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5195B - 微型發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微型發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5195B
TWI775195B TW109137130A TW109137130A TWI775195B TW I775195 B TWI775195 B TW I775195B TW 109137130 A TW109137130 A TW 109137130A TW 109137130 A TW109137130 A TW 109137130A TW I775195 B TWI775195 B TW I7751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semiconductor layer
type semiconductor
typ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7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8194A (zh
Inventor
曾彥鈞
林子暘
吳俊德
史詒君
Original Assignee
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71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5195B/zh
Priority to US17/120,289 priority patent/US11769857B2/en
Priority to CN202110458871.8A priority patent/CN11319309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8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8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5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519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carrier transport control structure, e.g. highly-doped semiconductor layer or current-blocking structure
    • H01L33/145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carrier transport control structure, e.g. highly-doped semiconductor layer or current-blocking structure with a current-block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01L33/46Reflective coating,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e.g. semiconductor Bragg 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 H01L33/2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e.g. non-planar j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the electrode extending partially in or entirely through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10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the optical resonator, e.g. extended or external cavity, coupled cavities, bent-guide, varying width, thickness or composition of the active reg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發光層、第二型半導體層、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以及光反射層。發光層設置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第二型半導體層設置於發光層上。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皆設置於第二型半導體層上。光反射層設置於發光層與第一型電極之間。光反射層包括氧化區域與非氧化區域,氧化區域的反射率大於非氧化區域的反射率。氧化區域的一部分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與第一型電極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

Description

微型發光元件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元件,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微型發光元件。
一般而言,微型發光元件的出光效率會受許多因素影響。舉例而言,在微型發光元件中常會存在一些具有較大吸光比例的膜層或元件,因此當光經過這些膜層或元件時便會有較大的比例被吸收造成光損失,如此一來就會大幅降低微型發光元件的出光效率。因此如何有效地減少光損失,提升微型發光元件的出光效率,實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的一大挑戰。
本發明提供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可以有效地減少光損失,提升其出光效率。
本發明的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發光層、第二型半導體層、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以及光反射層。發光層設置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第二型半導體層設置於發光層 上。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皆設置於第二型半導體層上。光反射層設置於發光層與第一型電極之間。光反射層包括氧化區域與非氧化區域,氧化區域的反射率大於非氧化區域的反射率。