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9621U -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9621U
CN210119621U CN201921170545.1U CN201921170545U CN210119621U CN 210119621 U CN210119621 U CN 210119621U CN 201921170545 U CN201921170545 U CN 201921170545U CN 210119621 U CN210119621 U CN 2101196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maging lens
lens module
optical
optical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705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建勳
张临安
周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96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96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成像镜头模块包含塑胶镜筒、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其中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皆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塑胶镜筒包含第一筒状内缘面以及第二筒状内缘面。第一筒状内缘面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第二筒状内缘面形成第二容置空间。第一光学元件组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并包含多个光学透镜以及第一固定环。第二光学元件组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包含第一遮光片以及第二固定环。通过将塑胶镜筒配置有二个可容纳光学元件且独立的容置空间,分别用于光学成像以及遮蔽杂散光,可有效提升成像品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所述成像镜头模块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成像镜头模块除了在光学设计上的品质提升外,在制造组装精密度也需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将塑胶镜筒配置有二个可容纳光学元件且独立的容置空间,分别用于光学成像以及遮蔽杂散光,可有效提升成像品质。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包含塑胶镜筒、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其中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皆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塑胶镜筒具有物侧开孔朝向物侧以及像侧开孔朝向像侧,并包含凸起部、第一筒状内缘面以及第二筒状内缘面。凸起部沿垂直光轴方向往光轴延伸。第一筒状内缘面连接于凸起部的物侧以及物侧开孔,并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第二筒状内缘面连接于凸起部的像侧以及像侧开孔,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第一光学元件组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并包含多个光学透镜以及第一固定环,其中第一固定环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二光学元件组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包含第一遮光片以及第二固定环,其中第二固定环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凸起部为环状,其环绕光轴,并形成中心开孔,且中心开孔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之间。光学透镜的最大外径大于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且光学透镜皆位于中心开孔的物侧。第一遮光片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小于塑胶镜筒的物侧开孔的孔径,且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小于塑胶镜筒的像侧开孔的孔径。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由物侧开孔至中心开孔逐渐缩小,且第二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由像侧开孔至中心开孔逐渐缩小。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可还包含成像面,其位于塑胶镜筒的像侧,且供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其上,其中第一遮光片具有一内孔,内孔包含圆边部分以及方边部分,圆边部分对应于中心开孔的形状,方边部分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的形状。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遮光片包含定向凹槽,塑胶镜筒还包含定向凸块,定向凹槽对应于定向凸块并互相配合,定向凹槽与定向凸块往靠近光轴方向延伸。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光学元件组还包含第二遮光片以及第一间隔环,第一间隔环邻设于第一遮光片的像侧,第二遮光片邻设于第一间隔环的像侧。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光学元件组还包含第三遮光片以及第二间隔环,第二间隔环邻设于第二遮光片的像侧,第三遮光片邻设于第二间隔环的像侧。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二遮光片。具体而言,第二光学元件组可包含三遮光片,分别可为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以及第三遮光片,其中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以及第三遮光片中较接近像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比较接近物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大。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凸起部包含反斜面,反斜面为圆锥面,由中心开孔往像侧逐渐扩大。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固定环具有内环面,内环面的内径由物侧往像侧逐渐扩大。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可还包含第一容胶槽以及第二容胶槽。第一容胶槽设置于塑胶镜筒与第一固定环之间,第二容胶槽设置于塑胶镜筒与第二固定环之间。第一容胶槽以及第二容胶槽分别涂有一胶水,并分别用以将第一固定环以及第二固定环固定于塑胶镜筒中。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筒状内缘面沿光轴的长度为L1,第二筒状内缘面沿光轴的长度为L2,其满足下列条件:0.05<L2/L1<0.50。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固定环与第二固定环于该光轴上的最短距离为D1,其满足下列条件:3.5mm<D1<8.0mm。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光学透镜与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第二固定环相邻的遮光片于光轴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0.2mm<D2<2.0mm。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学透镜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4≤N<10。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学透镜的合成焦距等于成像镜头模块的有效焦距。
根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可还包含光线转折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
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以及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成像面。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爆炸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爆炸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剖视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物侧的示意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像侧的示意图;
