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2290B - 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及電子尺 - Google Patents

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及電子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2290B
TWI772290B TW106109756A TW106109756A TWI772290B TW I772290 B TWI772290 B TW I772290B TW 106109756 A TW106109756 A TW 106109756A TW 106109756 A TW106109756 A TW 106109756A TW I772290 B TWI772290 B TW I7722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ylus
local
signal
sensor controller
val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9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2535A (zh
Inventor
山本定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2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2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2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229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3Signal control means within the pointing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LARTICLE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UPON; WRITING OR DRAWING AIDS; ACCESSORIE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L7/00Straighted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2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xchanging data with external devices, e.g. smart pens, via the digitiser sensing hardwa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6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ctive external devices, e.g. active pens, for receiving changes in electrical potential transmitted by the digitiser, e.g. tablet driving sig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ctive external devices, e.g. active pens, for transmitting changes in electrical potential to be received by the digiti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8
    • G06F2203/0382Plural input, i.e. interface arrangements in which a plurality of input device of the same type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a PC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3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38
    • G06F2203/0384Wireless input, i.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tails of wireles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for poin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將對於各觸控筆之時槽的分配,以較訊框而更短之時槽的單位來柔軟地作變更。

由本發明所致之觸控筆(2),係為利用靜電耦合而和被與感測器作了連接的感測器控制器以雙方向來將訊號作送受訊之觸控筆(2),並包含有:記憶體(45),係將本地ID之值作暫時性記憶;和控制部(44),係當每次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所送訊了的上鏈訊號時,判定所被檢測出的上鏈訊號是否包含有被記憶在記憶體(45)中之本地ID之值,並當判定為有包含的情況時,產生基於操作狀態所致之下鏈訊號並對於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

Description

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及電子尺
本發明,係有關於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及電子尺,特別是有關於對應於複數之觸控筆的同時使用(多觸控筆)之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及電子尺。
作為成為能夠進行在被設置於電子機器之表面處的觸碰面上之由觸控筆所致之手寫輸入的位置檢測系統之其中一個具體方式,係周知有主動靜電方式。以下,將對應於主動靜電方式之觸控筆,稱作「主動觸控筆」。
主動觸控筆,係構成為能夠對於電子機器而送訊訊號(下鏈訊號)。下鏈訊號之送訊,係藉由對於被設置在主動觸控筆之前端處的電極供給送訊訊號,並藉由此來在電極近旁之空間中使與訊號相對應之電場產生,而實行之。電子機器,係具備有包含被配設在觸碰面之下側處的矩陣狀之電極群的感測器板、和被與此感測器板作了連接的感測器控制器,並構成為藉由使感測器控制器檢出起因於上述交流電場而在感測器板內之電極群處所產生的電荷量之變化,來受訊下鏈訊號。在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有下鏈訊號的其中一例。由此例所致之下鏈訊號,係藉由 位置檢測用之無調變之連續訊號(位置訊號),和藉由筆壓資訊或固有ID等之資料而作了調變的訊號(資料訊號),而構成之。
在主動靜電方式中,電子機器內之感測器控制器,係亦構成為能夠對於主動觸控筆而送訊訊號(上鏈訊號)。感測器控制器,係對於構成感測器板之電極群供給送訊訊號,並藉此來在面板上產生電場,藉由此,來朝向觸控筆而送訊上鏈訊號。主動觸控筆,係構成為藉由檢測出起因於此電場所被誘導至上述電極處之電荷量,來檢測出上鏈訊號。在專利文獻2中,係記載有受訊上鏈訊號之主動觸控筆之例。
另外,近年來,如同所謂的平板電腦一般,觸碰面多係兼作為液晶之顯示面。於此情況,感測器板,係成為被配置在液晶面板之上或者是內部。在液晶面板上而載置設置有感測器板之系統,係被稱作「胞外(out cell)型」。在專利文獻3、4中,係揭示有胞外型之位置檢測系統之例。又,於在液晶面板內而載置設置有感測器板之位置檢測系統中,係存在有在液晶面板內部的彩色濾光片玻璃或基板玻璃上配置感測器板用之電極群的「胞上(on cell)型」、和使液晶面板之共通電極或像素電極兼作為感測器板用之電極群的一部分之「胞內(in cell)型」。在非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有胞上型以及胞內型之位置檢測系統之例。
在胞外型或胞上型之位置檢測系統中,存在 於感測器板之下部的液晶面板內之驅動訊號,係會成為雜訊,並對於感測器控制器之動作造成影響,此事係為周知。作為此種雜訊之代表性的其中一者,係為被供給至用以驅動液晶面板之像素的電極處之電壓訊號的交流成分。此電壓訊號,係為用以對於各像素之液晶之配向作控制者,並藉由AC耦合而進入至構成感測器板之電極群中,而成為雜訊。又,在胞內型之位置檢測系統中,於像素之驅動動作和位置檢測動作的雙方中而被作共用之電極群,於正在實行像素之驅動動作的期間中,係無法利用來進行位置檢測動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111159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3/0106797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5-6153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15/141349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解讀適用於JDI、LG、SHARP之智慧型手機的in-cell/on-cell戰略」,[online]、日經科技線上,[平成28年8月16日檢索],網際網路<URL:http://techon.nikkeibp.co.jp/article/NEWS/20150121/400160/>
有鑑於上述一般之當使觸碰面兼作為液晶之顯示面的情況時之課題,近年來,係對於藉由訊框通訊來進行主動觸控筆與感測器控制器之間之通訊的方式有檢討,該訊框通訊,係將液晶面板之顯示動作期間作為1個訊框,並將於其中所周期性出現的複數之空白期間(液晶雜訊之發生頻率相對性為小之期間)的各者作為1個時槽。
於此,在對於位置檢測系統所要求的規格之中的一者,係為能夠將複數之觸控筆同時作使用(多觸控筆)。因此,針對上述訊框通訊,亦對於能夠使其與多觸控筆相對應一事有所檢討,若依據此,則感測器控制器,係於各訊框之每一者中,將用以指示時槽之分配的上鏈訊號對於各觸控筆進行廣播送訊。而,各觸控筆,係利用所被分配到的時槽,而送訊下鏈訊號。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係成為能夠藉由分時來實現複數之觸控筆與感測器控制器之間之通訊。
然而,並不限定於顯示動作速率等,若是設為藉由在被某種之時間周期所固定的訊框之各者中的上鏈訊號來對於各觸控筆指示時槽之分配,則對於各觸控筆之時槽的分配,係會成為依存於該被作了固定的訊框速率。亦即是,在檢討中之上述方式中,係有著無法將對於各觸 控筆之時槽的分配,以較訊框而更短之時槽的單位來柔軟地作變更的課題。又,係有著各觸控筆之掃描速率會被固定為訊框速率之整數倍的課題。
又,在檢討中之上述方式中,係亦有著用以對於在1個訊框中所送訊的複數之時槽之分配作指示的上鏈訊號之大小會必然性地變大的課題。若是上鏈訊號之大小為大,則在1個訊框中之上鏈訊號的佔有率會變高,通訊效率係成為會降低。又,在對於是否將大小為大之訊號對於複數之觸控筆之各者而作了送訊並使設定被作了反映一事進行確認之處理中,由於係會耗費數個訊框之量的時間,因此,會成為使直到送訊時間之分配實際地被所有的觸控筆所反映為止之延遲時間變大。當使用者將複數之觸控筆或者是例如電子尺一般之裝置對於電子機器而頻繁地作接近或者是離開而進行利用的情況時,此延遲時間係會有對於使用者之使用感造成影響的可能性。
又,在觸控筆的其中一種之中,係存在有仿照文具之尺所製作的電子尺,但是,一般性之筆型的觸控筆,在被作利用的期間中之移動速度係為大,相對於此,電子尺若是一旦被放置在面板面上,則會暫時性地被放置在相同的位置處,相較於筆型之觸控筆,多係以較小的移動速度而被作利用。故而,係期望能夠因應於裝置的形態來對於掃描速率作變更。
又,電子尺,與被把持在手上來進行利用的筆型之觸控筆相異,就算是在使用者並未進行操作的期間 中,也會有維持於被放置在面板面上的狀態下而被作利用的情況。在此種情況中,在電子尺與感測器控制器之間而進行訊號之送受訊一事,係會使電子尺之消耗電力增加,又,就算是在不使用時,也會成為消耗感測器控制器與觸控筆(筆型或電子尺)之間的通訊資源。
故而,本發明之其中一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將對於各觸控筆之送訊時間的分配,以較訊框而更短之時間來柔軟地作變更,並使各觸控筆對此作反映之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以及電子尺。
又,本發明之另外一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將用以指示送訊時間的分配之上鏈訊號的大小縮小之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以及電子尺。
又,本發明之又另外一個目的,係在於成為能夠因應於裝置之種類或利用形態的特性,來對於掃描速率作變更。
又,本發明之又另外一個目的,係在於實現當電子尺被放置在面板面上的情況時之電子尺之消耗電力的降低和通訊資源的有效活用。
由本發明所致之觸控筆,係為利用靜電耦合而和被與感測器作了連接的感測器控制器以雙方向來將訊號作送受訊之觸控筆,其特徵為,係包含有:記憶體,係將本地ID之值作暫時性記憶;和處理器,係當每次檢測 出前述感測器控制器所送訊了的上鏈訊號時,判定所被檢測出的前述上鏈訊號是否包含有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並當判定為有包含的情況時,產生基於操作狀態所致之下鏈訊號並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
在上述觸控筆中,係亦可構成為:前述處理器,係產生包含有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的前述下鏈訊號,並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
由本發明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係具備有檢測出1以上之觸控筆之功能,並且將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位置對於主機處理器作報告,該感測器控制器,其特徵為,係包含有:記憶體,係將分別被分配至前述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處的1以上之本地ID之值作記憶;和處理器,係針對前述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而決定掃描速率,並基於所決定了的前述掃描速率,來選擇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前述1以上之本地ID之值中的其中1個,並送訊包含所選擇了的本地ID之值之上鏈訊號,再基於對於該上鏈訊號所回訊了的下鏈訊號,來導出與前述所選擇了的本地ID之值相對應的觸控筆之位置。
在上述感測器控制器中,係亦可構成為:前述處理器,係基於前述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裝置類型,來決定針對前述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掃描速率。
由本發明所致之電子尺,其特徵為,係具備 有:尺部;和複數之電極,係被設置於前述尺部處;和受訊電極,係用以受訊從感測器控制器所送訊的上鏈訊號;和處理器,係因應於受訊了前述上鏈訊號一事,而一面對於前述複數之電極依序作切換,一面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而送訊訊號。
由本發明之另外一個側面所致之電子尺,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尺部;和2以上之電極,係被設置於前述尺部處;和第1開關,係被設置於前述尺部之上面,並用以藉由使用者之操作來對於身為動作狀態或身為停止狀態一事作切換;和處理器,係當前述第1開關乃身為前述動作狀態的情況時,使用前述2以上之電極來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送訊下鏈訊號,並當前述第1開關乃身為前述停止狀態的情況時,停止前述下鏈訊號之送訊處理。
若依據本發明,則藉由使感測器控制器將包含本地ID之值之上鏈訊號在每一送訊時刻之各者處作送訊,係能夠指定在該時槽內而應送訊下鏈訊號之觸控筆。故而,係成為能夠將對於各觸控筆之送訊時間的分配,並不依存於訊框地而以較訊框而更短之時間來柔軟地作變更。又,在觸控筆側處,係並未記憶有關連於排程之狀態,因此,係並不需要用以對於此些狀態作變更的時間,故而,針對像是在新的觸控筆被檢測出來的情況等時會成為必要之掃描速率等的變更,係能夠使作為系統全體之回 應速度提昇。又,由於僅需要在上鏈訊號中包含有1個的本地ID之值,便能夠從感測器控制器來對於各觸控筆指示送訊時間之分配,因此,係成為能夠將用以對於在訊框內的複數之送訊時間之分配作指示的上鏈訊號之大小縮小。
又,若依據本發明,則由於觸控筆係產生包含有被暫時性地記憶在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的下鏈訊號,並對於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因此,感測器控制器,就算是在面板面之複數場所處而檢測出下鏈訊號,也能夠將該些針對各觸控筆之每一者而分別作辨別。又,本地ID之位元數,由於相較於後述之全域ID係能夠作縮短,因此,係成為能夠將為了送訊本地ID所需要的下鏈佔有率降低。
又,若依據本發明,則感測器控制器,由於係基於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裝置類型,來決定針對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掃描速率,因此,係成為能夠因應於裝置之種類或利用形態的特性,來對於掃描速率作變更。
又,若依據本發明,則由於係在電子尺處設置有用以藉由使用者之操作來對於是身為動作狀態或者是身為停止狀態一事進行切換之第1開關,因此,係能夠實現當電子尺被放置在面板面上的情況時之電子尺之消耗電力的降低和通訊資源的有效活用。
1‧‧‧位置檢測系統
2、2a~2c‧‧‧觸控筆
3‧‧‧電子機器
20a‧‧‧芯體
20b‧‧‧尺
21、21_1~21_n‧‧‧電極
22‧‧‧開關
23‧‧‧筆壓檢測感測器
24‧‧‧訊號處理部
25、26‧‧‧開關
27‧‧‧切換部
30‧‧‧感測器電極
30X、30Y‧‧‧線狀電極
31‧‧‧感測器控制器
32‧‧‧液晶面板
33‧‧‧電子機器控制部
40‧‧‧切換部
41‧‧‧受訊部
42‧‧‧波形再生部
43‧‧‧相關演算器
44‧‧‧控制部
45‧‧‧記憶體
46‧‧‧送訊部
47‧‧‧調變部
48‧‧‧升壓電路
50‧‧‧6軸IMU
51‧‧‧全域ID記憶部
60‧‧‧MCU
61‧‧‧邏輯部
62‧‧‧送訊部
63‧‧‧受訊部
64‧‧‧選擇部
70‧‧‧ID管理表
71‧‧‧ID管理部
72‧‧‧位置導出部
73‧‧‧狀態檢測部
80‧‧‧形態供給部
81‧‧‧開關
82‧‧‧碼列保持部
83‧‧‧展頻處理部
84‧‧‧送訊保護部
85‧‧‧放大電路
86‧‧‧檢波電路
87‧‧‧AD轉換器
88x、88y‧‧‧開關
89x、89y‧‧‧導體選擇電路
DS‧‧‧下鏈訊號
GID‧‧‧全域ID
LID‧‧‧本地ID
SR‧‧‧感測範圍
US‧‧‧上鏈訊號
[圖1]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致之位置檢測系統的全體作展示之圖。
[圖2]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的第1例之詳細構成作展示之圖。
[圖3]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的第2例之詳細構成作展示之圖。
[圖4]係為圖3中所示之6軸IMU50的說明圖。
[圖5]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c(尺型裝置)之詳細構成作展示之圖。
[圖6]係為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c(尺型裝置)之上面圖。
