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8501U -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8501U
CN217238501U CN202220808068.2U CN202220808068U CN217238501U CN 217238501 U CN217238501 U CN 217238501U CN 202220808068 U CN202220808068 U CN 202220808068U CN 217238501 U CN217238501 U CN 2172385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element
optical surface
distance
central axis
peripher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080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谆桦
张临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85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85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透镜元件具有一中心轴,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外周部及多个凸起结构。中心轴通过光学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光学面与一第二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与第一光学面相对设置。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一第二外周面及一外环面。第一外周面与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与第二光学面朝向同一侧。外环面连接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凸起结构设置于第一外周面上,凸起结构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且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并且往中心轴渐缩。借此,可提升模具与透镜元件之间的贴合度。

Description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透镜元件、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透镜元件、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成像镜头以及其透镜元件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透镜元件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防止离型时产生翘曲或变形的透镜元件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凸起结构使透镜元件在制造成型时,可提升模具与透镜元件之间的贴合度,防止离型时产生翘曲或变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透镜元件,具有一中心轴,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外周部及多个凸起结构。中心轴通过光学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光学面与一第二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与第一光学面相对设置。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一第二外周面及一外环面。第一外周面与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与第二光学面朝向同一侧。外环面连接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凸起结构设置于第一外周面上,凸起结构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且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并且往中心轴渐缩。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且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中最后一者为一最后凸起结构。第一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S,最后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E,其满足下列条件:0.005mm<DS-DE<1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第一光学面与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离为t,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的中心距离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t/CT<5.5。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t/CT<5.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外环面至中心轴的距离为ψ,第一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S,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DS/ψ<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各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S1/S2<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第一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S,最后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E,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5mm≤DS-DE≤0.8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凸起结构可沿螺旋状路径往中心轴逐渐靠近。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透镜元件可由射出成型制成,透镜元件可还包含至少一注料痕,且注料痕设置于外环面上。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中至少一者可为光学非球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镜筒与一成像透镜组,其中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透镜元件可还包含一承靠面,承靠面与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承靠面较凸起结构接近光学有效部,且与相邻的一元件互相承靠。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如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透镜元件,具有一中心轴,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外周部及多个凸起结构。光学有效部包含一第一光学面与一第二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与第一光学面相对设置。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一第二外周面及一外环面。第一外周面与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与第二光学面朝向同一侧。外环面连接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凸起结构设置于第一外周面上,凸起结构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且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并且往中心轴渐缩。凸起结构中至少三者皆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识端与一第二辨识端,第一辨识端连接第一外周面,且第二辨识端与第一外周面之间具有一间距。