图1I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中塑胶镜筒、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第二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中塑胶镜筒、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二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中塑胶镜筒、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B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4D绘示依照图4B第四实施例中第二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4E绘示依照图4B第四实施例中第三遮光片的示意图;
图5A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外观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元件示意图;
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透视图;
图7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8绘示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塑胶镜筒:100、200、300、400
物侧开孔:1001、2001、3001、4001
像侧开孔:1002、2002、3002、4002
定向凸块:1003
凸起部:101、201、301、401
反斜面:1011、2011、3011、4011
中心开孔:1012、2012、3012、4012
第一筒状内缘面:102、202、302、402
第一容置空间:1021
第二筒状内缘面:103、203、303、403
第二容置空间:1031
第一固定环:1201、2201、3201、4201
光学透镜:121、122、123、124、125、221、222、223、224、225、321、322、323、324、325、421、422、423、424、425
光学元件:1202、1203、1204、1205、1206、2202、2203、2204、2205、2206、3202、3203、3204、3205、3206、4202、4203、4204、4205、4206
第一遮光片:131、231、331、431
第一间隔环:233、333、433
第二遮光片:234、334、434
第二间隔环:335、435
第三遮光片:336、436
内孔:1310、2310、2340、3310、3340、3360、4310、4340、4360
圆边部分:1311、2311、2341、3311、3341、3361、4311、4341、4361
方边部分:1312a、1312b、2312a、2312b、2342a、2342b、3312a、3312b、3342a、3342b、3362a、3362b、4312a、4312b、4342a、4342b、4362a、4362b
定向凹槽:1313、2313、2343、3313、3343、3363、4313、4343、4363
第二固定环:132、232、332、432
内环面:1321、2321、3321、4321
光线转折元件:140、441、442
成像面:150、450
电子感光元件:160、460、512
第一容胶槽:471
第二容胶槽:472
电子装置:500、600、700、800
成像镜头模块:511、610、620、630、710、810
光学防手震组件:540、611
感测元件:550
闪光灯模块:561、640
对焦辅助模块:562、650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570、660
使用者界面:580
触控屏幕:580a
按键:580b
软性电路板:590a
连接器:590b
X:光轴
Xp:垂直光轴方向
B: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
Bo:塑胶镜筒的物侧开孔的孔径
Bi:塑胶镜筒的像侧开孔的孔径
A1:相对二圆边部分的距离
A21、A22:相对二方边部分的距离
L1:第一筒状内缘面沿光轴的长度
L2:第二筒状内缘面沿光轴的长度
D1:第一固定环与第二固定环于光轴上的最短距离
D2: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光学透镜与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第二固定环相邻的遮光片于光轴上的最短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具有一光轴,并包含塑胶镜筒、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其中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皆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塑胶镜筒具有物侧开孔朝向物侧以及像侧开孔朝向像侧,并包含凸起部、第一筒状内缘面以及第二筒状内缘面。凸起部沿垂直光轴方向往光轴延伸。第一筒状内缘面连接于凸起部的物侧以及物侧开孔,并形成第一容置空间。第二筒状内缘面连接于凸起部的像侧以及像侧开孔,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第一光学元件组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并包含多个光学透镜以及第一固定环,其中第一固定环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二光学元件组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并包含第一遮光片以及第二固定环,其中第二固定环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凸起部为环状,其环绕光轴,并形成中心开孔,且中心开孔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之间。光学透镜的最大外径大于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且光学透镜皆位于中心开孔的物侧。第一遮光片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
由上述成像镜头模块的配置可知,通过将塑胶镜筒配置有二个可容纳光学元件且独立的容置空间,分别用于光学成像以及遮蔽杂散光,可有效提升成像品质。将第一遮光片配置为靠近成像面,可降低像侧产生额外杂散光的机率。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光学元件组中,遮光片或遮光元件的配置可依需求调整,其可皆配置为不具屈折力的光学元件,不影响光学成像的条件,并可适应性得到较佳的遮光效率;也就是说,透过上述配置,可透过仅调整一侧的光学元件配置,即可达到预期的成像品质,进而提高产品制造良率。另外,在组装上,由于二容置空间的配置,可透过双向组装的技术达成,并提升内部元件的稳定度。
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可小于塑胶镜筒的物侧开孔的孔径,且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可小于塑胶镜筒的像侧开孔的孔径。借此,中心开孔可为塑胶镜筒的最小开孔,提供塑胶镜筒射出成型的可制造性以及光学元件双向组装的可行性。
第一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由物侧开孔至中心开孔逐渐缩小,且第二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由像侧开孔至该中心开孔逐渐缩小。借此,提高塑胶镜筒射出成型时模具离型的成功率,以及增加射出成型的制品成功率与量产品质。
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一成像面,其位于塑胶镜筒的像侧,且供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其上,其中第一遮光片具有一内孔,内孔包含圆边部分以及方边部分,圆边部分对应于中心开孔的形状,方边部分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的形状。借此,增加遮蔽电子感光元件外部的不必要光线的效率,以得到较佳的影像品质。
第一遮光片可包含一定向凹槽,塑胶镜筒可还包含一定向凸块,定向凹槽对应于定向凸块并互相配合,定向凹槽与定向凸块往靠近该光轴方向延伸。借此,提供遮光片组装的定位性,并使遮光片有效地遮挡特定的光束,更可进一步提升产品组装效率,提高产品的产量及良率。
第二光学元件组可还包含第二遮光片以及第一间隔环,第一间隔环邻设于第一遮光片的像侧,第二遮光片邻设于第一间隔环的像侧。借此,在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配置更多非成像用的光学元件,组装上可容忍较高的同心度公差。
第二光学元件组可还包含第三遮光片以及第二间隔环,第二间隔环邻设于第二遮光片的像侧,第三遮光片邻设于第二间隔环的像侧。借此,进一步在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配置更多非成像用的光学元件,组装上可容忍较高的同心度公差。
第二光学元件组中包含至少二遮光片;详细来说,可为三遮光片,并分别为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以及第三遮光片,其中第一遮光片、第二遮光片以及第三遮光片中较接近像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比较接近物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大。借此,可提高遮光效率并维持良好的光学规格。
凸起部可包含一反斜面,反斜面为一圆锥面,由中心开孔往像侧逐渐扩大。借此,可提升遮蔽非成像光线的效率,得到较佳的影像品质,并维持成型的可行性。
第二固定环具有一内环面,内环面的内径由物侧往像侧逐渐扩大。借此,可有效降低产生杂散光的机率。
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第一容胶槽以及第二容胶槽。第一容胶槽设置于塑胶镜筒与第一固定环之间,第二容胶槽设置于塑胶镜筒与第二固定环之间,其中第一容胶槽以及第二容胶槽分别涂有胶水,并分别用以将第一固定环以及第二固定环固定于塑胶镜筒中。借此,透过双向点胶固定的加工技术,可提升成像镜头模块的结构安定度,减少光学元件因撞击产生间距改变的机率。
