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5127B -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5127B
TWI775127B TW109127305A TW109127305A TWI775127B TW I775127 B TWI775127 B TW I775127B TW 109127305 A TW109127305 A TW 109127305A TW 109127305 A TW109127305 A TW 109127305A TW I775127 B TWI775127 B TW I7751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heat treatment
resin film
film
treatment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7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3935A (zh
Inventor
河原﨑光
谷村英昭
加藤慎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3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3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5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512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8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 H01L21/67115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mainly by 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6/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 C23C16/22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posi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 other than metall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05After-treatment
    • H01L21/31058After-treatment of organic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05After-treatment
    • H01L21/311Etching the insulating layer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H01L21/31144Etching the insulating layer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using mas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8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 H01L21/67103Apparatus for thermal treatment mainly by con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tallur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Tunnel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使樹脂膜充分硬化之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本發明係將形成有半纖維素膜之半導體晶圓W收容至腔室10內並將其支持於平台20,上述半纖維素膜於表面含浸有金屬。半纖維素膜藉由平台以200℃以下之溫度預加熱後,藉由來自閃光燈FL之閃光照射,被加熱至較200℃高之溫度1秒以內。半纖維素雖於200℃以上熱分解,但由於將半纖維素膜加熱至較200℃高之溫度之時間為1秒以內之極短時間,故可防止半纖維素膜之熱分解。又,藉由將半纖維素膜加熱至較200℃高之溫度,可使金屬於膜中擴散,而使半纖維素膜充分硬化。

Description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形成有半纖維素等樹脂膜之基板進行加熱之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於半導體基板之乾式蝕刻中有時會使用耐受性優異之硬質遮罩。先前,作為硬質遮罩之材料,例如使用非晶形碳(參照專利文獻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1354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表2013-543281號公報
但是,使用非晶形碳形成硬質遮罩存在如下問題,即,縱橫比越大則非晶形碳之積層越厚,從而導致處理時間變長,且製造成本增加。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以較低之製造成本形成硬質遮罩之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技術方案1之發明係對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進行加熱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收容步驟,其係將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收容至腔室內,該樹脂膜於表面含浸有金屬;及主加熱步驟,其係於上述腔室內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
又,技術方案2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之發明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於上述主加熱步驟之前,進而包括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上述臨界溫度以下之預加熱步驟。
