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18396U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18396U
CN217718396U CN202221544918.9U CN202221544918U CN217718396U CN 217718396 U CN217718396 U CN 217718396U CN 202221544918 U CN202221544918 U CN 202221544918U CN 217718396 U CN217718396 U CN 2177183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ens
light
optical axis
structures
light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4491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誌文
苏恒毅
潘峻锐
周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183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183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成像镜头具有一光轴,并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以及一透镜保持元件。光轴通过成像透镜组,透镜保持元件容置成像透镜组,使成像透镜组对正光轴。透镜保持元件包含多个遮光结构,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一物侧,且环绕光轴形成一通光孔。各遮光结构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以及一中点,各中点较各二端点靠近光轴,各遮光结构的各端点附近可定义通光孔的一最大半径,各遮光结构中最靠近光轴的中点附近可定义通光孔的一最小半径。借此,可有效控制鬼影的产生,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小型化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成像镜头以及其透镜元件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透镜元件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如何提升光学元件组装精度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其透过遮光结构的配置形成遮光孔,可有效控制鬼影(Flare)的产生,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并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以及一透镜保持元件。光轴通过成像透镜组,透镜保持元件容置成像透镜组,使成像透镜组对正光轴。透镜保持元件包含多个遮光结构,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一物侧,且环绕光轴形成一通光孔。各遮光结构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以及一中点,各中点较各二端点靠近光轴,各遮光结构的各端点附近可定义通光孔的一最大半径Rmax,各遮光结构中最靠近光轴的中点附近可定义通光孔的一最小半径Rmin。遮光结构的总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3≤N<40。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透镜保持元件与遮光结构为一体成型。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遮光结构与成像透镜组之间无接触。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当遮光结构的总数量介于7至22之间时,通光孔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满足下列条件:0.01<t<0.08;以及1.02%<tc<9.90%;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12%<tc<8.05%。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透镜保持元件可还包含多个半径结构,各半径结构连接相邻的各遮光结构的端点。再者,各遮光结构的二端点与光轴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另外,通光孔的最小半径Rmin可定义遮光结构的等效数量为N',通光孔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与一真圆度系数tc,其满足下列条件:N'=360°/θ;7<N'<22;0.01<t<0.08;以及1.02%<tc<9.90%;其中N'≠N,t=Rmax-Rmin,tc=t/Rmax×100%。又,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12%<tc<8.05%。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各遮光结构由一第一渐缩面与一第二渐缩面连接交会而成。再者,第一渐缩面面向成像镜头的物侧且朝成像镜头的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且朝成像镜头的物侧渐缩。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各遮光结构与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方向有重叠。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通光孔为成像镜头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的进光量。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1.0<EFL/(2×Rmin)<3.0。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通光孔可呈N边形。另外,通光孔可呈正多边形。
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其中透镜保持元件可具有至少二注料痕。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实施方式提供的相机模块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成像面。
附图说明
图1A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中成像镜头的爆炸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中成像镜头的另一爆炸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中成像镜头的侧视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中成像镜头的像侧的示意图;
图1F为图1E沿剖线1F-1F的剖视图;
图1G为图1E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沿剖线1F-1F的剖视图;
图1H绘示依照图1B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1I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1J绘示依照图1I中成像镜头的侧视图;
图1K绘示依照图1I中成像镜头的像侧的示意图;
图1L为图1K沿剖线1L-1L的剖视图;
图1M为图1K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沿剖线1L-1L的剖视图;
图1N绘示依照图1I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1O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2A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中成像镜头的爆炸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中成像镜头的另一爆炸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中成像镜头的侧视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A中成像镜头的像侧的示意图;
