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7567B - 卸載機 - Google Patents

卸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7567B
TWI797567B TW110107841A TW110107841A TWI797567B TW I797567 B TWI797567 B TW I797567B TW 110107841 A TW110107841 A TW 110107841A TW 110107841 A TW110107841 A TW 110107841A TW I797567 B TWI797567 B TW I7975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loading
loading
ship
unit
inclin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7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6139A (zh
Inventor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重機械搬運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重機械搬運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重機械搬運系統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6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6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7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756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7/00Loading or unloading vehicles
    • B65G67/60Loading or unloading ships
    • B65G67/606Loading or unloading ships us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lk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3/00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7/00Loading or unloading vehicles
    • B65G67/60Loading or unloading ships
    • B65G67/62Loading or unloading ships using devices influenced by the tide or by the movements of the ship, e.g. devices on ponto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4Bulk
    • B65G2201/045Sand, soil and mineral 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4/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loading or unloading articles or bulk materials
    • B65G2814/03Loading or unloading means
    • B65G2814/0301General arrangements
    • B65G2814/0302Central contro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4/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loading or unloading articles or bulk materials
    • B65G2814/03Loading or unloading means
    • B65G2814/0397Loading or unloading means for sh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 Lubricants (AREA)

Abstract

[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裝卸時的船舶的傾斜度之卸載機。 [解決手段] 控制部(20)能夠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亦即船舶(100)的傾斜度來控制裝卸部(7)的動作。在此,當裝卸部(7)一邊相對於船舶(100)向移動方向移動,一邊卸載散貨(M)時,控制部(20)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來調整在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如此,藉由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而調整在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卸載量。從而,裝卸部(7)能夠以抑制船舶(100)的傾斜度之方式進行卸載。

