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4023B - 抗風裝置 - Google Patents
抗風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4023B TWI794023B TW111106384A TW111106384A TWI794023B TW I794023 B TWI794023 B TW I794023B TW 111106384 A TW111106384 A TW 111106384A TW 111106384 A TW111106384 A TW 111106384A TW I794023 B TWI794023 B TW I79402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friction material
- aforementioned
- wide surface
- wind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14—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against other dangerous influences, e.g. tornadoes, floo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不使用地震時會被剪切破壞的抗風銷和電子鎖裝置且具有優異抗風性能的抗風裝置。隔震建築物500的隔震層510中與隔震裝置400一起配設的抗風裝置100至少具有:鋼製的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配設在第一板件10的一個第一寬表面11上的第一摩擦材料40;配設在第二板件20的一個第二寬表面21上的第二摩擦材料50;及對相互抵接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進行壓接的緊固螺栓70。藉由對緊固螺栓70導入設計張力N,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以具有設計摩擦力F的方式被壓接,當以設計摩擦力F以上的外力Q拉引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導致兩者的抵接被解除時,設計張力N被釋放。
Description
本公開涉及一種抗風裝置(也稱防風裝置)。
在地震多發國家,針對建築物、橋梁、高架道路、獨立式住宅等各種構造物,開發了抵御地震力的技術、降低進入構造物的地震力的技術等的各種抗震技術、隔震技術及制震技術,並已應用於各種構造物。其中,由於隔震技術是降低進入構造物的地震力本身的技術,故可有效降低地震時的構造物的振動。該隔震技術的概要如下,即,在作為下部構造物的基礎和上部構造物之間具有隔震裝置,由此可減少地震所引起的基礎的振動至上部構造物的傳遞,藉由降低上部構造物的振動可保證結構的穩定性。需要說明的是,這種隔震裝置不僅在地震時有效,而且在減少不斷作用於構造物的交通振動對上部構造物造成的影響的方面也很有效。
隔震裝置的種類繁多,如鉛塞疊層橡膠支承裝置、高衰減(高阻尼)疊層橡膠支承裝置、疊層橡膠支承與衰減器(阻尼器)組合的裝置、滑動隔震裝置等。例如,在傳統的具有球面滑動支承的隔震建築物中,球面滑動支承的摩擦係數較小,故存在如下問題,即,在受到風荷載(wind load)時,由球面滑動支承所支撐的上部結構體的位移變大,這會導致產生較大的殘餘位移。換言之,球面滑動支承雖然可針對地震載荷發揮較高的衰減效果,但卻存在如下缺點,即,針對風荷載,由於球面滑動支承的摩擦係數較低,故難以抑制其所支撐的上部結構體的位移。如此,有必要開發一種在具備隔震裝置的隔震層中也能同時滿足抗風性能的技術。
此外,為了減少地震輸入,以使隔震層的變形保持在300mm至500mm左右,通常將阻尼率(阻尼器相對於建築物重量的屈服層剪切力係數)設計為2%至4%,但近年來,在縱橫比(高度與寬度的比率)為4以上的高層建築物中也採用了隔震裝置。在具有這樣的比例的高層建築物中,風荷載往往占主導地位,為了抑制風荷載作用時的最大變形、殘餘變形、或阻尼器的疲勞,阻尼率需要為5%至7%左右。但是,如果將阻尼率設定為5%至7%左右,則地震時至建築物的輸入就會增加,從而失去採用隔震裝置的本義。
這裡,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如下一種隔震結構,即,針對再現期間約為1年的風荷載可確保舒適的居住性,針對再現期間約為50年的風荷載可提高隔震層的水平剛性,並且在發生大地震時還可發揮隔震效果。具體而言,提出了一種在因擾動而相對移動的上部結構體和下部結構體之間設置有隔震裝置的隔震結構,其中具有剛性部件,該剛性部件在上部結構體和下部結構體的相對移動量變為第1預定值時,對上部結構體和下部結構體的相對移動進行限制,在上部結構體和下部結構體的相對移動量變為大於第1預定值的第2預定值時,發生斷裂或屈曲,由此可解除對上部結構體和下部結構體的相對移動的限制,從而能夠發揮作為隔震裝置的功能。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一種在強風時發生作用且在地震時該作用可被解除的抗風結構。具體而言,該抗風結構是一種設置在基礎和基礎上所支撐的構造物主體之間的抗風結構,其中,強風時,基礎上設置的下部結構體和配置於下部結構上且對上方的構造物主體進行支撐的上部結構在下部結構體和上部結構體之間的固定位置處鎖合(卡合),由此可對下部結構體和上部結構體進行剛性限制。該抗風結構具備第1銷(pin)和第2銷,當地震力輸入時,第1銷從固定位置退避,以切掉下部結構體和上部結構體之間的邊緣,在下部結構體和上部結構體被剛性限制了的狀態下,當地震力超過一定值時,第2銷發生斷裂,以切掉下部結構體和構造物主體之間的邊緣。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5694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176525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在具備隔震裝置的建築物中,作為用於在確保隔震性能的同時還可滿足抗風性能的方法,存在一種應用鎖式油阻尼器的方法,還存在一種如上述專利文獻1、2中公開的那樣將抗風銷應用於隔震層的方法。