图2F为图2E沿剖线2F-2F的剖视图;
图2G为图2E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沿剖线2F-2F的剖视图;
图2H绘示依照图2B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2I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2J绘示依照图2I中成像镜头的侧视图;
图2K绘示依照图2I中成像镜头的像侧的示意图;
图2L为图2K沿剖线2L-2L的剖视图;
图2M为图2K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沿剖线2L-2L的剖视图;
图2N绘示依照图2I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以及半径结构的示意图;
图2O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3A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中成像镜头的爆炸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中成像镜头的另一爆炸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A中成像镜头的侧视图;
图3E绘示依照图3A中成像镜头的像侧的示意图;
图3F为图3E沿剖线3F-3F的剖视图;
图3G为图3E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沿剖线3F-3F的剖视图;
图3H绘示依照图3B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3I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3J绘示依照图3I中成像镜头的侧视图;
图3K绘示依照图3I中成像镜头的像侧的示意图;
图3L为图3K沿剖线3L-3L的剖视图;
图3M为图3K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沿剖线3L-3L的剖视图;
图3N绘示依照图3I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以及半径结构的示意图;
图3O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及半径结构的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方式中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以及
图4D绘示依照图4A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电子装置
11:相机模块
12:电子感光元件
13:使用者界面
14: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15:光学防手震组件
16:感测元件
17:闪光灯模块
18:对焦辅助模块
100,200,300:成像镜头
1101,2101,3101:光学透镜
1102,2102,3102:遮光片
1103,2103,3103:透镜间距维持元件
1104,2104,3104:固定环
120,220,320:透镜保持元件
1201,2201,3201:通光孔
121,121a,121b,221,321:遮光结构
1211,1211a,1211b,2211,3211:端点
1212,1212a,1212b,2212,3212:中点
122,222,322:第一渐缩面
123,223,323:第二渐缩面
124:注料痕
225,325:半径结构
θ,θa,θb:夹角
Rmax:通光孔的最大半径
Rmin:通光孔的最小半径
X:光轴
N:遮光结构的总数量
N':遮光结构的等效数量
EFL:成像镜头的焦距
t:真圆度公差值
tc:真圆度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并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以及一透镜保持元件。光轴通过成像透镜组,透镜保持元件容置成像透镜组,使成像透镜组对正光轴。透镜保持元件包含多个遮光结构,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一物侧,且环绕光轴形成一通光孔。各遮光结构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以及一中点,各中点较各二端点靠近光轴,各遮光结构的各端点附近可定义通光孔的一最大半径Rmax,各遮光结构中最靠近光轴的中点附近可定义通光孔的一最小半径Rmin。遮光结构的总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3≤N<40。透过遮光结构的配置形成遮光孔,可有效控制鬼影的产生,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详细来说,各遮光结构相邻的端点之间互相连接,使遮光结构环绕光轴且形成外观呈多边形(polygon)的通光孔。通光孔呈多边形时,对于特殊角度入射光的成像中的鬼影具有可控制的外观与强度(intensity)。另外,通光孔的最大半径Rmax即为通光孔的外接圆半径,通光孔的最小半径Rmin即为通光孔的内切圆半径。
透镜保持元件与遮光结构可为一体成型。通过同时形成透镜保持元件与遮光结构,可降低生产成本。
遮光结构与成像透镜组之间无接触。借此,适当的空间配置,可使遮光结构的遮光效率最佳化。
当遮光结构的总数量介于7至22之间时,通光孔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满足下列条件:0.01<t<0.08;以及1.02%<tc<9.90%,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借此,可控制通光孔于不同形状下较佳的技术特征范围,以符合遮光需求。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12%<tc<8.05%。借此,可提供较高鬼影可控度的真圆度系数范围。
详细来说,通光孔可呈N边形。进一步,通光孔可呈正多边形。请参照下列表1,其表列正多边形的边数及其对应通光孔的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真圆度系数tc。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061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071
再者,透镜保持元件可还包含多个半径结构,各半径结构连接相邻的各遮光结构的端点。借此,有利于控制通光孔的最小半径Rmin不随遮光结构的总数量变少而减小,以提升通光孔的设计裕度。具体而言,半径结构的半径即为最大半径Rmax。
各遮光结构的二端点与光轴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通光孔的最小半径Rmin可定义遮光结构的等效数量为N',通光孔具有真圆度公差值t与真圆度系数tc,其满足下列条件:N'=360°/θ;7<N'<22;0.01<t<0.08;以及1.02%<tc<9.90%,其中N'≠N,t=Rmax-Rmin,tc=t/Rmax×100%。借此,可控制通光孔于不同形状下较佳的技术特征范围,以符合遮光需求。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12%<tc<8.05%。
各遮光结构可由一第一渐缩面与一第二渐缩面连接交会而成。通过配合较佳的模具设计方式,可降低透镜保持元件离型困难度,提升良品率。再者,第一渐缩面面向成像镜头的一物侧且朝成像镜头的一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面向成像镜头的像侧且朝成像镜头的物侧渐缩。通过较佳的渐缩面设计方式,确保遮光结构被设置于理想的遮光位置。
各遮光结构与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方向有重叠。通过适当的空间配置,可使遮光结构的遮光效率最佳化。
通光孔可为成像镜头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的进光量。借此,可符合前置光圈成像镜头的遮光需求位置,以提升光学设计裕度。