[圖7]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電子機器3的詳細構成作展示之圖。
[圖8]係為對於圖7中所示之ID管理表70作展示之圖。
[圖9]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感測器控制器31的處理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0]係為對於圖9中所示之設定指示送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1]係為對於圖9中所示之指令訊號送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2]係為對於圖9中所示之指令訊號送訊處理的詳 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3]係為對於圖9中所示之指令訊號送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4]係為對於圖9中所示之指令訊號送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5]係為對於圖9中所示之指令訊號送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6]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c的處理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7]係為對於圖16中所示之指令訊號受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8]係為對於圖16中所示之指令訊號受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19]係為對於圖16中所示之指令訊號受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20]係為對於圖16中所示之指令訊號受訊處理的詳細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圖21]係為對於在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當感測器控制器31將觸控筆2a作新規登錄的情況)作展示之時序表。
[圖22]係為對於在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當感測器控制器31將觸控筆2a作了登錄之後更進而將觸控筆2b作登錄的情況)作展示之時序表。
[圖23]係為對於在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當感測器控制器31基於觸控筆2a、2b之各者的裝置類型而進行送訊排程之再調整的情況)作展示之時序表。
[圖24]係為對於在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c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當感測器控制器31基於觸控筆2a、2c之各者的裝置類型而進行送訊排程之再調整,之後進行由觸控筆2a、2c所致之通常之書寫的情況)作展示之時序表。
[圖25]係為由圖1中所示之感測器控制器31以及觸控筆2a之各者所致的本地ID之登錄之解除的說明圖。
[圖26]係為對於在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當觸控筆2a、2b對於1個的設定指示而同時地作了回應的情況)作展示之時序表。
[圖27]係為對於在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當具備有相同之本地ID之觸控筆2a、2b對於1個的資料送訊指示而同時地作了回應的情況)以及觸控筆2a、2b之狀態作展示之時序表。
[圖28]係為對於在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所致的觸控筆2a、2b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當感測器控制器31將觸控筆2b作新規登錄的情況)作展示之時序表。
[圖29]係為對於在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所致的觸控筆2a、2c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當正在進行由觸控筆2a、2c所致之通常之書寫的情況)作展示之時序表。
[圖30]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所致之觸控筆2的處理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
以下,參考所添附之圖面,針對本發明之理想實施形態作詳細說明。
圖1,係為對於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位置檢測系統1的全體作展示之圖。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位置檢測系統1,係包含有2根的筆型觸控筆2a、2b、和1個的尺型觸控筆2c、和電子機器3,而構成之。電子機器3,係包含有感測器電極30、和感測器控制器31、和面板32、和電子機器控制部33(主機處理器)、以及液晶顯示部34,而構成之。
在位置檢測系統1中,感測器控制器31係身為主體,1以上之觸控筆2係身為從屬。位置檢測系統1,係構成為若是從感測器控制器31而發行包含有本地ID之輪詢(polling)要求(後述之指令訊號),則會成為僅有具備在該要求中所包含之本地ID的觸控筆2會被允許在相對於輪詢之回應期間中而進行返訊(後述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觸控筆2,係在每次檢測出輪詢要求時,判定在 所檢測出的輪詢要求中是否包含有自身所正記憶的本地ID之值,當判定為有包含的情況時,送訊下鏈訊號DS。本地ID,係藉由感測器控制器31而被賦予至各觸控筆2處,並藉由觸控筆2而被作記憶。
觸控筆2a~2c,係均為上述之主動觸控筆,並由1以上之使用者而同時或分別作使用。以下,當並不需要對於觸控筆2a~2c特別作區分的情況時,係會有標記為觸控筆2的情況。
例如在使用觸控筆2a的情況時,使用者係使觸控筆2a逐漸接近液晶面板32之面板面(下筆,在圖1中係標記為「DOWN」),最終係使觸控筆2a之筆尖與面板面作接觸(筆觸碰)。之後,若是使用者一面保持此接觸狀態一面在面板面上使筆尖移動(筆移動),則如同圖示一般,藉由電子機器3之處理,於面板面上移動之軌跡st1係被作描繪。此描繪,係被持續進行,直到使用者使觸控筆2a之筆尖從面板面離開(提筆,在圖1中係標記為「UP」)為止。之後,若是使用者再度實施下筆、筆觸碰、筆移動、提筆,則藉由電子機器3之處理,該移動之軌跡st2係在面板面上同樣地被作描繪。在圖1中,係亦圖示有藉由觸控筆2b之下筆、筆觸碰、筆移動、提筆所產生的軌跡st3。
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觸控筆2c,係為具備有並排為直線狀地而被作配置之複數之電極的特殊之裝置。典型而言,此係為被稱作「電子尺」之數位文 具用的裝置,但是,在本說明書中,為了動作之說明的簡略化,係稱作觸控筆2c。電子機器3,係構成為能夠藉由觸控筆2c來受理直線之輸入。若是作更具體性之說明,則電子機器3,係構成為當使用者使觸控筆2c之直線狀的筆尖與面板面作了接觸(筆觸碰)時,在面板面上描繪與該筆尖相平行之假想線X。
觸控筆2a~2c,係構成為分別受訊電子機器3之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透過感測器電極30而送訊了的上鏈訊號US,並且作為對於該上鏈訊號US之回應,而送訊下鏈訊號DS。下鏈訊號DS係藉由感測器電極30而被受訊,並從感測器電極30而被供給至感測器控制器31處。
在上鏈訊號US中,係存在有觸控筆檢索訊號和指令訊號之2個種類。觸控筆檢索訊號,係為用以新檢測出未檢出的觸控筆2者,並藉由既知之檢測形態c1和被附加於末端之區隔形態STP而構成之。關於檢測形態c1以及區隔形態STP之詳細內容,係於後再述。觸控筆2,係構成為間歇性地進行檢測形態c1之檢測動作,當檢測出了檢測形態c1的情況時,係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31之存在。又,檢測出了檢測形態c1之觸控筆2,係維持原樣地而持續進行檢測動作,並基於檢測出了區隔形態STP的時序,來與感測器控制器31作同步。
另一方面,指令訊號,係為用以對於觸控筆2而傳輸指示(指令)者,並包含有對於現在正存在於面板面上之1以上的觸控筆2之中之1者作特定之資訊(本地 ID)、和對於所特定出的觸控筆2之指示(指令),而構成之。觸控筆2,當受訊了包含有自身之本地ID之指令訊號的情況時,係取得於其中所包含之指令,並進行與該內容相對應之處理。在此處理中,係包含有下鏈訊號DS之送訊處理。本地ID,由於係只要為能夠使感測器控制器31特定出現在正存在於面板面上之1以上的觸控筆2之中之1者的資訊即可,因此,係可為相較於後述之全域ID而位元數為更少之資訊。較理想,係為能夠對於16根的觸控筆2作辨識之使用4位元以下之值的資訊。另外,係亦可將4位元之本地ID中之0000b或1111b等,作為像是所謂的廣播位址一般之對於全部或者是未檢測出的觸控筆2作特定之特別的本地ID來使用。又,在後述之各圖中,係將本地ID標記為「LID」(Local IDentifier之簡稱),並將全域ID標記為「GID」(Global IDentifier之簡稱)。
下鏈訊號DS,係包含有由無調變之載波訊號所成之叢發訊號、和由藉由與指令相對應之資料(包含被分配至正在送訊該下鏈訊號DS之觸控筆2處的本地ID)而被作了調變的載波訊號所成之資料訊號,而構成之。觸控筆2,在送訊下鏈訊號DS時,係構成為首先係送訊叢發訊號,接著係送訊資料訊號。電子機器3之感測器控制器31,係構成為藉由使用感測器電極30而受訊叢發訊號,而檢測出觸控筆2之存在及其位置。在圖1中所示之指示位置P1、P2,係對於如此這般所檢測出的位置之例 作展示。上述之軌跡st1~st3,係為此指示位置P1、P2之移動的軌跡。
為了使感測器控制器31檢測出觸控筆2,係有必要使觸控筆2對於電子機器3之觸碰面而一直接近至能夠使感測器控制器31受訊下鏈訊號DS的程度。在圖1中以虛線所展示之感測範圍SR,係為對於能夠使感測器控制器31受訊下鏈訊號DS的範圍作示意性之展示者。感測器控制器31,當觸控筆2進入至此感測範圍SR中的情況時,係經由感測器電極30而受訊下鏈訊號DS,並藉由此而成為能夠檢測出觸控筆2。上述之「下筆」,係代表從感測範圍SR之外而移動至感測範圍SR中的觸控筆2之動作。下筆,通常係藉由使用者之使觸控筆2接近電子機器3之面板面的操作來實行。雖然觸控筆2藉由下筆而進入了感測範圍SR中但是卻尚未與面板面作接觸的狀態,係被稱作「懸浮狀態」。
另一方面,觸控筆2,就算是在位於感測範圍SR之外的情況時,也會有能夠受訊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此係因為,上鏈訊號US,係能夠使用在面板面上而並行地被作配設之矩陣狀的電極之全部來進行送訊,而能夠相較於從觸控筆2之前端附近之電極21(於後再述)所送訊的下鏈訊號DS來以更高的強度而送訊之故。圖示之上鏈檢測高度AH,係代表觸控筆2能夠受訊上鏈訊號US的高度(與面板面之間之距離)之極限。上鏈檢測高度AH,係成為較感測範圍SR之上限而 更高的位置(距離面板面為遠之位置)。
圖2,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的第1例之詳細構成作展示之圖。於該圖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係具備有芯體20a、和電極21、和開關22、和筆壓檢測感測器23(筆壓檢測部)、以及訊號處理部24,而構成之。
芯體20a,係為構成觸控筆2之筆尖的導電性構件,並兼作為電極21。電極21,係發揮用以送訊下鏈訊號DS之天線的作用,並且亦發揮作為用以受訊從感測器控制器31而經由感測器電極30所送訊的上鏈訊號US之天線的作用。另外,係亦可將芯體20a以及電極21,如同後述之圖3一般地來作為相異之構件而構成之。又,係亦可將送訊下鏈訊號DS之電極和受訊上鏈訊號US之電極個別地作設置。
開關22,係為像是被設置在觸控筆2之側面的側開關或者是被設置在後端部處之尾端開關等的藉由使用者之操作而成為ON、OFF之其中一者之狀態的開關。筆壓檢測感測器23,係為用以檢測出被施加於芯體20a之前端處的壓力(筆壓)之壓力感測器。具體而言,例如係可使用因應於壓力而使靜電容量改變之可變容量電容器或者是因應於壓力而使電阻值改變之壓力感測器等的公知之技術,來構成筆壓檢測感測器23。
訊號處理部24,係具備有經由電極21而從感測器控制器31受訊上鏈訊號US並進行與其之內容相對 應之處理、和產生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而送訊之下鏈訊號DS並經由電極21而朝向感測器控制器31作送訊之功能。具體而言,在功能性上來說,係包含有切換部40、受訊部41、控制部44以及送訊部46,而構成之。以下,針對此些之各者依序作說明。
切換部40,係為以使共通端子和T端子以及R端子之其中一方被作連接的方式所構成之1電路2接點之開關元件。切換部40之共通端子係被與電極21作連接,T端子係被與送訊部46之輸出端作連接,R端子係被與受訊部41之輸入端作連接。切換部40之狀態,係藉由從控制部44而來之控制訊號SWC而被作控制。控制部44,在受訊從感測器控制器31而來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係以使R端子和共通端子被作連接的方式,來藉由控制訊號SWC而對於切換部40作控制。又,在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而送訊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係以使T端子和共通端子被作連接的方式,來藉由控制訊號SWC而對於切換部40作控制。控制部44,在初期狀態下、亦即是在直到觸控筆2將後述之檢測形態c1檢測出來為止的期間中,係將切換部40固定為使R端子和共通端子被作了連接的狀態,並且為了削減觸控筆2之消耗電力,也會有以僅間歇性地實行受訊動作的方式而成為反覆成為ON狀態和休眠狀態之休眠狀態的情形。
受訊部41,係為進行從切換部40所供給的訊號(到達電極21處之訊號)之受訊和在所受訊了的訊號中 所包含之碼片列之解碼的電路,在此例中,係包含有波形再生部42以及相關演算器43,而構成之。受訊部41,係構成為能夠藉由此解碼而將上述之檢測形態c1、區隔形態STP、本地ID以及指令之各者檢測出來。受訊部41,係為了如同上述一般地削減觸控筆2之消耗電力,而在直到檢測出檢測形態c1為止的期間中,僅間歇性地進行受訊動作。
波形再生部42,係將被誘導至電極21處的電荷(電壓)之準位,藉由當感測器控制器31進行上鏈訊號US之展頻時所使用的展頻碼PN(於後再述)之碼片速率的數倍(例如4倍)之時脈來作2值化,並整形為正負之極性值的2進位串(碼片列),而作輸出。相關演算器43,係將波形再生部42所輸出了的碼片列儲存於暫存器中,並一面藉由上述時脈而依序進行橫移,一面進行和展頻碼PN(或者是對於該展頻碼PN而施加了反轉以及循環橫移(cyclic shift)之至少其中一者所成之碼)之間之相關演算,藉由此來將在受訊訊號中所包含之碼片列作解碼。
受訊部41,係逐次進行藉由相關演算器43之解碼所得到的符號之值是否為代表檢測形態c1一事的判定。若是作為其結果而檢測出檢測形態c1,則係將感測器控制器31的存在一事檢測出來,並對於控制部44而發行用以使其能夠實行與藉由指令訊號所展示的指令相對應之處理等之啟動訊號EN。
又,受訊部41,當檢測出了檢測形態c1的情 況時,係依據從藉由上述啟動訊號EN而被啟動了的控制部44而來之指示,來將受訊動作從間歇性而切換為連續性,並逐次進行藉由解碼所得到的符號之值是否為代表上述之區隔形態STP一事的判定。若是作為其結果而檢測出區隔形態STP,則受訊部41係將該檢測時刻t2對於控制部44作輸出。
檢測出了區隔形態STP之後的受訊部41,係依循控制部44之控制,而進行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的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具體而言,係從在受訊動作之實施中藉由相關演算器43所得到了的一連串之符號之值,來取得本地ID以及控制資訊c2(包含有由感測器控制器31所致之指示之資訊)之組,並輸出至控制部44處。
控制部44,係藉由微處理器(MCU)所構成,並以從受訊部41而被供給了啟動訊號EN一事作為契機而啟動。在啟動了的控制部44所進行之處理中,係除了上述之從間歇性之受訊動作來切換至連續性之受訊動作一事以外,亦包含有使受訊部41受訊指令訊號之處理、和決定自身之本地ID並使記憶體45暫時性地作記憶之處理、以及使送訊部46送訊下鏈訊號DS之處理。另外,在使受訊部41受訊指令訊號之處理中,係包含有對於切換部40而供給用以將R端子與共通端子作連接的控制訊號SWC之處理。同樣的,在使送訊部46送訊下鏈訊號DS之處理中,係包含有對於切換部40而供給用以將T端子與共通端子作連接的控制訊號SWC之處理。
控制部44,若是從受訊部41而被供給有檢測時刻t2,則首先係進行使受訊部41受訊指令訊號之處理。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感測器控制器31,係構成為在送訊了藉由檢測形態c1之反覆以及區隔形態STP所構成的觸控筆檢索訊號之後,緊接於此而送訊代表本地ID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用以檢測出並未被包含於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中之新的觸控筆之上鏈訊號)。控制部44,若是從受訊部41而受訊此代表設定指示之指令,則於在自身之記憶體45中尚未被記憶有本地ID的初期狀態下,係將藉由該指令所展示的本地ID決定為自身之本地ID,並儲存於記憶體45中。之後,控制部44,係在每次從受訊部41而被供給有本地ID以及指令之組時,判定其之中之本地ID是否與儲存在記憶體45中之本地ID相互一致,並僅在相互一致的情況時,進行與在組內所包含的指令相對應之處理(包含使送訊部46送訊下鏈訊號DS之處理)。又,控制部44,在從最後接收了本地ID以及指令之組之供給起而經過了特定時間的情況時,係進行將正儲存於記憶體45內的本地ID刪除之處理。記憶體45,由於係僅將藉由感測器控制器31所被賦予的本地ID之值作暫時性的保持,因此,與後述之全域ID記憶部51相異,係可身為揮發性之記憶體。
在控制部44使送訊部46所送訊的下鏈訊號DS中,係如同上述一般,包含有叢發訊號以及資料訊號。控制部44,在使其送訊叢發訊號時,係使送訊部46 送訊無調變之載波訊號。另一方面,在使其送訊資料訊號時,係取得藉由從受訊部41所供給而來之指令而被下達了送訊的指示之資料,並與正被儲存於記憶體45內之本地ID一同地而供給至送訊部46處。藉由此,從送訊部46而被送訊之下鏈訊號DS,係成為包含有藉由指令而被下達了送訊的指示之資料以及本地ID的訊號。在藉由指令而被下達了送訊的指示之資料中,係包含有代表開關22之ON、OFF狀態之資料、及代表藉由筆壓檢測感測器23所檢測出的筆壓之資料等的基於受訊了指令的時間點處之觸控筆2之操作狀態所得到的資料。
送訊部46,係為因應於由控制部44所致之控制而產生下鏈訊號DS並供給至電極21處之電路,並藉由調變部47以及升壓電路48所構成。
調變部47,係為產生特定頻率或者是基於從控制部44而來之控制的頻率之載波訊號(例如矩形波訊號),並基於控制部44之控制而直接輸出或者是在作了調變之後再作輸出的電路。叢發訊號送訊時之調變部47,係依據控制部44之指示,而將載波訊號並不進行調變地直接輸出。另外,係亦可將藉由既知之值之形態來作調變所成的訊號,作為叢發訊號來使用,於此情況時之調變部47,係在將載波訊號藉由上述之既知之值之形態來作了調變之後再輸出。另一方面,資料訊號送訊時之調變部47,係藉由從控制部44所供給而來之資料而對載波訊號進行調變(OOK、PSK等),並將作為其結果所得到的調變 訊號輸出。
升壓電路48,係為藉由將調變部47之輸出訊號升壓為一定之振幅來產生下鏈訊號DS之電路。藉由升壓電路48所產生了的下鏈訊號DS,係經過切換部40而被從電極21來送出至空間中。