鎖式油阻尼器在阻尼器上附有電子鎖的裝置,當颱風接近時,物業管理員執行電子鎖的鎖定設定,但存在設備成本高的問題,並且也存在當物業管理員忘記了鎖定設定時建築物的抗風性能無法發揮的問題,此外,還需要經常加以維護以檢查電子控制是否可正常操作。
另一方面,抗風銷一般具有如下機構,即,在圓筒狀銷部件上設置狹縫,達到預定剪切力後發生斷裂。由於具有藉由抗風銷抵抗風荷載且大地震時藉由抗風銷之外的隔震裝置等進行抵抗這樣的機構,故存在大地震後需要對抗風銷進行檢查,如果抗風銷斷裂了,必須對其進行更換這樣的比較繁瑣的維護問題。此外,由於抗風銷斷裂時會發出狠大的聲音,故也存在這樣大的聲音會使樓宇使用者感到不安的問題。另外,由於抗風銷的屈服強度在斷裂後急劇下將,故還存在斷裂後隔震層會產生較大加速度的問題。
本公開提供一種在建築物的隔震層中與隔震裝置一起配設且具有優異抗風性能的抗風裝置,其不使用地震時會被剪切破壞的抗風銷和電子鎖裝置。
[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公開的抗風裝置的一個方式如下,即,
一種在隔震建築物的隔震層中與隔震裝置一起配設的抗風裝置,其特徵在於,至少具有:
鋼製的第一板件;
鋼製的第二板件;
第一摩擦材料,配設在前述第一板件的一個第一寬表面上;
第二摩擦材料,配設在前述第二板件的一個第二寬表面上;及
緊固螺栓,對相互抵接的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進行壓接(加壓接合),
其中,
藉由將設計張力引入(導入)前述緊固螺栓,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以具有設計摩擦力的方式被壓接,
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被前述設計摩擦力以上的外力拉引(pull),該第一摩擦材料和該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形成前述抗風裝置的構成部件的一部分從初始位置脫離,據此前述設計張力被釋放。
根據本方式,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被鋼製的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夾持,並藉由導入了設計張力的緊固螺栓在具有設計摩擦力的狀態下被進行壓接,當外力的作用導致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設計張力被釋放,據此,當緊固螺栓的緊固鬆動,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隨後發生位移(例如,往復位移)時,不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
因此,在較大的風荷載導致抗風裝置發揮作用後,隔震層中的抗風裝置的阻力(摩擦阻力)消失,之後,當地震作用於隔震層時,隔震層中的隔震裝置可不會受到抗風裝置的阻力地發揮功能。為此,該抗風裝置是一種不使用地震時(例如,2級(level 2)地震等的大地震時)會被剪切破壞的抗風銷和電子鎖裝置並具有優異抗風性能的抗風裝置。這裡,在隔震層內與抗風裝置一起配設的隔震裝置中,可應用球面滑動裝置和平面滑動裝置這樣的滑動隔震裝置、疊層橡膠裝置(疊層橡膠支承式隔震裝置)等。
此外,根據本方式,例如當較大的風荷載導致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形成抗風裝置的構成部件的一部分從初始位置脫離,由此設計張力被釋放,故能夠以相對簡單的機構實現設計張力的可靠釋放。在較大的風荷載的作用下構成部件的一部分從初始位置脫離後,在適當的時機,使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返回抵接姿勢(狀態),並使脫離的構成部件返回初始位置,藉此可恢復抗風裝置。
引入至緊固螺栓的設計張力是使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的壓接狀態解除的載荷,故也可將其稱為設計釋放載荷。這裡,也可為如下構成,即,將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以及位於這兩者之間的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作為一個單元,並對多個單元進行疊層,然後使用共同的緊固螺栓對其進行緊固。例如,在兩個單元被進行了疊層的形態(形式)中,下層單元的第一板件(位於上方的板件)也可兼作上層單元的第二板件(位於下方的板件)。
此外,本公開的抗風裝置的另一個方式的特徵如下,即,
前述第二寬表面朝向上方,前述第一寬表面朝向下方並與該第二寬表面相對,
前述第一寬表面上具有溝槽,該溝槽內容納前述第一摩擦材料的一部分,
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從前述溝槽掉落到前述第二寬表面上,據此前述設計張力被釋放。
根據本方式,位於第一板件的第一寬表面上的溝槽中容納第一摩擦材料,當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第一摩擦材料從溝槽掉落到第二寬表面上以使設計張力釋放,據此,在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的同時,可使第一摩擦材料自然且轉瞬脫離初始位置。此外,就容納在設置於第一板件的第一寬表面上的溝槽內的第一摩擦材料而言,由於其掉落在位於其下方的第二板件的第二寬表面上,故落下的第一摩擦材料不會丟失,可保持在第二寬表面上。
此外,本公開的抗風裝置的另一個方式的特徵如下,即,
在前述第一寬表面的前述溝槽的側向位置處配設有向下方伸出(突出)的間隔件(spacer),或者,在前述第二寬表面的與前述溝槽的側向位置對應的位置處配設有向上方伸出的間隔件,
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與前述第二摩擦材料抵接時,前述間隔件不與前述第二寬表面或前述第一寬表面抵接,
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前述間隔件與前述第二寬表面或前述第一寬表面抵接,並在該第二寬表面或該第一寬表面上進行滑動。