成像镜头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1.0<EFL/(2×Rmin)<3.0。借此,可确保足够的光线进入,以维持成像品质。另外,当通光孔为成像镜头的光圈时,成像镜头的光圈值Fno(F-number)等于EFL/(2×Rmin)。
透镜保持元件可具有至少二注料痕。借此,可对应构形更为复杂的透镜保持元件,增加模具设计裕度。另外,透镜保持元件的注料痕数量可为至少三。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如前述的成像镜头。借此,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质。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如前述的相机模块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的一成像面。借此,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前述电子装置皆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暂储存单元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态样,以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至图1F,其中图1A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中成像镜头100的爆炸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中成像镜头100的另一爆炸图,图1D绘示依照图1A中成像镜头100的侧视图,图1E绘示依照图1A中成像镜头100的像侧的示意图,图1F为图1E沿剖线1F-1F的剖视图。由图1A至图1F可知,成像镜头100具有一光轴X,其包含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透镜保持元件120。光轴X通过成像透镜组,透镜保持元件120容置成像透镜组,使成像透镜组对正光轴X。详细来说,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光学透镜1101,且与其他光学元件沿光轴X设置于透镜保持元件120中;具体而言,由成像镜头100的物侧至像侧,透镜保持元件120容置二光学透镜1101、遮光片1102、光学透镜1101、遮光片1102、光学透镜1101、透镜间距维持元件1103、遮光片1102、光学透镜1101以及固定环1104。
配合参照图1G以及图1H,其中图1G为图1E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120沿剖线1F-1F的剖视图,图1H绘示依照图1B透镜保持元件120上遮光结构121的示意图。由图1B、图1C以及图1G可知,透镜保持元件120包含多个遮光结构121,遮光结构121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且环绕光轴X形成一通光孔1201,而透镜保持元件120与遮光结构121为一体成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1201为成像镜头1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100的进光量。各遮光结构121可由第一渐缩面122与第二渐缩面123连接交会而成,其中第一渐缩面122面向成像镜头100的物侧且朝成像镜头100的一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123面向成像镜头100的像侧且朝成像镜头100的物侧渐缩;也就是说,第一渐缩面122以及第二渐缩面123分别由成像镜头100的物侧往像侧及像侧往物侧朝光轴X渐缩,形成尖端状的遮光结构121。
由图1H可知,各遮光结构121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1211以及一中点1212,各中点1212较各端点1211靠近光轴X。具体而言,各遮光结构121相邻的端点1211之间互相连接,使遮光结构121环绕光轴X且形成外观呈多边形的通光孔1201;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遮光结构121的总数量为N且N为16,即通光孔1201为16边形且为正多边形。
配合参照图1F可知,遮光结构121与最物侧的光学透镜1101之间无接触;也就是说,遮光结构121与成像透镜组之间无接触。另外,各遮光结构121与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X方向有重叠。
再配合图1H可知,各遮光结构121的各端点1211附近可定义通光孔1201的一最大半径Rmax,各遮光结构121中最靠近光轴X的中点1212附近可定义通光孔1201的一最小半径Rmin,各遮光结构121的二端点1211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成像镜头1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1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
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1A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01
请参照图1I至图1L,其中图1I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1J绘示依照图1I中成像镜头100的侧视图,图1K绘示依照图1I中成像镜头100的像侧的示意图,图1L为图1K沿剖线1L-1L的剖视图。由图1I至图1L可知,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具有一光轴X,其包含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透镜保持元件120。以下仅叙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不同处,其余相同的元件结构及其技术特征将不再赘述。
由图1I可知,透镜保持元件120具有至少二注料痕124;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中,注料痕124的数量为三,并位于透镜保持元件120的外侧。
配合参照图1M以及图1N,其中图1M为图1K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120沿剖线1L-1L的剖视图,图1N绘示依照图1I透镜保持元件120上遮光结构121a、121b的示意图。由图1I、图1M以及图1N可知,透镜保持元件120包含多个遮光结构121a、121b,遮光结构121a、121b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且环绕光轴X形成一通光孔1201,而透镜保持元件120与遮光结构121a、121b为一体成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1201为成像镜头1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100的进光量。由图1L可知,遮光结构121a、121b与最物侧的光学透镜1101之间无接触;也就是说,遮光结构121a、121b与成像透镜组之间无接触。另外,各遮光结构121与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X方向有重叠。
由图1N可知,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遮光结构121a、121b有二种,各遮光结构121a、121b呈直线状且分别具有二端点1211a、1211b以及一中点1212a、1212b,各中点1212a、1212b较各端点1211a、1211b靠近光轴X。具体而言,各遮光结构121a、121b相邻的端点1211a、1211b之间互相连接,使遮光结构121a、121b环绕光轴X且形成外观呈多边形的通光孔1201。遮光结构121a的数量为5,遮光结构121b的数量为24;也就是说,遮光结构121a、121b的总数量为N且N为29。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1201的最大半径为Rmax,通光孔1201的最小半径为Rmin,各遮光结构121a的二端点1211a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a,各遮光结构121b的二端点1211b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b,成像镜头1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1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1B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11