各凸起结构于第二辨识端的一侧与第一外周面之间形成一夹角,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45度≤α≤9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夹角为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60度≤α≤90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第一光学面与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离为t,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的中心距离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t/CT<5.5。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t/CT<5.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外环面至中心轴的距离为ψ,第一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S,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DS/ψ<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各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S1/S2<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凸起结构可沿螺旋状路径往中心轴逐渐靠近。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其中各凸起结构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的截面上可还具有一顶点,顶点为各凸起结构的最高点,且顶点与第二辨识端沿垂直中心轴的间距小于顶点与第一辨识端沿垂直中心轴的间距。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镜筒与一成像透镜组,其中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如前述实施方式的透镜元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透镜元件可还包含一承靠面,承靠面与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承靠面较凸起结构接近光学有效部,且与相邻的一元件互相承靠。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如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元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的影像示意图;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的另一影像示意图;
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的再一影像示意图;
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8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的示意图;
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的另一示意图;以及
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的再一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成像镜头
110:塑胶镜筒
121,122,123,124,125,126,127,220,320,420,520:透镜元件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遮光元件
140:固定元件
151,251,351,451,551:光学有效部
151a,251a,351a,451a,551a:第一光学面
151b,251b,351b,451b,551b:第二光学面
152,252,352,452,552:外周部
152a,252a,352a,452a,552a:第一外周面
152b,252b,352b,452b,552b:第二外周面
152c,252c,352c,452c,552c:外环面
153,253,353,453,553:凸起结构
153a,253a,353a,453a,553a:第一凸起结构
153b,253b,353b,453b,553b:最后凸起结构
154,254,354,454,554:注料痕
155:承靠面
156a,256a,356a,456a,556a:第一辨识端
156b,256b,356b,456b,556b:第二辨识端
156c,256c,356c,456c,556c:顶点
60,70:电子装置
61:使用者界面
62,711,712:超广角相机模块
63:高像素相机模块
64,715,716,717,718:摄远相机模块
65: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66,720:闪光灯模块
713,714:广角相机模块
719:TOF模块
80:车辆工具
81:相机模块
O:中心轴
I1,I2,I3,I4:外部空间信息
DS:第一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
DE:最后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
t:第一光学面与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离
CT: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的中心距离
ψ:外环面至中心轴的距离
S1: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
S2: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
α:夹角
θ:视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透镜元件,其中透镜元件具有一中心轴,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一外周部及多个凸起结构。中心轴通过光学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光学面与一第二光学面,其中第二光学面与第一光学面相对设置。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一第二外周面及一外环面,其中第一外周面与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与第二光学面朝向同一侧,且外环面连接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凸起结构设置于第一外周面上,凸起结构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且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并且往中心轴渐缩。
透过设置凸起结构使透镜元件在制造成型时,可提升模具与透镜元件之间的贴合度,防止离型时产生翘曲或变形。再者,透过以螺旋状路径配置凸起结构可具有较快速的模具加工流程,以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并且依照不同需求设计与成型条件下,能够更方便的进行调整凸起结构的数量以及疏密分布。
具体而言,螺旋状路径可以是往中心顺时针渐缩,也可以是往中心逆时针渐缩,其中螺旋状路径可以是阿基米德螺旋(Archimedean spiral)、费马螺旋(Fermat's spiral)、等角螺旋(Logarithmic spiral),但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当r、θ为以中心轴做为原点的极座标系的二座标轴,a、b为常数,e为自然常数,详细的螺旋状路径的公式如下:
阿基米德螺旋:r=a+bθ;
费马螺旋:
Figure BDA0003587088960000071
以及
等角螺旋:r=a×e
再者,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延伸,即表示凸起结构是从螺旋状路径上的一第一位置延伸至螺旋状路径上的一第二位置,进一步来说,第二位置较第一位置更靠近中心轴。
凸起结构中至少三者皆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的一截面上可具有一第一辨识端与一第二辨识端,其中第一辨识端连接第一外周面,且第二辨识端与第一外周面之间具有一间距。具体而言,第一辨识端与第二辨识端分别为凸起结构靠近与远离光学有效部的二端,可从垂直第一外周面的方向上观察辨识。或者,第一辨识端与第二辨识端可以分别为凸起结构远离与靠近光学有效部的二端。