根據本方式,在第一寬表面的溝槽的側向位置處(第一板件的長度方向的側向位置處)配設有向下方伸出的間隔件,或者,在第二寬表面的與溝槽的側向位置對應的位置處配設有向上方伸出的間隔件,當第一摩擦材料與第二摩擦材料抵接時,間隔件不與第二寬表面或者第一寬表面抵接,當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間隔件與第二寬表面或第一寬表面抵接,並在第二寬表面或第一寬表面上進行滑動,據此,間隔件不會干擾(阻礙)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的摩擦阻力。此外,抵接被解除後,藉由間隔件可保持第一寬表面和第二寬表之間的間隙,由此能夠確保兩者的順暢的相對位移。
此外,本公開的抗風裝置的另一個方式的特徵如下,即,
前述溝槽延伸設置至在與前述第一板件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相對的一對側面。
根據本方式,藉由將溝槽設置為延伸至在與第一板件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相對的一對側面,第一摩擦材料掉落到第二寬表面上後,藉由拔出緊固螺栓可容易地使第一摩擦材料從側面返回溝槽(容置於溝槽)。
此外,本公開的抗風裝置的另一個方式的特徵如下,即,
前述第二板件位於前述第一板件的下方,該第二板件的下方具有第三板件,
在與前述第一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與這兩個板件的寬度相比,前述第二板件的寬度較窄,
在前述第一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之間,且在前述第二板件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配設有沿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設置的一對移動限制件,
前述第一板件、前述移動限制件及前述第三板件被前述緊固螺栓進行了緊固。
根據本方式,在第一板件和第三板件之間配設有寬度相對較窄的第二板件,在第一板件和第三板件之間且在第二板件的寬度方向的外側配設有沿第一板件等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的一對移動限制件,在此狀態下,用緊固螺栓對第一板件、移動限制件及第三板件進行了緊固,據此,藉由一對移動限制件,可防止落下後的第一摩擦材料進行移動進而發生散亂。此外,可確保第二板件相對於第一板件沿長度方向進行滑動(單軸(一軸)滑動),並可防止兩個板件相互沿多個方向進行移動(滑動)。另外,藉由一對移動限制件,可抑制各板件的撓曲,並可確保引入至緊固螺栓的設計張力所帶來的初始設計摩擦力。
此外,本公開的抗風裝置的另一個方式的特徵如下,即,
前述第二板件位於前述第一板件的下方,該第一板件的上方具有第三板件,
在與前述第二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與這兩個板件的寬度相比,前述第一板件的寬度較窄,
在前述第二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之間且在前述第一板件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配設有沿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設置的一對移動限制件,
前述第二板件、前述移動限制件及前述第三板件被前述緊固螺栓進行了緊固。
根據本方式,在第二板件和第三板件之間配設有寬度相對較窄的第一板件,在第二板件和第三板件之間且在第一板件的寬度方向的外側配設有沿第二板件等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的一對移動限制件,在此狀態下,第二板件、移動限制件及第三板件被緊固螺栓進行了緊固,據此,藉由一對移動限制件,可防止掉落後的第一摩擦材料進行移動進而發生散亂。此外,可確保第二板件相對於第一板件沿長度方向進行滑動(一軸滑動),並可防止兩個板件相互沿多個方向進行移動(滑動)。另外,藉由一對移動限制件,可抑制各板件的撓曲,由此可對引入至緊固螺栓的設計張力所帶來的初始設計摩擦力進行確保。
此外,本公開的抗風裝置的另一個方式的特徵如下,即,
前述緊固螺栓是具備頭部和軸部的帶頭螺栓,
在前述緊固螺栓的頭部和前述第一板件或前述第二板件之間具有U型墊圈,該U型墊圈與前述軸部鎖合(卡合),
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前述U型墊圈從前述軸部落下,據此前述設計張力被釋放。
根據本方式,U型墊圈置於帶頭螺栓的頭部和第一板件或第二板件之間並與帶頭螺栓的軸部鎖合,當第一摩擦材料和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U型墊圈從軸部脫離(落下)以使設計張力被釋放,據此,能夠以比較簡單的機構實現設計張力的可靠釋放。這裡,“U型墊圈”除了字面上的U型的墊圈之外還包括C型的墊圈等的能與軸部鎖合且具備大於軸部的間隙的形狀的墊圈。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公開的抗風裝置,可提供一種在建築物的隔震層中與隔震裝置一起配設並具有優異抗風性能的抗風裝置,其不使用地震時會被剪切破壞的抗風銷和電子鎖裝置。
下面參見附圖對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進行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和附圖中,存在對實質相同的構成要素賦予相同的符號以對重複的說明進行省略的情況。
[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
參見圖1至圖7對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的一例進行說明。這裡,圖1是具備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的一例的隔震建築物的隔震層的示意圖。此外,圖2是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的一例的分解斜視(立體)圖,圖3是圖1的III方向的向視圖,具體是從斜下方對第一板件的第一寬表面進行觀察時的圖,圖4是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的一例的斜視圖。另外,圖5和圖6分別是對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中小於設計摩擦力的風荷載發生作用時的抗風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縱剖面圖和對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中大於等設計摩擦力的風荷載發生作用時的抗風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縱剖面圖。