又,技術方案3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2之發明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進而包括檢測步驟,該檢測步驟係檢測來自上述腔室之排氣中所含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當於上述預加熱步驟之執行過程中,檢測出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中止上述主加熱步驟。
又,技術方案4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之發明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臨界溫度為200℃,於上述主加熱步驟中,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500℃以下。
又,技術方案5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之發明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於上述主加熱步驟中,從閃光燈以5J/cm2以上60J/cm2以下之照射能量向上述樹脂膜照射閃光。
又,技術方案6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5之發明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使惰性氣體以50升/分鐘以上150升/分鐘以下之速度沿著上述腔室之照射窗流動。
又,技術方案7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之發明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進而包括對上述腔室內進行減壓之減壓步驟。
又,技術方案8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之發明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進而包括對上述腔室內進行加壓之加壓步驟。
又,技術方案9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至8中任一發明之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樹脂膜係半纖維素、酚樹脂或富勒烯衍生物之膜。
又,技術方案10之發明係對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進行加熱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腔室,其收容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該樹脂膜於表面含浸有金屬;平台,其於上述腔室內支持上述基板;及主加熱機構,其於上述腔室內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
又,技術方案11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0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 徵在於:於上述平台內具備預加熱機構,該預加熱機構於藉由上述主加熱機構進行加熱之前,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上述臨界溫度以下。
又,技術方案12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1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於上述平台內進而具備冷卻機構。
又,技術方案13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1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檢測來自上述腔室之排氣配管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之檢測器,當於藉由上述預加熱機構進行加熱時,上述檢測器檢測出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中止上述主加熱機構之加熱。
又,技術方案14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3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於上述腔室或上述排氣配管具備安全排放閥。
又,技術方案15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0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臨界溫度為200℃,上述主加熱機構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500℃以下。
又,技術方案16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0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主加熱機構具備閃光燈,從上述閃光燈以5J/cm2以上60J/cm2以下之照射能量向上述樹脂膜照射閃光。
又,技術方案17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6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 徵在於:上述腔室具備使上述閃光透過之照射窗,上述熱處理裝置進而具備氣體供給部,該氣體供給部使惰性氣體以50升/分鐘以上150升/分鐘以下之速度沿著上述照射窗流動。
又,技術方案18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0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進而具備對上述腔室內進行減壓之減壓機構。
又,技術方案19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0之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進而具備對上述腔室內進行加壓之加壓機構。
又,技術方案20之發明係如技術方案10至19中任一發明之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樹脂膜係半纖維素、酚樹脂或富勒烯衍生物之膜。