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中第一者可为一第一凸起结构,且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中最后一者可为一最后凸起结构。再者,第一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S,最后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E,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05mm<DS-DE<1mm。当DS-DE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提供较平衡的贴附力。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5mm≤DS-DE≤0.8mm。当DS-DE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进一步降低模具汰换率,借以降低生产成本。
各凸起结构于第二辨识端的一侧与第一外周面之间形成一夹角,夹角为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5度≤α≤90度。借此,可使透镜元件与模具更密合。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60度≤α≤90度。当α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减少模具加工的难度,且提供模具拆模的可行性。
凸起结构可沿螺旋状路径往中心轴逐渐靠近。借此,可利于模具加工的自动化工序。
透镜元件可由射出成型制成,且透镜元件可还包含至少一注料痕,其中注料痕设置于外环面上。借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镜元件。
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中至少一者可为光学非球面。借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镜元件。
各凸起结构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的截面上可还具有一顶点,顶点为各凸起结构的最高点,且顶点与第二辨识端沿垂直中心轴的间距小于顶点与第一辨识端沿垂直中心轴的间距。借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镜元件产生翘曲或变形。
第一光学面与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离为t,第一光学面与第二光学面的中心距离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t/CT<5.5。当t/CT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效提升较容易产生翘曲或变形的透镜元件的成型良率。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t/CT<5.0。当t/CT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进一步优化光学有效部的尺寸公差。
外环面至中心轴的距离为ψ,第一凸起结构至中心轴的距离为DS,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DS/ψ<1。透过凸起结构设置较靠近透镜元件的外环面,借以有效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机率。
各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S1/S2<5。当S1/S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得到较合适的疏密间隔,且可保持结构完整性。具体而言,凸起结构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是指凸起结构中相邻二者之间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
上述本揭示内容透镜元件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镜筒与一成像透镜组。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前述的透镜元件。
透镜元件可还包含一承靠面,其中承靠面与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承靠面较凸起结构接近光学有效部,且与相邻的一元件互相承靠。借此,可确保承靠面的平整度,进而减少组装公差以提供高解像力的成像镜头。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中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与一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中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示意图。由图1A可知,成像镜头10包含一塑胶镜筒110与一成像透镜组(图未标示),其中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110中。
具体来说,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透镜元件121、遮光元件131、透镜元件122、遮光元件132、透镜元件123、遮光元件133、透镜元件124、遮光元件134、透镜元件125、遮光元件135、136、透镜元件126、遮光元件137、138、139、透镜元件127及固定元件140,其中透镜元件、遮光元件及固定元件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不以此为限。
请配合参照图1B至图1D,其中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元件125的立体示意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元件125的示意图,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透镜元件125的参数示意图。由图1A至图1D可知,透镜元件125具有一中心轴O,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151、一外周部152及多个凸起结构153,其中中心轴O通过光学有效部151,且外周部152环绕光学有效部151。透过设置凸起结构153使透镜元件125在制造成型时,可提升模具(图未绘示)与透镜元件125之间的贴合度,防止离型时产生翘曲或变形。
第一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53的数量为二十九,但并不以此为限。
由图1B与图1D可知,光学有效部151包含一第一光学面151a与一第二光学面151b,其中第二光学面151b与第一光学面151a相对设置,且第一光学面151a与第二光学面151b皆为光学非球面。借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镜元件。
外周部152环绕光学有效部1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152a、一第二外周面152b及一外环面152c,其中第一外周面152a与第一光学面151a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152b与第二光学面151b朝向同一侧,且外环面152c连接第一外周面152a与第二外周面152b。
由图1C可知,凸起结构153设置于第一外周面152a上,凸起结构153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且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151并且往中心轴O渐缩。透过以螺旋状路径配置凸起结构153可具有较快速的模具加工流程,以提高模具加工的效率,并且依照不同需求设计与成型条件下,能够更方便的进行调整凸起结构153的数量以及疏密分布。进一步来说,凸起结构153沿螺旋状路径往中心轴O逐渐靠近,借以利于模具加工的自动化工序。
具体而言,螺旋状路径可以是往中心顺时针渐缩,也可以是往中心逆时针渐缩,其中螺旋状路径可以是阿基米德螺旋、费马螺旋、等角螺旋,但不以此为限。再者,凸起结构153沿螺旋状路径延伸,即表示凸起结构153是从螺旋状路径上的一第一位置延伸至螺旋状路径上的一第二位置,进一步来说,第二位置较第一位置更靠近中心轴O。
由图1D可知,凸起结构153中至少三者皆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1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识端156a与一第二辨识端156b,其中第一辨识端156a连接第一外周面152a,且第二辨识端156b与第一外周面152a之间具有一间距。具体而言,从垂直第一外周面152a的方向上观察辨识,第一辨识端156a与第二辨识端156b分别为凸起结构153靠近与远离光学有效部151的二端。