Description

卸載機
本發明有關卸載機。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卸載堆積在船舶上之散貨等對象物之卸載機。該卸載機將進行卸載之挖掘部插入到船舶的船艙內,沿著堆積在該船艙內之對象物的表面配置挖掘部。藉此,卸載機用驅動之鏟斗來卸載對象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16779號公報
在如上所述之卸載機中,使挖掘部向沿著水平方向之方向移動,藉此卸載船艙的每個位置上之對象物。在此,在具有複數個艙口之大型船舶例如遠洋船之情況下,幾乎不會產生伴隨裝卸之船舶的傾斜度,因此考慮 該傾斜度進行裝卸之必要性低。然而,在小型船舶例如內陸船中,有時依據裝卸方式會導致船舶的傾斜度變大。
本發明係鑑於該等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夠抑制裝卸時的船舶的傾斜度之卸載機。
本發明之卸載機,係將堆積在船舶上之對象物從船舶進行卸載,前述卸載機具備:裝卸部,係從船舶卸載對象物;船舶位置檢測部,係至少檢測船舶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以及控制部,係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控制裝卸部的動作,當裝卸部一邊相對於船舶向移動方向移動,一邊卸載對象物時,控制部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調整在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的裝卸高度。
本發明之卸載機能夠由船舶位置檢測部至少檢測船舶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因此,控制部能夠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亦即船舶的傾斜度來控制裝卸部的動作。在此,當裝卸部一邊相對於船舶向移動方向移動,一邊卸載對象物時,控制部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調整在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的裝卸高度。如此,藉由調整裝卸部的裝卸高度而調整在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卸載量。從而,裝卸部能夠以抑制船舶的傾斜度之方式進行卸載。藉此,能夠抑制裝卸時的船舶的傾斜度。
當裝卸部作為移動方向一邊向前後方向移動,一邊卸載對象物時,控制部可依據前後方向上之傾斜度來調整前後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的裝卸高度。由於船舶的後側傾向於比前側重,因此裝卸時前後方向上之船舶的傾斜度容易變大。從而,當裝卸部在前後方向上移動時,控制部依據前後方向上之傾斜度來調整裝卸部的裝卸高度,藉此能夠抑制前後方向上之船舶的傾斜度。
控制部可以調整裝卸部的裝卸高度,以使船舶後側之裝卸部的裝卸高度低於船舶前側之裝卸部的裝卸高度。由於船舶的後側重,因此容易下沉。從而,藉由在後側降低裝卸高度且增大卸載量以減輕重量,能夠抑制船舶在前後方向上之傾斜度。
在移動方向上船舶的一端側比另一端側更沉降之情況下,控制部可調整裝卸部的裝卸高度,以使一端側的卸載量大於船舶的另一端側的卸載量。在該情況下,裝卸部藉由增大一端側的卸載量,能夠減輕沉降之一端側。藉此,能夠減小船舶的一端側的下沉,並能夠抑制傾斜度。
控制部可以比較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獲取之傾斜度和相對於傾斜度設定之基準值,並依據該比較結果來調整裝卸部的裝卸高度。藉此,當傾斜度大於基準值時等,裝卸部能夠調整卸載量,以消除與該基準值的差異。藉此,控制部能夠反饋實際的船舶的傾斜度,以調整裝卸部的裝卸高度。
依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抑制裝卸時的船舶的傾斜度之卸載機。
1:卸載機
2:大樑
3:回轉框架
4:動臂
6:鏟斗升降機
7:裝卸部
12:平衡桿
13:配重
15:缸體
16:升降機主體
17:鏈斗
18:旋轉送料器
19A,19B:搬運部
20:控制部
21:運行控制部
22:位置檢測處理部(船舶位置檢測部)
23:運算部
24:記憶部
50:控制系統
51:測定部(船舶位置檢測部)
52:驅動部
60:船舶位置檢測部
100:船舶
101:碼頭
103:船艙
M:散貨(對象物)
D1:前後方向
D2:寬度方向
L1:軌跡
L2:軌跡
ST:軌跡
TR1,TR1,TR3,TR4:軌跡
S10,S20,S30,S40,S50:步驟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卸載機之概略圖。
