构5202。第一遮光结构5201由第一表面521往光路转折元件520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5202由第二表面522往光路转折元件520的内部延伸;也就是说,第一遮光结构5201是由第一表面521朝第二表面522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520的内部延伸,第二遮光结构5202是由第二表面522朝第一表面521的方向往光路转折元件520的内部延伸。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结构5201与第二遮光结构5202分别为埋入于光路转折元件520的遮光板,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第一遮光结构5201与第二遮光结构5202分别包含多个凸起部52011、52021,且凸起部52011、52021朝光路转折元件520的内部设置。详细来说,第一遮光结构5201与第二遮光结构5202分别具有一厚度,其中心相对于二端呈凹陷,而凸起部52011、52021则分别设置于凹陷处的表面,并朝向光路转折元件520的内部。必须说明的是,第二遮光结构5202凹陷处的表面呈凸弧状,而凸起部52021则设置于凸弧状上。
由图5B可知,第五实施例中,第一表面521与第二表面522沿第一方向X1上的间距为H,第一遮光结构5201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第二遮光结构5202沿第一方向X1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第一遮光结构5201与第二遮光结构5202之间沿垂直第一方向X1的中心间距为Ls,锐角的角度为α,凸起部52011的高度为T1,凸起部52021的高度为T2,凸起部52011的宽度为W1,凸起部52021的宽度为W2,其分别为下列表5的数值。
上述表5中,tanθ=(h1+h2-H)/Ls。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与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6A与图6B可知,电子装置1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10包含多个相机模块及使用者界面11。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为超广角相机模块12、高像素相机模块13及摄远相机模块14,且使用者界面11为触控屏幕,但并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相机模块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使用者通过使用者界面11进入拍摄模式,其中使用者界面11用于显示画面,且可用于手动调整拍摄视角以切换不同的相机模块。此时相机模块汇集成像光线在相机模块的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Signal Processor,ISP)15。
由图6B可知,因应电子装置1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1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图未绘示),进一步地,电子装置10可还包含至少一对焦辅助模块(图未标示)及至少一感测元件(图未绘示)。对焦辅助模块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16、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10中相机模块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1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界面11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使用者界面11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光学防手震组件、感测元件及对焦辅助模块可设置在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图未绘示)上,并通过一连接器(图未绘示)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5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相机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相机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可包含多个感测元件及多个对焦辅助模块,感测元件及对焦辅助模块设置在软性电路板及另外至少一软性电路板(图未绘示),并通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5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绘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1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6C可知,以超广角相机模块12可拍摄到较大范围的影像,具有容纳更多景色的功能。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拍摄的另一影像示意图。由图6D可知,以高像素相机模块13可拍摄一定范围且兼具高像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变形的功能。
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拍摄的另一影像示意图。由图6E可知,以摄远相机模块14具有高倍数的放大功能,可拍摄远处的影像并放大至高倍。
由图6C至图6E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相机模块进行取景,并搭配影像处理的技术,可于电子装置10实现变焦的功能。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7,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由图7可知,电子装置20是一智能手机,且电子装置20包含多个相机模块。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为超广角相机模块21、22、广角相机模块23、24、摄远相机模块25、26、27、28及TOF模块(Time-Of-Flight:飞时测距模块)29,而TOF模块29另可为其他种类的相机模块,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具体而言,相机模块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再者,摄远相机模块27、28更具备转折光路的功能,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因应电子装置2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2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图未绘示),进一步地,电子装置20可还包含至少一对焦辅助模块(图未绘示)及至少一感测元件(图未绘示)。对焦辅助模块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20a、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20中相机模块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2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
另外,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8A至图8C,其中图8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30的示意图,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30的另一示意图,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3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8A至图8C可知,车辆工具30包含多个相机模块31。第八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1的数量为六,且相机模块3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任一者,但并不以此为限。
由图8A与图8B可知,相机模块31为车用相机模块,且相机模块31中二者分别位于左右后照镜的下方,且用于撷取一视角θ的影像信息。具体而言,视角θ可满足下列条件:40度<θ<90度。借此,可撷取左右二旁车道范围内的影像信息。
由图8B可知,相机模块31中另二者可设置于车辆工具30内部的空间。具体而言,所述二相机模块31分别设置于靠近车内后视镜的位置与靠近后车窗的位置。再者,相机模块31中另可分别设置于车辆工具30左右后照镜的非镜面,但并不以此为限。
由图8C可知,相机模块31中再二者可设置于车辆工具30的前端与后端的位置,其中通过相机模块31于车辆工具30的前端与后端及左右后照镜的下方的配置,有助于驾驶人借此获得驾驶舱以外的外部空间信息,例如外部空间信息I1、I2、I3、I4,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供更多视角以减少死角,进而有助于提升行车安全。再者,通过将相机模块31设置于车辆工具30的四周,有助于辨识车辆工具30外的路况信息,以助于实现自动辅助驾驶的功能。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与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38)

1.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表面,一光线从该第一表面入射至该光路转折元件;
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一表面;
一第一反射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且与该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该光线通过该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以及
一第二反射面,该光线通过该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
其中,该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以及一第二遮光结构,该第一遮光结构由该第一表面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该第二遮光结构由该第二表面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
其中,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第一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该第二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该第一遮光结构与该第二遮光结构之间沿垂直该第一方向的中心间距为Ls,其满足下列条件:
0≤tanθ≤0.45,其中tanθ=(h1+h2-H)/Ls。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第一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其满足下列条件:
0.45≤h1/H≤0.8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第二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
0.45≤h2/H≤0.8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10度<α<40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15度<α<37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射面与该第二反射面于垂直该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结构与该第二遮光结构分别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1.45<N<2.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结构,该第三遮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一边缘,且该边缘靠近该第一反射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该第一方向至该第一表面的该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
0.4mm<D3<2.3mm。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结构与该第二遮光结构中至少一者包含多个凸起部,且所述多个凸起部朝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
12.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表面,一光线从该第一表面入射至该光路转折元件;
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一表面;
一第一反射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且与该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该光线通过该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以及