进一步来说,各凸起结构153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152a的截面上还具有一顶点156c,其中顶点156c为各凸起结构153的最高点,且顶点156c与第二辨识端156b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小于顶点156c与第一辨识端156a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借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镜元件125产生翘曲或变形。
由图1B至图1D可知,透镜元件125由射出成型制成,且透镜元件125还包含至少一注料痕154,其中注料痕154设置于外环面152c上。借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镜元件。
由图1A与图1D可知,透镜元件125还包含一承靠面155,其中承靠面155与第一光学面151a朝向同一侧,承靠面155较凸起结构153接近光学有效部151,且与遮光元件134互相承靠。借此,可确保承靠面155的平整度,进而减少组装公差,以提供高解像力的成像镜头10。
由图1C与图1D可知,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153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153a,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153中最后一者为一最后凸起结构153b,且各凸起结构153于第二辨识端156b的一侧与第一外周面152a之间形成一夹角,其中第一凸起结构153a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S,最后凸起结构153b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E,第一光学面151a与第一外周面152a的中心距离为t,第一光学面151a与第二光学面151b的中心距离为CT,外环面152c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ψ,各凸起结构153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凸起结构153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夹角为α,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一条件。
Figure BDA0003587088960000101
Figure BDA0003587088960000111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至图2C,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透镜元件220的立体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元件220的示意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透镜元件22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2A至图2C可知,透镜元件220具有一中心轴O,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251、一外周部252及多个凸起结构253,其中中心轴O通过光学有效部251,且外周部252环绕光学有效部251。透过设置凸起结构253使透镜元件220在制造成型时,可提升模具(图未绘示)与透镜元件220之间的贴合度,防止离型时产生翘曲或变形。
第二实施例中,凸起结构253的数量为六十五,但并不以此为限。
光学有效部251包含一第一光学面251a与一第二光学面251b,其中第二光学面251b与第一光学面251a相对设置,且第一光学面251a与第二光学面251b皆为光学非球面。借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镜元件。
外周部252环绕光学有效部2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252a、一第二外周面252b及一外环面252c,其中第一外周面252a与第一光学面251a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252b与第二光学面251b朝向同一侧,且外环面252c连接第一外周面252a与第二外周面252b。
由图2B可知,凸起结构253设置于第一外周面252a上,凸起结构253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251并且往中心轴O渐缩,且凸起结构253沿螺旋状路径往中心轴O逐渐靠近。
由图2C可知,凸起结构253中至少三者皆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2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识端256a与一第二辨识端256b,其中第一辨识端256a连接第一外周面252a,且第二辨识端256b与第一外周面252a之间具有一间距。具体而言,从垂直第一外周面252a的方向上观察辨识,第一辨识端256a与第二辨识端256b分别为凸起结构253靠近与远离光学有效部251的二端。
进一步来说,各凸起结构253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252a的截面上还具有一顶点256c,其中顶点256c为各凸起结构253的最高点,且顶点256c与第二辨识端256b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小于顶点256c与第一辨识端256a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借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镜元件220产生翘曲或变形。
由图2A至图2C可知,透镜元件220由射出成型制成,且透镜元件220还包含至少一注料痕254,其中注料痕254设置于外环面252c上。借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镜元件。
由图2B与图2C可知,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253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253a,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253中最后一者为一最后凸起结构253b,且各凸起结构253于第二辨识端256b的一侧与第一外周面252a之间形成一夹角,其中第一凸起结构253a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S,最后凸起结构253b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E,第一光学面251a与第一外周面252a的中心距离为t,第一光学面251a与第二光学面251b的中心距离为CT,外环面252c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ψ,各凸起结构253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凸起结构253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夹角为α,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二条件。
Figure BDA0003587088960000121
另外,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至图3C,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透镜元件320的立体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元件320的示意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透镜元件32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3A至图3C可知,透镜元件320具有一中心轴O,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351、一外周部352及多个凸起结构353,其中中心轴O通过光学有效部351,且外周部352环绕光学有效部351。透过设置凸起结构353使透镜元件320在制造成型时,可提升模具(图未绘示)与透镜元件320之间的贴合度,防止离型时产生翘曲或变形。
第三实施例中,凸起结构353的数量为二十二,但并不以此为限。
光学有效部351包含一第一光学面351a与一第二光学面351b,其中第二光学面351b与第一光学面351a相对设置,且第一光学面351a与第二光学面351b皆为光学非球面。借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镜元件。
外周部352环绕光学有效部3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352a、一第二外周面352b及一外环面352c,其中第一外周面352a与第一光学面351a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352b与第二光学面351b朝向同一侧,且外环面352c连接第一外周面352a与第二外周面352b。