[圖2]係具有控制部之控制系統的方塊構成圖。
[圖3]係表示卸載機的裝卸部的基本動作之概略圖。
[圖4]係表示裝卸部的動作內容之模式圖。
[圖5]係表示基於控制部之控制內容之流程圖。
[圖6]係表示比較例之卸載機的裝卸部的動作內容之模式圖。
[圖7]係表示裝卸部與散貨的位置關係之放大圖。
以下,參閱圖式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卸載機之概略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卸載機1,例示出鏟斗升降機式船舶用連續卸載機(CSU)。卸載機1係從船舶100的船艙103連續卸載作為對象物之散貨M(例如煤、礦石等)之裝置。卸載機1具備大樑2、回轉框架3、動臂4、鏟斗升降機6、裝卸部7及具有控制部20之控制系統50。
大樑2係可以藉由與碼頭101平行地鋪設之兩個導軌沿著該碼頭101行駛之裝置。大樑2係可以設置在碼頭101的上表面之主體部。回轉框架3可回轉地支承於大樑2的上部。回轉框架3將動臂4支承為可以倒起。動臂4從回轉框架3向海側橫向延伸。動臂4在海側的前端部支承鏟斗升降機6。
鏟斗升降機6從動臂4的前端部朝下方延伸。鏟斗升降機6將由裝卸部7卸載之散貨M朝上方搬運。鏟斗升降機6藉由平衡桿12及配重13,與動臂4的起伏角度無關地保持鉛直。
另外,卸載機1具備用於調整動臂4的起伏角度之缸體15。若使該缸體15伸長,則動臂4朝上而鏟斗升降機6上升,若使缸體15收縮,則動臂4朝下且鏟斗升降機6下降。
裝卸部7從船舶100卸載散貨M。裝卸部7設置在鏟斗升降機的下部。在本實施形態中,裝卸部7由側面挖掘式鏟取裝置構成。從而,裝卸部7連續挖掘並鏟取船艙103內的散貨M,並且將所鏟取之散貨M朝上方搬運,從而卸載散貨M。
鏟斗升降機6具備構成升降機井之升降機主體16和相對於升降機主體16環繞運動之鏈斗17。鏈斗17藉由對呈環狀連結之一對滾鏈,亦即鏈條(環鏈)設置複數個鏟斗而構成。鏈斗17相對於升降機主體16及裝卸部7以規定的軌跡環繞移動。藉此,鏈斗17在鏟斗升降機6的頂部 與裝卸部7之間一邊移動環繞,一邊循環。
鏈斗17在將在船艙103內挖掘之散貨M容納於鏟斗內之狀態下,沿著升降機主體16上升。在升降機主體16的上部設置旋轉送料器18。旋轉送料器18將從鏈斗17搬出之散貨M搬運到動臂4側。在動臂4上配置有搬運由鏟斗升降機6卸載之散貨M的搬運部19A。該搬運部19A使從旋轉送料器18轉移之散貨M落下,並供給到機器內的搬運部19B。
接著,參閱圖2對具有控制部20之控制系統50的構成進行說明。圖2係具有控制部20之控制系統50的方塊構成圖。如圖2所示,控制系統50係用於控制卸載機1的動作之系統。控制系統50具備測定部51(船舶位置檢測部)、驅動部52及控制部20。
測定部51係藉由測定而獲取為了檢測裝卸部7的控制中所需要之船舶100的位置及裝卸部7的位置而需要之資訊之設備。測定部51獲取為了檢測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之船舶100及裝卸部7的位置而需要之資訊。又,測定部51獲取用於檢測船舶100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之資訊。船舶100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包括船舶100在前後方向(船頭/船尾方向)上之傾斜度及在寬度方向(海/陸方向)上之傾斜度。又,測定部51還獲取用於檢測從上方觀察船舶100時旋轉方向相對於碼頭101之傾斜度的資訊。另外,測定部51的測定方法並不受特別的限定,例如可以採用距離檢測器、GPS、3DLidar等習知方法。測定部51將測 定結果送訊到控制部20的位置檢測處理部22。藉此,位置檢測處理部22使用該測定結果進行運算處理,檢測出裝卸部7及船舶100在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之位置及船舶100的傾斜度。另外,位置檢測處理部22進行與測定部51的測定方法對應之運算處理。由測定部51及位置檢測處理部22構成至少檢測船舶100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之船舶位置檢測部60。
驅動部52對每個構成元件賦予驅動力,以使卸載機1進行裝卸動作。驅動部52由分別設置於大樑2、回轉框架3、動臂4、鏟斗升降機6及裝卸部7的驅動機構構成。驅動部52依據來自控制部20的控制訊號在規定時刻對每個構成元件賦予驅動力。
控制部20係控制整個卸載機1之裝置。控制部20具備處理器、記憶體、存儲器、通訊接口及使用者界面等,並構成為通常的電腦。處理器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等運算器。記憶體係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存儲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等記憶媒體。存儲器係HDD(Hard Disk Drive:硬碟驅動器)等記憶媒體。通訊接口係實現資料通訊之通訊設備。處理器總括記憶體、存儲器、通訊接口及使用者界面,並實現後述功能。在控制部20中,例如將儲存在ROM中之程式加載到RAM,藉由用CPU來執行加載到RAM的程式而實現各種功能。控制部20可以由複數個電腦或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程 式邏輯控制器)構成。控制部20具備運行控制部21、位置檢測處理部22(船舶位置檢測部)、運算部23及記憶部24。