氧化區域的一部分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與第一型電極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反射層為至少二層光反射層,且至少二層光反射層朝第一型半導體層方向排列於發光層與第一型電極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反射層的厚度小於等於500埃(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非氧化區域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與第一型電極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部分重疊面積小於等於7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的排列方向上,上述的非氧化區域的邊緣與光反射層的邊緣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的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非氧化區域的寬度與所述第一型電極與所述第二型電極之間的間距的比例大於等於3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反射層的鋁含量大於 等於8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氧化區域環繞非氧化區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的排列方向上,上述的非氧化區域在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之間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的排列方向上,上述的非氧化區域內縮於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型發光元件更包括導電層,其中導電層位於第一型電極與光反射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微型發光元件更包括介電層。介電層設置於導電層上,其中介電層的反射率大於等於8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氧化區域的電阻值大於非氧化區域的電阻值。
本發明的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發光層、第二型半導體層、光反射層以及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發光層設置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第二型半導體層設置於發光層上。光反射層設置於發光層與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其中光反射層包括高反射區域與低反射區域。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皆設置於光反射層上。高反射區域的一部分於發光層上的正投影與第 一型電極於發光層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反射層為至少二層光反射層,且至少二層光反射層朝發光層方向排列於第一第二型半導體層與第二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高反射區域的電阻值大於低反射區域的電阻值。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反射層的層數小於五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反射層的與第一型電極的間距介於40奈米到200奈米之間。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微型發光元件於發光層與具有較大吸光比例的膜層(如半導體層)之間插入包括氧化區域(高反射區域)的光反射層,且氧化區域(高反射區域)的至少一部份設置於元件(如電極)下方,以使發光層所發出的光在到達這些膜層(如半導體層)及元件(如電極)前就有一定的比例被光反射層的氧化區域(高反射區域)所反射,降低光被這些膜層(如半導體層)及元件(如電極)所吸收的機率,因此本發明的微型發光元件可以有效地減少光損失,提升其出光效率。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200、300:微型發光元件
110:第一型半導體層
120:發光層
120s:發光面
130、330:導電層
140、240、340:光反射層
140e、144e:邊緣
142、242、342:氧化區域
144、244、344:非氧化區域
150:第一型電極
160:第二型電極
172、174:第二型半導體層
180:鈍化層
390:介電層
d:距離
D1、D2:方向
W1:寬度
W2:間距
圖1A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B繪示圖1A的微型發光元件的俯視示意圖,其中圖1A是沿圖1B中的線A-A’的部分剖視圖。
圖2A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2B繪示圖2A的微型發光元件的俯視示意圖,其中圖2A是沿圖2B中的線B-B’的部分剖視圖。
圖3A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3B繪示圖3A的微型發光元件的俯視示意圖,其中圖3A是沿圖3B中的線C-C’的部分剖視圖。
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清楚繪示,圖1B、圖2B與圖3B採透視畫法。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 本發明之範疇。
圖1A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圖1B繪示圖1A的微型發光元件的俯視示意圖,其中圖1A是沿圖1B中的線A-A’的部分剖視圖。
請參考圖1A與圖1B,在本實施例中,微型發光元件100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110、發光層120、導電層130、光反射層140以及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第二型半導體層172以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74。
發光層120設置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上,第二型半導體層174設置於發光層120上,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皆設置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74上且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電性連接,其中第二型電極160可以具有朝第一型半導體層110方向延伸的穿孔162。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型電極150可以是P型電極,而第二型電極可以是N型電極,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本實施例中,光反射層140可以包括反射率不同的區域,以使發光層120所發出的光可以藉由光反射層140有效地反射,降低光損失的機率。舉例而言,光反射層140可以包括高反射區域與低反射區域,以使發光層120所發出的光可以藉由高反射區域有效地反射,降低光損失的機率。
進一步而言,光反射層140可以藉由在適宜的半導體材料中進行選擇性濕氧化形成包括高反射率的氧化區域142與低反 射率的非氧化區域144,換句話說,光反射層140的氧化區域142的反射率可以是大於非氧化區域144的反射率。