圖3,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的第2例之詳細構成作展示之圖。於該圖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係將芯體20a和電極21藉由相異之構件來構成,並且在訊號處理部24內係包含有6軸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50以及全域ID記憶部51,在此點上,係與圖2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相異。以下,以與圖2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之間的相異之處為中心來作說明。
由本例所致之芯體20a,係為藉由構成觸控筆2之筆尖的絕緣性構件來構成者。電極21,係為被設置於芯體20a之前端之近旁處的導電性構件。電極21之功能,係與圖2中所示之電極21相同。
6軸IMU50,係為包含3軸之加速度感測器以及3軸之陀螺儀感測器的慣性計測裝置,並構成為將代表計測結果之值對於控制部44作輸出。
圖4,係為6軸IMU50的說明圖。該圖之(a),係對於從橫方向側來對於觸控筆2a、2b作了觀察的圖作展示,該圖之(b),係對於與該圖之(a)中所示之A-A線相對應的觸控筆2a、2b之剖面作展示。
6軸IMU50,係如同圖4(a)中所示一般,將觸控筆2a、2b之長邊方向作為Z軸來使用。又,如同在圖4(b)中所示一般,係將從觸控筆2a、2b之剖面的中心起而朝向開關22之方向,作為Y軸來使用,並將與Z軸以及Y軸之雙方相垂直的方向,作為X軸來使用。6軸IMU50,係針對此些之X軸~Z軸之各別的方向,而取得觸控筆2a、2b之加速度和角速度,並對於控制部44作輸出。
回到圖3。全域ID記憶部51,係記憶身為在各觸控筆2之每一者處而互為相異之資訊之全域ID。全域ID,係為對於觸控筆2之製造商之識別符、製造商內之觸控筆2之辨識編號、觸控筆2之裝置類型(筆型或尺型等)等作展示的例如64位元之資訊。全域ID,係在觸控筆2之製造的時間點處而被寫入至全域ID記憶部51中。作為全域ID記憶部51,係與揮發性之記憶體45相異,而利用非揮發性記憶體。全域ID,係包含有製造商之識別符等,而為在全域中而為獨特(unique)之識別符,相對於此,本地ID,係為感測器控制器31用以對於存在於自身之檢測範圍中的複數之觸控筆2之中的1者而本地性地進行辨識之識別符,在此些構成上,係有所相異。
當觸控筆2a、2b係為具備有圖3中所示之構成者的情況時,在感測器控制器31藉由指令訊號而下達送訊之指示的資料中,係除了上述之基於觸控筆2之操作狀態所得到的資料以外,亦包含有6軸IMU50之計測結 果以及全域ID。在被下達了6軸IMU50之計測結果的送訊之指示的情況時之控制部44,係從6軸IMU50而取得代表計測結果之資料,並作為送訊對象之資料而供給至送訊部46處。同樣的,在被下達了全域ID的送訊之指示的情況時之控制部44,係從全域ID記憶部51而讀出全域ID,並作為送訊對象之資料而供給至送訊部46處。
圖5,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觸控筆2c(尺型裝置)之詳細構成作展示之圖。又,圖6係為觸控筆2c之上面圖。如同在此些之圖中所示一般,觸控筆2c,係代替芯體20a,而具備有尺20b(尺部),並具備有n個的電極21_1~21_n,並具備有切換部27,並代替開關22以及筆壓檢測感測器23而具備有2個的開關25、26,並且係並不具備有6軸IMU50,在此些構成上,係與圖3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相異。以下,以與圖3中所示之觸控筆2a、2b之間的相異之處為中心來作說明。
尺20b係為薄板狀之絕緣性構件,並仿照文具之尺而製作。電極21_1~21_n係分別為薄板狀之導電性構件,並被配置在尺20b之長邊方向其中一端以及另外一端的至少2個場所處。另外,在圖5之例中,3個以上的電極21,係從尺20b之長邊方向的其中一端起涵蓋至另外一端處而沿著尺20b之長邊方向來在其之內部作等間隔並排配置。又,在圖6之例中,2個的電極21,係分別被配置在尺20b之長邊方向的其中一端以及另外一端處。電極21_1~21_n,係分別與圖2以及圖3中所示之電極 21同樣的,發揮用以送訊下鏈訊號DS之天線的功能,並且亦發揮作為用以受訊從感測器控制器31而經由感測器電極30所送訊而來的上鏈訊號US之天線的功能。另外,係亦可將電極21設為送訊專用,並另外設置受訊電極。於此情況,受訊電極,例如係亦可設為藉由藍牙(註冊商標)等之其他之近接型無線通訊手段而受訊上鏈訊號US者。
切換部27,係為以使共通端子和n個的電極側端子之其中一者被作連接的方式所構成之1電路n接點之開關元件。切換部27之共通端子,係被與切換部40之共通端子作連接,切換部27之n個的電極側端子,係被與電極21_1~21_n一對一地作連接。
開關25(第1開關),係為用以對於觸控筆2c是身為動作狀態或者是身為停止狀態一事作切換的開關。又,開關26(第2開關),係為用以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所具備的電子機器3而啟動後述之假想線之確定等的特定之處理之開關。此些之開關25、26,係如同在圖6中所例示一般,被設置在尺20b之上面的較理想為長邊方向中央附近處。
控制部44,係構成為在從使用者按下開關25起直到按下開關26為止的期間中,於每次從受訊部41而被供給有與被分配至自身處之本地ID相對應之指令時,使送訊部46送訊下鏈訊號DS。此時,切換部27,係進行在每次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時將成為共通端子之連接 目標的電極側端子逐漸作切換之動作。藉由此,下鏈訊號DS係從電極21_1~21_n之各者而依序被送訊。
感測器控制器31,係藉由指令訊號而下達全域ID之送訊的指示,並對於觸控筆2c對此作回應所送訊的全域ID作確認,藉由此,來辨識出觸控筆2c係身為尺型之裝置。針對被辨識為尺型之裝置的觸控筆2c,感測器控制器31係構成為將藉由依序所受訊的下鏈訊號DS所特定出的複數之位置作記憶,並顯示將該些作連接的假想線X(參考圖1)。
又,控制部44,係構成為當使用者按下了開關26(第2開關)的情況時,在下鏈訊號DS中包含代表此事的資料並使送訊部46作送訊。感測器控制器31,係藉由受訊此資料,來將用以確定假想線X之位置的資料對於電子機器控制部33作通知。
如同觸控筆2a、2b一般之筆型的觸控筆2,在被作利用的期間中之移動速度係為大,相對於此,如同觸控筆2c一般之尺型的觸控筆2,若是一旦被放置在面板面上,則會暫時性地被放置在相同的位置處,相較於筆型之觸控筆2,多係以較小的移動速度而被作利用。故而,由於對於尺型之觸控筆2,在多數的情況中係並不需要分配高的掃描速率,因此,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係構成為針對藉由全域ID之確認而辨識出係身為尺型的觸控筆2,而將其之掃描速率設為小。詳細內容,係於後再述。
又,尺型之觸控筆2,與被把持在手上來進行利用的筆型之觸控筆2相異,就算是在使用者並未進行操作的期間中,也會有維持於被放置在面板面上的狀態下而被作利用的情況。在此種情況中,在尺型之觸控筆2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進行訊號之送受訊一事,係會使尺型之觸控筆2之消耗電力增加,又,就算是在不使用時,也會成為消耗感測器控制器31與各觸控筆2之間的通訊資源。因此,在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觸控筆2c中,係構成為能夠讓使用者藉由開關25、26之操作來對於下鏈訊號DS之送訊期間作指定。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係能夠實現當觸控筆2c被放置在面板面上的情況時之觸控筆2c之消耗電力的降低和通訊資源的有效活用。
接著,圖7,係為對於圖1中所示之電子機器3的詳細構成作展示之圖。以下,參考此圖7,針對電子機器3之構成以及動作作詳細之說明。
感測器電極30,係藉由分別在X方向上而延伸存在的複數之線狀電極30X和分別在Y方向上而延伸存在的複數之線狀電極30Y所構成。感測器電極30,係構成為藉由此些之線狀電極30X、30Y,來與觸控筆2進行電容耦合。上述之上鏈訊號US以及下鏈訊號DS,係經由此電容耦合而被作送受訊。
感測器控制器31,係如同圖7中所示一般,具備有MCU60、邏輯部61、送訊部62、受訊部63以及選擇部64,而構成之。
MCU60以及邏輯部61,係為藉由對於送訊部62、受訊部63以及選擇部64作控制,來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之送受訊動作作控制之控制部。若是作具體性說明,則MCU60,係為於內部具備有ROM以及RAM並且基於特定之程式而動作的微處理器。另一方面,邏輯部61,係構成為基於MCU60之控制,而輸出控制訊號ctrl_1~ctrl_4以及ctrl_r。
MCU60,係如同圖7中所示一般,於其之內部具備有儲存ID管理表70之記憶體。又,MCU60,係功能性地具備有ID管理部71、位置導出部72和狀態檢測部73,而構成之。
圖8,係為對於ID管理表70作展示之圖。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ID管理表70,係為針對各本地ID之每一者,而分別記憶有全域ID、速度、現在狀態、作業狀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2、刪除計數器以及下鏈訊號送訊排程的表。
ID管理部71,係具備有實行被記憶在ID管理表70中之本地ID之登錄以及刪除的功能。若是作具體性說明,則ID管理部71,係將包含有尚未被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之本地ID之設定指示的控制資訊c2供給至送訊部62處,並且以送訊代表此控制資訊c2之指令訊號的方式來對於送訊部62作控制。之後,若是接收了此指令訊號之觸控筆2將包含被指示了的本地ID之下鏈訊號DS作送訊,則ID管理部71,係透過受訊部63來受訊此下 鏈訊號DS,並判定於其中是否包含有下達了設定之指示的本地ID。ID管理部71,當此判定結果係為肯定的情況時,係進行將該本地ID之值登錄至ID管理表70中的處理。針對本地ID之刪除,係於後參考圖12之流程圖來詳細作說明。
又,ID管理部71,係亦具備有將包含除了本地ID以外之各種資料(代表圖2中所示之開關22之ON、OFF狀態之資料、代表圖2中所示之藉由筆壓檢測感測器23所檢測出的筆壓之資料、代表圖3中所示之6軸IMU50之計測結果之資料、被記憶在圖3中所示之全域ID記憶部51中之全域ID等)的送訊指示之控制資訊c2供給至送訊部62處,並以送訊代表此控制資訊c2之指令訊號的方式來對於送訊部62作控制之功能。在此時之被供給至送訊部62處的控制資訊c2中,係包含有成為送訊指示之送訊目標的觸控筆2之本地ID。如同上述一般,觸控筆2,係構成為僅當在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中所包含之本地ID為與被分配至自身處之本地ID相互一致的情況時,才送訊包含有該本地ID和藉由指令而被下達的送訊之指示的資料之下鏈訊號DS。ID管理部71,若是透過受訊部63而受訊如此這般地所被送訊之下鏈訊號,則係進行將於其中所包含之本地ID以及資料檢測出來的處理。之後,將所檢測出的本地ID以及資料(在圖7中,係標記為Res(代表回應資料)),與藉由後述之位置導出部72所導出的座標x、y一同地報告至電子機器控制部33(參考圖 1)處。又,當在所檢測出的資料中係包含有全域ID的情況時,係亦進行將該全域ID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之處理。
ID管理部71,係進而具備有針對被記憶在ID管理表70中之1以上之本地ID的各者,而決定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並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之功能。此送訊排程,係藉由下鏈訊號DS之送訊頻率(掃描速率)和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之2種類的參數所構成。在預設值中,ID管理部71,係針對正被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之全部的本地ID,而將掃描速率以及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分別設定為相等之值。
於此,可以推測到,較理想,被賦予至尺型之觸控筆2處的掃描速率,係可相較於筆型之觸控筆2而為較小之值。此係因為,可以推測到,尺型之觸控筆2,相較於筆型之觸控筆2,在面板面上之移動係為少之故。根據同樣的理由,可以推測到,針對後述之基於移動速度(藉由狀態檢測部73所算出者)而可得知現在係並沒有作多少的移動之觸控筆2,係只需要較展現有活躍的移動之觸控筆2而更小的掃描速率便已足夠。又,由各觸控筆2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送訊持續時間,係依存於各觸控筆2之規格而互為相異。例如,某一製造商之觸控筆2,係構成為相較於其他之製造商的觸控筆2而涵蓋2倍的時間地來持續進行下鏈訊號DS之送訊。
因此,ID管理部71,當能夠取得觸控筆2之 全域ID(裝置類型)或者是移動速度的情況時,係基於此些來決定對於各觸控筆2而言之最適當的掃描速率以及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並基於該結果來進行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的再調整。若是列舉出具體例子,則係以若是移動速度越大則掃描速率會變得越大的方式,來決定針對被記憶在ID管理表70中之1以上之本地ID的各者之掃描速率,並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又,在其他例中,係基於各觸控筆2之裝置類型,來決定各觸控筆2之下鏈訊號DS的送訊持續時間,並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針對此再調整,係於後參考圖23以及圖24來作更詳細的說明。
被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係藉由使ID管理部71對於針對各本地ID之指令訊號的送訊頻率以及指令訊號的送訊間隔作控制一事,來實現之。若是作具體性說明,則ID管理部71,係藉由對於針對各本地ID之指令訊號的送訊頻率作控制,來實現在ID管理表70中所設定的掃描速率。例如,若是在ID管理表70中,係被設定有2個的本地ID # 1,# 2,而各別之掃描速率係均為1/2,則ID管理部71,係將針對本地ID # 1,# 2之各者的指令訊號交互地作送訊。又,若是在ID管理表70中,係被設定有2個的本地ID # 1,# 2,而本地ID # 1之掃描速率係為1/4,本地ID # 2之掃描速率係為3/4,則ID管理部71,係以在針對本地ID # 1而將指令訊號作了1次的送訊之後針對本地ID # 2而將指 令訊號作3次之送訊一般的頻率,來進行指令訊號之送訊。又,ID管理部71,係藉由對於指令訊號的送訊間隔作控制,來實現在ID管理表70中所設定的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亦即是,感測器控制器31,由於係在指令訊號之送訊空白的期間中而進行下鏈訊號DS之受訊,因此,例如若是將指令訊號之送訊間隔設為越長,則持續下鏈訊號DS之檢測動作的時間會變得越長。故而,係成為取得更長的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感測器控制器31,係以藉由此種配合於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之形式來從各觸控筆2而送訊下鏈訊號DS的方式,來決定發行身為包含各ID之送訊要求指令的上鏈訊號US之輪詢排程。依循此輪詢排程,包含各本地ID之上鏈訊號US係被作送訊。
位置導出部72,係基於從受訊部63所供給而來之數位訊號,而取得在各複數之線狀電極30X、30Y的各者處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強度,並基於該結果,而進行導出代表觸控筆2之位置的座標x,y之處理。
狀態檢測部73,係進行針對各本地ID,而根據藉由位置導出部72所導出的位置之變化來算出各觸控筆2之移動速度,並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之處理。又,係進行針對各本地ID,而判定是否有受訊作為對於上鏈訊號US之回應之下鏈訊號DS,並在有受訊的情況時,判定在其之中所包含的筆壓之值是否較0而更大,再將該結果作為觸控筆2之現在狀態而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的處 理。具體而言,如同圖8中所示一般,針對並未受訊作為對於上鏈訊號US之回應的下鏈訊號DS之本地ID,係寫入代表「無上鏈訊號返訊」之值,針對受訊有作為對於上鏈訊號US之回應的下鏈訊號DS之本地ID,係寫入代表「下筆狀態」之值,並針對筆壓之值為0之本地ID,而更進而寫入代表「筆壓=0」之值,且針對筆壓之值為較0而更大的本地ID,而更進而寫入代表「筆壓>0」之值。
又,狀態檢測部73,係進行針對各本地ID而取得作業狀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2、刪除計數器並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之處理。針對此些之詳細內容,係於後參考感測器控制器31之處理流程圖而作更詳細的說明。
送訊部62,係為依據MCU60以及邏輯部61之控制而產生上鏈訊號US之電路,並如同圖7中所示一般,包含有形態供給部80、開關81、碼列保持部82、展頻處理部83以及送訊保護部84,而構成之。另外,關於此些之中之特別是形態供給部80,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作為被包含在送訊部62內者來作說明,但是,係亦可構成為被包含在MCU60內。
在上鏈訊號US中,係如同上述一般,存在有觸控筆檢索訊號和指令訊號之2個種類。又,其中之觸控筆檢索訊號,係藉由特定之檢測形態c1的反覆、和被配置在末端之特定之區隔形態STP,而構成之。
檢測形態c1,係為用以讓觸控筆2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31之存在所使用的符號(symbol)之值之形態,並事先(於觸控筆2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31之前)在觸控筆2側而為既知。符號,在送訊處理中,係為於調變中所使用的資訊之單位(送訊訊號所表現的資訊之單位),在受訊處理中,係為對於身為受訊訊號之1個符號作解調所得到的資訊之單位。符號之值,係可包含有被轉換為位元列之值(以下,係稱作「位元列對應值」)、和不會被受訊了符號之觸控筆2而轉換為位元列之值(以下,係稱作「位元列非對應值」)。在具體性之例中,檢測形態c1,係藉由以2種類的位元列非對應值「P」、「M」之結合而成的形態「PM」所構成。
區隔形態STP,係為用以對於觸控筆2通知檢測形態c1之反覆期間之結束的符號之值之形態,並藉由在檢測形態c1之反覆中而不會出現的形態來構成之。區隔形態STP,亦同樣的,係事先(於觸控筆2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31之前)在觸控筆2側而為既知。若是列舉出其中一例,則當如同上述一般地將檢測形態c1藉由2個的位元列非對應值「P」、「M」之結合「PM」來構成的情況時,區隔形態STP,係可藉由使位元列非對應值「P」作2次之連續所成的形態「PP」來構成之。亦可將區隔形態STP和檢測形態c1之構成設為相反,而將區隔形態藉由「PM」來構成並將檢測形態c1藉由「PP」來構成。
形態供給部80,係保持有檢測形態c1以及區隔形態STP,並構成為依據從邏輯部61所供給之控制訊號ctrl_t1的指示而將此些以特定之順序來輸出。具體而言,係在特定之連續送訊期間的期間中,將檢測形態c1連續地反覆輸出,並且在緊接於連續送訊期間之結束後,將區隔形態STP作輸出。藉由此,係實現觸控筆檢索訊號之送訊。
開關81,係具備有基於從邏輯部61所供給之控制訊號ctrl_t2來選擇形態供給部80以及MCU60之其中一者,並將所選擇者之輸出供給至展頻處理部83處之功能。當開關81選擇了形態供給部80的情況時,在展頻處理部83處係從形態供給部80而被供給有檢測形態c1或者是區隔形態STP。另一方面,當開關81選擇了MCU60的情況時,在展頻處理部83處係從MCU60而被供給有控制資訊c2。
控制資訊c2,係如同上述一般,為包含有本地ID之設定指示或者是本地ID以外之各種資料之送訊指示的資訊。控制資訊c2,係並未在自身與觸控筆2之間而事先將該值作共有,在此點上,係與檢測形態c1或區隔形態STP相異。控制資訊c2,例如,係被與被和位元列附加有對應的符號之值(例如0~15)附加有對應地而被作送訊。
碼列保持部82,係具備有基於從邏輯部61所供給之控制訊號ctrl_t3來產生具有自我相關特性之特定 碼片(chip)長度的展頻碼PN並作保持之功能。碼列保持部82所正保持的展頻碼PN,係被供給至展頻處理部83處。