運行控制部21將控制訊號送訊到驅動部52,使卸載機1進行裝卸動作。運行控制部21獲取基於運算部23之運算結果,並發送控制訊號,以使裝卸部7按照運算結果進行動作。如上所述,位置檢測處理部22進行用於檢測裝卸部7及船舶100在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之位置及船舶100的傾斜度之運算處理。運算部23進行基於裝卸部7之裝卸動作中所需要之各種運算處理。運算部23依據由船舶位置檢測部60檢測出之資訊來運算裝卸部7應該進行哪種動作。關於運算處理的詳細內容,與卸載機1的動作說明一同進行後述。在記憶部24中預先儲存與船舶形狀等相關之資訊。又,當進行了裝卸時,記憶部24儲存在前後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7的高度位置。
接著,對卸載機1的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參閱圖3對卸載機1的裝卸部7的基本動作進行說明。如圖3(a)所示,在裝卸部7的移動方向中,將前後方向設為“D1”,將寬度方向設為“D2”。圖3(a)的軌跡TR1~TR4示出裝卸時裝卸部7的移動軌跡。如圖3(a)所示,裝卸部7一邊以在船艙103內沿著四方邊部環繞之方式移動,一邊卸載散貨M。裝卸部7在寬度方向D2上之海側位置,以沿著前後方向D1繪製從前側向後側之軌跡TR1之方式移動。裝卸部7在前後方向D1上之後側位置,以沿著寬度方向D2繪製從海側向陸側之軌跡TR2之方式移動。裝卸部7在寬度 方向D2上之陸側位置,以沿著前後方向D1繪製從後側向前側之軌跡TR3之方式移動。裝卸部7在前後方向D1上之前側位置,以沿著寬度方向D2繪製從陸側向海側之軌跡TR4之方式移動。
又,裝卸部7在裝卸第一層的散貨M之後,如圖3(b)所示,下降一級並裝卸下一層的散貨M。裝卸部7藉由重複該動作而進行裝卸,以使船艙103內的散貨M的界面逐漸降低。另外,散貨M的界面能夠依據保管在記憶部24中之前後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7的上一次高度位置來推定。
接著,對基於控制部20之裝卸部7的控制內容進行詳細說明。控制部20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來控制裝卸部7的動作。又,當裝卸部7一邊相對於船舶100向移動方向(前後方向D1或寬度方向D2)移動,一邊卸載散貨M時,控制部20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來調整在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另外,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係指裝卸部7相對於散貨M的界面在深度方向上之進入量。
首先,對用於抑制船舶100在前後方向D1上之傾斜度之控制內容進行說明。在該說明中,有時參閱圖4進行說明。圖4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卸載機1的裝卸部7的動作內容之模式圖。另外,在圖4中,為了容易理解特徵部,簡化了裝卸部7的動作。亦即,與如圖3所示以一次環繞動作來完成卸載第一層的散貨M不同,以圖4(a)的動作 來卸載第一層的散貨M,並以圖4(b)的動作來卸載第二層的散貨M。
控制部20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以使船舶100的後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低於船舶100的前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具體而言,如圖4(a)所示,在裝卸部7從前側向後側移動之情況下,控制部20控制成繪製傾斜之軌跡,以使裝卸部7的位置隨著趨向後側而降低。在該情況下,在船舶100的後側,由於裝卸部7配置在低位置,因此相對地能夠卸載大量的散貨M。從而,船舶100的後側的卸載量大於船舶100的前側的卸載量。
又,如圖4(b)所示,在裝卸部7從後側向前側移動之情況下,控制部20控制成繪製傾斜之軌跡,以使裝卸部7的位置隨著趨向前側而變高。在該情況下,裝卸部7亦能夠使船舶100的後側的卸載量大於前側的卸載量。或者,裝卸部7能夠使前側的卸載量不會變得過多。例如,前側之卸載量過多之結果,後側相對變重,船舶100可能向後側傾斜。相對於此,裝卸部7藉由將前側的卸載量抑制為較少而能夠抑制該傾斜度。
當裝卸部7作為移動方向一邊向前後方向D1移動,一邊卸載散貨M時,控制部20依據前後方向D1上之傾斜度來調整在前後方向D1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此時,在裝卸部7開始向移動方向移動之前,運算部23至少考慮船舶100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來運算裝卸部7在高度方向上應該繪製哪種軌跡。又,在前後方 向D1上,在船舶的後端側(一端側)比前端側(另一端側)更沉降之情況下,控制部20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以使後端側的卸載量大於船舶100的前端側的卸載量。