第一筒状内缘面沿光轴的长度为L1,第二筒状内缘面沿光轴的长度为L2,其满足下列条件:0.05<L2/L1<0.50。借此,二容置空间的大小在塑胶镜筒成型的较佳范围内,可降低塑胶镜筒成型时凹痕及翘曲产生的机率。
第一固定环与第二固定环于光轴上的最短距离为D1,其满足下列条件:3.5mm<D1<8.0mm。通过在塑胶镜筒二侧皆配置固定环,可防止二侧的光学元件脱落,并提供双向组装的技术。
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光学透镜与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第二固定环相邻的遮光片于光轴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0.2mm<D2<2.0mm。借此,将遮光片配置为更靠近成像面,有效改善实拍时光源出现在视角内的高强度杂散光。
光学透镜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4≤N<10。借此,可提供高解像力的成像镜头模块。
光学透镜的合成焦距等于成像镜头模块的有效焦距。借此,将光学透镜皆配置于塑胶镜筒的一侧,可减少组装时产生的公差,并维持光学成像的品质。另外,透过光学透镜的配置,将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为长焦镜头并搭配前述遮光结构,可更有效率地遮蔽靠近成像面的杂散光,提供较佳的影像品质。
成像镜头模块还包含光线转折元件,其可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借此,提供长焦镜头应用于薄型电子装置的可行性。详细来说,光线转折元件可为棱镜、反射镜等可将入射光转折进入塑胶镜筒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另外,成像镜头模块还包含另一光线转折元件,其可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用以将成像光线转折至电子感光元件。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模块以及电子感光元件,且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成像面。借此,提供一微型化且成像品质较佳的电子装置。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爆炸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另一爆炸图。由图1A、图1B以及图1C可知,成像镜头模块具有光轴X,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线转折元件140、塑胶镜筒100以及成像面150,其中光线转折元件140与成像面150分别沿光轴X位于塑胶镜筒100的物侧及像侧,成像面150则可供电子感光元件160设置于其上。
成像镜头模块还包含第一光学元件组(未另标示)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未另标示),其分别设置于塑胶镜筒100中。由图1B以及图1C可知,第一光学元件组包含多个光学透镜121、122、123、124、125以及第一固定环1201,并于第一实施例中,还包含多个光学元件1202、1203、1204、1205、1206,其中光学元件1202、1203、1204、1206皆为遮光片,光学元件1205为间隔环。第一固定环1201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塑胶镜筒100中;详细来说,第一固定环1201位于第一光学元件组的物侧,用以将光学透镜121、122、123、124、125以及光学元件1202、1203、1204、1205、1206定位于塑胶镜筒100中。第二光学元件组包含第一遮光片131以及第二固定环132,其中第二固定环132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塑胶镜筒100中;详细来说,第二固定环132位于第二光学元件组的像侧,用以将第一遮光片131定位于塑胶镜筒100中。
请配合参照图1D,是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00的示意图。由图1D可知,塑胶镜筒100具有物侧开孔1001朝向物侧以及像侧开孔1002朝向像侧,并包含凸起部101、第一筒状内缘面102以及第二筒状内缘面103。凸起部101沿一垂直光轴方向Xp往光轴X延伸。第一筒状内缘面102连接于凸起部101的物侧以及物侧开孔1001,并形成第一容置空间1021。第二筒状内缘面103连接于凸起部101的像侧以及像侧开孔1002,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1031。
配合参照图1E、图1F以及图1G,其中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00、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剖视图,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00、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图1G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00物侧的示意图。由图1D、图1E以及图1F可知,第一光学元件组设置于塑胶镜筒100的第一容置空间1021内,第二光学元件组设置于塑胶镜筒100的第二容置空间1031内;具体而言,第一固定环1201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021内,第二固定环132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二容置空间1031内。
由图1D以及图1F可知,凸起部101为环状,其环绕光轴X,并形成中心开孔1012,中心开孔1012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021与第二容置空间1031之间。凸起部101包含反斜面1011,反斜面1011为圆锥面,由中心开孔1012往像侧逐渐扩大。第二固定环132具有内环面1321,内环面1321的内径由物侧往像侧逐渐扩大。
由图1D以及图1F可知,各光学透镜121、122、123、124、125的最大外径大于中心开孔1012的最小内孔径,且光学透镜121、122、123、124、125皆位于中心开孔1012的物侧。另外,中心开孔1012的孔径小于塑胶镜筒100的物侧开孔1001的孔径,且中心开孔1012的孔径小于塑胶镜筒100的像侧开孔1002的孔径。具体而言,配合参照图1D,第一实施例中,中心开孔1012的最小内孔径为B,B=3.110mm,塑胶镜筒100的物侧开孔1001的孔径为Bo,Bo=4.850mm,塑胶镜筒100的像侧开孔1002的孔径为Bi,Bi=3.900mm。
由图1D以及图1G可知,第一容置空间1021的外径沿光轴X由物侧开孔1001至中心开孔1012逐渐缩小,且第二容置空间1031的外径沿光轴X由像侧开孔1002至中心开孔1012逐渐缩小。
配合参照图1H以及图1I,其中图1H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镜筒100像侧的示意图,图1I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131的示意图。由图1H以及图1I可知,第一遮光片131可包含定向凹槽1313,塑胶镜筒100可还包含定向凸块1003,定向凹槽1313对应于定向凸块1003并互相配合,定向凹槽1313与定向凸块1003往靠近光轴X方向延伸。
由图1I可知,第一遮光片131具有一内孔1310,内孔1310包含圆边部分1311以及方边部分1312a、1312b。圆边部分1311对应于中心开孔1012的形状,方边部分1312a、131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160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1311的距离为A1,A1=3.2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1312a的距离为A21,A21=2.4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1312b的距离为A22,A22=2.750mm,其中第一遮光片131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1312a的距离为A21,第一遮光片131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1012的最小内孔径(即A21小于B)。
由图1F可知,第一筒状内缘面102沿光轴X的长度为L1,第二筒状内缘面103沿光轴X的长度为L2,第一固定环1201与第二固定环132于光轴X上的最短距离为D1,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光学透镜125与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第二固定环132相邻的遮光片(即第一遮光片131)于光轴X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光学透镜121、122、123、124、125的数量为N,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一的条件。
Figure BDA0002141795300000121
再者,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透镜121、122、123、124、125的合成焦距为fc,fc=14.46mm,成像镜头模块的有效焦距为f,f=14.46mm。另外,下列实施例中,光学透镜的合成焦距与成像镜头模块的有效焦距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将不另赘述。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中塑胶镜筒200、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图2A中,成像镜头模块包含塑胶镜筒200、第一光学元件组(未另标示)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未另标示),其中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皆设置于塑胶镜筒200中。