在本實施例中,光反射層140可以是設置於發光層120與第一型電極150或第二型半導體層174之間。此外,氧化區域142(高反射區域)的一部分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或發光層120上的正投影與第一型電極150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或發光層12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因此,微型發光元件100於發光層120與具有較大吸光比例的膜層(如導電層130或第二型半導體層174)之間插入包括氧化區域142(高反射區域)的光反射層140,且氧化區域142(高反射區域)的至少一部份設置於元件(如第一型電極150)下方,以使發光層120所發出的光在到達這些膜層(如導電層130或第二型半導體層174)及元件(如電極150)前就有一定的比例被光反射層140的氧化區域142(高反射區域)所反射朝向發光面120s出光,降低光被這些膜層(如導電層130或第二型半導體層174)及元件(如第一型電極150)所吸收的機率,因此微型發光元件100可以有效地減少光損失,提升其出光效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反射層140可以為至少二層(圖1A中示意地繪示出三層),且至少二層光反射層140可以朝第一型半導體層110或發光層120方向D1排列於發光層120與導電層130或第二型半導體層174之間。僅有一層的光反射層140反射率低於至少二層光反射層140的反射率。此時,任二相鄰的光反射層140間較佳具有一間距,換句話說任二相鄰的光反射層140間可具 有部分第二型半導體層172交錯其中,因此光反射層140可以具有分散式布拉格反射鏡(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的功能,透過分散式布拉格反射鏡的設計,可以大幅提升光反射層140的光反射,任二相鄰的光反射層140間具有第二型半導體層172亦可增加電流傳遞效率,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未繪示的實施例中,任二相鄰的光反射層140間亦可緊密排列增加光反射。進一步而言,朝第一型半導體層110或發光層120方向D1上可以是以第二型半導體層174、一部分第二型半導體層172、一光反射層140、另一部份第二型半導體層172、又一光反射層140、再一部份第二型半導體層172以及再一光反射層140的方式緊密排列,以增加光反射。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光反射層的層數過多時會產生電壓過高的問題,因此光反射層140的層數小於五層,可以是介於三層至四層之間,使光反射層140可以達到較佳的反射率,舉例而言,當光反射層140的層數為四層,出光光色在450奈米波段時,反射率可以達到90%以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層光反射層140中的每一層的厚度可以實質上相同,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多層光反射層140中的每一層的厚度可以視實際設計上的需求進行調整。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反射層140的厚度可以是小於等於500埃(Å),超過500埃(Å)在微型發光元件100小於等於50微米的尺寸下氧化深度較難控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層120例如是多層量子井結構(Multiple Quantum Well,MQW),多重量子井結構包括交替堆疊的多層氮化銦鎵(InGaN)以及多層氮化鎵(GaN),藉由設計發光層120中銦或鎵的比例,可調整發光層150的發光波長範圍,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例如是P型半導體層,如P-GaN,而第二型半導體層172、174例如是N型半導體層,如N-GaN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可以視實際設計上的需求進行調整。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130可以是氧化銦錫(ITO),由於氧化銦錫具有較大的吸光比例,因此將氧化區域142(高反射區域)設置於發光層120與導電層130(氧化銦錫)之間可以使光在被導電層130(氧化銦錫)大幅吸收前被反射,而可以更有效地減少光損失,因此可以進一步有效地提升微型發光元件100的出光效率,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型半導體層174可以為重摻雜半導體層,如P+-GaN,由於重摻雜半導體層中的摻質具有較大的吸光比例,因此將氧化區域142(高反射區域)設置於發光層120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74(重摻雜半導體層)之間可以使光在被第二型半導體層174(重摻雜半導體層)大幅吸收前被反射,而更有效地減少光損失,因此可以進一步有效地提升微型發光元件100的出光效率,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130可以設置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74上且覆蓋第二型半導體層174。舉例而言,導電層130可以覆蓋第二型半導體層174並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74直接接觸,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反射層140可以是具有一定程度鋁含量的膜層,以有效地對其進行選擇性濕氧化,而形成包括氧化鋁(AlO2)的氧化區域142與不包括氧化鋁(AlO2)的非氧化區域144,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型半導體層172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74可以是III-V族半導體層,例如是氮化鎵(GaN)層,而光反射層140可以是具有一定程度鋁含量的氮化鋁銦(AlxIn1-xN)層,其中0.8
Figure 109137130-A0305-02-0013-3
x
Figure 109137130-A0305-02-0013-4
1,當x數值過小時會吸光,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特別說明的是此時微型發光元件100例如是藍綠光微型發光二極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型半導體層172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74可以是磷化鋁鎵銦(AlGaInP)層,而光反射層140可以是具有一定程度鋁含量的砷化鋁鎵(AlyGa1-yAs)層,其中0.9
Figure 109137130-A0305-02-0013-5
y
Figure 109137130-A0305-02-0013-6
1,當y數值過小會吸光,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特別說明的是此時微型發光元件100例如是紅光微型發光二極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非氧化區域144與第一型電極150可以具有一覆蓋率(coverage),其中覆蓋率可以為非氧化區域144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上的正投影與第一型電極150於第一型半導 體層11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疊的面積。舉例而言,覆蓋率(部分重疊面積)可以小於等於70%,覆蓋率過大光反射效果不佳,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非氧化區域144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上的正投影與第一型電極150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上的正投影可以至少部分重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非氧化區域144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上的正投影面積佔微型發光元件100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上的正投影面積的比例可以介於20%至80%之間,比例過小光反射效果不佳,過高正向電壓會太高。