例如,如圖4(a)所示,當開始卸載時,運算部23考慮船舶100的傾斜度來運算在軌跡ST、L1、L2中應該使哪個軌跡起作用。例如,在船舶100不傾斜且後端側未下沉之情況下,運算部23採用作為初始設定之裝卸部7的軌跡之軌跡ST。相對於此,在因船舶100向後側傾斜而後端側下沉之情況下(例如,如圖6(b)的船舶100的狀態),運算部23採用傾斜度大於軌跡ST的軌跡L1,以使能夠增大後端側的卸載量。又,在船舶100向前側傾斜之情況下,運算部23採用傾斜度小於軌跡ST的軌跡L2,以使抑制後端側的卸載量。
又,例如,如圖4(b)所示,在減少了後側散貨M之狀態下,運算部23考慮船舶100的傾斜度來運算當裝卸部7開始移動時應該如何設定該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例如,在船舶100不向後側傾斜之情況下(或者,傾斜度量在容許範圍內之情況下),運算部23採用由實線表示之裝卸部7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在船舶100向後側傾斜且後端側下沉之情況下,如由二點虛線表示,運算部23採用裝卸部7的低的高度位置。藉此,藉由增大後端側的卸載量,能夠減小船舶100的傾斜度。
又,控制部20比較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來獲取之前後方向D1的傾斜度和相對於傾斜度設 定之基準值,並依據該比較結果來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作為該種基準值,例如,可以採用開始裝卸時(圖4(a)所示狀態)在前後方向上之傾斜度的值。此時,當開始裝卸時,記憶部24儲存基準值。例如,在圖4(b)所示狀況下,運算部23運算當前船舶100的傾斜度與基準值之差,在判斷為超過容許範圍且後端側過度下沉之情況下進行反饋控制,以使從由實線表示之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變更為由二點虛線表示之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另外,作為基準值而採用哪種傾斜度,並不受特別的限定。例如,作為基準值,可以採用0°(完全沒有傾斜度之狀態),亦可採用更提前的裝卸時的傾斜度。
接著,對用於抑制船舶100在寬度方向D2上之傾斜度之控制內容進行說明。當裝卸部7作為移動方向一邊向寬度方向D2移動,一邊卸載散貨M時,控制部20依據寬度方向D2的傾斜度來調整在寬度方向D2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又,在寬度方向D2上,在船舶100的海側及陸側中之任一端側比另一端側更沉降之情況下,控制部20可以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以使一端側的卸載量大於船舶的另一端側的卸載量。又,控制部20比較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來獲取之寬度方向D2上的傾斜度和相對於傾斜度設定之基準值,並依據該比較結果來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
在抑制寬度方向D2上之傾斜度之情況下,在海側卸載量與陸側卸載量之間保持平衡為佳。然而,與海 側的端部沉降相比,若陸側的端部沉降,則由於能夠抑制施加於繫泊繩之力,因此較佳。從而,裝卸部7首先沿著海側的邊部進行裝卸(圖3(a)的軌跡TR1),接著,沿著陸側的邊部進行裝卸(圖3(a)的軌跡TR2)。當沿著陸側的邊部之裝卸結束時,控制部20可以控制成與沿著海側的邊部開始裝卸時相同之裝卸高度。接著,在沿著海側的邊部進行裝卸之前,控制部20降低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然而,該降低量係藉由基於寬度方向D2上之傾斜度與基準值的比較結果的反饋控制來決定。
另外,關於從上方觀察船舶100時在旋轉方向上之傾斜度,由於不會受到散貨M的獲取方式的影響,因此可以不進行用於減小旋轉方向上之傾斜度之控制。此時,控制部20依據在旋轉方向上傾斜之狀態使軌跡TR1~TR4傾斜並進行控制。
參閱圖5對基於控制部20之控制內容進行說明。圖5係表示基於控制部20之控制內容之流程圖。圖5所示處理從裝卸部7開始沿著圖3(a)的軌跡TR1移動之位置開始。
如圖5所示,首先,控制部20的位置檢測處理部22至少檢測船舶100在前後方向D1上之傾斜度(步驟S10)。接著,運算部23依據在步驟S10中檢測出之傾斜度來運算在前後方向D1的每個位置上將裝卸部7控制為哪個裝卸高度(步驟S20)。接著,運行控制部21將控制訊號送訊到驅動部52,以執行在步驟S20中運算出之控制內容, 藉此執行裝卸部7的移動及卸載(步驟S30)。