展頻處理部83,係具備有基於透過開關81所供給而來之符號之值(檢測形態c1、區隔形態STP、或者是控制資訊c2)來將藉由碼列保持部82所保持了的展頻碼PN作調變並藉此而得到特定碼片長度之送訊碼片列的功能。展頻處理部83,係構成為將所取得了的送訊碼片列供給至送訊保護部84處。
送訊保護部84,係具備有基於從邏輯部61所供給之控制訊號ctrl_t4來在上鏈訊號US之送訊期間與下鏈訊號DS之受訊期間之間插入身為為了對送訊動作和受訊動作作切換所必要的保護期間(並不進行送訊與受訊之雙方的期間)之功能。
受訊部63,係為用以基於邏輯部61之控制訊號ctrl_r而將觸控筆2所送訊了的下鏈訊號DS作受訊的電路。具體而言,係包含有放大電路85、和檢波電路86、以及類比數位(AD)轉換器87,而構成之。
放大電路85,係將從選擇部64所供給的下鏈訊號DS作放大並輸出。檢波電路86,係為產生與放大電路85之輸出訊號的準位相對應之電壓之電路。AD轉換器87,係為藉由對於從檢波電路86所輸出的電壓以特定時間間隔來進行取樣而產生數位訊號之電路。AD轉換器87所輸出之數位訊號,係被供給至MCU60處。MCU60,係 基於如此這般所被供給而來之數位訊號,而取得觸控筆2所送訊的資料(本地ID、全域ID、筆壓等)。
選擇部64,係包含有開關88x、88y和導體選擇電路89x、89y,而構成之。
開關88x、88y,係分別為以使共通端子和T端子以及R端子之其中一方被作連接的方式所構成之1電路2接點之開關元件。開關88x之共通端子係被與導體選擇電路89x作連接,T端子係被與送訊部62之輸出端作連接,R端子係被與受訊部63之輸入端作連接。又,開關88y之共通端子係被與導體選擇電路89y作連接,T端子係被與送訊部62之輸出端作連接,R端子係被與受訊部63之輸入端作連接。
導體選擇電路89x,係為用以將複數之線狀電極30X選擇性地與開關88x之共通端子作連接的開關元件。導體選擇電路89x,係構成為亦能夠將複數之線狀電極30X之一部分或者是全部同時地與開關88x之共通端子作連接。
導體選擇電路89y,係為用以將複數之線狀電極30Y選擇性地與開關88y之共通端子作連接的開關元件。導體選擇電路89y,係構成為亦能夠將複數之線狀電極30Y之一部分或者是全部同時地與開關88y之共通端子作連接。
在選擇部64處,係從邏輯部61而被供給有4個的控制訊號sTRx、sTRy、selX、selY。具體而言,控 制訊號sTRx係被供給至開關88x處,控制訊號sTRy係被供給至開關88y處,控制訊號selX係被供給至導體選擇電路89x處,控制訊號selY係被供給至導體選擇電路89y處。邏輯部61,係藉由使用此些之控制訊號sTRx、sTRy、selX、selY來對於選擇部64作控制,而實現包含觸控筆檢索訊號以及指令訊號之上鏈訊號US之送訊、和包含叢發訊號以及資料訊號之下鏈訊號DS之受訊。
若是作更具體性之說明,則邏輯部61,當送訊觸控筆檢索訊號的情況時,係以使複數之線狀電極30Y之全部(或者是複數之線狀電極30X之全部)會被與送訊部62之輸出端作連接的方式,來對於選擇部64作控制。又,當送訊指令訊號的情況時,係以使各複數之線狀電極30X、30Y中之位於針對送訊對象之觸控筆2而剛剛導出的位置之近旁處之特定複數根會被與送訊部62之輸出端作連接的方式,來對於選擇部64作控制。
在受訊叢發訊號的情況時之邏輯部61,係以在叢發訊號之送訊被持續的期間中而使各複數之線狀電極30X、30Y之全部會依序被與受訊部63之輸入端作連接的方式,來對於選擇部64作控制。藉由設為此種構成,由於MCU60係能夠取得在各複數之線狀電極30X、30Y的各者處之叢發訊號之受訊強度,因此係成為能夠如同上述一般地而導出觸控筆2之位置。另一方面,在受訊資料訊號的情況時之邏輯部61,係以僅使各複數之線狀電極30X、30Y中之最為接近針對送訊該資料訊號之觸控筆2 而基於緊接於前之叢發訊號所導出的位置之1根會被與受訊部63之輸入端作連接的方式,來對於選擇部64作控制。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係成為能夠將資料訊號之送訊期間,作為用以從觸控筆2而將資料送至感測器控制器31處的期間來作完全的活用。
以上,係針對構成位置檢測系統1之觸控筆2以及電子機器3之構成以及動作作了詳細的說明。接著,一面參考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進行的處理之流程圖,一面針對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之關連於本發明的動作作更詳細之說明。
圖9~圖15,係為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的處理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又,圖16~圖20,係為對於觸控筆2的處理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進而,圖21~圖24以及圖26~圖29,係為對於在觸控筆2a~2c中之1個或2個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時序表。又,圖25,係為由感測器控制器31以及觸控筆2a之各者所致的本地ID之登錄之解除的說明圖。以下,參考此些之圖而進行說明。
首先,如同圖9中所示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從前一次的觸控筆檢索訊號之送訊起所經過的時間係為特定時間以上或者是未滿特定時間(步驟S1)。感測器控制器31,為了將未檢測出之觸控筆2檢測出來,係需要在每特定時間處而送訊觸控筆檢索訊號,在步驟S1中,係判定此觸控筆檢索訊號之送訊時序是否已到 來。
當在步驟S1中而判定係為特定時間以上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送訊觸控筆檢索訊號(步驟S2)。在圖21中,係對於如此這般地於每特定時間處而從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的觸控筆檢索訊號作圖示。感測器控制器31,在送訊了觸控筆檢索訊號之後,係使其之處理回到步驟S1。
當在步驟S1中而判定係為未滿特定時間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現在是否為緊接於觸控筆檢索訊號之送訊之後(步驟S3)。其結果,當判定係為緊接於送訊之後的情況時,係實行設定指示送訊處理(步驟S4),當判定係並非為緊接於送訊之後的情況時,係實行指令訊號送訊處理(步驟S5)。另外,當能夠在觸控筆檢索訊號之中而包含設定指示之指令之資訊的情況時,係亦可將步驟S4和步驟S5設為1個的處理。
在圖10中,係對於設定指示送訊處理的詳細內容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開始了設定指示送訊處理之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基於本地ID之登錄狀況來決定設定對象之本地ID # n(步驟S10)。本地ID之登錄狀況之確認,係藉由對於圖8中所示之ID管理表70作參照,來進行之。接著,感測器控制器31,係送訊代表所決定了的本地ID # n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步驟S11)。如同圖21中所示一般,此指令訊號係成為從觸控筆檢索訊號之送訊起而連續地被進行。
接著,感測器控制器31,係實施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12),並判定是否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n之下鏈訊號DS(步驟S13)。於此情況中,感測器控制器31,係藉由將下鏈訊號DS內之資料訊號作解碼,來進行在該下鏈訊號DS中是否包含有本地ID # n一事的確認。關於此點,在後述之其他之步驟中的受訊判定中,亦為相同。
當在步驟S13中而判定為並未受訊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並不進而進行特別之處理地,而結束設定指示送訊處理,並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另一方面,當在步驟S13中而判定係僅在面板面內之1個場所處而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n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將本地ID # n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步驟S14)。
在圖21中,係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將觸控筆2a作新規登錄的情況作展示。該圖之初期狀態,係為在ID管理表70中並未被登錄有任何1個的本地ID的狀態。藉由進行了下筆一事而受訊了觸控筆檢索訊號之觸控筆2a,接著係受訊代表本地ID # 1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之後,對此指令訊號作回應,而送訊包含本地ID # 1之下鏈訊號DS。感測器控制器31,係因應於受訊了此下鏈訊號DS一事,而將本地ID # 1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
在圖22中,係對於感測器控制器31在將觸 控筆2a作了登錄之後而更進而將觸控筆2b作登錄的情況作展示。該圖之初期狀態,係為在圖21中而登錄有觸控筆2a的狀態(在觸控筆2a處被分配了本地ID # 1的狀態)。由於本地ID # 1係已被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因此,感測器控制器31所接續於觸控筆檢索訊號而送訊的指令訊號,係成為代表本地ID # 2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藉由進行了下筆一事而受訊了觸控筆檢索訊號之觸控筆2b,接著係受訊代表本地ID # 2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之後,對此指令訊號作回應,而送訊包含本地ID # 2之下鏈訊號DS。感測器控制器31,係因應於受訊了此下鏈訊號DS一事,而將本地ID # 2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
回到圖10。在步驟S14中而將本地ID # n登錄至了ID管理表70中之感測器控制器31,係基於在所受訊了的下鏈訊號DS內之叢發訊號,而導出觸控筆2之位置(步驟S15)。又,當下鏈訊號DS內之資料訊號係包含有本地ID # n以外之資料的情況時,係進行該資料之抽出(步驟S16)。
進而,感測器控制器31,係為了對於與新登錄了的本地ID # n相對應之觸控筆2賦予下鏈訊號DS之送訊機會,而進行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的再調整,並根據該結果來對於ID管理表70作更新(步驟S17)。
若是再度參照圖21以及圖22,則在僅被登錄有本地ID # 1之圖21的狀態下,除了緊接於觸控筆檢索 訊號之後的指令訊號以外之所有的指令訊號,係被設為以本地ID # 1(觸控筆2a)作為目標者。亦即是,觸控筆2a之掃描速率係被設為1。
若是如同圖22中所示一般地而本地ID # 2被作新規登錄,則感測器控制器31,係有必要亦對於本地ID # 2(觸控筆2b)賦予下鏈訊號DS之送訊機會。因此,在圖22之例中,係對於本地ID # 1和本地ID # 2賦予相同之值的掃描速率(=1/2),並構成為使觸控筆2a、2b能夠交互地送訊下鏈訊號DS。如此這般,感測器控制器31,在預設值(在基於全域ID或者是觸控筆2之移動速度來決定掃描速率之前之狀態)時,係以使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掃描速率會成為互為相等的方式,來決定針對已檢測出的1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掃描速率。
在圖10之步驟S17中的送訊排程之再調整,係如同在此圖22中所示之例一般,為了對於新登錄了的觸控筆2賦予下鏈訊號DS之送訊機會,而被進行。在步驟S17之結束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結束設定指示送訊處理,並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當在步驟S13中而判定係在面板面內之複數場所處而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n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在ID管理表70中,將本地ID # n之作業狀態之值設為「第1重置模式」(步驟S18),並且在本地ID # n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中設定「TRUE」(步驟S19)。第1重置模式,係如同在圖26中 所例示一般,為用以緊接於送訊了代表本地ID # n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之後,而將該本地ID # n之分配暫時作解除的動作模式。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係為當在第1重置模式中所應送訊之重置命令尚未被送訊時會成為「TRUE」,並在其以外的情況時會成為「FALSE」之2值的旗標資訊。關於對此些作利用之重置處理的詳細內容,係於後參考圖13以及圖14來作說明。在步驟S19之結束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結束設定指示送訊處理,並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接著,在圖11中,係對於指令訊號送訊處理的詳細內容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開始了指令訊號送訊處理之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基於被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之各本地ID的送訊排程,來決定(選擇)成為指令訊號之送訊對象的本地ID # k(步驟S20)。更具體而言,係基於針對各本地ID而已決定了的掃描速率,來決定(選擇)成為指令訊號之送訊對象的本地ID # k。之後,藉由再度對於ID管理表70之作業狀態之值作參照,來判定本地ID # k之作業狀態之值是身為「通常模式」、「第1重置模式」、「第2重置模式」之何者(步驟S21)。
在圖12中,係對於在步驟S21處而感測器控制器31判定本地ID # k之作業狀態係身為「通常模式」的情況時之處理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於此情況之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對於根據本地ID # k所特定 出的觸控筆2,而送訊代表資料送訊指示之指令訊號(步驟S30)。於此而被下達送訊之指示的資料,例如,係為代表圖2中所示之開關22之ON、OFF狀態之資料、代表圖2中所示之藉由筆壓檢測感測器23所檢測出的筆壓之資料、代表圖3中所示之6軸IMU50之計測結果之資料等的代表於受訊了代表資料送訊指示之指令訊號的時間點處之操作狀態的資料,以及被記憶在圖3中所示之全域ID記憶部51中之全域ID等。
在步驟S30中而送訊了指令訊號之感測器控制器31,接著係實施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31),並判定是否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步驟S32)。
當在步驟S32中而判定係僅在面板面內之1個場所處而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在ID管理表70中而在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處設定0(步驟S33)。刪除計數器,係為代表雖然嘗試了下鏈訊號DS之受訊但是卻並無法受訊的次數之計數器,並針對各本地ID之每一者而分別被作設置。刪除計數器,當受訊了包含有所對應之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係被重置為0。當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係為0的情況時,該本地ID # k之登錄解除係並不會被實行。
接著,感測器控制器31,係基於在所受訊了的下鏈訊號DS內之叢發訊號,而導出觸控筆2之位置(步 驟S34),並且進行在下鏈訊號DS內之資料訊號中所包含的資料之抽出(步驟S35)。感測器控制器31,係進而進行送訊排程之再調整(步驟S36)。
在圖23中,係對於在步驟S36中所被實行的送訊排程之再調整的其中一例作展示。在此例中,觸控筆2a、2b係同時存在於面板面上,對於觸控筆2a、2b係分別賦予有本地ID # 1、# 2。又,由觸控筆2b(本地ID # 2)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送訊持續時間,係被設為預設值之2倍。感測器控制器31,係從觸控筆2b而受訊全域ID,並基於所受訊了的全域ID,來判定觸控筆2b之裝置類型。之後,根據該判定結果,而掌握到由觸控筆2b所致之下鏈訊號DS的送訊持續時間係為預設值之2倍的事實。感測器控制器31,係基於如此這般所掌握到的事實,而以使由觸控筆2b所致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會成為預設值之2倍的方式,來決定各本地ID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並設定於ID管理表70中。又,於此之後,係以使當從觸控筆2b而進行下鏈訊號DS之受訊的情況時之受訊動作的持續時間會成為預設值之2倍的方式,來對於指令訊號之送訊間隔作控制。
於此,在圖23中,於受訊全域ID時之感測器控制器31之受訊動作持續時間係成為較通常而更長,但是,此係因為,如同上述一般,全域ID係為64位元之大容量的資料之故。為了受訊此種身為大資料之全域ID,感測器控制器31,係將在送訊了代表全域ID之送訊 指示之指令訊號之後所進行的受訊動作之持續期間,配合於全域ID之大小而增長。此受訊動作持續時間之調整,係為與送訊排程之再調整相異的另外進行之動作。
在圖24中,係對於在步驟S36中所被實行的送訊排程之再調整的另外一例作展示。在此例中,觸控筆2a、2c係同時存在於面板面上,對於觸控筆2a、2c係分別賦予有本地ID # 1、# 2。感測器控制器31,係從觸控筆2a、2c之各者而分別受訊全域ID(未圖示),並基於此而掌握到了觸控筆2a乃身為筆型裝置而觸控筆2c乃身為尺型裝置的事實。感測器控制器31,係基於如此這般所掌握到的事實,而以使觸控筆2a之掃描速率會成為觸控筆2c之掃描速率之3倍的方式,來決定各本地ID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並設定於ID管理表70中。而,於此之後,係以使觸控筆2a之掃描速率會成為觸控筆2c之掃描速率之3倍的方式,來對於針對各本地ID之指令訊號的送訊頻率作控制。