请配合参照图1O,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121a、121b的示意图。以下仅叙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0不同处,其余相同的元件结构及其技术特征将不再赘述。由图1O可知,透镜保持元件包含多个遮光结构121a、121b,遮光结构121a、121b环绕光轴形成一通光孔1201。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遮光结构121a、121b有二种,各遮光结构121a、121b呈直线状且分别具有二端点1211a、1211b以及一中点1212a、1212b,各中点1212a、1212b较各端点1211a、1211b靠近光轴。具体而言,各遮光结构121a、121b相邻的端点1211a、1211b之间互相连接,使遮光结构121a、121b环绕光轴且形成外观呈多边形的通光孔1201。遮光结构121a的数量为3,遮光结构121b的数量为28;也就是说,遮光结构121a、121b的总数量为N且N为31。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1201的最大半径为Rmax,通光孔1201的最小半径为Rmin,各遮光结构121a的二端点1211a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a,各遮光结构121b的二端点1211b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b,成像镜头1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1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1C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21
<第二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A至图2F,其中图2A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200的立体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中成像镜头200的爆炸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中成像镜头200的另一爆炸图,图2D绘示依照图2A中成像镜头200的侧视图,图2E绘示依照图2A中成像镜头200的像侧的示意图,图2F为图2E沿剖线2F-2F的剖视图。由图2A至图2F可知,成像镜头200具有一光轴X,其包含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透镜保持元件220。光轴X通过成像透镜组,透镜保持元件220容置成像透镜组,使成像透镜组对正光轴X。详细来说,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光学透镜2101,且与其他光学元件沿光轴X设置于透镜保持元件220中;具体而言,由成像镜头200的物侧至像侧,透镜保持元件220容置遮光片2102、光学透镜2101、遮光片2102、光学透镜2101、遮光片2102、光学透镜2101、透镜间距维持元件2103、光学透镜2101、遮光片2102、光学透镜2101以及固定环2104。
配合参照图2G以及图2H,其中图2G为图2E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220沿剖线2F-2F的剖视图,图2H绘示依照图2B透镜保持元件220上遮光结构221的示意图。由图2B、图2C以及图2G可知,透镜保持元件220包含多个遮光结构221,遮光结构221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且环绕光轴X形成一通光孔2201,而透镜保持元件220与遮光结构221为一体成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2201为成像镜头2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200的进光量。各遮光结构221可由第一渐缩面222与第二渐缩面223连接交会而成,其中第一渐缩面222面向成像镜头200的物侧且朝成像镜头200的一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223面向成像镜头200的像侧且朝成像镜头200的物侧渐缩;也就是说,第一渐缩面222以及第二渐缩面223分别由成像镜头200的物侧往像侧及像侧往物侧朝光轴X渐缩,形成尖端状的遮光结构221。
由图2H可知,各遮光结构221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2211以及一中点2212,各中点2212较各端点2211靠近光轴X。具体而言,各遮光结构221相邻的端点2211之间互相连接,使遮光结构221环绕光轴X且形成外观呈多边形的通光孔2201;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遮光结构221的总数量为N且N为24,即通光孔2201为24边形且为正多边形。
配合参照图2F可知,遮光结构221与最物侧的光学透镜2101之间无接触;也就是说,遮光结构221与成像透镜组之间无接触。另外,各遮光结构221与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X方向有重叠。
再配合图2H可知,各遮光结构221的各端点2211附近可定义通光孔2201的一最大半径Rmax,各遮光结构221中最靠近光轴X的中点2212附近可定义通光孔2201的一最小半径Rmin,各遮光结构221的二端点2211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成像镜头2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2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2A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31
请参照图2I至图2L,其中图2I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200的立体示意图,图2J绘示依照图2I中成像镜头200的侧视图,图2K绘示依照图2I中成像镜头200的像侧的示意图,图2L为图2K沿剖线2L-2L的剖视图。由图2I至图2L可知,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具有一光轴X,其包含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透镜保持元件220。以下仅叙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不同处,其余相同的元件结构及其技术特征将不再赘述。
配合参照图2M以及图2N,其中图2M为图2K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220沿剖线2L-2L的剖视图,图2N绘示依照图2I透镜保持元件220上遮光结构221以及半径结构225的示意图。由图2I、图2M以及图2N可知,透镜保持元件220包含多个遮光结构221以及多个半径结构225。遮光结构221以及半径结构225皆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且彼此交替连接,并环绕光轴X形成一通光孔2201,而透镜保持元件220与遮光结构221及半径结构225为一体成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2201为成像镜头2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200的进光量,而遮光结构221的总数量为N且N为7,半径结构225的数量为7。
详细来说,各遮光结构221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2211以及一中点2212,各中点2212较各端点2211靠近光轴X。各半径结构225连接相邻的各遮光结构221的端点2211。必须说明的是,半径结构225为圆弧状,各遮光结构221的各端点2211附近可定义通光孔2201的最大半径Rmax,半径结构225的半径即为通光孔2201的最大半径Rmax。