接著,控制部20判定是否對所有層結束船艙103內的散貨M的卸載(步驟S40)。在此,由於僅完成在軌跡TR1(參閱圖3(a))上的第一層的裝卸,因此控制部20判定為未完成卸載。控制部20準備轉換裝卸部7的方向,以進行從軌跡TR1沿著軌跡TR2之裝卸(步驟S50)。在以下處理中,對軌跡TR2~TR4重複進行相同之步驟S10~S50的處理。若完成對複數個層之卸載並結束船艙103內的散貨M的卸載,則控制部20在步驟S40中判定為卸載結束,並結束圖5所示處理。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之卸載機1的作用和效果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卸載機1由船舶位置檢測部60至少能夠檢測船舶100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因此,控制部20能夠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亦即船舶100的傾斜度來控制裝卸部7的動作。在此,當裝卸部7一邊相對於船舶100向移動方向移動,一邊卸載散貨M時,控制部20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來調整在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如此,藉由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而調整在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上之卸載量。從而,裝卸部7能夠以抑制船舶100的傾斜度之方式進行卸載。藉此,能夠抑制裝卸時船舶100的傾斜度。
當裝卸部7作為移動方向一邊向前後方向移 動,一邊卸載散貨M時,控制部20可以依據前後方向D1的傾斜度來調整在前後方向D1的每個位置上之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船舶100由於後側傾向於比前側重,因此裝卸時前後方向D1上之船舶100的傾斜度容易變大。從而,當裝卸部7在前後方向D1上移動時,控制部20依據前後方向D1上之傾斜度來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藉此能夠抑制前後方向D1上之船舶100的傾斜度。
控制部20可以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以使船舶100的後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低於船舶100的前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船舶100由於後側重,因此容易下沉。從而,藉由在後側降低裝卸高度且增大卸載量以減輕重量,能夠抑制船舶100在前後方向D1上之傾斜度。
在移動方向上船舶100的一端側比另一端側更沉降之情況下,控制部20可以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以使一端側的卸載量大於船舶100的另一端側的卸載量。在該情況下,裝卸部7藉由增大一端側的卸載量而能夠減輕沉降的一端側。藉此,能夠減小船舶100中之一端側的下沉並抑制傾斜度。
控制部20可以比較依據船舶位置檢測部60的檢測結果來獲取之傾斜度和相對於傾斜度設定之基準值,並依據該比較結果來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藉此,當傾斜度大於基準值時等,裝卸部7能夠調整卸載量,以消除與該基準值的差異。藉此,控制部20能夠反饋實際的船舶100的傾斜度,以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
接著,參閱圖4及圖6、圖7,比較本實施形態之卸載機1和比較例之卸載機。圖6係表示比較例之卸載機的裝卸部7的動作內容之模式圖。圖7係表示裝卸部7與散貨M的位置關係之放大圖。另外,為了促進理解,圖7中強調表示散貨M的界面的傾斜度。比較例之卸載機不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而將裝卸高度保持恆定並進行裝卸。從而,如圖6(a)所示,裝卸部7不改變裝卸高度,而一邊向前後方向D1移動,一邊卸載。藉由該種動作,裝卸部7在最初的第一層中能夠在前側和後側以相同之卸載量來卸載散貨M(參閱圖7(a))。由於船舶100本身後側重,因此若船艙103內的散貨M的重量整體減少,則後側重量的影響變大。因此,船舶100的後側稍微下沉。藉此,如圖7(b)所示,散貨M亦以稍微向後側沉降之方式傾斜。而且,如圖7(c)所示,若裝卸部7使第二層亦以恆定之裝卸高度進行移動,則在稍微下沉之後側部位,卸載量亦自然比前側少。例如,圖7(c)的用實線表示之裝卸部7相對於散貨M之深度比前側用二點劃線表示之裝卸部7相對於散貨M之深度更淺,可知卸載量少。於是,後側的散貨M變得更重,從而船舶100向後側進而下沉。若重複該種動作,則船舶100向後側的傾斜度進而變大。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之卸載機1中,如圖4(a)所示,控制部20依據船舶100的傾斜度來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從而,如圖4(b)所示,由於能夠大幅減少後側的散貨M,因此能夠抑制船舶100向後側下沉。如 此,在傾斜度小的狀態下,控制部20重複進行藉由調整裝卸部7的裝卸高度之裝卸,以使後側的卸載量增大。藉此,如圖4(c)所示,從後側減少散貨M,從而能夠在船舶100的前側和後側一邊保持平衡,一邊卸載散貨M。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在圖4中,裝卸部7以裝卸高度線性改變之方式移動。取而代之,亦可調整裝卸高度,以繪製彎曲之軌跡。
又,控制部20未必將裝卸部7控制成使後側的裝卸高度低於前側。例如,亦可依據狀況控制成使裝卸高度恆定。