在一些實施例中,非氧化區域144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上的正投影可以不與第二型電極160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0上的正投影重疊,使電流流經非氧化區域144不會過於靠近造成缺陷複合問題,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的排列方向D2上,非氧化區域144的邊緣144e與光反射層140的邊緣140e可以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的距離,距離過小光反射效果不佳,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非氧化區域144的寬度W1與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之間的間距W2的比例可以大於等於30%,比例過小光反射效果不佳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反射層140與第一型電極150之間 的最短距離d可以介於40奈米(nm)至200奈米之間,但本發明不限於此,距離過大將造成第二型半導體層174吸光。
在一些實施例中,微型發光元件100可以是微型發光元件,如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ED),其中微型發光元件的尺寸可以是小於等於50微米,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上述微型發光元件的電流範圍在10毫安培(mA)以下時,例如是介於0.1毫安培至10毫安培之間,其可以具有更佳的出光效率,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述微型發光二極體可以是水平式微型發光二極體,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應說明的是,本發明不限制微型發光元件100的種類,舉例而言,微型發光元件100也可以是微型雷射二極體(micro LD)等微型發光元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氧化區域142可以環繞非氧化區域144,換句話說,可以只有氧化區域142位於微型發光元件100的邊緣,能使光集中於微型發光元件100的中心出光,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微型發光元件100可以更包括鈍化層180。鈍化層180可以是設置於導電層130上,且可以延伸至穿孔162內,以提升微型發光元件100的電性表現,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氧化區域142(高反射區域)的電阻值可以是大於非氧化區域144(低反射區域)的電阻值,因此光反射層 140還可以具有控制電流流向的功能。進一步而言,藉由氧化區域142(高反射區域)與非氧化區域144(低反射區域)的電阻值差異,可以有效地控制電流流向,使電流載子不易在電極之間進行橫向擴散,進而降低電流載子通過電極之間的表面缺陷部分的機率,因此微型發光元件100可以在降低電流載子與表面缺陷產生表面複合現象的機率的同時減少多餘的廢熱的生成,改善因表面缺陷的存在對其性能表現產生的負面影響,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沿用上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或近似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2A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圖2B繪示圖2A的微型發光元件的俯視示意圖,其中圖2A是沿圖2B中的線B-B’的部分剖視圖。請參照圖2A與圖2B,相較於微型發光元件100而言,本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200的光反射層240的氧化區域242與非氧化區域244可以具有其他態樣的配置方式。進一步而言,本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200在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的排列方向D2上,非氧化區域244可以在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之間延伸。
在一些實施例中,非氧化區域244可以與第一型電極150及第二型電極160部分重疊,亦即非氧化區域244的至少一部份可以位於第一型電極150及第二型電極160下方,但本發明不限 於此。
圖3A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圖。圖3B繪示圖3A的微型發光元件的俯視示意圖,其中圖3A是沿圖3B中的線C-C’的部分剖視圖。請參照圖3A與圖3B,相較於微型發光元件100而言,本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300的光反射層340的氧化區域342與非氧化區域344與導電層330可以具有其他態樣的配置方式。此外,微型發光元件300可以更包括介電層390。
進一步而言,本實施例的微型發光元件300在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的排列方向D2上,非氧化區域344可以內縮於第一型電極150與第二型電極160之間。此外,導電層330可以是僅位於第一型電極150與光反射層340之間,以降低導電層330的吸光比例,增加微型發光元件300的出光效率,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另一方面,介電層390可以是設置於導電層330上,其中介電層390可以反射率大於等於80%,以進一步提升反射率,增加微型發光元件300的出光效率,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非氧化區域344可以不與第一型電極150及第二型電極160重疊,亦即非氧化區域344不位於第一型電極150及第二型電極160下方,換句話說,僅有氧化區域342位於第一型電極150及第二型電極160下方,透過非氧化區域344和氧化區域342的配置使光可以反射集中於非氧化區域344的位 置出光並可增加電流集中密度。較佳的,非氧化區域344於發光層12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於發光層的幾何中心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應說明的是,本發明的氧化區域與非氧化區域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中的配置方式與對應比例,只要發光層與具有較大吸光比例的膜層(如導電層或半導體層)之間插入包括氧化區域(高反射區域)的光反射層,且氧化區域(高反射區域)的至少一部份設置於元件(如電極)下方皆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微型發光元件於發光層與具有較大吸光比例的膜層(如半導體層)之間插入包括氧化區域(高反射區域)的光反射層,且氧化區域(高反射區域)的至少一部份設置於元件(如電極)下方,以使發光層所發出的光在到達這些膜層(如半導體層)及元件(如電極)前就有一定的比例被光反射層的氧化區域(高反射區域)所反射,降低光被這些膜層(如半導體層)及元件(如電極)所吸收的機率,因此本發明的微型發光元件可以有效地減少光損失,提升其出光效率。此外,藉由氧化區域與非氧化區域的電阻值差異,可以在降低電流載子與表面缺陷產生表面複合現象的機率的同時減少多餘的廢熱的生成,改善因表面缺陷的存在對其性能表現產生的負面影響。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微型發光元件