根據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9之發明,可使用低價之樹脂以較低之製造成本形成硬質遮罩。又,由於將表面含浸有金屬之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故可不使樹脂膜熱分解地使金屬於樹脂膜中擴散,而使樹脂膜充分硬化。
尤其是,根據技術方案3之發明,當於預加熱步驟之執行過程中檢測出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中止主加熱步驟,故可事先防止因樹脂膜之缺陷引起之加熱處理不良。
尤其是,根據技術方案6之發明,由於使惰性氣體沿著腔室之照射窗流動,故可防止有機物附著至照射窗。
根據技術方案10至20之發明,可使用低價之樹脂以較低之製造成本形成硬質遮罩。又,由於將表面含浸有金屬之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故可不使樹脂膜熱分解地使金屬於樹脂膜中擴散,而使樹脂膜充分硬化。
尤其是,根據技術方案12之發明,由於平台內進而具備冷卻機構,故可將平台調節為固定溫度,使連續處理之基板之熱歷程均勻。
尤其是,根據技術方案13之發明,當於藉由預加熱機構進行加熱時,檢測器檢測出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中止主加熱機構之加熱,故可事先防止因樹脂膜之缺陷引起之加熱處理不良。
尤其是,根據技術方案14之發明,由於在腔室或排氣配管具備安全排放閥,故可防止腔室內之壓力過大,提高熱處理裝置之安全性。
尤其是,根據技術方案17之發明,由於使惰性氣體沿著腔室之照射窗流動,故可防止有機物附著至照射窗。
1:熱處理裝置
3:控制部
10:腔室
11:腔室側壁
12:腔室底部
15:熱處理空間
18:腔室窗
20:平台
21:加熱器
22:冷卻配管
30:加熱光源
31:脈衝產生器
32:波形設定部
33:輸入部
34:顯示部
39:反射器
40:第1氣體供給機構
41:處理氣體供給源
42:供給配管
43:供給閥
50:排氣機構
51:排氣裝置
52:排氣配管
53排氣閥
54:檢測器
55:釋壓閥
60:第2氣體供給機構
61:惰性氣體供給源
62:供給配管
63:供給閥
91:觸發電極
92:玻璃管
93:電容器
94:線圈
95:電源單元
96:IGBT
97:觸發電路
101:基材
102:下層膜
103:半纖維素膜
FL:閃光燈
W:半導體晶圓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熱處理裝置之主要部分構成的圖。
圖2係表示閃光燈之驅動電路之圖。
圖3係表示熱處理裝置中之半導體晶圓之處理步序的流程圖。
圖4係表示被搬入熱處理裝置之半導體晶圓之剖面構造的圖。
圖5係表示半導體晶圓之溫度變化之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熱處理裝置1之主要部分構成的圖。該熱處理裝置1係藉由對形成有樹脂膜之半導體晶圓等基板照射光,而將其樹脂膜加熱之裝置。熱處理裝置1具備以下元件作為主要元件:腔室10,其收容半導體晶圓W;平台20,其於腔室10內支持半導體晶圓W;及加熱光源30,其對受平台20支持之半導體晶圓W照射閃光。又,熱處理裝置1具備控制部3,該控制部3對設置於裝置之各種動作機構進行控制,使其等進行處理。再者,於圖1及以下之各圖中,為了容易理解,視需要對各部之尺寸或數量誇大或簡略地進行描述。
腔室10設置於加熱光源30之下方,包含大致圓筒形狀之腔室側壁11及腔室底部12。腔室底部12覆蓋腔室側壁11之下部。將由腔室側壁11及腔室底部12包圍之空間界定為熱處理空間15。又,於腔室10之上部開口安裝腔室窗18而將腔室10封閉。
構成腔室10之頂壁部之腔室窗18係由石英形成之板狀構件,作為使 從加熱光源30照射之光透過熱處理空間15之石英窗發揮功能。構成腔室10之本體之腔室側壁11及腔室底部12例如由不鏽鋼等強度與耐熱性優異之金屬材料形成。
於腔室側壁11之一部分,形成有圖示省略之搬送開口部,該搬送開口部用於將半導體晶圓W搬入腔室10內、及將半導體晶圓W從腔室10搬出。該搬送開口部藉由閘閥而開啟及關閉。於該搬送開口部打開時,可從該搬送開口部搬入及搬出半導體晶圓W,於該搬送開口部關閉時,熱處理空間15成為密閉空間。
又,為了維持熱處理空間15之機密性,腔室窗18與腔室側壁11由圖示省略之O形環密封。即,於腔室窗18與腔室側壁11之間夾入O形環,防止氣體從其等之間隙流出及流入。腔室10具有耐壓使用性能,亦可將腔室10內之熱處理空間15加壓至較大氣壓高之氣壓,或減壓至未達大氣壓之氣壓。
於腔室10之內部設置有平台20。平台20係金屬製(例如鋁製)之平坦之板狀構件。平台20於腔室10內供載置半導體晶圓W,並將半導體晶圓W支持為水平姿勢(半導體晶圓W之法線與鉛直方向一致之姿勢)。又,平台20內置加熱器21及冷卻配管22。加熱器21包含鎳鉻合金線等電阻加熱線。加熱器21接受來自圖外之電力供給源之電力供給而發熱,將平台20加熱。另一方面,對冷卻配管22從圖外之冷卻水供給機構循環供給固定溫度之冷卻水,藉此將平台20冷卻。
於平台20,設置有使用熱電偶而構成之圖示省略之溫度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測定平台20之上表面附近之溫度,其測定結果被傳送至控制部3。控制部3基於溫度感測器之測定結果,控制加熱器21之輸出及對冷卻配管22之冷卻水供給,將平台20之溫度調節為特定溫度。受平台20支持之半導體晶圓W由平台20加熱至特定溫度。再者,於平台20之上表面可豎立設置有複數個支持銷,該等支持銷用以與該上表面隔開微小間隔地支持半導體晶圓W。
又,熱處理裝置1具備:第1氣體供給機構40,其向腔室10內之熱處理空間15供給處理氣體;及排氣機構50,其將來自熱處理空間15之氣體進行排氣。第1氣體供給機構40具備處理氣體供給源41、供給配管42及供給閥43。供給配管42之前端側連通並連接於腔室10內之熱處理空間15,基端側連接於處理氣體供給源41。於供給配管42之路徑中途設置有供給閥43。藉由打開供給閥43而從處理氣體供給源41向熱處理空間15供給處理氣體。處理氣體供給源41可根據被處理體8之種類或處理目的供給適當之處理氣體,於本實施方式中供給氮氣(N2)。
排氣機構50具備排氣裝置51、排氣配管52、排氣閥53、檢測器54及釋壓閥55。排氣配管52之前端側連通並連接於腔室10內之熱處理空間15,基端側連接於排氣裝置51。於排氣配管52之路徑中途設置有排氣閥53及檢測器54。作為排氣裝置51,可使用真空泵或設置有熱處理裝置1之工廠之排氣設施。藉由一面使排氣裝置51作動,一面打開排氣閥53,可 將熱處理空間15之氣體向裝置外排出。
檢測器54對在排氣配管52中流動之氣體所包含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進行檢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係具有揮發性之氣體狀之有機化合物之總稱。
進而,排氣配管52從其路徑中途分支成兩股,其分支配管之前端側成為釋放端。釋壓閥55設置於排氣配管52之分支配管。釋壓閥55係安全排放閥,其於因某種原因導致腔室10內之壓力過大時自動打開,釋放腔室10內之壓力。