回到圖12。在步驟S36中而進行了送訊排程之再調整的感測器控制器31,係結束指令訊號送訊處理,並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另一方面,當在圖12之步驟S32中而判定係在面板面內之複數場所處而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在ID管理表70中而在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處設定0(步驟S37)。又,同樣的,係在ID管理表70中,將本地ID # k之作業 狀態之值設為「第2重置模式」(步驟S38),並且在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2中設定「TRUE」(步驟S39)。第2重置模式,係為用以將本地ID # k之分配作解除的動作模式,在此點上,係與在圖10中所示之步驟S18處所設定的第1重置模式相同,但是,第2重置模式,係身為用以當如同在圖27中所例示一般地正在對於本地ID # n而送訊代表(並非為設定指示之)資料送訊指示的指令訊號時而發生了重複檢測的情況時,將本地ID # n之分配優先性地作解除的動作模式,在此點上,係與第1重置模式相異。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2,係為當在第2重置模式中所應送訊之重置命令尚未被送訊時會成為「TRUE」,並在其以外的情況時會成為「FALSE」之2值的旗標資訊。關於對此些作利用之重置處理的詳細內容,係於後參考圖15來作說明。在步驟S39之結束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結束指令訊號送訊處理,並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當在圖12之步驟S32中而判定並未受訊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被儲存於ID管理表70中之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是否為較特定之臨限值D而更大(步驟S40),當判定為並非為更大的情況時,係使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作1的增加(步驟S43)。另一方面,當判定係為更大的情況時,係藉由從ID管理表70來將本地ID # k之行刪除,而解除本地ID # k之登錄(步驟S41)。之後,為了將被賦 予至了與本地ID # k相對應之觸控筆2處的下鏈訊號DS之送訊機會分配給其他的觸控筆2,而進行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的再調整,並根據該結果來對於ID管理表70作更新(步驟S42)。
也就是說,步驟S40之判定,係為判定並不存在有相對於從與本地ID # k相對應之觸控筆2而來的指令訊號之回應的狀態是否作了涵蓋較D次而更多之次數的持續之處理。當並不存在有回應之狀態有所持續的情況時,可以推測到,觸控筆2從圖1中所示之感測範圍SR而脫離了的可能性係為高。因此,感測器控制器31,在此種情況時,係構成為將本地ID # k之登錄解除。結束了步驟S42或步驟S43之處理的感測器控制器31,係結束指令訊號送訊處理,並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圖25,係為由感測器控制器31以及觸控筆2a之各者所致的本地ID之登錄之解除的說明圖。在該圖中,係針對被分配有本地ID # 1之觸控筆2a最初係與面板面相接觸(L1),並從該處而移動至感測範圍SR之外(L2),再進而移動至超過上鏈檢測高度AH之高度處(L3、L4)的情況之例作展示。感測器控制器31,藉由上述之步驟S40~S43之處理,若是觸控筆2a移動至感測範圍SR之外並經過特定之時間(與上述臨限值D相對應之時間),則將被分配至觸控筆2a處之本地ID # 1的登錄解除。相對於此,觸控筆2,由於就算是位於感測範圍SR之外,若是尚未超過上鏈檢測高度AH,則仍能夠受訊上鏈訊號 US,因此,當自身之高度尚未超過上鏈檢測高度AH的情況時,係並不將本地ID # k之登錄解除。由觸控筆2a所致之本地ID # 1之登錄的解除,係如同在後述之圖17中所說明一般,為在成為無法受訊上鏈訊號US並且經過了特定的時間之後,才會被實行。
接著,在圖13以及圖14中,係對於在圖11之步驟S21處而判定本地ID # k之作業狀態之值係為「第1重置模式」的情況時之處理作展示。如同圖13中所示一般,於此情況之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藉由對於ID管理表70作參照,而判定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之值(步驟S50)。其結果,當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係為「TRUE」的情況時,係送訊代表本地ID # k之重置命令的指令訊號(步驟S51)。接收了此指令訊號之觸控筆2,係將被記憶在自身之記憶體45(參考圖2)內之本地ID # k刪除。之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在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中設定「FALSE」(步驟S52),接著,係實施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53)。在此步驟S53中,感測器控制器31,就算是受訊了包含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也並不進行基於該訊號所致之動作。但是,係亦可構成為進行判定下鏈訊號DS內之本地ID的動作,並當該本地ID係為本地ID # k以外之本地ID的情況時,更進而進行基於該下鏈訊號DS所致之動作(在圖12之步驟S34~步驟S36中所示之動作)。
在步驟S53之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亦可構成為進行送訊排程之再調整(步驟S54)。此再調整,係亦可身為將被分配至發出了重置命令之本地ID # k處的掃描速率以及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回復至預設之值的處理。
當在步驟S50中判定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係為「FALSE」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如同圖14中所示一般,首先送訊代表本地ID # k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步驟S55)。也就是說,係為在步驟S51中而送訊了代表本地ID # k之重置命令的指令訊號之後,於送訊關於本地ID # k之指令訊號的下一次的機會中之處理。在送訊了指令訊號之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實施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56),並判定是否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步驟S57)。
當在步驟S57中而判定係僅在面板面內之1個場所處而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在ID管理表70中而在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處設定0(步驟S58)。接著,感測器控制器31,係在ID管理表70中而將本地ID # k之登錄暫時作解除,之後再度進行將本地ID # k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之處理(步驟S59)。由於係暫時作解除,因此,本地ID # k之作業狀態之值(參考圖8),於此係回復至「通常模式」。之後,係基於在所受訊了的下鏈訊號DS內之叢發訊號,而導出觸控筆2之位置(步驟S60),並 且,當在下鏈訊號DS內之資料訊號係包含有本地ID # k以外之資料的情況時,係進行該資料之抽出(步驟S61)。之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與步驟S17同樣的,進行送訊排程之再調整(步驟S62)。在此步驟S62之結束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結束指令訊號送訊處理,並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在圖26中,係針對關連於第1重置模式之感測器控制器31以及觸控筆2的動作之其中一例作展示。於此例中,針對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了的本地ID # 1之設定指示,觸控筆2a、2b之雙方係同時有所回應。此種狀態,係如同在圖26中亦有所展示一般,當在觸控筆檢索訊號之送訊間隔之間而觸控筆2a、2b均成為了下筆狀態的情況時,係可能發生。感測器控制器31,若是將在複數場所處而受訊了包含本地ID # 1之下鏈訊號DS一事檢測出來(圖26之「檢測出重複」。在流程圖中,係為圖10之步驟S13),則係送訊代表本地ID # 1之重置命令的指令訊號(在流程圖中,係為圖13之步驟S51)。之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將代表本地ID # 1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涵蓋複數次之作送訊(在流程圖中,係為圖14之步驟S55)。
針對觸控筆2之動作的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作敘述,但是,觸控筆2a、2b,係在分別受訊了此代表本地ID # 1之重置命令的指令訊號之後,將本地ID # 1之登錄解除,並且產生ID設定等待計數器之值,而在與 該值相對應的時間中,忽視接下來所受訊的設定指示。在此進行忽視的期間結束之後,受訊了藉由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的代表本地ID # 1之設定指示之指令訊號的觸控筆2(在圖26中,係為觸控筆2a),係送訊包含本地ID # 1之下鏈訊號DS,藉由此,本地ID # 1係重新被登錄在ID管理表70中(圖26之「登錄# 1」。在流程圖中,係為圖14之步驟S59)。如此這般,若依據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以及觸控筆2之處理,則就算是當針對緊接於觸控筆檢索訊號之送訊之後所被送訊的設定指示而從複數之觸控筆2得到有回應的情況時,亦能夠迅速地僅對於該些之中的1個來重新分配本地ID。另外,並未被分配到本地ID # 1之觸控筆2b,係如同在圖26中亦有所展示一般,藉由受訊緊接於下一個的觸控筆檢索訊號之後所被送訊之代表本地ID # 2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而成為作為本地ID # 2來開始與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之通訊。
回到圖14。當在步驟S57中而判定係在面板面內之複數場所處而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在ID管理表70中而在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處設定0(步驟S63),並將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再度設定為「TRUE」(步驟S64),並且結束指令訊號送訊處理,而回到圖9之步驟S1處。此處理,係為當上述之ID設定等待計數器之值偶然成為了一致的情況時之處理,藉由在步驟S64中而 於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處再度設定「TRUE」,係成為將處理從代表重置命令之指令訊號之送訊(圖13之步驟S51)起而重新進行。
當在步驟S57中而判定並未受訊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參考圖8)是否為較特定之臨限值D而更大(步驟S65),當判定為並非為更大的情況時,係使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作1的增加(步驟S68)。另一方面,當判定係為更大的情況時,係藉由從ID管理表70來將本地ID # k之行刪除,而解除本地ID # k之登錄(步驟S66)。之後,為了將被賦予至了與本地ID # k相對應之觸控筆2處的下鏈訊號DS之送訊機會分配給其他的觸控筆2,而進行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的再調整,並根據該結果來對於ID管理表70作更新(步驟S67)。步驟S65~S68之處理,例如若是以圖26之例來作說明,則係成為當感測器控制器31正在送訊代表本地ID # 1之設定指示之指令訊號的期間中觸控筆2a、2b之雙方均從感測範圍SR而脫離了的情況時,會被實行。
接著,在圖15中,係對於在圖11之步驟S21處而判定為「第2重置模式」的情況時之處理作展示。
於此,針對在第2重置模式中之感測器控制器31以及觸控筆2的處理,先參照圖27來作詳細說明。
如同參照圖12所作了說明一般,將某一本地ID # k之作業狀態之值設定為第2重置模式的情況,係為 當2個以上的觸控筆2並非為針對關連於本地ID # k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而是針對代表本地ID # k之資料送訊指示的指令訊號而同時地送訊了包含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在圖27中,係對於產生此種狀態的情況之其中一例作展示。在該圖之例中,作為初期狀態,僅有觸控筆2a為被分配有本地ID # 1,在觸控筆2b處係並未被分配有本地ID。在此狀態下,若是觸控筆2a脫離感測範圍SR(時刻t1),則由於從觸控筆2a而來之下鏈訊號DS係成為無法到達,因此,感測器控制器31係在特定時間之後將本地ID # 1的登錄解除。但是,如同參照圖25所作了說明一般,在觸控筆2處之本地ID之登錄的解除,由於係相較於感測器控制器31而被較慢實行,因此,在圖27之例中,在感測器控制器31將本地ID # 1之登錄解除之後,在觸控筆2處之本地ID之登錄的解除仍未被實行。
就算是在觸控筆2a仍持續保持有本地ID # 1的狀態下,亦同樣的,若是觸控筆2b新進入至感測範圍SR內(時刻t2),則觸控筆2b係會受訊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的代表本地ID # 1之設定指示之指令訊號,其結果,感測器控制器31會成為對於觸控筆2b而分配本地ID # 1。之後,若是仍保持有本地ID # 1之狀態的觸控筆2a再度進入至感測範圍SR內(時刻t3),則觸控筆2a、2b之雙方會成為對於以本地ID # 1作為目標的代表資料送訊指示之指令訊號而作回應。此情況,係為在圖12中所示之步驟S32處而被判定為「於複數場所處而受訊」的情 況,在圖15中,係記載有用以消除此種本地ID # 1之重複(複數之觸控筆2保持有相同之本地ID # k的狀態)的處理。
回到圖15。於此情況之感測器控制器31,首先係判定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2之值(步驟S70)。其結果,當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2係為「TRUE」的情況時,係送訊代表本地ID # k之重置命令的指令訊號(步驟S71),並且在ID管理表70中而在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2處設定「FALSE」(步驟S72)。此些,係為緊接於感測器控制器31檢測出了本地ID # k之重複之後所進行的處理。在圖27中,緊接於「檢測出重複」之後的重置命令,係相當於在步驟S71中所被送訊之重置命令。另一方面,當在步驟S70中判定本地ID # k之重置指令未發行旗標1係為「FALSE」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送訊代表本地ID # k之資料送訊指示的指令訊號(步驟S73)。
在步驟S72或步驟S73結束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實施下鏈訊號DS之受訊動作(步驟S74)。接著,判定是否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步驟S75)。
當在步驟S75中而判定係受訊了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基於所受訊了的下鏈訊號DS內之叢發訊號,而導出觸控筆2之位置(步驟S76)。於此,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 是,觸控筆2,係構成為若是並非為緊接於登錄了新的本地ID之後,則就算是受訊代表重置命令之指令訊號,也會將重置(本地ID之登錄的解除)作一段時間的延後,並持續實行作為對於代表資料送訊指示之指令訊號的回應之下鏈訊號DS的送訊。此延後之期間的長度,係基於後述之ID解除等待計數器之值來決定。故而,在步驟S76中,係成為在一段時間中而持續導出有1以上之位置。
感測器控制器31,係從在步驟S76中所導出的1以上之位置之中,而選擇與之前所導出了的位置相連續之位置(步驟S77)。若是以圖27之例來作說明,則由於在緊接於感測器控制器31檢測出重複之前的與感測器控制器31作通訊者,係為觸控筆2b,因此,在步驟S77中,係成為選擇基於觸控筆2b之下鏈訊號DS所導出的位置。
接著,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是否能夠在步驟S77中而選擇了位置(步驟S78)。如同上述一般,觸控筆2,係在受訊了代表重置命令之指令訊號之後,涵蓋基於ID解除等待計數器之值所決定的期間地而持續進行對於代表資料送訊指示之指令訊號的回應。故而,係可能會發生位於與之前所導出的位置相連續之位置處的觸控筆2較其他之觸控筆2而更先中止回應的情況,於此情況,在步驟S78中係成為被判定為無法作選擇。
當在步驟S78中而判定係能夠作選擇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在ID管理表70中而在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處設定0(步驟S79),並且進行在與所選擇了的位置相對應之下鏈訊號DS內的資料訊號中所包含的資料之抽出(步驟S80)。藉由此,係成為僅有代表位於與之前所導出的位置相連續之位置處之觸控筆2的位置之座標x、y、本地ID以及資料會被報告至電子機器控制部33處。進而,感測器控制器31,依存於資料之內容(例如,當所抽出的資料係身為全域ID的情況等),係進行送訊排程之再調整(步驟S81),並結束指令訊號送訊處理,而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當在步驟S75中而判定並未受訊包含有本地ID # k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時,或者是當在步驟S78中而判定係無法作選擇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判定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參考圖8)是否為較特定之臨限值D而更大(步驟S82),當判定為並非為更大的情況時,係使本地ID # k之刪除計數器作1的增加(步驟S85)。另一方面,當判定係為更大的情況時,係藉由從ID管理表70來將本地ID # k之行刪除,而解除本地ID # k之登錄(步驟S83)。藉由此,由於在圖11之步驟S20中係成為不會有本地ID # k被決定為送訊對象的情況,因此,在步驟S73中之代表本地ID # k之資料送訊指示的指令訊號之送訊也會被中止。之後,感測器控制器31,係為了將被賦予至了與本地ID # k相對應之觸控筆2處的下鏈訊號DS之送訊機會分配給其他的觸控筆2,而進行下鏈訊號DS之送訊排程的再調整,並根據該結果來對於ID 管理表70作更新(步驟S84)。結束了步驟S84之處理的感測器控制器31,係結束指令訊號送訊處理,並回到圖9之步驟S1處。
以上,係針對感測器控制器31之關連於本發明之動作而作了詳細說明。接著,針對觸控筆2之關連於本發明之動作作詳細說明。
觸控筆2,係如同圖16中所示一般,首先判定感測器控制器31之檢測狀態(步驟S100)。其結果,當判定係身為尚未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31之未檢出狀態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嘗試進行上述之檢測形態c1之檢測(步驟S101)。此處理,係為用以檢測出感測器控制器31所間歇性地送訊之觸控筆檢索訊號的處理。
接著,觸控筆2,係判定在步驟S101之嘗試進行後的結果是否檢測出了檢測形態c1(步驟S102)。其結果,當判定係並未檢測出來的情況時,係在將動作作了特定時間之休止之後(步驟S103),回到步驟S100,並反覆進行檢測形態c1之檢測的嘗試進行。在步驟S103中而將動作休止的原因,係為了藉由間歇性地進行受訊動作來降低觸控筆2的消耗電力之故。另一方面,當在步驟S102中係判定為有檢出的情況時,係等待觸控筆檢索訊號之結束(步驟S104)。如同上述一般,觸控筆檢索訊號,係為藉由既知之檢測形態c1的反覆、和被配置在末端之特定之區隔形態STP,而構成之訊號。因此,觸控筆2,係藉由檢測出區隔形態STP,而檢測出檢測形態之結束。 之後,觸控筆2,係將感測器控制器31之檢測狀態設定為已檢出狀態,並回到步驟S100。