110:第一型半導體層
120:發光層
120s:發光面
130:導電層
140:光反射層
140e、144e:邊緣
142:氧化區域
144:非氧化區域
150:第一型電極
160:第二型電極
162:穿孔
172、174:第二型半導體層
180:鈍化層
d:距離
D1、D2:方向
W1:寬度
W2:間距

Claims (20)

  1. 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發光層,設置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第二型半導體層,設置於所述發光層上;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皆設置於所述第二型半導體層上;以及至少二層光反射層,設置於所述發光層與所述第一型電極之間,其中每一所述光反射層皆包括氧化區域與非氧化區域,所述氧化區域的反射率大於所述非氧化區域的反射率,且任二相鄰的所述光反射層間具有間距,使得任二相鄰的所述光反射層間具有部分所述第二型半導體層交錯其中,其中所述氧化區域的一部分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一型電極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二層光反射層朝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方向排列於所述發光層與所述第一型電極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光反射層的厚度小於等於500埃。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非氧化區域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一型電極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非氧化區域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一型電極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面積小於等於70%。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型電極與所述第二型電極的排列方向上,所述非氧化區域的邊緣與所述光反射層的邊緣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的距離。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非氧化區域的寬度與所述第一型電極與所述第二型電極之間的間距的比例大於等於30%。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光反射層的鋁含量大於等於80%。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氧化區域環繞所述非氧化區域。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型電極與所述第二型電極的排列方向上,所述非氧化區域在所述第一型電極與所述第二型電極之間延伸。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型電極與所述第二型電極的排列方向上,所述非氧化區域內縮於所述第一型電極與所述第二型電極之間。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更包括導電層,其中所述導電層位於所述第一型電極與所述光反射層之間。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更包括介電層,設置於所述導電層上,其中所述介電層的反射率大於等於80%。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氧化區域的電阻值大於所述非氧化區域的電阻值。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非氧化區域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面積佔所述微型發光元件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的正投影面積的比例介於20%至80%之間。
  16. 一種微型發光元件,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發光層,設置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上;第二型半導體層,設置於所述發光層上;至少二層光反射層,設置於所述發光層與所述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其中每一所述光反射層皆包括氧化區域與非氧化區域,且任二相鄰的所述光反射層間具有間距,使得任二相鄰的所述光反射層間具有部分所述第二型半導體層交錯其中;以及第一型電極與第二型電極,皆設置於所述光反射層上,其中所述氧化區域的一部分於所述發光層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一型電極於所述發光層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疊。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二層光反射層朝所述發光層排列於所述第一型半導體層與所述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氧化區域的電阻值大於所述非氧化區域的電阻值。
  19.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16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二層光反射層的層數小於五層。
  20.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16所述的微型發光元件,其中所述光反射層的與所述第一型電極的間距介於40奈米到200奈米之間。
TW109137130A 2020-10-26 2020-10-26 微型發光元件 TWI7751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7130A TWI775195B (zh) 2020-10-26 2020-10-26 微型發光元件
US17/120,289 US11769857B2 (en) 2020-10-26 2020-12-14 Micro light-emitting device
CN202110458871.8A CN113193093B (zh) 2020-10-26 2021-04-27 微型发光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7130A TWI775195B (zh) 2020-10-26 2020-10-26 微型發光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8194A TW202218194A (zh) 2022-05-01