如圖1所示,隔震建築物500具有上部結構體300和作為基礎的下部結構體200。上部結構體300至少具備相互組裝成網格狀的地下梁310和支柱320,上部結構體300和下部結構體200之間設置有隔震層510(基礎隔震層)。隔震建築物500是高層建築物、公寓等的鋼筋混凝土(RC(Reinforced Concrete))結構、鋼框架(S(Steel))結構、SRC結構的高層建築物。
支柱320豎設(豎立設置)在地下梁310的交叉點的上方,交叉點的下方設置有支承用凸部330。基礎200中,在與支承用凸部330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地腳(footing)210,在地腳210和支承用凸部330之間配設有隔震裝置400。圖中例示的隔震裝置400為疊層橡膠支承式裝置,但也可應用球面滑動裝置、平面滑動裝置等的滑動隔震裝置。此外,隔震層510中還可設置未圖示的阻尼器(阻尼裝置)。
隔震層510中,從地下梁31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設置有抗風裝置用凸部340,從基礎20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設置有另一個抗風裝置用凸部220。兩個抗風裝置用凸部340、220的相對的側面上經由安裝夾具95A、95B和安裝螺栓90A、90B安裝有抗風裝置100。
接下來,參見圖2至圖7對隔震層510上配設的抗風裝置100的構成和抗風裝置100的作用及其特性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抗風裝置100具有鋼製的第一板件10、第二板件20及第三板件30,還具有第一摩擦材料40、第二摩擦材料50、一對移動限制件80及緊固螺栓70。第一摩擦材料40配設在第一板件10的一個(下方)第一寬表面11上。第二摩擦材料50配設在第二板件20的一個(上方)第二寬表面21上。一對移動限制件80配設在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之間並夾持第二板件20。緊固螺栓70對相互抵接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進行壓接。
這裡,圖中例示的各板件的上下的排列僅是一例,在可維持第一板件10的第一寬表面11和第二板件20的第二寬表面21的上下關係的前提下,抗風裝置可具有多種形式。雖未圖示,但例如也可為如下形式,即,從下方依次排列第二板件20、第一板件10及第三板件30,使第三板件30相對於圖中的示例反轉(倒置)(第四寬表面31朝下的姿勢),並在第一板件10的上表面上安裝第三摩擦材料61,換言之,第一板件10配設在中央。此外,也可為不具備第三板件而僅具備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的形式。
返回圖2,就相互抵接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而言,兩者均由鋁合金板形成,或者,一個為鋼製的承壓板,另一個由鋁合金板等形成。
第一板件10、第二板件20及第三板件30均為鋼製的板件,在平面視圖中具有橫向較長的大致矩形形狀,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在平面視圖中具有相同的形狀。在各板件被疊層了的狀態下,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的兩者的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多個(圖中例示為8個)螺栓孔12、32和夾具孔13、33。
此外,就與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寬度s1而言,比這兩個板件之間所夾持的第二板件20的寬度方向的寬度s2寬。此外,就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的兩者的螺栓孔12、32的設置位置而言,位於被這兩個板件所夾持的第二板件20的寬度方向的外側。圖示例子中,在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的對應的寬度方向的兩端的附近位置處分別設置了4個(共8個)的螺栓孔12、32。
第二板件20配設在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之間,一對移動限制件80被配設在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之間,並對第二板件20進行夾持。
移動限制件80由具備上下的凸緣81和腹板82的槽鋼形成。上下的凸緣81中,在與將移動限制件80配設在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之間時的螺栓孔12、32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4個螺栓孔83。這裡,移動限制件也可由槽鋼之外的鋼材形成。
第二板件20的上下配設有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之間以夾持第二板件20的方式配設有一對移動限制件80。另外,緊固螺栓70沿X1方向插入對應的螺栓孔12、32、83,並被螺母75進行了緊固。這裡,圖2中僅示出了一組緊固螺栓70和螺母75。
將與圖1所示的抗風裝置用凸部340連接的安裝夾具95A對準夾具孔13、33,並使安裝螺栓90A插入夾具孔13、33,由此可使用螺栓將抗風裝置100的一端接合至(固定於)抗風裝置用凸部340。
另一方面,將與圖1所示的抗風裝置用凸部220連接的安裝夾具95B對準夾具孔23,並使安裝螺栓90B插入夾具孔23,由此可使用螺栓將抗風裝置100的另一端接合至抗風裝置用凸部220。