由图2N可知,通光孔2201的最大半径为Rmax,通光孔2201的最小半径为Rmin,各遮光结构221的二端点2211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成像镜头2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2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2B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41
另外,当透镜保持元件220设置有半径结构225,通光孔2201的最小半径Rmin可定义遮光结构221的等效数量为N',其中N'=360°/θ,N'≠N;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N'=19.46。
请配合参照图2O,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221的示意图。以下仅叙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00不同处,其余相同的元件结构及其技术特征将不再赘述。由图2O可知,透镜保持元件包含多个遮光结构221,各遮光结构221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2211以及一中点2212,各中点2212较各端点2211靠近光轴。具体而言,各遮光结构221相邻的端点2211之间互相连接,使遮光结构221环绕光轴且形成外观呈多边形的通光孔2201;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遮光结构221的总数量为N且N为34,即通光孔2201为34边形且为正多边形。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通光孔2201的最大半径为Rmax,通光孔2201的最小半径为Rmin,各遮光结构221的二端点2211与光轴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成像镜头2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2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2C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51
<第三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A至图3F,其中图3A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300的立体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中成像镜头300的爆炸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中成像镜头300的另一爆炸图,图3D绘示依照图3A中成像镜头300的侧视图,图3E绘示依照图3A中成像镜头300的像侧的示意图,图3F为图3E沿剖线3F-3F的剖视图。由图3A至图3F可知,成像镜头300具有一光轴X,其包含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透镜保持元件320。光轴X通过成像透镜组,透镜保持元件320容置成像透镜组,使成像透镜组对正光轴X。详细来说,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光学透镜3101,且与其他光学元件沿光轴X设置于透镜保持元件320中;具体而言,由成像镜头300的物侧至像侧,透镜保持元件320容置二光学透镜3101、遮光片3102、光学透镜3101、遮光片3102、光学透镜3101、透镜间距维持元件3103、遮光片3102、光学透镜3101以及固定环3104。
配合参照图3G以及图3H,其中图3G为图3E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320沿剖线3F-3F的剖视图,图3H绘示依照图3B透镜保持元件320上遮光结构321的示意图。由图3B、图3C以及图3G可知,透镜保持元件320包含多个遮光结构321,遮光结构321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且环绕光轴X形成一通光孔3201,而透镜保持元件320与遮光结构321为一体成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中,通光孔3201为成像镜头3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300的进光量。各遮光结构321可由第一渐缩面322与第二渐缩面323连接交会而成,其中第一渐缩面322面向成像镜头300的物侧且朝成像镜头300的一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323面向成像镜头300的像侧且朝成像镜头300的物侧渐缩;也就是说,第一渐缩面322以及第二渐缩面323分别由成像镜头300的物侧往像侧及像侧往物侧朝光轴X渐缩,形成尖端状的遮光结构321。
由图3H可知,各遮光结构321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3211以及一中点3212,各中点3212较各端点3211靠近光轴X。具体而言,各遮光结构321相邻的端点3211之间互相连接,使遮光结构321环绕光轴X且形成外观呈多边形的通光孔3201;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遮光结构321的总数量为N且N为12,即通光孔3201为12边形且为正多边形。
配合参照图3F可知,遮光结构321与最物侧的光学透镜3101之间无接触;也就是说,遮光结构321与成像透镜组之间无接触。另外,各遮光结构321与成像透镜组沿平行光轴X方向有重叠。
再配合图3H可知,各遮光结构321的各端点3211附近可定义通光孔3201的一最大半径Rmax,各遮光结构321中最靠近光轴X的中点3212附近可定义通光孔3201的一最小半径Rmin,各遮光结构321的二端点3211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成像镜头3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3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3A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61
请参照图3I至图3L,其中图3I是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300的立体示意图,图3J绘示依照图3I中成像镜头300的侧视图,图3K绘示依照图3I中成像镜头300的像侧的示意图,图3L为图3K沿剖线3L-3L的剖视图。由图3I至图3L可知,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具有一光轴X,其包含成像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透镜保持元件320。以下仅叙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不同处,其余相同的元件结构及其技术特征将不再赘述。
配合参照图3M以及图3N,其中图3M为图3K绘示的透镜保持元件320沿剖线3L-3L的剖视图,图3N绘示依照图3I透镜保持元件320上遮光结构321以及半径结构325的示意图。由图3I、图3M以及图3N可知,透镜保持元件320包含多个遮光结构321以及多个半径结构325。遮光结构321以及半径结构325皆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且彼此交替连接,并环绕光轴X形成一通光孔3201,而透镜保持元件320与遮光结构321及半径结构325为一体成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通光孔3201为成像镜头300的一光圈,用以控制成像镜头300的进光量,而遮光结构321的总数量为5,半径结构325的数量为5。
详细来说,各遮光结构321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3211以及一中点3212,各中点3212较各端点3211靠近光轴X。各半径结构325连接相邻的各遮光结构321的端点3211。必须说明的是,半径结构325为圆弧状,各遮光结构321的各端点3211附近可定义通光孔3201的最大半径Rmax,半径结构325的半径即为通光孔3201的最大半径Rmax。