可藉由上述第1氣體供給機構40及排氣機構50,調整熱處理空間15之氛圍。又,可不從第1氣體供給機構40供給氣體,而藉由排氣機構50將熱處理空間15之氣體進行排氣,藉此使腔室10內減壓至未達大氣壓。反之,可將排氣閥53關閉,不將熱處理空間15之氣體進行排氣,而從第1氣體供給機構40向熱處理空間15供給氣體,藉此以超過大氣壓之方式對腔室10內進行加壓。
又,於熱處理裝置1,除第1氣體供給機構40之外,還設置有使惰性氣體沿著腔室窗18流動之第2氣體供給機構60。第2氣體供給機構60具備惰性氣體供給源61、供給配管62及供給閥63。供給配管62之前端側位於腔室10內,連通並連接於腔室窗18之端緣部正下方,基端側連接於惰性氣體供給源61。於供給配管62之路徑中途設置有供給閥63。藉由打開供 給閥63,從惰性氣體供給源61向熱處理空間15供給惰性氣體。從惰性氣體供給源61供給之惰性氣體係例如氮氣(N2)、氬氣(Ar)、氦氣(He)等(本實施方式中為氮氣)。從第2氣體供給機構60供給之惰性氣體沿著腔室窗18之下表面(面向熱處理空間15之面)流動。
加熱光源30設置於腔室10之上方。加熱光源30構成為具備複數根(圖1中為便於圖示而設為10根,但並不限定於此)閃光燈FL、及以覆蓋該等閃光燈FL整體之上方之方式設置之反射器39。加熱光源30從閃光燈FL經由石英腔室窗18,對腔室10內受平台20支持之半導體晶圓W照射閃光。
複數根閃光燈FL分別為具有長條圓筒形狀之棒狀燈,且以各自之長度方向沿著受平台20支持之半導體晶圓W之主面(即沿著水平方向)相互平行之方式,排列成平面狀。因此,藉由閃光燈FL之排列而形成之平面亦為水平面。
圖2係表示閃光燈FL之驅動電路之圖。如圖2所示,電容器93、線圈94、閃光燈FL與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閘型雙極電晶體)96串聯連接。又,如圖2所示,控制部3具備脈衝產生器31及波形設定部32,並且與輸入部33及顯示部34連接。作為輸入部33,可採用鍵盤、滑鼠等各種公知之輸入機器。作為顯示部34,可使用顯示器等公知之顯示機器。亦可將輸入部33及顯示部34製成同時具有輸入功能與顯示功能之觸控面板。波形設定部32基於來自輸入部33之輸入內容,設定脈衝信號之波形,脈衝產生器31根據該波形產生脈衝信號。
閃光燈FL具備:棒狀玻璃管(放電管)92,其於內部封入有氙氣,且於其兩端部配設有陽極及陰極;及觸發電極91,其附設於該玻璃管92之外周面上。對電容器93藉由電源單元95施加特定電壓,充入與該施加電壓(充電電壓)相應之電荷。又,可從觸發電路97對觸發電極91施加高電壓。觸發電路97對觸發電極91施加電壓之時機由控制部3控制。
IGBT96係於閘極部組裝有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之雙極電晶體,且係適合處理大電力之開關元件。從控制部3之脈衝產生器31向IGBT96之閘極施加脈衝信號。當向IGBT96之閘極施加特定值以上之電壓(高(High)電壓)時,IGBT96成為接通狀態,當施加未達特定值之電壓(低(Low)電壓)時,IGBT96成為斷開狀態。以此方式,包含閃光燈FL之驅動電路藉由IGBT96而接通及斷開。藉由IGBT96接通及斷開,斷續進行閃光燈FL與對應之電容器93之連接,對流至閃光燈FL之電流進行接通斷開控制。
由於氙氣為電性絕緣體,故即便於已將電容器93充電之狀態下,IGBT96成為接通狀態,向玻璃管92之兩端電極施加高電壓,通常狀態下玻璃管92內亦不會通電。然而,於觸發電路97向觸發電極91施加高電壓而破壞絕緣之情形時,藉由兩端電極間之放電,電流瞬間流至玻璃管92內,藉由此時之氙原子或分子之激發而發出光。
如圖2所示之驅動電路個別地設置於複數個閃光燈FL之各者,該等複數個閃光燈FL設置於加熱光源30。因此,藉由對應之IGBT96,對流至複數個閃光燈FL之各者之電流個別地進行接通斷開控制。
又,反射器39以覆蓋該等閃光燈FL整體之方式設置於複數個閃光燈FL之上方。反射器39之基本功能係將從複數個閃光燈FL出射之閃光朝熱處理空間15側反射。反射器39由鋁合金板形成,其表面(面向閃光燈FL一側之面)藉由噴砂處理而實施表面粗化加工。
控制部3對設置於熱處理裝置1之上述各種動作機構進行控制。控制部3之作為硬體之構成與普通電腦相同。即,控制部3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其係進行各種運算處理之電路;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其係記憶基本程式之唯讀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其係記憶各種資訊之讀寫自由之記憶體;及磁碟,其預先記憶控制用軟體或資料等。藉由控制部3之CPU執行特定之處理程式而進行熱處理裝置1中之處理。又,如上所述,控制部3具備脈衝產生器31及波形設定部32,波形設定部32基於來自輸入部33之輸入內容,設定脈衝信號之波形,脈衝產生器31根據該波形將脈衝信號輸出至IGBT96之閘極。
除上述構成以外,於熱處理裝置1適當地設置各種構成元件。例如為了防止由來自閃光燈FL之光照射引起之過度之溫度上升,可於腔室側壁11設置水冷管。又,於平台20設置升降之頂起銷,以便與裝置外部之搬送 機械手之間交接半導體晶圓W。
其次,對具有上述構成之熱處理裝置1中之半導體晶圓W之處理步序進行說明。圖3係表示熱處理裝置1中之半導體晶圓W之處理步序之流程圖。以下所說明之熱處理裝置1之處理步序係藉由控制部3控制熱處理裝置1之各動作機構而進行。
於熱處理裝置1中之處理之前,於半導體晶圓W形成有半纖維素之樹脂膜。圖4係表示被搬入熱處理裝置1之半導體晶圓W之剖面構造之圖。於矽基材101上成膜二氧化矽(SiO2)之下層膜102。並且,於下層膜102上形成有經圖案化之半纖維素膜103。半纖維素膜103例如藉由旋轉塗佈成膜後,藉由將抗蝕劑作為遮罩之反應性離子蝕刻(RIE:Reactive Ion Etching)而圖案化。於經圖案化之半纖維素膜103之表面含浸有鋁(Al)等金屬。藉由熱處理裝置1之熱處理使表面含浸有金屬之半纖維素膜103,硬化而成為硬質遮罩。於熱處理裝置1中之處理之後續步驟中,將半纖維素膜103作為遮罩進行下層膜102之反應性離子蝕刻。
於本發明之熱處理方法中,首先將具有如圖4所示之構造之半導體晶圓W搬入熱處理裝置1之腔室10內(步驟S1)。具體而言,藉由熱處理裝置1外部之搬送機械手,將半導體晶圓W經由圖示省略之搬送開口部搬入腔室10內,載置、支持於平台20上(步驟S2)。
半導體晶圓W被支持於平台20後,腔室10內之熱處理空間15成為密 閉空間。然後,從第1氣體供給機構40向腔室10內供給氮氣,並且藉由排氣機構50將腔室10內之氣體進行排氣。藉此,腔室10內被置換成氮氣氛圍。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腔室10內維持於大氣壓。
圖5係表示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變化之圖。於圖5中,示出包含半纖維素膜103之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溫度。於時刻t1,具有圖4所示之構造之半導體晶圓W被搬入腔室10內並被支持於平台20上。平台20藉由內置之加熱器21調節為特定溫度(於本實施方式中為100℃)。藉由將半導體晶圓W支持於經溫度調節之平台20上,而將包含半纖維素膜103之半導體晶圓W整體進行預加熱(步驟S3)。