如圖3所示,平面視圖中為矩形且沿寬度方向延伸設置的多個(圖中例示為3個)溝槽15隔開間隔地設置在了第一板件10的第一寬表面11上。各溝槽15延伸設置至第一板件10的相對的一對側面14,並面對該側面14。
第一寬表面11上沿第一板件10的寬度方向延伸設置的溝槽15中,中央的領域為用於容納第一摩擦材料40的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其兩側為容納外側區域15b。
另外,在第一寬表面11上的各溝槽15的容納外側區域15b的長度方向的側向位置處,設置有寬度方向上為一組(2個)共三組(共6個)的間隔件17。這裡,就間隔件而言,除了第一寬表面11上設置的圖中例示的形式之外,還可設置在第二板件20的第二寬表面21上,其數量也不限定於圖中的例示。
如下所述,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中容納的第一摩擦材料40當其與第二摩擦材料50的抵接被解除時會掉落到下方的第二板件20的第二寬表面21上。然而,由於間隔件17設置在溝槽15的容納外側區域15b的側向位置處,故第一摩擦材料40掉落到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的下方後,第一摩擦材料40和間隔件17也不相互干涉(互無干擾)。為此,能夠確保後續的間隔件17的前端在第二寬表面21上的順暢的滑動。
各溝槽15的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中沿X2方向容納第一摩擦材料40,第一摩擦材料40的平面視圖中的尺寸與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相同或僅比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小一點。
返回圖2,第二板件20的第二寬表面21上,在與第一板件10的第一寬表面11的各溝槽15的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內所容納的第一摩擦材料40對應的位置處,固定有平面視圖中的形狀和尺寸都與第一摩擦材料40相同的第二摩擦材料50。為此,在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疊層了的姿勢(狀態)下,對應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為兩者的整個表面相互抵接。
第二板件20的另一個(下方)第三寬表面22上固定有平面視圖中為橫向較長的矩形的第三摩擦材料61。此外,第三板件30的一個(上方)第四寬表面31上,在與第三摩擦材料61對應的位置處固定有第四摩擦材料62。第三摩擦材料61和第四摩擦材料62也與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同樣,兩者均由鋁合金板形成,或者,一個為鋼製的承壓板,另一個由鋁合金板等形成。
如圖4和圖5所示,在組裝了各部件的抗風裝置100中,相互對應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彼此抵接,第三摩擦材料61和第四摩擦材料62也相互抵接。圖中的例子中,以預定的緊固力對8個緊固螺栓70進行緊固,據此,可將預定的設計張力N導入這8個緊固螺栓70。當風荷載Q(拉力)作用於抗風裝置100時,被設計張力N相互壓接了的三組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以及一組的第三摩擦材料61和第四摩擦材料62可提供用來抵抗該風荷載Q的設計摩擦力F。
如圖1所示,隔震層510中,就圖中例示的抗風裝置100而言,各寬表面按照從上依次排列的第一板件10、第二板件20及第三板件30的順序被配設為水平。即,抗風裝置100按照圖4所示的姿勢安裝於隔震層510。
如圖5所示,在小於設計摩擦力F的風荷載Q1(外力)作用於隔震層510的狀態下,對應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相互抵接,在第一板件10的第一寬表面11和第二板件20的第二寬表面21之間形成有間隙t2。此外,在該姿勢下,從第一寬表面11向下方突出設置的間隔件17的高度t1被設定為小於間隙t2,故間隔件17的前端(下端)不與第二寬表面21抵接。
另一方面,如圖6所示,當大於等於設計摩擦力F的風荷載Q2(外力)作用於隔震層510後,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被拉往彼此相反的方向即Y1方向,同樣,第三摩擦材料61和第四摩擦材料62也被拉往彼此相反的方向即Y1方向。據此,對應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的抵接被解除,溝槽15中容納的第一摩擦材料40會沿Y2方向掉落到下方的第二寬表面21上。
藉由所有的第一摩擦材料40都掉落到第二寬表面21上,第一板件10也會沿Y3方向朝下方的第二板件20側落下。之後,高度t1的間隔件17的前端(下端)與第二寬表面21抵接,藉由多個間隔件17可形成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之間保持有間隔t1的狀態。藉由該第一板件10的落下,導入至緊固螺栓70的設計張力N可被完全釋放。
引入至緊固螺栓70的設計張力N被釋放後,第一板件10的間隔件17的前端可在第二板件20的第二寬表面21的表面上無阻力(或僅有一點阻力)地進行滑動。為此,第一板件10(及第三板件30)和第二板件20能夠相對於所作用的風荷載順暢地進行相對位移。此時,如上所述,由於間隔件17設置在溝槽15的容納外側區域15b的側向位置,故掉落到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的下方後的第一摩擦材料40和間隔件17之間不會相互干涉。因此,能夠確保後續的間隔件17的前端在第二寬表面21上順暢地進行滑動。
圖7是抗風裝置100的載荷-變形特性的示意圖。在相當於設計摩擦力的風荷載Q2發生了作用的階段,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開始進行相對位移,在相對位移量δ1處,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的抵接被解除。