由图3B可知,凸起结构353设置于第一外周面352a上,凸起结构353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351并且往中心轴O渐缩,且凸起结构353沿螺旋状路径往中心轴O逐渐靠近。
由图3C可知,凸起结构353中至少三者皆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3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识端356a与一第二辨识端356b,其中第一辨识端356a连接第一外周面352a,且第二辨识端356b与第一外周面352a之间具有一间距。具体而言,从垂直第一外周面352a的方向上观察辨识,第一辨识端356a与第二辨识端356b分别为凸起结构353靠近与远离光学有效部351的二端。
进一步来说,各凸起结构353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352a的截面上还具有一顶点356c,其中顶点356c为各凸起结构353的最高点,且顶点356c与第二辨识端356b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小于顶点356c与第一辨识端356a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借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镜元件320产生翘曲或变形。
由图3A至图3C可知,透镜元件320由射出成型制成,且透镜元件320还包含至少一注料痕354,其中注料痕354设置于外环面352c上。借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镜元件。
由图3B与图3C可知,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353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353a,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353中最后一者为一最后凸起结构353b,且各凸起结构353于第二辨识端356b的一侧与第一外周面352a之间形成一夹角,其中第一凸起结构353a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S,最后凸起结构353b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E,第一光学面351a与第一外周面352a的中心距离为t,第一光学面351a与第二光学面351b的中心距离为CT,外环面352c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ψ,各凸起结构353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凸起结构353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夹角为α,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三条件。
Figure BDA0003587088960000141
另外,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与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透镜元件420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透镜元件420的参数示意图。由图4A与图4B可知,透镜元件420具有一中心轴O,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451、一外周部452及多个凸起结构453,其中中心轴O通过光学有效部451,且外周部452环绕光学有效部451。透过设置凸起结构453使透镜元件420在制造成型时,可提升模具(图未绘示)与透镜元件420之间的贴合度,防止离型时产生翘曲或变形。
第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453的数量为二十四,但并不以此为限。
光学有效部451包含一第一光学面451a与一第二光学面451b,其中第二光学面451b与第一光学面451a相对设置。借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镜元件。
外周部452环绕光学有效部4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452a、一第二外周面452b及一外环面452c,其中第一外周面452a与第一光学面451a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452b与第二光学面451b朝向同一侧,且外环面452c连接第一外周面452a与第二外周面452b。
由图4A可知,凸起结构453设置于第一外周面452a上,凸起结构453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451并且往中心轴O渐缩,且凸起结构453沿螺旋状路径往中心轴O逐渐靠近。
由图4B可知,凸起结构453中至少三者皆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4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识端456a与一第二辨识端456b,其中第一辨识端456a连接第一外周面452a,且第二辨识端456b与第一外周面452a之间具有一间距。具体而言,从垂直第一外周面452a的方向上观察辨识,第一辨识端456a与第二辨识端456b分别为凸起结构453靠近与远离光学有效部451的二端。
进一步来说,各凸起结构453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452a的截面上还具有一顶点456c,其中顶点456c为各凸起结构453的最高点,且顶点456c与第二辨识端456b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小于顶点456c与第一辨识端456a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借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镜元件420产生翘曲或变形。
由图4A与图4B可知,透镜元件420由射出成型制成,且透镜元件420还包含至少一注料痕454,其中注料痕454设置于外环面452c上。借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镜元件。
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453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453a,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453中最后一者为一最后凸起结构453b,且各凸起结构453于第二辨识端456b的一侧与第一外周面452a之间形成一夹角,其中第一凸起结构453a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S,最后凸起结构453b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E,第一光学面451a与第一外周面452a的中心距离为t,第一光学面451a与第二光学面451b的中心距离为CT,外环面452c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ψ,各凸起结构453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凸起结构453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夹角为α,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四条件。
Figure BDA0003587088960000151
另外,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与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透镜元件520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透镜元件520示意图。由图5A与图5B可知,透镜元件520具有一中心轴O,且包含一光学有效部551、一外周部552及多个凸起结构553,其中中心轴O通过光学有效部551,且外周部552环绕光学有效部551。透过设置凸起结构553使透镜元件520在制造成型时,可提升模具(图未绘示)与透镜元件520之间的贴合度,防止离型时产生翘曲或变形。
第五实施例中,凸起结构553的数量为十三,但并不以此为限。
光学有效部551包含一第一光学面551a与一第二光学面551b,其中第二光学面551b与第一光学面551a相对设置。借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透镜元件。
外周部552环绕光学有效部551,且包含一第一外周面552a、一第二外周面552b及一外环面552c,其中第一外周面552a与第一光学面551a朝向同一侧,第二外周面552b与第二光学面551b朝向同一侧,且外环面552c连接第一外周面552a与第二外周面552b。