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组包含多个光学透镜221、222、223、224、225以及第一固定环2201,并于第二实施例中,还包含多个光学元件2202、2203、2204、2205、2206,其中光学元件2202、2203、2204、2206皆为遮光片,光学元件2205为间隔环。第一固定环2201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塑胶镜筒200中;详细来说,第一固定环2201位于第一光学元件组的物侧,用以将光学透镜221、222、223、224、225以及光学元件2202、2203、2204、2205、2206定位于塑胶镜筒200中。
第二光学元件组包含第一遮光片231、第一间隔环233、第二遮光片234以及第二固定环232,其中第一间隔环233邻设于第一遮光片231的像侧,第二遮光片234邻设于第一间隔环233的像侧且邻设于第二固定环232的物侧,第二固定环232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塑胶镜筒200中;详细来说,第二固定环232位于第二光学元件组的像侧,用以将第一遮光片231、第一间隔环233以及第二遮光片234定位于塑胶镜筒200中。
塑胶镜筒200具有物侧开孔2001朝向物侧以及像侧开孔2002朝向像侧,并包含凸起部201、第一筒状内缘面202以及第二筒状内缘面203。凸起部201沿一垂直光轴方向Xp往光轴X延伸。第一筒状内缘面202连接于凸起部201的物侧以及物侧开孔2001,并形成第一容置空间(未另标示)。第二筒状内缘面203连接于凸起部201的像侧以及像侧开孔2002,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未另标示)。第一光学元件组设置于塑胶镜筒200的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二光学元件组设置于塑胶镜筒200的第二容置空间内;具体而言,第一固定环2201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二固定环232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
凸起部201为环状,其环绕光轴X,并形成中心开孔2012,中心开孔2012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之间。凸起部201包含反斜面2011,反斜面2011为圆锥面,由中心开孔2012往像侧逐渐扩大。第二固定环232具有内环面2321,内环面2321的内径由物侧往像侧逐渐扩大。
各光学透镜221、222、223、224、225的最大外径大于中心开孔2012的最小内孔径,且光学透镜221、222、223、224、225皆位于中心开孔2012的物侧。另外,中心开孔2012的孔径小于塑胶镜筒200的物侧开孔2001的孔径,且中心开孔2012的孔径小于塑胶镜筒200的像侧开孔2002的孔径。
第一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X由物侧开孔2001至中心开孔2012逐渐缩小,且第二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X由像侧开孔2002至中心开孔2012逐渐缩小。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231的示意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第二遮光片234的示意图。由图2B以及图2C可知,第一遮光片231可包含定向凹槽2313,第二遮光片234可包含定向凹槽2343,塑胶镜筒200可还包含定向凸块(未另绘示),定向凹槽2313、2343对应于定向凸块并互相配合,定向凹槽2313、2343与定向凸块往靠近光轴X方向延伸。
由图2B可知,第一遮光片231具有一内孔2310,内孔2310包含圆边部分2311以及方边部分2312a、2312b。圆边部分2311对应于中心开孔2012的形状,方边部分2312a、231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未绘示)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2311的距离为A1,A1=3.2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2312a的距离为A21,A21=2.4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2312b的距离为A22,A22=2.750mm,其中第一遮光片231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2312a的距离为A21,第一遮光片231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2012的最小内孔径。
由图2C可知,第二遮光片234具有一内孔2340,内孔2340包含圆边部分2341以及方边部分2342a、2342b。圆边部分2341对应于中心开孔2012的形状,方边部分2342a、234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2341的距离为A1,A1=3.2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2342a的距离为A21,A21=2.496mm,相对二方边部分2342b的距离为A22,A22=2.860mm,其中第二遮光片234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2342a的距离为A21,第二遮光片234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2012的最小内孔径。
由图2A可知,第一筒状内缘面202沿光轴X的长度为L1,第二筒状内缘面203沿光轴X的长度为L2,第一固定环2201与第二固定环232于光轴X上的最短距离为D1,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光学透镜225与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第二固定环232相邻的遮光片(即第二遮光片234)于光轴X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光学透镜的数量为N,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二的条件。
Figure BDA0002141795300000141
另外,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中,可还包含光线转折元件(未另绘示)及成像面(未另绘示),其配置可与图1A的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光线转折元件140及成像面150相同,且成像面亦可供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其上,在此不另赘述。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中塑胶镜筒300、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图3A中,成像镜头模块包含塑胶镜筒300、第一光学元件组(未另标示)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未另标示),其中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皆设置于塑胶镜筒300中。
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组包含多个光学透镜321、322、323、324、325以及第一固定环3201,并于第三实施例中,还包含多个光学元件3202、3203、3204、3205、3206,其中光学元件3202、3203、3204、3206皆为遮光片,光学元件3205为间隔环。第一固定环3201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塑胶镜筒300中;详细来说,第一固定环3201位于第一光学元件组的物侧,用以将光学透镜321、322、323、324、325以及光学元件3202、3203、3204、3205、3206定位于塑胶镜筒300中。
第二光学元件组包含第一遮光片331、第一间隔环333、第二遮光片334、第二间隔环335、第三遮光片336以及第二固定环332,其中第一间隔环333邻设于第一遮光片331的像侧,第二遮光片334邻设于第一间隔环333的像侧,第二间隔环335邻设于第二遮光片334的像侧,第三遮光片336邻设于第二间隔环335的像侧且邻设于第二固定环332的物侧,第二固定环332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塑胶镜筒300中;详细来说,第二固定环332位于第二光学元件组的像侧,用以将第一遮光片331、第一间隔环333、第二遮光片334、第二间隔环335以及第三遮光片336定位于塑胶镜筒300中。
塑胶镜筒300具有物侧开孔3001朝向物侧以及像侧开孔3002朝向像侧,并包含凸起部301、第一筒状内缘面302以及第二筒状内缘面303。凸起部301沿一垂直光轴方向Xp往光轴X延伸。第一筒状内缘面302连接于凸起部301的物侧以及物侧开孔3001,并形成第一容置空间(未另标示)。第二筒状内缘面303连接于凸起部301的像侧以及像侧开孔3002,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未另标示)。第一光学元件组设置于塑胶镜筒300的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二光学元件组设置于塑胶镜筒300的第二容置空间内;具体而言,第一固定环3201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二固定环332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
凸起部301为环状,其环绕光轴X,并形成中心开孔3012,中心开孔3012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之间。凸起部301包含反斜面3011,反斜面3011为圆锥面,由中心开孔3012往像侧逐渐扩大。第二固定环332具有内环面3321,内环面3321的内径由物侧往像侧逐渐扩大。