當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的抵接被解除時,導入至緊固螺栓70的設計張力被完全釋放,抗風裝置100的摩擦阻力迅速消失。為此,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可無阻力地移動(位移)至容許位移量δ2(例如,300mm左右)處。
根據圖中例示的抗風裝置100,位於第一板件10的第一寬表面11上的溝槽15的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內容納第一摩擦材料40,當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的抵接被解除時,第一摩擦材料40從溝槽15掉落到第二寬表面21上,由此設計張力N被釋放。據此,與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的抵接被解除的同時,第一摩擦材料40可自然且轉瞬脫離初始位置。
此外,從第一板件10的第一寬表面11的溝槽15的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15a掉下後的第一摩擦材料40會掉落到位於下方的第二板件20的第二寬表面21上,故落下後的第一摩擦材料40不會丟失,可保持在第二寬表面21上。
另外,在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之間且第二板件20的寬度方向的外側配設有沿第一板件10等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的一對移動限制件80,在此狀態下,第一板件10、移動限制件80及第三板件30被緊固螺栓70進行了緊固,據此,藉由一對移動限制件80,可防止掉落後的第一摩擦材料40進行移動進而發生散亂。
此外,一對移動限制件80位於第二板件2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故可確保第二板件20相對於第一板件10的沿長度方向的一軸(單軸)滑動。為此,不會出現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相互沿多個方向移動所導致的初始設計摩擦力無法發揮的問題。
另外,藉由一對移動限制件80,可抑制第一板件10和第三板件30的撓曲,故而能夠確保引入至緊固螺栓70的設計張力所帶來的初始設計摩擦力。
如上所述,一對移動限制件80如其字面記載的那樣具有可對各種部件的移動進行所期望的限制的功能。
此外,在第一板件10的第一寬表面11上,容納第一摩擦材料40的溝槽15被延伸設置至第一板件10的相對的一對側面14,並面對該側面14,據此,第一摩擦材料40掉落到第二板件20的第二寬表面21上後,當拔出緊固螺栓70,取下移動限制件80,以使第二板件20的側面露出時,也可使溝槽15的端部露出。據此,可簡單地使落下的第一摩擦材料40返回溝槽15。此時,由於間隔件17設置在溝槽15的側向位置(第一板件10的長度方向的側向位置)處,故當使第一摩擦材料40返回溝槽15時,間隔件17也不會發生阻礙。
需要說明的是,雖未圖示,但除了圖中例示的抗風裝置100之外,也可為不具備間隔件17的抗風裝置。然而,如上所述,間隔件17可保持設計張力N被釋放後的第一板件10和第二板件20之間的間隔t1,並且多個間隔件17的前端可在第二寬表面21上順暢地進行滑動(在間隔件設置於第二寬表面上的情況下,多個間隔件的前端可在第一寬表面上順暢地進行滑動),故圖中例示的抗風裝置100為優選。
隔震層510中,針對發生作用的風荷載,抗風裝置100可發揮功能,針對1級地震、2級地震等引起的地震載荷,隔震裝置400可發揮功能。因此,即使是隔震建築物500為縱橫比4以上的高層建築物等,也可將阻尼率設計為一般的2%至4%,故,不僅可充分抑制風荷載,而且還能確保隔震裝置400的隔震性能。
本公開並不限定於這裡所示的構成,也可為上述實施方式中列舉的構成等與其它構成要素進行了組合等的其它的實施方式。關於該點,在不脫離本公開的主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各樣的變形和變更,也可根據其應用形式進行適當的確定。
例如,盡管省略了圖示,但也可為如下形式,即,使圖中例示的抗風裝置100的配設姿勢從圖中例示的姿勢旋轉90度,並沿鉛直方向配設各板件的寬表面。在該形式的抗風裝置中,取代使第一板件的溝槽容納第一摩擦材料的一部分的構成,使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相互抵接,並使U型墊圈(圖中未示)在緊固螺栓70的頭部和第一板件10之間與緊固螺栓70的軸部鎖合(卡合)。此時,使U型墊圈以開口朝向下方的方式與軸部鎖合。當風荷載作用於隔震層510導致第一摩擦材料40和第二摩擦材料50的抵接被解除後,與緊固螺栓70的軸部鎖合的U型墊圈會向下方落下,據此,導入至緊固螺栓70的設計張力可被完全釋放。
本國際申請主張基於2021年3月26日申請的日本國專利申請第2021-053473號的優先權,並以引用的方式將該申請的內容全部援引於本國際申請。
10:第一板件
11:第一寬表面
12:螺栓孔
13:夾具孔
14:側面
15:溝槽
15a:第一摩擦材料容納區域
15b:容納外側區域
17:間隔件
20:第二板件
21:第二寬表面
22:第三寬表面
23:夾具孔
30:第三板件
31:第四寬表面
32:螺栓孔
33:夾具孔
40:第一摩擦材料
50:第二摩擦材料
61:第三摩擦材料
62:第四摩擦材料
70:緊固螺栓
75:螺母
80:移動限制件
81:凸緣
82:腹板
83:螺栓孔
90A、90B:安裝螺栓
95A、95B:安裝夾具
100:抗風裝置
200:下部結構體(基礎)
210:地腳
220:抗風裝置用凸部
300:上部結構體
310:地下梁
320:支柱
330:支承用凸部
340:抗風裝置用凸部
400:隔震裝置
500:隔震建築物
510:隔震層
N:設計張力
F:設計摩擦力
Q、Q1Q2:風荷載(外力)
[圖1]具備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的一例的隔震建築物的隔震層的示意圖。
[圖2]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的一例的分解斜視圖。
[圖3]圖1的III方向的向視圖,具體是從斜下方觀察第一板件的第一寬表面時的圖。
[圖4]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的一例的斜視圖。