半導體晶圓W由加熱器21預加熱至預加熱溫度T1。預加熱溫度T1為200℃以下,於本實施方式中為100℃。藉由將半導體晶圓W進行預加熱,半纖維素膜103亦於氮氣氛圍中被加熱至預加熱溫度T1。
於將半導體晶圓W進行預加熱之期間,亦從第1氣體供給機構40向腔室10內供給氮氣,並且藉由排氣機構50持續將腔室10內氣體進行排氣。藉由檢測器54來檢測從腔室10流入排氣配管52之排氣氣流中所含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半纖維素膜103中含有成膜時之有機溶劑(例如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PGMEA)等)。當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時,此種有機溶劑之成分以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之形式釋出至熱處理空間15,進而向排氣配管52排出。檢測器54檢測從半纖維素膜103釋出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當於預加熱過程中,檢測器54檢測出預先設定之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半導體晶圓W上所形成之半纖維素膜103很有可能出現異常。例如可能於半纖維素膜103殘留有大量有機溶劑。因此,當於預加熱時,檢測器54檢測出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控制部3中止後續之藉由閃光照射之加熱,使熱處理裝置1停止,並且向顯示部34發出告警。
於半導體晶圓W之溫度達到預加熱溫度T1後經過了特定時間之時刻t2,加熱光源30之閃光燈FL向受平台20支持之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照射閃光(步驟S4)。此時,從閃光燈FL放射之閃光之一部分直接向腔室10內照射,另一部分暫時由反射器39反射後向腔室10內照射,藉由該等閃光之照射而進行半導體晶圓W之閃光加熱。
於閃光燈FL進行閃光照射時,預先藉由電源單元95於電容器93儲存電荷。然後,於電容器93中儲存有電荷之狀態下,從控制部3之脈衝產生器31向IGBT96輸出脈衝信號,對IGBT96進行接通斷開驅動。
脈衝信號之波形可藉由如下方法規定:從輸入部33輸入將脈衝寬度之時間(接通時間)與脈衝間隔之時間(斷開時間)依次設定為參數之配方。當操作員將此種配方從輸入部33輸入至控制部3時,控制部3之波形設定部32據此設定重複接通與斷開之脈衝波形。然後,根據由波形設定部32設定之脈衝波形,脈衝產生器31輸出脈衝信號。對IGBT96之閘極施加重複接通與斷開之脈衝信號,控制IGBT96之接通斷開驅動。具體而言,當 向IGBT96之閘極輸入之脈衝信號接通時,IGBT96成為接通狀態,當脈衝信號斷開時,IGBT96成為斷開狀態。
又,與從脈衝產生器31輸出之脈衝信號成為接通狀態之時機同步,控制部3控制觸發電路97,對觸發電極91施加高電壓(觸發電壓)。於電容器93中儲存有電荷之狀態下,向IGBT96之閘極輸入脈衝信號,且與該脈衝信號成為接通狀態之時機同步,向觸發電極91施加高電壓,藉此於脈衝信號接通時,電流於玻璃管92內之兩端電極間流動,藉由此時之氙原子或分子之激發而發出光。
以此方式使加熱光源30之複數個閃光燈FL發光,向受平台20支持之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照射閃光。此處,於不使用IGBT96而使閃光燈FL發光之情形時,儲存於電容器93之電荷於一次發光中被消耗,來自閃光燈FL之輸出波形為寬度為0.1毫秒至10毫秒左右之簡單之單脈衝。與此相對,於本實施方式中,於電路中連接作為開關元件之IGBT96並向其閘極輸出脈衝信號,藉此利用IGBT96斷續進行從電容器93向閃光燈FL之電荷之供給,對流至閃光燈FL之電流之進行接通斷開控制。其結果,譬如閃光燈FL之發光經斬波控制,儲存於電容器93之電荷分批被消耗,閃光燈FL於極短時間內反覆點亮與熄滅。再者,由於在電路中流動之電流之值完全變成"0"之前,將下一脈衝施加至IGBT96之閘極,使電流值再次增加,故於閃光燈FL反覆點亮與熄滅之期間發光輸出亦不會完全變成"0"。
利用IGBT96對流至閃光燈FL之電流進行接通斷開控制,藉此可自由 規定閃光燈FL之發光模式(發光輸出之時間波形),可自由調整發光時間及發光強度。IGBT96之接通斷開驅動之模式係藉由從輸入部33輸入之脈衝寬度之時間與脈衝間隔之時間而規定。即,其原因在於,藉由將IGBT96組裝於閃光燈FL之驅動電路,僅適當設定從輸入部33輸入之脈衝寬度之時間與脈衝間隔之時間,便可自由規定閃光燈FL之發光模式。
具體而言,例如若增加脈衝寬度之時間相對於從輸入部33輸入之脈衝間隔之時間的比率,則流至閃光燈FL之電流增大,發光強度增強。反之,若降低脈衝寬度之時間相對於從輸入部33輸入之脈衝間隔之時間的比率,則流至閃光燈FL之電流減少,發光強度減弱。又,只要適當調整從輸入部33輸入之脈衝間隔之時間與脈衝寬度之時間之比率,閃光燈FL之發光強度便維持固定。進而,藉由延長從輸入部33輸入之脈衝寬度之時間與脈衝間隔之時間之組合的總時間,而使電流於相對較長時間內持續流至閃光燈FL,從而使閃光燈FL之發光時間變長。閃光燈FL之發光時間適當地設定為0.1毫秒~100毫秒之間(本實施方式中為0.8毫秒)。又,對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照射之閃光的照射能量為5J/cm2以上60J/cm2以下。
以此方式於0.1毫秒以上100毫秒以下之照射時間內從閃光燈FL向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照射閃光,將包含半纖維素膜103之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進行閃光加熱。藉由閃光照射而使包含半纖維素膜103之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達到之最高溫度T2為500℃以下(本實施方式中為500℃)。由於閃光之照射時間極短,故將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加熱至高於預加熱溫度T1之溫度之時間為1秒以內。
藉由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最高溫度T2,含浸於半纖維素膜103之表面之金屬於膜中擴散,從而使半纖維素膜103整體硬化。又,藉由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最高溫度T2,主要使氫系雜質從半纖維素膜103脫離,從而使半纖維素膜103緻密化。藉由使半纖維素膜103緻密化並且硬化,而提高半纖維素膜103之耐蝕刻性,獲得半纖維素膜103作為硬質遮罩所需之特性(較高之蝕刻選擇比等)。