各光学透镜321、322、323、324、325的最大外径大于中心开孔3012的最小内孔径,且光学透镜321、322、323、324、325皆位于中心开孔3012的物侧。另外,中心开孔3012的孔径小于塑胶镜筒300的物侧开孔3001的孔径,且中心开孔3012的孔径小于塑胶镜筒300的像侧开孔3002的孔径。
第一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X由物侧开孔3001至中心开孔3012逐渐缩小,且第二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X由像侧开孔3002至中心开孔3012逐渐缩小。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331的示意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二遮光片334的示意图,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遮光片336的示意图。由图3B、图3C以及图3D可知,第一遮光片331可包含定向凹槽3313,第二遮光片334可包含定向凹槽3343,第三遮光片336可包含定向凹槽3363,塑胶镜筒300可还包含定向凸块(未另绘示),定向凹槽3313、3343、3363对应于定向凸块并互相配合,定向凹槽3313、3343、3363与定向凸块往靠近光轴X方向延伸。
由图3B可知,第一遮光片331具有一内孔3310,内孔3310包含圆边部分3311以及方边部分3312a、3312b。圆边部分3311对应于中心开孔3012的形状,方边部分3312a、331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未绘示)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3311的距离为A1,A1=3.2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3312a的距离为A21,A21=2.4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3312b的距离为A22,A22=2.750mm,其中第一遮光片331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3312a的距离为A21,第一遮光片331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3012的最小内孔径。
由图3C可知,第二遮光片334具有一内孔3340,内孔3340包含圆边部分3341以及方边部分3342a、3342b。圆边部分3341对应于中心开孔3012的形状,方边部分3342a、334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未绘示)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3341的距离为A1,A1=3.2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3342a的距离为A21,A21=2.496mm,相对二方边部分3342b的距离为A22,A22=2.860mm,其中第二遮光片334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3342a的距离为A21,第二遮光片334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3012的最小内孔径。
由图3D可知,第三遮光片336具有一内孔3360,内孔3360包含圆边部分3361以及方边部分3362a、3362b。圆边部分3361对应于中心开孔3012的形状,方边部分3362a、336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未绘示)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3361的距离为A1,A1=3.2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3362a的距离为A21,A21=2.496mm,相对二方边部分3362b的距离为A22,A22=2.860mm,其中第三遮光片336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3362a的距离为A21,第三遮光片336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3012的最小内孔径。另外,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331、第二遮光片334以及第三遮光片336中较接近像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比较接近物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大;也就是说,第三遮光片336的最小内孔径大于第一遮光片331的最小内孔径。
由图3A可知,第一筒状内缘面302沿光轴X的长度为L1,第二筒状内缘面303沿光轴X的长度为L2,第一固定环3201与第二固定环332于光轴X上的最短距离为D1,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光学透镜325与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第二固定环332相邻的遮光片(即第三遮光片336)于光轴X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光学透镜的数量为N,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三的条件。
Figure BDA0002141795300000171
另外,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中,可还包含光线转折元件(未另绘示)及成像面(未另绘示),其配置可与图1A的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光线转折元件140及成像面150相同,且成像面亦可供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其上,在此不另赘述。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的立体示意图。由图4A可知,成像镜头模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线转折元件441、塑胶镜筒400、光线转折元件442以及成像面450,其中光线转折元件441、442分别沿光轴X位于塑胶镜筒400的物侧及像侧,成像面450则可供电子感光元件460设置于其上。
图4B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中塑胶镜筒400、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的示意图。图4B中,成像镜头模块包含塑胶镜筒400、第一光学元件组(未另标示)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未另标示),其中第一光学元件组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组皆设置于塑胶镜筒400中。
详细来说,第一光学元件组包含多个光学透镜421、422、423、424、425以及第一固定环4201,并于第四实施例中,还包含多个光学元件4202、4203、4204、4205、4206,其中光学元件4202、4203、4204、4206皆为遮光片,光学元件4205为间隔环。第一固定环4201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塑胶镜筒400中;详细来说,第一固定环4201位于第一光学元件组的物侧,用以将光学透镜421、422、423、424、425以及光学元件4202、4203、4204、4205、4206定位于塑胶镜筒400中。
第二光学元件组包含第一遮光片431、第一间隔环433、第二遮光片434、第二间隔环435、第三遮光片436以及第二固定环432,其中第一间隔环433邻设于第一遮光片431的像侧,第二遮光片434邻设于第一间隔环433的像侧,第二间隔环435邻设于第二遮光片434的像侧,第三遮光片436邻设于第二间隔环435的像侧且邻设于第二固定环432的物侧,第二固定环432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塑胶镜筒400中;详细来说,第二固定环432位于第二光学元件组的像侧,用以将第一遮光片431、第一间隔环433、第二遮光片434、第二间隔环435以及第三遮光片436定位于塑胶镜筒400中。
塑胶镜筒400具有物侧开孔4001朝向物侧以及像侧开孔4002朝向像侧,并包含凸起部401、第一筒状内缘面402以及第二筒状内缘面403。凸起部401沿一垂直光轴方向Xp往光轴X延伸。第一筒状内缘面402连接于凸起部401的物侧以及物侧开孔4001,并形成第一容置空间(未另标示)。第二筒状内缘面403连接于凸起部401的像侧以及像侧开孔4002,并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未另标示)。第一光学元件组设置于塑胶镜筒400的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二光学元件组设置于塑胶镜筒400的第二容置空间内;具体而言,第一固定环4201用以将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第二固定环432用于将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第二容置空间内。
凸起部401为环状,其环绕光轴X,并形成中心开孔4012,中心开孔4012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之间。凸起部401包含反斜面4011,反斜面4011为圆锥面,由中心开孔4012往像侧逐渐扩大。第二固定环432具有内环面4321,内环面4321的内径由物侧往像侧逐渐扩大。
各光学透镜421、422、423、424、425的最大外径大于中心开孔4012的最小内孔径,且光学透镜421、422、423、424、425皆位于中心开孔4012的物侧。另外,中心开孔4012的孔径小于塑胶镜筒400的物侧开孔4001的孔径,且中心开孔4012的孔径小于塑胶镜筒400的像侧开孔4002的孔径。