一第二反射面,该光线通过该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
其中,该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第一遮光结构、一第二遮光结构以及一第三遮光结构,该第一遮光结构由该第一表面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该第二遮光结构由该第二表面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该第三遮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一边缘,且该边缘靠近该第一反射面;
其中,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第一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该第二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该第一遮光结构与该第二遮光结构之间沿垂直该第一方向的中心间距为Ls,该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该第一方向至该第一表面的该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
-0.2≤tanθ≤0.55,其中tanθ=(h1+h2-H)/Ls;以及
0.4mm<D3<2.3mm。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第一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1,其满足下列条件:
0.45≤h1/H≤0.8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第二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
0.45≤h2/H≤0.80。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该第一方向至该第一表面的该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
0.6mm<D3<2.1mm。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遮光结构的中心沿垂直该第一方向至该第一表面的该边缘的距离为D3,其满足下列条件:
0.9mm<D3<2.0mm。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射面与该第二反射面于垂直该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结构与该第二遮光结构分别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1.45<N<2.1。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结构与该第二遮光结构中至少一者包含多个凸起部,且所述多个凸起部朝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
21.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表面,一光线从该第一表面入射至该光路转折元件;
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一表面;
一第一反射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并且与该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该光线通过该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以及
一第二反射面,该光线通过该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
其中,该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遮光结构,该遮光结构由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
其中,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
0.45≤h/H≤0.80。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
0.49≤h/H≤0.80。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
0.53≤h/H≤0.78。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
0.57≤h/H≤0.75。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10度<α<40度。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15度<α<37度。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1.45<N<2.1。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遮光结构包含多个凸起部,且所述多个凸起部朝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
2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遮光结构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中该至少一表面沿该第一方向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渐缩。
30.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成像镜头;
一电子感光元件;以及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该成像镜头与该光路转折元件的该第一表面对应设置,且该光路转折元件用于将该成像镜头的一成像光线转折至该电子感光元件。
3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相机模块。
32.一种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表面,一光线从该第一表面入射至该光路转折元件;
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于一第一方向上对应设置且互相平行,且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一表面;
一第一反射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且与该第一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该光线通过该第一反射面进行一内部反射;以及
一第二反射面,该光线通过该第二反射面进行另一内部反射;
其中,该光路转折元件还包含一遮光结构,该遮光结构由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往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延伸;
其中,该遮光结构包含多个凸起部,且所述多个凸起部朝该光路转折元件的内部设置,各该凸起部的高度为T,各该凸起部的宽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
0.1<T/W<3.5。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沿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该遮光结构沿该第一方向的中心延伸深度为h,其满足下列条件:
0.45≤h/H≤0.80。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光路转折元件的折射率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1.45<N<2.1。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10度<α<40度。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锐角的角度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15度<α<37度。
37.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各该凸起部的高度为T,各该凸起部的宽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
0.2<T/W<2.2。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光路转折元件,其特征在于,各该凸起部的高度为T,各该凸起部的宽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
0.25<T/W<1.05。
CN202322140387.8U 2022-08-26 2023-08-10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Active CN22067179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73557P 2022-08-26 2022-08-26
US63/373,557 2022-08-26
TW112123543 2023-06-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1792U true CN220671792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0292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01844.3A Pending CN117631407A (zh) 2022-08-26 2023-08-10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322140387.8U Active CN220671792U (zh) 2022-08-26 2023-08-10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01844.3A Pending CN117631407A (zh) 2022-08-26 2023-08-10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763140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31407A (zh) 2024-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0690B2 (en) Zoom lens
CN111835953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780512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20230296863A1 (en) Lens element, imaging len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20671792U (zh)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4859538B (zh) 塑胶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4586080U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469437A (zh)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20730514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US20240069416A1 (en) Light path folding elemen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2409633A (zh) 光路轉折元件、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230324588A1 (en) Metal light blocking element,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115906A1 (e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9392350U (zh)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822079B (zh) 成像光學系統、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17238428U (zh) 相机模块、影像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75706B (zh) 相機模組、影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2035010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087786A1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202416038A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8011612A (zh) 塑胶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7092785A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