包含半纖維素膜103之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之閃光加熱結束後,將半導體晶圓W從熱處理裝置1之腔室10搬出(步驟S5)。具體而言,藉由熱處理裝置1外部之搬送機械手將半導體晶圓W經由圖示省略之搬送開口部從腔室10搬出。從熱處理裝置1搬出之半導體晶圓W被搬送至後續步驟,將半纖維素膜103作為遮罩對下層膜102進行反應性離子蝕刻。此種一系列之製程例如較佳地用於製造3D-NAND(Three-dimensional Not and,三維反及閘)快閃記憶體。
於本實施方式中,將於半導體晶圓W之表面形成之半纖維素膜103以200℃以下之預加熱溫度T1進行預加熱後,藉由閃光照射將該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預加熱溫度T1且為500℃以下之溫度1秒以內。若以本實施方式之方式,則可使用低價之樹脂以較低之製造成本形成硬質遮罩。作為樹脂之半纖維素具有如下性質:若將其加熱至較200℃高之溫度,則會熱分解。另一方面,即便於200℃以下將表面含浸有金屬之半纖維素膜103進行加熱,金屬亦基本不會擴散,而無法使半纖維素膜103硬化。
此處,於本實施方式中,藉由閃光照射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200℃且為500℃以下之溫度1秒以內。換言之,將作為樹脂膜之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之極短時間。「臨界溫度」係樹脂膜因熱而變質之溫度(若樹脂膜為半纖維素膜103,則為200℃)。即便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由於其加熱時間為1秒以內之極短時間,故可防止半纖維素膜103之熱分解。又,藉由將表面含浸有金屬之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可使金屬於膜中擴散,從而使半纖維素膜103充分硬化,提高半纖維素膜103之耐蝕刻性。即,利用閃光照射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之極短時間,藉此防止半纖維素膜103熱分解,同時使金屬擴散。
又,由於預加熱溫度T1為臨界溫度以下,故亦防止了半纖維素膜103於預加熱過程中熱分解。但是,含浸於半纖維素膜103之表面之金屬亦不會藉由預加熱而擴散。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將IGBT96組裝於閃光燈FL之驅動電路,僅適當設定脈衝寬度之時間與脈衝間隔之時間,便可自由規定閃光燈FL之發光模式。因此,可進行較佳條件之閃光加熱,即,可適當地調整閃光之照射時間,使金屬擴散而不使半纖維素膜103熱分解。
又,如上所述,當於預加熱過程中,檢測器54檢測出預先設定之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控制部3中止藉由閃光照射進行之主加 熱,並使熱處理裝置1停止。藉此,可事先防止對異常之半纖維素膜103照射閃光而將其加熱。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於預加熱時及閃光加熱時,使惰性氣體以50升/分鐘以上150升/分鐘以下之速度從第2氣體供給機構60沿著腔室窗18之下表面流動。於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時,有機溶劑之成分以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之形式釋出至熱處理空間15。藉由使惰性氣體沿著腔室窗18之下表面流動,可防止此種有機化合物附著於腔室窗18之下表面。其結果,可提高熱處理裝置1之維護性。
又,於來自腔室10之排氣配管52設置有釋壓閥55。當半纖維素膜103被加熱時,有機溶劑之成分會大量釋出至熱處理空間15,而導致腔室10內之壓力急遽上升。當腔室10內之壓力超過特定值且變得過大時,釋壓閥55會自動打開而釋出腔室10內之氣體,使壓力降低。藉此,可防止因腔室10內之壓力上升導致腔室窗18破損,可提高熱處理裝置1之安全性。
又,於平台20,除加熱器21以外還設置有冷卻配管22。於在平台20僅設置有加熱器21之情形時,有由於對半導體晶圓W進行連續處理,因蓄熱而導致平台20及腔室10內溫度逐漸升高之虞。藉由於平台20設置加熱器21及冷卻配管22,可將平台20調節至一定溫度。具體而言,控制部3基於設置於平台20之圖示省略之溫度感測器之測定結果,對加熱器21之輸出及向冷卻配管22之冷卻水供給進行反饋控制,藉此將平台20之溫度調節至固定溫度。藉此,可使成為連續處理之對象之複數個半導體晶圓W之 熱歷程變得均勻,可實現穩定之連續處理。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除上述內容以外進行各種變更。例如,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形成有半纖維素膜103之半導體晶圓W進行熱處理,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對成膜有其他樹脂膜之半導體晶圓W進行熱處理。例如,亦可對形成有酚樹脂或富勒烯衍生物等之樹脂膜的半導體晶圓W進行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之熱處理。即便為該等樹脂膜,亦可將表面含浸有金屬之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之短時間,藉此可不使樹脂膜熱分解地使金屬於膜中擴散,而使樹脂膜硬化。
又,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形成有半纖維素膜103之半導體晶圓W進行預加熱後,進行閃光照射,但於樹脂膜之臨界溫度以下進行處理之預加熱步驟並非必需步驟。只要可對常溫之半導體晶圓W照射閃光而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則並非必須進行預加熱。
又,於上述實施方式中,藉由閃光照射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藉由其他加熱機構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1秒以內之短時間。作為其他加熱機構,例如可使用雷射退火或微波等。利用雷射退火或微波將半纖維素膜103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藉此可獲得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之效果。
又,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常壓下對半導體晶圓W進行熱處理,但 亦可於預加熱時及閃光加熱時對腔室10內進行減壓。具體而言,不從第1氣體供給機構40及第2氣體供給機構60進行氣體供給,而利用排氣機構50將熱處理空間15之氣體進行排氣,藉此,於使腔室10內減壓至未達大氣壓之狀態下進行預加熱及閃光加熱。藉由於已對腔室10內進行減壓之狀態下進行預加熱及閃光加熱,可促進從半纖維素膜103除氣,使無用成分脫離,從而可使半纖維素膜103更緻密化。