[圖5]對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中小於設計摩擦力的風荷載發生作用時的抗風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縱剖面圖。
[圖6]對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中大於等於設計摩擦力的風荷載發生作用時的抗風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縱剖面圖。
[圖7]實施方式的抗風裝置的載荷-變形特性的示意圖。
13、23:夾具孔
15:溝槽
17:間隔件
20:第二板件
21:第二寬表面
32:螺栓孔
40:第一摩擦材料
50:第二摩擦材料
70:緊固螺栓
75:螺母
80:移動限制件
100:抗風裝置
N:設計張力
Q:風荷載
F:設計摩擦力
Claims (8)
- 一種抗風裝置,與隔震裝置一起配設在隔震建築物的隔震層中,前述抗風裝置的特徵在於,至少具有:鋼製的第一板件;鋼製的第二板件;第一摩擦材料,配設在前述第一板件的一個第一寬表面上;第二摩擦材料,配設在前述第二板件的一個第二寬表面上;及緊固螺栓,對相互抵接的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進行壓接,其中,藉由將設計張力引入前述緊固螺栓,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以具有設計摩擦力的方式被壓接,當以前述設計摩擦力以上的外力拉引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導致該第一摩擦材料和該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藉由形成前述抗風裝置的構成部件的一部分從初始位置脫離,前述設計張力被釋放。
- 如請求項1之抗風裝置,其中,前述第二寬表面朝向上方,前述第一寬表面朝向下方並與該第二寬表面相對,前述第一寬表面上具有溝槽,該溝槽內容納有前述第一摩擦材料的一部分,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從前述溝槽掉落到前述第二寬表面上,前述設計張力被釋放。
- 如請求項2之抗風裝置,其中,在前述第一寬表面的前述溝槽的側向位置處配設有向下方突出的間隔件,或者,在前述第二寬表面的與前述溝槽的側向位置對應的位置處配設有向上方突出 的間隔件,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抵接時,前述間隔件不與前述第二寬表面或前述第一寬表面抵接,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前述間隔件與前述第二寬表面或前述第一寬表面抵接以在該第二寬表面或該第一寬表面上滑動。
- 如請求項2之抗風裝置,其中,前述溝槽延伸設置至在與前述第一板件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相對的一對側面。
- 如請求項3之抗風裝置,其中,前述溝槽延伸設置至在與前述第一板件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相對的一對側面。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抗風裝置,其中,前述第二板件位於前述第一板件的下方,該第二板件的下方具有第三板件,在與前述第一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前述第一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的寬度比前述第二板件的寬度寬,在前述第一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之間且在前述第二板件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配設有沿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設置的一對移動限制件,前述第一板件、前述移動限制件及前述第三板件被前述緊固螺栓緊固。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抗風裝置,其中,前述第二板件位於前述第一板件的下方,該第一板件的上方具有第三板件,在與前述第二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前述第二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的寬度比前述第一板件的寬度寬,在前述第二板件和前述第三板件之間且在前述第一板件的前述寬度方向的 外側,配設有沿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設置的一對移動限制件,前述第二板件、前述移動限制件及前述第三板件被前述緊固螺栓緊固。
- 如請求項1之抗風裝置,其中,前述緊固螺栓是具備頭部和軸部的帶頭螺栓,U型墊圈在前述緊固螺栓的頭部和前述第一板件或前述第二板件之間與前述軸部鎖合,當前述第一摩擦材料和前述第二摩擦材料的抵接被解除時,前述U型墊圈從前述軸部落下,前述設計張力被釋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53473A JP6932280B1 (ja) | 2021-03-26 | 2021-03-26 | 耐風装置 |
JP2021-053473 | 2021-03-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7957A TW202237957A (zh) | 2022-10-01 |
TWI794023B true TWI794023B (zh) | 2023-02-21 |
Family
ID=77549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06384A TWI794023B (zh) | 2021-03-26 | 2022-02-22 | 抗風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32280B1 (zh) |