由图5A可知,凸起结构553设置于第一外周面552a上,凸起结构553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螺旋状路径环绕光学有效部551并且往中心轴O渐缩,且凸起结构553沿螺旋状路径往中心轴O逐渐靠近。
由图5B可知,凸起结构553中至少三者皆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552a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识端556a与一第二辨识端556b,其中第一辨识端556a连接第一外周面552a,且第二辨识端556b与第一外周面552a之间具有一间距。具体而言,从垂直第一外周面552a的方向上观察辨识,第一辨识端556a与第二辨识端556b分别为凸起结构553远离与靠近光学有效部551的二端。
进一步来说,各凸起结构553于垂直于第一外周面552a的截面上还具有一顶点556c,其中顶点556c为各凸起结构553的最高点,且顶点556c与第二辨识端556b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小于顶点556c与第一辨识端556a沿垂直中心轴O的间距。借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透镜元件520产生翘曲或变形。
由图5A与图5B可知,透镜元件520由射出成型制成,且透镜元件520还包含至少一注料痕554,其中注料痕554设置于外环面552c上。借此,可提供高精度且微型化的精密透镜元件。
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553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553a,螺旋状路径上的凸起结构553中最后一者为一最后凸起结构553b,且各凸起结构553于第二辨识端556b的一侧与第一外周面552a之间形成一夹角,其中第一凸起结构553a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S,最后凸起结构553b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DE,第一光学面551a与第一外周面552a的中心距离为t,第一光学面551a与第二光学面551b的中心距离为CT,外环面552c至中心轴O的距离为ψ,各凸起结构553沿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凸起结构553沿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夹角为α,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五条件。
Figure BDA0003587088960000171
另外,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与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6A与图6B可知,电子装置6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60包含一相机模块(图未标示)与一使用者界面61,其中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图未绘示)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图未绘示)。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为超广角相机模块62、高像素相机模块63及摄远相机模块64,且使用者界面61为触控屏幕,但并不以此为限。
再者,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镜筒(图未绘示)与一成像透镜组(图未绘示),其中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透镜元件(图未绘示)。具体而言,透镜元件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的任一透镜元件,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61进入拍摄模式,其中使用者界面61用以显示画面,且可用以手动调整拍摄视角以切换不同的相机模块。此时相机模块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65。
由图6B可知,因应电子装置6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6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图未绘示),进一步地,电子装置6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对焦辅助模块(图未标示)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图未绘示)。对焦辅助模块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66、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60中相机模块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6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界面61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使用者界面61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电子感光元件、光学防手震组件、感测元件及对焦辅助模块可设置在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图未绘示)上,并透过一连接器(图未绘示)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65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相机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相机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可包含多个感测元件及多个对焦辅助模块,感测元件及对焦辅助模块设置在软性电路板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图未绘示),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65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绘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6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或其组合。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的影像示意图。由图6C可知,以超广角相机模块62可拍摄到较大范围的影像,具有容纳更多景色的功能。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的另一影像示意图。由图6D可知,以高像素相机模块63可拍摄一定范围且兼具高像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变形的功能。
图6E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的再一影像示意图。由图6E可知,以摄远相机模块64具有高倍数的放大功能,可拍摄远处的影像并放大至高倍。
由图6C至图6E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相机模块进行取景,并搭配影像处理的技术,可于电子装置60实现变焦的功能。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7,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70的示意图。由图7可知,电子装置70是一智能手机,且电子装置70包含一相机模块(图未标示),其中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图未绘示)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图未绘示)。进一步来说,相机模块为超广角相机模块711、712、广角相机模块713、714、摄远相机模块715、716、717、718及TOF模块(Time-Of-Flight:飞时测距模块)719,而TOF模块719另可为其他种类的相机模块,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再者,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镜筒(图未绘示)与一成像透镜组(图未绘示),其中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透镜元件(图未绘示)。具体而言,透镜元件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的任一透镜元件,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再者,摄远相机模块717、718用以转折光线,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因应电子装置7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7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图未绘示),进一步地,电子装置7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对焦辅助模块(图未绘示)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图未绘示)。对焦辅助模块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720、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70中相机模块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7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Resolution)录影等。