第一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X由物侧开孔4001至中心开孔4012逐渐缩小,且第二容置空间的外径沿光轴X由像侧开孔4002至中心开孔4012逐渐缩小。
图4C绘示依照图4B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431的示意图,图4D绘示依照图4B第四实施例中第二遮光片434的示意图,图4E绘示依照图4B第四实施例中第三遮光片436的示意图。由图4C、图4D以及图4E可知,第一遮光片431可包含定向凹槽4313,第二遮光片434可包含定向凹槽4343,第三遮光片436可包含定向凹槽4363,塑胶镜筒400可还包含定向凸块(未另绘示),定向凹槽4313、4343、4363对应于定向凸块并互相配合,定向凹槽4313、4343、4363与定向凸块往靠近光轴X方向延伸。
由图4C可知,第一遮光片431具有一内孔4310,内孔4310包含圆边部分4311以及方边部分4312a、4312b。圆边部分4311对应于中心开孔4012的形状,方边部分4312a、431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460的形状。具体而言,第四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4311的距离为A1,A1=3.0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4312a的距离为A21,A21=2.208mm,相对二方边部分4312b的距离为A22,A22=2.530mm,其中第一遮光片431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4312a的距离为A21,第一遮光片431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4012的最小内孔径。
由图4D可知,第二遮光片434具有一内孔4340,内孔4340包含圆边部分4341以及方边部分4342a、4342b。圆边部分4341对应于中心开孔4012的形状,方边部分4342a、434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460的形状。具体而言,第四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4341的距离为A1,A1=3.0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4342a的距离为A21,A21=2.304mm,相对二方边部分4342b的距离为A22,A22=2.640mm,其中第二遮光片434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4342a的距离为A21,第二遮光片434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4012的最小内孔径。
由图4E可知,第三遮光片436具有一内孔4360,内孔4360包含圆边部分4361以及方边部分4362a、4362b。圆边部分4361对应于中心开孔4012的形状,方边部分4362a、4362b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460的形状。具体而言,第四实施例中,相对二圆边部分4361的距离为A1,A1=3.2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4362a的距离为A21,A21=2.400mm,相对二方边部分4362b的距离为A22,A22=2.750mm,其中第三遮光片436的最小内孔径即为相对二方边部分4346a的距离为A21,第三遮光片436的最小内孔径小于中心开孔4012的最小内孔径。另外,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431、第二遮光片434以及第三遮光片436中较接近像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比较接近物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大;也就是说,第三遮光片436的最小内孔径大于第一遮光片431的最小内孔径。
由图4B可知,第一筒状内缘面402沿光轴X的长度为L1,第二筒状内缘面403沿光轴X的长度为L2,第一固定环4201与第二固定环432于光轴X上的最短距离为D1,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光学透镜425与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第二固定环432相邻的遮光片(即第三遮光片436)于光轴X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光学透镜的数量为N,其分别满足下列表四的条件。
另外,由图4B可知,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第一容胶槽471以及第二容胶槽472,其中第一容胶槽471设置于塑胶镜筒400与第一固定环4201之间,第二容胶槽472设置于塑胶镜筒400与第二固定环432之间。第一容胶槽471以及第二容胶槽472分别涂有胶水(未另标示),并分别用以将第一固定环4201以及第二固定环432固定于塑胶镜筒400中。
<第五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5A、图5B、图5C以及图5D,其中图5A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0的外观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0的另一外观示意图,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0的元件示意图,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0的方块图。由图5A、图5B、图5C以及图5D可知,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00包含前述任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511以及电子感光元件512,电子感光元件512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511的成像面(图未绘示),其中搭载于电子装置500的成像镜头模块511并不以本揭示内容所揭示者为限。借此,有助于满足现今电子装置市场对于搭载于其上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量产及外观要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500的使用者界面580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五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可为触控屏幕580a、按键580b等。此时成像镜头模块51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512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Processor,ISP)570。
因应电子装置50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50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540,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50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550。第五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561以及对焦辅助模块562,闪光灯模块561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562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550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500中成像镜头模块51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540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50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再者,由图5C可知,成像镜头模块511、光学防手震组件540、感测元件550、闪光灯模块561以及对焦辅助模块562可设置在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590a上,并透过连接器590b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570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成像镜头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成像镜头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50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第六实施例>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600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0的透视图。由第6A及6B图可知,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6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600包含三成像镜头模块610、620、630、闪光灯模块640、对焦辅助模块650、成像信号处理元件660、使用者界面(图未绘示)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图未绘示),其中成像镜头模块610、620、630均朝向同一侧(即朝向物侧)。当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对被摄物进行拍摄,电子装置600利用成像镜头模块610、620、630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640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650提供的被摄物物距资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成像信号处理元件660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模块610、620、630中光学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650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10、620、630分别可包含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任一成像镜头模块,且不以此为限。