當在步驟S100中判定係身為已檢出狀態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進行指令訊號受訊處理(步驟S106)。
在圖17中,係對於指令訊號受訊處理的詳細內容作展示。如同該圖中所示一般,開始了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之觸控筆2,係開始上鏈訊號US之未檢出時間的測定(步驟S110)。之後,實施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步驟S111),並判定是否受訊了指令訊號(步驟S112)。
當在步驟S112中而判定係並未受訊指令訊號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判定是否從在步驟S110中而開始上鏈訊號US之未檢出時間的測定起而經過了特定之時間(步驟S113)。此特定之時間,例如係為數百微秒等之較1秒而更短的時間。於此,當判定為係尚未經過特定之時間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111,並再度實施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另一方面,當判定為係已經過特定之時間的情況時(亦即是,當涵蓋特定之期間而並未檢測出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係將感測器控制器31之檢測狀態設定為未檢出狀態(步驟S114),並且,若是在記憶體45(參考圖2)中係被登錄有本地ID,則藉由刪除來將該本地ID之登錄解除(步驟S115),並且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而回到圖16之步驟S100。步驟S114、S115之處理,係為當觸控筆2一直移動至超過圖1中所示之上鏈檢測高度AH之高度而成為無法受訊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會被進行之處 理。
於此,觸控筆2,當本地ID已被登錄在記憶體45中的情況時,係亦可構成為不只是在如同上述一般之涵蓋特定之期間而並未檢測出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會將本地ID之登錄解除,而就算是當涵蓋特定時間而並未檢測出包含有被登錄在記憶體45中之本地ID之上鏈訊號US的情況時,亦將本地ID之登錄解除。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例如,在像是發生雖然觸控筆2係將本地ID記憶在記憶體45中並且係停留在較上鏈檢測高度AH而更低之位置處,但是在感測器控制器31中係並未登錄有該本地ID(已解除)的情況等之對於觸控筆2而言雖然能夠檢測出上鏈訊號US但是卻不論等待多久均無法檢測出包含有自身之本地ID的上鏈訊號US之狀態的情況時,就算是並不將觸控筆2移動至較上鏈檢測高度AH而更高的位置處,也成為能夠從感測器控制器31來對於觸控筆2分配新的本地ID。
另一方面,當在步驟S112中而判定係受訊了指令訊號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將未檢出時間之值作重置,並且判定藉由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而展現之指令的內容是身為「設定指示」、「重置命令」、「資料送訊指示」之何者(步驟S117)。
〈D.對於ID設定指示之動作〉
在圖18中,係對於在圖17之步驟S117處而判定為 「設定指示」的情況時之處理作展示。於此情況,觸控筆2,首先係判定ID設定等待計數器是否為0。ID設定等待計數器,係為代表接收了ID設定指示的觸控筆2就算是存在有設定指示也不會立即進行反應(將其忽視)的期間者,並為在後述之步驟S135中所被設定者,在初期狀態下係為0。當ID設定等待計數器並非為0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進行使ID設定等待計數器作1的減少之處理(步驟S125),並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而回到圖16之步驟S100。於此情況,由感測器控制器31所致之本地ID之設定指示,係成為被觸控筆2所忽視。
另一方面,若是ID設定等待計數器係為0,則觸控筆2,係判定在自身之記憶體45(參考圖2)中是否已登錄有本地ID(步驟S121)。於此,當判定為已登錄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並不進行特別之處理地而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另一方面,在判定為係並非為已登錄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從指令訊號中而抽出本地ID,並登錄在自身之記憶體45中(步驟S122)。之後,係送訊包含有所登錄了的本地ID之下鏈訊號DS(步驟S123),並進而將設定暫定旗標設定為「TRUE」(步驟S124),並且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而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設定暫定旗標為「TRUE」一事,係代表本地ID之設定係為暫定性者,設定暫定旗標為「FALSE」一事,係代表被保持在記憶體中之本地ID已為確定。
〈E.對於重置指示之動作〉
在圖19中,係對於在圖17之步驟S117處而判定為「重置命令」的情況時之處理作展示。於此情況,觸控筆2,首先係判定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是否包含有登錄中之本地ID(步驟S130)。當判定為係並未包含的情況時,係並不進行特別之處理地而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此係為用以忽視並非以自身為目標之指令訊號的處理。另一方面,當判定為係有包含的情況時,接著,係判定藉由筆壓檢測感測器23(圖24)所檢測出的筆壓是否超過0(步驟S131)。其結果,若是筆壓超過0,則係並不進行特別之處理地而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此事,係代表當觸控筆2已被在面板操作面上作利用並被進行有筆觸碰操作一般的情況時(典型而言,係為開始進行使用有觸控筆2之描繪處理等的情況),係並不遵照重置命令地而繼續進行處理。另一方面,若是筆壓為0,則接著係判定設定暫定旗標之值(步驟S132)。
當設定暫定旗標係為「TRUE」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藉由將本地ID從記憶體45而刪除,來解除本地ID之登錄(步驟S133)。藉由此,觸控筆2係成為本地ID未登錄之狀態。接著,觸控筆2,係在設定暫定旗標中設定「FALSE」(步驟S134),並且產生ID設定等待計數器(步驟S135),之後,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 16之步驟S100處。
在步驟S132中而判定設定暫定旗標係為「TRUE」一事,係代表緊接於觸控筆2將本地ID作了登錄之後而代表重置命令之指令訊號被作了送訊。此情況,係為如同在圖26中所例示一般之針對感測器控制器31所送訊了的本地ID之設定指示而複數之觸控筆2作了回應的情況。在步驟S135中所產生的ID設定等待計數器,係為代表在此種情況下而接收了重置命令的觸控筆2之對於設定指示作忽視的期間。另外,ID設定等待計數器和後述之在步驟S136中所產生的ID解除等待計數器之值,係只要是在各觸控筆2之框體的每一者處而互為相異之值即可,而可設為基於全域ID之序號等所產生者,亦可設為因應於裝置類型而優先性地決定之值,亦可設為藉由亂數產生器來產生之。藉由如此這般地而在與ID設定等待計數器相對應的期間中使各觸控筆2對於設定指示作忽視,如同參考圖26而於前所述一般,係成為能夠僅對於該些之中之1個的觸控筆2而再度分配相同的本地ID。
回到圖19。當在步驟S132中而判定設定暫定旗標係為「FALSE」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產生ID解除等待計數器(步驟S136),並且在重置實行中旗標處設定「TRUE」(步驟S137)。之後,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
在步驟S132中而判定設定暫定旗標係為「FALSE」一事,係代表在像是緊接於觸控筆2將本地 ID作了登錄之後等的並非為被暫定性地設定本地ID而是已確定了本地ID之後,代表重置命令之指令訊號被作了送訊。此情況,係為如同參照圖27所作了說明一般之針對代表資料送訊指示的指令訊號而2個以上的觸控筆2同時地送訊了包含有相同之本地ID之下鏈訊號DS的情況。在步驟S136中所產生的ID解除等待計數器,係為代表在此種情況下而接收了重置命令的觸控筆2之使本地ID之登錄解除之實行作延遲的時間。藉由如此這般地而在與ID解除等待計數器相對應的期間中使各觸控筆2將本地ID之登錄解除的實行作延遲,如同在圖27中所例示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係成為能夠繼續進行觸控筆2之位置檢測以及從觸控筆2而來之資料的取得。另外,如同參考圖15所作了說明一般,感測器控制器31,於此種情況時,由於係以將對應於與之前之導出位置相連續的位置之下鏈訊號DS作為處理之對象(步驟S76~S81),因此,係成為並非針對新進入至感測範圍SR內之觸控筆2(在圖27中係為觸控筆2a),而是僅針對繼續停留在感測範圍SR內之觸控筆2(在圖27中係為觸控筆2b)而進行位置檢測和資料取得。故而,在使用者使某一觸控筆2(第1觸控筆2)進行筆觸碰並在面板面上而開始了使用之後,對於維持於上鏈檢測高度AH內之其他的觸控筆2(第2觸控筆2)空出有時間差地而進入至感測範圍SR內時所產生的本地ID,感測器控制器31係成為能夠實現繼續利用身為第1觸控筆2之概率為高的座標值來檢測出座標並對於電子機 器控制部33作報告的動作。
〈F.對於資料送訊指示之動作〉
在圖20中,係對於在圖17之步驟S117處而判定為「資料送訊指示」的情況時之處理作展示。於此情況,觸控筆2,首先係判定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是否包含有登錄中之本地ID(步驟S140)。當判定為係並未包含的情況時,係並不進行特別之處理地而結束針對現在所正受訊的指令訊號之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而開始下一個的指令訊號受訊處理。此係為用以忽視並非以自身為目標之指令訊號並開始對於下一個的指令之回應的準備之處理。另一方面,當判定為係有包含的情況時,係在設定暫定旗標中設定「FALSE」(步驟S141),並接著判定重置實行中旗標之值(步驟S142)。
當重置實行中旗標係為「FALSE」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送訊包含有登錄中之本地ID和藉由指令訊號而被下達了送訊之指示的資料之下鏈訊號DS(步驟S147)。之後,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此處理,係為對於代表資料送訊指示的指令訊號之通常之回應。
另一方面,當在步驟S142中而判定重置實行中旗標係為「TRUE」的情況時,觸控筆2,首先係判定ID解除等待計數器是否為0(步驟S143)。ID解除等待計數器之初期狀態,係與ID設定等待計數器同樣的而為 0,但是,在緊接於觸控筆2於並非為剛進行了本地ID之登錄之後的時期中而接收了重置命令一事之後,於步驟S136中,在ID解除等待計數器中係被設定為並非為0之值。當判定ID解除等待計數器並非為0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進行使ID解除等待計數器作1的減少之處理(步驟S146),並送訊包含有登錄中之本地ID和藉由指令訊號而被下達了送訊的指示之資料之下鏈訊號DS(步驟S147)。之後,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此步驟S146、S147之處理,係如同參考圖27所作了說明一般,為當觸控筆2使本地ID之登錄解除之實行作延遲的情況時之處理。
另一方面,當在步驟S142中而判定ID解除等待計數器係為0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藉由從記憶體45而將本地ID刪除,來解除本地ID之登錄(步驟S144),並且在重置實行中旗標處設定「FALSE」(步驟S145)。之後,結束指令訊號受訊處理,並回到圖16之步驟S100處。藉由此,被作了延遲的本地ID之登錄解除係被實行。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若依據由本實施形態所致之感測器控制器31以及觸控筆2,則感測器控制器31,係藉由代表設定指示之指令訊號來對於觸控筆2分配本地ID,並進而在其他之指令訊號中而包含本地ID,藉由此,係能夠指定應對於該指令訊號作回應的觸控筆2。故而,係成為能夠對於各觸控筆之送訊下鏈訊號 DS的時序柔軟地作變更。
又,感測器控制器31,由於僅需要在指令訊號中包含有1個的本地ID之值,便能夠指定應對於指令訊號作回應之觸控筆2,因此,相較於藉由預先所進行之交涉來決定使各觸控筆2送訊下鏈訊號DS之時序的情況,係成為能夠將指令訊號之大小縮小。
又,在步驟S130或步驟S140處,當判定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係並未包含有登錄中之本地ID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能夠立即移動至下一個的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步驟S111)處。故而,係成為能夠並不依存於其他之觸控筆2所送訊的下鏈訊號DS之長度地而適當地受訊下一個的指令訊號。
以上,雖係針對本發明之理想實施形態作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係並不被此些之實施形態作任何的限定,當然的,本發明,係可在不脫離其之要旨的範圍內,而以各種的形態來實施。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作為位置檢測系統1係包含有2根的筆型觸控筆2a、2b和1個的尺型觸控筆2c者來作了說明,但是,在位置檢測系統1中所包含之觸控筆2的數量,係並不被限定於此。本發明,係可對於包含有並不對形態作限定的複數之觸控筆2之位置檢測系統1作適用。
圖28以及圖29,係分別為對於在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所致的觸控筆2a、2b與感測器控 制器31之間而被作送受訊的訊號作展示之時序表。在圖28中,係與圖22同樣的,為對於在感測器控制器31將觸控筆2a作了登錄之後而更進而將觸控筆2b作登錄的情況作展示,在圖29中,係與圖24同樣的,為對於在感測器控制器31基於觸控筆2a、2c之各者的裝置類型而進行了送訊排程之再調整之後,進行由觸控筆2a、2c所致之通常之書寫的情況作展示。
在本變形例中,藉由上述之訊框通訊,觸控筆2a、2b和感測器控制器31之間之通訊係被進行。此訊框通訊,係利用分別包含有4個的時槽T1~T4之訊框F1、F2、...而被實行。另外,1個訊框內的時槽之數量,係並不被限定於4個。如同上述一般,各訊框,係為液晶面板32(參考圖1)之顯示動作期間,各時槽之時序,係基於液晶面板32之空白期間而被決定。感測器控制器31,係藉由對於從液晶面板32所產生的雜訊作觀測、或者是藉由從液晶面板32而取得資訊,來決定各時槽之時序以及時間長度還有在各訊框中所包含之時槽的數量。所決定了的此些之資訊,係藉由上鏈訊號US,而被從感測器控制器31來對於觸控筆2作通知。
感測器控制器31,係構成為於各特定數量(在圖28中,係為3個)的訊框中,利用其之最初的時槽T1來送訊觸控筆檢索訊號。又,係構成為在其他之各時槽的前端處而送訊指令訊號。另一方面,觸控筆2,在受訊了指令訊號的情況時,係構成為對於該指令訊號作回應並送 訊下鏈訊號DS。
在本實施形態中,亦同樣的,下鏈訊號DS的送訊持續時間,係可能會依存於觸控筆2之規格而有所相異。感測器控制器31,當藉由全域ID之受訊而取得了由觸控筆2之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的情況時,係基於所取得了的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來決定送訊排程,並寫入至ID管理表70中。之後,係為了實現所寫入了的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而對於指令訊號之送訊間隔作控制。當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為無法收容在1個的時槽內之長度的情況時,感測器控制器31,係藉由將在時槽之前端處的上鏈訊號US之送訊跳過,而實現該下鏈訊號DS之送訊持續時間。
本變形例,在其他之構成上,係與上述之實施形態相同。故而,就算是依據本變形例,亦如同圖28中所示一般地,能夠藉由代表本地ID之設定指示的指令訊號來將新的本地ID登錄在觸控筆2以及感測器控制器31的雙方處,並且也如同圖29中所例示一般地,能夠根據本地ID來對於掃描速率作變更。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若依據本變形例,則由於係使感測器控制器31將包含本地ID之值之指令訊號在每一送訊時間處作送訊,因此,感測器控制器31,係能夠指定在該送訊時間內而應送訊下鏈訊號DS之觸控筆2。故而,係成為能夠將對於各觸控筆2之送訊時間的分配,以較訊框而更短之時槽的單位來柔軟地作變 更。又,由於係成為僅需要在指令訊號中包含有1個的本地ID之值,便能夠從感測器控制器31來對於各觸控筆2指示送訊時間(在本變形例中係為時槽)之分配,因此,相較於如同上述一般之將於各訊框之每一者處而用以對於時槽之分配作指示的上鏈訊號對於各觸控筆作廣播送訊的情況,係成為能夠將用以對於作為送訊時間之時槽之分配作指示的上鏈訊號之大小縮小。
圖30,係為對於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所致之觸控筆2的處理流程作展示之流程圖。本變形例,係使代表「資料送訊指示」之指令訊號兼作為「設定指示」,並且,係並不設置使觸控筆2將設定指示作忽視之期間(圖26),並且,係並不設置使接收了重置命令之觸控筆2將本地ID之登錄之解除作延後的期間(圖27),並且,在將本地ID之登錄解除之前係並不進行筆壓之判定(並不依存於筆壓地而進行本地ID之登錄之解除),在此些構成上,係與上述之實施形態相異。以下,參考圖30,針對由本變形例所致之觸控筆2之動作作說明。
由本變形例所致之觸控筆2,首先係嘗試進行觸控筆檢索訊號之檢測(步驟S200),並作為其結果而判定是否檢測出了觸控筆檢索訊號(步驟S201)。觸控筆檢索訊號之具體性的內容以及檢測之方法,係可為與上述之實施形態相同,於此情況,在步驟S201被進行肯定判定的情況,係為當區隔形態STP被檢測出來的情況。
當在步驟S201中而得到了否定判定的情況 時,觸控筆2,係回到步驟S200並反覆進行觸控筆檢索訊號之檢測的嘗試。另一方面,在步驟S201中而得到了肯定判定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實施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步驟S202),並判定是否受訊了指令訊號(步驟S203)。步驟S202、S203之處理,係為與在圖17中所示之步驟S111、S112相同的處理。
當在步驟S203中而得到了否定判定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判定是否從最後之受訊了指令訊號起而經過了特定之時間(步驟S204)。其結果,當判定為係尚未經過特定之時間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202並反覆進行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當判定為係已經過的情況時,若是在該時間點處而本地ID為被登錄在記憶體45(參考圖2)中,則係藉由從記憶體45而將本地ID刪除,來將本地ID之登錄解除,並回到步驟S200。
當在步驟S203中而得到了肯定判定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判定藉由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而展現之指令的內容是身為「重置命令」、「資料送訊指示」之何者。在本變形例中,由於如同上述一般,代表「資料送訊指示」之指令訊號係兼作為「設定指示」,因此,與對於3個種類的指令內容作判別之圖17之步驟S117相異,在步驟S203中所判別的指令之內容係為2個種類。