TWI775195B true TWI775195B (zh) 2022-08-21

Family

ID=76979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7130A TWI775195B (zh) 2020-10-26 2020-10-26 微型發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9857B2 (zh)
CN (1) CN113193093B (zh)
TW (1) TWI77519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36295A (en) * 2009-03-18 2010-10-01 Ricoh Co Ltd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element,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array,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8637452U (zh) * 2018-06-29 2019-03-22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高指向性的发光二极管芯片
CN111788702A (zh) * 2018-01-29 2020-10-16 克利公司 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层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80752B (en) 2001-04-09 2002-03-21 United Epitaxy Co Ltd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
JP4054631B2 (ja) 2001-09-13 2008-0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ledランプ並びにled表示装置
JP2005311072A (ja) 2004-04-21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JP3876895B2 (ja) * 2004-06-04 2007-0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面発光半導体レーザ
JP2006100420A (ja) 2004-09-28 2006-04-13 Toyoda Gosei Co Ltd 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10186899A (ja) * 2009-02-13 2010-08-26 Fuji Xerox Co Ltd 面発光型半導体レーザ、光半導体装置、光送信装置、光空間伝送装置、光送信システム、光空間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面発光型半導体レーザの製造方法
JP6056154B2 (ja) 2011-07-21 2017-01-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素子アレイ、光書込み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76859B (zh) 2013-10-18 2017-04-26 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36295A (en) * 2009-03-18 2010-10-01 Ricoh Co Ltd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element,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array,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788702A (zh) * 2018-01-29 2020-10-16 克利公司 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层
CN208637452U (zh) * 2018-06-29 2019-03-22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高指向性的发光二极管芯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8194A (zh) 2022-05-01
US11769857B2 (en) 2023-09-26
CN113193093A (zh) 2021-07-30
US20220131032A1 (en) 2022-04-28
CN113193093B (zh)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52552B1 (ko) 요철형성 기판을 갖춘 반도체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EP3758076B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US7982207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JP6394968B2 (ja) 光学多層膜および発光素子
US8115219B2 (en) LED semiconductor body and use of an LED semiconductor body
US6501101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US20130126829A1 (en) High efficiency light emitting diode
TWI795364B (zh) 發光器件及其形成之方法
JP6826395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5267778B2 (ja) 発光装置
KR101165253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TWI775195B (zh) 微型發光元件
JP5411440B2 (ja) 発光装置
TWI741854B (zh) 微型半導體元件
US10971650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6190854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KR101643687B1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
CN105322062B (zh) 一种p面带有DBR反射层的反极性AlGaInP发光二极管结构
KR101521081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
JP6686913B2 (ja) 発光素子
JP2004241462A (ja)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用エピタキシャルウエハ
US11870009B2 (en) Edge structures for light shaping in light-emitting diode chips
WO2023102913A1 (zh) 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TW202316681A (zh) 發光元件
KR20160105369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