另外,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610外侧设置有光学防手震组件611,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取像装置630则为望远镜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第七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7,其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0的示意图。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70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模块71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710的成像面(图未揭示)。
<第八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8,其绘示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800的示意图。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80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80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模块81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810的成像面(图未揭示)。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内容,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模块包含:
一塑胶镜筒,其具有一物侧开孔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开孔朝向像侧,并包含:一凸起部,其沿一垂直光轴方向往该光轴延伸;一第一筒状内缘面,连接于该凸起部的物侧以及该物侧开孔,并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以及一第二筒状内缘面,连接于该凸起部的像侧以及该像侧开孔,并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
一第一光学元件组,其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该第一光学元件组包含:多个光学透镜;以及一第一固定环,用以将该第一光学元件组定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以及
一第二光学元件组,其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该第二光学元件组包含:一第一遮光片;以及一第二固定环,用于将该第二光学元件组定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
其中,该凸起部为环状,其环绕该光轴,并形成一中心开孔,该中心开孔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之间;
其中,各该光学透镜的最大外径大于该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且所述多个光学透镜皆位于该中心开孔的物侧;
其中,该第一遮光片的最小内孔径小于该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小于该塑胶镜筒的该物侧开孔的孔径,且该中心开孔的最小内孔径小于该塑胶镜筒的该像侧开孔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置空间的外径沿该光轴由该物侧开孔至该中心开孔逐渐缩小,且该第二容置空间的外径沿该光轴由该像侧开孔至该中心开孔逐渐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成像面,其位于该塑胶镜筒的像侧,且供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其上,其中该第一遮光片具有一内孔,该内孔包含一圆边部分以及一方边部分,该圆边部分对应于该中心开孔的形状,该方边部分对应于该电子感光元件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片包含一定向凹槽,该塑胶镜筒还包含一定向凸块,该定向凹槽对应于该定向凸块并互相配合,该定向凹槽与该定向凸块往靠近该光轴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学元件组还包含一第二遮光片以及一第一间隔环,该第一间隔环邻设于该第一遮光片的像侧,该第二遮光片邻设于该第一间隔环的像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学元件组还包含一第三遮光片以及一第二间隔环,该第二间隔环邻设于该第二遮光片的像侧,该第三遮光片邻设于该第二间隔环的像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片、该第二遮光片以及该第三遮光片中较接近像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比较接近物侧的一者的最小内孔径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起部包含一反斜面,该反斜面为一圆锥面,由该中心开孔往像侧逐渐扩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环具有一内环面,该内环面的内径由物侧往像侧逐渐扩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一容胶槽,设置于该塑胶镜筒与该第一固定环之间;以及
一第二容胶槽,设置于该塑胶镜筒与该第二固定环之间;
其中该第一容胶槽以及该第二容胶槽分别涂有一胶水,并分别用以将该第一固定环以及该第二固定环固定于该塑胶镜筒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筒状内缘面沿该光轴的长度为L1,该第二筒状内缘面沿该光轴的长度为L2,其满足下列条件:
0.05<L2/L1<0.5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环与该第二固定环于该光轴上的最短距离为D1,其满足下列条件:
3.5mm<D1<8.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一该光学透镜与该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该第二固定环相邻的一遮光片于该光轴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2mm<D2<2.0mm。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一该光学透镜与该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该第二固定环相邻的一遮光片于该光轴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2mm<D2<2.0mm。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元件组中最靠近像侧开孔的一该光学透镜与该第二光学元件组中与该第二固定环相邻的一遮光片于该光轴上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2mm<D2<2.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透镜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4≤N<1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透镜的合成焦距等于该成像镜头模块的有效焦距。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线转折元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
2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模块;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