從船舶100的上側觀察時裝卸部7的軌跡並不限定於如圖3(a)所示軌跡,亦可採用向反方向環繞之軌跡。又,開始環繞之開始位置亦並不限定於軌跡TR1,亦可從軌跡TR2~TR4中之任一個開始。又,可以不需要如圖3(a)所示之基於環繞之軌跡,亦可繪製蛇行之軌跡。
另外,將裝卸部7相對於散貨M的界面在深度方向上之進入量作為裝卸高度進行了說明,但是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以將絕對坐標系中之裝卸部的鉛直方向的高度作為裝卸高度。
7:裝卸部
100:船舶
D1:前後方向
D2:寬度方向
L1:軌跡
L2:軌跡
M:散貨
ST:軌跡

Claims (5)

  1. 一種卸載機,係將堆積在船舶上之對象物從前述船舶進行卸載,前述卸載機具備:裝卸部,係從前述船舶卸載前述對象物;船舶位置檢測部,係至少檢測前述船舶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以及控制部,係控制前述裝卸部的動作,當前述裝卸部一邊相對於前述船舶向移動方向移動,一邊卸載前述對象物時,前述控制部依據前述船舶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以抑制前述船舶的傾斜度之方式來調整在前述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之前述裝卸部的裝卸高度。
  2. 如請求項1記載之卸載機,其中當前述裝卸部作為前述移動方向一邊向前後方向移動,一邊卸載前述對象物時,前述控制部依據前述前後方向的傾斜度來調整在前述前後方向的每個位置之前述裝卸部的裝卸高度。
  3. 如請求項2記載之卸載機,其中前述控制部,係調整前述裝卸部的裝卸高度,以使前述船舶後側的前述裝卸部的裝卸高度低於前述船舶前側的前述裝卸部的裝卸高度。
  4.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記載之卸載機,其中,在前述移動方向上,前述船舶的一端側比另一端側更沉降之情況下, 前述控制部,係調整前述裝卸部的裝卸高度,以使前述一端側的卸載量大於在前述船舶的另一端側的卸載量。
  5. 一種卸載機,係將堆積在船舶上之對象物從前述船舶進行卸載,前述卸載機具備:裝卸部,係從前述船舶卸載前述對象物;船舶位置檢測部,係至少檢測前述船舶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度;以及控制部,係控制前述裝卸部的動作,當前述裝卸部一邊相對於前述船舶向移動方向移動,一邊卸載前述對象物時,前述控制部依據前述船舶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調整在前述移動方向的每個位置之前述裝卸部的裝卸高度,其中,前述控制部,係比較依據前述船舶位置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獲取之前述傾斜度和相對於前述傾斜度設定之基準值,並依據該比較結果來調整前述裝卸部的裝卸高度。
TW110107841A 2020-03-18 2021-03-05 卸載機 TWI797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8082A JP7442356B2 (ja) 2020-03-18 2020-03-18 アンローダ
JP2020-048082 2020-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6139A TW202136139A (zh) 2021-10-01
TWI797567B true TWI797567B (zh) 2023-04-01

Family

ID=77850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7841A TWI797567B (zh) 2020-03-18 2021-03-05 卸載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42356B2 (zh)
KR (1) KR20210117158A (zh)
CN (1) CN113493123B (zh)
TW (1) TWI7975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94871B (zh) * 2021-12-03 2024-01-09 宜昌常丰港机制造有限公司 双向移动式装船机及其装船方法
CN114560310B (zh) * 2022-01-30 2024-01-19 国家能源集团乐东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卸船机全自动作业调度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3306A (zh) * 2011-12-01 2013-06-1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連續式卸載機
WO2019151460A1 (ja) * 2018-02-02 2019-08-08 株式会社Ihi 荷揚げ装置
JP2019131384A (ja) * 2018-02-01 2019-08-08 Ihi運搬機械株式会社 荷揚げ方法
WO2019151346A1 (ja) * 2018-02-02 2019-08-08 株式会社Ihi 荷揚げ装置