當在步驟S206中而判定係身為「重置命令」的情況時,觸控筆2,係判定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是否包含有登錄中之本地ID(步驟S207)。而,當判定為係並未 包含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202並反覆進行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當判定為係有包含的情況時,係藉由從記憶體45而將本地ID刪除,來將本地ID之登錄解除,並回到步驟S200。
當在步驟S206中而判定係身為「資料送訊指示」的情況時,觸控筆2,接下來係判定是否已在自身之記憶體45中登錄了本地ID(步驟S209)。而,若是並未作登錄,則係從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中而抽出本地ID,並登錄在記憶體45中(步驟S210)。之後,送訊包含有作了登錄的本地ID和藉由指令訊號而被下達了送訊之指示的資料之下鏈訊號DS(步驟S147)。之後,觸控筆2,係回到步驟S202並反覆進行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
當在步驟S209中而判定本地ID係已有登錄的情況時,觸控筆2,接下來係判定所受訊了的指令訊號是否包含有登錄中之本地ID(步驟S212)。之後,當判定係並未包含的情況時,係回到步驟S202並反覆進行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另一方面,當判定為係有包含的情況時,係送訊包含有登錄中之本地ID和藉由指令訊號而被下達了送訊之指示的資料之下鏈訊號DS(步驟S213),之後,回到步驟S202並反覆進行指令訊號之受訊動作。
就算是依據本變形例,亦同樣的,感測器控制器31,係藉由代表設定指示之指令訊號來對於觸控筆2分配本地ID,並進而在其他之指令訊號中而包含本地ID,藉由此,係能夠指定應對於該指令訊號作回應的觸控 筆2。故而,係成為能夠對於各觸控筆之送訊下鏈訊號DS的時序柔軟地作變更。
又,感測器控制器31,由於僅需要在指令訊號中包含有1個的本地ID之值,便能夠指定應對於指令訊號作回應之觸控筆2,因此,相較於藉由預先所進行之交涉來決定使各觸控筆2送訊下鏈訊號DS之時序的情況,係成為能夠將指令訊號之大小縮小。
又,在本變形例中,由於代表「資料送訊指示」之指令訊號係兼作為「設定指示」,因此,觸控筆2,係能夠在緊接於將本地ID作了登錄之後的步驟S211處,將包含有資料之通常的下鏈訊號DS作送訊。故而,相較於藉由並不包含有資料之下鏈訊號DS來進行對於「設定指示」之回應的情況,係能夠將下鏈訊號DS之送訊機會作1次的增加。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下鏈訊號DS雖係設為包含有叢發訊號以及資料訊號之2個的訊號而構成之,但是,係亦可成為僅包含有叢發訊號或者是僅包含有資料訊號等之僅包含有此些之2個的訊號之其中一者的構成。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針對使用對於靜電耦合作利用的下鏈訊號DS來實行全域ID之送訊的例子而作了說明,但是,全域ID,由於係與會在受訊了上鏈訊號US的時間點處而有所變化的操作狀態相異,而身為靜態之資訊,因此,例如係亦可構成為藉由藍牙(註 冊商標)等之其他的近接型無線通訊手段來從觸控筆2而通知至感測器控制器31。藉由此,係能夠將利用靜電耦合的通訊中之用以送訊全域ID之通訊時間作削減,而能夠使包含有筆壓值或開關之按下狀態等的操作狀態之資料訊號的送訊機會增加。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係針對在上鏈訊號US中係包含有觸控筆檢索訊號和指令訊號之2個種類的情況來作了說明,但是,係亦可構成為使觸控筆檢索訊號包含有針對新的未檢出之觸控筆2的本地ID設定指示指令。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觸控筆2,係成為能夠在受訊了觸控筆檢索訊號的時序處而迅速地設定本地ID。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作為控制資訊c2、檢測形態c1、區隔形態STP等之送訊方法,雖係針對利用「P」「M」「0~15」等之採用有多值之符號之值的例子來作了說明,但是,亦可構成為藉由其他之送訊方法、例如藉由利用有OOK、PSK等之調變方式的送訊方法,來送訊此些之資訊乃至於形態。
2a、2b‧‧‧觸控筆
20a‧‧‧芯體
21‧‧‧電極
22‧‧‧開關
23‧‧‧筆壓檢測感測器
24‧‧‧訊號處理部
40‧‧‧切換部
41‧‧‧受訊部
42‧‧‧波形再生部
43‧‧‧相關演算器
44‧‧‧控制部
45‧‧‧記憶體
46‧‧‧送訊部
47‧‧‧調變部
48‧‧‧升壓電路
LID‧‧‧本地ID
EN‧‧‧啟動訊號
SWC‧‧‧控制訊號
R‧‧‧R端子
T‧‧‧T端子
c2‧‧‧控制資訊
t2‧‧‧檢測時刻

Claims (18)

  1. 一種觸控筆,係為利用靜電耦合而和被與感測器作了連接的感測器控制器以雙方向來將訊號作送受訊之觸控筆,其特徵為,係包含有:記憶體,係將本地ID之值作暫時性記憶;和處理器,係當每次檢測出前述感測器控制器所送訊了的上鏈訊號時,判定所被檢測出的前述上鏈訊號是否包含有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並當判定為有包含的情況時,產生下鏈訊號並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前述處理器,當涵蓋特定時間而並未檢測出前述上鏈訊號的情況時,或者是當涵蓋特定時間而並未檢測出包含有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之上鏈訊號的情況時,係將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刪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觸控筆,其中,前述處理器,當判定所被檢測出的前述上鏈訊號為包含有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的情況時,基於在該時間點處之操作狀態,來產生前述下鏈訊號,並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觸控筆,其中,前述處理器,係產生包含有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 之值的前述下鏈訊號,並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觸控筆,其中,係更進而包含有:全域ID記憶部,係記憶全域ID,該全域ID,係為相較於前述本地ID而位元數為更多的資訊,並對前述觸控筆與其他之觸控筆作辨識,前述記憶體,係為揮發性記憶體,前述全域ID記憶部,係為非揮發性記憶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觸控筆,其中,前述處理器,係判定前述上鏈訊號是否包含有本地ID之值之設定指示,當判定為有包含的情況時,係進而判定在前述記憶體中是否記憶有本地ID之值,當判定為並未記憶的情況時,係使前述記憶體記憶藉由前述上鏈訊號所指示了的前述本地ID之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觸控筆,其中,前述處理器,係使前述記憶體記憶藉由前述上鏈訊號所指示了的前述本地ID之值,並且產生包含有被記憶了的前述本地ID之值之下鏈訊號,並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
  7. 一種觸控筆,係為利用靜電耦合而和被與感測器作了 連接的感測器控制器以雙方向來將訊號作送受訊之觸控筆,其特徵為,係包含有:記憶體,係將本地ID之值作暫時性記憶;和處理器,係當每次檢測出前述感測器控制器所送訊了的上鏈訊號時,判定所被檢測出的前述上鏈訊號是否包含有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並當判定為有包含的情況時,產生下鏈訊號並對於前述感測器控制器作送訊,前述處理器,係判定前述上鏈訊號是否包含有重置命令,當判定為有包含的情況時,係將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刪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觸控筆,其中,前述處理器,係判定前述上鏈訊號是否包含有重置命令,當判定為有包含的情況時,係涵蓋特定期間地,而持續進行包含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之下鏈訊號的送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觸控筆,其中,係更進而包含有檢測出筆壓之筆壓檢測部,前述處理器,當判定並未藉由前述筆壓檢測部而檢測出較0而更大之筆壓,並且前述上鏈訊號係包含有前述重置命令的情況時,係將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刪除。
  10. 一種感測器控制器,係具備有檢測出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功能,並且將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位置對於主機處理器作報告,該感測器控制器,其特徵為,係包含有:記憶體,係將分別被分配至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處的1個以上之本地ID之值作記憶;和處理器,係針對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而決定掃描速率,並基於所決定了的前述掃描速率,來選擇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前述1個以上之本地ID之值中的其中1個,並送訊包含所選擇了的本地ID之值之上鏈訊號,再基於對於該上鏈訊號所回訊了的下鏈訊號,來導出與前述所選擇了的本地ID之值相對應的觸控筆之位置,前述處理器,係構成為能夠同時導出複數之觸控筆之位置,當基於相對於包含有前述所選擇了的本地ID之值之上鏈訊號而作了回訊的下鏈訊號,而導出了複數的與前述所選擇了的本地ID之值相對應的觸控筆之位置的情況時,送訊代表重置命令之上鏈訊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感測器控制器,其中,前述處理器,係將用以檢測出並未被包含於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中之新的觸控筆之上鏈訊號,周期性地作送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感測器控制器,其中,前述用以檢測出新的觸控筆之上鏈訊號,係包含有用以指示觸控筆進行並未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本地ID之值之設定的設定指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感測器控制器,其中,前述處理器,係具備有檢測出在前述下鏈訊號中所包含之本地ID之值的功能,當涵蓋特定時間而並未檢測出被記憶在前述記憶體中之1個以上之本地ID之值之中之1個的情況時,係將該1個的本地ID之值從前述記憶體而刪除,並且進行前述掃描速率之再決定。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感測器控制器,其中,前述處理器,係以使針對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掃描速率會成為互為相等的方式,來決定針對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掃描速率。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感測器控制器,其中,前述處理器,係根據針對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所導出的位置之變化,來算出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之移動速度,並以若是所算出的移動速度越大則掃描速率會變得越大的方式,來決定針 對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掃描速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感測器控制器,其中,前述處理器,係基於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裝置類型,來決定針對前述已檢測出的1個以上之觸控筆之各者的掃描速率。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感測器控制器,其中,前述處理器,係基於與前述所選擇了的本地ID之值相對應的觸控筆之裝置類型,來決定持續進行前述下鏈訊號之檢測動作的時間,並涵蓋該所決定了的時間來持續進行前述下鏈訊號之檢測動作。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感測器控制器,其中,前述處理器,當導出有複數之與前述所選擇了的本地ID之值相對應的觸控筆之位置的情況時,係判定所導出的複數之位置之各者是否與過去所導出了的位置相連續,並將判定為相連續之位置對於前述主機處理器作報告,而將判定為並未相連續之位置並不對於前述主機處理器作報告。
TW106109756A 2016-09-01 2017-03-23 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及電子尺 TWI7722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16/075595 2016-09-01
PCT/JP2016/075595 WO2018042583A1 (ja) 2016-09-01 2016-09-01 スタイラス、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及び電子定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2535A TW201812535A (zh) 2018-04-01
TWI772290B true TWI772290B (zh) 2022-08-01

Family

ID=61300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9756A TWI772290B (zh) 2016-09-01 2017-03-23 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及電子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6) US10606382B2 (zh)
JP (3) JP6824992B2 (zh)
CN (4) CN115390686A (zh)
TW (1) TWI772290B (zh)
WO (2) WO20180425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98695B1 (en) 2014-01-22 2020-10-21 Wacom Co., Ltd. Position indicator, position detection device, position detection circuit, and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CN115390686A (zh) * 2016-09-01 2022-11-25 株式会社和冠 触控笔、控制方法、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尺
KR102460472B1 (ko) * 2016-12-30 2022-11-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싱 시스템,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액티브 펜 및 펜 인식 방법
WO2019054243A1 (ja) * 2017-09-15 2019-03-21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アクティブペン及び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
KR102371154B1 (ko) * 2017-09-29 2022-03-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표시 장치, 터치 회로, 펜, 터치 시스템 및 멀티 펜 센싱 방법
JP7033941B2 (ja) 2018-02-01 2022-03-11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センサシステム
DK3804470T3 (da) 2018-06-05 2023-06-26 Signify Holding Bv System, fremgangsmåde og indretninger til implementering af en fabriksnulstilling af et belysningsarmatur
US10877578B2 (en) * 2018-07-18 2020-12-29 Wacom Co., Ltd. Sensor controller and active pen
JP7182417B2 (ja) * 2018-07-31 2022-12-02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アクティブスタイラスの検出方法
US20220171515A1 (en) * 2018-08-01 2022-06-02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ler used in the same
JP7107787B2 (ja) 2018-08-31 2022-07-27 株式会社ワコム データ通信方法
KR102601347B1 (ko) * 2018-12-28 2023-11-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터치센싱회로
CN109597504B (zh) * 2019-01-16 2024-02-23 北京汉王鹏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电容式电磁触控笔及其触控系统
DE112019006952T5 (de) 2019-03-01 2021-12-02 Wacom Co., Ltd. Sensorsteuerung und stift
WO2020230223A1 (ja) * 2019-05-10 2020-11-19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からペンに対して送信データ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ペン
CN113874820A (zh) * 2019-06-11 2021-12-31 株式会社和冠 笔及传感器控制器
US10963094B2 (en) * 2019-06-18 2021-03-30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Touch-and-display device and sensing system
US11294497B2 (en) 2019-06-18 2022-04-05 Himan Technologies Limited Touch-and-display device and sensing system with peripheral electrod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EP3792735B1 (en) 2019-09-16 2022-02-0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tylus speed