另外,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8A至图8C,其中图8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80的示意图,图8B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80的另一示意图,图8C绘示依照图8A第八实施例中车辆工具80的再一示意图。由图8A至图8C可知,车辆工具80包含多个相机模块81,且相机模块81分别包含一成像镜头(图未绘示)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图未绘示)。第八实施例中,相机模块81的数量为六,但并不以此数量为限。
再者,成像镜头包含一塑胶镜筒(图未绘示)与一成像透镜组(图未绘示),其中成像透镜组容置于塑胶镜筒中,且包含至少一透镜元件(图未绘示)。具体而言,透镜元件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的任一透镜元件,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由图8A与图8B可知,相机模块81为车用相机模块,且相机模块81中二者分别位于左右后照镜的下方,且用以撷取一视角θ的影像信息。具体而言,视角θ可满足下列条件:40度<θ<90度。借此,可撷取左右二旁车道范围内的影像信息。
由图8B可知,相机模块81中另二者可设置于车辆工具80内部的空间。具体而言,所述二相机模块81分别设置于靠近车内后视镜的位置与靠近后车窗的位置。再者,相机模块81中另可分别设置于车辆工具80左右后照镜的非镜面,但并不以此为限。
由图8C可知,相机模块81中再二者可设置于车辆工具80的前端与后端的位置,其中透过相机模块81于车辆工具80的前端与后端及左右后照镜的下方的配置,有助于驾驶人借此获得驾驶舱以外的外部空间信息,例如外部空间信息I1、I2、I3、I4,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供更多视角以减少死角,进而有助于提升行车安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中心轴,且包含:
一光学有效部,该中心轴通过该光学有效部,且包含:
一第一光学面;及
一第二光学面,该第二光学面与该第一光学面相对设置;
一外周部,环绕该光学有效部,且包含:
一第一外周面,该第一外周面与该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
一第二外周面,该第二外周面与该第二光学面朝向同一侧;及
一外环面,连接该第一外周面与该第二外周面;以及
多个凸起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外周面上,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且该螺旋状路径环绕该光学有效部并且往该中心轴渐缩;
其中,该螺旋状路径上的所述多个凸起结构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且该螺旋状路径上的所述多个凸起结构中最后一者为一最后凸起结构;
其中,该第一凸起结构至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S,该最后凸起结构至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E,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5mm<DS-DE<1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离为t,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的中心距离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8<t/CT<5.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离为t,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的中心距离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CT<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外环面至该中心轴的距离为ψ,该第一凸起结构至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S,其满足下列条件:
0.7<DS/ψ<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各该凸起结构沿该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沿该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其满足下列条件:
0.2<S1/S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起结构至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S,该最后凸起结构至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E,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5mm≤DS-DE≤0.8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沿该螺旋状路径往该中心轴逐渐靠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透镜元件由射出成型制成,该透镜元件还包含至少一注料痕,且该至少一注料痕设置于该外环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中至少一者为光学非球面。
10.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塑胶镜筒;以及
一成像透镜组,容置于该塑胶镜筒中,且包含:
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透镜元件还包含一承靠面,该承靠面与该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该承靠面较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接近该光学有效部,且与相邻的一元件互相承靠。
12.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1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机模块。
14.一种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中心轴,且包含:
一光学有效部,包含:
一第一光学面;及
一第二光学面,该第二光学面与该第一光学面相对设置;
一外周部,环绕该光学有效部,且包含:
一第一外周面,该第一外周面与该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
一第二外周面,该第二外周面与该第二光学面朝向同一侧;及
一外环面,连接该第一外周面与该第二外周面;以及
多个凸起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外周面上,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沿一螺旋状路径延伸且间隔排列,且该螺旋状路径环绕该光学有效部并且往该中心轴渐缩;
其中,所述多个凸起结构中至少三者皆于垂直于该第一外周面的一截面上具有一第一辨识端与一第二辨识端,该第一辨识端连接该第一外周面,且该第二辨识端与该第一外周面之间具有一间距;
其中,各该凸起结构于该第二辨识端的一侧与该第一外周面之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45度≤α≤90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