WO2019151347A1 (ja) * 2018-02-02 2019-08-08 株式会社Ihi 荷揚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47327A (en) * 1995-09-01 1996-08-20 Aerometr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determining the inclination and draft of a waterborne floating vessel to enable automatic loading of the vessel
JPH1159916A (ja) * 1997-08-21 1999-03-02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連続アンローダ
JPH11171348A (ja) * 1997-12-15 1999-06-29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連続式アンローダ自動運転における船舶揺動時の退避方法および退避制御装置
JP2002302267A (ja) * 2001-04-06 2002-10-18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アンローダの揺動追従装置
JP2007320737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shiba Mitsubishi-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 Corp 荷役用クレーン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3306A (zh) * 2011-12-01 2013-06-1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連續式卸載機
JP2019131384A (ja) * 2018-02-01 2019-08-08 Ihi運搬機械株式会社 荷揚げ方法
WO2019151460A1 (ja) * 2018-02-02 2019-08-08 株式会社Ihi 荷揚げ装置
WO2019151346A1 (ja) * 2018-02-02 2019-08-08 株式会社Ihi 荷揚げ装置
WO2019151347A1 (ja) * 2018-02-02 2019-08-08 株式会社Ihi 荷揚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42356B2 (ja) 2024-03-04
JP2021147158A (ja) 2021-09-27
KR20210117158A (ko) 2021-09-28
CN113493123B (zh) 2023-02-28
TW202136139A (zh) 2021-10-01
CN113493123A (zh) 202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7567B (zh) 卸載機
CN106574455B (zh) 作业车辆
CN102356200A (zh) 挖泥船系统
KR20080089365A (ko) 이중 흘수 선박
US20200407939A1 (en) Work machine
JP2010143256A (ja) ばら物運搬船の陸揚げ時における船体の位置調整システム
JP2005239411A (ja) バケット式クレーン装置
CN113924397B (zh) 作业机械
US6863484B2 (en) Catamaran transfer vessel
JPS6153921A (ja) 埋立方法
JP2019131384A (ja) 荷揚げ方法
JP3208822B2 (ja) アンローダの相対位置検出方法
JP3458524B2 (ja) 連続式アンローダにおける定量掘削制御方法
JPH1159917A (ja) 連続式アンローダにおける掘削部移動制御装置
JPH08258995A (ja) 連続式アンローダの掘削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JPH0976985A (ja) 積載甲板昇降式バージ船
JP2020030063A (ja) 船舶の構造物位置検出装置及び連続アンローダ
KR101959554B1 (ko) 침몰 선박의 수평화 작업용 머드 스키드 장치
JP3546280B2 (ja) 連続式アンローダの定量掘削制御方法
JP3603547B2 (ja) 連続式アンローダにおける掘削異常制御装置
JP3443747B2 (ja) 連続アンローダの定量掻取方法
JPH08157074A (ja) バケットエレベータ掘削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及び運転制御装置
TW202342353A (zh) 卸貨裝置、卸貨裝置的控制方法、卸貨裝置的控制程式、控制系統
JP2005162405A (ja) 連続式アンローダの制御装置
JPH08258994A (ja) 船倉形状の把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