CN201921170545.1U 2019-03-29 2019-07-24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2101196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1396A TWI737978B (zh) 2019-03-29 2019-03-29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108111396 2019-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9621U true CN210119621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690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71255.3A Active CN111751957B (zh) 2019-03-29 2019-07-24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2310161828.4A Pending CN115980957A (zh) 2019-03-29 2019-07-24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1921170545.1U Active CN210119621U (zh) 2019-03-29 2019-07-24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71255.3A Active CN111751957B (zh) 2019-03-29 2019-07-24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2310161828.4A Pending CN115980957A (zh) 2019-03-29 2019-07-24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500173B2 (zh)
CN (3) CN111751957B (zh)
TW (1) TWI73797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0808B (zh) * 2021-02-05 2022-07-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四)
US11846826B2 (en) 2020-05-20 2023-12-1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60704A (zh) * 2020-10-22 2022-05-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间隔元件组
TWI769815B (zh) * 2021-02-03 2022-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光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5145091A (zh) * 2021-03-31 2022-10-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遮光组件及应用该遮光组件之光学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0946B2 (ja) * 2002-10-24 2009-04-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CN101299091A (zh) 2007-04-30 2008-11-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筒及具有该镜筒的镜头模组
JP2010085716A (ja) * 2008-09-30 2010-04-15 Fujinon Corp レンズ組立体及び撮像装置
TWI448761B (zh) * 2009-12-21 2014-08-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JP5817530B2 (ja) * 2009-12-25 2015-1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JP5930263B2 (ja) 2011-02-18 2016-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
TW201307980A (zh) 2011-08-10 2013-0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相機模組
JP5858902B2 (ja) * 2012-11-26 2016-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3852851A (zh) * 2012-12-06 2014-06-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
JP2015090484A (ja) * 2013-11-07 2015-05-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5178134A1 (ja) * 2014-05-21 2015-11-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
TWM502181U (zh) * 2014-11-19 2015-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鏡頭模組以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EP3278162B1 (en) 2015-03-31 2019-07-24 Institut National d'Optique Optical assembly with translatable centered sleeve
CN205027955U (zh) * 2015-10-23 2016-02-1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KR102375095B1 (ko) 2015-11-09 2022-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형 이미징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모바일 기기
CN205210391U (zh) *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JP2018045212A (ja) * 2016-09-16 2018-03-2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6515538U (zh) * 2017-01-05 2017-09-22 深圳市都乐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医用镜头
CN207867192U (zh) * 2017-10-25 2018-09-1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11474665A (zh) * 2019-01-23 2020-07-31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应用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6826B2 (en) 2020-05-20 2023-12-1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70808B (zh) * 2021-02-05 2022-07-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四)
US11947090B2 (en) 2021-02-05 2024-04-02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0957A (zh) 2023-04-18
US20230019613A1 (en) 2023-01-19
US20200310074A1 (en) 2020-10-01
US20240111121A1 (en) 2024-04-04
CN111751957B (zh) 2023-03-14
US11500173B2 (en) 2022-11-15
TWI737978B (zh) 2021-09-01
CN111751957A (zh) 2020-10-09
TW202036068A (zh) 2020-10-01
US11886033B2 (en)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19621U (zh)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1467471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604325B2 (en) Imaging lens module with plastic barr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module
US11531181B2 (en)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866384B2 (en) Lens assembly driving apparatus,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179290A1 (en) Plastic lens barrel,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4006930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080684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36472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40176211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9799888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9392350U (zh)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217718396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4706185B (zh) 使用金属固定环的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8112783A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