TW (1) | TWI794023B (zh) |
WO (1) | WO2022201990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63430A (ja) * | 2003-02-28 | 2004-09-24 | Oiles Ind Co Ltd | 免震構造物の半固定装置 |
CN101216087A (zh) * | 2008-01-18 | 2008-07-09 | 北京工业大学 | 板式变摩擦阻尼器 |
CN205639451U (zh) * | 2016-04-05 | 2016-10-12 | 同济大学 | 一种变摩擦耗能减震装置 |
JP2019116912A (ja) * | 2017-12-26 | 2019-07-18 | 日鉄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摩擦ストッパー用の相手材前駆体とその製造方法、摩擦ストッパー用の相手材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摩擦ストッパ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93061B2 (ja) * | 2006-03-29 | 2012-03-07 | 株式会社奥村組 | 粘性系の振動減衰装置及びこれを具備した免震建物 |
JP6228337B1 (ja) * | 2017-04-27 | 2017-11-08 | 新日鉄住金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耐風装置 |
JP7042722B2 (ja) * | 2018-09-14 | 2022-03-28 | 日鉄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耐風装置 |
-
2021
- 2021-03-26 JP JP2021053473A patent/JP6932280B1/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2-16 WO PCT/JP2022/006252 patent/WO202220199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2-22 TW TW111106384A patent/TWI79402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63430A (ja) * | 2003-02-28 | 2004-09-24 | Oiles Ind Co Ltd | 免震構造物の半固定装置 |
CN101216087A (zh) * | 2008-01-18 | 2008-07-09 | 北京工业大学 | 板式变摩擦阻尼器 |
CN205639451U (zh) * | 2016-04-05 | 2016-10-12 | 同济大学 | 一种变摩擦耗能减震装置 |
JP2019116912A (ja) * | 2017-12-26 | 2019-07-18 | 日鉄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摩擦ストッパー用の相手材前駆体とその製造方法、摩擦ストッパー用の相手材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摩擦ストッパー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7957A (zh) | 2022-10-01 |
WO2022201990A1 (ja) | 2022-09-29 |
JP6932280B1 (ja) | 2021-09-08 |
JP2022150739A (ja) | 2022-10-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6204963B2 (en) | Construction frame shear lug | |
US8763319B2 (en) | Moment frame links wall | |
JP7360519B2 (ja) | 免震構造用ダンパー機構、免震構造用ダンパー機構の配置構造、免震構造用トリガー機構、免震構造用トリガー機構の配置構造、免震構造用すべり支承機構、及び建物 | |
JP4893061B2 (ja) | 粘性系の振動減衰装置及びこれを具備した免震建物 | |
TWI794023B (zh) | 抗風裝置 | |
KR102092413B1 (ko) | 이중 강판으로 구성된 중간 댐퍼를 이용한 내진 보강용 제진 장치 | |
KR102124584B1 (ko) | 구조물용 진동 저감장치 | |
JP4968880B2 (ja) | 免震装置 | |
JPH10280727A (ja) | 複合型ダンパーによる制振架構及び制振方法 | |
JP3671317B2 (ja) | 免震機構 | |
JP2001173092A (ja) | 柱の構造 | |
CN116927378B (zh) | 一种装配式v形开缝摩擦耗能剪力墙结构及其建筑物 | |
KR101944216B1 (ko) | 수평방향의 거동을 통한 건축물의 내진 보강 조립체 | |
KR102092412B1 (ko) | 이중 강판으로 구성된 제진 장치를 이용하는 구조물의 내진 보강 공법 | |
KR102097821B1 (ko) | 이중 강판을 이용한 댐퍼를 이용하여 내진 보강한 구조물 | |
KR102500114B1 (ko) | 강재 멀티 슬릿 댐퍼 | |
JPH11166331A (ja) | 免震引抜抵抗装置 | |
KR101337390B1 (ko) | 건축물용 보강 구조 | |
JP7222825B2 (ja) | 木造建築構造躯体及び接合部材 | |
JP3633352B2 (ja) | 免振構造 | |
KR20230155430A (ko) | 경사진 지붕 건축물용 모멘트 프레임 | |
JP2000291730A (ja) | 制震装置および制震構造物 | |
JP2007154569A (ja) | 上揚力抵抗装置および構造物 | |
JP3209698B2 (ja) | 免震構造 | |
JPH11159187A (ja) | 免震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