或者,亦可於預加熱時及閃光加熱時,對腔室10內進行加壓。具體而言,關閉排氣閥53,不將熱處理空間15之氣體進行排氣,而從第1氣體供給機構40向熱處理空間15進行氣體供給,藉此,於以超過大氣壓之方式對腔室10內進行加壓之狀態下進行預加熱及閃光加熱。藉由於已對腔室10內進行加壓之狀態下進行預加熱及閃光加熱,可更有效地抑制半纖維素膜103之熱分解。
又,含浸於半纖維素膜103之金屬並不限定於鋁,亦可為鉻(Cr)、鈦(Ti)、鐵(Fe)、鉬(Mo)等。
又,半導體晶圓W之基材101之材質亦不限定於矽,亦可為SiC、GaN、Ge、GaAs等。
又,於上述實施方式中,於排氣配管52設置有釋壓閥55,但並不限定於此,釋壓閥55亦可直接安裝於腔室10。即便如此,於腔室10內之壓力變得過大時,亦可打開釋壓閥55來降低腔室10內之壓力。
又,亦可代替冷卻配管22而設置帕耳帖元件來使平台20冷卻。
1:熱處理裝置
3:控制部
10:腔室
11:腔室側壁
12:腔室底部
15:熱處理空間
18:腔室窗
20:平台
21:加熱器
22:冷卻配管
30:加熱光源
39:反射器
40:第1氣體供給機構
41:處理氣體供給源
42:供給配管
43:供給閥
50:排氣機構
51:排氣裝置
52:排氣配管
53:排氣閥
54:檢測器
55:釋壓閥
60:第2氣體供給機構
61:惰性氣體供給源
62:供給配管
63:供給閥
FL:閃光燈
W:半導體晶圓

Claims (16)

  1. 一種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對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進行加熱者,且包括:收容步驟,其係將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收容至腔室內,該樹脂膜於表面含浸有金屬;主加熱步驟,其係於上述腔室內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預加熱步驟,其係於上述主加熱步驟之前,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上述臨界溫度以下;及檢測步驟,其係檢測來自上述腔室之排氣中所含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且當於上述預加熱步驟之執行過程中檢測出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中止上述主加熱步驟。
  2. 一種熱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對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進行加熱者,且包括:收容步驟,其係將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收容至腔室內,該樹脂膜於表面含浸有金屬;及主加熱步驟,其係於上述腔室內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且上述樹脂膜係半纖維素、酚樹脂或富勒烯衍生物之膜。
  3. 如請求項1或2之熱處理方法,其中上述臨界溫度為200℃,於上述主加熱步驟中,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500℃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熱處理方法,其中於上述主加熱步驟中,從閃光燈以5J/cm2以上60J/cm2以下之照射能量向上述樹脂膜照射閃光。
  5. 如請求項4之熱處理方法,其中使惰性氣體以50升/分鐘以上150升/分鐘以下之速度沿著上述腔室之照射窗流動。
  6. 如請求項1或2之熱處理方法,其進而包括對上述腔室內進行減壓之減壓步驟。
  7. 如請求項1或2之熱處理方法,其進而包括對上述腔室內進行加壓之加壓步驟。
  8. 一種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係對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進行加熱者,且具備:腔室,其收容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該樹脂膜於表面含浸有金屬;平台,其於上述腔室內支持上述基板;主加熱機構,其於上述腔室內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 溫度1秒以內;預加熱機構,其設於上述平台內,於藉由上述主加熱機構進行加熱之前,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上述臨界溫度以下;檢測器,其設於來自上述腔室之排氣配管,檢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且當於藉由上述預加熱機構進行加熱時,上述檢測器檢測出基準值以上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時,中止上述主加熱機構之加熱。
  9. 如請求項8之熱處理裝置,其中於上述平台內進而具備冷卻機構。
  10. 一種熱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係對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進行加熱者,且具備:腔室,其收容形成有樹脂膜之基板,該樹脂膜於表面含浸有金屬;平台,其於上述腔室內支持上述基板;及主加熱機構,其於上述腔室內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高於臨界溫度之溫度1秒以內;且上述樹脂膜係半纖維素、酚樹脂或富勒烯衍生物之膜。
  11. 如請求項8之熱處理裝置,其中於上述腔室或上述排氣配管具備安全排放閥。
  12. 如請求項8或10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上述臨界溫度為200℃,上述主加熱機構將上述樹脂膜加熱至500℃以下。
  13. 如請求項8或10之熱處理裝置,其中上述主加熱機構具備閃光燈,從上述閃光燈以5J/cm2以上60J/cm2以下之照射能量向上述樹脂膜照射閃光。
  14. 如請求項13之熱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腔室具備使上述閃光透過之照射窗,上述熱處理裝置進而具備氣體供給部,該氣體供給部使惰性氣體以50升/分鐘以上150升/分鐘以下之速度沿著上述照射窗流動。
  15. 如請求項8或10之熱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對上述腔室內進行減壓之減壓機構。
  16. 如請求項8或10之熱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對上述腔室內進行加壓之加壓機構。