KR102623176B1 (ko) * 2019-10-28 2024-01-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터치회로
CN111405592B (zh) * 2019-12-02 2023-10-24 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传感器快速组网的方法
KR20210081608A (ko) * 2019-12-24 2021-07-02 주식회사 실리콘웍스 터치센싱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102666301B1 (ko) * 2019-12-30 2024-05-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터치회로 및 펜 센싱 방법
WO2021140921A1 (ja) * 2020-01-09 2021-07-1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1172033A1 (ja) 2020-02-28 2021-09-02 株式会社ワコム 情報入出力システム
CN111352570B (zh) * 2020-03-24 2021-06-01 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书写交互方法、智能交互显示设备以及书写交互系统
JP7482706B2 (ja) * 2020-07-08 2024-05-14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スタイラス及び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によって実行される方法、スタイラス、及び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
KR102613313B1 (ko) * 2020-12-02 2023-12-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표시 장치 및 터치 센싱 방법
CN113220144B (zh) * 2021-03-15 2022-06-0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触控笔
US11625121B2 (en) * 2021-04-07 2023-04-11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Detection method and driving circuit thereof
CN113110763A (zh) * 2021-04-26 2021-07-13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检测方法、装置、芯片及电子设备
TWI779579B (zh) * 2021-04-26 2022-10-01 大陸商北京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事件表電路、觸控顯示驅動整合晶片及資訊處理裝置
US11422663B1 (en) * 2021-05-27 2022-08-23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Stylus sensing on touchscreens
WO2023007646A1 (ja) * 2021-07-29 2023-02-02 株式会社ワコム ペン信号の検出方法、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及び位置検出システム
KR20230063924A (ko) * 2021-10-29 2023-05-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9560A (ja) * 2002-12-20 2004-07-15 Fujitsu Ltd 超音波型座標入力装置
US20130106709A1 (en) * 2011-10-28 2013-05-02 Martin John Simmons Touch Sensor With User Identification
US8493359B2 (en) * 2010-09-22 2013-07-23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Capacitive stylus for a touch screen
US8923885B2 (en) * 2010-09-03 2014-12-30 Epawn Method and devices for interfacing a plurality of mobile elements with a computer system in real ti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153A (ja) 1991-06-27 1993-01-14 Alps Electric Co Ltd タツチパネル付き液晶表示装置
JP3327057B2 (ja) * 1995-06-27 2002-09-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ペン型入力装置
JPH11259221A (ja) * 1998-03-13 1999-09-24 Mutoh Ind Ltd 製図システム
JP3925268B2 (ja) * 2002-03-27 2007-06-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
KR100529876B1 (ko) * 2002-10-10 2005-11-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홈 네트워크 시스템의 동작방법
US20080169132A1 (en) * 2007-01-03 2008-07-17 Yao Ding Multiple styli annotation system
US9268413B2 (en) * 2008-07-07 2016-02-23 Rpx Clearinghouse Llc Multi-touch touchscreen incorporating pen tracking
US9785272B1 (en) * 2009-07-31 2017-10-10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Touch distinction
JP2011081646A (ja) * 2009-10-08 2011-04-21 Seiko Epson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430339B2 (ja) * 2009-10-19 2014-02-26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指示器
JP2012022543A (ja) * 2010-07-15 2012-02-02 Panasonic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システム
WO2013015823A1 (en) * 2011-07-27 2013-01-31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rallel scanning and data processing for touch sense arrays
US8581886B2 (en) 2011-10-28 2013-11-12 Atmel Corporation Tuning algorithm for noise reduction in an active stylus
US8970519B2 (en) * 2012-02-01 2015-03-03 Logitech Europe S.A.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urious signal detection and compensation on an input device
CN103389874B (zh) * 2012-05-07 2016-09-14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246587A (ja) * 2012-05-24 2013-12-09 Sharp Corp 入力システム、指示具、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6021174B2 (ja) * 2012-08-08 2016-11-09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位置指示器
US9921626B2 (en) * 2012-09-28 2018-03-20 Atmel Corporation Stylus communication with near-field coupling
JP5480357B1 (ja) * 2012-11-28 2014-04-23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および方法
US9250721B2 (en) 2012-12-17 2016-02-02 Disney Enterprises, Inc. Wireless stylus device with interchangeable tips and eraser
EP2972695B1 (en) * 2013-03-15 2020-01-01 Tactual Labs Co. Stylus and fast multi-touch sensor
EP3098695B1 (en) * 2014-01-22 2020-10-21 Wacom Co., Ltd. Position indicator, position detection device, position detection circuit, and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US20150242000A1 (en) * 2014-02-25 2015-08-27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Input tools for touchscreen devices
WO2015141349A1 (ja) 2014-03-17 2015-09-24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
US9703946B2 (en) * 2014-03-31 2017-07-11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Secure pairing method, circuit and system for an intelligent input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JP6304814B2 (ja) * 2014-05-23 2018-04-04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指示器
JP6335024B2 (ja) * 2014-05-28 2018-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方法及び表示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電子黒板
US9632597B2 (en) * 2014-06-12 2017-04-2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onfigurable active stylus devices
US10437358B2 (en) * 2014-06-27 2019-10-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ouch systems stylus and methods
TWI531934B (zh) * 2014-07-02 2016-05-01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筆、觸控偵測之同步系統以及觸控偵測之同步方法
JP2016029531A (ja) * 2014-07-25 2016-03-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タッチ入力システムおよび表示端末
US9703433B2 (en) * 2014-08-18 2017-07-11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and an active stylus
US9880649B2 (en) * 2014-09-29 2018-01-30 Apple Inc. Touch, pen and force sensor operation with variable refresh displays
KR102389698B1 (ko) * 2014-11-17 2022-04-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와코무 위치 지시기
JP6487694B2 (ja) * 2014-12-26 2019-03-20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指示器及び信号処理装置
EP3267293B1 (en) * 2015-03-02 2019-09-18 Wacom Co., Ltd. Active capacitive stylus, sensor controller, system comprising these, and method executed by these
CN113238668B (zh) * 2015-04-09 2023-09-22 株式会社和冠 显示面板用控制器、显示装置及主动式触控笔
EP3851941A1 (en) * 2015-04-20 2021-07-21 Wacom Co., Ltd. Method using active stylus and sensor controller, sensor controller, and active stylus
JP6230754B2 (ja) * 2015-04-20 2017-11-15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アクティブスタイラス及び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を用いた方法、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アクティブスタイラス、及びシステム
TWI727951B (zh) * 2015-05-21 2021-05-21 日商和冠股份有限公司 主動式觸控筆
US10795558B2 (en) * 2015-06-07 2020-10-06 Apple Inc.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provid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a virtual drawing aid
US9898102B2 (en) * 2016-03-11 2018-02-20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Broadcast packet based stylus pairing
WO2018020598A1 (ja) * 2016-07-27 2018-02-01 株式会社ワコム スタイラス及び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
CN115390686A (zh) * 2016-09-01 2022-11-25 株式会社和冠 触控笔、控制方法、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9560A (ja) * 2002-12-20 2004-07-15 Fujitsu Ltd 超音波型座標入力装置
US8923885B2 (en) * 2010-09-03 2014-12-30 Epawn Method and devices for interfacing a plurality of mobile elements with a computer system in real time
US8493359B2 (en) * 2010-09-22 2013-07-23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Capacitive stylus for a touch screen
US20130106709A1 (en) * 2011-10-28 2013-05-02 Martin John Simmons Touch Sensor With User Identif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14802B2 (en) 2024-02-27
US20190179429A1 (en) 2019-06-13
CN109643172B (zh) 2022-06-07
JP7064037B2 (ja) 2022-05-09
US20240184383A1 (en) 2024-06-06
CN109643171B (zh) 2022-10-04
US20200192496A1 (en) 2020-06-18
JP6824992B2 (ja) 2021-02-03
US10606382B2 (en) 2020-03-31
TW202240358A (zh) 2022-10-16
WO2018042583A1 (ja) 2018-03-08
US11340720B2 (en) 2022-05-24
WO2018043203A1 (ja) 2018-03-08
JP2021101398A (ja) 2021-07-08
US20180113519A1 (en) 2018-04-26
CN109643171A (zh) 2019-04-16
JP6868629B2 (ja) 2021-05-12
US20210333893A1 (en) 2021-10-28
TW201812535A (zh) 2018-04-01
JPWO2018042583A1 (ja) 2019-06-24
US11137842B2 (en) 2021-10-05
JPWO2018043203A1 (ja) 2019-06-24
CN109643172A (zh) 2019-04-16
CN115390686A (zh) 2022-11-25
US20220026997A1 (en) 2022-01-27
CN115047981A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2290B (zh) 觸控筆、感測器控制器及電子尺
CN112352211B (zh) 主动笔及通信方法
TWI744321B (zh) 觸控筆及感測器控制器
CN111665967B (zh) 在有源笔中执行的方法和有源笔
CN109478111B (zh) 触控笔及传感器控制器
EP3683663B1 (en) Active pen and sensor controller
CN110892368A (zh) 传感器控制器
JP7482706B2 (ja) スタイラス及び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によって実行される方法、スタイラス、及びセンサコントローラ
JP6914267B2 (ja) ペアリング方法、位置検出システム、位置指示器、及び位置検出装置
JP7136940B2 (ja) スタイラス、スタイラスによって実行される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917932A (zh) 交互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电磁屏的控制系统
JP6866541B1 (ja) センサシステム