由图3N可知,通光孔3201的最大半径为Rmax,通光孔3201的最小半径为Rmin,各遮光结构321的二端点3211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成像镜头3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3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3B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71
另外,当透镜保持元件320设置有半径结构325,通光孔3201的最小半径Rmin可定义遮光结构321的等效数量为N',其中N'=360°/θ,N'≠N;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中,N'=17.7。
请配合参照图3O,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透镜保持元件上遮光结构321及半径结构325的示意图。以下仅叙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0不同处,其余相同的元件结构及其技术特征将不再赘述。由图3O可知,透镜保持元件包含多个遮光结构321以及多个半径结构325。遮光结构321以及半径结构325皆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且彼此交替连接,并环绕光轴形成一通光孔,而透镜保持元件与遮光结构321及半径结构325为一体成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结构321的总数量为3,半径结构325的数量为3。
详细来说,各遮光结构321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3211以及一中点3212,各中点3212较各端点3211靠近光轴。各半径结构325连接相邻的各遮光结构321的端点3211。必须说明的是,半径结构325为圆弧状,各遮光结构321的各端点3211附近可定义通光孔的最大半径Rmax,半径结构325的半径即为通光孔的最大半径Rmax。
通光孔的最大半径为Rmax,通光孔的最小半径为Rmin,各遮光结构321的二端点3211与光轴X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成像镜头300的焦距为EFL。通光孔3201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中t=Rmax-Rmin,tc=t/Rmax×100%。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表3C数值。
Figure BDA0003703362140000181
另外,当透镜保持元件设置有半径结构325,通光孔的最小半径Rmin可定义遮光结构321的等效数量为N',其中N'=360°/θ,N'≠N;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中,N'=7.8。
<第四实施方式>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方式中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中电子装置10的方块图。由图4A与图4B可知,电子装置1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相机模块11、一电子感光元件12及一使用者界面13,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2设置于相机模块11的成像面,相机模块11包含一成像镜头(图未绘示)。相机模块1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13侧边的区域,其中使用者界面13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相机模块11中的成像镜头可为前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例所揭示的成像镜头,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10的使用者界面13进入拍摄模式。此时相机模块1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12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14。
因应电子装置1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1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15,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1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16。第四实施方式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17与对焦辅助模块18,闪光灯模块17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18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16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10中相机模块1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15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1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10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暂储存单元(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图4C绘示依照图4A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图4D绘示依照图4A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由图4A、图4C及图4D可知,相机模块11与使用者界面13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并于拍摄后可得到如图4D的拍摄的影像。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11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光轴,包含:
一成像透镜组,该光轴通过该成像透镜组;以及
一透镜保持元件,容置该成像透镜组,使该成像透镜组对正该光轴,包含:
多个遮光结构,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的一物侧,且环绕该光轴形成一通光孔;
其中,各该遮光结构呈直线状且具有二端点以及一中点,各该中点较各该二端点靠近该光轴,各该遮光结构的各该端点附近可定义该通光孔的一最大半径Rmax,各该遮光结构中最靠近该光轴的该中点附近可定义该通光孔的一最小半径Rmin;
其中,该些遮光结构的总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3≤N<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透镜保持元件与该些遮光结构为一体成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些遮光结构与该成像透镜组之间无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当该些遮光结构的总数量介于7至22之间时,该通光孔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以及一真圆度系数tc,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t<0.08;以及
1.02%<tc<9.90%;
其中t=Rmax-Rmin;以及tc=t/Rmax×10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通光孔的该真圆度系数为tc,其满足下列条件:
1.12%<tc<8.05%。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透镜保持元件还包含多个半径结构,各该半径结构连接相邻的各该遮光结构的一该端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各该遮光结构的该二端点与该光轴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通光孔的该最小半径Rmin可定义该些遮光结构的一等效数量为N',该通光孔具有一真圆度公差值t与一真圆度系数tc,其满足下列条件:
N'=360°/θ;
7<N'<22;
0.01<t<0.08;以及
1.02%<tc<9.90%;
其中N'≠N,t=Rmax-Rmin,tc=t/Rmax×10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通光孔的该真圆度系数为tc,其满足下列条件:
1.12%<tc<8.05%。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各该遮光结构由一第一渐缩面与一第二渐缩面连接交会而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渐缩面面向该成像镜头的一物侧且朝该成像镜头的一像侧渐缩。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渐缩面面向该成像镜头的该像侧且朝该成像镜头的该物侧渐缩。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各该遮光结构与该成像透镜组沿平行该光轴方向有重叠。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通光孔为该成像镜头的一光圈,用以控制该成像镜头的进光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
1.0<EFL/(2×Rmin)<3.0。
1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通光孔呈N边形。
1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通光孔呈正多边形。
1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透镜保持元件具有至少二注料痕。
19.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
2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相机模块;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相机模块的一成像面。
CN202221544918.9U 2022-05-06 2022-06-20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Active CN21771839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7224 2022-05-06
TW111117224A TWI804305B (zh) 2022-05-06 2022-05-06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18396U true CN217718396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8020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44918.9U Active CN217718396U (zh) 2022-05-06 2022-06-20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210697999.4A Pending CN117075413A (zh) 2022-05-06 2022-06-20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97999.4A Pending CN117075413A (zh) 2022-05-06 2022-06-20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58992A1 (zh)
EP (1) EP4273595A1 (zh)
CN (2) CN217718396U (zh)
BR (1) BR102023007537A2 (zh)
TW (1) TWI80430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88255B1 (ko) * 2011-11-10 2013-07-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TWI633380B (zh) * 2017-01-12 2018-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207867101U (zh) * 2017-10-25 2018-09-1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筒和镜头模组
KR102185053B1 (ko) * 2019-01-29 2020-12-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조리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1830674B (zh) * 2019-04-18 2022-10-21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
CN110196478B (zh) * 2019-06-10 2022-03-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3741117B (zh) * 2020-05-13 2023-07-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光圈结构、摄像头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4913A (zh) 2023-11-16
US20230358992A1 (en) 2023-11-09
CN117075413A (zh) 2023-11-17
TWI804305B (zh) 2023-06-01
EP4273595A1 (en) 2023-11-08
BR102023007537A2 (pt)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6436B (zh)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2230362A (zh) 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210119621U (zh)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30637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24006930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0982875U (zh) 塑胶镜筒、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TWI728467B (zh) 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
TWI633380B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217718396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TWI777499B (zh) 成像鏡頭模組、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M545257U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US2023032464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2001077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36472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4379461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604892U (zh) 成像鏡頭、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