60度≤α≤90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离为t,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的中心距离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8<t/CT<5.5。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一外周面的中心距离为t,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二光学面的中心距离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CT<5.0。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该螺旋状路径上的所述多个凸起结构中第一者为一第一凸起结构,该外环面至该中心轴的距离为ψ,该第一凸起结构至该中心轴的距离为DS,其满足下列条件:
0.7<DS/ψ<1。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各该凸起结构沿该螺旋状路径的长度为S1,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沿该螺旋状路径的间隔距离为S2,其满足下列条件:
0.2<S1/S2<5。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沿该螺旋状路径往该中心轴逐渐靠近。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元件,其特征在于,各该凸起结构于垂直于该第一外周面的该截面上还具有一顶点,该顶点为各该凸起结构的最高点,且该顶点与该第二辨识端沿垂直该中心轴的间距小于该顶点与该第一辨识端沿垂直该中心轴的间距。
22.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塑胶镜筒;以及
一成像透镜组,容置于该塑胶镜筒中,且包含:
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元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透镜元件还包含一承靠面,该承靠面与该第一光学面朝向同一侧,该承靠面较所述多个凸起结构接近该光学有效部,且与相邻的一元件互相承靠。
24.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25.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相机模块。
CN202220808068.2U 2022-02-25 2022-04-08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2172385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7139 2022-02-25
TW111107139A TWI798008B (zh) 2022-02-25 2022-02-25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8501U true CN217238501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189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7729.7A Pending CN116719141A (zh) 2022-02-25 2022-04-08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2220808068.2U Active CN217238501U (zh) 2022-02-25 2022-04-08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7729.7A Pending CN116719141A (zh) 2022-02-25 2022-04-08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6863A1 (zh)
EP (1) EP4239388A1 (zh)
CN (2) CN116719141A (zh)
BR (1) BR102023003157A2 (zh)
TW (1) TWI7980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45520A1 (en) * 2022-09-30 2024-04-0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11409A (ja) * 2000-07-17 2007-01-18 Toshiba Corp 光学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6071738A (ja) * 2004-08-31 2006-03-16 Fujinon Corp レンズ
CN102230999B (zh) * 2009-10-21 2013-02-1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互卡承靠式光学镜片组
TWI456279B (zh) * 2009-11-09 2014-10-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互卡式鏡片組及具有該鏡片組的鏡頭模組
TWI612354B (zh) * 2016-12-14 2018-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39029B (zh) * 2017-04-10 2018-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8636548U (zh) * 2018-08-15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TWI741790B (zh) * 2020-09-16 2021-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45520A1 (en) * 2022-09-30 2024-04-0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39388A1 (en) 2023-09-06
BR102023003157A2 (pt) 2023-10-10
TWI798008B (zh) 2023-04-01
CN116719141A (zh) 2023-09-08
TW202334700A (zh) 2023-09-01
US20230296863A1 (en)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0928B2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8873246B (zh)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0244390B (zh)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10119621U (zh)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0837176B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2007619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751956A (zh)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1528794U (zh) 塑胶镜筒、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0982875U (zh)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217238501U (zh) 透镜元件、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3780512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4859538B (zh) 塑胶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5526212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1458829B (zh)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7060617U (zh) 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20671792U (zh)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19392350U (zh)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EP4266692A1 (en)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