TW109127305A 2019-08-23 2020-08-12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TWI7751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2648 2019-08-23
JP2019152648A JP7242475B2 (ja) 2019-08-23 2019-08-23 熱処理方法および熱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3935A TW202113935A (zh) 2021-04-01
TWI775127B true TWI775127B (zh) 2022-08-21

Family

ID=74676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7305A TWI775127B (zh) 2019-08-23 2020-08-12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42475B2 (zh)
TW (1) TWI775127B (zh)
WO (1) WO2021039148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73430A (ja) * 1991-02-28 1992-09-29 Tokyo Electron Ltd 露光装置
JP2005135957A (ja) * 2003-10-28 2005-05-26 Sharp Corp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およびパターン形成装置
WO2006022312A1 (ja) * 2004-08-26 2006-03-02 Fujifilm Corporation 導電性パターン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13069990A (ja) * 2011-09-26 2013-04-18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熱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45714A (ja) 2018-02-22 2019-08-29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73430A (ja) * 1991-02-28 1992-09-29 Tokyo Electron Ltd 露光装置
JP2005135957A (ja) * 2003-10-28 2005-05-26 Sharp Corp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およびパターン形成装置
WO2006022312A1 (ja) * 2004-08-26 2006-03-02 Fujifilm Corporation 導電性パターン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13069990A (ja) * 2011-09-26 2013-04-18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熱処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39148A1 (ja) 2021-03-04
JP7242475B2 (ja) 2023-03-20
TW202113935A (zh) 2021-04-01
JP2021034537A (ja) 2021-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87741B2 (en) Heat treatment method and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for heating substrate by light irradiation
US7327947B2 (en) Heat tr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WI698933B (zh)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TWI707402B (zh)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US6859616B2 (en)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heat treatment by light irradiation
TW201316413A (zh)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JP2009260018A (ja) 熱処理方法および熱処理装置
TWI754292B (zh) 熱處理裝置及熱處理裝置之洗淨方法
JP5951209B2 (ja) 熱処理方法
US11908703B2 (en) Light irradiation type heat treatment method
TWI756661B (zh)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TWI775127B (zh)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US11430676B2 (en) Heat treatment method of light irradiation type
JP5465416B2 (ja) 熱処理方法
JP2010258359A (ja) 熱処理方法および熱処理装置
JP2003133249A (ja) 熱処理装置
US10777427B2 (en) Light irradiation type heat treatment method
TW202040694A (zh)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CN110867370A (zh) 热处理方法
US20210272823A1 (en) Light irradiation type heat treatment method
JP2011187786A (ja) 熱処理装置
JP2001176865A (ja) 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WO2018055881A1 (ja) 基板処理方法
JP5770880B2 (ja) 熱処理方法
JP5620114B2 (ja) 熱処理方法および熱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